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你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二十几岁,你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二十几岁,你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二十几岁,你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学校边上有个小镇,镇上有家山东菜馆。

毕业前的某个夜里,我和很多同学在这家馆子吃饭。里头人声鼎沸,外头细雨纷飞。

饭吃完,雨还没停,一伙人站在餐厅门口发呆。

有人说:“淋雨回去吧,路不远。”

我说:“雨太大了,打车吧。”

过了很久,没有一辆出租车经过,所有人望着雨水发呆。

“淋雨回去吧,我们。”有人再次提议。

说完,他脱下外套,将其披在头上,走进雨里。

也许是羊群效应的作用,很多人也一起走进雨里,我也是。

雨下得格外热闹,我们一边在雨水里行走,一边在雨水里大声说话。

说些什么我早就忘了,我只记得我们聊了很多,很多我们未来绝

对不会轻易开口去聊的事。

终于到了校门口,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回过头说:

“这是我陪大家淋的最后一场雨了。老家有事需要我,得提前回去,后天离开。不出意外的话,不会回来了。”他想了想,补了一句:“我爱你们。”

那好像的确是最后一场雨。

那也是我淋过的,为数不多的雨。

02

我想起那天站在餐馆门口,望着雨水发呆的我们,二十几岁的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我们,是一群热情而无用、自由而落寞的青年。

一无是处,年轻是唯一的本钱,什么事都敢于幻想,敢于品尝。

也许我们到了三四十岁,面对那场雨,会说:“等雨小点再走吧。”又或者:“打车走吧。”

但我们是二十岁,面对那场突如其来的雨,我们会说:“淋雨回去,走吧,走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淋雨这种行为本身被赋予了抵抗的内涵。

我们成了反抗者,成了年轻的叛军。

谁让我们都是二十几岁,谁让我们都活在这滚烫的十年里。

正如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那样: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03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堕落着,床是我最眷恋的地方。

我在明亮的早晨,麻木地望着天花板,决定堕落到底。

床就像一块沾着502胶水的地方,我被死死黏住,白天昏睡,晚上也是昏睡。

睡眠一度成为我向生活妥协的证据。

最高记录我连续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中间就喝过一口水。

床垫成了埋葬我的地方,也成了捕捉我的老鼠夹,而我就是躺在上面奄奄一息的死老鼠。

芥川龙之介说:

人生就是要战斗到死。

04

那段时间,我早已缴械投降。

认识阿秀的时候,我已经在台湾呆了两个月。

新鲜的风景和小岛的清新气味,把我从负面的境地里慢慢往上拉。

我第一次觉察到天地间的辽阔,第一次有了向外部世界探索的欲望。

阿秀和我一同在新竹的一所大学念书,他是中文系的学生,文学社的成员。经常给校刊写稿子,还获得过台北的一些文学奖项。

阿秀唯一遗憾的是,他是一个残疾人。

当别人用脚步在人世间行走时,他坐着轮椅在人世间穿行。

他不因此而消极,相反,他是最积极、乐观、幽默的那个。

但他最后选择了自杀。

在学校的后山里。

他的衣服口袋里还有一封遗书。

那是他留给同学、老师、家长,留给世界的一封遗书,上面写着六个字:

不自由,毋宁死。

很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个人,仍旧带给我心灵上的震动。台湾是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他不是没有尽力过,但他最后仍旧选择用死亡来抵抗原生的残疾。

他生的时候在抗争,死之前也在抗争。他人生是短暂的,却是抗争的一生。

我,四肢健全,能走能跑。每每想起他,心里便羞愧。

想到他,便想到那句话。

人生就是要战斗到死。

03

王朔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说得再多也掩饰不了我这个老男人对青春的羡慕嫉妒恨,不过唯一让我欣慰的是,你们也不会年轻很久。

你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老男人对年轻人的敌意与嘲弄,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句善意的提醒。

