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要点及方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要点及方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要点及方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要点及方法

目录

目录 ......................................................................................................................................I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要点及方法.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2)

4.1 总要求 (2)

4.1.1 概述 (3)

4.1.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3)

4.2 文件要求 (4)

4.2.1 总则 (4)

4.2.2 文件控制 (5)

4.2.3 记录控制 (6)

5 管理职责 (7)

5.0 总则 (7)

5.1 最高管理者 (7)

5.2 管理者代表 (8)

5.3 以获取与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9)

5.4 两化融合的方针 (10)

5.5 两化融合的目标 (10)

5.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 (11)

5.7 职责与协调沟通 (12)

5.7.1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 (12)

5.7.2 协调与沟通机制 (12)

6 基础保障 (13)

6.1 总则 (13)

6.2 资金投入 (13)

6.3 人才保障 (14)

6.4 设备设施 (15)

6.5 信息资源 (15)

6.6 信息安全 (16)

7 实施过程 (16)

7.1 总则 (16)

7.2 策划 (17)

7.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19)

7.4 技术实现 (20)

7.5 匹配与规范 (21)

7.6 运行维护 (22)

7.7 数据开发利用 (22)

7.8 动态调整 (23)

8 评测与改进 (23)

8.1 总则 (23)

8.2 评估与诊断 (24)

8.3 监视与测量 (24)

8.4 内部审核 (25)

8.5 考核 (26)

8.6 管理评审 (27)

8.7 改进 (28)

8.7.1 持续改进 (28)

8.7.2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28)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要点及方法

1 范围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企业:

a) 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b) 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内审要点】

本指南描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各项要求的理解和实施要点,内审要点及方法,以便于企业、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和认定机构理解掌握。但本指南既不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补充的强制性要求,也不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实施和内审要点及方法作出强制性规定。

注:本指南中的“应xx”、“宜xx”均代表推荐性的做法,其中“应xx”的推荐程度比“宜xx”更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000-2008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 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3 术语与定义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3 术语与定义

3.1

新型能力enhanced capability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企业整合、建立、重构其内外部能力,实现能力改进的结果。

注:新型能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是在企业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并随企业业务发展、环境变化等因素动态改变。新型能力相对于已有能力,可以表现为量的增长,也可以是质的跨越。

3.2

技术technology

为实现某一目的所需的技能、方法、手段、工具、知识或规则的组合。

注:如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等。

3.3

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

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在追求给定目标过程中,为了实现某一期望的结果,所执行的企业活动的部分有序集。

注:源于GB/T 16642-2008 以及GB/T 18757-2008,经修改。

3.4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

[GB/T 19000-2008]

3.5

业务流程职责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process

业务流程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任务,以及在业务流程各环节相关任职者完成这些任务所需承担的相应责任。

注:相关任职者应包括企业所有职能与层次中与该业务流程相关的人员。

3.6

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

在业务活动和过程中所产生、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数据、信息、知识等的总和。

3.7

企业两化融合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for enterprises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围绕其战略目标,将信息化作为企业的内生发展要素,夯实工业化基础,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充分挖掘资源配置潜力,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过程。

注:源于GB/T 23020-2013,经修改。

GB/T 19000-2008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企业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实施、监视与测量、保持和改进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

理体系。

企业应界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和边界,并在相关文件中予以明确。

【内审要点】

4.1.1 概述

“建立”意味着达到一种持久性程度,只有体系的所有过程都被证实得到实施,才可认为已建立了体系,通常情况下至少应是在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发布实施三个月及以上、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中的所有过程(如评估与诊断、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都得到有效实施之后;“保持”意味着体系一旦建立就应持续运行,这就要求企业的各职能单元均需做出积极的努力、管理体系的所有过程均持续开展并处于受控状态;“改进”意味着企业要以两化融合方针为导向、以持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为驱动,不断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绩效。这既是PDCA方法“螺旋式上升”的体现,也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原则的要求。

企业若寻求建立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管理体系,则应首先通过初始评估(详见8.2章节)确定其两化融合水平现状,以便为其后的两化融合绩效评价提供参照基准。

企业一旦确定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采用标准规定的全部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4.1.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范围和边界限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的对象,明确了贯标实施、自我声明及审核的内容和界限,也是影响采信方对管理体系评价结果信任程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企业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应从活动、组织单元和区域等方面来界定。其中:

活动是指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所涉及的经营管理活动(如新产品协同研发、全产业链价值整合等),它是企业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确定组织单元和区域范围的依据。

组织单元是指企业内与上述活动及体系过程相关的所有职能单元。(如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职能部门、分子公司、事业部、办事处、项目组等)

区域是指在企业管理和控制下的,与上述活动和体系过程相关的所有场所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包括固定场所、临时场所(如安装、施工、调测现场),也可以是在企业统一管辖下的多个场所(如集团总部下属的分子公司场所)。

企业可选择在整个组织内或在某一部分组织单元来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但在部分组织单元内实施管理体系时,应确保这部分组织单元有能力实施标准规定的所有过程。

一旦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被确定,该范围内所有相关的过程和活动均应满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规定。

在管理体系保持和改进过程中,根据打造新型能力的需求,企业可适时对管理体系的范围作出更新或调整。

注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描述的参考示例:

a)“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

b)“xx集团公司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包括位于xx地点的xx子公司、位于yy地点的yy子公司”;

c)“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xx事业部,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

注2:由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应不断打造新型能力,以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一定是在不断调整的,才能体现出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改进。同时对已完成的新型能力建设项目应持续实施7.6运行维护、7.7数据开发、7.8动态调整、8.3监视与测量等管理,以确保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注3:对于认定机构,应在认定证书上明确描述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以及经证实的历次新型能力打造活动符合标准要求的信息。如“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对于和xx新型能力打造相关的两化融合活动的管理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规定”。

【审核方法】

本条款要求审核组基于在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中获取的正反两方面审核证据,在审核报告中对受审核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做总体评价,评价应包括对管理体系符合性和有效性的描述及结论性意见。其中,符合性包括受审核方管理体系规定符合标准的要求、体系运行符合标准和其自身管理体系的要求、管理体系运行与认定范围相适宜;有效性包括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受审核方目标、持续改进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绩效和两化融合绩效(见8.1)的有效性。

监督审核及再认定审核之前,受审核方应将上次审核以来企业新型能力建设的变化情况提前告知认定机构。审核组现场审核时,应同时关注受审核方已获取能力及优势的保持和新的能力建设,考察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改进情况,从而评价体系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至少应包括:

a)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b) 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

c)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包括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 本规范所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 企业为确保对两化融合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与记录。

注:文件的形式包括电子、纸质及其他。

【内审要点】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文件化的管理体系,表现在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文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内各项活动做出制度化的安排,确保其在适用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理解和有效执行,并提供符合性证据。

“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不代表所有“制度化的安排”都必须形成正式的书面文件。在本指南中要求形成的文件,是指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内的各项活动作出“制度化安排”,可理解为承载在特定媒介中的信息,包括纸质/电子文档、图片、固化在信息系统中的流程、样板/样件、纸质表单/信息系统中的电子表单、警示标识等。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应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并确保通过文件的策划、执行、检查和改进实现过程增值的目的。因此,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数量、形式、详尽程度和复杂水平等,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如所属行业、规模、业务复杂性、组织结构、人员能力等)及其打造新型能力的需要。

对于声称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的企业,应首先确保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及其包含或引用文件的规定,覆盖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所有过程,并满足其要求。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对体系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识别、确定,是兼顾技术与管理,落实“全局优化”原则和“系统方法”的具体体现。

