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

弘扬妈祖精神彰显文化自信

张友东

我对妈祖的了解应该追溯到2013年的秋天,陆丰市妈祖文化研究会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妈祖文化节”,邀请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海内外人士近千人。当时我作为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有幸参与其中,与志愿者们共同负责接待来宾,内心被当时宏大的场面所震撼,同时也被妈祖文化这一源自于福建大地所折射出来的亲和力、凝聚力深深的感染。

妈祖信俗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天后宫、妈祖殿,也许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跪拜在妈祖神像前,手持清香低声诉说,看到信众们在供案上摆上贡品,敬献诚心,或者只是看到妈祖信众在天后殿以诵经祈福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妈祖的感恩之情。但是,不论他们来自哪里,以何种方式祈愿祝福,都离不开那一份共同的信仰和心中那一个坚不可摧的同根同源的民族意识。妈祖是中国的“神”,妈祖之博爱也决定了其信众的博爱。这就是妈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妈祖已成为海峡两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征,成为统一祖国,沟通两岸往来的和平女神。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我们有理由相信,妈祖信俗在促进民族和谐、世界和平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一直以来,妈祖信俗被有些人误解为封建迷信,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港藉林慧楠女士的带领下,我来到地处霞湖村的福山妈祖,参观了陆丰市妈祖文化研究会。走进

供奉者妈祖像的大殿,第一次有幸零距离瞻仰了妈祖像。在这之前,我见过各种金碧辉煌的、红光满面的、光鲜亮丽的各类神佛造像,眼前的这尊造像却是格外的与众不同——凤冠霞帔下呈现出的是一副红润而端庄的脸庞和一双慈祥的明眸。在四周鲜花的簇拥与烛光的映照之下,显得格外庄严,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中华大地上的巾帼英雄层出不穷,自古就有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在这个群体中,有的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有的胸怀天下、普济众生。而能被广大百姓敬奉为神,成为精神领袖的只有林默娘一人。妈祖,1059年前,出生在我国福建的一个小渔村。她,勤劳勇敢,扶危济困,治病救人,给人们带来平安吉祥,她的善行千百年来被广泛传颂,从她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正是中华民族妇女的优秀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在陆丰市妈祖文化研究会,活跃着这么一支妈祖义工队,人数不多,只有近百人。2013年成立以来,在林永欣会长的支持和林慧楠副会长的带领下,广泛宣传,多方筹资。每年的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和春节之前,都会组织义工朋友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到各个乡镇开展慰问活动。他们深入各村,登门核实,并根据慰问对象的困难程度,制定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慰问工作。六年来,他们先后慰问了包括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在内的贫困人口约3000人次,慰问物资共计人民币一百多万。这正是将民间信仰与扶贫济困活动结合起来的,是传统美德与新时期扶贫攻坚的完美结合。妈祖义工队的善举,

真正地体现了妈祖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美德,为促进社会和谐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不但丰富了妈祖大爱的内涵,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妈祖信众遍及我国东南沿海和世界各地,信众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的层次不同,纪念、传颂妈祖的形式自然不尽相同,但这都不影响人们内心对妈祖的崇敬之情。我们应该秉承妈祖的大爱精神,兼收并蓄,摒弃妈祖信俗中一些粗俗落后的东西,把她勤劳勇敢,乐善好施的精神发扬光大。妈祖信俗之所以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正是源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我们要对妈祖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更好的造福子孙后代。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作为汉族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近千年来一直与我国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随着2009年“妈祖 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 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其中以海上丝 绸之路沿线国家为甚。 妈祖文化的宗教精神: 由于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和传播范围,妈祖信仰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 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 场所。 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无形中也促进了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达到“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因此,进一步传播妈祖文化的大爱 精神,可以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创 造力。 妈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妈祖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先锋,在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由妈祖文化搭台,在基 础设施、产业对接、海洋经济、投资贸易等领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福建已在东盟建有7个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沿 海港口业已开通至东南亚的51条海上航线,同时面向东盟国家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沿线地区信息互通、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妈祖文化精神: 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国乃至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共同的责任。要大力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搭建密切情缘关系、扩大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动妈祖文化交流与传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品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影响力。

