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774135

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774135
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774135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09—20 10 学年第2 学期)

课号:113T02Z04 课程名称:房屋建筑学改卷教师:

学号:084774135 姓名:得分:

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进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所谓空间的“量”是指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空间大小的设计依据。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

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上限和下限,在设计中一般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除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空间的形状也同样受功能

的制约。虽然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某些空间可以被设计成多种形状,然而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使用功能,总会有最为适宜的空间形状可供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

(三)功能决定空间的“质”

所谓空间的“质”,主要是指满足采光日照、通风等相关要求。当然遮风避雨,抵御寒暑几乎是一切建筑空间所必备的条件,某些特定的空间有防尘、防震、恒温、恒湿等特殊要求,主要是通过机械设备和特殊的构造方法来保证,而对于一般建筑而言,空间的质主要涉及到开窗和朝向等方面。不同的空间,由于功能要求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朝向和不同的开窗处理;而同样尺寸的空间,由于朝向和开窗的处理不同则会带来不同的使用效果。

(四)公共建筑的功能与空间组合形式

前面我们讨论的是功能对单一空间所起的制约作用,然而仅仅使每一个房间分别适合于各自的功能要求,还不能保证整个建筑的功能合理性。对大多数建筑来说,一般都是由许多个单一空间组合而成,各个空间彼此都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具有某种功能上的逻辑关系,这种联系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布局。我们在组织空间时应综合、全面地考虑各个独立空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并将其安排在最适宜的位置上,使之各得其所 , 这样才会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

所谓“空间组合形式”是指若干独立空间以何种方式衔接在一起的,使之形成一种连续、有序的有机整体。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空间组合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初看起来似乎很难分类总结,然而形式的变化最终总要反映建筑功能的联系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概括出若干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组合形式,以便在实践中加以把握和应用。

空间组合方式有很多种,选择的依据一是考虑建筑本身的设计要求,如功能分区、交通组织、采光通风以及景观需要等等;二是要考虑建筑基地的外部条件,周围环境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到空间组合方式上的选择。

空间的组合方式根据各自的特征,概括起来有走廊式、大厅式、串联式、放射式、庭院式、混合式。

(一)、走廊式的特征是房间沿走廊一侧或两侧并列布置,房间门直接开向走廊,房间之间通过走廊来联系。其优点是,使用空间与交通联系空间分工明确,房间独立性强,各房间便于获得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

(二)、大厅式是以主体空间大厅为中心,环绕布置其他辅助房间。这种组合形式的特点是主体空间体量突出,主次分明,辅助房间与大厅联系紧密,使用方便。

(三)、串联式是按一定的顺序将房间一个个穿套起来。其特点是各房间功能联系密切,具有特定的使用顺序,连续性强,人流方向统一,不逆行、不交叉,但使用路线不灵活,常用于博物馆、展览馆等建筑。

(四)、放射式是将房间围绕交通枢纽呈放射状穿套起来。其特点是联系方便,使用较灵活,房间独立性好,但容易产生交叉迂回,相互干扰。

(五)、庭院式是房间沿四周布置,中间形成庭院。庭院面积大小不等,可作为绿化或交通场地。这种组合方式,使用上较幽雅安静,冬季还可以起防风沙作用。常用于民居、商场、地方医院、机关办公室及旅馆建筑中。

(六)、某些民用建筑,由于功能关系复杂,往往不能局限于某一种组合形式,而必须采用多种组合形式,也称混合式组合,常用于旅馆、俱乐部、图书馆等建筑。

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按照功能进行设计的原则是建筑学现代语言的普遍原则,在所有其他的原则中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每一个错误,每一次历史的倒退,设计时每一次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混乱可以毫不例外的归结为没有遵从这个原则。因此,按照功能进行设计的原则是当代建筑规范中基本的不变准则”

