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12 两次鸦片战争(解析版)

高中历史考点12 两次鸦片战争(解析版)
高中历史考点12 两次鸦片战争(解析版)

考点12 两次鸦片战争

【十年真题】

1.(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以及内容,推知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故A项正确;禁烟被英国政府作为鸦片战争的借端,且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得到美、法的支持,所以禁烟不可能得到各国政府公认,故B项错误;鸦片贸易在1858年的英法《通商善后条约》才被强迫合法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治外法权也叫领事裁判权,是1843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中取得的,而题干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前的禁烟期间,故D项错误。

2.(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A

【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权内容,故A项正确;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答案】D

【解析】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而不是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

得闹事”说明官员腐败,把战争失败归咎为民性懦弱,是对战争失败的推卸责任,并不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导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腐败是不能御敌的理由,故D项正确。

4.(2015·山东文综·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

5.(2015·安徽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故A项错误;按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相去甚远,故C、D项错误。

6.(2015·上海单科·20)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和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和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南京条约》是中英两国签订的,与美国无关,故A项错误;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天津条约》,故B项正确;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与美国无关,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7.(2014·上海单科·19)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 )

A.宁波 B.广州 C.上海 D.福州

【答案】C

【解析】口岸甲发展最快,其中1897年后发展更是迅速,1882年至1902年考查宁波、广州、上海和福州四个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当属上海,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8.(2014·江苏单科·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厦门、宁波、上海”、“福州”、“香港”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割香港岛相符,可判定该谕旨颁发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关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了清政府当时仍存在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改变,并不是该谕旨导致的,故C项错误;被迫开放“厦门、宁波、上海等”几处通商口岸,香港岛被割占,并不能表明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故D项错误。

9.(2014·天津文综·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

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答案】C

【解析】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反映出中国在挽回主权,故A项错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B项错误;中国在不断挽回主权,外交上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此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故D项错误。

10.(2013·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国”,采用排除法。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对英法两国进行军费赔偿,排除A选项;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规定,排除B选项;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排除C。故ABC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选D。

11.(2013·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有识之士描述了一国在中国得到的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一国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会得到列强齐心地帮助。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A项中的“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C项“居住及租地权”在材料中并无反映。D项有较强的干扰。“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项错误。

12.(2013·山东基能·74)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对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近代西方列强侵略及影响的理解。根据所学“五口通商”应该是在中英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后,故B项错误。故答案ACD符合题意。

13.(2013·上海单科·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

14.(2012·北京文综卷·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故A、 C不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设立总理衙门。“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15.(2012·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

16.(2011·福建文综·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答案】D

【解析】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相违背,排除;故选D项。

17.(2010·四川文综·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C和D明显错误,而B选项就当时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

18.(2010·上海文综·10)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土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可知条约是《南京条约》,故选D。19.(2010·海南单科·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英法联合侵华,俄国获利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据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20.(2015·上海单科·37)一份奏折(12分)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4分)

(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8分)

【答案】(1)水平1:能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并能从材料中提取重要的信息(4分)

·英王亡故、新女王年轻;英国由大族选出权臣执政,不受王室控制;中国禁烟造成英国权臣的财产损失。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但无法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2分)

其他答案:无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0分)

(2)水平1: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偏见等对文本进行评价(8分)

·琦善获得了一些能反映当时英国状况的情报,但他囿于见闻,仍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如蛮夷之国、礼义廉耻和君臣上下等来解读这些情报。因此琦善的报告对英国政情、英国大臣的操守和鸦片战争如何发生均有一定的误解。

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其他答案:仅能复述材料中的内容(0分)

【解析】(1)从材料获得信息包括:“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可知英王亡故、新女王年轻;“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可知英国由大族选出权臣执政,不受王室控制;“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可知中国禁烟造成英国权臣的财产损失。

(2)根据奏折作者的立场、视角、偏见等对奏折进行评价,虽然奏折获得了一些能反映当时英国状况的情报,但琦善认为英国没有“礼义廉耻”“君臣上下”,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可知英国大臣只会谋取私利,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英国权臣财产损失的结果,反映出传统的夷

夏观念下,中国对英国的误解和偏见。

21.(2012·上海单科卷·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答案】史实

答案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

组织

答案l: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较连贯

答案3:罗列史实

【解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22.(2011·上海单科·37)—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

【答案】(1)

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3分)

·英、美、俄

答案2: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个国家。(2分)

答案3: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个国家。(1分)

其他答案:填写了3个以上的国家。(0分)

(2)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答案2: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其他答案:(0分)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容易得出英、美、俄这三个国家。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如“十八省游历”、“宾礼相待”、“随时照料”等角度分析,如没有确定的有效期、“随时照料”的措辞含混、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图人寻衅滋葶,地方官难以裁办。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最大程度的利用。

