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子实验报告

浮沉子实验报告
浮沉子实验报告

浮沉子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可乐瓶里的浮沉子实验报告

制作人:甘胜军(68)、张萍萍(13)

实验器材:可乐瓶1个,小药瓶1个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开始小药瓶悬浮在水中;用手挤压可乐瓶,就可以看到小药瓶下沉了;松开手,

小药瓶又浮了起来,恢复到初始状态。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而且随着你手的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

实验原理:

(1)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浮沉子不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2)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如右图示),小瓶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向下沉。

如果手用力恰当,使得浸没在水中的浮沉子所受的浮力与重力平衡,则浮沉子将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通过这个精彩的实验,你不仅能看到颇为生动有趣的现象,也一定能启迪你的智慧。现在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那么请你用身边的材料也快来做个浮沉子吧!和你的同学、朋友们做的浮沉子,比一比,交流探讨探讨,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篇二: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

题记: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正是实验家使理论家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帕格尔斯,物理学家。

“浮沉子”原名“笛卡儿潜水器”,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 1596-1650)在十七世纪为了示范浮力定律而发明的。“浮沉子”也是八年级物理浮力学习后一个课外小实验。“浮沉子”不仅是一个“好玩”的玩具,其中还包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呢!

先让我们用身边的材料做个浮沉子吧!开动你的大脑,相信你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会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所需器材:

一个大瓶:大饮料瓶(可乐瓶、雪碧瓶、纯净水瓶皆可);浮沉子材料:小玻璃瓶、小药瓶、笔的外壳、笔套等一端开口,另一端密闭的小瓶(能放入大瓶中)皆可制作;扎丝一段(细铁丝、细铜丝、细铅丝皆可)。

制作方法:

1、在小瓶开口端缠绕几圈细铁丝,倒置放入水中,如果小瓶下沉,则可逐渐减少缠绕铁丝的圈数。再将小瓶中装适量的水后倒扣(开口朝下)在大瓶的水中,小瓶中的水量需仔细调节到小瓶能竖直浮在水中,且使之底部刚浮出水面,接近全部浸没在水中的程度为宜。(露出水面的体积不能太大,如果浮沉子露出水面的体积太大,则实验时使它下沉所需的力会越大)。这样浮沉子就做好了。

2、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拧紧瓶盖。

做好了,那就一起来动手做实验吧!

-1 -

你用力挤压瓶子,就可以看到浮沉子下沉(如图3所示);一松手,就看到浮沉子又浮起来了(如图2所示)。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而且随着你手的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相信这个好玩的玩具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的。

好玩的同时,聪明的你一定会思考,其中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奥秘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浮沉子(如图1所示),一个普通的小瓶,开口端缠绕细铜丝,内装适量的水。小瓶瓶口绕制一点漆包线是作为配重,降低重心,使它能开口向下竖直浮在水中。另外它下端开有开口,水可通过开口端进出瓶体。当水流入瓶中时,浮沉子的重力(瓶和瓶中水总重)增加;当水流出瓶中时,浮沉子的重力减少。

再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操作浮沉子的过程: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浮沉子不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如图3所示),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原理如图4所示),小瓶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向下沉。

而一旦松手,不挤压瓶子时,大瓶恢复原来的容积,瓶内压强减小,原来小瓶中被封闭的空气压强较大,体积会膨胀,将水从小瓶中压出去。流出一些水后

-2 -

的浮沉子,重力减少。当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上浮。

如果手用力恰当,使得浸没在水中的浮沉子所受的浮力与重力平衡,则浮沉子将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通过这个精彩的实验,你不仅能看到颇为生动有趣的现象,也一定能启迪你的智慧。

现在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那么请你用身边的材料也快来做个浮沉子吧!和你的同学、朋友们做的浮沉子,比一比,交流探讨探讨,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

-3 -篇三:探究浮沉子实验

探究浮沉子实验

冯婷婷

摘要:通过了解浮沉子的历史,学习该实验的原理,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和知道浮沉子装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全面深入地学习浮沉子实验。

关键词:浮沉子实验实验原理理论分析潜水艇

一、实验装置

浮沉子实验是用以演示液体浮力、气体具有可压缩性以及液体对压强的传递的仪器。它是法国科学家笛卡尔(1596—1650)所创造。

(1)笛卡尔浮沉子

最原始的它是玻璃制的小瓶体,其下端开有小孔,水可通过小孔进出瓶体。把它放入高贮水筒中,并使之浮在水面上。用薄橡皮膜把筒口蒙住并扎紧,用手按橡皮膜,筒内的水和空气是在密闭的容器内。

其后,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浮沉子装置,如吸管浮沉子、气球浮沉子、旋转浮沉子、温度浮沉子等等。

(2)吸管浮沉子

吸管浮沉子的实验装置是在大塑料瓶子内装满水,留有少许空气;将吸管对折,挂上若干回形针(浮沉子)放入瓶内,盖上瓶盖,用手挤压瓶身。

用吸管制作浮沉子材料简单。可以通过改变吸管的长短和回形针的数目来改变浮沉子的自身重力,从而可以更好地控制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同时也可以改变浮沉子的形状,达到美观的效果。

(3)温度浮沉子

一种物理教学用的演示仪器感温浮沉子(又称“密度棒”),为一体积固定的柱形封闭容器,由上容器和下容器构成,其特征在于下容器的底壁较上容器的顶壁厚,构成上轻下重的浮沉子。温度发生变化时,改变浮沉状态。

二、实验原理

根据帕斯卡定律,当空气被压缩时,将压强传递给水,水被压入瓶体中,将瓶体中的空气压缩,这时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它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下沉。手离开橡皮膜,筒内水面上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浮沉子里面被压缩的空气把水压出来,此时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所受的浮力,因此它就向上浮。当手对橡皮膜施加的压力适当时,浮沉子便悬浮在水中的任意深度上。浮沉子的浮沉是在外加压强作用下,靠改变它的重力来实现的(体积不变)。吸管浮沉子中挤压瓶身,浮沉子下沉;松开瓶身,浮沉子上浮;以一定的力度挤压瓶身,浮沉子悬浮瓶内任意位置。

原理一:

1、手压瓶身,压强传递给水,水被压入试管中,将试管中的空气压缩,这时试管里进入一些水,它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下沉。

2、把手松开,瓶中水的压强减小,浮沉子里面被压缩的空气把水压出来,此时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所受的浮力,因此它就向上浮。

