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电极纳米材料

电池电极纳米材料
电池电极纳米材料

电池电极纳米材料的制备、工作原理化石燃料的大量应用导致了温室效应,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紧迫,节能减排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和主题。为了降低对石油能源的依靠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许多国家加大了对混合电动汽车及电动汽车的研究和投入,对其主要电源设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特别是功率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性能的关键。

纳米结构电极材料的合成,不仅是对电极材料的粒径大小进行控制,而且还要求电极材料的形貌晶体结构和结晶度等方面能可控合成。纳米结构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不仅发挥纳米材料的优势,而且其独特的结构能够弱化和克服纳米材料的缺点,以此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锂离子嵌/脱行程短,动力学性能优秀;比表面积大,嵌锂活性位点多;大电流下充放电时电极极化程度小、可逆容量高等特点,锂离子电池纳米电极材料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而其纳米电极材料的种类及其制备方法也各种各样。

一.三维纳米结构电极

1.三维纳米结构电极简介:

三维纳米结构电极是近年来银离子电池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与传统的电极相比,它有更好的体积膨胀包容性、更强的电子与离子转移能力与更加稳定的机械结构等,因此在充放电过程中会表现出高得多的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理想选择之一。

2.三维纳米结构电极制备以及原理:

某课题组从活性材料与集流体两方面入手,设计并制造了多种三维纳米结构电极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在活性材料的结构设计方面,通过水热法制备在Ti衬底原位合成制备得到了8:102纳米管阵列三维电极;在集流体结构的设计方面,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大规模制备Cu多孔的纳米结构三维导电网络的方法,基于这种网络,分别合成得到了Si多孔三维纳米结构电极,Ge多孔三维纳米结构电极,Sn多孔三维纳米结构电极,SiGe多孔三维纳米结构电极。此外,通过引入一种Cu纳米线阵列集流体,利用不同合成方法制备得到了Cu-Ge,Cu-Sn,Cu-Si,xGex,Cu-Mn304四种核壳结构纳米线阵列三维电极。上述三维纳米结构电极均表现了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3.小结: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认识到改变电极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活性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及大电流放电性能,一批又一批的先驱者们投入到这个方向并付出了大量的科研精力。从目前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看,三维纳米结构电极已然成为了相关领域内研究的热点,科学工作者们在电极结构设计方面也越来越精细巧妙。通常说来,裡离子电池的电极包含活性材料(active materials )与导电骨架两部分(集流体,current collector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构造活性材料的结构或者集流体的结构来制备三维纳米结构电极。从这个角度讲,目前三维纳来结构电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在传统的平板金属集流体上合成具有三维纳米结构的活性材料,还有一类三维纳米结构电极是从构造集流体结构的角度出发,将集流体设计成三维纳米结构,然后将活性物质沉积或包覆在三维导电骨架上。总而言之,该领域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发现的地方。

二.纳米结构尖晶石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1.纳米结构尖晶石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简介:

纳米尖晶石型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因其具有三维隧道结构,可为锂离子提供三维扩散通道,且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成本低,安全性高和倍率性能好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其电极材料因其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平台,较高的放电容量,良好的循环性能以及较高的

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而成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另外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也具有循环性能好和安全性能高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青睐。

2.纳米结构尖晶石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制备以及原理:

目前,所报道的纳米结构尖晶石型LiMn2O4,LiNi0.5Mn1.5O4,Li4Ti5O4的形貌研究主要集中于纳米线、纳米棒和纳米管等一维纳米结构,以及微/纳米方块、微/纳米球(实心球和空心球)和三维(3D)微/纳多级结构。

Cui等人采用β-MnO2纳米棒作为模板,氢氧化锂为锂源,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出直径约为130nm且长为1.2um的LiMn2O4纳米棒。LiMn2O4纳米棒在1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为100mAhg-1循环100次后,其容量保持率约为85%。表现出极好的倍率性能,其较好的电化学性能源于纳米线的形貌和高结晶度。

xia等人以自制的α-MnO2纳米棒(γ-MnO2微米球或γ-MnO2纳米空心球)为锰源,碘化锂为锂源,乙腈为溶剂,采用回流法及固相煅烧,分别制备了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纳米棒、微米球和纳米空心球。探讨了粒径、形貌、合成方法和晶体结构对尖晶石型LiMn2O4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iMn2O4纳米空心球的电化学性能最好,在1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LiMn2O4纳米空心球、微米球和纳米棒的容量保持率依次为98%、88%和90%。

lou等人采用浸渍法和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空心结构的尖晶石型LiNi0.5Mn1.5O4。首先将锰钴微米球(或微米方块)热分解为二氧化锰介孔微米球(或微米方块),使用浸渍法将氢氧化铝水合物和六水合硝酸镍浸入二氧化锰中,最后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壁厚为500nm粒径为3.5~4.5μm的LiNi0.5Mn1.5O4空心微米球(或粒径为3~3.5μm的LiNi0.5Mn1.5O4空心微米方块),并研究了这两种空心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LiNi0.5Mn1.5O4空心微米球在1c、2c、5c、10c和20c倍率下放电容量分别为118mAhg-1,117mAhg-1,115mAhg-1,111.5mAhg-1,104mAhg-1。在2c倍率下循环2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6.6%。LiNi0.5Mn1.5O4空心微米方块在1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为124mAhg-1,在2c倍率下循环2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7.6%。作者认为这种LiNi0.5Mn1.5O4材料独特的微/纳米多级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其一,组装成空心微米球(或空心微米方块)的纳米尺寸/微纳尺寸的结构基元可缩短锂离子的扩散路径和增大电解液与电极的接触面积;其次,这种特殊的空心结构可承受锂离子嵌入/脱出时所产生的结构应力和体积变化;故所制备的空心结构的LiNi0.5Mn1.5O4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3.小结:

纳米结构的尖晶石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比单一纳米结构(颗粒)的尖晶石型电极材

料的电化学性能优异。纳米结构电极材料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形貌,能承受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收缩和应力等,同时还能有效的发挥该材料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因此,制备具有纳米结构的电极材料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如何能低成本实现其工业化生产,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需寻找一种低成本、低能耗和操作简单的生产方法。

