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科技革命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议新科技革命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议新科技革命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传承》2008年第3期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存在越来越密切和复杂的关系,纵观新科技革命产生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历史,新科技革命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不仅向世人昭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而且令民众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驱力。

一、新科技革命及其特点

(一)新科技革命

所谓新科技革命,是指始于20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被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它是20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两大事件之一。新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高潮,在21世纪还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期。新科技革命以其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显示了变革生产和变革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从新科技革命的内容来看,它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方兴未艾)在世界范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高新技术群落的崛起。

(二)新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与历史上前两次大的技术革命相比,这次技术革命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全球性。第一、二次科技革命,只是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发达国家中展开;而这次新科技革命则是在广阔世界范围内展开,其影响规模、深度都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具有广泛的世界性。

二是全面性。以往的科技革命,只涉及自然科学的某个领域和某些工业部门,只在某个方面有突破,它只是个别学科领域的革命,因而对社会影响有限。而新科技革命,几乎使各个科技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显现了横向性、综合性、交叉性的新特点,并因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知识群和技术群。

三是整体性。现代世界新科技革命中的技术革命和科学革命相互联系、同时发生和展开。一方面,新兴技术的产生都是科学理论研究的产物,技术上的根本性突破必须以科学为依据,充分体现了科学对技术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理论研究也越来越依赖现代技术手段。技术分为经验性技术与科学性技术,这一次技术革命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鲜明特征,因此,这次技术革命往往称为新科技革命。

四是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2O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从以往的分离状态结合起来,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缩短了科学技术从潜在的知识形态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过程。科学、技术、生产的关系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9世纪下半叶之前的数千年里,“生产→技术→科学”是其发展的主要轨迹;在电磁学革命后,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新型发展模式;而在新科技革命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新趋势。

最后,广厚性。宏大的技术体系被奠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这次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广阔,深厚得多。从纵向来说,其理论基础为微观粒子的量子理论,其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激光技术等,分别用到不同层次(分子、原子、原子核、粒子等)的量子理论。从横向来说,其理论基础为复杂性科学,这种复杂性科学的成果、方法将为高新技术发展开辟新的途径。”[1]

二、新科技革命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杠杆效应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马克思从第一次科技革命所引起的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中,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认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2](P3)。邓小平深入考察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明确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P27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精辟见解,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历史所证实。

(一)新科技革命为当代欠发达国家提供后来居上的机会

20世纪8O年代以来,世界两级格局解体,多级格局正在形成之中,从总体上看,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新科技革命出现新高潮,为产业革命注入了新动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荡涤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壁垒,推动着各国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进行经济改革,为适应新形势而重塑发展战略。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为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我国的

浅议新科技革命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曹春梅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始于20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其规模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形成;加速了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的变更。新科技革命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影响世界总体格局及发展方向的要因。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政治与法律

126

《传承》2008年第3期

发展提供了利用世界科技成果,加快发展的机遇。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劳动者的智力与体力相比,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科学技术正是劳动者智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产业革命,使一些落后国家获得了利用“后发效应”加速发展的机会,迅速提升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史看,18世纪中期开始的以纺织机和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引起了工业革命,把这次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托上世界霸主地位。但19世纪初以后,美国、法国、德国凭借后发优势,利用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经验,变革产业结构,很快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以电力、内燃机、无线电、汽车、飞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及重化工产业的兴起,使美国和德国得以依靠科技进步,超越了工业革命起步较早的英国和法国,走在了工业化的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利用、合成化学和人造材料以及半导体和电子技术的兴起,特别是20世纪7O年代以来以信息和网络技术大发展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成果迅速传播,新加坡、韩国和以色列等一批发展中国家,迅速晋升到工业发达国家行列。一大批亚洲国家和地区也乘势而起,成为经济发展的“小龙”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如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新浪潮之中,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科技领域也正在取得重大进展,蕴含着高新技术产业化、市场需求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无限机遇。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次科技革命成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势必超越以往,中国利用世界科技革命成果,发挥“后发”优势,改造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我国已经不必在完成工业化以后再开始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将大大缩短我国晋升发达国家的时间。

(二)新科技革命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资本、货物、劳动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越来越深地被纳入到不断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从外延上包括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并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加快产业升级的机遇。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已经引发了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国际分工的重新安排。发达国家为在全球化中占得先机,把不再符合其比较优势的制造业、甚至一些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先进产业的某些工序大规模向国外转移,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加快引进工业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扩大贸易规模和推动经济增长。

