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化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英文名称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适应现代化工行业的开展需要,培养学生从事化工生产工艺运行及故障处理、工艺流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化工工艺运行与技术管理的综合工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从事化工生产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课程之一。本课程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构成重要支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宗无机化工产品和根本有机化工产品的生产是支撑整个化工行业持续开展的根底,其产品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既是发挥化学工程学的理论指导作用的重要成果,也是化学工程学开展的根底,其生产原理、生产工艺对其它化工产品和化工过程开发具有重要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课程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化工工艺学的坚实根底,对化学加工工业的原料选择、工艺路线的选择、典型单元操作及化学工艺的实现等有深刻的理解,具备对工艺过程进行分析、改良、开发新产品等能力,以掌握化工工艺的开发思想和思路为重点,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的开展奠定良好根底。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通过介绍无机化工产品、根本有机化工产品和煤化工产品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使学生了解化学工业的特反响过程的反响规律、机理;引导学生正确化工生产理念,使学生掌握生产化工产品原料路线的选择,工艺流程的设计,最适宜的操作条件,生产过程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的规格、结构和材质,产品的质量控制;反响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等内容,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意识,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开发新化工产品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开展观的素养。

职业核心能力目标是:

(1)能够对化工产品工艺路线分析与选择(2)能够分析化工生产影响因素(3)能够正确选择和操作生

产设备(4)能够组织生产工艺流程(5)能够标准地进行生产操作及控制 (6)能够分析并解决反响中出现的问题 (7) 理解“SHEQ〞(平安、健康、环保、质量)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管理理念。

序号内容

单元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文化素质目标

01第一章绪

了解煤、石油、天然气定义

及主要利用途径。掌握化工

生产过程的常用指标与经

济评价,掌握工艺流程的组

成与配置。

能够对工艺流程进行的

分析、评价与优化。

能关心国内、外科

技开展现状与趋

势,有振兴中华的

使命感与责任感,

有将科学技术效

劳于人类的意识,

增强学生节约资

源,坏境保护意

识。

02

第二章

无机化工

单元工艺

了解气态烃类蒸气转化催

化剂,掌握甲烷蒸气转化的

生产方式、原料气的脱硫方

法、一氧化碳变换工艺、二

氧化碳的脱除方法、氨的合

熟练掌握脱硫和脱除二

氧化碳的一般方法,氨

合成工艺流程,甲烷蒸

气转化工艺流程。在合

成氨厂要学会分析常见

事故,了解主要设备功

能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学

习观、开展观,掌

握正确的学习方

法,学好化工生产

四、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绪论

1、根底性内容

煤、石油、天然气定义及主要利用途径,化工生产过程的常用指标与经济评价。

2、提高性内容

工艺流程的组成与配置。

3、拓展性内容

宽度拓展:能够对工艺流程进行的分析、评价。

深度拓展:能够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

自主学习内容:化工生产过程分析;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平安操作与环境保护

第二单元无机化工单元工艺

1.根底性内容

气态烃类蒸气转化催化剂,甲烷蒸气转化的生产方式,原料气的脱硫方法、一氧化碳变换工艺,二氧化碳的脱除方法,氨的合成工艺。

2.提高性内容

转化过程的分段,转化工艺条件的选取原那么、转化工艺流程确实定,变换工艺条件,特别是变换温度的控制,以及由于温度原因的变换分段;变换反响实际变换率的计算,干法脱硫中的氧化锌脱硫法,热碳酸钾法吸收根本原理与吸收工艺流程,甲烷化法原理、工艺条件中的温度、工艺流程,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

3、拓展性内容

宽度拓展:讲解工业上工艺可行性与经济性并重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工艺经济观点,即按照工艺主要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合经济分析的观点。论证适宜的工艺生产条件。转化工艺条件的选取原那么、转化工艺流程确实定,使学生明确作为工艺技术要求的重点,。告诉学生生产中实现分段变换的原因。中变、低变温度确实定原那么,等等

深度拓展:教会学生如何看流程图通。过图解方法和课堂习题演示的训练使学生对平衡温度线、最正确温度线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明确操作线呈现折线。通过具体事例与相应工艺流程讲解热碳酸钾法采取两段吸收两段再生的原理与实现方式;对于低温甲醇洗涤法指出是合成氨冷法流程节能的必需,分析冷法合成氨流程采用此法的必要性以及节能的大趋势。