【三年模拟】

1.(2019·启东中学月考)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

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

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

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与中国赔款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A项错误;通商口岸增多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而非中国出口,故B项错误;“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南京条约》中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D项正确。

2.(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阅读下面《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与上图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1842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故B项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图表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2018·扬州一模)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不懂得国际公法

【答案】C

【解析】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只是表象,故A项错误;不了解世界形势也不是本质上的区别,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此时中国与英国在外交的礼仪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实质上是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一个是资本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故C项正确;不懂得国际公法只是外交知识的欠缺,也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4.(2019·扬州质检)《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

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迥异反映了( )

A.列强对华侵略放松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

C.列强资本输出减少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

【答案】B

【解析】通商口岸的开辟,促进了晚清社会的近代化,政府主动增加商埠就是为了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是步步加深,故A项错误;清末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故D项错误。

5.(2019·海门调研)“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正确;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C项错误;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

6.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

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B

【解析】中国人和英国人从不同角度对鸦片战争进行解释,故B项正确。

7.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C项正确;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A项错误;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和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D项错误。

8.《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 )

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答案】D

【解析】近代五口通商后,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由于中国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市场购买力小,故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阻碍,故D项正确。

9.(2017·安徽合肥调研)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五口通商给中国民族经济造成的危害只会加强,故A项错误;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材料没有显示其影响是否加大,故B项错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的条款,治外法权是《南京条约》附件的条款,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不能反映出“日益”的发展过程,故C项错误;同样的条款,1938年左右和1842年之后人们的认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苦难后,人们发现要想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主权独立,进而普遍性地增强了主权意识,故D项正确。

10.(2017·山东潍坊模拟)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

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

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日本和中国对待侵略态度的不同,从中国方面究其原因,中国的八股取士使国人思想僵化,故A项正确;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故B项错误;这种心态与闭关锁国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多方面,故D项错误。

11.(2017·黑龙江大庆调研)“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B

【解析】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进程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相符,故B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C项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不符,故D项错误。

12.近代某条约规定,“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一规定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B

【解析】从“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可知反映的条约内容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该内容是1858年《天津条约》内容,选择B项符合题意。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 《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作者把鸦片战争作为“分界线”主要是因为它() A.促成新思潮的萌发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使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 2.《南京条约》的哪项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意图() A.割占香港岛 B.赔款2100万银元 C.协定关税 D.领事裁判权 3.费正清在《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中说:“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 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条约口岸() A.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特性 D.导致近代中国的不断沉沦 4.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 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5.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 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该观点本质是想通过战争使英国()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 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7.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 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

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10课鸦片战争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 争试题含解析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鸦片战争1、23、4、7 战火再燃65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1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但是中国贸易出超,因此受阻。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带来的危害 白银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严重摧残了国人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三、林则徐禁烟 1、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查禁鸦片。 2、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3、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一、侵略 1、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占领香港岛--进攻虎门炮台--占领广州四方炮台。 3、1841年秋,攻占厦门、定海、宁波。 4、1842年进犯吴淞--攻占镇江--8月初攻打南京。 二、反抗 1、道光帝革职林则徐,派琦善谈判。 2、1841年道光帝下诏对英作战。关天培战死。 3、广州三元里抗英。 4、1842年进犯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牺牲。 三、失败 失败原因:统治者昏庸愚昧,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 《南京条约》的签订 一、签订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二、内容 1、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2、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3、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4、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三、附件 1、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四、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七年级历史鸦片战争同步测试题

第1课鸦片战争课堂学练 班级:姓名: 要点梳理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右图是某城市的一座雕塑,寓意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其主题是“怒折烟枪”。整个枪杆两头朝下、中间向上,裂开的一侧 形成犬牙状的尖锐裂口,愤怒地直刺蓝天。该城市是 () A.上海B.南京C.福州D.虎门 2.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侵略与对抗、中西社会冲突的帷幕,中国 从此被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变化。鸦片战争爆发于 () A.1840年B.1856年 C.1894年D.1900年 3.近代史上,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主要借助了鸦片、商品、炮舰。其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商品、鸦片、炮舰 B.鸦片、炮舰、商品 C.商品、炮舰、鸦片 D.炮舰、商品、鸦片 年,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给首相发出密件,建议向清廷发出通牒,要求其割让一个岛屿给英王陛下。后来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达到了该目的。这个“岛屿”是() A.香港岛B.辽东半岛 C.台湾岛D.澎湖列岛 5.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上中国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厦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许多特殊荣誉。在近代史上,该地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根据()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年的某一天,在英国伦敦造币厂门前停着长长的一队马车,每辆车上都载着写有“大清”字样的木箱,里面装满了银元。这些银元可能是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赔款()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主要依据是()A.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漩涡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非选择题 9.【落后带来屈辱】 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备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1)材料中“旧制度”指什么制度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2)“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3)这次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 第1课鸦片战争课后测评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英国人安德鲁·翰德森说:“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想报复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 ___网准备了《鸦片战争》教案,欢迎查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 ___社会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 ___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七年级历史教案)鸦片战争1

