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

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

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是指在草牧场内建立防护林带的技术要求与标准,以保障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该规程包括以下内容:

1. 防护林营造的目的和意义:介绍防护林营造的重要性和作用,包括抵御风沙、保护土壤、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等方面。

2. 防护林营造的适宜区域和适宜树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防护林营造。同时,要考虑到树种的适应性、生长性能、经济价值等因素。

3. 防护林营造的设计和布局:根据草牧场的实际情况,制定防护林带的宽度、长度、密度等设计方案。在布局上,要考虑到防护林带与草地、水源等其他生态要素的关系。

4. 防护林营造的管理和维护:介绍防护林营造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包括育苗、栽植、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同时,要注重对防护林带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5. 防护林营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防护林营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提高草原生产力、增加生态旅游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

6. 防护林营造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包括国家和地方对防护林营造的扶持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

7. 防护林营造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要点:制定防护林营造的实施

方案和技术要点,包括育苗、栽植、灌溉、肥料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同时,要注重对防护林带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总之,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是指在保障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制定防护林营造的技术要求和标准,以提高草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法

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实效,保证合理使用工程建设资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现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三北防护林工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改善生态与民生为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为重点,以提高防护林生产力为前提,通过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植树造林、封山(沙)育林和更新改造等措施,增加和恢复建设区森林植被,提高现有防护林林分质量和多种功能,逐步建成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结构稳定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努力实现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确保国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构筑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 第三条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相结合; (二)坚持保护先行原则,保护、建设、提高相结合; (三)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数量与质量并重相结合; (四)坚持科学造林原则,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 (五)坚持深化改革原则,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 (六)坚持改善民生原则,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结合。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经国家批准列入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中的各级政府和林业行政部门、各行业林业管理部门,即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单位。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对规划期内的工程项目实行项目责任制,即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市政府与各有关县(市、区)政府逐级签订目标责任状,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时间、建设任务、责任人。

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分析

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分析 【摘要】农田防护林是指在有农田的地方,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育的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而营造的防护林。本文主要对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设置问题;分析 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其次还兼有草牧场防护林、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小片用材林、薪炭林及“四旁”绿化,综合构成以护田护牧为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1.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 1.1农田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原则 农田防护林的主要防护对象是霜冻、旱涝、冰雹、干热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主要功能是通过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保证农田高产稳产,同时生产各种林木品并美化环境。因此,对农田防护林的树种有以下要求: (1)抗风力强,不易风倒、风折及风干枯梢,在次生盐渍化地区还要有较强的生物排水能力;(2)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枝叶繁茂,能更快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3)深根性树种,侧根伸展幅度小,树冠结束不过分开张,对防护林区内的农作物不利影响较小;(4)农作物没有共同的病虫害;(5)能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6)生长稳定,寿命长。 1.2树种的配置 树种配置通常是采取树种与树种混交进行,常见的类型有乔木、和乔木混交、乔木和灌木混交、阔叶树和针叶树混交配置3种类型,其中以乔木和灌木配置混交最好,可以形成复层林冠,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此外,由于农田防护林所处的立地条件一般较好,在考虑混交配置时,除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防护林的防护作用外,同时还应考虑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林副产品和干鲜果品。 2.农田防护林的设置 2.1林带结构的选择 林带结构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纵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度状况等综合情况。不同的林带密度、宽度、树种组成构成保护效能不同的林带结构。根据组成因子的不同,林带结构可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3中基本类型。