三.纳米薄膜电极材料

1.纳米薄膜电极材料简介: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是一种薄膜化的锂离子电池,其厚度不超过20μm。可以作为智能卡、传感器、微电子与微机械系统等方面与之匹配的微电源,在军事、医学、航天领域的用途尤为突出。其电极材料的制备一般是通过将普通液态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薄膜化来实现的,但由于薄膜电极材料的电阻一般都很小,无需再加入炭黑等添加剂和黏合剂,所以薄膜电池的电极材料一般都比较纯净,这为研究电极活性物质的电化学本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研究纳米薄膜电极材料不仅为了研究其作为薄膜锂离子电池电极的电化学特性,也是研究大体积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反应特性的一种特有方法。本文结合本实验室近年来在纳米薄膜电极材料的一些研究工作,将从纳米颗粒薄膜电极和纳米结构薄膜电极两部分,全面介绍目前国内外关于纳米薄膜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2.纳米薄膜电极材料制备及原理

Dahn 等首次通过激光烧蚀沉积法成功制备了LiCoO2薄膜电极,其研究发现后退火过程

使得样品中既存在LiCoO2高温相,也存在低温相。Liao 等通过射频磁控溅射制备了单相LiCoO2薄膜,经500℃退火其晶粒大小约为60nm,可逆容量约为60μAh / cm2μm。Sauvage 等对LiCoO2薄膜在不同反应阶段的电导率变化首次进行了原位测试,认为LiCoO2薄膜在固溶体区电导率会有巨大的提高。我们小组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非晶态和不同取向的多晶LiCoO2薄膜,研究发现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LiCoO2薄膜的晶化程度不断提高。Li /LiPON /LiCoO2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较高电流密度下循环时,采用经过450℃退火的LiCoO2薄膜组成的全固态薄膜锂电池,放电容量约为20μAh / cm2μm;经过700℃高温退火后制备的多晶LiCoO2薄膜锂电池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3. 8—4. 2V 出现了明显的充放电平台,放电容量达到55. 4μAh / cm2μm,循环性能保持良好。

Sauvage 等最早通过脉冲激光沉积法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结晶性的LiFePO4薄膜,厚度约为300nm。研究发现它在水性电解质和非水性电解质中都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Iriyama 和Yada等也通过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了LiFePO4薄膜电极,其颗粒大小约50 nm,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循环性能,这说明电极的薄膜化可以有效地弱化其电子电导率差的缺点。Eftekhari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LiFePO4/Au 混合纳米薄膜,这种薄膜在80℃时经过1 000次充放电循环仅有10% 的容量衰减。Chiu研究了磁控溅射制备条件对LiFePO4薄膜性能的影响,发现在-20V 的偏压下沉积,500℃退火的LiFePO4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

3.小结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涉及到电子与离子的混合输运、储存与电荷转移、电化学过程中的相转变、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反应等诸多复杂因素。纳米薄膜电极材料由于其动力学上的优势、新的储锂机制与反应特性,以及纳米结构的特点,将在储能体系的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纳米电极材料本身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热力学稳定性差、在电化学反应中容易发生团聚而失去活性、对操作和保存的要求高等。将来纳米薄膜电极材料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合成和开发新的电极材料。(2) 优化电极材料的纳米结构或进行表面改性。(3) 深入研究纳米尺寸效应对电化学行为的作用,开发新的储锂机制。随着薄膜制备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种新型正负极材料的不断出现,纳米薄膜电极材料将为锂离子电池领域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曾晖,王强,杨续来,宋金保,谢佳.纳米结构尖晶石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金属功能材料,2013,20(1):59-63

[2] x l Zhang,f y cheng,k zhang,et al.facile polymer-assisted synthesis of LiNi0.5Mn1.5O4 with a hierarchical micronano structure and high rate capability.RSC Advances,2012,2:5669-5675

[3]z x Chen,qiu s cao,et al.surface-oriented and nanoflake-stacked LiNi0.5Mn1.5O4 spinel for high-rate and longcycle-life lithium ion batteri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12,22:17768-17772

[4]周永宁,傅正文.纳米薄膜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化学进展,2011,23(2/3):336-348

[5]H. Gruenspecht,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11: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U.S.: 2010.

[6]D. C. S. Souza, V. Pralong, A. J. Jacobson and F. Nazar. A Reversible Solid-State Crystalline Transformation in

a Metal Phosphide Induced by Redox. Chemistry Science,2011,296:2012-2015.

[7]J. Cabana, L. Monconduit, D. Larcher and M. R. Palacin. Beyond Intercalation-Based Li-Ion Batteries: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Challenges of Electrode Materials Reacting Through Conversion Reactions. Adv. Mater.2010, 22: E170-E192.

[8]周永宁.纳米薄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与反应机理研究,化学进展,2009,15(6):331-338

[9]T. H. Kim , J. S. Park , S. K. Chang, S. G. Choi, Ji Heon Ryu and Hyun-Kon Song. The Current Move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Towards the Next Phase. Adv. Energy Mater., 2012.7:860-972.

[10]王志成.基于纳米结构的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催化化学,2010,3(1):123-129

[11]L, Shen,E. Uchaker , X. G. Zhang, and G. Z. Cao. Hydrogenated Nanowire Arrays for High Rate Lithium Ion Batteries. Adv. Mater. 20]2,24: 6502-6506.

[12] P. Meduri, E. Clark, J.H . Kim, E. Dayalan, G. U. Sumanasekera and M.K. Sunkara. M0O3 x Nanowire Arrays As Stable and High-Capacity An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Nano Lett.2012,12: 17841788.

[13]B. Liu, J. Zhang, X. F. Wang, G. Chen, D. Chen, C. W. Zhou and G. Z. Shen, HierarchicalThree-Dimensional ZnCo^Oj Nanowire Arrays/Carbon Cloth Anodes for a Novel Class of 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Nano Lett, 2012.

[14]J. Liu, C. P. Liu, Y. L. Wan, W. Liu, Z. S. Ma, S. M. Ji, J. B. Wang, Y. C. Zhou, P.Hodgsonb and Y. C. Li. Facile synthesis of NiCo204 nanorod arrays on Cu conductive substrates as superior anode materials for high-rate Li-ion batteries. CrystEngComm. 2013,15: 1578-1585.