【审核方法】

对本条款的审核,在文件审核阶段主要评价受审核方的管理手册是否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全部过程及顺序和其相互作用进行了描述,需要通过支撑性文件(引用文件)进行描述的过程是否指出了支撑性文件的查询途径;标准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是否全部形成了文件;手册及程序文件的规定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以上内容也是对标准其他条款进行文件审核的要求,以下条款中不再重复说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方针和目标是否已形成文件(可包含在手册中)。

现场审核阶段,主要是结合标准其他条款的审核,评价对两化融合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与记录是否充分、适宜。当没有文件就不能保证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时(如负责相同活动的不同人员,对该项活动的要求表述得迥然不同),应考虑提示受审核方对该活动作出制度性安排(如出具书面不符合项应按该活动直接相关的标准条款判定其不符合条款)。

注:标准要求的文件至少包括: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方针和目标、管理手册(4.2.1),文件控制程序(4.2.2),记录控制程序(4.2.3),策划控制程序(7.2),内部审核控制程序(8.4),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8.7.2)。

4.2.2 文件控制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4.2.2 文件控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保护和控制。企业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

a)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和适宜的;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标识;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相关版本;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某种目的而保留作废文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内审要点】

审批、发放登记、标识修订状态等措施只是文件控制的手段,而并非文件控制的最终目的。因此,对文件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上述措施的执行,而应进一步关注文件的适宜性和充分性,并可从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价:

a) 文件所述过程的输入、输出及中间活动是否已被识别和确定?

b) 所涉及的职责分工是否已明确?

c) 所规定的程序是否已制度化或形成惯例,并得到所涉及岗位的准确理解?

d) 执行情况及效果是否便于进行检查和评价?

e) 所规定的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增值效果?

f) 是否从制度优化的角度对过程实施了持续改进?

g) 程序的变更调整是否在相关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对文件的策划、执行、检查和改进,是在文件化管理体系中运用“过程管理”原则,提升过程绩效、实现管理体系PDCA循环的基本方法。

注:GB/T19000-2008对程序的定义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审核方法】

在文件控制的归口部门查看文件清单,抽样查看是否按规定审批,包括修订后是否再次审批,文件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是否得到标识,外来文件是否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文件是否发放至预期的使用者,是否有措施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在其他部门结合相应条款的审核,查看相关文件规定的内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得到该文件所涉及岗位的准确理解、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增值效果、适用时是否从制度优化的角度对过程实施了持续改进、程序的变更是否在相关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4.2.3 记录控制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4.2.3 记录控制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记录,并对其进行保护和控制。记录的标识、存储、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所需的控制措施应形成文件并实施。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内审要点】

一方面,记录可以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提供证据;另一方面,记录也是数据开发利用(详见7.7章)的信息来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不仅可以对体系运行绩

效进行监视、测量和评价,还可以寻找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及体系运行绩效和两化融合绩效的机会。

信息化环境下记录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包括表单、图表、数据库、系统日志、流程节点的审批、音视频信息等,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不同形式记录的获取、储存、处置、备份、防护以及安全保密等要求。

【审核方法】

在记录控制的归口部门查看记录清单,查看是否包括了标准要求的记录以及其它用于证实体系稳定运行的记录,是否规定了记录保持的期限、保存的责任部门,记录控制是否考虑了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

在其他部门结合相应条款的审核,查看相应记录是否足以证实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数据是否真实准确,记录是否得到妥善的标识、存储、保护,是否便于检索和识别。如不能提供充分的证实,应按该活动直接相关的标准条款判定其不符合条款。

注:标准要求的记录至少包括:培训、技能和经验、激励以及所采取其他措施的记录(6.3)、策划输入的记录(7.2.2)、策划更改及其评审结果和采取必要措施的记录(7.2.5)、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实施前的沟通记录(7.3.2)、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实施过程中控制措施的记录(7.3.3)、技术实现过程中技术获取的记录(7.4.2)、技术实现过程中监督控制的记录(7.4.2)、监视盒测量计划实施的记录(8.3)、内部审核的记录(8.4 )、管理评审的记录(8.6)、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记录(8.7.2) 等11项。

5 管理职责

5.0 总则

【内审要点】

管理职责是体系赋予最高管理者及管理者代表的职责,也是“领导的核心作用”的集中体现。本章节涉及的所有过程均要求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亲自参与、组织、授权、监督,并能提供相应的证据。“全员参与、全员考核”的原则同样适用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及管理者代表。

【审核方法】

本章所有条款的审核都是通过与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进行交流、并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来进行。

5.1 最高管理者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5 管理职责

5.1 最高管理者

最高管理者应承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

a) 向全员传达本企业推进两化融合以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 在企业战略层面统筹推进两化融合,制定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

c) 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

d) 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的职责与协调机制;

e) 组织两化融合管理评审;

f) 确保基础条件和资源保障到位。

【内审要点】

最高管理者是指企业的决策者,可以是一个人或一组人。

最高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两化融合建设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本质是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变革的反复迭代,目的是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以期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两化融合建设应以支撑企业发展战略落地为根本原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作为一套方法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可控、更高效地推进两化融合建设。

最高管理者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会涉及到内部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的调整和变革,因此往往会牵涉到所有层次、全体人员的工作习惯和既得利益;同时两化融合建设在资金、技术、人员、精力等各方面的投入都相对较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是不折不扣的“一把手工程”。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最高管理者作出在企业内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决策,是带领全体员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一项郑重承诺。最高管理者还应充分认识到,决策层的理念、态度、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对于管理体系运行取得预期成效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如何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为此,最高管理者应清楚地了解在管理体系内哪些工作应亲自参与、哪些工作可以授权给管理者代表。

【审核方法】

本条款审核过程中,查阅是否有对最高管理者职责进行规定的文件。通过交流了解最高管理者对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作用和艰巨性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对如何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以及在管理体系中要亲自参与哪些工作是否清楚,对两化融合建设的职责和协调机制是否清楚,对当前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和绩效是否清楚,从而评价其在管理体系内履行管理职责的情况。本条款应结合5.3 以获取与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5.4 两化融合方针、5.5 两化融合目标、8.6 管理评审等条款一并审核。

5.2 管理者代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5.2 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在本企业管理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应赋予其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提出本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决策建议;

b) 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c)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改进需求;

d) 提升企业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

e) 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的开发利用能力。

【内审要点】

管理者代表由最高管理者授权,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总体负责。管理者代表应是企业决策层中的一员,具有对体系范围内全体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的权利,也是决策层就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关事务问责的最终对象。

管理者代表应充分理解和认同最高管理者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理念,及其作出的在企业内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决策,并清楚地了解自身在管理体系内应承担的职责、以及如何履行这些职责。管理者代表同样应充分认识到,决策层的理念、态度、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对于管理体系运行取得预期成效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如何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

【审核方法】

本条款审核过程中,查阅是否有对管理者代表职责进行规定的文件。并通过与管理者代表交流,了解其对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作用和艰巨性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对如何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以及在管理体系中要亲自参与哪些工作是否清楚,对自身在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和作用是否清楚,以当前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和绩效是否清楚,从而评价其在管理体系内履行管理职责的情况。本条款应结合5.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5.7 职责与协调沟通、6.1 基础保障总则、7.1 实施过程总则、8.1 评测与改进总则、8.4内部审核、8.7.1 持续改进等条款一并审核。

