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设备改装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设计要求

机载设备改装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设计要求论文导读:改装机载设备是为了改善飞机性能,这就要求改装后的机载设备性能稳定,工作可靠,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改装机载设备天线安装位置涉及到电磁兼容性效果,对飞机结构强度影响及信号传输衰减等问题。关键词:机载设备,电磁兼容性

改装机载设备是为了改善飞机性能,这就要求改装后的机载设备性能稳定,工作可靠,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但每架飞机都装备多种型号的机载设备,它们在飞机上往往集中安装,有的天线靠近,有的设备工作频段相近,甚至重叠,使辐射发射和敏感度成为改装机载设备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各设备共用飞机电源系统,信号线路交错,使传导发射及经电源出现干扰和相关敏感度成为改装机载设备必须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改装机载设备辐射发射和敏感度分析与设计要求

辐射发射和敏感度分析一般有以下内容:

(一)改装后机上带天线设备分析

带天线设备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各型设备的天线数量和功能、工作频率及发射功率。论文参考。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具有发射功能的天线不造成辐射发射干扰。

(2)不存在工作频率相容或相近的设备不构成辐射发

射和敏感度影响。

(3)发射功率越小,造成辐射发射干扰越小。

(二)改装后机上天线特性分析

根据带天线设备分析,凡是可能构成辐射发射和敏感度影响的,应进行天线特性分析。天线特性分析主要是依据天线方向图特性,确定各天线辐射影响范围和各天线敏感度范围。

(三)改装机载设备天线安装位置要求

改装机载设备天线安装位置涉及到电磁兼容性效果,对飞机结构强度影响及信号传输衰减等问题。论文参考。应遵循下述原则合理选择天线安装位置。

(1)与改装设备的距离应尽量靠近。

(2)能获得理想的电磁兼容性效果。

(3)便于机上安装,不造成对飞机结构强度的影响。

(四)改装机载设备天线与机上其他天线间辐射发射和敏感度分析

根据天线安装位置、天线特性和设备有关性能,可以逐一对改装机载设备天线与机上其他设备天线辐射发射和敏感度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以先说明机上天线位置分布状况(含改装机载设备天线拟安装位置),再从设备有关性能和天线特性上分析是否满足辐射发射和敏感度分析要求。分析的要点有:

(1)设备间工作频率及各次谐波关系,是相距甚远,还是相近或相容。

(2)天线间方向特性是相互覆盖,还是互不影响。

(3)是否存在电磁波折射、反射而造成的影响。

(4)接收天线间是否兼容。

(5)对可能的相互干扰应采取的措施。

二、改装机载设备传导发射和敏感度设计要求

为了减小改装机载设备中的传导发射和敏感度影响,应对改装机载设备的机上布线、电搭接、安装布局、电源适应性等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其设计要求如下:

(一)布线要求

为了有效地控制机上电线、电缆间的电磁干扰耦合,并使电线安装密度尽量大,机上布线要求如下:

(1)在布线设计中应考虑到布线易于维护、检测和更换,制造和安装的可靠性高,防止损伤。

(2)布线设计要尽可能降低耦合,使敏感线和干扰线远离,充分利用原机结构进行隔离。

(3)布线设计要避免使用不合理的屏蔽、滤波。

(4)有近似相同的干扰电平及相似干扰类型的电线成束;干扰大的电线束与干扰小的电线束要相互隔离开来;可利用空间分离来隔离不同类型电线。

(5)当不同类型的电线或电缆不得不敷设在一起时(如

穿过隔框孔时),在其各侧应尽量按要求隔离开。

(6)所有电源线电缆以及大于5安培的电缆,要尽量靠近金属蒙皮;所有敏感线、隔离线以及天线馈线布线,要远离飞机蒙皮开口处或非金属结构部位。

(7)当敏感线、隔离线不得不靠近电源线敷设时,尽可能使电缆敷设成垂直相交,避免平行走向。不同类的电缆尽可能从不同方向进入设备内。

(8)应把电源线和信号线分开,输入线和输出线分开;尤其是隔离线和敏感线,不应与电源线、干扰线使用同一电连接器。

(9)应采用多根电源线从主电源给一个设备的各部件分别供电,以便降低部件间的相互作用。

(10)抑制150kHz频率以下的信号辐射或感应磁场,应采用扭绞线,扭绞率应不低于每米23转。凡要求隔离返回电流的地方,应采用双芯扭绞线或同轴线。采用扭绞线时,扭绞线要保持到终端(如直到电连接器、接线盒等)。

(11)屏蔽线应使用有屏蔽的接插件,以保证防波套的搭接。电缆设计要求防波套连续屏蔽和有合理的收头。对于工作频率50kHz以上的电路的屏蔽线,应将屏蔽线两端接地。对于工作频率低于50kHz的电路,只需将屏蔽线一端接地。

()电线和电缆布线应利用现有空间获得最佳间距。但由于空间限制不得不偏离规定布线的最佳距离时,应使偏离

保持在最低限度上。

(13)某些类型的电线的卡箍可以安装在一个公共螺钉上。允许组合的有:

a.Ⅰ类(一次电源线,电源与电气负载间的布线)和Ⅰ类(二次电源线,电子负载和仪表负载与电源之间的布线)电线的卡箍。

b.Ⅰ类(低电平敏感线,敏感设备所使用的电线电缆组成的敏感电路)和Ⅰ类(隔离线,天线同轴电缆和飞行控制功能部件电缆)电线的卡箍。

c.Ⅰ类(系统布线,由Ⅰ类和Ⅰ类电线组成的线束)和Ⅰ类或Ⅰ类电线的卡箍。

(14)飞机上电线安装密度,应在有效控制耦合干扰的条件下使电线电缆的类别最少。

(15)Ⅰ类和Ⅰ类电线不能出现在Ⅰ类线束中。一个系统的Ⅰ类线束不能与另一个系统Ⅰ类线束组合。应在电缆线束标识后面隔1cm用6号字标注上电磁兼容性的类别。以“E”表示为电磁兼容性,罗马数字Ⅰ~Ⅰ表示为类别。

(16)导管中线束的组合要求与卡箍中线束的组合要求一致,导管最好采用非金属导管。当线束之间最小间距不能达到时,为了取得隔离效果可以采用金属导管。对Ⅰ类和Ⅰ类电线不要采用长金属导管敷设,否则会因反射效应造成管内电线的强耦合。为了加强Ⅰ类和Ⅰ类电线的隔离效果,可采用

