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最著名禅宗故事

24个最著名禅宗故事
24个最著名禅宗故事

24个最著名禅宗故事

1、无生秘义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托着两个花瓶,前来供佛。

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

婆罗门便将左手托着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吧!”

婆罗门又将右手托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吧!”

这时,黑氏婆罗门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你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超脱生死,永出轮回。”

黑氏婆罗门当下悟到了无生法忍。

2、处示宗旨

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答道:“实无功德。这些只是福德,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净空寂,圆融无碍,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祖师并不直接回答,却说:“法界空寂,本来无圣可言,更不必说圣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面对着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谁呢?”

祖师知其不识禅机,只好摇头说:“不认识。”

3、断臂求法

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

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整天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

深冬季节,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仍然挺立在洞外风雪之中。

达摩祖师问道:“你因何事,久立不去?”

慧可眼里含着泪水说:“只求和尚为我开示无上妙法。”

达摩见多了那些谈玄猎奇,无志实修的知解之徒,对他淡淡地说:“如来无上妙道,非同世俗学问,需要具备能行难行、能忍难忍的毅力,以及

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心,方可学修。贪图小智,无德无义,谄曲轻慢者,不能受持。”

此时,慧可毅然以刀自断左臂,并置于达摩祖师面前,以表决心。

慧可坚定求法的举动终于得到了达摩祖师的认可,达摩祖师便问:“你来求什么呢?”

慧可回答:“我心不安,乞请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思索半天,回答:“我找来找去,找不到我的心。”

达摩祖师回答:“我为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当下大悟。

此后,慧可跟随达摩祖师,朝夕参学修行,长达九年,终于得其心要,继承衣钵,成为禅宗二祖。

4、法界眷属

有位云水僧一路参访,一日来到由一位老妇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问老妇人:“师姑,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5、拜谒真身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禅师了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继续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从容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感慨地说:“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来,我以此试人,无一能解者。请你善加保任!”

6、古镜茶坊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

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情招呼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店主,点了一下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能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罢转身就走开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这个卖茶人都不如,惭愧!”于是痛下决心,勤苦参学,闭门深修,终于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这家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地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有道禅师回答:“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当即虔诚地说:“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吆喝道:“伙计!茶,上茶,上好茶!”

7、喝消轻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听说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于是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修为如何。刚一见面,东坡就说:

“听说禅师的禅悟功夫很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东坡答道:“姓秤,称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8、生死思量

金山昙颖禅师,曾游京城,住在李端愿太尉的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

“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究竟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虽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人眼前见牢狱时,为何不心内见天堂?欣喜和恐怖都在于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造作皆能成境,太尉若能了知自心的作用,自然就不会有疑惑了。”

太尉:“心,如何了知?”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正当太尉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喝道:“你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明白了,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9、不可思议

有一次,一位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

学僧又问:“禅师你有没有佛性?”

禅师答道:“我没有。”

学僧不解地问:“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你却没有呢?”

禅师说:“因为我不是一切众生。”

“你既然不是众生,那一定是佛吧?”

“也不是佛。”

“那究竟是何物呢?”

“也不是物。”

学僧思考片刻后,问道:“可以看得见,想得到吗?”

禅师笑着答道:“不可思,不可议,所以说不可思议。”

10、孰见斩蛇

有一位讲经僧来参访智常禅师,禅师正在田间锄草。忽然草中窜出一条蛇来,禅师举起锄头便砍。讲经僧不以为然地说道:“久仰禅师道风,今天一见,原来是个粗行沙门。”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究竟是你粗,还是我粗?”

讲经僧于是展开辩论,问道:“什么是粗?”

禅师放下锄头。

讲经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讲经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又问道:“你根据什么道理这样做呢?”

禅师道:“凭什么,且不说。请问你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了?”

讲经僧理直气壮地答道:“当下!”

智常禅师以训诫的口气对这位讲经僧说:“你当下见不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讲经僧终于有省。

11、德山焚稿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

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卖点心老婆婆的诘问而不能答(老婆婆问他,“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哪个心?”),自此收起狂傲之心,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

德山禅师又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德山禅师:“你辛苦了,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僧初到,不知方向。”

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又把蜡烛吹灭了。德山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

龙潭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怀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将自己写的疏钞拿到堂前当众焚烧。当火焰燃起时,他吟唱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12、附赠宝月

良宽禅师除了外出弘法,平时就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里,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棚,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禅师平和地对那个两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望着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地自语道:“可惜啊,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13、文喜嫌圣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一日傍晚,途中经金刚窟般若寺,遇见一位牵牛的老翁。

文喜问:“请问长者,可否借宿一晚”

老翁答道:“你有执着心,不能留你住。”

文喜解释说:“我没有执着心。”

老翁问:“你受戒了吗?”

文喜答:“早都受过戒了。”

老翁说:“既然没有执着心,还用得着受戒吗?”

文喜禅师无言以对,作礼告退。再回头时,老翁与寺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抬头却见文殊菩萨乘金毛狮子在五色云中款款飘游。

后来,文喜前往洪州观音寺向仰山禅师参学,契悟心要,并担当寺里的煮饭工作。

一日,厨房的蒸汽中忽然显现出文殊菩萨的形象,文喜举起勺子便打,并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岂能乱我心。”

文殊菩萨风趣地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14、方便接引

赵州王前往拜访赵州禅师,赵州禅师并未出迎,坐在禅床上会见他,并且问道: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不明白。”赵州王回答。

禅师见赵州王未明其意,于是转而解释说:“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请别见怪。”

赵州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禅师更加尊重,并于次日派一位将军前往赠送礼品。禅师听说后即下床相迎受礼。

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从念禅师:“大王来时,你不下床,大王的部下来时,你却下床相迎,这是为什么?”

