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氏族谱

隋氏族谱
隋氏族谱

隋氏族谱 支谱之一

隋氏族谱支谱之一

(廿十六世隋辰田提供资料;廿十七世隋洪亮整理)

隋氏家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历尽千难万苦,发展到今天,分布全国甚至全世界,让我们的隋族血脉得以延续,我们的祖先功不可没。千百年来,我们隋氏的祖先不乏有过可歌可泣的千古英雄,为我们隋氏家族争光添彩,但是,我们的祖先不管他是做什么的,我们都是一样的尊重他们,在我们眼里他们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他们每个人都历尽万难把我们隋氏家族的血脉传承下来,让我们这些隋氏的后人在人类的历史上长存,还有比这个更值得我们骄傲的吗,隋氏祖先都是我们的骄傲。我作为隋氏后人,没有资格来评价我们的祖先,只有对祖先们无限的敬仰。

因本人资料有限,不免有不全面的地方,有很多地方没有完成考证,故不敢妄自上传,如果您有隋氏族谱资料,希望及时上传给我,我们共同来增补修正隋氏家谱内容。凡是您要上传的内容,必需有文字考证,确保真实,不能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内容,不能凭空杜撰,不能擅自更改内容,必需是隋

氏家谱历史记载的文字才能为准,本着为隋氏家谱和隋氏祖先的尊重负责,确保内容必需真实方能上传,谢谢

您的合作。

注明:支谱世系(一世至十七世跟据山东莱阳廿十四世孙隋锡龄记载的隋氏通谱。

一世:隋世继(张氏)

排行三

二世:隋

义(孔氏)

三世:隋恒怀(孙氏)

四氏:隋宝(王氏;李氏)

五世:隋世昌(于氏;熊氏)四

六世:隋国英(鹿氏)

七世:隋仲良(张氏)

八世:隋白莲(张氏)

九世:隋仁(牟氏)

十世:隋景让(李氏)一

十一世:隋桂(于氏)

十二世:隋昇(张氏)

十三世:隋高(王氏)

十四世:隋琎(李氏)

十五世:隋鸾(仇氏)

十六世:隋

田(陈氏)

十七世:隋宗柏(姜氏)

十八世:隋有明(于氏)

十九世:隋崇福(李氏)隋崇禄(闫氏)隋崇文(于氏)隋崇周(王氏)

廿十世:隋学仁(高氏)隋学义(高氏)隋学礼(于氏)隋学诗(李氏)隋学孔

廿一世:隋鹏(桑氏)隋凤(闫氏)隋宽(赵氏)隋亮(段氏;于氏)

廿二世:隋福贵(唐氏)隋福仁(沙氏;孙氏)隋福清(张氏)隋福宏(方)注:隋福仁是隋宽之子

廿三世:隋连

隋喜

隋悦

隋名中立(沙氏)隋法(田氏)隋中荣(高氏)注:隋名中立原名隋中立是隋福仁之子

廿四世:隋德麟(刘氏)隋德祥(徐氏)隋德玉(乔氏)注:均为隋中立之子

-廿五世:隋九富(史氏)隋九成(于氏)隋九庚注:均为隋德麟之子

廿五世:隋九发(杨氏)隋九福(刘氏)隋九盛

隋九才(赵氏)注:均为隋德祥之子

廿五世:隋九增

隋九功(李氏)隋九德(马氏)隋九皋(王氏)隋九顺(律氏)

注:均为隋德玉之子

廿六世:隋文田(赵氏)隋书田(刘氏)注:均为隋九富之

廿六世:隋宝田(姜氏)注:隋九成之子

廿六世:隋福田(徐氏)隋有田(尹氏)隋忠田—隋九盛继子(夏氏)注:均为隋九发之子

廿六世:隋忠田

注:隋九盛之子(继子)隋九发亲子

廿六世:隋成田(张氏;仪氏)隋常新(田氏)