自主学习内容:天然气的别离纯化技术;变换反响催化剂;连续排污膨胀器工作原理;氨合成催化剂。

第三单元石油化工单元工艺

1.根底性内容

烃类裂解的一次反响和二次反响以及对烯烃收率影响规律;各个工艺参数和原料性质对裂解产物分布的影响;管式裂解炉的结构、材料和炉型;不同别离顺序流程及精馏别离的工艺参数。工业芳烃的主要来源及芳烃转化的实际意义;芳烃转化的主要方法、途径和催化剂;芳烃的主要转化过程的主要设备。加氢和脱氢反响的类型;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原理、催化剂、工艺流程和设备。氧化过程的特点、均相催化氧化和非均相催化氧化。

2.提高性内容

裂解气的净化方法、原理和工艺条件;芳烃歧化、异构化的典型产品生产工艺的原理、工艺流程。加氢、脱氢反响的一般规律;乙烯直接氧化法生产环氧乙烷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的选择、反响器的结构特点、热量的回收利用。甲醇羰基化合成醋酸的原理、工艺流程

3、拓展性内容

宽度拓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流程。

深度拓展:甲醇羰基化合成醋酸工艺的优缺点。

自主学习内容:裂解原料来源与选择;乙烯、丙烯精馏;裂解气别离系统主要评价指标;裂解气压缩与制冷;催化重整的原料与产品;甲醇合成新技术;流化床反响器

第四单元煤化工单元工艺

1.根底性内容

煤的热解根本规律和特点,低温干馏产品的种类,低温干馏主要炉型,影响干馏产品的因素,固体热载体干馏工艺,理煤的成焦过程,配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现代焦炉炼焦的特点、炼焦新技术。煤气化的根本规律。,煤加氢液化生产工艺。

2.提高性内容

煤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研究,煤的低温干馏工艺,煤气化的根本原理、实际生产工艺与设备。

3、拓展性内容

宽度拓展:甲醇生产工艺

深度拓展: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精制。

自主学习内容:煤质不同如何影响煤的热分解;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流化床气化技术;气流床气化技术;煤直接液化新技术的开发

第五单元教学工程〔年产30万t/a合成氨转化生产技术〕

教学工程是训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主要载体,工程的选择要兼顾典型性、覆盖性、实用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根据多年【化工工艺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针对化工产品工艺流程长、工艺设备众多并且比拟复杂、实践性强等特点,构建课程工程。为了更好的与职业标准衔接,更好的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1.根底性内容

合成氨转化工作方案的制定,合成氨转化工艺条件确实定,合成氨转化工艺流程配置,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学生学习查阅图书与网络资料、学会资料整理。

2.提高性内容

注意培养学生“化工作方案的制定〞、“转化工艺条件确实定〞、“转化工艺流程配置〞、“平安、环保、节能意识的养成〞、“工作效果的评估〞等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劳动保护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经济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查阅图书与网络资料、学会资料整理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拓展性内容

在课程工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遵循工程是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训练载体的原那么,紧紧围绕职业标准对从业者各项能力的要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到达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一体化。

五、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理论教学课时、实践教学课时〕

本课程一个学期上完,理论课共54学时,实践教学为化工仿真实训,共3周。

2教学建议

⑴增加学时,由于本课程涉及无机化工单元,有机化工单元,煤化工单元,涉及的知识多,面广。54学时授完时间有些紧张。建议增加到54学时。

⑵借助于网络资源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地链接到介绍相关内容最新开展动向的网址,向学生介绍前沿信息。

⑶学前进厂实习,由于化工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程,不像数学语文那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工工艺学书中的原理、设备、工艺等内容使初学者感到知识遥不可及,难于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可以进煤气厂、化肥厂、合成氨厂等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对课程中涉及到的设备和流程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学生有了亲身体验,理论学习才能理解深刻。

〔4〕该课程与合成氨仿真实训相结合,课堂上讲完理论后,能安排学生尽快去机房实践操作,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学业考核与评定

本课程一个学期上完,学期末为考试。

本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N+2模式:课程考核比例采取试卷〔开卷〕占50%,知识性作业占10%。学生自学小结、讨论提纲与发言和记录共占25%,出勤占15%。

六教材建设选用及参考书目

教材:【化工工艺学】〔第二版〕徐绍平仲剑初殷德宏主编大连理工出版社出版社参考书目:米镇涛主编,【化学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崔恩选主编,【化学工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编

