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

(一)严复的“信达雅”

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即“达”的目的还是“信”。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129)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三、两种理论的对比

(一)具体内容的差异

严复翻译标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语义含混,对“信、达、雅”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如果严复的“信”包含了行文风格在内,那么一个“信”字就足以统摄泰氏的三原则,“达”和“雅”就没有了比照的对象。其次,“达”普遍理解为畅达,通顺。按严复本意,由于中英文之间句法差异太大,翻译过程中必须相应采取一些灵活变通手段,用通顺流畅的语言以使原文命意显赫。而“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罗新璋,1984:136)可见,“达”和泰氏第三条原则“译文应当完全跟创作一样流畅”非常接近。另外,“雅”按照严复的原意是指雅正、古雅,用严复自己的翻译实践来验证,就是为求达而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罗新璋,1984:136)这是严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吸引特定的目标读者,以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而采用的特殊手段。而无论泰氏所说的内容忠实,表达流畅,还是手法风格的一致都并无此意。后人所说的“雅”相当于“手法风格的一致”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严复本意。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

严复的“信达雅”原本是用来描述翻译之难,并非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来的。他是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关心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问题。而泰特勒的三原则是忠实的三个层次的详细界说,从内容忠实到风格手法一致再到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步步深入、层次井然。反映出的逻辑形式清晰明了,与洗练含蓄、充满暗示的“信达雅”的重大不同。西方译论重细致分析,理性抽象及理论推演,语言表述上注重逻辑的条理性,层次性及内容上的清晰明确。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

严复的“信达雅”说,三个字简练含蓄,留给我们无限演绎、解读和扩展的空间。要想理解“信达雅”,须靠我们对先辈思想融会贯通的联想与领悟。西方译论受传统哲学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者强烈的主客体意识,如从多莱到泰特勒都强调译文应以原文为指归,突出原文的重要地位,字面上也交代得一清二楚。以“达”为例,严复的“达”和泰特勒的第三条原则“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意思大致相同,只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最为接近的原则中,最能反应出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差异,以及对原文的尊重程度的不同。严复不具体阐释“信达雅”的具体含义,不是语义疏漏,而是受我国传统思想影响,心领神会,点到为止。

从以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三原则在具体内容、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对比严复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研究中西翻译理论时,我们既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性,不可忽视别国成就,亦不可妄自菲薄。我们应在弘扬传统译论精华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译论成果,促进中国翻译理论工作的进步。

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归化

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奈达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感受应该尽可能接近于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

1)宗教文化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雪芹)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Yang Xianyi)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天”与“人”的关系则是异常敏感的。皇帝自称“天子”,要稳固统治必须“顺天应民”;揭竿而起的造反者号称要“替天行道”。“天”似乎是一切规律、法则的总称。

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

异化

毫无疑问,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因为异化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而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文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 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根据他的定义,《翻译研究词典》把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

的翻译。同样,我们从《红楼梦》中选出一些例子予以说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

两个注解.紧随其后:

1.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Yang)

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Hawkes) 林黛玉的聪明和美貌在比干和西施的映衬下呼之欲出。两位大师均采用了异化翻译,前者还附加了两个注解来确保英语读者准确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持归化论者认为归化翻译的长处在于:

一,不会将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读者;

二,不会因为文化冲突带来误解;

三,不会对读者的智力水平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尽量将原语文化接近目的语读者的世界。

而持异化论者认为异化的优点在于:

一,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的初衷,同时也是翻译的目的。

二,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原语文化会丰富后者的表达方式。

三,译者应该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足以理解异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归化异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矛盾的统一,而非绝对的对立。它们所映射的“不仅仅是语言或语言中所含文化的单纯转化问题”。(葛校琴:2003,5)因此,非此即彼的争论显得多少有些乏味。

