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危机

公共卫生危机
公共卫生危机

绪论第1章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1.1基本概念界定1.1.1公共卫生危机的概念与特征1.1.2公共卫生危机类型与危害1.2奥斯托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1.2.1多中心理论的产生背景1.2.2多中心治理理论内涵1.2.3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第2章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2.1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现状 2.1.1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事件回顾 2.1.2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工作现状2.2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2.1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短缺2.2.2相关部门难以形成合力2.2.3公共卫生危机的预警、预测能力有限2.2.4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保障措施缺乏第3章多中心理论下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1政府角色的越位与缺位 3.1.1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职能不足 3.1.2多头管理体制的存在 3.1.3危机预警和快速反应联动机制不够健全3.1.4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培养机制尚未完善 3.1.5考核评估与责任追究相对缺乏3.1.6相关法律、规章的缺位 3.2第三部门、公民个人以及媒体作用发挥不够3.2.1传统思维的影响 3.2.2民间卫生应急组织尚未健全3.2.3公民个人主动参与的渠道和机制不畅3.2.4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3.2.5媒体在危机治理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3.3市场激励作用发挥不足 3.3.1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动员机制未建立3.3.2危机状态下市场供给机制不完备第4章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对策 4.1强化政府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治理4.1.1转变政府职能4.1.2理顺管理体制 4.1.3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4.1.4完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4.1.5加强对相关责任人的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4.1.6推进卫生法制建设4.2有效发挥第三部门、公民个人以及媒体的作用4.2.1强化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文化建设4.2.2建立民间公共卫生应急组织和专业预备团队4.2.3提升公民个人自身参与能力4.2.4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4.2.5充分发挥媒体在危机治理中的作用4.3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4.3.1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激励机制 4.3.2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供应和转运系统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绪论

0.1 选题背景在全球化治道变革与科学交融的风云聚会中,多中心理论无疑是这个盛会上一颗闪耀着夺目光彩的明珠。以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托罗姆为代表所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民众对于政府的期望愈来愈高,也愈来愈趋于多元化,而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中心供给”思路在庞大的需求面前缺乏效率和回应性的。因此,以支持“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为特征的多中心理论就成为满足民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管理模式。多中心理论强调的是,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中,除了中央政府之外,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的各个治理主体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强调的是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样性,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特别是自主治理,对连续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分析平台,将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公民个人以及媒体等看作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中主要因素,通过对盘锦市的具体评估研究,总结公共卫生危机治理取得的初步经验,查找在多中心理论视角下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问题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和建议,这对于公共卫生危机治理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0.2 选题意义0.2.1理论意义“多中心治理理论其最大应用价值就是打破了单中心的政府统治模式,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原有的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更多强调的是政府作用,忽视了其他治理主体的实际作用。将多中心理论引入公共卫生危机的研究,无疑将会以崭新的视角、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认识和看待公共卫生危机治理问题,更加符合当前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需要,发挥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积极作用。0.2.2现实意义2003年春季的SARS危机事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从单一的区域性公共卫生危机迅速发展成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的复合型公共危机事件;2009年4月份开始,墨西哥、美国等多国接连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5月初传入中国内地,先是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后发

展为本土发病病例,截至到2009年10月6日,我国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21453例,出现了1例死亡病例。这些是影响范围大、波及面广、对社会危害程度深的公共卫生危机,其他的如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中毒(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事件,也随时随地可能威胁和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能否有效地处理好公共卫生危机将直接关系到政府在公民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和良好形象,直接影响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研究现状0.3.1国外研究述评虽然危机状态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但是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不够。国外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开始于古巴导弹危机等政治军事方面,开始没有进入公共卫生领域。但随着各种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公共卫生危机治理已逐渐被政府所认识,将危机管理组织理论、发展周期理论、决策理论等应用到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之中。国外对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研究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理论上界定危机生命周期,判断危机的发展阶段,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对策;(2)从组织行为体系方面建立具有综合管理体系,以提高危机状态下决策的效率和质量。(3)应急能力研究。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和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委员会(NEMA),研究设计的一套评价联邦政府及各州应急管理能力的标准和应急能力评估(CAR)程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政府应急能力评价的国家。这个评价体系对公共卫生危机治理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0.3.2国内研究述评以前我国对危机管理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主要研究对象在自然灾害领域。SARS事件成为我国加速危机管理尤其是公共卫生危机研究机遇。国内许多学术著作都重点介绍了危机管理理论和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体系,还有大批学者从SARS危机事件反思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应对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为我国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但由于起步

较晚仍存在明显不足:(1)学术、理论研究为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2)研究领域狭窄,地域覆盖不全;(3)缺乏对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评价体系的研究;(4)应用多中心治理理论,从政府、社会、市场三维角度研究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相对较少。

0.4研究方法采取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并采取文献法、观察法等资料收集方法来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为研究做好充分准备采取抽样、典型调查等社会调查类型开展调查研究工作。(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有关方面文献的查阅,整理,对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加以分析,旨在对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中的问题分析提供借鉴。(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走访盘锦市相关部门,对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现实依据。0.5创新点目前,我国对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案例分析,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应对策多,利用理论层面分析研究的较少;对公共危机宽泛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多,对公共卫生危机专题研究的相对少;对以政府角度治理公共卫生危机研究的多,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角度研究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相对较少;对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研究的多,对中小城市以及社区、农村等基层研究的少。本文拟从多中心理论视角出发,从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公民个人以及媒体的角度,综合分析辽宁省盘锦市近年来公共卫生治理的实际情况,对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过程当做一个体制、机制和法制相统一的、相互支撑的系统过程,提出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框架,从而提升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能力。第1章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1.1基本概念界定1.1.1公共卫生危机的概念与特征对于危机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讨论的并不多。研究危机的先驱C.F.赫尔曼认为:“危机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做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①巴顿(Barton)(1993)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员工、产品、服务、资产