林规发〔2016〕58号-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2016·北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指标体系构成 (2) 第三章技术经济指标 (4) 第四章技术经济指标调整 (17) 第五章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 (20) 第六章附则 (21) 附表: 附表A 人工造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22) 附表B 飞播造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44) 附表C 封山(沙)育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47) 附表D 造林辅助措施技术经济指标表 (52) 本指标规范用词说明 (62) 附加说明 (63) 附录: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条文说明 (64) 造林区域范围县名单 (72)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案列 (8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合理估算防护林工程建设投资,做到技术先进,指标适用可行,确保各类防护林造林质量和成效,满足防护林工程建设与管理需要,依据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关于部署2014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规建函〔2014〕34号),以及《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项目合同》,修订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规定了防护林工程建设中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的造林费用投资指标,以及沙障、围栏、整地、浇水、地膜、保水剂、生长调节剂、树干涂白、泡苗池、假植、客土、脱碱降盐改土等特殊地区造林辅助措施费用投资指标。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及造林工程建设中造林和管护期间的投资估算。 第四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特殊地区造林辅助措施的投资估算。 第五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的投资估算。 第六条本标准术语和定义在条文说明中释义。 第七条退化林修复、迹地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更新改造等造林部分的投资估算可参照本标准。

森林营造技术大纲

《森林营造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农林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森林营造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森林的营造工作。本课程结业后,学生应达到中级及以上造林更新工、营造林工程监理员的水平。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熟悉森林营造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造林施工和幼林抚育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3、掌握造林规划设计和作业设计的基本方法; 4、掌握主要林种营造的方法和技术; 5、熟悉特殊生态环境的造林技术; 6、掌握本地区主要树种营造的方法和技术; 7、掌握本地区造林技术规程; 8、熟悉营造林工程监理的程序和技术要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会使用本地区常用的营造林机具; 2、具有造林规划设计和作业设计的能力; 3、具备造林施工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4、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和林种营造的基本技能; 5、具备分析和解决造林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 四、教学内容 绪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营造的基本概念;了解森林营造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森林营造的现状和发展概况;理解本课程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为以后各章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1、森林营造的概念和内容; 2、森林营造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3、国内外森林营造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4、本课程的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森林营造的概念、内容。

难点:国内外森林营造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第一单元人工林营造基本理论 第一节人工林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人工林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人工林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和潜力;掌握林种的概念及其正确划分林种的方法,掌握造林的基本技术措施;熟悉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二、教学内容 1、营造人工林的意义和程序; 2、人工林种类和特点; 3、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和潜力; 4、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途径与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林种的概念及正确划分,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途径与措施。 难点:人工林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和潜力。 第二节造林区划与造林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造林地立地条件分析和造林地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理解立地条件和立地条件类型的概念;掌握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熟悉造林地和造林区划的概念以及造林地的种类。 二、教学内容 1、造林区划:概念、意义,区划依据,我国及当地林业区划的成果; 2、森林立地:概念,森林立地分类原则、依据、途径,立地质量评价的意义及方法; 3、造林地:种类、概念、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森林立地概念,分类原则、依据、途径,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难点:造林区划的实施,立地分类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节造林树种选择

对营造防护林和经营管理的探究

对营造防护林和经营管理的探究 【摘要】文章简介防护林作用、造林及经营管理方法。 【关键词】防护林;营造管理;树种的选择 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按照森林多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经营类型。防护林是生态公益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脊梁,具有抗御洪水、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等功能,具有淤积泥土、巩固岸堤、改良土壤的作用,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防止环境继续恶化,使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和长期保持生态平衡,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如何提高防护林总体建设水平,在标准、质量上有新发展、新提高、新突破,关键在于提高质量,以质取胜,保证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率。因此,应建立新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按照科学的发展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防护林的建设工作。 1.防护林的营造 1.1树种的选择 农田、草牧场防护林。选择防护性能好,适应性强和生长快稳定性好的树种。乔木树种主要有:杨树、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水曲柳、柳树等。灌木树种主要有:锦鸡儿、丁香、沙棘、胡枝子等。水土保持林;选择涵养水分,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有利于防止地表径流的树种。乔木树种主要有:红松、樟子松、落叶松、椴树、白桦、柞树、榆树、柳树等。灌木树种主要有:锦鸡儿、丁香、沙棘、胡枝子等。水源涵养林;选择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护地表植被,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有一定耐水湿能力的树种。 1.2营造方式和营造模式 以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更新造林为辅,疏林地林冠下、林间空地进行补植和补播,恢复森林植被。针阔叶树种混交型;樟子松、落叶松、云杉、红松等针叶树与三大硬阔、紫椴、桦树、柞树等阔叶树种进行块状或带状混交形成针阔混交林。在疏林地、灌丛林地上通过栽植红松、云冷杉、三大硬阔等树种形成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树种混交型;三大硬阔、椴树、白桦、柞树、榆树等阔叶树种进行块状或带状混交形成阔叶混交林。树种混交型。红松、云杉、樟子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进行块状或带状混交形成针叶混交林。乔灌树种混交型。樟子松、杨树、落叶松、桦树等乔木树种与沙棘、胡枝子、锦鸡儿、刺五加等灌木树种进行株间或行间混交形成乔灌混交林。 1.3苗木、种子和造林密度

