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概论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课时:90

一、课程的定位

该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汽车基本知识,包括汽车的总体结构分类与性能,感受国内外汽车文化,熟悉汽车的常用材料及汽车维修常用工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同时了解行业概况,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为学生个人日后择业提供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本课程是汽修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学习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

依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岗位引领,能力分段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得到的新课程体系,确定本门课程的定位。课程定位从性质定位、作用定位和目标定位三方面确定。

1.性质定位

本门课程为我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汽修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课程面向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年级学生,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使学生了解汽车行业基础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坚定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和决心,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

2.作用定位

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文化也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3.目标定位

本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汽车行业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工量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优秀的汽修人才。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能力目标三方面确定。

通过3个项目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汽车行业概况和汽车文化,熟知汽车构造及材料,并且能够熟练操作汽车维修中常用的工量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知识目标:

(1)了解汽修行业的发展概况及就业方向;

(2)了解国内外汽车品牌及发展;

(3)熟知汽车的结构、分类及用途;

(4)熟知汽车材料的性能和选用;

(5)熟知汽车维修常用的工量具。

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1)具备对汽车进行分类的能力;

(2)具备识别著名汽车品牌车型的能力;

(3)具备合理选用汽车维修材料的能力;

(4)具备正确使用汽车维修工量具的能力。

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

(1)养成勤奋、守纪、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

(2)形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3)遵纪守法、诚实信用,具有社会责任感。

(4)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5)培养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树立规范意识、交通、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整合与设计

该课程是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机电维修”、“整车销售”、“汽车美容与改装”、“前台接待”等任务领域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

1.课程以提高学生对汽修的学习兴趣、了解汽车基本知识以及熟练掌握实训操作工量具的使用为目的,重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教学,参照行业专家提出的“汽车维修”技能教学的建议,设定本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和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单位,按项目教学法的观点,给出各项目的任务以及要求,用表格形式给出各层次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从总体上认识与把握。

5.本课程有课程团队合作编写校门教材,教材的编写紧密结合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形成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置3大课程模块,引入与完成项目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并在教材编排形式上注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6.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与师生互评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评价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评价要依据《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涵盖汽车概论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材资源

(1)本课程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通过录像、企业生产实例、课后拓展作业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初步了解行业概况,掌握汽车维修专业的基本职业能力。

(3)教材应体现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以汽车文化、材料、工量具作为项目任务,引入与完成项目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并在教材编排形式上注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材应图文并茂,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5)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职业活动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纳入其中,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6)教材中的教学过程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3.教学环境

本门课的授课地点包括多媒体教室、汽修仿真实训室、校内实训中心以及校外实训基地。依托示范校建设,我专业与28家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共建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学

习提供了多样的教学场所,使学生走出校门贴近社会,利用各种实训室,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4.多媒体教学资源

依托示范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本门课程共完成配套的课程标准、教案、课件及多媒体视频等课程资源,信息总量达20G。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挂图、幻灯片、摄像、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紧密结合汽修行业的发展现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等形式开展教学,为学生传递第一手行业资讯。

(3)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四、特色与创新

1.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知识需求为载体,将三门课程合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从汽车文化、汽车材料和汽车维修工量具三个模块组织教学,适应了不同岗位需求。

2.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选取和设计学习任务,对原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删减,避免了多门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重复讲述,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

3.校内具有较大规模的实训中心,整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等齐全;校外具有一流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使学生走出校门贴近社会,就业成才。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三年制中专和职业中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注重理实一体教学; 2.通过现场构件的辨识,对汽车各组成有感性的认识; 3.通过现场实物,明确各组成及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框架结构