3、压力适当时,浮沉子便悬浮在水中的任意深度上。浮沉子重力等于所受浮力。

原理二: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液重。

1、手压瓶子,水压增加,试管内空气受到压缩,体积变小,排水量变小,所受浮力变小,无法提供试管足够浮力,试管下沉。

2、把手松开,瓶内水压减小,试管内的水被压出,气体积变大,排水量增大,所受浮力变大,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在本次实验中给出了两种不同角度的原理解释实际上是根据参考对象的不同来思考的。

若以“试管”为对象,则重力不变,改变浮力;

若以“试管和试管中水”为对象,则改变重力。

温度浮沉子中根据物理学气温与压强的公式:pv=nrt(其中p表示压强,v表示体积,n是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r是个常数,t表示温度。)

当v、n、r固定不变的时候,压强p和温度t是对应的关系——气温越高,气压也越高。

所以温度浮沉子受热,使试管内的水压强变大,水被压入浮沉子中,浮沉子和其里面的水重力变大或者说浮沉子内的气体被压缩,排水量变小,受到的浮力变小,下沉。

三、理论分析

(1)浮沉子完全进入水中之前

浮沉子处于漂浮状态,设水面下的浮沉子外壳体积为v,水面下

的浮沉子内的空气体积为v,浮沉子外壳及内部空气总重力为g,由f=g可得:gvvg 挤压外瓶使水面上方空气压强增大,从而进入浮沉子内水增加,于是v减小,原有平衡被打破,浮沉子下沉,同时v增大。显然当v的变化量相等时,浮沉子可以在水面上不同的位置处于新的平衡位置,即可以通过控制大瓶受到的挤压程度不同使浮沉子在水面上方不同位置处于漂浮状态。

(2)浮沉子完全进入水中后

在浮沉子下沉到一定深度后减小对外瓶的压力使浮沉子处于悬浮状态,设浮沉子内水面到大瓶水面舰的距离为h,浮沉子内空气压强为p,大瓶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为p,在该平衡位置:

gvvg

ppgh

显然在水下浮沉子位置的改变不会引起其外壳体积的变化,这样水下其他位置平衡使v 也不变,对应玻意耳定律可知浮沉子内气体压强p也不变。由于浮沉子在水下所处的悬浮位

置越低,h越大,水面上方气体压强p越小,则当平衡位置足够低时,水面上方的气压可以减小到大瓶末受挤压时的大小。则此位置就是浮沉子漂浮于水面相对应的水下平衡位置,也是浮沉子在水下能所达到的平衡位置。

四、实验价值及生活应用

浮沉子实验选用日常生活废弃的饮料瓶、小玻璃药瓶等或者吸管、回形针材料组合而成。材料易得不花钱;组装容易;且能进行多

种实验。实验现象新奇明显,趣味性强,实验效果良好。适用于初高中学生进行自制。

可以用于演示探究多种物理现象:

1、演示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当用力压塑料瓶时,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变大,进入小瓶中的水增多,说明瓶内气体压强变大体积变小;松手后,小瓶内水量变少,说明了瓶内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

2、演示决定物体沉浮的条件:物体自身的重力和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3、演示光的折射现象:当小瓶在塑料瓶的外侧时,会看到小瓶明显变大,或将塑料瓶放在字上,会看到瓶下的字变大且位置变高;小瓶在下沉时,先变大变长再变小。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潜水艇。

探究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潜水艇有蓄水仓,通过排出和注入水,改变潜水艇的重量来改变浮沉。

参考文献:

【2】杨波.浮沉子实验中的反常现象研究[j].物理教师,2010,(18).篇四:探究性小实验

探究性小实验

——奇异的浮沉子与小试管上升

奇异的浮沉子与小试管上升

摘要:本实验只要通过制作浮沉子,改变浮沉子的初始深度,观察浮沉子的运动趋势并寻找浮沉子的浮沉临界点,从而建立并验证小试管所受合力与深度的数学关系式。

关键词:浮沉子、临界点

一、实验原理

设浮沉子漂浮于水面时,浮沉子管内空气压强为p0,体积为v0;

v在深度x处,管内空气压强为p气,体积为v气。浮沉子的体积为壳,

质量为m壳。

则浮沉子在水中的合力为:

fgf浮m气gg(v壳v气)

根据理想气体的玻意耳定律得:

cp0v0p气v气可得

v气

c

p气

,而管中气体的压强p气p0gx,故浮沉子的合力:

c

fm壳gg(v壳)

p0gx

临界状态时,xx0,合力f0,即mg壳g(v壳

c

)0,

p0gx

p0c

可得x0。

(m壳v壳)gg

由此可知:浮沉子在临界状态x0位置与浮沉子的重量和浮沉子初始管内气体的体积有关。当xx0时,f>0即合力向下,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下沉;当xx0时,即f<0即合力向上,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上浮;而xx0时,合力为零,浮沉子受力平衡。

二、实验器材

长玻璃管、注射器、气球、刻度尺、水杯、锡条丝(增加注射器的重量)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奇异的浮沉子

1、用锡条丝绕几圈注射器,以增加注射器的重量。在长玻璃管内装近满水,把注射器倒置在玻璃管内,调节注射器中水的高度,使其顶部有一定量的空气,旋紧注射器盖子。用气球封住玻璃管开口(用橡皮筋绑住,使不漏气)。

2、用手指向下压气球膜使注射器下沉,至深度x将手指松开,观察浮沉子的状态。改变x的大小,观察浮沉子的浮沉状况。

3、寻找浮沉子的浮沉临界点,即注射器处于悬浮状态的深度x0,建立注射器所受合力与深度的数学关系式并用图像表述。(二)小试管上升

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内注满水,再把一只小试管底朝下插入水中。然后把长玻璃管倒转过来,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注射器质量m

=,体积 v壳=

105pa

开始时,注射器中气体:v0=,p0临界点处,注射器中气体:v1、注射器质量g=m

=,x0=

-

g=×10-3×=×102n

注射器所受浮力:f

-

=pg(v

+v

)=1×103×××10-6+2.

63×10-6)=×102n

故g≈f

浮,可验证在临界点处,注射器所受合力为

0.