陈五平主编,【无机化工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郭树才主编,【煤化工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薛荣书、谭世语主编【化工工艺学】重庆大学出版社

化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化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属性 1.课程的性质 《化工工艺学》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从化工生产工艺角度出发,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介绍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与原理、流程组织、关键设备、操作条件以及介绍生产中的设备材质安全技术、三废治理、节能降耗等问题。 2.课程定位 本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其前导课程是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等,与其平行学习的专业课为分离过程、化学反应工程等。 3.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的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方面的知识以及各个生产工艺流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各种问题的能力,以便在石油化工生产、科研和设计工作中达到强化生产过程。为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正确而有效的联系石油化工生产实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化工工程的基本原理。 2.掌握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掌握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与工艺原理、典型流程与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 4.了解化工生产中设备材质、安全生产、三废治理等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当今化学工业的概貌及发展方向,使学生在以后的生产与开发研究工作中能掌握基本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素养目标 1.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且熟悉某些石油化工生产流程、某些化工车间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养成认真细致、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内容及实施 1、课程结构

《化工工艺学》名词解释总结 武汉工程 中南民族大学

1.化学工业;泛指生产过程中化学方法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工业,由原料到化学品的转化要 通过化学工艺来实现 2.化学工艺学;将原料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实现最优化 3.化学工程学;主要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过程工业生产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成的 共同规律; 4.石油芳烃; 5.油田气天然气又称油田气、石油气、是有伴生气。开采石油时,只有气体称为天然气。 石油和石油气,这个石油气称为油田气或称石油伴生气 6.一次反应;一次反应指原料在反应过程中首次发生的反应 7.二次反应;指一次反应产物继续发生的反应 8.停留时间;是指在稳定态时,物质从进入反应器到离开该库所度过的平均时间 9.单程转化率表示反应物一次通过反应器,参加反应的某种原料量占通入反应器的 反应物总量的百分数 10.冷箱是一组高效、绝热保冷的低温换热设备。在深冷分离过程中经常采用,如在 石油裂解气的深冷分离过程中就采用在-100--140℃左右工作的冷箱。它由结构紧凑的高效板式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所组成。因为低温极易散冷,要求极其严密的绝热保冷,故用绝热材料把换热器和分离器均包装在一个箱形物内,称之为冷箱。自氧化;气态有机原料在固态催化剂存在下,以气态氧作为氧化剂,氧化为有机产品的过程 自由基含有基数电子或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具有很强的反应性。 11.生产强度;为设备的单位特征几何量的生产能力。即设备的单位体积的生产能力或单位 面积的生产能力。 12. 化学工业的特点;1 原料生产方法和产品的多样性复杂性 2 向大型化,综合化,精细化发展 3 多学科合作,技术密集性生产4 重视能量合理利用,采用节能工艺 5 资金密集,投资回收快,利润高6 安全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的方向 1 积极开发新技术,缩短新工艺的工业化周期,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 2 高效利用原料 3 绿色化工4 节能化智能化 5 废物再生利用化学工业原料资源与产品资源;矿物(金属,非金属,化石,燃料,矿)植物,动物,水产品;无机盐,无机酸,元素化合物,工业气体 为什么说石油天然气是化工重要的原料资源?目前世界上85%左右的能源与化学工业在均建立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基础上,各种工厂的生产过程中,他们都是重要的动力燃料。石油化工可生产出成百上千种化工产品,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和化肥等等。现代有机化学工业就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之上。 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途径? 天然气的分类甲烷含量大于90%的称为干气C2~C5烷烃含量在15%~20%或以上的称为湿气 天然气的加工 1 天然气制氢气和合成氨 2 天然气经合成气路线催化转化制燃料和化工产品3 天然气直接催化转化为化工产品4 热解制化工产品5 甲烷的氯化,硝化,氨氧化,硫化制化工产品6 湿性天然气中C2~C5烷烃的利用 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将原料转变成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称为化工生产工艺流程。 举例说明工艺流程是如何组织的 1推论分析法:从“目标”出发,寻找实现此“目标”的“前提”,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单元进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人:张红教学团队审核人:门勇开课学院审核人:饶品华 课程名称:化工工艺学/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课程代码:040399 适用层次(本/专科):本科 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2 上机/实验等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教材:朱志庆.化工工艺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 1. 薛荣书.化工工艺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五平.无机化工工艺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林玉波.合成氨生产工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 韩冬冰.化工工艺学.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 5.黄仲九.化学工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一、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培养学生的化工工艺过程生产技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建立独立设计,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典型化工生产工艺中,总结规律、开拓创新,建立技术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将新型化工生产技术、产品、工艺管理融会贯通的素质。 三、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具备: 1.化工生产独立设计,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2.从典型化工生产工艺中,总结规律、开拓创新,建立技术创新的能力。 3.了解基本化工生产工艺通用规律。 4.掌握运用Auto CAD、Aspen等软件,进行工艺流程绘图的能力。 5.具备将新型化工生产技术、产品、工艺管理融会贯通的素质。 6.结合实际化工生产,建立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对照表