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

汕头地区的妈祖文化 2010101401沈奕翔妈祖就是元代以后被福建等沿海居民尊为天妃娘娘、天后圣母的海上保护神。原名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屿的渔家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史有其人。由于诸多传说,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受人崇拜的神。特别是闽粤等沿海省区居民,更将妈祖奉为主神。汕头市等潮汕沿海沿江县市也一样。 由于地域文化的亲缘性,潮汕一带与福建、台湾等地,在妈祖信仰上,具有共同的民俗、风俗和习俗,两地关于妈祖的传说近乎一致。妈祖是闯海者心中法力无边的海神,也成为潮汕民众最普遍信仰的神圣偶像。 从沙汕头到汕头埠,已是从渔村向集市发展,汕头沿海成为商舶聚集之地。这些渔民和商船,成年累月与大海打交道,经常遭遇风险,海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他们盼望神明保佑和庇护的心愿是极其迫切的,有了“驱邪救世,乘席渡海”的妈祖,人们自然祈求她能护航救险,崇敬信仰之心理所当然。 当时汕头商埠初步形成,就已有老妈宫、关帝庙以及清政府设立的沙汕头税站等建筑。渔民都把“妈祖”作为“一舟司命”,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这一天,都会到这里祭拜。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后宫全面重修,不少商贩也把它作为交易的场所。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是全汕头盛大的节日,沿海船舶都在舱里的龛前敬拜。当时,汕头埠有天后宫多处,主要有下岭妈祖宫、华坞妈祖宫、妈屿妈祖宫和升平路头老妈宫,市民大都到升平路头老妈宫来祭拜。因人多宫小,虽是走马轮番,小宫也难容市众,供品摆出门口,摆到马路,堵截交通,车辆无法通行,只得绕道。 汕头市区历史上还有过一座“新妈宫”,其址在现汕头市金平区新风左巷4号今永平路小学所在地。新妈宫与一般的祠堂差不多,属潮式建筑“四马拖车”,有二条“伙巷”,门前有麒嶙、嵌瓷,西侧还有一土戏台。香火兴旺一时。 新妈宫的盖建其实也反映了过去的商业竞争。过去汕头许多行铺以地域划分商业行会,行会组织“老油园”同“新油园”因拜妈祖的桌位问题发生争执,被排斥的“新油园”才盖起了新妈宫。新妈宫建于民国初期,规模比老妈宫大,但名气比老妈宫小,特别是新妈宫拆除之后,市民知之者更少。 1944年,日军在汕头招募往新加坡修船劳工,大约有二百多人,去时到汕头老妈宫请妈祖分灵同往。初到星洲,生活清贫,经费缺乏,就地建简朴庙宇,恭奉天后圣母。至1948年才合力筹划,在原址建起“汕头社天后庙”。至1989年,由理事会倡议发动筹备,在芽笼四十巷五号注册成立汕头社,1994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隆重移迁晋庙大典,望后人思源发扬光大,特书匾额“蛇江飞来”,示意汕头妈祖驾临此地。 汕头天后宫自1992年重修开放,市民依旧虔诚朝拜。成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和旅游胜地。新加坡汕头社天后庙晋香观光团几十人于1995年莅汕。台湾也有不少地方成团结队来汕头老妈宫敬拜分灵,带往住地。 近代重要的贸易口岸——樟林港,也曾有过四个天后庙,其一是约建于元代中后期的“灵感官”,其二是建于明代 (具体年代不详)的“暗芒宫”,其三是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年)的新围天后宫,其四是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城内天后宫。 汕头埠妈祖出游没有定期,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936年前后。当时,总商会辖下的各个公会大都组有标旗锣鼓班参加出游。汕头存心善堂仪仗队是开路先锋,这个仪仗队是西洋管乐队,制服整齐,白衫黑裤的中山装加嵌鲜艳色线,载上大冠帽,十分精神。管乐可算齐全,