[15]M. Tian, W. Wang, S. H. Lee, Y. C. Lee, R. G. Yang. Enhancing Ni-Sn nanowire lithium-ion anode performance by tailoring active/inactive material interfac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1, 196: 10207-10212. [16]T. Song, H. Y. Cheng, H. C_ Choi, J. H. Lee, H. K. Han, D. H. Lee, D. S. Yoo, M. S. Kwon, J.M. Choi, S. G. Doo, H. Chang, J. L. Xiao, Y. G. Huang, W. Park, Y. C. Chung, H. Kim, J. A.Rogers and U. Paik. Si/Ge Double-Layered Nanotube Array as a Lithium Ion Battery Anode.2012,6:303-309.

[17] Z. Wei, H. Mao, T. Huang, A. Yu. Facile synthesis of Sn/Ti02 nanowire array composites as superior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3,223: 50-55.

[18] L. Yu, Z. Y Wang, L. Zhang, H. B. Wu and X. W Lou. Ti02 nanotube arrays grafted with Fe203 hollow nanorods as integrated electr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 Mater. Chem. A,2013, 1: 122-127.

[19] L. G. Xue, Z. Wei, R. S. Li, J. L. Liu, T. Huang and A. Yu.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Cu6Sn5-coated Ti02 nanotube arrays as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J. Mater.Chem.. 2011,21:3216-3220.

[20] W. Q. Zeng, F. P. Zheng, R. Z. Li, Y. Zhan, Y. Y. Lib and J. P. Liua. Template synthesis of Sn02/a-Fe203 nanotube array for 3D lithium ion battery anode with large areal capacity.Nanoscale, 2012, 4: 2760-2765.

银纳米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行为

银纳米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行为 作者:姚爱丽, 吕桂琴, 胡长文, YAO Ai-Li, LU Gui-Qin, HU Chang-Wen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北京,100081 刊名: 无机化学学报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年,卷(期):2006,22(6) 被引用次数:12次 参考文献(16条) 1.董绍俊;车广礼;谢远武化学修饰电极 2003 2.Nada M D;David M B查看详情 2001 3.Sandmamn G;Dietz H查看详情 2000 4.高迎春;李茂国;王广凤银纳米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灿烂甲酚蓝的催化研究[期刊论文]-Chin J Anal Lab 2004(12) 5.Sarkar J;Pal P;Talapatra G B Adsorption of 2-aminobenzothiazole on colloidal silver particles: A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tudy[外文期刊] 2005(26) 6.Vukovic V V;Nedeljkovic J查看详情 1993(04) 7.Gole A;Sainkar S R查看详情 2000(05) 8.Kumar A;Mandale A B;Sastry Sequential electrostatic assembly of amine-derivatized gold and carboxylic acid-derivatized silver colloidal particles on glass substrates[外文期刊] 2000(17) 9.Cheng L;Dong S J查看详情 2000 10.周延秀;朱果逸;汪尔康查看详情 1994(03) 11.Liu Z L;Wang X D;Wu H Y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 12.Tang Z Y;Liu S Q;Dong S J查看详情 2001 13.曹楚南;张鉴清电化学阻抗谱导论 2002 14.阮北;鲁彬;童汝亭自组装巯基环肽单层膜修饰金电极电化学行为的研究[期刊论文]-J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3(05) 15.孙向英;翁文婷荧光性自组装双层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期刊论文]-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2005(06) 16.Lu M;Li X H;Yu B Z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夏立新.宫科.汪舰.康笑博.佟胜睿.刘广业.XIA Li-Xin.GONG Ke.WANG Jian.KANG Xiao-Bo.TONG Sheng-Rui. LIU Guang-Ye用简便方法组装二维模板银纳米阵列[期刊论文]-化学学报2007,65(21) 2.吕桂琴.姚爱丽.郑传明.L(U) Gui-qin.YAO Ai-li.ZHENG Chuan-ming MPA包覆的银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制备和电化学表征[期刊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26(10) 引证文献(12条) 1.王耀先.贺国旭.张秋霞.王香.胡中爱铝基氪化铝模板制备Ag纳米线及其电化学性质[期刊论文]-化工新型材料2013(1) 2.周闻云.陈艳玲.韩清.贾玉萍抗坏血酸在纳米银DNA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期刊论文]-分析科学学报

纳米储氢电极材料

纳米储氢电极材料主要有碳纳米管、镁镍合金和镁钛合金 Mg2 Ni纳米晶储氢材料 性能:它具有储氢容量高,吸放氢平台好,质量轻,资源丰富等优点,但要能达到实用化的目的就必须解决其在室温下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差,表面容易形成氧化膜等缺点。 目前,在镁基储氢合金的开发研究中,现已有Mg2Ni ,Mg2Cu ,Mg2La系储氢合金,还有 一系列的多元MgNi系储氢合金。 制备方法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即使用高能球磨机进行球磨制备 1.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Mg Ni 合金粉末,其晶 粒度在10nm左右。 2. 在较高的速度下球磨可以使生成Mg Ni 合金的时间提 前,完全合金化的过程缩短,还有利于减轻焊合提高球磨效率。 3. 过程控制剂的加入以及循环变速运转可以缓和焊合 现象的发生。 4. 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Mg Ni 纳米晶粉末在室温下即 可吸氢,贮氢性能较之传统方法制备的材料有显著改善。 传统方法制备的Mg Ni 在温度低于250°C时不产生吸 2 氢现象,在经历一个前期活化过程之后,吸放氢实验在250 8 °C~350°C,氢气压力1.5~2.0MPa下完成。 将机械合金化制备的Mg Ni 纳米晶粉末在金属高压系 2 统进行贮氢性能研究。称取一定量样品放入反应室中,真空加热除气后,冷却到室温,放入一定量的氢气(氢气纯度大于99 %),观察粉末在室温下的吸氢情况。 储氢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CNTs,Carbon Nanotubes 是一种主要由碳六 边形弯曲处为碳五边形和碳七边形组成的单层或多层 纳米管状材料。管的内径在几个纳米到几十个纳米之间, 长度可达微米量级。仅有一层石墨片层结构的单层管被 称为单壁碳纳米管SWNTs, Single - Walled carbon nan tubes ,有多层石墨片alled carbon nan tubes 。单壁碳纳米管 是碳纳米管的一层结构的多层管被称为多壁碳纳米 管MWNTs,Multi - W种极限状态,管径较小,直径一般为1~ 6nm,最小的直径大约为014nm,其结构中的缺陷不易存 在,具有较高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一 般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长度为几十纳米到微米,层数从 2~50不等,层间距约为0134nm。 (文献参考:Mg_2Ni纳米晶储氢材料的机械合金化制备工艺研究) 物理吸附