钢(高ηmu;)导管。

(二)电搭接要求

电搭接是为飞机金属结构之间以及附件、发动机、设备与基本结构之间提供稳定的低阻抗电气通路,从而防止它们之间产生电磁干扰电平,也是防电击、静电防护、雷电防护以及保护天线性能最佳和提供电流返回电源通路的必要措施。搭接良好与否,直接影响飞机的安全和性能。电搭接一般要求如下:

(1)飞机内凡面积超过0.2m2或长度超过0.5m的金属零件都要进行电搭接。

(2)设计搭接时,应注意不可影响飞机结构的完整性,不可影响飞行安全、操纵性能、空勤人员视界、气密和油密以及设备性能。

(3)设计图纸规定的搭接点及负载(中线)接地点都必须与基本结构可靠搭接,不准遗漏任何一处。

(4)镀镉钢制搭接件在230Ⅰ以下温度使用。镀锡钢制搭接件100Ⅰ以下温度使用,可用于镁合金构件搭接。镀锌搭接件除对镁合金构件搭接时可用,禁止使用。禁止使用齿形垫圈、阳极化垫圈、发兰的平垫圈和无金属保护层的垫圈。高温区使用不锈钢垫圈。

(5)凡是有可能的部位,应尽可能采用永久性的固有

搭接连接,如焊接、铆接、压接等。

(6)搭接线的各种连接安装,均应保证其搭接性能不受飞机正常运行及维护时振动、冲击、温度变化及相应位移的影响,其安装位置应便于地面维护时检查和更换。

(7)搭接线安装时应有一定的松弛度,不能影响各活动部件及减震器的工作。

(8)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长度短的搭接线,也要尽量注意数量少、截面小。不可将数根搭接线串联使用。

(9)搭接零件一般不应采用间接搭接的方式,而应直接搭接到基本结构上。

(10)不同电源种类电路的搭接线不能装在同一搭接螺栓上。易受干扰的设备和电路的搭接点应单独安装。

(11)安装金属编织搭接线时,金属丝不应有折断。但在难于施工的部位,对已安装好的搭接线在200 mm长度内允许有不超过4根断丝而不必更换。

()线束屏蔽套接地可通过电连接器的插针插孔,也可直接连接到基本结构或通过电连接器外壳接地。

(13)管路搭接线应采用非减震夹紧装置及其与搭接线的组合件。不可使用减震卡箍。当需要在可弯曲的金属导管或软管上安装搭接卡箍时,应保证不使圆管弯皱或损坏。

(14)当搭接是非同类金属接合时,应按电化学序选用

搭接线及其他搭接零件,使电化学腐蚀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发生电化学腐蚀,也应只损坏可更换的搭接零件,而对基本结构无损害。

(15)进行搭接连接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因搭接或隔离不良而造成导电面之间断续的电接触。这种接触处在可能成为地平面或电流回路时产生火花或射频干扰电平。

(16)对复合材料构件及需要搭接保护的非金属材料构件上的电搭接按专门技术标准进行。

(三)改装机载设备安装布局设计要求

机上原有设备安装布局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能在原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改装机载设备要合理选择各部件的安装位置,使改装后机上各设备能在新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要针对改装设备可能产生强电磁场的部件,采取安装吸波板及特殊结构等措施,降低电磁场对机上各设备的干扰。

电磁兼容设计的措施一般分为空间分隔、时间分隔和频率分割。在设备布局时主要考虑空间分隔,包括安装位置的选择、设备舱的确定、舱内设备的布局、电磁通路的确定、线束的组成和敷设等,采取屏蔽、滤波、搭接、正确的接地等措施抑制无线电干扰,对设备舱及舱内的布局作出合理的安排。主要要求如下:

(1)产生干扰的设备与敏感设备应尽量分开布置或采取屏蔽、隔离措施。大功率的发射设备,必要时应单独设舱,

利用设备舱严加屏蔽,防止强电场对其他设备造成干扰。

(2)防止强电场发射装置及其他干扰源经电源线路将干扰信号传导到敏感设备电路,可在线路上合理选用滤波器,消除传导干扰。

(3)应严格控制设备整机地电位的一致性,设备安装后,搭接电阻应满足技术条件的要求。

(4)信号接收设备应远离电场发射设备,严格控制音频范围的干扰电平,如超过30mV,将会影响视听。

(5)根据设备的工作频段及天线方向性要求,合理确定天线位置,减少天线间的耦合。

(6)合理组成线束和排列插头座内的接线,正确确定线束通路是设备布局防止电磁干扰的重要措施,将易受干扰的线束与有干扰源的线束分开,以减少耦合干扰。

(7)相邻频道的设备尽量远离。

(8)直流电机等无意发射干扰的设备应与高增益放大器、检波器、滤波器及低电平音频电路等隔离。

(9)电源及其控制电路的线束与低电平敏感电路的线束应保持最大间距(不得小于50 mm)。高电平敏感电路线束应与电源及其他高电平干扰电路隔离,低电平干扰电路可以与高电平敏感电路一起敷设,但应通过适当的屏蔽或扭绞导线使之隔离。论文参考。低电平敏感电路线束应与电源及其他干扰电路相隔离,低电平敏感电路与高电平敏感电路一

起敷设时,必须通过屏蔽使之隔离。

(四)屏蔽要求

对干扰源、敏感部件,应进行屏蔽。常采用的屏蔽是电缆屏蔽,对电缆采用防波套屏蔽,当防波套的长度大于0.15ηlambda;时采用多点接地,效果良好。对要求传输精度高的信号线,可采用双线绞纽屏蔽电缆。

采取屏蔽的办法是将干扰源包围起来,防止干扰电磁场向外扩散,屏蔽可有效地终止近场感应和远场辐射等干扰传播途径,但屏蔽和接地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屏蔽主要要求如下:

(1)为保持屏蔽体的屏蔽完整性,尽量使接头、接缝、密封衬垫和孔洞的数目最少。

(2)只要可能,应对屏蔽间断处进行电气搭接。

(3)用导电材料作密封衬垫,并压紧所有衬垫。

(4)屏蔽与其他电磁兼容性措施结合。

(五)电源适应性要求

采用符合GJB181规定的电源时,改装机载设备不应出现故障和不允许的响应,特别是不允许出现可能引起干扰或敏感的浪涌、脉冲电压及其他的电状态。当出现宽度小于50ηmu;s的尖峰信号电压(瞬变值)时,在直流电源线上的幅度不应超过额定直流电压的+50%和-150%。在交流电源线上的幅度不应超过额定交流电压的ηplusmn;50%。