注:均为隋九福之子

廿六世:隋仁田—隋九增继子(姚氏)隋贺田(高氏;王氏)隋心田(宋氏)注:均为隋九功之子

廿六世:隋仁田

注:隋九增之子(继子);隋九功之亲子

廿六世:隋宽田(代氏)隋安田(张氏)注:均为隋九德之子

廿六世:隋辰田(侯氏)隋凤田(蔡氏)注:均为隋九皋之子

廿六世:隋印田(赵氏)隋吉田(冯氏;杨氏)隋利田(韩氏)隋民田(付氏)隋作田(李氏)注:均为隋九顺之子廿七世:隋洪臣(闫氏)注:隋文田之子

廿七世:隋洪君()注:隋书田之子

廿七世:隋精武(王氏)隋振武(高氏)注:均是隋宝田之子

廿七世:隋洪太()隋洪庆()隋洪福()隋洪涛()隋洪杰()注:均是隋忠田之子

廿七世:隋洪章(姜氏)隋洪俊(衣氏)注:均是隋成田之子

廿七世:隋玉宽(曲氏)隋玉辉(林氏)隋玉森(汪氏)注:均是隋常新之子

廿七世:隋洪贵(张氏)隋洪志(石氏)注:均隋仁田之子廿七世;隋洪梁(由氏)注:隋贺田之子

廿七世:隋洪伟(周氏;。。。)隋洪林(李氏)隋洪宽(宋氏;张氏)隋洪亮(张氏;吴氏)注:隋心田之子

廿七世:隋玉鹏(赵氏)注:隋宽田之子

廿七世:隋洪基

注:隋安田之子

廿七世:隋玉凯

注:隋辰田之子

廿七世:隋宇涛

注:隋凤田之子

廿七世:隋洪彬

(李氏)注:隋印田之子

廿七世:隋洪石(付氏)

注:隋吉田之子

廿七世:隋洪文(高氏)注:隋民田之子

廿七世:隋洪样(高氏)隋洪川(沙氏)注:隋作田之子

在这里廿十七世尚有未成年未婚男子,故廿十八世暂不上传。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姓,中华姓氏之一,吴越国姓,是一个源流较少但分布广泛的姓氏,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钱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钱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彭城郡(今徐州市),江苏下邳郡(今江苏西北部),浙江吴兴郡(今江苏宜兴一带)。因政治原因(吴越国纳土归宋,助力中华一统)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实际上按人数排名是当时的第四十大姓。钱姓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由彭姓演变而来,但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有隐士钱丹一人。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仍只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今江苏徐州一带),至于关中钱姓则是湮没无闻了。进入秦代,钱姓人中才有当时地属关东的下邳(如今江苏睢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节操高雅被朝延任命为御史大夫,因此诏令一出,钱产顿时声名鹊起,一直不为人所熟知的钱姓也变得家喻户晓,从此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钱姓起源一、源于有熊氏,出自周朝颛帝裔孙彭孚的官名,属于以官职为氏。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之裔孙孚,官拜周钱府上士(掌管国家财政官职)。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在祖父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区。他执政期间,中原各部落氏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迅猛增长,土地日趋紧张,部族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此种情况,颛顼决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将自己的八个后人分别分封到己、董、秃、坛、曹、斟、芈(mi)等地,

让他们各自建立方国独立发展。这些方国名称后来陆续演变为相应的姓氏,成为中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来源。其中彭国传至颛顼曾孙吴回时,帝喾委托吴回接替其兄长重黎的火正之职(掌管火种的官),史称火正祝融。这些别子以后就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土地和名位也由各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这些别宗的宗子,对于“大宗”而言,他们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就是“大宗”,史称“别子为相,继别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孙多改换姓氏以有别于嫡系,其中有一支把“籛”字去“竹”头简化为“钱”,于是便形成了后来的钱姓。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记载:“钱,征音。彭城郡。系出铿氏。彭祖姓籛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二、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积极汲取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以姓氏为例,在古今很多少数民族当中,都可发现汉姓的使用,如在当代的满、回、苗、壮、蒙古、彝、藏、黎、土家、哈尼、布依、纳西等民族中都有钱姓的存在。当然,他们无论从血统还是来源上都与由彭祖或彭孚而来的钱姓主源有所不同,情况也较为复杂,具体来分,其中有些是汉族融入者,有些则是各族中依形势自行改姓者。 三、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五代时钱镠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是时境内安宁,人民富足,有不少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 月考试题 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A.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劳动者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 D.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2.韩非子在《耕战论》中提出“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因而必然要求“重农”。韩非子“重农”的着眼点是() A.民众幸福 B.社会稳定 C.国家富强 D.个人抱负 3.《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 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4.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6.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D.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 7.西汉建立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虽然这政策促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西汉政府()

家谱格式

X氏家谱目录 第一章谱序 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家谱卷首应有数量不等的序文。谱序包括新序、旧序、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族外人写的赠序、客序,以及跋语等。谱序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修谱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我X氏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此次修谱以及如何组织此次修谱等内容。 【续谱时间】2012年。 【地点】XX省XX市XX县XXX镇XX村。 【续谱主持人】族长XXX及各支系长者等族人。 【执笔人】XXX等。 【说明】修谱小组说明: 1.据2012年统计,XX村共有登记在册人口XXXX人,其中X氏总人口XXXX人,占全村人口的XX.X%,其中本支系共有XX户,人口XX人。户口在外地、国外居住工作的人口约XX人,本支系合计有XXX人。(此处以此次修谱具体人口统计数字为准) 自XX二年X氏始祖由XXXX县XX迁徙到XX省XX县XX庄(现XX市XX县XXX镇XX村)XX多年来,世代繁衍,根深叶茂,现已繁衍到了第XX代,现在是X世同堂。各分支系长者均参与了本次修谱事宜。