(三)新科技革命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

新科技革命通过推动经济全球化,进而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它使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向整合化方向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空前增多、利益关系加深、安全合作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增大,国家关系的层次和质量提高。

新科技革命加速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所谓政治多极化是指世界国家政治力量布局向多极、多区域核心发展。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终结,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各国纷纷调整对外战略,都把目标对准21世纪,谋求21世纪的战略地位,大国关系出现深刻变化,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虽然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企图建立由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已不再可能。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不可避免。目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已是不争事实。2l世纪将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世纪,不仅在经济规模上而且在经济质量上实现追赶和超越。经合组织1997年5月报告预测,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将占世界经济产值的2/3,到2030年,南方国家在经济总量上将超过北方国家,世界经济大国将重新排座。中国、印度、巴西等一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过高速发展后,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迁举足轻重的因素。

其次,俄罗斯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的趋势不可避免。俄罗斯虽然面临经济困难,但它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国家,它的核力量仍是除美国以外的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旦渡过难关,俄国经济会得到发展。日本早已不甘心“经济上巨人,政治上侏儒”的地位,从发展趋势看,日本谋求世界大国地位是值得关注的,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必将产生压力。

第三,欧洲实现政治和军事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随着欧盟政治、经济和军事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欧盟在促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中国的复兴、崛起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都空前提高,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收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将愈加突出,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第五,世界各国将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单极世界的统治,反对单极世界的呼声日益高涨。所有这些,均促进了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等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的形成。

(四)新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发展

首先,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着文化艺术和教育现代化手段的急剧变化。在文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电子出版物、电子音响物、电子音乐、电子绘画等电子艺术手段的电子信息文化,文化艺术领域变得空前的繁荣、丰富和发展。如仅电子出版物来看,就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版式设计、文字编辑、图文合成的早期电子出版物→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声频、视频、图象处理技术的发展,很快具有声频、视频、图象、文字多功能处理技术的电子出版物→1994年融文本、声频、视频、图象、图形于一体的大容量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成为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融广播、电影电视、报刊书籍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其次,新科技革命引起学校教育方式的改变。由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要求由传统的教师讲授辅以电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发展为引入电子计算机和电子网络教学的多元并举方式。教育的直接目标从掌握书本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创新能力为主,素质教育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再次,新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新科技

政治与法律

127

《传承》2008年第3期

“人体是大自然最辉煌的结晶”,“在没有比人体更完善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古希腊人所塑造的《维纳斯》雕像就是人体艺术的杰出代表。为了进行作品比较,我讲同一时代的几幅关于维纳斯的作品如《克尼多斯的阿芙罗底德》、《昔兰尼的阿芙罗底德》、《巴特列的阿芙罗底德》等让学生进行一边观赏,一边进行比较、讨论,学生兴趣浓厚,讨论热烈。从美学的角度,学生们普遍认为《米罗斯岛的维纳斯》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最好结合:首先是维纳斯的形式美,她姿态那么庄重、崇高而优美,面部表情宁静而肃穆,给人以矜持而智慧的感觉。女神尽管裸露着上身,但不失端庄典雅,她虽然残缺了双臂,却依然亭亭玉立。整个体形充满曲线美和高尚的精神美,体现着青春健美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位人间难觅的美神集中了人间女子的一切美质。其次是维纳斯内在的美:维纳斯具有一种永不凋谢、慑服一切的美,维纳斯震憾人心的美并不在她的人体美,而她内在的人性美。这就是作品所体现的给人以思想和情操的内容美:那就是充满健康、庄重、睿智和恬静的女性美。让学生们认识到,雕刻家创造这座雕像则是抱着十分崇高的艺术理想的,那就是他需要在他同时代和所有时代,所有种族的人们心中,永久的镌刻下巨大的人性美;他需要让男女老少都体会到作为一个人的幸福之感。“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这种美的典范,从来就是人们追求的美的理想,希腊雕刻家正是将这种理想、这种高尚的主题内容赋于美的形式,维纳斯雕像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座永放光辉的纪念碑。而相比之下,其它有关维纳斯的作品就逊色得多。它们只能给人以兴趣的玩味、纯粹的感性的形式美,这也是它们与《米罗斯岛的维纳斯》的天壤之别。通过几幅人体艺术的比较,同学们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提高了,对人体艺术也有了正确的评价,一些不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荡然无存。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美的原则创造出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艺术作品看得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审美情趣和人格才会提高,对于大学生也是如此。老师要教会他们如何鉴赏艺术作品,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有着健康审美情趣和崇高审美理想的精品;什么是低级庸俗的劣品,从而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使他们的人格得以完善。

