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2)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2)

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提供学习指导;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⒉教学设计的书写内容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⑤教学过程;⑥教学反思、评价。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 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岩浆岩 【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

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 活动1:阅读教材P78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1》回答问题: (1)请你告诉我“小花”的故乡的名称。 (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花”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请结合图2和图3谈谈“小玄”与“小花”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最后完成下表。

程序框图教案

§程序框图 授课人:从化三中黄林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设计流程图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理解掌握后两种,能设计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和探索,抽象出算法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算法实例,体会构造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难点是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地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算法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但为了使算法的程序或步骤表达得更为直观,我们更经常地用图形方式来表示它。 二、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1)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2)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提问:画程序框图要注意什么规则?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 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 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 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行B 框所指定的操作。 例1、写出下列流程图的执行结果。 若R=8,则b=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它的一般形式如图所示: 注意: 上图此结构中包含一个判断框,根据给定的条件P 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 框或B 框。无论P 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 框或B 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 框和B 框,也不可能A 框、B 框都不执行。

初二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教案

第1章程序设计入门 第1节程序设计简介(2课时) 【教材内容】1计算机程序并不神秘 1.1什么是程序 1.2体验计算机程序 2程序设计语言 2.1程序设计语言分类 2.2解释与编译 3程序设计的过程 4程序与软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用变成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了解计算机软件与程序设计的密切关系 (3)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三种类型 (4)掌握环境下编写程序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理解算法思想,会用自然语言或流程图表达一些具体问题的算法。 (2)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程序,而程序解决的往往就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程序设计的内涵及魅力,产生对程序设计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 (2)通过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帮助学生克服程序设计的畏难情绪,培养他们严谨、缜密、科学的程序设计作风。 【教学重难点】 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学习程序设计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式、任务驱动、演示、实例、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程序设计简介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揭示教学内容 大家有没有玩过电脑游戏?有没有同学想过自己设计和编写游戏? 游戏就是程序,要想设计、制作游戏,就应该学习“设计程序”。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程序,它并不神秘,相反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 二、趣味问题,了解什么是程序 问题1:猎人带着一只狼、一头羊和一些白菜过河,但渡船太小,一次只能带一样。因为……(课件展示问题) 学生:读题、小组讨论、得出解题思路、方法讲解(自然语言描述、符号描述……) 问题2:赵本山、宋丹丹小品,如何把大象关进冰箱 学生:方法讲解(自然语言描述、……) 总结:概括来说程序是有逻辑,有顺序的步骤的组合。开电脑,走路,吃饭,上课都是一系列步骤的有序有逻辑组合。 通过这些有序的指令(自然语言、符号语言等)完成了一项具体的工作,这些指令的集合就是程序。 问题3:体验计算机程序 利用语言编写的“三角形面积”程序(课件展示问题及具体的语句)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实习生王馨学号108012011070 本校指导教师杨梅,曾红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廖岩松原任课教师廖岩松 2014 年月日(星期)第节课(本人本次实习第个教案)课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安排:1 课标要求: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 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和其他动物每天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每天也要饮水,但是为什么氧气和水一直都没有被我们消耗完呢?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 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中有物质交流,这个物质交流是循环的过程,描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反复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谓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可以被称作什么? (2)你认为其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还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蛋白质等生物体内特有的化学物质? (3)你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循环? 师生共同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并重点理解其概念的三个要点。 2、碳循环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只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那么,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也是生物圈。他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全球性) 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以无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流动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联系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1)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3)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式同时进行的,两者均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着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运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为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以含碳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

课堂教学设计及流程图

课堂教学设计及流程图 17、《长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资源,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的拓展阅读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信息素养: 1、会利用网络搜索、筛选、处理和加工资源。 2、会使用论坛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的分析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7课。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是一篇学习观察和表达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难点段落是二、三自然段。通过学习课文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难点,很多学生对长城的认识都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长城的内涵则要深入发掘。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校自主开发的学习网站为基础开展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突破重难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及分组情况 1、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经过小学阶段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3)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自觉运用网络搜索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设计)

