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

学校代码:10036

硕士学位论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

培养单位: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专业名称:金融学

研究方向:商业银行业务

作者:王凡

指导教师:吴青

论文日期:二〇一〇年五月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ommercial Bank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在以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导师签名:年月日

摘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关系到银行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稳定的大问题,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之上,对于当下主流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了比较,对于他们是否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KMV模型比较合理且进行实证分析的条件相对成熟。由于上市公司的数据容易获得且准确度高,文章选取了沪深两市纺织服装行业2009年被ST的5家公司,并选取了5家相对应的非ST公司进行比较。由于历史违约数据的积累工作滞后,确定违约距离和实际预期违约率之间的映射目前尚无法实现,因此本文采用违约距离作为度量指标。研究表明,套用KMV已有的违约距离并不能很好地解释ST公司比非ST公司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故而本文假设资产价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不是一般正态分布,对KMV模型的违约距离进行了修正,实证结果表明修正的KMV模型能够较好地区别纺织服装行业内ST公司和非ST公司的信用风险。

在分析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和各种风险度量模型的基础上,文章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KMV模型,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s a major issue that is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ystem and eve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Researches on such issue are helpful both in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aspe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redit risk status and reason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we compare a series of risk assessment models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of whether they are feasible in China .After discussion, we think KMV model is reasonable and can do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 China. As listed companies are easily accessed and they have high accuracy, We choose 5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that are special treated in 2009, and choose 5 normal companies that of same size with ST companies. Due to the historical lag in the accumulation of data, the foundation between the default distance and the actual expected default probabilities cannot be established yet. So we use the default distance as a metric. Researches prove that that the existed default distance of KMV model cannot properly explain the ST companies have a higher credit risk than non-ST companies. Therefore we assume that the value of assets is subject to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rather than the general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modify the default distance of the KMV model.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ified KMV model can distinguish the credit risk between ST companies and non-ST companies better in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and assessment models of credit risk,we put up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KMV model, Listed companies in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4)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

1.3.1研究内容框架 (5)

1.3.2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6)

第二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7)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7)

2.2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与方法 (9)

2.3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 (10)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3)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3.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15)

3.3 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16)

第四章构建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18)

4.1 前述四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适用性 (18)

4.2 KMV模型实证研究 (20)

4.2.1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和计算过程 (20)

4.2.2参数的选择 (22)

4.2.3计算V和σ (24)

4.3 对KMV模型的修正 (28)

4.3.1 对违约点(DP)的修正 (28)

4.3.2 对违约距离(DD)的修正 (29)

4.4 结论和不足 (31)

第五章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34)

5.1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宏观对策 (34)

5.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微观对策 (35)

参考文献 (37)

附录A (40)

致谢 (41)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2)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紧密相关,风险管理能力更是现代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2006年12月起的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商业银行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其长远发展中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首先商业银行有必要对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明确分类。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特征,根据诱发风险的原因,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战略风险八大类。其中,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一种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为古老的一类风险,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对于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1.1 2005年-2008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1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识和风险管理的水平始终较为薄弱。尤其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使其在经营上面临着巨大不确定性。近年来,通过多种方式,商业银行处置了相当数量

1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https://www.360docs.net/doc/f8333403.html,/

的不良资产,但从银行业自身来看,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新的不良资产问题,信用风险仍然较大。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始终存在,信用风险计量才刚刚起步。因此,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运用高级数量经济方法度量和管理风险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流行。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发展,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国际金融界特别是银行界得到了重视,一些大银行纷纷试图建立度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国际上有关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法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古典信用分析方法2。

(1) 专家分析法。金融机构主要依赖于主观分析或定性分析法衡量信用风险。目前所使用的专家方法,虽然有多种多样的架构设计,但其选择的关键要素都基本相似。其中,对企业信用分析的“5C”法使用最为广泛。它包括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s)。除“5C”法外,使用较为广泛的还有针对企业信用系统的“5P”法和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骆驼(CAMELs)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将信贷专家的经验和判断作为信用分析和决策的主要基础,这种主观性很强的方法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信用风险的评估缺乏一致性和客观性。

(2)评级方法。评级方法是在美国货币监理署(OCC)最早开发的评级系统基础上拓展而来,OCC对贷款组合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等5类,并要求对不同的贷款提取不同比例的损失准备金以弥补贷款损失。随后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银行扩展了贷款的信用评级方法,据Fadil(1997)与Treacy 和Carey(1998)3的调查,美国银行持股公司和排名前50位的银行在内部评级

2〔美〕约翰.B.考埃特,爱德华.工.爱特曼:《演进者的信用风险管理》,石晓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中,将贷款细分为9-10个级别,使贷款的划分更为精确。

(3)信用评分法。这种方法利用可观察到的借款人特征变量计算出一个数值(得分)来表示信用风险,再将借款人归类于不同的风险等级。其代表为Z 计分模型。Z计分模型是Altman(1968)4年提出的以制造业的财务比率为基础的多变量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一组变量,使其在组内差异最小化的同时实现组间差异最大化,在此过程中要根据统计标准选入或舍去备选变量,从而得出Z 判别函数。作为违约风险的指标,Z值越高,违约概率越低。1977年,Altman、Haldeman和Narayanan5又提出了第二代Z计分模型——ZETA信用风险分析模型,主要用于非金融类公司,其使用范围更广,对违约概率计算也更精确。

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1)Credit Metrics模型。由美国J.P. Morgan(1997)6公司推出的Credit Metrics模型本质上是一个VaR模型,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上,用于评估和计量金融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的最大价值损失。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不仅可以识别贷款、债券等传统投资工具的信用风险,而且可以用于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识别,已运用于发达国家大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迅速成为行业标准模型之一。

(2)Credit Risk+模型。1993年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CSFB)银行开始了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随后CSFB(1997)7推出了依据针对火灾险的财险精算原理的Credit Risk+模型。该模型认为,贷款组合中不同类型的贷款同时违约的概率是很小的且相互独立,因此,贷款组合的违约概率服从泊松分布。其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公司贷款、零售贷款、衍生工具和可交易债券等。

(3)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McKinney(1997)8公司在Credit Metrics 模型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中的一系列参数值,可以看成是对Credit Metrics模型的补充。

4E.I.Altman.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 Journal of Finance. V ol.23 1968, p.189-209.

