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总结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总结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

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预防医学旨在通过各种手段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群健康水平。而医学统计学则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医学数据,为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一、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健康教育、疫苗免疫、环境改善、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预防医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危险因素的暴露,以及提供疫苗和免疫接种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常见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等。

二级预防是指早期发现疾病,及早进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常规体检、筛查检查和定期的疾病复查等。

三级预防是指对已经患有疾病的患者,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和康复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的残疾率。常见的三级预防

措施包括规范用药、康复护理和定期随访等。

预防医学的实施需要有科学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实施机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生物学等。因此,预防医学需要采取多学科的综合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预防医学的实施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如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等。

二、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研究和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医学数据,帮助医学界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提供医学研究的科学依据。医学统计学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两个方面。

描述统计学用于对医学数据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如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特征等。常用的描述统计指标有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方差等。

推断统计学则是通过对样本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推断总体的特征和参数。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的特征进行统计推断。常用的推断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置信区间和相关分析等。

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药物的临床试验、治疗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医学

统计学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规律和相关因素,找到潜在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并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治疗方案和决策依据。

医学统计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医学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分析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未来,医学统计学将更加注重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发展出更多的新方法和技术,为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好的支持。

总结: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在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治疗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医学通过多种手段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医学统计学则通过收集和分析医学数据,为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规律和治疗效果。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重要和突出。

预防医学与医学统计学总结

绪论 一.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 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二.预防医学特点: 1.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的关系; 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三.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 3.个人因素。 4 卫生服务。 四.三级预防策略: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防止疾病的发生。 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 展和恶化。 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生命。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 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 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定义内涵: 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时人群。 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 状况。 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是:(1)揭示现象(2)找出原因(3)评价效果。 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1.分布论。 2.病因论。3.健康-疾病连续带。4预防控制理论(三级 预防理论) 5.数理模型。 6.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 3)对比原则(核心)( 4)代表性原则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 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 2.探讨疾病的病因。 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 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 5.流行病学分支。 第二章疾病分布 一.疾病的分布:即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间 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1 年)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二.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 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使用与小范围、短时间内 疾病频率的测量(日、周、旬、月),常用于疾病暴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3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 比例。患病率 =发病率 * 病程。 4 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 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 率。死亡率是测量入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三.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 1.地区分布: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 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2.时间分布 3.人群分布: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为一组称为一个出生队列,对其随访 观察若干年,观察死亡等情况。 4.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 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群组中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总结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总结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 传播,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医学数据,为预防医学的决策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 预防医学的概念和意义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它涉及多个层面,包括个体、家庭、社区和全社会。预防医学的实践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预防医学的分类 预防医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 一级预防:主要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疾病风险因素控制,预防疾病的 发生。 - 二级预防:旨在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防止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 三级预防:主要针对已经患病的人群,通过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减少疾病 的残疾程度和复发率。 3. 医学统计学的概念和应用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医学数据的学科,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为预防 医学的决策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它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疾病的发生规律、风险因素和疾病预后,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 4.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在医学统计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和指标需要了解:

- 发病率:指特定疾病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 - 死亡率:指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数的比例。 - 存活率:指某种疾病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存活下来的比例。 - 风险比:指两组人群中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用于比较两组人群之间的疾 病风险差异。 - 相对危险度:指两组人群中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用于比较某个因素对疾 病风险的影响。 5.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关系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密切相关,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预防医学强调个体层面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而公共卫生更注重社会层面的疾病控制和卫生管理。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健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 总结: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学科。预防医学通过一级、 二级和三级预防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医学统计学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医学数据,为预防医学的决策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密切相关,二者共同致力于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通过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一、统计学部分 1.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11):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因此通过样本推论总体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样本均数往往不等于总体均数,这种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2.样本(sample)(4):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称为抽样,所抽得的部分称为样本。 3.总体(population)(2):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4.变量(variable):收集资料时,对每个观察对象的某项特征进行测量的观察,这种被观察单位的特征称为变量。 5.概率(probability)对某一随机现象进行大量观察后得到的一个统计百分数f/N 抽样研究(sampling study)(2):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称为抽样研究。 6.计量资料(Quantitative data)(6)对每个观察对象的观察指标用定量方法测定其数值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通常带有度量衡单位。 7.计数资料(count data)(3):先将观察对象的观察指标按性质或类别进行分组,然后计数各组数目所得的资料称为计数资料,也叫定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 8.等级资料(Rank data):同时具有半定性或半定量特征的资料,有大小顺序,所以也叫有序资料。 ×100%,主要用于对均数相差较大或9.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1):CV=S X? 单位不同的几组观察值的变异程度进行比较。 10. I类错误(3):当Ho为真时,假设检验结论拒绝H0接受H1,这类错误称为I类错误。 11. II类错误:当真实情况为H0不成立时,假设检验结果不拒绝H0,这类错误称为II类错误。 12.标准正态分布(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2):对任何参数的正态分布,都可以 化成μ=0和σ=1的标准正态分布。 通过一个简单的变量变换u=X?μ σ 13.医学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Value Range)(1):通常指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及组织代谢产物的含量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主要目的: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最常用的是95%参考值范围。 14.统计推断:通过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的过程称为统计推断。 15.标准误(Standard Error):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样本均数的变异越小说明估 计越精确,因此可以用标准误表示抽样误差的大小:σX?= 。 √n 16.区间估计:指按预先给定的概率,计算出一个区间,使它能够包含未知的总体均数。事先给定的概率1-α称为可信度,通常取1-α=0.95或0.99。该过程称为区间估计。 17.可信区间:指按预先给定的概率,计算出一个区间,使它能够包含未知的总体均数,计算所得的区间称为可信区间。事先给定的概率1-α称为可信度,通常取1-α=0.95或0.99。 18.显著性水平:估计总体参数落在某一区间内,可能犯错误的概率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1-α 为可信度,其表明了区间估计的可靠性。 19.检验水准:检验水准(α)就是我们用来区分大概率事件和小概率事件的标准,是人为规定

医学统计学重点总结

1.简述总体和样本的定义,并且举例说明。 总体是研究目的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样品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 2.简述参数和统计量的定义,并且举例说明。 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称为参数,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称为统计量。 3.变量的类型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各种类型变量有什么特点。 ①定量数据:计量资料;定量的观测值是定量的,其特点是能够用数值的大小衡量其水平的 高低。 ②定性数据:计数资料;变量的观测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③有序数据:半定量数据/等级资料;变量的观测值是定性的,但各类别(属性)有程度或顺 序上的差异。 4.请举例说明一种类型的变量如何变换为另一种类型的变量。定量数据>有序数据>定性数据 ---------------> 5.请简述什么是小概率事件? 概率是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P0.05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6.举例说明什么是配对设计。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某些重要特征相近的原则配成对子,每对中的两个个体随机地给予两种处理。①同源配对:同一受试对象或同一标本的两个部分,随机分配接受两种不同处理;②异源配对:为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将两个同质受试对象配对分别接受两种处理。 7.非参数假设检验适合什么类型数据进行分析? ①总体分布类型未知或非正态分布数据;②定量或半定量数据;③数据两端无确定的数值。 8.简述P 25 P 50 P 75 的统计学意义。(条件:明显偏态且不能转化为正态或近似对称;一端或两端无 确定数值;分布情况未知) 用来描述资料的观测值序列在某百分位置的水平,四分位数间距可以作为说明个体差异的指标(说明个体在不同位置的变异情况)。 9.直条图、直方图、圆饼图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直条图:各自独立的统计指标的数值大小和他们之间的对比; 直方图:连续变量频数分布情况; 圆饼图:全体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10.统计分析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进行统计推断? 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 统计描述用来描述及总结一组数据的重要特征,其目的是使实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表达清楚并便于分析。统计推断指由样本数据的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包括参数估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判断随机波动引起差别的概率大小)。 统计推断是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的统计方法/根据样本提供的信息和抽样分布的规律,以一定的概率推断总体的特征。总体是通过总体分布的数量特征即参数 (如方差) 来反映的。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总体的参数,只能由样本统计量推断获得。 11.定量数据如何进行统计描述?请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数值反应高低水平。 12.定性数据如何进行统计描述?请举例说明。根据类别或属性的不同分类。 13.简述均数的抽样误差及率的抽样误差。 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样本均数不等于总体均数μ,总体率参数π不等于样本率p。 14.简述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的关系。 (μ=0,)关系:标准正态分布是正态分布的一种,具有正态分布的所有特征。所有 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Z分数公式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 区别: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不同的正态分布可能有不同的μ值和d值,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因此不同。标准正态分布平均数μ=0,标准差σ=1,μ和σ都是固定值;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固定。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概括总结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概括总结 1、预防医学的概念及特点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与早逝。 特点是(1)工作对象是个体和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3)采取的对策既又针对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2、预防医学的学科体系: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科学医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健康教育、促进)卫生政策与管理(营养学,食品卫生学)。 3、健康决定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卫生服务。 4、三级预防策略的概念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5、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和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 6、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7、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的人,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

