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

批准:审核:编写:

2012年05月6日

目录

§1概况 (1)

1.1工程概况 (1)

1.2环境概况 (1)

§2监测技术要求与目的 (1)

§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2)

§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 (2)

4.1系统性原则 (2)

4.2可靠性原则 (3)

4.3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 (3)

4.4经济合理原则 (3)

§5监测内容 (3)

5.1塔机基础监测 (3)

5.2基坑围护监测 (3)

5.3坑底回弹监测 (4)

§6监测点的布设 (4)

§7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4)

§8监测仪器及方法 (5)

8.1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6)

8.2坑底回弹监测 (9)

§9报警 (9)

§10监测工作计划、周期及频率 (10)

§11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10)

§12技术保障措施 (11)

§13质量保障措施 (11)

§14应急预案 (12)

14.1应急小组 (12)

14.2应急小组职责及工作程序 (12)

14.3实施注意事项 (13)

§15监测方案布点图 (13)

§1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基坑开挖面积约75000m2,基坑围护周长约1300m,基坑开挖深度为11m,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局部门式刚架围护结构,三轴搅拌桩止水,二道混凝土/型钢斜支撑体系。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周边环境等级为二/三级。支撑按照××市《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G/TJ08-61-2010)中相关规定,本基坑按二级基坑要求进行施工监测。1.2环境概况

项目四周分布有道路、楼房和高架桥等建筑物,道路下埋设有信息、雨水、煤气等管线。基坑开口线距最近的建筑物边线仅有15米左右。

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平原,地貌形态单一。勘察期间测得勘探点孔口标高一般为3.45~5.11m之间,场地平均标高约4.20m。

拟建场地处于上海地区古河道地层,缺失上海市统编的第⑥层、第⑦层土,地表下深度85m范围内地基土均属第四纪滨海~河口相、滨海~浅海相、滨海、沼泽相、溺谷相、滨海~浅海相、滨海~河口相沉积物。主要由粘性土、粉性土和砂土组成,一般呈水平状分布。此次监测重点为基坑围护桩墙和施工用塔机基础。

§2监测技术要求与目的

本工程的信息化施工监测充分考虑到以下各因素的影响:

1、本工程基坑形状不规则,开挖面积较大,边线较长。工程施工周期长,施工流程较多,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工艺复杂。

2、基坑监测数据反馈的及时性和与施工的联动性要求较高。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必须严格按设计及有关管理部门的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实施,同时对基坑围护结构、塔机基础进行重点监测。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受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的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从理论预测

值还不能全面、准确的反应工程的各种变化。因此,在理论指导下制定周密的监测计划,并严格实施计划十分必要。

本工程监测的主要目的有:

1、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支护系统的受力均衡问题,使整个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

3、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塔机基础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确保施工机械的安全使用;

4、通过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及时调整工艺及参数,确保顺利实现下一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

《基坑工程设计规范》DG/TJ08-61-2010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

4.1系统性原则

1. 方案设计的各个监测项目有机结合,既形成整体,又相互衬映,使测试数据能对

应校核;

2. 运用系统功效达到对环境、基坑进行全方位、连续性监测,监测点布置要考虑合理、有效因素。

4.2可靠性原则

1. 方案中采用的监测手段为成熟、或基本成熟的;

2. 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测试元件均通过标定且在有效期内;

3. 测点的布设中考虑了各个测点的保护需要。

4.3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

1. 跟据设计计算情况,考虑关键部位有针对性布点,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

2. 对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施工异常部位进行重点或加密监测。

3. 依据施工规范要求,确定被监测项目的报警值。

4. 结合实际施工,调整优化测点布设、测试手段、仪器选配、测点保护方案,确定监测频率。

4.4经济合理原则

1. 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

2. 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及进口仪器设备;

3. 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5监测内容

根据委托方要求,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设置监测项目如下:

5.1塔机基础监测

塔机基础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5.2基坑围护监测

基坑围护结构桩墙顶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

5.3坑底回弹监测

坑底回弹监测

§6监测点的布设

为提高数据利用和分析效率,本方案中各围护墙顶位移、土体沉降、周边地下管线位移测点尽可能同剖面布设。各监测项目测点具体安排如下:

坑底回弹监测点采用原有回弹监测点,如有缺失回弹监测点,则视实际情况添加。基坑围护结构桩墙监测点测点沿维护结构桩墙布设,在桩墙每个拐角两侧2米处各布设一个观测点,平直段一般按10-15米间距布设。塔机基础容降监测观测标志同基坑围护结构观测标志,布置在每个塔机基座的4各角上(便于观测的侧面)。监测点布置见《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基坑围护结构桩墙和塔机基础容降监测点观测标志采用50*50角钢(长10cm),两端用膨胀螺栓固定在护结构桩墙顶以下约10厘米处,角钢上部中间加焊半圆形铁球,角钢侧面中间贴激光反射片(3*3cm),作为垂直、水平位移监测点(沉降、位移为同一点)。

测点具体布设表

序号监测项目

测点

数量

备注

1围护顶位移监测36个暂定

2坑底回弹监测59个原有监测布置

3塔机基础监测28个每个基础布置4个

§7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1、布设目的

主要是为了测定围护结构及基坑开挖施工期间,随着地基土的不断压缩而产生膨胀挤压,监测对象的平面位置或高程随施工阶段的变化而产生的位移大小、位移方向;当

位移量超过警戒线时及时报警;以便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技术处理,确保施工安全有序的进行。通过进行整体变形分析,有效验证设计参数。

为保证所有监测对象在同系统中比较和监测成果的可靠性而布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塔机基础、围护墙顶的位移、沉降、坑底回弹等方面的监测。

监测控制网分两种:平面控制网用于位移监测;水准控制网用于沉降监测即垂直位移监测。

2、控制点布设

为提高精度和减少误差,水平位移监测的控制点采用现有施工平面控制网,按三等三角网测量技术要求测量。在施工现场布设工作基点(P01-P04),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与平面控制网联测,按三等三角网测量技术要求测量。工作基点全部采用强制对中观测墩。

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9个,编号为G01~G09。建立水准测量闭合环。

所以控制网均采用精密平差方法,并进行控制点精度评定。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见《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8监测仪器及方法

监测是对工程施工质量及其安全性,用相对精确之数值解释表达的一种定量方法和有效手段,因此,对监测仪器之质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配备了拓普康MS05A 测量机器人,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0.8+1ppm*D,用于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采用索佳电子水准仪SDL30,使用RAB码玻璃钢水准标尺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数标准差为±1.0mm。仪器最小显示值为0.00001m。

