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事管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人事管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人事管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人事管理学》复习资料

重点章:1、3、4、5、6、7、8、12章。

第一章

1、(单选)人事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核心部门,在整个社会管理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2、(判改)人事管理的目的在于谋求人和事科学结合和公事人和组织密切配合的人事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3、(单选)人事管理的实践活动是人事管理理论的基础,而人事管理理论是对人事管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4、(判说)谋求社会中人和事的相互适应,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是人事管理的出发点和目的。

5、(单选)人事关系是人事管理所特有的管理对象。

6、(多选)人事管理对象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人、组织和事。

7、(判改、单选)人事管理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源于它的科学性,社会

属性源于它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8、(单选)人事管理自然属性宏观方面如人事管理的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等。

9、(判说)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人事管理的目的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

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带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印记。所以改革和完善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10、(单选、判改)如果说人事管理中的人和组织是人事管理目标的载体,那么人事管理的目标就是人事管理中

的人和组织的灵魂。

11、(多选)人事管理目标的四要素:主体、客体、任务、指标。

12、(单选)长期目标是人事管理部门在较长的时间内所要完成的带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

13、(单选、判改)宏观目标是指带全局性、总体性和战略性的目标。

14、(单选)个体目标是指组织成员希望通过他们在组织中的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

15、(判改)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6、(单选、判改)学习和研究人事管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组织人事管理体系,提高

组织行政管理的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单选、判改)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原

则,也是社会主义人事管理工作的总目标。

18、(多选)人事管理学的特点:政治性、综合性、实用性。

19、(多选)人事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的方法、调查和实验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第三章

1、(单选)(1)人事管理是指各种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数量定额、结构和职务配置。

(2)人事编制管理是指对各类国家机构人员配备的数量限制、数量计算标准、数量增减等各项管理以及对各级各类国家机构的建立、变更、撤消等项管理。

(3)人事编制管理的历史渊源是国家的产生和国家管理的需要。(判改)

2、(多选)人事计划管理的原则:目标原则、可行原则、优化原则、可控原则。

3、(多选)人事档案管理的原则:(1)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原则。

(2)真实性和完整性相结合的原则。

(3)保密原则。

(4)服务性原则。

4、(多选)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环节:(1)人事档案的收集。

(2)人事档案的整理。

(3)人事档案的保管。

(4)人事档案的利用。

(5)人事档案的转递。

5、(多选)人事统计管理的基本要求:统一集中的要求、客观科学的要求、准确及时的要求。

6、(单选、判改)品位分类制更着眼于官阶,品定于人,官随人走,而职位则可以和官阶脱节。

7、(单选、判改)(1)职位分类制和品位分类制不同,它以“事”即工作任务和职责为中心。职位分类的对象

是公务员的职位,而非担任职位的人员。

(2)职位分类所依据的基本要素是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

8、(单选、判改)职位分类制始于美国。

9、(单选)1883年,美国制定了彭德尔顿法,正式推行文官测试制度。

10、(单选、判改)职位是由上级组织分配给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务和责任。职位是职位分类最基本的概念,是

分类的基本单元。

11、(单选、判改)职位就是职务、责任、职权的集合体。

12、(单选)职级是指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相同或充分相似的职位的组合。

13、(单选、判说)职等是指工作性质不同,而其难易程度、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相当的职级归纳所列之

等。

14、(单选、判改)职系,就是工作性质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总称。

15、(单选、多选)职位分类结构:职门、职组、职系为横向坐标;职级、职等为纵向坐标。

16、(判说)(1)我国进行职位分类的基础和他国不同。

(2)我国的职位分类强调以事为中心,兼顾人的因素。

公务员的12个职务分别和公务员的15个级别相对应。

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第四章

1、(多选)公务员新陈代谢原则:(1)竞争原则。(2)公平平等原则。(3)因事择人和择优录用原则。(4)

妥善处置、健全管理原则。

2、(判改)测试录用中的公开平等原则,是指录用公务员面向社会,公开进行,每个公民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权

利和机会均等,测试和录用一视同仁。

3、(单选、判改)笔试仍是各国也是我国公务员测试的最基本的方式。

4、(多选)录用测试的内容:(1)公共科目测试。(2)专业科目测试。(3)面试或情景模拟测试。

5、(单选、判改)(1)辞职是以公务员自愿为原则的。

(2)辞职是公务员的权利。

6、(单选、多选、判说)公务员辞职的条件:(1)未处于特殊岗位。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2)未处于

特殊状况。

7、(判说)公务员的辞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管理权限中解

除公务员全部职务关系的行为。

8、(单选、判改)(1)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不称职的。

(2)旷工或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

9、(多选)公务员退休涵义:(1)退休是公务员的一种权利。

(2)退休也是一种义务,具有法律约束力。

(3)离休是退休的一种特殊方式。

(4)公务员退休后能领取退休金等福利。

10、(多选)公务员退休的条件:(1)强制退休条件。(2)自愿退休条件。

11、(多选)公务员退休的方式:(1)自愿退休。(2)强制退休。(3)残疾退休。(4)延迟退休。

第五章

1、(单选、判改)公务员考核的涵义(1)考核对象是已确定公务员身份的人员。

(2)考核的主体是行政首长。

(3)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4)考核的结果是合理使用公务员的依据。

2、(判说)公务员考核:首先,它不同于录用公务员测试,它是在公务员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工作实践以后进

行的。

其次,它和公务员其他考核也是有区别的。

3、(多选)公务员考核的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民主公开原则。(3)注重实绩原则。

(4)依法考核原则。

4、(单选)我国公务员测试以德、能、勤、绩为内容,缺一不可,在这个基础上以绩为重点,把全面考核和重

点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

5、(单选、判改)公务员考核的种类:

(1)按时间可划分为定期考核、不定期考核。

(2)按目的划分可分为例行考核、晋升考核、调任新职考核等。

(3)按性质可分为定性考核、定量考核。

(4)按内容可分为工作成绩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工作能力考核。

6、(多选)公务员的考核的方法:(1)领导和群众相结合。(2)平时和定期相结合。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7、(多选)公务员考核的具体方法:(1)臆断考核法。(2)功能测评法。(3)工作标准法。

(4)民主评议法。

8、(单选、判改、判说)(1)从性质上看,公务员培训是一种终身的回归的继续教育,是属于“第二教育过程”

的再教育。

(2)从目的上看,公务员培训是以工作为中心,其目的是使受培训者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巧,提高工作效率水平。

(3)从内容上看,公务员培训是根据工作需要和职位具体要求,向受培训者传授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

(4)从形式上看,公务员培训形式灵活多变,适应性强。

9、(多选)公务员培训的特点:

(1)全员培训。(2)相关培训。(3)多样化培训。

10、(单选)公务员培训的种类:

(1)初任培训是指对尚未正式任职的公务员所进行的岗前培训。

(2)任职培训也称资格培训,指国家行政机关组织进行的对准备晋升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职前培训。

11、(多选)公务员培训的方法:讲授教学法、自学法、专题研究法、讨论法。

12、(单选、判改)公务员培训的机构:

可分为培训的主管机构和实践培训的教育机构。

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全国性主管机构是国家人事部,负责拟定公务员培训法规和制度,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国公务员培训规划,指导协调国家行政学院和地方行政学院工作。

第六章

1、(单选)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包括公务员的职务晋升和降职两方面的内容。

2、(单选)国家公务员的职务晋升,从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公务员职务的升迁和级别的提高。级别晋升的标志

是工资的增加。

3、(单选)国家公务员的降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所任职务的下降,它一般意味着公务员在行政部门职位结构中

所处位置的降低,职权和责任范围的缩小以及工资、福利等方面待遇的相应减少。

4、(判改)国家公务员晋升和降职的原则区别:

晋升是降职的逆向变动;调动一般是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而发生的工作任务或工作单位的变动,变动后的新职务不一定高于原来的职务,也不一定要求调动者比原来具有更高的能力。