5Altman, Haldeman, and Narayanan. ZETA analysis: 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 ol.1 1977,p.29-54.

6J.P. Morgan. Credit Metrics. Technical Document,1997

7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ducts. Credit Risk Plus Technical Document,1997

8McKinsey Co. Credit Portfolio View. Technical Document,1997

(4)KMV模型。该模型是KMV9公司1995年在期权定价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认为一家公司或企业之所以违约是因为其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到负债的账面价值之下,丧失了偿债能力。根据大量实证分析,发现违约发生最频繁的临界点在公司价值等于流动负债加50%的长期负债处。该方法具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特别适用于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

事实上,对于相同的信用风险问题,不同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给出的结果和实际情况总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模型之间的预测效果也相差较大。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模型都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信用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入世之后,众多学者开始更大程度的关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问题,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鲁炜,等(2003)10将KMV模型运用到中国的股票市场,通过对26家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采集进行实证分析,虽然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但缺乏基于大量数据支持的统计检验。易丹辉,吴建民(2004)11通过随机抽取的3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表明KMV模型借助违约距离衡量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是可行的。张智梅,章仁俊(2006)12结合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及特殊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KMV模型在有关参数设计上进行了调整改进。康宇虹,等(2008)13的研究对KMV模型的前提假设做出了一些放松,由此首次得到了违约条件下的理论违约概率和违约点随时间变化条件下的理论违约概率。

范南(2002)14详细介绍了 Credit Metric模型的技术细节,明确指出了我

9KMV. Co. Introducing Credit Monitor.Technica1Document,1995

10鲁炜、赵恒珩、刘冀云:《KMV模型关系函数推测及其在中国股市的验证》,合肥,《运筹与管理》2003年第3期,第43-第48页

11易丹辉、吴建民:《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计量研究-KMV模型及其应用》,西安,《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年第6期,第8-第11页

12张智梅、章仁俊:《KMV模型的改进及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度量》,湖北,《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8期,第157-第160页

13康宇虹、孙德鹏、郜中华:《KMV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实证研究》,长沙,《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08年,第4835-第4841页

14范南:《Credit Metrics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借鉴》,北京,《金融论坛》,2002年第3期,第50-第54页

国目前还缺乏运用的基础。但是李兴法,王庆石(2006)15在重点研究分析了Credit Metrics模型的信用风险估值方法和应用后认为运用该模型可以更好地加强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有效地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窦文章,刘西(2008)16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计算得出某商业银行信贷数据的核心参数:信用风险转移矩阵、门槛率、违约回复率以及最终的风险价值,进而利用这些参数测算出了该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等级及其分布。此外,朱小宗、张宗益、耿华丹(2004)17从多方面剖析了当前比较著名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进行了范式比较和实证比较,结果发现建模方法的不同,预测的效果也有很大不同。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框架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是全文的总纲。详细介绍写作本文的研究背景、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情况、在文中进行研究展开的思路,以及本文的一些创新之处。此部分在全文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界定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然后集中笔墨对主流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为第三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成因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现时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第四部分为第四章,通过对目前国际上居于主流地位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引入KMV模型,并就其模型中的违约点、违约距离等概念在我国现有市场中的应用可能性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构建适合我国的KMV模型。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性,运用修正后的KMV模型评价代表性行业内ST公司和非ST公司在一定时间期内的信用风险,得出结论。

第五部分为第五章,就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15李兴法、王庆石:《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应用研究》,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12期,第47页-第53页

16窦文章、刘西:《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评估银行信贷的信用风险》,南宁,《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10期,第81-84页

17朱小宗、张宗益、耿华丹:《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剖析与综合比较分析》,上海,《财经研究》,2004年第9期,第33页-第46页

1.3.2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综述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实证分析。同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从定性的角度考察信用风险管理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另一方面,从应用的角度利用KMV模型对代表性行业上市公司违约事件测量违约距离。

由于KMV模型是根据不同公司的历史违约数据来确定违约距离与违约率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以此来估计预期违约率的大小的,因此在应用中,上市公司违约历史数据库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由于股票市场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缺乏有关信用的各种历史数据的统计,且银行信息披露不充分,这些因素制约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因此本文仍然存在很大不足。

实证分析中所用到的数据均将取自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为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样本数据取自于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代表性行业的上市公司。通过大量查阅已有著作,可以看到,以往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证券交易所内ST与非ST公司的信用风险比较,通过利用KMV模型验证“ST公司的确比一般正常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违约风险)”。本文以此思路为出发点,选取某一特定行业中的ST与非ST公司且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进行分析。

第二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信用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个分支,是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信用的最初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信用更多地表现为银行信用。同时,信用风险也是交易对方信用等级下降的风险,这种风险不是暗示违约的结果,而是意味着违约可能性即违约概率的提高。此外,信用风险还可以被认为是由于公司交易双方在履约能力上的变化导致公司资产的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一般而言,造成信用风险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指借款人是否有还款意愿,由借款人的道德品质决定,由此形成的即主观信用风险;客观因素主要指借款人是否有还款能力,由经济环境、经营决策等原因决定。在现代风险环境不断变化和风险管理技术不断创新的环境下,仅反映客观信用风险的传统信用风险定义,已经脱离了现代信用风险地和信用管理的本质。因此,现代信用风险不仅包括客观信用风险,而且应该包括更重要的、更经常发生的主观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18是指经济活动的风险在信贷领域的表现,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是银行在信贷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信贷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并有遭受损失概率的大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信用风险存在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银行信用风险不单指资产上的风险,也包括负债上的风险。也就是说,信用风险作用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而不只是某一个方面。事实上,银行资产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负债的风险而产生的。如资产负债不对称可能使得资产效率得不到最优配置。

