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时期欧洲的金属工艺

洛可可时期欧洲的金属工艺
洛可可时期欧洲的金属工艺

浅谈洛可可时期欧洲的金属工艺

【摘要】洛可可时期的艺术风格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宫廷艺术、女权高涨、华丽、繁缛细致,并充满着中国情调,而洛可可的混合材料互相搭配的金属工艺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并具有实用性,很适合运用在现代珠宝首饰设计中,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并运用在现代工艺中。

【关键词】洛可可时期;欧洲;艺术风格;金属工艺

洛可可源于法文,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指以岩石和贝壳装饰为其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虽然源于法国宫廷,但由于它吻合了王公贵族们的审美需求,于是很快就在18世纪的欧洲诸国宫廷中盛行起来。它反映出洛可可时期欧洲上流贵族的审美理想和趣味,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主流艺术样式。路易十四时代的官方古典主义以庄严、华丽、沉重的外貌、深刻的思想为其特征;而洛可可及其传统以艳丽、轻盈、精致、细腻和表面上的感官刺激为追求。

洛可可艺术特点中最重要的就是十分注重装饰性的表现,以工艺美术尤为独特。洛可可是欧洲工艺美术发展中,与巴洛克被一起认为是继古希腊、罗马以后又一个黄金时期。并且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流露着浓郁的中国风情,这也是历史上中国对西方艺术风格一次最具代表性的影响。直今,洛可可艺术所具有的形式美的观念,与装饰美的手法,仍给艺术创造很大的启示。

一、充满女性色彩的洛可可时期

洛可可的建筑艺术

洛可可艺术 简介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 因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风行,亦称“路易十五式“。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丽夫人的趣味左右这宫廷,致使没话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快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主要表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代表建筑为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代表画家为布歇、弗拉戈纳尔等。 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合并而来。Rocaille 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后历史发展 时尚带来了变化。在老国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设计逐渐被有着更多曲线和自然形象的较轻的元素取代。这些元素在Niclas Pineau的建筑设计上有明显的表现。在摄政时期(1715-1723 年,路易十五还是个孩子,政权由其叔摄政) 随之而转变,最初在皇宫,然后是整个法国上层社会。纤细和轻快的洛可可风格设计被视为是伴随着路易十五的过度统治而来。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除此之外,此派画家受到当时外来文化的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特色。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国高度发展, -安东尼·华托和佛朗索瓦·布歇的作品中。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风格复杂的形象和精细的图腾。不过在这一点上,它已经开始与大量不同的特征融合,包括东方风格和不对称组合。这种艺术 18 民的艺术家像Bagutti和Artari 兰契尼兄弟也作出同样的尝试。随着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洛可可被拿破仑从法国剔除出去。 但到约1830年代,洛可可风潮正逐渐退去时,英国人才开始要“重振路易十四的歌德式风格”,——亦即把洛可可搞错了,并且以大量的金钱,购买经过过份涨价的二手洛可可风格物品,其实当时这些物品在法国几乎无法出售。[1] 洛可可艺术

服装史 洛可可时期简介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洛可可(ROCOCO)艺术是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壳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洛可可强调了曲线和繁缛,这就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对称模式和厚重风格,摒弃了巴洛克艺术中的怪诞而追求纤细与轻巧,从繁缛的纹样中表现出流动和华丽。 洛可可风格是18世纪的艺术风格的代表。洛可可服装风格保留了巴洛克式样在表面上的华丽色彩以及漂亮的外观和动荡的旋律,同时又增加了许多纤柔的形象和琐细的造型,惯用C形、S形的漩涡曲线及清淡柔和的配色,呈现出女性的娇柔气息,使服装更加向女性化发向发展,而男装中的女性化特征也日渐突出。18世纪中叶,可可时期服饰达到了鼎盛时期,纤细与柔美更加洗练,女装更加性感,裙撑又一次出现,胸部袒露,美肩外现,大量花边、缎带及人造花用作装饰。到了洛可可末期,头饰更趋华丽,裙长缩短,前直后鼓。男子的背心前面出现精美的刺绣,假发更加精巧,帽边的波浪形曲线充满情趣。服装面料质地轻柔,图案精巧,鲜花、海草、贝壳及S形、C型、漩涡形曲线成为装饰图案的主题,色调淡雅明快。 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

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一、女装 (图1)初期当时流一种称为“响亮的长袍”的室内服,背部有褶皱,呈又宽又长的托裙形式,又叫罗布●吾奥朗特(robe volante)。衣的领口很大,露出酥 胸,背部为箱形 的普利兹褶,又 宽又长的拖裙拽 地,款款走来, 飘飘欲仙。这种 上衣,有的整体 宽松如袋状,有 的前面紧身背后 为拖地斗篷。上下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女性的特征。加上花边装饰,臀部突起,使着装者婀娜多姿,颇受贵妇们的喜爱。到了洛可可鼎盛时期,夸张巨大的裙撑,繁复精巧的装饰,奇形怪诞的头饰,使女装的外在装饰美因素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到了后期,服装的变化首先是在裙子的缩短,贵妇的脚和脚踝部位第一次完全显露。(一)盛装———移动的花园