2.修谱有一个原则,即可以补叙、补遗、补新等,但不能对先人的修谱予以修改或评论,其目的是避免引起其支系后裔的异议,避免产生族群矛盾。 3.本次新修谱包括总目录、正文、后记总共XXXX字(标点符号在内),不包括书封计有XX幅照片、图片。 全谱用16开本印刷,共计XXX页(不包括所附空白页),共一卷。 此说明的目的是,一旦家谱遇到特别原因而破损,后人也能知道到底是部分散失还是大部散失。 【X氏家谱的修谱定义与内容结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亦称祖谱、宗谱、族谱、世谱、支谱、系谱、统谱、家乘、私谱、谱传等。 我X氏家族按始祖的习惯统称为家谱。 一部完整的家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的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可以了解到我X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我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我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婚配、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史、表、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史资料。 家谱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不局限于文字记录,将好图片、地图、照片、合影、遗像、正面肖像画纳入家谱,更能反应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并节省许多文字描述,成为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据现代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家谱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以清代和

山东莱芜胡氏族谱

胡,国姓也。周步克商,得舜之后胡公满,妻以太姬,封之于陈与杞、宋,并备三恪。胡氏其为大孝虞帝之胄乎! 明德之后必有达人。汉之胡建,晋之胡奋、胡威,唐之胡证,以及宋元明间之胡沙补、胡秖(祗)遹、胡宿、胡宗炎、胡宗愈、胡一桂、胡长孺,更仆难数,皆彪炳于史册,为后世景仰,而尤莫盛于赵宋一代。注述则胡安国、胡仲仁父子,儒林则胡且、胡紘、胡斌,忠义则胡鹿老,隐逸则胡宪。其尤卓卓者胡铨《抗议斩伦桧主和》一疏,震惊朝野,以扶千秋之正气。湖州教授胡公瑗,创立经义、治事斋,分课教授,游其门者,人皆不问而知为胡公瑗之弟子,以开中外学校设科之祖。 燕天倡后。故胡氏遗育,殆遍区域。至传忠公,始自明洪步则由冀州枣强迁莱,居铜冶店庄。迁莱后之世系族处,已详于胡氏林茔碑各志及谱牒中,不赘。 夫中华自伏羲氏一画开天,神圣迭诞,创制显庸,一切表现,罔非根本人生性真之流露,此纲常伦理,虽同此生民之秉彝,乃浃洽于华夏人心,沿成为我中华数千年来独有之国粹,而非异域所可企。自海禁宏开,五种杂处,夷风丕变。耻道德,斩彝伦,甚至废姓绝氏,以同群鸟兽。为标新领异之争趋,谁复念及本支百世之引替?天道好还,无往不复。近几年来,无姓不谱,无谱不修,根本是务。固有思存即此,报本追远之一,几亦足证我中华民族决能维系万世于不替。 胡氏自明则迁莱,历年已五百余,传世已二十几。前生员肇基公曾据所见闻创谱。草本不备,且亦不存。胡君致训者,同纵堂侄兴文君,慨胡系之未谱,谓明明同宗共祖,一脉之血统,反如秦人之视越人,欣戚弗关,哀庆不闻。且木究何本,水究何源,浑浑莫辨,人之痛心,孰再逾此?爰提纲挈领于毫无可措手之谱牒,力创斯举,并谱首列创修谱诸君。或督倡,或誊录,或摩挲古碑姓字,或考询邻村父 惟其氏系稍未的确,概拒弗录。爰将根据凿凿、毫无含混之本族,条分缕析,刊印成册,分藏各支,以立将来续修之基础。此达孝之举动,洵堪与前代胡氏朗朗诸贤豪相辉映,而无愧为大孝虞帝之胄也!夫是为序。 前补用直隶州州判、巳酉科拔贡许子翼谨序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仲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8日(14:30-17:00)

一.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1、社会基础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一部分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徽州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走出去主要通过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 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2000年初,黄山市曾评出三十位杰出徽州历史文化名人,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名列其中。就连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他们的祖籍也分别在徽州的旌德和绩溪。由于外出人数之多,当时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之说。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和融合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发展。2.经济基础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一种良好的传统,那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名副其实的儒商。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在徽州,有一句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3.思想基础 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由朱熹所