——布鲁诺·塞维《现代建筑语言》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有能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适应日益多样的社会生活,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和强调,由此,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他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所谓空间的“量”是指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空间大小的设计依据。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上限和下限,在设计中一般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一间普通的居室面积大约在15 ~20 平方米,起居室是家庭成员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活动内容也比较多,因此面积应最大,餐厅虽然人员相对集中,但由于只在进餐时使用,所以面积可以比起居室小,厨房通常只有少数人员同时使用,卫生间则更是如此,因而只要容纳必要的设备和少量活动空间即可满足需求。对于公共建筑,一间40-50 人的教室需要50 平方米左右,一个1000 座位的影剧院观众厅则需要750 平方米左右……由此可见,不同的使用功能直接决定了所在空间的大小及容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除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空间的形状也同样受功能的制约。虽然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某些空间可以被设计成多种形状,然而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使用功能,总会有最为适宜的空间形状可供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 仍然以教室为例,如果确定面积为50 平方米左右,其平面尺寸可以为7x7 米,6x8 米,5x10 米,4x12 米……,如何进行选择呢?我们知道,教室首先应满足视听效果,长宽比过大会影响后排的使用,过宽会使前排两侧座位看黑板时出现反光现象,因此通过比较,6x8 米平面尺寸能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同样是上述尺寸,如果换成幼儿园活动室,由于幼儿园活动的灵活多样,接近于方形的平面尺寸通常被较多地选用。反之如果是会议室,略为长方形的空间形状更有利于功能的使用。 功能的制约与建筑空间的灵活多样并不矛盾。空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除矩形外,

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

建筑设计原理之 《公共建筑空间对人的行为》 班级: 姓名: 学号:

公共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 内容摘要:通过学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利用掌握的知识,简单分析了公共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舒适的空间环境中,人可以愉快地从事各种健康、有意义的活动;反之,人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人的心理及行为 现代社会追求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们追求的是更新、更美、更细致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的空间。人们希望在公共空间环境中感受到人性化的环境氛围,拥有心情舒畅的公共空间环境。因而,提升环境设计的质量,把握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对人给予充分的尊重尤为重要。 我们刚接触建筑的人,对建筑都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解,通过学习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多少对建筑空间与功能的的概念有了点认识,知道了建筑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建筑设计不仅仅有立面外观的表现,还要具有内部功能的实用性,它的功能布局很重要,这就决定建筑的使用性质。 何为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一般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空间。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家”,那么,公共空间就是这个“家”的会客厅。对建筑空间的概念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那么人们在这个“会客厅”又会有怎样的行为,建筑公共空间对人的行为有何影响呢? 首先来分析一下现代公共空间环境中人的行为要求: 1.人有抄近路的习性。当知道目的地,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短的路程。譬如环境中的一片草坪,常被人穿越,造成了对景观环境的损坏。 2.人有识途性。当人不熟悉路径时,会边摸索边到达目的地,而返回时为了安全又寻找来时的路返回。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标识性建筑、标识牌、指示牌的位置应明显、醒目,准确到位。 3.人有聚集效应的习性。当空间的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会出现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集聚人群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聚集效应在各个空间均会发生。如小区、购物中心、十字路口等公共环境。可利用这种习性进行公益宣传,在环境周围设置大于或等于实物的造型,造成聚集的假象。 4.人有依靠性。人习惯有所凭靠,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间。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人在公共环境中会有这样一些心理及行为,对应的建筑空间对人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1.产生积极的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给人的是所需要的环境空间,在空间体量、形状、颜色、材质视觉上感觉良好,能够有效地被人利用和欣赏,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心理品质。这将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2.产生选择的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所提供与人的需求有差异且无法改变,人会自觉逐步调整行为心理,找到一个适应空间环境的平衡点达到契合。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选择信息的作用。 3.产生调整改造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所提供与人的需求不适应时,会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调整改造信息。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的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中国传统建筑构成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小至住宅,大至寺庙、宫殿,都不是集中在一座建筑内来解决。中国建筑在的大,并不显现于单座建筑构成的庞然大物,而是靠群体的组合来体现。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关系首要是位置,其次才是体量和形式。通常,一个住宅,一座寺庙、一座宫殿,都是指由若干座建筑物组成的整个建筑群。建筑空间由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分隔、过渡、转换、对比、分界、产生一种空间的节奏,可以比喻为一首乐曲的旋律,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所表现的群体空间艺术所在。 1.间 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往往由四柱构成“间”而成为空间的基本单元。单体建筑则由“间”,或由多个“间”构成单一的“通间”,或分隔成“一明两暗”的形式;再是三排柱的“分心槽”、“单槽”形式;四排柱的“双槽”形式;内外圈柱的“金厢斗底槽”形式。他们适用于不同用途和规模的建筑。 2.庭院 中国传统建筑是木构建筑,空间基本单位是由两排构架围合成的“间,间又组成“幢”,再由幢围合成“中空”的庭院。庭院无论在住宅、庙宇或皇宫中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它是室内生活向室外的延伸,又将室外生活引向室内,庭院的大小与形状是根据房主物质、精神需要、经济能力等因素决定的。庭院是比间要高一个层次的空间单元,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