5.3 以获取与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5.3 以获取与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目的,确保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对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和8.2)。

【内审要点】

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内生动力。企业应遵循“战略一致性”原则和“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原则,按照7.2的要求科学界定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打造的需求,并按照8.2的要求对达成情况进行评估。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应该遵循“全员参与”原则,长期不懈地宣传和引导,确保全体员工都意识到自身工作对于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和价值。

【审核方法】

本条款审核过程中,查阅描述企业打造的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及其与企业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匹配与联系等的记录。通过与最高管理者交流,了解其对企业打造的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及其与企业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匹配与联系等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其为确保全体员工都意识到自身工作对于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和价值开展了哪些工作,从而评价其在管理体系内履行管理职责的情况。

5.4 两化融合的方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5.4 两化融合的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两化融合的方针:

a) 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b) 围绕获取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c) 兼顾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d) 包括对满足本规范要求及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e) 提供制定和评审两化融合目标的框架;

f) 在企业内得到沟通和理解,获得员工普遍认同;

g)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内审要点】

两化融合方针是最高管理者对推进企业两化融合总的宗旨和原则的描绘,也是最高管理者对领导全体员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郑重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两化融合方针统一企业全体员工推进两化融合的思想和行动。为了确保企业两化融合方针在全体员工内得到普遍理解和认同,营造有利于全体员工自觉奉献于企业两化融合建设的氛围,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对方针的内涵进行长期不懈的沟通和宣贯。这既是最高管理者在管理体系中应履行的职责之一,也是“领导的核心作用”和“全员参与”原则的体现。

两化融合建设只是企业管理和运营中的一部分,因此两化融合方针应服务于企业总体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和发展战略。

方针是宗旨和原则的描绘,其实现程度往往难以量化评价,应基于方针建立可测量的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定期对方针的持续适宜性进行评价,通常至少在企业战略调整后、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后以及每年的管理评审中予以评价。

【审核方法】

本条款审核过程中,查阅规定两化融合方针的文件。并通过与最高管理者交流,了解其对两化融合方针内涵、以及两化融合方针与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发展战略、竞争优势、两化融合目标之间关系的诠释,了解其在推动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接受两化融合方针上开展了哪些工作,以及方针在持续适宜性方面的评审结果,从而评价其在管理体系内履行管理职责的情况。

5.5 两化融合的目标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5.5 两化融合的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建立两化融合的目标,推动企业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目标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

可实现的且有时间要求的,并与两化融合方针保持一致。

【内审要点】

下图是以目标为驱动的管理体系运行模式,体现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管理原则。

管理体系建立之后,两化融合目标的来源是——基于两化融合方针的指引,为获取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不断提出更高的新型能力需求,并将该新型能力的特征用两化融合目标来表征和度量。 两化融合目标是反映管理体系绩效的核心指标,其选取、确定和提升是体系持续改进最有效的驱动力,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应把关注两化融合目标的选取、确定、达成和提升作为自身应履行体系职责之一。

【审核方法】

本条款审核过程中,通过与最高管理者交流,了解其对两化融合目标的作用及完成情况、目标与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需求的关联性等的认识,从而评价其在管理体系内履行管理职责的情况。

查阅规定两化融合目标的文件和记录,对两化融合目标定期监视和测量的记录,评价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现其目标的有效性,以及通过目标提升持续改进其体系运行绩效的有效性。

5.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的条款内容

5.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两化融合的目标以及4.1的要求;

b) 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

【内审要点】

本章节所述的策划是管理体系建立初期及体系变更时的策划。其主要活动是识别标准中的过程在企业中的应用和体现,确保覆盖标准要求的全部过程;并运用“全局优化”

的原则、采用“系统方法”识别和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机关联性和整体有效性。确定本企业实施这些过程活动应遵循的通用准则和方法及职责分工,确保过程有效运作并处于受控状态。

本章节所述策划活动的输出是两化融合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其它通用性的制度安排等构成的文件化管理体系;而7.2章节所述的策划是体系建立后,依据本章节策划输出的通用性制度安排,在特定时机针对特定对象加以应用的活动(详见7.2章节说明)。

体系变更通常指由标准的变更、或企业重大的、系统性的管理调整和变化(如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重组、企业经营运作整体转向等)而引起的体系调整。

【审核方法】

本条款审核过程中,查阅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的记录。并通过与管理者代表交流,考察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应用方法的了解情况,包括对照标准要求识别自身过程、确定过程的控制方法等,从而评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的有效性。

5.7 职责与协调沟通

5.7.1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5.7 职责与协调沟通

5.7.1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

最高管理者应围绕两化融合的方针和目标,确保相关的:

a)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得到合理划分、规定和沟通;

b)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的协同机制得以确立;

c)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得到有效执行。

【内审要点】

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内,对相关的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识别和确定的时机、责权、流程、要求等做出通用性的制度化安排,相关的制度要能够确保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得到合理划分、协调沟通及有效执行。

职责策划的输出形式可以是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岗位说明书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审核方法】

本条款审核过程中,查阅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的相关文件,以及识别和确立的记录。

以业务流程为主线,通过访谈与查阅线上线下记录,了解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的协同运转情况。

5.7.2 协调与沟通机制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5.7.2 协调与沟通机制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在企业内建立适当的协调机制,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进行协调;

b) 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内审要点】

企业应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对协调与沟通的时机、责权、流程、方式、要求等做出通用性的制度化安排,包括建立两化融合组织体系。

【审核方法】

本条款审核过程中,通过访谈、查阅文件和记录,了解协调与沟通制度及其运行情况,包括两化融合组织体系及其运转情况。

6 基础保障

6.1 总则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6 基础保障

6.1 总则

企业应识别两化融合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和内外部资源,并保证其与企业战略以及两化融合方针保持一致。

企业应确保有效提供、配置、评估、优化和维护这些基础条件和资源。

为确保基础条件和资源的持续提供,企业应识别和评估这些基础条件和资源不合理所产生的风险,并寻找改进的机会。

【内审要点】

基础保障的总则是体系赋予最高管理者及管理者代表的职责之一,也是“领导的核心作用”的体现。它要求最高管理者及管理者代表对体系的资源配置活动进行策划和安排。因此,最高管理者及管理者代表应了解企业当前的资源配置情况对于体系运行的整体适宜性和充分性、最近一次管理评审或两化融合项目对资源的需求情况及满足情况。

企业在对基础保障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时,应形成长效机制,并结合自身所处的阶段和水平,兼顾不同资源之间的协调与匹配,既确保切实供给,又避免盲目投入和短板效应。

企业应考虑“开放协作”的原则,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逐步探索对于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如协同开发、众包、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等),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动态组织和价值网络。

【审核方法】

本条款审核过程中,通过与管理者代表交流,了解企业在两化融合过程中,是否从人、财、物、信息和知识等方面做出了长期的规划和安排;在具体的新型能力打造过程中,是否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当前的资源配置是否能适合于企业已获取竞争优势的保持。

6.2 资金投入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6.2 资金投入

企业应:

a) 确立两化融合资金投入的长期制度安排;

b) 确保两化融合资金投入的合理性、适度性和及时性;

c) 确保两化融合资金使用过程监管的有效性。

【内审要点】

企业应围绕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建立资金的统筹管理机制。

体系实施和保持过程中应对资金进行统筹管理,并提供与打造新型能力相关的资金管理情况符合制度安排的证据。

【审核方法】

本条款审核过程中,通过与财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交流、查阅资金的预算、执行和监管等相关制度规定及证据,评价企业是否在打造新型能力过程中按资金统筹管理制度的规定提供并管理资金。

