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

版)

肺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临床分期、个体差异、病理结果、肿瘤异质性和疾病发展趋势等。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能够综合各科室的意见,制定个性化、精准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平衡治疗获益和风险,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预期和生活质量。

在肺癌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中,MDT诊疗模式也被美国国

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明确推荐。以MDT诊疗模式为

中心,结合最佳的循证证据和个体数据,能为肺癌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获益、降低并发症和疾病进展风险。

肺癌MDT诊疗模式不仅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也适用于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并贯穿于肺癌全病程

管理流程中。对于肺癌疑难病例、Ⅲ期肺癌和寡转移肺癌等复杂病例,在制定初始治疗方案前,发起MDT评估并制定诊疗

方案至关重要。

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的临床获益已在国外得到证实。在中国,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因此,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实施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已成为势在必行的治疗方式。

传统诊疗模式中,患者转诊需要等待时间,而且每到一个新的科室,医师需要重新熟悉患者情况并修订治疗方案。相比之下,MDT模式集合多学科专家优势,可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并抓住最佳治疗时机。肿瘤患者MDT诊疗模式已经发展了30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其他癌种MDT诊疗模式运行结果显示,MDT能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MDT诊疗可显著缩短治疗等待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增加高质量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机会和入组效率,提高医院病床的周转率和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英国通过立法确保每一位恶性肿瘤患者获得MDT综合诊疗的

机会。

肺癌的MDT诊疗模式有利于促进临床跨学科交流和融合,整合发展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强化跨学科团队合作与核心人才的培养,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MDT方案确立和后期

实施,可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心理健康,提高对疑难问题的决策效率。

在我国,肿瘤MDT诊疗实践已经发展了20年,但至今

尚未形成MDT诊疗共识、MDT收费模式以及医师参与MDT

治疗模式的激励机制。针对我国省、市级肿瘤专科医院和省、市级综合医院的一项调研显示,仅有35%~54%的医院建立了MDT,其中省级肿瘤专科医院MDT的开展率较高,地市级肿瘤专科医院不到13%,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开展率在15%~26%,二级综合性医院多数未建立MDT。2019年通过对全国已开展

肺癌MDT诊疗模式的18家医院中共计27位专家进行了现场

讨论、投票和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肺癌MDT在指南遵

循度、民主决策、落地执行和反馈、会议记录、患者随访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MDT成员也强烈呼吁建立更有效的

激励机制,体现MDT成员价值。同时,期望通过MDT多学

科合作,提高患者入组临床研究的机会以及提升研究质量。

为了推进中国肺癌MDT诊疗模式的发展,需要制定明确

的共识和内容,包括建立MDT诊疗共识、MDT收费模式以

及医师参与MDT治疗模式的激励机制。同时,还需要提高

MDT在指南遵循度、民主决策、落地执行和反馈、会议记录、患者随访等方面的质量,建立更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MDT

成员的价值和积极性。通过MDT多学科合作,提高患者入组

临床研究的机会以及提升研究质量。

为了确保肺癌MDT诊疗模式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运行,

本文旨在建立、健全和完善中国肺癌MDT标准。通过建立多

学科团队合作机制,为肺癌患者提供最优化的MDT诊疗方案,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及QoL。本文是中国首次针对肺癌

患者MDT诊疗标准建立的共识文件。

为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肺癌MDT诊疗模式,本文包括了MDT责任义务、组织架构、工作形式、标准流程、评估方法

与激励机制等管理体系。通过对MDT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

后期评估3个阶段进行管理,提升肺癌MDT方案制定的科学

性和实用性,强化MDT方案实施阶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完

善后期评估阶段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逐步建立完善中国肺癌MDT诊疗模式的运营闭环。

在肺癌MDT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组建MDT团队、

配置必要的基础设施、确立MDT患者的纳入标准、建立

MDT准备阶段的标准化流程、明确MDT的实施类型以及规定MDT的职责要求,共6个方面。

肺癌MDT团队的成员包括MDT首席专家、MDT主席、MDT成员及MDT协调员。MDT首席专家由同行认可的肺癌相关临床科室(如肺内科或肺外科)权威专家担任,具有一定行政组织及协调能力。MDT主席一般由主任医师担任,拥有肺癌领域丰富的诊疗经验,具备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争议处理能力,具备对MDT组织的把控能力。MDT成员包括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MDT协调员则是负责协调MDT会议的人员。为确保MDT的有效运行,MDT首席专家和MDT 主席有明确的职责要求。

以上是肺癌MDT准备阶段的一些内容,下一步将进入实施阶段。

MDT成员应该认识到不断研究的必要性,并通过会议或网络分享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共同研究和进步。此外,还应根据需要获得培训机会,以增强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在MDT中的协作能力。这包括领导技能、主持和沟通技巧、时间管理能力、自信和决断力以及视频会议等IT设备的使用方

法。此外,还需要积累肿瘤学、放射学和病理学知识等领域的知识储备。MDT团队成员还应具有教学和培训意识,例如将

治疗后的病例再提交回顾讨论等。

在必要的基础设施方面,建议将MDT会议设立在相对固定、安静的独立空间,足够宽敞,照明设施完善,桌椅布局适宜,确保所有与会成员都有座位,以便于各科医师近距离讨论。建议举行MDT的会议室配置可连接医院内网的电脑设备和高

清投影设备,以便调取和播放患者的影像学、病理学、实验室检查数据等病历资料。有条件的单位,还可配备实时录像和视频对话设备以便进行回放观看或通过视频会议与场外人员进行分享讨论。

MDT患者的纳入标准包括尚未确诊但可能有获益的早期

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因疗效不佳、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手术、放疗并发症需要更改原治疗计划的肺癌患者、治疗存在重大争议的患者,或治疗后疾病出现进展的各类病例。强烈建议但不限于以下类型患者进入MDT诊疗:局部晚期或晚期NSCLC患者、SCLC患者、高龄或合并症和(或)并发症多发的

患者、病情复杂的疑难患者。

在MDT准备阶段的标准化流程中,会前主管医师根据纳

入标准筛选需要进行MDT的住院肺癌患者,上报科室主任进

行本科室内讨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MDT讨论。征得科室主

任首肯后,由协调员和主管医师共同准备患者标准化MDT讨

论模板,并上报MDT主席,在满足MDT纳入标准并经评议

通过后,进入MDT执行阶段。MDT讨论模板应包括诊断数

据(病理和影像等)、临床信息(常规临床检测、合并症、心理状态和姑息治疗情况等)、患者既往病史和患者或家属对目前诊

疗的观点等。

在MDT的实施类型方面,可以根据MDT形式进行分类。

肺癌MDT的执行阶段主要包括会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执行治疗方案、随访等环节。