2/2 :

步进电机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测试

步进电机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测 试

步进电机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测试 步进电机是一种常见的电机类型,常用于控制机械设备的运动。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工作原理和高频率的开关操作,步进电机往往在电磁兼容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设计和测试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步骤。 首先,在设计阶段,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步进电机驱动器和控制电路。这些电路应该具有良好的电磁抗扰能力,能够抵御外界电磁干扰。我们可以寻找经过认证的产品或使用专门的EMC滤波器来降低电磁干扰。 其次,我们需要合理布局步进电机和相关电路的布线。尽量减少电流回路和信号线之间的距离,使用屏蔽电缆和连接器,以降低电磁辐射和敏感度。 第三,我们应该注意地面的设计。地面是电磁干扰的重要路径,不良的地面设计可能导致电磁干扰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大面积的地面层,通过增加地面连接点、地面回路的密度和减小地面回路长度来改善地面的性能。

第四,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是不可或缺的。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专业的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如频谱分析仪和辐射扫描仪,以评估步进电机的电磁辐射和敏感度。同时,还可以使用电磁兼容性测试工具,如电磁干扰电压和电流测试仪,来测量步进电机和相关电路对电磁干扰的抵抗能力。 最后,在测试结果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步进电机的电磁兼容性。例如,我们可以增加屏蔽材料或屏蔽罩,优化电路布局,增加滤波器来减少电磁辐射和敏感度。 综上所述,步进电机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测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设计和测试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步骤来解决电磁干扰问题。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测试,我们可以提高步进电机的电磁兼容性,确保其正常可靠地工作。

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分析与改进

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分析与改进引言 电气设备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干扰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电磁兼容性是电气设备设计与使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本文旨在探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的分析与改进方法,为设计者和使用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 一、电磁兼容性的基本概念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指电气设备在其设计、制造和使用时,能在同一电磁环境中以满足确定的性能水平,而不造成无法接受的电磁干扰,也不对其他设备造成无法接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简而言之,电磁兼容性强调在电磁环境中各种电气设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控制以及相互干扰之间的关系。 电磁兼容性问题既包括电气设备主动发射电磁能量所引起的干扰,也包括电气设备被外部电磁能量所干扰的问题。为了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改进。 二、电磁兼容性分析方法 1. 电磁兼容性测试 电磁兼容性测试是对设备进行验证和验收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测试包括辐射发射测试和抗扰度测试。辐射发射测试主要是测试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是否会向周围空间辐射出电磁波,抗扰度测试则是测试设备是否能够在外部电磁场的干扰下保持正常工作。 2. 电磁场仿真分析

电磁场仿真分析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电磁场行为的方法,通过数学计算和物理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电磁场的强度和分布情况。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设计者在设备设计阶段就进行电磁兼容性分析,避免后期的返工和修正。 3. 电磁兼容性故障分析 电磁兼容性故障分析是对设备故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目的是确定故障是由电磁兼容性问题引起的,还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通过分析故障的原因和机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三、电磁兼容性改进方法 1. 电磁屏蔽 电磁屏蔽是一种常用的改进方法,它通过使用屏蔽材料将电气设备的电路和器件与外界电磁场隔离开来,以减少电磁辐射或抵御外部干扰。常用的屏蔽材料包括金属、导电涂层等。 2. 地线设计 地线设计是提高设备电磁兼容性的关键措施之一。良好的地线设计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的共模干扰电压和串扰电流,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在地线设计中,需要合理布置接地电阻、接地线的走向,并保证良好的接地连接。 3. 滤波器设计 滤波器是电磁兼容性改进中常用的手段,其作用是消除电源中的高频噪声和混频干扰,保证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滤波器设计中,需要根据设备的工作频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和参数。 4. 均匀布线

电脑芯片的电磁兼容性分析与优化

电脑芯片的电磁兼容性分析与优化电脑芯片作为现代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之一,其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关 系到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兼容性问题逐渐凸显,对芯片的性能和稳定性带来了挑战。本文 将对电脑芯片的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一、电磁兼容性分析 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下的工作性能以及与其他设备 之间的互不干扰能力。对于电脑芯片而言,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辐射噪声和敏感性。 1. 辐射噪声 电脑芯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辐射噪声,对周围的电子设备和系统 造成干扰。这种干扰可能导致其他设备的误操作或降低其性能,甚至 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对芯片产生的辐射噪声进行分 析和限制。 2. 敏感性 电脑芯片对外界的电磁干扰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当外界的干扰信 号超过芯片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或运行异常。因此,需要对芯片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和优化。 二、电磁兼容性优化方案 为了提高电脑芯片的电磁兼容性,以下是几个优化方案供参考:

1. 电磁屏蔽设计 通过在芯片的周围添加电磁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其辐射噪声对 周围设备的干扰。合理选择和布置电磁屏蔽材料,能够提高芯片的抗 干扰能力。 2. 优化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是电脑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优化可以有效降低 芯片的敏感性。使用低噪声、高质量的电源,增加滤波电容和电感等 元件,可以减少电源噪声对芯片的影响。 3. 地线设计 地线的设计也对电磁兼容性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地线布局和连接 可以降低芯片的敏感性,并减少辐射噪声。采用多层板设计、减小地 线回流路径的长度,可以提高电磁兼容性。 4. 信号线距离和布线优化 电脑芯片中的信号线的距离和布线方式也会对电磁兼容性产生影响。合理的信号线间距和布线方式可以减少信号线之间的互相干扰,提高 芯片的抗干扰能力。 5. 电磁兼容性测试和验证 为了确保电脑芯片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和验证。通过对芯片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

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分析与改善方法研究

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分析与改善方法研究 引言: 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是现代电气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电子设备的 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电磁兼容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本文将探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分析的方法和改善措施,希望能够为电气工程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电磁兼容性分析方法 1. 电磁场分析:电磁场分析是电磁兼容性分析的基础。通过数值计算和仿真软件,可以对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场进行定量分析,判断其是否满足规定的标准和限值。常用的电磁场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元法、时域有限差分法等。 2. 电磁辐射分析:电磁辐射是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测量 和分析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可以评估其对周围环境和其他设备的影响。常用的电磁辐射分析方法包括近场扫描法、远场扫描法、电磁辐射模型等。 3. 电磁干扰分析:电气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是电磁兼容性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通过对电气设备之间的互相干扰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干扰源和受干扰设备,并找出干扰的原因和机制。常用的电磁干扰分析方法包括传导干扰分析、辐射干扰分析、互模干扰分析等。 二、电磁兼容性改善方法 1. 设备设计优化:在电气设备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电磁兼容性的要求。通过 优化电路布局、选择合适的电磁屏蔽材料、减小电磁辐射源等措施,可以降低电磁干扰和提高电磁兼容性。 2. 滤波器的应用:滤波器是电磁兼容性改善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电气设备 的输入和输出端口添加合适的滤波器,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和滤除电磁噪声,提高电磁兼容性。