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范

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范 摘要:乡镇农田防护林可以阻碍害风侵入,提高农田生产效率与生产总量, 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突出,需要重视其建设进程。建设过程需要遵循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等原则,突出生态发展特点,依靠现代科技,明确防护林建 设规范。本文主要阐述了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的主要技术方案及效益。 关键词: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范体系;设计依据与原则; 引言: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防护意义,需要坚持尊重 科学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护手段,减少林地流失,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地方 政府参与的积极性,明确生态区位,有效防范风沙,遏制土地沙漠化及荒漠化进程,在荒漠及农牧区之间建立天然屏障。 一、乡镇农田防护林建设依据与原则分析 首先,建设过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综合 使用多种治理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使得重点工程与环境工程建设有序衔接 起来,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环保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生态 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提高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性。 其次,需要坚持因地制宜、承前启后的原则,借鉴并继承工程建设经验,突 出建设重点,创新技术手段,增强规划成果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再次,需要重视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积极调整农业及农村 生态结构体系,加快农民脱贫致富脚步,同时实现生态目标、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 另外,需要坚持突出特色、依靠科技的原则,详细调查自然资源供求状况与 市场需求问题,选择综合效益较好的树种,突出建设重点,提高工程质量与效益。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大力推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建设体系的科

主要林种营造技术 (1)

项目五 主要林种营造技术 【项目综述】 本项目主要学习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的营造技术与施工。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会上述林种造林技术设计和指导施工。 【项目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营造速生丰产林的意义,熟悉速生丰产林的标准和速生丰产林应具备的条件,掌握速生丰产林的营造技术;了解经济林营造的意义及作用,掌握经济林栽培技术及抚育管理技术。了解农田牧场防护林的概念、作用和形式,理解农田牧场防护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内容和要求,熟悉农田牧场防护林的树种选择和配置要求,掌握农田牧场防护林的营造技 术以及农田牧场防护林林带抚育更新和改造的方法;了解水土保持林的作用、水土流失的基本知识,理解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原则、配置方法,掌握常见水土保持林的营造技术。 技能目标 具有良好的组织、准备安排能力,能够根据林种、树种和生产任务要求完成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农田牧场防护林典型设计,并指导施工;具有进行各林种周年抚育管理计划的综合能力。 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树立保护森 林资源与环境,维持国土生态安全的意识。

工作任务一 速生丰产用材林的营造 【任务目标】 知识目标 能明确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意义和标准。 技能目标 能够熟练掌握速生丰产用材林的营造技术。 【生产情境】 纸,是我国的一个伟大发明,也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办公用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林浆纸一体化”就已经成为国际造纸业的发展模式。但在中国,由于森林资源贫乏,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草为主”的原料方针,“草木之争”甚至被提高到了政治路线的高度。草浆在造纸过程中排放的废液,含硅量大、粘度高、滤水性差,严重污染环境并且难以治理;“以草为主”还导致造纸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严重阻碍了中国纸业的发展。90年代中期国家明确了造纸原料以木材为主,确定了“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方针;90年代后期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整治造纸工业的污染,关闭了大量万吨以下的小厂,企业数从15000家降到3600余家。为缓解用纸矛盾,建设纸浆林基地,在兴安岭地区规划速生丰产杨树林70万公顷,15年后每年可提供纸浆材1050-1750万立方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杨树速生丰产林的营造计划,每位同学提交一份设计报告。 接收工作任务 在教师指导下,以生产小组为单位接受工作任务单 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作任务单

