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摘要]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岩石遗迹、矿物遗迹、构造遗迹、水文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遗迹等。宁德地质旅游资源具有久远性、系统性、完整性、品位高、内容丰富的特点。文章从加强地质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和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等方面提出了宁德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

[关键词]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宁德

[作者简介]吴光玲,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福建福安355000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45-03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地质旅游的兴起已在所难免。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大地震,引起人们对地球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的关注与探究,世界地质公园成为国际旅游的热门节点。地质与旅游有

机结合,将地学知识融于旅游资源中,将会使旅游资源更具生命力,提高欣赏层次;同时也有利于地学知识的普及,增加地学知识的实用性。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貌景观、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和灿烂夺目的畲族人文景观构成了发展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的重要资源。其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必将极大地促进宁德市及福建省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一、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基本概况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境内,园区地理坐标:东经119°00'38"-120°26'13",北纬26°50'33"-27°15'08"。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以白水洋、太姥山和白云山三个园区为核心,总面积266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83平方公里。公园位于鹫峰山脉东南侧,东面濒临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造就了宁德世界地质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了物种的原始生态系统,其繁多的动、植物群落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性、物种的多样性及稀有性。公园内晶洞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河床侵蚀地貌、海蚀地貌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山海川岛湖林洞”的奇特景观,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为少见的,具有极高的科学意义及美学价值。是一个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载体,悠久的历史文化为

内涵,集科考、科教、观光览胜、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科学内涵丰富,地方特色浓郁的综合型地质公园。

二、主要地质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一)河流侵蚀地貌和花岗岩峰丛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和花岗岩峰丛地貌是公园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成为本区发展旅游的基本载体。白云山园区和太姥山园区的花岗岩地貌,既发育峰丛、石堡、石墙、石柱及石蛋等地貌,亦发育深切峡谷曲流、幛线谷、巷谷、峡谷及洞穴等负地貌景观,地貌的基本类型均发育和保存良好,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和保护价值,是开展花岗岩地貌科研、科考的最佳场所。花岗岩球状风化景观以太姥山园区最为典型,如太姥山的“夫妻峰”等。公园的白云山园区和白水洋园区还有各种奇特的火山岩地貌景观,公园中部留洋火山盆地,发育一系列火山构造等地质地貌。白云山园区的大型壶穴群景观,颇为壮观。构造地貌遗迹,包括断层崖和由垂直剪切节理发育和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许多悬崖、奇峰峻岩等地貌遗迹。如白云山园区的“猴走石山”、“石虎归山”、“石鸡欲鸣”、“仙人棋盘”、“三角仙井”、“仙盒”,太姥山的“九鲤朝天”,

白水洋的“五老峰”等自然景点;峡谷地貌遗迹,重要的有龙亭峡谷、黄兰峡谷等。

(二)洞穴遗迹

主要是岩块崩塌堆叠洞穴遗迹。在太姥山就遍布着一百多个岩洞,著名的有葫芦洞、将军洞,一线天、滴水洞、七星洞、一片瓦、犀牛洞、白马洞、鸿雪洞、蝙蝠洞、福成洞、韦陀洞、莲花洞、龙潭洞等等。大部分岩洞都有天光泻漏、明暗相间之景。有的洞穴是洞连洞、洞套洞、神奇莫测。有的洞内可望海观日,有的洞内石景连绵,有的洞内有暗泉明瀑。有的洞内还生长着奇花异草,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特别吸引人的是葫芦洞和将军洞,葫芦洞形似葫芦,洞室宽大,可容千人,面积2000平方米,有“世外桃源”之誉。宋代曾建有楼阁,今已无存。洞中生长着空谷兰、凤兰等名花,暗香浮动,满穴馥郁。将军洞因其顶有三石似将军的鞋、帽、剑而得名,由十几个洞穴相连组成,人称“将军十八洞”。长977米,有四个洞口。洞内有七个厅堂,十三个天井,还有“三线天”、“回音洞”、“洞中听泉”等胜景。“三线天”是两块巨石压顶,似坠未坠,惊险万状,顶部一条裂隙,形成三线蓝天,阳光照人,满穴生辉。“回音洞”是一条狭窄暗道,迂回曲折,上下盘旋,人行洞内,前后不见,但能相互呼应,虽相隔几十米,其声

