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doc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doc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doc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角的比较和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基本知识之后对角的进一步认识,更是对几何图形中相关联的量

的认识的加深.本节课重点是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和、差运算;难点是找到图形中

角与角的关系.学好本节课对于学生今后的几何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角的比较和运算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中几何部分内容,对于几何学生仅

限于对图形的简单认识而不能了解图形中潜在的联系,对于简单的几何逻辑推理语言仅仅在线段相关问题

中使用过.借助于本节课内容的传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条件与结论对应的概念,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描述数学问题本质.

三、教学策略分析

引课

用肢体语言所能展现的几何图形引入新课,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最终服务

于生活.

角的比较

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探知未知的知识,基于学生对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在

抛出角的大小比较后,让学生自行寻找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希望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基本素养,为

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养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

归纳,在学生提出比较的方法之后,要培养学生归纳的习惯.数学的灵感来源于不断地对数学知识的

归纳,形成自己的数学触感.归纳能力也是学生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我会多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探知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归纳的能力,进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角的和、差

辨析能力的培养,在一个图形中认识几个角之间内在联系为重点,让学生学会把一个式子转化成为多

个同等变形的式子,养成学生对同一公式不同表现形式的掌握,认识复杂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学会发现一

个变化的数学问题中不变的量或关系,并能根据这个量或关系解决相应问题.

发展逻辑推理语言,角平分线的定义中除了让学生能够将定义引申为条件与结论的对应,还要简述几

何语言,体会数学逻辑连接词的作用,并且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恰当使用这样的连接词,来阐述数学问

题的因果.

课题:4.6.2角的比较和运算

1.会比较角的大小,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知识2.理解角的和、差关系,学会辨析图形中角的关系,能够计算

技能

角的和、差.

3.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并会辨析图形中角的数量关系.

1.让学生经历从探究两个角的大小比较,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的目过程,归纳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过程2.经历对角的和、差及角的平分线认知过程,体会图形中位置标

方法

与数量的关联.

3.利用角的和差关系,使用三角板中的角画其它度数的角,培

养学生发现数学本质的能力.

情感初步体会和掌握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图

态度

能力.

1.掌握角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点

2.辨析并且准确运算图形中角的和、差.

3.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并会辨析图形中角的数量关系.

1.用类比的方法找到角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2.从图形中能辨析出各角的关系.

为学生准备画好角的透明卡片、三角板、量角器,并利用多媒

教具与教学手段

体配合教学.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引提出问题

体验数学复习线段长度比较方法

来源于生老师摆出“剪刀”手和劈叉的姿势,

活,高于

回答问题

让学生观察能够体现哪个几何图

生活,最形.

终服务于事先准备的这两个角哪个更大?

生活.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意图

经历从探问题1.

究比较两请同学们观察卡片中的∠ 1 和∠2,怎样

个角的大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小,从中角归纳出比

较角的大

学生独立小的方的思考,动法.

手操作.归纳总结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比1.度量法;

教师细心引导学生2.叠合法.、

观察注意说出与旧先观察图中的两个角,其中哪一个角较倾听发现知的联系较大?然后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比较,看看问题.与区别.你的观察结果是否正确.

巩固知

板书:积极参与识,让学

1.度量法

并独立度生体会,

∵量或作几何问题

∠1=57 °

图.不能仅仅

∠2=63°

依靠观

∴∠1<∠2

察,更需

2.叠合法

要用科学

①顶点的方法进

重合

行验证.

②一边

重合

③另一边

在重合边的

同侧

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

C

B

教师引导体会角的

学生发现问独立思和差关

题,理解角的考,积极系,培养O A

和差关系.回答.学生的几角观察图中有几个角?怎么数出来的?说何直觉和出这些角的大小关系?动手操作的得到角之间的等量关系:能力,并∠AOC-∠AOB= ∠COB,

从中探究和这些角度∠AOC -∠BOC = ∠AOB,

∠AOB +∠COB= ∠AOC.