曾氏家谱

曾氏排辈诗文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整理 天下曾姓,自古同宗。作为中国的四大圣裔,曾氏子孙从六十三代“宏”字辈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记载,将曾氏班次如下 彰户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泰谕公的老班次为: 泰延文仲德 承仕思友子 时克欣永原 蒙正大光明 显志德功成, 大字班,实宗圣公六十三派,今谨遵御赐班字于大字班,以后班字悉为更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赐班次十五字(自宗圣六十三派起宏字班):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清仁宗睿皇帝嘉庆二年御赐班次十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宁乡总局拟定班次 正心诚意 知定静安 家齐国治 康阜熙咸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太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宗圣”。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湘乡大界曾氏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始修族谱时,从第六十三派起使用了圣祖仁帝御赐的三句十五字名

新余县地名志—马洪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马洪公社概况 马洪公社位于县城北面22公里处。东南与北岗、罗坊公社交界,西北和下村公社接壤,南与水西公毗连。总面积92平方公里。辖15个大队,171个生产队,106年自然村,4400户,230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人,均汉族。 公社以驻地马洪圩而得名。解放前夕,火田、堆甲、桥上、张家、桂花、库陂等6个保属罗坊区水东乡;内塘、山南、王家、上港、东港、白沙桥、南岭、马洪、鲇口等九个保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后白沙桥等6个保属江东区白沙桥乡;堆甲、火田属罗坊区火田乡;张家、桥上、桂花、库陂属燕山乡;山南、王家、东港属新和乡。1956年白沙桥乡改为马洪乡。1958年成立马洪公社,(含今北岗公社)1962年与北岗公社分开,仍为马洪公社。 境内属红壤丘陵地带,岗峦连绵,丘陵起伏,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王花岭海拔341米。西北的员岭坳海拔205.9米。几条小溪向东南流向,汇入袁河。解放前水缺田瘦,粮食亩产不到200斤。解放后大兴水利工程176座,其中小(一)型水库3个,小(二)型水库13个,塘坝144个,自然条件大有改善,旱涝保丰收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发展很快。现有耕地面积34828亩,其中水田27304亩,旱地7524亩,山林面积14896亩,水产面积45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粮食21418300斤。经济作物逐年扩大,1980年种植棉花4832亩,亩产皮棉50斤,总产2431担。油料作物4104亩。年末生猪存栏9899头,花生、西瓜产量有所增加,马洪豆和鲇口大队的油茶闻名全县。鲇口村45户人家。茶林3000亩,年产茶油超万千斤。 煤矿储量丰富,境内有县办南岭煤矿,年产有烟煤2万吨。社办企业有腐肥厂、农机厂、砖瓦厂、服务厂等四个单位,职工有120人,年产值18万元。 境内简易公路东接北岗,西通下村,与上新公路相接,向南至水西,与清萍公路相连,向北通往山南,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状况。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有社办中学2所,小学28所,教职员工216人,中学学生4193人。公社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4人,其中护士3人,病床25张,医疗条件不断改善。 〔马洪圩〕紧靠洪陂西南0.2公里平地上,新余至马洪公路的终点,小江环绕于北。47户,213人。每逢阴历三、六、九赶闹(据说有54村捐资兴闹)。〔喻北华氏族谱〕该村华氏于清康熙于六年(公元1667年)从福建汀州徙喻北书坑村。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由书坑徙居于此。因处山区有小溪,每当山洪暴发时,洪流激湍如奔马,兴圩时故以名之。 〔马洪大队〕驻地马洪圩,位于公社驻地西0.3公里公路交叉处,四周丘陵,构成小块平地,小江流经中部,辖21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296户,1438人。耕地1874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后属白沙桥乡。1956年由白沙桥、书坑、丰塘3个初级社组成春光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转为马洪大队。1962年分为南岭、白沙桥、马洪三个大队。1968年又并为马洪大队。1971年又复为三个大队。 后贤位于马洪闹北面1公里山坡下。34户,178人。〔张氏族谱〕明弘治元年,由熊坑迁居于此。传说建村时请风水先生择地,说后有贤人出,故名。 石门位于马洪闹西面0.7公里山坡下,村前两侧巨石突起,相互对峙宛若石门,故名。18户,91人。〔谢氏族谱〕明末从福建龙嵩祠迁此。 洪陂紧靠大队驻地东面0.2公里平地上,东西小溪夹流,公路交叉处,公社驻地。94户,489人。村北300米处有社办农机厂、公社第二中学。〔洪陂何氏族谱〕载:汉之比干,居卢江开阳,迁吉州之桐江,因兵迁喻北蒙山之铜坑,由铜坑而苦竹塘、而山田、而吉坑、而小塘、而东坑,其后而居车下(今年姚圩东源何家),由车下徙通城,旋居新余之云山。至明嘉靖九年,由云山迁洪溪。谱记:何治道游览至此,见一面环山,三面带水,雨季洪水暴发,名洪溪。后筑陂防水,更名洪陂。 卢家位于马洪寺南偏东0.2公里小丘上,村西紧造公路。17户,75人。〔荆陂头卢氏族谱〕明景泰年间,懋榕由玉峡虹溪迁来。 周家位于马洪圩东南0.5公里山脚下,西傍公路。30户,135人。周姓于清同治年间,由北岗堪源周家迁来。 丰塘位于马洪圩南偏东1公里山坡上,村西有公路通过。54户,257人。有何、李、华、张、王、廖六姓。〔何氏族谱〕宋景炎年间,岳申从新干县清水洲迁新余县城东观下。至元至正三年,自观下迁此。邓姓从抚州崇仁县迁入,已有20多代。村建塘畔,枫树成荫而得名。后因谐音,演变为丰塘。 〔山南大队〕位于洪陂北偏东4.5公里坑中,全境属丘陵地,西北地势高,山峦绵亘,其间有山南水库。辖17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373户,1751人。耕地1793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初属江东区新和乡,后划归连港乡。1956年由张家、山南、前家、竹元、连港、上下樟坑、肖家陂等九个初级社合并为星光高级社。1958年转为山南大队。1979年分为山南、王家下两个大队。 山南大队驻地。座落马洪至山南公路东侧山坡上,北靠山南水库。189户,860人。〔廖氏族谱〕南宋绍兴年间,由福建长乐顺昌高溪廖坑迁此。因村建山之南而得名。 竹元位于山南西偏北1.3公里山坑中,东邻山南水库。37户,203人。〔廖氏族谱〕明朝万历年间,由山南迁此。村建于竹林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机电学院 班级: 12机械卓越 姓名:李丰 学号: [1**********] 指导教师:陈玲 提交日期:2019年6月18日(14:30-17:00)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化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徽州人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徽商在商品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功,给徽州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念支持。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徽剧等。徽州文化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形成在各文化领域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如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同时徽州文化还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在封建科场,徽州才子始终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歙县便享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休”之殊誉。从宋至清末,徽州进士人数累计达1900人。此外徽州还涌现了算

