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肝转移机制研究进展_李博

乳腺癌肝转移机制研究进展_李博
乳腺癌肝转移机制研究进展_李博

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6 14:20:3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c4714177.html,/kcms/detail/23.1212.R.20170116.1420.020.html

乳腺癌肝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李博 综述 陈雪松 审校

【摘要】肝脏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乳腺癌肝转移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涉及乳腺癌细胞和肝脏微环境中等多种因素。在本文

中,我们综述了与乳腺癌肝转移相关的分子(包括连接蛋白类、蛋白

激酶类、miRNAs)、信号传导通路(包括CXCL12-CXCR4轴、Wnt/β-

catenin信号通路、AF1q / TCF7 / CD44调节轴、层黏连蛋白受体/

Akt / ERK信号通路、 瘦素/ERK/IL-8信号通路)以及肝脏微环境

中的影响因素(包括缺氧诱导因子、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脂肪基质

干细胞、金属蛋白酶、选择性配体、炎性细胞免疫浸润)。

【关键词】乳腺癌;肝转移;微环境

【中文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Mechanisms involved in 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LI Bo, CHEN Xuesong, Department of breast Oncology, Tumo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China

【Abstract】Liver is the common metastatic site of breast cancer. The process of liver metastasis consists of multiple steps and involves various factors from breast

cancer cells and the liver micro-environment. In this review, we reviewed the

molecular(Including the connection of proteins, protein kinases, miRNAs),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Including CXCL12-CXCR4 axis, Wnt/beta -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AF1q / TCF7 / CD44 regulatory axis, laminin receptor/Akt / ERK signaling

pathway, leptin / ERK / IL-8 signaling pathway)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Including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 tumor-associated fibroblasts, adipose tissue matrix ste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001); 黑龙江省科技厅项目(LC201438)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内科(哈尔滨 150081)

作者简介:李博,男, (1990-),硕士研究生,从事乳腺肿瘤的研究。

通讯作者:陈雪松,E-mail:cxs1978@https://www.360docs.net/doc/fc4714177.html,

cells, metalloproteinases, selective ligands,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liver micro-environment in breast cancer.

【Key words】 Breast cancer;Liver metastasis;Micro-environment

乳腺癌是发展中国家女性患者癌症相关性死亡主要的原因[1]。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乳腺癌患者伴有远处脏器转移,肝脏是乳腺癌继肺、骨之后第3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乳腺癌肝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2]: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细胞黏附分子;紧密连接蛋白;与肝微环境相关因素。

然而,乳腺癌肝转移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将对乳腺癌肝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机制做一综述。

1 影响乳腺癌肝转移的相关分子

1.1 连接蛋白类与乳腺癌肝转移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与乳腺癌肝转移的关系密切。Claudin-2在乳腺癌中是一个独立的负性预后因子并且提示早期肝转移[3]。T-abariès等[4]研究表明,淋巴细胞可调节Claudin-2表达并可成为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靶点[5],Claudin-2主要经衔接整合蛋白复合体介导引起乳腺癌肝转移[4,6]。使用pan SFK抑制剂抑制Src家族激酶(Src Family Kinase,SFK)信号通路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中Claud in-2表达,增强乳腺癌肝转移[4]。然而,个别SFK的抑制会下调Cl audin-2的表达,例如,Lyn选择性激酶抑制剂,巴非替尼(INNO-4

06),通过降低Claudin-2表达抑制乳腺癌肝转移。

此外,跨膜接头蛋白DAP12参与乳腺癌肝转移过程。跨膜接头蛋白DAP12信号转导激活的受体包括:人类信号调节蛋白、DAP12相关凝集素、髓样细胞表达的触发受体、自然杀伤细胞、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Shabo等[7]通过研究乳腺癌细胞中DAP12的表达与其他巨噬细胞和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发现,DAP12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差,具有较高的肝、骨转移复发率以及较短生存期。因此,在乳腺癌细胞中巨噬细胞促进转移过程,DAP12高表达可能促进肝脏转移。

肿瘤相关成纤维蛋白在乳腺癌不同转移部位具有差异性。Kim[8]等通过观察肝转移灶中肿瘤相关成纤维蛋白表达谱发现,在细胞外基质中,S100钙结合蛋白A4(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4,S10 0A4)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latelet—derived growt 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的表达显著降低;然而,在纤维间质中,S100A4蛋白,PDGFRα,和PDGFRβ的表达明显升高。我们推测,肿瘤相关成纤维蛋白参与肝脏微环境改变,影响乳腺癌肝转移。

1.2 蛋白激酶类与乳腺癌肝转移

肿瘤细胞迁移是肿瘤细胞的传播和转移的一个关键过程。van Roosmalen等[9]通过siRNA筛选近1500个基因编码激酶/磷酸酶和黏附迁移相关蛋白,发现有8种与乳腺癌患者转移生存率相关的蛋白,其中整合素β3结合蛋白(ITGB3BP),蛋白激酶MAP3K8,中心

体相关激酶(NEK2),和SHC-转化蛋白1(SHC1)是最具有预测性的。剪切因子激酶丝氨酸-精氨酸蛋白激酶(Serine Arginine Protein Kinase-1,SRPK1)与乳腺癌预后相关,在乳腺肿瘤转移的2个独立的小鼠模型中,SRPK1基因敲除抑制乳腺癌转移至远处器官,包括肺、肝、脾。因此,SRPK1有可能作为药物靶点限制乳腺癌转移。

