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含义与小说对话翻译_以_红楼梦_对话翻译为例

会话含义与小说对话翻译_以_红楼梦_对话翻译为例
会话含义与小说对话翻译_以_红楼梦_对话翻译为例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0卷 总第41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ocial S cience Edition)No.5 2008(Vol.10 Sum No.41)

会话含义与小说对话翻译:以《红楼梦》对话翻译为例3

● 张海燕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 要: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揭示了人类言语交际行为的规律,对译者正确把握小说人物对话的隐含意义,在译文中充分再现会话含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的对话翻译为例,分析探讨了会话含义的四种表现形式并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不同的译文进行评价。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8)05-0370-03

一、格赖斯的言语交际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

1.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 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论述了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所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人们为了获得交际成功,交谈者需要共同朝向一个目标互相配合,他们之间存在一种默契,存在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不成文的规则,如真实性、关联性等。交际双方的这种合作使他们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的,并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他声称:会话要根据你参与的交谈的共同目标和方向,按照交谈所处阶段的要求进行表达(Make y our conversational contribution such as is required,at the stage at which it occurs,by the accepted purpose or direction of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 ou are engaged.)(H.P.G rice,1975)具体包括四个准则:

数量准则(Maxims of quantity):所说的话应包含交际目的所要求的信息;但不应包含超出要求的信息。

质量准则(Maxims of quantity):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联准则(Maxim of Relation):说话要关联。

方式准则(Maxims of manner):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要有条理。

上述四个准则可以保证在交际中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和效率,其前提是交际者通常都遵守这些不成文的规约,以达到交际目的。

2.会话含义的产生

当交际中的人们遵循合作原则时,交际双方将按照话语的字面意义相互理解与交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用字面意义达不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时,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些准则。G rice 认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说话人这时就产生了会话含义(con2 versational im plicature),即当交际的一方偏离这些准则时,另一方就要设法去领会其言外之意。因此,会话含意指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可以从话语形式推导出来的、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语言的“会话含义”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问题。事实上,会话中“合作原则”的违反能显露出说话者的内心世界。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感情态度、思想活动等往往体现在因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之中。说话者之所以采用这种貌似违反实是遵守合作原则的做法是为了加强交际效果,修辞学上所说的夸张、反语、讽刺、委婉等修辞手法可以说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体现。违反这些准则除了加强话语的语气,加深听者的印象之外,有时还可以使话语显得幽默风趣。例如: A:The hostess is an aw ful bore,don’t y ou think?

B:The roses are lovely,aren’t they?

显然B违反了关联准则,对A感兴趣的话题置若罔闻,他这样做,不可能是因为缺乏信息,因为A所问的是他主观的感受,但他却说了句毫不相干的话来作答,这只能说明B不愿意就A所提出的话题进行合作,他的会话含意是:“Let’s not talk about the hostess here and now.”

二、《红楼梦》对话中会话含义的翻译

人物对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说中人物对话虽然经过了作家的设计和精心锤炼,但毕竟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因此也就必然存在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意”的情况。事实上,让人物在对话过程中违反“合作原则”,也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因此,在翻译会话含义时,译者应根据上下文、场景以及对交际者的知识,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推理能力,捕捉到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不仅如此,译者还要把自己理解和捕捉到的会话含义用适当的手

3收稿日期:2008-08-15

作者简介:张海燕(1981-),女,山东烟台市人,烟台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

法表达出来,让译文读者也能够领悟、欣赏到会话的弦外之音。《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的人物对话极富艺术魅力,每一句话都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令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那么译者该如何把人物对话中的会话含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在译文中重现出来呢?

本文将引用《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的译作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中的某些译例,探讨小说翻译中译者是怎样处理原作中人物话语的隐含意图,如何最大程度上地传递原语小说的语言魅力与美学感受以及怎样将原作特有的文化信息成功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1.违反数量准则造成的会话含义及翻译

例:原文: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相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第22回)

译文1:“When that child’s made up she’s the living image of someone here,”remarked X ifeng.“Have none of y ou noticed?”(杨译)

译文2:‘The way that child there is made-up makes him look so like someone we know,’she said.‘Haven’t any of y ou no2 ticed?’(霍译)

凤姐明明知道这个戏子长得像黛玉,却不直说“活像颦姑娘”,而只用“活像一个人”来作评价。作者这样设计人物语言是基于多方面考虑的。作为凤姐这样一个精明过人的女子,她当然知道将话挑明的后果:因为大凡有一定身份的富家小姐是很忌讳别人将她与戏子相提并论的,更何况是心思细腻敏感多疑的黛玉!所以,在两种译本中,译者都用someone一词代替了凤姐的实际所指来进行诠释,从而让译作读者对于凤姐不提供足够信息,故意违反数量准则的语言,进行仔细地思考和推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通过这样的语用隐含方式,译家留给读者一个自己琢磨的空间,并达到了成功再现原文会话含义的目的。

2.违反质量准则造成的会话含义及翻译

例:原文: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74回)