2、信用风险研究的是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用风险所研究的损失是从不确定性角度而言的,仅指损失的可能性,并非现实性,至于这种可能性会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现实性,则取决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多种因素。所以,现实的损

18叶蜀君:《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失一般不属于银行信用风险研究的问题,或者说属于次要方面。因为它只涉及损失的补偿和业务处理,可通过概率论方法进行计量和管理。这就是说,银行信用风险虽然包括部分可计量的风险损失,但不可计量的潜在风险更为重要。

3、信用风险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自身的问题。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动态风险和经济运行中风险的反映。因此,信用风险与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决策方式及经济环境相联系,并不是单纯银行自身的问题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除具有信用风险的固有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非系统性、概率分布可偏性、信用风险数据获取的困难性三个方面。

1、非系统性

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明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主要取决于与借款人明确联系的非系统因素,如贷款投资方向和借款人财务状况、经营能力、还款意愿等。因此,多样化投资分散非系统性风险的风险管理原则更适合于信用风险管理,尤其是在信用风险管理缺乏类似于市场风险管理中那些对冲手段的情况下,多样化成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

2、信用风险的概率分布可偏性

信用风险概率分布的偏离是由公司违约的小概率事件以及贷款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称造成的。市场价格的波动是以其期望为中心的,主要集中于相近的两侧,通常市场风险的收益分布相对来说是对称的,大致可以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述。相比之下,信用风险的分布不是对称的,而是有偏的,收益分布曲线的一端向左下倾斜,并在左侧出现肥尾现象。这种特点是由于贷款信用风险本身特点决定的。

图2.1 信用风险的概率分布图19

19吴恒煜:《信用风险控制理论研究——违约概率度量与信用衍生品定价模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以购买股票和债券为例,股票持有者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损失是对称的,因为股票的价格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出现随机波动,这种时涨时跌的可能性和幅度对购买者来说是等可能性的。而债券持有者承担的主要是信用风险,债券持有人的最大收益是该债券发行机构承诺给债券持有人的利息,而其最大损失则是应该得到得本息和。显然,债券持有人的收益和损失不对称。由不对称性又决定了债券市场具有信用风险难以分散、信用市场容易出现借贷失衡以及信用风险保护的提供着少于购买者等其他特征。

3、信用风险数据获取的困难性

相对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量化所需的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其原因有四:一是贷款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市场,贷款的交易是非公开交易;二是贷款的持有期一般比较长,即使到期出现违约,其频率远比市场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三是信用产品一般难以像市场风险那样采用盯市的方法,而通常在贷款违约前采用账面价值,因而其数据不足以反映信用风险的变化;四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直接观察信用风险的变动较为困难。

2.2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与方法

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发挥主导的、集中的调控作用,因此,银行信用是各种信用形式的主体。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就成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

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运用现代金融技术对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进行一系列的分层、分割,然后组成适应不同风险控制水平需求的金融工具,从而分散和消化信用风险,以便使可能遭受到的信贷损失尽可能小或者使获取信贷额外收益的概率尽可能大。然而,在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新的银行业务的出现对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比如电子银行业务。电子化银行具有的高速处理和异地处理能力使得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风险控制的时间间隙缩小,区域扩大。同时也使银行在发现客户的信誉程度和经济实力明显下降之前,客户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套取银行的资金,导致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信用分析管理法和现代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传统的信用分析管理法仅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现金流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信用分析所需要的结果,而现代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正趋于多样化,并且在管理方法上的选择也比较多,像交易所、清算所提供的交易中枢、信用衍生品等都是可选方法。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信用风险的识别、信用风

险度量和信用风险控制。

2.3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资产状况日益多样化,尤其是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使得信用风险的管理更加复杂和困难,传统的信用评估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商业银行需要更有效地计算工具来帮助和支持其进行复杂的信用风险管理,现代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应运而生。Credit Metrics、Credit Risk +、Credit Portfolio View、KMV4个模型是当今国际上最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机构内部模型。Saunders (1997)20对它们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表明这些模型之间的实质差异并非如表述形式的差别那么大。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

1、模型的适用对象

Credit Metrics模型和KMV模型适用于公司和大客户信用风险的度量,Credit Risk+模型适用于银行对零售客户的信用风险度量,而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适用于对宏观经济因素变化敏感的投机级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度量。

2、模型对风险的定义

根据模型对信用损失的不同定义,可以将模型分为两类:以贷款的市场价值变化为基础计算的盯住市场或随行就市模式(Market to Market,MTM)和集中于预测违约损失的违约模式(Default Mode,DM)。在这四种模型中, Credit Metrics主要是从盯市角度界定风险,即从借款人信用级别升降(利差变化)角度衡量信用风险;而Credit Risk+模型和KMV模型本质上是违约模式模型,而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既可以当作盯市模型使用也可以当作违约式模型使用。

3、信用风险驱动因素

表面看来,这些模型的关键驱动因素似乎大不相同。在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中,驱动因素是某些宏观因素,而Credit Risk+中则是违约率及其波动性。Credit Metrics和KMV模型则以Merton理论为分析基础,一家公司的资产价值和资产价值的波动性是违约风险的关键驱动因素。然而,如果以多因素模型的方式再来分析,四种模型都可以看作是有相同的根源,Credit Metrics 和KMV模型中企业资产收益性与企业股票收益的波动性相联系,在计算企业资

20Saunders, A.,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 :A Modern Perspective,2nd Ed. Burr Ridge, IL:

Irwin/McGraw-Hill,1997

产收益之间的相关性时,个别企业股票价格受到系统风险(产业因素、国家因素等)和非系统风险的影响。系统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驱动着企业之间资产收益和违约相关性。在Credit Risk+模型中的关键风险驱动因素是违约率。这一违约率是与宏观经济状态相关,一旦宏观经济恶化,则违约率就可能上升,违约损失也随之增高。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与Credit Metrics模型和KMV 模型的风险因素在本质上有着相同之处,从国家行业等宏观因素角度考虑违约风险和借款人之间违约风险的相关性。因而,4种模型中风险驱动因素和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与宏观因素密切相关的。

4、信用事件的波动率

关于信用事件的波动率方面,各个模型之间的关键差异在于,是为一年违约建立模型还是为违约分布函数的概率建立模型。在Credit Metrics模型中,违约概率和信用等级转换概率被模型化为基于历史数据的固定或离散的值;在KMV模型中,预期违约率随着新信息被纳入股票价格而发生变化,股票价格的变化以及股票价格的波动性是KMV模型预测预期违约概率的基础;在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中,违约概率是一套呈正态分布的宏观经济因素和冲击的一个对数函数,因此随着宏观经济演变,违约概率以及信用等级转移矩阵中其他单元或概率也会变化;在Credit Risk+模型中,每笔贷款违约的概率被看作是可变的,并且服从围绕某些违约率均值的泊松分布。

5、回收率

信用资产的损失分布和VaR的计算不仅取决于违约的概率,也取决于损失的严重程度或给定违约概率下的损失。经验证据表明,违约严重程度和贷款回收情况随时间演变而有相当大的波动性,将不稳定的回收率包括进来有可能增加VaR或提高未预期到的损失率。在Credit Metrics模型中,估计的回收率的标准差被纳入VaR的计算;在KMV模型中,回收率被看成是一个常数;在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中回收率的估计是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进行的;Credit Risk+模型中,损失的严重程度被凑成整数并划分频段,从而得到次级的贷款组合,然后将任何次级贷款组合的损失的严重程度视为一个常数。

6、数量方法

各模型在估计VaR和未预料到的损失的数量方法上不尽相同。Credit Metrics模型对单项贷款的VaR的计算可以通过解析法实现,但对大规模的贷款组合往往通过模拟技术求解;KMV模型通过解析技术实现风险评价;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采用模拟技术结构;Credit Risk+模型能够生成关于损失概率密度函数的逻辑分析解。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内容提要: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约8 000家商业银行中,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还不足10%,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在全美共有5 000多家。在美国,由于银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每年都有一些中小银行被兼并重组,一些中小银行被关闭,但同时也会新增一些中小银行。目前,信贷业务依然是美国中小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对比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的社区银行相似,规模普遍较小(多数资产不足10亿美元),在所属的 区域内通过低成本的分销工具为客户提供基本简单的金融服务。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 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以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将存款作为贷款资金;并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点。美国的社区银行既不是开发 银行,也不是政府的福利机构。因此,它们不会提供有政府导向性的业务;不会在政府机构的影响下经营;不会优先运作基础设施的项目;不提供特许的利率;也不会把社会的目标置于银行 的财务目标之上。一般来说,虽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不是银行赢利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 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相当于国内杭州、南京以及大连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银 行(相当于葫芦岛、焦作以及马鞍山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令人惊讶的是,最稳定(亏损企业百分比最小)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 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征 2?1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 组织构架美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董事会通过下设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也建立另一套风险体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设立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管理,这些部门对首席执行官负责。美国中小商业银行银行实行风险集中管理体制,风险控制在总行层面实现集中化管理,总行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即使像住房抵押贷款一类的零售贷款也实现了由总行集中审批。美国各中小商业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风险 管理工作,对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业务部门所需要的风险管理人员由风险管 理部派驻,派驻人员可参与业务经营的整个过程,并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责任。贷款风险管理 委员会不负责审批贷款,只负责贷款风险监测。贷款的审批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单人无法对贷款业务进行决策。对信贷审批的授权主要考虑两个因素:职务高低、业务性质(如批发 业务与零售业务就不同)和个人经验。风险管理派驻人员具体负责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这 些人员直接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但对与风险有关的业务决策有发言权,可对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过程之中。 2?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监测 技术科学的分析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分析工作必须依赖 于一定的管理工具。普遍使用的信用分析系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信贷文件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1.信贷。 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为保证贷款业务而从事的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信贷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是以偿还为条件,并且收取利息为获取报酬的借贷行为.它的运行方式为:吸收来自个体储户的存款,然后将之发放给信用可靠的贷款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向储户支付利息,贷款人向银行支付利息.银行通过利息的不同来获取收益.银行信贷具有聚集,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职能. 2.信贷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经济领域中,一般将之理解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损失的发生因为影响因素的大量性,无规则性和随机性而具有多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经营与信贷活动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就是商业银行风险.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在广义上它指因客户违约引发的风险,在狭义上指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也即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张淼) 3.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银行经营信贷活动,就不可能完全规避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在信贷活动中是客观且肯定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信贷风险的信贷活动是不存咋的。 (2)隐蔽性。 信贷活动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信贷风险难以直接的、精确的被观察和度量。 (3)可控性。 虽然信贷风险具有隐蔽性,但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前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的存在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和政

治环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这些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使得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变得复杂化. 1.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不良债权上。债权是指商业银行(债权人)按信用原则和交易准则,以贷款为形式、以契约承诺为载体,让渡信贷资金使用权给借款人(债务人),并藉此拥有向借款人追索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经济权利。根据贷款契约的履行情况,商业银行的债权可分为正常债权和不良债权。就一笔贷款而言,如果该贷款能够按贷款契约规定的期限要求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那么该项债权就属于正常债权。否则,就属于不良债权范畴。“不良债权”是指按期很难收回或无法收回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呆账、坏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王红夏) 2.产生原因。 不良债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低,其体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对经营对象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信贷风险的产生与银行工作人员对贷款对象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发放贷款前,没有对贷款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没有对其资产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就像对方贷款.这样做的后果是某些贷款人信用低,不具有偿还能力.而一些贷款单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导致其不具有偿还能力. (2)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无论哪一种业务,事先都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于银行来说,在贷款之前,应结合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如果凭借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决策贷款,无疑会产生信贷风险. (3)信息不灵.银行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建立在及时,可靠的信息上,并且贷款之后,也应跟踪调查贷款对象的最新信息,确保其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4)国家体制原因。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也会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会形成贷款风险.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银行的资金流向,投量的掌握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政