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7156186.html, 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作者:张富春 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01期 摘要:康熙初年,朝廷令部分明郑降清官兵赴今河南济源、鲁山、邓州、信阳等地屯垦。闽营人背负木雕妈祖神像来到中原,妈祖文化因而传入河南。闽营人在中原创建了长葛营坊村天妃宫、邓州天后宫等许多妈祖庙宇。由于建国后多次政治运动的洗礼,闽营人妈祖信仰出现结构性失忆。当今邓州部分闽营人高山族成分的确认,社会上认祖归宗的潮流,妈祖文化的复兴,刺激了闽营族群的集体记忆,妈祖信仰在闽营人特别是高山族人中复苏。这是其族群意识于“在地化”完成后的凸显。 关键词:中原闽营人;妈祖文化;族群记忆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1—0060—04 中原闽营人是指康熙初年由福建沿海移驻河南屯垦的明郑氏集团降清官兵。闽营人在原籍信奉妈祖,来中原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此信仰仍得以秉持,妈祖文化因而在中原地区流布。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第五章第二节《清代进入中原的移民》简单论及中原闽营人;杜世伟《河南邓州高山族“闽营”背景初探》对邓州闽营人作了探究,张振杰《洛宁“闽营人”》、《中原的“闽营人”》介绍了洛宁闽营人的来历。①本文拟全面研究中原闽营人的分布及其妈祖文化在河南的传播变迁。 一、中原闽营人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旧将蔡禄在福建铜山降清。“禄,海澄(今福建龙海市海澄镇)人,自海道来降。顺治十八年九月,授左都督,予三等男世爵。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授河南河北镇总兵官。”②清代兵制河南总镇分河北、南阳二镇,河北镇驻怀庆府(今沁阳市)。康熙四年蔡禄率旧部4000余人屯驻怀庆府,康熙十三年响应吴三桂反清,被内大臣阿密达俘获,“即将蔡禄父子并其侄蔡鼎席及同谋人等俱行正法;其余投诚垦荒弁兵事无干涉者,概不株连”③。蔡禄所带闽南漳浦籍将士有蔡、田等七姓落籍怀庆府济源县(今济源市)。④ 康熙三年明郑氏集团将领林顺、黄廷相继降清,次年二人随施琅进攻台湾,未果。稍后黄廷驻兵福建长乐,林顺移驻河南府(今洛阳市)。康熙六年,“部议分拨海上投诚兵移驻外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1、海上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历史也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远 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 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 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 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朝廷册封传播: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 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 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 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 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自宋代开始,妈祖精神成为海上工作者的重要精神支柱。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 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 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 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 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3、宫庙文化传播:

湄洲妈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湄洲妈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妈祖,是我国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悠久历史传承的文化人物。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级遗产。我的家乡莆田是妈祖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湄洲祖庙被誉为“东方的麦加”。从小在妈祖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我对于妈祖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底蕴和精神寄托,因而对于湄洲妈祖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尤为重视,也希望能引起广大信众的关注。 传承和保护妈祖文化从各个层面上来讲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民族团结层面上来说,妈祖是海峡和平女神,妈祖文化联系、滋养、影响着两岸同胞,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和精神纽带。不仅如此,弘扬妈祖文化也对团结全球华人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传承弘扬妈祖文化,能让海外妈祖信众增强自强意识,促使民族意识觉醒,凝聚中华民族的全体性。我们通过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中的“忠、孝、义”文化,使两岸同胞充分认识到爱家护国,和平统一才是人间正道。将统一祖国、爱国尽忠的思想扎根于人们心中,先唤醒其良知,再去践行道德意识,完成祖国大业。近几年国际范围内的妈祖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这对团结全球华人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 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妈祖形象所体现的尽忠爱国、仁爱孝悌、救危扶困和助人为乐的思想精髓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传承妈祖文化,正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妈祖的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善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妈祖传说家喻户晓,反映了人们对扶危济困、舍身助人等高尚品德的颂扬和追求,从而激励人们积极向善,涵养一种朴实而崇高的人性品质。 从文化传承层面上来说,传承弘扬妈祖文化就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妈祖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过程中形成、积累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妈祖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因而,深入研究妈祖文化,保护妈祖文化遗产,对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均具有积极意义。我们需要传播正面的民族精神文化,不断创新和拓展文化载体,将妈祖文化发扬光大。 对于湄洲妈祖文化,我们应把重心放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使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汉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渤海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亚历山大港。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澎湖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作为妈祖庙之“鼻祖”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的规模。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庙岛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丽