5、(判改)国家公务员被降职以后,根据其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的提高情况和工作需要,还可以再晋升职务。

6、(多选)公务员晋升的原则:

(1)公开、民主、平等、竞争原则。(2)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功绩制原则。(4)考核、测试、择优晋升原则。

(5)逐级晋升原则和定期、多元原则。

7、(单选、判改)(1)年资晋升制是按照工作年限,资历长短决定晋升。

优点:标准明确,易于掌握,排除了领导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给公务员一定安全保障感。

(2)功绩晋升制是依据实际工作成绩的大小和贡献的大小来决定提升职务或薪级。

优点:比较公平,不论年轻者还是老年者,只要工作成绩优异,贡献较大,就可以晋升。

(3)测试晋升制是按照测试成绩决定晋升。

优点:可以促进公务员努力学习,丰富知识,形成机会均等的客观条件,对年轻人有利。

8、(单选、判改)我国公务员晋升也强调以工作实绩为主要依据,但必须以革命化为前提,同时要具备

一定的学历和资历,有的还要求进行必要的测试。

9、(单选、判断)晋升职务的资格条件:

(1)在晋升前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为优秀或连续三年为称职以上。

(2)晋升正科、正处级职务,需要任副科、副处级职务两年以上;晋升科员、副科、副处、副司、正司级职务,需要任办事员、科员、正科、正处、副司级职务三年以上;晋升副部长职务,需要任正司级支吾四年以上。

10、(单选、判改)公务员的职务任免是国家公务员任职和免职的统称。

11、(多选)公务员任职的原则:

(1)法定程序原则。(2)因事择人原则。(3)任人唯贤原则。(4)注重整体效能原则。

(5)一人一职原则。

12、(单选、判改)选任制就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任用公务员。

13、(单选、判改)考任制就是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测试的方式,以应选人员的智能优劣为客观标准

来挑选公务员。

14、(单选、判改)聘任制就是用人单位通过契约形式任用公务员的一种制度。

15、(多选)国家公务员奖励的特点:

(1)奖励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而非其他机关。

(2)奖励对象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国家公务员。

(3)奖励的依据是国家公务员管理法规。

(4)奖励的执行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16、(单选)精神奖励,就是指给受奖者的精神荣誉,如嘉奖、记功、授予光荣称号等;

物质奖励,就是给予受奖者以物质利益方面的报酬。

17、(单选、多选)1957年有六种:记功、记大功、授予奖品或奖金、升级、升职、通令嘉奖。

现在三种:(1)嘉奖。(2)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

(3)授予荣誉称号。

第七章

1、(单选)纪律一般是指一定社会组织为了维护其整体利益而制定的每个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2、(多选)承担违纪责任的条件:

(1)要有违纪行为。

(2)违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或虽然构成犯罪,但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3)主观上有过错。

3、(判改、判说)要有违纪行为。这种行为,既可以是积极的行为,也可以是消极的不作为。

4、(判改、判说)构成犯罪但不追究刑事责任有两种情况:

(1)虽然构成犯罪,但犯罪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损害的。

(2)人民法院对于构成犯罪的行为,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认为被告不需要判处刑罚的。

5、(单选)违反纪律的责任就是一种法律责任。是以行政处分来承担的

6、(单选、判断)(1)1952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条例》规定处分有六种:

警告、记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

(2)195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条例》八种: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3)《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六种: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7、(多选)行政处分的原则:

(1)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纪为准绳。(2)在政纪面前人人平等。

(2)惩戒和奖励相结合。(4)惩戒和教育相结合。

8、(单选、判改)“开除”处分是最严厉的行政处分,更须慎重,所以要报上级主观部门备案。县(市)以下

国家行政机关开除公务员,要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9、(多选)行政处分的程序:

(1)立案。(2)调查。(3)审理。(4)结案。

10、(多选)审理违纪案件的要求:

(1)事实清楚。(2)证据确凿。(3)定性准确。(4)处理恰当。(5)手续完备。

11、(判改)行政处分的解除:

改正了错误,表现较好,经过一定时期(半年到一年),可以解除处分。解除降级、撤消处分,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12、(判改、判说)受警告处分的:半年后解除处分。

受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的:一年后解除处分。

受撤职处分的:两年后解除处分。

在受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或表现突出的,可提前解除处分;表现不好,可延长处分期限。解除处分后晋升职务、级别和工资档次,不再受原处分影响。

13、(单选、判改)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核心是亲属回避。

14、(多选)公务员回避制度主要有以下四种:

(1)夫妻关系。(2)直系血亲关系。(3)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4)近姻亲关系。

15、(多选)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种类:

(1)职务回避。(2)公务回避。(3)地区回避。

16、(单选)地区回避是指担任一定职务的公务员不得在原籍任职。

17、(单选)从县(市)、乡(镇)等基层政府是主要回避地区。

18、(判改)什么叫公务员的监督?

是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人事部门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从事的公务员管理活动实施的监督。

19、(单选)监督功能是保障功能。

20、(多选)公务员的监督体制:(1)监督主体。(2)监督对象。(3)监督事由。

(4)监督方式。

21、(单选、判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管理的监督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人事部门。

22、(判改)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既是公务员的监督主体,也是受监督对象。

23、(判改)监督方式是指监督主体对国家行政机关从事的公务员管理工作实施监督后的处理方式。

第八章

1、(判改)公务员的工资是指公务员以其知识和技能为国家提供服务后所取得的合法劳动报酬的货币表现。

2、(判说)社会主义工资和资本主义工资的性质根本不同,它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同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

公务员的工资,是反映公务员个人和国家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全社会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3、(多选)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分配是以职务、级别和年限的计量标准来确定,实行职级工资制。

4、(判说)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并不直接取决于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而取决于国家的预算分配。国家公务

员的工资收入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5、(单选、判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过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1956年和1985年两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

6、(单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实行职级工资制。职级工资是按照不同的职能,分为职

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

7、(单选)职务工资是指按照国家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的高低和责任的大小及工作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工资,是

职级工资制中体现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

8、(单选)一般而言,工龄工资的领取的年限最多不超过40年。

9、(多选)确立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原则:

(1)按劳分配原则。(2)平衡比较原则。(3)定期增资原则。(4)物价补偿原则。

(5)法律保障原则。

10、(判改)工资水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

狭义工资水平可理解为根据不同需要划分的工资水平。

11、(单选、判改)确定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时,除了要考虑公务员职务级别外,还必须遵循平衡比较的原则,也

就是说,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和国有企业相当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大体持平。

12、(多选)公务员工资增资的途径:

(1)结合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晋升工资档次。

(2)结合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和级别的晋升相应增加工资。

(3)适时调整国家公务员的工资。

13、(单选、判改、判说)公务员福利是指国家机关为改善和提高公务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工资报酬和

劳动保险以外,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提供服务以及发放补贴等的形式,给予公务员一种生活保障和照顾,以满足他们带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消费需要。

14、(单选、判改)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包括:社会福利和单位福利两个层次。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是全体社会

成员;而单位福利的享受对象是本单位的职工。

公务员福利主要是单位福利。

15、(单选、判改)公务员保险的享受对象是丧失劳动力的公务员,其主要职能是保障丧失劳动能力者的生活需

要得到满足。

公务员福利的享受对象是全体公务员。

16、(多选)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为满足公务员需要而建立的集体福利设施。

(2)为满足公务员文化生活需要而建立的文化福利设施。

(3)为满足公务员的不同需要,减轻生活负担而建立的福利补贴。

17、(单选、判改)公务员的保险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一种辅助形式,其目的在于满足公务

员在丧失劳动力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18、(多选、判说)公务员保险的特征:

(1)公务员保险的对象是丧失劳动能力的国家公务员以及他们的直系亲属。

(2)建立国家公务员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丧失劳动能力或待业公务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3)保险的组织和实施都是社会化。