禅师对弟子们说:“你们有所不知,人分上中下三等,但并非以身份而论。上等人来时,禅床上应对;中等人来时,下禅床接待;末等人来时,要去山门外迎接。”

弟子们言下有悟。

15、刻不容缓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有出家学道的决心。他请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他:

“你年纪这么小,怎么会想到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会与父母分离?听说和尚知道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赞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就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了后,又欢喜又着急,催促道:“师父,可是我不能保证我的这个决心是否可以保持到明天。而且师父已经老了,谁能保证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觉得孩子的话完全合乎道理,于是便说:“你说得对,现在我就为你剃度!”

16、盐翁示道

有一僧去拜访覆船禅师,路上遇见一位卖盐老翁。僧问:“我要拜访覆船禅师,请问路怎么走?”

老翁久久无语,于是僧再问:“请问去覆船的路怎么走?”

不料老翁反问道:“你耳朵聋吗?”

僧不解地问:“你向我说什么了?”

“向你说去覆船的路。”老翁说。

“难道你老人家也会禅吗?”

“别说会禅,连佛法也尽会。”

于是僧说:“既然会禅,那请你说说看。”

老翁指着篮中的盐问道:“你把这个叫作什么?”

僧答道:“盐。”并反问道:“你叫作什么?”

老翁答道:“不可向你说是盐!”

17、东坡坐空

一日,佛印禅师与几个弟子刚在室内坐定,他的老朋友东坡居士忽然到访。佛印禅师环顾室内已无空座,便顺口说道:“这里已无坐处,居士想要往哪里坐呢?”

“那就以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坐。”喜欢禅辩的东坡居士半开玩笑地答道。

禅师说:“我有一问,你若答得上来,任凭随便坐。若答不上来,要输你腰上系的那副玉带。敢吗?”

禅师问道:“居士说要以我的四大之身为座,可是这四大之身本来是空,你往哪里坐呢?”

东坡一时答不上来,便真将玉带解了下来,留在寺里作为纪念,至今仍保存在金山寺。

18、骷髅作钵

文道是个云水僧,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千里迢迢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礼拜道:

“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至傍晚,慧薰禅师说:“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说吧!”

第二天早晨,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煮好了粥。

用餐时,因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骨,盛粥给文道。文道感到十分不安,不肯使用。

于是慧薰禅师说:“你以净秽和爱憎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够得道呢?”

19、弃绝名利

道楷禅师出家时,曾在父母面前发了重誓:“不为利名,专诚学道,苟渝愿心,当弃身命。”

得道后,大阐禅门宗风,远近闻名。地方官吏奏知朝廷,皇上赐紫方袍,号定照禅师,以示表彰。禅师谢恩后,向来使说明原因,不肯接受赏赐。皇上再次降旨,禅师仍然坚辞不受,由此因抗旨获罪,并将发配淄州。

官吏因敬佩禅师之德行和威望,示意禅师称病便可免刑。官吏问道:“你是否患病?”

“没病。”禅师答。

“听说身上有疮疤。”

“以前有,现在好了。”

官吏让禅师再考虑考虑。

禅师说道:“你的厚意我领了,但不可以妄语求安。”

于是禅师欣然前往淄州服刑,送行者多如潮涌。

20、自家珍宝

雪峰禅师随岩头禅师去澧州,途中遇雪,不能前进,滞留数日。雪峰禅师每天都是精进坐禅,毫不懈怠。而岩头禅师只是吃饭睡觉,显得十分悠闲。

雪峰禅师抱怨道:“师兄,你总是睡觉,怎么不管我?”

岩头禅师:“你一直坐着干什么?”

雪峰禅师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心未安,怎敢自欺欺人?”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满怀慈悲地说:“果真如此的话,你把自己的见解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禅师就把自己所学的禅法心要讲述了一番。岩头禅师听了后,便高声说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禅师:“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真正的契悟,在于直下承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所讲言语,必须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禅师闻后大悟,连忙起身礼拜。

21、不言之教

五代时的后汉刘王礼请云门禅师及其寺内僧众到王宫内过夏。刘王及其眷属供养众僧,并向他们问法参禅,莺莺燕燕,热闹非凡,唯有云门禅师一人默然端坐。

有一位值殿的官员,经常看到这种情形,于是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总是一默,并不作答。

这位官员有所契悟,便写了一首诗贴在殿前。诗中写道:

大智修行始是禅,

禅门宜默不宜喧,

万般巧说怎如实,

输却禅门总不言。

22、三业归心

有一次,诗人白居易请问惟宽禅师道:“身口意如何修行?”

惟宽禅师:“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各处异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皆不离于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白居易:“既无分别,何以修心?”

惟宽禅师:“心本无损,云何要修?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勿起念!”

白居易:“不起垢念,当然是应该的,不起净念,怎么可以呢?”

惟宽禅师:“黄金虽好,但金屑进入眼睛是会致病的。乌云会遮蔽天空,白云同样也会遮蔽天空。”

白居易:“无修无念,又何异于凡夫?”

惟宽禅师:“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无明和执着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宜太勤,亦不得忘失。勤者近于执着,忘者即落于无明,此即是心要!”

白居易有悟,后终于成为佛法的践行者。

23、和谐法侣

宋朝时,惟则禅师在浙江天台山修行。他自己搭建了草庵,以山中野果充饥,常年独居在山中。有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惟则禅师,好奇地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惟则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又问:“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惟则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你没有朋友吗?”