浅析妈祖文化

论妈祖文化 摘要:妈祖文化是一种弘扬妈祖的精神,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家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妈祖文化莆田市湄洲湾信仰 一、妈祖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妈祖。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据史载,北宋宣和三年(1121),占据中国北方的金朝消灭辽国后,就将都城迁至燕京(今北京),称为“中都”。南宋开禧元年(1205),金朝统治者修通南运河,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河运到京城的大部分粮食均经天津转运。而位于海河与卫河交汇处的三岔口一带,便是河运漕粮的起点和转运点。南宋嘉定九年(1213),金朝在三岔河口西南建立“直沽寨”,专门在此屯兵监护漕粮河运。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江苏太仓刘家港海运漕粮至直沽成功开通,从此河漕海漕并举,直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日益繁荣。当时,漕运的舟师水手多视妈祖为“海上保护神”的闽浙一带人,妈祖信仰很快随之在直沽传播开来,官府和朝廷深受其影响。不久,元朝统治者下旨在三岔河口东岸兴建第一座妈祖庙,专门用于朝廷和官府祭祀妈祖,祈佑漕运平安兴旺。元泰定三年(1326),朝廷又在三岔河口西岸建起一座妈祖庙——天妃灵慈宫,妈祖信仰更加普及,妈祖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永乐九年至十三年(1411-1415),南运河济州至临清河段进一步疏通,河漕发达,代替海漕,每年运粮官军达10多万人,漕粮达300万石,天妃宫香火愈加兴旺。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间,

《妈祖文化调研》

《文化调研》 关于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从文化的内涵来说,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信仰的积极作用 在中外关系史上,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为

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庇佑下,帆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庙迄今犹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庙签字投降。至于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

湄洲岛妈祖文化

湄洲岛开发旅游品牌——妈祖文化 湄洲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是莆田市第二大岛。它素有“南国蓬莱”的美称,拥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号称“东方夏威夷”的九宝涧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但是,湄洲岛最吸引人的却不是风景,而是坐落于湄洲岛的妈祖祖庙。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湄洲岛每年接待境内外香客游人多达百万人次,其中台胞近10万人次,是祖国大陆吸引台胞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湄洲岛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因此,湄洲岛的妈祖庙被尊称为“湄洲祖庙”,建于妈祖逝世的同年,经过历代扩建,日臻雄伟,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妈祖祭典也与2006年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号“妈祖信俗”成功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拉比召开的评审,列入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是中国首个世界级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旅游业是湄洲岛的支柱产业,如何利用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湄洲岛旅游度假区是湄洲岛今后发展的主要课题。 湄洲岛是一个集宗教圣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对台交流为一体的旅游、避暑的胜地。自1988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旅游经济区,特别是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以来,经过一批又一批拓荒者的奋斗,使这个昔日封闭、偏僻、贫困的小渔岛逐步初具建成规模、开放、文明、繁荣的国家旅游度假区。每年来岛朝圣、观光、度假、旅游、贸易的人数达百万人次,其中台胞10万人次。 岛上妈祖庙,千年氤氲、香火鼎盛,信徒成千上万,是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座妈祖分灵庙的鼻祖。湄洲岛四面环海,许许多多的海蚀岩经岁月的洗礼,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惟妙惟肖;黄金沙滩,滩平沙净、夏凉冬暖、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化了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令游客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是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地方。博大精深的妈祖文化内涵和世界性的巨大声誉、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奠定了进行经济开发的坚定基础。 妈祖庙景区开发以弘扬妈祖文化为主旋律,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民俗文化层次。把民俗文化、历史传说、建筑格调、景观配置结合起来,使妈祖文化从传统单调的朝圣活动推向一种新颖、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活动,巩固提高世界妈祖朝圣中心地位,增强海内外妈祖信徒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 进入新世纪后,作为妈祖文化发祥地、国家旅游度假区、对台文化经贸交流的前沿,怎样审视资源优势、分析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步伐,走出一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之路,把湄洲岛建成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的旅游度假区,已经成为湄洲岛发展的重点。 因此,湄洲岛开发建设要充分考虑自身独有的妈祖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做好与旅游产品相配套的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餐饮、旅游住宿和旅游娱乐等项目的建设。树立崭新的旅游区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岛朝拜、观光、度假、旅游。 例如,第一,可以在南部沙滩周围建设集娱乐、美食、购物、健身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滨乐城和度假村。这样,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游客人均消费水平。第二,增加旅游景点、项目开发,培育新品。及早把鹅尾山景区内的海龟朝圣小刺猬、海门、双猫戏鼠、石莲、鲤鱼十八节、妈祖书库等自然景观开发出来,建成石林公园,培育名牌旅游景点。针对台胞来岛人数多的特点,可建造成集文化、艺术、游乐、度假于一体的“湄洲岛台湾民俗村”。第三,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好道路、港口、码头、交通、供水、供电等配套工