化工专业《化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化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412101404 课程名称:化工工艺学 学时/学分:56/3.5 先修课程:《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开课教研室:化工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是从化工生产的工艺角度出发,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阐明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分析和讨论生产工艺中反应、分离部分的工艺原理、影响因素、确定工艺条件的依据、反应设备的结构特点、流程的组织,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与开发研究工作中的基本方法,对化工生产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合成氨、尿素、甲醇等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工艺原理、操作条件(工艺参数)的确定,熟悉有关工艺流程以及主要设备结构;了解当今化学工业的概貌及发展方向,了解化工生产中的设备材质、安全生产、三废治理等问题。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化学工艺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其将来从事化工过程的开发、设计、建设和科学管理建立化工工艺基础。 成绩考核形式:期末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作业、期中考试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化学工业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各类化工资源的加工利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熟悉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化工资源,掌握合成氨、尿素和甲醇

生产的基本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化工过程的主要效率指标,石油及其加工利用。教学难点是石油的几种不同的一次加工方法。 4.教学内容 (1)概述 主要知识点:化学工艺学研究范畴;化学工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现代化学工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化学工业的原料资源和主要产品;化工过程的主要效率指标。 (2)化学工业原料资源及其加工利用 主要知识点:无机化学矿及其加工利用;石油及其加工利用;天然气及其加工利用;煤及其加工利用;生物质及其加工利用;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空气和水。 (3)合成氨、甲醇、尿素概述 主要知识点:合成氨、甲醇、尿素的性质、用途、能耗、生产方法和技术现状与展望。 第二章合成氨原料气的制备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固体燃料气化、烃类水蒸气转化、重油部分氧化等不同原料制气过程的基本原理,原料和工艺路线,消耗定额的计算和催化剂的使用条件。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原料制取合成氨原料气的工业过程,并比较不同原料制取合成氨原料气的技术经济,理解选取原料的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主要设备和工艺条件的选择。教学难点是工艺条件的分析。 4.教学内容 (1)固体燃料气化 主要知识点:固体燃料气化的基本原理(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半水煤气的工业制法;间歇法制取半水煤气的工作循环、工艺条件、工艺流程;连续煤气化制煤气的方法。 (2)烃类蒸气转化 主要知识点:烃类蒸气转化的基本原理(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烃类水蒸气转化催化剂;工业生产方法、工艺条件、流程和设备。 (3)重油部分氧化 主要知识点:基本原理;工艺条件、流程、主要设备。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Chemical Technology)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2501010 学分:2 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等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 教材:《化工工艺学(第五版)》,谭世语等,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12. 课程归口:化工与材料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化工工艺学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介绍无机化工工艺(包括合成氨、硫酸、硝酸、纯碱、烧碱)、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基本原理、工艺过程以及过程涉及的设备等。该课程从化工生产的工艺角度出发,介绍典型产品的生产方法、工艺原理、流程、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等,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阐明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其任务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掌握化工工艺的分析和流程组织的一般规律,认识化学加工工业的共性特征,培养综合应用相关基础科学知识处理化学工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有效地组织工艺流程的方法,科学地确定系统操作条件,以实现工艺系统高效平稳运动,达到较优的技术经济目标。同时能够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增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选修其它更有专门特色的课程,如精细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材料化工等。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把握主线,引导学生重要基础工业如合成氨、硫酸等相关工艺,利用现代化工生产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工艺的优缺点,使学生能用理解化工工艺流程的选取原则,并最终能进行化工工艺流程的优化设计。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例题的讲解及适当的思考题,保证讲课进度的同时,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课堂的气氛。 3.采用案例式教学,引进合成氨过程中的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多种工艺流程,从而具备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实施与保障