第3节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程序的概念 2、掌握计算机程序的概念、计算机语言分类及其特征。 技能目标:通过阅读程序,学生主动探寻算法与程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编程语言没有好坏之分,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深入学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计算机语言的概念。 2、高级语言的特征 难点:程序的编译与解释 三、教学过程 以九歌机器人七秒成诗引入新课 (一)程序和程序设计 计算机能做很多的事情,包括各种控制活动,它们都是在程序的控制和指挥下进行的,可以这么说:离开了程序,计算机什么也干不了。 1、程序及其特征 (1)程序(Program):是一组操作的指令或语句的序列,是计算机执行算法的操作步骤。 (2)程序的特征: ●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算法步骤对应着程序中的一个或多个语句实现一个或多个操作, 每一个操作都有执行对象。 ●在程序中被施行操作的对象称为数据。 ●除了有特殊的程序转向控制语句外,程序都是从第一条语句开始顺序执行。 2、程序的基本结构 (1)顺序结构 (2)选择结构 (3)循环结构 3、程序设计:从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设计算法、编写修改程序,一直到程序正确运行的整个过程。

(二)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是指人们编制程序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 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 1、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machine language):把直接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指令系统称为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特点: ①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可以被计算机直接执行,速度快,占用内存少。 ②编写程序相当繁琐。 ③程序不具有通用性。 2、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assembly language):用符号和数字来代替二进制代码的计算机语言称为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特点: ①不能被计算机直接执行。 ②编写程序比机器语言方便得多。 ③程序不具有通用性。 3、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high-level language):由一系列按一定语法规则的语句组成(与计算机内部结构无关、通用、用其编写的程序需要“翻译”后才可执行)。 高级语言特点: ①不能被计算机直接执行。 ②易读、易改,编写程序方便。 ③程序通用性好。 补充:Basic语言的发展历程 BASIC(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的缩写,即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语言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

《画杨桃》教学设计及流程图

《画杨桃》教学设计及流程图 教材解读: 《画杨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半晌”等词语。 4、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 2、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学习任务: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者情况分析: 小学三年级刚好是个过渡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自律性差。而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刚刚起步,有待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培养,还要贯穿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1、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我们这里的学生都没有见过杨桃,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让学生亲眼看见杨桃,明白“我”画的杨桃为什么会是像五角星。这样教学,非常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劳逸结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3.从温室效应的后果,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并提出一系列的健康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的一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温室效应。同学们应该知道,近年来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它严重地威胁着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关于温室效应的后果,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呢? 生:略 师:没错。正如同学们所说,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升温,环境恶化,使得南极可爱的帝企鹅为了延续生命,不辞辛苦的进行着大迁徙。而在北极,冰面不断融化,北极熊正在海浪中挨饿挣扎。随着冰川的大量融化,海平面在这19年期间上升了9.15cm使得像图瓦卢这样的岛国面临着被淹没而灭亡的危险。另外,热带风暴等等的极端自然现象更加不可预测,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也在频频的发生。而这样的干旱、温度升高又引起了蝗灾的泛滥。其实温度上升也已经使得原来五彩缤纷的珊瑚正在白化,让众多赖以生存的海洋生物失去了庇护所。 (语气需要缓和) 师:也就是说温室效应的危害就在我们身边,已然成为了全球高度重视的问题。那么温室效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来缓解温室效应呢?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找到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想一想,温室效应的形成和什么有关? 生:二氧化碳。 师:对。关于二氧化碳,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可能到哪里去了呢? 生:被绿色植物利用。 和水,合成含碳有机物,并释放师:没错。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CO 2 出氧气。这样二氧化碳就消失了,但是C、H、O元素还在含碳有机物中。那么人体又怎么会产生二氧化碳的呢? 生: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 和水,这样二氧化碳就师:没错。人通过呼吸作用可以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 2 出现了。可见,二氧化碳可能会消失,可能会出现,但是组成它的元素却一直在被循环利用。我们先一起探究一下,C元素的是怎样在生态系统中被循环利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碳循环的过程。