第十二章

1、(单选、判改)人事管理机构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综合管理人事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执

行机构和参谋机构,是政府机关联系广大干部的桥梁和纽带。

2、(多选)我国人事机构的设置及改革要遵循以下原则:

(1)依法设置的原则。(2)精干高效的原则。(3)发展需要的原则。(4)有机整体的原则。

3、(多选)完善人事管理基本制度:

(1)完善干部选拔制度。(2)完善干部任用制度。(3)完善干部考核奖惩制度。

(4)完善领导干部回避制度。(5)完善干部监督制度。

4、(单选、判改)(1)选任制:具有强烈的民主性,但在某总情况下回产生人际关系的选择而不是能力的选择。

(2)委任制:认为色彩很浓。

(3)考任制:有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缺点是某些素质难以通过测试衡量。

(4)聘任制:可以充分根据选拔者意愿选择对方,任用干部有便捷简单,但短处是对受选拔者的制约不够。

5、(判改)国家和地方各级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职能是一致的。

6、(判说)整体效能是人事工作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互相制约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相加的结果。要把人事管理

队伍组成一个高质量、高效能的集体,就要有合理的内部结构,反之,就难以形成一个高效能的战斗集体。

7、(单选、判改)负责管理这部分干部的人事管理队伍应有不同的年龄档次的交叉,组成合理的年龄结构。

8、(多选)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专家化、民主化、公开化、手段的现代化。

9、(单选、判改)系统化就是运用系统理论分析和研究人事管理活动。

10、(多选、判改、判说)在人事管理现代化标志中,科学化和民主化是人事管理的核心;法制化和公开化是科

学化和民主化的保证。

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系统的现代化、人事管理人员自身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方法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11、(多选)恰当的动机诱惑有以下集中行为动力:

(1)物质动力。(2)精神动力。(3)信息动力。

12、(单选、判改)重视人的现代化这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前提,也是要实施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现代人事管理学》部分简答、论述题

一、简答题

1、简述人事管理的作用。

答:(1)人事管理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

(2)人事管理关系着经济的发展。

(3)人事管理决定人才管理的方向。

2、简述人事管理学的特点。

答:(1)政治性。(2)综合性。(3)实用性。

3、人事编制管理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1)行政手段。(2)经济手段。(3)法律手段。

4、人事档案管理有哪些原则?

答:(1)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原则。

(2)真实性和完整性相结合的原则。

(3)保密原则。

(4)服务性原则。

5、简述职位分类的直接起因。

答:(1)实行同工同酬的需要。

(2)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3)进行有效考核的需要。

(4)适应专业分工的需要。

6、公务员辞职应符合哪些条件?公务员辞职产生哪些法律后果?

答:条件:(1)未处于特殊岗位。(2)未处于特殊状况。

法律后果:(1)职务关系的消失和公务员身份的丧失。

(2)辞职后不再享受任何公务员任何待遇。

(3)辞职后若想复职必须重新参加公务员录用测试。

7、如何理解公务员退休的涵义?

答:(1)退休是公务员的一种权利。

(2)退休也是一种义务,具有法律约束力。

(3)离休是退休的一种特殊方式。

(4)公务员退休后能定期领取退休金,享受保障的福利待遇。

8、公务员退休的方式。(重)

答:(1)自愿退休。(2)强制退休。(3)残疾退休。(4)延迟退休。

9、简述公务员考核的基本方法。

答:(1)领导和群众相结合。(2)平时和定期相结合。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10、公务员培训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学用一致原则。(3)按需施教原则。

(4)讲求实效原则。

10、公务员培训包括哪些内容?

答:(1)政治理论学习。(2)专业知识的培训。(3)管理才能的培训。

(4)职业道德的培训。

11、公务员晋升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1)在晋升前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为优秀或连续三年为称职以上。

(2)晋升正科、正处级职务,需要任副科、副处级职务两年以上;晋升科员、副科、副处、副司、正司级职务,需要任办事员、科员、正科、正处、副司级职务三年以上;晋升副部长职务,需要任正司级职务四年以上。

(3)晋升科员和正副科级职务,应具备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晋升正副处级、正副司级职务,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晋升副部级职务,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4)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12、公务员晋升必须按哪些基本程序进行?

答:(1)用人单位公布范围内职位空缺、任职条件。

(2)在领导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基础上产生预选对象。

(3)根据公务员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对对象进行考核。

(4)任免机关在对晋升人选进行全面审核研究的基础上,任命公布。

13、公务员奖励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原则。

(2)公正原则。

(3)奖励和惩处相结合原则。

(4)民主和公开原则。

(5)及时慎重原则。

(6)注重社会效果原则。

14、公务员纪律包括哪些内容?

答:(1)政治纪律。(2)工作纪律。(3)廉政纪律。(4)社会公德纪律。

15、公务员的行政处分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

(2)在政纪面前人人平等。

(3)惩戒和奖励相结合。

(4)惩戒和教育相结合。

16、建立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原则是什么?

答:(1)按劳分配原则。(2)平衡比较原则。(3)定期增资条件。

(4)物价补偿原则。(5)法律保障原则。

17、公务员增资水平有哪些途径?

答:(1)结合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晋升工资档次。

(2)结合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和级别的晋升相应增加工资。

(3)适时调整国家公务员的工资。

18、公务员福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1)为满足公务员集体需要而建立的集体设施。

(2)为满足公务员文化生活需要而建立的文体设施。

(3)为满足公务员的不同需要而设立的福利补贴。

19、我国人事管理机构的设置及改革,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依法设置原则。(2)精干高效原则。(3)发展需要原则。

(4)有机整体原则。

20、从事人事管理的干部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答:(1)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有扎实过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3)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学的人才观。

(4)要具有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能力。

21、人事管理部门具有哪些职能?

答:(1)干部录用。(2)干部考核。(3)干部任免。(4)干部调配。

(5)干部培训。(6)干部奖励。(7)干部的工资福利和退休。

(8)专业技术干部管理。(9)军转干部安置和、中等院校毕业生的调配、派遣。(10)干部统计和档案管理。

二、论述题

1、分析职位分类制的基本原则。

答:(1)系统原则。政府所设置的组织机构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

(2)最低职位数量原则。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其职位的数量都是有限的。

(3)整分合原则。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有效的综合就是整分合原则。

(4)能级层次原则。层次高,功能多的职位在组织中的能级就高,反之就低。

2、分析建立和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位分类制的重大意义。(重)

答:首先,为我国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次,为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提供重要条件。

最后,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供依据和途径

3、公务员新陈代谢的意义。

答:(1)是人的竞争发展的客观需要。

(2)是保持公务员队伍生机活力的需要。

(3)是保证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

4、公务员新陈代谢的原则。

答:(1)竞争原则。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最大限度挖掘人才。

(2)公开平等原则。面向社会,公开平等,人人机会均等。

(3)因事择人和择优录用原则。选贤任能,唯才是用。

(4)妥善处置、健全管理原则。针对公务员卸任而言。

5、公务员考核的重要意义。

答:(1)从管理的角度看,是对公务员进行各项管理的基础。

(2)从激励的角度看,是激励公务员奋发努力的有效措施。

(3)从选人用人的角度看,是合理使用人才的前提。

(4)从依法监督的角度看,是依法监督公务员的重要途径。

6、分析公务员考核的内容。

答:(1)德。指公务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2)能。指从事本质工作的能力。

(3)勤。指工作态度和精神。

(4)绩。指工作实绩。

7、分析公务员职务升降的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造就优化的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管理国家水平。