主要监测设备一览表

8.1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1)垂直位移

采用独立监测系统,按二等水准要求,用精密水准仪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基坑围护桩墙监测和塔机基础监测分别进行独立观测。基坑围护桩墙变形监测将所有的桩墙监测点与工作基点(不少于3个)联测形成一条闭合线路;塔机基础容降监测将每个塔机基座的4个观测点与附近的一个工作基点分别形成单独的闭合线路。经计算后可得到各测点的沉降或隆起变化情况。

(2)水平位移(极坐标法)

监测仪器采用拓普康MS05A测量机器人,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0.8+1ppm*D;该设备装载了拓普康先进的电动驱动,可以实现包含自动跟踪、自动照准、智能识别、遥测控制等功能在内的自动化测量,极大提高了测量效率。测角技术采用IACS自主角度校准系统(Independent Angle Calibration System),内置基准已知角,预测并修正度盘测角误差,确保高精度角度测量。

测距技术区别与传统测距的多个测距频率分时调制发射技术,采用拓普康独有的多个测距频率同时调制发射技术(测距频率185MHz)

照准标志为激光反射片(3*3cm)。

观测方式采用半自动变形监测模式,该作业模式由一台测量机器人和机载软件组成外业半自动化系统。一台PC 机和数据后处理分析软件组成内业半自动化系统。在利用半自动模式进行基坑变形监测时,将仪器置于工作基点上,调用内存的各观测点坐标数据库或学习目标点位坐标,限差参数设置等工作后,仪器将会在机载软件的驱动下自动地多测回、全面观测多个目标点并将边长、角度等数据实时存入PC 卡中。在某观测墩上完成观测后可将仪器移至另一观测墩上作业,直到完成全部测量工作。完成所有测量工作后将仪器拿回室内,将PC 卡上所存的边角数据传入电脑,再利用后处理软件进行平差处理分析,最终得出成果。初始值一般取3次观测数据的平均值。

半自动变形监测模式示意图

(3)、水平位移观测精度分析

1 、误差来源

本次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来源:

1.1仪器的系统误差

主要是由仪器本身构造引起的,为保证精度,需在测量前对仪器进行检校,即使在检校后仪器还有残余的系统误差,但由于监测需要得到的是两次测量之间的位移值,因此系统误差可以基本消除;

1.2测站、目标的对中误差

由于测站点采用强制对中措施,自动全站仪应用ATR模式自动目标识别,当全站仪发送的红外光被反射棱镜返回并经全站仪内置的CCD相机判别接受后,马达就驱动全站仪自动转向棱镜,并自动精确测定;由于全站仪自动精确照准功能,减少了人员照准的误差,提高了观测精度。而且标志埋设后在整个观测过程中不再重新安置,因此对中误差可忽略不计。

1.3外界环境的影响

天气影响,观测时要选成像清晰的时段测量,夏季观测时要避免仪器被阳光暴晒。工程机械路过时带来的震动对观测结果的影响较大,观测时应尽量避免在这一时段进行观测,或在数据处理剔除此时段的观测数据。

1.4测量仪器精度的影响

仪器本身的精度影响,其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0.8mm±1ppm,是主要的误差源。

2 、监测点精度估计

根据以上对误差来源及其特点分析可知,此次监测主要的误差来源是仪器测量误差的影响,包括测角误差和测距误差。采用极坐标法观测,最长边长约为250米,仪器采用拓普康MSo5A测量机器人,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0.8+1ppm*D,最弱点点位精度估算如下:

Mp=+

2

2

s

)

(s

m

m?

+

ρ

β

=+

2

2)

250000

*

206265

5.0

(

)1.0

8.0(+

+

=+1.08mm

小于规范要求二级监测要求的+3.0mm的限差。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知,水平位移测量精度是完全满足工程需要。

8.2坑底回弹监测

采用回弹监测标方式埋设方法如下:

1、钻孔至基坑设计标高以下200mm,将回弹标旋入钻杆下端,顺钻至孔底将回弹标尾部压入土中;

2、放入辅助测杆,用辅助测杆上的测头进行水准测量,确定回弹标顶面标高;

3、监测完毕后,将辅助测杆、保护管提出地面,用素土回填钻孔。

§9报警

信息化施工监测是确保工程质量、指导施工方法的重要措施,信息化施工监测由实测值及管理标准的比较来判断基坑的安全,完善施工参数及设计计算。为管理标准确定一个警戒值,更清楚的反应出监测项目的安全程度。

根据设计、规范要求及以往工程的实践经验,拟定监测报警值:

表9-1 监测报警值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时,应立即通知各有关方,以引起重视,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10监测工作计划、周期及频率

本工程监测项目在接到甲方开工令后,组成的监测项目组立即投入工作,一周内准备完成该工程监测所需的各种监测仪器设备材料进住现场。监测工作从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开始,至±0.000结构顶板施工结束。

为顺利的完成监测任务,需要甲方、总包、施工方的密切配合,每项和监测相关的工序开始前,需要施工方提前通知,以便做准备元件,加密测试等相关工作。

另外,为更好的完成监测工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监测工作会作相应调整。

垂直位移监测周期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筑完10天后每3天观测一次,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后,每周观测一次,直至回填土完成。

水平位移监测周期在基坑开挖期间每3天观测一次,位移速率或者位移量大时,每天观测一次,当位移速率或位移量迅速增大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时,做好观测本身安全同时,增加观测次数,并立即将观测结果报告委托方。

§11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现场监测工程师应逐日按设计要求对测点进行观测,每日监测资料应尽量当天以书面形式提交,最迟不得超过第二天。成果上报内容主要包括:

1. 围护墙顶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日报表

2. 塔机基础观测日报表

每周应对监测情况小结,必要时对重点监测项目提供变化曲线图,并附带相应的施工工况说明提供给委托单位。在监测对象出现异常变化和明显突变时,应及时整理出书面材料呈报有关各方,并书面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及对策建议,同时加密监测,了解其进一步变化的情况和处理后的效果。在整个监测工作结束后,及时编制并提交最终监测总结报告。

§12技术保障措施

12.1监测仪器均在检验合格期内,监测工作开始前及每日测试前接应进行自检,若发现仪器有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

12.2尽可能的固定测试人员、测试仪器、测试方法、测试线路以减少因人员、系统、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误差。