妈祖文化及其信仰|万灵宗教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妈等。妈祖的两大部将,是为妈祖察、听世情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相传妈祖俗姓林,出生于中国福建省莆田湄洲岛。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逐渐传播到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分,并向海外的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南洋天地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由湄州岛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信仰源起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传说:

一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身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二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三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 四(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元佑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通悟秘法,预谈休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 五(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佑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

妈祖文化交流 牵动两岸民众信仰

妈祖文化交流牵动两岸民众信仰 妈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原名林默,出生于宋朝福建莆田湄洲岛,现今台湾岛上有妈祖庙800多座,信众超过1400万,约占台湾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在很多海外华人中有巨大的影响力。 对于妈祖,台湾民众不分蓝绿,均表现出无限的敬仰。两岸关系和缓后,率先组织台湾妈祖信众直航湄洲祖庙朝拜的是镇澜宫,率先邀请福建广电集团举办“妈祖之光”晚会的是镇澜宫,把妈祖神像在中台湾巡游搞得有声有色的是镇澜宫,这一切使镇澜宫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台湾妈祖庙中最具影响力的宫庙之一。而在这之前,在台湾最有名的妈祖庙是彰化鹿港天后宫。自清代以来,由于鹿港天后宫对外频繁分香,不但促成了妈祖信仰在台湾的兴盛与发展,也成为台湾向外分香最多的寺庙。 台湾民众除了少部分高山族同胞外,主要来自闽粤的移民,而闽南移民又分泉州和漳州移民,清嘉庆之后,随着移居台湾人口的增多,因土地灌溉之争,演成分类械斗,形成以祖籍意识为认同基础的人群划分。这期间,发生过漳州人与泉州人械斗,闽南人和客家人械斗、闽南人和高山族同胞的械斗等等。幸好有妈祖的共同信仰,台湾社会才逐步形成

了新的地缘群体的认同,尤其以妈祖的分香与进香,以及妈祖会的各项交谊活动,有力地促成了人群的再度整合。 在首届《海峡论坛》上,台湾信众前往湄洲妈祖祖庙朝拜时,出现了众多信徒感动得痛哭流涕的感人场面,可见妈祖“积善、立德、大爱”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可惜由于这些活动利用传媒传播不够充分,限制其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 二、妈祖文化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一)妈祖信仰的重耍纽带作用。妈祖文化的弘扬有利于更广泛地团结包括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促过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民族的认同,国家的统一, 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利用妈祖信仰这种特有的文化基因在促进两岸及海内外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方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促进了两岸民众交流。大陆的妈相庙每年都会吸引众多信徒来参加祭祀活动。如1997年,消洲妈祖金身巡输台湾102天, 19个县市.影拜信众近千万人次,创造了两岸恢复交流以后入岛交流时间最长、覆盖区域最广、牵动人数最多的纪录。2000年,台湾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组织2000多名信众包机经香港到莆田进行为期5天的调祖进香活动,成为迄