《流程图》教案(1)

流程图 教学目标 了解常用流程图符号(输入输出框、处理框、判断框、起止框、流程线)的意义.能用流程图表示顺序结构.能识别简单的流程图所描述的算法. 重点难点 流程图框的分类和应用;用流程图表示顺序结构的算法.将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转化成 流程图;各种图框的正确应用. 引入新课 1.问题: (1)=++++100321 ; (2)=++++n 321 ; (3)求当2004321>++++n 时,满足条件的n 的最小正整数; 请设计第(3)个问题的算法: 程序框 名称 功能 起止框 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输 入 输出框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处理框 赋值、计算 判断框 判断某一个条件是否成立,成立的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 ”; 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 :写出作△ABC 的外接圆的算法,并用流程图表示. 4.顺序结构的含义及其表示. 例题剖析 例1 已知两个单元分别存放了变量x 和y 的值,试交换这两个变量值. 例2 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2r S =π,当10=r 时,写出计算圆面积的算法,画出流程图.

例 3 已知点()00y x P ,和直线0:=++C By Ax l ,写出求点()00y x P ,到直线l 的距离d 的算法,并 画出流程图. 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图框: (1)起止框 (2)输入输出框 (3)处理框 (4)判断框 2.依次进行多个处理的结构称为 结构. 3.写出作棱长全为2的正三棱柱的直观图的算法. 4.写出解方程组?? ???=+=+=+453x z z y y x 的一个算法,并用流程图表示算法过程. 课堂小结 了解流程图框的分类和应用,能用流程图表示顺序结构的算法.

程序与程序设计 教学设计

程序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程序的概念 2、掌握计算机程序的概念、计算机语言分类及其特征。技能目标:通过阅读程序,学生主动探寻算法与程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编程语言没有好坏之分,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深入学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计算机语言的概念。 2、高级语言的特征 难点:程序的编译与解释 三、教学过程 以九歌机器人七秒成诗引入新课 (一)程序和程序设计 计算机能做很多的事情,包括各种控制活动,它们都是在程序的控制和指挥下进行的,可以这么说:离开了程序,计算机什么也干不了。 1、程序及其特征 (1)程序(Program):是一组操作的指令或语句的序列,是计算机执行算法的操作步骤。 (2)程序的特征: 一个或多个操作,每一个操作都有执行对象。

序执行。 2、程序的基本结构 (1)顺序结构 (2)选择结构 (3)循环结构 3、程序设计:从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设计算法、编写修改程序,一直到程序正确运行的整个过程。 (二)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是指人们编制程序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 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 1、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machine language):把直接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指令系统称为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特点: ①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可以被计算机直接执行,速度快,占用内存少。 ②编写程序相当繁琐。