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8、三级预防的落实,根据干预对象是群体或个体,分为社区预防服务和临床预防服务。社区预防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群体为对象开展预防工作。临床预防服务以个体为对象实施对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社区预防服务实施的主体是公共卫生人员。临床预防服务则是临床医务人员。 9、临床预防服务 概念:在临床场所由专业人员指导的预防服务。 内容:求医者的健康咨询、筛检(定期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胆固醇测定、视敏度筛检、听力测试)和化学预防(孕妇补充叶酸、预防卒中服阿司匹林)。 10、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在临床工作中从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有关个体的危险因素信息,为下一步对危险因素的个体化干预提供依据11、健康维护计划的内容 根据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的信息,确定干预措施,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筛检、免疫接种和化学预防。 12、社区概念 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13、社区公共卫生的概念

预防医学实习总结范文3篇

预防医学实习总结范文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预防医学实习总结范文一: 在学习了相关的《预防医学》知识后,这次小学期我来到社区参加了短期的预防医学社会实践,使我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社区医生作为最基层的医生,却担负着整个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调查随访、普及医学知识的任务,这不光需要全面的全科医学知识,更需要社区医生能全面地了解社区居民对预防服务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居民,不同的病种要进行不同的辅导。 社区见习不仅使我看到了社区医生是如何为病人个体和人群提供预防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也增强了我作为一名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促进了我从医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变。而且社区针对高血压与糖尿病病人管理的见习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对其目前所学的内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熟练程度,积累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解答居民各种咨询及进行健康宣教的经验。可以说,这种社区特定环境中的医患关系模式是我们不能在课本上学到的。 总之,以后无论是在专科医院里还是在社区诊所工作,掌握人群的健康问题特点十分必要,而不仅仅是治疗眼前就诊的病人。预防医学实习总结范文三: 一、见习地点的确定 拿着学校社实给的介绍信,第一反应是我应该要去哪里见习好呢?哪里会接受我去见习呢?而其作为一个读预防医学的医学生,毕业后很少去医院就职,虽然去医院学到的医学知识和操作可能会更多,听很多人说可以学到给病人清创、换药、缝合等等。如果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似乎会更贴近本专业所学的知识。一番思想斗争后,我决定去预防疾病控制中心见习,因为比较贴近自己的专业,多去了解,看看自己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可以多和这类职业的人沟通,有助于自己对未来分专业方向,就业有更清晰的了解。 来到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心的主任说明了情况后,他说,你选择的时机不对啊,现在临近过年了,都没什么活干了,要是忙的时候,比如有疫情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总结

