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庙岔镇后袁庄小学

左廷根

2012-3-12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题材的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结构,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它们的思想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利用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深入领会文章内涵,体验思想感情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无一不是思想意义积极、情感纯真美好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一定让学生弄懂课文内容,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使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情感上受到熏陶。要做到这一点,诵读课文是重要的、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那么,应该怎样读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既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又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情感共鸣。同时,学生也会学习老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在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心灵受到深刻的教育。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更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直接抒发从文中体验到的真实感情。四是议读。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评议怎样诵读更能表达文章的情感。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还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感悟。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愤恨。教师可通过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诵读处理后,学生能深刻领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在情感上与作者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暴行的思想教育与情感熏陶。

又如《梅花魂》一课,文中蕴含的深深的爱国情怀,是那么的感人,尤其是“外公教我学悔”的那段话,情深意切,其中流露的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气节、不屈不挠的品质是宝贵的精神食粮,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这段话,使学生受到“我也要做梅花那样的人”的教育,可谓水到渠成。

二充分想象文字内容,品味文章意境之美

想象,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能力。开展阅读

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文字描述,产生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品味其中的美妙。如教学《草原》一课,教师可以播放配乐课文朗诵,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草原的样子: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学生会深深地感受到“草原真美”、“祖国真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文字内容,品味文章意境之美,这样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深刻认识人物形象,感受精神品质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成功的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深刻认识形象,在细细地揣摩、理解中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之美。如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蔺相如;在海边月夜手执钢叉看瓜刺猹、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的少年闰土;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老班长;舍身炸碉堡、英勇献身的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抗日小英雄雨来……这些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这样的课文能使他们树立无私奉献的美好志向,从而提高他们认识美、体验美、追求美的能力。

四、仔细品读重点句段,欣赏文本语言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中,有很多段落用字精炼传神,句式优美多样,对话富有个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认真推敲,欣赏文本的语言之美。如《桂花雨》一文中有这

么一段: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几十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尤其是“浸”字用得特别传神,它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味弥漫空中,整个小村子都被香甜的空气包围,像是泡在桂花的香气里。对这样的词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琢磨,使其体会文章表达的美感。

再如《桂林山水》一棵,作者不禁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描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排比,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对这些句子,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得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的强烈情感。

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不仅能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识,更能领悟到语言的精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晏子使楚》一课中,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都用机智巧妙的语言还击,既打击了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幽默、风趣,令人折服与陶醉。

五、认真分析结构布局,领悟课文形式之美

人们欣赏建筑艺术时,常常为建筑家的精巧设计而叹服,为建筑物的构造美而赞叹不已。我们在欣赏精彩的文学

作品时,也同样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如《桥》这篇课文,作者直到文章结尾才含蓄地点明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既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加上精彩感人的内容,使文章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布局谋篇,领悟文章形式之美,充分认识到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升华和提高。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深入发掘,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品德的陶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doc

给孩子一些美的熏陶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 芦渎中学刘颖玲 关于学校要不要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次的问题讨论已久。即使在国务院发 下文件明确指出学校和老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次之后,依然有学校 热衷于排名次、分优劣。也依然有反对和赞成两种声音不时响起。赞成者认为 可以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对者认为排名次 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孰是孰非的讨论中,老师、学生、家长都把眼 光投向了考试、分数。考差了的学生则成了众矢之的:老师要批评,家长要责备,同学要嘲笑。 一个学生在初中第一次月考成绩公布后的反思中写道“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痛苦”,“我终于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他的痛苦是自己落后的成绩在众人面前的一览无余的痛苦,他所明白的学习重要性是保留自尊的重要性。面对挫败 他会自卑吗?面对批评他会怯懦吗?在数以万计的少年里面,有多少不快乐的 学生?十几岁的孩子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充 满了爱和同情。可是今天为什么他们只能收回迈向大自然的脚步钻进书堆,收 起应该飞翔的心灵,只知道考试、分数和竞争了呢? 追根溯源,它是我国传统教育选拔式和淘汰式的做法带来的必然结果。不 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问 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它使学生听不道“风声、雨声”,只留“读书声”不倦于耳。更惶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游乐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听音乐、欣赏绘 画、玩游戏、聊天。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性,只是轻松而已。可是现在似乎都 变味了。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淡化分数,要对学生的综合素 质进行评价。即在考查学生成绩之外,还要对学生的音乐、绘画、体育等能力 进行考查。于是乎儿童、少年弹琴、绘画、游泳,忙得不亦乐乎,一切都为了 这“综合素质”。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止了孩子们的心理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成绩再好的学生如果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审美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语文是小学中审美教育内容极大丰富的学科,并在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应重视熏陶作用,着重强调其价值提升,同时也应该尊重每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因此,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审美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7)08-0167-01 审美的起点很重要,审美教育应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那么通过小学语文开展审美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言:“人与生俱来就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审美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需要目标明确地工作来培养。”也就是说,审美要靠后天培养,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审美教育意味着什么呢?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快速性 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思维。由于学