筑一般都不是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体。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的“有无相生”。 3.廊 房廊(柱廊) 、前廊,或前后廊,或周围廊,它是平面、空间的一种扩大和联系之物。廊可作为透景、隔景、框景用,造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让空间产生变化,与庭院式的布局相关。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是四面房屋包围庭院,形式封闭型的中庭式建筑。住宅是这样,宫殿、寺庙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将单体建筑沿庭院周边布置,其中有一面是构图主体,建筑单体最为雄伟,面对中轴线,其他建筑三面围绕,形成对称,与主要建筑取得陪衬、均衡。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外实内虚型。第二种是将主要建筑单体置于庭院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边非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四面围合,气势上逊于主要建筑,势态向中心收拢,也为对称布局,与主要建筑取得均衡! 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内实外虚型第三种是建筑群体外廓不规整,院内各建筑作自由布局,初看似觉粗服乱头,了无章法,细品方知规则谨严,格局精细,可谓虚实交织型。 三、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影响因素 1.哲学思想 1)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天人,合内外”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

建筑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 常见的基本空间形态 (1) 下沉式空间 ( 也称地坑 ) .室内地面局部下沉,在统一的室内的空间中就产生了一个界限明确、富有变化的独立空间。由于下沉地面标高比周围的要低,因此有一种隐蔽感、保护痞和宁静感,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小天地.人们在其中休息、交谈也倍觉亲切,在其中工作、学习,较少受到干扰.同时随着槐点的降低,空间感觉增大,井对室内外景观也会引起不同凡俗的变化,井能适用于多种性质的房间.田 4 — 25 为两个下沉式空间的例子,根据具体条件和不同要求,可以有不同的下降高度,少则一二阶,多则四五阶不等,对高差交界的处理方式也有许多方法,或布置矮墙绿化,或布置沙发座位,或布置干柜,书架以及其他储藏用具和装饰物,可由设计师任意创作.高差较大者应设围栏,但一般来说高差不宜过大,尤其不宜超过一层高度,否则就会如楼上,楼下和进入底层地下室的感觉,失去了下沉空间的童义. (2) 地台式空间.与下沉式空间相反,如将室内地面局部升高也能在室内产生一个边界十分明确的空间,但其功能,作用几乎和下沉式空间相反,由于地面升高形成一个台座,在和周围空间相比变得十分醒目突出,因此它们的用途适宜于惹人注目的展示和陈列或眺望.许多商店常利用地台式空间将最新产品布置在那里,使人们一进店堂就可一目了然,很好地发挥了商品的宜传作用.图 4 —26(d) 为美国纽约诺尔新陈列室,以地台方式展出家具,这些色彩鲜明的家具排列紧密,俨然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抽象图案.现代住宅的卧室或起居室虽然面积不大,但也利用地面局部升高的地台布置床位或座位,有时还利用升高的踏步直接当作座席使用,使室内家具和地面结合起来,产生更为简洁而富有变化的新颖的室内空间形态 ( 图 4 —26b 、‘ ) 。此外,还可利用地台进行通风换气,改善室内气候环境。图 4 — 26(d) 为起居主地坪升高,一般为 40~50cm ,最冷的空气在所占地板下面循环.公共建筑,如茶室、咖啡厅常利用升起阶梯形地台方式,以使顾客更好地看清室外景观. (3) 凹室与外凸空间。凹室是在室内局部退进的一种室内空间形态,特别在住宅建筑中运用比较蕾遍。由于凹室通常只有一面开敞,因此在大空间中自然比较少受干扰,形成安静的一角,有时常把天棚降低,造成具有清静、安全、亲密感的特点,是空间中私密性较高的一种空间形态.根据凹进的深浅和面积大小的不同,可以作为多种用途的布置,在住宅中多数利用它布置床位,这是最理想的私密性位置.有时甚至在家具组合时,也特地空出能布置座位的凹角。在公共建筑中常用凹主,避免人流穿越干扰,获得良好的休息空间.许多餐厅、茶室、咖啡厅,也常利用凹室布置雅座.对于长内廊式的建筑,如宿舍、门诊、旅馆客房、办公楼等,髓适当间隔布置一些凹室,作为休息等候场所,可以避免空间的单调感( 图 4 — 27) .