译文1:T anchun laughed scorn fully.“Naturally,all our maids are thieves and I’m their brigand thief.S o search my cases first.They’ve given me all their stolen goods for safe-keeping.”(杨译)

译文2:“Naturally all my maids are thieves,”said T an-chun affably.“As a matter of fact,I am their principal fence.I f y ou want to search,y ou’d better look at my cupboards and boxes first,because anything they steal is automatically handed over to me.”(霍译)

凤姐带领王善保家的人到各个房间搜查赃物,这一举动引起了探春的极大反感。两种译本均采用了直译的手法:“Naturally ,all our maids are thieves and I’m their brigand thief”和“Naturally all my maids are thieves.As a matter of fact,I am their principal fence”,将探春的话语含义和语用意图移注到译文中,从而生动地刻画出探春当时的不满情绪:对她房里贴身丫头的不信任即是对她探春的不信任。她说自己是“窝主”,故意违反会话的质量准则说反话,分明是在用言语向那些狗仗人势的王家人挑衅“平白

无故来搜我的房间,你们也太无法无天了吧?”

3.违反关联准则造成的会话含义及翻译

例:原文:□□原叫平儿哄他,平儿便笑着向环儿道:“你二哥哥的玉丢了,你瞧见了没有?”贾环便急得紫涨了脸,瞪着眼说道:“人家丢东西,你怎么又叫我来查问,疑我。我是犯过案的贼吗?”(第94回)

译文1:“Y our Brother Bao has lost his jade,”she told him with a smile.“Have y ou seen it?”Chia Huan flushed scarlet and glared.“When he loses something,why suspect me?”he protested.“Am I a convicted thief?”(杨译)

译文2:“Master Bao’s jade has gone m issing?l don’t sup2 pose y ou’ve seen it anywhere,have y ou?”Jia Huan’s face instantly flushed to an ugly shade of purple.He glowered at her.“Just be2 cause somebody’s lost something,does that mean that I automatical2 ly become the suspect and get called in for interrogation?Have I got a criminal record or something?”(霍译)

此番对话,贾环打破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不理睬平儿的问话,自顾自说。杨宪益的译文中,贾环对于平儿的询问是这样回答的:“When he loses something,why suspect me?Am I a con2 victed thief?”;而霍译则用了“Just because somebody’s lost some2 thing,does that mean that I automatically become the suspect and get called in for interrogation?Have I got a crim inal record or some2 thing?”这样的句子。比较两种译文,虽然都忠实地再现了原文,但论其准确性,当推霍译更为确切。原文中“人家”,杨译是“he”,而霍译则是“somebody”。笔者认为,此处somebody较之he更能体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语言风格,其隐含意图也显而易见:贾环借机表明自己的清白,同时对往日所受的冷遇和偏见表示愤懑与不满。这样的语言既与小说中贾环母子在荣国府的地位相映衬,又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在会话含义的移注过程中达到了理想的译介效果。

4.违反方式准则造成的会话含义及翻译

例1:原文:宝玉笑道:“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林黛玉听了,冷笑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第31回)译文1:“Still such a talker!”cried Baoyu.“She’s never at a loss.”“Even if she couldn’t’t talk,her golden unicorn could.”W ith this thrust Daiyu rose and left t the room.(杨译)

译文2:“Y ou’re always so eloquent,”said Bao-yu.“No one else gets a chance.”“I f she weren’t so eloquent,she wouldn’t be worthy of the gold kylin,”said Dai-yu hu ffily,rising from her seat and walking off as she spoke.(霍译)

金麒麟显然是不会说话的,黛玉在这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段,违反了方式准则。其话语的隐含意图稍加推敲便可明朗:前文中曾经有人提到过湘云的金麒麟与宝玉的那块命根子玉石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真可谓金玉良缘。而黛玉的小心眼儿一直让她对此事耿耿于怀,心存妒意。通过比较阅读,我们会发现两种译文存在较大差别:杨宪益译为“Even if she couldn’t’t talk,her golden unicorn could”;霍克斯的却为“I f she weren’t’t so eloquent, she wouldn’t be worthy of the gold kylin”。可以看得出,对于黛玉这句话的隐含意图,杨宪益在他的译文中成功地进行了信息移注,“her golden unicorn could(talk)”便是黛玉以一种不易让人察觉的醋意在揶揄宝玉和湘云青梅竹马的感情。而霍克斯却未能

173

● 张海燕 会话含义与小说对话翻译———以《红楼梦》对话翻译为例 著 译

完全把握其中的弦外之音,从而使得译文有所偏差,无法达到作品原有的艺术效果。

例2:原文:凤姐□□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着生姜呢?”(第30回)

译文1:□X ifeng,although she did not understand such al2 lusions,could guess from their expressions what was afoot.“Who’s been eating ginger in such hot weather?”She asked.(杨译)译文2:X i-feng was insu fficiently educated to have under2 stood all these nuances,but by studying the speakers’expressions she had formed a pretty good idea of what they were talking about.“Rather hot weather to be eating raw ginger,isn’t it?”she asked. (霍译)