血红蛋白在纳米金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研究(1)

第20卷第7期2008年7月化学研究与应用 Che m ical Research and App licati on Vol .20,No .7 July,2008   收稿日期:2007208209;修回日期:2008203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375008,20475001)资助;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4B33301024,2005B10301041,2006B12401011)资 助;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108856)资助 联系人简介:程发良(19672),男,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电化学研究。Email:chengfl@dgut .edu .cn 文章编号:100421656(2008)0720872204 血红蛋白在纳米金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研究 张 敏1 ,程发良 13 ,蔡志泉2,姚海军 1 (1.东莞理工学院生物传感器研究中心,广东 东莞 523106) (2.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106) 关键词:纳米金;牛血红蛋白;化学修饰电极 中图分类号:O65711 文献标识码:A 氧化还原蛋白在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研究不但能获得有关蛋白质和酶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等重要信息,为开发新型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反应器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对了解它们在生命体内的电子转移机理和生理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血红蛋白(Hb )是以血红素为辅基的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 2。由于它的三维结构已经确定,所以常常用作研究蛋白质的结构 与功能关系的模型物[1,2] 。HB 分子庞大,电活性中心血红素被四条肽链包围而不易暴露,且在常规电极上强烈吸附和变性,使得它在一般固体电 极上的电子传递困难,需要借助媒介体[3] 、促进剂[4]或特殊电极材料[5] 促进电化学反应。 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具有与其颗粒大小相关的 特殊性质[6] ,如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从而产生不同于相应块体材料的电学、光学、磁学和催化性能,逐渐为电分析化学领域广泛 关注[7] 。文献曾报道了纳米金用于测定儿茶酚[8]、去甲肾上腺素[9]、葡萄糖[10211]等物质。本文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纳米金修饰电极,利用该修饰电极测定了血红蛋白,实验结果表明:纳米 金具有良好的生物共容性[12] ,且纳米金较大的比表面积增强了血红蛋白在电极表面的吸附,显著提高了血红蛋白的电化学响应,实现了血红蛋白的直接电化学。 1 实验部分 111 试剂和仪器 牛血红白蛋白(国产,储备液在4℃条件下保存);氯金酸(HAuCl 4?3H 2O );实验用缓冲溶液为012mol/L Na Ac -HAc,pH 值采用混合不同比例的Na Ac 和HAc 溶液调整;实验所需的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所有实验均在室温下进行。 P ARST AT2273电化学综合测试系统;电化学实验采用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为裸玻碳电极(GCE )或者纳米金修饰电极(NG/GCE ),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对电极为铂电极;赛多利斯电子天平BS124S (北京赛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波仪器厂);电子pH 计H I 98101(北京哈纳科仪科技有限公司)。112 修饰电极的制备金溶胶的制备参照文献[13] 。将玻碳电极先用金相砂纸抛光,然后依次用110、013μm 的A l 2O 3在麂皮上抛光至镜面,再移入超声水浴中清洗,最后依次用1∶1乙醇、1∶1HNO 3和蒸馏水超声清洗。把经过预处理的玻碳电极,用氮气吹干,置于金溶胶中于+115V 下电沉积2h 即可,标记为NG/GCE ,置于NaHc -HAc 缓冲溶液中备用。113 实验方法 电化学实验均在50mL 电解池中进行,用上述三电极系统,测定电化学曲线。测试前需向溶液中通氮气20m in 以上,以除去溶液中的溶解氧。所有实验均在室温下进行(约25℃)。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

A highly sensitive hydrogen peroxide amperometric sensor based onMnO2-modi?ed vertically align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Analytica Chimica Acta,2010 MnO2-多臂碳纳米管 Cu电极 Gold nanoparticles mediate the assembly of manganese dioxide nanoparticles for H2O2 amperometric sensing,Electrochimica Acta,2010 MnO2–AuNP/ GCE H2O2电流传感 器 A novel nonenzymatic hydrogen peroxide sensor based on MnO2/graphene oxide Nanocomposite,Talanta,2010 GO/MnO2/ GCE(氧化 石墨烯) H2O2电流传感 器 Electr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MnO2 electrode material for supercapacitors,ScienceDirect,2011 MnO2泡沫镍电极MnO2电活性物 质作为超级电容 材料 Facile synthesis of novel MnO2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nitrite sensing,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09 MnO2/QPVP-Os/GCE (联吡啶锇取代的聚乙 烯吡啶) 亚硝酸盐传感器 Preparation of MnO2/graphene composite as electrode material for supercapacitors,J Mater Sci ,2011 MnO2/grapheme(石墨 烯) 超级电容器 Hydrogen peroxide sensor based on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β-manganese dioxide nanorods,Microchim Acta (2011) β-MnO nanorods/GCE 。 H2O2电化学传 感器 Mn3O4 Graphene Hybrid as a High-Capacity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American Chemical Societ,2010 Mn3O4/RGO(还原石墨 电极) 锂离子电池阳极 材料 Non-enzymatic electrochemical CuO nano?owers sensor for hydrogen peroxide detection,Talanta,2010 CuO/Cu箔H2O2电流传感 器(无酶) Synthesis of CuO nano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nonenzymatic glucose sensing,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10 CuO以碳为基底做成电 极 葡萄糖传感器 (无酶) A highly sensitive nonenzymatic glucose sensor based on CuO nanoparticles-modi?ed carbon nanotube electrode,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0 CuO/MWCNTs/Cu电极葡萄糖传感器 (无酶) An improved sensitivity nonenzymat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a CuxO modi?ed electrode,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0 CuxO/Cu箔葡萄糖传感器 (无酶) Synthesis of CuO nanoflower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H2O2 sensor,Bull. Mater. Sci,2010 CuO NFS/Nafion-Au电 极 H2O2电流传感 器(无酶)