建筑空间组合流线分析功能分区

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流线分析 建筑界常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了一幢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 人们盖房子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中叫功能。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在建筑中,功能作为内容的一个主导方面,确实对形式(空间)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空间形式的反作用。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或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新的高度发展。 功能空间与建筑造型。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和造型带给人们精神上良好的感受。 建筑的流线无疑影响着功能的划分与使用,一个建筑流线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建筑的使用性。 以上所述为建筑中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设计的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这些基本功能要求。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的要求。 建筑的空间组合 在设计中,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谈,我认为尤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空间的体量。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

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目前,由于住宅市场的炒作和使用方(甲方)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厅的面积被扩大到60-70M2,卫生间被扩大到18 M2。这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指出:“日本式建筑中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其所说的四张半席相当于我国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居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2.空间的尺度。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米。 绝对高度与人的感受: 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另一个是相对高度: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 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3.空间的形状和比例。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认识摘要:从人们对西方建筑空间的发展认可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环境必须学习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并加以继承、创新。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构成;传统文化;环境; 一、概论 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在建筑上发展的很快,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和贡献。虽然发达国家在建筑空间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影响着全世界的建筑设计方向。但是世界建筑的发展绝不能是一家独有。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我国建筑空间理论及构成特点,吸收西方建筑进步之处,探寻我国建筑设计趋势,是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建筑空间构成概念,中、西方有各自理解,这一点在两者传统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建筑专业的人来说,一切传统的和历史的建筑知识都是自己专业的一种重要的基础知识。“现代的科学技术源于西方”这个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视。实际上,历史上所有的伟大作品、有关建筑的史实都是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今后的建筑发展,更重要的是历史经验如何用于今日,新的和旧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之间如何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且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传统的中国建筑的知识只对那些仿古设计者有用,作为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者似乎不用对斗拱和雀替的作用有太多了解。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提起中国传统空间,使人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哲学中,“有”、“无”代表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和非实体属性两个方面。对于建筑来说,人们实际使用的不是墙体、柱梁、屋顶,而是由它们构成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场所不能脱离这些围合、支撑构件而单独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老子深刻地点出“有无相生”,

室内设计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学校代码学号 20XXXXXXX 分类号密级 学年小论文 二级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年级 20XX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2014年7月20日

艺术与设计 ——室内设计与建筑、空间的关系摘要: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室内设计方兴未艾。展望未来,室内设计仍以不可阻挡的势头继续发展。本文主要旨在探讨室内设计与建筑、空间的不同点与内在联系的同时,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推动设计的深化发展。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空间 一、绪论 (一)建筑设计的含义 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狭义的来说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二)建筑空间的含义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 (三)室内设计的含义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与建筑设计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室内设计是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进行设计,以此塑造整体建筑空间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居住质量的重要途径。室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业主的经济能力以及环境特点,运用而各种技术以及造型手段,对环境的功能、技术等