ly∕t 2828-2017 防护林体系设计技术规程

ly∕t 2828-2017 防护林体系设计技术规程 一、概述 防护林体系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人工营造的林带、林网、林屏等。防护林体系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程,以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本规程旨在规范防护林体系的设计,提高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防护林体系设计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当地自然 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 2.整体性原则:防护林体系应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其他生态工程相辅 相成,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3.可持续性原则:防护林体系应注重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确保其长期稳定 性和可持续性。 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经 济效益。 三、设计内容 1.防护林类型选择: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防护林类型,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 2.林带宽度与间距:根据防护林类型和功能需求,确定合适的林带宽度和间 距。一般来说,林带宽度应根据树种特性、生长速度和郁闭度等因素来确定;间距则应根据风向、风速和地形等因素来确定。 3.林带走向:防护林带的走向应与当地主导风向相垂直或呈一定角度,以充 分发挥其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4.林带配置: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合理配置不同类型、 不同功能的防护林带,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 5.树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生态效益好的树 种进行造林。同时,应注重树种的多样性,避免单一树种造林带来的风险。 6.造林密度与方式:根据树种特性、生长速度和郁闭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造 林密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造林方式,如直播造林、植苗造林等。 7.抚育管理:制定科学的抚育管理措施,包括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 治等,确保防护林的健康成长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8.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对防护林的生长状况、生态效 益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实施与管理

三北防护林资料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1978年,国务院批准启动三北防护林时明确指出:"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从文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上马三北工程的自然和经济背景,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三北工程的历史使命。概括地说:三北工程的主战场在农村,主要服务对象是农牧业,建设主体是农牧民。国家希望建设三北工程,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促进防风固沙与治穷致富协调发展,达到蓄水固土与兴林富民的多重目标。防沙治沙是三大任务之一。 三北防护林对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减弱动力。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轻沙尘暴的效果。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最根本的是通过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发展农牧业生产力,减轻对沙质土地的经营压力,反过来促进植被恢复和发展,达到减弱动力源和物质源的双重效果。 三北防护林实际上是通过阻挡来自蒙古、新疆的沙尘来实现减沙的目的,但同时也使得南下冷空气中的地面部分抬升,从而减少了华北地区低空区域南下冷空气的动力,在近年来,北极冷空气势力减弱的双重作用下,使得华北、东北、江苏、安徽地区成为南方湿气流控制的地区,从而形成雾霾,并且长期不能扩散。现在强烈呼吁,砍掉三北防护林中的高大树木,改在沙地上种草,来减少沙尘暴,使南北空气自由流通,减少华北、东北的雾霾天气。 (2010年)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

林地类型分类技术标准

林地类型分类技术标准 第十三条地类 一、分类系统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地类,表(略)。 二、技术标准 (一)林地 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 第十四条森林(林地)类别 按照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二个类别。????? 一、生态公益林(地):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生态公益林(地)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 (一)国家公益林(地):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 (二)地方公益林(地):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 二、商品林(地):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

第十五条林种 一、分类系统 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五个林种、二十三个亚林种,林种分类系统见表(略)。 二、技术标准 (一)防护林: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1、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可饮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1)江河源头:湘江、沅江源头及一级支流源头20公里以内汇水区、二级支流(流程50公里以上,下同)源头10公里以内汇水区;资水、澧水源头20公里以内汇水区及其一、二级支流(流程50公里以上,下同)源头10公里以内汇水区;汨罗江、新墙河、武水(珠江一级支流北江上游)源头20公里以内及其一级支流(流程50公里以上,下同)源头10公里以内汇水区;益水(赣江一级支流)、恭城河(珠江二级支流)、寻江(珠江二级支流)源头10公里以内汇水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2)江河两岸:长江沿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000米以内;湘江、沅江干流及一级支流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000米以内、二级支流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以内;资水、澧水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000米以内及其一级支流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以内、二级支流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500米以内;汨罗江、新墙河、武水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000米以内及其一级支流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以内;长江泄入洞庭湖的松滋河、藕池河、太平河、调弦河两岸平地2000米以内;益水、恭城河、寻江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以内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造林技术规程(试行)