黛玉与宝钗因宝玉而互相冷嘲热讽,让宝玉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气氛尴尬。此情此景全被凤姐看在眼里,她寻思着直言相劝必定招惹是非,便用了“大暑天谁还吃生姜”的俏皮话来缓解僵局,调停矛盾。在作品译介过程中,杨宪益和霍克斯均采用直译“eating ginger in hot weather”来传达“大暑天吃生姜”的语义含蓄。这看似与上下文毫无关联的句子,虽有悖方式准则,却在此处极为巧妙地表达了说话者的话语意图,从而更好地为人物的刻画,故事的发展以及篇章的结构服务。

三、结语

格赖斯的言语交际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是人们研究言语交际规律的一大成果。它为人们理解和分析多姿多彩的话语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是会话含义的提出更有利于人们深刻理解变化多端的言辞背后的隐含意义,使人们的交际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人物对话不仅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反映人物性格及心理的一面镜子。人物对话的翻译由于会话含义的存在成为小说翻译的难点。但是幸运的是,借助合作原则以及合作原则的违反,听话者可以推导出说话者的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在会话含义解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着相当的解释力。在日常生活,尤其在文学作品中,会话双方经常有意识地违反合作原则,使对话表面上听起来牛头不对马嘴,意义毫不相干,但由于这些对话是在一定语境里发生的,这些从表面上看意义不相关的对话却含有弦外之音,即话中有话,言外有意。因此对于译者来说,准确把握人物对话的会话含义是翻译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H P.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 ork:Academic

Press,1975.

[2]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 he Stone[M].London:t he pen2

guin group,1973.

[3]陈 融.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J].外国语,1985(1).

[4]陈小慰.试论“合作原则”在翻译理解中的作用[J].外国语,1993

(1).

[5]曹雪芹,高 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王胜宝.“会话含义”与小说对话的理解和翻译[J].中国翻译,

1996(3).

[7]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2

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8]彭 毅.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关联对译者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接第364页)

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这些衔接手段把语篇中结构上互不相关、语义上相互依赖的各个成分连成一体。一段语言要成为语义连贯的语篇,必须要使用某种或几种衔接手段。

下面对四个英译文的衔接手段进行分析。

徐忠杰的译文用了表示连接意义的条件连词if.

许渊冲的译文没有出现体现衔接意义的语法手段或词汇手段。

吴钧陶的译文第三句也用了表示连接意义的条件连词if,此外,第四句的the upper storey与one m ore flight属于词汇衔接中的同义词。

翁显良的译文第一句的westward与第二句的eastward构成反义词,是词汇衔接手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译文分别使用了连接和词汇衔接的衔接手段,使整个语篇成为语义连贯的整体。

五、对比分析

按照语篇功能分析,原诗共4句诗行,20个字,而词性只有5种。徐忠杰译共4句诗行,28个单词,词性有8种。许渊冲译共4句诗行,23个字,词性有7种。吴钧陶译共4句诗行,37个字,词性有8种。翁显良译共4句,34个字,词性有7种。从语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文语篇篇幅较中文语篇篇幅繁冗,词汇、词性繁多,但是许译却在篇幅上基本保持了与原文的一致,译者所倡导的翻译“形美”由此可见一斑。

六、结语

本文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的角度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及其四种英译文作了初步的探讨,是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功能语言学尝试。本文的分析表明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的语篇分析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希望本文的分析会给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研究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庄 佳.《春晓》四个英译本“三美”的展现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3):344.

[2]周维新,周 燕.杜诗与翻译[M].上海:外国语,1987(6):47.

[3]自刘重德.漫话中诗英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0(1):2.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9.

[5]Halliday,M. 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 rammar(2nd ed.)

[M].London:Arnold,1994.

[6]Halliday,M.A.K.&R.Hasan.C 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7]翁显良.古诗英译?小序[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8]周维新,周 燕.杜诗与翻译[J].外国语,1987(6).

[9]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黄国文.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J].解放军外国

语学院学报,2002(5).

[11]黄国文.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对唐诗《芙蓉楼送辛渐》

及其英译文的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

[12]朱小美,张 军.《送元二使安西》的汉英语篇纯理功能对比[J].国外外

语教学,2006(3).

[1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社,1989.