2.学分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根据实践态度与项目考核综合评定,总学分为2学分,周课时为2学时,总课时为24课时。 3.对学生选课的建议 本课程为汽车专业入门知识,以引导激趣为主,建议在第一学年的第2学期设置。 二、课程目标 打破“学科本位型”的课程模式,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建立“能力本位型”的课程模式。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顺利过渡到专业核心课程为前提,突出现场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与汽车各组成部件亲密接触,具备深刻印象。 创造出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顺利进入汽车运用行业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一)总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活动,使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对汽车有初步和整体认识。 按照汽车的总体结构,在学生有了整体概念后,分别对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设备、汽车车身四大部分有具体的认识,了解整体件与组成件、主件与附件的结构特点与位置关系,并对各组成部件的材料、性能、作用有初步印象,同时将汽车新技术知识进行补充与融合,让师生共同对汽车结构知识与时俱进。 (二)具体目标 1.素质教学目标 (1)车间5S管理素质教育 (2)好学、勤记、多问的素质 2.知识教学目标 (1)汽车各总成结构的认识 (2)发动机各机构、系统的组成件结构认识 (3)底盘各系统的组成件结构认识 (4)汽车电气设备结构与使用方法认识 (5)不同汽车类型车身结构认识 (6)拓展知识了解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5.13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概论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适用阶段:中职阶段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通过学习能够初步认识汽车、汽车类型;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汽车发展史;能够描述汽车的组成与各部件的功用;能够知道汽车节能与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能够知道汽车的污染与危害,知道未来汽车发展趋势;能够欣赏赛车运动、汽车外形与色彩;能够了解汽车展览、汽车标志与国内外汽车品牌的含义。 2.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导向,以汽车行业发展为引领,以汽车构造与性能和汽车服务实务为课程主要学习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递进式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详实的案例辅助以动态课件提纲挈领地全面讲解汽车专业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汽车行业的专业兴趣;以开放式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汽车知识自发学生;拓宽知识面。为学生日后在工作生活对汽车的学习及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比如汽车时尚,汽车运动,汽车品牌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老师讲,同学可以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汽车心得;以及采用角色扮演的之类的教学方法。都会使得课堂比较的活跃。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穿插图片,视频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的多元化。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汽车史话与趣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名人轶事、名车、车标等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通过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识汽车、了解汽车,熟悉汽车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 (3)通过汽车色彩、造型以及汽车与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能力目标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概论 适用专业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 1.概述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专业入门课程。 1.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的功能是传授汽车常识,激发专业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汽车的鉴赏能力,促进职业意识形成。通过66学时的学习,学生可了解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接触到与汽车和汽车工业相关的各方面内容,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1.3设计思路 为了使学生对汽车及相关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讲授汽车的发展史,分析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介绍汽车的基础原理及各类技术的变化、汽车环保知识、品牌文化、车标识别、赛车运动、汽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专业的发展等,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参观、上网查询等活动来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66学时,4学分。 2.课程目标 汽车文化课程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汽车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汽车知识视野,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运用汽车的意识,发展行动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汽车文化的学习.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工业概况、生产过程和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能正确认识汽车对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了解汽车运动、著名车展、未来汽车发展趋势;会欣赏汽车车标、汽车外形与色彩;了解汽车基础知识,会识别汽车的类型、产品型号、代码;了解汽车品牌与车型文化,初步具有理解汽车品牌文化的能力;能按相关环保政策与法规,从事汽车专业的工作。 3.课程内容和标准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教案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或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考试)课程。本课程构建于传统汽车专业基础课程如《汽车构造》、《汽车电器》等课程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为主要任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基础知识、纯电动汽车认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认知、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认知、电动汽车充电认知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具备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售后服务的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为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本专业是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管理、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设置的依据 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符合学生专业素质的能力培养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课程学习任务。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

