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该有怎样的新常态

教育该有怎样的新常态

汤勇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它的内在规律,而教育是人学,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它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

新常态下的教育,在于积淀孩子素养,提升孩子素质,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拷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一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

下,才有可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而教育不应该成为枷锁和禁锢,紧紧地攥着孩子。

新常态下的教育,会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而不是凭死记硬背,死整蛮干,靠拼时间、拼体力甚至靠拼生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

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会引导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像老农对待禾苗一样,按农时施肥浇水,而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再有超大规模学校,不应再有高考集中营。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在这里,孩子不会被定位于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件件产品,他们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与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新常态下的教育,也要求校长不趋炎附势,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而是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常态下的教育,还要求老师们把教育当作良心活儿,从孩子成长出发,一切着眼于他们当下学习生活以及

未来人生的幸福,而不是仅仅为了九年、十二年学习之后的那两天。他们能够在夹缝中遵循教育规律,不计较个人得失,凭着良心、爱心和智慧做教育,不用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新常态,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新常态教育下学校必须抓好内涵发展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教育更应体现一种新常态。要适应教育的新常态,就必须以壮士断臂之勇抓好学校内涵发展。

什么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我以为学校的的内涵发展应该是一种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模式发展的新常态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只顾眼前发展的可持续长足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化发展,是一种相对于仅追求片面质量发展的全面质量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忽视人的发展而立足于人的发展。

反观当下的教育,以争第一制造了多少教育的失败者,以反复考练泯灭了多少学生的创造力,以分数至上压抑了多少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死整蛮缠让多少学生身心受到了伤害,以疯狂的应试让多少贫困家庭雪上加霜,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让多少教师、多少校长苦不堪言。让学校得到内涵发展,让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且更加幸福,让教育生活更像生活,这既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良知,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前不久,教育部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对目前的我国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引领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变革。只有通过学校的内涵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

中发现个人的特长与潜能,在选择中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在选择中学会规划未来的人生,才能应对新的变革,才能从目前的过度关注“分”走向充分关注“人”,也才能真正破解当下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和瓶颈。

开弓没有回头箭,变革关头勇者胜。我们要树立学校内涵发展意识,探求路径,寻找载体,多管齐下,整体推进,全力抓好学校内涵发展。

教育质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质量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质量的教育更是没有内涵的教育。质量不仅是分数和成绩,它应是全面的质量、绿色的质量、整体的质量。我们绝不能让质量被窄化成为分数,让分数成了唯一,如果仅以“分数”论成败,让学生甚至教师都成了分数的奴隶,这样的质量和这样的教育都是有问题的!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指出:“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2014年6月23 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提出:“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明确指出了我们的教育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质量的问题。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所在。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引领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校园是传播文化的地方,是孕育文

化的土壤,校园不可没有文化。校园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浸润着学校的每一件物,诉说着学校中的每一件事,改变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的品位因文化的积淀而个性鲜明,与众不同,校园的生机因文化的点缀而活力十足,蓬勃盎然,教育的生态因文化的润泽而良性互动,绿色健康。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一切问题因文化问题而产生,一切问题又由文化问题来解决。”对于学校而言,不解决好学校文化这个核心问题,学校内涵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文化育人意识,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用心用情用智,必须做出符合学校地域风貌和历史沿革,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理念,彰显学校愿景和精神的校园文化。

书香校园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上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是校园缺乏书香,都是师生不读书造成的。面对当下教育的喧嚣与浮躁,短视与功利,还有浅薄与虚妄,更多的人期盼教育的改变。怎样才能改变呢?我以为最捷的路径应该是让我们的校园都成为书香校园。要坚信,一个有内涵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弥漫书香的校园。一个弥漫书香的校园,一定是一个能够让师生过上幸福教育生活的校园。

有效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课堂是撬动教育内涵发展的支点,学生课外的一切问题,都出自于课堂,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课堂来解决。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有效课堂这个关键要素来