6.3 人才保障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6.3 人才保障

企业应:

a) 确保员工理解其职责和活动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意义及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两化融合目标作出贡献;

b) 建立、保持和改进相应机制,确保员工充分参与;

c) 确定从事两化融合工作的员工所需的能力;

d) 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帮助员工获得所需的能力;

e) 基于对员工在两化融合工作中成就的评价,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制度;

f) 必要时,雇用外部专业人员;

g) 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h) 保持培训、技能和经验、激励以及所采取其他措施的适当记录。

【内审要点】

对于体系范围内从事两化融合工作的员工所需的能力应予以识别和确定,确定的形式可以是岗位说明书中有关的描述,也可以体现在其他规定中。

企业应确立与两化融合有关的宣贯、教育、培训、评价、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制度性规定。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实施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培养锻炼,确保满足岗位技能要求,引导员工全面参与企业两化融合工作,逐步提升全员的两化融合意识。

对于体系范围内,特别是在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有关的人员培训、考核、激励等证据应予以保留。

对于聘用的外部专业人员,也应纳入体系制度管理的范围内。

【审核方法】

通过与人力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交流、查阅岗位说明书及其他关于员工培训方面的制度规定、抽查与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有关的员工培训及考核记录,了解企业是否识别和确定了两化融合相关工作人员所需的能力、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帮助员工获得相应能力、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并保存相关记录。结合7.4 技术实现的7.4.2c)、7.5 匹配与规范的7.5.1e)

条款一并审核。

通过与人力资源部门或负责两化融合考核的其他部门相关负责人交流、查阅人员考核和激励方面的制度规定以及实施记录,评价是否按规定开展了相关工作。结合8.5 考核条款一并审核。

此外,与各级员工进行访谈,了解其对两化融合方针的理解、其工作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为实现两化融合目标作出的贡献。结合5.4 两化融合方针条款一并审核。

6.4 设备设施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6.4 设备设施

企业应有效策划、提供、维护和升级改造两化融合相关的设备设施,定期评价设备设施满足两化融合目标的适宜性。

企业应:

a) 适度提高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b) 确保设备设施的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完整性;

c) 确保设备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企业应识别和评价与设备设施相关的风险,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必要时制定应急预案。

注:两化融合相关的设备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工业通信网络设施、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生产线等加工设备、检测与监控设备、仓储物流设备,以及计算机、服务器等信息设备设施。

【内审要点】

设备设施的配置和管理应以适合于体系范围内新型能力的打造、已形成能力和已获取竞争优势的保持为原则。企业应对设备设施的维护和日常管理形成通用的制度化安排,并提供按规定实施的证据,以确保已获取的新型能力和竞争优势;企业对于新型能力的打造,应在技术方案中体现对于设备设施配置、改造、升级、更新换代、联网集成等方面的考虑和部署。

宜结合管理评审、设备设施运行情况分析等活动,对设备设施的适宜性、充分性进行定期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处置方案。

对于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设备依赖度高的企业,应建立针对性的应急预案,确保不会因设施设备问题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

【审核方法】

通过与设备设施归口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交流、查阅相关文件和记录,了解企业对设备设施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结合6.6 信息安全、7.4 技术实现、7.6 运行维护等条款一并审核。

6.5 信息资源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6.5 信息资源

企业应采取适当措施和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以采集两化融合过程中可靠和有用的数

据,并将其转化为企业所需的信息,进一步提炼为企业的知识资产。企业应将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予以管理。

企业应建立机制,以确保:

a) 不断推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

b) 识别并采集、获取、存储相关的数据,并确保其准确性和时效性;

c) 持续提高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水平;

d) 适宜时,统一管理数据,并挖掘、提炼信息和知识;

e) 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内审要点】

企业应在信息资源标准化、数据管理等方面作出制度化安排,至少包括责任主体、内容、范围、方法等。

【审核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和记录,并与相关人员交流,评价企业信息资源标准化和数据管理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6.6 信息安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6.6 信息安全

企业应:

a) 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全员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b) 确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完善管理和防范机制;

c) 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和设备设施保障;

d) 识别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持续性管理,确保信息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处理。【内审要点】

企业对于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包括职责、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技术手段、事件管理、处置措施等,应形成一份或多份文件,并能提供已配置资源、实施管控的证据。

对于已按照GB/T 22080-2008《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2081-2008《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GB/T30146-2013《公共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要求》等相关标准对信息安全和业务连续性实施了管理的企业,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认定审核过程中,并不要求按上述标准进行全部条款的重新审核,而应重点关注上述管理体系内外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提示的结果。

【审核方法】

通过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交流、查阅相关文件和记录,了解企业的信息安全相关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结合7.6 运行维护等条款一并审核。

7 实施过程

7.1 总则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7 实施过程

7.1 总则

企业应依据两化融合总体目标或阶段性目标,识别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需求,主动管理两化融合所有实施过程,以确保稳定获取两化融合的绩效。

企业应确保:

a) 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b) 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持续受控;

c) 员工充分参与;

d) 与供方形成以企业实施目标有效实现为导向的沟通合作机制;

e) 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得到切实保障。

【内审要点】

首先,最高管理者及管理者代表应充分了解运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核心主线: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进行对标和优劣势分析——寻找可能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向——确定为获取竞争优势要打造的新型能力的需求——将该新型能力的特征用两化融合目标来表征和度量——将新型能力打造的活动按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策划,形成两化融合项目实施框架(包括打造新型能力所涉及的部门、职责、进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以业务流程优化为牵引推动组织机构调整和变革——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技术解决方案的实现和部署——试运行——新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与技术的磨合、匹配与调整——流程固化和规范化——日常的运行维护——数据开发利用——动态调整。其次,最高管理者及管理者代表应清楚了解,针对企业认定范围内新型能力的打造活动,上述环节的工作进展情况及两化融合目标的达成情况。

企业应适时做好战略分析、优势分析,识别和确定新型能力需求,并严格按计划实施过程管控,以确保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企业应充分运用监视和测量、内审、考核等机制,确保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持续受控;企业应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努力营造有利于员工充分参与的氛围,确保管理变革的平稳推进,激发全体员工参与企业创新的热情,贯彻“创新引领”的原则;各级领导应确保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得到切实保障,并加强统筹优化;企业在与咨询、技术、设备、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两化融合相关供方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应坚持深度参与,确保合作过程有效可控。

【审核方法】

本条款审核过程中,通过与管理者代表、相关负责人交流,并查阅相关文件和记录,评价企业协同推进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7.2 策划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条款内容

7.2 策划

7.2.1 总则

企业应策划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明确界定业务需求和目标,充分考虑技术的基础性作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考试试题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考试试题 姓名:考试日期:分数: 一、选择题(15题,每题2分) 1.关于两化融合,下列哪个说法是对的: A)两化融合的目标就是建好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无关; B)企业搞两化融合,就是引进节省时间、节约劳动成本的自动化工具。 C)企业搞两化融合,只要保障好前期的资金、人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就一定能成功。 D)企业两化融合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变革和创新。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四大基本要素,包括: A)数据、技术、业务流程、基础保障 B)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 C)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 D)管理职责、基础保障、业务流程、评测与改进 3. ____适用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所有相关过程。 A 数据利用 B 整体优化 C 技术获取 D持续改进 4.关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应用范围,下列哪个说法是对的: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适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的企业。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只适用于制造业企业。 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只适用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企业。 D)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应用范围必须是企业整体,不能依据组织结构、业务板块等划分。 5. 在业务活动和过程中所产生、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____、信息、知识等的总和叫做信息资源。 A 报表 B 文件 C 数据 D 资料 6. 组织的____应充分融入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识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A 方针 B 战略