我们不会年轻很久。

多数年轻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从未意识到一件事:我们即将老去。

似乎我们还有一百年可以活,我们可以在年轻的状态里永生。

这是幻觉。

04

参加工作以后,认识了A,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28岁。

在迈入三十大关前,人的心理会产生波动与起伏。奔三的人都觉得,27岁、28岁、29岁,这几年简直都珍贵得要命啊。

好像一旦过了这岁数,就有一种衰老的信号。

A的危机感很强,很惜时,非常勤奋好学的人。有一次和他酒店里同住一房间,他对着窗外自言自语:“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

我吓一跳,以为他得了什么重病。他说没有,只是之前几个创业

项目都失败了,他想在自己的三十岁前真正做成一个,但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

年龄越大,越觉得时间流动之快,就像张爱玲在《十八春》里写的: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我从A身上学到的一点是:对时间的警惕。

换句话说,如果对衰老保持警觉,那么便能够确保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做出相对正确的、遵从内心意愿的选择。

05

昨天有一个朋友发了朋友圈,照片是他衰老后的模样。

我问他去哪儿了,他说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体验馆,体验了一把“衰老”。

他似乎已经初步品尝到了衰老的滋味:迈不开腿、看不清路、直不起腰。

在他的描述中,工作人员给他化妆,戴上各种器具,模拟衰老的状态。

最让他惊讶的是,他的确感受到了自己身体的僵硬,甚至连用筷子夹菜都夹不稳。

他说他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那个白头发的老人,差一点哭了出来。

那一瞬间,他想通了很多事。

“我以后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我想做一点老了以后可以回忆的事情,想做一点老了以后不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他在微信里和我这样说。

在心理咨询中,不少心理咨询师也用类似的方法鼓励缺乏生活动力的年轻人:

首先,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2076年,你已经八十多岁高龄,坐在空无一人的房间,臃肿老态,生活不能自理。你对老天爷许了一个愿望:“求求你啊老天爷,让我再年轻一次吧!”老天爷说:“好的。”

于是,Biang的一声!你回到了现在!

睁开眼睛,这一刻是2016年,你已经又年轻了一次。

这一次,你打算怎么过呢?

05

上个周末,学校里的老教授带班里的同学去古镇采风。

下了巴士,开始自由活动,大家都四散到各处去玩了。我因为感冒,没心情玩,就和老教授一起在河边散步。

老教授看着学生们远去的背影,对我说:“珍惜你们即将逝去的自由,珍惜你们即将逝去的才华。”

他还告诉我:“二十几岁的自由是绝对的,是真正属于个体的自由。越往后,你的个人、你的身份就会和你的家庭、和你的伴侣粘连在一起。越往后,越不自由。”

我想起洁尘的一句话:

人到中年,意味着不惑、责任、自律、安详,意味着柔软、温情、湿润、包容,意味着情绪稳定、性格豁达、有分量、让人信任。

二十几岁,你可以到处玩耍、到处求学、到处寻求刺激,你可以

暂时不用背起责任,你可以只为自己负责,周围人允许你这样,现实允许你这样,生活允许你这样。但是之后,这一切将不被允许。

当你二十几岁说出凯鲁亚克的那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我坚信这是纯粹的,赤诚的。

但当你四十岁再说出这句话时,里面夹杂的成分已经不一样了。

06

NHK为宫崎骏拍过一部纪录片:《不了之人宫崎骏》。

该片把焦点放在了宫崎骏的退休生活上。宫老即使是在退休后,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铅笔,甚至坦言,想要回归长篇动画的制作。

这部纪录片平静中透着淡淡的雅趣与忧愁。

贯穿片子始终的,是宫崎骏对于创作与时间的焦虑。

他也想重新制作长篇动画,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长篇动画一做就是好几年,耗费精力,若是做到一半自己死了怎么办。

其中最让人心酸的一句话是,他说:

“到了这个年纪,连想要重返年轻的错觉都没了。”