在会诊阶段,MDT团队成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史,对患

者进行综合评估和讨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阶段,MDT团队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综合考虑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方式,制定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执行治疗方案阶段,MDT团队通过密切的协作和沟通,确保治疗方案的顺利执行,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随访阶段,MDT团队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监测患者

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肺癌MDT的优势

肺癌MDT的优势主要包括:

1.提高诊疗水平。MDT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提高诊疗水平。

2.个体化治疗。MDT团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3.减少误诊漏诊。MDT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和综合评估,可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提高诊断准确率。

4.提高治疗效果。MDT团队通过密切的沟通和协作,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5.提高患者生存质量。MDT团队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关注患者的生存期,还注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肺癌MDT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可以提

高诊疗水平,个体化治疗,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医院应将MDT作为改善医疗服务工作重点

积极推进,为肿瘤MDT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肿瘤

MDT病例数据库,定期开展肿瘤MDT效果评估,不断提高

肿瘤MDT质量和水平,注意科研产出。

肺癌MDT的执行流程包括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议讨论

流程、临床决策的制定原则、方案执行和病历记录等方面。在会议前,主管医师需要将MDT病历上报至肺癌MDT协调员,并准备PPT资料。MDT协调员会安排MDT日期和会议地点,并邀请MDT专家组参加会议。在会议中,主管医师需要介绍

患者的病情信息,包括现病史、既往史、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案等。MDT专家会根据患者情况和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个体化

的诊疗计划和方案。会议结束后,需要落实MDT拟定的治疗

方案,并完善病程记录。对每一例MDT肺癌患者需建立完整的、标准化的病历档案。

在二级医院和偏远地区,由于受限于诊疗条件,MDT执

行流程可以简化。临床科室主管医师根据患者要求,提交患者病历数据并邀请MDT专家讨论形成共识意见,付诸实施并给

予反馈。

肺癌MDT讨论的步骤包括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议讨论、制定诊疗计划和方案、方案执行和病历记录。在会议前,主管医师需要准备MDT病历和PPT资料,MDT协调员会安排会

议时间和地点,并邀请专家组参加会议。在会议中,主管医师

需要介绍患者的病情信息,并明确本次MDT讨论的问题要点

和目的。MDT专家会根据患者情况和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个体

化的诊疗计划和方案。会议结束后,需要落实MDT拟定的治

疗方案,并完善病程记录。对每一例MDT肺癌患者需建立完

整的、标准化的病历档案。

首先,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符合MDT纳入标准的病例

需要进行科室内部的讨论。对于需要转诊或其他科室协助的肺癌患者,需要基于MDT团队的讨论意见来决定是否转科治疗。

其次,肺癌MDT讨论是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诊断

依据、病理诊断依据、基因检测与实验室检查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同时,循证医学证据也是进行深入讨论的重要依据,以制定综合的MDT诊疗方案,权衡肺癌患者的

诊疗获益和风险。每次MDT讨论形成的诊疗方案终稿,都必

须包括确切的诊断意见和可执行的治疗意见。

在临床开展肺癌MDT讨论时,如果出现诊疗意见不一致

的情况,建议以投票制或商议后由主席决策的方式形成MDT

诊疗意见共识。同时,也需要充分告知患者和(或)家属,并结

合其治疗意愿进行选择。

最后,在综合诊疗方案制定后,负责该患者管理的主管医师必须严格执行MDT诊疗方案。如果在MDT方案执行中出现疾病进展或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事件,需要重新评估是否需要再次进行MDT讨论,并及时更新MDT治疗方案。当患者再次入院时,每次MDT讨论的诊疗意见和治疗方案、后续MDT方案执行情况以及MDT方案变更情况,都需要记录在MDT的病历记录中。

最后,肺癌MDT需要明确的问题包括:符合MDT纳入标准的病例如何进行科室内部讨论、如何决定是否转科治疗、MDT讨论的评估依据和制定综合诊疗方案的流程、如何处理MDT诊疗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负责患者管理的主管医师如何执行MDT诊疗方案以及如何记录MDT讨论的诊疗意见和治疗方案等。

肺癌MDT会议的讨论需要基于患者的客观数据,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MDT的目的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因此,在肺癌MDT会议中,需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对肺癌患者进行精确的分期,这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前提。在评估肺癌的TNM分期方面,MDT团队需要考

虑肿瘤大小与位置、肿瘤局部解剖浸润情况、肿瘤的血液供应情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器官转移情况等因素。同时,还需要收集患者功能状态评分、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结果、基因检测等信息,以便制定后期的治疗策略。

其次,在确定TNM分期后,MDT团队需要根据患者个

体化情况,结合国内外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提出可实施的最优化治疗方案。对于早期可手术切除、潜在可手术的肺癌患者,应优先考虑肿瘤的手术治疗机会,再讨论围手术期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方案的适应证。对于不可手术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早期及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需要综合评估患者化疗及放疗的时机和方案、靶向治疗的时机、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患者的治疗意愿和预期等决策问题。对于Ⅳ期肺癌患者,应先考虑驱动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同时需考虑系统性化疗、姑息性放疗甚至姑息性手术等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最后,需要对肺癌患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在评估疗效时,需要基于客观、可量化的指标,如OS、DFS、PFS和QoL等。同时,在评估MDT方案的安全性时,需要密

切随访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尤其是3级及以上的不良反应事件。

总之,肺癌MDT会议的临床决策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

的个体数据和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偏好。

肺癌MDT会议记录应当规范化,包括会议时间、地点、

主持人、参会人员、病例讨论、诊疗建议等内容。记录应当真实准确,不得随意删除或更改。同时,记录应当保密,不得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制定肺癌MDT诊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患

者的基线数据、个体差异、心理状况以及循证医学证据。在MDT会议上,需要提供客观、完整、准确的患者数据,包括

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诊断及分期、影像学诊断、病理诊断、基因检测情况等。此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PS和其他合并症