(2)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向上,努力工作。

(3)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各职位实行人和事的紧密结合。

(4)有利于稳定国家公务员队伍。

8、分析公务员任职的原则、形式、条件和程序。

答:任职的原则:(1)法定程序原则。(2)因事择人原则。(3)任人唯贤原则。(4)注重整体效能原则。(5)一人一职原则。

形式:(1)选任制。(2)委任制。(3)考任制。(4)聘任制。

条件:(1)试用期满合格的。(2)从其他单位调入国家行政机关任职的。

(3)转换职位的。(4)晋升或降低职务的。

(5)其他原因职务发生变化的。

程序:(1)提名。(2)考察。(3)呈送。(4)审批。(5)任命。(6)归档。

9、分析实施公务员纪律的意义。

答:(1)保证国家行政机关正常运转,维护政府形象。

(2)确保公务员的行为有法可依。

(3)有利于公务员正确行使权力。

10、分析公务员管理的监督体制。

答:(1)监督主体。监督主体必须是法定的。(2)监督的对象。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公务员事务。(3)监督事由。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失误。

(4)监督方式。实施监督后的处理方式。

11、分析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答:(1)科学化。以科学理论指导人事工作。(2)法制化。依靠法律办事。

(3)系统化。运用系统理论研究人事管理。

(4)专家化。必须对人事管理工作有专门的研究。(5)民主化。是社会民主生活化的要求。

(6)公开化。向社会开放,接受群众监督。

12、论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答:(1)在人员的使用上要能位相应。

(2)用系统观点看待组织结构。

(3)建立和实行封闭的管理体制。

(4)恰当进行动机诱导。

(5)重视人的现代化。

(6)加快人事管理现代化手段建设。

(7)使用现代管理方法。

现代人事管理学重点

现代人事管理学重点 人事管理:指社会劳动过程中,对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管理的实践活动。 人事管理学:是以人事管理活动为研究对像,正确反映人事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文官制度:是西方各国为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等做出的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 人事信息:是人与事,以及人与事,以及共事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现象,当这些现象被人们感知,并用语言形式描绘成种种消息资料等时,就成为人事信息。 人事培训是通过培训/开发/教育等手段提高组织员工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所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系统的工作。 人事立法:是国家对人事管理中人与人的有关方面及相互作用的各个环节制定系统的法律规范。 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把现代化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管理工作中,使人事工作在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里保持高效率,以适用现代化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品位分类制度:主要以个人资历条件如学历工作经历和身份作为分类依据一种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就以职位分类对象,按照其工作性质和内容,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条件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 工作分析:是对一个组织机构中的所有职务工作的性质,内容,任务,责任,要求条件,技术与环境条件及有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和记载。 职位:指由上级组织分配给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务和责任。职级:是指工作性质,

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条件相同或充分相似的职位的组合职等:指工作性质不同,而其难易程度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相当的职级归纳所列之等。 职务:是某一位所负担的职责任任务,即分内所长之事务。 职称:指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包括专业择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资格。 专业技术职务:指需要具有韦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具备一定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方能担负的工作岗位,实践中,各类单位通过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工作来履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 专业技术职称:是标志立夏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是同权威机构对专业人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业绩进行评价和认定后,赋予的资格眕有较高的社会公认度。 人事规划:指组织所有人事规划的总称,狭义指企业从其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全面科学分析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政策措施,确保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活动过程。 流动适度原则:企业员工的合理流动是每个企业运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适度合理的人力流能够让企业人力队伍具有积极性,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录用决策:指对通过甄选测试的应聘者进行的进一步甄选,确定哪一位应聘者被最终录用的过程。 人事培训:指通过培训,开发,教育等手段提高组织员工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所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工作。 公务员流动:指在行政系统内外部及内部之间,依据法定程序和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工作性质,职务,岗位在国内或国际上的变动,公职务流动的实质是人事关

石油炼制工程复习资料

石油炼制工程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8分,填空题12分,判断题10分,作图题10分,简答题50分——由刘铉东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学说有哪些? 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学说主要有两大类:无机成因说(由水、二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地球化学反应而生成)和有机成因说(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植物有机体转化而生成)。 第二章石油的化学组成 1、石油的化学组成和元素组成 石油由烃类(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和非烃类化合物组成,包含的的元素主要有:C、H、O、S、N 2、石油的一般性质和我国原油的特点 石油通常是黑色、褐色或黄色的流动或半流动黏稠液体。我国原油主要有4个特点:1)、蜡含量和凝固点偏高,流动性差2)、属于偏重的常规原油3)、低硫高氮4)、低钒高镍,钙含量高 3、氢碳原子比的概念 表征石油中H含量和C含量的比值。其中氢碳比: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4、馏分组成是什么、分类、直馏馏分定义及产品特点 馏分:用分馏的方法,可把石油馏分分成不同温度段,每一个温度段杯称为石油的一个馏分。直馏馏分:用分馏的方法直接得到的馏分称为直馏馏分。特点是基本不含不饱和烃 馏分分为以下4种:1)、200℃以下,汽油2)、200-350℃,煤柴油3)、350-500℃,润滑油4)、大于500℃,减压渣油 5、二次加工产品特点 含有不饱和烃,与直馏馏分差异很大 6、石油馏分的烃类组成 结构族表示法,注意这几个概念

7、非烃化合物种类及危害 非烃化合物即含S 、含O 、含N 化合物和胶状沥青状物质,且随着石油馏分沸程的升高而增加 主要危害有以下5点:1)、腐蚀性2)、环境污染3)、影响产品储存的安定性4)、影响产品的燃烧性能5)、可使催化剂中毒 8、我国原油微量元素特点及分布规律 低钒高镍,钙含量高且随着石油馏分沸程的升高而增加 第三章 石油及油品的物理性质 1、原油及油品蒸发性能衡定指标 三个指标:蒸汽压、沸程和平均沸点 2、蒸汽压、馏程、沸程、初馏点、终馏点、干点和恩氏蒸馏曲线斜率 蒸汽压:某一温度下某物质的液相与其上方的气相呈平衡状态时的压力又称饱和蒸汽压 沸程:因石油不具有恒定的沸点,故用沸点的范围来表征其蒸发及汽化性能 馏程:一般将用某种标准试验方法所得到的沸程数据称为馏程 初馏点:馏程馏出第一滴冷凝液是的气相温度称为初馏点 终馏点:当气相温度达到最高并开始出现下降时的温度称为终馏点 干点:烧瓶中最后一滴液体汽化时的温度 恩氏蒸馏曲线斜率:每馏出1%的物质沸点的平均上升值 3、密度ρ,比重指数API ?大小顺序 密度:我国油品规定20℃时的密度为标准密度20ρ 比重指数API ?与相对密度呈反比,相对密度越大比重指数越小。烷烃>烯烃>环烷烃>芳香烃 4、相对密度的定义及其与化学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相对密度即油品t ℃时的密度与4℃时水的密度比,即t 4d t 4d 对相同C 原子数而言,芳香烃>环烷烃>烯烃>烷烃,随馏程升高t 4d 升高, 一方面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升高,更重要的是重组分芳烃含量高。不同原油相同馏 程的t 4d 差别大,主要是由于原油基属不同,环烷基原油>中间基原油>石蜡基原

果蔬制品与加工复习题(详细答案版)