生命进入倒计时阶段,年轻时代遥不可及的生命尽头,似乎能看见了。

07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去厕所洗了一把脸。

镜子中,我看见自己的头发尚未花白、皮肤仍旧算得上紧致、瞳孔也并不浑浊,心里竟又暗自庆幸起来:万幸,我还没有丢失年轻。一生一次的黄金时代,我还能拥有着。

有关杰出人士的纪录片,看完我总会心生愧疚。

我惊讶于他们的坚韧,又痛心于自己的懒惰。因为害怕和懦弱,所以不敢用力雕琢自我。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出色的,便不与自己眼中的庸人为伍。最后的生活里,常常伴着无尽悔意,又或者用愤怒和羞愧来填补自己脆弱的自尊,以默认自己的无能。

这不是我的本意。

也不是我的二十几岁。

二十几岁的日子,应该是滚烫的、炽热的、阳光灿烂的。

跳脱出我所认为的庸常,拒斥着我所鄙视的一切。在年轻人的世界里,爱憎应当有界限,个体的感受应当优先于群体的认知。每个人也应当在二十几岁尽其所能达到自己情感的极限、体能的极限、创造力的极限。

因为这些一旦错过,会如潮水般汹涌地退去。

我们本就一无所有,便没有什么可失去。

那一年傅聪二十岁,初到波兰留学。他还不知道再过1年,自己会是第一个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东方人;也不知道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他会举行2400场音乐独奏会;不知道即将被60年代的时代周刊评为“当今中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不知道他所弹奏的肖邦,会感动赫尔曼黑塞。

1954年12月27日,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这样写道:

这是你一生之中的黄金时代,希望你好好享受。

美国经济大萧条英文介绍

Economic crisis In October 24, 1929, American black Thursday, crazy stock trend suddenly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trading a total of nearly 13000000 shares of stock, beyond more than 10 times of the normal daily trading volume. In financial speculation and bubble economy, the soared stock price now moved so that it can not keep up with the speed of price quotes. With many people in bankruptcy with a mountain of debt, even 8 people killing themselves on the day because of Dutch act of debt, the financial panic started. However, this was the largest , the longest, and the worst start of economic crisis in the history of capitalism. In the following four years, the capitalist world sank into the global crisis economically, socially and politically , has been a huge impact, precarious.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电影中展现的美国史 系别:计算机系 班级:师范二班 学号:2013151217 姓名:孙长青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一、战后的美国经济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一,美国的经济发展。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第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20世纪以来,美国历经数次由泡沫引发的股灾,其中以1929 年和2000 年的股灾最为严重。为更好地认识这两次以及任何股市泡沫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这里我们重温1929年股灾后的大萧条。 飞扬的二十年 20年代同样被当时人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自己吝啬的大门。“人人都应该富裕”,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发表了他对新时代的看法。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机会和富裕成为20年代醒目的标志。 美国股市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20世纪前期美国最富盛名的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费希尔在1929年10月22日的《纽约时报》头条表示,“我认为股票价格还很低。”可是,没过几天股市泡沫就开始破裂。 股市泡沫的培植、经济超速增长常常是技术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氛围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美国20年代的经历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因素的作用。以美国制造业为例,1920年开始,美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了10年。1921年的指数水平为67,而1929年的该指数已经到了119点,制造业保持了超过6%的增长速度。1929年10月股市崩溃后,到1932年该指数仅有63点,比起1929年高峰时跌了47%。 就工业技术而言,一战当中和以后老的石油和钢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新兴技术引发的汽车、电气和飞机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战争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民用经济的推动效果明显。如果我们用投资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资本数量来衡量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推广速度,我们发现1915年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投资约为6亿美元,而到了1918年,这一数字已到2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300%!新工厂的建设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亨利·福特的话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工业界对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张的自信,“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任意款式、任意色彩的福特汽车。” 除了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府与大企业的密切关系、信用消费形成等因素都促进了整个20年代的经济腾飞,同时也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加非理性、使股市泡沫继续膨胀。 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使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有了大幅度上升,消费能力增强,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生产供应商采用更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采用更新的技术和更大范围的运用科学管理模式,进而反过来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促进更高的消费。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机制。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骛,“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当时人们追求的消费包括收音机、电影、新型电器(吸尘器,冰箱和洗衣机等)、汽车等等。“新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 20年代对经济前景的自信更集中地体现在股票市场。在股市最狂热的1929年夏,美国封闭基金的价格远远超过其资产净值,比二战后封闭基金平均溢价60%,这意味着资产的价格远远高于资产的价值。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即使存在作空机制,也不能完全抑制当时股票价格的上涨。在投机最盛行的1929年1月,当股票做空方借入股票时(这是做空交易运作的一部分),需为借入的股票支付18%的月利率,这意味着很难借到股票去做空,以致使做空机制无法抑制股市泡沫继续膨胀。 像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一样,1929年的危机前同样是一片欣欣向荣。社会中涌动的暗流,像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信用受到破坏、上市公司行为扭曲,都被节节攀升的股市和对幸福未来的预期冲得无边无影。