《化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化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以典型的无机、有机产品为例,讨论其主要生产方法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操作条件分析及控制指标、主要过程的工艺计算等。化工工艺学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都较强,既有化工工艺学课程的共性特点,又有各类产品工艺过程的个性特征,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工业概貌和化学工艺有关基本概念,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发展趋势;熟悉化工原料资源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典型化工基础原料的生产过程,典型无机、有机产品的生产工艺,掌握分析和讨论生产工艺中反应部分的工艺原理、影响因素,工艺条件选择依据,反应设备的结构特点,流程组织要求的技能;培养学生将所学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中的理论知识与本课程的各种知识贯通起来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化工过程技术经济的观念和对绿色化工的追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工过程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要用到有关化学、化工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典型操作等基础理论,故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重点、教学进度、学时分配 (一)绪论(1学时) 1、主要内容 化学工艺学的研究范畴;化学工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现代化学工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化学工业的原料资源和主要产品;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重点 化学工艺学的研究范畴;现代化学工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化学工业的原料资源和主要产品; 3、教学要求 了解化学工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理解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化学工艺学的研究范畴;现代化学工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化学工业的原料资源和主要产品。

化学工艺学课程标准

《化学工艺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化学工艺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典型化工工艺为载体,将相关的管理技术、设备维护、工艺操作和工艺评价合理整合。本课程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因而,它是跨学科的,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不仅应该强调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还应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因而,本课程的设计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了综合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每个模块均采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思路,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理论重心,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本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每个模块实施时,先提出学习目标,再进行任务分析,使学生在开始就知道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引起学生的注意,利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自我实践。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化学工艺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是根据化学工业的结构特点和内在关系,按化学反应过程分类组织教学内容,结合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工艺特点和工艺过程的发展趋势,充分反映核心知识单元,明确知识点,以典型产品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为例,重点分析和讨论工艺原理、影响因素、确定工艺条件的依据、反应设备的结构特点、流程组织等内容;同时加强对工艺过程的技术经济指标、能量回收利用、三废处理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使课程内容适应现代化工类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结构合理,不断引入最新成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广博的化学工艺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其将来从事化工过程的开发、设计、建设和科学管理打下牢固的化学工艺基础。 (二)具体目标

化工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412104109 课程名称:生产实习 周数/学分:9/9 先修课程:《化工热力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工艺学》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开课教研室:化工教研室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生产实习是工科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产实际、培养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以工厂或车间的实际生产过程为对象,在指导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进行。 1.通过实习拓宽学生视野,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了解工厂的实际生产过程,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学习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员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3.结合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要求,收集生产第一线的有关资料,为圆满完成毕业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学生进厂后,根据企业安排开展实习工作。学生应服从企业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指挥,严格遵守学生实习条例,遵守劳动纪律和工厂的有关保密条件及其它有关规章制度。 1.了解全厂概况。 2.掌握重点工段的生产流程,工艺条件,主要设备的结构和作用。掌握主要产品的生产方法、过程、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配料比、控制指标等)。能计算本车间各生产工序的物料及能量平衡、原料及水、电、汽等的消耗定额,掌握产品的实际产率、理论产率及提高产率的方法。了解生产操作及生产中容易出现的不正常情况及处理方法。 3.了解一般工段的工艺过程及主要设备。 4.虚心向工人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树立爱岗、敬业,求实精神。 (二)实习内容 1.全厂部分