商业银行会计科目表1

商业银行会计科目表 编号会计科目 资产类: 101 库存现金 102 银行存款 103 贵金属反映金融企业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买入的黄金、白银贵重金属 111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反映金融企业按规定存入中央银行的往来款项和各项准备金存款 112 存入同业款项反映金融企业同同业之间往来业务而存于同业资金 113 存入联行款项反映金融企业联行之间资金往来而存放于联行的款项 121 拆放同业反映金融企业与其他金融企业之间进行的资金拆借 122 拆放金融性公司 123 短期贷款 124 中长期贷款 125 抵押贷款 126 贴现 127 逾期贷款

129 贷款呆账准备 131 进出口押汇 132 应收利息 138 坏账准备 139 其他应收款 141 短期投资 142 长期投资 151 固定资产 152 累计折旧 153 固定资产清理 154 在建工程 161 无形资产 162 递延资产 163 待处理财产损益 负债类: 201 活期存款 205 定期存款 211 活期储蓄存款 215 定期储蓄存款 221 财政性存款 231 向中央银行借款 232 同业存放款项反映金融企业与同业

进行资金往来而发生的同业存放金融企业的款项233 联行存放款项反映金融企业联行之间往来发生的联行资金存放于本金融企业 241 同业拆入反映金融企业从其他金融企业借入的短期资金 242 金融性公司拆入 243 应解汇款反映金融企业从进行汇款业务收到的待解付的款项以及外地采购单位或个人临时性存款 244 汇出汇款反映金融企业接受事业单位或个人的委托汇往外地的款项 251 保证金反映金融企业向客户收取的各种保证金 252 本票 261 应付利息 262 其他应付款 263 应付工资 264 应付福利费 265 应交税金 266 应付利润 267 预提费用 271 长期借款

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和应对措施

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和应对措施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和应对措施 林洁交通银行绍兴分行312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降低我国银行信用 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银行信用风险不良资产信用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067(2010)03-0179一O1 一 ,前言 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说是金融风险管 理的竞争.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由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以商业 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金融 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同时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因此, 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已逐步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但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 较,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信息系 统建设滞后.从对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角度来看,我国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还较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不高以及由此带 来的信息传递效率较低,从而带来信息失真现象,加大了管理中的操作 风险,难以实现与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统一性.(二)基础数据库不完善.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

之间冗余,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差.基础数据不统一和准确性不足,这使 得即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由于数据的质量问题,导致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从而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去.(三)风险管理的体制 性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一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控制权垄断很难避免”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基础薄弱;二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的,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这种横向体制造成了金融效率低.(四),监管机构不完善.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信息化工具 与手段,无法实现对被监管对象进行持续,全面,有效监管.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应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品种与交易量大增,交易信息电子化,无纸化,业务的复杂性,风险的隐蔽性也越来越高,单靠手工方式,以有限的人力资源按照传统方式翻阅账本,传票等,难以有效识别金融机构风险. 三,降低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银行信用建设 依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个人信用报告的 生成完全是由征信服务中心和商业银行双方完成,个人客户是被排除在外的,个人客户仅在信用报告生成后发现有误时才可以提出异议.很明显,这种制度设计是以商业银行能真实,明晰,完整地征集个人信息为前提的.但是,在现实中,情况却往往相反.从目前的实际看,”办法”赋 予个人客户的四种权利,有点名存实亡.对于使用同意权,银行可以在

村镇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自查报告

关于**村镇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自查报告2016年8月22日我部收到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村镇银行“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自查方案》的报告”的文件。按照文件精神,内审合规部自查要点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案件防控”。以下为自查情况报告: 一、我行内控体系较为健全,组织结构设置符合自身特点,明确了内部控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权限和信息报告路线。我行主要发起行为**银行,同时吸收当地优质企业和自然人投资参股村镇银行,股权结构较为合理,为良好公司治理奠定坚实的股权基础。 我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完善以“三会一层”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并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六个专门委员会。但尚未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我行各个治理主体的职责边界较清晰,并制定了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和高级管理层议事规则五项规范的议事规则,但各项议事规则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行参照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的银行模式开展经营管理,即在整个银行塑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改善服务水平;并通过业务模块化、管理扁平化与运营集中化,提高银行运作效率,实现成本节约与规模效益,促进价值创造与绩效进步,并