建筑空间形式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

建筑空间形式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0-03-30T03:34:03.724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3期作者:张国栋孙瑜[导读]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相互结合,共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大连新华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华兴分公司 116011摘要:在现代建筑技术、空间造型艺术不断的发展出新,其发展趋势仍要同现代结构技术相适应,因此本文从建筑空间和结构形式两者在建筑发展历程中相互制约、推进方面进行讨论。对建筑设计中两者的矛盾、提出协调方法。 关键词:建筑;结构;空间形式 建筑设计是一个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空间设计,满足人们不同生活使用功能要求,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又决定了建筑的外在的造型和空间形式,没有结构技术就不会出现空间艺术。严格讲建筑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相互独立,也就是说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设计依据,也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相互结合,共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一、建筑结构与空间形式关系 1、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 在现代建筑空间中,凡是符合力学规律的结构形式,在空间形式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内在谐统一规律及韵律感,在大空间设计中,更能突出稳重、对称、均衡等多种空间元素。所以说建筑结构的形式,是建筑空间设计从无到有的重要环节,建筑结构决定建筑空间造型形式的视觉效果。 2、空间形式指引建筑结构体系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进步,从最初满足生存到现在需要满足生活,势必要求空间功能进步发展,而功能的需要发展又受到了空间形式的制约,人们对空间功能的需求,就要求建筑结构的发展进步。虽然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但是总是在进步,一些新型材料的运用,又推进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最终取得一个满足人们需求的结果。历史上每一次新的结构体系出现,都会为空间形式提供新的方向。它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功能方面的要求,而且还促使着功能朝着更为复杂、更符合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3、建筑结构自身的特性美感 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结构自身的特性,来增强建筑艺术的空间表现力,强调结构的形式美方法有以下方面:1)韵律与节奏 将结构部件有序的排列、组合,将建筑结构作为空间的主体,不仅可以将结构简化、受力合理,有利于快速施工,并且还可以使空间形式具有变化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如大型艺术馆、展览馆设计的空间设计,通常采用大空间的设计方式,通过强调柱子的排列关系,大厅一般采用中庭的方式,将垂直空间与水平空间结合起来,使用重复构件元素,通过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为大空间厅内增添空间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2)均衡与稳定 对称与不对称的结构形式都必须保持均衡与稳定,这与建筑构图中的形式美规律是相同的。现代建筑体系中,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形体虽然简单,也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在均衡、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建筑物形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便也会有理想的建筑艺术效果。 结构的稳定性是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对称是平衡中比较简单的形式,而非对称的平衡要比较复杂些。 随着一些新型材料的出现,各种结构体系变化,如悬索结构、膜结构等,建筑外形的变化对建筑物表面产生不稳定视觉感觉,又可能创造出一种不稳定的美感。 3)连续性与渐变性 结构的连续性是指结构各构件之间连接的整体性,而构件形状之间的连续过度,又体现出渐变性。结构的连续性与渐变性又造成或加强结构体形的有规律的变化,结构构件自然的外露,其本身就是结构符号的装饰,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结构的连续性和渐变性既可以体现于整体系统,也可以在局部结构构件中体现。

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 113T02Z04 课程名称:房屋建筑学改卷教师: 学号: 084774525 姓名:得分: 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摘要: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 关键词:建筑功能,建筑空间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建筑功能则体现于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三方面。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内向空间透视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03N7050820)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 中国传统建筑内向空间透视 苏畅周玄星 摘要从地理环境、生产模式、社会结构、思想意识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整个中国内向含蓄的民族心理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这种心理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向而聚的传统建筑空间,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建筑空间内向而聚家国同构民族心理与文化“基地,就是人类最早的永久性聚落的雏形,亦即小村落或原始村 庄的雏型。远古城镇的一种形制,它那种以封闭性作防御的涵义,连同它类似鸟类那样各有自己…领地?的特点,正具有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历史背景。”[1] 一外观预览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习俗决定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反映在建筑上则出现特点各异的空间形态和群体组合。然而在不同地区,却处处可见院落的存在,在中国,人们似乎对这种内向空间情有独钟。 原始社会晚期仰韶文化时期,陕西临潼姜寨氏族村落初具规划布局,平面呈椭圆形(图1)。居住区中心为一个大广场,周围建筑群作环状分布,并分为五个组群,每个组群由小房子围绕大中型房子而形成。外围挖有护村壕沟作防御用,所有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