惟则禅师拍掌作声,只见好多虎豹鸟兽由庵后出来。樵夫大惊。

惟则禅师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敬佩,自愿皈依作为弟子。

24、端拱无为

清朝顺治皇帝特诏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

顺治皇帝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求证心在何处。请问心在七处,还是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答:“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从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____读后感

一、四大神山 花果山水帘洞位于东胜神洲傲来国,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乡。 此时候,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在东胜神洲,有一国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在原著中,花果山乃孙悟空的出生地,在花果山称王称霸,并与妖界大神通者结为兄弟。大哥牛魔王称平天大圣,二哥复海大圣蛟魔王,三哥混天大圣鹏魔王,四哥移山大圣狮驼王,五哥通风大圣猕猴王,六哥驱神大圣禺狨王。 2、灵台方寸山是《西游记》中的地名,位于西牛贺洲。世外高人菩提祖师便隐居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是孙悟空的启蒙老师。孙悟空的法名就是菩提祖师所取,传授了孙悟空筋斗云和七十二变。 灵台方寸山在今甘肃省灵台县境内,此山又名高志山,该山远看孤峰突起,浑圆清秀,造型独特,山间有无影树,"孤峰午照"是灵台八景之一。据民间相传,该山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学艺之地。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 3、火焰山 孙悟空自告奋勇,三借芭蕉扇,最后请来三太子,降了牛魔王,灭了火焰山。 如今的火焰山,依然屹立在吐鲁番盆地北部,绵延100多公里,宽10公里,海拔500多米。 火焰山为什么这么热?一直以来有几种说法。 头一种说法来自吴承恩,他“认为”火焰山的生成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自太上老君炼丹炉出来,蹬掉几块带着余火的砖,落到人间形成的。当然了,这是传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火焰山的火,来自地下煤层的自燃。有学者在考察火焰山时曾经发现这一带历史上确实有过烈焰熊熊的时候,这是因为构成山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其中有的煤层厚达11米,它们曾发生过自燃,近地表较厚的已经自燃殆尽,而且还可以看见那留下的紫红色燃烧结疤。 4、灵山 灵山这个地方,是印度真实存在的地名。玄奘法师也去参访过,又称灵鹫山或灵山。《西游记》里也称“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上)山顶像鹫鸟的石头。(下)远望灵鹫山 这座山之所以有名,在于佛祖曾在这里讲过许多经,尤其是大乘经典。例如《法华经》、《大般若经》,净土宗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都是佛陀在这里宣讲的。禅宗的故事,佛祖和迦叶拈花微笑,也是这这里发生的。 二、四大神树 1、"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有三千六百株桃树。前面一千二百株,花果微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得道。 中间一千二百株,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 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细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传说王母娘娘蟠桃会,孙悟空偷吃仙桃的故事久为民间传唱,为人们品桃倍添韵味。民间,人们用桃来祈福,把寿团称为寿桃。 2、人参果树是《西游记》里的一棵神奇果树,乃天地之灵根,在万寿山五庄观内,五庄观现今属于涟源市龙山药王殿,为纪念孙思邈而改名。为镇元大仙所有。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结出的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该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 与人参果树有缘的,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敲时必用金击子,方得下来。后唐僧师徒路过五庄观,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镇元大仙施展神通将唐僧四师徒擒住,孙悟空无奈多方求助,请的观音菩萨救活了人参果树,镇元大仙也和孙悟空结为兄弟。

邢台故事相传

邢台故事相传 2007年05月12日星期六 10:01 除了做过商和邢的都城,邢台还曾做过后赵的国都。后赵只存在了三十多年,其开国之主石勒在位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恰恰是从这个时候起,邢台故事现代动听起来。 一、后赵都城里的人事 后世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石勒建立后赵,定都襄国,也为我们后来看到的邢州古城打下基础。以今天的标准衡量,石勒身上集中了人性的光芒与黑暗,功过是非鲜明。他是文盲,却雅好文学,会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对成绩突出者大加奖励;在军旅,他以血腥杀戮的铁腕著称,又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作为开国之君,他“天资英达”,看重必要的讲究和排场,在他眼里,新生的襄国大兴土木该不该?应该应该,都城毕竟是整个国家的体面呀。 无论怎么说石勒的一生都可谓奋斗的一生。他一边忙着武功靖边,一边忙着城市和宫廷文化的建设。我们不敢恭维石勒的审美情趣,我们却不能低估他身边像张宾这样一些谋臣的审美,“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张宾之勋也”,张宾们的见识对石勒的王业可谓影响深远,一批青史标名的宫殿在石勒手上相继落成,建德殿、崇训殿、明堂、灵台、辟雍、桑梓苑等等设施成为后赵都城襄国华美的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一位跟石勒关系密切的著名僧人在后赵和邢台城市发展史上也如星光灿烂。他叫佛图澄,天竺人。他追随石勒来到襄国,率先建起净土寺,这也是邢台民间广为流传“先有净土寺后有邢州城”的开始。 有关佛图澄的神奇传说不但流布民间,官修的正史上也多有记载:一年都城西北的水源暴竭,城内闹起水荒,石勒请求佛图澄帮助解决,佛图澄便派弟子到泉源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顷,水大至”,一城吃水问题就此解决;佛图澄“妙通玄术”,“能役使鬼神”,又能听铃音断吉凶,后赵“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由这类极具传奇色彩的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围绕佛图澄在襄国产生的明星效应。 然而襄国这座后赵都城在石勒死后便被遗憾击中,就像我们推定祖乙死后作为商都的邢被遗憾击中一样。同样的遗憾为什么会撒向同一个地方? 襄国因石勒年号“建平”而有了建平城之称,因石勒在位仅仅15年而猝然离世亦变得短寿。石勒死后,后赵都城南迁邺城,襄国降格成为襄国郡,但城内未完成的建设并未停工,仍在进行,有名的太武殿在石虎执政时期完成,《晋书》对这座建筑做过这样的描述:“ 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綷之,下穿伏室,置卫士五百人于其中。东西七十五步,南北六十五步,皆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伎巧。”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佛祖释迦牟尼的母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至,忽然王宫里出现了祥瑞 景象: 池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如伞盖,白鸟飞落在池边。摩耶夫人在湖边 午休时,梦见一只白象来投胎,夫人遂感腹中有动,便乘车回娘家分娩。途经蓝毗尼园时,夫人因感腹内阵痛,便下车至一株茂密的婆罗 树下休憩。她刚走到树下,腹中便动了起来,此时万千世界奇光异彩,佛祖诞生了。 相传大梵天王请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并率众人把一朵花 献给佛祖。佛祖向众弟子传授正法眼藏时一言不发,只用手拈着那朵花。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只有迦叶会心一笑。佛祖便宣布将 “正法眼藏”传予摩诃迦叶。 为何传给迦叶?因为“正法眼藏”包含了佛家的一种涅槃妙心, 这种妙心是无相的,不立文字的,所以也是无言语的,其中的智慧涅 槃就在心领神会之间。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只将产小鹿的母鹿和鹿群走散了,独自生 下两只小鹿。母鹿去给小鹿找吃的,不料被猎人的捕兽工具捉住。正 当猎人要杀它时,母鹿流着泪请求让她去教会两只小鹿寻找嫩草和水 源后回来再杀她。猎人说:“不行,放你回去,你还不逃跑了。”母 鹿反复恳求说:“请相信我,如果我不回来,那不就成了说谎的坏人了?” 猎人本来已经被母鹿的爱心感动,想放它走了,但还想考验它一下,就放走了母鹿。过了没多久,母鹿果然回来了。 猎人十分感动,又见两只小鹿躲在远处掉眼泪,便对母鹿说: “你的爱心和诚实感动了我,我不杀你,你快带着你的两只小鹿走吧。”母鹿叫来两只小鹿一起谢过猎人,然后带着小鹿们回到山林之中。