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②我国学者高鹏程(2009)认为“危机就是指相对于特定主体而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客观存在的、可能导向重大负面价值而必须加以认知并作出抉择的特定阶段。”③在西语中,危机起源于对人的健康状况的描述,是指人体健康已经到了危急关头,甚至是生死关头。卫生是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保持身体健康,进而使身体远离危机。公共卫生则是从社会层面避免作为社会成员的具体个人免受集体性的、普遍的侵害。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来预防疾病、延长人的寿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个科学领域。高鹏程(2009)认为“公共卫生危机是指从社会层面而言社会成员以及相应的社会机制不能有效防止普遍性人身健康危机的发生。”④公共卫生危机包括所有影响社会公共健康的事件,如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中毒和放射性损伤等。下面,从经济状况、政治状况和社会状况角度来阐明和理解公共卫生危机。第一,从经济状况和公共卫生危机的关系来看,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既为人们抵抗公共卫生危机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公共危机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将会制约经济发展,良好的公共卫生又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第二,从社会政治与公共卫生危机的关系来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危机逐渐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主要方面。①C.F.Herman,Internal Crisis: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New York Free Press,1972,.13②〔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第19页③高鹏程《危机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13页④同上,第236页第三,从社会其他方面与公共卫生关系来看,社会文化、社区生活、公共场所、公共卫生教育以及公共卫生信息传播等都与公共卫生危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于特定的经济状况、特定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领域的其他特定状况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来自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中其他部分的因素既可能对公共卫生危机起到促进作用,也

可能诱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扩展公共卫生危机的范围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危机大多数表现为突发性事故危机,其主要特征有:(1)不可预见性。公共卫生危机往往表现为事发突然、紧迫、非预期、意外发生的。危机产生的诱因难以预测,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和环境,危机的发生、发展和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也难以预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988年上海市发生的甲肝疫情暴发、2003年的非典疫情都显示出其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2)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危机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起因到对社会影响的范围,从处理的手段到产生的结果,不同的危机表现其差异性。从非典到禽流感,从各种的食物中毒到有害气体泄漏,公共卫生危机都显示出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3)紧迫性。危机发生后,应当立即引起重视,尽快加以解决,消除各方面的影响。如果对危机认识不足,行动迟缓,处理不力,危机很有可能迅速扩散,由小范围扩大更大范围,由单一危机扩展为多危机同时发生,很难予以控制。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发现第一例非典患者,到2003年2月广东省已有6个市共发现305例患者,充分显示迟缓的危机管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4)危害性。伴随着每个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只不过影响的大小,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同。

1.1.2公共卫生危机类型与趋势在公共卫生领域,各种形式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造成危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某些因素会直接地造成公共卫生危机,某些因素从间接的角度会导致公共卫生危机的延伸和变化。在众多的因素之中,有些因素起主要作用,有些因素起到次要作用。有时这些因素无主辅之分,它们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方向上促使特定多因素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种类繁多,从以下角度看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从营养型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首先,由饥饿造成的极端营养不良。情况之一是,社会在总需求上出现了普遍的粮食短缺,饥荒所造成的公共卫生危机在范围上具

有普遍性;另一种情况是,虽然粮食总量不足以造成饥荒,但是社会分配不均,致使一部分人粮食极端短缺,这类粮食短缺是局部的,所造成的危机也是带有局部性,不至于引发全局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其次,在特定社会条件出现的营养过剩的公共卫生危机。再次,作为营养载体的食品也可能成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和生物的载体,从而发展成为公共卫生危机。第二,从传染病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传染病是公共卫生危机最具影响力和爆发力的公共卫生危机的形式。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范围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主要是传染病危机引发的。传染病的传染过程由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环节构成,通过易感染者被感染后成为传染源的方式而不断扩展,在社会上形成传染链条和传染网络,它对社会公共卫生最具有杀伤力。第三,从环境型公共卫生来看,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但直接对公共卫生形成威胁,而且会助长公共卫生向不良方向发展,成为加速公共卫生危机恶化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中的水、空气、植被、土壤和生物中的某一个方面或者其中的几个因素遭到破坏,就会使人体所必须的自然因素成为有害于人体的载体,它们会直接将有害物质侵入人体,直接形成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王陇德(2008)认为当前公共卫生危机发展趋势主要为“规模大、损失严重、影响广泛、原因复杂、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令公众越来越关注。”①具体是:一是规模大。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种交通工具飞速发展,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距离概念不断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地球称之为“地球村”。这样一个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的时代,一旦发生公共卫生危机,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涉及人数更加众多,危害的后果将更加严重。据WHO公布的调查结果,全世界每年有数亿人因食品污染而致病,约200万儿童死于因食物和水污染导致的疾病。即使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每年也有近30%的人口罹患食源性疾病,仅美国每年就约有30万人住院治疗。1996年6月至8