情况等个体差异,以及了解患者的心理预期,包括生存预期、

QoL预期以及治疗意愿等。制定MDT诊疗方案需要遵循国内外肺癌诊疗指导原则、指南及专家共识,并以患者为中心,基于患者个体化的临床资料制定。MDT团队应了解所有当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并评估患者能否参与临床试验,必要时可请相关临床试验的协作者或研究者参加MDT会议。建议推荐不少于2种治疗方案给患者进行治疗选择,并明确将MDT建议传达给患者或家属和其医疗组的责任人。肺癌MDT会议记录应当规范化,真实准确,并保密不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为了规范肺癌MDT方案的落实,需要对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实时跟踪和反馈修订。每次MDT会议形成的共识意见必须反馈给患者或家属,并获得知情同意书签字后,方可落地执行。此外,需要完整保留存档患者或家属签字后的知情同意书作为诊疗依据。

2.肺癌MDT方案执行质量:肺癌MDT方案的有效性取决于高质量的落地执行。需要按要求执行方案,以保证肺癌MDT患者持续受益。

3.肺癌MDT方案修订:随着治疗方案的执行和疾病的

转归,肺癌MDT方案需要实时跟踪并反馈修订,以保证治疗

效果的最大化。

方案执行、监测与评估:

肺癌MDT的执行主体是患者的主管医师所在科室。主管

医师需要负责落地执行MDT诊疗方案,并对其疗效进行持续

评估。在此过程中,主管医师需要对MDT肺癌患者进行不良

反应监测,并在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时及时反馈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需要通过客观的随访指标对MDT患者进行长

期随访观察,并定期评估患者的QoL,以确保MDT治疗方案

的有效性和患者的依从性。医院医务处在监管方面需要定期抽查MDT病历,了解MDT方案执行情况、MDT病例记录规范、治疗和随访的实施情况等。具体诊断和治疗措施交由相应的MDT专科成员或特定的专家组完成,跨科室的专家成员对各

自提交的讨论意见或方案具有最终解释权。

肺癌MDT方案修订:

临床肺癌患者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尽管MDT团队基于患者客观数据结合最新的循证证据形成MDT治疗方案,但是并不能确保每一例患者的疗效与预期一致。在实际MDT诊疗工作中,动态监测并及时修订MDT方案是必要的后续工作。当临床基于客观的评价指标发现患者对MDT方案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疾病进展或其他未获益的客观证据时,MDT团队有必要再次发起MDT讨论,根据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结合最新的循证证据调整MDT的治疗方案并及时登记在MDT 病历中,以满足肺癌患者的疾病全程管理需求。MDT团队需针对有争议的病例详细解释治疗过程,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肺癌MDT后期随访报告表模板:

肺癌管理是动态的过程。MDT方案执行后的随访阶段,需根据标准化的格式登记肺癌患者的随访指标及信息,标准化模板参考MDT标准病历N9-14表单。建议临床为每一例MDT肺癌患者构建标准化的病历数据管理系统,便于临床肺癌数据的维护、质量控制和持续性改进,对临床疗效判断和后期真实世界研究提供同质性的数据集。

患者跟踪与反馈:

在肺癌MDT中,每位专家所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均应记录

于患者的MDT病历中。根据患者疾病的进展和转归情况,对

治疗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并通过核对历史的分析和预判记录,进一步积累临床经验和提升诊疗水平。

肺癌MDT的跟踪和反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健全和完善MDT患者档案是非常重要的,应贯穿于肺癌全病

程管理的始终。MDT病历记录包括但不限于诊断、治疗方案、患者疗效评估、不良反应记录、疾病进展等情况。主管医师执行MDT共识意见时,应更新记录在MDT病历中。

其次,肺癌患者的主管医师应及时跟踪和反馈患者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如果出现疾病进展或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应及时判断是否需要第2次MDT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肺癌患者的主管医师还需跟踪随访MDT患者治疗

的依从性,包括但不限于定期复查及疗效的评估等,并定期向MDT成员反馈疗效及预后指标情况。如果患者治疗后出现突

发或特殊情况,需及时上报MDT团队。

第四,对需要转诊的肺癌患者,应根据MDT达成转诊共识,在征求患者知情同意后,执行MDT转诊意见,并及时移交MDT病例管理权限至目标科室的主管医师。

最后,肺癌MDT还可以快速将临床诊疗实践问题转化为临床科研问题,打通临床问题向科研问题转化的渠道,提高临床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快速推动中国肺癌科研领域发展。

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肺癌MDT运行和质控评估体系,以确保MDT的有效运行和质量控制。

为了更好地实践肺癌MDT全程管理方案,起草单位需要定期完善修订MDT管理制度、标准流程和MDT病历标准。评价肺癌MDT诊疗模式的医院时,可以采用肺癌患者的满意度、治疗费用和治疗实施时间等指标进行考核衡量。对肺癌患者获益的评价需要进行疾病分层和混杂因素控制,依据患者的DFS、PFS、OS和QoL等客观指标进行评价。MDT对临床科研实力提升的评价可以将MDT患者入组临床研究的数量作为量化评价指标。对肺癌MDT的运行情况评价需要考虑MDT

病例年诊疗数量和占比、MDT初诊病例占全部MDT患者比例、MDT病例不同肺癌分期所占比例和MDT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建立客观可评价的MDT质控指标和评价体系,转变传统肺癌分散管理模式,走向全病程、证据驱动和精准个体化的MDT模式,全面提升肺癌综合诊疗水平。最终目标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期、提高QoL为目标,为患者确立最优化的诊疗方案。

《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是脑部。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差,自然平均生存时间仅1个月~2个月。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新疗法的迅速发展,为晚期肺癌脑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和更多的期待,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地改善了生活质量。肺癌脑转移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流行病学 脑转移性肿瘤包括脑实质转移(brain metastasis,BM)和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LM)。脑实质转移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大脑半球,其次为小脑和脑干。脑膜转移较脑实质转移少见,但预后更差。近年来,随着肺癌发病率上升,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使患者生存期延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和诊断率也逐年升高。肺癌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黑色素瘤、乳腺癌、肾癌及结直肠癌,20%~65%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是脑转移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 三、临床表现