校教育使小学生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新问题,逐渐使他的智力和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 思维为主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一种飞跃。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开放性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与成人,无论是家长、老师都更容易沟通和交流。因为小学生人生经验有限,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对比较单纯,做任何事情目的性很强,杂念较少。与青春期的孩子不同,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不会封闭自己,喜欢对外沟通,开放性较强。例如,小学生的情绪大多直接表现在自己的脸上,并且情绪的持续时间短,波动性较大。因此,小学生的情绪我们比较容易把握和了解,这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 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稳定性不强,一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孩子无论是意识还是个性都在快速发展,没有进入平稳而持续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在建立的过程中,再加上这一阶段的孩子刚要开始形成稳定的习惯和品行,对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是非常好的时期。 二、小学语文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通过分析如今使用的小学教材发现,从内容到展现形式都有许多美的元素,例如古诗、古画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浅析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所编的多种体裁的课文都是丰富内容与完美形式的融合体,能够直接反映美的形象、意境、语言,形式合理、结构多样,给小学生带来非常 强烈的吸引力,对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学活动当中能 够帮助学生从美学的角度领会、体验、感受,保证学生可以感受到高尚情操、理想、品德的熏陶。这对于少儿健康的审美心理、情趣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而,文中将具体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审美教育途径进行研究 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 0081-01 审美教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学中陶冶美的情操是小 学语文教学大纲给全部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审美教育主要是让人们利用 情感体验评价判断自然和社会,从而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小学语文阅读课教材 大部分出自大家,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净化心灵。所以,具体研究小学语文阅读 当中的审美教育十分必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 现今语文教学大部分停留在知识和能力教学方面,所以亟须开展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和审美教育有非常多天然的关系。语文作为语言文字,主要是表达抒发 情感,作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手段。虽然语文并不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可 是作为语言文学,它还具备非常强的艺术和审美性。语文阅读教材当中的散文、 诗歌、故事等都是文学体裁,所以语文学科不但具备非常强的实用性,而且还具 备艺术和审美性的特点。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互相推动作用,审美教育 可以推动语文教学工作,而且语文教育也能够促进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当中开展 审美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提 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主动表达以及创 造美。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引入审美教育可以促进二者相辅相成。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措施 1.进行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 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同 时也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相 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主体凸显 出来。在教师设置的教学中,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有真切的 感受。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同时还能使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另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能更加深刻,能有效增加学生对文章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具有形式美、情感美以及意境美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这些具有美学色彩的内容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能起到更好 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阅读材料中所刻画的形象是具有鲜明榜样色彩的。比如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中所刻画的种花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一 人物形象进行感知,学生就能被这些人物高尚的情操所影响。当然,小学生的感 知力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很多小学语文阅读材料却能给予学生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据此,为了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本去感知文章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采用戏剧表