月,日本全国多所小学发生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患者达9000多人,其中7人死亡,数百人接受治疗。1998年上海发生了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导致的甲型肝炎暴发,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约30万人发病。2002年11月16日,我国广东佛山市出现的首例非典病例,短短几个月内,该病迅速在广东流行形成高峰,并传播到①王陇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18页全国26个省、区、市和全球32个国家、地区。北京成为继广东之后非典流行最严重的地区,自2003年3月6日至2003年6月11日,北京共报告非典病例2521例,占我国国内病例总数的47.32%,占全世界病例总数的29.93%。其中医务人员患者407人,死亡10人,医务人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82.2/10万、6.94/10万和2.46%。二是影响广。由于当今世界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通信信息空前发达,旅游交流快速发展,人流物流通畅便捷等因素,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出现公共卫生危机,很可能在几个小时内消息就会传遍全球。如果是传染性疾病或动物源性疾病,其可能随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传播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其传播速度是惊人的,近年来发生的以传染性疾病为缘由的公共卫生危机,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09年4月份开始,墨西哥、美国等多国接连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5月初传入中国内地,先是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后发展为本土发例蔓延,到12月底疫情趋于平稳。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如果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未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幸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高枕无忧,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三是损失重。一方面,由于公共卫生危机本身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危害程度,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很大,损失严重;另一个方面,为防止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以及事态的扩大,危机发生地区会采取各种严厉的、全方位覆盖的公共卫生措施,未发生危机的地区会从保护群众健康的角度出发,作出强而有力的反应,甚至在

应急状态下,在缺乏科学依据的情况下,采取非常规手段,实施一些过度的应对措施,如限制进口、交通检疫、人群隔离等,结果使更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欧洲一些国家暴发疯牛病,大量牛因患病被宰杀,这些国家的牛肉及牛肉制品受到了严格限制。仅英国,就有几百万头牛被宰杀,欧盟对英国牛肉发出了禁令,使英国遭受40亿英镑的损失,也丧失了经营多年的欧洲及世界多个地区的牛肉市场,大量肉牛养殖人员遭受失业。四是关注度高。由于公共卫生危机表现出来的规模大、影响广、损失重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公共卫生危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局部事件,而需要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协同努力、共同应对,才能有效减轻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保护当地和其他地区群众的健康不受损害。另外,当今进入信息化年代,在地球另一端发生的公共卫生危机,通过网络及媒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至全球任何一个角落。

1.2.1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亚当·斯密从人的自利本性出发,系统阐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调节理论。斯密认为,自由竞争能够使经济自动实现平衡,保证收入分配的合理和公正以及最大限度的实现福利,国家的作用仅限于保护私有制,充当“守夜人”的角色。新自由主义过分夸大了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忽视了其局限性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以“凯恩斯革命”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大政府职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缺陷必须通过国家干预来进行弥补。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一段时间后,由于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科学性和应用性也受到各方面的质疑。自7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的政府陆续进行政府治道的变革,努力实现政府职能市场化、政府行为法制化、政府决策民主化和政府权力多中心化。①政府权力的多中心化表现在执行力变革、提高地方自治水平、还权于社群等。这一变革进程不仅发生在新西兰、日本、美国、英国及其他欧洲各国等发达国

家,而且已经逐步拓展至发展中国家。针对政府治道变革,各国的有关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大量新的理论、模式、思想和理念。奥斯托罗姆等人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大量的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代社会管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中心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以严谨的理论关怀、实践关怀精神展示了其颇具现实解释力的理论风采,以严密的制度分析、理性选择的逻辑论证展示了其制度理性选择学派的独到魅力。多中心理论是对“单中心”的挑战与发展,在庞大的社会需求面前,单中心理论效率相对低下,回应性差。随着社会发展①埃莉诺·奥斯托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三联书社,2000,156页到一定阶段,民众对于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也愈来愈多元化实际背景下。“多中心”理论的基础是对“多中心”的涵义的理解。“是指多个组织体制和权力中心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多中心治理理论特点是存在许多决策中心,它们在形式上是相互独立的。“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①(1)多中心治理结构与集权和分权结构相反,意味着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着多个生产者,公共事务的处理有多个主体。多中心多表现为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在竞争性的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互相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合约,从事的活动具有合作性,解决冲突主要靠核心机制。②多中心与分权不同,分权一般指集权机构向下级单位分散其行政权力,实行权力重组。而在多中心秩序中,治理主体是平等的,可以通过民主协商达成一致的意见,而分权中的下级机构是没有条件与上级平等协商的,多中心理论认为存在多个治理主体给了公民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得个人和社群能在可替代的公共服务生产者之间进行选择,拥有这一选择的前提必须是自主治理,自主治理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社群可以决定直接解决某些共同的问题,他们可以决定他们要什么,然后与其他某个组织签约来提供这些服务,他们可以决定某些问题最好留给更具有包容性的政府单位,或者通过创造类似于市场的安排来解决问题。①埃莉诺·奥斯托罗姆、帕克斯和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宋全喜、任睿译,上海,三联书社,2000,第12页②埃莉诺·奥斯托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