12.3监测元件必须有出场标定记录,埋设前亦必须进行检验。

12.4每日必须做好工作表,记录仪器使用情况、施工工况等。

12.5尽力做好监测点的保护工作,如发现监测点受损,立即重设。

12.6监测日报表应按程序自检、校核(月报还应经审核)后盖章送出。

§13质量保障措施

1. 严格执行建设部和市建委全面质量管理的规定。

2. 严格执行有关规范、规程、标准及规定。

3. 严格执行各工序质量验收反馈制度,确保工作量及监测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真实可靠。

4. 监测工作开始前,对精密水准仪、经纬仪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保证仪器工作正常。

5. 组织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本工程,作业人员及观测仪器固定,减少系统误差。

6. 按既定监测方案要求作业,按规定及时提交监测数据,严格按规定的预警值及时报警。

7. 监测数据发生异常后,及时与项目审核人、审定人联系,共同协商解决。

8. 切实抓好监测过程的质量管理,执行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校审制度。

§14应急预案

为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为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预防灾害事故的应变措施,将突发事件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故制定了本应急预案。

14.1应急小组

公司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总经理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总经理任组长,成员总工程师、各部门负责人等若干人组成。总经理不在,由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负责小组的具体领导工作。应急小组下设5个分组:

工程、生产应急分组。由总工办、监测项目部派员组成

设备应急分组。由仪器设备服务中心、监测项目部派员组成安全事故应急分组。由行政办公室、施工项目部派员组成

综合治理应急分组。由行政办公室派员组成

财务应急分组。由行政财务部派员组成

14.2应急小组职责及工作程序

突发事件发生即报应急小组,应急小组即启动应急预案。随之应急分组负责及时了解事件背景,研究对策;

根据不同突发事件性质,应急小组制定成员负责组织应急分组及有关部门和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工作,包括现场调查,电话联系有关部门和人员走访;

在调查弄清事件的真相后,负责对突发事件的分析研究并作出事件发展的预测;

应急小组指示应急分组负责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和建议。下达指令组织技术、设备、后勤各部门保障支持,并进行实施;

负责对应急措施、建议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信息反馈和评估修改,直至突发事件处理完毕;

负责突发事件处理完毕后的总结报告;

应急小组在每个工作程序阶段中应随时向总经理报告事件处理进展情况,接受总经理指示并贯彻执行。

14.3实施注意事项

突发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应保持镇静,不要慌张,保护现场,在可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力制止事件的扩大和发展,但不允许破坏现场和擅自处理。

当事人应在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如实报告,不得延误和隐瞒,更不允许谎报,并向有关部门作出通报。

若发生重大人身安全事件,在报告公司的同时,应采取积极救护措施,报警、送医院抢救治疗。

业务面,以求在更多的方面为广大客户服务;纵向发展增加技术实力,以求能提供更高效,更精确,更人性的服务。

§15监测方案布点图

本项目监测工作布点图详见:《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基坑监测方案

XXXXXXX地块 基坑围护监测方案 XXXXX勘察院 二0一八年一月

XXXXXXX地块 基坑围护监测方案 项目负责: 校对: 审核: 监测单位:XXXXXX勘察院 监测资质: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单位地址:XXXXXXX 2018年1月8日

目录 一、项目概述 (4) 二、监测目的 (4) 三、监测执行规和依据 (5) 四、监测项目及容 (5) 五、监测点的布设 (5) 1.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5) 2.地下水位观观测点 (6) 3.坑顶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点 (7) 4.冠梁水平位移监测点 (7) 5.立柱沉降观测点 (8) 6.支撑轴力监测点 (8) 7.周边管线、桥梁、建筑物沉降观测点 (8) 8.坑外地面沉降监测点 (8) 六、监测项目的实施 (9) 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9) 2、深层土体位移(测斜)监测 (10) 3、地下水位监测 (12) 4、竖向位移观测 (12) 5、水平位移观测 (13) 6、钢支撑轴力监测 (14) 七、监测周期、频率 (14) 八、监测控制指标(报警值) (15) 九、监测设备 (15) 十、本工程监测人员的配备 (16) 十一、监测成果反馈 (16) 十二、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16) 附: 1、单位资质证书 2、监测人员职称证书 3、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拟建的XXXXX地块位于XXXXXXX东侧、XXXXXX西侧、XXXXXX南侧。总用地面积XXXXXX平方米,建筑面积XXXXXX平方米。本项目主要拟建物包括XXXXXX住宅(18F)、XXXXXX地下室及其他配套设施。 本基坑开挖深度为3.51米-4.61米,坑中坑二次开挖0.59-1.81米。 基坑围护方法:本基坑采用SMW工法桩+钢支撑的围护方式。 基坑西侧开挖边界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2.5米,基坑南侧开挖边界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2.3米,西侧的用地红线为肛肠医院已建围墙。基坑东侧开挖边界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4米,东侧紧贴用地红线有自来水管线及电力管线,基坑开挖边界距离管线最近约6米。基坑北侧开挖边界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14米左右,红线外有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 按照有关规,本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二、监测目的 通过监测工作,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①、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 由于土体成分和结构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及不连续性决定了土体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可控影响,必须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基坑稳定安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②、验证设计、指导施工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周边土体的实际变形和应力分布,用于验证设计与实际符合程度,并根据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为施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 ③、保障业主及相关社会利益 通过对周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调整施工参数、施工工序、重车进出以及停靠位置,确保地下管线的正常运行,有利于保障业主及相关方的利益。 ④、积累地区性基础工程施工经验 通过对围护结构、周边环境等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了解施工期间各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情况及所受的影响程度,分析基坑施工特征,为地区性类似的工程积累经验。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完整版

长江国际花园1.1期住宅小区(凯迪大酒店)酒店二期项目 基坑工程 监 测 方 案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二○一九年一月