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1945—1969年美国在这一时期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高峰。60年代,美国农业几乎全部实现了电气化,在经营管理上则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以致于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1945—1969年美国在这一时期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高峰。由于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的兴起推动美国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发展。加上美国现代企业组织的新发展,国家和国际垄断组织的新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国成为高度现代化的超级大国,并开始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化。 这一时期,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第一块集成电路都诞生在美国,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信息技术的领导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本国以及各国对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也正是这个时期,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 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因此在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从此,开始了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其综合经济实力也跃居世界第一并且居高不下。本文将分别从二战后到60年代末、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这四个时期叙述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并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介绍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特点、经济干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 “二战”后,世界整体上得到了和平,和平与发展也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美国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实力迅猛增长,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全面的优势。 (一)、二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充分就业,危机发生时政府动用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手段减轻了危机,经济实力不断增长。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

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期,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系列新特点。 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及现代启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及现代启示》(优秀毕 业论文) 【字号大中小】【打印】【返回】【上一篇】【下一篇】发布时间: 2009-9-27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及现代启示 张乐 [摘要] 2007年夏天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今天, 已经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人不禁将此次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美国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揭示其对现代国家预防和解决经济危机的启示。 [关键词] 大萧条; 成因; 启示 2007年夏天,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很快波及全球,发展至今天,已经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扩展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损失之惨重,让人不禁将此次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美国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有人更直接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喻为“21世纪的大萧条”。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成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揭示其对现代国家预防和解决经济危机,特别是对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 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危机期间,大量银行倒闭、工厂破产,数千万人失业,成千上万家庭无家可归,全国上下处于一派萧条和动荡之中。从1929年5月到1932年7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 , 国民生产总值从1044亿美元降到410亿美元,进口贸易由45亿美元降到13亿美元,出口贸易从53亿美元降为17亿美元。到了1933年3月,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美国全国18600家银行大多数已没有支付能力,相继关门;黄金外流接近2.5亿美元,黄金储备已低于支付通货所需的最低数量;财政部已发不出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 [1]发生在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 对世界经济的打击之大,可以称得上是灾难性的。在美国, 大萧条造成了将近12年之久的大规模失业与资源利用不足。在随后的几年中, 大萧条像一种恶性瘟疫迅速席卷了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从1929年10月下旬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 以上,失业率高达30%-50% ,世界贸易额猛烈缩减,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比1929年缩小了2/3,[2] 回到1919年的水平,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人们众说纷纭, 不少人将所发生的一切归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经济背后起着作用。经济学家则引发了一场现代宏观经济学革命,对大萧条的成因看法不一,争论激烈,但相同的是,大萧条无情地撕碎了蒙在古典经济学身上的面纱, 使人们看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与局限性。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作为假设和条件的经济自由主义,在经济政策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和国家不干预经济的原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的古典经济学核心观点,被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现实置于难堪境地,使人们开始对大萧条的成因进行分析和反思。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两种观点,“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货币主义都对大萧条的成因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首次从财政政策即政府通过税收和开支来影响整个经济的政策的角度, 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成因。20世纪60年代, 货币主义者从货币政策, 即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贴现率、买卖债券等手段, 调节货币供应以影响经济发展的政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国家是() A.日本 B.美国 C.欧盟 D.联邦德国 2.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经济的最主要特征是() ①信息化②全球化③多极化④军事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 ) ①新经济时代②迅速繁荣时期③持续调整时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 4.右侧材料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加大发展教育事业力度 C.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D.接受外来的经济援助 5.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主要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 A.日本经济发展较为缓慢B.欧盟成立促进经济发展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D.其他同家经济发展停滞 6.20世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通过实施所谓的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率三条道路”,推行改革,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下列对于美国“新经济时代”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B.保持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和政府减少财政赤字的同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新经济”主要牲是信息化和区域化 D.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与以前有本质的不同 7.(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为此,1967年欧洲人采取的措施是() A.接受美国援助 B.加入WTO C.成立欧共体 D.建立欧洲联盟 8.欧洲是二战的主战场,经济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经济已基本恢复,各国工业生产大体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二战后西欧经济能够迅速恢复的外部原因是() A.西欧劳动者技术素质高 B.西欧工业基础雄厚 C.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各国政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9.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A.国际联盟 B.欧洲联盟 C.联合国 D.世界贸易组织 10.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总体上已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促进当时西欧国家经济恢复的原因不包括 A.原有经济基础好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欧洲联盟的建立 11.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亿美元的国