273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第10卷 总第41期)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170首。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体裁翻译,一些英译本采用自由体进行翻译。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例1、冯紫英唱曲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 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 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 But a fairy? No, not you, As my word you doubt. 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 I love you. yes, I do! 霍译:You’re so exciting, And so inviting; You’re my Mary Contrary; You’re a crazy, mad thing. Yo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 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 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 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 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较大。原文小调活泼俏皮,霍译不免有些沉闷臃肿。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合。反观杨译,弃“形”求“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当,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霍克斯

文学翻译论文

从形合与意合辩证法角度观古诗翻译策略 (潘静20084033042 英语师范三班) 摘要:形合( hypotaxis ) 和意合(parataxis)是英语和汉语篇章组织的常用手段,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区别所在。本文提出应当运用哲学中的辩证法原理看待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真正做到学术研究全面、客观、严谨以及科学。一方面,要重视句子及其以下层面的语言特点:英语侧重形合,汉语侧重意合;另一方面,更要研究英汉语的意合与形合在句子层面以上(段落、篇章)所具备的不同作用:英语篇章使用词汇手段等意合组织方式,而汉语篇章中则采用重复和骈偶等形合手段【1】。本文利用对《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英译研究分析,强调辩证地、动态地看待英汉语中的形意合问题,改进汉语古诗翻译策略,使译作体现并契合原诗作者的思想与内容,使译作读者明白并理解原诗的内涵与文化。 关键词:形合意合辩证法古诗翻译 Abstract: The very common mea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are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in a language should be researched in a dialectic way. Only in this way, can academic research become more complete and objective. On the one hand, ou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s and structures below the sentences leve l–English is more hypotactic while Chinese is more paratactic.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structures at the level of paragraphs in the two languages. Lexically paratactic structures are often found in English paragraphs, and hypotactic structures in the form of repetition and parallelism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Chinese. The author attaches the high importance to research languages in a dialectic way by the analysis of 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 So that we can find some strategies about the poem translation and make the successful exchange of two kinds of people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Key words: hypotaxis, parataxis, dialectic way, poem translation 1.引文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英汉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形态,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符号由“散”(个体的词)到“集”(组织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具有外显性和刚性;而意合则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具有内隐性和柔性。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王 军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 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怎样结合两者的长处,是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红楼梦;意象;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5)04-0110-03 ①参见敦诚《四松堂集》。昌谷:唐诗人李贺,家居昌谷(今河南省宜阳)。诗集《李长吉歌诗》亦名《昌谷集》。破篱樊:《四松堂集》嘉庆刊本及《熙朝雅颂二集》作“披篱樊”。破,披,义同。篱樊,亦作“樊篱”,篱笆,喻前人的诗歌境界。收稿日期:2005-05-06 作者简介:王军(1977-),女,四川邻水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我国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因其未完成之巨著《红 楼梦》闻名,然而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掩盖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其生前好友敦诚曾盛赞曹的诗学禀赋:“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藩 篱。”① 《红楼梦》前80回中近200首诗词,或铺陈,或衔接,为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诗词本身更是光彩夺目,美不胜收。曹不惜笔墨,大量采用“风”“花”“雪”“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行将没落的盛世图景,读来令人慨叹唏嘘。在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有了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译出。这两个译本与以往译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充分再现了小说中的诗词部分,处理方法各有千秋,可圈可点。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的诗词部分做一粗浅比较,以求教于方家。 一、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image )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1] 对于诗歌这种十分讲求形象思维的文学形式来说,意象是其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其灵魂———意境的重要载体,也是诗人独特风格的有力体现。袁行霈先生曾说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赋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 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 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2] 《红楼梦》诗词 中大量“风”“花”“雪”“月”“金”“玉”“春”“秋”意象的 出现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小说主人公们表达其伤春悲秋、怀金悼玉之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可说体现了作者忧郁细腻、华美深沉的风格。 一般来说,意象选取和安排的方式或手法有三种:赋,比,兴。《红楼梦》诗词更多的是用到前面两 种。“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传》 )。也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物象直射出感情来。如“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赋象有一般陈述如上例,也有铺排陈述,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及马志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红楼梦》第18回黛玉所做“杏帘在望”有两句即取此法:“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菱荇”、“鹅儿”、“燕子”、“稻花”等意象的铺陈令一片美丽丰足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 《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更多用的是“比”这种营构方式,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 第25卷 第4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8月Vol.25 No.4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 ute Aug. 2005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 在译自狄更斯的《董贝父子》(DombeyandSon)小说中,林纾描述了 董贝一家由盛而衰的不幸遭遇以及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疾苦,希望以 此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从而改良政治,推动社会变革。在《迦茵小传》(JoanHaste)、《巴黎茶花女遗事》(Ladameauxcamélias)、《块肉余生述》(DavidCopperfield)、《离恨天》(PauletVirginie)等小说中,都传递出对西方社会自由、平等婚恋 观的肯定,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同时,林纾为使译作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他在翻译过程中适时迎合 主流意识形态、考虑国人的心理接受水准,对原著内容进行删减或改编。在《黑奴吁天录》的《例言》中,林纾曾写道:“是书言教门事 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原文稍烦琐者,本以取便观者”。因此,在不影 响情节叙述的前提下,他将书中原著作者抒发宗教情怀、宣扬宗教力 量的大篇幅相关基督教义的描写大量删去,以剔除宗教局限性对作品 思想意义的影响。此外,为迎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将大量细致的环境 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删减或缩译以突出作品的故事情节。例如,《块 肉余生述》开篇第一章原著作者关于医生的127个词的大段描写,被 林纾仅以“医生平惋不杵人,亦不叱狗”11个字一笔概括,堪称经典。同时,为顺应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的价 值理念,林纾还将很多原著的书名加以中国化转译,例如,将英国作 家哈葛德的《蒙特祖马的女儿》(Montezuma’sDaughter)译为《英 孝子火山报仇录》、将大畏克司蒂穆雷的TheMartyredFool译为《双 孝子喋血酬恩记》、将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OldCuriosityShop)译为《孝女耐儿传》、将Dr.JohnsonandHisFather译为《孝子悔过》等。 第二,林纾还采用异化策略,在坚持使用古文笔体翻译西文小说以挽 救古文逐渐衰亡命运的同时,积极改良章回体等文言叙事传统,借鉴 西方文学元素,介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以 通过“以彼新理,助我行文”赋予古文更加丰富的价值和表现力,另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 四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马风华 摘要: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历来是汉诗英译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段,更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为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古典诗歌《金陵判词》修辞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修辞格是组成诗歌的重要部分。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使语言鲜活或曲折达意,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如何在古诗英译中形神兼备地将这些修辞传达出来,是对译者的一大挑战。作为小说的谶语,《红楼梦》中的《金陵判词》通过多种修辞格的运用,隐晦地对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做了总结性的预叙,其翻译难度更是非同寻常。本文将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译”)[1]、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翁婿(以下简称“霍译”)[2]、邦索尔神父(B. Seaton Bonsall)(以下简称“邦译”)[3]和英国驻澳门领事馆副领事乔利(H. Bencraft Joly)(以下简称“乔译”)[4]的判词英译为研究对象,就各位译者在修辞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展开探讨。二、译者主体性的定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译者的身份一直存在争论。译者到底是“隐形人”还是