宫氏族谱

宫氏族谱 胶东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为<;宫阝>;(tong,音“同”)国之君,宫阝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宫阝”去邑为“宫”),改姓宫,名之奇。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 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注:“<;宫阝>;”,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康熙字典》解释:宫

阝,tong,第二声。古国名)(邑:1.国也,诸侯之国。2.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3.‘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始祖 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现在胶东的宫姓,都是熙儒公的后裔。熙儒公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得其精髓。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熙儒公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镇昆阳村,原名宫家庄,1981改名)。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祠庙、蛟龙碑、茔碑等遗迹,在清朝乾隆时代仍存,其祠庙在后世被称为神仙殿。熙儒公是胶东宫姓的始祖,其后裔遍布于胶东并散播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谓子孙兴旺,瓜瓞绵绵。(熙儒公的事迹根据《东莱宫氏族谱》记叙)(注:因条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亲到柳林村和昆阳村实地查验,不知现今是否还有何遗迹?望知者告之。) 迁徙流布 宫氏的始祖宫之奇,原姓姬,祖籍宫阝国,居于上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宫阝被晋灭时,避难迁于虞国,居于辛宫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自此

胡氏家规家训

胡氏家规家训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2015-06-21 19:30 《芗城胡氏宗谱》始修于宋真宗咸平年间,芗城胡氏“家规十条”当时就已列为宗谱重要内容。到2013年,胡氏宗谱已经修订了15次,“家规十条”始终名列其中,代代相传至今。 芗城胡氏家规包括礼让,士习,官箴,农桑,国课,俗尚,邪教,禁盗,备荒,表率十条。主要是礼仪教化、为官修德、农桑稼穑、缴纳田赋、禁盗安分等方面内容。 胡氏“家规十条”制定的目的是:“家规十条列诸谱次束心思也正风俗也”,“勉恪遵而力行之以无愧为忠孝之后”。意思是:“家规十条”是维护家族秩序的法则,教育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后世子孙要遵守家规,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节义文章的门风,无愧为忠孝之后。 胡氏“家规十条”条条都体现了胡铨家族忠君爱国、奉公守纪的本色。如第三条“官箴”中,“凡有隶仕籍者,无论一绾半通,尚各一乃心奏乃绩。以佐圣明,是之谓忠;以绍祖烈,是之