犹似近在耳边。这是由于洞壁回音传声所致。“洞中听泉”长160米,地下泉水淙淙,声如佩玉,故古人称为漱玉洞。若遇大雨过后,泉水如瀑,轰鸣激荡,令人心悸。九龙洞位于白云山西麓的南溪村附近山涧之中,两侧高达百丈的花岗岩峭壁危立。洞由巨大的花岗岩堆叠而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洞中有洞、深不可测。洞的上游,溪涧陡峭,流水常年倾入石洞,穿潭入石,所经之地,石洞一层套一层,流水一潭接一潭。有人把这里的瀑布称作“连级瀑布”。洞中岩石奇姿异态,表面光滑异常。

(三)泉流溪水和瀑布景观

花岗岩表面风化,其风化裂隙水往往循环深度较小,又经常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构成泉水溪流等水景。当溪水流过悬崖峭壁时,还可形成瀑布,如白水洋的洞潭峡瀑、猴王远眺,双仙下凡,仙鲤朝天(站岗台),巨象迎宾等景点。

(四)海蚀地貌景观

公园拥有壮观的海岸地质景观,以海蚀地貌为主,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蘑菇、海蚀穴、海蚀拱桥等,主要分布在太姥山园区的海岸带和嵛山岛、台山岛等地。最典型的是台山岛的“雨伞礁”(海蚀蘑菇)。

总体上看,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以雄伟壮观的晶洞花岗岩山岳地貌、绚丽多姿的火山岩山岳地貌、千姿百态的河床侵蚀地貌为主要特征,兼有瀑布、深潭等水体景观、海岸岛屿地貌、海蚀地貌等,各种地貌类型相得益彰,构成了公园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组合。

三、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

宁德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要完成两个转变:一是从地质现象转化为地质旅游资源――即资源化过程;二是把地质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即效益化过程。资源化过程必须加强地质旅游景区建设规划,效益化过程必须实施市场营销战略。

(一)加强地质旅游景区建设规划

在现阶段,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管理者尤其要重视地质旅游景区的建设规划,包括确定标志性地质旅游景区和多个特色地质旅游景区,同时要搞清各景区之间的联系和组合特征,并建立完善的地质旅游资源信息系统。修建地质博物馆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外型、结构、功能、规模等都尽可能体现地质公园的建筑特色,讲究实用和人性化,重视基础服务和软件建设。

(二)实施市场营销战略

一是市场培育战略。在市场培育阶段,要把地质旅游的市场主体明确地定位于两个群体上,第一是新闻团体,第二是高校师生。这两个群体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较高的文化层次,更容易从科学层面上认知地质旅游的意义,更愿意通过地质旅游,回归自然,放飞个性。同时他们对科学探索感兴趣,接触面广,发表意见的能力强,容易引起宣传效应。可以先搞一些大型的地质旅游推介会或举办地质文化节,加大新闻媒体参与的力度,展开全面的宣传。还可组织免费地质旅游活动,以增加吸引力和知名度。目前迫切需要成立地质旅游导游的专门培训机构,由专家将地质资料和规划成果分别制成光盘,利用动画手段,再现景点地质作用的过程。旅行社和各地质旅游景区通过向旅

游团赠送光盘等形式,力争把地质旅游内容融入到旅行活动中。目标市场应以就近地区的消费人群为主体,尤其是学生、教师和新闻群体。

二是系统战略。第一,在宣传方面,要让地质旅游资源上课堂、上教材。要把地质旅游景区确定为各大、中、小学生野外自然教学基地。第二,把地质旅游从其他综合旅游方式中独立出来,以宁德市为整体,形成一个独立完善的地质旅游系统。将各地质旅游景区的地质特色等资料全部上网发布,并推出不同旅游日的旅行套餐,如“宁德世界地质公园2日地质游”、“3日地质游”、“4日地质游”等。对同一套餐设计两个以上旅行线路,连同价格一并网上公布。第三是开展冬季地质旅游活动,冬季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小,地质露头好,正是推广地质旅游的时节。力求把冬季地质旅游做成一种地方生活习惯,做成一种文化现象。第四是以地质旅游为契机发展相关产业,如成立野外健身中心、野外摄影、自然素描教学基地,不同景区成立独具特色的小型地质博物馆,展出当地的主要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和影视图片等。经常举办科学论坛或学科研讨会,吸引国内外科学家来公园参加学术活动,这对于树立公园的形象和学术地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很有好处。第四,地质公园应该多开展科普宣传周等群众性活动,让高深的地学知识成为大众易于接受的科普知识。