这种以认识美和评价美为其主要特征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端正人的审美观念,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当今时代,这种审美教育正以崭新的面貌伴随着人类步入文明进步的21世纪,帮助人们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展开的人,从而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美术教育应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积极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现代美术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性和人格完善的滋养手段。

[参考文献]

[1]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钱伯毅.大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

[3]田间国.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张黎红(1968-),女,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美术教师,硕士。

革命在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革,予人以方便的同时,也在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人际交往的传统方式;通过国际互联网,人们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改变;试管婴儿的诞生,在有利于解决人类优生难题的同时,也给人的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问题,对人们的家庭生活、乃至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提出了挑战。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和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不仅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越来越大,其规模之广、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它还将深刻影响21世纪的历史进程。因此,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每一个打算在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国家,都必须加强本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能力,中国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钱时惕.解读:新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N/OL]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7/11/07/008949755.html.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黄顺基.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6]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曹春梅(1965-),女,广西兴安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与法律(上接第77页)128

现代科技革命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学号:2010207032 姓名:王米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科学基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革命,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的科技基础。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掀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的一次新的科技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一般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发展,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中医诊断学实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治疗学、直接推动了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中药现代化。同时,中医药的发展既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手段,又要保持自身优势。今天,现代科技条件下发展中医药学的对策,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医药研究的力度,另一方面中医学理论框架也应有所突破。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中医药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篇章。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依据时代的变化、世界的进步与各国的国情,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科学基础的,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革命,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的科技基础[1,2,3,4]。 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掀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的一次新的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为主要内容,袭卷了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新工业国家及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并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5,6,7]。现代科技革命一般指第三次科技革命。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唯物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新的挑战[8,9,10]。现代科技革命促使科技与生产融合,科技直接转换为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现代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主体的力量与需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与归宿[11,12,13]。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发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是通过对现象由表

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3 肖 鸿 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社会网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基本原则、主要理论、研究方法 和经典的实证研究发现作了系统的介绍,简要评述了社会网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局限 及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网研究在欧美的形成和发展 11形成和发展 社会网研究是西方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是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一般认为,社会网研究产生于英国人类学。至少从齐美尔1908年发表《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以来,把社会想象为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的观点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并不陌生。二三十年代,英国人类学家发现,划定社区的界限往往只是一种主观的猜测,并不能真正反映现实。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社区与其他社区发展种种联系,社区的界限并不像主观判定的那样清楚。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网分析就应运而生了。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使用了“社会网”的概念,但却是巴恩斯通过对一个挪威渔村阶级体系的分析首次把社会网的隐喻转化为系统的研究。英国学者伊丽莎白?鲍特(Elizabeth Bott)的著作《家庭与社会网络》至今仍被美国社会学界视为英国社会网研究的范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于30年代创立了分析社会关系资料的社会计量学方法。60年代是美国社会网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到70年代末,它开始成为一个拥有自己的学术刊物、专业社区和一大批自称为网络分析学者的一个新的分支领域(Ruan,1993)。 从60年代至今,美国的社会网研究一直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行发展,因而被划分为两个研究群体。第一个群体遵循着社会计量学的传统,他们研究整体网络即一个社会体系中角色关系的综合结构。通过使用矩阵方法,他们分析了“社会系统内部系统和分解的模式,系统成员中‘结构上均衡’的角色关系,网络结构随时间的变迁和系统成员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方式”(Wellman and Berkowitz,1988,26)。这个群体的研究领域是小群体内部的关系,他们在分析人际互动和交换模式时,产生了一系列网络分析概念,如紧密性、中距性和中心性等(Freeman 1979,1980)。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是林顿?弗里曼(Linton Freeman)。 第二个群体的学者集中于个体间的自我中心网络,他们从个体的角度来界定社会网。该群体沿着英国人类学家的传统发展。他们关心的问题是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其人际网络的影响,个体如何通过人际网络结合为社会团体。他们对个体间关系模式的关注使这个群体归于 3 边燕杰博士在1988年8月香港科技大学“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变迁”国际研讨会上所做的“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 的主题演讲对笔者启发很大。感谢阮丹青博士和边燕杰博士惠赠的有关社会网研究的最新英文资料。