果蔬制品与加工复习题(答案详版,仅供参考) 1、简述食品冷加工原理: 引起食品腐烂变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作用和酶的催化作用,而作用的强弱均与温度紧密相关。一般来讲,温度降低均使作用减弱,从而达到阻止或延缓食品腐烂变质的速度。 2、食品冻结过程中主要变化: (一)体积增大及产生内压:水冻结成冰时,体积将会增大,0℃时冰的体积比水增大约9%。当食品内部水分转化成冰晶体而膨胀时将受到已冻结坚硬外壳的阻碍,于是产生内压。在冻结的外壳承受不了内部的压力时,就将发生外壳龟裂现象。 (二)比热下降:水的比热为4.184kJ/kg﹒K,冰的比热为2.092kJ/kg﹒K,冻结过程中,冻结食品的比热是温度的函数(C=f(T)) .一般工业冻结食品的最低温度为-18℃,此时是工业冻结操作中食品比热的最低值。(三)导热系数提高:水的导热系数λ为0.57W/m﹒K,冰的导热系数λ为2.39W/m﹒K,冰的导热系数是水的导热系数的4倍。 (四)食品中溶质的转移和水分的重新分布:冻结速度快时,溶质的转移和水分扩散现象不显著,溶质和水分基本在原始状态下被冻结固定住。速冻的食品溶质转移和水分重新分布的较轻,食品在解冻时有较好的复原性和较高的品质。 (五)冰晶体对食品组织产生破坏:速冻时冰晶体大部分在细胞内形成,形成的冰晶体个体小、数量多,分布也较缓冻时均匀,对细胞膜(壁)和原生质损伤较轻。解冻时,这部分水分将恢复到原始状态或被细胞膜所包裹在细胞内,汁液流失较少。解冻后食品的风味、口感、质地、营养都优于缓冻食品。 (六)产生干耗:采用空气冻结未包装食品时,常会发生干耗。食品的干耗与冷空气的状态(温度、湿度、流速)有关,冷空气的温度愈高,湿度愈低,流速愈快,干耗愈严重。 3、什么是食品的冰结晶最大生成带?其温度范围是多少?: 大部分食品的冻结点在-1~-2℃附近,在-5℃时食品中的水分有60~80%转化为冰晶体。从冻结点到-5℃,食品中的大部分水分将冻结成冰晶体,这个温度范围称为食品的冰结晶最大生成带。 4、简述食品冷却的目的和方法: (1)、目的:快速排出食品内部的热量,使食品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上附近(一般为0~8℃),从而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活动和生长繁殖,抑制食品中酶的分解作用,使食品的良好品质及新鲜度得以很好地保持,延长食品的保藏保质期。 (2)、方法: (一)空气冷却法:水果、蔬菜冷却的初期空气流速一般在1~2m/s,末期在1m/s以下,空气相对湿度一般控制在85~90%之间。空气冷却可广泛用于不能用水冷却的食品。对于未包装食品,采用空气冷却时会产生较大的干耗损失。 (二)冷水冷却法:冷水和冷空气相比有较高的传热系数,用冷水冷却食品可以大大缩短冷却时间,而且不会产生干耗。冷水冷却多用于鱼类、家禽的冷却,有时也用于水果、蔬菜和包装过的食品。 冷水冷却一般采用喷淋式或浸渍式: 喷淋式:被冷却的食品放在金属传送带上,冷却水从食品上方淋水盘均匀淋下,或由喷嘴喷下和食品接触,带走食品热量,达到冷却的目的。 浸渍式:被冷却的食品直接浸没在装有冷却水的冷却槽中,采用搅拌器不停地搅拌使冷却水流动,提高传热速度和均匀性。 (三)碎冰冷却法:碎冰冷却法特别适宜于鱼类的冷却。冰块冷却鱼时,能使冷却后的鱼表面湿润,有光泽,而且不会发生干耗。 (四)真空冷却法:真空冷却法主要适用于叶类蔬菜的快速冷却降温。 5、解冻过程中食品有哪些变化: 食品解冻后,因组织受损,内容物渗出,温度升高,这些都加速食品的败坏。所以速冻食品应在食用前解

2019最新整理00324现代人事管理学考试重点

1.人事管理是指社会劳动过程中,对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管理的实践活动。 2.人事管理学是以人事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正确反映人事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事管理的含义? 所谓人事管理,是指社会劳动过程中,对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管理的实践活动。 2.人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人、事,以及人和事的结合 (2)古今中外人事制度。 3.人事管理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1)人事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调节人与人之间在需要和利益上的矛盾,以实现人们在行动上的协调一致。 (2)人事管理的这一根本目标带有明显的双重性质。一方面,施加影响于人,使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服从社会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则要服务于人,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使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护。 基本原则:①适应需要;②任人唯贤;③竟争择优;④适才适用:⑤依法管理。 4.人事管理学的特点? (1)人事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的管理科学 (2)人事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科学 (3)人事管理学是一门政治性较强的科学 5.人事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1.为每个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找到适当的职位,以实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 2.为每个劳动者完成其职责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实现职责、能力和环境的协调,得到最佳的劳动成果。 3.在劳动者完成其职责的过程中,对他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并对其工作绩效作出评价。 6.人事管理学的基本观点? 1)必须以人为核心 (2)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3)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 (5)必须重视职位和人员测评。 7.人事管理学的作用如下 (1)科学的人事管理是巩固政权、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2)科学的人事管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3)科学的人事管理对开发人才资源起重要作用。 8.人事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如下。 (1)人事管理学,就是专门研究用人之道的学科。社会学,是对人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总体性研究的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2)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研究人事管理问题,这意味着:①要把人事管理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研究:②人事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社会中的人,而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③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些观察、分析人事管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完整word版,《石油炼制工程》练习题-2

《石油炼制工程》练习题-2 一、填空题: 1.石油馏分在高温下主要发生两类反应,即和。 2.从热效应上来看,催化裂化是反应,加氢过程是反应,催化重整是反应。(吸热或放热) 3.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利用和的原理将富气和粗汽油分离成干气、液化气和稳定汽油。 4.正癸烷发生分解反应的速度比正十三烷,而比2,3-二甲基辛烷的分解速度。(快或慢) 5.在所有二次加工工艺中,焦炭能作为产品的工艺是。 6.热加工过程遵循反应机理,催化裂化遵循反应机理,加氢裂化遵循反应机理。 7.提高催化裂化反应温度,提升管反应器中反应的速度提高得较快,将导致催化裂化汽油的安定性,汽油的辛烷值。 8.裂化催化剂的活性主要来源于催化剂表面的。 9.裂化催化剂的再生过程决定着整个催化裂化装置的和。 10.催化裂化中,通常以kg/m3为界限将气-固输送分为密相输送和稀相输送,提升管中处于状态,待生斜管处于状态。 11.催化裂化汽油、直馏汽油和重整汽油辛烷值的大小顺序依次是:。12.现代工业中使用的裂化催化剂主要有和组成。 13.某催化裂化装置为了提高柴油收率,采用较缓和的反应条件,则装置的单程转化率,回炼比,装置的处理量(增大或降低)。 14.含硫、氧、氮的非烃化合物在加氢精制过程中的反应速度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 15.与催化裂化催化剂不同,加氢裂化催化剂是双功能催化剂,由催化剂的功能提供反应活性中心,催化剂的功能提供反应活性中心。