(三)加强资源保护,促进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景点是描述几千万年或几亿年前发生的地质事件而且地质现象具不可再生的特点,景点选定后,要保持其原貌,千万不可大兴土木,破坏其自然、和谐的属性。我们常常看到在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知识或考虑不周而进行了一些不适当的工程,或任意改造景区的地形、水文、生态环境,造成了对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在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的同时就要减少或预防旅游资源的破坏,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分区分级,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另外,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其他旅游资源同步开发,紧密结合,互相补充。本文来自《世界地质》杂志

生态旅游案例归纳

美国国家公园案例 “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并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深入推广及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实践模式。生态旅游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9年第一次设立了“生态环境旅游年”。相隔十年,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再一次的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如果说,1999年的生态旅游主题年,只是作为一个尝试,响应世界旅游潮流。那么,2009年国家旅游局设立的旅游年为“生态旅游年”就是对“生态旅游”这一个概念的强化和实践。 但是,怎样实施完善生态旅游,这对于引入生态旅游时间较短,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模式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课程。但是相对与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完善的生态旅游模式、完美的生态旅游管理案例无疑是最好的参考对象。 特别是美国的公园,被世界公认为最完美的生态旅游管理成功案例之一。它的管理模式和旅游项目真的适合中国本土化生态旅游?本文将根据有关文献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标准进行梳理后,然后分析著名的美国国家公园案例,为国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可行的案例依据。 一、在分析生态旅游案例前,要清楚生态旅游的含义 (一)什么是生态旅游? 严格说来,国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专家学者和旅游管理者对此有着不同的描述,甚至可谓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既有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上的不断深化问题,也有研究者或开发和经营管理者人为的各取所需,断章取义的现象。

其实,“生态旅游”一词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 于1983年首先提出来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光旅游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旅游的景物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但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 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1994年在制定的《国家旅游战略》认为:“(生态旅游)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国际最具权威的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对自然界负责任的一种旅游活动,即在保护自然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吸引物,通过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益、积极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完整性的保护,以及通过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来促进整个旅游业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 其实,关于生态旅游的争论很多,对生态旅游的涵也众说纷纭。不过,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第一,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第二,资金要首先运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研究;第三,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经济获益;第五,增强旅游地社区居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生态旅游的标准 尽管生态旅游的概念没有获得大家的普遍认可,但生态旅游的实践却要求我们对什么是生态旅游要有一个科学的判断,要有一个检验的标准。 2000年11月,全球生态旅游认证机构以及来自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绿色环球21”组织、国际生态旅游学会的专家学者聚会美国纽约州莫霍克山庄,共同讨论制订了国际生态旅游认证的原则性指导文化,其中,在共同制定的国际生态旅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2=10分) 1.旅游解说; 旅游解说就是为了实现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等和各种媒介之间的有效沟通而进行的信息传播行为。 2.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创造满足自身情感需要和特殊经历的过程,是旅游者自身的内在反映。 3.社会承载力; 社会承载力是一种建立在社会价值观、道德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社会规范基础上的量值。 包括:A.旅游感知承载力是指环境空间不致使旅游者产生拥挤感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 B.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承载力是指保证当地传统文化生态不受外来文化破坏及本地居民生活质量不会降低前提下旅游地的合理环境容量。 4.生态旅游流: 5.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6.生态美; “生态美”是指由于环境内部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而表现于外部,被人感知的美感。作为自然的一种天然美,多以生命的存在和其表现为样态。 7.生态旅游康乐;

生态旅游康乐即指旅游企业为生态旅游者进行健身锻炼和文化娱乐活动提供的各种设施和服务。 8.设施承载力; 设施承载力是以发展因素作为评估参数,按既有设施的供给量所得出的可为多少游客提供服务的数值。 9.绿色宾馆; 绿色宾馆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经营,为游客提供绿色服务和清新舒适的旅居环境。 10.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又称“游人中心”或“游客接待中心”,是接待来访游客的地方,是旅游地对外形象展示的一个主要窗口。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现实游客中心和安置在互联网上的虚拟游客中心. 11.旅游解说牌示; 标牌是一块能够提供信息、警告或引导的题写木板、金属板或空间。旅游解说牌示是标牌在旅游中的应用与发展,它通过文本、图片和示例等手段,以娱乐和教育方式来与游客交流信息,达到引导游客、增强游客保护意识或管理游客行为等目的的标牌。 12.替代性旅游; 它又可理解为非大众旅游,它是相应于大众旅游(Mass tourism)而产生的,其包括生态游、文化游、教育游、软旅游、休闲游、绿色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13.《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确认的生态旅游的概念; 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