2、计算c的值:

c=p0v0=×105××10-6n=、作f合f=m

-x关系图

g-pg(v壳+c/(p0+pgx))

-

=×102-103××10-6+ = ×102-

-

做f合

-x关系图如下所示

曲线与x轴交于点(202,0),即理论上临界点为x0=202mm

当xx0时,f>0即合力向下,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下沉;当xx0时,即f<0即合力向上,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上浮;而xx0时,合力为零,浮沉子受力平衡。 4、分析实验误差来源

实验相对误差e=/202=19%

由于测量x0时,玻璃管的稍微抖动容易导致浮沉子受力失去平衡,所以在临界点处只能快速读数,故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测量原点和临界点把握不准确和读数的误差。(二)小试管上升

由实验观察可知,小试管非但不会下落,而且将一直上升到顶端。这是由于小试管所受浮力总大于重力,所以才上升至顶端。五、实验总结 1、操作难点

根据我们制作的浮沉子,有三种情况:①浮沉子不会下沉,始终停留在玻璃管口。②浮沉子一直下沉,不压气球膜还是在下沉。③初始浮沉子漂浮在玻璃管内,在深度较小时,撤去压力后,浮沉子上浮;用力压使浮沉子逐次增大深度,撤去压力后,浮沉子可能上浮,也可能会逐渐下沉到水底。

在寻找临界点时,由于深度的稍微过大,浮沉子便立刻下沉到水底,导致我们还没来得及测量临界点的位置,只能重复进行多次实验,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2、经验总结

(1)制作浮沉子要掌握两个要点:第一,浮沉子内部必须有适量的气体;第二要控制

好整个浮沉子的重量,太轻只会漂浮,而太重则只会下沉。

(2)寻找临界状态过程中,观察到浮沉子来回摆动,测量高度时要保持玻璃管竖直不动,因为一旦有某种干扰,平衡即被破坏,浮沉子可能会下沉或上浮。

六、参考文献

[1] 李明亮.浮沉子的巧妙制作及原理[j].学苑教育,2011,(第19期).

[2] 常建,丁智勇.“浮沉子”水下平衡的定量探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1,(第9期).

[3] 刘炳昇.探究浮沉子撤压后浮与沉的规律[j].物理教学,2011,(第2期). [4] 杨波.

浮沉子实验中的反常现象研究[j].考试周刊,2010,(第15期).篇五: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1课、吹泡泡液体的配制

方法一:用泡好的热茶水滤掉茶叶后加入一些白砂糖,搅匀之后滴入一些洗洁精,搅匀

后冷却。这种水用来吹泡泡非常好,因为白砂糖能增加泡泡的张力,所以泡泡能吹得很大,而且对学生的刺激也会小一些。

方法二:

吹泡泡的最佳配方为:2份洗涤剂、6份水、1——4份甘油。因为,泡泡破了是由于水分

的蒸发,因此要在溶液中加入具有吸水性的吸湿剂,防止水的蒸发,甘油就是这种物质。

2课、观察和识别植物的方法

观察项目: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观察要点:

1.根:根的形状,直根系、须根系。

2.茎: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茎的形状;(圆形、方形、三棱形)

3.叶:形状、边缘、叶脉、颜色等。

4.花:颜色、花瓣数量、雄蕊、雌蕊。

5.果实:形状、有无果实、味道、颜色等。

6.种子:大小、形状、颜色、味道等、

3课用一个手指能否阻止坐在椅子上的同学站起来

实验要求:一名同学端坐在椅子上,双脚前放。另一个同学用手指抵在他的额头前,不

让他的身子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实验结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

实验分析:因为人坐着的时候,身体的重心在脊椎下方,如果想保持上身直立而从椅子

上站起来,必须把身体重心移到小腿上。人从椅子上起立的那一瞬间,必须克服体重的巨大阻力才能站起来,在重心没有前移的情况下,人的大腿肌肉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做到这一点。因此,人好比粘到椅子上一样,无法站起来。

吹蜡烛实验

方法一:

实验要求:桌上有蜡烛、火柴、瓶子、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能把蜡烛吹灭吗

实验结果: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方法二:

实验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桌上。

2.使漏斗的宽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蜡烛能被吹灭吗

实验结果: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将邪恶、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

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被吹灭吗实验

结果:蜡烛将很容易被吹灭。

筷子的神力

实验要求: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实验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实验步骤: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后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被提起来了。

用吸管吸水的实验

实验材料:杯子、水、两根吸管。

实验步骤: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到一只装有汽水的杯子里,另一根露在杯子外面,你能从吸管中喝到水吗

实验结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喝水,你就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喝到一滴汽水。

4课用感官辨别液体

观察目的:指导学生学习认识物体的方法。

观察材料:几个杯子,分别装有等量的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并标上记号。

观察步骤:

第一,用眼睛观察,辨别出酱油。

第二,用鼻子闻,可以辨别出白酒、白醋。

第三,用舌头尝,可以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观察结论: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观察比较植物的相同和不同

1.用眼睛看:植物的外形和高度。叶、花、茎、根、果实。

2.用手摸:树皮、叶片、茎。

3.用鼻子闻:味道。

4.用嘴尝一尝。

6课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估: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选: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侯:玻璃泡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要稍后一会儿。

稳:等它的示数稳定后在读数。

留: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量液体中。

平: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7课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

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倒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

格内。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容器对热水温度变化影响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材料的容器对热水温度变化的影响。

实验材料:钢化保温杯、玻璃杯、磁杯、纸杯、水温计。

实验步骤:

(1)在钢化保温杯、玻璃杯、磁杯、纸杯里同时倒上相同温度(50~80摄氏度)、等量的热水。

(2)每隔三分钟观察一次水温,作好记录。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温度降低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玻璃杯、陶瓷杯、纸杯、保温杯。

实验结论:不同结构、材料的容器保温效果不相同。

外部环境的温度对水温变化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外部环境对热水降温过程的影响。

实验材料:两个水槽、三个烧杯、三只水温计、三个铁架台。

实验步骤:

1.在一个水槽里倒上一半温水(40度左右),一个水槽里倒上一半冷水。

2.在三个烧杯里同时倒上相同温度(50~80度)、等量的热水。

3.将两个杯子分别放入水槽里,另一个放到常态下,分别用铁架台悬吊一支温度计,

调整水温计液泡与烧杯中水的位置,使液泡均悬浮于水中。

4.仔细观察三杯水中水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温水水槽中热水降温速度最慢,冷水水槽中热水降温速度最快,常态下的热水降温速度居中。

实验结论:外部环境的温度影响热水降温的速度。

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快速降温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筷子、扇子、冷水、热水、水槽等。

实验步骤:

1.把五个烧杯分别编上号,倒上等量同温度的热水。

2.在1号杯子上方用扇子扇,2号杯子用筷子搅,3号杯子放进盛冷水的水槽中,4

号杯子往另一个杯子来回倒,5号杯静放在桌面上。

3.半分钟后,同时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4.继续按照原来的方法实验,一分钟后再次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1~4号杯中热水的降温速度都比5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快。