鸦片战争1 七年级历史教案 《鸦片战争》说课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第一章中的《鸦片战争》。 一、 概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soBodyText style="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 说课稿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②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要点一两次鸦片战争 材料:争取自由贸易的战斗在英国国内已获胜利,而广州仍在实行限制。这个城市仍拒外商于城墙之外,使外商受该城官员的辖制。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只要英国能找到一个安全港口,能夺得一个岛屿并将它变成一个受英国保护的弊绝风清的货物集散地,那就好了。驻广州的英国散商1830年12月在呈递下院的请愿书中辩解说,对华贸易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贸易。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了实现对华贸易而引发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历史事件: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加剧,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主要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战争进程:1840年,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2)战争结果:失败,签订近代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的危害: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加重清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负担;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等。 ●领事裁判权: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一些半殖民地国家攫取的非法特权之一。即帝国主义国家的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居留国法庭无权审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裁判。又称为“治外法权”,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废除。 ●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而“片面最惠国待遇”则为中国给予英国优惠待遇,英国不给予中国。其主要特点为“一体

初中历史《1鸦片战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本课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针对课标(1)讲述层面,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等,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 针对课标(2)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地图分析等,理解并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史料解读、合作探究等,进而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一课,上承中国古代史,下启中国近代史,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的开端。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因此了解并掌握本节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学情分析】 我校是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比较差,但男生比较多,对战争类的课比较感兴趣,他们在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分析能力,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和观看相关

影视作品,也许对该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通过本节课,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的教育,要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看图片与阅读材料,掌握鸦片的危害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进而领悟林则徐的民族情怀。 2.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地图,理解并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 通过史料研习和合作探究,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教学方法】 1. 通过导学案,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 史料教学法。 3.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欢迎走进历史课堂。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中国近代史。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这种漂亮的花儿,你认识吗?这就是罂粟花,

八年级历史上册1.1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代知识的回顾作为导入方法,让学生造成强烈的冲击对比,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自己编演的反映当时历史史实的短剧,让学生得出“落后挨打”,明白论从史出的道理;最后让学生通过填写选项,自己小结,达到理清线索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学习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的情感;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使命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前预习】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的输入有什么危害? 2、试述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经过。 3、《南京条约》签定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4、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有什么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才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今天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回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的都有哪些?(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地动仪、秦始皇陵兵马俑、祖冲之圆周率、长城等),当历史演进到清朝时,当时的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推行了什么政策?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那么,逐渐落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2.能力(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动脑与研究历史能力。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主义、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力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力。(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生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人民不断抗争结果,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2.通过鸦片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火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领域、清朝政局、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难点 难点一: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关系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才是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这涉及到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

鸦片战争 精品教案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 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②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一、复习巩固: 《固学案》1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二、知识体系: ★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为而对外扩张。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时间:;人物:。影响:。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doc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⑵使学生概述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⑶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以及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⑷使学生背诵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 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并解释不同条款对中国的实质性影响 ⑸使学生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理解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不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看相关的情境图片、表格、柱形统计图、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5)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2)通过讲述战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积极关注仁人志士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领悟爱国主义的实质,使学生深刻感悟历史,激发其爱国热情。【重难点】 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中国历史的第一课,上承七年级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既有贯穿中国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本课分为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这三目,呈现的是天朝上国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第一次挑战,最终落败的这一段历史。从结构上看,这三目内容前后时序衔接,又具有因果关联,可分为背景、过程和影响这三个部分。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对中国古代史有初步的了解,对继续学习中国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加全面的去学习这一课。但是毕竟才八年级,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其次,从本课开始,即进入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这一段历史既是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中国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初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 2.知道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战败的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2.运用表格,梳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危害。 3.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从多个角度探讨鸦片的危害和鸦片战争爆发、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是西方列强胁迫中国变为其附庸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起进行抗争、探索富强的伟大开端。 2.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懂得近代中国积极融入工业文明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实用】

课程名称:《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一课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历史教学有重 要影响,同时对于鸦片战争等问题的认识见解关系着学生自身历史素养的培养。 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亦本书的重点,应做重点关注。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的大概经过和相关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介绍和学 习,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以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的分析为主,在经过细节上不做过多延伸。 高一年级学生在阅读分析上已有较大提高,以学生自己收集和教师提供的史料为依据,自主总结概括,形成富有逻辑的观点态度。适当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经过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基本内容。 (2)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各个不平 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在教师合理的史观引导下,运用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如 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开端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史料,锻炼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 (3)通过对背景、影响、观点的对比整理,养成辩证的观察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鸦片的危害,提高“珍爱生命,抵制毒品”的意识 (2)通过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史实,培育热爱祖国、报效祖 国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