监测方案 工程名称:长江国际花园1.1期住宅小区(凯迪大酒店)酒店二期 工程地点: 建设单位: 编写: 校对: 审核: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2019年01月25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4) 2. 监测目的及编制依据 (4) 2.1. 监测目的 (4) 2.2. 编制依据 (4) 3. 监测内容及布点方法 (5) 3.1. 本工程主要监测项目 (5) 3.2. 基准点布设 (5) 3.3. 监测点布设 (6) 4. 监测方法及精度 (9) 4.1. 平面控制网及水准基准网 (11) 4.2. 观测注意事项 (11)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11) 4.4. 围护桩(坡)顶面位移及沉降 (12) 4.5. 围护结构外围地下水位观测 (13) 4.6. 周围道路及建筑沉降 (14) 4.7.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 (14) 4.8. 锚杆内力 (14) 4.9. 巡视检查 (15) 5. 仪器设备和人员组成 (15) 6. 监测频率 (16) 7. 预警值和预警制度 (17) 7.1. 监测报警 (17) 7.2. 监测报警措施 (17) 8. 监测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反馈 (17) 8.1. 监测数据的分级管理 (17) 8.2. 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18) 8.3. 监测数据的反馈 (18) 9. 技术保证措施 (18) 9.1. 测试方法 (19) 9.2. 测试仪器 (19) 9.3. 监测点的保护 (19) 9.4. 数据处理 (19) 10. 服务承诺 (19) 11. 合理化建议 (20)

建筑施工手册: 基坑工程监测

6-2-11 基坑工程监测 6-2-11-1 支护结构监测 支护结构的设计,虽然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使用要求进行了较详细的计算,但由于土层的复杂性和离散性,勘探提供的数据常难以代表土层的总体情况,土层取样时的扰动和试验误差亦会产生偏差;荷载和设计计算中的假定和简化会造成误差;挖土和支撑装拆等施工条件的改变,突发和偶然情况等随机困难等亦会造成误差。为此,支护结构设计计算的内力值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往往难以准确的一致。所以,在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使用期间,对较重要的支护结构需要进行监测。通过对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的监测,能随时掌握土层和支护结构内力的变化情况,以及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和道路的变形情况,将观测值与设计计算值进行对比和分析,随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保证在不造成危害的条件下安全地进行施工。 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的监测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建设和施工单位所认识,它作为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工作期间的一项技术,已被列入支护结构设计。 1.支护结构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基坑和支护结构的监测项目,根据支护结构的重要程度、周围环境的复杂性和施工的要求而定。要求严格则监测项目增多,否则可减之,表6-135所列之监测项目为重要的支护结构所需监测的项目,对其他支护结构可参照之增减。 支护结构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表6-135 2.支护结构监测常用仪器及其应用 支护结构的监测,主要分为应力监测与变形监测。应力监测主要用机械系统

和电气系统的仪器;变形监测主要用机械系统、电气系统和光学系统的仪器。 (1)变形监测仪器 变形监测仪器除常用的经纬仪、水准仪外,主要是测斜仪。 测斜仪是一种测量仪器轴线与沿垂线之间夹角的变化量,进行测量围护墙或土层各点水平位移的仪器(图6-196)。使用时,沿挡墙或土层深度方向埋设测斜管(导管),让测斜仪在测斜管内一定位置上滑动,就能测得该位置处的倾角,沿深度各个位置上滑动,就能测得围护墙或土层各标高位置处的水平位移。 图6-196 测斜仪 1-敏感部件;2-壳体;3-导向轮;4-引出电缆 测斜仪最常用者为伺服加速度式和电阻应变片式。伺服加速度式测斜仪精度较高,但造价亦高;电阻应变片式测斜仪造价较低,精度亦能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BC型电阻应变片式测斜仪的性能如表6-136所示。 BC型电阻应变片式测斜仪的性能表6-136 规格BC-5 BC-10 尺寸参数连杆直径(mm)36 36 标距(mm)500 500 总长(mm)650 650 量程±5°±10° 输出灵敏度(1/μν)≈±1000 ≈±1000 率定常数(1/με)≈9" ≈18" 线性误差(FS)≤±1%≤±1% 绝缘电阻(mΩ)≥100 ≥100 测斜管可用工程塑料、聚乙烯塑料或铝质圆管。内壁有两个对互成90°的导槽,如图6-197所示。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 批准:审核:编写:

监测方案 2012年05月6日 目录 §1概况 (1) 1.1工程概况 1.2环境概况 §2监测技术要求与目的 (1) §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2) §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 (2) 4.1系统性原则 (2) 4.2可靠性原则 (3) 4.3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 (3) 4.4经济合理原则 (3) §5监测内容 (3) 5.1塔机基础监测 (3) 5.2基坑围护监测 (3) 5.3坑底回弹监测 (4) §6监测点的布设 (4) §7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5) §8监测仪器及方法 (5) 8.1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7) 8.2坑底回弹监测 (10) §9报警 (10) §10监测工作计划、周期及频率 (11) §11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11) §12技术保障措施 (12) §13质量保障措施 (12) §14应急预案 (13) 14.1应急小组 (13)

监测方案 14.2应急小组职责及工作程序 (13) 14.3实施注意事项 (14) §15监测方案布点图 (14)

监测方案 §1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基坑开挖面积约75000m2,基坑围护周长约1300m,基坑开挖深度为11m,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局部门式刚架围护结构,三轴搅拌桩止水,二道混凝土/型钢斜支撑体系。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周边环境等级为二/三级。支撑按照××市《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G/TJ08-61-2010)中相关规定,本基坑按二级基坑要求进行施工监测。 1.2环境概况 项目四周分布有道路、楼房和高架桥等建筑物,道路下埋设有信息、雨水、煤气等管线。基坑开口线距最近的建筑物边线仅有15米左右。 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平原,地貌形态单一。勘察期间测得勘探点孔口标高一般为3.45~5.11m之间,场地平均标高约4.20m。 拟建场地处于上海地区古河道地层,缺失上海市统编的第⑥层、第⑦层土,地表下深度85m范围内地基土均属第四纪滨海~河口相、滨海~浅海相、滨海、沼泽相、溺谷相、滨海~浅海相、滨海~河口相沉积物。主要由粘性土、粉性土和砂土组成,一般呈水平状分布。此次监测重点为基坑围护桩墙和施工用塔机基础。 §2监测技术要求与目的 本工程的信息化施工监测充分考虑到以下各因素的影响: 1、本工程基坑形状不规则,开挖面积较大,边线较长。工程施工周期长,施工流程较多,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工艺复杂。 2、基坑监测数据反馈的及时性和与施工的联动性要求较高。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必须严格按设计及有关管理部门的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实施,同时对基坑围护结构、塔机基础进行重点监测。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受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的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从理论