(一)脑实质转移 脑实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共性的颅内压增高、特异性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1. 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 2. 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大脑半球功能区附近的转移瘤早期可出现局部刺激症状,晚期则出现神经功能破坏性症状,且不同部位肿瘤可产生不同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包括:①精神症状:②癫痫发作:③感觉障碍:④运动障碍:⑤失语症:⑥视野损害: 丘脑转移瘤可产生丘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小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 脑干转移瘤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 (二)脑膜转移 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常因肿瘤细胞侵犯部位不同而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

最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及非小细胞肺癌委员会组织、并广泛征求了全国专家同道意见制定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2版)X以下简称《共识》)于2022 年9月27日在线发布会成功召开。《共识》汇总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经专家广泛认可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随着近年来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应用经验的积累,《共识》增加了小分子靶向药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安罗替尼anlotinib等在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共识意见 推荐意见1 在驱动基因突变阴性且ECOG PS 0~1 分的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中,推荐贝伐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方案作为一线治疗选择( I 级推荐,1A类证据),4~6个疗程后达到缓解或疾病稳定,推荐使用贝伐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直至患者不可耐受或出现疾病进展(I级推荐,1A 类证据)。如患者一线使用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方案,可选择贝伐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直至患者不可耐受或出现疾病进展(Ⅱ级推荐,2A 类证据)。

推荐意见2在驱动基因突变阴性且ECOG PS 0~1 分的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中,推荐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卡铂及紫杉醇方案作为一线治疗选择(Ⅱ级推荐,1A类证据);纳武利尤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卡铂及紫杉醇方案(皿级推荐,2A类证据)。 推荐意见3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中,推荐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作为一线治疗选择(Ⅱ级推荐,1A类证据)。 推荐意见4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ECOG PS 0~1分的晚期NSCLC患者(包括鳞状NSCLC和非鳞状NSCLC),可一线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长春瑞滨和顺铂治疗2~4个周期(Ⅱ级推荐,2B类证据)。在2~4个周期联合治疗后,可选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维持治疗(Ⅲ级推荐,2B类证据)。 推荐意见5既往化疗或ICI治疗失败,且未使用过贝伐珠单抗的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可选择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二线及以上治疗(I级推荐,1B类证据)。既往经TKI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选择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二线及以上治疗(I级推荐,2A类证据)。 推荐意见6 EGFR敏感突变经TKI治疗发生疾病进展后,且无证据提示T790M突变的患者,或伴T790M突变经奥希替尼治疗失败后的患者排除其他靶向药物治疗机会后,推荐使用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卡铂和紫杉醇四药方案(Ⅲ级推荐,2A类证据);或者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培美曲塞和顺铂作为后线治疗选择(Ⅲ级推荐,2A类证据)。 推荐意见7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以及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复发性晚期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 版) 结节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表明,结节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免疫细胞聚集形成肉芽肿,进而引起组织破坏和器官功能损害。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等也可能与结节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诊断 结节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对于肺结节病,应注意与肺结节性病变、肺癌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肺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为双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肺内结节或阴影。活检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结节病的关键,应尽可能选择受累组织进行活检。同时,应排除其他疾病如感染、肿瘤等。 五、治疗

结节病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受累组织和器官、病程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观察和随访是可行的治疗策略。对于有症状或病情进展的患者,应根据受累器官和组织进行相应的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局部病变或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后 结节病的预后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呈现自限性病程,但约25%的患者表现为慢性、进展性 病程,最终导致不可逆病变。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肺功能受损、心脏受累等。因此,及早诊断、个体化治疗和定期随访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七、结论 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结节病的认识水平,规范我国肺结节病的临床诊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同时,本共识也提出了我国结节病诊疗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期望通过

中国Ⅳ期原发性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实施指南

中国Ⅳ期原发性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实施指南摘要 Ⅳ期原发性肺癌患者虽然有多种治疗选择,但由于病情复杂,疾病异质性较大,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经常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协作。多学科团队(MDT)是指由来自两个以上的相关学科,组成固定的工作组,针对某一疾病的特定患者,通过会诊形式,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并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个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MDT是一种广为推崇的诊疗模式,特别适用于肿瘤患者,已经成为国际上恶性肿瘤诊疗的基本原则,Ⅳ期原发性肺癌的诊疗也遵循MDT原则。为了促进中国Ⅳ期原发性肺癌MDT模式的健康发展和Ⅳ期原发性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共同组织全国专家编写了中国Ⅳ期原发性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实施指南,供临床医师参考。 【关键词】肺肿瘤;多学科团队诊疗;规范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20年中国新发肺癌约815563例,死亡约714699例,约50%的肺癌患者在初诊时就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除此之外,肺癌患者即使在诊断时处于局部晚期,甚至早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远处转移,这也是导致肺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2003—2005年间,中国肺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16.1%,2012—2015年间,中国肺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19.7%,10年间提高了3.6个百分点;而2003—2005年间,中国恶性肿瘤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30.9%,2012—2015年间中国恶性肿瘤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40.5%,10年间提高了9.6个

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

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是肺癌病情进展的常见并发症。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肺癌骨转移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肺癌骨转移诊疗的基本原则、临床实践、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专家共识建议。 肺癌骨转移诊疗基本原则 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骨折和神经压迫等。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治疗目标主要包括缓解疼痛、减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 针对不同的转移情况,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放疗、手术和免疫治疗等。药物治疗是骨转移的基本治疗手段,包括双膦酸盐类、镇痛药、抗肿瘤药物等。放疗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手术适用于有脊髓压迫、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应注意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应重视患者的心

理疏导和生活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肺癌骨转移的诊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骨转移的诊断方法尚不够敏感和特异,需要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骨转移的治疗方法尚不够完善,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肺癌骨转移的诊疗水平,我们提出以下专家共识建议:建立完善的诊断体系:加强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的综合应用,提高诊断准确率。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重药物治疗、放疗、手术和免疫治疗的综合应用。 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诊疗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生活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强随访观察:对于骨转移患者,应加强随访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延缓病情进展。 开展多中心协作研究:通过多中心协作研究,进一步探讨骨转移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依据。