“有形人”,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世纪70到8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成为译学研究的一大重要命题。屠国元和朱献珑把“译者主体性”定义为:”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5](P9)我们也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身兼双重身份:原作的读者和译作的创造者。首先,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或多或少会受到本人价值评判标准、语言水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对原作主观的、历史性的理解;其次,译者在按照此种理解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又可能会受到自身翻译观和翻译目标的左右。 [6] 三、《金陵判词》的修辞特征 《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在景幻仙姑陪同下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共十四首附有插画的判词,但不懂它们究竟意为何指。而根据曹雪芹的创作意图,这些判词是对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十五位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结局的暗示性预叙。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含蓄地向读者表述了关于小说情节发展走向的总体构思。据笔者粗略统计,十四首诗中约有修辞手法10余种、40余处,包括反问、比喻、婉词、夸张、双关、析字、藏字、回文、借代、用典等。 四、译者主体性在《金陵判词》四种英译里的体现 《金陵判词》的谶语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修辞手段的运用而实现的,而这些修辞手段无疑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它们在给译者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为“审美信息、文化内涵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718524306.html,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作者:乔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富含意象。伟大的诗人总能凭借意象的各种组合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本文选取“意象”这一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为研究《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切入点,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分析框架,对两个英译本意象转换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了《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的另一蹊径。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 引言 众所周知,《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书中,作者曹雪芹透过薛王贾史四家的兴衰描绘了没落王朝各个阶层的人生百态,后人常常将其奉为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管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红楼梦》都有着无法忽视的深远影响,它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研究者,随着《红楼梦》研究课题的蓬勃发展,“红学”也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开始着手翻译《红楼 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翻译工作由他的女婿约翰·阂福德完成。这部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译本由企鹅出版集团发行。同年代末期,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也完成了整个巨著的翻译工作。这本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的译作由外文出版社发行。诗词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尽管穿插诗词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创作的一大传统,但其他作品中常常用于开头和结尾,起总领或是总结作用,或是作者用以感慨评价。《红楼梦》诗词一部分具有相似的功能,另一部分则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特色为其他章回小说诗词所不具有。在霍克思之前,从未有译者能完整译出《红楼梦》的诗词。 针对《红楼梦》诗词翻译这一问题己有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前,赵雨柔以《石头记》诗词意象翻译为中心,通过分析霍克思针对不同语境下意象的翻译方法,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的文化起源,她从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出发,将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按直译、转换、增译和减译四种翻译方法分类,并选取代表性的意象分别在中西两个文化语境下对其进行文化溯源。她指出评价一部译作,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文本语境、译者个人动机、目标受众群体等因素评价一部译作的真正价值。武华慧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词翻译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霍克斯版《红楼梦》力求将原作带给他的快乐传达给西方读者,因此他更多地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却实现了作者最初的翻译目的;而杨宪益的版本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中国传统元素,将中国文化内涵忠实地传达给西方读者。张蕾讨论了“红诗”译作的意境美和情趣美,认为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一、审美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这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文学作品要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为导向,相应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审美要求、视野期待是译者翻译活动的重要指导指标。 四、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1.以儿童读者为中心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 0305020130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 72 学分:4(2+2) 开课学期:第6、7学期先修课程:基础英语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一、考试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输入与输出的实用性课程,其考试目的在于: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掌握的程度,包括翻译的本质和定义,翻译的原则与标准,翻译的过程,英汉异同,词、句、段、篇章各层次及各种文体的翻译策略与技巧,译者的素养及翻译史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检验学生将翻译理论与技巧运用于译文优劣判断,特别是英汉互译实践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二)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三)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1.翻译的标准 2.翻译的过程 3.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四)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1.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2.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五)第四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上) 1.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 2.词类转译法 3.增词法 4.重复法 5.省略法 6.正反、反正表达法 (六)第五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 1.分句、合句法 2.被动语态的译法 3.名词从句的译法 4.定语从句的译法 5.状语从句的译法 6.长句的译法 (七)第六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 1.习语的译法

