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形式探讨

“工作室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形式探讨
“工作室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形式探讨

“工作室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形式探讨摘要:近年形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现有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众多教育院校的认可,但具体落实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等环节中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本文的目的就是对此进行一次探讨。

关键词:工作室化;人才;教学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the form, in art and desig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ability and abilit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the existing task-driven,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od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an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but the specificlinks implemen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ultur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he time to explore this.keywords: studio technology; talent; pedagogy.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我们的高职院校还不具备大面积让学生参与整个项目过程的机会,导致他们的就业时动手能力差,信心不足,不能马上投入到新的岗位中,还要在新的岗位上去重新学习如何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所以高职教育领域有部门提出“工作室化教学法”,将工作室形式应用到课堂,应用到实践。我们通过此次研究探讨,如何贯彻“工作室化”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即可就业,提高社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 镇江分院徐健锐 一、引言 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边是学生没法对口就业。近年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市场的这种矛盾充分反应了我国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滞后时代发展,教学模式依旧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简单、固化、落后,寻求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2010年,学校党政确立了“226”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选择了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试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26”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20%”,代表专业培养水平的学生群体,具体指工作室培养模式下的优秀学生和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优秀选手;第二个“20%”,代表专业技能有特长、社会实践有能力的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学生群体,具体指进入到工作室教学场景的学生、参与各类技能训练的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或各类社团活动的学生、参与校系班各级管理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最后一个“60%”,指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达到专业毕业标准的合格学生。该专业以“九点工作室”为载体,率先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漫设计与制作三个五年制专业上进行试点,承担信

息技术类专业第一个“20%”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任,积极探索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继而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逐步推广,以期达到100%实施率。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工作室制” 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集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纵向交替进行、横向相互渗透,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集合的教学体系。 工作室以开放的教学空间为主,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进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学习任务、项目开展、校企互动等。在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的工作室环境下,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逐步实现自我建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对学生分方向进行培养,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同时,工作室制还借鉴企业的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这种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

14-卓越7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学制:五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人文自然科学与医学知识宽厚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强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热爱祖国,热爱医学事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遵纪守法,关爱病人,尊重生命,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操守。 3. 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4. 具有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系统的临床医学知识。 5. 具有预防医学、中医药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6. 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辨能力,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 7.有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人际沟通技能、团队协作精神、科学研究能力和终身自主学习能力。 8.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9.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大学英语、人体结构、医学基础、感染与免疫、疾病机制、药物概论、血液系统与呼吸系统、消化与营养、机体平衡、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肌肉与骨骼系统、机能学实验、临床基本技能、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精神病学、传染病学、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预防医学实践、社区实践、临床见习、毕业实习、选科实习、毕业考核。 五、专业特色 1.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每个模块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小班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公共基础课1/3内容作为自习为主及教师课外辅导。 2.所有模块至少有一门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临床核心课程模块教学以床旁教学、PBL、CBL等教学形式为主,原则上不安排大班授课。 3.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模式: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接触病人及临床实践,并安排1名临床教师作为导师全程指导。第l~3学年以临床技能中心训练为主,第4~5学年在附属医院进行。 六、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229.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83.5学分,实践教学30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16学分。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 医学学士。 248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着力培养一批符合会计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会计行业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内的会计标准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趋同与等效,会计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会计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并影响国际会计标准的制定,不断提高我国会计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好地为我国经济走出去服务,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应当加快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二、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会计国际化要求,按照“服务大局、内外兼顾、培用结合、统筹协调”的原则,力争用五年时间,着力打造一支国际视野开阔、实务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突出、英语应用娴熟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更好地服务我国会计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在企业会计准则领域先行先试,待积累经验后再扩大到其他会计领域。 三、组织领导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由财政部会计司组织领导;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受财政部会计司委托,具体负责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的组织实施;国家会计学院承担具体培养工作。 四、人才选拔 (一)选拔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3.政治素质高,服从大局,维护国家利益; 4.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5.具有充足时间、精力参与相关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活动; 6.具有一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实务经验和会计理论基础,在某一个或几个专业领域具有一定见解; 7.沟通能力强,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专业讨论; 8.获得本人所在单位的同意和支持。 最近5年内因执业活动违法、违纪受过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或因直接过失给本单位造成不利后果或不良影响的,不得参加选拔。本人所在单位最近5年内存在严重违反会计法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且与本人执业活动或职权范围有直接关系的,不得参加选拔。