传统汽车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教学任务差异较大,而且其技术在不断发展之中。本课程的确定是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结合新能源汽车“1+X”证书制度中的相关要求,对岗位能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之后设置的。 (三)课程任务确定的依据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因此课程的任务要把这些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如对于新能源汽车认识能力的培养,课程的任务就应该倾向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认知等;对于学生的合作意思的培养,课程的就应该多安排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任务。 (四)课程任务编排的思路 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本课程应运用更为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新能源汽车,并充分考虑职业成长规律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及本课程的任务,营造接近于真实的职业氛围。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识别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从而适应新能源汽车企业岗位对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人才的技能需求。 (二)具体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新能源汽车基础知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充电等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够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充电进行识别和分析。通过各章实训题(5个)的训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沟通与表达、团组分工协作能力等方面达到能够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要求。 2.方法能力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1.课程概述 该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针对于新生入门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新能源汽车体系的知识框架,唤起学生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了解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结构,能够为以后学习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掌握新能源汽车专业技能、从事新能源汽车行业打下基础。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设置在汽修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是从事汽车维修服务岗位工作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汽修专业的入门课,其主要功能是抛砖引玉,使学生掌握与汽车相关基础的知识,并为学习《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等课程作好准备。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任务驱动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相应知识内容与运用,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其教学要以任务教学法为主要方法,实行一体化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视频演示法教学。教学可在模拟汽车4s店工作流程进行。在学习情境中,建议做中学,学中做,实施情景教学法教学。可设计的项目;识别新能源汽车代码;认识新能源汽车的总体结构;新能源汽车使用;新能源汽车主要结构参数及性能指标;新能源汽车日常检查,了解新能源汽车新技术。以此为重点反映学生对相关项目的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并体现学生对相关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 本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 2.课程目标 根据本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掌握新能源汽车概论的基

本知识与运用的技能。 2.1 知识目标 (1)新能源汽车外部结构; (2)新能源汽车内部结构; (3)了解新能源汽车分类; (4)了解新能源汽车组成; (5)了解新能源汽车主要结构参数及性能指标; (6)认识新能源汽车的总体结构; (7)了解新能源汽车类型; (8)了解新能源汽车底盘类型; (9)了解新能源汽车电器; (10)熟悉新能源汽车日常检查、升降汽车操作。 2.2技能目标 (1)熟练说出新能源汽车结构; (2)熟练操作车内所有开关; (3)通过新能源汽车保养演练,掌握常规检查; (4)掌握新能源汽车总体结构; (5)学生能熟练说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中各种仪表、开关的名称。 2.3情感目标 (1)能够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完成工作学习任务;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逐渐形成符合汽车维修行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3)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汽车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为适应汽车行业岗位群的要求打下基础,提高学生走向社会求职的竞争力; (4)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5)养成服从管理,规范作业和安全工作的良好习惯。 3.课程内容和要求

《汽车概论与文化》课程标准

《汽车概论与文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三年制中专和职业中专汽车美容与装潢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入门的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程介绍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以及专业学习方法,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活动,使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对汽车有初步和整体认识。 按照汽车的总体结构,在学生有了整体概念后,分别对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设备、汽车车身四大部分有具体的认识,了解整体件与组成件、主件与附件的结构特点与位置关系,并对各组成部件的材料、性能、作用有初步印象,同时将汽车新技术知识进行补充与融合,让师生共同对汽车结构知识与时俱进。 职业能力目标: 1.了解汽车发展史 2.了解国内外主要汽车企业及品牌 3.掌握汽车分类、汽车的结构、汽车使用性能 4.掌握简单的汽车拆装练习 三、参考学时 36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五、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型项目教

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现场教学,“教”与“学”互动,学生在明确了实训任务后,讨论合作,以完成工作页或者达到评价标准为目标,自主操作,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指导。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评价方法 应注重对学生协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对提出新颖问题的学生要给与奖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结合过程态度、合作能力、课堂提出问题的次数、完成工作页的质量、实训考核等多种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教学条件 1.课堂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资料及设备、实车、实物及教具模型。 2.实训条件:参照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进行,建议师生比在1:15~1:20. (四)教材编写 打破传统的教材学科体系模式,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来编写教材。 教材最好采取工作页形式,以形象直观的图片为主,可以让学生在项目实施中按图索骥,自主独立学习,同时有各种配套的问题,方便学生随时记录与反馈,加强实训质量根据工作任务的需求,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加强操作训练,强调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每项任务完成后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关于教材的呈现方式: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突出中职学生的特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中职学生具有吸引力。需要从中职学生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汽车概论学习活动项目的方式来表述,而不是沿用成人的角度、教师为中心的角度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来表述。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要实现陈述、分析、提问的综合运用,文字、插图、实验、练习的相互配合,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课程标准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课时为32学时,2学分。本课程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架构、环境感知技术、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技术、智能决策技术、控制执行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信息交互技术等。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及产业链的需求,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三大关键技术感知识别、决策规划与控制执行技术,并能够依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行业、企业的标准及规范完成智能汽车的基础维保及相关售后服务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素质目标