各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分析

锂离子电池现使用的正极材料有如下几种: 1、钴酸锂 钴酸锂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正极材料,钴产生3.9V(vs. Li)的电势平 台,对钴酸锂而言,对应于其理论容量,高达274mAh/g,实际容量可达155mAh/g,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主要应用于便携电池领域:如手机,PDA;移动DVD; MP3/MP4、笔记本电脑。 1)结构缺陷 对钴酸锂(LixCoO2,00.55 时,材料的容量发生严重的退化,其层状结构倾向于塌陷,使得实际可利用的容量不超过155mAh/g,为了能够更多的利用LiCoO2 中的锂离子,人们采用掺杂、包覆等办法对其改性。目前,有多种元素应用于LiCoO2 掺杂,但只有Mn 和Al 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在Li 过分脱出时(E>4.2V 时),LiCoO2 发生严重的过充现象,化学键发生断 裂而释出O2,导致体系的不稳定,甚至有使电池爆炸的危险。 2)资源缺乏 钴在我国属于稀缺资源,我国钴矿矿床规模较小,矿区储量大于2 万吨的只 有甘肃金川和青海德尔尼两处,矿区储量大于1 万吨的有河北、四川、海南、新 疆4 省。截至2006 年底,我国探明钴储量47.1 万吨。由于连年开采,我国钴储 量逐年减少。我国钴产量应该在4900 吨左右。2002 年我国钴消费量为4845 吨,比2001 年增加了22%。从2002 年起,电池行业已超过硬质合金行业,成为我国 钴消费的第一大行业。由于目前我国未发现大规模有开采价值的钴矿,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用钴酸锂的生产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钴原料。 2、镍酸锂 Ni4+/Ni3+电对能产生3.75V 的电势平台。它能可逆的嵌脱0.7Li,具有接 近200mAh/g 的循环容量,但在实际中,很难得到这个结果。首先在高温下,由于Li 的挥发,很难合成化学计量比LiNiO2,高温时六方相的LiNiO2 很容易向立方相的LiNiO2 转变,这种锂镍置换的立方相的没有电化学活性,而且这个反应的逆过程很慢并且不完全。此外在充放电过程中,LiNiO2 还会发生一系列的结构变化,而导致嵌锂容量的损失。实际上镍酸锂无太大实用价值。 3、镍钴二元材料和多元复合材料 LiCoO2 价格昂贵,LiNiO2 合成困难,如果能够结合二者的优点,用价格相 对低廉的Ni 替代部分Co,合成具有LiCoO2 一样优良电化学性能地电极材料,那么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半径相近,Ni 和Co 几乎可以以任何比例形成 固溶体。近几年来,多元混合掺杂的层状氧化物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不同金属原子比例的镍钴锰多元材料得到了研究,但是颗粒形貌和粒度分布不得到有效的控制,只有在足够高的电势下(大于4.5V)才能获得180mAh/g 的容量,此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钴系材料的特点。 4、尖晶石锰酸锂 尖晶石锰酸锂能够产生4.0 V 的电压平台,与钴酸锂相当,理论容量 148mAh/g,实际容量120mAh/g 左右,比现在所用的钴酸锂稍低。早在上世纪80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循环伏安法测定过氧化氢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循环伏安法测 定过氧化氢 【摘要】目的:研究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伏安法测定过氧化氢的浓度。方法:采用涂布法制成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在pH=7.0 K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采用该修饰电极伏安法测定H2O2。结果:该修饰电极对H2O2有着显著的电催化作用,与裸玻碳电极相比,其灵敏度大大提高,在 1.2×10-6~1.0×10-3 mol/L 浓度范围内,过氧化氢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1×10-7 mol/L,将该修饰电极用于医用过氧化氢的测定,相对平均偏差为1.2%,平均回收率为97.6%,结果满意。结论:该修饰电极响应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寿命长,适合于具有电活性生物分子的测定。 【关键词】碳纳米管学修饰电极伏安法过氧化氢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H2O2) by voltammetry with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functionalized with carboxylic group modified electrode (CME). Method: The CME was fabricated, which based on the immobilization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functionalized with carboxylic group. In a medium of KH2PO4-Na2HPO4 buffer solution with pH=7.0,the CME was

四种主要的锂电池正极材料

四种主要的锂电池正极材料 LiCoO2 锂离子从LiCoO2中可逆脱嵌量最多为0.5单元.Li1-xCoO2在x=0.5附近发生可逆相变,从三方对称性转变为单斜对称性。该转变是由于锂离子在离散的晶体位置发生有序化而产生的,并伴随晶体常数的细微变化。但是,也有人在x=0.5附近没有观察到这种可逆相变。当x>0.5时,Li1-x CoO2在有机溶剂中不稳定,会发生释氧反应;同时CoO2不稳定,容量发生衰减,并伴随钴的损失。该损失是由于钴从其所在的平面迁移到锂所在的平面,导致结构不稳定,使钴离子通过锂离子所在的平面迁移到电解质中。因此x的范围为0≤x≤0.5,理论容量为156mA·h/g。在此范围内电压表现为4V左右的平台。当LiCoO2进行过充电时,会生成新的结构 当校子处于纳米范围时,经过多次循环将产生阳离子无序,部分O3相转变为立方尖晶石相结构,导致容量衰减。粒子小时,由于锂离子的扩散路径短,形成的SEI膜较粒子大的稳定,因此循环性能好。例如,70nm的粒子好于300nm 的粒子。粒子大小对自放电也具有明显影响。例如粒子小,自放电速率快。粒径分布窄,粒子的球形性越好,电化学性能越佳。最佳粒子大小取决于电池的要求。 尽管LiCoO 与其它正极材料相比,循环性能比较优越,但是仍会发生衰减, 2 对于长寿命需求的空间探索而言,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循环性能。同时。研究过经过长时期的循环后,从层状结构转变为立方尖晶石结构,特别程发现,LiCoO 2 是位于表面的粒子;另外,降低氧化钴锂的成本,提高在较高温度(<65℃)下的循环性能和增加可逆容量也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之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掺杂和包覆。 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锂钴氧化物能够大电流放电,并且放电电压高,放电平稳,循环寿命长。.因此成为最早用于商品化的锉离子蓄电池的正极材料,亦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小型摄像机等)的正极材料。LiCoO2具有a-NaFeO2型二维层状结构,适宜于锂离子在层间的嵌人和脱出,理论容量为274 mA·h/g。在实际应用中,该材料电化学性能优异,热稳定性好,且初次循环不可逆容量小。实际可逆容量约为120~150 mA·h/g,即可逆嵌人/脱出晶格的锂离子摩尔百分数接近55 %。 在过充电条件下,由于锂含量的减少和金属离子氧化水平的升高,降低了材料的稳定性。另外由于Co原料的稀有,使得LiCoO2的成本较高。 LiCoO2生产工艺相对较为简单,其传统的合成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合成法和低温固相合成法。 高沮固相合成法通常以Li2CO3和CoCO3为原料,按Li/Co的摩尔比为1:1配制,在700~900℃下,空气氛围中灼烧而成。也有采用复合成型反应生成LiCoO2前驱物,然后在350~450℃下进行预热处理,再在空气中于700~850℃下加热合成,所得产品的放电容量可达150 mA·h/g。唐致远等以计量比的钴化合物、锂化合物为合成原料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的作用下研磨混合均匀,先在450℃的温度下处理6h.,待冷却后取出研磨,然后再在6~10 MPa压力下压成块状,最后在900℃的温度下合成12~36 h而制得。日本的川内晶介等用Co3O4和Li2 CO3做原料,按化学计量配合在650℃灼烧10h制的温定的活性物质。章福平等按计量将分析纯LiNO3和Co(NO3)2·6H2O混匀,加适量酒石酸,用氨水调