谓孝”。要求族人入仕为官就要忠,承继祖先就是孝。如第五条“国课”里,就要求“在吾族现有田亩者,共当仰体上仁,急公早输,以无愧为淳良。慎毋顽梗拖牵滋追呼之扰。”就是要求族人主动缴纳田赋,做奉公守纪的良民。 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胡铨,感念“祖宗创门户之艰难,未有不自子孙不肖破之”,在去世前不久,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在家训里,胡铨告诫子孙后代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家之有规,国之有禁。胡氏“家规十条”和胡铨家训是凝聚胡氏家族先辈智慧的结晶。写进族谱,世代延续,子孙后代人人均须遵守,如有违反,必受家规惩戒。 第一条礼让篇 “休明①之风骎骎乎②日上矣” 原文:今惟恪遵圣谕明训,佩服③圣贤遗经,朝夕而不离乎。是则周中规,折中矩④,暴戾不生,祸乱不作,休明之风骎骎乎日上矣。尚其勉旃⑤无忽。 注释: ① 休明:美好清明

中学2017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2016级第二期5月阶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机器制造业D.家庭手工业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6.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7.“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8.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9.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

胡氏族谱译文

胡氏族谱译文 家谱译文 胡氏创修族谱序 胡氏~是国姓。周武王打败商朝之后~得到了舜帝的后代胡满。周武王把太姬嫁给他做妻子~赏给他陈、杞和宋等地方~享受三恪,王侯,的礼仪。如此说来~胡氏应该是虞舜大帝的后代吧: 道德高尚的圣人~他的后代一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汉代的胡建~晋代的胡奋、胡威~唐代的胡证~以及金、元、明之间的胡沙补、胡祇遹、胡宿、胡宗炎、胡宗愈、胡一桂、胡长孺~更是数不胜数~都彪炳史册~被后世的人景仰。尤其是在赵宋这个朝代~胡氏更是最昌盛。著书立说的人有胡安国、胡仲仁父子。著名的读书人有胡且、胡紘、胡斌,忠义之士有胡鹿,隐士有胡宪。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胡铨。他直言主张斩杀王伦、秦桧主和的奏疏,指《戌午上高宗封事》一疏,~震惊整个朝廷~从而匡扶了千秋正气。湖州教授胡瑗创立经义、治事两斋,类似于现在的文理分科。“经义”在于讲明“六经”,“治事”重在治民安生、讲武御寇等,~分科教学。在他门下学习过的~人们不用问~就知道是胡瑗的弟子~开创了中外分科教学的先河。 上天让他的后代繁盛。所以~胡氏子孙遍布天下。到了胡传忠~才在明朝洪武初年从河北冀州枣强县迁到莱芜~住在铜冶店庄。迁到莱芜后的世系传承~在胡氏碑刻、墓志铭以及家谱中已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中华民族自从伏羲氏创制文字启蒙民智~圣人不断出现。创立的制度~所有的表象无不是人类根本真情的流露。这些纲常伦理~虽然是老百姓都遵循的常理~但他们都融入华夏人民的内心~沿袭下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独有的国粹~这是外国人难以企及的。可惜的是~自从沿海开放以后~各种人杂居在一起~民

风大变。人们不顾道德~破坏法度~甚至废弃自己的姓氏~以致和成群的鸟兽一样~争先标新立异~谁还顾念自己家族上百代的沿袭更替,可是上天的规律就是善恶相 报、循环往复。近几年来~所有姓氏都开始修家谱~都开始重视自己的根源由来。这其中当然有借此思虑自身~报答追怀先人的意思。差不多也可以证明我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维系万年~不会废替。 胡氏自明朝初年迁到莱芜~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传了二十几代。清代生员胡肇基先生曾经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创制家谱。可惜其草稿不够完备~也没有保存下来。胡致训和他的堂侄胡兴文~有感于胡家没有家谱~明明是同宗同祖、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反倒像陕西人看待浙江人那样生疏~人家高兴哀伤都和自己无关~有什么婚丧嫁娶都不闻不问。况且树还讲究是什么本~水还讲究源头在哪~谁和自己关系远近都糊糊涂涂不加辨别~人最痛心的事还有什么能和这相比呢,于是~在杂乱无章、无法着手的谱牒中开始寻找头绪~尽最大努力创制家谱~并在家谱开头列上诸位创修家谱的人的名字。这些人有的监督倡导~有的抄写记录~有的擦拭古碑,看上面的记载,。对于姓氏名字~有的和附近的老人查证询问~有的给泰安、新泰、蒙阴写信询问~甚至赶赴山西某地探听。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打听探查~都是殚精竭虑~以求完成这件事。只要是氏系传承不够准确的~都没有收录。只把那些证据确凿、绝对不含混的本族~详细地罗列出来~印成书册~分别收藏在各个分支~以便于为将来续修家谱打下基础。这种明达孝顺的举动~差不多可以与前代胡家各位贤达之士的事迹交相辉映~并且自己无愧于是虞舜大帝的后代啊:就将这作为序言。 前补用直隶州州判乙酉科拔贡许子翼谨序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岁次丙子仲冬 胡氏创修族谱序