1.具备政治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遵纪守法; 3.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品质,具有社会责任心; 4.具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信息素养; 5.具备开拓进取、敢于创业的精神; 6.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主研究能力; 7.具备团队协作意识,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2.掌握各种智能网联汽车的专用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操作 规范; 3.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各环境感知的关键零部件的工作原理; 4.掌握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与定位系统原理; 5.了解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平台的功能及内部的算法与算力; 6.掌握智能网联汽车控制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 7.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趋势;

8.熟悉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的规范及要求。 三)能力目标 1.能够依据国家标准及技术规定,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的基 本维保; 2.能够依据关键零部件的安装规范及技术要求,完成智能 网联汽车的安装、检测; 3.能够完成惯性导航系统的安装、检测与调试; 4.能够依据车载网络终端系统的故障,对常见故障进行排除; 5.能够依据车际网的协议查找车联网出现的故障,并分析 故障原因; 6.能够对线控执行关键部件进行安装、检测与基本的调试; 7.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能够查阅维修资料,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 32学时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汽车概论 二、对象:三年制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 三、课时:68 四、学分:4 五、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模块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普及汽车基本知识、汽车商务、汽车应用等基础知识,感受并传播和弘扬汽车文化,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对汽车的鉴赏能力,了解行业概况,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为学生个人日后择业提供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了解国内外汽车文化,掌握汽车总体结构、分类与性能;了解汽车选购、上牌、理赔及事故处理程序,具备一定的交通安全及驾驶常识,能使用车内设备;熟悉汽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职业能力目标: 1.了解汽车发展史、汽车工业概况、国内外汽车品牌含义; 2.掌握汽车总体结构、分类与性能,能识别汽车各大总成,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功用; 3.熟悉汽车的基本性能指标,能识别国内外知名汽车的类型、产品型号和代码; 4.了解汽车选购、上牌、保险、理赔及事故处理程序;

5.了解汽车新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6.认识交通指示标志、交通禁令标志、交通警告标志。 六、设计思路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为: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教学,参照行业专家提出的“汽车维修”技能教学的建议,设定本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和课时分配,课程内容与要求是《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单位,按项目教学法的观点,给出各项目的任务以及要求,用表格形式给出各层次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读者从总体上认识与把握。 七、内容纲要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制定单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制定时间:2017年9月13日 目录 一、课程定位 二、课程研究目标 三、研究项目设计 四、研究任务划分 五、考核方式

六、教学媒体资源 一、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针对新生入门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先导课程。研究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新能源汽车体系的知识框架,激发学生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研究的兴趣,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结构,为以后研究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掌握新能源汽车专业技能、从事新能源汽车行业打下基础。本课程是以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的研究规律为导向,基于认知建构规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运行以教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二、课程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该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1.专业能力: 1)能够阐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发展意义、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2)能够说明新能源汽车常用的驱动电机类型及特点,驱动系统工作原理及电机控制器的控制方法; 3)能够说明新能源汽车常用的动力电池类型及特点,锂离子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作用; 4)能够画出纯电动汽车的构造示意图,说出其能量传递及能量回收的路径; 5)能够说出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及各自结构,混合动力项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三、研究项目设计 待完善。

四、研究任务划分 待完善。 五、考核方式 待完善。 六、教学媒体资源 待完善。 3.能够概括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和特点 研究内容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新能源汽车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3.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交流和合作

《智能汽车概论》课程标准(简介)

