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word).docx

【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 ) (word)

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作制冷剂B.汽油洗涤衣物上的油污C.浓硫酸作干燥剂D.稀盐酸除铁锈

【答案】 D

【解析】

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

性质. A.干冰作制冷剂B.汽油洗涤衣物上的油污C.浓硫酸作干燥剂,都没有发生化

学变化,是物理性质;D.稀盐酸除铁锈时,盐酸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方程式6

氯化铁和水;是化学性质。选D

2.学习化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做实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味B.倾倒液体C.取粉末D.过滤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A、闻气味: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要在瓶口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

气体进入鼻孔,故 A 不正确;

B、倾倒液体时,取下瓶盖,要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

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

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故 B 正确;

C、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故 C 不正确;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内,且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故D

不正确。故选B

考点:嗅闻气体的方法,液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

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

【答案】 C

【解析】

【分析】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 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

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

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

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

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

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面上酒精燃烧起来,灭火措施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 B.用水冲灭

C.不管它,让它自然熄灭

D.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 D

【解析】

【分析】

灭火原理:①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③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用嘴吹时,气流带走的热量太少,不会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不到灭

火目的,故 A 不正确;

B、用水浇可使燃烧的酒精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扑灭后实验桌上到处

是水,酒精着火时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

故 B 不正确;

C、酒精燃烧产生热量多,让它自然熄灭,可能会导致火灾,故 C 不正确;

C、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

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故 D 正确。故选D。

5.下列我国古老工艺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米酒的酿造B.石膏的雕刻C.陶瓷的烧制D.钢铁的冶炼

【答案】 B

【解析】 A.酿醋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A 错误; B.石膏的雕刻过程中仅仅是外形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正确; C.制陶瓷的原料是粘土,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硅酸盐产品,是化学变化,故 C 错误;D.钢铁的冶炼,是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发生化学变化,故 D 错误;答案为B。

点睛:明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题关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

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

生成,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

不同种的物质。

6.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A、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易引发灯内酒精着火,

甚至酒精灯爆炸;B、倾倒液体时,试管和试剂瓶要倾斜,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

要向着手心,瓶盖倒放在桌面上。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

面呈 45°角。 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选A

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夜幕降临,城市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

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

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A、霓虹灯发光的原理是外电源电路接通后,变压器输出端就会产生几千伏甚

至上万伏的高压.高压加到霓虹灯管两端电极上时,使气体的电离.带电粒子与气体原子

之间的碰撞,多余的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就完成了霓虹灯的发光点亮的整个

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只是物质的形状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由空气、水、食盐到纯碱和化肥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是将自来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属于除杂类,并无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8.下列做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A.将NaOH 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后过滤制取氢氧化铜Cu(OH)2

B.用过滤的方法可以把NaCl 和NaOH 分开

C.清洗试管中附着的铜:向试管中注入稀硫酸,振荡

D.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铵两种氮肥:分别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闻气味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A、 NaOH 溶液能与 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故用过滤的方法能得到氢

氧化铜固体,正确;

B、 NaCl 和 NaOH 都能溶于水,故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二者区分,错误;

C、由于铜不溶于稀硫酸,也不与稀硫酸反应,故用稀硫酸不能清洗试管中附着的铜,错

误;

D、硫酸铵和氯化铵都是铵盐,二者都能与熟石灰反应,并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现象相同,不能此法鉴别,错误。故选A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的鉴别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盐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了解反应的现象、物质状态和

颜色,明确各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瓷器破碎C.铁锅生锈D.积雪融化

【答案】 C

【解析】

A.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误; B.瓷碗破碎的过程中没有

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误; C.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

于化学变化,故 C 错误;D.积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误;故选C。

10.用 KClO3和 MnO 2制取 O2,并回收MnO2和 KCl的装置如下,其中正确的是()A.制取O2B.溶解

C.过滤D.蒸发结晶

【答案】 B

【解析】

【分析】

C、根A、收集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B、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促进固体的溶解;

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考虑;D、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