基坑监测方案资料

海曙科技创业大厦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3.浙江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33/T1008-2000); 4.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提供的《宁波天元大厦工程地质 勘察报告》; 5.《海曙科技创业大厦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图》(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 院); 6.宁波市城乡建委专家组编写的宁波市行业标准《宁波市软土深基 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暂行技术规定》; 二、工程概况 宁波海曙科技创业大厦基地位于宁波市海曙区,位于中山西路的北侧,南临花池巷,东靠亨六巷,西到布政巷。基地面积为808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9916平方米。地上26层,地下2层,为剪力墙结构,采用孔灌注桩桩基础。 本工程±0.00相当于黄海高程3.8m,基坑开挖深度为约9.5m,基坑开挖面积6645m2,基坑四周延米350m。地下室采用排桩加两道混凝土支撑的支护形式。场地由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勘察。结构部分由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设计。 三、监测人员

主要监测管理人员表

四、监测目的、内容、布设及要求 (一)监测目的 为了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施工,了解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安全状况,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对整个基坑施工过程和内部结构进行施工监测非常必要,监测还可以发现在设计中因地质等因素而没有考虑到可能在施工中影响安全的状况为及时对局部进行加固调整施工提供依据,同时可以根据监测资料总结工程经验,为提高设计水平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 1、深层土体位移观测 基坑侧向变形观测是基坑开挖支护施工过程监测中一项地下各处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常用测斜仪进行测量,它是一种可以精确测量垂直方向土层或围护结构内部水平侧向位移的工程测量仪器,本次工程布设9个水平位移测量监测孔。 2、环梁及立柱水平位移观测 基坑开挖工程施工场地变形观测的目的是通过对设置在支护场地的观测点进行周期性的测量,求得各观测点坐标的变化量,提供评价支护结构和地基土的稳定性技术数据, 本次工程布设了33个环梁和立柱水平位移监测点。 3、环梁及立柱沉降测量 沉降测量是通过精密水准仪以某一起始点为基准测量各点每次高程变化得到各相应点的沉降量(可以用国家水准控制网中的水准控制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XXXX城市广场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XXXX检测中心 2011年4月

目录 目录 (1) 1 监测依据 (2) 2 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 (2) 3 监测的具体措施 (7) 4 监测周期和频率 (9) 5 监测仪器设备、技术要求与精度要求 (11) 6 监测报警 (11) 8 资料成果提交 (13)

1 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8、设计单位的要求 2 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 监测的目的:受工程地质条件、临近建筑物的结构性能、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基坑在开挖及维护期间,必须采用信息施工法进行施工。 根据相关规范和支护设计要求,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如下: 1.基坑坑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 测点布置:沿基坑坑顶设置测点,根据实际情况布点。 水平、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具体监测布置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使用基康BGK-2800-GSDM全球星位移测量系统。我们只需确定要监测的点,并且在测点上建立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尽量不受干扰,将接收器放置在不同测点记录观测前后的数值,对比算出水平及垂直位移量。测点数目不限。 建议测点建立标准观测墩,现浇混凝土桩或者钢管,安装基面>300mm直径的方台或者平台,量程不限。

基坑监测方案完整版最新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长江国际花园1.1期住宅小区(凯迪大酒店)酒店二期项目 基坑工程 监 测 方 案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二○一九年一月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监测方案 工程名称:长江国际花园1.1期住宅小区(凯迪大酒店)酒店二期 工程地点:泰兴市虹桥镇虹桥大道北侧,飞虹路东侧 建设单位:江苏凯地置业有限公司 编写: 校对: 审核: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2019年01月25日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目录 1. 工程概况 (4) 2. 监测目的及编制依据 (4) 2.1. 监测目的 (4) 2.2. 编制依据 (4) 3. 监测内容及布点方法 (5) 3.1. 本工程主要监测项目 (5) 3.2. 基准点布设 (5) 3.3. 监测点布设 (6) 4. 监测方法及精度 (9) 4.1. 平面控制网及水准基准网 (11) 4.2. 观测注意事项 (11)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11) 4.4. 围护桩(坡)顶面位移及沉降 (12) 4.5. 围护结构外围地下水位观测 (13) 4.6. 周围道路及建筑沉降 (14) 4.7.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 (14) 4.8. 锚杆内力 (14) 4.9. 巡视检查 (15) 5. 仪器设备和人员组成 (15) 6. 监测频率 (16) 7. 预警值和预警制度 (17) 7.1. 监测报警 (17) 7.2. 监测报警措施 (17) 8. 监测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反馈 (17) 8.1. 监测数据的分级管理 (17) 8.2. 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18) 8.3. 监测数据的反馈 (18) 9. 技术保证措施 (18) 9.1. 测试方法 (19) 9.2. 测试仪器 (19) 9.3. 监测点的保护 (19) 9.4. 数据处理 (19) 10. 服务承诺 (19) 11. 合理化建议 (20)

基坑开挖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拟建综合楼工程项目为地下二层、地上八层(局部三层、五层),设地下室二层,预计开挖深度约为地面以下9.0m左右。挡土结构和支承结构为钻孔灌注桩,止水桩为高压旋喷水泥土桩,大量土方为支撑和支挡下挖土。 地理位置处于解放东路、茶局路交汇处西北角,场地为原供电局旧址。基坑四周建筑物密集,东侧为十层交通大厦,其余四周为4-5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紧邻基坑为110KV城中高压变电所,该所为本工程监测的重点。 设计单位:工程桩为机械工业部深圳设计研究院,围护桩为南京南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宜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2.施工监测的重要性和目的 2.1施工监测的重要性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维护结构承受荷载并导致围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围护结构的内力(围护桩和墙的内力,支撑轴力或土锚拉力等)和变形(深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及其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等)中的任一量值超过容许的范围,将造成基坑的失稳破坏或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深基坑开挖工程往往在建筑密集的市中心,施工场地四周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土体变形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正常状态,当土体变形过大时,会造成邻近结构和设施的失效或破坏。同时基坑相邻的建筑物又相当于较重的集中荷载,基坑周围的管线常引起地表水渗漏,这些因素又是导致土体变形加剧的原因。基坑工程设置于力学性质相当复杂的地层中,在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和变形预估时,一方面,基坑围护体系所承受的土压力等荷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对地层和围护结构一般都作了较多的简化和假定,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加之,基坑开挖与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过程,以及降雨、地面堆载和挖机撞击等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得现阶段在基坑工程设计时对结构内力计算以及土体变形的预估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并在相当程度上仍依靠经验。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