西周,陕西歧山凤雏村宗庙为一组完整的两进封闭式四合院,主殿居于正中,突出王权的威严(图2)。有前后庭院多层次之分,显得内向而含蓄。 唐朝,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皇城建在全城北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之北,居高临下,俯视全城(图3)。各城正门连线为全城中轴线,左右均衡对称,各分布有里坊和市场,里坊和市场区均有高大的夯土围墙与外界相隔。 明清,北京紫禁城,四周围以高大的砖砌城垣,四角有角楼(图4)。中轴与北京城中轴重合,地位突出,轴线上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的对称手法。通过宫殿、长廊、宫门围合成六个大小形状各异的闭合广场,形成变化多样的空间序列。 明清,华北地区四合院住宅按南北向轴线对称布置房屋与院落(图5)。住宅四周围以院墙,对外一般不开窗。院内栽植花木,构成安静舒适的生活空间。 明清,长江下游江南地区住宅,沿纵轴线布置房屋,组成几组院落群,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图6)。院子围以高墙,在其上开漏窗。庭院内凿池叠石、种植花木,环境幽静。 明清,云南高原地区住宅,宅外观方整,四周均为跑马楼,对外不开窗,院内栽植花木,作为日常生活空间,外围为高墙,形成封闭隔绝的环境(图7)。 内聚空间构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主流。 二内在生成

建筑功能、空间、形态间的关系

建筑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 摘要:合理的建筑功能可以充分的利用和划分空间,空间的合理利用必然会有好的结构,有合理的内部功能、空间和好的结构,好的形态就自然而然的生成了,反之亦然。 建筑的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之间有着无形和必然的联系,一幢好的建筑必然是功能、空间、结构、形态的结合体。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活动的核心,决定着价值工程活动的有效程度,因此功能是建筑的根本,也是建筑存在的根本条件。建筑的空间是人们在通过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心理)综合感知的一种空间尺度感,空间往往给人带来的是感觉是最直接的。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建筑形态说简单点就是建筑的外形,是建筑本省具有的一种吸引人的态势。 功能作为建筑的根本决定了其不同的体量和建筑表现,进而影响到核心空间的组织模式。它作为日常生活、娱乐、休息、工作的场所决定了其空间的分化和组成形式,当然不同的建筑根据其不同的用途从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形式,如办公楼必然主要以办公室以及大空间的会议室等,而家庭住宅则被划分为客厅、卧室、厨房等生活空间,面积一般不是很大。可以说是空间的利用、划分以及空间的大小和形状的确定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的功能决定的,才造成了会议室的巨大庄严的空间和家庭浪漫和谐的空间的强烈对比。当然空间也能决定其功能,空间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功能,可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是相互决定的。功能不仅直接决定着建筑的结构,还通过着空间影响着建筑物的结构。而且结构对于一幢建筑物至关重要,决定着建筑物的稳定程度,甚至直接影响其能不能建造起来,功能和空间确定了其必须有的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或其他。但结构同时也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如果本身是一个危房,那还谈什么功能,有什么空间呢?现代的建筑师必须和结构工程师相配合才能最终地确定设计方案,因此正确地处理好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选自《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有其完美的形态,不同功能,不同空间,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必然会有不同的形态,居民住宅和学校,大剧院和公厕,玻璃幕墙和普通框架结构的房子都有着不一样的形态,功能、空间和结构已经将建筑的形态定型。其中结构对一个建筑形态的影响是最大的,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美丽的建筑,是因为有结构这个坚实的骨架在支撑着建筑美丽的外表。形态也时刻影响并甚至决定其功能、空间和结构,一般我们通过其形态就可以看出其功能和空间。 建筑的功能、空间、结构以及建筑形态之间有着看似复杂实则很统一的联系,只有了解并把握好他们之间关系才能更好的设计出完美的建筑。 ”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 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 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一)灵动空间之美 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2.建筑空间的不定义性。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传统的中国室内居住空间各房间只有空间位置上的差异,没有功能上的明确分工,所以每个房间均可以适应多样功能。中国传统居住空间是以不变的“单位”,组合形成“变化”的居住空间去适应各种变化中的生活环境。 (二)实虚空间之美 实空间即实体,虚空间则是实体的扩张,也就是“得之于外”的形象,是没有形象的空白形象。建筑艺术中的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协调,从大的范围讲表现为建筑物之间的空间环境状态,从某个建筑物来讲,又有其实体与空间的巧妙安排。 我国采用的木结构传统建筑,一般以虚为主,但由于局部采用了实墙体,则可借虚实之间的对比而获得变化。关于传统建筑艺术所创造出的“实虚空间之美”,早在计成《园冶》中就有论述:“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亭台影罅,楼阁虚邻。”传统的园林建筑,正是通过对隔扇、门洞、漏窗、景墙、月门、空窗的精心设计,才创造出景物的穿插错落、步移景异、合中有开、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小空间大境界,从而达到了空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流动空间之美 近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以其流动的内部空间和精