16.催化重整过程的主要生产目的是和,另外还副产部分。17.以石油气体为原料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主要生产过程有和等。 二、判断题: 1.正碳离子的稳定性为:叔碳>仲碳>伯碳>甲基。( ) 2.加氢精制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后续的加工过程提供原料。( ) 3.在催化裂化反应中,使催化汽油饱和度明显提高的主要化学反应为加氢饱和反应。( ) 4.热裂化的主要生产目的是低粘度燃料油。( ) 5.焦化气体中的C3、C4含量比催化裂化气体低。( ) 6.催化裂化中反应油气在提升管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一般小于1秒。( ) 7.烃类分子中的C-H键能大于C-C键能。( ) 8.催化裂化反应是化学平衡控制。( ) 9.催化重整的主要原料是焦化汽油。( ) 10.辛烷值助剂最常用的活性组分是ZSM-5分子筛。( ) 三、名词解释: 1.回炼比: 2.假反应时间: 四、简答题: 1.对重整原料提出的三个主要质量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满足这些要求? 2.催化裂化是以哪些油品作原料,生产哪些主要石油产品的工艺过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3.列举炼油厂中常见的加氢工艺名称。 4.加氢催化剂和重整催化剂在使用之前预硫化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完整版)食品加工工艺学复习题及答案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 1.食品有哪些功能和特性? 食品功能营养功能感官功能保健功能 食品特性安全性保藏性方便性 2.引起食品(原料)变质的原因。 (1)微生物的作用:是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 (2)酶的作用:在活组织、垂死组织和死组织中的作用;酶促褐变 (3)化学物理作用: 3.食品保藏途径。 (1)化学保藏:使用化学品(防腐剂)来防止和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 (2)低温保藏:低温可减弱食品内一般化学反应,降低酶的活性,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而在冰点以下,一般微生物都停止生长。 (3)高温保藏:食品经过高温处理,杀死其中绝大部分微生物,破坏了酶之后,还须并 用其他保藏手段如密闭、真空、冷却等手段,才能保藏较长时间。通常引用的温度类别有两种:巴氏杀菌和高温杀菌。 (4)干燥保藏:降低食品水分至某一含量以下,抑制可引起食品腐败和食物中毒的微生 物生长。 (5)提高渗透压保藏:实际应用主要是盐腌和糖渍。 (6)辐照保藏:是指利用人工控制的辐射能源处理食品或食品原料,达到灭菌、杀虫、 抑制发芽等目的。 4.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有什么关系? 食品中水分含量(M)与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该食品的水分吸附等温线(MSI). I单水分子层区和II多水分子层区是食品被干燥后达到的最终平衡水分(一般在5%以内);这也是干制食品的吸湿区;III自由水层区,物料处于潮湿状态,高水分含量,是脱水干制区。 5.简述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的差异及原因。 食品在脱水过程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就是水分解吸的过程,为解吸的吸附等温线;若将脱水后的食品再将这部分水加到食品中去即复水的过程,这就是吸附;在这两个相反的过程中,吸附和解吸之间的水分吸附等温线两者之间不能重合(有差异),形成了滞后圈。这种现象是由于多孔食品中毛细管力所引起的,即表面张力在干燥过程中起到在孔中持水的作用,产生稍高的水分含量。另一种假设是在获得水或失去水时,体积膨胀或收缩引起吸收曲线中这种可见的滞后现象。吸附和解吸有滞后圈,说明干制食品与水的结合力下降或减弱了。解吸和吸附的过程在食品加工中就是干燥和复水的过程,这也是干制食品的复水性为什么下降的原因。 6.水分活度和微生物生长活动的关系。 多数新鲜食品水分活度在0.98以上,适合各种微生物生长,易腐食品。不同群类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低AW的范围是:大多数细菌为0.94~0.99,大多数霉菌为0.80~0,94,大多数耐盐细菌为0.75,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的酵母菌为0.60~0.65。在适宜水分

最新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07)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即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的美国学者是()。 【选项】 A.法约尔 B.古立克 C.厄威克 D.德鲁克 【答案】B 【解析】古利克将法约尔有关管理过程的论点加以展开,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取其每种职能英文词的首字而称作POSDCoRB,即Planning(计划)、Organising(组织)、Staffing(人事)、Directing(指挥)、Coordinating(协调)、Reporting(报告)、Budgeting(预算)。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 2.【题干】与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的特点是()。 【选项】 A.排他性、可分割性 B.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C.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D.非排他性、可分割性 【答案】B 【解析】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 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常常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私人产品具有可分割性、排他性特点,可以用价值计算、价格衡量。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概述 3.【题干】罗伯特·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

00324《现代人事管理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全

00324 《现代人事管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单选)人事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核心部门,在整个社会管理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2、(判改)人事管理的目的在于谋求人与事科学结合和公事人与组织密切配合的人事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3、(单选)人事管理的实践活动是人事管理理论的基础,而人事管理理论是对人事管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4、(判说)谋求社会中人与事的相互适应,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是人事管理的出发点和目的。 5、(单选)人事关系是人事管理所特有的管理对象。 6、(多选)人事管理对象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人、组织和事。 7、(判改、单选)人事管理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源于它的科学性,社会 属性源于它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8、(单选)人事管理自然属性宏观方面如人事管理的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等。 9、(判说)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人事管理的目的以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 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带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印记。所以改革和完善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10、(单选、判改)如果说人事管理中的人和组织是人事管理目标的载体,那么人事管理的目标就是人事管理中 的人和组织的灵魂。 11、(多选)人事管理目标的四要素:主体、客体、任务、指标。 12、(单选)长期目标是人事管理部门在较长的时间所要完成的带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 13、(单选、判改)宏观目标是指带全局性、总体性和战略性的目标。 14、(单选)个体目标是指组织成员希望通过他们在组织中的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 15、(判改)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6、(单选、判改)学习和研究人事管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组织人事管理体系,提高 组织行政管理的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单选、判改)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原 则,也是社会主义人事管理工作的总目标。 18、(多选)人事管理学的特点:政治性、综合性、实用性。 19、(多选)人事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的方法、调查和实验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第三章 1、(单选)(1)人事管理是指各种的设置以及人员数量定额、结构和职务配置。 (2)人事编制管理是指对各类国家人员配备的数量限制、数量计算标准、数量增减等各项管理以及对各级各类国家的建立、变更、撤消等项管理。 (3)人事编制管理的历史渊源是国家的产生和国家管理的需要。(判改) 2、(多选)人事计划管理的原则:目标原则、可行原则、优化原则、可控原则。 3、(多选)人事档案管理的原则:(1)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原则。 (2)真实性和完整性相结合的原则。 (3)保密原则。 (4)服务性原则。 4、(多选)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环节:(1)人事档案的收集。 (2)人事档案的整理。 (3)人事档案的保管。 (4)人事档案的利用。 (5)人事档案的转递。 5、(多选)人事统计管理的基本要求:统一集中的要求、客观科学的要求、准确及时的要求。 6、(单选、判改)品位分类制更着眼于官阶,品定于人,官随人走,而职位则可以和官阶脱节。 7、(单选、判改)(1)职位分类制与品位分类制不同,它以“事”即工作任务与职责为中心。职位分类的对象 是公务员的职位,而非担任职位的人员。 (2)职位分类所依据的基本要素是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

石油炼制工程测验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组成石油的最主要的五种化学元素是:、、、、。 2.天然石油中的烃类主要包括、 和。 3.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按性质可划分为和。4.当分子量相近时,烷烃的粘度芳烃的粘度,密度芳香烃(填大于或小于)。 5.我国采用和相结合的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按此法分类,大庆原油属于 原油,胜利原油属于原油。 6.经过常减压蒸馏,石油可按沸点范围依次切割为馏分(其沸程范围为),馏分(其沸程范围为),馏分(其沸程范围 为)和馏分(其沸程范围 为)。 7.从工作原理上来说,汽油机是式发动机,柴油机是式发动机,汽油机要求汽油的自燃点 应,柴油机要求柴油的自燃点应。8.反映汽油的(氧化)安定性的主要指标有,和。 9.国产汽油以作为其商品牌号,它表示汽油的性

能,国产轻柴油是以作为其商品牌号,它表示柴油的性能。 10.汽油的理想组分是,轻柴油的理想组分是,航空煤油的理想组分是。11.原油的一次加工是指工艺,二次加工工艺包括(请列举出三种):,,,三次加工工艺包括(请列举出三种):,,。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0分): 1.原油的相对密度一般介于。 A.0.50~0.80 B.0.80~0.98 C.0.85~1.2 2.催化重整的主要原料为。 A. 催化汽油 B. 催化柴油 C.直馏汽油 D. 直馏柴油3.下列哪组指标的大小可以反映汽油的蒸发性能。 A.特性因数和苯胺点B.酸度和酸值 C.馏程和蒸汽压 D. 凝点和冷滤点 4.下列哪种指标被作为油品着火危险等级的分级标准。 A. 闪点 B. 燃点 C. 自燃点 D. 爆炸上限5.我国车用汽油质量指标中规定汽油的恩氏蒸馏50%馏出温度不高于120℃是为了保证汽油使用过程中的性能。 A.启动性能B.平均蒸发性能C.蒸发完全程度 6.石油中的环烷酸在馏分中的含量最高。