绪论 ,它以个体与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就是保护、促进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与早逝 二.预防医学特点:1、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与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的关系;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三.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与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 3、个人因素。4卫生服务。 四.三级预防策略: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防止疾病的发生。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与恶化。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与伤残,延长生命。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 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定义内涵: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时人群。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就是:(1)揭示现象(2)找出原因(3)评价效果。4、流行病学研究与实践的目的就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1、分布论。2、病因论。3、健康-疾病连续带。4预防控制理论(三级预防理论)5、数理模型。6、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3)对比原则(核心)(4)代表性原则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2、探讨疾病的病因。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与预后评估。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5、流行病学分支。 第二章疾病分布 即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就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与人间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二.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与发病率一样,也就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使用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日、周、旬、月),常用于疾病暴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就是测量入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三.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1、地区分布: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就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2、时间分布 3、人群分布: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为一组称为一个出生队列,对其随访观察若干年,观察死亡等情况。 4、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群组中发病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总结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总结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 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预防医学旨在通过各种手段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群健康水平。而医学统计学则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医学数据,为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一、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健康教育、疫苗免疫、环境改善、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预防医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危险因素的暴露,以及提供疫苗和免疫接种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常见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等。 二级预防是指早期发现疾病,及早进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常规体检、筛查检查和定期的疾病复查等。 三级预防是指对已经患有疾病的患者,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和康复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的残疾率。常见的三级预防

措施包括规范用药、康复护理和定期随访等。 预防医学的实施需要有科学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实施机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生物学等。因此,预防医学需要采取多学科的综合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预防医学的实施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如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等。 二、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研究和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医学数据,帮助医学界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提供医学研究的科学依据。医学统计学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两个方面。 描述统计学用于对医学数据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如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特征等。常用的描述统计指标有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方差等。 推断统计学则是通过对样本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推断总体的特征和参数。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的特征进行统计推断。常用的推断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置信区间和相关分析等。 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药物的临床试验、治疗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医学

医学统计第二版预防医学2

医学统计第二版预防医学2 第一章 1、统计工作的步骤:①设计②收集资料③整理资料④分析资料(选) 2、三类资料:定量资料、定性资料、等级资料 定量资料特点:①个观察单位间只有量的差别②数据间有连续性(血脂、心率) 定性资料特点:①各观察单位间或相同或存在质的差别 (血型、性别)②有质的差别者之间无连续性 等级资料特点:①各观察单位间或相同或存在质的差别 ②各等级间只有顺序,而无数值大小,故等级之间不可度量 3、总体:是指按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取值的集合。分为有限和无限。 4、样本:是指从研究总体中随即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取值的集合。 5、同质性:同一总体或其样本中的观察单位在所取指标方面必须具有相同的性质,称为~。(与之相反的成为异质性或间质性)同质:研究对象的个体间具有相同的性质称为同质 ①研究对象的性质、影响条件或背景相同或非常接近 ②不同质的个体不能笼统的混在一起 6、参数:描述某总体特征的指标称总体参数,简称~。 7、统计量:描述某样本特征的指标称样本统计数,简称~。 8、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来表示,取值范围为0≤P≤1。 9、小概率事件:当某时间发生的概率P≤0.05,统计学常称该事件为~,其含义是该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小概率原理)。(简答) 10、医学统计学: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 1、变异:生物体在一种或多种(已知或未知的)不可控因素作用下所产生反映的综合表现。同质事物之间的差别称为变异: ①不同观察单位间的差别②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差别 2、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①解释资料的分布类型 ②看出频数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集中趋势、离散趋势 ③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的可疑值 ④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统计分析处理 3、定量资料的统计指标包括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⑴集中位置的描述 ①算数均数:适用于单峰对称分布资料,特别是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 ②几何均数:适用于等比资料或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③中位数和百分位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资料,尤其是偏态分布资料、开口资料或资料分布不明等。百分位数常用于确定参考值范围。 ⑵离散趋势的描述 ①全距(极差):反应资料分布的范围,只能初步反应变异的大小。 全距大,数据的变异度大,反之则变异度小。(各种类型) ②四分位数间距:较全距稳定,常与中位数一起,描述不对称分布资料,是两个特定的百分位数,第25%分位数P25和第75%分位数P75,记为Q L和Q U,Q U-Q L越大,数据变异度越大。 ③方差和标准差: ·描述对称分布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资料·计算标准误变异系数·估计正常值范围 ④变异系数CV (离散系数): ·比较度量衡单位不同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变异度·比较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变异度4、频数分布表⑴极差(全距):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R 组距 = 极差/组数