海,三联书社,2000,210(2)多中心治理理论要求政府、市场的共同参与合作共治。在传统的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中,公共事务多由政府垄断,并进行生产提供和配置这些资源。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研究者提出市场介入公共事务治理,建立起以市场为核心的纯粹的“私有化”思路在社会上广泛存在。其实无论是政府垄断抑或还是纯粹的市场提供,均尚未走出“政府——市场”这种非A即B的治理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种单中心的治理思路,所以,各种模式都存在缺陷。而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则跳出了这种的非A即B的思维模式,倡导政府和市场均是公共事务处理的主体,也是公共物品配置的不同的机制和手段,在公共事务的处理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发挥政府公共性、集中性的优势,同时也要积极应用市场的回应性强、效率高的特点,兼顾两个主体、两种手段的优势,进而找到了一种政府与市场合作共治的公共事务治理新模式。(3)多中心秩序允许由个人组成的集团不依靠公共当局的介入就能够为自己提供公共物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多中心体制中,个人和社群可以以直接的和间接的方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但是,多中心体制并不是简单的市场化,显然不可能指望市场本身来生产或者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因为市场是用来利用具有私益物品特色的资产的。而多中心体制允许多个公共物品的生产者以及可替代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存在,这就有可能接近市场竞争的收益,实际上就是在公共领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4)多中心体制下的政府组织,可以在特定的地理区域的权限范围内独立制定和实施公共服务的规则。在公共物品的生命周期中,一般存在着“消费者、生产者和连接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中介者”①三个角色。在多中心理论体系中,政府突出体现一个中介者的角色,更多的体现为制定多中心制度中的宏观框架和参与者的行为规则,强化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公共事务的处理提供依据和便利。”②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的规律,以及每个服务区的边界划分原则,使区域间的差异增大,设定规模各不相同的、相互独立的不同服务区。这类服务区叫做分立的供给组织,分立的供给组织可以增加不同服务区之间的竞争,达成近似市场机制的效益。总之,多中心理论从制度分析出发,将政府看作一个自发创造的秩序构成的多元体制,而不是由一个人控制的单一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不同部门和不

同层级政府机构就像市场中的企业那样,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它们也要考虑诸如①埃莉诺·奥斯特洛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三联书店,2000,第212 页②同上,第89页规模经济效益的问题,尽管考虑的原则和影响的因素与市场经济不尽相同。但是由此打开了理解公共服务领域或者公共服务市场内在秩序的思维之门,标志着人类对于自己在市场之外的公共生活有了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即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完全可以构建多中心的社会公共新秩序。

1.2.3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1)为公共卫生危机的权力划分提供框架:独立的个体拥有有限的权利,但都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打破了单中心制度和权力过于集中的格局,形成了一个由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公民个人以及媒体等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以承担国家范围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2)强调依靠法律法规解决各个治理主体间的矛盾。通过健全“公共卫生危机分级制度”,以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制定相应法则,以约束各行为主体在应对危机中的行为。(3)多中心制度理论强调政府在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中要突出位置,利用绩效考核等有效方式,促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危机治理的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公众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4)多中心制度理论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效率。现代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卫生、经济、政治、外交等多领域,通过增加治理主体的数量,引入市场机制、自主治理等方式来提高救治的质量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第2章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案例集定稿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案例集

目录 1 一场灾难中的伦理困境 (1) 2公立公园的困境与出路 (13) 3强拆之殇:谁之伤?谁之痛? (17) 4旭日关爱:一个慈善基金会的诞生和管理 (27) 5 指尖上的双城记 (42) 6 让流动商贩不再流动 (55) 7 三宝县的集体上访事件 (67) 8 生病的日子 (79) 9 沉重的棉花 (85) 10无形的“围墙”压伤“隐形的翅膀” (95)

一场地震灾害中的伦理困境 摘要:危机状态下,惯常的平衡被打破,利益冲突、情感纠葛、生死较量成为生活的主题,无论是身处其中的经历者还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在危机中都将陷入这样的伦理困境之中:“生命与尊严哪个更重要?金钱和道义能否兼顾?自由与秩序是否可以共存?……”本案例以2010年1月海地大地震为背景,描述了震后无政府状态下,医疗救援人员在生命安全与治病救人天职之间的挣扎;记者兼医生团队在新闻挖掘和救助行善中的摇摆;商人逐利天性与人性大义的争议;大众同理心与猎奇心理的纠结。案例试图唤起人们对灾害伦理的思考,确立一个相对正义的灾害伦理价值体系。 关键词:灾害、伦理困境、价值冲突、海地地震 0.引言 非理性,是风险传播专家彼得·桑德曼博士描述处于危机中大众的核心概念。危机状态下,惯常的平衡被打破,利益冲突、情感纠葛、生死较量成为生活的主题,无论是身处其中的经历者还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在危机中都将陷入这样的伦理困境之中:“生命与尊严哪个更重要?金钱和道义能否兼顾?自由与秩序是否可以共存?……”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文化种群都有着自己的伦理价值体系,都是其独有价值体系内的专家,那么对于以上问题,是否存在统一的答案?公共危机中是否应倡导建立一套基本的伦理标准? 海地地震之后,政府瘫痪,暴徒横行,整个社会完全失序,源于动物世界中的力量秩序开始占据上风,自然灾害已经演化为社会浩劫。数十万的尸体等待处理,上百万的伤民等待救治,数百万的灾民渴望着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在灾民救治,物资分配和秩序重建过程中,何种政策才能够称得上正义与公正?何种价值应被放置于其它价值之上? 1.海地共和国概况 国名:海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tar) 独立日:1月1日(1804年) 国庆日:1月1日(1804年) 本案例中除海地共和国之外,其它人名、地名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公共卫生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公共卫生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和妇幼卫生、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是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 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从狭义上讲,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干净、未被细菌污染,不使人致病。食品卫生只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部分。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2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现属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是预防医学学生的必修课。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并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涵盖领域比较广阔。(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如人类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基本特征、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人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特征等;(2)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包括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及基因水平上相互作用研究的应用;(3)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大

气卫生、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土壤卫生;(4)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家用化学品卫生;(5)环境相关疾病,如环境污染与公害病、环境污染与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微量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等;(6)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科学阐述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劳动卫生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应包括个体、人群及其所处环境。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对职业人群中个体健康状况和异常发病现象的观察,常能获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该人群潜在危害的证据。同时,充分了解人群所处环境状况,才能判断疾病与环境间的联系。所以,对个体、群体和环境的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首先,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性疾病的受损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尽早康复。 4学校卫生 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最新 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课程改革措施-精品