00324现代人事管理学重点笔记

00324现代人事管理学重点小抄 第一章绪论 人事管理:指社会劳动过程中,对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管理的实践活动。人事管理学:是以人事管理活动为研究对像,正确反映人事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如何理解人事管理的含义1是指社会劳动中,对人与人/人与事/人事组织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管理实践活动。2是对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管理,3是通过织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进行的,4人事管理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事的需要。 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标志有4点:1科学化2法制化3系统化4专家化 人事管理学的基本观点:1以人为核心2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3 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4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5必须重视职位的人员测评 人事信息对人事管理的作用:1)人事信息是人事决策的基础2)人事信息是现实人事管理的手段,3)信息反馈是改进人事决策,提高人事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人事信息中要处理要哪些关系?1数理与质量关系2一般与个别关系3正反馈与负反馈关系,4正式渠道传递的信息与非正式渠道传递的信息的关系 人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人、事,以及人和事的结合(2)古今中外人事制度。 人事管理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1)人事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调节人与人之间在需要和利益上的矛盾,以实现人们在行动上的协调一致。(2)人事管理的这一根本目标带有明显的双重性质。一方面,施加影响于人,使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服从社会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则要服务于人,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使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护。 基本原则:①适应需要;②任人唯贤;③竟争择优;④适才适用:⑤依法管理。 人事管理学的特点?(1)人事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的管理科学(2)人事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科学 (3)人事管理学是一门政治性较强的科学 人事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1.为每个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找到适当的职位,以实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 2.为每个劳动者完成其职责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实现职责、能力和环境的协调,得到最佳的劳动成果。 3.在劳动者完成其职责的过程中,对他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并对其工作绩效作出评价。 人事管理学的作用如下 (1)科学的人事管理是巩固政权、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2)科学的人事管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区别

关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笔记之一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较: A更强调人本管理 一、管理观念的区别 书中提出,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工具”,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作“资源”,注重产生与开发。注意这里,资源有两种状态,一种就是产生,这应该就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包含的重要内容,而另一种开发,则就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没有或者不具备的职能。而这才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我们说什么才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只有人才才具有无可替代的、不能复制的优势。可就是,人才不能用拿来主义,虽然我们也可以空投,不可那只就是对极个别的高管或者尖端技术人才而言,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企业人 才都空投吧,我们也不可能只靠个别尖端人才或者高管来创造我们的企业价值,所以,我们说企业人才必须靠自身培养与发现,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就是开发。这在许多的外资企业中,我们可以发现,外企的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她们对于职工的培养、职业前景的规划可谓用心,正就是如此,才有众多的人才汇聚到外企中去,我们想,外企吸引人的绝不仅仅就是依靠高薪,事实上,我们个别私企,甚至国企的薪金水平也不会与有些外企差。关键还在于两种企业下的文化氛围,归结到根本原因了就在于企业的人力开发水平。 二、管理重心的转移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与“物”为核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什么就是“事”、“物”与“人”,我以为“事”与“物”,应该就是可以归结为相关的制度、奖惩措施等,这些就是可以物化的东西,同时,这也就是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重点的管理手段。而“人”呢,我以为应该就是指人力部门对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计划等提升人力资源能力的一些措施。如果我的理解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即便在今天提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仍然不能不要一套严格的“事”与“物”来限制,否则,我们虽然称以人为核心,但很可能会形成因人设事,因人而异的情况。我以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就是要打破过去存在于企业中的各种关系网,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激励与分配机制,如果不能打破这些关系网,没有一个严格、公平、公正的制度,就是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事”与“人”就是同等重要的,或者说就是互为基础的。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炼制工程复习题

《石油炼制工程》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压缩比 气缸总体积与燃烧室体积之比。 2、沥青质 把石油中不溶于低分子正构烷烃,但能溶于热苯的物质称为沥青质。 3、含硫原油 硫含量在0.5~2%之间的原油。 4、加氢裂化双功能催化剂 由金属加氢组分和酸性担体组成的双功能催化剂。 5、剂油比 催化剂循环量与总进料量之比。 6碱性氮化物 在冰醋酸和苯的样品溶液中能够被高氯酸-冰醋酸滴定的含氮化合物。 7、水一氯平衡 在重整催化剂中,为使催化剂保持合适的氯含量而采用注水注氯措施,使水氯处于适宜的含量称为水-氯平衡。 8、催化裂化总转化率 以新鲜原料为基准计算的转化率。总转化率=气体新汽进料焦炭X100%。 新鲜进料 9、汽油的安定性 汽油在常温和液相条件下抵抗氧化的能力。 10、空速 每小时进入反应器的原料量与反应器内催化剂藏量之比称为空间速度(简称空速)。 11、氢油比 氢气与原料的体积比或重量比。 12、自燃点 油品在一定条件下,不需引火能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

13、催化重整 催化重整是一个以汽油(主要是直馏汽油)为原料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及轻芳烃 的炼油过程。 14、辛烷值两种标准燃料混合物中的异辛烷的体积分数值为其辛烷值,其中人为规定标准燃料异辛烷的辛烷值为100,标准燃料正庚烷的辛烷值为0。 15、汽油抗爆性衡量汽油是否易于发生爆震的性质,用辛烷值表示。 16、二级冷凝冷却 二级冷凝冷却是首先将塔顶油气(例如105C)基本上全部冷凝(一般冷却到55? 90C),将回流部分泵送回塔顶,然后将出装置的产品部分进一步冷却到安全温度(例如40C)以下。 17 、加氢裂化在较高压力下,烃分子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进行裂解和加氢反应生成较小分子的转化过程。 18 、催化碳 催化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碳,主要来源于烯烃和芳烃。催化碳= 总炭量-可汽提炭-附加炭。 19、馏程 从馏分初馏点到终馏点的沸点范围。 20、汽化段数 原油经历的加热汽化蒸馏的次数称为汽化段数。 二、填空 1、油品含烷烃越多,则其粘度(越小),特性因数(越大),折光率(越小),粘度指数(越大)。 2、催化裂化反应生成(气体)、(汽油)、(柴油)、(重质油)(焦炭) 3、加氢精制的主要反应有(加氢脱硫)、(脱氮)、(脱 氧)、(脱金属) 4、原油蒸馏塔的分离(精确度)要求不太高, 相邻产品间允许有

867食品加工工艺学考试大纲

食品加工工艺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食品加工工艺学》是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食品加工工艺学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该考试由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的特点,本着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食品工程中食品加工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评价目标 根据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攻读学位的考生应具备以下的能力: (1) 系统理解和掌握食品保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要点; (2)掌握和理解不同类型的食品加工工艺理论及相关技术特点; (3)应用食品保藏及食品加工的基本知识分析食品加工的相关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 《食品加工工艺学》的考试内容包含食品保藏原理、果蔬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小麦制品食品加工工艺学。 (一)食品保藏原理 食品保藏原理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分析;食品保藏的目的和分类;食品保藏技术的基本原理;栅栏技术及其应用;具体各种食品保藏方法的基本原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基本技术,食品保藏方法主要包括低温保藏技术、冷冻保藏技术、干藏、罐