造林技术规程(试行)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林业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1982.04.28 •【文号】 •【施行日期】1982.04.2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森林资源 正文 造林技术规程(试行)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林业部印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关于“植树造林要严格执行技术规程,保证成活成林”的规定,为实行科学造林,提高造林质量,加强培育管理,更有效地扩大森林资源,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国营造林(包括国营采伐迹地更新,下同)、国社合作造林、接受国家补助的合同制造林、重点用材林、经济林基地、重点防护林工程造林以及义务植树,必须贯彻执行本规程。对一般社队集体和个人植树造林,按本规程进行技术指导。 第三条造林施工单位要有林业专业人员,建立健全生产技术责任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不断提高造林科学技术水平。 第二章造林施工设计

第四条国营造林、国社合作造林、接受国家补助的合同制造林、规模较大的义务造林,以及由县统一组织的重点造林,施工单位要按下达计划和造林调查规划设计方案(或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造林施工设计书。 施工设计应由调查设计单位或由县林业技术指导机构,与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在领导、科技人员、群众代表共同参加下进行。国营林场造林,由本场自行设计。 第五条施工设计要在造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以小班为单位,作出林种、树种、混交、整地、造林方法、密度、抚育管理、机械工具、苗木供应、施工顺序、时间、劳力安排、经费预算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具体设计。面积较大的,还应做出林道、防火线的设计。 造林施工设计书应附有关图表。 第六条造林施工设计,必要时允许对原造林规划设计方案有某些变动。但必须在《造林施工设计书》中申明变动理由。 第七条造林施工设计书应于造林前一年(或二年)上报主管单位审批。主管单位经查核检验,于上报后三个月内审批下达,以利施工。 没有施工设计或未经审批,不予拨款,不得施工。一经批准,施工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如因特殊情况要局部变更时,需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三章树种选择 第八条必须根据且林地的具体条件和造林目的选定造林树种,达到适地适树。注意选择适于造林地生长、经济价值较高或防护效益较大的乡土树种。 引用外来树种,必须经过检疫,在当地试种成功,并经林业科学研究部门鉴定之后,才能大面积推广。 第九条全国主要造林树种,按照我国不同造林类型地区,列表于后(见附

森林营造技术考试重点综述

1、森林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 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 2、造林是在造林地上新建或育苗森林的生产活动。 3、人工造林是在宜林的荒山、荒地及其他无林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营 造森林的过程。人工更新是在各种森林迹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或林冠下、 林中空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恢复森林的过程。人工林是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4、人工林的种类:(1)防护林;(2 )用材林;( 3)经济林;(4)薪炭林;( 5)特种用途林。 5、防护林可细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用防护林、 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海防林、环境保护林等。 6、经济林:经济林是以生产木材以外的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特种用途林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名 胜古迹和革命圣地的林木及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等。 8、影响我国森林现实生产力偏低的原因:(1)气候;(2)土壤;(3)不适地适树;(4)人工林年龄偏低;(5)培育管理措施。 9、某林场计划明年造油茶林60 公顷,采用正三角形配置,株与株之间相 距 3 米,需培育多少合格苗? 解:正三角形植苗株数=造林地面积 ×1.155 株距 2 =60×10000 ×1.155 3×3 =77000 株 10、营造混交林有何意义(优势) (1)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单位面积产量高,不同林学特征的树种适当混交, 能充分地利用营养空间。