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课程改革措施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已成为国内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的主流,各医学院校根据不同整合理念和目标,纷纷开展基于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课程整合探索和实践。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科人才,应创新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基本医疗和基本服务能力。《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一、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公共卫生环境管理制度

公共卫生环境管理制度 为了给职工自己一个良好的室外生活环境,促进职工身心健康,减少自然病害的影响,特制订公共卫生环境管理制度,车间(部门)能够积极响应,创造优美的室外工作、生活环境,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愉悦。公共卫生环境管理制度如下: 1、车间(班组)要在条件允许的的情况下合理规划所管辖的车 间、班组室外环境,做好绿化工作。 2、车间、班组要划分卫生包保区域,包保责任班组和责任人, 做到每日勤打扫,杂草勤清除,包保区域无烟头和其他杂物, 绿化勤养护,垃圾日日清。 3、每月要做二次集中大扫除,清扫室内外环境。 4、条件许可的班组可以开辟小菜园、养殖业,但是必须合理分 布,整体整齐,做到美观大方。 5、本管理纳入车间考核范围,对不合格的(部门)班组、按规 定进行考核。 6、为了阜阳车间的环境更加整洁明亮,打造合肥房产建筑段阜 阳车间的对外窗口,望车间各班组认真执行本制度。 合房建段阜阳车间 尺寸高:50x35(宽)

公共厕所卫生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公共厕所卫生管理,特制定以下管理: 1、车间、班组必须每天安排人员值班冲洗打扫公厕,做到无大 小便堆积,屎沟畅通粪便不外溢。 2、大便沟和小便沟、墙无大小便痕迹,基本做到厕内无嗅气。 3、公厕内地面保持无积水,四周墙面保持清洁,厕内无蜘蛛、 灰尘。 4、爱护公物,节约用水,如出现漏水和损坏的洁具应及时报告 车间、班组及时修理。 5、公厕周围保持清洁,无垃圾堆积和其他废弃物。 6、按季节变化及时灭蝇、灭蚊,做到厕所内外四周无蝇无蛆。 7、组织定期检查,发现上述规定不符者,按有关规定处罚。 合房建段阜阳车间 尺寸高:50x35(宽)

全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

(五)全科医疗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系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是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卫生技术服务,2017年服务内容已增至14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全科医疗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和协调性服务,是立足于社区的基本医疗,其任务包括患者首诊与处置、慢性病管理、临床预防、健康教育等。所以,全科医疗的部分业务也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一部分,如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等,只有通过全科医疗服务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项目如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等,也不同程度涉及全科医疗工作,全科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参与。 (六)全科医疗与舒缓医疗的关系 舒缓医疗(palliative care)又叫姑息治疗,是为无法治愈患者提供对症治疗。舒缓医疗的原则是: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解除患者临终痛苦和不适。舒缓医疗不建议患者在追求“治愈”和“好转”的虚假希望中苦苦挣扎,也不容许借“安乐”之名自杀,而是要在最小伤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让患者的最后时日尽可能舒适、宁静和有尊严。 无法治愈的终末期患者,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可以在大型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接受舒缓医疗,也可以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居家接受舒缓医疗。从节约资源和亲情的角度看,在社区或居家开展舒缓医疗更具有优势。随着舒缓医疗知识的普及和居民生死观的进步,许多终末期患者或晚期癌症患者更愿意回到社区或家中接受舒缓医疗,安宁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全科医疗是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照顾的专科医疗。全生命周期包括生命的终末期,而生命终末期的医疗照顾常以舒缓医疗为主。全科医疗关注的是人,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照顾,与舒缓医疗关注患者、以对症治疗为主的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生命末期患者的舒缓医疗也是全科医疗服务的内容之一。全科医疗利用基本临床技术为社区居民和患者提供优质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也能满足终末期患者减轻或消除病痛的需求。

食源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上)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滕仁明 写在课前的话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对其有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及引发疾病的分类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包括天然食品(水果、蔬菜等)和加工食品(以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制成品)。 所谓食品安全,从目前来看即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中难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所以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就是食品从种植到餐桌全过程的卫生担保。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从临床疾病上分类可能引起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从疾病的进程而言,有急性、亚急性、迁延性和慢性之分,另外还有一部分为潜在再现性(食用有毒有害的食物以后,当时并无异常表现,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中毒腹泻等情况),另外还有更严重的致畸、致癌、致突变,这些都是可以由食品不安全引起的疾病,下面将就引发的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 (一)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临床上对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腹泻,统称为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分为炎症型和分泌型。炎症

型腹泻是指致病菌进入体内,引起的肠道炎症;而分泌型腹泻,就是指致病菌进入人体后并不造成炎症,而只是通过刺激肠细胞膜的分泌而造成的腹泻。 以下属于感染性腹泻的是()。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什么是食品安全?其所引发的疾病分为几类? 对于食源性疾病如何进行判断?如何完成事件处理报告? 潜伏期主要症状有关微生物或毒物 主要或第一症状为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味觉异常,口有灼烧 不到1小时 金属盐 感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1]