翻译学导论严复

Preliminary Study of Yan Fu’s Main Translation Thought Abstrac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are Yan Fu’s main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means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ansmit the meanings or thoughts from the originals during translating. Expressiveness demands that the version must be clear and flowing without any grammatical mistakes or confused logic and sense. Elegance is also a standard of Y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Translating is not to copy information from the original, but a creative project. “The criteria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summarized the scattered translation views in theory, brought up a standard for the later translation theory specific and practical, and promote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up to a new stage”(贺显斌,2002). Key words: Translation; 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 Introduction Yan Fu, the great translator, educationist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was born in Fujian province. In 1886, he passed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Mawei Ships and Military School by high score. After graduation, he received a practical training in a naval vessel. In 1877, as a member of the navy, he went to the British Imperial Navy School for study. During those times, he studie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esides, he gave his mind to western philosophy, sociology and politics. Later, he has made a survey of the justice process in British court, and then compared with that in China. After he retuned, he served the post of the coach in Mawei Ships and Military School. Except the political and academic articles, most of Yan Fu’s works are about translation. His contributions to translation include two aspect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ory,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is that he brought up “faithfulness, expressi veness and elegance”(严复,1986), which summarized the scattered translation views in theory, brought up a standard for the later translation theory specifically and practically, and promote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up to a new stage. II. The Core of Y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Since Yan Fu brought up the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t became the condens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focus of modern translation study. Some people regarded them as principles, some considered them were theories, and some thought they were standards. Each famous people of the translation circle aired their own views, commendatory or derogatory, but no one could surpass them. Therefore, some thought that studying the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s equal to study the whol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China. Thus it can be see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nfluenced profoundly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 of China. In the different period, different people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 had different viewpoints to the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Lin Yutang brought up the standard of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 but this doesn't overstep the “Faithf 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林语堂,1937). Mentioning the standard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most scholars don’t think to deny it or discard it simply, but amend it or expound it. Some people stated the standard from the angle of linguistics: Faithfulness is the equivalents of meanings, Expressiveness is the

品牌翻译的信达雅

品牌翻译的信达雅 中国已日渐成为成熟的商业社会,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色中外品牌。由于经济全球化,许多国外品牌有了中文名字,而中国品牌也纷纷挂上了洋气的英文名字。如何翻译品牌?品牌的翻译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本文将尝试浅析这个问题。 本文讨论的品牌翻译是指品牌所有者在品牌本土化过程中首创性地译制品牌名的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翻译问题。翻译品牌的方法不外乎音译、意译、音意复合翻译和自由翻译。以下各举一例,音译,Coca Cola翻译为“可口可乐”;意译,中国彩电品牌“熊猫”译作Panda;复合翻译,Unilever译为“联合利华”,Uni 是常见的英文词根,意为联合,Lever是杠杆,“联合利华”采取了音意复合译法;自由翻译,Hewlett-Packard,英文姓氏构成的品牌名被翻成了“惠普”。此外,还有不译,国外品牌IBM、3M等无中文品牌,而许多中国品牌的英文名就是其汉语拼音。可以看出品牌翻译的方法具有随意性,那背后的指导原则又是什么呢? 品牌翻译与其它体裁的最大不同就是品牌翻译不是纯粹的翻译活动,它比一般的翻译活动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品牌的作用十分丰富,如提高辨识度、宣传产品等,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率。所以品牌翻译也应该以此为最终目标,这点区别于传统翻译的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而策略又具体体现在翻译方法上。品牌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别于其它翻译类型。 品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有着与其它体裁相同的共性,也有着独特的个性,因此用一般的翻译评价标准来评价品牌翻译,有其适用性,也有局限性。翻译评价标准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当属严复在《天演论·译通言》中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信者,忠实于原文也,达者,自然通顺也,雅者,文采之谓也。严复之后的许多学者也提出许多新见解,如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梁实秋的“宁错务顺”和鲁迅的“宁信不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纵观这些翻译主张,其实都是对“信、达、雅”的不同演绎。笔者认为品牌翻译可以用“信达雅”为准绳,但具体评价标准要有别于其它翻译体裁。 先从“信”字说起。奢侈品品牌Hermès其实是古希腊商业之神“赫尔墨斯”的名字,但该品牌显然没有沿用此译名,美国快餐品牌Subway为地铁之意,该品牌也显然没有使用地铁二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反映出达意并不是品牌翻译的必要标准。但是“信”字在品牌翻译上却常体现为声音上的接近,但品牌翻译中不完全采用单纯的音译,更多的是在音译基础上附加一些信息。这种方法在翻译专有名词时较常用,因为汉语是语素文字,每个字都有意思,所以译者喜欢在音译时附着一些其它信息,比如美国Yosemite公园就译为“优胜美地”。国际饮料品牌Coca Cola并没有翻成“扣卡扣拉”,而是“可口可乐”,体现出其企业文化和形象。所以综合而言,品牌翻译对“信”的要求并不高。 那么“达”呢?品牌一般都是简短的单词(字)或单词(字)组合,并不是成篇的文字,所以通顺便无从谈起。但“达”字可以理解为符合译语语言偏好和习惯。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任何时代,任何大师的翻译都离不开社会背景,个人经历,自身修养,因此我们在谈及严复的翻译原则时需要对他的教育经历,所处时代进行略析。 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就是严复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所谓“信”,即是忠实、准确、无误;“达”,即是达意、通顺、流畅。而对“雅”却是众说纷纭,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共识。有人将其理解为“典雅”、“高雅”;有人理解为“文采”、“雅致”;有人理解为“风格”、“韵味”。所以在具体讨论“雅”字之前,需要了解“雅”在中国古语中的含义。雅者,古正也。是正确,合乎规范的一种标准。我认为这三原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在翻译时,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能够切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主旨要点,具有可信度,当然,要语意通顺,流畅顺达,能够使读者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丰富情感,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思想的表达,这就需要一种标准,一种规范。因此,后来的翻译家们都一直遵循翻译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力图使自己的翻译符合标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严复这三原则的影响。 现今,对于翻译的准则和规范是数代人经过不断改进和学习总结出来的,但是依然沿袭了严复的“雅”的思想内涵,即在“信”、“达”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遵循着一种准则与规范,当然也会结合时代的特色,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我们在关注和研究某位思想家,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时除了要知道是否做到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流畅,也要了解翻译家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这样才能评价翻译家是否遵循一种准则与规范,翻译的作品是否是经典。