浅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讨论题小论文

浅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育管理专业 张建生 11212026 前言: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当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目前正在进行第五次,并逐步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和完善、社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给予了极大地提升和推动作用。可以说科技革命以及由其所带来的技术革命、科学革命、社会制度革命和人类文明革命是人类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源动力。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伴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愈加凸显、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世界主流发展与局部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其所孕育的新科技革命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和特征,具有更为深远和广阔的影响、它的到来必将也推动人类社会发生第三次工业革命,惟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跨越。 一、科技革命概念的界定与综述 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它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的进步;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当今社会各方面发展迅速

当今社会各方面发展迅速,科技发展的速度让人难以想象,物质的丰裕度得到很大提高,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似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两大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而不至于脱离了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这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和一些裹着“糖衣炮弹”的事物中所迷失,我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适当定位。当今的社会环境不仅对于大学生而言应树立理想,对人生有一个规划,其实对已一切青年来说都是如此,人生不能没有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们为自己点亮前路的灯。 一、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身上不可避免地有着一种乡村情结,父母的艰辛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父母的大半辈子都在为我和哥哥辛劳奔波,因此我很小就在心里狠狠地发誓一定要有所作为,一定要让父母有个快乐安逸的晚年生活,父母是我此生的最爱。 我性格很好,很有耐心,很爱笑,感觉有点天生乐观派,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比较冷静,因为我相信只要我用心定会云破天开,心态很重要。我喜欢看书,喜欢音乐,喜欢新奇的事物,我的好奇心是我一直保持着高昂的精神状态,来自农村没有关系,家里经济十分困难也没有关系,因为我有着改变现状的勇气、动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我也有很多的缺点。骨子了有惰性的我,必须不断地激励自己;我有点粗心,有时处理事情比较感性,这些都是我今后应该注意的地方。 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我的专业是财务管理,我也很喜欢这个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在未来我应该会向会计与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两方面发展。围绕这两个方面,本人特对未来三十年作初步职业生涯规划如下: 1、2012-2013年,学业有成期: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作为就业准备。虽然大家都很看重专业技能这些硬指标,但我在注重专业知识沉淀的同时,更加看重心态、就业观和个人品质的培养与历练。 2、2013-2016年,熟悉适应期: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我很坚定自己对本专业的热情,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从而对这一行业以及这方面相关工作的一定了解;多闯闯多看看多试试,找到属于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同时在这一阶段,通过努力拿下中级会计师的考试。 3、2016-2022年,事业发展期:经过上一阶段的过程,找到自己中意的公司和岗位,踏踏实实干工作,虚心向他人学习,多看多学,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应变能力,同时不断加强自己管理方面能力的培养。 4、2022-2030年,职位晋升期:在这一阶段我有了新的职业目标,自己不仅仅安于当一名普通的员工,通过上一阶段的努力和沉淀,达到专业技能的过硬和初具一定的管理能力,在这一时期,积极配合组织的管理工作,从中多学经验,同时积极参加组织内部职位竞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位层次。 5、2030-2035年,事业上升期:在前面努力的基础上,再接再厉,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实现职位的进一步提升。我一直比较关注投资方面的活动,在这一阶段找到一个自己比较中意的投资项目;同时学习一些关于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准备。在每个阶段都应注重身心的修养,也许我会更倾向于通过练习瑜伽来达到。 6、2035-2042年,事业有成期:在这一阶段,本职工作方面达到一个成熟稳定的状态,因此,对于本职工作踏实干好。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小孩,我此生的一个大愿望就是办一家具有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幼儿园,在这一阶段不论是资金还是经验还是人际关系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此阶段我会践行我这一直以来的想法,用心经营,一定会收获我想要的果实。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重庆 400065)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状况是现代人类把握当今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协同发展、与时俱进。许多科学观念启示我们,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同时,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具有综合性质,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将进一步结合,以解决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相互关系 1.关于科学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是在两个层次上来使用科学技术这个概念的;其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知识等;其二,科学技术是人们为了扩大其知识储备及应用而进行的各种理论探索活动,包括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艺设计等等。而在这两个方面,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都呈现出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迥然不同的特点,即综合化、一体化、体制化和全球化。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全球化是由其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因为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的特征,我们日常所说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国家的,即是指此而言。实际上,在一个越来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能够长期保持在某一个国家手中,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依靠与其他国家的科学技术交流而长期保持其科技先进水平。 技术的引进绝不是随手买来就行的,一方面必须有合适的文化环境相配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只有将它们很好的结合才能使引进技术生根开花,另一方面在技术引进中如果一味盲目引进外国的技术标准规范等内容,也可能导致本国的政治,经济权力为外国所垄断,以致本国的文化和社会发生异化,丧失自己的根基和传统,最终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科学技术与社会启示我们,科技认识的生成发展既有不可选择性,同时又具有选择性,是两者的统一。从社会条件的给定性来看,科技认识只能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认识现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认识具有不可选择性。