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最新进展

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最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类型。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引起,导致血糖升高。药物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一、口服降糖药物的创新

1. 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是目前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葡萄糖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减少对食物的摄入等机制,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目前,新一代双胍类药物已经问世,如特格列汀,具有更强的血糖控制效果,并在药物的副作用上有所改善。

2. 瑞格列奈类药物

瑞格列奈类药物是一种新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骨胶原样三肽受体的激活来降低餐后血糖。这类药物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的效果备受关注,被视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希望。

二、胰岛素治疗的创新

1. 超快速胰岛素

超快速胰岛素是近年来的一项进展,其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新型胰岛素具有了更快的吸收速度和更高的生物活性,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血糖危象等紧急情况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是一种用于胰岛素治疗的设备,通过将胰岛素持续注入患者体内,模拟胰岛素自然分泌的方式,提供给患者更加精准的胰岛素治疗。中国在胰岛素泵的研究与开发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技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越来越受重视。

三、个体化治疗的创新

1. 血糖监测技术

血糖监测技术是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早期的血糖监测主要依赖于测指尖血糖,但该方式对患者而言存在较大的痛苦和不便。现在,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进步,无痛血糖监测设备已经问世,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便利性。

2. 药物个体化治疗

药物个体化治疗指的是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个体特征,比如年龄、生活习惯、合并症等,来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中国也在药物个体化治疗方面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综上所述,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进展。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方面的创新使得血糖控制更加

精确有效,个体化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些进展不仅提高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为糖尿病的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药物治疗