③程序不具有通用性。 2、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assembly language):用符号和数字来代替二进制代码的计算机语言称为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特点: ①不能被计算机直接执行。 ②编写程序比机器语言方便得多。 ③程序不具有通用性。 3、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high-level language):由一系列按一定语法规则的语句组成(与计算机内部结构无关、通用、用其编写的程序需要“翻译”后才可执行)。 高级语言特点: ①不能被计算机直接执行。 ②易读、易改,编写程序方便。 ③程序通用性好。 补充:Basic语言的发展历程 BASIC(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的缩写,即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语言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 BASIC语言于1964年问世作者:John.G.Kemeny 和Thomos E.Kurtz."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 BASIC(第一代)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 课程编号:590109120632 课程类型:理论含实践 课程学时:9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7学时,实践教学47学时 适用专业:图形图像制作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背景 (一)专业认知 1.专业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企事业单位平面设计与制作、室内外设计与制作及基础图像处理等一线岗位,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设计理论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平面及三维产品设计制作,具备一定的美术设计理念和艺术素养以及基层青年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要求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高职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及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相当水平的英语应用能力。 (2)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要求 掌握数字化平面、立体图形及图像制作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具备基础数字图像制作与处理、典型平面产品设计与印前图文处理、三维装饰效果图制作、建筑施工图制作等能力,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制图软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高品质的平面典型产品及三维立体图像。 (3)专业拓展能力要求 具备计算机制图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在互联网基础应用、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网络动画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学有所长,拓展延伸,加大专业辐射面,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3.证书要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设计程序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程序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一、教学分析 本课选择浙江省教育出版社宁波市版教材九年级上第一课,程序设计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将生活实例转化成计算机能执行的程序,中间有若干环节。本课意图在于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2.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 3.能用自然语言叙述两变量值交换过程。 4、掌握两个变量值交换方法。 5、掌握从生活实例到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以及学生亲身实验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掌握构建数学模型和算法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能力;通过生活实例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严谨类推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难点及分析 重点: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难点:理解并掌握两变量交换的算法;能够将实例转换为具体算法。 分析: 程序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程序最终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现实问题和程序设计之间需要将日常生活复杂问题简化,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这是程序设计的前提。程序的“按部就班”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 交换两个变量值是理解程序设计方法的经典算法。通过实物模拟交换过程,有利于学生初步建立程序设计变量交换的思维雏形。然后再用生活实例比较身高排序,将两变量具体进行应用表现,让学生掌握分析实例的能力,然后将其转换为具体的程序算法,所以将掌握两变量交换的算法作为本节课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是丹城二中206学生,跟他们的任课教师接触之后,了解这是一帮活泼同时又好动的学生,控制的好能够将课堂气氛调动的很好,所以我改变以往的严肃的教态,本节课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树立信心,用学生对自己鼓掌的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因为这是九年级的第一课,学生也没有具体的程序基础,所以这节课讲解的程序是最容易最经典的,让学生浅显易懂,以及尽量用幽默的语句,增加教师的亲和力,使课堂气氛活跃。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小组讨论,引入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程序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在这之前,我们来当一回专家,讨论下问题!首先大家给自己鼓励把掌声献给自己,等会踊跃发言。 学生:一片掌声 教师:我们来讨论“蛋炒饭的制作过程、洗衣服的制作过程,两个杯中球的位置互换”(PPT中逐一展示) 学生:对于问题非常感兴趣,发言的学生很多,踊跃发表的自己的高论“如何制作蛋炒饭、洗衣服的步骤” 教师:接下来,我们讨论两个杯中的球,如何互换位置,大家前后桌为一组相互讨论下,用语言表述调换的过程。组长安排组员发言,时间为3分钟。 教学意图:教师通过掌声和赞美来活跃课堂气氛,因为初次接触学生彼此之间存在距离感,这个措施拉近了师生关系,同时也很好把握了课堂的气氛,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做事情需要严谨的步骤和方法,同时引出实验对象,进行小组合作讨论(5-6为一组,事先确定好小组长) 环节二实验操作,讲解两变量值的交换 教学意图: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程序设计的六个步骤贯穿于环节二中,上完之后由学生再来总结程序设计的六个步骤。 教师:请学生上台演示操作(讲解、操作都是由学生自主上台完成,体 现学生上课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作为适当的引导) 任务一:通过实验操作,口述操作过程