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Art & Craft of Rococo 词源 ?罗可可(Rococo)是法文岩石( rocaille )的复合字,意即这种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 ?在法国,罗可可时期主要指摄政时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时期(1723~1774)。 ?在英、意、德等国,则指18世纪中期。 形成因素 ?法国统治者穷奢极欲、宫廷女权高涨。 ?巴洛克艺术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 ?18世纪的欧洲普遍受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东方风格成为罗可可艺术的组成部分。 风格特征 ?纯粹的宫廷艺术,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 ?风格特征:多用S形曲线及艳丽浮华的色彩,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 ?促进了欧洲各国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 罗可可时期瓷器工艺 ?16至17世纪,东方瓷器在欧洲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各国竞相仿制瓷器。 ?1709年3月,欧洲第一件瓷器在德国烧制成功 ?18世纪的麦森窑、维也纳窑、塞弗尔窑、斯普特窑等都在世界陶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欧洲第一件瓷器的诞生 ?约翰·弗里得里希·伯蒂格尔(1682~1719) ?埃伦弗里德·瓦尔特·冯·切恩豪斯(1651~1708) ?1709年,德国麦森窑 德国麦森窑 ?1710年1月23日,“麦森王室瓷窑”建立。生产的复活节王室用瓷,令其名声大振。 ?重要陶瓷艺术家:伯蒂格尔、斯特采尔、赫罗尔特、坎得勒等。

赫罗尔特 ?约翰·格勒戈留斯·赫罗尔特(1696~1766),麦森窑艺术总监。 ?赫罗尔特的初期作品多为中国式的纹样。 1725年以后逐渐发展为欧洲风情。 ?组织能力很强的经营者,贡献重大。 坎得勒 ?约·约·坎得勒(1706~1775)。 ?作品风格多变。除了大型动物雕塑外,还创作了不少小型动物瓷像和人物胸像。 ?从事瓷塑艺术44年,作品1000多件。 法国塞弗尔瓷窑 ?塞弗尔窑是法国最著名的瓷器产地,庇护者为路易十五宠姬蓬巴杜夫人。 ?装饰特点:在器皿的两面中央绘以罗可可式纹样,多以青、绿、黄或玫瑰色为底。 ?18世纪中叶,产品多是蓬巴杜夫人喜欢的玫瑰色底,亦称“玫瑰色蓬巴杜式”。 英国陶瓷工艺 ?18世纪的英国,继承了中世纪窑业传统的陶都——斯特弗德希地区相继出现了威尔顿、韦奇伍德、乔希亚·斯普特父子等著名陶艺家,迎来了英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 英国骨灰瓷 ?1748年,托玛斯·弗赖伊发明了软质骨灰瓷。 ?小乔希亚·斯普特在弗赖伊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成功硬质骨灰瓷,使骨灰瓷的质量达到一流水平。 ?硬质骨灰瓷是用康沃尔瓷土、粘土和高岭土与骨灰混合烧制而成。 罗可可时期玻璃工艺 ?罗可可时期玻璃工艺中心仍是意大利威尼斯。 ?这一时期,威尼斯的玻璃在材质、造型和装饰上又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很快就适应了弥漫全欧的罗可可风格。 罗可可时期金属工艺 ?罗可可时期金属工艺主要体现在宫廷日用品上,此外在镜框及家具的装饰上也广泛采用。 ?共同特点:能够令坚硬而冷峻的金属变得柔软而精巧。

洛可可服饰风格品析

摘要:本文以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及特点为切入点,介绍了洛可可风格在西方服饰上的体现进一步分析了洛可可时期男女装服饰元素,证明了洛可可风带给服饰领域的优雅、繁琐、富丽。通过对洛可可风格服饰设计的赏析,为现代时装设计及服装审美提供借鉴。关键词:洛可可;艺术风格;现代服装设计 引言 人们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阳光,一种怀旧的情结正成为人们的着装需求,设计师们热衷追求古典情怀的人性空间。国际时装之都的时装秀及人们日常着装中,古典风尚的作品大行其道,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现代服饰是欧洲古典主义的审美趋向对现代服装设计影响的结果。

一、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 "洛可可(Rococo)"一词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色泽柔和,粉彩色系被大量运用、崇尚自然。洛可可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又称"路易十五样式"。它的形成过程受到中国庭院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服饰、瓷器、漆器等艺术的影响,又称"法国-中国式样",有人称洛可可风格为"中国装饰"。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爱迪生、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