基坑及边坡监测方案

基坑及边坡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地下车库为地下一层,结构层高,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形式平板式筏形基础基础。正负零相对高程为,坑底高程为m~,基坑顶部高程约为,坑深~,放坡系数1:~1:,西区已做护坡基坑长约为,面积约为m2,边坡支护位于西区北南侧、西侧及北侧,采用支护结构为临时支护,设计使用年限为1年。 二、监测目的 . 通过临测各种变形数据(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基坑坡顶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测斜》、邻近建筑的位移等)及时反映工程的各种施工影响,并做出相应的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和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过大影响,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可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确保基坑护坡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2、积累工程经验,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3、边坡支护无坍塌安全事故发生,并做到文明施工。 三、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及预算

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及费用预算 河南纵横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二O—七年二月十四日 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及费用预算 ㈠、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睢阳区,设计勘测地下水位于-12m,基坑暂时未 采用降水,支护体系采用放坡与土钉墙支护体系,基坑开挖深度6.65-7.60 米,监测范围应为深度的3 倍22.8 米。 工程地质 ⑴地层描述 第⑴层:粉土夹粉质粘土 粉土,褐黄色,湿,中密,含云母及铁质浸染,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粉质粘土,棕褐色,可塑,分布在该层中下部。地表0.3-0.5m 夹砖渣和建筑垃圾。本层层厚1.30-2.50m, 均厚1.94m; 层底标高47.39-48.67m, 均高47.88m。 第⑵层:粉土夹粉质粘土 粉土,褐黄色,湿,中密- 密实,定性为密实,含云母及铁 质浸染,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粉质粘土,棕

褐色,可塑,摇振反应无,切面稍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分布在该层上部和下部。本层层厚5.50-8.00m, 均厚6.61m; 层底标高40.35-42.35m, 均高41.27m 。 第⑶层:粉土 褐黄色,湿,中密- 密实,定性为中密,含云母及铁猛质,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本层层厚1.10-3.40m, 均厚 1.98m; 层底标高37.57-40.58m, 均高39.29m。 第⑷层:粉土夹粉质粘土 粉土,褐黄色,湿,中密- 密实,定性为密实,含云母及铁猛质,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粉质粘土分布该层下部,棕褐色,可塑。本层层厚1.10-4.10m, 均厚2.32m; 层底标高37.61-39.51m, 均高38.76m。 第⑸层:粉质粘土夹薄层粉土 粉质粘土,灰褐色,可塑- 硬塑,定性为硬塑,摇振反应无,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该层上部和下部夹粉土,褐黄色,中密。本层层厚1.90-4.20m, 均厚3.23m; 层底标高34.71-37.30m, 均高 35.53m 。 第⑹层:粉土夹粉质粘土 粉土,褐黄色,湿,密实,含云母及铁质浸染,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粉质粘土分布在该层中部,棕褐色,可

深基坑监测方案

佳惠·中央商厦 深基坑工程沉降、位移 监 测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东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014年8月20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监测目的与技术 (1) 三、基本原则 (2) 四、监测依据 (2) 五、监测项目内容 (2) 六、测试方法原理 (4) 七、监测工作布置 (5) 八、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 (6) 九、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 (6) 十、附图 (7)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怀化市黄金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兴建。建筑用地面积57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2812.34平方米,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本建筑为框剪结构,地上二十五层,地下三层,耐火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建筑总高度为99.900m。本工程位于怀化市迎丰中路与鹤城区太平巷交汇处 本工程由于设计负三层地下室,导致基坑与周边落差较高,最高处近16米,施工安全隐患较大;地处城市中心地带,四周均为居民区,安全风险较大,本基坑工程在平面上呈不规则长方行,占地面积约13000 m2,设三层地下室,结构正负零相当于黄海高程214.96m,场地自然地面标高介于210.9~211.9m,在基坑支护设计中,地面标高取-0.30~0.50 m。基坑底标高取边承台底标高(-13.8m),则基坑开挖深度16.80~18.80 m。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资料反映:基础以上主要由粉质粘土、卵石、强风化粘土岩、灰岩组成。 本工程地下水较丰富,主要由地下水、地表水及生活用水组成,地下水位受季节性影响变化较大;场地地形起伏较小, 本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基坑工程采用复合喷锚网(护壁桩+锚杆+井字梁)为主的支护方案。 基坑周边为道路和民用建筑。 二、监测目的与技术要求 1、针对本工程的监测保护应考虑到以下各因素的影响: ①本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而且基坑开挖面积较大,施工流程较多,对周围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 ②本项目基坑紧邻怀化市迎丰中路,车流量大,对工程施工影响相当敏感,应严格控制土体的变形,确保安全和正常使用。

基坑监测施工方案(报审版)

—? 工程概况....................... -1 - 二.监测依据...................... -1 - 三.监测项目及目的................... -2 - 四.基坑监测组织架构及仪器设备............ -3 - 五.基坑监测工作程序................. -4 - 六.基坑沉降观测.................... -5 - 七.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5 - 八.监测控制值、监测频率及测点布控........... -7 - 九.监测相关技术和数据处理.............. -8 - 十.突发性事件的监测及抢险措施.............. -9 - 十一.作业安全及其他管理制度 (11)

拟建场地位于东莞市南城科技大道宏二路1号,拟建场地大致为正四边形,东西长160米,南北长约158米,北侧为宏图路、南侧为法仕路、西侧为宏二路、东侧规划支路;拟建物3?36F/5栋,地下室2层,相对标高土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7.60m;占地面积约21284.13m2,基坑开挖深度至底板底,挖深为11.30?12.80m。基坑周长约为602m 基坑面积约为24550n2。 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有效使用期限至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一年。 基坑支护形式为采用钻孔桩+预应力锚索支护,支护桩外侧设置水泥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兼挡淤泥土作用。 .监测依据 (1)本项目设计图纸要求; ⑵《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4)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 《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 ; (6)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8) 国家及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的有关规定。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科研综合楼工程基坑监测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新疆维泰开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房建公司第四项目部 2012年4月 10 日