10句信达雅的英语翻译

10句信达雅的英语翻译 1.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Be sure that you have never had any regrets in your life which only lasts for a few decades. Laugh or cry as you like, and it is meaningless to oppress yourself. 2.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英语翻译 10句妙语连珠的经典翻译。 Among thousands of people, you meet those you've met.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the boundlessness of time, you happen to meet them, neither earlier nor a bit too late. 3.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Remember what should be remembered, and forget what should be forgotten.Alter what is changeable, and aept what is mutable. 4.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Apart from tears, only time could wear everything away. While feeling is being processed by time, conflicts would be

论文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Yan Fu and his translation contributions 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传西学,译西著,对近代中国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历来受到学术界各家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它却能长盛不衰,屡改不倒,这说明它是“实用的”、是“精练之至”的、是“经验之谈”、是杰出科学的翻译理论总结和宝贵的翻译理论遗产。 关键词:严复生平;信达雅;译著

Abstract: Yan Fu is a great modern enlightenment thinker in China. He raised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t plays a great role in translation work. He had introduced and translated some famous western works to china. After reading his translating works, our Chinese have changed much more in thoughts. He also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played a great role in Chinese society’s advancing. Key words: Yan Fu; biography ;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

信达雅中英文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Translation involves three requirements difficult to fulfill: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Faithfulness is difficult enough to attain but a translation that is faithful but not comprehensible is translation at all. 则达尚焉。 Comprehensibility is therefore of prime importance.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Since China’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by sea, there has been no lack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 But if you assign them any book to translate and tell them to meet these two requirements, few can do so.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The reasons for their inability are: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of the West acquired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was one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s. 译文取明深义, My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nt its profound thought. 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It does not follow the exact order of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original ideas but reorganizes and elaborates. 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However, i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text.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

