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堂笔记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古代台湾与大陆的交往

1. 大禹治水时期:禹舜治水后,把台湾纳入中国的疆域。

2. 秦汉时期:《史记》中提到了台湾的存在,当时称为「夷洲」。

3. 三国时期:三国吴政府在台湾设立过治所,进行管理。

4. 唐朝时期:李白在《夜泊牛渚怀古》中提到过「岛夷服虔诚,礼乐咸通故」。

二、明清时期台湾的发展

1. 明朝时期:明朝在台湾进行过境地侦察和修造台湾岛上的基础设施。

2. 饶平郡传:明朝传来,患有眼疾的建阳小童回到家乡,开垦了一块荒地,发现树木繁多,兽类丰富。后来率领部下,建立「饶平郡」,使得台湾东南部得以发展。

3. 规划与建设:荷兰东印度公司,在Taiwan Lienchiang Kiln

建造制瓷工厂,带动了台湾的陶瓷工业的发展,并规划台湾岛上的旅游产业。

三、民国时期和现代台湾

1. 政治发展:1912年,孙中山颁布《五族共和宣言》,宣示

五族平等。

2. 经济繁荣: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进入了高速经济发展期,国际贸易和科技升级等领域均取得了小成就。

3. 社会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两岸交流的推进

随着民间交流的不断增加,两岸关系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两岸关系的调和仍有很多困难。我们应该树立“一中原则”,维护两岸交流。冷战意识已成为历史,我们应该建立“和平友谊”的道路,推动两岸发展。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重点知识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重点知识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和启示: ①原因: ⑴香港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⑵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⑷全国人民的支持; ②启示: ⑴国力强盛是外交的后盾; ⑵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949-2015) 1、讨论:你如何看待祖国统一前景?说出你的理由。 前景:我对祖国的统一大业充满信心; 理由: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②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③祖国大陆经过改革开放后实力大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④“一国两制”为祖国统一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2、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新石器时代,远古居民进入台湾; ②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③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④清朝初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清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管辖台湾; ⑥马关条约签定后,台湾被日本占领; 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 3、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就是: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等。 4、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 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②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两岸在经贸、文化各领域交流日益紧密。 不利因素: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 知识点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对台政策的演变 2、大陆缓和两岸关系的举措:隔绝到缓和 1979年开始,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3、海峡两岸交往: (1)隔绝状态被打破: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八项主张: 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4)世纪之交的两岸互动: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中国大陆,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知识点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原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 (2)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2.史实: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课本习题解答 1、第72页: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海峡两岸都必须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尽自己最大努力,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台独,并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作斗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的基本方针。 2、第74页: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台湾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共同的传统、文化;大陆和台湾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努力,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拓展延伸 1、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①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③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⑤“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2、两岸统一的不利因素: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和平 教育网,免费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xx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力训练过程方法 归纳分析认识趋势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史论结合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唯物史观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反对xx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xx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课前导学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教学渗透点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资源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②自制多媒体课件。③网站资料。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XX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出示《中国地图》)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 岸的交往》说课稿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说教材: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最后一课,与前一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构成一个整体,展示了党和政府对祖国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本课的重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过程,其时序特征明显,因此通过学生填写时间轴的方式对多个基础知识点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明确党和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与时俱进的变化过程。在祖国统一大业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基础上,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 说学情: 学生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处理息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在课前做了很大努力去收集关于台湾问题的一些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 说教学目标

常识与技能:①通过对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和平同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磨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结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汗青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置惩罚汗青息、史论联合地陈述汗青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联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引见台湾的汗青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研究这一课的兴趣。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结党 和政府在分歧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③学生联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 引见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同一是汗青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中国共产业方针的归结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同一前景充满心。②通过对两岸交往息的交流研究,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同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汗青责任感和使命感。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7)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师寄语: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学习目标 1.了解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 2.理解“一国两制,了和平统一”方针的含义、原因以及重大意义。 3.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对台基本方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知识梳理(列表记忆:海峡两岸关系)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目前台湾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急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从目前来看,你认为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的主要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样评价“台独”行为?请你谈一谈你对祖国统一的前景的看法? 2.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海 峡 两 岸 的 交 往 对台 基本 方针 政策 毛泽东:确立了争取用 方式解决台湾的思想。 邓小平:形成了“ , ”的对台基本方针。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 主张。 两 岸 关 系 的 发 展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 1990年台湾成立 1991年大陆成立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 共识。 1993年 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三、小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老师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用歌声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四、达标测试 1.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D.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2. 关于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①台湾当局被迫开始调整“三不政策” ②海协会与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一致 ③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④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 3. 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今年5月,大陆将画的 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拉开序幕,这是该画被分开360多年后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巨人面前。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 A.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标志着两岸实现了“三通” C.表明了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D.表明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4.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 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这种分离的状况,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是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 港澳回归齐欢庆,两岸人民盼一统。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 A.一国两制 B.八项主张 C.“三不”政策 D.三通政策 6.“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此顺口溜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 A.中美关系的新发展 B.大陆和港澳关系的新发展 C.中英关系的新发展 D.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7. 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 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8.探究一:宝岛台湾在历史上经历了与祖国的三次分离,第一次分离后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 探究二:当中国告别风云变幻的近代史时,也就告别了那个时代曾经的苦难。 (1)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始于近代史中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写出这个条约的名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资料: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知识点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对台思想、方针 (1)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1月,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 (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