目录 1监测技术方案 (1) 1.1 工程概况 (2) 1.2 周边环境概况 (2) 1.3 监测目的 (2) 1.4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 (3) 1.4.1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4) 1.4.2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的原则 (4) 1.5 监测范围及内容 (5) 1.6.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 (6) 1.6.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6) 1.6.2 锚杆支护水平位移监测 (10) 1.6.3临边建筑物沉降、裂缝、倾斜监测 (12) 1.6.4巡视 (13) 1.7监测技术要求 (14) 1.7.1 技术要求 (14) 1.7.2 监测精度 (15) 1.7.3 监测频率 (15) 1.7.4 监测参考报警值 (15) 2 监测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 (16) 3 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18) 3.1 质量目标 (18) 3.2 质量保证体系 (19) 3.3 监测工作的管理 (20) 3.4 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20) 3.4.1健全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21) 3.4.2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21) 3.4.3 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组织措施 (21) 3.5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技术措施23 3.5.1 仪器、仪表 (23) 3.5.3 资料采集及整理 (23) 3.6监测进度保证措施 (26) 3.6.1施工进度目标 (26) 3.6.2施工进度程 (26) 4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 (27) 4.1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27) 4.2安全保证体系 (27)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1 基坑观测目的 深基坑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基坑本身及邻近建筑物、基坑周边道路和邻近地下管线的安全,根据深基坑支护有关规范要求以及本工程项目特殊的社会影响。结构主体地下部分施工阶段必须对基坑支护系统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由于岩土工程的复杂性,深基坑支护系统受到许多难以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水平位移监测,及时掌握支护系统及周围环境动态变化,应用监测所得的信息指导施工,是施工过程科学化、信息化,确保支护系统和周围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2 监测点的布置 根据有关规程规范及设计要求,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本监测工程布设各监测点如下:基坑支护体系水平位移: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的要求,在支护结构坡顶埋设位移观测点,间距:20m。其中在基坑四面各设2~5个观测站,计12个测站,见图7-7-1 变形观测平面布置图。 3 监测基本方法 3.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水平位移观测采用极坐标法进行观测计算坡顶位移对各测点进行观测前,首先通过观测基准点核对工作站基点位置;然后再进行对各测点的观测。 3.2监测周期及报告 3.2.1基坑开挖前先进行初始读数。为保证起始数据的准确性,沉降观测和边坡位移首次均为双观测。基坑开挖过程中每步土钉墙施工完毕监测一次,桩间喷锚期间3~5天监测一次,基坑开挖结束后每7~15天监测一次,在出现可能促使变形加大的情况或监测数据异常时加密观测次数。至主体结构出地面,回填完毕,所有监测工作结束。 3.2.2基坑开挖监测过程中,根据设计要求提交阶段性监测报告。工程结束时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①工程概况; ②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③采用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④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⑤监测结果评价。 3.3通过监测建立预警系统 通过对基坑支护体系的监测,针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随时掌握基坑支护体系的工作状态,遇有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够及时预警,将防治措施实施在事故发生之前,确保基坑支护体系的绝对安全。 感谢您的阅读!

隧道基坑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隧道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 学号: 班级: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至、-双流机场隧道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开阔,隧道埋深4 m,地表房屋密集,厂房众多,道路纵横交错,交通方便。隧道进口里程DIK173+260,出口里程DIK179+730,全长6470 m,其中DIK178+570~DIK178+870段下穿规划中的机场滑行跑道。该段隧道总长300 m,拱顶以上埋深12 m 左右(考虑机场滑行道回填高度8 m)。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该隧道基坑的上述特点决定了隧道基坑的支护工作难度特别大,必须保证隧道基坑的安全。所以该隧道基坑监测工作必不可少,而且要求高。 1.3 隧道基坑支护形式 本段隧道按明挖顺作法施工,采用钻孔灌注桩加桩间土钉墙作围护结构,坡面采用锚网喷防护,喷C20混凝土厚10cm,桩间土钉采用Φ42钢化管,每根长3~5 m,桩顶以下前三排土钉长度5 m,其余土钉长度3 m,间距1.5 m。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围护桩桩径1.2m,桩间距2.4 m,基坑支撑采用Φ600mm(壁厚12mm) 钢支撑加?56a双拼工字钢围檩。

第二章监测方案编写依据 2.1监测设计原则 (1)根据基坑开挖深度要求,按一级基坑监测执行。 (2)监测容及监测点的分布满足工程支护设计及有关规程和规的要求,满足全面监测施工中的基坑变形,环境变化情况。使施工单位能及时了解变形态势态,以便及时采取有关措施,调控施工步序与节奏,做到信息化施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确保开挖顺利和施工安全。 (3)施工中加强监测,保护重点对象(监测基准点、基坑四角及有特殊要求的监测点)。除了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外,监控其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是监测的主要任务。 (4)监测采用的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应结合设计和规要求,满足工程需要,保障工程施工阶段的正常监测,及时准确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5)监测数据及时整理分析能满足现场施工进度、工况及特殊要求。及时与各方联系,提交阶段性数据。 (6)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后一步部的施工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 (7)将现场测量结果用于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8)基坑监测周期贯穿于基坑开挖和地下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直到基坑回填完毕。 (9)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或施工有重大变更,建设方及相关方应及时通知监

基坑监测方案

洪山体育馆主馆维修及辅助训练馆建设 项目基坑监测方案 编号:LC-CLFA2018-016 编制人: 审核人: 湖北陆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2018年03月15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工程概况监测目的和范围 (3) 三、监测依据 (4) 四、监测内容及方法 (5) 五、监测频率 (7) 六、报警值 (8) 七、本项目仪器设备 (9) 八、监测工作流程 (9) 九、监测组织管理 (11) 十、其他 (12) 十一、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12)

洪山体育馆主馆维修及辅助训练馆建设项目 基坑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1、基本情况 拟建场地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广场西侧,是洪山体育馆主馆的副馆。本工程地上1层,地下1层(含夹层)。本基坑设计计算深度为12-14.6m,基坑周长约295m,面积约5523.5m2。 2、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埋藏条件、水利性质判定,本场地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在(1)层杂填土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渗透影响,水量小,水位受季节性控制,本次勘察期间测得上层滞水及稳定水位为地下0.80~1.50m,绝对标高33.96m~35.53m。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7)层灰岩中,其补给源主要为裂隙径向补充,水量贫乏,该层地下水对拟建基坑影响较小,本次勘察过程中未测得该层水位。 二、监测目的和范围 1、监测目的 在基坑支护及地下室施工过程中,提出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信息:支护结构变形、地下管线变化、周边建筑物及地表变化;并就其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设计人员可及时更改原设计以达到安全且经济之最终目的,施工单位可掌握工程的安全性,并可针对施工过程中的缺失加以改进,以监测信息指导施工的速度、顺序等,即以监测的信息指导施工。 2、监测原则 可靠性原则;多层次原则;重点监测关键区原则;方便实用原则及经济合理原则。 ※可靠性:监测系统应能真实地反映被监测对象的变形情况,以使所获得的信息可靠,故拟采用多层次监测。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样本