之间的内差可见,两个角相加或相减,得到的在联系.和或差也是角.

动手操作.教

师巡视指导.

请你试用一对三角尺根据刚才所学的角

的和差知识拼出所有你能拼出的角。

看图填空:

(1)∠DAB= ∠DAC+ ;

(2)∠ACB= ∠DCB- ;

教学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

角将自己准备好的角对折,看看新得到的

两个角有什么关系?

B

板书:

的角的平简述几何

C

独立思考语言,让

分线

O A认真解答学生体会平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数学逻辑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连接词的分线;作用.几何语言:

∵OB 平分∠AOC( 已知)

线

∴∠AOB= ∠BOC= 1

2

∠AOC

学会把一

或∠AOC=2 ∠AOB=2 ∠BOC( 角平分线

学生在学案个式子转的定义)上作答.教师化成为多

巡视,及时帮个同等变

助学生解决形的式

困难.子,掌握

对同一公

式不同表

现形式,

认识复杂

图形中的

内在联如图,∠AOB= ∠BOC= ∠COD

系.

则OB 是∠AOC 的平分线;

引导学生口

∠BOC= 1

2

∠AOC

述简单的推

理过程.

∠BOC=

1

2

∠BOD 1

∠BOD=

3 ∠AOD

发展逻辑

推理语言

∠BOD= 2

3

∠AOD ;

此时,OB、OC 叫做∠AOD 的三等分线;

∵AD 是∠BAC 的平分线

∴∠BAD= ∠CAD( 角平分线的定义)

∵BE 平分∠ABC (角平分线的定义)

角的度量与表示_教案

《角的表示与度量》教案 一、课题 4.3角的表示与度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及表示方法,并在图形中认识角、熟悉角的表示方法,了解角的度量单位以及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角的第二定义的教学,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角的概念及两个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角的表示方法的选择与角的单位转换是难点.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角的概念 在学生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得到角的形象,抽象出角的图形,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 问题1: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是如何构成角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角的第二定义: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进而观看多媒体角图形的动态效果演示,得到特殊的角:直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直角:始边OA与终边OB成90度时,形成直角; 平角:当射线OB绕O点旋转,当终止位置OA与起始位置OB在一条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周角:当射线OB绕O点旋转,当终止位置OA与起始位置OB重合时,形成周角. (二)角的表示: 问题2:如图,是一个角,如何给这个角取名呢? A B C (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的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AOB; (2)用数字:∠1,∠2; (3)用希腊字母:∠α,∠β; (4)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角的顶点的字母∠O.

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简便运算方法的归类与整理》 教学设计 马兰小学马秀芬【教学内容】《简便运算方法的归类与整理》苏教版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第89页。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奠基,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中的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学生要接触到几乎涵盖整个小学阶段的所有计算,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学生一提到计算题就望而却步,甚至于觉得数学计算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东西。本节课我计算的类型分类整理,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概况,消除学生计算难,难计算的思维定式,一方面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六年级学生,有关运算顺序、方法都明白,清楚。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学过简便计算的五大定律与三大性质。只是没有系统的归类整理,学生碰到一些题目不会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使运算即简单有正确。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对小学阶段所学到的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归类整理,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增加简便计算的意识,感受求精求简的数学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归纳整理四则运算中简便计算的方法。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

C B A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主备人:吴海红 参与人:邢霞 唐锡峰 备课时间:11月25日 上课时间:12月2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3.关键:从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角的大小关系,?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及认识角平分线,也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教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圆规、剪刀、透明纸、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 1.提出问题:比较图中线段AB 、BC 、CD 的长短.