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第一次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汪辜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4)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5)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知识点2 日益密切的交往 1.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2.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八年级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3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知识梳理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1990年、1991年分别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通过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日益密切的交往: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重点难点 1、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石。经由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中国政府自一九七九年开始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并逐步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和有关政策的要点是: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早日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统一,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统一后实行“一国两制”,中国的主体(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统一后台湾实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和行政人员驻台;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不需借助外国力量。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2)1990年、1991年分别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通过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3)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4)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典型例题 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①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④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第二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正确答案:D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决定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 A.一国两制 B.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C.武力解放台湾 D.“三不”政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主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 2. 了解近年来两岸的交流和合作; 3. 掌握两岸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了解两岸的交往历史和近年来的交流合作。【教学难点】掌握两岸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两岸地图,询问学生两岸指的是哪两个地方? 2. 让学生作出简单解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新知(40分钟) 1. 历史概述(10分钟) (1)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 (2)台湾问题的由来 (3)1949年台湾分治 (4)2008年两岸协议 (5)讲解两岸对飞地的界定。

2. 近年来两岸的交流和合作(15分钟) (1)两岸会晤 (2)两岸经济合作 (3)两岸文化交流 (4)两岸教育交流 (5)两岸科技合作 3. 两岸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15分钟) (1)两岸关系的基本状况 (2)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运用(10分钟) 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提供一些讨论的问题: (1)你了解的两岸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哪些? (2)你认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如何?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本节课要点。 【教学方法】 1. 演讲教学法 2. 问答讨论法 3. 案例分析法 【教学评估】 1.了解两岸的交往历程。 2.对两岸关系、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3.积极参与讨论,理智表达自己的观点。 4.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基础。 【课外拓展】 1.学生通过阅读新闻和文献资料,加深对海峡两岸关系的了解。 2.鼓励学生组织参加两岸交流活动,拓宽交际圈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中学历史老师,今天给大家讲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历史《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艺术——明清时期》部分的第三个章节,是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探询两岸交往对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的一节课。本节课对于拓宽同学们的国际视野,认知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交往及其影响,对于增强学生国家意识,培养同学们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中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 流与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文献阅读、资料查阅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具备跨越海峡、增进 两岸关系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掌握明清时期台湾未提炼糖前的经济状况及糖业的发展,掌握两岸文化和政治的交流对于各自文化的影响。 2.难点:了解清代两岸的交往及其影响,研究历史故事,丰富历史知识。 【教学方法】 本课采取一些生动诙谐的讲解方式,如比喻、类比、解析、辨析、讲解、补充、相互联系等,使同学们体验到历史的魅力、增强说服力和趣味性,使重点内容更加深入人心,更容易记忆和学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板书“海峡两岸”的概念,提问同学们对于“海峡两岸”这个词有何印象?谈谈自己对两岸关系的看法。 二、新授(30分钟) 1.了解两岸交往(10分钟) 让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明代初期和清代的两岸交往,让同学们掌握两岸交往中文化、科技、经济和政治的交流。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_3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最后一课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显著成就以后外交上的发展史,是继香港、澳门回归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台湾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关系着国际的交往、国家的发展、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所以,此课题在本单元是重点课题,也是全册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2. 掌握“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3. 了解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 2.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