C 策略 D 目标 7. 组织应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____,以确定其范围,并通过文件化信息予以明确。 A 内外部环境 B 业务流程 C边界和适用性 D 组织单元 8. 组织应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求,____、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A 策划 B 计划 C 分析 D 建立 9.关于两化融合技术获取,以下哪个说法不正确: A)技术获取方式包括自主开发、共同开发、外包、外购等。 B)技术获取就是指技术开发,不包含技术许可、购买设备、收购等。 C)技术获取是将技术方案付诸实际的过程,一般可包括实施准备、执行、安装部署、调试和测试等过程。 D) 企业应该依据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对于技术获取过程进行统筹管理。 10.对于匹配与规范,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企业应明确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组织开展试运行。 B) 企业应确保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实现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有效匹配。 C) 企业应严格按照项目计划组织开展试运行,即使问题未完全解决,也必须按时上线。 D) 企业应确保员工能力与变更后的岗位要求相匹配。 11. 两化融合____是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宗旨。(A) A 方针 B 战略 C 目标 D 实施框架 12.审核员在现场寻找的是() A、不合格项 B、客观证据 C、记录 D、文件 13.不符合报告内容不适宜包括() A、问题所在区域 B、当事人姓名 C、文件编号 D、当事人所陈述问题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教程文件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编号: 版本: 编制: 审核: 批准: X年X月X日起实施 XXXXXX股份有限公司 受控状态:受控

目录0.1企业简介 0.2发布令 0.3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0.4两化融合方针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可持续竞争优势 5领导作用 6策划 7支持 8实施与运行 9评测 10改进 附录1组织结构图 附录2职能分配表

0.1企业简介

0.2发布令 公司各部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主要依据《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和修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是本公司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总纲要,既适用于本公司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保持,也适用于本公司向第三方申请认证注册的依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已经批准,现发布实施,全体员工均须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并追求持续改进得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确保在市场竞争中持续胜出。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的管理执行本公司《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 总经理: 日期:

0.3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不断打造公司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司新型能力,实现公司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经公司高层研究决定,任命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并授予以下职责和权限: 1、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全面负责公司两化融合日常管理工作,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2、提出两化融合相关的决策建议。 3、组织识别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 4、统筹落实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策划、打造、保持、持续改进的过程,以确保其有效性。 5、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的开发利用能力。 6、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建议。 7、提升公司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 总经理: 日期:

最新两化融合管理手册(GBT23001-2017)

最新两化融合管理手册(GBT23001-2017) 编号: 版本: 编制: 审核: 批准: X年X月X日起实施 XXXXXX股份有限公司 受控状态:受控

目录0.1企业简介 0.2发布令 0.3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0.4两化融合方针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可持续竞争优势 5领导作用 6策划 7支持 8实施与运行 9评测 10改进 附录1组织结构图 附录2职能分配表

0.1企业简介

0.2发布令 公司各部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主要依据《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和修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是本公司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总纲要,既适用于本公司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保持,也适用于本公司向第三方申请认证注册的依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已经批准,现发布实施,全体员工均须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并追求持续改进得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确保在市场竞争中持续胜出。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的管理执行本公司《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 总经理: 日期:

0.3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不断打造公司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司新型能力,实现公司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经公司高层研究决定,任命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并授予以下职责和权限: 1、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全面负责公司两化融合日常管理工作,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2、提出两化融合相关的决策建议。 3、组织识别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 4、统筹落实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策划、打造、保持、持续改进的过程,以确保其有效性。 5、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的开发利用能力。 6、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建议。 7、提升公司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 总经理: 日期:

两化融合的管理手册.doc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编号: 版本: 编制: 审核: 批准: X年X月X日起实施 XXXXXX股份有限公司 受控状态:受控

目录0.1企业简介 0.2发布令 0.3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0.4两化融合方针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可持续竞争优势 5领导作用 6策划 7支持 8实施与运行 9评测 10改进 附录1组织结构图 附录2职能分配表

0.1企业简介

0.2发布令 公司各部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主要依据《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和修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是本公司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总纲要,既适用于本公司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保持,也适用于本公司向第三方申请认证注册的依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已经批准,现发布实施,全体员工均须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并追求持续改进得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确保在市场竞争中持续胜出。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的管理执行本公司《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 总经理: 日期:

0.3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不断打造公司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司新型能力,实现公司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经公司高层研究决定,任命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并授予以下职责和权限: 1、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全面负责公司两化融合日常管理工作,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2、提出两化融合相关的决策建议。 3、组织识别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 4、统筹落实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策划、打造、保持、持续改进的过程,以确保其有效性。 5、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的开发利用能力。 6、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建议。 7、提升公司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 总经理: 日期:

两化融合管理制度体系的定位和作用解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定位和作用解读

————————————————————————————————作者:————————————————————————————————日期: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定位与作用 来自:厦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林和坤主任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定位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战略管理尤其是战略实施和控制的方法论。 我们通常理解的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和方案;是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特点,对管理部门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的说明。战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一种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方法参与竞争,通过正确配置企业的资源,使企业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例如成本优势或差异化优势)。企业战略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 企业战略管理的步骤一般而言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调整和控制三大过程。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步骤相比较,基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九项管理原则中的“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领导的核心作用”、“全员参与、全员考核”等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过程,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和控制过程一脉相承,在方法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1、战略梳理相似性 确定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识别与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这一过程就是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系统梳理和分解的过程,也是战略制定的一个成果。 2、战略实施过程一致性 确定实现两化融合目标必须的管理职责、基础条件和资源保障,进行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的策划并输出两化融合实施框架(信息化规划等),确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需求并进行优化、技术实现、相应的匹配与规范、动态调整,这个过程也是一般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应的组织变革(组织支持系统)、信息支持(信息的搜集、处理、传输、反馈,不只是信息系统)的过程。 3、控制方式一致性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测与改进方法,包括评估与诊断(包括内外部的管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ISO 体系区别是什么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ISO9000体系区别是什么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区别: 质量管理体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二、两化融合内容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技术融合 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 2.产品融合 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或产品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 3.业务融合 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 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4.产业衍生 是指两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形成一些新兴业态。 如: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九项管理原则是的什么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九项管理原则是: 1、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聚焦点的原则。 应明确当前及未来与其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并确保将这些需求作为两化融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化融合全部工作都围绕着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展开。 2、保持战略一致性的原则。 两化融合的工作目标要确保其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3、领导的核心作用原则。 两化融合要一把手亲自抓,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专门负责两化融合的管理者代表的坚强执行,以及发挥各级领导的主观能动性。 4、全员参与,全员考核的原则。 两化融合各项要求的全面贯彻落实,需要企业全员形成共识、积极配合和充分参与。企业应不断完善全员绩效管理,实施有效激励,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其价值,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与企业同步发展。 5、过程方法的原则。 采用过程方法,即: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改进,主要是:以数据为核心,以技术为基础,以组织机构为保障,以业务流程为重点,确保两化融合过程持续受控,提升两化融合的效率和效果。 6、全局优化的原则。 采用系统方法,加强两化融合过程之间的有机关联性,提升两化融合的整体有效性。 7、循序渐进的原则。