3. 地线设计优化:地线是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的重要因素。合理设计和布置地线系统,可以减小地线电阻、降低地线电感、提高地线的屏蔽效果,从而改善电磁兼容性。 4. 屏蔽技术的应用:屏蔽技术是电磁兼容性改善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在电气设备的敏感部位添加屏蔽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外界电磁干扰的入侵,提高电磁兼容性。 结论: 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是现代电气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电磁兼容性分析的方法,可以定量评估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并找出干扰源和受干扰设备。通过电磁兼容性改善的方法,可以优化设备设计、应用滤波器、优化地线设计和应用屏蔽技术,从而提高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希望本文对电气工程师在电磁兼容性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中有所帮助。

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分析研究

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分析研究 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在相互之间和其他外部存在的电磁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并不产生对其他设备和环境的有害干扰.在现代电子设备逐渐普及的今天,电磁兼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一旦出现电磁兼容性问题,将会给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电磁兼容性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问题,需要从设计的各个环节入手,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电磁兼容性分析作为电磁兼容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以达到减少电磁干扰的目的。 电磁兼容性分析方法 电磁兼容性分析方法包括验证模型、场耦合分析、电路分析、噪声分析等。其中,验证模型是电磁兼容性分析的重要方法,它通过信号完整性分析、辐射分析、传导分析等方式进行验证,确定块间和块内的电磁干扰特性,以保证设备能够正常工作。 场耦合分析是电磁兼容性分析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是基于场模型和物理学原理对信号在块间和块内传输过程中的电磁干扰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块间和块内的电磁干扰,可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电路分析是看,通过对电子器件的电路特性进行分析,找到器件之间的电磁干扰路径,从而确定最佳的电路布局和排线布局,保证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噪声分析主要是通过电场噪声与磁场噪声的分析,来确定信号传输的干扰来源和传输途径,以便优化信号传输方案,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 电磁兼容性设计 电磁兼容性设计是保证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手段,它是从系统制造和使用的角度出发,对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和测试。电磁兼容性设计需要从产品设计、布线

设计、电源及电路、接地设计、屏蔽设计等多方面入手,才能达到最佳的兼容性效果。 产品设计是电磁兼容性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包括电子元器件的选型、电路设计、布局设计、板级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等。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电磁兼容性的角度出发,尽量避免产生较强的电磁辐射和传导。 布线设计是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布线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信号传输中的干扰。电源及电路在电磁兼容性设计中,电源及电路设计是关键的一个环节。电源及电路设计需要考虑到电路阻抗、电源稳定性、互感干扰等问题,从而确保电磁兼容性的效果最佳。 接地设计是电磁兼容性设计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接地设计能够把设备的电磁干扰降到最低,并防止地回路产生干扰,是实现电磁兼容性设计的重要前提。 屏蔽设计是电磁兼容性设计的重要保障。电磁屏蔽技术可以有效的消弱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提高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总之,电磁兼容性设计和分析是防范电磁干扰,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在现代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实践研究

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实践研究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复杂电子系统内、系统间以及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电磁场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是一个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民用、军用电子电器设备都需要有一定的EMC保障,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干扰、故障,甚至加速电器 元器件的老化和损坏。因此,EMC设计与实践研究是当前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 EMC的重要性 EMC是保障电子电器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几乎所有的电子电器设备都使用 高频电磁波(如Wi-Fi、蓝牙、雷达信号)进行通信,也都在自身或周边区域内产 生电磁波(如照明设备、电动机、无线充电装置),设备间和设备与环境之间都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如果设备的EMC差,就会导致设备间互相干扰、设备附近 的机器和设备出现故障、设备可能被病毒攻击、与之连接的网络也可能出现连接问题等问题。而且,在军事无线电通讯、导弹制导、飞行器控制、核电站控制等高度关键领域,EMC失效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二、EMC设计的原则 EMC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设备无论在自身工作,还是在周围环境中正常工作,都能满足设备设计时预先设定的条件。EMC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降噪原则:减少环境电磁噪声对设备的影响,同时减少设备的电磁辐射。 2. 屏蔽原则:对设备及其外部设备进行EMC屏蔽,防止电磁波的干扰对设备 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降低设备对周围环境产生的EMC干扰。 3. 供电原则:对设备的电源进行EMC设计,保证设备在工作时不受到电源EMC噪声的影响,同时减少设备对电力网络的EMC污染。 4. 接地原则:保证设备接地良好,减少设备与接地点之间的电阻,防止接地环 路光滑内部共振,从而减少设备接地干扰。

电力工程中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分析研究

电力工程中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分析研究引言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是电力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电力工程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的浪潮涌动,电磁兼容性的研究和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探讨电力工程中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分析研究的相关问题,并着重关注其设计原则、方法和常见的技术挑战。 一、电磁兼容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1.1 电磁兼容性的概念 电磁兼容性是指在电子设备或系统中,不同的设备之间以及设备与外界电磁环境之间不产生互相干扰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电子设备或系统在工作时能够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下,不仅能正常工作,同时也不会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1.2 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 电磁兼容性对于电力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缺乏电磁兼容性的设计可能导致设备之间的干扰,甚至引起设备故障,从而影响生产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此外,电磁干扰还可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电磁兼容性设计和分析是电力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1 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原则 (1)综合考虑:电磁兼容性设计应在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包括电磁场发射控制、抗干扰电路等。各个环节之间必须相互配合,以达到系统整体的电磁兼容性要求。