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海峡两岸的资料。 新课讲授 设置情景导入: 高秉涵,台湾老兵。从台湾当局开放居民到大陆探亲以来,高秉涵受一些老乡的临终嘱托,陆续将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家乡安葬。20多年来,他先后义务将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了大陆老家。由此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一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今天我们就跟着这位老人的生平去了解那段历史。 一、隔绝——台湾问题的形成 PPT展示高秉涵13岁离家到台湾,思念母亲和家乡,但由于历史原因难以回家的故事。 师:请同学们根据他的经历以及所学过的知识总结台湾问题的由来。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学案: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及“汪 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2.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学习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 (4)年,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5)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6)1990年台湾成立了,次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7)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8)1995年,江泽民提出主张。 (9)2005年,连战率“”访问中国大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0)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2008年,两岸实现“”,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二、合作探究 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从性质来看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

三、练习巩固 1.毛泽东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毛泽东这段话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 A.用武力解放台湾 B.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D.维持台湾现状不变 2.我国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 B.澳门回归后 C.改革开放后 D.香港回归后 3.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 A.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九二共识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 4.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海峡两岸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 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两岸中国人完全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两岸的政治分歧,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材料二:近年来,“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台弯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造成了严重危害,也造成了岛内的思想混乱和政治动荡。(1)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实施这一方针的前提是什么? (2)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台湾问题? 四、课后反思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课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姿势正确) 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 课题:书写练习1 课型:新授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12-14课重要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12-14课重要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二)法律依据: 1、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三)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四)意义: 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一)措施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二)共同繁荣的表现 1、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 2、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3、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20世纪80年代提出,邓小平提出)(一)提出者:邓小平 1、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知识不需要对“成功”负责,需要对成功负责的东西,叫技能。然而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1 海峡两岸的交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①建国初期:(1949-1954年)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1955年后) ③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④1995年初,提出的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内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海峡两岸的交往: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②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基会;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了海协会。)③1993年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由此,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④两岸人员的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用史实论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卫温出访夷洲,(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郑成功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甲午战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国民党败

八年级历史笔记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具有人民代表的性质, 在普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治协商会议的重大决议:1、选举了 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把北平改为北京作首都;3、采用公元纪年,本年为1949年;4、五星红旗为国旗;5、《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6、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二、开国大典。外交原则:遵守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 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从此站立起来了,同时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历史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 藏办法的协议》——标志西藏和平解放。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2 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一、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1953年7月,彭德怀—司令员1953年7月,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意义打击了美国侵略气焰,维护了世界和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 主政权,为中国紧急建设因早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二、土地改革:1950年6月—1952年终,地点:除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以外的新解放区。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 地所有制。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 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 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要逐步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行国家对农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造相结合的总路线)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主要任务: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5、成就:工业—1953年我国历 史上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钢都鞍山诞生;1956年,我国第一座年产3万辆“解放”牌载重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建成;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1956年宝成铁路建成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6、影响: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 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刘 少奇做报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内容:一切权利属于 人民,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特点(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民族平等原则。三、“三大改造”:1953年开始,1956年底结束。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意义:标志着社会社会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国 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4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跃进”运动:1958年,特征:忽视了客 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瞎指挥,浮夸风,工业的“全民大办钢铁”后果:造成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 路中的严重失误,使国家人民面临建国以来严重的经济困难。原因:对国情认识不充分,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注意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第5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第6课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文化大革命的时间:开始:1966年5月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2、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 内乱。3、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和法制糟到严重践踏的典型事例。1979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5、吸取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逐步健全民主和法制制度;要坚持实事求是;要防止个人 崇拜和思想僵化。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三、“文化大革命”中的成就:河南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了人造天河— 红旗渠;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攀枝花钢铁公司。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最具深 远影响的成果——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邓小平写信给党中央,真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1.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什么? 答:〈1〉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 〈2〉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2.为什么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的作用) 答:〈1〉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3〉历史发展和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集体不论大小,团结才有力量。 3.怎样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答:〈1〉在我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有些情况下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我们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又要尊重和维护个人利益。 〈2〉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的愿望和要求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应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3〉我们必须反对那些为追求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损害集体利

益的思想和行为。 4.怎样为集体添光彩?(怎样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答:〈1〉为集体添光彩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首先需要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一、民族团结: (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补充:民族居住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一干部代表:孔繁森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后,一针对一(最早)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具体时间)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4)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八年级下册历史笔记整理人教版简化

八年级下册历史笔记整理人教版简化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 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此书名为“知识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扬知识无用论,而是希望借此名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下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下历史知识点1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政府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 三、西藏和平解放 1、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过程: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3、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原因: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美

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3、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战争结束: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3课: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具体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