纳米铂

纳米铂-L半胱氨酸修饰玻碳电极对 对苯二酚的检测研究 姓名:陈盼盼学号:201004034032 班级:化学一、文献综述 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和物质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人们在享受现代科学与技术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和快乐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人类未来面临的巨大生存危机和困难。20世纪,人们逐步认识化学品的不当生产和使用会对人的健康、社区环境、生态环境产生危害性。据统计,世界每年生产的人工合成有毒化合物约50万种,共400万t,所有这些物质,近一半留在大气江河、湖、海内,另外每年还有将近18万t的铅和磷,3000万t的汞和各种有毒重金属流入水体内,200万t石油流进海洋。中国化学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分别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22.5%、7.82%和5.93%,造成环境严重恶化,直接危害人类,又破坏生物圈,长期的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对苯二酚,又名氢醌.化学名1,4-苯二酚,英文名 1,4-Dihydroxybenzene ; Hydroquinone。对苯二酚为白色针状结晶,分子式C6H4(OH)2,分子量110.11,比重1.332,熔点172℃,沸点286℃,闪点165℃,溶于水、乙醇及乙醚,微溶于苯。可燃。自燃点516℃。长期接触对二苯酚蒸气、粉尘或烟雾可刺激皮肤、粘膜,并引起眼的水晶体混浊。操作现场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2mg/m3。 对苯二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且应用广泛【1】主要用于显影剂、蒽醌染料、偶氮染料、合成氨助溶剂、橡胶防老剂、阻聚剂、涂料和

香精的稳定剂、抗氧剂等。对苯二酚因具有毒性,而且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对人体环境有较大的危害, 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其微量不容易不检测出来,因而需要更加灵敏的方法来检测目前,微量对二苯酚的测定方法有荧光谱法【2】、薄层色谱法【3】高效液相色谱法【4】动力学光度法【5】因为对苯二酚具有电学活性,可用电化学方法测定其含量,因此用选择性好、灵敏度有高的化学修饰电极测量对对苯二酚已有报道【6-7】,但是因为修饰过程复杂,干扰过多,灵敏度等问题。所以要设计更好的修饰方法来对微量对苯二酚的检测。 玻碳电极,是电化学研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碳材料基础电极【8】。它的表面具有多变的性质,极易受实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玻碳电极在应用与电化学研究时,在每次试验前需要对电极进行前处理,以改善其电化学相应信号的重现性【8】。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实验室,对玻碳电极最为常采用的的前处理程序都是先在Al2O3磨料浆中打磨电极,随后在超声水浴中清洗。但这样的处理方法再重现性上不尽人意。因次,在这里我们要进行电化学活化以此来满足电分析实验室所需的各种高要求,各种有效的电化学活化方法均采用一个叫高阳极极化电位。电化学活化既可以在酸性、中性溶液中【9】也可以在碱性溶液中【10】,动力学研究表明活化电极的电子传导性质的改善可能以表面的亲水性【11】、清洁度【12】、含氧基团【13】等因素有关。 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14】、体积效应【15】和介电限域效应登

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极材料的发展现状

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极材料的发展现状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比能量和高电压的优点,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已成为国际电池界商品化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可充电锂电池技术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消费电子产品电动车和可移植医疗器具(如人工心脏)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第一个商品化的可充式锂-二硫化钼电池于1979年研究成功,1987年投产。 不幸的是1989年8月,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的汽车移动电话在使用该电池时发生了起火事件,原因是锂枝晶的形成导致正负极间的隔膜穿孔引起电池短路,后来该电池被迫停产。 70年代末,法国的Armand 先后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1.采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它不与锂发生反应,可制备全固态锂金属二次电池; 2.采用很低电压就能使锂离子嵌入脱出的材料来代替金属锂,从而发展为正极和负极采用锂离子嵌入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根据第二条解决途径,1991年,日本Sony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成为锂离子电池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代的锂离子电池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插层化合物作电极,在正极上采用的是LiCoO2,而负极则用石墨替代了原先的Li金属。负极材料的改变解决了长期困扰锂电池的Li枝晶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

电池的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商业化的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各国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开发,有力地促进了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发展。十几年来,锂离子电池不仅在产量和产值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而且其应用领域也大大拓宽了。 目前,锂离子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摄像机、便携式仪器仪表等领域。随着这些电器的高能化,轻量化,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除了适应电器市场向微型化发展以外,锂离子电池也在向大型电动设备方向发展,被看作是未来电动汽车动力电源的重要候选者之一,并在空间技术、国防工业等大功率电源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锂离子电池是以Li+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 实际上是一个锂离子浓差电池,正负极由两种不同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组成。 通常正极采用锂化合物,负极采用锂-碳层间化合物。电介质为锂盐的有机电解液。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被形象地称之为“摇椅式电池”。 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正极处于贫锂态,同时电子的补偿从外电路供给到碳负极,保证负极的电荷平衡。放电时,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富锂态。 在正常充放电过程中,Li+在层状结构的碳材料和层状结构的金属氧