2020-2021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能力提优测试卷

培优卷2020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能力提优测试卷 一、选择题 1.西北地区各地自然条件的共同特征是( ) A.地形以高原为主 B.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 C.植被均为草原 D.河流都属于内流河 2.(2017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13)我国神舟十一号返回舱选择在地面坦荡,地广人稀的高原降落。下列符合这一条件的是(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3.(2019甘肃武威五中月考,15)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是( ) 4.(2019河北临西第一中学月考,16)四大地理区域中,受冬季风影响最大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新疆天山地区的牧民,有迁移轮牧的历史传统,下图示意天山迁移轮牧过程。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2018山东潍坊中考,19)影响图中四个牧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力 B.温度和降水 C.土壤 D.放牧习惯 6.(2018山东潍坊中考,20)根据不同季节,牧民春、夏、秋、冬四季的轮牧地点对应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7.(2018山东潍坊中考,21)周期性迁移轮牧的好处主要是( ) A.改良牲畜的种类 B.减少牲畜的病害 C.减轻草场的压力 D.躲避牲畜的天敌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宁夏和内蒙古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读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位置图,完成8-10题。 8.(独家原创试题)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发展农业的限制条件是() A.热量不足 B.光照不足C.水源不足D.生长周期长 9.(独家原创试题)下列不属于流经该地区黄河水文特征的是() A.有凌汛现象 B.水量锐减 C.水流较平稳 D.含沙量大 10.(独家原创试题)图中甲所在的地形区( ) A.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毫米 B.和黄土高原大致以古长城为界 C.地表崎岖,千沟万壑 D.自然景观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读中国西北地区简图,完成11-13题。 11.(2019北京通州九年级三模,23)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势 C.地形 D.海陆位置 12.(2019北京通州九年级三模,2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发展种植业的灌溉水源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地—丰沛的大气降水 B.乙地—地下水 C.丙地—祁连山冰雪融水 D.丁地—塔里木河 13.(2019北京通州九年级三模,25)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西气东输”工程给我国东部地区提供了丰富的能源。该工程对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影响是() A.发挥资源的优势 B.缓解能源短缺 C.促进高新技术发展 D.完善交通线路 14.(2019广东陆丰民声学校期中,18)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沿海民俗组成部分,就像海丰大湖镇的大德妈祖就是一个例子,那么下列省区中妈祖文化不太盛行的是() A.山东 B.福建 C.台湾 D.新疆 15.西北地区利用黄河水灌溉的农业区是() A.藏南谷地、湟水谷地 B.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妈祖文化旅游发展思路研究

摘要:我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妈祖文化作为福建地区特色的文化,在旅游现代化开发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中如何挖掘妈祖文化的旅游价值,加强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妈祖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妈祖是历史上被人们推崇的一个神话形象,她源于南中国海,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神奇的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年来尊崇、信仰妈祖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在文化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旅游开发者将目光放在了妈祖文化旅游开发上,这对于弘扬和传承妈祖文化,加强海峡两岸的联系,促进福建地区旅游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这种思路,对妈祖文化的旅游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对如何挖掘妈祖文化的旅游价值,提升地方旅游的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发展思路。 一、妈祖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价值 (一)妈祖文化是联结两岸旅游的纽带 在福建,发展妈祖文化旅游不仅具有宗教、文化和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加强海峡两岸同胞的联系、巩固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妈祖文化一直被看做是福建和台湾的同缘文化,在联结两岸旅游方面发挥着纽带的重要作用。几十年来,每年都有大量人群来莆田湄洲朝拜妈祖,可以说妈祖见证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血缘,寄托着两岸民众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期望。近年来,妈祖文化旅游与经贸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两岸交流提供了便利途径。 (二)妈祖文化是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文化既是旅游的出发点,也是旅游的归结点。自福建旅游业发展以来,通过大力开发妈祖特色文化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其影响力甚至已经辐射到了泰国、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等国家,纷纷建立妈祖庙,还成立专门的妈祖文化传承组织,这些组织既是华人华侨集会和议事的场地,更象征了群体内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方向。由此可见开发妈祖特色文化旅游的影响之深远,其在旅游业的强大竞争力也得以突显。不仅福建地区如此,对于烟台地区来说,妈祖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与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妈祖文化。烟台地区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及良好的文化积淀,再加上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大多从事捕鱼业和航海运输业,对外贸易比较发达,这就为妈祖文化在此地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当地旅游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妈祖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一)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妈祖文化旅游品味 妈祖文化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妈祖文化不是孤立存在于任何地方的。根据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开发经验来看,要想实现妈祖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首要环节就是要整合相关的文化资源,提升其文化旅游品味。第一,对妈祖文化自身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妈祖朝圣依然是妈祖文化旅游的主要产品,但是要进一步提炼妈祖文化精神,发掘妈祖时期的古典音乐文化、舞蹈文化、饮食文化和海洋历史文化,促使妈祖文化旅游产品朝着系列化、层次化的方向发展。让游客在多彩的文化旅游中感受文化力量,加深对妈祖文化的美好记忆。比如,烟台市民俗博物馆举办“烟台市2015妈祖文化节”,邀请了来自福建莆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仙戏为广大市民倾情演出,具有南方特色的妈祖祭祀表演项目也登陆港城,为妈祖文化的传承带来活力与动力。第二,将妈祖文化旅游资源与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烟台地区要加强天后行宫这一妈祖文化载体的建设,以其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形式展示和宣传妈祖文化,让游客在烟台博物馆便能感受特色的妈祖文化。第三,要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将妈祖文化延伸至现实生活、工作与学习中,与新时代祖国的繁荣与强盛、世