人最可怕的就是贪色和贪财,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就挡住了美 色的诱惑。 阿难是有名的美男子,很多女子以前为之倾倒。一天,阿难乞食 时路过摩登伽女的住所,被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迷惑,差点恋上摩登 伽女,毁了戒体。关键时刻是佛祖即时用楞严咒的神力协助阿难猛醒。不过摩登伽女依旧追随阿难不止,佛祖只得劝摩登伽女出家修行。终于,在佛法的感化下,摩登伽女不再被情欲所困,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之后阿难不解地问佛祖,自己为何会被女人迷惑。佛祖说那是五 百年前你俩以前经历过一次偶然的相视一笑,就是那一刹那间的因缘,轮回到了今世的情欲。阿难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自己的五根清 净不清净能够轮回影响到很远,于是决心痛斩凡根,潜心修行,终于 修成了的阿难陀。 阿那律是佛祖的十大高徒之一,他是怎样证得“天眼神通”的呢? 原来,阿那律出家后十分贪睡,经常在佛祖讲经时睡觉。一天, 佛祖呵责阿那律说:“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 佛名字。”意思是说阿那律在佛祖讲经时睡觉,和海里的螺蛳蛤蚌差 不多,连佛的名字都听不见,业障太重了。 阿那律听了,非常惭愧,连续七天没有睡觉,精进用功。因为七 天没有睡觉,阿那律的双目失明了。 佛祖知道后非常感动,就教阿那律修习金刚照明三昧,阿那律便 证得了天眼通,从此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 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为了保存佛经,在慈恩寺内修建 了的大雁塔(此塔一直保存至今)。 佛界为何对大雁这样敬重呢?原来,在佛界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

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 篇一:禅宗智慧感悟 我的学习杂感 这个学期校选课,我选择了《中国禅宗智慧》这门课程。其实说实话,当初选校选课的 时候,并没有多大在意,只是随便一选,当时想学一下禅宗智慧,只是单纯的想了解一下什 么是“禅”。不过,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禅”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就在我的 身边,它也不想人们想象的那么枯燥,相反,还很有趣。通过禅宗智慧,我对禅有了更加深 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兴趣。 禅,我认为,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 独特的思维方式。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对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对 天地万物的问与答,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在我看来,在禅宗的世界里,并没有所谓的对

与错,它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有时在常人看来很矛盾的事物,在禅宗的世界里,它很平常。 这也就是我初次接触禅宗时的疑问,在禅宗看来,一切都是对的,一切又都是错的,有时甚 至所答非所问。 在课余时间,我也特意看了一下有关禅宗的书籍,了解一下禅宗。中国禅宗是由唐宋时 期无数杰出的禅师创造的。他们生活在清风翠岩下、枯藤老树间,或互斗机锋,或指天笑月, 纵情潇洒而风流。他们的出家不是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而是寻求人生智慧的途径。他们强 调自尊、自信、自立、敢于否定崇拜,敢于离经叛道,从而完成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开创了 大智大慧的中国禅宗。博大精深的禅宗,蕴涵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 智慧,至今仍不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座独特的丰碑。 一千多年以来,禅宗吸引了多少文人士大夫为之痴迷,同时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在 我看来,禅可以使人们把握自己、肯定自己、热爱人生,使我们自由、奔放、果敢、豁达,