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口服降糖药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 抑制剂) 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TZDs、α- 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4 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 GLP-l 的分解而增加 GLP-l 浓度,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TZDs 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 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 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 2 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 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 2 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 2 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 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变化不大。因此,随着 2 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 的依赖性逐渐增大。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的联合治疗。 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葡萄 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 作为 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 下降 1%~2% 并可使体重下降。在 UKPDS 试验中,二甲双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 2 型糖尿 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反应,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 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反应发生的危险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 (血肌酐 水平男性>1.5 mg/d1,女性>1.4 mg/dl 或肾小球滤过率<60 m1/ 分)、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以使 HbA1c 降低 1%~2%,是目前许 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 2 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 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反应,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 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 天只需服用 1 次的磺脲类药物。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固定剂量合剂。 TZDs TZDs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在我国上市的 TZDs 主要有马来酸罗格列酮和盐酸吡格列酮。临床试验显示,TZDs 可以使 HbA1c 下降 1.0%~1.5%。TZDs 单 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体重增 加和水肿是 TZDs 的常见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TZDs 的使 用还与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相关。有心力衰竭 [纽约心脏学会(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活动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一) 2型糖尿病的治疗多年以来一直以降低血糖为最终目标,直到近年众多内分泌专家和学者发现,糖尿病是一种以肥胖为中心的胰岛素抵抗,人们才开始关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等因素。2001年美国著名的麦卡瑞教授提出了导致2型糖尿病和大血管病变发生是由于游离脂肪酸的脂毒性,其最终会产生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的概念。就此从根本上树立了糖尿病治疗不仅仅是控制血糖升高而且需要控制代谢紊乱的全新概念。 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它常以肥胖为中心伴有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和糖代谢紊乱等。通常2型糖尿病病人中50%的患者伴有一种其它代谢紊乱,40%的患者伴有二种或三种,只有10%的患者不伴有其它代谢紊乱。可见9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升高同时会并有高血压、肥胖、脂代谢紊乱等。因而单纯控制血糖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树立超越降糖的新概念。 ﻫ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包括2型糖尿病的糖耐量轻度增高(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临床上诊断有胰岛素抵抗,也将视为代谢紊乱综合的必要条件之一。1999年WHO提出如果葡萄糖不耐受(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和(或)胰岛素抵抗合并有(1)高血压(2)脂代谢紊乱(3)中心型肥胖(4)微量白蛋白尿(大血管病变前一种标志)这四种辅助条件中的2个条件,就表明患者有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ﻫﻫ代谢综合征引起的后果是多重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一个患者身上集聚出现,其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大血管病变以及脑中风的危险大为增加。因而所有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良好控制血糖、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控制高血压、改善脂代谢紊乱等。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既可以降糖又可以提供降糖外额外利益的药物,经济而方便的满足治疗要求,达到最终控制糖尿病的目标。 ﻫ目前已证实2型糖尿病中微血管病变与血糖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大血管病变则是由于中心型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纤溶系统异常,多囊卵巢综合症等造成内皮细胞的损害加快,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所以我们对2型糖尿病更要关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所造成的代谢紊乱。 这几年,胰岛素抵抗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胰岛素抵抗是指在正常胰岛素水平下不能发挥降糖作用。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信号传递发生了障碍,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不能有效结合。胰岛素受体是一个四聚体,含2个β亚单位,2个α亚单位,β亚单位含酪氨酸激酶活化物,激活了胰岛素受体DSI,并进一步激活磷酯酰激存酶Ⅲ,从而控制糖脂代谢。这些传导受体作用于浆细胞膜抗原,一旦抗原明显增加会减少这些酶的活性,葡萄糖转运因子4就不能到达细胞表面,葡萄糖就不能进入细胞,导致信号传递障碍。这是2型糖尿病发生代谢紊乱的主要环节。胰岛素抵抗从2型糖尿病开始前的10年中就存在,并延续至整个疾病中。早期,胰岛素的分泌能够代偿胰岛素抵抗的产生,到IGT阶段,代偿发生下降,血糖开始升高。2型糖尿病病人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胰岛素分泌不断下降,血糖水平不断升高,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可见早期干预可以使血糖不再增高,代谢紊乱得到很好的控制。如同飘浮的冰山深埋于水下不易被发现的部分,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患病中也不易发现。在空腹血糖升高而不伴有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的早期糖代谢受损时,胰岛素敏感性已下降到原来水平的70%,同时大血管病变已有10%增加。等到IGT阶段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升高时,胰岛素敏感性已下降50%,大血管病变也达到40%。直至2型糖尿病阶段胰岛素敏感已是原来的30%,胰岛素分泌下降50%,大血管病发症发生率则达到50%。在IFG阶段,由于不断增加的胰岛素抵抗,大血管病变已经发生。 ﻫ目前对抗糖尿病药物的评价已经有了新的标准。这就是不仅要评价其控制血糖方面的作用,也要评价其对代谢综合症中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抗糖尿病药物中,格华止通过改善β细胞的功能、降低肝糖异生、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降低脂毒性,增加外周糖的利用,从而全面而安全的降糖。由于它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同时起到降糖和纠正代谢紊乱的作用,因而对心血管病变有显著的干预作用。格华止循证医学的研究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首先要看的还是对血糖的控制。临床实验证明:格华止可以降低空腹血糖78mg/dl,餐后血糖下降83mg/dl。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一段时期的血糖标准)下降1.5-2%,大多数抗糖尿病药物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1.5%。与其它类药物比降低FP G和HbA1c效果显著。目前美国在格华止治疗糖尿病的剂量选择是2000mg/天,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可达2%。研究证明:格华止在使用剂量500mg/天时,即可产生明显的降糖作用。但如果剂量达到1700-2000mg/天时,格华止能够表现出额外的作用,表现在对抗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降低体重和降低脂毒性作用。因此现在普遍的格华止使用剂量均在2000m g/天。从格华止剂量疗效依赖性研究中还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不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50mg/天、500mg/天、2000mg/天的比对,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而且都是可以耐受的。ﻫ 在评价抗糖尿病药物疗效的新标准中,第二个需要我们重视的是脂毒性。脂毒性是导致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衰竭和进行性发展主要因素。在脂毒性的研究中游离脂肪酸是受关注最多的,它不仅能够抑制葡萄糖进入肌肉组织,使高血糖明显加重,

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最新进展

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最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类型。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引起,导致血糖升高。药物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一、口服降糖药物的创新 1. 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是目前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葡萄糖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减少对食物的摄入等机制,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目前,新一代双胍类药物已经问世,如特格列汀,具有更强的血糖控制效果,并在药物的副作用上有所改善。 2. 瑞格列奈类药物 瑞格列奈类药物是一种新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骨胶原样三肽受体的激活来降低餐后血糖。这类药物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的效果备受关注,被视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希望。 二、胰岛素治疗的创新 1. 超快速胰岛素