中国晚期原发性肺癌诊治专家共识

中国晚期原发性肺癌诊治专家共识 原发性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原发性肺癌则意味着肿瘤已经扩散到肺部以外的其他部位。近年来,尽管医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晚期原发性肺癌的生存率仍然较低。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国胸外科和肿瘤科专家们共同制定了《中国晚期原发性肺癌诊治专家共识》,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减轻其痛苦。 本专家共识适用于所有被诊断为晚期原发性肺癌的患者,包括未曾接受过抗癌治疗的患者和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出现复发或耐药的患者。 晚期原发性肺癌是指肿瘤细胞已经转移到肺部以外的其他部位,如淋巴结、骨骼、肝脏等。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专家共识提供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具体治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症状、肿瘤分期等进行个体化评估。 专家共识强调了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特殊需求,如年龄、性别、症状、体能状态等。同时,专家共识也患者的生存质量,尽量避免过度治疗和保守治疗之间的矛盾。

专家共识总结了目前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和治疗经验,推荐了一系列最佳实践方案,以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减轻其痛苦。 专家共识汇聚了国内胸外科和肿瘤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专家共识提供了具体的治疗方案推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尽管专家共识在晚期原发性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专家共识中的治疗方案推荐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主要是基于专家们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研究进展。由于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专家共识在未来可能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这一趋势。 为了验证专家共识中推荐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些试验将为晚期原发性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将不断涌现。未来研究应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在晚期原发性肺癌中的应用,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直径小于3厘米且边缘清晰的圆形病灶。由于肺结节的生物学行为较为复杂,且存在转变为恶性病变的风险,因此其诊断和治疗一直备受关注。为了规范肺结节的临床处理策略,近年来,中国专家进行了多学科微创诊疗共识的制定和发布。 一、背景介绍 肺结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防治肺癌的重要环节。过去,对于小于1厘米的肺结节往往选择观察,而大于1厘米的结节则需要进行切除手术。然而,随着肺结节检出率的增加和高分辨率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直径小于1厘米的肺结节被检出,这就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专家共识的制定 为了解决肺结节的临床处理问题,中国专家组织了一次多学科研讨会,邀请了肺胸科、影像学、病理学、胸外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通过举行专题报告、小组讨论和广泛的意见征集,最终形成了《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三、共识的内容 中国专家共识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1. 影像学诊断:明确各种影像学技术(如CT、MRI、PET-CT等)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选择标准,以提高结节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细胞病理学诊断:规范了结节穿刺活检和刷吸活检的操作技术,并对诊断结果作出了统一的标准和解释。 3. 手术治疗:明确了微创手术在肺结节治疗中的地位和适应症,包括肺段切除、楔形切除和肺叶切除等手术方式,并强调了手术前后的围手术期管理。 4. 射频消融治疗:介绍了射频消融技术在肺结节治疗中的进展和应用,包括适应症、操作方法和术后的随访管理。 5. 随访管理:规范了结节手术后的随访策略和周期,包括影像学复查和肿瘤标志物监测等,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四、共识的意义和应用 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将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参考。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风险,提高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和恶性转变的预测能力。此外,专家共识的发布还对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结: 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对于规范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明确的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流程,可以

2019版《肺癌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19版《肺癌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导读 我国肺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之首,5年生存率仅为19.7%。要想解决肺癌防治的诸多问题,关键需要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肺癌筛查及早诊早治策略。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携手国内呼吸科、胸外科和影像学科等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在“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各学科相关指南及共识,制定本共识。 在传统“4P”(即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参与性)疾病诊治模式的基础上,本共识增加了“5P”精准医学及液体活检的内容,旨在更好地体现基于遗传背景与环境差异的个体化肺癌筛查特点。 筛查的意义 提高肺癌生存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筛查是早期发现肺癌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 筛查人群 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具有吸烟及被动吸烟人群比例较高、大气污染及肺癌发病年轻化的现状。 建议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 (1)吸烟≥400年支(或20包年),或曾经吸烟≥400年支(或20包年),戒烟时间<15年; (2)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3)合并COPD、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 (4)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一级亲属家族史。 此外,还需考虑被动吸烟、烹饪油烟以及空气污染等因素。

肺癌筛查技术 1. 影像学 (1)常规影像 X线胸片简便、易行和放射损伤少,常被用于术后复查,虽然能够提高肺癌的检出率,但很难发现直径<5~6mm的病变,且存在死角。不建议用于肺癌的筛查。 (2)胸部CT 与X线胸片相比,胸部CT可提供更多关于肺结节的内部结构及边缘特征等信息,因此可克服胸片的不足,低剂量CT(LDCT)还可减少肺放射性损伤,更有利于筛查。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16层或以上多层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 进行LDCT筛查时,应注意潜在的辐射诱发癌变、假阳性率高、过度诊断和增加医疗费用等问题。为避免过度诊断,筛查后可采用常规CT或高分辨率CT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LDCT筛查可作为高危人群肺癌筛查可靠的基础检查手段。虽然其精准性和特异性尚需提高,但使用胸部薄层CT的DICOM格式联合人工智能深度挖掘分析可辅助明确肺结节位置、形状、边缘、密度和血管生成等信息,协助鉴别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进一步提高筛查的精准度。 (3)功能显像 01 PET-CT检查在肺癌的诊断、分期、治疗评价中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于LDCT筛查中发现的可疑外周肺结节病灶,PETCT检查是良好的补充。PET-CT在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诊断中亦有一定作用。 由于具有PET-CT设备的医疗单位较少,加之价格昂贵,可能会影响患者参与性,因此不建议作为常规肺癌初筛手段,仅在胸部CT结果异常及有特殊要求的患者中应用。

2023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意见

2023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意见 随着高分辨率、低辐射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参加肺癌筛查项目或健康体检的人群增加,肺结节的检出越来越多。近期,《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主要内容包括肺结节的流行病学、自然病程、恶性概率、随访策略、影像诊断、病理活检、手术切除、热消融和术后处理等内容。本文整理了共识要点,以飨读者。 共识1: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要采用多学科团队 (mu1tidiscip1inaryteam,MDT)工作模式和医患共同决策(shareddecision-making,SDM)(2A类证据,∏级推荐)。 流行病学 共识2:肺癌筛查建议采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1ow-dosecomputedtomography,1DCT)z筛查间隔2年,检出肺结节分为基线筛查和年重复筛查;不建议采用胸部X线(IA类证据z I级推荐)。 共识3:肺结节分类(1B类证据,∏级推荐) (1)肺结节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ureground-g1assnodu1e, pGGN)、混合磨玻璃结节(mixedground-g1assnodu1e z mGGN) [也称为部分实性结节(part-so1idnodu1e,PSN)]、实性结节和囊腔型