预防医学综合考点

2018年口腔助理医师《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医学统计学第二节医学统计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样本,同质,变异 2.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P值0-1,P≤0.05或P≤0.01---小概率事件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最关键,决定成败;搜集、整理、分析资料 二、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一)集中趋势指标 1.算术均数:μ---总体均数。样本均数---χ,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几何均数:G表示 3.中位数:n:奇数---中间;偶数---中间两个平均值 (二)离散趋势指标 1.全距:R 2.四分位数间距:Q 3.方差:σ2—总体方差,S2----样本方差σ2=Σ(χi-χ)2/N, 4.标准差:σ,S 5.变异系数:CV

(三)正态分布的特点、面积分布规律 1、标准正太分布:N(0,1);(2008)。 2、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规律: -1.96--+1.96,95%;-2.58--+2.58,99% 三、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推断 1.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2.标准误:衡量抽样误差大小,置信区间 3、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1)建立检验假设和设定检验水准: H1(备择假设)双侧μ≠μ0(或μ1≠μ2) 单倾μ>μ0 (或μ1>μ2)或μ<μ0 (或μ1<μ2) α(检验水准)=0.05或α=0.Ol 2).计算统计量:t值 3).确定P值和判断结果。 4、u检验和t检验:u检验---大样本,t检验---小样本,正太分布 四、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率: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2.构成比:某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3.相对比 五、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1、总体率(π)95%可信区间:P±1.96SP 总体率(π)99%可信区间:P±2.58SP 2、u检验和X2检验:X2检验:两个及两个以上率;

预防医学与统计学考试重点总结19

预防医学:以个体和确定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手段找出对人群健康影响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制定防治策略,并通过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服务达到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 健康:指心里、身体、、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及措施。 营养: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营养素: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 基础代谢: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即用于维持体温、心跳、呼吸、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基本功能的能量消耗。 食物中毒: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胃肠炎、亚急性疾病。 食品营养价值:指事物中营养舒及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事物特殊动力作用:指人物代谢因进食而稍有增加。 感染谱: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呈现为程度不同的反应,表现为隐形感染或显性感染或死亡等表现形式;一种传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称为感染谱。 归因危险度AR:也称特异危险度或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的差值,还可称为率差。 匹配:也称配比,是以对研究结果有干扰作用的某些变量为匹配变量。

要求对照组与病例组在匹配变量上保持一致的一种限制方法。 健康管理: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职业性病伤:指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或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的疾病及健康伤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 11疾病自然史:疾病从发生发展直到结局的自然过程 12健康疾病连续带: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机体疾病或健康标志的发生 13肠外营养:指通过肠道以外的通路及静脉途径输注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达到纠正或预防营养不良,维持营养平衡目的的营养补充方式14膳食指南: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制定的是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以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 15食物的热效应:指人体由于摄取食物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 16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感染发生发展直到结束的过程 18报告偏倚:指研究对象有意夸大或缩小某些信息而导致的系统误差 19累计发病率:观察期间发病例数与观察开始时的人数的比值 20发病密度:观察期间发病例数与观察人时数的比值 21医学参考值范围:指特定的“正常”人群的解剖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代谢产物含量等数据中大多数个体取值所在的范围

预防、统计学

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 1、预防医学是研究人群的健康和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2、由个体预防变为群体预防是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标志; 3、预防医学的工作模式:人群----健康----环境; 4、三级预防策略: ①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避免致病因素远离病因,是一种无病的提前预防;属于根本性预防; 主要预防疾病:职业病、地方病、传染病; ②二级预防:“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主要措施:“定期体检”、“筛检”; 主要预防疾病:肿瘤性疾病; ③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积极治疗并发症,防止伤残,促进康复; 主要预防疾病:心脑血管疾病; ※一级、二级没有治疗,只有三级有治疗; &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群体原则、现场原则、对比原则、代表原则; 二、研究方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 三、疾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A、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地区、时间、人群的发生、发展规律;(疾病在三间(时间、空间、人间)的发生、发展); B、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 ①发病率:新发生的病例;反映疾病流行情况最常用指标; ②患病率:目前所有新老病人的患病人数,常用于统计慢性病; 例:2015年调查高血压患者,调查1000人中,查出200人;2016年在1000人中查出210人; 发病率:新发病人数=210-200=10人;发病率=10/1000=1%; 患病率:患病总人数=210人;患病率=210/1000=21%; ③罹患率:局部范围短时间传染病的发病率; ④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总人数; ⑤病死率:得病而死的人数; 总结: 一年新发病例:发病率; 目前患有何种疾病:患病率; 突发小范围传染病:罹患率; C、疾病的流行强度; ①散发:发病率与历年水平相似,无传染关系;发病率较低; ②流行:发病率超过散发的水平3倍以上; ③大流行:疾病迅速发张,短时间跨省、跨国; ④爆发:短时间、小范围突发大量病例; D、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①现况研究:直接研究、不分组----抽查、普查; ②病例对照研究:分有病组、无病组; ③队列研究:分有暴露组(有危险因素)、无暴露组(无危险因素); ④临床试验:临床给药试验,分组,一组给药,一组给安慰剂; 1、现况研究:又叫横断面研究、又叫患病例研究;-----研究患病率; 主要用于不明原因得病后的研究; ①普查:患病率; ②抽样调查(抽查): A、最基本:随机抽样调查; B、系统抽样调查:先编号,在抽样; C、分层抽样:分类、分组、分群; ③无需设置对照组;