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中各种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虽然经过20多年不懈的改革、调整,但是,多年的历史积弊想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是不现实的。 归结起来,我国目前公共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政府财政压力依然很大;2、在行政立法和执法上,存在重立法、管理,轻执行、监督等现象;3、政府机构依然庞大,政府职能虽然有所减少,但随着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新职能也在增加;4、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服务理念还较差,长官意识严重,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5、人事成本居高不下。机关、事业单位仍然存在大量冗员;人才选拔录用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晋升机制、奖惩机制和公共责任机制尚未形成;6、行政效率低。机构层次多、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缺乏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等,使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无法走出“追求高效率——低效率——无效率”的循环。 综观各国公共管理改革实践,虽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对中国来说,所采取的是渐进或分阶段进行的改革方式,即“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在这种改革的开始阶段,进行具有特色的试验,当取得成就和经验之后再加以推广;表现形式是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即抓住重点突破,进而逐步深化和渗透到全局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先试点后推广,即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先在某个地方或企业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中国的公共管理过程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借鉴国外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可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答: 1、构建适应WTO要求的公共管理体制;2、按照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政府”;3、进一步精兵简政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4、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5、推进公共管理民主化和信息化改革。 案例一: 1、案例内容介绍:北京限字当头解决拥堵是否可行 北京的街头每天都要上演无数场免费的“汽车展示会”。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辆汽车像生了病的乌龟趴在一条条马路上,步履蹒跚,动弹不得。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在SARS 危机后公开表示:最头痛的是交通问题。 的确,再没有比堵车问题更能够触痛北京人烦恼的神经了。所以,当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要限制发展私家车和对黄标车(尾气排放量达不到排放标准的车)采取限行举措时,舆论的焦躁海洋就像被扔进一块石头,叫好叫坏之声皆不绝于耳。 数据显示:1996年北京市机动车只有100万辆,到2003年已增加1倍,达到200万辆。其中私家车就有120多万辆。2002年全市新增机动车27.6万辆;而2003年前8个月,全市又新增机动车24.6万辆,已经逼近2002年的总数。 面对汹涌而来的汽车潮流,北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手足无措。多年来的堵车状况没有什么改善。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权威部门对2000年北京汽车发展数量的预测仅仅是70万~80万辆,而事实上,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前,北京市汽车总量就足足比这一预期数字多出近100万辆。在2000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又曾预测,到2010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才会突破200万辆,没曾想,这个数字提早7年就实现了。为此,所有在北京生活的人们都付出了拥堵的代价。 为何出现这么大差距?一些官员的习惯性解释是,经济发展那么快,以致许多公共(如首都机场)都提前达到目标容量。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模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采取紧急措施,做到有效应 对,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 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 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总经办领导副组长: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并对预案 的适宜性进行审核,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培训,具 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 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工程物业部和营运部应当建立 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 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 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教育培训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要及时将情况报告应急 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报应急小组 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5.3.1.1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危险性分析评估,根据专业人员有关意见和政 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及时采取防范突发事件的应对措 施。 5.3.1.2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其他公共卫生工 作,普及卫生知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5.3.1.3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应急演练, 增强全体员工和广大客户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5.3.1.4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 械的物资储备。 5.3.1.5出现突发卫生事件后,履行报告职责,主要内容包括:发生或者可 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情况;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 体性疾病的;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发生或者可能发 生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27336

案例分析作业 案例分析一 1、消防服务是哪一类(公共品、混合品、私人品)产品?从该产品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来论证你的观点。 我认为,消防服务属于混合品。为了论证我的观点,先看一下纯公共品、私人品和混合品的定义。 所谓公共品,是指在消费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1、非竞争性。(1)边际成本为零。这里所述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增加一个电视观众并不会导致发射成本的增加。(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如国防、外交、立法、司法和政府的公安、环保、工商行政管理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各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不会因该时期增加或减少了一些人口享受而变化。此类产品增加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增加消费者不增加该产品的成本耗费。它在消费上没有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 2、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某些产品投入消费领域,任何人都不

能独占专用,而且要想将其他人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不允许他享受该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所有者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则要付出高昂的费用,因而是不合算的,所以不能阻止任何人享受这类产品。例如:环境保护中,清除了空气、噪音等污染,为人们带来了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环境,如果要排斥这一区域的某人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的环境是不可能的,在技术上讲具有非排他性。 所谓私人品,恰好与上述两个特点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在现实生活中,于公共建设、市政建设中更为广泛存在的,其实是混合品(准公共品)。主要是体现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上的不完全。所谓不完全,分为拥有非竞争性但是有一定的排他性(例如免费城市道路,对照上述公共品非竞争性概念完全符合,但是道路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一定的排他性)、拥有非排他性但是有一定的竞争性(例如基础教育,听课人增加不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但是学生的增加会增加聘用教师的成本,边际成本不为零)、一定条件下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我认为,消防就属于第三种,一定条件下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为在消防警力能够覆盖一定区域的情况下,所有民众都能享受无差别的消防服务,但是当消防服务的供给跟不上需求量的上升时,居民增加会增加消防服务的成本(消防警力、消防车数量、公共消防设施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 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 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于去年用一种特殊的抗体治疗3名年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获得成功。获知这一消息后,德国汉堡、汉诺威等地的医院已开始对一些重症患者试用这种方法。 通过对涉及进口黄瓜的两家西班牙公司的调查,德国汉堡卫生当局5月31日宣布,实验室的最新化验结果显示,肆虐德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的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 6月初,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农业部长林德曼表示,在汉堡市郊于尔森区一个有机农场的豆芽等芽苗菜样本中发现大肠杆菌,初步怀疑是疫情源头。经过检测,德国德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表示,他们已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源头。 最终,尽管西班牙黄瓜“沉冤得雪”,但消费者又陷入了对芽类蔬菜的恐慌。而这轮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初,德国卫生部门曾怀疑产自西班牙的黄瓜是疫情源头。欧洲多国随即发布对西班牙蔬菜和水果的进口禁令,招致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西班牙环境大臣里韦罗