电沉积纳米金的读书笔记

[1]吉玉兰, 王广凤, 方宾. 纳米金/单壁碳管修饰玻碳电极对黄芩苷的电催化作用及快速检 测[J].2010, 6(6): 11-12. NG/GCE电极的制备 将l mg酸化的SWNT分散在5 mL DMF中,超声振荡至溶液均一。玻碳电极先在0.05 μm A2O3上抛光,然后分别在无水乙醇和二次蒸馏水中各超声清洗l min,晾干后,用微量进样器取10.0μL上述SWNT分散液滴加在玻碳电极表面,晾干,即得SWNT/GCE。将SWNT/GCE用二次水冲净置于0.1 mg/mL HAuCl4中,以扫速50 mV/s,于1.2~-0.6 V范围连续扫描5圈,取出用水反复冲净,晾干得NG/SWNT/GCE。 [2]张英,袁若,柴雅琴等. 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测定对苯二酚[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6(31):87-90. NG/GCE电极的制备 将玻碳电极分别用0.1 μm和0.03 μm A12O3。粉末抛光成镜面,二次水冲洗,依次用(1+1) HNO3,无水乙醇和二次水超声清洗5 min,取出后用二次水冲净置于1 mg/mL HAuCl4中,以饱和甘汞电极(SCE)为参比,铂丝为对电极,于-0.2 V下保持60 s,取出后用二次水反复冲洗,得NG/GCE修饰电极,悬在pH为7.0的PBS上方保存备用。 NG/GCE修饰电极的性能 图1(a)是裸GCE和NG/GCE修饰电极在 5.0 mmol/L Fe(CN)63-/4- + 0.1 mol/L PBS(pH=7.0)中的循环伏安图.从图中可以看出,Fe(CN)63-/4-在NG/GCE修饰电极上峰电流明显增加,并且氧化还原峰电位差值减小,这主要是因为:NG使GCE电极的表面粗糙度和有效面积增加以及带正电荷的NG叫同带负电荷Fe(CN)63-/4-有较强的静电作用,使氧化还原发应更容易发生.图l(b)是裸GCE和NG/GCE修饰电极在5.0 mmol/L Fe(CN)63-/4-+0.1 mol/L PBS(pH=7.0)中的交流阻抗图,由图可知,NG/GCE电极膜的阻抗比裸GCE小很多,这说明NG能很好地增强电子的传输. [3]朱强,袁若,柴雅琴等.以纳米金为介质的无标记电流型甲胎蛋白免疫传感器的研 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32):82-90.

详细分析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选择

详细分析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选择 锂离子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二次充电,属于一种二次可充电电池,主要工作原理为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反复移动,无论电池的形状如何,其主要组成部分都为电解液、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膜。目前,国际上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主要的锂离子应用市场为手机和电脑。随着锂离子电池的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也在逐渐的扩大,其在正极材料的使用方面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其中包括:橄榄石型磷酸亚铁锂、层状钴酸锂、尖晶石型锰酸锂等等,实现多种材料的并存。从技术发展方面能够看出,在日后的发展中还会产生更多新型的正极材料。对于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来说,其在成本费用、安全性能、循环能力以及能量密度等多个方面都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在应用材料领域中,由于钴酸锂的费用较高、安全性较低,因此在具体的使用中通常适用于普通消费类电池,难以符合动力电池的相关要求。而上述列举的其他材料均已在目前的动力电池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负极材料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对整体电池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目前,负极材料主要被划分为两个类别,一种为商业化应用的碳材料,例如天然石墨、软碳等,另一类为正处于研发状态,但是市场前景一片大好的非碳负极材料,例如硅基材料、合金材料、锡金材料等等。 1碳负极材料:此种类型的材料无论是能量密度、循环能力,还是成本投入等方面,其都处于表现均衡的负极材料,同时也是促进锂离子电池诞生的主要材料,碳材料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别,即石墨化碳材料以及硬碳。其中,前者主要包括人造石墨以及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的形成过程为:在2500℃以上的温度中,将软碳材料进行石墨化处理之后得到,MCMB属于人造石墨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其结构为球形,表面质地较为光滑,直径大约为5-40μm。由于受其表面光滑程度影响,使电极表面以及电解液之间发生反应的几率降低,进而降低了不可逆容量。同时,球形结构能够方便锂离子在任何方向进行嵌入和脱出活动,对保障结构稳定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天然石墨也具有诸多优势,其结晶度较高、可嵌入的位置较多,并且价格较低,是较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弊

芦丁在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

芦丁在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电化学工作站的使用方法,掌握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技术 2. 通过对体系的测量,了解如何根据峰电流、峰电势及峰电势差和扫描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来判断电极反应过程的可逆性,以及求算有关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 3. 学习固体电极表面的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芦丁(Rutin)是一种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多种植物的茎和叶中,是一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在临床上它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瘫及各种因毛细管脆性增加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和冠状动脉高血压病等。 循环伏安法是用途最广泛的研究电活性物质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在电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它能在很宽的电位范围内迅速观察研究对象的氧化还原行为,因此电化学研究中常常首先进行的是循环伏安行为研究,如电极过程的可逆性、电极反应机理、计算电极面积和扩散系数等电化学参数。

循环伏安是在工作电极上施加一个线性变化的扫描电压,以恒定的变化速度扫描,当达到某设定的终止电位时,再反向回归至某一设定的起始电位,记录工作电极上得到的电流与施加电压的关系曲线,对溶液中的电活性物质进行分析。 典型的循环伏安图如图所示: 选择施加在a 点的起始电位E i ,然后沿负的电位即正向扫描,当电位负到能够将Ox 还原时,在工作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Ox + Ze = Red ,阴极电流迅速增加(b-d ),电流在d 点达到最高峰,此后由于电极附近溶液中的Ox 转变为Red 而耗尽,电流迅速衰减(d-e );在f 点电压沿正的方向扫描,当电位正到能够将Red 氧化时,在工作电极表面聚集的Red 将发生氧化反应:Red = Ox + Ze ,阳极电流迅速增加(i-j ),电流在j 点达到最高峰,此后由于电极附近溶液中的Red 转变为Ox 而耗尽,电流迅速衰减(j-k );当电压达到a 点的起始电位E i 时便完成了一个循环。 循环伏安图的几个重要参数为:阳极峰电流(i pa )、阴极峰电流(i pc )、阳i E 还原峰 E pc i pc E pa 氧化峰 a b g h i j I 0.8V I –0.2V k i pa f c d e