预防医学-医考讲义-第二单元 医学统计学方法

第二单元医学统计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的类型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集合。 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的集合。 2.同质和变异 同质: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完全相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相对的。 变异:是同质基础上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统计的任务就是在同质分组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体变异的研究,透过偶然现象,反映同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统计数据具有变异的特征。 3.变量和变量值 变量:观察对象的特征。 变量分为定量变量、定性变量、有序数据。 变量值:对变量观察或测量的结果。 4.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统计指标。μ,π,σ 统计量:样本的统计指标。,p,s 【例如】研究北京2012年正常成年男性的血压值。 研究对象观察单位变量 变量值同质 变异有限总体总体 参数样本统计量 5.误差 误差:观察值与实际值的差别称为误差。 误差包括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由于个体变异的存在,在抽样研究中产生的样本统计量与相应的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非抽样误差包括过失误差和系统误差。 6.概率 概率: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P值范围在0~1之间。 小概率事件:P<0.05为小概率。统计学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大可能发生。

(二)统计学工作基本步骤 1.统计设计。 2.数据整理。 3.统计描述。 4.统计推断。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描述统计是通过图表或统计指标,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数据的分布状态、数字特征进行估计和描述的方法。 (一)集中趋势指标 1.算数均数μ,

预防医学卫生学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1.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成分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2.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营养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限制氨基酸。 3.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4.尘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5.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相关疾病按发病机制分为三种类型:热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6.同质:指观察单位或观察指标受共同因素控制制约的部分 7.变异:在同地区,同年份,同年龄,健康男童的同质的基础上,测量得到个体的身高值却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这种个体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8.抽样误差:是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 9.均数抽样误差:由抽样引起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或样本均数之间的差异 10.直线相关系数:亦称Pearson相关系数,是描述两个变量间直线相关的密划程度与方向的统计指标 11.偏倚:即系统误差,在研究或推论中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其真实值。 12.暴露:是指研究对象(病例和对照)具有某种可疑与患病有关的特征,或曾受到过某种可疑与患病有关的因子的影响 13.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

第九章预防医学

第九章预防医学 考点1绪论 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它既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也包括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职业病、地方病、传染病等病因明确的疾病,应以第一级预防为主第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对于传染病,除了“三早”,尚需做到疫情早报告、患者早隔离,即“五早”第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考点2医学统计学方法 1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 ①算术均数: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或平均水平的最常用统计指标。主要适用于对称分布或偏态不大的资料,尤其是正态分布的资料。 ②几何均数:常用来反映一组含多个数量级的数据的集中位置,适用于等比资料,尤其是原始资料的对数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如抗体滴度、细菌计数、药物平均效价等。 ③中位数: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的观察值中位次居中的数值。适用于描述任何分布,特别是偏态分布资料以及频数分布末端无确定数据资料的中心位置。中位数的直接计算:样本含量不大时,将其按大小顺序排列,样本含量为奇数时,位置居中的那个数值就是中位数,样本含量为偶数时位置居中的两个数值的平均值为中位数。 ④百分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并计算相应的累计百分位,则某一百分位所对应数据的值就称为这一百分位的百分位数,P50即为中位数。