学生活动:回顾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小组交流,得出适当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演示用圆规比较AB、BC、CD三条线段长短的过程,并写出结论:AB>AC>BC. 2.提出问题: 怎样比较图中∠A、∠B、∠C的大小?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比较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活动:(1)肯定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结论:∠C>∠B>∠A.(2)启发引导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剪下这个角,并与小组中其它同学所画的角进行比较后归纳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然后观看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 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活动过程,打开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把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顶点与一条边重合;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重合边的同侧.观察这两边的位置关系,就能得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注:讲解过程应强调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的操作过程. 完成课本第142页练习. 注:教师在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时,应对较好的方法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2.认识角的和差.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第140页观察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思考的结论.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simple calculation based o n multiplication distribution law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 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怎样表示?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二、活动尝试 1.出示例题场景图。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3.列出算式:32×102 4.你会先估计,再算一算吗?

5.交流算法。(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三、师生探究 1.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1)自学课本,完成书上例题的运算过程。 (2)同桌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组织交流理解算理。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1×84=()×84+()×84 92×203=92×(200+□)=92×200+92×□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试一试: 用简便的方法计算46×12+54×1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交流: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略)。 4.师生共同小结: 四、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填空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湘教版七上数学第1课时 角的度量与计算教案

湘教版七上数学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 第1课时角的度量与计算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2.通过度、分、秒间的互化及角度的简单运算,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 【教学难点】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同学们,炮兵某部正在进行一场军事演习,炮兵在指挥员的指挥声中向目标发起了进攻,在前后做了两次射击并随即做了两次调整后,第三次终于击中了目标.请问:炮兵调整了大炮的什么使得最后击中了目标? 【教学说明】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性,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自主预习教材P126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1度的角?如何表示?

(2)周角是多少度?平角是多少度? (3)什么样的角是直角?锐角?钝角? 2.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还需要更精密的角度.因此我们把1度的角60等份,每份就是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份,每份就是1秒的角,记作1″即: 1°=60′1′=60″ 1′=(1 60 )°1″=( 1 60 )′ 3.角度进位制和其他什么进位制相类似? 【教学说明】在对时、分、秒及其运算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运算.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126页例1、例2,教材P127页例3. 2.已知∠α=18°18′,∠β=18.18°,∠γ=18.3°,下列结论正确的是(C) A.∠α=∠β B.∠α<∠β C.∠α=∠γ D.∠β>∠γ 3.下列各式成立的是(B) A.62.5°=62°50′ B.31°12′36″=31.21° C.106°18′18″=106.33° D.62°24′=62.24° 4.在8:30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夹的小于平角的角为(D) A.55° B.60° C.65° D.75° 5.(18)°=______′______″;6000″=______°. 答案:7 30 5 3 6.如图,直线AMB,∠AMC=52°48′,∠BMD=74°30′,则∠CMD=______.

简便运算教案1--6

小数乘法(6)教学案 教学内容:课本12页例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使学生会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重点: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法设计:观察法、讲解法。 学法设计: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说出乘法三种运算定律的字母式。学生说出运算定律,并读一读。 2、学生试填,说出理由 二、新知探究 1、例7、学生尝试练习。 2、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0.25×4.78×4(2)0.65×202 3、学生自主完成练习,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计算过程。 0.25×3.2×1.25 44×0.25

三、小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适用。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布置:练习三、4、9题 六、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6) 例7、0.25×4.78×40.65×202 =0.25×4×4.78=0.65×(200+2) =1×4.78=0.65×200+0.65×2 =4.78=130+1.3 =131.3 小数乘法(6)导学案 班级组别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使学生会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学习重点: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学习难点: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一、复习提纲 1.引导学生说出乘法三种运算定律的字母式子,并读一读。 a×b = b×a (a×b)×c = a×(b×c)

(a±b)×c = a×c±b×c 2.学生试填,说出理由 0.7×1.2○1.2×0.7 二、新知探究 预习提纲一、自主探究学习例题7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计算过程。 因为0.25×4 = 1所以要先算。 (1)0.25×4.78×4 = = 2、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完成下面的题目,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2)0.65×202 = = = 预习提纲二、小组合作完成做一做。 指明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 三、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50×0.13×0.21.25×0.7××0.8 达标检测