全面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此项工作在该行尚处起步阶段,内部组织架构不完善,距流程银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但我行在2015年成立了内审合规部门,随着业务发展,2016年我行将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 二、各部门、各岗位之间职责分离、相互制约,并定期不定期进行岗位测评及意见反馈。认真执行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并向监管当局按季度上报人员、安防非现场监管报表。我行在业务领域和部门之间建立了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及信息反馈机制。我行建立了《**村镇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定期对内部制度的健全性等进行评价,但评价效果有待提高。 我行2015年成立内审合规部门,建立了内部审计及合规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定期聘请发起行进行业务督导及业务检查。我行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但审计结果未及时上报监管部门。我行的内部控制缺陷被发现和被报告后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和纠正,并能够及时纠正和整改外部监管机构发现的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和缺陷。我行正逐步建立及完善各项内控制度,完善组织架构,有效开展内外部审计工作,在高管层的科学领导下,2015年我行未发生案件。 三、我行正逐步建立及完善各项内控制度,建立了存款、会计、重要空白凭证等管理制度和岗位规范,我行业务部已制定如下规章制度:贷款管理办法、企业信用评级管理暂行办法、信贷业务操作办法、农户贷款操作细则、担保管理办法、信贷业务审批管理办法、存贷款利率管理暂行办法、贷后管理办法、信贷档案管理办法、抵贷资产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资金密不可分,银行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公司,风险管理是行业中永恒的话题。本文以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和调查法对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调查。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影响信贷业务的主要因素,结合信贷业务管理理论和当前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环境,为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提供一套风险管理的新思路和一套全面控制管理银行风险的衡量标准、制度和技术方法要求,旨在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太发达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策略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巴塞尔新协议,信贷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closely related to capital, and banking industry provides a sustained impetu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special company operating monetary capital, risk management is an eternal topic in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Hang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using the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angchu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dit business, combines the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with the current credit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Changchun rural commercial bank, and provides a set of new idea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a set of measurement standards, systems and technical method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Bank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of Hangzhou Rural Commercial Bank, aiming at the credit risk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with underdeveloped insurance management provide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Rural commercial banks, Basel II, credit risk management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信用风险管理框架最终批准版本

一、什么是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按照双方共同约定的条款履行其责任的风险。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去缓解此风险。此外,如果大量借款人在同一时段都不能履行还款责任,则必将给我行的持续经营带来重大风险;进而,这种情况还将导致信用资本风险(Credit Capital Risk)。 信用资本风险是指:因银行资产组合中某类负面事件过于集中而对财务安全构成威胁的风险。这种风险既可能发生在整个集团层面,也可能发生在某个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村镇银行。在极端状况下,可能会导致增加资本金注入的需要,或资本成本的上升。本文件将详细描述我们管理此类风险的方法。 二、信贷哲学 向客户和交易对手发放信贷是银行的核心技能。通过对客户在当前经济环境和极端恶劣情况下的信用价值进行判断,银行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之结果的范围进行预测。因为我们随时都面临着可能发生巨大信贷损失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所从事的信贷业务中必须赚取足够的利息收入,以使风险和收益得以科学地平衡。我们的信贷政策一方面要支持业务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也要对所有涉及到信用风险暴露的活动予以指导,进而有效平衡风险与收益。各级信贷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履行其所担负的职责,而在保护整个集团的长期利益上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 三、信贷原则 (一)平衡风险、收益与竞争优势 我们在确定的风险偏好内承担风险。风险偏好是在充分平衡所有股东要求的前提下,由董事会通过一系列风险参数确定的策略。 我们相信:通过高效率和有效果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我们可以创造银行的竞争优势——更高的风险偏好。 我们承认:风险控制措施会对客户服务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将致力于对二者进行平衡。 我们将避免承担对集团、村镇银行及客户造成实质性财务危险的潜在风险。 (二)责任与问责制 确保风险承担水平透明、可控,并被准确的报告。 确保风险管理活动的高度纪律性,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均应在其授权范围内对其所实施的风险管理活动承担个人责任。

商业银行会计习题2009

商业银行会计练习题 第二章基本核算方法习题 一、名词 1.会计科目 2.账户 3.借贷记账法 4.会计凭证 5.基本凭证 6.特定凭证 7.账务组织 8.明细核算 9.综合核算 10.分户账 11.会计报表 12.表内科目 13.表外科目 二、填空 1.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和。 2.是设置账户以及确定会计报表项目的依据。 3.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以作为记账规则, 记录和反映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4.会计凭证按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按其可分为单式凭证和复式凭证,按可分为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 5.商业银行会计账簿主要 有、、、 和。 6.明细核算程序根据传票登记,现金业务根据现金业务传票登记_ 。综合核算程序是每日营业终了,根据同一科目的传票 编制,根据科目日结单登记,根据总账编制。 7.总账的结构分为和、、

四栏,每月,每天登记。 8.日计表按编制,是综合反映的报表。 9.现金收入业务,必须“先,后”,以防止漏收或错收 款项,保证。 10.现金付出业务,必须“先,后”,以防止账户余额不足而垫付款项,防止。 11.转账业务,应先记账户,后记账户;代收他行票据收妥抵用,以防止单位套用银行资金,保证。 12.银行的账务核对有和两种。核对内容可分 为、、、、和内外。 13.错账冲正的方法:当日发现错账用冲正,隔日后发现的错账用办理冲正,隔年后发现的错账,用冲正。 14.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有,、。 三、单选 1.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名称是( ) A.会计科目B.会计账户 C.会计凭证D.账薄 2.按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记录其增减变动情况及结果的格式称为( ) A.会计科目B.账户 C.会计凭证D.会计账簿 3.“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科目属于会计科目的类别是( ) A.资产类B.负债类 C.所有者权益表D.损益表 4.“本年利润’’科目属于会计科目的类别是( ) A.资产类B.负债类

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XX银行 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提高各级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借款人的持续贷后监控,及早发现借款人出现可能会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预警信号,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根据《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指导意见》,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相关名词定义 (一)信贷风险预警,是指通过贷后监控,发现风险程度加剧的早期信号,识别风险类型,分析风险的成因、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主动地防范、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的管理手段; (二)风险预警信号,是指借款人的内部经营运作和外部环境中出现可能会对其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可能会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应引起关注的信号; (三)调整,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存在影响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时,调整授信方案(包括调整担保、调减授信额度、转换授信品种等),以控制风险; (四)减持,是指在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可能会一定程度地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但不适宜或不能马上全部退出