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建筑 欧式建筑——洛可可建筑简介: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的法国洛可可风格(Rococo),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可可本身倒不像是建筑风格,而更像是一种室内装饰艺术。建筑师的创造力不是用于构造新的空间模式,也不是为了解决一个新的建筑技术问题,而是研究如何才能创造出更为华丽繁复的装饰效果。洛可可建筑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欧式建筑——洛可可建筑风格: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左图),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

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人民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欧式建筑——洛可可建筑特点: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工艺美术风格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工艺美术风格 第一次听说巴洛克风格是来自于一次偶然翻阅建筑设计书是,对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富丽堂皇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穿插着曲面和椭圆形空间。非常的震撼。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和西班牙文“b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和西班牙文“b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和“不合常规”合常规”。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意为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直接起源于,大概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间,后来扩展到整个,至18世纪中叶后扩展到整个及其所有海外殖民地;是一种复杂、奢侈与的艺术。最初是新古典主义理论家用来嘲笑 17 世纪意大利艺术风格。后来为史学界所沿用,单指整个 17 世纪世纪意大利艺术风格。来为史学界所沿用。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19世纪初,一些新 古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洛可可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式样。在法国主要是指摄政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时期(1723—1774):在英法德均指18世纪中期。 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巴洛克是17 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到了18 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洛可可(ROCOCO)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克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 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 总的来说巴洛克时期的工艺美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a、表现出与古典艺术形式的对立,追求标新立异。 b、创作风格豪华壮观、大气磅礴,充满阳刚之气。

洛可可的建筑艺术

简介 历史发展 洛可可最先出现于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中。 时尚带来了变化。在老国王在任的晚期, 巴洛克设计逐渐被有着更多曲线和自然形象的较轻 的元素取代。这些元素在 Niclas Pineau 的建筑设计上有明显的表现。 在摄政时期(1715-1723 年,路易十五还是个孩子,政权由其叔摄政) ,宫廷生活不再局限于 凡尔赛宫,艺术风格亦 随之而转变,最初在皇宫,然后是整个法国上层社会。纤细和轻快的洛可可风格设计被视为 是伴随着路易十五的过度统治而来。 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 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 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 除此之外,此派画家受到当时外来文化的 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特色。 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国高度发展, 并受到中国风的影响。这种风格从建筑和家具蔓延到油画和雕塑, 表现在让-安东尼华托和 佛朗索瓦 布歇的作品中。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风格复杂的形象和精细的图腾。不过在这一 点上,它已经开始与大量不同的特征融合,包括东方风格和不对称组合。 这种艺术形 式在法国迅速蔓延至 德国和西班牙 等地区,并与当地的风格融合。 18世纪,英国一直视洛 可可风格为 法国品味”,较少用于建筑上,主要表现在银器、 陶瓷等。当时 意大利 移民的 艺术家像Bagutti 和Artari 都以石膏作品尝试将洛可可风格带入英国。 而爱尔兰的法兰契尼 兄弟也作出同样的尝试。随着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洛可可被拿破仑从法国剔除出去。 但到约1830年代,洛可可风潮正逐渐退去时, 英国人才开始要 重振路易十四的歌德式风 格”,一一亦即把洛可可搞错了,并且以大量的金钱,购买经过过份涨价的二手洛可可风格 物品,其 实当时这些物品在法国几乎无法出售。 [1] 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 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 因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风行,亦称 路易十五式。'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 18世纪 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 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丽夫人的 趣味左右这宫廷,致使没话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 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 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 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 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代表建筑为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代表画家为布歇、弗拉戈纳尔等。 洛可可Rococo 这个字是从法文 Rocaille 是一种混合 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 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 缺乏对 愉快亲切、 主要表 和意大利文Barocco 合并而来。 Barocco 即 巴洛克 。 Rocaille 洛可可后 路易十五登基,给宫廷艺术家和一般艺术

如何区分欧洲建筑风格

如何区分欧洲建筑风格 1)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众世纪1050-1550,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亚眠主教堂、科隆主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是其典型代表。 (2)巴洛克建筑风格。 1600-1760,他是几乎最为讲究华丽、装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过于繁琐也要刻意追求。 (3)洛可可建筑风格。耶苏会教堂 1750-1790,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4)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5)罗曼建筑风格 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6)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古典主义建筑是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潮流。丢勒里宫、鲁佛尔宫等。 (7)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巴黎的圣心教堂。 (8)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