但同时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也是由人来创造和改变的,一定的社会制度、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是一定的社会的人们创造的产物,因而科技认识生成发展以及作用的发挥又具有选择性。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启示人们,科学技术认识永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认识,社会意识社会认识、社会文化、社会宗教等对人们的认识都有影响甚至制约,因而认识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应当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认识主体、认识手段,认识过程和认识结论。思辨性是哲学方法的关键,思辨性带来了歧义性和难以检验性,也带来了与实证方法不同的功能,之所以在对世界的认识中需要运用思辨方法,首先是因为这种方法对科学思想发展具有开拓作用。其次,科学理论中常常包含在一些无法用经验直接说明,也无法从理论本身推导出来的基本假设,在该理论范围内,这些基本假设是超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在认识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认识的对象,对其特征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对对象的全面的认识。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南昌大学理学院 李丽清 南昌大学经管学院 周小刚 管理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直接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高效进行,整个组织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反之,如果管理落后和无效,即使是经济巨人也很容易倒下。因此,研究管理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理论有了新发展、新动向,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其突出表现就是“管理理论丛林”,主要有以下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被称为“管理丛林”。70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以下分述之。 出现“战略热”的原因是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内部效率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紧跟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只有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有意义,否则战略决策错了,效率高反而失败得更惨,因此管理学家重视战略管理,重视战略决策。管理思想第二个重大变化表现在管理指导思想上,即“系统论”和“权变论”。系统论强调对管理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仅仅抓住某一项管理因素或仅采用一项管理方法是不够的,无法应对环境的挑战。 系统管理就是根据系统原理及其原则,采用各种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讲究管理艺术,对管理对象全面科学地管理。管理思想中的“权变理论”,即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不是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模式。 进入8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注重比较管理学和管理哲学,强调重点抓“企业文化”。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和挑战,促使美国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成功秘诀进行思考,他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不同,美国等国家过分强调诸如技术设备、规章方法、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因素,而日本比较注重目标价值、宗旨、信念、人等“软”因素,即从企业文化角度看待管理,其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通过对全体职工的教育以及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树立起共同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念,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的“软管理”。 80年代后,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管理理论演变进程中,形成各种理论流派,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威廉·大内的Z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迈克·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以下分别简要述之。 (一)Z理论:美学者威廉·大内提出Z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亲密,主张坦诚、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并对日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每种文化都赋予其居民以不同的行为环境,形成不同行为模式,进一步认为美国公司应借鉴日本企业经验向Z组织转化。 (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管理学家之一,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他认为行业竞争中决定规模的五种力量模型为供应商力量、替代品威胁、购买者力量、潜在竞争加入者威胁、竞争对手。在分析影响五种战略力量的基础上,波特提出了只有两种达到突出业绩的途径,即要么你成为行业中成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摘要: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和新趋势。 关键词:双刃剑高度分化国际竞争管理体制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正文 一. 关于科学技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学技术自从产生以来,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实际利益。它既是利用自然的资源为人类服务,也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与社会有着双向依赖关系;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在于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当代科技更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带来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并不尽是鲜花和满意的微笑,还有困惑和苦恼。 在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联系更加紧密;围绕着这些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随着工程的系统化,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愈来愈精巧;因此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工程技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离开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 技术产业发展 当今世界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以及量子科技等蓬勃发展,深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发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能否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培育起支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决定着各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分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机器人等领域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全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一是持续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持续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大对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大力推进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展。 二是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加快5G研发和商用步伐,推进IPv6规模部署。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建立上下游协同的企业集团,提升产业链水