结节(VN); (2)结节大小和实性成分大小均指最大径;结节大小为肺窗下测量;实性成分定义为完全遮盖了支气管血管结构的区域,大小测量采用肺窗和纵隔窗相结合,以肺窗为主;单位精确至mm,记录为最接近的整数。 自然病程 共识4:筛查或偶然发现或者不完整CT扫描(没有在指定层厚或厚层>2mm)发现的肺结节吸收消散的概率为20%~70%,首次(1〜3个月)复查常规剂量薄层HRCT是必要的(IB类证据,∏级推荐)。 共识5:即使是直径<6mm的肺结节也应该每年复查1次(2B类证据,∏级推荐)。 共识6:大部分pGGN至少随访7年;大部分PSN至少随访3年(2A类证据,∏级推荐)。 共识7:预测肺结节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初始最大径,阈值定义为结节最大径或实性成分最大径增长N2mm(2A类证据,II级推荐)。

中国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田期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专家共识 田期NSCLC勺分类和定义 III期NSCLC分期复杂,针对不同分期治疗模式不尽相同。共识根据世界肺癌研 究会TNM分期第8版将III期NSCLC分为IHA、mB和IHC期,根据月中瘤是否具有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出期NSCLC可分为可切除、不可切除和潜在可切除3 类。 •可手术切除:包括mAN0〜1、部分单站纵隔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结短径<2cm 的N2和部分T4(相同肺叶内存在卫星结节)N1 •不可手术切除:包括部分mA、IHB和全部mC期,通常包括单站N2纵隔淋巴结短径》3cm或多站以及多站淋巴结融合成团(CT上淋巴结短径》2cm)的 N2患者,侵犯食管、心脏、主动脉、肺静脉的T4和全部N3患者 •潜在可切除:包括部分mA和田B期,包括单站N2纵隔淋巴结短径<3cm 的mA期NSCLC、潜在可切除的肺上沟瘤和潜在可切除的T3或T4中央型月中瘤 多学科治疗(MDT策略 共识提倡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手段,融入多个学科,提供更多高级别的循证证据。 •建议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患者的治疗策略应由胸外科、月中瘤放疗科、月中瘤内科、呼吸内科、病理科和 影像科等多学科医师组成的专家团队讨论决定。 诊断分期与治疗前评估

共识强调了进行临床诊断分期的重要性,明确了检查的手段及最佳时间,并提倡针对患者的个体化进行治疗前评估,从而有利于制定适合患者个体的治疗方案。 •临床分期应通过影像学检查、气管镜、纵隔镜、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 超声内镜等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评估(共识度:95%) •患者在开始治疗前4周内进行诊断分期;在初始诊断分期时,均应接受脑MRI 检查,排除颅内转移灶;对于有MRI检查禁忌证或不可用时,推荐使用增强脑 CT作为替代方法(共识度:100%) •推荐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评估患者合并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再进 行肺癌治疗;体力评分状态(PS)影响患者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共识度:100%) 治疗方案 根据月中瘤是否可手术切除,共识针对III期NSCLC患者明确了不同情况下的最 佳治疗方案,可参考下方IIIA,IIIB和IIIC期NSCLC患者诊疗路径:

肺癌相关性咳嗽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编

《肺癌相关性咳嗽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 肺癌相关性咳嗽的定义为肺癌患者因肿瘤、肿瘤并发症及肿瘤治疗引起的咳嗽。 按时间将咳嗽分为三类:咳嗽时间10ml为湿咳。肺癌相关性咳嗽分类的时间界定与其他病因导致的咳嗽不同。《慢性咳嗽(第2版)》中,在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稳定、排除其他原因情况下,将肺癌患者术后下床活动后出现不超过2周的咳嗽,定义为术后亚急性咳嗽;超过2周的干咳定义为肺癌术后顽固性咳嗽。 2.发生率和特点: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首位。中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全球的37.0%和39.8%。50%以上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有咳嗽症状。咳嗽常为中央型肺癌的早期症状,周围型肺癌患者早期咳嗽较少。肺癌手术后约25%的患者出现慢性干咳。 3.发生机制: 咳嗽可能是由过度刺激、过敏或神经元通路受损引起的,损伤可能发生在气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 4.并发症和危害: 反复剧烈咳嗽可以引起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骨骼和神经等系统的各种并发症,咳嗽并发症发生率可达20%~30%。 三、肺癌相关性咳嗽的评估 可采用症状强度和生活质量两种类型的量表进行评估,咳嗽症状积分、

VAS、数字分级法(NRS)是常用的咳嗽症状强度评估方法。 【推荐意见】推荐选择VAS、NRS评分方法中的一种进行咳嗽强度评估。中文版LCQMC可从多维度进行评估,具有简明、便于使用的特点,推荐用于咳嗽生活质量的测评。 四、肺癌相关性咳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应评估包含肿瘤原因在内的全部可能引起肺癌患者咳嗽的原因。肿瘤因素和非肿瘤因素均可能是肺癌患者咳嗽的独立病因,二者也可能同时存在,因此,多学科诊疗(MDT)理念尤为重要。 2.鉴别诊断: 肺癌患者出现急性咳嗽,需首先排除一些重症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肺炎、气胸、肺栓塞及异物吸入。 【推荐意见】肺癌相关性咳嗽的诊断可采用MDT团队会诊方式,综合参考肿瘤科、呼吸科、影像科等各相关科室医师意见,尽快明确肺癌患者咳嗽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肺癌相关性咳嗽的治疗 肺癌相关性咳嗽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和镇咳药物治疗。肺癌相关性咳嗽的治疗流程见图2。 (一)病因治疗 应先明确患者咳嗽的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1A)。针对肿瘤的治疗是缓解肺癌相关性咳嗽的最佳方案。肺癌的治疗应当采取MDT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2022急性肺栓塞多学科团队救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2急性肺栓塞多学科团队救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急性肺栓塞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在心血管死亡原因中位列第3,仅次于冠心病和卒中[1]。新近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30 d病死率达22%[2],尽早给予较佳治疗有望改善预后。 2015年和2018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CSC)肺血管病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相继推出了急性肺栓塞诊疗共识和指南[3, 4],2019年欧洲也发布了急性肺栓塞诊疗指南更新版[5],为肺栓塞的诊疗提供了指导建议。然而,急性肺栓塞病情复杂、治疗方法多样,早期救治涉及多个学科,亟须探索高效的团队救治新模式。2012年美国麻省总医院建立了全球第一支肺栓塞救治团队(pulmonary embolism response team,PERT)[6]。研究显示,引入PERT机制提高了肺栓塞的救治效率,促进了高级别治疗的应用,降低了大出血与死亡的风险[7, 8, 9, 10, 11]。为了推广团队救治理念、规范PERT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肺栓塞的救治水平,CSC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肺血管疾病学组与中国肺栓塞救治团队(PERT)联盟等组织10余个相关学科的专家,总结了我国PERT建设的初步经验,并结合肺栓塞的救治现状提出了PERT建设、运行与质量提升的专家建议。本共识相关推荐主要针对急性肺栓塞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肺血栓栓塞症。