角的比较和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和运算》说课稿 勐腊县勐润中学李华明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展开分析 (1)新课导入 问题的引入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复习小学时学习过的角的概念。问题1:角的大小由那些量决定? 问题2:已知两条线段AB和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大小? [活动1]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剪好的角,同伴之间交流。 问题1:请五位同学上来,老师请你们五位站成一排,前后顺序由手中角的大小决定,怎样排呢? 老师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回忆并补充。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到他们的争论的关键:比较角的大小 教师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实践,对角的比较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回忆角的相关概念、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作铺垫,明确知识间的联系。 从一个生动的实际问题展开角的大小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着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新知识学习的兴趣。 (2)讲授新课 问题的解决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角的度量教案

角 的 度 量 一、教学目标 : 1、认识量角器,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 2、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叉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所 画的长短无关; 3、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来量角,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灵活合理地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来认识量角器;探索、发现归纳出量角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设备 学具准备:活动角、三角板2 块 四、教学过程 : 一、实物引新,初步认识角 1、 出示一个角,问:请你说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⑵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 )

师指着顶点: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 师指着两条边:这两条射线分别是角的什么? 2 师:非常正确!(课件:出示红领巾)这是同学们经常戴在脖子上 的红领巾。红领巾上有几个角?(3个)角1和角2哪个大,哪个角小? 你是怎么知道的? 3 师:大家说得真好,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来比较一下三角板上角1 和角2的大小?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比较的大小,我们用了看一看,比一比的方法 4 出示两种面,问:种面A与种面B,时钟与分钟所成的角哪个更 大?哪个更小呢?用以上观察和比较的方法能不能比较。比较起来比 较困难,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大家想一想 生:用量角器量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 探究新知

(一)认识量角器 1. 师:要学好角的度量,西想知道哪些问题?大家来说说。 A要用什么工具来度量 B怎样度量角 2.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学课本122页角的度量。开 始到123页前二段。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请小 组派代表汇报。 归纳板书: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0”表示。1度记作1度 度量角的步骤: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2.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3. 0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 合 4.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 的度数 3. 师:大家说得挺好的,为了同学们更清楚,请看电脑演示. (二)角的度量 1. 师:我们认识了量角器知道怎样度量角,你会量吗?大家拿出一 号,学习卡来试试吧。(学生试着度量角)1,2组度量第一个角, 3,4组度量第二个角。

简便计算的教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导学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9页连减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以及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知道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时,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先减第二个减数。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环节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简便计算,下面请大家打开学案纸,看温故互查部分。 师:请同学们以2人小组复述回顾下列内容。要求:组员给组长讲,组长作补充与纠正。(只口述,不写过程) 【温故互查】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4+45+76 25×7×4

师:同学们刚才合作学习得非常好!会合作的孩子学习效率会更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板书:简便计算) 二、设问导读环节: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39页,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学案纸上的设问导读内容。不会的可以请教二人小组长。 学生自学课本,师积极旁观反馈问题。 【设问导读】 1、例1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我们可以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我们也可以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4、我们还可以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5、比较上面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自学完的请做自学检测部分的题,要求直接做在学案纸上,做完后坐正。 (在这一过程中,要请三种不同答案的学生上台板演)三、自学检测环节: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自学检测的第一题。(学生汇报自学检测第一题内容) 【自学检测】 1、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89-32-68=189-(□○□) 267-52-48=267○(52○□)

角的度量与计算教案

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 ——执教人:朱丽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理解1度的角的概念;掌握周角、平角、直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角的大小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善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角的单位转换和大小计算 三、教学难点:角的大小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课件上三幅图片,(让学生体验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角的大小差异性) 提问导入:我们用什么来衡量角的大小呢? (二)快乐预习,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自学课本126-127页,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它又是如何表示的? (肯定学生的回答,指出我们将一个周角平均分成360等份,其中每一等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通常把它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2)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有哪些特殊角,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等量关系? (3)如何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利用什么工具? (三)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当测量出来的角不是一个整数时,就需用更小的单位来度量角。)过渡提问:我们如何定义更小的角的度量单位的? 1、教师提问:谁知道1分,1秒又是如何规定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三者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度=60分,1分=60秒,1度=3600秒