平。落实好国家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优惠支持政策,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 四是激发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工业文化建设,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推动降低制造业税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深化产融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深度融合。加强人才培养,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 五是更大力度对外开放发展。全面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领域。鼓励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伙伴机制。支持工业通信业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VIP专享】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不同的时期对教育的需求不同,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一英明论断本身就体现和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进入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观念、认识、习惯、行为以便能够跟上日新月异般发展的喜人而又逼人的时代。 现代教育与社会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影响现代教育;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又通过为社会提供科技与文化支撑而直接作用于社会,通过培养人才而间接作用于社会。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现代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正以变革的姿态应对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现代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仅包括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及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社会发展变迁必然会对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 二、全球化和教育变革 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也正在进行重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共同性问题,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全球性的教育论题。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教育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因此,教育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它是知识资本化的一种反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就在于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支配,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臵,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和开发新资源能力的大大增强。可见,知识经济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性的作用,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成为资源配臵的第一要素,生产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

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浅析中国农村的现状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 三农现状发展 论文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为之自豪。“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点在于研究“农民”、“农村“农业”的现状与发展。 一、农村的现状 (一)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治上 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之前党和政府还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让我们难忘的是汶川地震后党和政府把灾区的重建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21个省市对口支援灾区的重建与发展努力使灾区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好。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近几年来像北京、山东、重庆等省市纷纷启动“大学生当村官”的计划。这是促进农村发展的一大举措,大学生担任村官可提高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及管理水平。给农村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他们的到来极有可能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促进农村发展。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关注与扶持的力度、经费的投入也是前所未有的。全社会也参与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对新农村充满希望与憧憬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极高。党和政府为加速农村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而采取多种措施。 2.经济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经济也有一个质的飞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遇。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首要选择。现在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现在农民可通过种地、养殖、外出打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农村发展最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江西的华西村。它的成功发展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是一个地方成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论当代科技革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论当代科技革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 2004/9/22 0:34:00 | By: 高长武 ] 推荐 关键字:科技革命现代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科技革命,对于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处处都有科技革命的痕迹。从蒸汽机到发电机再到电子计算机,从轮船火车到汽车飞机再到宇宙探测器,科技革命的浪潮一波波的兴起,它已经而且依然在改变我们的社会,我们日益感受到这些变化,尤其是我们今天正处于其中的第四次科技革命○1,带给社会的变化更为显著。那么,究竟当代科技革命有什么成果?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而非纯技术的角度,对此作出预测。 一、科技革命的含义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指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论和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技术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和手段,是科学的物化。科技的发展包括量变进化和质变飞跃两种形式,我们分别称之为科技进化和科技革命。二者分别具有改良性和革命性。本文所指的是后者,即由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包括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观念)的飞跃进步所引起的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简单的说,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流。 二、当代科技革命的成果 当代科技革命,又称新技术革命,起源于20世纪70、8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标志。至目前,这次科技革命仍处于兴起阶段,但已经在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宇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电子计算机向着普及化、家庭化、微型化发展,它不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更日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从研究所办公室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随着因特网的延伸,人们可获取的信息在膨胀,处在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据统计,目前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已达2500多种,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2/3是同微电子技术有关○2。全世界拥有个人电脑和网民人数呈爆炸式增长;生命科学领域,已经从单个的基因的克隆,逐步转向有计划、系统的组织研究,某些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DNA全部基因测序正在进行,美国投资30亿美元,集中两千多名科学家,尝试对人类10万多个DNA当中的近30亿个核甘酸碱基对的序列进行测序,中、日、英、法、意、俄等国相应的拨款,担负一定的测序任务○3。转基因食品正在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各种克隆动物不断产生,克隆人也有呼之欲出之势;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的多种新材料陆续产生,工程陶瓷、生物材料、机敏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等,其中纳米材料最受人瞩目,它的界面有许多物理、化学和电性能方面非常优异的性能;各种用途的人造卫星不断升空,载人航天、太空探测器、空间站技术日渐成熟,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从未象今天这么迅速。各项技术之间的交叉使科技革命的前景更为广阔。例如航天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提高了通讯的广度和精度,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则利用太空进行物种变异对物种进行有利于人类的选择。当代科技革命硕果累累。 三、科技革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苏国勋: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趋势