(完整版)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旅游是无烟工业的论断被可持续旅游与绿色旅游所代替。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苏格兰的绿色企业计划指出:绿色旅游是一个用来描述旅游部门最佳环境实践的词,它包括经营效率、环境管理、废物、交通以及社会责任与生物多样性等话题。通过认同绿色旅游企业计划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独立审计,使企业承诺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苏格兰绿色酿酒工业旅游的例证 酒厂旅游是苏格兰重要的旅游项目。苏格兰酒厂特别注重塑造绿色形象来吸引游客,即:酒厂环境安静、清新;接待中心是改建与再利用旧建筑而成;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坚持“3R”原则的循环原则,如:酿酒残余的麦渣在过去一般被遗弃、换东西或卖给当地农民作为动物冬季的饲料,今天通过把麦渣与蒸馏过程产生的酒糟混合形成黑渣(dark grain),广泛用于农业。酿酒过程中

产生的热水过去被排入河流,现在用于养鳗鱼、小龙虾和种植土豆。酒窖使用的橡木桶是雪莉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酒废弃的橡木桶,即使是第二次使用,橡木桶还要使用2~3次,历时30到40年。废弃的橡木桶也被用来做篱笆、酒吧的凳子或用来熏制鲑鱼。 绿色旅游者是苏格兰绿色旅游计划的守护神,他们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质疑。游客对酒厂环境质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退化对酒的品质的影响,如大麦中的农药、酸雨对水质、植树造林对水质与水量的影响等;另一类是用铜器蒸馏是否会引发威士忌中铜含量超标、排烟是否污染环境、泥炭采掘是否过量、橡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排放物管理是否有效等。 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蟹岛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塑造绿色的主要手段就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保证绿色与循环利用的措施是: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用的是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水循环利用:度假村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度,先提供冬季采暖之用,降温后供应客房;水温降到20度就引入鱼塘、蟹池,最后灌溉蔬菜瓜果以及稻田,直至污水进入水处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开发战略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及开发战略 工商管理学院 15旅专升本2班 H1585211 朱莹莹

国家地质公园属于国家公园,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园”,地质公园必然有地质遗迹遗址景观;地质遗迹保护是建立地质公园的基本宗旨;地质公园需以较高的科学品位吸引游客;地质公园是地质研究和科学基地。 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一种景观类型:地质公园是具有独特地质景观、典型地质现象或重要地质遗迹的自然公园;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具有科学价值和科普价值;地质公园是珍贵的地质遗产保护区;地质公园是进行地学考察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露天自然博物馆;地质公园是典型的公共品和公共资源。 (一)我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 中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在世界自然宝库中享有盛名。2001年我国首批11家地质公园获准建立之日起,“国家地质公园”,从此载入我国公园建设与发展史册 (二)我国地质公园存在的问题 (1)多头管理,造成管理混乱或无人管理 由于地质遗迹保护系统没有形成集中管理,从而出现了管理“盲区”或分散多头管理。例如,国家风景名胜区由国家建设部门管辖,国家森林公园属林业部管,国家自然保护区又分属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部、国土部、水利部等部门管。各部门由于其部门性质侧重点不同,因而对地质遗迹资源的理解认识、重视程度和采取保护措施也就不同,导致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致使一些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因重视不够,保护不力而遭到破坏。(2)对地质公园缺乏认识,概念不清,导致无人问津,缺乏研究。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回顾与展望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回顾与展望 关于如何有效、持续地保护遗迹,长期以来各国地学界的同仁进行了各种思考和探索。最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欧洲和中国在21世纪初率先通过建立地质公园来解决这一问题。地质公园是以珍贵地质遗迹为主体,以有效保护、传播地学知识、发展当地经济为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自然遗迹保护模式。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发展中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激烈冲突(其本质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人与人的冲突),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符合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寻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中对地质公园的定义作了详细描述,概括起来就是:“地质公园”是一个具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并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以便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旅游)的区域,应当包含若干各种规模且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或美丽的地质体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事件和过程在区域地质历史中具有代表性。此外,非地质主题是其整体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一些具有生态、考古、历史或者文化价值的遗址。地质公园的英文名称由Geological Park组合缩写而成,为Geopark。 在2002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学部(现为生态与地学部)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网络,其日标是:①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②进行广泛的地球科学教育;③营造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网络计划每年在全球吸收20个地质公园加入,全球共吸收500个成员。随即,该网络计划得到UNESCO的正式认同,其英文名称为“Global Geoparks Network”,或者“Global Network of National GeoParks”,缩写为“GGN”。从2004年开始,该网络正式吸收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25个成员,截止2008年底,共有56个成员,分布在18个国家。 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起源 (一)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产生的必然性 1.人类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例如,英国1991年成立了自然洞穴保护协会,制订了地质遗迹登录办法。目前已登记遗产地2200处,建立了信息库,并进行分级管理。1987年,中国原地质矿产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规定(试行)的通知》,把保护地质遗迹首次以部门规定的形式提了出来。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100多个国家陆续建立起国家