化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化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英文名称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适应现代化工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从事化工生产工艺运行及故障处理、工艺流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化工工艺运行与技术管理的综合工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从事化工生产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课程之一。本课程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构成重要支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宗无机化工产品和基本有机化工产品的生产是支撑整个化工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产品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既是发挥化学工程学的理论指导作用的重要成果,也是化学工程学发展的基础,其生产原理、生产工艺对其它化工产品和化工过程开发具有重要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课程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化工工艺学的坚实基础,对化学加工工业的原料选择、工艺路线的选择、典型单元操作及化学工艺的实现等有深刻的理解,具备对工艺过程进行分析、改进、开发新产品等能力,以掌握化工工艺的开发思想和思路为重点,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通过介绍无机化工产品、基本有机化工产品和煤化工产品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使学生了解化学工业的特反应过程的反应规律、机理;引导学生正确化工生产理念,使学生掌握生产化工产品原料路线的选择,工艺流程的设计,最适宜的操作条件,生产过程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的规格、结构和材质,产品的质量控制;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等内容,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意识,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开发新化工产品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发展观的素养。 职业核心能力目标是: (1)能够对化工产品工艺路线分析与选择(2)能够分析化工生产影响因素(3)能够正确选择和操作生产 设备(4)能够组织生产工艺流程(5)能够规范地进行生产操作及控制(6)能够分析并解决反应中出现的问题(7) 理解“SHEQ”(安全、健康、环保、质量)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管理理念。 序号内容 单元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文化素质目标 01 第一章绪 论 了解煤、石油、天然气定义 及主要利用途径。掌握化工 生产过程的常用指标与经 济评价,掌握工艺流程的组 成与配置。 能够对工艺流程进行的 分析、评价与优化。 能关心国内、外科 技发展现状与趋 势,有振兴中华的 使命感与责任感, 有将科学技术服 务于人类的意识, 增强学生节约资 源,坏境保护意 识。 02 第二章 无机化工 单元工艺 了解气态烃类蒸气转化催 化剂,掌握甲烷蒸气转化的 生产方式、原料气的脱硫方 法、一氧化碳变换工艺、二 氧化碳的脱除方法、氨的合 熟练掌握脱硫和脱除二 氧化碳的一般方法,氨 合成工艺流程,甲烷蒸 气转化工艺流程。在合 成氨厂要学会分析常见 事故,了解主要设备功 能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学 习观、发展观,掌 握正确的学习方 法,学好化工生产

《化工工艺基础》课程标准

《化工工艺根底》课程标准 学时学分:78〔理论学时48,实训课时30)/5 适用专业:精细化工专业日用化工方向 先修课程:化学根B化工单元桑作根B化工制图、化工仪表、化学反响器根底等。 后续课程: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化工总控工中级工〕、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响过程与设备、化工产品生产技术以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供给根底。 一、课程的性质 《化工T艺根底》课程是培育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岗位力量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生的学习,培育学生具备化工工艺根本学问和根本理念,能正确理解化工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初步把握化工工艺根本技能,能分析和处理一般化工工艺问题。 它集工艺理论原理与工程实践应用与一体,是学生将来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有用技术,围绕化工生产工作过程,本着化工企业化工产品生产需求组织教学内容,为进为岗位需求供给职业力量,为培育高素养技能型人才供给保障。 二、课程目标 1.力量目标〔专业力量〕:

(1)能看懂化工工艺流程图 (2)能计算化工生产转化率、收率等工艺指标 (3)能简洁分析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对生产的影响 2.学问目标: (1)了解化工根本原料利用学问; (2)把握化工工艺的根本概念、根本原理; (3)理解化工生产的操作方式 (4)把握化工生产中安全技术和〃三废〃治理技术的学问; (5)生疏典型工艺的制备、净化、合成的原理、方法、设备、流程等方面的学问; 3.素养目标〔包括社会力量〕: (1)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行为标准和职业道德素养; (2)培育学生安全环保职业素养 (3)使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和与他人沟通沟通力量; (4)培育学生具有诚恳守信、敬业精神; (5)学生具有独立工作的力量。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专业方向实验精细化工方向》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方向实验精细化工方向》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专业方向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学时为64,其中有机实验部分学时为20。学生在完成《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和《化工工艺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次的教学,进行《专业方向实验》课程学习。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根据实验课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经过实验获得目标产物并进行产品分离与表征;掌握反应精馏与精馏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学会精馏塔的操作控制,了解操作参数对精馏过程的影响。熟悉筛板塔的结构与塔盘的布置情况;学会处理筛板塔塔板压降、液泛、漏液、雾沫夹带等不正常情况;掌握乙苯脱氢与洗涤剂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学会管式反应器与釜式反应器的操作,了解操作参数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熟悉反应器的结构与工艺流程,学会处理和解决反应器常遇到的不正常情况。通过实验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化工生产中典型设备的操作,化工数据的基本测试技术;用简明的文字和适当的图表总结、归纳实验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工过程及设备开发、设计、优化和管理,以及化学反应和分离加工技术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工程放大,系统优化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立足以人为本,塑铸绿色化学环保理念。专业方向实验选取内容包括防腐剂、香料制备和天然产物的提取实验,精细有机化学品的生产实验,注意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训练。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 考核方式为考查。实验成绩由预习(20%),实验技能(40%),实验报告(40%)三个部分组成。 (四)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

