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分子热运动是热学部分的开始,分子热运动是微观世界热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研究一切热现象的基础。

二、课标要求: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热现象均有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至于在微观世界层面研究热现象还不曾接触。由于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微观世界,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教师可结合其他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构建起微观世界中的相关模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宏观现象推理微观机制,初步了解此研究方法,从而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方法,经历从宏观热现象里面分析出其微观机制,再利用微观模型解释更多宏观热现象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本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物质的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物质的组成,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只能通过宏观的一些现象进行猜想、建立模型。通过气体扩散、液体扩散和固体扩散的实例说明,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可以利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所以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固体和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是由于固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且这两个力是同时存在的。学生对于“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且在不同情况下对外体现不同”不容易理解,所以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本节教学难点。

重点: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六、教学策略

由于分子、原子的尺度非常小,无法借助于肉眼和普通显微镜观察到,所以对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给物质构成建立模型,如对粉笔进行切割、观察定在黑板上的粉笔字等,可以看到,看似连续的物体其实是由更小的颗粒组成的,那么物质就是由更小的、肉眼看不到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热运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一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二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利用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和固体扩散的视频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比较红墨

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速度,得出分子热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从而得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可以利用实验来说明,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固体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情况下对外表现不同。利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来解释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加深对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透明玻璃管、酒精、水、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2个)、玻璃板、装有硫酸铜和水的量筒(放置20天和10天)、红墨水、水(温度不同)、胶头滴管、铅柱(两个)、美工刀、钩码等。

象均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也叫热运动。4.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发生改变时,分子对外表现出引力或斥力。

作业布置1.课后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3题和第4题的实验,撰写实

验报告。

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5题。

按要求完成。知识巩固。

九、板书设计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

2.分子热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

4.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

十、典题练习

1. 隔水蒸鸡是海南常见的一道菜,其做法是:将鸡肉用盘子盛好放在装有清水的汤锅上蒸熟。盘子里的汤汁是水蒸气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烹饪时,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发生了现象。

答案:液化扩散

2. 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D)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3.如图乙,提起水平接触水面的玻璃板,需要的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两个规格相同的广口瓶、玻璃板一块、二氧化氮气体、铁架台、试管、滴管、蓝墨水、香水。 学生:相同烧杯两只、冷水、热水、木块、香皂一块、无针头注射器。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上课前老师在教室前面打开一瓶香水,整个教室的同学都很快能闻到香味,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香味?

【互动新授】 (一)物质的构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课件出示自学指导题目: 1.常见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多少? 3.人们通常用来量度分子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题目,自主学习,回答出物质的组成,分子的大小数量级: 10-10 m。教师进而提出问题: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没有作用力?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学生小组实验: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能闻到香味。然后教师演示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并告诉学生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然后抽掉玻璃板,让学生认真观察两瓶的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小组间讨论思考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并得出扩散的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上述现象属于气体的扩散现象。 课件演示液体发生扩散的实验:在量筒中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由于硫酸铜溶液比水的密度大,硫酸铜溶液沉在量筒下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 13.1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第1节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的第一节课。本章的重点是内能,而本节内容则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分子热运动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用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教学重点为: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四、学情分析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即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 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知识方面:在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 五、教学媒体设计: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我除了采用实验法外将更多的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突出“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种研究微观世界的新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所以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设计活动,引入新知 新知识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情绪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过程。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学生通过闻味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嗅觉闻到气味的内在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二)任务学习,新课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用实验和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子热运动。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一瓶凉水,一瓶热水,墨水、玻璃瓶2只、二氧化氮气体、铅柱、勾码、喷雾器、香味剂等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新课 打开香水瓶,大家会闻到什么?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引入分子热运动。 授新课 一、物质的结构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19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我们把它叫做分子。举例说明分子概念:以分割糖粒为例。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即,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分子热运动是热学部分的开始,分子热运动是微观世界热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研究一切热现象的基础。 二、课标要求: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热现象均有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至于在微观世界层面研究热现象还不曾接触。由于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微观世界,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教师可结合其他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构建起微观世界中的相关模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宏观现象推理微观机制,初步了解此研究方法,从而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方法,经历从宏观热现象里面分析出其微观机制,再利用微观模型解释更多宏观热现象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本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物质的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物质的组成,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只能通过宏观的一些现象进行猜想、建立模型。通过气体扩散、液体扩散和固体扩散的实例说明,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可以利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所以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固体和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是由于固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且这两个力是同时存在的。学生对于“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且在不同情况下对外体现不同”不容易理解,所以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本节教学难点。 重点: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六、教学策略 由于分子、原子的尺度非常小,无法借助于肉眼和普通显微镜观察到,所以对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给物质构成建立模型,如对粉笔进行切割、观察定在黑板上的粉笔字等,可以看到,看似连续的物体其实是由更小的颗粒组成的,那么物质就是由更小的、肉眼看不到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热运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一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二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利用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和固体扩散的视频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比较红墨