名师工作室制度

名师工作室制度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名师工作室制度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特色吸引同一专业教师加入组成的研究组织;名师工作室是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并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也是教师培训与教科研延伸与补充的合作体。建立名师工作室,以进一步发挥名师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气势扩大名师的知名度,使其成为重要的优秀教师无关培养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不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我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名师工作室主要是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促使其专业发展,旨在建立起名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人才新机制。 一、会议制度 (1)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计划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 (2)每周展开一次交流研计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小结反思。 (3)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总结会议,安排本学期需要展示的成果内容及形式,分享成功经验,探讨存在问题。 (4)根据工作室计划,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督促检查工作的实施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二、成员申报、推荐制度 (1)凡符合名师教师工作室成员的条件者经所在教研组同意后,向工作室主持人报名申请。

(2)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依据申报者的品德修养、专业技能和教育素养,筛选确定工作室成员不超过10名,并报学校审核备案。 三、工作室的考核制度 (1)工作室主持人主要由学校有关部门考核。工作室成员主要由主持人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名师工作室。 (2)工作室主持人每学期至少开1-2节校级(或有5名以上的教师听课)公开课;每学期作校级(或5名以上的同学科老师参与的)教师培训讲座(报告会、研讨会)一次;每学期听本工作室成员课不少于20节;每学年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论着)一篇以上;每个工作周期内必须主持并与工作室成员共同完成至少一个区级以上研究课题。 (3)工作室成员每人每学年至少开一节校级(或有同类学校3名以上的教师听课)公开课;每学年在市级以上刊物至少发表论文1篇;每学期至少必须撰写一篇教学心得、分析一个教学案例、学习一本教学论着;每三年取得区级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以上奖励。 名师工作室建设及管理办法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特色吸引同一专业教师加入而组成的研究组织;名师工作室是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民和管理方式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也是教师培训与教科研延伸与补充的合作体。建立名师工作室,以进一步发挥名师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气势扩大名师的知名度,使其成为重要的优秀教师无关培养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不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我校教育

电气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2012年6月修订稿) 一、培养目标 本着“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工程企业为依托,着力培养拥有扎实的工程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人文与环境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按照本方案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可从事电气工程技术研究、电力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建设、电力生产技术运行管理、电力企业管理及市场经营等工作,具有成为卓越电气工程师的潜质,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大潮中和国际竞争的环境下,勇于担当电气工程师的角色,能够承担电气工程师的责任。 按照本方案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完成本科四年学业、达到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要求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在达到见习电气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时,可获得见习电气工程师技术资格。 二、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 2.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4.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基础知识。掌握电气工程专业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熟悉掌握以数学、力学和相关科学学科与电气工程学科的综合为基础的工程原理,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标准、规章和法律法规。 5.具有较坚实的计算机基础和从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相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6.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文听、说、写的基础,能在工作时用外语与同行进行有效沟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了解科技与社会创新的基本

构建人才“工作室”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7510581.html, 构建人才“工作室”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作者:李建图 来源:《商情》2018年第08期 【摘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造就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对于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厂科学有效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以来,我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培养、评价、激励机制,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步提升”的高技能人才建设目标。 【关键词】构建;人才“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一、整章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室管理框架 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室,为全厂技师、高级技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技师之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带头作用,不断激发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 (一)健全组织机构 为把高技能人才管理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位,成立了由主管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计划制定、组织协调、进度安排等工作:工作室成员按照个人申请、厂审核批准的人室程序,首批由8位一线技能拔尖人员组成:工作室以采油技能大师为主管,负责日常管理和组织运行,下设三个专业小组,按照工作计划,各自制定详细可行、分步实施的研究方案。 (二)建立管理制度 为确保高技能人才工作室的高效运行,我们制订了《试采一厂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工作章程》,明确工作室的宗旨、任务、组织机构和成员管理办法;出台《试采一厂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工作制度》,明确工作室管理流程、主管和成员的职责:建立工作室管理细则,明确进度上报、工作例会、成果评价、业绩考核等内容,为工作室规范运作提供制度保证。 二、构建平台,强化高技能人才工作室运行管理 围绕工作室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思路,规范项目立项、实施等工作,切实发挥高技能人才解决生产难题方面的特长,凸显其在科技研发与生产实际间的桥梁作用,积极构建高技能人才体现价值、展示才华的平台。 (一)规范项目立项