1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文件分发 细 明 File Distribution Details 受文部门份数受文部门份数受文部门份数受文部门份数Department Copies Department Copies Department Copies Department Copies 文件制修订记录 Revised Documents Recorded 制修订日期版本修订页次修订条款修订摘要拟定审批Revision Date Version Revised Page Revised Terms Summary of Revised Prepare Approval 1.0新制定

目录 0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发布令 (4) 02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5) 03公司概况 (6) 04组织结构图 (6) 1管理体系范围 (7) 2引用标准 (7) 3术语和定义 (7) 4管理体系 (7) 4.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总要求 (7) 4.2文件要求 (8) 5管理职责 (9) 5.1最高管理者 (9) 5.2管理者代表 (9) 5.3以获取与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9) 5.4两化融合的方针 (10) 5.5两化融合的目标 (10) 5.6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 . (10) 5.7职责与协调沟通 (10) 6基础保障 (11) 6.1总则 (11) 6.2资金投入 (11) 6.3人才保障 (11) 6.4设备设施 (12) 6.5信息资源 (12) 6.6信息安全 (12)

7.1总则 (13) 7.2策划 (13) 7.3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14) 7.4技术实现 (15) 7.5匹配与规范 (16) 7.6运行维护 (16) 7.7数据开发利用 (16) 7.8动态调整 (16) 8测量分析和改进 (17) 8.1总则 (17) 8.2评估与诊断 (17) 8.3监视与测量 (18) 8.4内部审核 (18) 8.5考核 (18) 8.6管理评审 (18) 8.7 改进 . (19) 附件 A: 管理体系职责分配一览表 (20) 附件 B:程序性文件目录 (22) 附件 C:两化融合方针目标 (2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员考试完整试题(附答案)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审员试题 单位: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并将相应字母填在括号中。每题1分,共分,不在指定位置答题不得分,共40题,小计40分) 1.两化融合四要素中哪个要素是驱动要素(A ) (A)数据 (B) 创新驱动 (C)流程再造 (D) 组织结构 2.坚持数据为驱动、综合集成为突破口、流程化为切入点、服务化为方向,以(D )为主线,稳定获取预期成效,持续提升总体效能效益。 (A)组织结构调整 (B) 信息化规划 (C)两化融合规划 (D) 打造新型能力 3.九项管理原则不包括( D) (A)过程管理 (B)全局优化 (C)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D)战略引领 4.通过打造( C ),获取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战略落地。 (A)两化融合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B)差异化的新型能力 (C)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D)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5.新型能力相对于已有能力,可以表现为( B ),也可以是质的跨越。 (A)创新研发能力 (B)量的增长 (C)精益制造能力 (D)精准营销能力 6.业务流程是组织(或组织的一部分)在追求给定目标过程中,为了实现某一期望的结果,所执行的组织( B )的部分有序集。

(A)规定 (B) 活动 (C)规划 (D) 业务 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可为组织开展( D )提供支持。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融合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融合 (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融合 (D)多体系融合 8.两化融合是一个( C ),组织应不断识别和确定新型能力及目标,坚持持续改进,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A)短期优化过程 (B)跨越式优化过程 (C)长期的逐步优化过程 (D)阶段性优化过程 9.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B )变化。 (A)因素 (B) 环境 (C)元素 (D) 市场 10.外部和内部因素可能包括( D ),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A)现状、趋势、机会和挑战 (B)优势、劣势、风险和机遇 (C)条件、环境、风险和机遇 (D)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11.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 A ),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A)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 (B)识别、评审、优化和确定 (C)识别、分析、评审和确定 (D)识别、调整、评审和改进 12.组织应按照所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进行( B )。 (A)策划、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两化融合新版管理手册(方针更新)

XX有限公司 管理手册 受控编号:

第B 章颁布令 XX有限公司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以下简称:“本手册”)是在管理层的授权下编制的。经审定,符合标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以及公司目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实际需求。 本手册用于规范公司在高低压断路操作机构的研发、生产及相关活动中所涉及的信息化和产品、业务、技术的融合过程,也是本公司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 现正式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手册,从2019年5月1日开始实施,请公司全体员工遵照执行。 总经理:XX 日期:2019年4月30日

第C章引言 当前,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出现的新机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事关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选择。 推进两化融合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公司围绕自身战略目标,充分挖掘资源配置潜力,不断打造新型能力,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单位,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有效引导公司以融合和创新的理念推进两化融合,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全面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实现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从而加速产业升级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公司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可帮助公司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需求,规定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了九项管理原则,包括: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领导的核心作用,全员参与、全员考核,过程管理,全局优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创新引领,开放协作。这些原则是指导公司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基本原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主线以及参考方法如下:

贯标培训材料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和内容详解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 和内容详解

目录 一、提出背景: (1) (一)当前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1) (二)当前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 (三)管理体系的理解 (3) 二、九项管理原则 (4) (一)管理原则一: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 (二)管理原则二:战略一致性 (6) (三)管理原则三:领导的核心作用 (7) (四)管理原则四:全员参与、全员考核 (8) (五)管理原则五:过程管理 (9) (六)管理原则六:全局优化 (10) (七)管理原则七:循序渐近,持之以恒 (12) (八)管理原则八:创新引领 (12) (九)管理原则九:开放协作 (14) 三、基本框架 (15) (一)基本框架——输入与输出 (15) (二)基本框架——四个基本要素 (17) (三)基本框架——四个管理域 (20) (四)基本框架——四个管理域之一:管理职责 (20) (五)基本框架——四个管理域之二:基础保障 (22) (六)基本框架——四个管理域之三:实施过程 (24) (七)基本框架——四个管理域之四:评测与改进 (27) (八)基本框架——持续改进 (28) 四、应用与推广 (29) (一)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29) (二)相关方 (31) (三)完善系列标准 (31)

一、提出背景: (一)当前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1.环境问题: (1)环境约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 (2)环境因素成为企业生产需要考虑的重要生产要素; (3)国家在污染排放等方面的环境治理要求将为企业带来全新的挑战。 2.资源问题: (1)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与不断增长的生产需求之间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2)我国资源密集型生产企业如何转型; (3)我国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如何转变。 2.以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竞争问题: (1)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劳动生率为66199元/人,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以劳动密集性产业为主,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人口红利难以为继; (3)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的企业竞争力不足。 综述:两化融合是推动我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

浅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作用

浅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作用

转型升级的瞭望塔、导航仪和作战操典——浅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作用 发布时间: -01-15 来源:厦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作者:林和坤 中国企业的商海征途 鸣笛久久不息。大航海时代,一艘名为“企业号”的巨轮缓缓出港,开始其在“市场”的茫茫大海的无尽征程,长则百年长青、成就航母编队纵横四海,短则数载搁浅、籍籍无名沉没于汪洋之中。此时企业号上,轮机长、管轮、水手长、水手、机工、电工等等船员各就各位,船长、大副神情肃穆,凝视远方。大洋彼岸,美利坚、欧罗巴的同行们已先行一步,她们一般资本充裕、核心技术更胜一筹,正所谓船坚炮利;巨轮身后,尚有数以十万计的帆船、小艇整装待发,如同闻到血的鲨鱼在后面穷追不舍。所有人都翘首以盼,能够提前发现、进入一片名叫“蓝海”的海域,那里往往有物产丰饶的岛屿,热情好客的土著,在更多的对手抵达这片海域、把“蓝海”变成混战厮杀的“红海”之前,先入者能够经过利润丰厚的贸易获得充分补给,扩大编队、赢得先机。海面之下,还有各种洋流和漩涡,诸如政策管制、行业调控、贸易保护、汇率升降、要素价格变化等等蕴藏杀机,而一股叫做“宏观经济形势”的风随时可能将巨轮吹偏航向。即便是在熟悉的海域,原本心思单纯的土著居民迎来送往、见多识广,逐渐变得心机深沉、重复无常,以往迎接的是鲜花美酒,随时可能变成荆棘陷阱。 以上便是企业竞争的常态。今天中国千万艘“企业号”船长,已经感受到宏观经济“新常态”、减速换挡期扑面而来的阵阵寒意;另外,欧美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的威胁如同芒刺在背。面对更加莫测的汪洋商海,船长们需要另辟蹊径,更快地发掘商机、拓展新航道,开辟新蓝海;需要更早、更远地发现危机,以灵敏的、胜出对手的反应速度,及时转向绕过诸如百慕大三角之类的死亡海域;需要提升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亦即创造更先进的航海技术,不断提高航速和灵活性;需要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价激励管理程序