人教版物理九年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3.1分 子热运动 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子的组成入手,先说明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彩缤纷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十三章内能 分子热运动 教 学 设 计

分子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2.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 4.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物质的组成,分子热热运动等有关知识点的概念。 【难点】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总结,学生能够认识到扩散现象的本质是分子热运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将以设置疑问的方法开展。打开一瓶香水,一会儿满屋生香。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学生可以思考假设,教师顺势导入本节课内容《分子的热运动》。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一、探究过程

(一)自主探究 教师举例:如果把杯子打破,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问题。(PPT展示电子显微镜下铝合金易拉罐的分子、金块的分子) 学生总结: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非常小,人们通常以10-10 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二)合作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果是运动的,这些运动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 实验一:在装着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 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会 发生什么变化?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 瓶子里去吗?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分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处于上方充满空气的集气瓶颜色逐渐变深, 处于下方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两瓶气体颜 色基本一样。 教师解释: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 的现象。 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气体扩散 那么在液体间能不能发生扩散现象呢?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三章 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物质的构成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热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 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

(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活动一 演示一:教师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活动二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初中物理 人教版九年级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微课教案

扩散现象微课教案 一、设计理念 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理论一节内容中中考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考点,为更好的理解扩散现象,特设计本微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2.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三、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在花园里闻到花香,这其实都是一种扩散现象。那么什么叫扩散?扩散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微课教学部分】 (一)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个例子。 (二)气体的扩散 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

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液体的扩散 2013年6月20日,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演示了液体的扩散现象。 (四)固体的扩散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五)温度高低能否影响扩散快慢? 课堂小结: 1.分子热运动 2.气体扩散 3.液体扩散 4.固体扩散 5.温度高低能否影响扩散快慢?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许多实验均可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简易器材,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做,这样既能使实验现象更直观,可信度也更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感。 热水凉水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设计

《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 兴仁县回龙镇回龙中学杨国林 《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和分析、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的成因。培养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于观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知道什么是热运动及决定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二、教材分析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本节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扩散现象是本节的重点之一。通过实验说明:物质处于三态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现象发生的显著程度与物质的温度有关系;扩散现象的显著程度还与“已进入对方”的分子浓度有关系,教学时应强调扩散现象不是外界因素引起的,而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直接结果,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布朗运动是本节的另一重点。教科书强调布朗运动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是人力无法阻挡的,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生命、对流、振动等因素会给布朗运动的微粒运动造成怎样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理解宏观因素会使大量分子进行定向运动,但布朗运动与宏观因素无关。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它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因而间接地证明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对它的理解,应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永不停息”,而是“无规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观点,那么,这些大量分子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本节课我们就借助发生在身边的事实,通过逻辑推理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I.扩散现象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两个实验,提出实验要求: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人教版

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由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教学重点 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扩散现象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具准备 装有NO2气体的瓶子、玻璃板、空瓶子、量筒、硫酸铜溶液、两个铅柱、烧杯、墨水、热水。 六、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前面,大家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但大家有没有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瓶,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去了?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人的肉眼根本无法看见,在一个微小的灰尘中,都有大量的分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教学互动 互动1:分子运动。 明确学生回答为什么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后,教师小结: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瓶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互动2:气体的扩散现象。 明确教师实验: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瓶口相对,把玻璃板抽掉,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后发现,上面瓶子和下面瓶子里的颜色是一样的,说明了气体的扩散现象。使学生通过推理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互动3:液体的扩散现象及固体的扩散现象。 明确学生观察CuSO4溶液的扩散现象以及阅读书上材料,了解到气体、固体和液体都存在扩散现象。 互动4: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明确通过演示向凉水和热水中分别滴墨水的实验,学生讨论后得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互动5:由学生组织对分子的运动进行推测。 明确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 互动6:分子间存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明确教师由演示实验:两个铅柱接在一起,下面甚至可以吊一个物体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又由固体或液体难以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存在的,只是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表现为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内能这一章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理现象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学习,而分子运动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所以教材通过演示实验、举例说明等让学生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微观运动。最后教材还通过生活实例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并利用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在微观上解释了物质存在三种物态的原因。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物体,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并了解分子的尺度。 2. 通过演示实验和举例说明,让学生认识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对扩散现象加以说明。 3.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推理分析让学生认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并进一步的了解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经历观察液体扩散现象的过程,能通过观察推理得出分子运动的结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 通过对分子运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这些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对科学有求知欲。 2.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来认识微观世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的习惯,培养实践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 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 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 难点:通过对宏观现象的分析,推断微观的分子运动特点。