书法审美教育探析

书法审美教育探析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来 说之曰如其人而已。”①传统书法鉴赏将“人品”与“书品”相联系,是“书如其人”观点的理论来源。换一种视野看待,“书,如也”, 正是书法发挥艺术与审美价值的前提。“如”给书法提供了广阔的发 展空间,无论“如其学”“如其才”还是“如其志”,书法在不同的 艺术层面“如其人”。“书如其人”的观点至今仍影响着绝大多数重 视书法的人。如今手书文件已经被电子文本所取代,但是文件必须有 签署或印信才生效,现代的笔迹学在科学上证实了“书如其人”的准 确性,证实书写笔迹与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审美,通俗的讲就是 辨别、领会事与物的美。美存有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审美存 有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每一瞥目光中。虽然审美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 个方面,但是艺术作为审美的高级对象更适合美育的选择,尤其是经 过历史选择与过滤留下的经典艺术品,它们的美育价值更是高于快餐 式的流行艺术品。书法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人必须 掌握的一门文化艺术种类,书法作为美育的载体符合人们对文化、艺 术以及素质的追求。书法审美教育不是专业书法教育,也是不普通书 法教育,书法审美教育注重书法在不同层面的教育价值。以书法作为 媒介与载体,能够是单纯静观书写内容的,能够是实际操作运笔挥毫的,也能够是品评鉴赏书写风格的,在书法教学中,这三者能够结合 也能够分离,适合分层次教学。书法审美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维度:汉字、书写以及汉字书写所表现出的意象,书法向审美教育的转变, 主要也是这三个维度的转变。 一、汉字的审美意义 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仓颉之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 声相宜,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 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②书法的载体是汉字,“书者如也”说明 书的任务是用“文”与“字”表现出物象之本,所以书法带有强烈的 文化气息。汉字是用来记录思想的工具,以实用价值为主,而书法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1-06-02T11:11:44.68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仇素平[导读]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仇素平(河北石家庄平山县两河乡完小河北石家庄 050400)【摘要】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培养学生对美 的欣赏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美审美素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1-044-02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通过与学生互动品析作品,让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春》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那春光明媚的春天,小孩、老人,男女老少在春天里的活动,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春》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 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 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 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 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 。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是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笔下的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看、听、读、说,指导激发学生不断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伟《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1年11期 2、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教资料》2005年34期

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是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许多美感因素,如何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美感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方法 教育是艺术,是一种美的教育。 随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凸现出来,人们对审美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和重视。 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文字、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愉悦,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个性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何开展小学生的审美教育?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用。 一、发掘教材中的美元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古今中外,涵 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 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 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 的审美享受。 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 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 二、启发思维,体会意境美 作品的意境美在于事、景、情、理的和谐统一。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 时进行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会,不可强行灌输。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弄清作者为什么要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 想一想:大年夜富人的小孩可能在干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富家子弟此时此刻正在家长的带领下,烤着温暖的火炉,尝着喷香的烤鹅,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尽情地享乐的情景。 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富家子弟的享乐图,另一幅是小女孩被冻死的悲惨图。

[初二语文]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析

[初二语文]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析

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析 南门中学杜玲芳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

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

浅析《背影》中的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析《背影》中的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析《背影》中的教学与审美教育 苏联着名教育家凯洛夫曾经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育艺术的美的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贯彻“教书育人”,培养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原则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在培养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通过课文的审美实践,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素质,这是很舍得探讨的课题。我们知道,美感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动情的、积极的综合心理反应。它是以对于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为起点,经由包含想象、理解在内的主动领悟,使主体获得全身的感动。因此,美感形成的过程,就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互动的过程。鉴于这个原理,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审美教育。 一、通过诵读品味《背影》这篇散文的艺术美散文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是结构美和语言美。 1、结构美。散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散而有序”。“有序”往往由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双向勾连而成。因此,引导学生把握这两条线索是欣赏结构美的关键。这样,才能使学生透过巧妙构思和经营布局之文,看到整篇作品动态化、多层次、有序化的结构美。《背影》这

一篇散文就具有独到的结构美。文章主体部分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组织材料,脉络清晰。开头与结尾,结构严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有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这样突出了重点。 2、语言美散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简洁美,即笔简意丰,潇洒利索。立体美,即语言绘声绘色,令人如现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景,生发联想,富于立体感。质朴美,即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琢,风韵天成。节奏美,即用语讲究,声调节奏,叠字叠句,句式错综多变,使文章音义兼美,诗文并茂。《背影》全文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语言就显得朴实而简洁。如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再抱起橘子走。”这些语言平白如话,但就是这么几句朴实的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程的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使我们不仅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二、通过民主课堂的教学巧妙设置,体味《背影》的情感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背影》这课,可以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语文教学,小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为学生创造审美意境,将学生带入审美意境中去,让学生们感受美,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教学的每一个学科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无论是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都蕴含着“美”的元素。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入到有声有色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帮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 “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帮学生学会欣赏“人物形象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除散文作品外,大量的是以人物形象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作品。在这条文学作品的长廊中,作家们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有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审美典型,对学生有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如迂腐可怜的孔已己,麻木不仁的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不愿做亡国奴的韩麦尔,追求虚荣享受的路瓦裁夫人,守财奴葛朗台,悭吝鬼泼留希金……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无一不强烈地震撼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美”的这种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感染启迪、净化升华学生的思想、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点燃他们为美好理想而献身的感情火花。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高度赞扬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朴实的热忱的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学者形象。表现了作者深沉挚着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作出它应有的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教育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采用此手段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它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注意在读写听说这四个实施点怎样去实施美育。 一、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美。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预习课,讲读课,讨论课,展示课,无所不包。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不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美的渗透,美的熏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的确,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才能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摘要 素质教育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学科也应该被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以美的眼光和美的愿望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还对创造力、想象力等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艺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对此,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课程;问题;建议