实验结论: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冷水中、两杯子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的速度。其中降温最快的方法是用两个杯子互倒,静置状态降温最慢。

8课量筒使用方法操作要诀

“量液体,筒平稳;口挨口,免外流;改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线平;看凹处,读得准”。若不慎加入液体的量超过刻度,应手持量筒倒出少量于指定容器中,再用滴管滴至刻度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1。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2.取液后应注意使滴管竖直,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3.滴液时,把它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4.用后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9课制作不倒翁

制作材料:米、碗、筷子、卫生纸、鸡蛋。

制作过程:

1.用筷子在鸡蛋的顶端戳一个洞,用筷子搅乱蛋清与蛋黄,让蛋黄和蛋清流进碗里

去,用水冲洗、用卫生纸擦干。

2.往鸡蛋刚戳破的小洞里倒进一些米,再倒点胶水,让米固定在鸡蛋里面的一端。

3.用彩纸做一顶圆圆的小帽子。

4.把小帽子粘到鸡蛋顶端的洞口上。

5.给不倒翁画上眼睛、鼻子、嘴巴。

11课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

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实验现象:同一个砝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下沉的砝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重量变轻了,提起时所用的力小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2课改变浮和沉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器材:带盖的空牙膏皮(铝制)、剪刀、一杯水。

实验步骤:

1.将瘪的空牙膏皮的尾部剪去,放进水杯里,可以看到牙膏皮下沉。

2.取出牙膏皮,可将牙膏皮捏成船形,放在水面上,会看到它浮在水面上。如果想使

牙膏

皮竖直浮起来,可以从它尾部剪开处用手指将它扒开,使它稍稍鼓起,再次将它放到水杯里,可看到它会直浮在水面上。

方法二:

实验步骤:把一只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做个浮沉子

方法一:

制作方法:

1.将一生鸡蛋两端个钻一小孔,把蛋白和蛋黄吸出,成一空蛋壳,用塑料纸涂上万能

胶,

封闭大头端的小孔,从小头一端注入三分之一的水,用细铅丝做一合适的圆圈箍在蛋壳上,在铅丝圈周围的三等分处系上三根等长的线,在线的下端合成一束,挂一铁皮做成的“人”。

2.将一玻璃筒注入合适的水,上面放一个有一处漏气的皮球。

3.将皮球漏气的一方朝筒口,用力压皮球,铁皮人下沉,松手则上浮。

方法二:

制作材料:塑料吸管、剪刀、回形针、塑料罐子(瓶子)

制作方法:

1.把一根塑料吸管弯成u形接着把两端剪平,每端留下4厘米长左右,然后将两个端

口用

一个回形针别在一起。

2.再接上几个回形针,吸管的顶端得有半厘米左右露出水面,这样,一个笛卡尔沉浮

子就

完成了。

3.往一只塑料罐子或瓶子里装如水,使水接近灌(瓶)口,把沉浮子放到水里去,记

住,

先将回形针这端放下去。然后再盖上盖子。

4.慢慢的挤压灌(瓶)体数次,浮沉子就会上下游动。

13 课证明水有表面张力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广口瓶、滴管、曲别针(或大头针、装订针)、抹布、托盘。

实验步骤:

1.将广口瓶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

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

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曲别针或大头针。装订针的数量。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方法二:

实验材料:水、玻璃杯、滴管、托盘。

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仔细观察水表面的变化。

3.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滴入水滴的数量。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自动变园的棉线圈

实验材料:棉线、肥皂。

实验步骤:

1、用一根棉线围成一个圈,并把它放在水中,观察现象。

2、取一根火柴,一端粘上一小块肥皂,插进棉线圈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插进棉线圈后,棉线圈立刻自动胀成圆形,好像画的圈一样。

实验结论:肥皂能够破坏水的表面张力。

14课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材料:一条毛巾、水槽。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倒上三分之二的水。

物理教学法实验报告集(11

物理教学法实验报告集(2011 目录前言………………………………………………………………………………02 实验一应用电火花计时器的力学实验研究……………………………………………………………………………… 05 实验二探究性小实验……………………………………………………………………………… 08 实验三单摆和倾斜摆实验的探究……………………………………………………………………………… 11 实验四测量金属电阻率及电容器电容量的实验研究……………………………………………………………………………… 13 实验五测量介质折射率的实验研

究……………………………………………………………………………… 15 实验六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研究……………………………………………………………………………… 20 实验七微机辅助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21 第 1 页共30 页前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是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育理论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对高师物理专业学生进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该课程通过对中学物理实验一般理论地讲授,对中学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和教学技能的训练,以及对一些重要的、难度较大的中学物理实验进行练习和研究,从而使高师生了解中学物理实验的地位、作用及要求,熟悉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的仪器和设备,掌握中学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具备演示实验教学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技能,以及设计实验方案和研制实验仪器的初步本领。实验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三部分:一、实验技能训练中学基本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在此前的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实验中已经了解。二、演示实验训练及研究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配合教学而进行的表演、示范性实验。演示实验的技能和能力是物理教师的基本功。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训练:1、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准备与调整,实验方案的实施,实验操作的程序规范、方法、技能技巧及注意事项,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简单仪器的维修等。2、实验教学技能:包括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何配合讲解——介绍实验的目的、装置、原理,实验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如何根据实验记录推导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材料: 小车、计时器、尺子、垫圈、棉线 实验过程 : 1、用1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距离使用的时间。 2、用3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距离使用的时间。 3、用5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实验现象: 1、1个垫圈的拉力用 ( ) 秒。 2、2个垫圈的拉力用, ,秒。 3、5个垫圈的拉力用, ,秒。 实验结论: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关系~推力和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实验名称: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实验材料: 斜面、木块、棉线、铅笔盒、书毛巾实验目的: 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实验过程 : 1、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和光滑的斜面上~观察下滑的快、慢。 2、用线拉铅笔盒~在铅笔盒上面放数量不同的书~体验一下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 1、木块在光滑的木板上下滑的快~在粗糙的木板上下滑的慢。 2、铅笔盒上面放的书越多~手用得力越大。 实验结论:

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就越大。物体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被拉物体重~摩擦力大。被拉物体轻~摩擦力小。 实验名称: 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实验材料: 杠杆尺及支架、钩码、 实验目的: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方法实验过程 1、组装杠杆尺~在左边第二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二个格挂 几个钩码~杠杆尺能平衡吗, 2、在左边第二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一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能平衡, 3、在左边第二个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四个格可以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能平衡, 实验现象: 1、在右边第二格挂两个。 2、在右边第二格挂四个。 3、在右边第四格挂一个。 实验结论: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系~还与钩码到支点处的距离有关系。 实验名称: 探究弹簧的弹力 实验材料: 弹簧、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 实验目的: 能通过探究活动感知弹簧的弹性与弹力实验过程 : 1、两手握住弹簧用力向两边拉~慢慢减小拉力~观察看到的现象。 2、把圆珠笔的顶端按在桌面上松手看到什么现象,

浮沉子实验报告

浮沉子实验报告 篇一:浮沉子实验报告 篇一: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模板可乐瓶里的浮沉子实验报告 制作人:甘胜军(XX130168)、张萍萍(XX130113) 实验器材:可乐瓶1个,小药瓶1个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开始小药瓶悬浮在水中;用手挤压可乐瓶,就可以看到小药瓶下沉了;松开手,小药瓶又浮了起来,恢复到初始状态。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而且随着你手的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实验原理:(1)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浮沉子不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2)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如右图示),小瓶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

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向下沉。 (3)而一旦松手,不挤压瓶子时,大瓶恢复原来的容积,瓶内压强减小,原来小瓶中被封闭的空气压强较大,体积会膨胀,将水从小瓶中压出去。流出一些水后的浮沉子,重力减少。当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上浮。 如果手用力恰当,使得浸没在水中的浮沉子所受的浮力与重力平衡,则浮沉子将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通过这个精彩的实验,你不仅能看到颇为生动有趣的现象,也一定能启迪你的智慧。现在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那么请你用身边的材料也快来做个浮沉子吧!和你的同学、朋友们做的浮沉子,比一比,交流探讨探讨,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篇二: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 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 题记: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正是实验家使理论家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帕格尔斯,物理学家。 “浮沉子”原名“笛卡儿潜水器”,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 1596-1650)在十七世纪为了示范浮力定律而发明的。“浮沉子”也是八年级物理浮力学习后一个课外小实验。“浮沉子”不仅是一个“好玩”的玩具,

2021年潜水艇与浮沉子

潜水艇与浮沉子 欧阳光明(2021.03.07) 简介 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上浮下潜,当潜艇要下潜时就往蓄水舱中注水,使潜艇重量增加超过它的排水量,潜艇就下潜。本实验用吸管、回形针和塑料瓶来制作小潜艇,同时,通过调整不同的吸管长度与不同的实验器具,实现不同的沉浮效果。总而言之,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浮沉子,以模拟潜艇的工作原理。 警示 实验中会用到剪刀,以防划伤。 实验中会用到玻璃制品,需要小朋友们轻拿轻放。 实验中会用到漆包线,当心扎手。 演示 1制作完成的浮沉子系统1个 器具 2矿泉水瓶20个3小型胶头滴管10对4烧杯10个5剪刀10把6弯折好的打捞用细铁丝10个7火柴梗10个8小玻璃药瓶10个 耗材 9吸管20根10回形针20个11漆包线若干 目录 ME-1 5min 浮力的感知实学生感知到空气的多少对于浮力的影响。 ME-2 10min 体会浮沉子利用现成的小型胶头滴管或者小玻璃药瓶实现浮沉子的效果。 ME-3 20min 自制吸管浮沉 子 利用吸管和回形针制作自己的浮沉子。

ME-4 20min 自制火柴浮沉 子 利用火柴与漆包线制作异型浮沉子。 0 min:点评报告【时长8分钟】 老师先点评一下你们的实验报告。 这是某某的实验报告,某某地方做的非常好!大家可以传看一 下。 【教师先点评,然后再传看】 【教师点评完,也可以让学生点评别人的实验报告有什么优点】 你们的实验记录和报告交回来后,都会有相应的猫币积分,而积 分到期末是可以兑换小礼物的!希望大家每次都可以写哦!如果 不写,老师不会批评你们,但是损失了和大家交流的机会,而且 又损失了积分和礼物,那可是非常可惜的。 8 min:纪律宣讲【时长2分钟】 大家安静一下。我们就要开始我们今天的实验了。在实验开始 前,老师要再次强调量子猫的实验纪律:停。老师说“停”的时 候,你们要立即停止,放下手里的东西,抬头看着老师,而不管 你当时正在做什么。听清楚了吗?(学生:听清楚了!) 如果有不听从老师命令的,老师会给予一次警告,第二次就需要 请离实验室。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河北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 清点器材(15分) (1)有清点实验器材的动作。(5分)(2)能准确说出器材名称。(10分) 2. 进行实验(50分) (1)正确使用仪器,合乎规范,注意安全。(10分) (2)按正确的实验步骤,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操作。(30分)(3)实验过程中,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10分) 3. 填写实验报告(20分) (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10分) (2)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10分) 4. 整理仪器、收拾桌面(15分)(1)仪器归位、摆放整齐。(10分)(2)桌面整洁。(5分) (一)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鼓和鼓槌、绿豆、钢锯条。实验步骤: 1.把绿豆放在鼓皮上,用鼓槌敲击鼓,观察绿豆。 2.把锯条放在课桌上,一半落空,一只手按住桌上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锯条。 实验现象:1. 绿豆跳动 2. 锯条颤抖 实验结论:物体发声时振动。 (二)实验名称: 水能传声

实验器材:水槽、砂纸。 实验步骤: 1. 水槽中加满水。 2. 一个同学在水中磨砂纸,另一个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听。 实验现象:听到了磨砂纸声音。实验结论:水能传声音。 (三)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 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 实验步骤: 1. 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 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没有光。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光是否可以被反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中间带缝的硬纸片1张、平面镜一个、纸和尺子。 实验步骤:将中间带缝的硬纸片、平面镜放在纸上,排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硬纸片缝隙一端向平面镜上照射,改变平面镜摆放的角度观察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温度和温度计 活动1:感受1号杯和2号杯里水的冷热 1号杯水() 2号杯水() 活动2:观察温度计 .观察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 要构造。 你观察温度计上有摄氏度 (℃)的标记吗? 你观察温度计上每一小格表 示多少? 你观察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和 最高()最低() 最低温度是多少? 实验现象温度计里面的液柱热了就会上升,冷了就会下降。 活动3:下面的温度你会读和写吗? 28摄氏度写作: 20摄氏度写作: 零下5摄氏度写作: -21℃读作: 31℃读作:

实验要求: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用品:400ml烧杯一个一支温度计适量冷水和一暖壶热水吸水纸废物瓶。 步骤操作要求评分标准满分得分1 清点仪器用品按材料清单清点材料用品是否齐全(5分)。 5 2 观察温度计的 零刻线、分度值 和量程。 A、观察温度计的零刻线。(10分) B、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和量程 。(10分) 20 3 用手感知水温。将手指伸入烧杯中(冷水)或将手放在烧杯 外壁(热水),手的感觉 (10分),估测水的温度(10分)。 20 4 将温度计测量 水的温度。 A、手拿温度计上端,将其竖直放入水中。(10 分)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玻璃 泡不要碰烧杯的侧壁和底部。(10分) C、等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要让玻璃 泡继续停留在水中。(10分) D、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连续三 次测水的温度分别为、、 ,平均水温为。(15分) 45 5 整理仪器,擦拭 桌面。 A、将温度计擦干放回原处。(5分) B、擦拭桌面。(5分) 10 实验三、水结冰了

一、实验名称:水结冰了 二、实验目的: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温度计的读数 三、实验步骤: 1、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 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观测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 四、实验器材:试管、保温杯、温度计、碎冰块、食盐、纯净水。 水结冰了的实验记录表 1 在试管中加入一半纯净水的 温度___℃ 2 将试管插入碎冰中的温度 ___℃ 3 在碎冰里加入食盐时的温度 ___℃ 4 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的 温度___℃

初中物理实验用塑料瓶做实验报告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用塑料瓶做实验报告范文 Model report of physics experi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 l with plastic bottle

初中物理实验用塑料瓶做实验报告范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声学实验 1.声音的产生和空气能传声在一只塑料瓶中放一些小纸屑,敲击塑料瓶,可以观察到瓶底的小纸屑跳动起来,而不敲击时发现瓶底的小纸屑并不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探究声音的音调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二)、电学实验 1.绝缘体用导线将电源、小灯泡、开关和塑料瓶连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发光,说明塑料是绝缘体。

2.摩擦起电把一只小塑料瓶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三)、光学实验 1.光的折射透过盛水塑料瓶,看书本上的字,会字变大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当然,学生在观察时还发现了其它一些独特的现象,收获很大。 2.光的直线传播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豆奶粉,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效果明显。(此实验还可说明光能在液体中传播) (四)、热学实验 探究白色和黑色物体吸热能力的强弱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在太阳光下照射相同的时间后,看看谁的温度升得高。温度升得越高,说明其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其吸热能力就越强。 (五)、力学实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篇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3、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潜水艇与浮沉子

潜水艇与浮沉子
简介 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上浮下潜,当潜艇要下潜时就往蓄水舱中 注水,使潜艇重量增加超过它的排水量,潜艇就下潜。本实验用吸管、 回形针和塑料瓶来制作小潜艇,同时,通过调整不同的吸管长度与不同 的实验器具,实现不同的沉浮效果。总而言之,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制 作浮沉子,以模拟潜艇的工作原理。 警示 实验中会用到剪刀,以防划伤。 实验中会用到玻璃制品,需要小朋友们轻拿轻放。 实验中会用到漆包线,当心扎手。

演示 1 器具 2 4 6 8 耗材 9 目录 ME-1 5min ME-2 10min 自制吸管浮 20min 沉子 自制火柴浮 20min 沉子 ME-4 ME-3 体会浮沉子 利用现成的小型胶头滴管或者小玻璃药瓶实现浮沉子 的效果。 利用吸管和回形针制作自己的浮沉子。 浮力的感知 实学生感知到空气的多少对于浮力的影响。 吸管 20 根 10 回形针 若干 20 个 矿泉水瓶 烧杯 弯折好的打捞用细铁丝 小玻璃药瓶 20 个 10 个 10 个 10 个 3 5 7 小型胶头滴管 剪刀 火柴梗 10 对 10 把 10 个 制作完成的浮沉子系统 1个
11 漆包线
利用火柴与漆包线制作异型浮沉子。

0 min:点评报告
【时长 8 分钟】
老师先点评一下你们的实验报告。 这是某某的实验报告,某某地方做的非常好!大家可以传看一下。 【教师先点评,然后再传看】 【教师点评完,也可以让学生点评别人的实验报告有什么优点】 你们的实验记录和报告交回来后,都会有相应的猫币积分,而积分到期末是可以兑换小礼 物的!希望大家每次都可以写哦!如果不写,老师不会批评你们,但是损失了和大家交流 的机会,而且又损失了积分和礼物,那可是非常可惜的。
点评的原则:
鼓励与引导学生写实验报告,润滑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式实验前的情绪和状 态调整。具体:
(1) 鼓励交回实验报告和实验记录的学生,但不批评没有交回的学生。 (2) 教师指出学生实验报告的优点,但切记不能说缺点,不能打击学生。 (3) 引导学生回忆上次实验的内容、趣事、细节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散思维 和引申——他们当时在实验中或回家,又想怎么做? (4) 引导学生谈论和上次实验相关的一切话题。
8 min:纪律宣讲
【时长 2 分钟】
大家安静一下。我们就要开始我们今天的实验了。在实验开始前,老师要再次强调量子猫 的实验纪律:停。老师说“停”的时候,你们要立即停止,放下手里的东西,抬头看着老 师,而不管你当时正在做什么。听清楚了吗?(学生:听清楚了!) 如果有不听从老师命令的,老师会给予一次警告,第二次就需要请离实验室。
【请教师严格执行实验室纪律】
大家愿不愿意遵守量子猫的实验室纪律呢?(学生:愿意!)
纪律宣讲原则:从复习阶段的活跃转到严谨实验阶段,强化纪律,保障安 全。

物体沉浮实验报告

篇一: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 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 篇二:鸡蛋沉浮实验报告 鸡蛋沉浮实验报告图一白醋图二白水 盐水 图三 现象:图一和图三与图二对比,可以看出在盐水和白醋中的鸡蛋是上浮的,但在白开水中,鸡蛋是沉在底下 原理:随着盐水,白醋,的密度增大而鸡蛋的密度不变,物体的浮沉与浸入液体密度大小的关系?? 浸入液体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漂浮?? 浸入液体密度等于物体的密度——悬浮?? 浸入液体密度小于物体的密度——下沉篇三: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一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1、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2、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串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中得出增加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鹦鹉站立制作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做一名小科学家 实验器材:彩色卡纸一张、剪刀、回形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回形针分别别在鹦鹉的脚的两侧,可以使鹦鹉平稳站立在手指上。