(2)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 ①极差:又称全距,粗略反映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粗略反映变异程度,不稳定。 ②四分位数间距:P75和P25分别称为上、下四分位数。四分位数间距Q是全部观察值中居中的一半数值散布的范围。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 ③方差利标准差:总体观测值的离均差平方和的算术均数称为总体方差。总体方差的平方根称为总体标准差。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尤其是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 ④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算术均数之比。适用于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的两组观察值间变异程度的比较 2.统计资料的分类 一定义特点计数资料又称定性资料。按观察单位品质标志分组,再清点各组的例数所得的资料特点:一般无计量单位,如肤色、血型、职业、性别等计量资料又称定量资料。是用仪器、工具等定量方法对观察单位测量某指标值所得到的资料特点:有计量单位,如患者的身高 (cm)、体重(kg)、血压(mmHg)、脉搏(次/分)、红细胞计数(1012/1)等等级资料又称半定量资料。根据观察单位某指标量的大小、深浅或严重程度分组,得到的各等级组观察单位数特点:有大小顺序,所以也叫有序分类资料。癌症分期:早、中、晚;药物疗效:治愈、好转、无效、死亡;尿蛋白:一、土、+、++、+++及以上变量是统计学研究中对象的特征,在数量标志中,不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常量或参数,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由可变数量标志构造的各种指标也称为变量。它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一个定量变量要么是离散的,要么是连续的离散型变量:在一定区间变量取值为有限个,相当于计数资料连续型变量:在一定区间变量取值为无限个,相当于计量资料等级(有序)变量:相当于等级资料 3.定量资料的统计学推断

预防医学笔记

预防医学 第一节绪论 一、预防医学的概述 1.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对象; 2.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疾病的因子---病因 第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已患病者,促康复 第二节医学统计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样本,同质,变异 2.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P值0--1, P≤0.05或P≤0.01---小概率事件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最关键,决定成败;搜集、整理、分析资料 二、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一集中趋势指标 1.算术均数:μ---总体均数;样本均数---χ,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几何均数:G表示 3.中位数:n:奇数---中间;偶数---中间两个平均值 二离散趋势指标 1.全距: R 2.四分位数间距:Q 3.方差:σ2—总体方差,S2----样本方差σ2=Σχi-χ2/N, 4.标准差:σ,S 5.变异系数:CV 三正态分布的特点、面积分布规律 1、标准正太分布:N0,1;2008; 2、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规律: +,95%;+,99% 三、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推断 1.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2.标准误:衡量抽样误差大小,置信区间 3、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1建立检验假设和设定检验水准:

H1备择假设双侧μ≠μ 0或μ 1 ≠μ 2 单倾μ>μ 0或μ 1 >μ 2 或μ<μ 或μ 1 <μ 2 α检验水准=0.05或α=0.Ol 2.计算统计量:t值 3.确定P值和判断结果; 4、u检验和t检验:u检验---大样本,t检验---小样本,正太分布 四、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率: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2.构成比:某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3.相对比 五、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1、总体率π95%可信区间:P± 总体率π99%可信区间:P± 2、u检验和X2检验: X2检验:两个及两个以上率; 六、统计表和统计图

预防医学重点总结

预防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篇:预防医学重点总结 预防医学:是在基础学科(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环境医学的基础上,应用并发展环境与健康效应结局的基本理论,研究自然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机体健康作用机理和疾病发生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目标是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或者脱离良好健康状态事件的发生率。第二级预防:目标是通过早期发现来减少患病,又称临床前期预防。第三级预防:目标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或残疾又称临床期预防。健康: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6 三级预防: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的决定因素的特点将公共卫生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实施的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统一性;人体结构和功能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9 食物链: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链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生物放大作用: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多加大,这种情况叫做,,生物蓄积作用: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的延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称为,,生物浓缩作用: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逐渐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的浓度,称为。环境污染: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因子)进入环境后,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可对人群或生物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危害称为,,5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亦称原生污染和二次污染亦称次生污染。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作用。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