浅谈西方洛可可工艺美术

浅谈西方洛可可工艺美术的“中国风” 摘要:洛可可艺术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在其工艺美长作品中对于曲线与不对称形态的运用与西方传统古典风格背向而驰。而同一时期处于清潮的中国与西方文化贸易交流频繁,对其造型装饰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中国艺术的艺术理念以及装饰造型方面分析中国元素在洛可可工艺美术里的表现。 关键词:自然;曲线;不对称;柔美;奢华 兴起于18世纪法国的洛可可风格艺术,起初是流行于建筑装饰领域,而后波及到绘画、服装、音乐等艺术领域并传播至西方各国。在《大美百科全书》中对洛可可艺术风格的解释是:“公元18世纪一种欧洲艺术的表现手法,源于巴洛克风格,主要用于装饰,以不对称母题之充满趣味性的特质取胜,诸如曲线和反曲线,以及取自自然一岩石、贝壳、花朵、藤蔚口树叶一一的形式。”①洛可可艺长是一种宫廷审美清趣的艺术,在路易十五统治时欺,由他的情妇蓬巴杜夫仪项引而产生。所以洛可可艺术从一开始便顶着“柔美”、“华丽”“轻巧”、“繁复”这样的关键词。而同一时期的18世纪中国正处于清代, 由于中西方的之北及贸易交流,使得西方洛可可艺术里渗透着“中国风”的影子,尤以工艺美术方面见长。其中洛可可厉潞的瓷器、地毯等工艺品在装饰造型上一反之前的古典厉潞,融入了一些东方艺闷蓦言,这特有的艺长爹式曾经影响了西方艺术半个世纪之久。 一、“中国风”产生的时代背景 18世纪的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往来频繁,通过海上贸易传播到法国的布艺、陶瓷、漆器等工艺品大大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加上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宗教文化的传播,也让法国对于中国各方面的成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住两国在艺术的审美与表现上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与借鉴。作为宫廷艺术的洛可可,象征着奢华与尊贵;而此时中国清朝宫廷艺术所表现出的雍容华丽、精细繁琐的审美特点扭乏戈步肠里合了皇家贵族的口味,自然得到了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很好的推崇。日本美术史家小沐丈市郎甚至将法国洛可可风格称为是“中国一法国式”。由此也能看出中国对西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之戈。 二、中国艺术对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影响 1、艺术思想上 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一直贯穿在清代的工艺美术之中,无论是匙醉可选择还是构图方式,亦或是装饰纹样上者淋王耻着仪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给了洛可可艺术很好的启发与借鉴。一方面,洛可可是为一代女隆而崛起的艺术厉潞,其装饰造型也体现l女险的柔美与纤巧;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界中不存在生硬的直线形态,多是曲线与有机形态,在:这点上中国工艺美术所呈现出的精致纤巧、典雅端庄的自然主义美学特征极大的符合了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审美需求。此外,洛可〔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它的享乐主义倾向,而中国的田园牧歌、自然逸乐式的生活状态也深深地影响了洛可可艺术的表现形式。 2、造型与装饰艺术上 欧洲传统的造型艺术一直凰盾直线、对称并且均衡的几何型形态,而不规则的曲线和反刘称的美感则是中国园沐艺长`雏求的。洛可可时欺工艺美长`反欧洲传

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1) 一.罗可可时期瓷器 (2) 1.罗可可时期的德国瓷器 (3) 2.罗可可时期的法国陶瓷 (3) 3.罗可可时期的英国骨灰瓷 (3) 二.罗可可时期玻璃工艺 (4) 三.罗可可时期金属工艺 (4) 四.罗可可时期染织工艺 (4) 五.罗可可式家具工艺 (4) 1.法国的罗可可式家具 (5) 2.英国“乔治时期”的家具 (5) 3.德国的罗可可式家具 (5) 4.意大利的罗可可式家具 (6) 5.西班牙的罗可可式家具 (6)