2.拟声词的译法 3.外来词的译法 依据课程大纲之要求,学生应在学习本课程后具备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并将其应用于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活动,能够借助于词典忠实通顺地完整翻译中级英文读物。本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试,其中翻译理论部分占30%,翻译实践部分占70%。教材所学内容占60%,教材外内容(即翻译实践部分)占40%。根据课程特点,考试主要题型可以是关于翻译理论的填空题,是非题,简述题,和翻译实践的英汉互译题等。翻译实践题可根据教学进程,按一定比例出句子翻译,段落翻译,和篇章翻译。 三、考试方法、考试时间及试题类型 1.考试方法:笔试(闭卷)。 2. 计分方式:满分100分。 3. 考试时间:考试用时按学院统一要求。 4. 试题类型:由教研室根据实际要求制定。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1. 教材: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主要参考资料: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范仲英.《实用英语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连淑能.《英译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陈宏薇,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五、样题 I.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0%) 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 A. 鸠摩罗什 B. 玄奘 C.安世高D。释道安 2. 严复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是指---------------------。 A. 翻译一部书要化一个月时间作准备 B 翻译一个术语往往要考虑很久 C. 只有化苦功才能翻译成一部名著 D. 书名的翻译颇费思量 3. 下列四句,----句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 鲁迅提出过“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 B. 马建忠主张“善译”的翻译标准。 C.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D. 傅雷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形似”。 4. 下列四位翻译家中,英译《红楼梦》的是------。 A. 林语堂 B. 杨宪益 C. 杨必 D. 鲁迅 5.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三要素中,fields of discourse指---------------------------。

红楼梦经典语句英译

《红楼梦》熟语英译三十例 1. 至午后,金桂故意出去,让个空与他二人,薛蟠便拉拉扯扯起来。宝蝉心里也知八九了,也就半推半就。 译文:After lunch, Chin-kuei deliberately went out to clear the coast for them both, and Hsueh Pan started making advances to Pao-chan. Well aware of that he wanted, she only made a show of resisting. 2. 咱们家没人,俗话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晓华(六十七回) 译文:Our family’s short-handed and, as the proverb says,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We don’t want to find, when the time comes, that we’ve forgotten this, that and the other, so that people laugh at us. 3.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义新奇,别开生面了。(六十四回) 译文:And these five Cousin Lin has written today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fresh and original,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4.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译文:Haven’t you heard the saying:“Illness comes as fast as a wall falling down,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5. 姐姐博古通今,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三十四) 译文:Why, cousin, surely you are sufficiently well vers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o know the title of that opera. Why do you have to describe it? It ‘s called “Abject Apologies”. 5. 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侍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十五回) 译文:But although hi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were outstanding, these qualities were unfortunately offset by a certain cupidity and harshness and a tendency to use his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outwit his superiors; all of which caused his fellow officials to cast envious glances in his direction. 7. 说着,就自己举手,左右开弓,自己打了一顿嘴巴子。(六十八回) 译文:He raised his hands and slapped himself on both cheeks. 8. 我们没事评论起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里跳不出一个来的。妙在个人有个人的好处。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论文

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论文 一、诗学与翻译诗学 诗学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是 指组成文学系统的文体、主题与文学手法的总和[2]。在以后的发 展中,诗学成为文学领域含义丰富的术语,既涵盖宏观层面的文 学理论和文学流派,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文学创造艺术手法,尤其 强调审美性和艺术性。由于文学作品有别于科技文献,具有歧义性、伸缩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也就带来了文学翻译诗学的艺 术性和创造性。译者在遵循翻译伦理的前提下需要充分发挥主动 能动性,实现文学翻译的语言转换和意义再生,达到审美的、诗 性的境界和目的。最早将“诗学”概念引入翻译研究的是捷克斯 洛伐克的一批研究者,其代表人物为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他 们的翻译研究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流派的客观诗学,发展了形式主 义的诗学观[3]。1973年,法国第八大学教授、著名文论家、翻译家亨利·梅肖尼克(HenriMeschonnic)在《诗学———创作认识 论和翻译诗学》一书中最早提出“翻译诗学”这一术语。他认为 诗学是一个比语言学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系统,是“关于作品 价值和意蕴的理论”,翻译理论应该包含在诗学之中。文学翻译 具有特殊性,文学文本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文学 文本意义的理解必须纳入诗学轨道,而不能简单地用语言学去诠释。梅肖尼克的翻译诗学是建立在将作品理解为一个整体的理论 基础上的,所以它不是一种“实用语言学”,而是一种“实验性 诗学”;翻译是一项“超越语言之上”的活动,是一项“阅读创作”活动,是历史主题的“重新表述”,是“中心偏移”(disinterment);翻译诗学具有历史性,力求在原语与译语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种种矛盾中得到一个历史客