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摘要:地质公园的建立在地球科学和旅游业发展史上不能不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次把属地球科学范畴的地质遗迹景观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提供给现代旅游业开发利用,并构成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合元素。地质公园在开展大众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我国旅游业科技含量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地质公园具有专一学科的社会认知层面,因此欲使景观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如同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一样具有竞争力,并能取得良好的三大开发效益,就必须对地质公园进行其资源开发的强势、弱势、机遇、风险分析。 关键词;地质公园旅游开发SWOT分析 1 引言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殊地区。是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陈安泽2002)。地质遗迹是地球内外力演化、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同时也是人类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辽阔,复杂的地质地理条件和多样性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包括各种岩溶、丹霞、雅丹、火山、峡谷、冰川、海蚀、沙漠及三大岩类等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典型、连续的地质地层剖面和构造形迹,以及丰富多样的古生物化石等。这些地质遗迹存在着巨大的科学研究和文化学术及美学观赏价值,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旅游价值。长期以来,对地质公园这个特定的地质遗迹保护区能否开展旅游一直存在着争议,或是地质公园一旦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游人开放后能否取得像传统意义那样的普遍旅游效果,也是众说不一的话题。由于地质公园具有专一学科的社会认知层面,因此欲使景观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如同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一样具有竞争力,并能取得良好的三大开发效益,就必须对地质公园进行其资源开发层面的强势、弱势、机遇、风险等诸要素逐一进行分析。 2地质公园开展旅游的必要性 从地质公园的概念定义看,其属于自然公园的一种,与我国现有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同处于并列地位,环境特殊,生态脆弱。地质公园既具有一般自然公园的共性——美学观赏性,又具有其独特的异质性——地学文化性。地质公园中的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吸引功能,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同时,作为天然的地学科普知识载体,地质遗迹起码能为地球上一种现实的或为一种消逝的文明和文化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地质实物见证,能帮我们诠释困惑人类的一个又一个的“天问”,可以使人们在参观游览中,接触和学习到人类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的地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有利于加强科学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素质的提升。从资源观来看,地质公园所纳入保护的地质遗迹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是珍贵的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能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学号:20 姓名:黄松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摘要: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区域和一些特定的文化地域为旅游对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以保护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为宗旨,并能使当地居民受益的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 内容: 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属古石窟艺术文化的,如我国的麦积山、龙门、云冈、敦煌等风景名胜区。(4)自然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桂林漓江山水、庐山、秦皇岛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海南三亚等。(5)民族风情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内蒙古草原风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现代工程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长江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这就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国家大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围绕着“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与挖掘沿线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线的旅游链条,形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进而促进本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民俗旅游 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旅游是无烟工业的论断被可持续旅游与绿 色旅游所代替。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 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 模式。苏格兰的绿色企业计划指出:绿色旅游是一个用来 描述旅游部门最佳环境实践的词,它包括经营效率、环境 管理、废物、交通以及社会责任与生物多样性等话题。通 过认同绿色旅游企业计划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独 立审计,使企业承诺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苏格兰绿色酿酒工业旅游 的例证 酒厂旅游是苏格兰重要的旅游项目。苏格兰酒厂特别 注重塑造绿色形象来吸引游客,即:酒厂环境安静、清新;接待中心是改建与再利用旧建筑而成;生产过程中尽可能 使用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坚持“3R”原则的循环原则,如:酿酒残余的麦渣在过去一般被遗弃、换东西或卖 给当地农民作为动物冬季的饲料,今天通过把麦渣与蒸馏 过程产生的酒糟混合形成黑渣(dark grain),广泛用于农业。