【详解】

收集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图示是向下排空气法,故 A 错;溶解用玻璃棒搅拌,

促进固体的溶解,故 B 正确;过滤的注意事项:玻璃棒末端放在三层滤纸一边,不能放到

滤纸上缘,漏斗尖嘴部分紧贴烧杯内壁,故 C 错;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

过高使液滴飞溅,故 D 错。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11.醋酸 CH3COOH是一元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现取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和醋

酸溶液等质量,分别放在甲乙两只烧杯中,各加入相等质量的镁粉,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为

6:5.则甲乙烧杯中的反应情况可能是()

A.甲和乙中金属都过量

B.甲和乙中酸都过量

C.甲中酸过量,乙中镁过量

D.甲中镁过量,乙中酸过量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甲和乙中金属都过量,则两种质量相同的酸完全反应,因此设酸的质量都为m,生成的氢气分别为x、 y,则:

H 2SO4+Mg==MgS O4 + H 2

982

m x

98 = 2x=

m

m x49

2CH 3COOH +Mg =(CH3 COO)2Mg+H 2

1202

m y

120 = 2y= m

显然二者的质量比不是6:5,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m y60

B、甲和乙中酸都过量,说明镁完全反应,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说法

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而甲中酸过量,则镁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

多;乙中镁过量,则镁没有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少,因此可以符合6: 5,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而甲中镁过量,则镁没有完全反应,产生的氢

气就少;乙中酸过量,则镁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多,因此不符合6: 5,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

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酸反应情况的分析,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量的分

析计算。

12.下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燃料燃烧C.橙子榨汁

D.品红溶液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燃料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苹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13.有下列现象:① 火药爆炸;② 木棍折断;③ 蜡烛熔化;④ 燃放礼花;⑤ 牛奶变酸;⑥ 塑料受热变软;⑦ 碘受热升华,⑧ 铁丝生锈。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④⑤⑧D.②③⑥⑦

【答案】 C

【解析】

【详解】

① 火药爆炸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② 木棍折断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③ 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④ 燃放礼花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⑤ 牛奶变酸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⑥ 塑料受热变软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⑦ 碘受热升华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⑧ 铁丝生锈过程中,生成铁锈,是化学变化。

故选: C。

14.用试管加热时试管破裂,其原因可能是()

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试管对着人可能伤人,但是不会造成试管破裂,错误;

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可能造成液体外溅,错误;

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正确;

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是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错误。故选C。

1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铜丝折弯C.瓷碗破碎D.纸张燃烧【答案】 D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铜丝弯曲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瓷碗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纸张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D。

1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D.读出液体的体积

【答案】 D

【解析】

【详解】

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

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以防止腐蚀

胶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 D。

1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上下震荡洗涤试管B.读取液体体积

C.塞进橡胶塞D.过滤

【答案】 B

【解析】 A、洗涤试管的正确方法是:用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摆动 B.读取液体体积,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C.将试管放在桌面上,塞进橡胶塞,易将试管压坏;应拿起试管

将塞子旋进试管; D.过滤时应将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处,避免因滤纸破损导致

过滤失败;选B

18.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答案】 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

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

成,属于化学变化;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

于物理变化。故选C。

19.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______)

A.用托盘天平称取12.62g 的食盐B.普通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C.用 10mL 量筒量取8.76mL 蒸馏水D.用 10mL 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 【答案】 D

【解析】

A、托盘天平一般准确到0.1g,不能称得12.62g食盐,故错误;

B、普通温度计上读数不可能精确到0.01,所以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数据不合理,故错误;

C、 10ml量筒实际精确到0.1mL,只能量出8.7mL 的蒸馏水,不能量取8.76mL 蒸馏水,故错误;

D、 10ml量筒实际精确到0.1mL,用10mL 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 是正确的;故选D。

20.安徽省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下列是省内四地市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其过程主要体现

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A.芜湖汽车组装B.铜陵冶炼金属

C.六安水力发电D.淮南开采煤矿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

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汽车组装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B、冶炼金属过程中,生成金属单质,是化学变化;

C、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D、开采煤矿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故选 B。

【点睛】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

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