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摘要:在现代结构技术的条件下,建筑物的空间造型艺术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其总的趋向和原则仍是要同现代结构技术的演进与发展相适应。因此,充分利用结构形式中有建筑审美的有利方面,着眼与空间造型的整体感和逻辑性,屏弃烦琐的雕琢与堆砌,以简求繁,立新于创,这乃是空间造型与结构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建筑艺术表现技巧的基本特点之一。 关键词:建筑;空间;结构 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的形式美 在现代建筑的空间造型中,可以充分利用结构中符合力学规律和原理的形式美的因素,来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大体上,结构所具有的形式美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的均衡与稳定 对称或不对称的结构形式都必须保持均衡与稳定,这同建筑构图中的形式美的规律是一致的。现代建筑中的许多构筑物,如桥梁、大坝、电视塔等,虽然形体简单,也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在均衡、稳定的基础还是哪个,仅仅对其形体轮廓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便给人以美感。 耐尔维说,稳定是最带技术性的、最基本的结构性质,“通过应用各种建筑方法得以保障的稳定性,也是大大有助于取得确定的、理想的建筑艺术效果的。” 结构的稳定性是建立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的。对称是平衡中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而非对称的平衡相比要复杂的多。随着高强材料的出现,带有索的各种结构系统,如悬索结构、帐篷结构等,不仅使建筑会变得轻巧,甚至给人以飘然失重的感觉,甚至还会产生奇妙、惊险之类的戏剧性效果,在某种情况下,表面的不稳定性又可能创造出一种美感。 结构的韵律与节奏 结构部件的排列组合都以一定的规律进行,这样不仅结构简化、受力合理,有利于快速施工,而且还可以使空间造型获得极富变化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贝聿名设计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陈列馆东馆,把三角行大厅顶部的采光天棚设计与结构形式结合起来,使三角锥结构单元组合不仅具有图案趣味,而且还为优美的厅内空间增添了瞬息多变的光影效果。这里被益为第三种建筑材料的阳光倾泻而下,似乎把图案般的天棚结构化成了动人的音符,显映在三角形大厅的墙壁、栏杆和地面上,使人身临其境感到兴奋和欢快。应当说,贝聿名的这种洗练艺术表现手法,正是巧妙地再现了结构的韵律的魅力所在。又如丹下建三设计的东京因缘文化幼儿园,该建筑物因其屋盖结构所造成的轮廓线和韵律感而出类拔萃。

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

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艺术也随之发展,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上,几何学空间开始在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要掌握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首先就必须要了解几何学的基本知识,进而才能掌握几何学空间知识在建筑空间设计上的运用。而几何学也不仅仅只是用来进行建筑空间设计的工具,它还是一门构建空间形式的系统学科。本文将通过对数学、几何与建筑空间等的阐述,给建筑师以几何、数学方面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上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建筑空间形式几何学构成法则 一、几何学与空间1、几何学概念简析几何学首先是在数学领域中提出来的,几何是数学的一个部分,是“视”与“形”的结合,视觉思维为其主导,研究领域是空间关系。几何不同于生硬的数学公式,它大多数是通过图像来解决,显得更为生动形象,而显而易见的,多数人更喜欢的是几何数学而非代数数学。但是几何学上虽然 最经常运用到“直觉” ,却因为“视错觉现象”而离不开一定的逻辑思考。 几何学包括有射影几何、欧氏几何以及非欧几何等几个类别,它们同样具有一定的艺术气质,表现在它的创新本质方面,例如法国数学家庞加莱的《科学与假设》中提到的:“一种几何学不会比另一种更真,它只能是更为方便而已。”,几何学的不同类别