《智能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智能汽车概论 二、内容简介: 智能汽车是构建智慧出行服务新型产业生态的核心要素,是推进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新时代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变革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制造2025》已将智能汽车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发展智能汽车是推动汽车领域向低碳环保、节省人力资源的必要手段。根据课程定位及职业的需要,《智能汽车概论》主要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认知技能的获得。所以在教学中,以汽车技术为研究对象,突出其在汽车智能科技方面兴趣的培养。 三、课程定位 《智能汽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了汽车文化、汽车使用与保养、汽车机械基础等多方面知识,是对学生的一项综合性学习和培养。它既能提高学生领悟、灵活运用智能汽车概论等知识,又能够在专业课学习后,得到专业知识的综合提高。也是学生毕业前进入工作岗位所进行的一次专业性、针对性、应用性很强的学习和锻炼,对学生熟练运用知识起到很好的承前启下的作用。 前修课程为:汽车文化、汽车商务礼仪、汽车机械基础、汽车使用与保养后续课程为: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电子商务、汽车营销策划、汽车营销实务顶岗、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服务企业管理实习。 (一)课程专业背景分析 《智能汽车概论》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对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是目前交通问题有效解决重要方案。对智能汽车技术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汽车科技前沿的需求,是从事汽车营销相关专业的必备知识。本课程不论是在

扩展学生汽车知识领域,还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都可以通过对本门课的学习得到帮助。 (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智能汽车概论》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主要研究汽车消费者行为及心理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技术的相关实务,使学生初步具备商务策划师、市场营销师的能力,能从事汽车营销或销售相关专业等主要岗位,并且为考取汽车营销师证书和毕业后胜任汽车销售相关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改革理念及设计思路 (1)课程改革理念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课堂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确定《智能汽车概论》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依据有:职业标准要求、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职业素质要求、“够用、适用、应用”的原则。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培养学生技能提升、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新的知识体系,创建适应新的教学手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2)课程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题而以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变过去课堂讲授中的传统的灌输式思维,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新的方法应该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模板】

《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汽车服务 与营销 修读学期第1学期制订时间 课程代码GC06001B 课程学时28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通识课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汽车维修工、汽车营销师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冯晓乐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在汽车服务与与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该门课程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准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同时承担着培养学生对汽车服务类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课程不仅起着传递汽车文化、提高学生的汽车鉴赏能力的作用,更负有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和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采取讨论法、案例法、演示法、参观法、分组实践法、讲授法等,通过对汽车发展过程中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名人文化、名车文化、车标文化、赛车文化以及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全面了解汽车、熟悉汽车、爱好汽车,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据汽车服务与营销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目前先进的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的课程开发模式,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 1.教学理念:贯穿了“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主导”、“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等先进的教学理念。 2.学习观念:倡导“开放式学习、实践中学习、自主学习、按需学习”的新观念。

《汽车概述》课程标准

《汽车概述》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 学时:64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 概述:欣赏名车,认识车标,汽车竞赛,识别汽车代码,汽车主要结构参数及性能指标,认识汽车的总体结构,认识单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了解汽车新技术,汽车使用,车辆日常检查,认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选车、购车、保险、事故处理。 1.1课程性质: 《汽车概论》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 1.2课程设计理念: 《汽车文化》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汽车的发展、汽车技术、汽车外形和色彩、著名公司和汽车品牌、汽车时尚、汽车与社会、汽车与未来几个方面,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汽车文化的基本内容,揭示汽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1.3课程开发思路: (1)按照四个阶段、三个步骤、四个核心环节和三个转换开发课程。课程开发程序如下: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相应课程单元。 (2)校企共同开发双证课程: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标准、订单企业员工技术等级考证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与课程整体设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标准、订单企业员工技术等级考证内容融入教学内容,考证方式与过程融入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与过程。订单企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 2.课程目标 打破“学科本位型”的课程模式,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建立“能力本位型”的课程模式。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顺利过渡到专业核心课程为前提,突出现场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与汽车各组成部件亲密接触,具备深刻印象。 创造出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在一