1秒=1/60分=1/3600度,1分=1/60度。 2、度、分、秒的计算 (1)出示例题一:计算: 1.45度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 1800秒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度? 练一练A:0.25度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 2700秒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度?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师生一起评价) (2)出示例题二:用度、分、秒表示54.26°; 用度表示48°25′48″; 练一练B:1、用度、分、秒表示16.24°; 2. 39°36′=°。 (3)讨论:38°15 ′和38.15°相等吗?哪个大?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例题3:计算 (1)37°28′+ 24°35′(2)83°20′- 45°38′20″ 2、练一练C:计算: (1)36°40′+ 23°27′(2)113°50′40″- 57°48′42″(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新的知识? 1.角的度量与特殊角的认识; 2.角的换算与有关角的计算。 (五)、知识拓展: 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五、教学板书: 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 角的度量单位转换: 1度=60分,1分=60秒,1度=3600秒 1秒=1/60分=1/3600度,1分=1/60度。 例1:例2:例3:

七年级数学上册4.3角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目标: 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能认识角的平分线. 重点: 角的比较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 角的和差与角平分线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角? 答案: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或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2.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之间是怎样进行换算的? 答案:, 3.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答案:度量法;叠合法 二、探究1 问题1:想一想: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答案:度量法,用量角度度量角的度数比较大小; 叠合法,把这两个角的一条边叠合在一起,观察另一边的位置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练习1:如图,射线OC,OD分别在∠AOB的内部、外部,下列关系不一定成立的是( ) A.∠AOB<∠AOD B.∠BOC<∠AOB C.∠COD<∠AOD D.∠AOB<∠COD 答案:D

三、探究2 问题2:思考: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有三个角,关系是: ∠BOC是∠AOC与∠AOB的差,记作∠BOC=∠AOC-∠AOB. ∠AOC是∠AOB与∠BOC的和,记作∠AOC=∠AOB+∠BOC, ∠AOB是∠AOC与∠BOC的差,记作∠AOB=∠AOC-∠BOC, 问题3:借助三角尺,你能画出150,750的角吗?你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这些角有什么规律? 答案:150,300,450,600,750,900,1050,1200,1350,1500,1650,1800 规律:这些角都是15度角的倍数. 练习2: 1.在15°,65°,75°,135°的角中,能用一副三角尺画出来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2.如图,已知∠AOB=∠COD=90°,∠BOC=40°,则∠AOD等于( ) A.120° B.100° C.130° D.140° 答案:D 四、探究3 问题4:如图所示,如果∠AOB=∠BOC,那么∠AOC=2∠AOB=________,∠AOB=∠BOC =________ .

湘教版七上数学第1课时-角的度量与计算教案

湘教版七上数学角的度量与计算 第1课时角的度量与计算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2.通过度、分、秒间的互化及角度的简单运算,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 【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 【教学难点】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同学们,炮兵某部正在进行一场军事演习,炮兵在指挥员的指挥声中向目标发起了进攻,在前后做了两次射击并随即做了两次调整后,第三次终于击中了目标.请问:炮兵调整了大炮的什么使得最后击中了目标 【 【教学说明】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性,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自主预习教材P126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1度的角如何表示

(2)周角是多少度平角是多少度 (3)什么样的角是直角锐角钝角 2.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还需要更精密的角度.因此我们把1度的角60等份,每份就是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份,每份就是1秒的角,记作1″即: 1°=60′1′=60″ - 1′=(1 60 )°1″=( 1 60 )′ 3.角度进位制和其他什么进位制相类似 【教学说明】在对时、分、秒及其运算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运算.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126页例1、例2,教材P127页例3. 2.已知∠α=18°18′,∠β=°,∠γ=°,下列结论正确的是(C) A.∠α=∠β B.∠α<∠β C.∠α=∠γ D.∠β>∠γ / 3.下列各式成立的是(B) 在8:30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夹的小于平角的角为(D) ° ° ° ° 5.(18)°=______′______″;6000″=______°. 答案:7 30 5 3 · 6.如图,直线AMB,∠AMC=52°48′,∠BMD=74°30′,则∠CMD=______. 答案:52°42′