(2)合理布局:在电力工程中,采用合理的布局可以降低电磁干扰的传播和接收。例如,将电源线与信号线分隔布置,减少互相干扰的机会。 (3)抗干扰设计:针对电力工程中可能存在的电磁干扰源,采用抗干扰设计手段减少电磁干扰的传递。例如,对高频电磁干扰源采用屏蔽等方法进行控制。 2.2 电磁兼容性设计的方法 (1)电磁场发射控制:通过对电力设备和电源等进行电磁场测量,分析和识别可能的电磁辐射源,并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控制其发射的电磁辐射。 (2)抗干扰电路设计:通过对设备内部电路的设计和分析,采取合适的抗干扰措施,例如使用滤波器、屏蔽技术等,以降低干扰源对设备的影响。 (3)电磁感应和辐射分析:通过电磁感应和辐射分析,确定设备受到的干扰源以及其引起的电磁辐射,从而设计并改进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三、电力工程中的电磁兼容性技术挑战 3.1 高频电磁干扰 在电力工程中,高频电磁干扰是一种常见的技术挑战。高频电磁干扰源包括电磁波辐射、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等。在电力设备与系统设计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技术措施来降低高频电磁干扰。 3.2 地线干扰 地线干扰是指由于电力工程设备的地线系统连接不良导致的电磁干扰。地线干扰通常会引起信号线的串扰和辐射,从而导致设备故障。因此,地线系统的优化设计对于电磁兼容性非常重要。 3.3 设备间互相干扰

PCB主板设计中电磁兼容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PCB主板设计中电磁兼容性问题的分析与解 决 随着电子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 电子产品开发设计中,PCB主板设计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领域。在PCB主板设计中,电磁兼容性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本文中,将会对PCB主板设计中电磁 兼容性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 一、电磁兼容性问题的定义 电磁兼容性问题简称EMC,是指电子系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发生对其他 电子设备的干扰,也不被其他电子设备所干扰的能力。 在PCB主板设计中,由于电路板内部存在各种信号线和电源线,它们之间的 电流和电压的交互作用,如果不妥善地处理,就很容易产生电磁干扰,从而影响到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在PCB主板设计中,处理好电磁兼容性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电磁兼容性的因素 1. 线路板设计 线路板设计对电磁兼容性的影响非常大,因为线路板是整个电子系统的支撑平台,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线路板设计中,应该避免长直线,因为长直线会成为天线,会收到外界电磁 干扰的影响。在线路板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地使用折线来代替直线,从而减少线路板的天线效应。 2. 接地问题

接地是影响电磁干扰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接地设计可以减少电磁干扰。在PCB主板设计中,应该采用单点接地原则,将所有引脚和电源进行连接,避免形 成地回路。 3. 外壳设计 外壳控制着电磁辐射的发射和扩散方向,并且对于外界信号的抑制也有一定的 作用。 在PCB主板设计中,应该使用金属外壳来封装PCB板,以减少PCB板对外部 电磁辐射的影响。同时,应该在外壳上设置过滤器,以防止电磁波侵入外壳,从而对系统造成影响。 三、电磁兼容性问题的解决 1. PCB设计 在PCB设计中,应该尽可能采用层板设计,从而减少各信号线的相互干扰, 同时将电源和地线进行层间交错设置,从而减少电流回路的大小和天线效应。此外,在PCB设计时还应该合理布局各个器件,减少无用电流的流动,从而减少电磁干扰。 2. 选择合适的元件 在PCB主板设计中,使用合适的元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选择功耗小,抗 干扰性好的器件。同时,应该选择高质量的电解电容、电感和滤波器,从而保证信号和电源干净无噪声的供电。 3. 采用屏蔽技术 在PCB主板设计中,可以采用屏蔽技术来防止电磁干扰。屏蔽技术也是非常 常见的一种电磁兼容性解决方案。屏蔽技术可以将干扰信号和对干扰敏感的信号分隔开,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

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 1. 引言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指在电子器件、系统或设备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地工作、相互共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电磁干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是确保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本报告基于某公司开发一款新型电子设备的需求,结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就电磁兼容性设计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设计要求 根据项目需求,该电子设备的主要使用环境为办公室,主要功能涉及通信、数据处理和控制。设计要求如下: - 抗干扰能力强,能在遭受电磁干扰时维持正常工作; - 对外部环境的辐射和传导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 设备自身不会产生辐射、电磁泄漏等对周围设备和人员构成危害; - 符合相关国家和行业的电磁兼容性标准。 3. 设计分析 3.1 环境分析

根据使用环境为办公室,通常存在辐射源如电脑、打印机、Wi-Fi路由器等。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传导干扰主要来自电源线、网络线、电话线等。在通信和控制方面,需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可能会受到电磁干扰。 3.2 技术要求分析 根据相关标准,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要求: - 电磁辐射:在工作频率范围内,辐射功率应适应环境要求,同时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B9254对辐射限值的规定; - 电磁泄漏:控制电磁泄漏在国家和行业规定的范围内,如GB17625对电磁泄漏限值的规定; - 抗干扰能力:通过设计合理的电磁屏蔽和滤波器等措施,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 接地设计:合理规划设备的接地和线缆布线,减小接地回路的电阻,确保设备的接地有效。 4. 设计方案 4.1 电磁辐射控制 为满足电磁辐射限值要求,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和结构,对电磁泄漏进行有效遏制; - 优化电路布局,减小回路面积,降低电磁辐射;

emc整车设计要求标准

emc整车设计要求标准 EMC整车设计要求标准是指在整车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电磁兼容性标准。该标准的制定旨在保证整车在电磁环境下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同时避免对周围环境和其他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EMC整车设计要求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车电磁兼容性设计要求 在整车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整车各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包括整车电子系统、电气系统、机械系统等。需要对整车的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测试和验证,确保整车在电磁环境下的正常工作和使用。 2. 整车电子系统设计要求 整车电子系统是整车中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需要满足一定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在设计整车电子系统时,需要考虑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性,包括电路板布局、信号线路走向、接地设计等。

3. 整车电气系统设计要求 整车电气系统是整车中另一个重要的系统,也需要满足一定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在设计整车电气系统时,需要考虑电气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性,包括电缆布局、接线方式、接地设计等。 4. 整车机械系统设计要求 整车机械系统也需要满足一定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在设计整车机械系统时,需要考虑机械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性,包括机械结构设计、金属材料选择等。 5. 整车测试和验证要求 在整车设计完成后,需要对整车进行测试和验证,确保整车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测试和验证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两个方面,静态测试主要是对整车各系统进行分析和检测,动态测试主要是对整车进行模拟实验和道路试验。 总之,EMC整车设计要求标准是保证整车在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和使用的重要标准。在整车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该标准

进行设计、分析、测试和验证,确保整车满足各项要求,并避免对周围环境和其他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性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