酿酒过程中产生的热水过去被排入河流,现在用于养鳗鱼、小龙虾和种植土豆。酒窖使用的橡木桶是雪莉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酒废弃的橡木桶,即使是第二次使用,橡木桶还要使用2~3次,历时30到40年。废弃的橡木桶也被用来做篱笆、酒吧的凳子或用来熏制鲑鱼。 绿色旅游者是苏格兰绿色旅游计划的守护神,他们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质疑。游客对酒厂环境质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退化对酒的品质的影响,如大麦中的农药、酸雨对水质、植树造林对水质与水量的影响等;另一类是用铜器蒸馏是否会引发威士忌中铜含量超标、排烟是否污染环境、泥炭采掘是否过量、橡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排放物管理是否有效等。 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蟹岛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塑造绿色的主要手段就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保证绿色与循环利用的措施是: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用的是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水循环利用:度假村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度,先提供冬季采暖之用,降温后供应客房;水温降到20度就引入鱼

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例分析

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例分析 本文以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分析地质公园区位、类型及成因,探讨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部分产品开发的不合理以及社区居民参与有限性等问题,提出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提供进一步参考。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喀纳斯 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阿尔泰山的主峰——海拔4374m的友谊峰南坡中山带,行政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面积2500km2,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三国接壤,西与新疆哈巴河县毗邻,东与阿尔泰市相邻,南与吉木乃县相连。地理坐标48o43′00″-54′00″N,87o00′00″-10′00″E。 地质公园所属类型 地质公园类型划分目前还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等级、面积、功能和地质地貌),对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资源的地质成因 喀纳斯地质公园所属的阿尔泰山,在横向上呈逐层升高的阶梯状,明显地划分为四个带状排列的单元:额尔齐斯河谷平缓起伏的山麓平原,稠密细谷切割的低山带,河流强烈切割的中山带以及冰川强烈作用的高山带。在构造上,阿尔泰山系属于一条褶皱断块山,由古生代为底基的古准平原断裂隆起而形成的。古阿尔泰山基本轮廓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再度隆起,以后经老第三纪的漫长剥蚀时期,山势降低,趋于准平原化。古准平原地形在现代阿尔泰山,特别是中山带有广泛分布。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已被夷平的阿尔泰山断块隆起,成为现代高峻的山脉。 喀纳斯地质公园的湖泊按其成因可分为:冰蚀湖、冰川阻塞湖、冰川终碛湖、冰斗湖、冰川热融湖、以及复合成因的冰川湖泊。冰川槽谷是阿尔泰山常见的冰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地质论评》2007年第1期发表了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胡炜霞博士等的文章,“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章指出,中国在推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的经验对推动全球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国家地质公园在促进地质遗迹保护、经济发展和科普教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增长相对过快、类型和地区分布还有待平衡和谐、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的旅游品牌效应尚需提高、科普与旅游参与尚待有机和谐等方面。 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有全球或区域性代表意义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特定区域,是保护地质遗迹,将其开发用于旅游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形式。 文章指出,截止2005年,中国已经建立了四批138个国家地质公园,这使得许多著名风景区都纳入了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范围。公园的建设既促进了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对地质遗迹的投入和居民对地质遗迹保护的自觉性,使一些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如河南焦作云台山、北京延庆硅化木、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国家地质公园的室内室、外博物馆的展示为人们了解科学知识创造了实际空间,十分适合新世纪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促进了科学世界观

的普及。但在将地质遗迹景观推向市场、国家地质公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泛化和过热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目前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发展的研究从个案的开发、管理及保护的角度谈得多,而谈问题的较少,对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一些泛化及过热问题还鲜有述及。 在中国建立国家地质公园,须由中央级政府组织(国土资源部)直接批准,这在世界上是第一个国家。中国的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由于地质遗迹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地质遗迹景观人为破坏比较严重。基于更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同时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提出的建立地质公园的计划,国土资源部在1999年12月召开的“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而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2000年中国国土资源部编制《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指南》以指导国家地质公园规范工作。2001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负责地质公园建设等重大政策决策和审批等,下设国家地质公园办公室,挂靠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并于2001年3月审批了首批11家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运作属市场行为,尽管政府不对地质公园的建设直接进行投入,但对其内部的地质遗迹保护有经费支持。2003年UNESCO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2004年6月,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迄今为止,全球评选出的33家世界地质公园我国占12家。中国在推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9省试点之一。以国家公园体制引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聚合和最优效能,是把青海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一项重大而有效的新举措。论文系统梳理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园三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了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制度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四大发展优势,并指出了三江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吸引力以及市场营销模式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同时,论文提出在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问题、游客的高原畏惧心理以及完善旅游市场建设等方面,紧抓发展机遇,通过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思路,努力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建设”目标定位。 研究认为,三江源地区道路、医疗服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等级低,营销水平落后,缺乏标志性旅游吸引物和大型稳定的客源市场,使得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旅游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论文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应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依托,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进而,在遵循环境保护、限制性开发和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创新生态旅游规划理念,划分旅游功能区,构建产业运营体系,完善旅游市场保障制度,坚持旅游惠民策略,积极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模式。论文的创新之处集中体现在理论观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原则的梳理及模式构建方面,其现实意义是在经济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深入研究,科学规划,提出有见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及建议,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旅游职能的发挥提供理论支持,为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浅析