《简便计算》教案

《简便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探索过程中,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简便计算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验证归纳等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电脑、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前面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 师: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1:加法、乘法结合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生2: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21教育网 (a×b)×c=a× (b×c) 生3:加法、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生4: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设计意图]以引入对旧知识的复习,增强了复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谈话:同学们对运算律掌握得真不错! 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出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时,教师导入新课学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https://www.360docs.net/doc/f910809607.html,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乘法运算律应用广泛,在学习运用加法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的想到乘法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使计算简便?然后教师直接到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21·cn·jy·com 2.同学们,听说花果山上要举行计算比赛?你想不想参加比赛?好!我么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情境图 比较算式,你估计哪只猴子算的快? 为什么?试一试?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对学习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

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积极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逐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一、创设情境、观察操作,引出本节课研究的第一个问题――角的比较.二、问题探究、合作验证,引导学生探索角的运算.三、问题引申,解决问题引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 第1课时 角的度量与计算1 教案

角的度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度分秒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难点) 2.会计算钟表上的角度问题.(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明每天7点起床,观察图片,并量一量时针与分针夹角是多少?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度的换算 (1)用度、分、秒表示48.26°; (2)用度表示37°24′36″. 解析:(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根据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乘以60即可; (2)根据度分秒之间60进制的关系计算. 解:(1)48.26°=48°+0.26×60′=48°15′+0.6×60″=48°15′36″; (2)根据1°=60′,1′=60″得36″=? ????160′×36=0.6′,24.6′=? ?? ??160°×24.6=0.41°,所以37°24′36″用度来表示为37.41°. 方法总结:用度、分、秒表示的角度和用度表示的角度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正好相反: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而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 探究点二:钟面角的计算 (2015·涞水县期末)如图,下午2点30分时,时钟的分针与时针所成角的度数为( ) A .90° B .120°

C.105° D.135° 解析:把钟面平均分成12份,可得每份的度数,根据时针与分针相距的份数乘以每份的度数,可得答案.下午2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相距3.5份,3.5×30°=105°.故选C. 方法总结:钟表中共有12个大格,把周角12等分,每个大格对应30°,分针1分钟转6°,时针每小时转30°,时针一分钟转0.5°. 三、板书设计 1.度、分、秒的换算 1°=60′,1′=60″,1′=(1/60)°,1″=(1/60)′. 2.钟面角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点出课题,引导学生明确角的初步概念.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表述,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有针对性的设计例题、习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角与角的度量》1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6.5 角与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3、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重点与难点:重点:角的概念及表达方法;难点:角的准确度量与换算。 课前准备:多媒体图片、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木圆规。 板书设计:7.4 角与角的度量 1、角的定义(2种) 2、角的表示方法 3、角的度量 4、例题1、例题2、例3 教学过程(设计) 1、角的定义: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角的画法,边画边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给出角的定义。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师板书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赏有钟、剪刀、足球运动员射门的角度,教

学顶端、体操运动员做动作等画面,使学生对角有进一步的理解。 提出问题:观赏画面,提出画面中的角,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四人一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互相交流,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2)教师演示木圆规得出角的运动定义:角也可以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并叫生举例子) 2、角的表示方法: 角用符号:“∠”表示,读作“角”,通常的表示方法有: (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7-21的角表示为∠ABC (或∠CBA ),中间字母B 表示端点,其他两个字母A 、C 分别表示角的两边上的点。 (2)用一个数字或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如图7-22中的角分别可表示为∠1、∠α、∠β等。(注意读法) (3)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角的顶点字母表示,如图7-21中的∠ABC 可用∠B 表示,图7-22中的∠AOC 能用∠O 表示吗?为什么? 3、做一做:(巩固练习)P175,填表: B A C B A C D α β 图7-21 图7-22