目录 一、引言 (3) (一)研究背景 (3) (二)研究意义 (3) 二、相关理论概述 (3) (一)审美教育 (3) (二)艺术审美教育目标 (4) 1提升艺术修养 (4) 2发挥想象创造能力 (4) (三)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4) 三、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4) (一)小学音乐教学不突出审美教育,而专业化严重 (4) (二)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当,美育不“美” (5) (三)教育观念的滞后,忽视音乐课程独特的美育作用 (6) (四)艺术教师生源质量差 (6) 四、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完善建议 (7) (一)融合生活,强化审美感知 (7) (二)发散想象,提升审美体验 (7) (三)动手操作,培养审美能力 (8) (四)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8) (五)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性 (8) 总结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合适的审美媒介,组织学生开展审美活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之一,给学生提供赏心悦目形式的同时,发展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虽然常被提及,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停滞不前。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提高艺术课程审美教育的改革,更好的促进我国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虽然随着新课改实施,教育教学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深刻,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上,教师还是更加关注主要学科教学。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以传授相关的教材理论知识为主,选取的美术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提供的为主,对学生的兴趣有所忽视。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解决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促进我国审美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审美教育 目前,对审美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历来研究者的出发点、研究范围不同,对审美教育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学界诸多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据审美教育的功能,将审美教育界定为情感教育,“美育作为情感教育,是符合‘美育’概念的最初含义的。它与‘智育’、‘德育’有质的区别,也应该是‘情感教育’。”(1)二是从审美教育的内容出发,将审美教育界定为艺术教育,认为“美育就是按照审美规律进行的艺术教育和通过艺术进行的其他各种教育[1]。”(2)三是依据审美教育的目的,将审美教育界定为人格教育或立美教育,认为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类自身[2]。”(3)这些界定抓住了审美教育某一方面的特征,但未能够全面反映出审美教育的特性。因而,本研究将审美教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以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等为内容,借助美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超功利特点,培养人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力,完善人的心理结构为目标,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 对于美育,大部分人仅仅把它认为是艺术教育,甚至认为是音乐和美术而已。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是针对音乐美术老师的,而是对所有老师的,育在学校的教育中具有着重大作用。它是促进德智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它自己具有的相对独立性既能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又能渗透到各项学科中去。李政道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美育是通过艺术技能的训练及艺术素质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鉴美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性和人格,最终使学生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所以在各项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对他们进行美育也是可行的。这也符合我国国家需要培养具备一定审美素质的人才。 各项学科中语文的美是最显而易见的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独钓者的孤独美。语文中所描述的动人的故事,优美的画面,富含韵味的语言无不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其中的美。而像数学、化学、物理等看似枯燥乏味的学科,它们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美。 例如:数学中的数字美,符号美,公式、定律的简洁美,以及基