项目基坑工程监测 技 术 方 案 XXXXXX设计有限公司二○一一年八月

项目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编写: 审核: 批准: XXXXXXX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08月 目录

1监测技术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工程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周边环境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监测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的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监测范围及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1.6.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错误!未定义书签。 1.6.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2 围护墙顶沉降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3 围护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4 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5 支撑轴力监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6 立柱沉降监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7地下水位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8边建筑物沉降、裂缝、倾斜监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9周边管线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10巡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监测技术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1.7.1 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2 监测精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标准

4 监测项目 4.1 一般规定 4.1.1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4.1.2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应包括: 1 支护结构。 2 地下水状况。 3 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 4 周边建筑。 5 周边管线及设备。 6 周边重要的道路。 7 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4.1.3 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相匹配。应针对监测对象的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并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 4.2 仪器监测 4.2.1 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应根据表4.2.1进行选择。 表4.2.1 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

续表4.2.1 注:基坑类别的划分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执行。 4.2.2 当基坑周边有地铁、隧道或其他对位移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设施时,监测项目应与有关管理部门或单位协商确定。 4.3 巡视检查 4.3.1 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均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4.3.2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1 支护结构: 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 2)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 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 4)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 5)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 6)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 2 施工工况: 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 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 4)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 3 周边环境: 1)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 2)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 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 4)邻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 4 监测设施: 1)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

基坑监测方案标准版

基坑监测方案标准 版

新百年国际商业中心基坑 支护监测方案 方案编制人:薛超林 审核:肖宁祥 审定:谢成 广西地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乙测资字45012034 计量认证证书: 20 1431E 04月20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2) 2 监测目的 (2) 3监测项目 (2) 4 方案编制依据 (2) 5、监测布点 (3) 6 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3) 7监测频度 (4) 8监控报警 (4) 9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 (4)

新百年国际商业中心 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14.3米~17.4米,基坑周长约700米。属于临时性基坑支护工程,基坑边坡采用桩锚支护形式,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使用年限为1年。 2 监测目的 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3 监测项目 1)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2)基坑周边道路沉降监测 3)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 4)地下水位监测。 5)基坑护坡顶土体深层位移监测。 主要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②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③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 ④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⑤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 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 50497- 4)《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 6)委托方提供的图纸。 5 测点布置 1)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开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通视条件良好并便于保存的稳定位置。对于本工程,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路边设置三个位移观测基准点,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旧有建筑物上设置三个水准观测基准点。 2)观测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考虑到本基坑较大,观测路线较长,若过多布置观测点,则使当天的工作量过大,在定人定仪器的要求下,势必会影响监测的质量,同时也增大了监测费用。综合考虑,观测点间距

基坑监测方案

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标铁路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 专项监控量测方案 四川交大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二O一六年四月

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标铁路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 专项监控量测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四川交大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二O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1.1 朗镇3 号桥概况 (1) 1.2 朗镇2 号桥概况 (5) 1.3 朗镇4 号桥概况 (6) 1.4 朗镇1 号桥概况 (8) 二、编制依据 (8) 三、监测目的 (8) 四、监测项目 (9) 五、监测项目实施 (10) 5.1 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 (10) 5.2 围护桩倾斜 (12) 5.3 钢支撑轴力 (16) 5.4 地表沉降监测 (18) 六、总体测试安排 (19) 七、监测技术成果 (21) 7.1 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21) 7.2 常规报告 (23) 八、组织机构、人员及设备配置 (24) 8.1 组织机构 (24) 8.2 人员安排 (24) 8.3 仪器设备 (25) 九、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25) 9.1 质量方针 (25) 9.2 质量目标 (25) 9.3 质量管理体系 (26) 9.4 质量措施 (27)

一、工程概况 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简称“拉林铁路”)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线路从既有拉日铁路协荣站引出,向南穿过冈底斯山余脉进入雅鲁藏布江河谷,于贡嘎跨过 雅鲁藏布江后向东经扎囊、乃东、桑日、加查、朗县、米林至林芝。 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 标段起点位于山南地区加查县冷 达乡,经陇南乡、仲达镇、沿S306 省道前行,于林芝地区朗镇终止。线路穿越雅鲁 藏布峡谷地带,四跨雅鲁藏布江,起讫里程为D3K230+703~DK263+844.62,正线 长度32.23km;其中隧道7 座16.613km,占正线长度51.5%;桥梁11 座9642.35延长 米,占正线长度29.9%;路基12 段4.719km, 占正线长度14.6%;涵洞337.5横延米/21 座,其中盖板涵98.4 横延米/3 座,框架涵239.1横延米/18 座;车站2 座(热当车站、 冲康车站)。 朗镇1、2、3、4 号雅鲁藏布江特大桥受地形、河道及既有道路控制设计,桥位 地区地震动峰值0.15g,区内不良地质为地震、沙土液化、滑坡、冻害,无特殊岩土, 桥区内水质对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根据桥位布置及现场实际地形,朗镇1、2、3、4 号桥共存在8 个桥墩水中基坑开挖,水中墩基础采用筑岛围堰施工,基坑开挖上层1m 范围采用1:1 放坡开挖,下层16.5m范围采用钢筋砼围护桩与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支 护方案。钢筋混凝土围护桩直径为 1.25m,桩间距为 1.5m;高压旋喷桩直径为0.8m, 咬合20cm;围护桩上部设置钢筋混凝土冠梁,冠梁尺寸为宽 1.4m×高1.0m。基坑上 层放坡坡顶临江侧平台宽6m,可作为小型机械临时施工作业平台。 1.1 朗镇3 号桥概况 朗镇3 号雅鲁藏布江特大桥:本桥受地形、河道及既有道路控制设计,桥位地区 地震动峰值0.15g ,区内不良地质为地震、沙土液化、滑坡、冻害,无特殊岩土,桥 区内水质对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桥址处江面宽约150米,水流较急,卵石、漂石河床,测时最大水深约7 米。桥下小里程端D2K257+371处,跨越新S306省道。桥址处 地形平缓,阶地发育。桥区附近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 本桥位于直线、缓和曲线上,采用(44+80+44)m的连续梁跨越雅鲁藏布江主河道,两端辅以24m、32m简支梁, 曲线上的简支梁按平分中矢布置。全桥孔跨布置为: 2×32+1×24+1×32+(44+80+44)m连续梁+7×32m,中心里程D2K257+493,桥梁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