流程图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化学流程图习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沈巷中学于志敏 一、教材分析 考试手册对学生优秀水平标准提出,能综合运用适当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解决目标、结构清晰的化学问题,能解释化学知识在实践中的一些应用,能有依据的解释给定化学实验过程,能有依据的陈述情境陌生的探究性任务的解决思路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学生需要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归纳、重组,并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初中化学流程图题是化学综合实验试题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对学生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围绕着物质的检验、推断、转化、分离和提纯等,涉及到大部分综合知识,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表达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课题围绕着常见的流程图(主要是化学工艺流程图)进行的专题复习课,选取了矿石冶炼、工业废水中金属的回收、海水的开发利用等符合初中化学知识体系的题目背景,容纳了金属、酸碱盐的知识、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等多个知识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各化学知识点的复习,注重加强各知识块间的联系,以达到化学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放置在5月中旬,模拟考试之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对基础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把握,更需要综合的训练以便能熟练的将杂糅在一起的基础知识梳理、分析、归纳、总结。单一的知识点的复习已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需要实在的、有现实意义的、有些难度的课题的学习。化学知识与科技、社会生活紧密关联,学生需要对习题的背景有一定的实际的接触,近而才不会被复杂的生产背景吓到。这类题目的综合性强,要求考生既要熟知工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又要对流程图中所给出的信息进行提取、筛选,对考生的学科能力要求较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以化学实际问题为背景的流程图题的分析、归纳,认识流程图组成特点, 了解解题思路,理解物质的检验、推断、转化、分离和提纯等知识的综合应 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习题分析过程中,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学会分析流程图题方法,熟练应 用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体会学科知识的实用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化学题型的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绿色化学” 思想的重要性,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习惯。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流程图题的解题思路的形成; 理解物质的检验、推断、转化、分离和提纯方法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难点:流程各步所得的产品分析及分离方法的选择。 五、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

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活动过程 1.用导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和其他动物每天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每天也要饮水,但是为什么氧气和水一直都没有被我们消耗完呢?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描述定义 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中有物质交流,这个物质交流是循环的过程,描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 3.思考与讨论 (1)C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作为生物和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是维持一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而能量流动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所以这两部分内容是第八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常见考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已经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动机进一步明确,认知活动的自觉性也明显增强,所以在教学中,重在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引导他们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三、在以上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了解能量流动的定义、过程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了解物质循环的定义,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理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渗透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2.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以师生、生生间的合作探究为主,结合分析、讨论等多种方法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2.手段:学生实验结果展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能量流动1.复习提问: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回到后教师指出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还有一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引出本节的学习课题。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教学,应首先强调说明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同样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总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再引导学生分析太阳能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以及能量进入生态系统后的传递、消耗的大致过程怎么样?由此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况,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3.能量流动过程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来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时还引导学生以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为例来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4.能量流动特点的教学,通过观察赛达伯格湖的能量图解来引导学生指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5.能量金字塔的教学,从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引出。 6.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人类自身服务,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通过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的方式,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本课时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级。 (二)物质循环 1.教师指出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能量必须由无机环境输入,而且在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丢失,那么作为能量载体的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时有何特点呢? 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教学,首先指出概念,强调是哪些物质及是何范围;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碳循环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然后分析再碳循环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联系与区别的教学,列表比较。 六、板书设计:(略)

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教学设计

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教学设计 一、概述 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佛山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4 课的内容,它主要包括:程序的结构,IF 语句的基本格式(常用的一种)。 它的重点与难点:1、用户登录程序2 、IF 语句的格式3 、IF 语句的拓展形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程序3 种基本的结构(顺利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 2.掌握IF 语句的基本格式: IF 条件THEN 语句组1 ELSE 语句组2 ENDIF 3.掌握用户登录程序的编写,能够应用IF 语句来设计及编写 书中的用户登录程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屏幕演示、实例练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方法, 使学生设计界面,编写代码,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用户登录程序的编写,使学生初步形成结合实际进行思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建立一种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保护知识 产权,让学生懂得保护软件版权,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了解VB的程序界面,能够用VB设计图2-15的界面,以及各控件的使用,同时,他们的思维也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会析问题,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由于我校的学生生整体素质一般,所以一节课的内容不能太多。 四、教学策略选择 运用主导策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协作进行学习。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 1 .多媒体网络教室 2 .教学资源:(1 、课件2 、学习资源)六、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上QQ或上网购物时,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 进入,那么这个程序,我们也可以用VB设计一个类似的登录窗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运行一个已经写好的用户登录程序。 设计意图:把神秘的编程化做我们平时的生活,使编程这个问题,简单化,同时告诉学生;谁学了VB语言,都可以编写的。 2.编登录程序之前,教师让学生说出程序的答案然后讲解、分析 程序的结构 1 )顺序结构:程序一般是从上到下一句一句地顺序执行,即 如: X=4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教案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教案