[电磁兼容性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 电磁兼容性设计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在各种电磁环境中仍能够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的能力。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目的是使电子设备既能抑 制各种外来的干扰,使电子设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同时 又能减少电子设备本身对其它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 1、选择合理的导线宽度由于瞬变电流在印制线条上所产生的冲击干 扰主要是由印制导线的电感成分造成的,因此应尽量减小印制导线的电感量。印制导线的电感量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宽度成反比,因而短而精的 导线对抑制干扰是有利的。时钟引线、行驱动器或总线驱动器的信号线常 常载有大的瞬变电流,印制导线要尽可能地短。对于分立元件电路,印制 导线宽度在1、5mm左右时,即可完全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印制导线 宽度可在0。2,1、0mm之间选择。 2、采用正确的布线策略采用平等走线可以减少导线电感,但导线之 间的互感和分布电容增加,如果布局允许,最好采用井字形网状布线结构,具体做法是印制板的一面横向布线,另一面纵向布线,然后在交叉孔处用 金属化孔相连。 为了抑制印制板导线之间的串扰,在设计布线时应尽量避免长距离的 平等走线,尽可能拉开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信号线与地线及电源线尽可能 不交叉。在一些对干扰十分敏感的信号线之间设置一根接地的印制线,可 以有效地抑制串扰。 为了避免高频信号通过印制导线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在印制电路板布 线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尽量减少印制导线的不连续性,例如导线宽 度不要突变,导线的拐角应大于90度禁止环状走线等。

●时钟信号引线最容易产生电磁辐射干扰,走线时应与地线回路相靠近,驱动器应紧挨着连接器。 ●总线驱动器应紧挨其欲驱动的总线。对于那些离开印制电路板的引线,驱动器应紧紧挨着连接器。 ●数据总线的布线应每两根信号线之间夹一根信号地线。最好是紧紧 挨着最不重要的地址引线放置地回路,因为后者常载有高频电流。 3、抑制反射干扰为了抑制出现在印制线条终端的反射干扰,除了特 殊需要之外,应尽可能缩短印制线的长度和采用慢速电路。必要时可加终 端匹配,即在传输线的末端对地和电源端各加接一个相同阻值的匹配电阻。根据经验,对一般速度较快的TTL电路,其印制线条长于10cm以上时就 应采用终端匹配措施。匹配电阻的阻值应根据集成电路的输出驱动电流及 吸收电流的最大值来决定。 二、去耦电容配置在直流电源回路中,负载的变化会引起电源噪声。 例如在数字电路中,当电路从一个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时,就会在电源 线上产生一个很大的尖峰电流,形成瞬变的噪声电压。配置去耦电容可以 抑制因负载变化而产生的噪声,是印制电路板的可靠性设计的一种常规做法,配置原则如下:●电源输入端跨接一个10,100uF的电解电容器,如 果印制电路板的位置允许,采用100uF以上的电解电容器的抗干扰效果会 更好。 ●为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配置一个0。01uF的陶瓷电容器。如遇到印制 电路板空间小而装不下时,可每4,10个芯片配置一个1,10uF钽电解电 容器,这种器件的高频阻抗特别小,在500kHz,20MHz范围内阻抗小于 1Ω,而且漏电流很小(0。5uA以下)。

电子电路设计的电磁兼容性考虑因素分析

电子电路设计的电磁兼容性考虑因素分 析 概述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复杂性和功能性不断提高。 在设计电子电路时,电磁兼容性(EMC)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EMC指的是电子设备在同一环境中能共存并正常工作,而不相互干扰。本文将分析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的EMC考虑因素。 引言 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在各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设计工 程师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电源线滤波 电源线滤波是为了抑制电源线上的电磁辐射和抑制来自电源线的电 磁噪声。在电子设备设计中,使用滤波器可以阻止开关电源的高频噪 声传播到其他电路中,从而减少电磁干扰的可能性。滤波器通常由电 感器和电容器组成,通过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组件和设计适当的电源布 局来提高电磁兼容性。 2. 接地设计 良好的接地设计是电子设备EMC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的接地布 局可以减少电路的电磁辐射和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接地系统应该

具有低电阻、低电感和低电容的特性,并且需要进行良好的接地网络的布线。此外,接地系统中的所有接地点应该连接在一起,以确保所有部件之间的电位等级是相同的。通过合理设计接地线路,可以有效减少共模噪声、差模噪声和接地回路干扰。 3. 信号线布局 在设计电磁兼容的电子电路时,信号线的布局也需要仔细考虑。信号线应该尽量远离高功率电源线、开关电源以及其他可能引起电磁干扰的元件。信号线的走线应避免形成闭合的回路,同时尽量减少信号线的长度和面积。通过合理的信号线布局,可以减少电磁辐射和改善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4. 屏蔽设计 在高频电路中,屏蔽设计对于提高电路的EMC非常重要。屏蔽材料可以阻挡电磁辐射的传播和外部电磁干扰的入侵。屏蔽设计可以通过使用金属屏蔽罩、金属屏蔽壳或者金属层来实现。此外,屏蔽还可以在电路板级别进行,例如使用屏蔽罩或者通过在PCB上布置地层和电缆层来实现。通过合理使用屏蔽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电路的电磁辐射和接收外部电磁干扰的可能性。 5. 地线和线束的分离 为了减少电磁干扰,地线(GND)和信号线应该被适当地分离。在设计中,应该在PCB上分离地线和信号线,以减少相互之间的电磁耦

航空电磁兼容性评估与优化技术

航空电磁兼容性评估与优化技术引言 航空电磁兼容性是指航空器在各种电子设备运行时,无论是自身的电磁辐射还 是外部的电磁干扰,都能够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和互不干扰的能力。航空电磁兼容性评估与优化技术旨在通过对航空器的电磁环境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航空器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的电磁兼容性。 一、航空电磁兼容性背景 航空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电子系统,包含了大量的通信设备、雷达系统和导航 设备等各种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在航空器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同时也容易受到外部的电磁干扰。因此,确保航空器的电磁兼容性成为保障飞行安全的关键因素。 二、航空电磁兼容性评估技术 1. 电磁环境建模 航空电磁兼容性评估的第一步是对航空器的电磁环境进行建模。主要包括对各 种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并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建立准确的电磁环境模型是进一步进行评估和优化的基础。 2. 电磁辐射评估 电磁辐射评估是航空电磁兼容性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航空器各种电子 设备的电磁辐射特性进行模拟和计算,评估其辐射场强度和频谱分布等参数。同时,还需要对航空器周围的电磁辐射环境进行测量和分析,以便对辐射源和辐射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估。 3. 电磁干扰评估