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研究

第22卷第3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ol.22No.32013年5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y .2013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卓越人才培养引起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2010年,国家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包括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专业实施方案。本文重点就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基本理念和基本策略进行探究。 1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1.1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卓越人才培养的内涵1.1.1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看,高等学校可分为学术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技能岗位型高校。应用型高校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应运而生的新类型高校,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应用型”是相对于“学术型”而言的一种人才类型。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学术型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是对高等教育“职业性”和“学术性”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追求,即应用型本科=本科底蕴+应用特色。因此,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 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 1.1.2卓越人才培养的内涵 卓越人才培养就是以卓越的理念、卓越的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人才。卓越育人的内涵是培养有品德、有才能、有远见、有开拓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笔者认为,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日后成为应用型卓越人才的素质和潜能。 1.2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依据我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卓越人才培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二是高校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也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利益融合。充分表明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是一致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卓越人才培养”体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质量。 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包括:(1)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社会 收稿日期:2013-04-21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gx-153)和重庆市 教委教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12032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定清(1963—),男,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兼任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从事 会计学、教育管理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研究 李定清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文章在阐述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析了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卓越人才;基本特征;基本理念;基本策略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13)03-0088-03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 镇江分院徐健锐 一、引言 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边是学生没法对口就业。近年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市场的这种矛盾充分反应了我国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滞后时代 发展,教学模式依旧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简单、固化、落后,寻求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2010年,学校党政确立了“226”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选择了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试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26”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20%”,代表专业培养水平的学生群体,具体指工作室培养模式下的优秀学生和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优秀选手;第二个“20%”,代表专业技能有特长、社会实践有能力的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学生群体,具体指进入到工作室教学场景的学生、参与各类技能训练的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或各类社团活动的学生、参与校系班各级管理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最后一个“60%”,

指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达到专业毕业标准的合格学生。该专业以“九点工作室”为载体,率先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漫设计与制作三个五年制专业上进行试点,承担信.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息技术类专业第一个“20%”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任,积极探索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继而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逐步推广,以期达到100%实施率。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工作室制” 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集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纵向交替进行、横向相互渗透,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集合的教学体系。 工作室以开放的教学空间为主,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进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学习任务、项目开展、校企互动等。在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的工作室环境下,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逐步实现自我建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的培养、使用,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满足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经研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培养坚持“甄才、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方针,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企业人才队伍。 第三条:为充分调动各子公司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经研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支持企业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过程中经费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四条:企业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党支部负责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的制定及引进,并负责对各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措施的指导、监督及考评工作。 第五条: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在党支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负责对本单位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企业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 具体工作职责: 1、审定列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名单; 2、负责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实; 3、做好人才培养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4、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章管理实施 第六条: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对每年引进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都要列为人才培养对象,并根据所学专业和特长制定培养目标及措施,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七条:人才的跟踪考评。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应跟踪考评,要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每季度要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早日成才。 第八条:人才的培养方式: 1、以老带新。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在培养期内,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使他们能快速的成长,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积极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增强其综合知识水平,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加强锻炼,促其成长。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提要求。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4、提供学习深造机会。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二)