公卫医师考试案例分析

公卫医师考试案例分析 实践技能,总结转,第二站:公共卫生案例分析(口试) 【案例1,案例2,20min,40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 健康的事件。 现场调查设计 一、现场调查目的:1 核实诊断 2确定是否爆发(短时间内、同居住区、同样临床表现;单峰流行曲线; 同源性/相同传播途径;发病率高于历年水平) 3 描述疾病分布、特征(三间分布) 4 查明传染来源和暴露的易感人群 5 采取相应的措施,扑灭疫情 二、现场调查设计(调查方案) 1 调查目的 (1)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 (2)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 (3)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 (4)评价控制措施效果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1)对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概述:主要利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的情况

进行三间分布(空间、时间、人间)的描述(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 (2)主要方法:个案调查、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横断面调查-罹患率/感染率、回顾性或前瞻性纵向调查-发病率/感染发生率) (3)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病例对照:以确诊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一组患者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疾病的一组个体为对 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暴露率的差异,研究疾病与 这些因素的关系,由果到因,论证性不强,适用于罕见病,选择偏倚。OR值队列研究: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N个群组或队列,追 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 病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由因到果,论证性强, RR值、AR值 (4)实验干预流行病学 接到疫情报告后需询问和记录上报的内容: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名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2)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 (3)已采取的措施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4)报告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3 调查表的设计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危机管理)【圣才出品】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9章公共危机管理 一、名词解释 1.突发事件 答: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紧急事件。按照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工矿商贸企业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3)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重大刑事案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四类突发事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相互之间呈现多元与共时的特征,在特定的情景下可能相互转化。 2.公共危机 答:公共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或者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引发的、给社

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公共危机通常都具有三个共同要素:①未曾意料而仓促爆发所造成的一种意外或非常态的社会情境;②具有严重的危害与社会影响;③在情况急剧转变之前,可供反应的时间有限。 3.公共危机管理 答: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对公共危机管理含义的理解包含了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理解:①由谁来实施管理,即管理的主体;②管什么,即管理的对象;③怎么管,即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与方式。 4.公共危机预警 答:公共危机预警,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根据有关危机现象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做出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使公共部门和公众提前了解危机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一系列活动。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就是要使危机预警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公共管理从被动型应付危机向主导型防范危机转变、从“事后救火”管理向“事前监测”管理转变、从危机发生后的“救火员”角色向危机发生前的“监测员”角色转变的需要。 5.行政紧急权力

公共卫生简介

公共卫生硕士点简介一、公共卫生的起源 公共卫生起源于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现在,公共卫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人类早期对健康的认识是从疾病开始的。人类早期对健康的需求是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通过有组织的努力来解决因大规模群居带来的负面健康问题,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 人类早期的公共卫生实践是从饮食、供水、个人卫生、社区居住和环境卫生及传染病的预防开始的。人类早期的公共卫生概念和理论也是在具体的饮食安全,环境卫生和传染病应急等公共卫生的实践中开始出现萌芽。 到了中世纪(公元500年到1500年),欧洲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已见雏形。现代公共卫生起源于英国,因为英国是第一个实现现代工业化的国家,最早面临工业革命带来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新环境。现代公共卫生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系统的发展,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现代公共卫生在中国真正地成长与壮大是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休戚相关的,是由政府主导的,是在应对中国公共卫生问题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从1949年至今,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从建立,健全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赤贫基础之上,在各种资源源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在50多年的时间里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控制

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和地方病,显着地降低了孕妇和婴儿死亡率,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网,结合防治工作需要开展的预防医学科研工作取得显着成绩,预防医学教育为公共卫生体系输送了大量新鲜的血液,以上公共卫生成就加上医学科学的进展等因素,在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使得中国人民的人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6年的73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二、公共卫生的定义 现代公共卫生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时间很短,至今不到二百年。然而,文献检索发现关于公共卫生的各种定义至少有十八个。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公共卫生领袖人物,耶鲁大学公共卫生教授温思络(Charles-Edward A.Winslow)早在1920年提出的,他描述了什么是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应该怎么做。这个定义比较完整,是世界公共卫生界引用的最多的一个公共卫生定义:“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和提高效益的科学和艺术。这些努力包括: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教育人们注意个人卫生,组织医护人员提供疾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的服务,以及建立社会机制来保证每个人都达到足以维护健康的生活标准。以这样的形式来组织这些效益的目的是使每个公民都能实现其与生俱有的健康和长寿权利”。 1988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在其里程碑式的美国公共卫生研究报告《公共卫生的未来》中明确地提出了十分精练的公共卫生的定义:“公共卫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为