精品 XY XY/XG 2018-2015版本号:A/0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价激励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5-09-01发布2015-09-06实施 发布

1 目的 为造就一支业务精干的高素质、高境界、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人才队伍,并形成以激励为核心导向的人才管理机制,规范激励考核中的各项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 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正式员工的激励考核。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4 管理职责 4.1 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负责两化融合项目的评审,决定奖项的设定、新增和取消;负责《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价激励管理制度》的修订。 4.2 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负责申报的两化融合项目的收集,汇总,初步审核;负责两化融合项目评比的组织和实施;负责两化融合最佳实践和两化融合最佳应用档案的建立、保存、销毁等;负责组织最佳实践项目和最佳应用项目的宣讲和培训。 4.3 账务部负责两化融合激励资金的预算管理。 4.4 人事行政部负责将获奖项目的团队成员纳入公司核心技术人才进行管理,并优先选送他们到国内外考察、进修、学习;优先选送参加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在年度晋升、择优升级、人才选拔、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获奖职工。 4.5 人事行政部负责两化融合相关活动的宣传工作。 4.6 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建立两化融合项目的过程档案;负责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负责提报项目评比申请和审核材料。

5 总则 5.1 两化融合是指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融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企业转型,产品升级的重要措施,是企业打造新型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鼓励公司全员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切实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断运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方法促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相互创新和不断优化,从而持续打造企业的新型能力,特制定本制度。 5.2 本制度所称两化融合最佳实践是指团队或个人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领域运用两化融合的思想方法,实施的两化融合相关建设活动(包含但不限于软件开发、流程优化、机构变革、应用新技术、系统优化改造等)。此活动能够达成实效,具备较高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5.3 本制度所称两化融合最佳应用是指在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应用方面(信息化系统应用、数据管理、数据开发和应用等)取得明显成效的活动。 5.4 两化融合项目在本制度中特指申报的两化融合最佳实践和两化融合最佳应用。 6 实施流程 6.1 每季度第一个月份,项目实施单位推荐或实施团队自主申报两化融合项目,并向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提交《公司两化融合项目评比申请表》及其他附件。 6.2 每季度第二个月份,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对提报的两化融合项目进行初审,并形成《公司两化融合项目初审报告》,初审通过的项目报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审核。 6.3 每季度第三个月份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对初审通过的两化融合项目进行现场评审,并形成《公司两化融合项目审核表》,确定获奖名单。 6.4 评价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系统体系模拟考试试卷及参考问题详解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模拟考试试卷 注: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姓名部门成绩 一、单选题(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 、GB/T23020-2013中,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可分为()从低到高四个阶段。 A.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 B.起步建设、综合集成、单项应用、创新突破 C.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全产业链集成 D.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 2、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是一个()的过程。 A.全局优化 B.局部优化 C.技术创新 D.管理创新 3、( )是评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识别改进机会和变更需求的活动。 A. 管理评审 B.管理监督 C.运行维护 D.体系评价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流程包括:体系建立、体系实施、( )、体系保持和改进。 A. 认定 B.准备 C.策划 D.总结 5、()是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 A.企业的发展战略

B.两化融合目标 C.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D.获取差异化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6、在制定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的是( )。 A.完整性原则 B.可用性原则 C.统一性原则 D.效率性原则 7、通过PDCA的循环作用和持续改进来提高所有过程有效性,D代表( )。 A.策划 B,评测 C.改进 D.支持、实施与运行 8、九项管理原则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 )。 A.附加条件 B.核心思想 C.核心内容 D.中心要求 9、关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应用范围,下列说法是正确的是 ( )。 A.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适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的组织 B.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只适用于制造业企业 C.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只适用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企业 D.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应用范围必须是企业整体,不能依据组织结构、业务板块等划分 10、为确保信息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处理,企业应识别可能存在的( ),进行持续管理。 A. 设备设施故障 B.技术风险 C.信息安全风险 D.技术故障

最新两化融合管理手册(GBT23001-2017)

广东XXXX股份有限公司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第A/0版) 文件编号:FY/QM-2017 编制:两化融合工作小组 审核:郑X龙 批准:柯X龙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1日实施日期:2017年08月01日

目录 0前言 0.1颁布令 0.2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0.3引言 0.4公司概述 0.5两化融合方针 0.6两化融合目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4 可持续竞争优势 4.1 总则 4.2 识别公司的内外部环境 4.3 以获取与公司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3.1 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4.3.2 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4.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4.4.1 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 4.4.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4.4.3 文件化信息 5 领导作用 5.1 最高管理者 5.2 两化融合方针 5.3 管理者代表 5.4 职责与协调沟通 5.4.1 职责与权限5.4.2 协调与沟通 6 策划 6.1 新型能力的识别与确定 6.2 新型能力目标的确定 6.3 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策划 6.3.1 总则 6.3.2 策划的输入 6.3.3 策划的输出 6.3.4 评审、批准、更改与控制 7 支持 7.1 总则 7.2 资金投入 7.3 人才保障 7.4 设备设施 7.5 信息资源 7.6 信息安全 8 实施与运行 8.1 总则 8.2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8.2.1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8.2.2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执行8.2.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监督与控制 8.3 技术实现 8.3.1 技术方案 8.3.2 技术获取 8.3.3 技术实现的监督与控制 8.4 数据开发利用8.4.1 数据开发利用方案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控制程序

XXXXXXX有限公司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XXXXX 总页数:3 版本:第1版 编制部门:XXXXX部 执行日期:20XX年XX月XX日 编制: 校对: 管代审核: 批准:

1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以及主要工作流程,识别或建立公司两化融合对应的过程,明确过程之间的关系、过程控制方法、过程运作所需资源以及评测与改进方法,并形成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制定本程序。 2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过程的控制。 3定义 3.1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简称,不仅是技术、设备等等的融合,而且是包括公司的愿景、目标、商业模式、管理体制、文件等的融合。企业两化融合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进程。 3.2新型能力:指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整合、建立、重构公司的内外部能力,实现能力改进的结果。注:新型能力是影响公司全局的,其载体是公司的整体,是在公司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并随着公司业务发展、环境变化等因素动态改变。新型能力相对于已有能力,可以表现为量的增长,也可以是质的跨越。 4职责 4.1管理者代表:统筹和召集各部门的相关人员,讨论公司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以及变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确定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层级关系及文件构成,并审核和批准相关的策划文件。 4.2体系管理部:负责组织各部门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善的具体工作,组织各部门编制或变更两化融合体系文件,负责与第三方认证咨询服务机构沟通。 4.3其他各部门:根据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解,提出公司如何建立、变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议,并确认本部门在管理体系中应建立的两化融合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等各类文件化信息的名称和要求,编制、审核、批准并执行相关的文件化信息。 5内容 5.1编制策划计划 公司最高管理者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的主要负责人,应指定专人编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至少应包括: a)管理体系策划的相关人员(包括召集人和参与人);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价激励管理程序.