超快速胰岛素是近年来的一项进展,其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新型胰岛素具有了更快的吸收速度和更高的生物活性,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血糖危象等紧急情况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是一种用于胰岛素治疗的设备,通过将胰岛素持续注入患者体内,模拟胰岛素自然分泌的方式,提供给患者更加精准的胰岛素治疗。中国在胰岛素泵的研究与开发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技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越来越受重视。 三、个体化治疗的创新 1. 血糖监测技术 血糖监测技术是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早期的血糖监测主要依赖于测指尖血糖,但该方式对患者而言存在较大的痛苦和不便。现在,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进步,无痛血糖监测设备已经问世,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便利性。 2. 药物个体化治疗 药物个体化治疗指的是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个体特征,比如年龄、生活习惯、合并症等,来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中国也在药物个体化治疗方面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综上所述,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进展。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方面的创新使得血糖控制更加

2021缓解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

2021缓解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 一、前言 2型糖尿病(T2DM)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但近年来随着T2DM疾病谱的改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认识正在逐渐改变。 近4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超重及肥胖患病率的升高。因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肥胖也造成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 从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到糖尿病阶段,血糖是一个连续升高的过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也随之连续升高。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通过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干预,均可减缓糖尿病前期发展到糖尿病,或使已经发生的高血糖逆转并停留在正常水平(T2DM缓解)。因目前尚无任何措施通过阶性干预,可有效终止T2DM自然病程,保持T2DM缓解状态需要持续的干预措施。缓解T2DM可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减轻心理负担,提升生活质量和增强依从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并发 症发生风险。

2016年WHO《全球糖尿病报告》明确提出,可通过减重和限制能量摄入实现缓解T2DM。 糖尿病的治疗除采用生活方式管理、药物治疗、治疗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外,对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在丁2口乂早期通过生活方式和药物手段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体重而缓解丁2口乂,应成为当代治疗 T2DM的新策略和常规临床实践。 二、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形成 三、丁2口乂缓解的定义 推荐1:丁2口乂缓解的定义采用2021年ADA"2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和解释”中对丁2口乂缓解的定义。(证据级别4,推荐级别D) 四、T2DM缓解的机制 推荐2:T2DM缓解与纠正肥胖或显著改善体重、脂肪肝、脂肪胰、IR、高胰岛素血症相关,并与纠正高糖毒性及胰岛§细胞去分化与转分化相关。(证据级别2@,推荐级别:B) 1.纠正胰岛§细胞去分化

2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新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新进展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2型糖尿病(T2DM)多通过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方式治疗,但难以彻底根治,并发症发生率依然比较高。近年,国内外一直致力于新型治疗方法研究,在药物、手术、中医药、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报告作如下综述。 1新型降糖药物 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在糖酵解中,葡萄糖激酶(GK)为首个重点酶,分泌载体为肝细胞、胰腺细胞,其不仅对细胞内葡萄糖具有催化作用,使其呈现磷酸化,还可对体内血糖平衡进行有效调控,使胰岛素分泌、葡萄糖分解代谢等加速。现阶段,苯丙咪唑类、肽类等GK激动剂正处于试验环节,但其会诱发低血糖、脂代谢紊乱,故而,研发受限。 胆酸螫合剂考来维仑:考来维仑释放大量胰高血糖素养肽1(GLP-1),使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较以往明显增多,其抵抗能力也随之改善,既能够使血糖降低,还可对血脂紊乱情况进行有效改善[1]。该药物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后,在T2DM辅助治疗中效果显著。 胰淀粉样肽:其本质为胰淀素类似物,分泌载体为胰岛β细胞,受葡萄糖作用,与胰岛素同时分泌,使餐后胰高血糖素明显降低,胃部排空延缓,控制食欲,促进血糖、体质量改善。诸如,普兰林肽,现已获美国FDA认可,在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加以应用。 G蛋白偶联受体119:T2DM患者发病过程中,β细胞功能处于受损状态,而G蛋白偶联受体119表达环境是特定的,诸如,K细胞、L细胞、胰岛β细胞等。同时使用特异激动剂,使环磷酸腺苷水平提高,对上述表达环境产生刺激,促进CLP—1分泌,使胰岛素敏感性间接改善。这一药物安全性强,不仅能够对β细胞功能进行有效保护,还能够使患者体质量明显减轻,利于病情改善。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该物质可还原皮质醇,增强其活性,使患者糖皮质激素水平明显提高。故而,在T2DM治疗中,可对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进行选择性抑制。诸如,MK0916、AMG221等均处于研发状态。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当胰岛素信号处于转导状态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发挥负性调节性能,倘若其过表达,会使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活性明显降低,对胰岛素受体、胰岛素结合等非常不利,发生胰岛素抵抗情况,诱发高血糖。此类药物尚处于研发阶段,临床研究中,正尝试从肉桂等植物中提取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速释片在T2DM治疗中已获FDA批准认证,其