方楠-浅评虚云禅师开悟故事

虚云禅师开悟故事及我思 韶院09汉3班方楠 百岁老人虚云禅师,是近代禅宗的泰斗,也是粤北禅师中成就最高额禅师之一。虚云和尚横空出世,十七岁初次出家,十九岁成为僧人,五十六岁得到开悟。在近代的佛教史上,一生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虚云禅师的开悟故事,历来传说奇妙。本身,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要讲虚云禅师的开悟故事,那么他的出生和出家的传奇是最不应该混略的。 说到传奇,首先,虚云禅师的出生奇。传说虚云禅师的父亲萧玉堂公年逾四十无子,他的夫人颜氏在永春州的观音寺祈子,夫妇二人夜间同梦一长须著青袍者,头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二人惊起互告,颜氏遂有娠。第二年在泉州生下了虚云禅师。据老和尚的《自述年谱》上说,他初生下来时是一个肉团,颜氏夫人骇恸,气壅而死。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开肉团,得一男婴,这就是后来的虚云和尚。 我们自小听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便是其母怀胎三年过半载方才生下的,且出生时只是一个肉团。哪吒横空出世一生传奇,成为武王伐纣的天兵良将,最后更成为传说中的天神。那么虚云和尚的出生竟有如神人哪吒这般传奇,这个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多么地难以置信。但是,我想,正因为虚云禅师是最著名的禅师,是近代禅宗的一支奇葩,才会有这样神奇的传说,也只有他这样道行高深的禅师,才配得起这样的传说。我们是否能理解成是天道轮回,到了这个历史时期,上天的旨意要诞生出这样一位划破历史长空的巨星泰斗。 其次,虚云禅师的出家经历奇巧。虚云十二岁,跟随父亲奉生母祖母灵柩回老家安葬。葬礼之中,初见三宝法物,有喜欢之心,从此渐弃举子业而嗜佛典。随之,萌发弃世出俗之愿。十七岁,曾只身欲往南岳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后来又被父亲强徙至福州,并为之娶回田、谭二氏,强禁锢同居于一室,虚云却居内而无染。久之,出尘之志益坚。十九岁,终于赋诗留别田、谭氏,再度离家出走,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师,达到了他剃度出家的愿望。出家的翌年,依鼓山的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此时,其父玉堂公仍四处找寻。 可以说虚云禅师对禅宗的信仰是与生俱来的,没有经人向导,完全出于内心最纯粹的喜爱,和因缘的巧合。十二岁初晓人事,见到三宝法物便生心欢喜,至便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因缘,一种最纯粹无瑕的信仰。而他的出家更是曲折的,一再遭受家庭的反对和束缚,却仍然矢志不渝。强与其妻同居一室,却不为之所动。足可想见,其意志之坚,信仰之强烈。 虚云禅师五十六岁时,至扬州高旻寺禅堂修行。传说在来扬州的途中曾一度遭堕江之劫。此劫难使禅师在高旻寺修行期间更能意志坚定、专心入定、万念俱息。“一夜,夜间放香时,他开目一看,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彻,隔墙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岸上树色,悉皆了见。”这是虚云禅师开悟的一个前奏,禅师在夜里专心入

经典成语故事20个 (2)

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

佛教四大经典爱情故事

佛教四大经典爱情故事 (一)前世是谁埋了你 从前有个书生, 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 未婚妻却嫁 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奄奄一息。这时, 路过一游方僧人,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从怀 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 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 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 画面切换. 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 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 间…… 书生不明所以。僧人解释道:看到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吗?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 丈夫。书生大悟,唰地从床上做起,病愈。 二)蛛儿与芝草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 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 “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 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有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 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

读《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有感一

读《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有感一 寒假又到了,还准备过年了,大家是否在每天收红包或看电视、陪长辈出去玩的同时在家静静的阅读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呢?我说我吧,在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老师推荐的《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感受颇为丰富,接下来,让我跟大家来交流交流一下吧! 首先,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受轻松、灵动。 说它轻松是因为整本书里带有一些动漫插图,用现代网络语,给我们讲述了“论语故事”、“庄子故事”、“孟子故事”和“禅宗故事”以及“周易故事”而画这些插图的漫画家却是慕容引刀,他的漫画书在我家有几本,在写这一篇文章之前我还特意去翻了几下发现他每一本漫画书都是用一只名叫“刀刀狗”来代表他在其中的形象,而且他在之前漫画书里的形象都像一个忧郁的诗人,在故事中的女主角每次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他便会出现,并“吟诗一首”让女主角自己去悟,然后让女主角突破困难,坚强面对挫折,给女主角一种朋友的感受,这也是他的一本代表作,《朋友刀刀》。《朋友刀刀》是一本治愈心灵的一本书,给人感觉忧郁,书里的每一句话都需要读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受,不是很易读;但在这本《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中,“刀刀狗”表达出的却是幽默,每一幅插画中的对话都充满了幽默,就像在讲双口相声,尤其是在“禅宗故事”里:第一百三十页的那副讲述一位僧人问兴善惟宽问路的故事,僧人和兴善惟宽一唱一和,便很容易懂这个故事的意

思,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那页。“禅宗故事”也是这一套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本,怎么喜欢我一会儿再告诉你们。所以慕容引刀这次的文笔改变也是一大看点,给他以前的读者一种天翻地覆的感受,也可以吸引更多人来看,也吸引了我。 在整本书中吸引我的不仅是慕容引刀的那一幅幅动漫插图,还有易中天的精彩演说,在整套书中,易中天运用了很多的设问句,给读者带来一种他在自问自答的感觉,也有一种像是百科全书的感觉,问完答完后,他便会使用一些相关的故事和一些古代名言来解释他的回答,而这些故事却很偏门,在一些相关的书中也没提到,所以会给读者带来新鲜感,使更多人来看,这也是这一本书与其它同类型的书的差别,让人看完一个故事又想看下一个故事;不仅如此,易中天在解释回答时还会用古代名言,尤其是在“论语故事”中运用得最多。三国的、史记的,等等意思相近的古代名言几乎都在里面,像一本“古代名言大宝典”,这更容易让人信服。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整套书的大致的感受,你的呢?接下来我就会来讲一讲我对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感受。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我在上面有提过我在这一套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禅宗故事”。 首先,这一本书在整一套书中算是最容易读的,十分适合我这种读书

佛教经典小故事(最新)