急性肺栓塞的救治现状 2000年以来,在心内科、呼吸科、急诊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共同努力下,我国在肺栓塞流行病学研究、早期救治、医院内VTE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2, 13]。2019年发表的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数据显示,我国肺栓塞患者的住院率从2007年的1.2/10万人上升至2016年的7.1/10万人,住院病死率从8.5%下降为3.9%[14]。 然而,我国急性肺栓塞的早期救治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重视程度不够,多学科参与度不高。近期CSC肺血管病学组牵头的一项全国肺栓塞团队救治能力调查显示,我国肺栓塞救治仍以心内科、呼吸科和急诊科等为主,而介入科和心外科的参与度分别仅为54%和39%[15]。(2)重症患者救治手段单一,高级别治疗开展不足。目前我国中高危肺栓塞的治疗仍以抗凝和静脉溶栓为主,多数三级医院尚未开展导管介入、外科肺动脉切开取栓术(surgical pulmonary embolectomy,SPE)和机械循环支持等高级别治疗。(3)早期救治效率低下,缺乏有效团队协作。一方面肺栓塞的漏诊、误诊、诊断延迟、未结合危险分层选择较佳治疗、未积极寻找肺栓塞发生潜在病因等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70%以上的三级医院尚未建立多学科团队协同救治的机制[15]。 PERT的建设与运行 一、PERT的核心理念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随访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耳切、细胞肺癌术后随访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摘要 外科手术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术后定期随访是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复发转移或第二原发肿瘤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本共识旨在完善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随访方案,为负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随访的同道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 正文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于策一位,复发转移是肺癌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术后的随访监测非常重要, 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复发转移或第二原发肿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然而,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NSCLC )术后复发转移及随访策略的探讨还比较少,国内外对于NSCLC术后患者的随访频率和采用的检查方法还没有达成共识。为完善我国NSCLC术后随访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撰写《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随访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显得尤为重要。参与该共识讨论、审稿的专家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保证了该共识的参考价值。 1方法与证据本共识检索了PubMed x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脂南[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指南[2]等,分析了近年来相关文献和硏究资料,结合国际现行临床指南,旨在为负责NSCLC术后随访的同道提供参考。本共识经3次专家讨论会修订并最终定

稿。 2 随访策略适用人群 根治性手术后、经病理诊断为NSCLC的患者。 3随访方案 病史问诊及体格检查是疾病诊疗的基本要求,也是NSCLC患者术后复查随访的基本要求,有助于系统了解患者病情及初步发现是否有复发、淋巴结转移等变化。有证据[芥6]表明:肺癌肿瘤标记物便于对复发进行监测,且起舂关键作用,故推荐患者每次随访均进行标志物复查监测。CT是肺癌术后最常用的临床影像学复查手段[7-9],各大指南均推荐术后患者进行胸部CT复查。 在全身复查中,腹部、颅脑、骨骼作为全身远处转移的高发部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应作为复查重点。NSCLC无症状脑转移患者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可能是因为颅脑磁共振成像(MRI)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其在检测微小病变方面优于颅脑CT[10],故颅脑检查以增强MRI为佳[11]。 全身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检查在无症状复发病灶诊断上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12]。当一些良性病变(如肺不张、肺实变和放射性纤维化)在标准CT影像中难以与肿瘤区分时,全身PET-CT可以区分真正的恶性肿瘤,因此方案B包括两种组合:胸、腹、颅脑、骨骼逐个部位检查,或全身PET-CT 检查,可根据患者病情、意愿、经济能力等做出选择。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BRT)已成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根治性手段,尤其在不可手术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中是首选治疗手段。在中国,SBRT正在普及,为了规范临床应用、推动技术水平提升和科研协作,特制定本专家共识。共识包括SBRT发展简介、物理技术要求、临床实施规范和特殊临床问题等,期望本共识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以及造福于广大肺癌患者。 肺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新发肺癌病例已近80万例,因肺癌死亡高达60余万例,其中约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预计到2025年,我国每年死于肺癌的人数将接近百万,严重危害公民健康。随着高危人群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得以检出。对于可手术的早期NSCLC,标准治疗模式为根治性手术;对于不可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患者,局部放疗为标准治疗模式。过去20年中,放射治疗技术在呼吸运动管理、适形调强治疗计划和图像引导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使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或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ation therapy, SABR)治疗早期NSCLC成为可能。SBRT是指应用专用设备对体部(颅外)肿

瘤进行准确定位和照射的治疗方法,放疗总剂量在保障充分保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在数天内完成,本共识中简称为立体定向放疗。在我国,该项精准放疗技术正在普及,为了规范临床应用、推动技术水平提升和科研协作,特制定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临床实践推广应用中将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 一、SBRT发展简介 1951年,瑞典的Lars Leksell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概念。1968年,首台以60Co作为放射源的SRS设备在瑞典问世,简称头部γ刀。80年代初期,直线加速器开始替代60Co应用于SRS,称为X刀。90年代初,瑞典Karolinska医院的学者研制了实施体部X刀的体位固定装置并开始治疗肺癌和肝癌。同期,日本学者首次将CT和加速器合成一体,开始对肺周围型病灶实施SBRT治疗。德国学者也开始研究SBRT在不可手术肺和肝肿瘤中的作用。中国学者在2000年左右开启了利用γ刀实施SBRT治疗肿瘤的模式。2003年,印第安纳大学学者首次报道了采用SBRT治疗肺癌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随后开展的Ⅱ期临床试验等一系列研究结果,奠定了SBRT成为治疗不可手术早期NSCLC患者标准治疗的基础。近年的初步临床结果表明,中央型早期NSCLC同样适合SBRT 治疗,只是分次剂量低于周围型肺癌,放疗剂量模式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和与支气管树的关系适度调整。