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趋势 苏国勋 一、社会理论的主题问题 从广义上说,各门社会科学都是以不同维度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因而社会也就成了各门社会科学的共同研究主题。这里遇到的第一个认识论问题即是社会是可以化约的抑或是不可化约的?各种社会理论实际上都明显地或隐含地站在不同的前提预设上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从而导致了在理论上的分野。杜尔凯姆是明确提出应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整体不能化约为各组成部分之和、整体优先于局部而著称的社会学家。杜氏强调任何一种社会事实都应被视为客观实在的社会事物,社会事实具有独立于人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强制性,因而只能在整个社会生活的背景上去综合地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学这门科学只有在认识到把社会事实当作实在的物来研究时才的诞生。”①在杜氏本人以及以他为核心的法国年鉴派社会学的倡导下,这种社会实在论的观点—直在社会学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并成为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之独立地位确立的理论基石。这种把任何社会现象都纳入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从整个社会生活的背景上去做综合考察的观点,在社会理论中被称为“社会学主义”(sociologism)。从这种整体论观点上看,社会学最终所要说明的是人类行为所构成的现象一一群体及其制度,社会现象最终归属干群体而不是个人。“社会学主义”本身即隐含着一种先验性假没:说个人从属于他们生活的那个群体或社会并为后者所决定,这仅仅是说,他作为个人的一切行为均须从社会学观点上来加以认识。受它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学从宏观整体研究社会蔚然成风,迄今各种形式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绵延不绝。相应地,“社会结构”也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题。与之相类似的提法还有“社会系统”、“秩序”、“强制性协作群体”、“制度”(institu-tionss)、“整合倾向”、“网络”、“社会性安排”(sociaal arrange-ment)等等。按照通常的理解,“社会结构”概念是持续稳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一种隐喻,它表征人类社会关系的模式化及其稳定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它几乎与社会学家所研究的“社会”是同义词。 与上述社会实在论相对立的是一种社会唯名论,可以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为代表。齐美尔既不同意杜尔凯姆、斯宾塞等人把社会视为物或有机体的观点,也反对黑格尔历史哲学把社会说成是绝对精神的展现的唯心主义。在他看来.社会是由人们彼此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亦即互动的关系网络所构成的:“社会无非是由相互作用联结起来的大量人群的名称”。②那些庞大的起个人结构,如国家、群 ①杜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② The Sociology of Georg , ed . and trans . by Kurt Wolff , New York : Free Press ,1950 . P . 10 .