助力给力。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生动、活泼而有效的课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提升可言,学校的内涵发展也就是一句空话。真正的有效课堂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所有学生都会学,让所有学生都学会的课堂;是课前有期待、课中有创造、课后有回味、师生有成长的课堂;是教师能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课堂生动的课堂;是学讲结合、关系和谐、气氛融洽,质量不错、负担不重的课堂;是教师变地位,教育变简单,课堂变有效,学习变轻松的课堂。

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特色的标志。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课程资源,学生没有自己的选择机会,如果仅使用国家的统一课程,仅是刻板划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如果只注重共性而没有个性,只注重服从而没有自主的培养模式,学生就会千人一面,教师就会停步不前,学校就成为一潭死水,学校也就内涵不起来。社团活动是内涵发展的强大支撑。教育就是围绕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总和。可以这样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具体的学生社团活动,就没有内涵的学校,也就没有幸福的教育,更没有孩子的幸福成长。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让具有相同爱好、相同兴趣的人有机会在一起发展自己的特长,既为学生锻炼展示才能,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机会,也成为帮助学生寻找同伴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生成长是内涵发展的最终归宿。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教育最终将指向于人,也就学生。学生的成长,既是一切教育行为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也是学校内涵发展一切路径的最终取向。当然,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成长,而是作为一个“人”完整意义上的成长,教一个大写的“人”,育一个完整的“人”,比获得一个单方面的高分重要,学生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品性、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坚强的意志比拥有的纯粹的知识更重要。为此,学校教育要敢于抛弃那些浮躁的功利性的外在“标签”,回归人性的要求,回归她本该运行的轨道,回归到学生快乐幸福成长的本源。

教师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力保障。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和教师有关,都与教师的素质有关,都跟教师的工作状态有关,所以发展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既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所有问题的有效之策,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障,任何教育改革都可能流于形式,学校的内涵发展更不可能实现。因此学校内涵发展要紧紧扣住教师发展这个主题,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积极性,使教师产生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眷恋、牵挂,从而让教师真正的提升自己,潜心育人,这样学校的内涵才能够发展起来。

这些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学校的内涵发展,但是我们的学校还没有真正内涵起来,离内涵发展要求还相差甚远。

比如,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突破口,通过不懈努力,各个学校都有了适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沿革的校园文化,但所生成和积淀的文化,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不是真正体现了师生生活、生命、生存的需要?我以为,更多的校园文化还仅停留于形式文化、领导文化、摆设文化、匠人文化和参观文化。比如,构建书香校园,一些学校通过建书架、书壁、书橱,建书角、书吧、书屋,还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师生读书有了条件,有了氛围,然而我们是不是真正地让孩子在读书,是不是真正地引导孩子在读书,是不是在努力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是不是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

还有,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生成理想课堂,时至今日,是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是不是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是不是使学生真正地进入了主动、能动、生动,还有探究、合作、愉快的学习状态?我感觉到,一些学校的课堂要么在浅尝辄止后便盲目概括这样那样模式,要么仅是孩子空间座位发生了挪移变化。

对于课程研发,也还属于低层次。一些学校还仅停留于活动课程的开发,还没有立足于学科教学开发校本课程,也还没有立足地域实际研发地方课程、特色课程。

就拿一些学校所开展的社团活动来说,是不是每所学校都围绕学生的幸福成长和快乐的学习生活而组织活动?是不是每个学生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某项特长参与到了活动中?是不是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都得到了挖掘和张扬?是不是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自信?我以为,一些学校的活动还仅停留于打打闹闹,唱唱跳跳的层面。

内涵发展,永无止境,内涵发展,永远在路上。让我们本着一种特殊的教育情怀,通过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努力追寻一种有内涵的美好教育,让师生在有内涵的美好教育中接受最好的自我教育,通过美好的教育和最好的自我教育,改变自己,改变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