实验内容:蜗牛观察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校园里的小动物 实验器材:蜗牛一只、大号餐盘、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醋、啤酒、玻璃片 实验类型:教师放在食物展台上展示实验 实验结论:上述食物,蜗牛只吃菜叶,如用书上几种材料,蜗牛除了菜叶还喜欢黄瓜。遇到醋或者酒之类刺激物体,蜗牛会立刻缩回到壳里。

实验内容:水的毛细现象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神奇的水 实验器材:不同颜色的水、纸巾;粉笔、纱布、塑料片、玻璃片(2块,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绕上几圈透明胶);两支粗细不一样的玻璃管;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缝隙或小孔向上“爬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孔隙越小,水爬升得越高。

大中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观察水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神奇的水 实验器材:滴管、一元硬币、烧杯、回形针每组一盒;戳好洞的可乐瓶一只、水盆一个;大小烧杯各一只、橡皮泥一块、50克砝码一只、细线一根。 实验类型:水的表面张力为学生操作实验,会喷射的水和会托举的水为教师演示实验,水的溶解实验为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结论: 会团结的水:水面会成一个圆弧形,因为表面的水有一股相互之间拉着的力,可以承受一点的重量。 会喷射的水:瓶子上方小孔的水喷射的距离近,下方小孔的水喷射的距离远,因

物理实验报告模板下载

物理实验报告模板下载 篇一: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年月日第周 X X 学院班级学号xxxxxx 姓名XX 同组者(或组号) 18指导老师X X X 得分 1 2 3 4 篇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本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20XX年 3 月 14 日第3周 X X 学院班级学号20XXxxxxxx 姓名XX 同组者(或组号) 18指导老师X X X 得分 1 2 3 4 篇三: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可乐瓶里的浮沉子实验报告

制作人:甘胜军(20XX130168)、张萍萍(20XX130113)实验器材:可乐瓶1个,小药瓶1个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开始小药瓶悬浮在水中;用手挤压可乐瓶,就可以看到小药瓶下沉了;松开手。 小药瓶又浮了起来,恢复到初始状态。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而且随着你手的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 实验原理: (1)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浮沉子不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2)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如右图示),小瓶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

物体沉浮实验报告

物体沉浮实验报告 篇一: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篇二:鸡蛋沉浮实验报告 鸡蛋沉浮实验报告图一白醋图二白水盐水图三 现象:图一和图三与图二对比,可以看出在盐水和白醋中的鸡蛋是上浮的,但在白开水中,鸡蛋是沉在底下原理:随着盐水,白醋,的密度增大而鸡蛋的密度不变,物体的浮沉与浸入液体密度大小的关系 浸入液体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漂浮浸入液体密度等于物体的密度——悬浮 浸入液体密度小于物体的密度——下沉篇三: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第一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1、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

因素。实验结果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2、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

浮沉子实验报告

篇一: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模板可乐瓶里的浮沉子实验报告 制作人:甘胜军(2008130168)、张萍萍(2008130113) 实验器材:可乐瓶1个,小药瓶1个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开始小药瓶悬浮在水中;用手挤压可乐瓶,就可以看到小药瓶下沉了;松开手,小药瓶又浮了起来,恢复到初始状态。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而且随着你手的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 实验原理: (1)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浮沉子不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2)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如右图示),小瓶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向下沉。 (3)而一旦松手,不挤压瓶子时,大瓶恢复原来的容积,瓶内压强减小,原来小瓶中被封闭的空气压强较大,体积会膨胀,将水从小瓶中压出去。流出一些水后的浮沉子,重力减少。当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上浮。 如果手用力恰当,使得浸没在水中的浮沉子所受的浮力与重力平衡,则浮沉子将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通过这个精彩的实验,你不仅能看到颇为生动有趣的现象,也一定能启迪你的智慧。现在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那么请你用身边的材料也快来做个浮沉子吧!和你的同学、朋友们做的浮沉子,比一比,交流探讨探讨,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篇二: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 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 题记: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正是实验家使理论家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帕格尔斯,物理学家。 “浮沉子”原名“笛卡儿潜水器”,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 1596-1650)在十七世纪为了示范浮力定律而发明的。“浮沉子”也是八年级物理浮力学习后一个课外小实验。“浮沉子”不仅是一个“好玩”的玩具,其中还包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呢! 先让我们用身边的材料做个浮沉子吧!开动你的大脑,相信你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会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所需器材: 一个大瓶:大饮料瓶(可乐瓶、雪碧瓶、纯净水瓶皆可);浮沉子材料:小玻璃瓶、小药瓶、笔的外壳、笔套等一端开口,另一端密闭的小瓶(能放入大瓶中)皆可制作;扎丝一段(细铁丝、细铜丝、细铅丝皆可)。 制作方法: 1、在小瓶开口端缠绕几圈细铁丝,倒置放入水中,如果小瓶下沉,则可逐渐减少缠绕铁丝的圈数。再将小瓶中装适量的水后倒扣(开口朝下)在大瓶的水中,小瓶中的水量需仔细调节到小瓶能竖直浮在水中,且使之底部刚浮出水面,接近全部浸没在水中的程度为宜。(露出水面的体积不能太大,如果浮沉子露出水面的体积太大,则实验时使它下沉所需的力会越大)。这样浮沉子就做好了。 2、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拧紧瓶盖。

物体沉浮实验报告doc

物体沉浮实验报告 篇一:物体沉浮实验报告 篇一: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 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 篇二:鸡蛋沉浮实验报告 鸡蛋沉浮实验报告图一白醋图二白水 盐水 图三 现象:图一和图三与图二对比,可以看出在盐水和白醋中的鸡蛋是上浮的,但在白开水中,鸡蛋是沉在底下原理:随着盐水,白醋,的密度增大而鸡蛋的密度不变,物体的浮沉与浸入液体密度大小的关系?? 浸入液体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漂浮?? 浸入液体密度等于物体的密度——悬浮?? 浸入液体密度小于物体的密度——下沉篇三: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一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1、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