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 2、几何学与空间几何是研究空间关系的,因此几何学与空间之 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关于某一具体事物的空间关系进行研究,那么这个事物就具有多个“几何性质”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几何学就是对相对的“几何性质”进行研究的一项学科。关于“几何性质”,根据德国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对称性” 的原理,沈原的《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论文中这么概述它:“在某类给定的对称群的作用下(即某类变换操作或运动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几何学研究的就是空间形体在一组特殊的运动下仍保持不变的那些性质。” 根据这段描述,几何学就从静态的概念转变为动态的了,几何学上空间与时间在概念上相当大部分地重合在一起。 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几何学也在持续发展中,“空间”问题在几何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说空间“高纬度”概念的发展,以及研究方向从“简单空间”向“复杂空间”的转变等。 几何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仅被运用在数学以及科学 上,它的“复杂性”也被运用到现代建筑空间形式设 计上,这是几何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建筑与空间 1、建筑概念 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地理环境综合在一起,建筑师从不同的艺术眼光、理论角度出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筑学领域从最初的一股脑接受和吸收走到今天的同步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的认识和再挖掘成为一项被大众普遍认可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结构及组织形态进行探究. 1中国式东方智慧和哲学思维下的中国古建筑 古代时期的中国偏安于世界的东方,由于地理因素,华夏大地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面和南面均为辽阔的海洋,处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之下,这些天然屏障是无法逾越的,从而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并且可以一脉相承而不间断.建筑属于经济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情形下,历经几千年以 来的封建社会,依然保持了它的纯粹性和完整性.这些天然的地理和文化因素,使得中国古建筑体系完备而成熟,迥异于西方,民族特色 鲜明.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般的宁静、富足、安逸的田园生活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加上道家和儒 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浸润,人们对理想居所的追求是自然和谐、融洽舒适的建筑空间形式,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所描述的

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这里也可以窥探出古人们对于理想居所的建筑形制,建 筑外部环境,城市布局和规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居住条件的要求和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 导下,发生、发展、成熟以及深化. 2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 我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建构方式.传统建筑不似西方古典建筑那样体积庞大,力图在气势上展现宏伟和壮丽,而是另辟蹊径,以多个单体建筑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达到一种精妙和博 大,既满足了对建筑空间和面积的使用要求,又表现出了中国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1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 传统建筑的房屋以木构架为主要受力结构和支撑体系,建筑纵向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的结构形式.每一个单体建筑均呈长方形的平面布局,外形类似长方体小盒子一样,简单规整.内部由柱子进一步分割空间,了解一座单体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只需要观看它的柱网布置图便一目了然,两根立柱中间的距离算是一间屋子的宽度,因此一座“小盒子”的内部往往被分割为呈奇数的空间,按3、5、7、9顺序排列.传统建筑的木构架支撑体系决定了其“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柱梁结构成为整座建筑的支撑框架,承担起该建 筑的承重作用,墙体则主要作为围合和分割空间之用,亦可以根据功

浅谈建筑内外空间与场地的关系

浅谈建筑内外空间与场地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建筑业空前繁荣,向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优雅的建筑内外空间使我们广大建筑从业人员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每一项建筑设计都融入着设计师自己的设计特点和思维特征,各个元素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场地同建筑内外空间的关系是设计众多元素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其相融共生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内外空间元素和场地元素,总结两者协调因素,阐述协和场地的建筑的优越特性 关键词:建筑外部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建筑场地;和谐建筑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osperity, giving people more comfortable elegant building exterior and interior space to make the construction workers arduous mission. Each building design with designer himself into th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and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each element has its special ideas, wi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building space relationship is design elements within many crucial,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reatment in harmony of the coexistence of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ace elements and the elements, summarizes coordination both factor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ior properties Keywords: building external space; Building interior space; Building sites; Harmonious building 引言 我国各个城市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经济发展飞速,城市环境越来越好,目前很多城市已向着国家生态化宜居型城市迈进。作为建筑行业工作者,对于这样一个目标,我们当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谓生态宜居型,主要就是指建筑内外空间同场地环境协调发展,环境场地烘托建筑空间生活气息,建筑空间融于环境之中。传统的中国建筑大多封闭冷漠,对内外空间同场地的协调没有足够的考量,1858年美国风景建筑设计师奥姆斯特德提出的“风景建筑学”主张将城市生活同风景园林相结合,这一理论对于提高建筑环境质量作出巨大贡献。 建筑内外空间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