的情况下,采取的逐步退出方法; (五)主动清户退出,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将严重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应尽早采取抢救措施,争取全面退出,尽可能减少损失。 第三条信贷风险预警应遵守及时、保密原则,达到把握最佳时机,及时采取保全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遵守动态监管、分层预警原则,通过适时监管、各部门、各层级参与预警,及时发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 第四条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制度,一旦出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及时制定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方案,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并完成审批工作。审批方案按照授信权限实行报备制,提请主管行对审批方案提出其他意见。 第五条出现信贷风险预警,资产分类调整为次级类(含)以下的,按照XX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六条本办法适用于各行的正常类、关注类借款人。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综合业务部是监控借款人预警信号的最主要责任岗,职责包括: (一)负责对借款人进行持续的贷后监控,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提出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报送风险合规部审查,审查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历史、现状与成因分析 王斐 (河南平高东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信贷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信贷和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由此,信贷风险也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取得显著的工作成绩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问题突出和信贷管理机制弊端显著,现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贷风险历史现状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 王斐,男,1979年7月16日,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现任河南平高东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财务部长。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从风险管理手段变迁的视角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历了限额管理、风险计量与分析、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以及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阶段。 1.限额管理阶段 限额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风险测量技术并不成熟,因此,风险限额是一个固定数值,该数值一般由信贷专家根据市场和企业情况,通过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来设定,如“5C”法、“5P”法等1。 2.风险计量与分析阶段 随着风险测量技术的发展,在限额管理的基础上,风险管理迈入了风险计量与分析阶段。在此阶段中,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给出各项信贷业务风险的定量值,在此基础上控制风险。 3.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阶段 风险管理的更高阶段是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管理。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商业银行逐步建立注重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管理文化,让这种管理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和日 1“5C”要素分析法主要集中从借款人的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5P”要素分析法即个人因素(Personal)、借款目的(Purpose)、偿还(Payment)、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rospect)。

商业银行会计 填空题

第一章商业银行会计概论 1、商业银行聚集资金包括资本投入、吸收各种存款、借入资金(包括向中央银行借入、向同业拆入、向国外借入等)、发行债券、各项利润积累等等。 2、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包括发放贷款、办理贴现、对外投资、库存的现金与其他库存、各种债券、存款准备金、为开展经营创造条件而购建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3、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包括:发放贷款要收取利息;办理有关业务或代理业务要收取手续费;存放中央银行款和存放同业款收入利息等。 4、商业银行的费用主要包括:吸收存款要支出利息;借入和拆入资金要支出利息;委托他行办理业务要支付手续费;为维持正常经营要支出工资等各项费用。 5、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6、权责发生制原则是相对于收付实现制而言的,凡是当期已经发生的收入和应当承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7、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金融企业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第二章基本核算方法 1、复式凭证是一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几个科目或账户都反映在一张凭证上。单式凭证是在每张凭证上只填记一个会计科目或账户,即一笔经济业务按其转账的对应关系编制两张或两张以上的会计凭证。 2、基本凭证是商业银行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及业务事项,自行填列并凭以记账的凭证。 答:3、银行的帐务组织包括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个系统及相应的核算程序和帐务核对方法。 4、分户帐的主要作用是据以办理具体业务核算及同有关贷款单位进行帐务核对。分户帐格式一般有甲乙丙丁四种形式。 5、现金付出和现金收入日记簿,是控制现金付出和现金收入凭证的帐簿。 6、登记簿的种类包括:发挥分户账作用的表内科目登记簿;是表外科目登记簿;起账外控制作用的登记簿。 7、账务处理是从受理或编制凭证开始,经过账务记载与核对,编制日计表,直至轧平账务为止的全部过程。包括账务处理程序与账务核对程序。 8、商业银行会计的的账务组织包括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个系统及相应的核算程序和账务核对方法。其中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是账务组织的主要内容。 9、分户账是明细核算的主要形式,按照货币种类、单位或资金性质设立账户,根据传票逐笔、连续记载,并结计余额,是各科目的详细记录。 10、登记簿是明细核算中的一种辅助性账簿,登记簿用来登记主要账簿中未能或不必记录而由需要备查的业务事项,此外也可于登记表外科目。 第三章现金出纳业务的核算 1、收入现金先收款后记账,付出现金先记账后付款。 2、开户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除按《现金管理条例》规定的范围可以使用现金外,应当通过开户银行进行转账结算。 3、尾箱是营业机构盛放现金和凭证的工具,尾箱又分为现金柜员尾箱及普通柜员尾箱两种。 4、商业银行的现金出纳工作,从服务对象上划分,可以分为营业现金出纳工作和金库现金出纳工作。 5、普通柜员间的凭证调剂通过上缴到现金柜员尾箱重新请领的方式实现。普通柜员间的现金调剂不允许通过普通柜员尾箱直接调剂,只能通过现金柜员尾箱进行处理。 第四章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会计处理 1、大额支付系统处理的支付业务,其信息从发起行发起,经发起清算行、发报中心、国家处理中心、收报中心、接收清算行,至接收行止。 2、小额支付系统处理同城、异地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贷记支付业务。 3、资金汇划清算系统由汇划业务经办行(简称经办行)、清算行、省区分行及总行清算中心组成,各行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 4、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往来是指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由于办理缴存款、借款和再贴现、领缴现金、以及必须通过在中央银行开立的存款帐户进行清算产生的资金往来。 5、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包括支付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 6、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重要的金融调控手段。它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银行,一般情况下不能动用。 7、人民银行为商业银行开立的再贷款与再贴现账户有年度性贷款户、季节性贷款户、日拆性贷款户和再贴现户。 8、同业拆借的主体是经中央银行批准、并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银行和非银行金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与评价