人教版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试卷分析

高级第二期5月阶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机器制造业D.家庭手工业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6.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7.“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8.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万氏族谱

《万氏族谱》的序言印有一篇为《新大门创修族谱支序》,民国元年壬子岁庆公十六代会孙华炳虎文。 有6篇人物志,其中是大门十八代会孙义梅碧山氏敬撰的《万青亭公行状》、族侄启嘉美吾氏写的《处士成炳公序》,内侄郭树声修写的《万公华钰行述》,澧洲附贡生郭树声写的《万君高炳行述》、还有郭树声写的《长荣公行序》、《松山先生序》。修谱总领为,万名选(字青亭)、万成炳(字华钰)、万启澄(字载清)、万义发(字松山)、万义梅(字碧山)、万义金(字高炳)、万长荣(字兴顺)。 序言《新大门创修族谱支序》讲到,我万氏自封魏受姓以来,椒衍爪绵各省皆有祖祠,老谱已被兵焚,诸父老佥说,我祖庆永公系江西…(原书缺角文字不全)….栗树土地人氏,自大明洪武二年迁…(原书缺角文字不全)….家居焉后名其地名叫万家岗则我支始祖,再传忠厚公,忠厚公生玉清,适逢始祖应恭公由白竹山来,我祖爱如手足,情栽一统,各受分居间有爱,百户职者名字既忘,不敢妄指,传至九代正乾公生三子炳、焕、光,炳迁乾滩河,焕第四房孙安绍迁黄溪峪,二房之重孙维邦迁红岩脑,迄今万家岗之外分三支,皆乾公之所出,也即永公所出。 《万君高炳行述》讲到,...乾隆55年,育民…创建祠堂,代遗祀田? 《处士成炳公序》讲到,炳公身材魁梧、性情刚直、家法严。写序的庆公十六代会孙华炳虎文,虎文是不是谦虚或现今斧正的意思,我没搞很懂,修谱时间为民国元年,即公元1911年。但为什么叫新大门我没研究,谱书记载了二门、三门的人事,应该算个合谱,但门是怎样划分的,二门始祖是谁,万家湾的万姓怎么划为三门我却闹不清。通过这段家谱序言介绍,可以了解到我们万姓是由封魏受姓而来。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这段文字也即或可说明我氏万姓起源。而迁出地由于谱书保存不全,只记载来自有江西…..栗树土地人氏,查互联网百度,江西栗树,有6种可能性,一为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迁湘、二为吉水县十二都急水滩拖船埠大栗树、三为吉水县鹅公桥糯米坟大栗树、四为吉水县北门外大栗树、五为吉水县五保村柳树乡大栗树土地、六为吉水县三曲滩细砂坝土地就是现今吉水县金滩镇。 但江西的大栗树,除了这几处,应该还有不少,不知是哪个县的?也没办法明确是哪处,对于究竟是何时移民而来,我也查了些资料,有人说,“大栗树”就和“大槐树”一样,是个象征性的地名,大栗树移民就和大槐树移民一样,是个集中出发地。 类似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尤其以江西最多。 如鹅颈丘、瓦屑坝、猪市巷、南京柳树湾、圳上等等。而在几百年的岁月中,这些地名由于不同方言的传播又有了各种版本。比如猪屎巷,因为名字不雅,而慢慢改为“猪市巷”、“珠市巷”等。结果是些寻根问祖的人劳心费力,苦不堪言。 大栗树的移民方向比较统一,那就是湖南的湘西北,今天的常德、张家界、慈利一带。年代和永乐年间“江西填湖南”是一致,所以肯定是大规模有组织、有目的地的移民,不可能众多的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两眼一抹黑跑到湖南。这里出了个移民时间问题,万氏族谱记载迁徙时间是洪武二年即1369年,而史上记载却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移民较多,相隔40年多,不知究竟哪个正确,如果有江西填湖南之说,大明洪武二年的时候,为开国之初;百废待举,北方未平,朱元章在时间上似来不及,难道万庆永先祖是第一批移民试点而来。谱书中讲的“土地人氏”倒是较好理解,其实即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每个人都有户口,也就对应有个派出所。我们也只有在给死人烧钱的时候才知道属于哪个土地管,我父亲死后,道士们给他定位的土地是鸡公社。 对《万氏族谱》记载,我还考证了一下地名,书中讲了万家岗和万家湾两个地名,其实,生