妈祖文化调研

妈祖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妈祖信仰的积极作用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帆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犹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

妈祖文化

弘扬妈祖精神彰显文化自信 张友东 我对妈祖的了解应该追溯到2013年的秋天,陆丰市妈祖文化研究会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妈祖文化节”,邀请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海内外人士近千人。当时我作为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有幸参与其中,与志愿者们共同负责接待来宾,内心被当时宏大的场面所震撼,同时也被妈祖文化这一源自于福建大地所折射出来的亲和力、凝聚力深深的感染。 妈祖信俗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天后宫、妈祖殿,也许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跪拜在妈祖神像前,手持清香低声诉说,看到信众们在供案上摆上贡品,敬献诚心,或者只是看到妈祖信众在天后殿以诵经祈福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妈祖的感恩之情。但是,不论他们来自哪里,以何种方式祈愿祝福,都离不开那一份共同的信仰和心中那一个坚不可摧的同根同源的民族意识。妈祖是中国的“神”,妈祖之博爱也决定了其信众的博爱。这就是妈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妈祖已成为海峡两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征,成为统一祖国,沟通两岸往来的和平女神。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我们有理由相信,妈祖信俗在促进民族和谐、世界和平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一直以来,妈祖信俗被有些人误解为封建迷信,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港藉林慧楠女士的带领下,我来到地处霞湖村的福山妈祖,参观了陆丰市妈祖文化研究会。走进

供奉者妈祖像的大殿,第一次有幸零距离瞻仰了妈祖像。在这之前,我见过各种金碧辉煌的、红光满面的、光鲜亮丽的各类神佛造像,眼前的这尊造像却是格外的与众不同——凤冠霞帔下呈现出的是一副红润而端庄的脸庞和一双慈祥的明眸。在四周鲜花的簇拥与烛光的映照之下,显得格外庄严,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中华大地上的巾帼英雄层出不穷,自古就有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在这个群体中,有的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有的胸怀天下、普济众生。而能被广大百姓敬奉为神,成为精神领袖的只有林默娘一人。妈祖,1059年前,出生在我国福建的一个小渔村。她,勤劳勇敢,扶危济困,治病救人,给人们带来平安吉祥,她的善行千百年来被广泛传颂,从她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正是中华民族妇女的优秀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在陆丰市妈祖文化研究会,活跃着这么一支妈祖义工队,人数不多,只有近百人。2013年成立以来,在林永欣会长的支持和林慧楠副会长的带领下,广泛宣传,多方筹资。每年的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和春节之前,都会组织义工朋友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到各个乡镇开展慰问活动。他们深入各村,登门核实,并根据慰问对象的困难程度,制定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慰问工作。六年来,他们先后慰问了包括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在内的贫困人口约3000人次,慰问物资共计人民币一百多万。这正是将民间信仰与扶贫济困活动结合起来的,是传统美德与新时期扶贫攻坚的完美结合。妈祖义工队的善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