Ⅹ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关键词:ⅩⅩ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绪论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权人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造成损失的风险,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种风险主要源自借款人或者交易对手违约或资信状况恶化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对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控制风险。 ⅩⅩ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其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债券投资、资金业务、表外业务等也可能带来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关系到商业银行乃至全球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该协议的推出,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加强银行监管透明度,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信用风险在银行风险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占据了银行总体风险的60%。在我国,由于存在着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更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高的银行信用风险。从数据上来看,如果按照“一逾两呆”额口径计算,我国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5%;若按照“五级分类”的口径,与银监会不良贷款率不能超过5%的要求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然偏高。过高的不良贷款率带来的银行信用风险势必会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二)适应《新巴赛尔协议》的需要 《新巴赛尔协议》在信用风险方面增强了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并提出了运用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衡量。这体现了《新巴赛尔协议》能进一步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增强银行的稳健经营,促使银行之间开展公平竞争。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巴赛尔协议》的实施对我国银行来说不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中国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地域等诸多因素限制,农户及农村地区中小微企业较为分散,规模小,缺乏相应抵押品,大型商业银行基本不向其不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贷款辐射面积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为有效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2006年起银监会陆续颁布一系列确立和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新政,鼓励在全国各县域及以下地区投资建立新型金融机构;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是以传统的畜牧业养殖为主,社会生产较为落后,金融服务发展相对缓慢,金融供给不对称,急需扩大金融服务力度,X村镇银行在这种金融环境下产生,作为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性村镇银行,面临着各种风险考验,因少数民族地区地域特点导致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加区别化、地域化,信用风险相比较其他城市商业银行更容易暴露;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从理论上为日后研究村镇银行信用风险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现实上为缺乏基础数据的农村牧区村镇银行提供了信用风险管理指导意见。本文通过分析现行国内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和控制水平,剖析内蒙古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同时选取位于内蒙古少数民族聚集地,具有典型农村牧区特点的X村镇银行为研究范例,通过梳理X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管理难题,并通过现行普遍适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再结合运用基于层析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级模型,帮助村镇银行寻找信用风险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数据结论分析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并发现X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落实管理机制,严格遵循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明确责任,达到平衡风险和收益。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农村牧区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实施措施,为其他扎根于农村牧区的村镇银行如何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和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 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注和棘手的问题。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暴露尚不充分,且面临的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在经营中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下降,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商业银行将受到更多的国际国内因素冲击,承受更多的内外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突出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大,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生活的现实之中. 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强化全面信贷风险防范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价值,又有实际现实意义。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是否能很好的处理信贷风险,关系到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但只要各家商业银行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三性"有机统一;构筑以人为本工程,健全贷款责任制度;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将很好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和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和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对当前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1.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 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以三种常见形态存在于商业银行中:一是赔本风险;二是赔息的风险;三是赔利风险。 2. 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2)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3)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4)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3.信贷风险存在的原因 (1)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银企双方都要对借贷行为的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只有预计借入的和贷出的资金会在将来某一时刻得到清偿,并且双方均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借贷行为才会发生。只要银企双方中任何一方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出现偏差,就会出现风险。在市场经济不确定因素众多的情况下,这种偏差的可能性也不断扩大。 (2)双方信息不对称。在一般意义上,如果契约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关系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人-代理人关系。贷方在贷款协议签订前后无法完全了解企业信息而成为委托人,借方则因对自身状况更加明了而成为代理人。代理人会利用委托人的信息不足力图使合同条款对自己更加有利,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不利地位,形成逆向选择,从而干扰市场的有效运行,甚至导致市场失灵。银行信贷活动的收益取决于借方和投资项目的赢利能力和偿付能力,而企业为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比较分析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异同点及应用时注意事项。(一)模型概述 1.信用监测模型(Credit Monitor Model) 1993年,KMV公司利用布莱克—斯科尔斯-莫顿模型(BSM Model)提出了著名的信用监测模型(Credit Monitor Model),并经Longstaff和Schwarz (1995)、Dsa(1995)和Zhou(1997)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已基本成熟并成为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之一。 由于该模型是在BSM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满足BSM模型的基本假设,即公司股票价格是个随机过程、允许卖空、没有交易费用和税收、证券可分性、不存在套利机会、证券交易的连续性、无风险利率在借款人还清债务前保持不变。KMV模型认为上市公司持有的资产分布及其资本结构特征决定了借款人的信用质量特征,并且借款人资本结构只有所有者权益、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和可转化的优先股。当借款人资产价值小于违约点就可能违约,并认为违约点在数量上是短期债务与半倍的长期债务之和。由于假设上市公司市场价值服从布朗运动,并且借款人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可以应用到期权理论求出预期违约率,因为银行发放贷款所获得的收益与卖出一份借款人企业资产的看跌期权是同构的,因而还可以计算贷款的价差。显然,该模型是用解析式来计算违约率的,它不像信用度量术和死亡模型是用统计的方法得出来的。 该模型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拥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即现代公司理财和期权理论的“结构性模型”;它采用的主要是股票市场的数据,因此,数据和结果更新很快,具有前瞻性;由于该模型将股权视为企业资产的看涨期权,所以它可以用于任何公开招股公司。然而,该模型也存在缺点:假设比较苛刻,尤其是资产收益分布实际上存在“肥尾”(fat-tailedness)现象,并不满足正态分布假设;对于非上市公司,不得不采用历史财务数据,数据的时效性大打折扣;没有根据借款人信用品质、担保情况、可转换性等区分长期债券;它是违约式(Default-Mode, DM)模型,对企业的杠杆比率捕捉钝化,具有静态性;不能处理非线性产品,如期权、外币掉期。 2.信用度量术(CreditMetrics) 1997年,J.P.摩根联合当时世界一流银行和KMV公司共同开发出信用度量术(CreditMetrics),采用二阶段法度量信用风险,此后,A. Nyfeler(2000)、Lawrece R. Forest和Kpmecpeat Marwick(2000),David Jones和John Mingo (2001)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和拓展,现已基本成熟并成为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之一。 该模型计算起来比较复杂,也有很多假设:债券未来市场价值和风险完全由其远期利率分布曲线决定(相同信用等级的远期利率分布曲线是相同的),在模型中,唯一的变量是信用等级;信用等级是离散的,在同一级别的债券具有相同的迁移矩阵和违约率,迁移概率遵循马尔可夫过程(Markov Process),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