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重担,争当尖兵,全面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

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先后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山东省将黄河三角洲开发作为全省“一体两翼”总体战略布局中的北翼重点推进实施,制定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这些都标志着黄河三角洲作为全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迎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新时期。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做出了全面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现代渔业区、高端产业区“四大主体产业区”和“黄河水城”,加快推进“三路两港一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拉开了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框架。东营经济开发区作为“四大主体产业区”中的高端产业区,处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最前沿。第一,当今各地区间的竞争是以开发区为主体展开的,开发区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形象和最高发展水平。第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需要东营经济开发区率先突破,树立标杆,发挥引领作用。第三,从机遇和基础条件来讲,东营经济开发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土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客观可能。这些因素决定了东营经济开发区必须要当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尖兵”,树立尖兵意识,承担尖兵责任,发挥尖兵作用,在黄河三角洲新一轮发展中率先突破、带动全局。
一、高点谋划,明晰尖兵定位
东营经济开发区要率先突破,就不能在现有基础上循序渐进。如果继续套用一般开发区走过的路子,永远是亦步亦趋,慢人一步。必须闯出一条新路子,实现跨越式发展。东营经济开发区定位为高端产业区,关键体现在一个“高”字上,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作。着力从三个方面谋划发展。一是以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深刻把握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深刻把握国内经济的新变化,深刻把握区域经济的新阶段,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来谋划和推进开发区的发展。把握产业投资热点,规划建设东营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聚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战略型核心产业。二是在制高点上谋划发展。积极借鉴先进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丰

富等比较优势,抢占未来对全局发展有重
大影响的制高点,不断增创发展优势和竞争力,努力构筑产业高地、人才高地、技术高地。三是以现代理念谋划发展。推动开发区由综合类产业聚集区向高端产业聚集区转变,努力打造现代化新型开发区。所谓现代化,就是打造具有现代理念、现代管理方式和现代气派的开发区;所谓新型,就是把开发区打造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创新型开发区、宜居新城区、和谐开发区。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要功能区和城市转型的重要增长极,成为环渤海最具活力的高端产业板块。
二、率先突破,发挥尖兵作用
东营经济开发区要争当“尖兵”,就要在开发建设上走在前、走在先,敢打、敢拼、敢于突破,切实起到冲锋陷阵的作用。在抓好全面工作的同时,力求在六个方面实现率先突破。
(一)在高端产业发展上率先突破。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高端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迅速拉开高端产业发展框架。一是抓好四个区中园建设。规划布局四个区中园,将其作为高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滨海新材料园,重点布局高端新材料项目,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园;生态工业园,重点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项目,打造成工业旅游景点;油田工业园,重点布局石油装备制造业项目,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石油装备制造研发服务基地;中心商务区,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项目,着力打造东营市新的商业文化中心。二是构建六大高端产业链。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集中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光伏产业链、风电设备产业链、石油装备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等六大高端产业链建设,努力形成聚集效应。同时,集中力量推动光伏产业与LED、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形成纵向、横向产业配套,形成联动规模经济,打造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业基地。三是抓好现有产业的改造提升。组织实施骨干企业扶持计划和成长型中小企业扶持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抓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以“中国(东营)国际石油装备与技术博览会”为平台,引导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开展战略合作,促进石油装备制造业整合提升。四是加大高端项目引进建设力度。在招商区域上,国内重点抓好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转移,国外加强对日韩、欧美等地区的对接;在招商重点上,突出世界500强、上市公司500强

、跨国公司和行业前10强企业;在招商方式上,充分发挥八个产业招商小组的作用
,深入推进产业招商;在招商力量上,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充实项目专家库,组建项目研究机构,组织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年内引进过亿元的项目20个以上。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全面落实新上项目巡视制度、推进情况月调度制度,抽调机关干部到企业挂实职,实行“干部挂职,部门推进,领导干部负责”的推进机制。
(二)在构建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上率先突破。一是完善商务环境,增强产业配套功能,吸引企业总部聚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支持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发挥保税物流仓库的作用,规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制定优惠措施,吸引各大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进区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工业设计、人才交流、策划、会计等中介机构,为产业聚集提供有效服务。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集中抓好“四个区中园”的配套完善。积极推进大型热电联产、工业用天然气、水厂等重大项目运作,提升项目承载能力。积极推进铁路支线、广利港、东八路南延等重大工程建设,打开对外联系的通道。二是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区内创新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突出抓好“生态谷”建设,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建设集创新、创业、研发、孵化、休闲于一体的区域生态产业技术研发社区,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聚集研发中心和高端人才。
(三)在资本和人才运作上率先突破。资本和人才运作是开发区发展的高级形态。抓好国有资产运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对部分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成立投资公司,与国内外知名投资公司开展广泛合作,通过产权投入等形式,拉动重点产业发展。加大银企合作力度,设立风险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企业资本运营,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或参与外资并购。支持有条件的公司尽快上市,同时筛选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与投资基金对接,培育一批上市后备资源。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规划设立院士工作站,吸引一批院士到开发区研发创业。支持引导企业开展吸引高层次人才试点工作。加强与市内各大院校的合作,采取订

单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与北大青鸟集团合作建设培训中心,针对产业规划搞好人才培训,打造“人
才银行”。抓好企业家培训,使企业家更新观念,掌握新知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率先突破。始终坚持生态、高效、创新的特色,努力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重点推行“两个模式”,严把“两个关口”。“两个模式”:一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六大循环经济工程,抓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循环经济项目,推行一批节能新技术。二是集约集聚发展模式。打破传统的企业布局模式,建设工厂社区和生活社区,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率。“两个关口”:一是严把项目入区关。加强项目审查和筛选,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进区。二是严把环境保护关。做好区域环评,并严格执行区域环评。落实“三同时”制度,加大对重点企业的监控力度,搞好污染防治,确保中心城环境安全。
(五)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上率先突破。树立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带动区,尽快繁荣起来、繁华起来。集中力量打造中心商务区,努力引进一批新项目,建设功能比较完善的城市单元。成片规划开发重点区块,打造精品社区,提升城区文化品味。抓好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引导支持传统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引进一批连锁店、便民超市,建设邻里中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六)在优化服务环境上率先突破。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全面梳理工作流程,开通“项目服务110”。建立班子成员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改进审批方式,完善网络审批服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加强法制环境建设,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开发区建设,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以“特”为标,打造尖兵队伍
东营经济开发区要发挥尖兵作用,必须要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尖兵队伍,以当仁不让、迎难而上的胆魄和气势推动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一是思想要特别解放。着力转变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的思想观念,抢抓机遇而不丧失机遇,迎接挑战而不畏惧挑战,努力做到以宽广的眼界和新的发展理念谋划发展,以一流的工作标准和效率推动发展。特别是在大项目运作上,敢于冲破因循

守旧的思维定势,舍得付代价、敢于担风险,以大气魄谋划大发展。在机关建设上,倡树“服务是天职”的新思想,坚决摒弃衙门风气、官气,打造服务型政府。
二是知识要特别丰富。大兴学习和研究之风,建设学习型机关,培养学习型人才。重点抓好项目信息收集、商务谈判、策划推介、国有资产运营等专业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各方面的“行家里手”,提高推进开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