藏、化学保藏、辐照保藏、腌制、烟熏等。 (二)果蔬加工工艺学 果蔬加工工艺学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果蔬加工原料学,主要包括构成果蔬组织的细胞、各种果蔬的组织特性、果蔬化学成分与加工性质等;果蔬原料加工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果蔬加工对原料的要求、果蔬加工前处理,包括,原料的分级、清洗、去皮、原料的修整、烫漂、抽空处理、工序间的护色和保藏等工序的加工原理和具体工艺;果蔬的干制工艺,重点是果蔬脆片及脱水蔬菜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技术;果蔬汁加工工艺,包括果蔬汁加工基本工艺、饮料用水的处理、果汁饮料加工技术等,重点是果蔬汁的提取技术和澄清技术;果蔬糖制及腌制工艺;果蔬速冻技术等。 (三)畜产品加工工艺学 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包含肉品加工工艺学及乳品加工工艺学两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肉品加工工艺学: 肉品加工工艺学主要包括:肉用畜禽的屠宰加工、宰后肉的变化和分割利用;肉的概念;肉(胴体)的组成;肉的形态结构;肉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及性质重点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含氮浸出物等;物理性质包括冰点,肉的颜色,气味和滋味,保水性,肉的嫩度,肉的固有硬度和尸僵硬度等;肉的低温及冷冻保鲜技术;肉的腌制、烟熏和乳化技术;腌腊制品加工工艺;灌肠制品加工工艺;酱卤制品加工工艺;罐藏制品加工工艺等。 2.乳品加工工艺学: 乳品加工工艺学主要包括:乳概念与理化性质,主要包括乳的概念、异常乳的分类和产生的原因;牛乳的基本组成,牛乳中各种成分存在的状态;牛乳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饮用乳的生产,主要包括原料乳的验收和预处理、消毒乳和灭菌乳加工工艺等;冰淇淋加工工艺;乳粉加工工艺,乳粉的理化性质与工艺分析;酸乳制品的营养价值、发酵菌剂、加工工艺、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分析等。 (四)小麦制品加工工艺学 小麦制品加工工艺学部分重点内容为小麦面粉的成分及理化性质,以及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的焙烤食品的加工工艺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小麦面粉的理化特点,特别是小麦粉化学成分中的面筋蛋白的特点及面筋的形成;小麦粉的分类及特点;焙烤食品加工工艺学以面包加工工艺学和饼干加工

人事管理学重点复习总结(新版)

第一章绪论 1、人事管理的含义: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有关事的相互关系,通过组织、协调、控制、 监督等手段,谋求人与事、以及共事人之间相互适应,以实现组织目标优化的管理活动。 2、人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人事关系及发展变化规律(研究人、研究事,研究人与事的结合) ②古今中外人事制度 3、人事管理学的特点:①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科学②交叉性③政治性 4、人事管理学的基本观点(5 个“必须”) ①必须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②必须调动人的积极性 ③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④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 ⑤必须重视职位和人员测评 5、人事管理学的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调节人与人之间再需求和利益上的矛盾,以实现人们在行动上的协调一致。 6、人事管理学的原则 ①适应需要②任人唯贤③竞争择优④适才适用⑤依法管理 7、人事管理学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人事最佳结合②有助于实现职责能力和环境协调 ③有助于对工作进行评价与奖惩 8、人事管理学的特性:①社会性②利益的多极性③管理的层次性 9、人事管理学的作用 ①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必要条件②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对开发人才资源起重要作用 10、人事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①从联系上看,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有政府部门的组织、领导、人事行政、决策等。它既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由于人事行政是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所以一般把人事管理学看做行政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②从区别上看,由于行政管理学的人事行政只研究对政府部门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而人事管理学在广义上则是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的各种工作人员尽心管理的研究,因而认识管理学的研究范围要广于行政管理学。尽管行政管理学对认识行政研究的原则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企事业的人事管理,却不能取而代之。从这一点上说,人事管理学是独立于企事业管理学和行政管理学之外的一门学科。 综上所述,人事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即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他们不能互相代替。 11、人事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如下

食品加工技术复习题2

1、乳的新鲜度、 酸度是反映牛乳新鲜度和稳定性的指标,酸度高的牛乳,新鲜度低,热稳定性差。自然酸度——主要来源于乳中蛋白质、柠檬酸盐、磷酸盐及二氧化碳等酸性物质;新鲜牛乳的自然酸度为16~180T。 发酵酸度——来源于微生物繁殖分解乳糖产生的酸度。两者之和为总酸度。 乳的酸度越高,其对热的稳定性越低。 2、乳的标准化:是调整原料乳中脂肪和无脂乳固体含量的比例,使其符合产品标准要求的过程。 3、无菌灌装:是将杀菌后的牛乳,在无菌条件下装入事先杀过菌的容器内。 酸奶的后熟、发酵凝固后需在0-4摄氏度贮藏24小时的过程,一般最大冷藏期为7~14d。 4、冰淇淋老化:经均质、冷却后的混合料置于老化缸中,在2~4℃的低温下使混合料在物理上成熟的过程,亦称为“成熟”或“熟化”。其实质是在于脂肪、蛋白质和稳定剂的水合作用,稳定剂充分吸收水分使料液粘度增加。 超高温灭菌乳、是在连续流动情况下,在l30℃杀菌ls或者更长的时间,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包装的牛奶。 5、保温试验:指罐头在37度﹢﹣2度室内贮藏7昼夜,观察其是否发生膨胀的试验。 6、酸乳: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作用下,使用添加(或不添加)乳粉(全脂或脱脂)的乳中,由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作用进行乳酸发酵而得到的凝固乳制品,最终产品中必须含有大量的活菌。 7、余氯:余氯是指水经过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所余留的有效氯。 8、调配糖浆:指根据产品技术要求,在原糖浆中添加各种原料,制成可作灌装的糖浆。 9、均质:对脂肪球进行适当的机械处理,把它们分散成细小的微粒,均匀一直地分散在乳 2、原料乳中主要成分的特性及原料预处理基本步骤。 原料乳中主要成分的特性: (1)乳脂肪不溶于水,呈微细球状分散于乳中,形成乳浊液。 (2)乳蛋白质可分为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两大类,另外还有少量脂肪球膜蛋白质。酪蛋白的性质①酪蛋白的酸沉淀②酪蛋白的凝乳酶凝固③盐类及离子对酪蛋白稳定性的影响④酪蛋白与糖的反应 乳清蛋白可分为热稳定和热不稳定的乳清蛋白两部分。 热不稳定乳清蛋白质包括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两类。 热稳定的乳清蛋白包括蛋白眎和蛋白胨,此外还有一些脂肪球膜蛋白质,是吸附于脂肪球表面的蛋白质与酶的混合物,其中含有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等。 (3)乳糖乳糖有两种异构体α-乳糖和β-乳糖。 (4)乳中的酶类 过氧化氢酶:可用来检验低温巴低杀菌处理的消毒牛乳杀菌是否充分。 过氧化物酶:固有酶,遇热钝化,生产消毒鲜乳时,可作为一个检验项目。 还原酶:是微生物代谢产物。可用来判断乳的新鲜程度。 溶菌酶:具有杀菌,抗病毒作用,并可增强双歧杆菌的生长能力。 原料预处理基本步骤: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董克用重点

人力资源重点 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述 1、本课程关于人力资源的观点 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这个含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 2)这一能力要能对财富的创造其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3)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可以大到一个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或作坊。 2、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 1)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年龄结构。 2)人力资源的质量 a) 人力资源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就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素质决定质量 b) 劳动者的素质由体能素质和智能素质构成。 c) 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智能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体能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 智能因素中,科技知识的作用在不断上升,经验知识的作用相对下降。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 4、人力资本投资 1)人力资本投资的三种形式有:教育;迁移;培训。 2)人们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会考虑收益和成本两个因素。只有当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去投资人力资本,否则就不会投资。 5、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1)在与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两者是不同的: 人力资本是由投资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创造起了重要的贡献作用,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财富,促进社会发展。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关系。 2)两者研究问题和关注的重点不同(重要观念)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是人身上的价值凝结,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强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考虑投资成本带来多少价值,研究的是价值增值的速度和幅度,关注的是收益问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及其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 人力资源将人作为财富的来源来看待,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研究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的重点是产出的问题,即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经济的推动力有多强。 3)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计量形式不同: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为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量的概念。 人力资本,如果从生产活动的角度来看,往往是与流量核算相联系的,表现为经验的不断积累、技能的不断改进、产出量的不断变化和体能的不断消耗;如果从投资活动的角度来看,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表现为投入到教育培训、迁移和健康等方面的资本在人身上的凝结 6、实践意义 1) 促进了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 2) 使人们认识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高度互补性,从而使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得更为科 学; 3) 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