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顺利进入汽车运用行业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2.1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汽车发展概况及汽车工业发展史; (2)掌握汽车结构原理与使用方法; (3)掌握汽车外形和色彩要求与选择; (4)熟悉著名汽车公司、名人及品牌、车标含义; (5)理解汽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2素质目标 (1)养成主动探索知识获取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 (2)养成团队合作、质量、环保、效率意识; (3)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4)具备探索新知识,主动学习的态度。 2.3能力目标 (1)具备设别各类汽车的能力; (2)会操作汽车各种操作装置; (3)能正确选择汽车的外形和色彩; (4)能区别各著名汽车公司、名人、品牌与车标含义; (5)能综合分析汽车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合理建议; (6)能分析汽车时尚活动对汽车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3.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附件1.3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承担单位(部门):教务处 合作单位(部门): 制定人:制定日期: 审核人:审核日期: 批准人:批准日期: 一、适用对象 中职一年级 二、适用专业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汽车文化》,后续课程有《新能源汽车维护保养》。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知识目标 (1)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种类;

(2)掌握新能源汽车燃料的特性; (3)掌握动力电池与能量存储的工作原理; (4)掌握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技术; (4)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检测方法。 2.技能目标 (1)能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 (2)具有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4)具有小组团结、协作能力。 3.素质养成目标 (1)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总结规律,积累经验; (2)能够举一反三,检修不同车辆;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能够理论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4、证书目标 汽车驾驶证、汽车营销师、汽车维修工 五、参考学时与学分 1.学时 36个 2.学分 2个 六、设计思路 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分析专业核心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负载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按知识和科学逻辑顺序整合,确定学习典型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将所学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赋予其中,确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学习过程的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三年制大专和五年高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及相关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分项目按工作任务来实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 步能力、教高〔2000〕2号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为指导,依据汽车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教学要求而制订.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52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32课时,实践课时为20课时.本课程的总学分为3学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气 体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基础知识,对电动汽车储能装 置、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动汽车能源管理和回收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以及新 材料和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有整体的了解. 三、内容标准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 分类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2.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第二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 要性 1.石油短缺 2.环境污染 3.气候变暖 第三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及趋势 1.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2.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3.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类型 1.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类型.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纯电动汽车的类型、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形式、纯电动汽车的特点、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纯电动汽车车型实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定义与分类、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型实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类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特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型实例;气体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汽车制造与装配等专业的选修课程,性质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从新能源汽车到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过程,以及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走向;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兴趣。通过《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概论》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在课程衔接中起到过渡作用前续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汽车机械制图》、《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后续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智能汽车传感器技术》、《电动汽车电动机与驱动控制》。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为自动驾驶汽车概论课程,主要面向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线控改装,各传感器安选型、安装,调试等岗位。教学模式任务与工作内容相对接即课程任务与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相对接;本课程从适用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出发;按照“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并存的人才为目标”的要求进行总体设计;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动驾驶汽车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有初步认识,培养学生熟悉自动驾驶汽车组成原理,包括环境感知,智能决策,路径规划,车辆控制等方面知识,具备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安装,调试,标定等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识及相关的职业能力,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积极的行动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本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 (二)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1)具有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选型,安装,标定以及故障分析的能力,以及现代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或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考试)课程。本课程构建于传统汽车专业基础课程如《汽车构造》、《汽车电器》等课程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为主要任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对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具备从事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和售后服务的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为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本专业是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能够从事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技术管理、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设置的依据 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符合学生专业素质的能力培养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课程学习任务。随着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传统汽车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教学任务差异较大,而且其技术在不断发展之中。本课程的确定是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编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

预测报告》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结合智能网联汽车“1+X”证书制度中的相关要求,对岗位能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之后设置的。 (三)课程任务确定的依据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因此课程的任务要把这些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如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认识能力的培养,课程的任务就应该倾向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传感器配置和功能以及ADAS的认知等;对于学生的合作意思的培养,课程的就应该多安排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任务。 (四)课程任务编排的思路 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本课程应运用更为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的典型系统,并充分考虑职业成长规律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及本课程的任务,营造接近于真实的职业氛围。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识别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从而适应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岗位对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人才的技能需求。 (二)具体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够对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进行识别和分析。通过各章实训题(6个)的训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沟通与表达、团组分工协作能力等方面达到能够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要求。 2.方法能力 (1)能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