I摘要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近20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风靡全 世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浅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模式,从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各地的自身背景,与自然资源等先天性还有后天人们的 环保意识与V-J云功等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广阔健康的前景。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技术创 1引言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其丰富,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破坏减少、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

矛盾日益突出。这些资源问题、环境?1?7?1?7题和生态问题等产生的一系列危机使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提高。为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开始思考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 色的生态旅游。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 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1?7?1?7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 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并且生态旅游市场多在偏远、生态系统脆弱地区,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消费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消费。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强的经济富裕者,与大众旅游形成了明显反差。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2015年12月27日,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参加第九批世界地质公园推荐评审会,成功进入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名录,作为2018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候选单位。 一、申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前期工作 1、4月10日-12日,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导、地质公园研究领域知名专家田明中、武法东、张建平现场指导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经过实地考察,专家组认为临沂市具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基础条件。 2、4月20日,蒙山管委会和市国土局向市政府呈报《关于申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请示》,就申报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准备情况和下步工作重点予以呈请和汇报。张市长作出批示,要求各单位论证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可行性。5月7日,左市长、边市长召集平邑县、蒙阴县、市旅游局、市国土局、蒙山管委会负责人,专题研究论证申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工作。经与会同志讨论、分析,一致认为,申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可行,利大于弊。5月11日,蒙山管委会和市国土局向市政府呈报《关于申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利弊分析的报告》。6月8日,田明中、武法东、张建平教授再次到我市与左市长、边市长、市国土局、蒙山管委会负责人对接,对推进申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3、按照市政府领导对申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工作的要求,6月15日-24日,市国土局、蒙山管委会一行6人赴湖北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内蒙古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就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建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 4、7月23日,市政府召开第62次常务会议,组织各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专题讨论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会议对申报工作的利弊、程序步骤和目前亟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分析,成立了市级层面的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正式全面启动。 5、8月3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专家团队一行10人来我市开展沂蒙山地区地质遗迹野外调查工作。 6、8月28日,省国土资源厅下达《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同意临沂市开展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前期工作的批复》(鲁国土资字[2015]302号)。 7、8月31日,临沂市副市长李朝辉、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刘贵增、蒙山管委会书记刘桂民等一行六人到国土资源部,向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处长袁小虹汇报了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开展情况,争取国土部对沂蒙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8、9月1日,蒙山旅游区下发文件,正式成立创建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刘桂民、党委副书记、主任解东任组长。 9、9月22日,经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蒙山管委会与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35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

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和标准》2008年版本-中文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 寻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 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 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指南和标准 (2008年6月)

地质公园 – 促进地球遗产事业,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 地质遗迹的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 前言 地质与自然景观对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多样性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人类却没有对各种具有国家或区域意义的地质遗迹达成国际共识,也没有针对地质遗迹出台特别的国际条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关于地质公园的倡议反映了许多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国际组织框架来提升生命历史重要见证者——地球遗迹、景观和地质对象价值的强烈愿望。 按照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的决定(161 EX/Decisions, 3.3.1),UNESCO “支持成员国的特别努力”,以促进具有特别地质特征的区域或自然公园的发展。计划加入UNESCO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的国家地质公园,应当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进步、保护环境的战略目标中,把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保护规划考虑在内。 本文为国家地质公园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提供了指南。这些指南是一套关于地质公园积极自愿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标准,申请者须按此指南执行。当评审某个地质公园加入GGN的申请时,一个独立的专家组将依据这些指南开展工作。 在地质公园动议的倡导下,保护和促进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议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该科学议程是进入21世纪中针对环境和发展而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里约热内卢,1992)上通过的,在2002年于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上得到再次确认。由于地质公园强调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地质公园动议为1972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地质遗迹保护中,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运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中心、人与生物圈(MAB)生物圈保护区世界网络、国家和国际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活动紧密协调。对于欧洲的国家地质公园,UNESCO已经于2001年特许建立了欧洲地质公园网络(EGN)。由此,对于欧洲地区,EGN承担了GGN的职能。UNESCO鼓励在世界的其它地区创建相似的区域性网络,以反映区域状况。地质公园之间的网络是GGN的重要组成。UNESCO鼓励任何形式的合作,特别是在网络成员之间的教育、管理、旅游、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等领