方辩为慧能塑像 一个僧人向大师行礼,自称名叫方辩,是西蜀地方的人,不久前在【南天竺国】遇见了达摩大师,嘱咐他赶快到唐朝国土来,说我传给大伽叶的正宗佛法和佛衣,现在已经传到第六代了,传人在韶州的曹溪,你可以去瞻仰礼拜。方辩远道而来,希望见一下初祖大师传下来的衣钵。慧能大师就给他看,然后问方辩主要干什么事。 方辩说:“我会塑像。”大师严肃地说:“你试着给我塑一尊像看看。”方辩一时回答不上来。过了几天,塑成了一尊慧能肖像,高七寸,惟妙惟肖。大师笑着说:“你只懂得塑像的道理,却不懂佛性。”大师用手抚摸方辩的头顶说:“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大师把袈裟送给了方辩作为酬谢。方辩把袈裟分成三截,一截披到塑成的慧能像上,一截自己保留,还有一截用棕叶包好埋在地里。并发誓说:“后世谁能得到这一块法衣,那就是我投胎再生,那时我将在这里重新修建佛殿,并做住持。” 阿德经解析:这则故事是说方辩在【南天竺国】即古印度,遇到了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告诉方辩“禅宗的衣钵已经传到了第六代了,你可以去参拜。”从这里我们去解析,方辩不仅会塑像,更是一个求法心切的修行者,得到了达摩祖师的指点来到了中国求法于慧能大师。慧能大师说"方辩不懂佛性,却懂得塑像的道理"又言“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这则故事不能以神话去解析,如果依神话解析,达摩祖师早已圆寂,又怎么能告诉方辩呢。慧能大师此说【福田】即布施塑像之功德,凡布施者皆有功德利益能享受人间天上的福田。方辩发下大愿,亦望来世能成就佛道,度化众生。 慧能作偈 有一个僧人举出卧轮禅师的一篇偈语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大师听了以后说:“这篇偈语还没有明白自己的佛性,如果照它来修行,那是给自己的佛性加上了束缚。”于是,大师也作了一篇偈语:“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译文:六祖慧能禅师看到这首偈子后说:“卧轮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如果依此修行,就要死掉了。认为‘对境心不起’是功夫好,那是错误的。我们修道是要修成活佛,绝不是修成死佛,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是什么佛?不能普度众生,又有什么用?”六组也做了一个偈子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徒弟们不解其意,于是请禅师开示,六组禅师解释说:“所谓有伎俩,就是有功夫,心有所住,就是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思想也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作用了,如果思想断了,就像一块大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凡事一念不生,同样也不行,所以我说‘对境心数起’。

高考复习之常见典故

高考复习之常见典故集锦 元日花雪: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2)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因事下殿,积雪满衣冠,回殿奏陈,武帝以为祥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花雪,即霰,亦即雪前先降下的雪珠,《诗经》中“有先集维霰”之句,《韩诗》解“霰”为“英”,英即花瓣。沈约据以解作“花雪”。宋明帝《帝图颂》“甘露降和,花雪表年”,梁简文帝《谢东宫赐裘启》“地卷朔风,庭留花雪”,均用此典。(典见《宋书·符瑞志下》)立雪程门:禅宗二祖慧可初次参见菩提达摩(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夜间适逢雨雪交加。但他从师心切,不为所动,恭候不懈。至天明,积雪已没及膝盖。菩提达摩见其求道诚笃,终于收他为弟子,授予《楞伽经》四卷。唐方干《赠江南僧》所云“继后传衣者,还需立雪中”,即咏此事。我国古代崇儒,佛家故事流传不广,另有儒者立雪故事,则为世所广传,即宋代学者杨时事。杨时被尊为龟山先生,通经史,能诗文。早年中进士后调官不赴,远从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为师。一日往谒程颐,程颐方暝目而坐,杨时与同学游酢侍立一旁。及至程觉醒,二人鹄立多时,门外积雪已一尺。谢应芳《杨龟山祠》诗,有“卓彼文靖(杨时死后谥“文靖”)公,早立程门雪”句,正指此。后遂以“立雪程门”喻尊师重道之诚。(典见《景德传灯录》、《宋史·杨时传》) 一字诗:古代文人重视诗文语句的锤炼,常常为了一句一字而反复琢磨,一再推敲。杜甫诗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所谓“呤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均极能表明诗人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晚唐诗僧齐己作《早梅》诗,前四句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暧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成后,自觉尚不满意,就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后人因称改一字而使全篇生辉者为一字师。(典见《五代史补》 笔扫千军:唐天宝十四载(755)春,杜甫曾作古风《醉歌行》,安慰落第归来的从侄杜勤“暂蹶霜蹄未为失”,并赞赏其文章和书法:“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意言其文势浩翰,章法雄浑。后因以“笔扫千军”喻书法卓绝或诗文雄键刚劲。如元无名氏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中说:“韩吏部,李翰林,他两个文施翰墨,笔扫千军。”(典见《杜工部集》 才高八斗: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以善于刻画自然景物著称,是山水诗派的创始者。曾言:“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生前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故世称陈思王。他的文学才能,为当时和后世所推重。所以谢灵运在自负的同时,又对曹植作了高度的评价。后人因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可叹》:“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又唐徐夤《献内翰杨侍郎》:“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典见《南史·谢灵运传》,《释常谈》) 夺锦才:武则天曾游洛阳龙门,下诏令众臣赋诗,先成者赏赐锦袍。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未几,宋之问诗亦成,武则天吟赏不止,以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赏与宋之问。后人因以“夺锦才”喻指才识超群之士。明高启《谢赐衣》中“惭无夺锦才”句,用典本此。(典见《隋唐嘉话》、《新唐书·宋之问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倚马可待:东晋时桓温率部北征,参军袁虎随行。袁虎因故失去桓温信任,被免去参军职。时军中需发布紧急文书,一时无人拟草,桓温宣袁虎前来,令他倚在马前立刻写出。袁虎手不辍笔,顷刻立就,共写了七张纸,洋洋洒洒,观者无不惊叹其才,连桓温也频频点头称赏。后因以“倚马可待”喻文思敏捷。如李白《与韩荆州书》:“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典见《世说新语·文学》) 七步成诗:三国时杰出诗人曹植,自幼富于才华,曾深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同母兄曹丕称帝后,挟嫌猜忌,时加迫害。曹丕曾命他于七步中作诗,不成则行大法,曹植应声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以“煮豆燃萁”为喻,指责曹丕手足相残。曹丕听后深为惭愧。后因以“煮豆燃萁”比喻兄弟相逼,又以“七步成诗”称人的文思敏捷。(典见《世说新语·文学》)汉语 八叉成诗:晚唐诗人温庭筠,词藻艳丽,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唐代科举重视诗赋律对,温庭筠每入试作赋,只须叉手(两手相拱)沉思八次,即可吟成八韵,故而人称“温八叉”。另说温庭筠应试时,从不起草,往往双手笼袖凭几,一吟即成一韵,故称为“温八吟”。后人即以“八叉”喻才思敏捷。明解缙《赠虞生》诗“文章倚马待,诗句八叉成”,即用此典。(典见《北梦琐言》、《唐摭言》、《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佛教中的动物及象征