2019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2019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本文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128条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在写作英语论文过程中的一些参考,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 1、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3、“微时代”下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 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 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 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 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 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 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句子形态的差异及启示

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 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 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 21、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 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 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 28、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 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方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 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探索与应对

_红楼梦_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 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朱 晓 茜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传世之作,曹雪芹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了一幅广阔的时代画卷。《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在世界文坛上也颇受瞩目。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四种文字的53种不同译文在世界各地发行。仅英文就有两种全译本,一种是英国大卫?霍克思(译前八十回)和其婿明菲尔德(译后四十回)的T 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种是我国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 ansions。 霍克思在译《红楼梦》之前曾译有屈原、杜甫等人的作品。他的中文修养相当好,不但能用中文写文章,而且还能写中国旧体诗。为了潜心翻译《红楼梦》,他辞去了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的职务,并且仔细研读过许多红学专家如俞平伯、吴世昌和赵冈等的著述。 杨宪益夫妇是我们所熟悉的老翻译家,他们学贯中西,几十年如一日,密切合作,辛勤劳动。除《红楼梦》外,还翻译过《阿Q正传》、《老残游记》等著作,共有上千万字的译著。 因此,霍克思、杨宪益这两个译坛高手的《红楼梦》英译本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并且受到一致称赞。他们的译文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本文拟从两位译者对《红楼梦》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 经验与教训,供翻译工作者参考。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小说中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这些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小说文字更加紧凑、干净。有些夹入小说的诗词曲赋,虽然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不如正文重要,有些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红楼梦》则不然。它的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到那部分的情节。以《十二钗图册判词》为例,判词中作者预先隐写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暗中预示了一些故事情节并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如果我们跳过去不看,那么我们顶多知道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自己亦如置身梦中。《红楼梦》判词的这一特点,要求译者将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我们来看霍克思和杨宪益的翻译。 例一 副册判词之一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第五回) 霍译:Seldom the moo n shines in a cloudless sky, And days o f brig htness all too soon pass by. A no ble and aspir ing mind, In a base-born frame confined, Your charm and w it did only hatred gain, And in the end you w ere by slanders slain,

从_红楼梦_的翻译看小说人物对话翻译的达意传神

从《红楼梦》的翻译看小说 人物对话翻译的达意传神 张志远 盖梦丽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220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学部 北京 100024) 摘 要: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话描写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文学翻译的实践中,对话的翻译也备受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译本中对话译例的分析,探讨小说翻译中如何把原文的精神实质和风格韵味移注到译文,从而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对话美。 关键词:对话翻译;《红楼梦》;精神实质;风格韵味;再现 [中图分类号] F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39(2006)04-0006-04 Abstract:Dialogue is an im portant writing device em ployed by novelists in characterization.Therefore,great im portance is at2 tached to dialogu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The paper is intended,by analyzing s ome dialogue sam ples selected from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 A Dream o f Red Mansions,to explore how to convey the essence and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in translation,thereby reproducing the verbal beauty of the original. K ey w ords:dialogue translation;A Dream o f Red Mansions;essence;style and flav or;reproduce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对话可以说是小说的灵魂,没有精彩的对话描写,就无法展示精彩的人物,精彩的情节,从而也就无法让人产生强烈的参与和共鸣感。因此,小说家往往都会竭尽全力为书中的人物设计出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从而使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活,使小说更加引人入胜。而一部译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就在于原文的对话美在译文中是否得到了再现。也就是说,译文中的对话是不是做到了达意传神。总的来说,达意传神有两个方面的要求:(1)把原文的精神实质移注到译文;(2)把原文的风格韵味移注到译文。 《红楼梦》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这部以封建贵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为中心的作品,写出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矛盾和冲突,描绘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鲜明的性格。其语言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彩,而其中的对话描写,更是栩栩如生、精彩纷呈。要对这部艺术巨著做透辟的理解,已相当不易;而把其译成英文,其难度之大,更是可想而知。目前《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即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作The Story o f the Stone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A Dream o f Red Mansions,在读者中均享有很高的声誉,堪称经典之作。其中关于人物对话的翻译,更是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作的对话美。本文将通过分析以下译例,就小说人物对话翻译的达意传神问题谈谈笔者个人的一点看法。 例一: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 [作者简介]张志远(1979~ ),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盖梦丽(1977~ ),女,河北行唐人,硕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 文学研究。 6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第14讲