XY XY/XG 2018-2015 版本号:A/0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价激励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5-09-01发布2015-09-06实施 发布

版本号:A/0 1 目的 为造就一支业务精干的高素质、高境界、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人才队伍,并形成以激励为核心导向的人才管理机制,规范激励考核中的各项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 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正式员工的激励考核。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4 管理职责 4.1 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负责两化融合项目的评审,决定奖项的设定、新增和取消;负责《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价激励管理制度》的修订。 4.2 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负责申报的两化融合项目的收集,汇总,初步审核;负责两化融合项目评比的组织和实施;负责两化融合最佳实践和两化融合最佳应用档案的建立、保存、销毁等;负责组织最佳实践项目和最佳应用项目的宣讲和培训。 4.3 账务部负责两化融合激励资金的预算管理。 4.4 人事行政部负责将获奖项目的团队成员纳入公司核心技术人才进行管理,并优先选送他们到国内外考察、进修、学习;优先选送参加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在年度晋升、择优升级、人才选拔、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获奖职工。 4.5 人事行政部负责两化融合相关活动的宣传工作。 4.6 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建立两化融合项目的过程档案;负责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负责提报项目评比申请和审核材料。 5 总则 5.1 两化融合是指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融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企业转型,产品升级的重要措施,是企业打造新型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鼓励公司全员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切实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断运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方法促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相互创新和不断优化,从而持续打造企业的新型能力,特制定本制度。 5.2 本制度所称两化融合最佳实践是指团队或个人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领域运用两化融合的思想方法,实施的两化融合相关建设活动(包含但不限于软件开发、流程优化、机构变革、应用新技术、系统优化改造等)。此活动能够达成实效,具备较高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5.3 本制度所称两化融合最佳应用是指在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应用方面(信息化系统应用、数据管理、数据开发和应用等)取得明显成效的活动。 5.4 两化融合项目在本制度中特指申报的两化融合最佳实践和两化融合最佳应用。 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进一步加强对两化融合相关的设备设施的管控,满足公司新型能力提升的需求,确保设备设施安全可控,特制定本控制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对两化融合设备设施管理过程进行控制。 2 引用文件 QB/LHCW01.01—2014《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3 术语 3.1设备设施:设备设施是指工业通信网络设施、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生产线等加工设备、检测和监控设备,以及计算机、服务器等信息设备设施。 4 职责 4.1设备科负责组织制定公司年度固定资产(动能类、结转类)投资计划;负责零星设备(除信息化设备)的采购招标、技术协议及合同签订;负责维护和升级改造两化融合相关的工业控制设备设施;4.2企管部负责计算机和服务器等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管理;负责编制年度信息类固定资产需求计划,负责维护和升级改造两化融合相关的设备设施;负责信息化维保服务的采购;

4.3 采购部门负责信息化设备采购招标及合同签订; 4.4各业务部门负责按照业务需要提出设备设施的需求,参与到设备设施维护和升级改造过程,监控设备设施日常运行状态,保障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5 内容和要求 5.1 工业设备设施管理 5.1.1 设备设施投资管理 5.1.1.1投资项目需求的识别 各业务部门根据生产管理的需要,识别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并编制次年度部门项目投资计划,提交设备科。 5.1.1.2投资项目的计划及目标制定 设备科在接到各业务单位次年度部门项目投资计划后,应组织编制公司《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纳入固定资产项目管理范畴按照Q/ CWⅡ12 .04—201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进行控制。 5.1.1.3投资项目计划的评审及批准 设备科组织评审小组对《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进行评审,具体按照Q/ CWⅡ12 .04—201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要求执行。 5.1.1.4投资项目计划的实施 设备科按照通过评审、批准的投资计划,组织项目签批,并组织实施,具体按照Q/ CWⅡ12 .04—201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要求执行。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价激励管理程序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XY XY/XG 2018-2015 版本号:A/0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价激励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5-09-01发布2015-09-06实施 发布

1 目的 为造就一支业务精干的高素质、高境界、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人才队伍,并形成以激励为核心导向的人才管理机制,规范激励考核中的各项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 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正式员工的激励考核。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4 管理职责 4.1 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负责两化融合项目的评审,决定奖项的设定、新增和取消;负责《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价激励管理制度》的修订。 4.2 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负责申报的两化融合项目的收集,汇总,初步审核;负责两化融合项目评比的组织和实施;负责两化融合最佳实践和两化融合最佳应用档案的建立、保存、销毁等;负责组织最佳实践项目和最佳应用项目的宣讲和培训。 4.3 账务部负责两化融合激励资金的预算管理。 4.4 人事行政部负责将获奖项目的团队成员纳入公司核心技术人才进行管理,并优先选送他们到国内外考察、进修、学习;优先选送参加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在年度晋升、择优升级、人才选拔、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获奖职工。 4.5 人事行政部负责两化融合相关活动的宣传工作。 4.6 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建立两化融合项目的过程档案;负责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负责提报项目评比申请和审核材料。 5 总则 5.1 两化融合是指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融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企业转型,产品升级的重要措施,是企业打造新型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鼓励公司全员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切实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断运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方法促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相互创新和不断优化,从而持续打造企业的新型能力,特制定本制度。 5.2 本制度所称两化融合最佳实践是指团队或个人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领域运用两化融合的思想方法,实施的两化融合相关建设活动(包含但不限于软件开发、流程优化、机构变革、应用新技术、系统优化改造等)。此活动能够达成实效,具备较高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5.3 本制度所称两化融合最佳应用是指在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应用方面(信息化系统应用、数据管理、数据开发和应用等)取得明显成效的活动。 5.4 两化融合项目在本制度中特指申报的两化融合最佳实践和两化融合最佳应用。

两化融合全套文件(手册+程序文件+表单)

两化融合全套文件(手册+程序文件+表单)

广东XXXX股份有限公司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第A/0版) 文件编号:FY/QM-2017 编制:两化融合工作小组 审核:郑X龙 批准:柯X龙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1日实施日期:2017年08月01日

目录 0前言 0.1颁布令 0.2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0.3引言 0.4公司概述 0.5两化融合方针 0.6两化融合目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4 可持续竞争优势 4.1 总则 4.2 识别公司的内外部环境 4.3 以获取与公司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3.1 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4.3.2 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4.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4.4.1 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 4.4.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4.4.3 文件化信息 5 领导作用 5.1 最高管理者 5.2 两化融合方针 5.3 管理者代表 5.4 职责与协调沟通 5.4.1 职责与权限5.4.2 协调与沟通 6 策划 6.1 新型能力的识别与确定 6.2 新型能力目标的确定 6.3 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策划 6.3.1 总则 6.3.2 策划的输入 6.3.3 策划的输出 6.3.4 评审、批准、更改与控制 7 支持 7.1 总则 7.2 资金投入 7.3 人才保障 7.4 设备设施 7.5 信息资源 7.6 信息安全 8 实施与运行 8.1 总则 8.2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8.2.1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8.2.2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执行8.2.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监督与控制 8.3 技术实现 8.3.1 技术方案 8.3.2 技术获取 8.3.3 技术实现的监督与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