佛教中的动物及象征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但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这也成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个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经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动物的寓意略作阐解。 龙,在佛经中,龙为守护佛法的八部之一。经中说龙族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别。龙族的首领称龙王,他们具有强大的威力,故成为佛的守护者。另外有一类“非法行龙王”,由于不顺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门及婆罗门,所以常受到热沙烧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楼罗捕食的苦恼。在诸尊龙王中,以五大龙王及八大龙王最为著称。 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的象征,常以象王来譬喻佛的举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记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无量寿经》中记载,菩萨犹如象王,因其善调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种姓的象征,如释迦牟尼佛。在《摩诃止观》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萨的无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负荷;无有烦恼杂染,因而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又因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威仪庄严的高僧大德为“法门龙象”。 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大智度论》记载,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

佛教经典故事40个

《佛教经典故事》 佛教经典故事(1):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佛教经典故事(2):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明白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必须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立刻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佛教经典故事(3):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明白,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经典故事(4): 快乐之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样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此刻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务必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职责。没有理想、信念和职责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职责,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感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感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职责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此刻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务必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感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好处;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佛教经典故事(5): 宋郊活蚁占大魁 宋朝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到了科试时,兄弟两人同时参加应考,考毕,尚未放榜,又遇见那位高僧,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以前救活数百万条生命。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潜力?僧说:不然,凡是小动物,都有生命。郊就将救蚂蚁的事实说出。僧说: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放榜

禅宗故事

禅宗故事 篇一:这是一则禅宗故事 这是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 某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开辟市场。刚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推销员甲心里凉了半截,立即向厂里发出电报:”这里没有市场,预计他们的需求量为零!”推销员乙却惊喜万分,也立即向厂里发了电报:”市场前景广阔,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开始。” 提示: 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会在甲乙两个推销员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反馈呢?这就要分析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从市场的需求看,是只看现状,还是看发展?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看,是只看一面,还是看两面?从主观认识上看,是积极地开辟还是消极地对待? 一位客人到朋友家作客,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为他的到来主

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特别是做了十分可口的红烧鲤鱼和鲜美可口的鲍鱼汤。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临别时主人盛情相让,让客人喝了一大碗鲍鱼汤,之后还嫌接待不周,于是又送上了一大碗,还十分热情地说:”再喝一碗鲜鱼汤吧!”于是客人盛情难却,勉强喝了下去,没想到主人又端来一碗,又说:”再来一碗吧!”最后客人只好婉言谢绝,心想:”以后再也不能到这里来做客了......。” 提示: 这篇寓言故事的主旨是告诫人们好事也要有分寸地去做。如果做过了火,就会走向反面。这是一种思维方法问题。立论作文时可就这方面问题联系实 篇二:禅宗故事 精彩禅宗故事 2010-11-03 08:50:48 来自: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回头是岸) 精彩禅宗故事 一、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