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

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 一、漳州滨海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评价 漳州滨海风景名胜区地跨龙海、漳浦、东山,东临台湾海峡,北邻厦门以及漳州港区、厦门大学漳州分校,南接广东汕头经济特区,海岸线长近300公里,由三个半岛(古雷、六鳌、整尾)、多个海湾、多个岛屿构成,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和客源优势。主要有海蚀火山筒景观、火山喷气口群--海蚀埋藏型熔岩湖景观、海蚀玄武岩特大型柱状节理景观、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天然“抽象画廊”景、海蚀特型风动石群景观五大奇观和以赵家堡为主体的闽南古文化遗产,构成滨海地质公园、滨海奇石公园、滨海风动石公园和古民居大观园。总体上可概括为:“风景资源规模大、景点多、景观特色突出,配套景观丰富,景区文化观赏价值较高,环境质量优良”。具体体现: 1、罕见的海蚀火山地貌景观是漳州滨海风景名胜区的龙头 漳州滨海火山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第一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20多公里,主要分布在牛头山、林进屿、南碇岛、香山等。1999年经中国科学院、成都地质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一批火山地质、旅游地学专家考察,确认距今2644万年至410万年,在漳州滨海地区曾经有三期十五次的火山喷发,最终形成了四种世界罕见的火山地貌景观: (1)牛头山古火山口海蚀火山筒景观——“火山盆景”。它是该玄武岩带所发现火山口中保存最完整、最奇特、最典型的火山口,形如向东北开口的椅状,剖面上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这种从口到颈(管)保存完好,特别是由放射状、柱状节理组成的火山颈景观属国内罕见。 (2)林进屿火山喷气口群——海蚀埋藏型熔岩湖景观。整座岛完全由火山熔岩类玄武岩组成,在地质作用蚀变过程和构造运动的作用下,部分玄武岩形成壮观的柱状节理。经风化剥蚀作用与海蚀作用形成今日神奇的景观。岛上最具典型和最具科研价值的是火山喷气口群、火山口、火山堆积剖面和柱状玄武岩等。 (3)南碇岛海蚀玄武岩特大型柱状节理景观---“熔岩石林”“熔岩珊湖”。140万根玄武岩特型柱远观如一排黛丝垂挂于海岛崖壁上,近视则如无数巨柱擎天。被水平节理截成的台地上,每一柱状断面状如鳞片,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光。 (4)前湖湾古森林遗迹,距今8000多年。大部分保留完好的古森林炭化遗迹,据考察出现的植物种类有侧柏、柏木、水松、杉木、厚皮香、阿丁枫、黄樟、紫楠等8个树种,属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群,是研究近代海陆变迁的重要科学考察基地。 (5)香山熔岩锥景点,是观赏大海、日出、海湾沙滩的最佳地方。香山海滩上有一系列圆形、椭圆形、串珠状的喷气口,有玄武岩脉、海蚀洞、海蚀崖等一大批独特的地貌景观。 地质公园还有一大批独特的地貌景观,如火山喷发间断面、火山集块岩、“西瓜皮”构造、地幔深源包体玄武岩、海蚀“天桥”“一线天”、海上“兵马佣”等景点,形成了形态多样、惟妙惟肖的奇石群。 2、漳州滨海风景名胜区还拥有奇特的海蚀花岗岩地貌景观 风景名胜区内的菜屿列岛拥有一群特型风动石,其中红屿海岛上18×10×8(米)“窃蛋龙”巨型风动石是目前已知的全国最大的风动石,沙洲岛上全国仅有的巨型20×6×8(米)的“涌动石”(海浪拍石,巨石晃动)8×5×4(米)的“龙蛋”风动石和10×2×1.6(米)的“沙鱼石”(造型)。外加六鳌崂岈山海蚀奇石地貌和花岗岩球状风化石形成的“抽象画廊”等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