除了对航空器的电磁辐射进行评估外,还需要对航空器受到的外部电磁干扰进行评估。这包括对导航雷达、通信设备等电子设备受到的雷击、电磁波干扰等进行分析和计算。评估外部电磁干扰对航空器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三、航空电磁兼容性优化技术 1. 机载电磁兼容性设计 机载电磁兼容性设计是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航空器的电子设备,减小电磁辐射以及提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其中包括合理的电磁屏蔽设计、电源和接地系统设计、信号传输线路设计等。通过优化电子设备的布局和结构,可有效降低电磁辐射和提高抗干扰能力。 2. 电磁环境优化 电磁环境优化是通过控制航空器周围的电磁辐射源,减小电磁干扰对航空器的影响。这包括对雷达、通信基站等发射设备的功率和频率进行控制,以减小对航空器的电磁辐射干扰。同时,还需要对周围的电磁辐射环境进行监测和调整,以确保航空器的电磁兼容性。 3. 航空电磁兼容性测试 航空电磁兼容性测试是评估和验证航空器的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航空器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的电磁辐射和抗干扰性能进行测试,检测和测量航空器的电磁特性。这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航空器的电磁兼容性。 结论 航空电磁兼容性评估与优化技术是保障航空器正常工作和飞行安全的关键。通过对航空器的电磁环境进行评估和优化,可以减小电磁辐射和干扰,提高航空器的电磁兼容性。在航空电磁兼容性评估与优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下,航空器的电子设备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航空电磁兼容性将得到有效保障。

电气设备电磁兼容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电磁兼容规范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电磁环境的复杂化,电气设备电磁 兼容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确 保电磁波不会对设备产生干扰或引发其他问题,电气设备电磁兼容规 范要求应予以严格遵守。 一、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概述 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指的是电气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和与其 他设备或系统互不干扰的能力。电磁兼容性问题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和 电磁感应两个方面。电磁辐射是指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波会对周围空 间产生干扰;电磁感应是指设备对外部电磁场的敏感程度,容易被外 部电磁场干扰。 二、1. 电磁辐射规范要求 电磁辐射规范要求主要包括辐射频段限制和辐射功率限制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气设备,其辐射频段和功率限制有所不同。例如, 在无线通信设备中,要求其辐射频段在指定的频段内,并且要控制辐 射功率,以避免对周围设备产生干扰。 2. 电磁感应规范要求 电磁感应规范要求主要关注设备对外部电磁场的敏感程度。对于高 灵敏度的设备,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小其对外部电磁场的敏感度,以避免外部电磁场对其产生干扰。例如,在电力系统中,为了保证测

量设备的准确性,要求其在高电流通过时仍能正常工作,可以采取屏蔽、滤波等技术手段。 3. 地线和屏蔽规范要求 地线和屏蔽是提高设备电磁兼容性的关键措施。地线的连接要求良好,以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屏蔽要求电磁辐射较强的设备进行 屏蔽,以减小其对周围设备的干扰。 4. 电气设备标准符合性测试要求 为了验证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需要进行标准 符合性测试。测试可以包括辐射测试和感应测试。辐射测试是通过测 量设备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辐射情况,以判断其是否符合辐射规范要求;感应测试是通过对设备施加外部电磁场,观察其是否对外部电磁 场产生过度敏感。 5. 电气设备电磁兼容设计要求 电气设备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问题。设计人员需要合 理选择材料、布局和线路等,以降低设备的辐射水平和感应程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设备与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采取相应的隔离 措施。 三、电气设备电磁兼容规范要求的意义 严格遵守电气设备电磁兼容规范要求对于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周围环 境的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遵守规范要求可以避免设备间的干扰,

机载设备电磁兼容技术分析

机载设备电磁兼容技术分析 摘要:飞行器中所应用的电子电气设备具备高度敏感性,因而其电磁兼容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鉴于此,文章重点就机载设备的电磁兼容技术要点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字:机载设备;电磁兼容;技术 引言 电磁兼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设备和系统设计、研制、生产、使用与维护的各阶段都充分地予以考虑。在进行电磁兼容设计时,除了采用干扰传播抑制技术,如屏蔽、接地、搭接、合理布线等方法以外,还可以采取回避和疏导的技术处理,如空间方位分离、时间闭锁分隔、频率划分与回避、滤波、吸收和旁路等等,有时这些回避和疏导技术简单而巧妙,可代替成本费用昂贵而质量体积较大的硬件措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1机载设备的电磁干扰 1.1电磁环境效应 电磁波辐射是指无线电侦查、通信等设备应用中,利用天线及其他辐射体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并向外部传递的过程或所产生的现象,所有可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统称为辐射电磁源。辐射电磁源不同,其所产生的电磁环境效应也不同。如人为电磁源是通过人为操控电子设备而产生的电磁辐射,而被动电磁辐射则不是由天线辐射产生的,其是在电子或电器设备运行中意外出现的电磁辐射,会使之周边形成严重电磁干扰区,或导致脉冲放电,会增强电磁环境的复杂性。除此之外,由自然因素导致的自然电磁辐射会导致静电产生,也会引发雷电或是形成地磁场,静电会击穿损坏元件或融毁精密半导体器件,直击雷及电磁脉冲对设备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损害,影响三维空间中的全部电子设备。 1.2电磁干扰模型的组成

1.2.1电磁干扰源模型 电磁干扰源模型有两个干扰源,一是自然干扰源,二是人工干扰源,所有电 子系统既是接收机也是干扰源。电磁干扰源中涵盖微处理器、传送器和微控制器,并且静电放电以及瞬时功率执行元件也是其结构之一,如机电继电器便是典型的 干扰源。干扰源模型常以时域进行表示,此种表示方式更加直观。干扰源时域有 多种波型,如脉冲序列波、梯型单脉冲波等。 1.2.2耦合路径 电子电力系统的传输通道模型除了导线对导线感应模型、电磁场对导线感应 耦合模型以外,还有电阻、电容、电感3种传导耦合模型,这些传输通道共同存在,无法单一描述,可基于宽频范围对系统内部电磁兼容问题进行预测,用于单 个或多个设备间干扰问题的评估。电磁干扰有两种传输途径,即传导和辐射。 1.2.3敏感器模型 模拟及数字电路是电子系统及电磁兼容预测中的重要敏感器,传导干扰作用 于模拟及数字电路时会产生响应,辐射干扰由导体感应向电路后传递间接作用时 也会产生响应,可根据敏感度对这些响应进行描述,这便是敏感度模型。 1.3飞行器电磁环境及其效应分析 各种环境下只要是在机载电子设备寿命周期内,便存在传导或辐射等多种电 磁干扰,飞行器机体内部及外部均存在多个电磁干扰源。机体内部的电磁干扰源 有搭载设备、机载设备以及军用电子装备等,机外电磁干扰源为广播电台、电力 传输线、变电站及电磁辐射武器等。外界电磁环境的强弱决定着飞行器所受到的 电磁干扰大小,且飞行器自身结构、系统布局以及所采用的工作方式也与其外部 电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所关联[1]。 2机载设备电连接器的电磁兼容技术要点 2.1屏蔽设计