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创新: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世界经济史表明,美国经济曾多次遇到风险或陷入困境,但美国总是率先突破难关,百年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美国不断进行体制和政策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最根本的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差距。美国能够保持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 ●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与其他大国相比,美国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较少,政府主要职责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在二战期间其他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特殊背景下,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地位极为突出,可谓“鹤立鸡群”。随着日本和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到80年代初,美国在汽车、半导体等重要产业领域的头把交椅让位给了日本,德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美国着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他1988年出版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惊叹美国正在“相对地衰落”。 从90年代初起,美国经济奇迹般地持续增长近10个年头,成为美国经济史上最长的扩张时期,被称为西方经济中的“一枝独秀”。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主要表现在:

第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上升到1998年的%,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30%左右,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加强。 第二,在其他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或者居高不下的形势下,美国的失业率已经降至4%以下,基本达到了充分就业的目标。与此同时,美国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1995年到1999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相当于1973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的两倍,明显高于日本和德国。 第三,美国财政收支从连年出现赤字转为巨额赢余,2000年度联邦政府财政赢余达到创纪录的2300亿美元,这在西方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 第四,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居国际竞争力榜首,但从1992年到2000年,美国重新恢复并保持国际竞争力第一的宝座,而日本则降到目前的第十七位。 世界经济史表明,美国经济曾多次遇到风险或陷入困境,但美国总是率先突破难关,百年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显示了美国人的探索、创新和拼搏精神。特别是美国不断进行体制和政策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从客观方面看,主要启示是:第一,体制上要勇于创新。20世纪初以来,美国率先进行体制和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对西方国家摆脱30年代大危机和走出70年代后期“滞胀”,都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实力重振的经验值得认真研究。里根大半生

美国经济大萧条原因及与中国当今经济状况相似点(英文)