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2、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1课、吹泡泡液体的配制 方法一:用泡好的热茶水滤掉茶叶后加入一些白砂糖,搅匀之后滴入一些洗洁精,搅匀后冷却。这种水用来吹泡泡非常好,因为白砂糖能增加泡泡的张力,所以泡泡能吹得很大,而且对学生的刺激也会小一些。 方法二: 吹泡泡的最佳配方为:2份洗涤剂、6份水、1——4份甘油。因为,泡泡破了是由于水分的蒸发,因此要在溶液中加入具有吸水性的吸湿剂,防止水的蒸发,甘油就是这种物质。 2课、观察和识别植物的方法 观察项目: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观察要点: 1.根:根的形状,直根系、须根系。 2.茎: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茎的形状;(圆形、方形、三棱形) 3.叶:形状、边缘、叶脉、颜色等。 4.花:颜色、花瓣数量、雄蕊、雌蕊。 5.果实:形状、有无果实、味道、颜色等。 6.种子:大小、形状、颜色、味道等、 3课用一个手指能否阻止坐在椅子上的同学站起来实验要求:一名同学端坐在椅子上,双脚前放。另一个同学用手指抵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实验结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 实验分析:因为人坐着的时候,身体的重心在脊椎下方,如果想保持上身直立而从椅子上站起来,必须把身体重心移到小腿上。人从椅子上起立的那一瞬间,必

须克服体重的巨大阻力才能站起来,在重心没有前移的情况下,人的大腿肌肉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做到这一点。因此,人好比粘到椅子上一样,无法站起来。 吹蜡烛实验 方法一: 实验要求:桌上有蜡烛、火柴、瓶子、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 的蜡烛,能把蜡烛吹灭吗, 实验结果: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方 法二: 实验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桌上。 2.使漏斗的宽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蜡烛能被吹灭吗, 实 验结果: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将邪恶、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 容易被吹灭。 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被吹灭吗, 实验结果:蜡烛将很容易被吹灭。 筷子的神力实验要求: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 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实验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实验步骤: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后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被提起来了。

浮沉子实验报告

可乐瓶里的浮沉子实验报告 制作人:甘胜军(2008130168)、张萍萍(2008130113) 实验器材:可乐瓶1个,小药瓶1个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开始小药瓶悬浮在水中;用手挤压可乐瓶,就可以看到小药瓶下沉了;松开 手, 小药瓶又浮了起来,恢复到初始状态。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而且随着你手的 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 实验原理: (1)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 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浮沉子不下沉,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 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2)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 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如右图示),小瓶 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 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向下沉。 如果手用力恰当,使得浸没在水中的浮沉子所受的浮力与重力平衡,则浮沉子将悬浮在 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通过这个精彩的实验,你不仅能看到颇为生动有趣的现象,也一定能启迪你的智慧。现 在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那么请你用身边的材料也快来做个浮沉子吧!和你的同学、朋 友们做的浮沉子,比一比,交流探讨探讨,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篇二:浮沉子的实验与 解读 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 题记: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正是实验家使理论家 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帕格尔斯,物理学家。 “浮沉子”原名“笛卡儿潜水器”,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 1596-1650) 在十七世纪为了示范浮力定律而发明的。“浮沉子”也是八年级物理浮力学习后一个课外小实 验。“浮沉子”不仅是一个“好玩”的玩具,其中还包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呢! 先让我们用身边的材料做个浮沉子吧!开动你的大脑,相信你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会学到 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所需器材: 一个大瓶:大饮料瓶(可乐瓶、雪碧瓶、纯净水瓶皆可);浮沉子材料:小玻璃瓶、小药 瓶、笔的外壳、笔套等一端开口,另一端密闭的小瓶(能放入大瓶中)皆可制作;扎丝一段 (细铁丝、细铜丝、细铅丝皆可)。 制作方法: 1、在小瓶开口端缠绕几圈细铁丝,倒置放入水中,如果小瓶下沉,则可逐渐减少缠绕铁 丝的圈数。再将小瓶中装适量的水后倒扣(开口朝下)在大瓶的水中,小瓶中的水量需仔细调 节到小瓶能竖直浮在水中,且使之底部刚浮出水面,接近全部浸没在水中的程度为宜。(露出 水面的体积不能太大,如果浮沉子露出水面的体积太大,则实验时使它下沉所需的力会越大)。 这样浮沉子就做好了。 2、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拧紧瓶盖。 做好了,那就一起来动手做实验吧! - 1 -

三年级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一棵大树 实验目的: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并描述出来。 实验器材:一支蜡笔、一个放大镜、一把尺子 实验步骤: 1、我们观察了柏树树。 2、从远处看,一棵大树的形状。 3、从近处看。 验程观察到的现象:1、我们观察了柏树。2、树冠像一把伞。3、树干是直的,用手摸感觉很粗糙。4、树叶叶细小鳞片形,先端锐尖。 实验结论:树都生长在泥土里,都需要水、阳光,都有树干、树冠和树根。但树冠小,树干粗细,树皮摸起来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实验名称:观察水生植物 实验目的:水葫芦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实验器材: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实验步骤: 1、把塑料袋中的水葫芦和金鱼藻要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画出简图。 2、2、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看到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验程 观察到的现象:水葫芦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能浮在水面上 实验结论: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实验名称:叶的观察 实验目的 :认识叶的基本特征实验器材各种树的落叶、同一种树的新鲜叶和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实 实验器材:放大镜新鲜输液落叶树枝 实验步骤: 1、仔细观察叶的结构 2、2、比较新鲜叶与落叶验 3、3、观察同一种植物的叶, 能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 4、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观察到一片完整的叶有叶片、叶脉、叶柄 实验结论:一片完整的叶由叶片、叶脉、叶柄组成。

实验名称:观察蜗牛 实验目的: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 实验器材:蜗牛,放大镜,一条树枝 实验步骤: 1、观察蜗牛是什么样的动物 2、2、观察蜗牛的运动、身体构造方面的特点验 3、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过程观察到的现象:蜗牛的身体柔软,身体的外面有贝壳。 实验结论:蜗牛是软体动物,有壳、触角、腹、头、疑问为什么有的蜗牛没有壳 实验名称:观察蚯蚓的反应 实验目的:蚯蚓是否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实验器材:浅盘、长纸盒、湿土、水、干土、蚯蚓 实验步骤: 1、在浅盘装少量常温下的水,把蚯蚓放在水中,看它的反应 2、纸盒里一边放湿土,一边放干土,把蚯蚓放在中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验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蚯蚓爬向湿土的那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实验名称观察蚂蚁 实验目的: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实验器材:面包、白糖、死掉的小昆虫、放大镜、蚂蚁 实验步骤: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2、2、观察蚂蚁的身体验 3、观察蚂蚁的运动和反应,蚂蚁爬行时会分泌一种“信息素” 4、交流发现过程观察到的现象:1、蚂蚁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2、蚂蚁头上长有触角 实验结论: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