————————————————————————————————作者:————————————————————————————————日期:

1.1.2程序框图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 教学目标: 掌握程序框图的概念; 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 掌握算法的三个基本逻辑结构. 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规则,能正确画出程序框图.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灵活、正确地画程序框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程序框图的基本概念、基本图形符号和3种基本逻辑结构. 难点:教学综合运用框图知识正确地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基本流程:复习回顾引出探求算法表达方法的必要性――程序框图―――算法的三种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课堂小结 教学情景设计 一、新课引入 从1.1.1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算法的概念和特征,即知道了“什么是算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算法的表达问题,即解决“怎样表达算法”问题。我们已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表示算法,但太烦琐,我们有必要探求直观、准确表示方法。(S通过预习解决下面四个问题) 1.算法的含义是什么? 2.算法的5个特征. 3.算法有几种基本的结构? 4.如下图所示的几个图形在流程图中,分别代表什么框? 5、任意给定一个正实数,设计一个算法求以这个数为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 二、问题设计: 1. 教学程序框图的认识: ①讨论:如何形象直观的表示算法?→图形方法. 教师给出一个流程图(上面5题),学生说说理解的算法步骤. ②定义程序框图: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③基本的程序框和它们各自表示的功能: 程序框名称功能 终端框 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起止框)

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设计)

第 3 节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程序的概念 2、掌握计算机程序的概念、计算机语言分类及其特征。 技能目标:通过阅读程序,学生主动探寻算法与程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编程语言没有好坏之分,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深入学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计算机语言的概念。 2、高级语言的特征 难点:程序的编译与解释 三、教学过程 以九歌机器人七秒成诗引入新课 一)程序和程序设计 计算机能做很多的事情,包括各种控制活动,它们都是在程序的控制和指挥下进行的,可以这么说:离开了程序,计算机什么也干不了。 1、程序及其特征 (1)程序(Program):是一组操作的指令或语句的序列,是计算机执行算法的操作步骤。 2)程序的特征: 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算法步骤对应着程序中的一个或多个语句实现一个或多个操作,每一个操作都有执行 对象。 在程序中被施行操作的对象称为数据。 除了有特殊的程序转向控制语句外,程序都是从第一条语句开始顺序执行。 2、程序的基本结构 1)顺序结构2)选择结构3)循环结构 3、程序设计:从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设计算法、编写修改程序,一直到程序正确运行的整个过程。 (二)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是指人们编制程序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1、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machine Ianguage):把直接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指令系统称为机器 语言。 机器语言特点: ①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可以被计算机直接执行,速度快,占用内存少。 ②编写程序相当繁琐。 ③程序不具有通用性。 2、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assembly Ianguage):用符号和数字来代替二进制代码的计算机语言称为汇 编语言。 汇编语言特点: ①不能被计算机直接执行。 ②编写程序比机器语言方便得多。 ③程序不具有通用性。 3、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high-level Ianguage ):由一系列按一定语法规则的语句组成(与计算机内部结构无关、通用、用其编写的程序需要“翻译”后才可执行) 咼级语言特点: ①不能被计算机直接执行。 ②易读、易改,编写程序方便。 ③程序通用性好。 补充:Basic语言的发展历程 BASIC ( Beginner' 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 的缩写,即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语言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