础上的结构上的方法上的统一美。数学中的概念、命题方法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但它们拥有统一的基础就是集合论。统一美可以给人理性的整体美、秩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去创造数学美。数学中还具有几何的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所体现的对称美和协调美,这更能让学生真实形象的去体会数学中的美。 化学中的美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晶莹剔透的金刚石、美如宝石的胆矾、犹如珍珠般的水银等等形状各异、千之百态的化学物质及产品。还有化学教学中使用的一些模型、实验装置等其造型匀称、色彩搭配和谐,处处都显示出美的形态,给人美的感受。而且化学中有的美是变化的,像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各种药品在点燃时发出的色彩夺目的光,都展现出了化学中独具的美。 物理学中的美首先体现在统一性上,比如说人们认识光的过程是先知道反射、折射,再知道色散,再到电磁波、光量子,最后统一于物质波中,这就使物理体现出了一种简洁而深沉的科学美。再如在研究库仑力的公式时,启发引导学生回顾万有引力的规律,将公式进行对比F=KQ1Q2/r2和F=Gm1m2/r2,可以发现点电荷在静电场中所受的力跟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具有统一性。通过进一步研究对比,还可发现万有引力加速度g=G/m和电场强度E=F/q的规律也具有统一性。当电场力对电荷做功或万有引力对物体做功时,都能引起势能的变化,并且力做正功,则势能减小。这种统一性体现了物理的科学之美。其次就是物理的创造美,它主要体现在物理实验上,其中包括实验设计美、装置美、操作美、现象美……,再次就是物理的对称美,例如钟摆的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中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作为特殊的人文教育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本身更有深刻的生命属性。然而,现实的语文教育由于在学科性质、教学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认识模糊,却被人为地疏离了对生命的关注,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出现沉默、虚假、苍白和冷漠等不良状态;或刻意强调其中的生命属性,而抽空了其根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底子。让每一个学生在宝贵的教育生活中能感受语文的魅力,能在丰富绚丽的语文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并最终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生命形式。语文教育是基于语言学习进行的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而人文、生命、审美三者,“人文”是语文的精神支柱,是语文的精气神;“生命”是语文的终极追求,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审美”则是语文教育的生动的表现。 一、语文教育的审美形态 从美的形态来看,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而语文所承载的生命,同样有来自现实的生命,有来自艺术的生命。 (1)语文教育中的现实性审美。小珊迪,这个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演绎的极其震撼人心的孩子,其本身是个

虚构的故事。然而正是这个来自艺术的虚构的生命,却以其令人感动的真实性,给人以生命的震撼。在这种生命的震撼中,我们读这篇文章,就不再是读一个文学作品,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读另一个真实的生命,这生命也就成为了现实的存在。 (2)语文教育中的艺术性审美。丑小鸭、安徒生笔下令人感慨唏嘘不已的艺术形象。这完全是一个艺术形象,他的生命来自安徒生的童话。这只丑小鸭不仅长得丑,命运也“丑”得可怜,让人为其愤愤不平。但看到它变成小天鹅的时候,看到他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的时候,我们不是也非常幸福吗?这是艺术的生命在唤醒我们真实的情感。 二、语文教育的审美范畴 人有气质的区别,黏液质的和胆汁质的迥然不同。具有鲜活生命意义的语文,也表现出不同的气质。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浪漫主义的语文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清平乐?村居》,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一幅白描的村居图,虽然洗练,却有声有色,虽然朴素,却有情有趣。词人辛弃疾虽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痴人分明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现实主义的语文通常按照实际生活所固

美育课题研究报告

探究美育成为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瓶颈的原因及对策 的课题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我县农村初中美育现状的研究,探讨美育成为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木桶短板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拓宽美育教育的途径,让美育不再是口号,而是学校工作的亮点和自觉行动,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人才。 主题词:美育素质教育的瓶颈原因及对策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 1、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重点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其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世界许多国家对此认识深刻,纷纷研究对策,制定计划,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从那时起,教育就承担着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大爆炸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 教育到底是什么?在中国千百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教育突

出的是考试选拔功能,所以“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社会上很有市场。20世纪中期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教育洋溢起浓浓的人文精神。时代发展到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因此教育必须为人的幸福做贡献,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章教育教学中第三十四条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可见,教育应该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受教育者身体得到发育,机能达到成熟,体质体力得到增强;能够掌握科学、驾驭自然、服务社会,能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关系;能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 但是,即使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县农村初中学校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强调的仍然是“头悬梁、锥刺骨”的刻苦精神,

浅谈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能丰富审美的感情,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给他们带来活波舒畅的情绪及乐观主义精神。美育也是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充分感受健康的、进步的事物的美的教育。 虽然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在整个社会、学校、家长普遍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一些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学习,家长的观点,使学生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扼杀。据调查,99%的学龄前儿童都喜欢绘画,随着年级的升高百分数愈来愈低。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才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趁机好,忽略了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上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学校各方面,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认识不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出问题 普遍学校、家长、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识不到美育的重要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美育工作的认识,更新观念,确立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思想,把美育工作视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审美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的一种社会意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各种社会进步,唤醒了人们多年的社会审美需要。 二、分析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