糖尿病治疗新进展(两篇)2024

引言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糖尿病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难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医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治疗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其中包括胰岛素治疗的创新、口服降糖药物的研发、营养治疗的优化、个体化治疗的策略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正文内容: 一、胰岛素治疗的创新 1.1高效胰岛素的进一步研发与应用 1.2基于肠胃道的胰岛素释放剂的研究进展 1.3胰岛素泵的改良与优化 1.4胰岛素口服制剂的研发与应用 1.5组织工程胰岛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二、口服降糖药物的研发 2.1新一代GLP1受体激动剂的开发 2.2SGLT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3双胍类药物的创新应用 2.4胰岛素增敏剂的研究与开发

2.5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新进展 三、营养治疗的优化 3.1个体化膳食指导的实施 3.2高纤维饮食的疗效与推广 3.3微生物组与糖尿病的关系 3.4膳食补充剂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3.5运动与糖尿病的结合治疗 四、个体化治疗的策略 4.1基因检测与糖尿病风险评估 4.2个体化阶梯治疗方案的制定 4.3医生与患者合作的关键性 4.4糖尿病教育与患者自我管理 4.5药物个体化治疗的前景与挑战 五、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5.1微血管并发症的综合治疗策略 5.2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5.3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与治疗 5.4肾脏并发症的干预与治疗 5.5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治疗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胰岛素治疗的创新使得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更加方便和有效。新一代口服降糖药物的研发产生了更多选择,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营养治疗的优化使得患者在控制饮食和血糖方面有更好的指导。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使得治疗更加有针对性和个体化。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成为治疗的重点。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和研究。为了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 引言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世界性流行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不断涌现,带来了积极的希望,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介绍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包括针对糖尿病的药物研发、胰岛移植技术、干细胞治疗、人工胰腺和人工胰岛等新技术的应用。 正文内容: 一、药物研发的新进展

2023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 识(完整版) 摘要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进展性疾病,单药治疗经常难以有效满足临床需求。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FDC),包括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二甲双胍FDC、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二甲双胍FDC、噻唑烷二酮类/二甲双胍FDC、格列奈类/二甲双胍FDC、磺脲类/二甲双胍FDC,被证明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降低医疗花费。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FDC在T2DM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共识旨在增进临床医师对此类药物的了解,规范二甲双胍为基础FDC的临床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迅速攀升至11.2%,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目前糖尿病治疗的达标率低,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7%的患者比例不足50%[1, 2],而患者依从性较差,联合治疗过晚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血糖不达标是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项纳入了34 737例T2DM患者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新诊断且诊断后至少存活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诊断后第1年的HbA1c≥6.5%与预后较差相关,以病程<1年暴露期间HbA1c<6.5%为参照,HbA1c≥6.5%与

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相关,HbA1c≥7.0%与死亡率增加相关[3]。因此,在糖尿病诊断后1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与未来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长期风险直接相关,早期控制血糖达标(一般HbA1c<7%,个体化目标为HbA1c<6.5%)仍然是当前的主要任务[2]。二甲双胍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基础用药[2,4],但由于高血糖发生的机制复杂,随着T2DM的进展,单药治疗达标率低,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依从性差。因此,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fixed-dose combination,FDC)成为联合治疗的重要选择,在T2DM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增进临床医师对此类药物的了解,促进合理应用,国内相关专家成立了《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编写组,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并基于临床实践,撰写了本共识,以期规范以二甲双胍为基础FDC的临床应用。 降糖药物FDC应用优势和基本原则 一、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必要性 为实现血糖达标,大多数T2DM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当单药治疗血糖不达标时,应及时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2]。对于血糖明显升高的新发T2DM患者,推荐两种降糖药物起始联合治疗[4]。研究显示,我国超过50%的新诊断T2DM患者仅接受口服单药治疗[5]。由于单药治疗无法满足所有T2DM患者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要求,使血糖控制在起始治疗即不达标。VERIFY研究显示,平均HbA1c≥6.7%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国内权威的指导手册,旨在为临床医生等专业人士提供最新的2型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指引。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规范和要求。 在预防方面,指南提出了重要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体重管理等。合理饮食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建议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适量运动对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跳舞和游泳等。体重管理是控制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议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在诊断方面,指南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如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 ≥11.1mmol/L等,能够进行确诊。 在治疗和管理方面,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原则和建议。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支持和教育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和其他降血糖药物的使用。在指南中,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病程和并发症等情况做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伴发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并发症,预防和管理这些并发症对于减轻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指南建议定期进行并发症的筛查和管理,提出了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的目标值。