无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标准.doc

《无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与定位 《无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及相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实训体系完善、工学结合特色鲜明、“教、学、做”一体的重点课程。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基本能力掌握情况的一个综合检验和考核,而且使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拓展,为学生 零距离上岗铺平道路。 本课程作用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无机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熟练掌握和应用化工生产各岗位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设计开发能力和创新理念,具 备从事化工生产和工艺调节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本课程以化工总控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强化技能训练、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课程的内容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对学生职业 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因此,《无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在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设计与理念 1. 课程设计理念 坚持以能力本位为中心,以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为导向,虚拟仿真平台、现场实训平台、课堂展示平台、数字资源平台等多平台相互融通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进行无机化工生产技术精品课的设计规划。课程设计的理念有如下几点:

以职业素质发展为方向--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置课程任务; 以岗位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 以典型产品制造加工为载体--使教学内容具体化; 以职业资格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本课程通过虚拟仿真、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牢固的工程观点,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课程设计思路 结合我市化工生产特点,通过对《无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分析,本课程教学重点为合成氨、 化学肥料、硫酸、硝酸、烧碱等典型无机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在教学中将本课程内容分为合成氨、主要的氨加工产品及其他典型无机化工产品三大模块,每个模块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课程单元,每个课程单元包含若干知识点,若干知识点整合成课程任务。 通过对化工行业的职业分析及《无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分析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工学结合”形式的无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体系。本课程总体教学设计为:理论教学一仿真软件教学一管路拆装实训-综合实训一生产实习一毕业设计一顶岗实习一职业资格取证考取等环节。。 三、课程目标 1 .总体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无机化工工艺技术工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同时使学生养成对待学习、生活和工作采取科学的态度,努力培养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2 .技能与知识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工主要产品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化工设备的结构和作用;并能正确地选择工艺条件,确定工艺流程。 (2)使学生了独立掌握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以及主要设备的化工计算方法。 (3)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动向。

《化工单元过程》课程标准

《化工单元过程》课程标准 一、前言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化学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或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或石油冶炼专业,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化工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其有关的化工工程实用知识,具备石油化工行业生产及管理的工作能力,能胜任化工总控工、化工生产操作工、化工工艺试验工等一线岗位。 本课程应与《化工工艺学》、《化工仿真-实训与指导》同时开设,以促进学生理解石油化工行业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 1.2设计思路 化工总控工、化工生产操作工、化工工艺试验工是石油化工行业最基层、最核心岗位,是负责操作总控室的仪表、计算机等监控或调节一个或多个单元反应或单元操作,将原材料经化学反应或物理处理过程制成合格产品的最基层、最核心的人员。作为石油化工行业企业不可缺少的基础岗位,它不仅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应知应会基础知识提出了明确标准,更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等做出了严格要求。因此,本课程在化学工艺专业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能按照石油化工行业规定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原料加工、产品处理的操作性人才。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化工行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石油化工行业一线操作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这四条目标分别涉及的是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操作、故障排除、设备维修等主要方面。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在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前厅岗位要求相结合。共划分了流体输送、传热、蒸馏、干燥、吸收、其他等六大工作任务,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上述典型化工单元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典型化工单元的操作的实用性、规范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操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其教学要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方法,并尽量把典型化工单元基本原理、典型设备构造、安全操作规程、化工单元仿真操作等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可在机房进行仿真操作,也可在教

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课程标准

《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关键作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产中具备很高的应用价值,为学生进行化工单元操作的学习提供技能训练,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制图》等前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工单元操作知识和原理,具备相应的设备操作能力,为《化工工艺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单元操作实训》、《化工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化工生产职业综合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通过对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单元设备设计与选型、单元设备操作与控制,工艺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整合,使学生理解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设备的选型与设计、操作与维护及单元过程的控制等核心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生产实习和短期培训,使学生具备初级化工操作工的基本素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本课程着重于奠定学生