现代科技革命论文

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试图在所有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共同具有的物质实体,将其作为差异性的共同基础。从希腊哲学到现代物理的整个科学史中,不断有人力图把表面上极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归结为几个简单的基本观念和关系。”面对自埃塞克·牛顿时代以来的经典物理学世界观,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到19世纪末,传统的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仍然影响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它已经根深蒂固地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甚至人类的文化方面。尽管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取得的某些成就已经部分地揭露了机械决定论和机械还原论的局限性,但是要动摇和突破这种规范是不容易的,因为它们是构成近代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以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峻工,人们在对这幢雄伟大厦表示赞叹之余,又多少流露出满足和无所作为的情绪。英国大物理学家W.汤姆逊在刚跨入20世纪的第一天的《元旦献辞》中说:“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 然而W?汤姆逊在对科学大厦赞叹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 就是在这样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的笼罩下,现代科学革命开始了。 先来谈谈这两朵小而伟大的云。 1880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化学家莫雷利用光学干涉仪进行了一项搜索“以太风”的著名实验来测量所谓的“以太漂移”。迈克尔逊和莫雷经过不懈努力,昼夜不停地观察了五天,试验的精密度达到四十亿分之一,终于于1887年12月宣布实验测得以太“漂移速度”为零的结果。这就是物理学史上有名的“零结果”。牛顿力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了严重冲击,令许多持有光是以太波动观点的物理学家大失所望。这一现象被称之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飘浮在物理学上空的一朵乌云。 另一朵乌云与绝对黑体辐射的实验有关。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和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先后根据经典统计物理学进行的实验在波段和辐射上产生了荒谬的数学结果。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在这里陷入困境和危机。这就是有名的“紫外灾难”。“紫外实验”成为飘浮在物理学上空的又一朵乌云。 然而物理学危机正是是物理学革命的前夜,经典物理学天空上的乌云倾刻化为狂风暴雨,冲击和洗刷着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世纪之交,1900年量子理论的提出和1905年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是现代物理学革命的重要标志。 量子论的提出者是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从能量子假说出发,普朗克成功地解释了他自己提出的辐射公式,解决了“紫外灾难”的问题。量子论的诞生,是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把经典物理学中一切因果关系都是在连续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物理思想方法彻底地变革了。它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承认连续性和机械力学决定论的经典观念,揭示了连续与间断统一的自然观,揭示了自然规律的客观统一性,为各门科学的量子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精品]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精品]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8.现代科技革命的特征和意义 所谓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 能够称得上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重大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一般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广泛的渗透性,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是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是以电力与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技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这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在速度和规模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这场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或"信息时代",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推荐下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的重大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的重大机遇 当前全球正处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阶段,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科技等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与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紧密融合、互相推动促进,给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引擎、带来了新机遇。 比如,生物技术的发展令生物产业展现出诱人前景。据报道,这两年该产业跨越式发展迹象明显,不断从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向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拓展,以30%左右的年增长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门类。生物技术对相关产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有预测认为,到2030年,生物技术对化工和其他工业产品领域的贡献将占到35%,对药品和诊断产品领域的贡献将达到80%,对农业领域的贡献达到50%。 又如,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使得工业机器人大批量走进生产车间,不仅形成了潜力巨大的机器人产业,而且正在对制造业格局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尔-盖茨断言,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将改变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另据权威机构分析,目前月球采矿已没有技术障碍,美国科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的机器人太空采矿场景正在变成现实。 再比如,充电技术的突破,使得美国的一款纯电动汽车特斯拉以旋风之势席卷全球,受到了市场的追捧。有报道称,从2013年1月至6月初,特斯拉股价从35美元暴涨至200多美元,涨幅超500%。我国市场反应也尤为热烈,股票市场也屡屡上演特斯拉概念股涨停潮。科学技术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潜力激发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西方各国都在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并以此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正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使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首先,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例如,在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幻灯片《妈妈的一天》,以一个虚拟的一年级小朋友“小明”的妈妈为例,将妈妈从早晨起床为一家人准备早餐、上班、做午饭、做晚饭、为小明辅导作业、打扫卫生、洗衣服,直至晚上睡觉时给小明盖被子的场景做成一张张幻灯片,配合孩子们熟知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慢慢播放,将妈妈辛苦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展示,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妈妈为家庭付出了许多,教育孩子要爱妈妈,在家要帮助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下课前的小结时,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表示要听妈妈的话,妈妈很辛苦。这样就将教育生活化落到实处,让学生们不仅仅学到知识,还能够在思想上受到一定的教育。又如在教学“制作简单象形统计图”时,预备铃响后在全班进行一分钟口算比赛,然后在制作前要求:⑴老师说,你们做记录。⑵根据记录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完成不同题数的人数,制作象形统计图。⑶再自己提几个问题。接着教师问道:“10道的举手,9道的举手……”这样,教学就和学生的日常活动联系了起来,孩子们既乐于接受,又对每天的计算训练产生了兴趣。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让书本上“死”的知识动起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小学生对于学习目的体会不深,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多媒体课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独特感与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课中,我以孩子们熟悉的、喜爱的动画人物——孙悟空为主人公制作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首先让孙悟空提出问题,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然后在练习中设计“和孙悟空比赛”、“打擂台”、“摘桃子”等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充满情趣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孩子们整节课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没有时间走神儿,没有任何人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又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小白兔6只,小灰兔9只,小灰兔比小白兔多几只?”时,我先出示6只小白兔,9只小灰兔,再用虚线框将小灰兔与小白兔同样多的部分框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使学生清晰可辨小灰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小白兔同样多”,另一部分是“小灰兔比小白兔多的只数”,接着让鼠标指向的部分闪烁,多选几个孩子说一说每一部分代表了什么,加深认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概括出计算方法:从9只小灰兔中去掉与小白兔同样的个数6只,就可以得到小灰兔比小白兔多的只数。也就是要用减法计算,即9-6=3(只)。再次,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现如今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教科书中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要,如果我们教师继续实施陈旧的“课本中有一就讲一”、“课本上没有的一概不讲”的做法,就会抑制学生的发展,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以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我换牙了——统计》一课为例,在导入部分我给孩子们展示了互联网上的视频短片《换牙期的卫生与保健》,让他们了解相关的知识,如“儿童通常易出现的不良习惯,如咬指甲,咬唇、咬舌、伸舌、舔牙等,可直接影响牙列不整齐美观,面部发育不对称,从而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