简便计算优秀教案

简便计算优秀教案 简便计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会根据算式特点,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难点:根据算式特点,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并说说哪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为什么? 25×40=2600÷100=24×9+24= 8×125=2。5×3。6=2。4×0。5+0。5×3。6= 1300÷100=50×9×2=15。31-(0。31+3。5)= 21×100=4×7×25=(16。8+1。47)÷0。7= 2.小结并引出新课 我们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性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1。8×2。58+1。8×1。42+0。5= (1)观察:上面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思考: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学生试做。 (3)投影打出学生试做的过程,并由学生讲出简算的依据。 1。8×2。58+1。8×1。42+0。5 =1。8×(2。58+1。42)+0。5(根据乘法分配律) =1。8×4+0。5=7。2+0。5=7。7。 2.试做:1。56×1。7+0。44×1。7-0。7= 学生试做后,订正,学生讲解。 1。56×1。7+0。44×1。7-0。7 =(1。56+0。44)×1。7-0。7(根据乘法分配律) =2×1。7-0。7=3。4-0。7=2。7。 3.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某一部分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应该怎么办呢( 局部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就要在局部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我们要认真审题,有时虽然整个数目不能简算,但还应注意某一部分是否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只要有一部分符合,就应该使用简便计算。即:局部能简算的要尽量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反馈 1.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简便运算教学设计用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巩固通过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 2、能迅速地根据题目的具体数据特征和符号特征,准确地、灵活合理地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 3、通过计算、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对简便运算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本班学生基础薄弱,不善表达;学困生多,缺乏自信,对简算技巧还缺乏,故设计了本节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谁是我的好朋友? (意图:通过游戏提高对乘法简算特殊积的关注,为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练习作好准备。) 刚才同学们说的数都有意图与我的数凑整,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出示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一、引入阶段 1、口算,直接写得数

(1)0.5×0.2= (2)50×0.2= (3) 500×0.2= (4)2.4×4= (5)2.5×0.4= (6)0.25×40= (7)0.125×8= (8)12.5×8= (9)1.25×80=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练习,让学生体会“好朋友”的价值,提高对 乘法简算特殊积的关注。)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0.32=4×( ) (2)1.02=1+( ) (3)0.99=1-( ) (4)9.8=(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填数的过程中,体会拆的技巧,为两数相乘简 算打基础。) 3、思考: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式子表示? 4 、用简便方法计算。 (1)125×32 (2)871×47+871×53 (设计意图:复习整数简算,为学生迁移到小数乘法简便算法做铺垫。) 二、探究阶段: (1) 1.25×3.2 (2) 8.71×4.7+8.71×5.3 (3) 0.25×4.78×4 (4) 0.65×201 (1)同学试练(说说我是怎样想的,理由是什么)。 (2)同桌交流。 (3)汇报发言。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总结、交流,体会以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2、学科:数学 3、课题:简便计算第三课时“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4、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简便计算第三课时乘、除法的灵活应用,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也是小学中段学生很难准确掌握的部分,更是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简便运算切实打下基础的铺垫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尝试中有所发现,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思考中发展自我。因此,我指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简便计算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来说,简便计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简便算法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必要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理过程,从而解决其灵活之根本。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使学生在计算乘法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3)掌握乘、除法使用的算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乘、除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活动中,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便计算给我们数学中的计算带来的方便,激发热爱数学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1)灵活应用运算定律。 (2)理解算理过程及算法。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为基础,探究式学习法为主,结合目标教学法和讨论交流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1、口答 分别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减法性质a-b-c=a-(b+c) 2、填空 24=4×( ) 25=()÷4 32= 4×() 125=1000÷() (二)、新授教学 1、教学例4 A、出示例4的插图和已知条件 提问?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明白“一打装”是指一筒12个 B、根据图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之一、每幅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二、每只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三、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