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

全国胡氏族谱 2009年03月01日星期日 17:20 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 浙江地区:浙江地区胡氏族谱目录(含字派,始迁祖信息) 始迁祖希公(福三公),明成化嘉靖年间自江西婺源清华迁入浙江嵊州崇仁镇宋家墩村,历19代,始祖守礼公,鼻祖三国关内侯质公(文德公) 本支派讳行字:开国廷元,汝振绍启,大学之道,在明德新,忠义克家,文章传世。 本支派排行字:福禄永远,子孙必昌,显达登科,奕世名扬,光前裕后,长发其祥。 始迁祖胡森,迁缙云县,历33代左右,始祖胡满 字派:开宗宏显,百千万荣,禄干元进,泰亨利贞,德远鸿文,明肃整富,桂兰高魁,仁义忠信,敦厚纯良,孝悌和顺,允恭克让,亲睦平章,诗书礼乐,福寿吉祥。 始迁祖邦供,宋宣和间自越州迁东阳南岭,奉越州始祖仲文为一世祖,仲文祖凤公为东晋东阳太守,为山东青州人 字派:云城百千万亿元,正益恒覆泰,怡友端恭启,仁义理智信,福禄寿康宁,光裕荣华盛,修齐均治平,缵绪维新运 始迁祖御公,元代自永康义乌迁永康凤林,御上祖元初自永康乌石迁义乌 字派:家传贻忠孝,世泽衍淳良,敦厚崇高尚,贤能永叶芳 始迁祖文质公,南宋末自台州迁永康龙山 字派:国上师位,家崇儒门。讲艺立言,浚明爽曙。达义滋蘩,永瞻先觉。顾惟后昆,彝伦攸叙。时来必亨,运通斯正。敷宣武术,发扬文令。庶士承风,群才仰镜。 浙江省温州苍南之胡氏 字辈:崇-孚-宗-尔-迎-延-永-光-正-志-嘉-振-德-万-载-斯-增-金-玉-其-音科-名-联-登 浙江省乐清柳市镇,字辈有:明修光万志,经立绍其昌 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自南梁祐公算起,到27世才开始有字辈。似乎比较迟了,从27世到53世,字辈分别为: 彝伦叙昭穆常棣集光华康泰兴仁德贤良道义嘉恭敬崇谦让经纶--------,目前已排到纶字辈。以后的字辈老祖宗也已****如下: 经纶立纪纲学修全性善勋业永诒芳承克宏祖训诗礼振家邦勤俭树清芬信睦福泽长

全国各省章氏辈分收集

章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 1四川达州辈分 永生庭尚德息 文维象贤克绍 2云南腾冲县族谱辈分 国.相.明.朝 永.振.家.乡 3江西奉新章姓 在开先绪恒宜后 4山东济宁金乡 登允继广

5湖北房县章氏 朝复秀荣兴 6安徽桐城辈分: 人艺守代勇 7江苏盐城章氏一支字辈 元良成万德云峰照海龙 8安徽东至县高章村系谱 9常州戚墅堰区的芳渚村 字辈不详 10浙江省富阳市常绿镇大章村 字辈不详 11湖北仙桃辈分 传家友道孝 12浙江诸暨应店街镇深坞村 字辈不详 13湖北省监利县黄歇乡黄谭镇新闸村 字辈不详 14湖南石门章家辈份序列 承少光宗祖学如启家国 修生齐甲远福禄万代兴 15安徽铜陵章姓 天朝礼士班家尚贤 功成名立孝义为先 16临安市於潜新梅辈分 培、炎、贻、克、朝、孝、德 17浙江永康辈份 道泰正平康礼义

18重庆梁平县新盛湖南宜章迁移到重庆 洪榜尚兴召 19江西南昌太极观章家辈分 秀荣新征 20安徽黄山歙县金川乡柏川村 字辈不详 21江西省贵溪市耳口横港村 字辈不详 22章氏横溪涧百字派 永祚承先泽良谟启后昆; 大宗世以盛才学应可成; 诗礼能崇训恩荣自显名; 勋猷经纬建道德准绳行; 基肇千秋业模昭万代型; 贤豪频见育睿哲特钟生; 山岳徵灵气江河献宝珍; 期昌麟凤至际会虎龙逢; 溢国芳声远安邦郅治隆; 详光环宇泰普教洽心融。23德庆章氏百字派 景直明昌茂隆高厚裕能; 泰运旋添仲曾元复秀升; 显玉敬俊瑞恭亮锦贤成; 华表真仪杰齐安启顺臣; 壮丽熙详固嘉宁定会春; 爱宜臻庆萃盛益致新寅; 昭继生荣美超乘赐合伸; 永延徵吉士喜见喻旧登; 季赏恢英烈宏苞具玫文; 才猷咸济出应识寿良昆。24安徽枞阳合明白湖章氏家乘百字派: 文福庆才受民善良孝乡 宗应世守治大道启元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