(2)更好地维持和提高地力:经营针叶树纯林,造成林地土壤肥力显著下降, 土壤结构变差,孔隙度降低,土壤持水性下降,养分含量减少,而且经营代数越多,状况越差。 (3)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当前生态效益已成为森林的主要功能,而混交林在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大气、二氧化碳储存、退化生态系统恢 复等方面的效益更为显著。 (4)抗各种灾害能力强: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系统食物链较长,营养结构多 样,有利于各种动物栖息和寄生性菌类繁殖,有众多的物种相互制约,因而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大发生。 (5)提高造林成效:由于混交林树种之间的相互辅佐和防护作用,一些营造 纯林生长差的树种通过混交能获得成功。 11、造林地种类有哪四类?简述每一类的特点。 (1)荒山荒地:没有生长过森林植被,或森林植被在多年前遭破坏,已被荒山植 被更替,土壤失去了森林土壤的湿润、疏松、多根穴等特性的造林地称荒山荒地。根据植被的不同荒山荒地又可划分为草坡、灌丛地、竹从地和荒地。 (2)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 农耕地:农耕地是营造农田防护林及林农间作地的造林地。农耕地一般平坦、裸露、土厚、条件较好。但农耕地耕作层下往往存在较为坚实的犁底层,对林木 根系的生长不利,如不采取适当措施,易使林木形成浅根系,容易发病及风倒。 造林时最好采用深耕及大穴深耕。 四旁地:四旁是指路旁、水旁、村旁和宅旁植树的造林地。 撂荒地:指停止农业用地一定时期的土地。一般植被稀少,草根盘结度不大,有水土流失现象。撂荒多年的造林地,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大,与荒山荒地相接近,但造林的条件较好。 (3)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 采伐迹地:指采伐森林(指皆伐)后的林地。新采伐迹地光照充足,土壤中腐 殖质较厚,疏松湿润,原有林下植被衰退,而且喜光杂草尚未侵入,此时人工更 新条件好,应当争取时间及时清理林地。

造林作业设计技术规程要点

造林作业设计技术 第一部分、概要 规划:是指国家或地区的长远发展计划,是对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指导性纲要。它是通过对现状和及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以及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后,从宏观上提出相应目标(建设内容)和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规划又分为发展规划和具体规划。规划的基本意义由“规”(法则、章程、标准谋划,即战略层面)和“划”(合算、刻画即战术层面)两部分组成,“规”是起,“划”是落,从时间尺度来说侧重于长远,从内容角度来说侧重战略层面,重指导性和原则性。 设计:是把一个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各类图件)再辅以文字和数据说明而表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在类型上可以分为总体设计、项目设计和工序设计。在林业上的作业设计科分为造林作业设计、封山育林设计、采伐设计等等。 国有林场造林、重点工程造林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其他形式的造林,应按有关要求进行造林作业设计。 造林作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造林作业方法、提高造林成效、确保造林质量,同时,也是为了造林检查验收和营造林档案建立提供重要依据。 造林作业设计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防护林造林作业设计,二是用材林造林作业设计,三是经济林造林作业设计,四是薪碳林造林作业设计,五是特种用途林造林作业设计。

(一)、与造林设计有关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等 (二)、2003 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造林作业设计规程》、2006 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造林技术规程》及本省颁布的相关规程规范,在开展作业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规程规范 (三)各类林业重点建设工程造林规划和上级下达的造林年度计划等。 第二部分、造林作业设计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宜林荒地(包含退耕还林地、宜林沙荒、乔木生长范围以内的荒地)、乔木生长范围以内的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部分没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和四旁空隙地。 一、调查方法:先踏查整个造林作业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两个调查点,目测记载。 二、调查记录内容: 1、作业区编号:“邮政编码”+“村屯名的汉语拼音缩写(大写字母,双声母选第1个字母)”+“-”+“年份”+“-”+“阿拉伯数字序号(3 位数)”。示例:100102NHQ-2002-008 2、日期:完整填写调查年月日。 3、调查者:签署调查者个人姓名,不得签署XX调查组、XX 科、XX调查队等不能确认调查者个人身份的名称。 4、位置:乡镇(林场、分场),村屯(工区),林班,小班;所在地形图比例尺、图幅号、公里网区间。 5、作业区立地特征:地形、地貌、地类、母岩、土壤、小气候