锂离子电池纳米电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纳米电极材料 摘要:纳米材料因为其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中倍受人民关注。使用纳米电极材料之后锂离子电池容量明显比传统的块体材料提高很多,然而纳米材料的使用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纳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上的应用,分析其优缺点和改进方法,并对未来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材料,锂离子电池, 1.锂离子电池原理和结构 作电压与重量能量密度优于常用的镍镉电池(Ni/Cd)与Ni/MH电池,又无记忆效应及环保问题(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含量最低),因此成为目前商业开发二次电池的主流;还以其薄形化及形状有高度的可塑性等特点,因此符合电子产品轻、薄、短、小的要求,所以备受各国科学家及电池业的重视,发展极快。 锂离子电池被人们称为“绿色环保能源”和“跨世纪的能源革命”。锂离子电池是照相机、电子手表、计算器、各种具有储存功能的电子器件或装置的理想电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锂离子电池由正负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部控制电路组成。所以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包括:电极材料、电解质材料和隔膜材料。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如下[1]: 图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LiCoO2→CoO2+Li++e 负极反应:Li++e+C6→LiC6 电池反应:LiCoO2+C6→CoO2+ LiC6 放电时:锂离子由负极中脱嵌,通过电解质和隔膜,重新嵌入到正极中。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通过电解质和隔膜,嵌入到负极中。 2.纳米电极材料的优缺点 锂离子电池纳米电极存在一些潜在的优缺点。 优点:(i)更好地释放锂嵌入和脱嵌过程中的应力,提高循环寿命;(ii)可发生在块体材料中不可能出现的反应;(iii)更高的电极/电解液接触面积提高了充/放电速率;(iv)短的电子输运路径(允许在低电导或高功率下使用);(v)短的锂离子传输路径(允许在低锂离子传导介质或高功率下使用)。 缺点:(i)高比表面积带来的不可预期的电极/电解液反应增加,导致自放电现象,差的循环性能及寿命;(ii)劣等的颗粒包装技术使其体积能量密度很低,除非开发出一种特殊的压缩工艺,否则会限制它的应用;(iii)电极合成过程可能会更加复杂。

碳纳米管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碳纳米管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摘要】对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应用以及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发展趋势作比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 Application of the Carbon nanotube in electrochemistry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preparation,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electrodes in the field of electrochemistry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Electrochemistry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electrodes 碳纳米管,又名巴基管(buckytube),是1991年由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Sumio Iijima)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下发现的一种针状的管形碳单质。它以特有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质,以及独特的准一维管状分子结构和在未来高科技领域中所具有的潜在应用价值,迅速成为化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碳纳米管在理论计算、制备和纯化生长机理、光谱表征、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力学电学、化学和材料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在一些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碳纳米管(CNT)的发现,开辟碳家族的又一同素异形体和纳米材料研究的新领域。 由于CNT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催化活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使过电位大大降低及对部分氧化还原蛋白质能产生直接电子转移现象,因此被广泛用于修饰电极的研究。碳纳米管在作为电极用于化学反应时能促进电子转移。碳纳米管的电化学和电催化行为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1碳纳米管的分类 CNT属于富勒碳系,管状无缝中空,具有完整的分子结构,由碳六元环构成的类石墨平面卷曲而成,其中每个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3个碳原子发生完全键合,各单层管的顶端有五边形或七边形参与封闭。CNT的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具有较大的长径比。由单层石墨片卷积而成的称为单壁碳纳米管(SWNT),制备时管径可控,一般在1~6 nm之间,当管径>6 nm后CNT 结构不稳定,易塌陷。SWNT轴向长度可达几百纳米甚至几个微米。由两层以上柱状碳管同轴卷积而成的称为多壁碳纳米管(MWNT),层间距约为0.34 nm。

锂电池几种正极材料的优缺点

锂电池几种正极材料的优缺点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所用电池内部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这些电池内部材料包括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和正极材料等。其中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和质量直接决定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价格。因此廉价、高性能的正、负极材料的研究一直是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的重点。负极材料一般选用碳材料,目前的发展比较成熟。而正极材料的开发已经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性能进一步提高、价格进一步降低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商业化生产的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的成本大约占整个电池成本的40%左右,正极材料价格的降低直接决定着锂离子电池价格的降低。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尤其如此。比如一块手机用的小型锂离子电池大约只需要5克左右的正极材料,而驱动一辆公共汽车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可能需要高达500千克的正极材料。 衡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好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正极材料应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从而使电池有较高的输出电压;(2)锂离子能够在正极材料中大量的可逆地嵌入和脱嵌,以使电池有高的容量;(3)在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中,正极材料的结构应尽可能不发生变化或小发生变化,以保证电池良好的循环性能;(4)正极的氧化还原电位在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过程中变化应尽可能小,使电池的电压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以保证电池平稳地充电和放电;(5)正极材料应有较高的电导率,能使电池大电流地充电和放电;(6)正极不与电解质等发生化学反应;(7)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应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便于电池快速充电和放电;(8)价格便宜,对环境无污染。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般都是锂的氧化物。研究得比较多的有LiCoO2,LiNiO2,LiMn2O4,LiFePO4和钒的氧化物等。导电聚合物正极材料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LiCoO2 在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中基本上选用层状结构的LiCoO2作为正极材料。其理论容量为274mAh/g,实际容量为140mAh/g左右,也有报道实际容量已达155mAh/g。该正极材料的主要优点为:工作电压较高(平均工作电压为3.7V)、充放电电压平稳,适合大电流充放电,比能量高、循环性能好,电导率高,生产工艺简单、容易制备等。主要缺点为:价格昂贵,抗过充电性较差,循环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LiNiO2

碳基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碳基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药学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己经大大拓展。 电化学分析作为分析技术的一种,在药物分析领域中有着日益广泛的应用。而各种微电极、修饰电极、电化学传感器的问世,由于其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选择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为电化学分析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工作者对电化学分析的研究日益深入,电化学分析在科研、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在新药研发以及药品生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新型碳基纳米材料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探索了不同药物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和电极反应机理,从而建立了一系列灵敏、简单、准确的药物定量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通过电化学方法将金属氧化物四氧化三钴 (Co3O4)/石墨烯(GR)纳米材料电沉积在玻碳电极表面上,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纳米复合电极(Co3O4/GR/GCE),成功地被用于测定异烟肼。通过扫描电镜对此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Co3O4纳米粒子和GR能够很好地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 采用差分脉冲法(DPV)优化了异烟肼的测定条件,在最佳条件下,线性关系范围为0.5160μM,最低检出限为0.17μM(S/N=3),实际药物和血清中的回收率良好,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该方法方便可行,结果满意,重复性好,实用性强。 实验表明,相比于裸电极,此修饰电极获得了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可显著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