严复中英文简介

严复(1853——1921):tripl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信(faithfulness):忠实准确 达(expressiveness):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Yan fu put forward this―three character guide‖in his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Huxley`s book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天演论》译例言1898)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岂钓奇哉。…… Translation has to do three difficult things:to be faithful,expressive,and elegant。It is difficult enough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and yet if a translation is not expressive,it is tantamount to having no translation.Hence expressiveness should be required too……The Book of Changes says that the first requisite of rhetoric is truthfulness. Confucius says that expressiveness is all that matters in language。He adds that if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二)有时补足一点。(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单是译文通顺,他还不满意,必须做到文字优美才罢手。这儿说的优美,不但是字面上的美,而且要有声调之美。这便是严复翻译理论的要点。 对“信达雅”内涵的阐释,各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在“雅”字上争论不休。一种说法是:“…信?是对原著内容的忠实,…达?是指译文的通顺达意,…雅?是对译文质量的要求,要求做到文雅、古雅。”有学者提出,严复是刻意求雅,以彰显他高超的古文水平和文辞造诣。然而,严复始终不承认他是单纯追求译文的“古雅”、“高雅”。严复认为,西学是“学理邃积之书”,只有用司马迁、韩愈这样高水平的文辞才相称,所以“僕之于文,非务渊雅也,务其是耳”。另一种说法是:严复是以“信”为中心,“达”服务于“信”,而…雅?的提法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打消了“信”和“达”。陈之展在《近代翻译文学》一文中说:“严复译书好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自然是他的缺点。不过他在当时要灌输一班老先生一点西洋东西,便不得不用古雅的文章来译,

翻译理论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1.1 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 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信达雅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达、雅”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的这三条标准当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要求。由于严复本人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和翻译界的巨大影响,这三条标准后来成了翻译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基本原则。 翻译标准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问题。“信达雅”是翻译标准,也是翻译的基本方法。界定明确、主次分明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符合翻译实践过程的心理特点,为翻译工作者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而也指明了正确的翻译原则和基本的翻译方法。许多具体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信”,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是指译文的科学性;这里不包括原作的风格和原文的语言修辞特色,后者属于“雅”的内容。所谓“达”,是指译文语言规范,通顺易懂;“达”是讲的译文的可读性,并不包括“雅”字要求的语言生动,文笔流畅,有音乐节奏感。总之,应该也能够把“雅”跟“信”和“达”划分开。事实上,一般的科技和社科读物的翻译只能要求“信”和“达”,只有少数有个人风格的名家学术著作才可能和需要译得“雅”;而“信”对科学读物尤其重要。但文学作品的翻译,“雅”字的要求绝不能少,可以说“雅”是文学作品翻译的生命和灵魂。许多大师都十分重视文学翻译中的“雅”字要求。 “信”、“达”、“雅”三位一体,联系密切。绝不可脱离“信”去求“达”和“雅”,更不能脱离“信”和“达”去求“雅”。只有在“信”的前提下和“达”的基础上求“雅”;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了。虽然具体做法可因文体而异,但这条大原则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适用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要首先讲究“信”。对于作品的人物性格,语言特征,活动环境,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事态演变,风俗民情,历史典故,人名地名,作家的风格和感情倾向,作品牵涉的各种知识,总之,整个作品的内容和全部细节都需要准确、通顺、流畅地译出来,整个作品才能达到“信”、“达”、“雅”三者的统一。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这是最简单的,却又常容易被人忽略的道理。

著名翻译家严复

著名翻译家: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Henry 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正式出版。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Adam Smith,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肄言》(H. Spenser,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J. Stuart Mill,On Liberty)、《穆勒名学》(J. Stuart Mill,System of Logic)、甄克斯的《社会通诠》(E.Jenks,History of Politics)、孟德斯鸠的《法意》(C.D.S Montesquien,Spirit of Law)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W.S Jevons,Logic)等西方名著,