合作探究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 幻灯片出示一张图片(如下)让学 生猜猜是什么。 幻灯片切换成放大1011倍后的图片。 课件展示。 解释:第一次看到的图片是在电子显 微镜下观察到的。这些构成物质的小微粒 就是分子、原子,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 成的。 问:你知道分子有多大吗? 分子很小,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来间接研究分子。 二、分子热运动 幻灯片展示器材。 介绍:在同学们的面前放着一杯冷水 和一瓶红墨水,请大家轻轻的用滴管把一 滴红墨水滴在清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注意不要让杯子中的水晃动。 幻灯片:墨水扩散图片。 说明:我们看到墨水进入到水中,像 这样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 的现象叫做扩散。墨水分子和水分子彼此 进入对方说明了什么呢? 总结:液体的扩散说明分子在运动。 液体能发生扩散现象,那么气体呢? 演示: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 把空气瓶放在上方,二氧化氮放在下方, 抽掉玻璃板后让学生观察现象。 幻灯片:二氧化氮扩散图片。 问: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为什 么能进到上方的空气瓶呢? 总结:气体扩散说明分子在运动。 提示:大家现在看一下烧杯中的水。 问:可以看出,在我们观察气体的这 段时间里,水和墨水的扩散一直在进行 着,这说明什么? 幻灯片:硫酸铜溶液和水的扩散。通 很好奇,猜测出很多 可能性。 恍然大悟,原来是一 个易拉罐。 学生查阅课本说出 分子大小的尺度: 10-10m。 学生饶有兴趣的做 实验,观察到墨水在 水中缓缓的散开,呈 现出格式各样的形 态,学生感到很新 奇。 答:分子在运动。 学生描述现象:二氧 化氮进入空气瓶了。 答:二氧化氮进入空 气瓶不是因为重力, 是因为分子在运动。 学生观察发现,墨水 和水已经混合均匀 了。 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观察到扩散 现象,并看到了墨 水扩散的无规则的 特点。 着重强调二氧化氮 气体分子进入空气 中不是因为重力作 用,所以把密度大 的气体放到下瓶是 为了排除重力的干 扰。 同一个实验,不断 的观察现象变化, 更有说服力。

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内能这一章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理现象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学习,而分子运动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所以教材通过演示实验、举例说明等让学生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微观运动。最后教材还通过生活实例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并利用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在微观上解释了物质存在三种物态的原因。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物体,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并了 解原子的尺度. 2.通过演示实验和举例说明,让学生认识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对扩散现象加以 说明。 3.通过对宏观现象的推理分析让学生认识分子力,并进一步的了解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 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观察液体扩散现象的过程,能通过观察推理得出分子运动的结论,培养学生观 察能力。 2.通过对分子运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 用这些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对科学有求知欲。 2.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来认识微观世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的习惯,培养实践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 难点: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分析,推断微观的分子运动特点. 四、教学手段 由于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要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人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既让学生认识到扩散现象又能分析出扩散与温度的关系,由于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学生学习起来印象会更深刻。不能演示的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分子运动的特点.对于扩散和温度的关系、铅柱之间的吸引力、水分子间的斥力等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都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体验,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

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分子热运动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 2、学科:物理 3、课时:1 4、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①根据预习学案预习课本。 ②搜集与分子有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 ①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蓝、红墨水,烧杯,冷水,热水,铅柱,钩码,乒乓球,弹簧。 ②分子热运动的课件。 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课题:分子热运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且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能认识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 ③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④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③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了解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第十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教材首先简介有关物质由分子组成的知识,使学生对分子小、数量大有深刻印象。然后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对冷水和热水中一滴墨水扩散快慢的探究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教学重点: 由于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为学习下一节内能学习作铺垫。本节讲述的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热运动。所以分子热运动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抽象但又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知识前提,所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思路 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3.1分子热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3.1分子热运动

又存在斥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 学重、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难点:分子间作用力。 教学建议 本节课主要采用转换法和模型法组织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2)分子间作用力这

部分知识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通过乒乓球和弹簧建立模型,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进行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粗略知道什么情况下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情况下分子间表现出斥力。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过程 教师札记 【新课引入】 采用素材一中的导入方式一【问题导入】。 【新课推进】 一、物质的构成 1.分子、原子概念的引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肉眼下的金条和电子显微镜下的金条。 设问: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归纳: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 教师用形象的比喻讲述分子的大小。 (目的:可使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更为形象具体的感知,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 质不变的最小粒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