18世纪,一种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风格出现于法国宫廷,由于它吻合了王公贵族的审美需求,很快就在欧洲宫廷中盛行起来。这种风格被后来的艺术家们成之为“罗可可”。“罗可可”(Rococo)是法文“罗卡伊尔”(意为岩石)的复合字,意即这种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在法国,罗可可时期主要是指摄政时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时期(1723~1774)。在英意德等国它则指18世纪中期。 罗可可风格的形成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当时的法国统治者穷奢极欲,宫廷女权高涨,它们是罗可可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其次,晚期的巴洛克艺术已在某些额方面呈露出罗可可艺术的端倪,两者具有较为相同的宫廷艺术的一致性,罗可可风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巴洛克艺术的刻意修饰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另外,18世纪的欧洲普遍收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东方风格成为罗可可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罗可可式工艺美术纯粹是宫廷艺术,它十分注重装饰性,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其创意多用C形、S形和涡卷型的曲线和艳丽浮华的色彩,工艺细腻,造型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秩序、反常规的装饰倾向,给你以强烈而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和豪华奢丽的印象。繁缛精致,奢丽纤秀,华贵妩媚,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是罗可可式工艺作品的风格特征。 罗可可风格促进了欧洲各种工艺精巧的发展和提高。但由于宫廷性质的局限,它最终走向了追求纯粹装饰的极端,忽略了实用功能的要素,以致表现出奢靡和单纯追求玩味的倾向。尽管如此,罗可可式工艺美术还是与巴拉克工艺美术一起,被认为是欧洲工艺美术发展上继古希腊、古罗马以后的又一个艺术高峰。 一.罗可可时期瓷器 16~17世纪,欧洲航海业获得空前的发展。来自东方各国的珍贵文物,诸如瓷器、玉器、漆器、织物、象牙雕刻等源源不断地运至欧洲各国。尤其是光润柔美的硬质瓷器,更为王公贵族及整个上层社会所珍爱,甚至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其价值一度超过黄金。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掀起了竞相仿制瓷器的热潮。1709年3月,随着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在德国烧制成功,欧洲陶瓷工艺的发展不如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8世纪欧洲的瓷器业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德国的麦森窑、奥地利的维也纳窑、法国的塞夫勒窑、英国的斯普特窑、丹麦的哥本哈根窑

洛可可与现代设计的一应用

一.论文题目:浅谈洛可可风格对现代室内装饰的影响 二.论文目录: 1简述洛可可风格的产生、渊源、含义、影响。 2浅谈洛可可风格的在室内装饰中的特征、及在装饰艺术风格上的影响。 3洛可可风格在现代室内装饰上的应用。(通过家具,色彩,装饰图案纹样,结构,材料运用上来具体阐述) a. 洛可可装饰图案题材和构图形式 b.洛可可结构的变化。 c. 洛可可装饰材料的运用。 d. 洛可可风格在色彩的设计、运用上体现。 e. 家具中洛可可元素的体现。 (附有图片具体说明) 4现代手法的运用怎样营造洛可可居室风格。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重要性及广泛应用。 5总体概括洛可可艺术对今后室内装饰设计的影响。三.论文内容摘要:产生于法国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部仅是一个艺术流派更是一种装饰艺术趋 势,是奢侈、豪华的艺术样式的代名词。本文 一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含义、渊源、特点为切入 点,通过探讨洛可可艺术风格表现在室内装饰

及家具等方面的风格和欣赏,最终通过分析意 识到洛可可艺术风格在室内中为现代设计师们 提供着自然注意的创作思路。 论文关键词: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室内装饰家具 营造洛可可居室风格 浅谈洛可可风格对现代室内装饰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室内装修的要求越来越高。当让,在装饰装修行业高速发展的现在,各式各样的风格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眼球,如中国风、欧式风、哥特式等等。在百花齐放的装饰装修行业中,法式洛可可风格却开出了一条僻径,他们独树一帜的风格至今仍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成为了装饰行业一个不灭的明珠。 18世纪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时代,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随之蓬勃与兴盛。经历了男性理性时代的人们开始渴望柔和暧昧的女性化情感,尤其是没落的封建贵族们,他们从路易十四时期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崇尚轻浮华丽的艺术,洛可可艺术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艺术和社会风尚。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风靡于欧洲。“在18世纪,洛可可趣味是随处可见的,即便是一件日用器皿,也能感受到洛可可时代的一个缩影”。可

洛可可艺术的形成因素

洛可可艺术的形成因素 摘要: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可以说是在转瞬即逝的季节中开放出来的富丽花朵,而历史的风也很快将它吹落了,但对于洛可可艺术带来的不同评价的思想背景、历史原因以及近年来洛克克艺术回归的社会、思想背景与因素却往往被忽略。 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洛可可样式抛弃了巴洛克中的理性与幻想相结合以及男性的强劲有力的一面,这种漫无节制的风格,一点也不是巧合之事,洛可可出现在西欧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与成长时代,一段极少看见战事、经济与人口大幅扩张的时期。 洛可可艺术流传区域不广,于十八世纪中叶逐渐衰微,而为新古典主义所取代。 关键词:洛可可欧洲资本主义沙龙 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虽然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但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并且逐渐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风格。Rococo一字是从法国字 rocaille演变而来,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力求色彩奢丽柔美,绘画的题材是爱情的追逐,为使形象尽可能浓艳、富有肉感,就采用人们最易接受的希腊罗马神话。 洛可可风格的绘画,题材大多借用神话故事表现贵族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内容无聊且庸俗,人物形象含情脉脉又矫揉造作,体现了没落贵族所欣赏的轻巧、纤细、充满性感。色彩多清淡柔和,如白、浅绿、粉红等色。这种装饰艺术风格的总的倾向是纤巧、优雅,但是显得繁琐和矫揉造作。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却具有极为复杂的背景及必然性。 社会历史背景: 从14世纪到17世纪贸易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提出“回到古希腊”,反对封建神学,赞美人性,尊重知识,崇尚理性,提倡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注重现实生活的乐趣,追求享乐。 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由于当时人们对路易十四的严肃风格失去兴趣,改而追求实用亲切的空间,因此许多洛可可的绘画以风俗画为主。这些画用色清淡、甜美,充满了幽雅、华丽的感觉。洛可可的绘画题材,除了豪华的贵族生活以外,还有肖像、风景、神话以及平民生活等。 从古尔比创设的东印度公司向欧洲输入印度花布起,1701年安斐特立特(Amphitrit)号直接从广东运回大批中国货后,在整个18世纪,每年都有一至几艘法国船只运入相当数量的中国货物,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广,足以形成西方人尤其是上层贵族对中国工艺品的普遍占有。