总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是一份权威且全面指导2型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手册,为临床医生等专业人士提供了科学、可操作的指导建议。通过遵循指南的指导,能够更好地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要点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持续增长。最新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11.2%,知晓率36.5%,治疗率32.2%,控制率49.2%。备注:中国≥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1/4。 要点2:HbA1c正式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新指南终于将HbA1c正式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当中,以HbA1c≥6.5%作为切点,辅助糖尿病的诊断。 温馨提示: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是糖尿病诊

断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就临床诊断而言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中的葡萄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形成,其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无关。虽然我国的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各地区差别仍较大。因此,本指南推荐,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要点3: HbA1c个体化控制目标设定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影响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1.不可变因素:年龄、糖尿病病程、预期寿命、合并症、并发症、对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耐受性;2.可变因素:患者主观意愿、资源及支持系统、是否使用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深涛 糖尿病(DM)是一种由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疾病[1]。糖尿病所引发的物质代谢紊乱可致全身组织器官结构的损害和功能的异常,特别是各种并发症导致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而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2000~2030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在1.8亿的基础上增加1倍,其中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而中国将是第二大来源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将以3000万~5000万之病人数成为2型糖尿病大国。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非常急迫的重要意义。 中医认识和治疗糖尿病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中医文献中就有关于“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记载,已经认识到饮食情志失节、肥胖等与糖尿病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疗法和体育疗法。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消渴病的独特理论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经后世医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理论和实践日趋完善,在防治糖尿病特别是在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并且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降血糖效果不甚理想,相关的一些研究可重复性差等问题,能否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和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糖尿病的现代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慢性的、逐渐演变的过程,是在遗传基础上,环境因素作用的积累、年龄的增长导致血糖水平的逐渐升高和葡萄糖耐量的缓慢减低。WHO(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但其病因病机仍尚未确切,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参与的复杂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缺乏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状态[2]。因此,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而胰岛素抵抗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强调以治疗DM的不同药物作用于该病理生理基础的不同环节,但血糖达标仍是目前的主要指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控制控制目标,空腹血糖(FPG)应〈6。1mmol/L、餐后血糖(PPG)〈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血压〈130/85mmHg。目前抗糖尿病药物主要是控制高血糖,包括口服降糖尿病药、胰岛素及类似物等。(一)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治疗 传统药物传统治疗DM药物包括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胰岛素促分泌剂是通过抑制A TP依赖性钾通道造成K+外流,使B细胞去极化,引起Ca2+内流增加,从而诱发胰岛素分泌。主要包括发下二类: 磺脲类常见的降糖药,有氯磺丙脲和甲苯磺丁脲(D860)、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部分药物可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糖的输出。长期服用会使胰腺B细胞疲劳且功能降低,损伤肝肾,低血糖等。 美格替耐类主要包括餐时血糖调节剂和胰岛素分泌模式调节剂:

卡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研究

卡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2 型糖尿 病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评估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联合二 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治疗12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20年 6月~2021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观察组采取卡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采取格列美 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的FBG、2hPBG、HbAlc、体重变化、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FBG、2hPBG、HbAlc、体重指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卡格列 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使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控制不当的2型糖尿病患 者FBG、2hPBG、HbAlc和体重降低,耐受性良好。 关键词:(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针对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致病机制的多种降血糖药物可用于治疗 2型糖尿病[1]。然而,许多患者即使采用联合治疗也无法达到或维持推荐的血糖 目标,而联合药物治疗的时机往往会被延迟[2]。即使血糖控制达标,也有可能会 受到药物副作用的限制,如体重增加和低血糖[3]。因此,需要与现有药物具有互 补作用机制的药物,以进一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肾脏在调节血糖水平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肾脏对葡萄糖的再吸收由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和2(SGLT1和SGLT2)介导,这两种转运蛋白均位于刷状缘膜上,SGLT2负责近端小管中绝大多数的肾脏 葡萄糖再吸收[4]。对根皮苷(一种有效的非选择性SGLT抑制剂)的初步临床前 研究表明,阻断这些转运体可促进尿液中的葡萄糖排出,从而显著降低血糖。基 于以上认识基础,研发了选择性SGLT2抑制剂,以针对这种特定的葡萄糖转运蛋 白进行抗糖尿病治疗[5]。SGLT2抑制剂除了降血糖,因为尿糖排泄,多余的热量 被排出,还兼有降低体重的作用[5]。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论文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论文 论文一般比较麻烦,连格式都得做好,写论文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也不是很难只要你知道了格式,找到了材料,就方便多了。以下是由大全为大家整理的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大全。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近20年来,糖尿病发病率迅速上升,以2型糖尿病急剧上升为主。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从中西医两方面做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1 西药治疗 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仍以胰岛素为主,现在已经开发出多种胰岛素类的药品。长效胰岛素类似物NN 304,静脉滴注后约45 min血糖降到最低点,降糖平缓,不引起夜间低血糖。能与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HOE 901又称精氨酸—甘氨酸人胰岛素,其作用缓慢,可维持24 h,与餐前注射超短效胰岛素联合使用,可较好地模拟生理性的胰岛素血浓度水平。人胰岛素是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生物制剂,和人体分泌的胰岛素结构完全相同。其生物利用度高,免疫性小,过敏反应少。临床试用表明,餐前吸人雾化胰岛素具有良好的耐受,降糖效果与皮下注射胰岛素一样安全、有效。天冬氨酸胰岛素是一种新型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其在健康人中观察皮下注射后吸收比人胰岛素快1倍,适宜于餐后高血糖的治疗。降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效果更好[2-4]。 糖原异生抑制剂:糖原异生过多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发现许多糖异生抑制剂具有降血糖的效果。糖异生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长链脂肪酸氧化。当糖尿病控制不佳时,脂肪分解过程中长链脂肪酸氧化增多,致糖异生作用增强。主要有3种:①长链脂肪酰转移酶Ⅰ抑制剂;②脂酰内毒碱转换酶抑制剂;②丙酮酸羧化酶抑制剂。Etomoxir等长链脂肪酰转移酶Ⅰ抑制剂可特异性地抑制长链脂肪酸氧化,增加葡萄糖利用,抑制糖原异生。临床研究证实,对IDDM型和NIDDM型糖尿病疗效佳[5-7]。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比较成熟的治疗糖尿病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具有延缓或减少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及环境餐后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且被证明

达格列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采取达格列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 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1~2022.12期间我院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 血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二甲双胍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给 予研究组达格列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的97.50%低于对照组的85.00%(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采取达格列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可促使临床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达格列净;苯磺酸氨氯地平;二甲双胍;临床效果 2型糖尿病、高血压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两种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老年群体,这两种疾病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存在,长期血糖、血压控制不佳可诱 发多种并发症,如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感染、神经 病变、酮症酸中毒、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故需及早 治疗[1]。苯磺酸氨氯地平是常用降压药,可通过降低血管外周阻力而发挥降压作用。 达格列净是一种不依赖胰岛素的新型降糖药,该药不仅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还具 有控制血压、减重等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该药不 良反应少,安全性高[2]。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达格列净、苯磺酸氨氯地平可促使临床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3]。本研究即探讨了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采取以上两种药物治疗的效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2.1~2022.12期间我院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 将其分为2组,即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 57.16±8.01岁)和研究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4~72岁,平均 57.48±8.82岁)。纳入标准:①均经确诊;②无其它慢性疾病;③患者本人同意研究。排除标准:①已经出现严重并发症;②合并精神障碍;③合并恶性肿瘤;④依 从性极差。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2023年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年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强化血糖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快速减轻高糖毒性和改善患者预后。尽管大型临床研究对〃强化血糖控制能否降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结果不完全一致,但针对大型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使大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9%,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降低15%,尤其是年轻、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个体更能从中获益。当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不仅受血糖的影响,也受血压、血脂等多种代谢因素的影响。为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转归,临床上应重视以血糖控制为基础兼顾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推荐,新诊断T2DM患者如糖化血红蛋白(g1ycatedKemogIobinAi c,HbAi c)≥9.0%或空腹血糖(fastingp1asmag1ucose,FPG)≥11.1mmo1/1z或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者,可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上也在已经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血糖仍明显升高(如HbAιc≥9.0%)或已起始胰岛素治疗但仍未达到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中,应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血糖控制以利于后续管理。 一、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定义和临床获益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通过每日多次 (3~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ontinuoussubcutaneousinsu1ininfusion,CSII),使血糖快速达标的一种治疗方法。实施该治疗方案时需要对胰岛素剂量进行精细化调整,减少低血糖不良事件。为确保患者安全和缩短达标时间,一般需要患者住院治疗。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通过快速解除高糖毒性,发挥促进β细胞功能恢复并改善靶器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我国学者在新诊断T2DM患者中进行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2~3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显著修复B 细胞功能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重塑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CSII组和每日4次胰岛素注射组的患者分别有51%和45%获得了1年以上的糖尿病缓解,即无需使用降糖药物,仅依靠生活方式管理维持FPG<7.0mmo1∕1x餐后2h血糖(2hpostprandia1b1oodg1ucose,2hPG)<10.0mmo1/1的状态,这一作用已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对于不同病程的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二.治疗目的和分层血糖控制目标 T2DM本身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在实施强化治疗前需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实施强化治疗的目的,进而确定后续的院内和院外管理策略。处于不同病程阶段的T2DM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目的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层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