国标造林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1)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人工造林(含迹地人工更新)、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技术的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全国国有造林、集体造林、个体造林和各种形式的合作造林。 2引用标准 GB 2772林木种子检验方法 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 GB 7905油桐丰产林 GB 7906油茶丰产林 GB 7907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 GB 7908林木种子 GB 9982板栗丰产林 GB 10016林木种子贮藏 GB/T 15162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LY 1000容器育苗技术 LY 1058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 LY 1059毛竹林丰产技术 ZB B64 001杉木速生丰产林 ZB B64 002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速生丰产林 ZB B64 003红松速生丰产林 zB B64 004柠檬按速生丰产林 ZB B64 006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 ZB B64 007马尾松速生丰产林 ZB B64 008枣树丰产林 ZB B64 010水杉速生丰产用材林 ZB B64 011湿地松速生丰产用材林 3总则

3.1为规范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效,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充分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制定本规程。 4.2建立和健全技术责任制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和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提高造林成效。 5.3造林要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相结合,提倡多林种、多树种造林。 4林种确定 4.1防护林 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防护林。 4. 1. 1水源涵养林 在江河源头、山地丘陵、湖泊和水库周围应营造水源涵养林。 4. 1. 2水土保持林 在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带,为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防治滑坡和泥石流,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营造水土保持林。 4. 1. 3防风固沙林 在流动、半固定沙地,受风沙危害的城镇、村庄、农田、牧场、工矿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周围,应营造防风固沙林。 4. 1. 4农田牧场防护林 受风沙(含干热风)危害的农田、经济林园、苗圃、草牧场应营造防护林,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4.1, 5护路林和护岸林 在铁路公路两旁、河流渠道两侧、湖泊水库周围、海岸,应营造护路林和护岸林,亦可与农田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相结合设置。 4.2用材林 4.2. 1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营造用材林。

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业建设项目技术规定

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业建设项目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以下简称“京津二期工程”)林业建设技术要求,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成效,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京津二期工程林业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三条京津二期工程林业建设要坚持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以生物措施为主,封飞造相结合,力求获得最佳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二章林种、树种与治理方式 第四条林种 一、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及生态区位重要的地段,营造防护林。具体要求: (一)防风固沙林:在流动、半固定沙地(丘)、风沙危害的沙化土地及受风沙危害的区域,宜营造防风固沙林。 (二)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农牧区,宜营造农田草牧场防护林。 (三)水土保持林:在有土壤侵蚀的坡面、侵蚀沟等地,宜营造水土保持林。 (四)水源涵养林:在河川上游、湖库周围及大、中等城市水源地集水区和水源地保护地带,宜营造水源涵养林。 (五)护路林与护岸林:在公路铁路沿线、河渠湖库周边,应营造护

路林

或护岸林,亦可与防风固沙林、农田草牧场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相结合设置。 二、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在保证整体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提倡发展经济林,适当发展用材林、特种用途林等。 第五条树种 一、坚持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根据宜林地立地条件与树种生态学特性的一致性及苗源丰富程度,固沙效果和利用价值选择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 二、树种应选择抗旱、抗风沙、耐贫瘠、抗病虫害等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繁殖容易,改良沙地见效快,能有效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加工原料,用途广,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的品种。 三、引进树种要试验成功后方可应用。 京津二期工程主要树种见附录A。 第六条治理方式 工程林业建设采用人工造林、封沙(山)育林(草)、飞播造林、工程固沙等治理方式。 第三章人工造林 第七条下列地段采用人工造林方式防沙治沙: 一、退耕地; 二、宜林荒山荒沙荒地; 三、受风沙危害的城镇、村庄、农田、草牧场、部队营区、工矿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周围,需要尽快采取措施防止或减轻风沙侵袭和危害的地段。 第八条树种配置 一、工程建设提倡营造混交林,不宜营造大面积纯林。新造连片纯林面积原则上不超过200公顷。 二、根据情况可选择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