洛可可式建筑

洛可可建筑的外型满足于有节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层简单的色调,而内部装潢则五彩缤纷,形式多样。最大特点是明显带有人生的享乐主义思想,它是人生现世享乐生活的舞台,主要体现在王宫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上。 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比较:前者讲究线条的韵律感、量感、空间感和丰富而有变化的立体感,并带有绘画般的效果。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更讲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复多变的曲线和装饰性的绘画布满壁面,甚至利用镜子或烛台等使室内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喜欢用舶来品(如中国瓷器、日本漆器、东方丝绸与挂毯、非洲珠宝、意大利水晶灯等)装饰室内。 室内装潢通常以白色为底,利用花朵、草茎、棕榈、海浪、泡沫或贝壳等作为装饰的图案,带来一种异常纤巧、活泼的趣味,但却破坏了建筑的均衡、庄重和安定的感觉,尤其是使用金、白、浅绿、粉红等刺眼的色彩,更令人眼花缭乱,这种繁琐、矫揉造作的风格,实在是装饰艺术的极端。 代表作品:波夫朗(G.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苏比玆宅邸》(1736-9,例如内部的公主大厅)。德国费斯堡(Wurzburg)住宅内的《凯瑟大听》(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筑师诺曼(B.Neumann,1687~1745)领导兴建,提埃波罗(G.Tiepolo,1696~1770)负责装饰天花板上的绘画(1753)。 代表作品 波夫朗(G.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苏比兹宅邸》(1736-9,例如内部的公主大厅)。 德国费斯堡(Wurzburg)住宅内的《凯瑟大听》(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筑师诺曼(B.Neumann,1687~1745)领导兴建,提埃波罗(G.Tiepolo,1696~1770)负责装饰天花板上的绘画(1753)。丹麦皇宫.中国的圆明园也是标准的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让·奥贝尔设计)、巴黎

西方工艺美术史

文艺复兴指自14世纪始欧洲出现的古典文化复兴热潮。意大利是14-16世纪,欧洲其他国家为15-17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也与绘画、雕刻和建筑艺术一样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它的支持者就是城市市民、商人和各行会的工匠。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更注重造型或色彩等各方面比例与协调的感觉,如室内装饰和家具设计就注意与建筑各部分比例的协调和色调的和谐,一般器物的造型也更加考虑到适用和便利的因素。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巴洛克是17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发源于罗马,而后迅速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当时的法国、荷兰等国家。到了18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 一、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 Renaissance,原意为古典文化再生,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提高了审美理想的价值和作品中的人性内涵。 1、文艺复兴时期陶工艺 文艺复兴时期的陶工艺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进而影响到欧洲各地。陶制品的低廉迎合了新兴市民需求,地位得到重视,其创作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主要代表有意大利的马略卡式陶器、法国的田园风格陶器、德国的哈夫拉式陶器。 马略卡式陶器 a、意大利的马略卡陶器以丰富、活泼而简练的象征性线描图案进行装饰,对欧洲不少国家影响甚大。 b、工艺:先成型素烧,然后施白色陶衣,干后绘饰,再二次烧成。 c、内容:早期——图案化的纹样。晚期——以写实手法表现神话或日常生活。 2、文艺复兴时期金属工艺 文艺复兴时期金属工艺也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a、法国成为北欧贵金属工艺的中心。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纹样的异同