第二篇例子

第二章案例 相对主义诡辩论1——禅宗故事: 一书生拜见方丈,被拒。有倾,县官至,方丈出迎。事毕,书生质问方丈何故厚彼薄此。答曰:不招待即招待,招待即不招待。书生听罢,挥拳便打方丈。方丈问:何故打我?书生曰:打即不打,不打即打。 相对主义诡辩论2——《庄子》 在中国哲学中,《庄子》的相对主义最为出色。《齐物论》:“既使我与若辨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邪?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若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下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客观条件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军犬“反坦克连队” 1942年,德国法西斯为求速胜,集中兵力,向苏联发动了猖狂进攻。他们每天派出上千架次的飞机,轮番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轰炸刚一停止,成群结队的坦克,就向苏军阵地发动猛烈的冲锋。在这紧急关头,只见一条条勇猛的军犬从炸坏的楼房废墟中冲出,闪电般冲向迎面驶来的德军坦克,“轰隆隆”一声声巨响,军犬与坦克同归于尽!原来,德国为迅速攻下斯大林格勒,调集了“A”、“B”两个集团军共50个师的兵力来进攻。而当时死守这座城市的苏军,既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武器,更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坦克进行防御。在危急关头,苏军警大学校及时提供了500多条军犬——这批军犬经过严格的训练,能自带炸药,去对付敌人的坦克。朱可夫将这批军犬作为反坦克的秘密武器,组成四个反坦克军犬连,每连126条军犬。在当时,这个军犬反坦克连队,共炸毁德军坦克300多辆,约占整个斯大林格勒防御战击毁的德军坦克的1/3,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战争,斗勇斗智,是智慧和武装力量的大比拼。在这个战例中,苏军元帅朱可夫利用军犬,组成反坦克敢死队,是高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在战争中组织“敢死队”,是一种通常的做法。然而,这支敢死队由军犬去担任,的确是一种创举。既减少了我方的伤亡,又可给敌方以重创,是一个高招!虽然,是万不得已而为之。 客观条件与意识的能动作用——鱼雷击中不炸与误中自己的鱼雷 1939年9月3日,英德宣战。邱吉尔当时再次担任英国海军大臣。很有 讽刺意义的是,在他任职的当天晚上,德国潜艇就击沉了英国吨位最大、也是 最豪华的客轮“雅典娜”号。以后1个月内,德国潜艇又击沉了英国商船40余艘, 达15万多吨,这一切为他的复出蒙上了一层阴影。深感德国潜艇的严重威胁的 邱吉尔就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英国重要的海军基地斯卡帕进行视察,了解 基地防潜设施状况。他乘“纳尔逊”号战列舰察看了海湾出入口处和航道上的防 潜栅、防潜沉船和水雷等设施。当发现“纳尔逊”号战列舰出海没有驱逐舰护航时,他指示,“一艘战列舰至少要有两艘驱逐舰护送,才能驶出大海。”10月14日,德国U-47号游艇偷袭了斯卡帕海军基地,击沉了“皇家橡树”号战列舰。 邱吉尔大为震惊,不顾德国潜艇的威胁立即前往斯卡帕,研究基地防卫问题。

潭柘寺塔林的故事

塔林的故事 京西有古寺,塔林显旧蕴。前些日子,北京晚报“品读”版讲述了戒台寺32座古塔的故事,一些读者读后觉得不过瘾,想让再介绍介绍潭柘寺的塔林。想想也是,作为京西的两座古寺,潭柘寺和戒台寺均有上千年的历史,拥有浓厚的底蕴。多座古塔的背后,有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潭柘寺的古塔更多,足足有78座。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细说起来,潭柘寺的官方名称还真不少,盖因古代皇帝爱赐名。金代皇帝曾给潭柘寺改名为“大万寿寺”,而到了明代,皇帝也数次对寺院赐名,因而寺名几次更改。明宣宗曾赐名“龙泉寺”,天顺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到了清代,康熙下令重修寺院,并在1697年二游潭柘寺,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岫云”一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表达出淡泊平静的闲适之情。房山区琉璃河北岸有座道观,名为岫云观,也是在清朝改的名字,可见清室给寺庙起名时偏爱“岫云”。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宫内的太监有一部分就流落到了岫云观内。 古刹潭柘寺经历了多个朝代,曾有难以数计的僧人在此修行,并终老于此,因而在寺院附近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墓塔,从而形成塔林。 1寺内现存惟一古塔为明代所建 潭柘寺的塔林原有四处,由于年代久远,朝代更迭,当地人口增多而占用土地等原因,有三处塔林都不存在了。只有第四处塔林保存下来。 现存潭柘寺塔林占地约13500平方米,分为上塔林院和下塔林院及寺院内外的塔,共有78座古塔。潭柘寺内有一座金刚延寿塔;上塔林院周围石砌围墙,设两座院门,院内古树参天,内有清代建造的27座塔,全部为覆钵藏式砖塔;下塔林院有44座塔,为金、元、明、清四个朝代建造的塔;塔林院外有7座塔。这样算起来是79座塔,不过其中一座是民国时期所建,不能称为古塔,所以78座古塔的说法是对的。 金刚延寿塔位于潭柘寺内第四进院的东路,是白色覆钵式砖石塔,建于圆通殿与地藏殿之间。金刚延寿塔为明代越靖王朱瞻墉出资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次年九月建成,是潭柘寺内现存惟一的古塔。推断建塔的目的,一是为朱瞻墉的母亲祈福,祝母亲健康长寿;另一种可能是母亲生前使用过的遗物以及生辰八字和佛经存放在塔内,供后人瞻仰。越靖王朱瞻墉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是明仁宗朱高炽嫡三子,明朝第一代越王,但在他之后,再无越王。不过,朱瞻墉从1424年受封为越王,到1439年去世,一直未就任。他去世后,越国被撤除。 把塔建在圆通殿与地藏殿之间,这样的情况很少见,有可能是先建塔,后建的佛殿。清《日下旧闻考》记载:“明越靖王瞻墉所建延寿塔,今尚存,高五丈余。”根据笔者测量,塔高约16.8米,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式塔身、相轮和塔刹等组成。塔两边是庙宇山墙,塔前左右各有一棵古松树,松树直干云状树冠,形成一塔二树的潭柘寺一景,又名曰:“双凤舞塔”,整座白塔被松枝笼罩着,真有拜塔延寿之意。 金刚延寿塔后面墙壁上镶嵌着潭柘寺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石碑,比金刚延寿塔的建造年代要早。这块石碑立于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碑上刻着当时潭柘寺住持重玉禅师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记述在金朝皇太子完颜允恭进香的盛况。《日下旧闻考》中收录了该诗,名为《从显宗皇帝幸龙泉寺应制诗》,全文如下:“一林黄叶万山秋,銮杖参陪结胜游。怪石阑珊蹲玉虎,老松盘曲卧苍虬。俯临绝壑安禅室,迅落危崖泄瀑流。可笑红尘奔走者,几人于此暂心休。”旧籍中把完颜允恭称为显宗,实际上他并未当过皇帝。他还没熬到当皇帝的时候,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又被立为皇太孙,而他则被追谥为皇帝,庙号显宗。 2忽必烈女儿在潭柘寺出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