达160多万字。 严复被尊为中国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林”。“严林”即严复和林纾。严复是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他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同时兼备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在理论方面,他的最大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三字简直成了中国翻译理论史上言开必谈的金科玉律。严复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 ,时有所颠倒附益……。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法”:《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取便发挥”),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 一、“信达雅”三字的由来 严复是我国清末著名翻译家,少年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早年赴国外的实地考察,为后来从事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天演论》序言中,严复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他这样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称,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所谓“信达雅”,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忠于原文(信),意思表达准确流畅(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信达雅”是个完整的原则体系,是严复在自身的翻译经验中提出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信达雅”原则的分析 “信达雅”原则是严复结合了古代佛经翻译基础同自身的翻译实践提出的,将这三字分开来分析,包含两点主要内容:1对原文的忠实。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翻译家推崇的首要原则,严复的信表达的就是忠实的意思,“信”强调原文内容的传递,倡导在翻译中达到sense of sense,严复指出在翻译时,译者要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然后方可下笔,可见他对忠实的重视。 2译文表达的流畅与可接受性。严复用“达,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雅”尤其体现了严复重视读者的思想。在其《天演论。译立言》中写到:“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三、“信雅达”的历史局限性 鉴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严复的三字原则又有它的历史局限性。首先,当时的翻译并不是单纯的翻译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这就导致了严复提出的“信”不够全面,他的信仅是意义不悖与原文,对原文语体等没加以考虑,他的翻译更多的是一种变异和编译。其次,严复对“达”和“雅”的理解存在着不足,他认为:“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进世礼俗文字,则求达雅。”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严复的忽视了语言的发展性,没有考虑到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逐渐丰富的,而造成这种片面思想的严重原因就是严复考虑读者面狭窄,仅仅是中国当时的官僚士绅阶层,严复的“达”和“雅”仅是针对他们而言。另一方面,他的“信”同“雅”完全脱离了关系,“雅”既不受“信”的制约,也不为“信”服务,而完全是为“达”服务的,

严复“信达雅”在文件翻译中的运用

严复“信达雅”在文件翻译中的运用 【摘要】自从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个标准就在中国的翻译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详细的分析严复所提出的理论和文件翻译的特点,最终得出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此理论运用到文件翻译中去。 【关键词】“信达雅”;严复;文件翻译 Abstract:Since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Xin Da Ya”was introduced by Yan Fu,it has become quite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In this study,through analyzing the Yan Fu’s theory and document translation in detail,how the theory better applied to the document translation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Xin Da Ya”;Yan Fu;Document Translation Yan Fu is one of the famous translato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In the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Evolution and Ethics,he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things difficult to achieve in translation:Xin (faithfulness),Da (expressiveness),Ya (elegance).”Then can we apply this theory in the document

略谈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略谈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英本07-5 马丽 摘要 国内学界提到严复的翻译圭臬「信达雅」时,常常会与苏格兰的泰特勒在《翻译原理论》中所揭橥的「三条翻译通律」相提;不过,多半都说严氏「信达雅」观念之形成是受到泰特勒氏之影响。而这类「影响」论述,又常流于历史性的巧合或自传式的主观判断,或表象上的模拟,较缺乏就两者间对翻译的本质性认知的客观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 (一)严复的“信达雅” 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即“达”的目的还是“信”。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王宏印,2003:103)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129)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在国内对严复(1854-1921) 的翻译观之研究可说是个老议题。但诚如山间行草在<文学上最

【语文教学语言须追求“信达雅”】信达雅翻译例子

【语文教学语言须追求“信达雅”】信达雅翻译例子 我们发现,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有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流于粗陋、稚嫩、平庸。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停留于知识传授,语言表达存在欠缺,难有教学语言的审美情趣。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标准,可以“拿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的自我要求。 信,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语言发音要准、要润,语言表达要科学、准确。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做到发音纯正,口齿清晰,吐词分明,避免方言、土语的出现。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可以使教学语言凝练,减少赘语。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可以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有机结合,使之既生动活泼,又严谨周密,兼采二者之长。 教师语言的科学性就是要能够准确、简练地表达教学内容。准确,就是要遣词得当、语意清晰、符合逻辑、观点明确,要注意用语专业。鲜明,是指用语要饱含真情实感,爱恨褒贬泾渭分明。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课堂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达,就是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要通达,言辞达意,要能够将教学 内容经由自己的理解、阐述,使学生领悟并掌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到位,那么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思想情感,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思想都需要表达清晰,所有的感受都需要流露透彻,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老师的语言表达到了这种境界,那么阐释问题就会明晰可感,启发提问就会理性深入,课堂讲解就会既科学而又引人入胜。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教师都应该一语中的,让学生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 雅,就是语言表达力求优美,使学生有审美体验。进而促发学 生语言表达的高层次追求。雅,是艺术,需要技巧。 1、要有形象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要具有形象美, 要能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转为趣味。就像郁达夫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中,用“黑女脸上的脂粉”来形容清早晨霜的白色,直观而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语言的形象美创造意境美,给学生以知识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