巴洛克时期纹样与洛可可风格纹样特点的异同 巴洛克是一种艺术风格,从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盛行于欧洲。在欧洲,最常见的定义是“通过动态运动,显性情感和自信的修辞为特点的艺术风格,衍生与发展了矫柔造作洛可可艺术”。天主教会的普及和巴洛克风格的成功感到鼓舞的罗马天主教教会,这使已在安理会的遄达,响应时代决定的新教改革,认为艺术应直接沟通和情感参与宗教主题。贵族也看到了作为一个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手段,那就是表示胜利的动力和控制戏剧性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风格。16世纪一度流行的样式主义,由于其刻意模仿盛期文艺复兴大师而缺少创新的艺术创作,因而没有激情和新的艺术表现力。巴洛克艺术的出现正是为了在表达激情和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实现突破。另外,扩大的陆地疆界和无限的空间的观念鼓舞了艺术家们向新的领域和风格扩展。 产生背景:1、天主教为了吸引信徒的给信徒以满足感,艺术的作用受了重视。(巴洛克首先在罗马出现,同时大量的订单来自天主教会)2、社会上涌现出的巨富新贵使得豪华享受之风

盛行,对艺术的需求增长。3、大权在握的君主希望国家生活在各个方面展示和表达其权威的伟大。 特点: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总体上,它代表了一种对绚丽、激情、宏伟、豪华、运动的热爱,是艺术由严肃和轻松的一种交替。巴洛克风格在其艺术观念中,含有加强形式和视觉效果的因素。它摒弃尺度和规范,逐渐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平衡。它酷爱曲线和斜线,剧烈的扭转,展示一切可以造成人们惊奇、赞叹的东西。巴洛克风格产生的戏剧性效果和表现力是强烈和巨大的。 洛可可风格应形成于18世纪,巴洛克风格是它的前身。 洛可可是法国王室的末代风格,洛可可沿袭了巴洛克时期的技术和风格,沿袭了巴洛克柔和的线条及有人的色彩,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主要描述圣经和古典艺术中高贵景象,洛可可艺术时期则大相径庭,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 服饰文化之比较研究 中国清代(1644—1911)与西方洛可可风格盛行时代(1715—1789)不仅在年代上比较接近,而且在服饰艺术风格上也具有较多的可比性。 一、服饰文化背景的比较 清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洛可可服饰文化背景: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就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洛可可是相对於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 二、中国清代的服饰特点 1)、官服 清在原有满族的基础上吸纳明朝服制的某些典章制 度,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的形制。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 长袍马褂。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 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 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 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 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 别恩宠。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2)、帝后的宫廷服 皇室帝后的宫廷服制日趋完备,沿袭了明代的服饰种类,如礼服、吉服、常服以及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饰,但在服装形制上,仍保留满族有马蹄袖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袍形式。清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异同_雷光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异同 文ˉ沈阳理工大学ˉ雷光ˉ韩成惠 [内容摘要]本文以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在形式与功能上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与相同之处背后的文化内涵。巴洛克工艺美术在西方工艺美术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它是洛可可风格工艺美术的一个声势浩大的节奏,是向欧洲近代工艺美术过渡的重要标志。