Cause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Facts ?In the 1920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Roaring Twenties,”there was a false sense of prosperity on the part of Americans. Approximately 60% of the population lived at a poverty level (earning less than $2,000 per year), yet credit was available, and people were using it. People were buying cars and radios on installment credit, and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was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the country. ?Speculation in the stock market was one of the cause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yet only about 1% of the American population were investors at the time of the stock market crash in October 1929. ?In the stock market, people were buying stocks on margin (which is the same as borrowing money to pay for stocks), which sent the Dow Jones from 191 points at the beginning of 1928 to 381 points by September 1929 (shortly before Black Tuesday). ?In 1929, approximately 200 corporations owned more than 50% of all American industry. ?In 1929, approximately 1% of Americans controlled 40% of the wealth of the company. ?Banks were failing long before the stock market crashed in 1929. In fact, during the 1920s, 600 banks failed each year, on average. ?The Great Depression was caused by fearlessness and fearfulness, overconfidence and loss of confidence. The booms of the 1920s led to borrowing, speculation, and rampant spending. Once things started to go downhill (primarily throughout 1929), they spiraled quickly. The stock market crash of October 1929 caused a run on the banks, which led to a decrease in spending, which led to unemployment, which caused more of a run on banks and more decreases in spending. ?From 1929 to 1933, the United States’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dropped by 33%.

两次大萧条美国怎样度过经济危机

两次大萧条:美国怎样渡过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崩溃引发经济危机并波及全球。这是一名失业者靠在倒闭的商店橱窗外。 由于计划触及了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的利益,与约翰逊政府建设“伟大社会”时期福利改革相比,里根政府的“逆向改革”则要“痛苦”得多。 在1929~1932年大萧条和上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时期,针对经济衰退导致的失业问题,罗斯福和里根两位美国总统,选择了两条不同的政策路线图,并都成功地渡过了经济危机。但是,由于采取几乎截然相反的社会福利政策,民众利益则损益分明。 大萧条促使社会福利制度建立 尽管已经过去了70多年,至今回忆起来,1929~1933年的大萧条,仍然是20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1932年,20岁的希尔维亚·波特从亨特学院毕业。她没能赶上好年景,这一年,每4个美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 激烈的就业竞争场景随处可见:在纽约曼哈顿六号街某职业介绍所要招聘300人,却有超过5000人前来应聘。尽管纽约本市的失业人口已经多达百万之众,但是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饭碗。 一个阿肯色州的男子为了找工作,竟步行了900英里,来到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职业介绍所,当他到达时介绍所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当中的很多人都是通宵排队。 据1932年的《财富》杂志统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人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失业人数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近3成,这还没有将近1000万的农民包括在内,否则情况还要严重。 当时的工厂确实不需要1929年之前那么多的工人。美国机车公司在1932年整整1年,只卖出了1台机车。而在20年代,它平均每年要卖600台。大萧条时期,美国全国近86000多家企业破产,5500多家银行倒闭,整个工业生产陷入停顿,金融系统也全部瘫痪。 当时普通美国人缺衣少食,生活艰难程度超乎想象。波特很多同学的午餐,往往只花5美分——在餐饮店里点一杯咖啡,然后要杯白开水,把柜台上的免费番茄酱倒到开水里一搅和,就算是一杯番茄汤了。冬天来临,只得将报纸塞在衬衣里御寒,往鞋里垫入硬纸板和棉花取暖。 成千上万的失业者沦落为流民。1932年,有200万人美国人在四处流浪。在芝加哥市,近200名妇女在格兰达公园和林肯公园露宿。他们一无窝棚,二无铺盖,什么遮身保暖的东西也没有。到了晚上就在冰凉的地上打颤,直至第二天天明。 此前,波特就想弄清楚,为什么经济突然崩溃,大家纷纷失业。于是她把主修课改为经济学。毕业后,波特凭借伶俐的口才,在一家投资咨询公司谋到了一个职位。后来,她一边干活,一边开始研究金融界的状态。