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要求

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要求 时间:2012-08-24 15:01:15 来源:作者: 关键字:电磁兼容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的数量及应用逐渐增多,结果必将造成电磁干扰越来越严重。 在日趋恶劣的电磁环境中,如若不采取恰当的电磁屏蔽措施,会导致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日益严重,电子设备的性能下降,甚者会危及到信息的安全。为了保证电子设备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既不干扰其他设备,而又不受其他设备干扰的影响而能正常工作,这就要求在设备研制的初期阶段必须从结构、技术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电磁兼容设计。 1 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要求 电磁兼容性是电子设备的主要性能之一,在进行设备功能设计的同时,还应进行电磁兼容设计。 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是使所设计的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实现电磁兼容,因此在进行电磁兼容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首先明确设备所满足的电磁兼容指标,然后确定设备的敏感器件、干扰源及干扰途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后通过试验了解设备是否达到了电磁兼容指标要求。 2 电磁兼容设计所采取的方法 对于通信车而言,通常其所装载的设备量很多,包括配电设备、通信设备及终端设备等,各设备间很容易形成电磁干扰,进而影响通信质量,因此设备在进行电磁兼容设计时要从3 要素( 干扰源、耦合途径和敏感设备) 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抑制干扰源,消除或减弱干扰耦合,增加敏感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以某车载电子设备为例,由数字电流表、数字电压表、转换开关、断路器、控制保护单元、互感器、接触器等单元及元器件组成,其中数字电流表、数字电压表、转换开关、断路器布置于前面板上,控制保护单元、互感器、接触器等单元及元器件放在机箱内部。此设备要满足 GJB151A- 97 有关的电磁兼容指标要求,在结构设计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仪表窗口的屏蔽; 机箱缝隙的屏蔽; 各单元合理布局及其屏蔽; 电缆敷设以及电源线滤波等。 2.1 仪表窗口的屏蔽 仪表窗口对设备来说是比较大的泄漏口,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屏蔽,为此采用加装丝网屏蔽玻璃的方法对数字电流表、数字电压表进行外部屏蔽。丝网屏蔽玻璃是由一种低阻抗的金属丝网通过特殊工艺夹在两层玻璃之间制成,丝网筛孔的密度决定其主要的屏蔽效能。如图1 所示,由于玻璃周边预留了10~ 20 mm 金属丝网毛边,通过螺装金属外框将它紧紧压在机箱上,从而获得连续的导电表面,以达到减少电磁泄露的目的。

航空电源产品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分析与研究

航空电源产品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电磁兼容性是电子设备或系统的主要性能之一,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目的就 是使电子设备或系统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实现电磁兼容,是电子设备或系统规定的 功能得以实现、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机载产品装机后的飞行 安全,大部分航空电源产品在装机前均要求进行电磁兼容性试验,其中最为突出 的是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超标。 关键词:航空电源产品;电磁兼容性测试; 目前,电磁兼容设计在电子产品研发中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电磁兼容设计 存在于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在电子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电子产品只要 具备电磁兼容性,就可以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物体构成不 能承受的电磁骚扰能力。 一、电磁兼容概述 随着设计人员对电磁兼容的深入研究,设计理念已经不再是被动地解决电磁 兼容指标问题,而是转化为以预防为主,设计手段多种兼用。电磁兼容性设计以 前仅仅只是通过外加屏蔽罩来抑制外界干扰的影响,如今在设计开始时就采用了 多种措施,如:屏蔽、滤波、接地、瞬态脉冲干扰、印制板设计、设备内部布线、干扰抑制等技术,提高了电磁兼容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电子产品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中工作时,能够实现正常功能,而且不受环境中电磁 的干扰而影响工作性能。电子产品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中保持正常工作,而且不会 对环境造成电磁干扰,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 二、航空电源产品电磁兼容性测试 测试目的是检测所有电源线、互连控制线和信号线上的传导发射。为了保证 测试场地电磁环境的纯洁性,在交流电源系统的受试产品在电磁屏蔽室内安装调 试完毕后,开启自动控制计算机和电磁干扰测量仪,对环境电平进行了扫描,电 磁环境宽带发射、窄带发射均满足规定的试验样品在断电情况下电磁环境电平至 少应比允许的极限值低的要求,电磁环境符合测试要求。为了保证测试场地电磁 环境的纯洁性,在交流电源系统断电情况下,开启自动控制计算机,对环境电平 进行了扫描,电磁环境宽带发射、窄带发射均满足规定的试验样品在断电情况下 电磁环境电平至少应比允许的极限值低要求。测试天线距离系统:-,在系统连续 工作状态下,对系统所有产品及电缆线进行检测。在频段通过有源杆状天线接收 系统的辐射电磁场,扫描曲线频段通过双锥接收天线接收辐射电磁场,并且进行 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种方式扫描;在频段通过对数螺旋天线接收辐射电磁场。 目的是测量电子、电气设备对注入到其电源线上的电磁能量是否敏感,试验布置 系统在连续工作状态下,开启自动控制计算机、合成信号发生器及射频功率放大 器给交流发电机控制器4>E电源输入线、系统地线之间注入干扰信号,所施加的 干扰信号幅值为在所选取的10个频率点上每点驻留时间为9秒。系统在施加干 扰的过程中工作正常,该电源系统对施加的干扰信号不敏感。系统在连续工作状 态下,通过尖峰信号发生器给交流发电机控制器电源输入线、系统地线之间施加 幅值持续时间为4分钟。系统在施加尖峰信号的过程中工作正常,电源系统对施 加的尖峰干扰信号不敏感。系统在连续工作状态下,对系统施加辐射电场,发射 天线距离系统频率范围内对系统辐射频率范围内天线分水平和垂直极化波两种方 式施加场强;在频率范围内通过喇叭天线辐射电场,在按上述要求进行试验的过 程中,在所选的每个频率点驻留时间均为>秒,测试过程中系统工作正常,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