[关键词]夸张浪漫混搭华丽繁缛玲珑细巧柔美 一、比较两种文化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对于巴洛克(Baroque)与洛可可(Rococo)的来源与定义在此我不做过多的阐释。17世纪被后人称之为巴洛克时代,是建筑和绘画为主要形式的时代,雕塑不再像文艺复兴时那样以一门独立艺术地位出现,它被降低到作为建筑的装饰地位。巴洛克的工艺美术主要围绕的是因建筑而兴起的染织工艺、木工艺和玻璃工艺等。 建筑是巴洛克时代的主要形式,其他工艺美术都是为其服务。这种巴洛克式的建筑比以往的建筑更多地去炫耀权威和财富,它大量采用各类贵重的材料,在各个细部采取最华贵的也最繁复的装饰;另一方面建筑师也鼓励去追求那些最“耳目一新”的效果以震慑大众。他们强调运动,强调变化,仿佛赋予了石头生命的色彩。波罗米尼的《圣卡罗教堂》是个极好的例子,其主要特征:规模宏大,巧夺天工,奢侈的装饰和大量采用圆柱、重叠柱、圆顶、断檐波浪形墙面。建筑外形呈波浪状,运动感极强。其建筑外表附贴大量的饰物。 与建筑同样,巴洛克风格织锦、木工艺、玻璃工艺、金银工艺、陶工艺、石工艺造型也是十分的烦琐复杂、大气,极具韵律感。比如德尔夫特陶器《青花花草纹轮形陶壶》,从形制上我们可以感觉出它与古典的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设计把腹部变成中空的车轮状,中部有高浮雕装饰,其口部外张,颈部略较口部小,底座分几层与腹部相连。器形奇特、韵律感强,加上坚硬的质感让人感觉到阳刚的男性气息。贝尼尼的雕塑也如此,比如其作品《四大河喷泉》,人物形象健硕,充满阳刚之气。 与“男性风”的巴洛克工艺美术不同,洛可可工艺美术秀气柔美,那是种极具女性气息的艺术。其建筑装饰多采用“C”形、“S”形曲线做装饰,极其繁缛,极尽奢华,看完后无不让人感叹其工艺的精细。比如鲍夫朗设计的巴黎苏必兹府公主厅,在其房间内本来垂直的墙角被处理成曲面并用极其精巧、纤细、优美的盘旋植物纹样装饰,晶莹的水晶吊灯、纤细的家具、清淡娇艳的色彩等众多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优雅迷人的效果。这种效果与大气磅礴的洛可可装饰相比更具小资情调。在其 他工艺美术品的造型上,女性般的曲线运用到了 极致,比如本来可以采用简洁处理的座椅腿部也 用曲线形的腿并有许多装饰,经过长久观赏后视 觉审美也会出现疲劳感。陶瓷器人物以及石工艺 人物在此时,已不再像巴洛克雕塑家贝尼尼作品 中人物形象那样强壮,充满生命的活力,而是形体 柔美娇小,姿势矫揉造作,挑逗味、情趣味极强, 比如巴黎罗浮宫收藏的瓷器《泉》。 二、比较两种艺术风格在装饰上的差异 之前,我们探讨了豪华壮观的巴洛克工艺 美术的造型风格与秀丽阴柔的洛可可工艺美术造 型风格,现在要比较的是这两种艺术风格在装饰 上的差异。 巴洛克的装饰特点是豪华壮观,奇特诡谲, 大气磅礴,韵律感强,这里主要对巴洛克风格的 奇特诡谲与纤细繁缛做一些阐释。 所谓“奇特诡谲”就是奇怪令人捉摸不透。形 容巴洛克工艺美术的装饰用这个词是不过分的, 比如波兰制作的《银制镀金盒》,其形制比较简单, 但是其装饰却运用各种兽形组合而成,繁杂而刚 劲,让人对其充满着恐惧之感,极其捉摸不透为 什么工匠要在简洁优美的装饰盒上如此装饰。 在玻璃器方面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 德国17世纪纽伦堡的《彩绘玻璃酒杯》、现藏于 纽约科尼克玻璃美术馆的《磨花高脚杯》。这些 玻璃器都是一些实用器具,本身可以处理得简洁 明快,但在此被处理成夸张奇特的效果,而且并 没有什么美感。 与这种奇特诡谲的艺术装饰风格不同,洛 可可工艺美术的装饰则是纤细繁缛的,就算是某 个小部件它都要用卷曲的植物纹或波浪纹装饰。 在此我还要说明的是这种纤细繁缛的装饰在美感 上是要比波洛克的某些奇特的装饰要强。在某种 程度上巴洛克的装饰有些是为了装饰,为了奇形 怪状的形体而硬生生地搬上去的,而洛可可这种 纤细繁缛虽然在格调上比较低,但是它那优美的 曲线却竞相争妍。 三、比较两种艺术风格在表现特征上的差异 “这个时代的造型艺术确实出现了种种新趋 势:一般来说,这种新风格强调紧张、亢奋,激 扬的情绪,它一改文艺复兴平和匀称而显得动感 十足甚至骚乱不安”。“它们强调动感,强调变 化……赋予了石质结构以一种永恒的动态”。 的确如此,当我们面对着巴洛克风格的艺 术时,我们的心总会随着艺术作品的运动而运 动,甚至让我们的心极其躁动。意大利米兰《彩 釉浮雕天使纹陶盘》,图中那展翅的天使以及那 繁杂的装饰,以及如急速运转笔触般的蓝釉,让 整个陶盘充满着激情与动感。 在染织工业方面亦是如此,比如《来自印度 的斑马》,斑马跃跃欲奔,旁边两人正对斑马进 行捕杀,场面热烈而充满着血腥的气息。 相对而言,洛可可艺术中这种动荡的场景 则少见,多见的都是为上流阶层的享乐而服务的 充满情欲色彩的风格,女性题材在此时急剧增 长,让人在欣赏中很容易就会沉迷于此。在当时 上流阶层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大量采用繁缛的、 装饰性极强的、充满情欲色彩的物品进行装饰。 “这种社会对伟大的艺术家使用不当,使他们反 映当时人们的虚荣心和自我满足感”。路易十五 也情迷于此。可以说当时的上流社会的人已经情 迷于充满情欲色彩的洛可可艺术了。 这种情欲色彩几乎遍布在当时工艺美术的 方方面面,如:陶器、织锦、石工艺、玻璃工艺 等。这种风格不但是通过男女之间的活动表现, 而且通过粉嫩的颜色、柔美的“S” 形曲线表现。 泉ˉ杜尚 美术大观ˉ美术研究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