2022多原发早期肺癌诊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2多原发早期肺癌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摘要 近年来,多原发肺癌检出率逐年增加,然而临床医生对多原发早期肺癌的认知和诊疗方法不统一,影响多原发早期肺癌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因此,本团队在充分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聚焦多原发早期肺癌诊疗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诊疗多原发早期肺癌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 正文 肺癌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普及,我国肺癌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多原发肺癌的检出率也逐步上升[1]。多原发肺癌是指肺癌患者出现两个及以上原发病灶。据国内外文献[2-6]报道,同时性多原发肺癌占新发肺癌的比例为0.8%~14.5%;而异时性多原发肺癌的发病情况具有时间累积效应,根据第一原发肺癌的治疗时间,每患者年发生第二处原发肺癌的风险为1%~3%[7-8],多原发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家族史等[1]。 目前针对同时性多原发肺癌尚无标准治疗方式,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但选择何种手术方式目前仍未达成共识。2017 年,

一项针对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会员的调查问卷显示,81.1% 的胸外科医生推荐对多发结节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30.2%的胸外科医生推荐行肺叶切除术,另有28.0%的胸外科医生推荐行肺叶切除术(主要病灶)联合肺段切除术(次要病灶)[9]。按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等指南[10-11],多原发肺癌患者除手术切除外还可接受消融、放疗等局部疗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多原发肺癌诊疗的循证证据较少,各学科对多原发肺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存在分歧。因此,我们在现有文献报道基础上,联合多学科专家制定本多原发早期肺癌诊疗共识,从多学科角度更新多原发肺癌的诊疗观念。共识主要内容包括多原发肺癌分类与分期、手术与消融治疗多原发肺癌,以期对多原发肺癌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达到改善多原发肺癌患者预后的目的。 1 方法与证据 在撰写本共识过程中,团队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NCCN 指南、Fleischner学会指南以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等,分析了近20年来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国际现行临床指南,旨在为多原发早期肺癌诊疗提供参考。本共识经3次专家讨论会修订并最终定稿。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登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新发肺癌人数约为78.7万例,发病率高达57.26/10万,每年因肺癌死亡人数约为63.1万例,死亡率为45.87/10万。肺癌导致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日趋严重,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主要病因。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发展、医疗水平极大提升,临床上肺癌患者的预后包括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明显改善,长期生存的肺癌患者基数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对更长的生存预期、更高的QoL诉求迫切,临床上对肺癌患者个性化、精准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势在必行。对肺癌患者实施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诊疗模式,能充分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肿瘤的异质性,不仅能保证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同时能确保治疗方案实施的完整性、公允性、实用性、可追溯性和时效性,从而有效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预期和QoL。 肺癌从诊断到治疗需综合临床分期、个体差异、病理结果、肿瘤异质性、疾病发展趋势,通过综合多学科包括肿瘤内科、胸外科、呼吸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内镜中心支气管镜室等科室的意见,来确立肺癌患者MDT诊疗方案,以平衡肺癌患者的治疗获益和风险。临床对肺癌患者分期诊断存在分歧时,需通过MDT诊疗模式提高肿

瘤临床分期的准确性。除了肺癌疑难病例,Ⅲ期肺癌和寡转移肺癌等因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在制定初始治疗方案前,发起MDT评估并制定诊疗方案至关重要。肺癌MDT诊疗模式不仅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同时也适用于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患者,并贯穿于肺癌全病程管理流程中。 基于肺癌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指南给出明确的推荐意见:在肺癌患者从诊断到治疗的全病程管理中,以MDT诊疗模式为中心、结合最佳的循证证据和个体数据,能为肺癌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肺癌患者治疗获益、降低并发症和疾病进展风险。 1.国外肿瘤MDT的临床获益 传统诊疗模式中患者转诊需要等待时间,而且患者每到一个新的科室,医师需要重新熟悉患者情况甚至修订新的治疗方案。而MDT模式集合多学科专家优势,可减少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抓住最佳治疗时机、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肿瘤患者MDT诊疗模式大约经历了30年的发展与实践。欧美发达国家其他癌种MDT诊疗模式运行结果显示,MDT能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患者3年生存率从58%提高至66%。MDT诊疗可显著缩短约一半的治疗等待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要点

《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要点 1 概述 我国肿瘤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在逐年升高,自2010年起,肿瘤已经成为首要死亡原因。最新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肺癌发病率为57.13/10万人,总体发病人数78.2万,死亡人数为62.6万人,肺癌发病率以及死亡率仍居全国众癌之首。且其发病隐匿,确诊时约50%为晚期(IV期),骨转移是主要的血行转移部位之一。随着治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逐渐提高。患者生存获益的同时,发生骨转移及骨相关事件(SREs)的风险亦随之增高。 骨转移常预示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存期的缩短。引起的SREs,如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及相关治疗带来的痛苦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控制原发疾病的同时,积极预防和治疗骨转移骨相关事件尤为重要。在原发病的系统治疗基础之上,针对骨转移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有计划、合理地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减少或延缓骨转移并发症及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发病率

肺癌骨转移发生率大约为10%~15%,研究显示甚至有50%的肺癌患者死后尸解发现有骨转移。 3 病理与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骨转移按病变特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肺癌骨转移主要是破骨细胞导致的骨吸收,大多表现为溶骨型病变。 4 临床表现 仅50%肺癌骨转移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肺癌骨转移常伴有严重骨痛及SREs(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不仅明显影响患者睡眠、情绪、日常生活能力,而且威胁患者的生存。骨痛为骨转移最主要的临床症状。随着肿瘤增大至骨髓腔内压力>6.67kPa出现骨痛,且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肿瘤分泌的前列腺素、白介素-1(IL-2)、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疼痛介质及肿瘤侵犯骨膜、神经、软组织均可导致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评估见附件1)。病理性骨折常为肺癌骨转移癌的首发症状。高钙血症是肺癌骨转移的致死原因之一。肺癌骨转移晚期还可出现乏力、消瘦、贫血、低热。肺癌患者相关心理痛苦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失望及孤独等。 5.1 高危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