公卫医师考试案例分析

实践技能(总结转) 第二站:公共卫生案例分析(口试) 【案例1,案例2,20min,40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 健康的事件。 现场调查设计 一、现场调查目的:1 核实诊断 2确定是否爆发(短时间内、同居住区、同样临床表现;单峰流行曲线; 同源性/相同传播途径;发病率高于历年水平) 3 描述疾病分布、特征(三间分布) 4 查明传染来源和暴露的易感人群 5 采取相应的措施,扑灭疫情 二、现场调查设计(调查方案) 1 调查目的 (1)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 (2)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 (3)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 (4)评价控制措施效果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1)对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概述:主要利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的情况进行三间分布(空间、时间、人间)的描述(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 (2)主要方法:个案调查、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横断面调查-罹患率/感染率、回顾性或前瞻性纵向调查-发病率/感染发生率) (3)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病例对照:以确诊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一组患者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疾病的一组个体为对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暴露率的差异,研究疾病与 这些因素的关系,由果到因,论证性不强,适用于罕见病,选择偏倚。OR值 队列研究: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 病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由因到果,论证性强, RR值、AR值 (4)实验干预流行病学 接到疫情报告后需询问和记录上报的内容: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名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2)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 (3)已采取的措施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4)报告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3 调查表的设计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2)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发病情况(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及治疗情况 (3)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4小时内食物摄入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特征、密切接触者情况(4)已采用的防治措施 (5)调查日期、调查人、审查人 4 调查步骤 (1)调查前获取初步信息 (2)进入现场收集发病和暴露信息 (3)初步分析资料并提出假设(掌握三间分布、流行曲线的绘制和解释、的概念)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 意义: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 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 确定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

什么是公共卫生

一、什么是公共卫生?(4个定义) 1. 温思络(Winslow)定义 “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健康和效益的科学和艺术。 The science and art of preventing disease,prolong life and promoting health and efficiency through organized community effort. 2.维冦(Vickers )定义 当健康问题从社会“可容忍状态”转变为“不能接受的”状态,社会就采取集体行动,做出公共卫生反应,重新定义公共卫生。Successive re-defining of unacceptable. 3.美国医学研究所定义 (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 “通过保障人人健康的环境来满足社会的利益”。 强调各种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明确公共卫生领域的无所不包,以及公共卫生与社会、经济、政治和医疗服务不可分割的关系。4.吴仪副总理定义 “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 提供医疗服务, 达到预防疾病, 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公共卫生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广泛参与, 共同努力。

二、公共卫生的核心功能?(评价、保障、政策制定) ?1公共卫生评价Assessment –通过系统地监测、评估、调查来提供健康信息?2公共卫生保障Assurance –通过评价和协调来保障人人享有健康 ?3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制定Policy development –通过制定卫生政策动员全民参与公共卫生 三、公共卫生十大任务 1.监测社区卫生状况,确定社区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诊断和调查社区公共卫生问题和公共卫生危险因素 3.将公共卫生问题公布于众并教育社区居民使其具备认识社区公 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4.动员和建立社区联盟来认识和解决社区公共卫生问题 5.制定相应卫生政策和计划来支持个人和社区开展卫生活动 6.执行卫生法规保障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7. 指导居民接受所必需的卫生服务, 在缺乏需要的服务时,通过 各种方式确保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8. 确保公共卫生和医护队伍的质量和能力 9. 评价针对个人和群体的卫生服务的效果、享有率和质量 10 .开展公共卫生研究,探索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新思路和新 方法

十大品牌危机公关管理案例分析

2005上半年十大品牌危机公关 2005真是一个多事之年,刚过了半年,就出了这么一箩筐的事,本文选取了今年上半年的10个危机公关案例,我试图通过找出这些危机处理的瑕疵做一个“抛砖引玉”,以达到从不足求进取的目的。于是就形成本“十大案例”专题。这里引用著名企业危机管理与公关专家奥古斯丁先生的一句话:“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公关的精髓。” 一、关键词:苏丹红 1、危机主角:肯德基 2、危机事件:新奥尔良烤翅、烤鸡腿堡等产品涉嫌含有苏丹红。 3、应对措施:3月16日下午,肯德基宣布:其新奥尔良烤翅和烤鸡腿堡的调料中被发现含有“苏丹红1号”,国内所有肯德基餐厅已停止出售这两种产品。百胜餐饮集团已经将国内所有餐厅和配销中心的问题调料进行回收,并按照肯德基公司内部废弃物处理标准程序进行销毁。 4、点评: 作为全球著名的食品企业,在肯德基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上,类似“苏丹红”事件的经历绝对不是第一次。从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肯德基已经历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危机。作为一家食品企业,肯德基对于食品卫生之类的社会危机避无可避。然而,危机意识和完善的化解预案,让肯德基每次遭遇危机时,都能从容应对。诚恳的自查然后主动停售,全国连锁统一步骤,寻求官方媒体的权威“庇护”,重建消费者信心。可是已经吃了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心还能回的来吗?这要让你的“麦兄弟”怎么说你呢? 二、关键词:石蜡油 1、危机主角:强生中国有限公司 2、危机事件:3月中旬,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食品与药物管理部门表示,在强生婴儿油中发现液体石蜡油。 3、应对措施:强生中国有限公司曾出面表示,其产品通过了世界所有权威机构的检测,在中国销售的强生婴儿产品也完全符合中国的有关标准。 4、点评: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doc

写在课前的话 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一、传染病概述 (一)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认识上的误区 1、传染病 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该过程有两种结果: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

种。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2)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法定报告传染病 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病则无此必要。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 3、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 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一)中国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WHO报道全球8422例SARS,中国共有7748例,其中大陆5327例,香港1755例,台湾省665例,澳门1例。北京市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城市:累积SARS确诊病例2521例,占我国大陆地区47.32%,占全世界29.93%。 (二)案例分析 1、第一起输入暴发 Y某:山西人,27岁,女性。2月18日曾到广东经商,2月21日感身体不适, 23日回山西太原。26日诊断为肺炎。3月1日到北京301医院就诊,后转入302医院诊治。造成5名亲属、4名医护人员和10名同期住院患者感染。 2、第二起输入暴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