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 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吴鹃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的实践,论述了我国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现状,根据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人才的特点,以相关院校的运作为案例,提出了如何自建的图形图像制作工作室管理新模式,“工作室制”产学研结合育人才的探索,突出专业特色,解决教学中实践课程脱离社会要求,探索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吴鹃,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软件学院 一、引言 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学院一头热问题的“另辟蹊径”———构建自主的产学结合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学院自己建设小型广告公司,同时作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室,在此基础上通过原先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公司+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 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自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根据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其过程大致为:在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中,突破性地试行一种新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进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工作室,以工作室兴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走出一条“面向市场、以教促产、以产促教、产教结合”的道路,将有力地促进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产学一体、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学院一头热问题的“另辟蹊径”———构建自主的产学结合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工作室为依托,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在工作室内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社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社会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问题。 三、图形图像工作室的建立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工作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室以企业的形式建立,由学校自主运营。首先,由学校提供场地、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一定的配套资金和设备,并选派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负责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和工作室教学指导。其次,接图形图像设计制作的订单业务。由专业教师全程协助、辅导学生,参与订单业务的设计和制作过程。 (二)工作室运行。将工作室对学生的任务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自拟的课题任务,另一个方面是来自于工作室作为企业所承接的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使专业建设真正走产、学一体化道路,有效利用工作室设备,采用“目标分解、任务驱动、技能培养、滚动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使学生了解设计制作生产全过程。以企业工作室的运作模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将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等多项内容被来自于企业的实际课题所代替。打破单元授课模式下课程的独立与阻隔,形成“设计融于研究、设计融于技术、技术贯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准确把握住职业教育的特征。学生们在工作室的二年里完成设计项目,参加实际性的生产,在顺利毕业的同时,他们还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因此具有了直接上岗的社会工作能力,使就业“零距离”。该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从社会需要的人才来进行培养,达到“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立“工作室制”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院(系)———专业学科组———工作室(专业方向研究)。院(系)在学科建设上负责发展规划目标、专业学科组建设、制定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指标建立、聘任责任教师。对工作室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院、系级作为行政的主管单位与各个工作室签定一个要求工作室的教学、科研、实践、成果等的各方面完成的指标,首先在完成计划内正常的教学、科研、实践任务外,把所有对外为的设计、制作的项目纳入科研的管理范畴,采取一种较为宽松的经济管理运作模式,项目的资金绝大部分由工作室自己支配,但应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1)工作室的日常管理费用;(2)项目的成本费用;(3)参与项目的教师、学生酬劳;(4)工作室部分设备的购置;(5)工作室外聘教师的费用;(6)开展学术交流的经费;(7)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类奖励经费;(8)教师的学术资助经费。院、系级根据拟定的项目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结果从工作室上缴的管理费用中奖励完成的指标较好的教师和学 · 351 ·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原则试行

贵州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为探索我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学组织管理有序开展,特制定贵州大学“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办学传统,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培养“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四能人才”为己任,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实现: (1)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与创新,符合人文、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单一专业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发展方向,体现科学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观”。 (2)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工程设计与工艺研发本领、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宽阔的国际视

野与胸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工程一线的栋梁、输送工程领域精英的后备人才为立足点,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精神突出、研究潜力大、擅长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案制定基本要求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含专业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和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基本要求为: 1.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引进、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相近或相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大胆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形成层次清晰、模块多元、保障有力的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入手。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国家“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等制定;培养标准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培养要求;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以矩阵表的形式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3.根据专业培养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梳理与调整。贯彻“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应用设计型人才

专业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初探

专业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 才培养的初探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专业+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初探摘要: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切入点,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数控技术专业和学校数控加工省级胡晓东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情况,提出了数控技术专业引入“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并实践探索了“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组织与实施,对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创新进行了提炼与总结。 关键词:数控技术工作室高技能人才特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b)-0132-02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尤其是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无疑将成为我国快速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其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

和技术攻关创新的作用,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融合到高技能人才技术攻关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在技术攻关创新的过程中,承担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高等职业院校传统人才培养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能力短缺,难易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才培养亟必创新。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和浙江省胡晓东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研究探索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数控技术专业是利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一种技术,是技术技能性强、知识结构涉及面广、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就业面宽的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通过几年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数控操作人员,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高端精密数控机床快速发展,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上普遍存在高技能人才“一将难求”,金蓝领高薪难聘等现象。究其原因,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传统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组织框架、保障体系、教学运行和管理体系、政策措施及具体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注重培养“素质好、上手快、能创新、善创业”的未来优秀机械工程师,达到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为深入进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全面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管理模式;政策措施;保障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65-03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高校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及行业企业需求,建立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