最新:基层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及起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基层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及起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完整版) 基层医生面对越来越多的降糖药物,经常遇到如何开始糖尿病基础治疗、合理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口服降糖药(OAD)、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如何起始不同类型胰岛素联合治疗、血糖达标后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方案如何调整等问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订《基层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及起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指导基层医生在T2DM治疗中,对饮食、运动和二甲双胍基础治疗血糖不达标的情况,根据患者血糖和HbA1c水平,合理进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及起始胰岛素治疗直至达标和达标后维持降糖治疗方案的优化。 一、不同糖尿病人群HbA1c标准 目前,HbA1c仍然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治疗效果的最主要指标。制定HbA1c控制目标应兼顾大血管、微血管获益与发生不良反应(低血糖、体重增加等)风险之间的平衡。《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HbA1c的控制目标为<7.0%。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CVD)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

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根据《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HbA1c分层控制目标值建议:HbA1c <6.5%适用于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CVD的T2DM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HbA1c<7.0%适用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HbA1c<8.0%适用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严重合并症的T2DM患者。 二、二甲双胍是T2DM基础用药 双胍类药物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是目前最常用的降糖药,以具有良好降糖作用、多种降糖作用之外的潜在益处、优越的费效比、良好的药物可及性、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临床用药经验丰富等优点,成为治疗T2DM的基础用药,如无禁忌证且能耐受药物者,应贯穿药物治疗全程。二甲双胍可使心血管及重要脏器获益,且体重不是使用其治疗的决定因素,无论对于超重、肥胖或体重正常患者,国内外糖尿病指南均将二甲双胍推荐为治疗T2DM的首选用药。在500~2000 mg/d剂量范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感染、缺氧、接受大手术、酗酒等患者;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时,应暂停用二甲双胍且多饮水,在检查完至少48 h且复查肾功能无恶化后可继续用药。有二甲双胍禁忌证或胃肠反应不耐受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

最新: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

最新: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 将HbA“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xn 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要个体化 新增了个体化HbAi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HbAi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并将个体化目标的原则应用彩图表示。年龄较轻、 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 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y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控制目标。 降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流程图 近几年,国内上市了多种具有新的降糖机制的药物,本版指南对这些 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证据做了及时更新,并在附录中全部列入。 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仍然是本版指南中制定降糖 药物治疗流程图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使用时间长、经过大型临床试验 和其他循证医学硏究证明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的药物放在优先选用的 位置上。

关于糖尿病高血糖治疗流程图,分为单药治疗、二联治疗(分为口服类和注射类)、三联治疗和胰岛素多次注射。二联治疗时可以选择多种药物,并根据有或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ASCVD )及高危因素、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选择合适的药物。指南中强调了高血糖药物治疗要点,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呱是T2DM 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弧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冶疗要点包括:(1 )米用1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米用2 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2 )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肌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 GLP-1RA )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 SGLT2i )。( 3 ) 合并慢性肾脏病或心力衰竭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ic是否达标, 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呱的基础上加用SGLT2i ;合并慢性肾脏病的T2DM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 O 其他部分的更新要点 1 •在糖尿病眼底病的检查中增加了新的诊断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