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政策

一罗斯福新政 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 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发货币。 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实践 在初步稳定了美国经济之后,大力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全面干预经济,具体表现在税收本央、预算赤字、政策债券、政策支出等一系列政策工具和措施上。在税收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在“新政”时期多次颁布税法和收入法,实行累进形式的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利用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在美国,罗斯福的通常立场是赞成预算平衡。因此,当1936年经济有复苏苗头时,他减少了财政支出。危机卷土重来,股市重挫,商品价格和工业生产下跌。复苏只是暂时的,是由于罢工迫使资方提高工人工资,并迫使工厂担心罢工而储备更多的供应。但是,这场危机没有得到解决。罗斯福本人指出,1937年三分之一美国人没有足够的营养,衣物和住房。托洛茨基(Leon Trotsky)在《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arxism In Our Time)评论到,新政虚有成果,实增国债。非但没有解决危机,还奠定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爆炸式反应的基础。 罗斯福新政:从计划调节到杠杆调节 新政的基本政策精神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其基本政策手段逐渐演变为运用所得税制、预算拨款、政府债券和银行信贷等财政金融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某些重要环节给以促进,对不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企业活动进行管辖。新政需要一种比传统经济学高明的解释资本主义现状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实行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主要是运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进行调节,以医治资本主义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痼疾。这种宏观调节、促进和管辖机制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条件:实行了失业补偿、老年保险、医疗照顾等制度,为美国社会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安全网”和经济的“内在稳定器”;通过劳工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使工人和中小农场主的收入得到了保证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积累和劳动者贫困化的过程;举办了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国民收入再分配使社会贫富悬殊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和;用国防军事开支促进了军事社会整合以及新技术摇篮的发展,不仅为资本家提供了超额利润,而且为开发新产品、形成新产业开辟了市场,创造了机会;在基础设施方面由政府大量投资为私人改善了投资环境,普遍地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汽车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边远地区的开发;由政府大力举办科学教育事业,为新兴工业提供了既懂科学、又有技艺的劳动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税收政策实践 随着美国在战后的经济增长,“补偿性”财政政策理论已经逐步形成,其核心内容是:在经济萧条时实行赤字预算,以此消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实行的就是一种“补偿性”财政政策,使经济既不过度繁荣,又不致陷入严重的危机。然而,“补偿性”财政政策虽然缓和了经济周期波动,却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肯尼迪政府针对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实行了充分就业的财政政策。充分就业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在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即使在经济回升时期,只要实际产生水平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也要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加速增长。 充分就业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大幅度减税计划,以刺激需求增长。1962年6月6日,肯尼迪第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承诺实行一项永久性的减税计划。1963年初,肯尼迪向国会递交了减税和改革税制的特别咨文,要求全面削减所得税税率。1964年,该减税法案由国会修正后通过,由继任总统约翰逊签署实施。 同时,美国政府还大量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扩大社会福利支出。美国政府一方面减税,一方面增支,导致了财政赤字的迅速增长。 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强烈主张,税收政策应该为税收政策之外的目的服务。美国式的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利用税收制度进行宏观经济调整———主要体现在降低税率和给予投资税收抵免。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盛舒涵11145022 这本书是分为两个方面来诉说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的,即把中国放在世界经济的历史中进行考察,以及对现代中国的政府—市场关系进行批判的透视。中国无法逃避资金流动和贸易急剧下降的后果,国际银价的波动侵蚀了中国的货币体系,并破坏着中国的经济稳定。用不同的外汇标准构建新的货币体系,要求审慎的政府管理;最终经济复苏与币制改革的进程导致了整个中国经济政治化。 首先中国作为唯一的银本位的国家在20世纪初金本位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处位置是特殊的。当时中国流通的货币的类型,即硬币、纸币和银锭在中国的流通区域,以及其不同的用途和各自特点。硬币分为银元、小洋和铜币,首先银元又叫“大洋”,除了东北三省外皆有流通,有的由中国制造,有的由外国制造。最开始银元在17世纪初就已经由英国购买茶叶时流进中国,接着流入的外国的银元还有西班牙大洋、美国银元、墨西哥银元、日本银元和西贡元,而中国银元是在19世纪才正式出现即“袁大头”。其次是小洋——银铺币,由省级政府铸币发行,由于量过多而各种都贬值,主要在两广地区使用。最后是铜币,其在中国流通广泛,主要是小额的零售交易中重要作用。在中国“银币和铜币是更重要的表征物价水平和债务量的基础,他们对此尤为关注。”“大体上,在偿还债务和商品交易中,银币占绝对优势”。纸币这方面主要是说印制纸币的五大机构,在银两这方面主要是说银两的缺点这个问题。甘末尔:“中国纸币制度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不同类型的货币充当交易媒介,白银作为金属本位,用来进行国内大宗交易和绝大部分国内债务的清偿”。白银价格对中国货币供应有很大的影响1873—1931之间,与黄金相比,白银大大贬值,中国易受国际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无法控制白银的价格和进口量,波动的国际银价对中国的经济来说是一种潜在威胁。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棉纺业和缫丝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产业,这两个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亚洲其他国家纺织业的竞争,长江下游的棉纺业和缫丝业与农村紧密结合在一起。1842年中国开设通商口岸后,英国人开始输入机织英国棉布和棉纱,但是其太薄从而不适合中国人的需求,后来印度的棉纺工业在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重点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姓名:陈宇辉 专业:经济学 学号:1302010404 课堂号:B0200042 课序号:0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摘要:美国经济自第二次工业革命起就开始迅速发展,其中有起有伏,但毫无疑问,仅有两百多年历史,一百多年发展经济史的美国现成为唯一的世界霸主,无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此我们主要研究其经济发展历程,并从中得到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启示 一、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这里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的美国经济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我们不得不想到此前的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大萧条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恐慌,其源于1921年哈定总统上台到1933年胡佛任期结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