的化工基本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化工职业素养和基本操作技能,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三)课程设计思路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认真剖析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注重能力培养。本课程将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划分,采用课堂讲授法、启发引导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首先掌握本门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夯实基础,为培养学生化工单元操作的岗位技能、技术应用能力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通过对校内单元操作实训设备的认知学习,校外工厂的认知学习,使学生建立用工程技术观点、技术经济观点观察、分析、解决单元操作中的操作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观点。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基本计算方法; (2)熟悉流量和液位测量方法及离心泵的选型、安装、操作; (3)了解非均相物系分离的基本原理,重力沉降和过滤的基本概念; (4)掌握热量传递过程中的传热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及传热基本方程; (5)掌握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计算; (6)掌握两组分溶液精馏的原理和流程,精馏塔的操作及设计计算方法; (7)掌握干燥过程的基本概念,熟悉湿空气的性质,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及干燥速率曲线; (8)熟悉各工艺参数对化工单元操作设备的影响; (9)熟悉各单元操作设备的操作与自动控制。 2、能力目标 (1)会查阅有关工程计算图表和手册,能借助工程计算图表和手册进行简单的操作型和设计型计算。 (2)能根据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选择和设计管路及设备并正确安装操作。 (3)能根据热传递的基本原理,选择和设计换热器,并探讨化工生产中的节能降耗问题,并形成报告提交。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精细化工应用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食品工程 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方案学时:66 第一局部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物理化学"是化工、食品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根底理论课程,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根底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pVT 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提供更直接的理论根底。它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构造及能力构造的重要组成局部。 先修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等 后续课:"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反响工程"、"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工艺设计"等 二、课程的根本理念 1.遵循以效劳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原则。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严密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根本职业能力进展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开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物理化学"课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教育理念,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教学中要力求以经典理论为主线,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表达理论与实践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容的工程化、模块化。 一、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及根本原理,结实地掌握物理化学根底理论知识,掌握物理化学的根本计算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根底。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根据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通过行为导向的工程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效、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热力学的根本概念,重点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 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化工工艺学》教案第四章产物的分离和提纯

第四章产物的分离和提纯 产物是指从反应器中出来的物料。大多数反应产物都是混合物,它包括未反应掉的原料和反应生成物。气相反应器和气固相反应器的产物主要是气体产物和夹带的催化剂粉尘;液相反应器的产物主要是液体产物与液固混合物;气液相和气液固三相反应器的产物则有气体产物、液体产物和液固混合物。 产物的分离和提纯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由产物中分离出所需要的产品,并进一步提纯至一定产品的规格,还可以使未反应的物料得以循环利用。因此,产物的分离和提纯操作对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 一、分离方法概述 第一节产物分离的原则 在化工生产中,产物的分离方法可分成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一般来讲,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主要采用机械分离法;均相混合物的分离采用传质分离法。 1.机械分离 机械分离法用于分离非均相混合物。非均相混合物分为气态非均一系和液相非均一系两大类。在工业生产中,用于分离气态非均一系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有重力沉降、惯性除尘、旋风分离、静电分离、湿法洗涤和纤维过滤等。用于液相非均一系的分离方法,按照其原理,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方法取决于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密度差,属于这一类的有浮选法、重力沉降法和离心沉降法。第二类分离方法对两相密度差没有要求,而以具有过滤介质为前提,利用过滤介质对分散相物制裁的截留作用而实现分离操作。属于这类的方法有滤饼过滤、深层过滤、筛滤、滤芯式过滤等。 2.传质分离 传质分离方法主要用于各种均相混合物的分离,其特点是在分离过程中有质量传递现象。工业上常用的传质分离过程又分为两大类,即在相间进行质量传递的平衡分离过程和在相内进行质量传递的分离过程。 (1)平衡分离过程。 多数传质分离操作是通过相平衡时原料中各组分在两相中的不同分配来实现的,这类分离操作通称为平衡分离过程,例如蒸馏、吸收和萃取操作。为了实现平衡分离过程,将混合物分离成均匀的单一相溶液(气体、液体或固体),需要在混合物中添加分离剂来产生或移出一相。分离剂有能量分离剂(EsA)和质量分离剂(MsA)两类。精馏等操作应用EsA,吸收和萃取操作采用MSA;而在萃取精馏和恒沸精馏操作中两种分离剂都要应用。由下述表4—1 列出了属于平衡分离过程的连续分离单元操作。 表4—1平衡分离过程 名称原料相态分离媒介 分离剂产生产 物相态 分离原理工业应用实例 闪蒸液体减压气体挥发度(蒸汽压)有 较大差别由海水淡化生产纯水 部分冷凝气体热量液体和气体挥发度(蒸汽压)有 较大差别由氨中回收氢气和氮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