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 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企业签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学生实习实训合作协议,2011年正式启动哈尔滨理工大学与浙江新亚集团、哈尔滨哈影电影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机械动力工程学院挑选有志愿的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就培养方案、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实训、学生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深入的实践探索。通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试行,深入探索国家发展、企业需求、人才培养及学生愿望之间的联系及矛盾,探讨从学校至企业良好过渡的培养方法,达到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为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深入实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管理模式 1.组织架构 为了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运行和管理,学校成立了哈尔滨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领导 小组和工作小组,由主管校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机械动力工程学院的卓越工程师教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思考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思考 一、传统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现代设计教育至今已走过三十余年的历程。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超过1000所,每年招生人数达数十万。在设计专业大发展的同时,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学科体系的痕迹比较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实践教学的途径较为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实训室建设项目简单,教师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我们急切需要一种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迫在眉睫的。我们应该探索建立这样一种教育体系,即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又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使教学、研究与实践互相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二、探索“3+1”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室制”

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而自“包豪斯”开始,“工作室”制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非常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欧洲的设计艺术水平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和他们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在国内,清华美术学院、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中国美院、西安美术学院等多家艺术专业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都采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我院前期对于“工作室制”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所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艺术设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一条非常切合实际的道路,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工作室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著名的专家、教授为核心,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我院艺术设计专业从05年开始就在专科学生中逐步开设了艺术设计工作室,学生通过入校时的选择(自愿与竞争结合的方式)进入各个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部分优秀学生以完

国际化人才管理办法

XXX公司 国际化人才管理办法 1目的 明确公司国际化员工队伍规划的编制内容、流程和方法。 2适用范围 公司及所属各单位、部门。 3编制依据 4释义 4.1国际化员工 国际化员工是指熟悉国际惯例、掌握前沿知识与运行规则、专业基础扎实、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精通化肥、化工领域的管理、技术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运作能力的人才。 4.2国际化员工队伍规划 国际化员工队伍规划是指根据公司海外战略发展需要,对国际化员工队伍未来3-5年的人员规模、人员结构、人员分布、人员素质及人员开发培养等方面进行的规划,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5职责分工 5.1人力资源部 a)按照上级和上级公司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并发布国际化员工队伍规划 编制的要求和规定; b)负责编制公司国际化员工队伍规划,经公司同意后上报上级公司批准并按照下达的文件要求执行; c)负责推荐、审核公司国际化员工名单。 5.2各单位、部门 a)负责推荐本单位、部门国际化员工名单; b)分析人才状况并做好动态管理,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方式、内容、周期及责任人,配合公司完成培养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达到培养要求。

6工作内容与程序 6.1国际化员工的标准和分类 6.1.1国际化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a)国际化员工应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政治素质高; b)国际化员工在所从事的专业上应该具有较为资深的工作经验,具备国际行业认可的专业能力; c)国际化员工应认同海油核心价值观,融于公司企业文化,了解公司战略,能够自觉维护公司的利益;熟悉公司的管理、运作或操作制度和流程并能主动遵守; d)国际化员工应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独自解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面对海外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能够妥善应对; e)国际化员工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当地文化,并具有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 f)国际化员工应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并熟悉国际惯例以及行业内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6.1.2国际化员工的分类 a)海外引进高层次人员:按照上级和上级公司海外引才管理办法的要求 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员; b)核心管理人员:派驻上级公司海外机构、办事处或海外项目的负责人;派驻海外岗位经理及以上级别的管理人员; c)核心技术人员:派驻上级公司海外资深工程师及以上等级技术人员; d)核心技能人员:派驻上级公司海外技师及以上等级技能人员。 e)后备人员:具备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具有培养潜质的管理、技术、技能人员。 6.2国际化员工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 6.2.1内部培养为主。指对公司具有国际化视野及国际化培养潜力的员工进行国际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国际化员工。 6.2.2外部引进为辅。指对于公司缺乏的高层次员工,利用国家政策从外部引进,

某某大学关于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大学关于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 案 秘24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社会竞争力,推进我校“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决定从2011级本科生起,结合我校在学科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启动****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和行业企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与社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 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研究型创新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其中,在基础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厚基础、强研究、重创新”的学术研究类人才;在应用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业领军人才;在工科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贯彻教育 1

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学校、企业两个支撑,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自身培养三个维度,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组织实施 1.成立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文科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规范“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制定卓越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院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并制定适应本院系相关学科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学生遴选办法和考核评价办法等管理办法,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安排与教务管理、团学活动的开展等。 3.成立院系教学指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和行业经验丰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负责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并对教学情况进行全程监控与指导。 4.成立院系导师组。院系选派教学科研水平高、具有指导经验、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 四、实施途径与培养标准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