第十四讲关于翻译批评(一):翻译批评基础知识 一、翻译批评的概念界定 翻译批评(translation criticism)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做的具体探讨、解析和评价。 翻译批评不应该是专挑毛病,为纠错而纠错,对译作的评价应做到“客观、公正”。要做到“客观”必须用科学的测量评价方法对译文作分析;要做到“公正”必须从语言的多个层次出发,运用一定的法则从语篇入手,自下而上地去研究原作和译文。因此,翻译批评需要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二、翻译批评的目的和功能 1、目的 桂乾元在《译事繁荣需评论》一文中提出翻译批评的六个目的: (1)帮助—帮助译者提高翻译水平,甚至可以帮助具体译者提高某些基本功,帮助译者提高翻译理论修养。 (2)限制—限制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译作泛滥,限制其出版问世。 (3)扩大—扩大优秀译作的影响,促进译事的繁荣。 (4)鼓励—鼓励译者不断努力,译出优秀的作品。 (5)监督—监督译者的工作,促进他们认真负责地工作。 (6)促进—促进翻译事业健康迅速发展。 2、功能 (1)判断功能 判断是批评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俄国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从批评的词源学出发,确定批评的意思就是“做出判断”。在翻译批评中,就是通过翻译批评发掘译作的优点和缺点,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揭示出一部译作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最终对译作的质量做出判断。这就要求批评者要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分析,而不是从个人的好恶出发。 (2)构建协调功能 纽马克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一书中指出:“翻译批评是联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一条必不可少的纽带”。 理论是通过批评制约实践的,实践也是通过批评来校正翻译理论的内容。理论的价值和实践的价值都是通过批评来实现的。 翻译批评在翻译活动中, 一方面起着协调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起着矫正、推动实践和丰富、完善乃至修正理论的作用。在翻译实践、翻译批评和翻译理论的关系中, 丰富多彩的翻译实践活动是翻译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而作为翻译实践经验总结和理性升华的翻译理论, 其建构和发展又需要翻译批评这一中介。翻译批评依据翻译理论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对翻译实践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在分析、判断和评价翻译实践的过程中, 翻译理论本身也受到翻译实践的检验,并得到及时的调整和匡正。同时, 动态变化着的翻译实践为翻译批评不断提供新的对象和内容, 使翻译批评不断发现和揭示其中的规律, 这无疑又会丰富和完善原有的理论,

《红楼梦》翻译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随着外语研究及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红楼梦》各种版本的语言翻译、文化翻译、译本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红楼梦》翻译研究做了大体回顾,从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等方面对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目前《红楼梦》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红楼梦》翻译研究可能的领域与途径。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语用学修辞学文化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海外的《红楼梦》译本有摘译、节译、全译三种形式。虽然《红楼梦》已有多种语言的全译本,但是从目前国内的翻译研究来看,却只涉及到三种语言的版本。英译本的研究最多,占所有研究的90%以上,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版本的研究虽有涉及,但都总计不过十余篇。主要有成蕾的《“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红楼梦〉两个法译本中建筑专名的语义层级分析及其翻译策略选择》(《译林(学术版)》2011年第3期);郭玉梅的《〈红楼梦〉法译本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5月)、《从〈红楼梦〉法译本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法语学习》2011年第3 期);森中美树的《简述日译〈红楼梦〉之难点――以平冈龙城〈国译红楼梦〉为例》(《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辑);苏德昌的《从红楼梦的日译看“そんな”的感叹词性用法》(《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3期);史华慈与姚军玲的《〈红楼梦〉德译书名推敲》(《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6辑)等。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总体概述 在进行《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内容前,有必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其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概述,为下面研究内容的归纳和分析提供相关数据。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输入“红楼梦”及“译”两个关键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选择“题名”检索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得到以下数据。 表1 ■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红楼梦》翻译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更多的相关博士论文及专著的出版,《红楼梦》翻译的研究的范围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红楼梦》翻译研究状况 1.语用学视觉下的《红楼梦》翻译研究李蓓在《〈红楼梦〉语言学研究综述》(《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4辑)中认为汉语版《红楼梦》中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性质、构成、词汇、词汇系统及对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熟语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翻译研究来看还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涉及到词汇、委婉语、习语、典故等方面。《红楼梦》中词汇的翻译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词汇的翻译研究主要涉及某一类词的翻译。 (1)人名的翻译。王静在《〈红楼梦〉姓名翻译与注释译法》(《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中分析了杨、霍两英译本《红楼梦》的人物命名艺术,提出要忠实地再现《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就必须利用音译法和意译法、运用双关语法和借用法语、拉丁语等方法译出其中姓名的含义。赵丽娟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人物姓名的英译本解读――浅谈霍克斯〈红楼梦〉版本主要人物命名》(《语文建设》2013年第6期)中以霍克斯对《红楼梦》译本中人名的翻译为蓝本,以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所暗含的人名含义为研究对象进行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