1934年民主党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对经济实行强力的国家干预,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首先挽救银行,然后开展农业复兴和工业复兴,制定了旨在保护穷人和劳动者的瓦格纳法、社会保障法,开展大规模救助,联邦政府兴办公共事业,实施美元贬值鼓励出口等。罗斯福的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了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也就是大力发展非法西斯主义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杜鲁门沿袭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并从法律上承认并肯定这一政策。 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开展“公平施政”,在经济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二战后,杜鲁门总统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他所拥有的一且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威政府责任赋予了联邦政府,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1]前后2人5届20年,体现了 政府强力干预经济并取得明显效果的试验,说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的,仍需政府的宏观调控。 3. 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1953~1961年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他担心新政以来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无异于“滑向了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极力试图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状态,但美国的现实情况最终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接受了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胡佛时代的新共和党路线——一条中间路线。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为通货膨胀,所以主要的货币政策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当经济萧条时也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4.肯尼迪首次正式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实际转变。 1961年,民主党肯尼迪入主白宫。在经济政策上,继续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减税

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和启示

2010历史基地班庞江亮 摘要: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不是一次一般的经济危机,而是美国历史上空前严重的、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学者为了区别于其他历次危机,称之为大萧条。对美国“大萧条”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认清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并充分认识到政府在稳定经济、金融系统和引导人们共度历史难关的作用,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关键词:美国大萧条危机经济启示 对大多数人来说,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代表了一种繁荣,在这十年中,美国的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美国人享受了空前繁荣所带来的种种惬意。然而正如一些美国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19世纪20年代的这种繁荣只是一场“玫瑰梦靥”,在繁荣背后潜藏着很多旧秩序危机①,1929年股崩以及由此而开始的经济大萧条打破了美国人对永恒繁荣的幻想。这一重大事件要么是经济内在重大不稳定的表现,要么是对经济重大冲击后的反应。一种较老的观点认为经济危机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这种观点在现在已经很难站住脚了。“现在大多学者不得不更多地坚持从国际视角看待大萧条,他们认为即使不是从国际视野出发,那也需要从大西洋两岸的背景出发去看待美国的大萧条。”② 一、真实的原因 1、国家的财政政策。对大萧条原因重新审视,并提出代表性观点的主要有 ① Daniel Snowman 在 America Since 1920(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1978)中曾把美国在1920年代的称为“an age of rose-colored nightmare”(美国梦魇)Arthur M. Schesinger,Jr在其The Crisis of the Old Order 一书中把1919—1933年间的美国定义为旧秩序的危机时期。 ②《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20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五章,《大萧条》21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