原发性乳腺癌细胞具有广泛的代谢异质性,这取决于他们的转移部位[10]。肝转移性乳腺癌细胞与骨或肺转移细胞相比,表现出独特的代谢程序,其特征是由葡萄糖衍生的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并随之减少在线粒体中的代谢。较正常细胞相比,在肝转移细胞中HIF-1的表达上调,导致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kinase-I, PDK1)的活性增加。通过下调HIF-1α可逆转肝转移细胞糖酵解,抑制PDK1活性可抑制肝转移细胞增殖活动。总之,PDK1是乳腺癌转移的一个关键的调节者。

在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中,肿瘤细胞可以形成具有侵袭特性的伪足,通过产生和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降解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Endres[11]等在MDA-MB-231乳腺癌细胞中发,当肌动蛋白支架蛋白(LIM and SH3 domain pro tein,LASP1)降低时会使MMP-1、MMP-3、MMP-9下调表达。在荧光素酶试验中,当LASP1敲除后转录因子活化蛋白-1(activatorp-ro tein,AP-1)转录活性降低。因此,LASP1可能通过调节AP-1的表达影响MMP的转录和分泌,使肝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从而改变了肝脏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1.3 miRNAs与乳腺癌肝转移

微小非编码RNA(miRNAs)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miR-23a,miR-24-2和miR-27a基因组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中相较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或乳腺正常组织表达更高[12]。 miR-23a, miR-24-2和miR-27a基因组通过活化Sprouty2(SPRY2),激活p44/42 MAPK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肝转移。表皮生长因子诱导转录因子c-Myc表达,从而促进mi-R-23a,miR-24-2和miR-27a的成熟表达,随后抑制Sprouty2(SPRY 2)表达,激活p44/42 MAPK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因此,可以对miR-23a,miR-24-2和miR-27a基因组进行基因检测,为乳腺癌的诊断或治疗提供帮助。

2 影响乳腺癌肝转移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

2.1 CXCL12-CXCR4轴

CXCR4及其配体CXCL12可促进细胞增殖与肿瘤侵袭。肿瘤细胞中CXCR4以及肿瘤转移靶器官(肺、肝、骨)中配体CXCL12的高水平表达,使肿瘤细胞通过CXCL12-CXCR4轴定向迁移到靶器官[13,14]。Sun等[15]在表达CXCR4的MDA-MB-231细胞中成功转染CXCL12,研究发现细胞增殖能力减弱,侵袭能力和凋亡均增加,进一步说明CXCL1 2-CXCR4轴与乳腺癌转移密切相关。

2.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β-catenin是Wn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Wnt信号通路通过激活β-catenin,最终导致Snail表达上调和E-cadherin表达下调,

进而促进EMT的发生。β-catenin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子。Wnt/β-catenin的通路可通过上调相关靶基因(MMP、VEGFR、CD44、CD146等)或下调Cadherin的活性,促进乳腺癌的侵袭转移。Bleckmann等[16]回顾性研究发现Wnt/β-catenin 信号与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2.3 AF1q / TCF7 / CD44调节轴

AF1q是MLL融合部分,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t(1;11)(Q21;q23)染色体异常的决定部分。AF1q功能尚未完全清楚,但AF1q表达上调与多种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Park等人[17]研究发现在Wnt信号通路中AF1q特异结合T细胞因子-7(t-cell-factor-7,TCF7)导致CD44以及TCF7 / LEF1下游多个靶点的转录激活。此外,增强AF1q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转移灶形成以及化疗耐药。在异种移植模型,AF1q在乳腺癌细胞中的增强表达也促进了肝转移和肺转移。

2.4 层黏连蛋白受体/ Akt / ERK信号通路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在肿瘤的生长转移抑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EDF的表达在乳腺癌中明显降低,与疾病进展和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Hong等[18]通过接种稳定表达PEDF的MDA-MB-231细胞与对照组细胞的原位肿瘤模型小鼠评估乳腺癌肝脏和肺转移,研究发现,PEDF显著抑制体内和体外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PEDF通过下调纤维连接蛋白,以及通过ER K1/2、AKT信号通路降低MMP2、MMP9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迁

移和侵袭。然而,PEDF对参与乳腺癌细胞转移的EMT转化无影响。此外,PEDF通过层黏连蛋白受体介导下调纤连蛋白。这些结果首次发现PEDF通过层黏连蛋白受体/ Akt / ERK信号通路下调纤连蛋白抑制乳腺癌转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EDF在限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方面具有双重效应,发现了阻止乳腺癌进展的新途径。

2.5 瘦素/ERK/IL-8信号通路

瘦素及瘦素受体与肿瘤的发展密切相关。Cao等[19]通过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瘦素可以显著增加M2巨噬细胞中瘦素受体,刺激M2巨噬细胞中IL8表达;同时,瘦素可以大幅增加p3 8和ERK1/2磷酸化。因此,瘦素可能通过与瘦素受体的相互作用激活p38和ERK信号通路诱导M2巨噬细胞中IL-8的分泌。进一步通过划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瘦素诱导M2巨噬细胞分泌的IL-8促进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侵袭迁移。在形成乳腺癌移植瘤的裸鼠中注射瘦素可以显著增加肿瘤的体积和质量,并且加剧肝脏及其他脏器转移,在肿瘤组织中IL-8和Ki67的表达也明显升高。相反,通过耗竭小鼠巨噬细胞,并将抗IL-8的中和抗体注射入移植瘤,明显抑制瘦素介导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瘦素可能通过刺激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分泌的IL-8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 与肝脏微环境相关的因素

3.1 缺氧诱导因子

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激活靶基因的转录,多方面参与乳腺癌进展,如血管生成、代谢重组,局部组织浸

润和转移[20]。其中,一些缺氧诱导因子调控基因有助于乳腺癌肝转移[21]。Ghattass等[22]研究发现,二氮氧化喹喔啉(quinoxaline di-N-oxide,DCQ)诱导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与DNA损伤,HIF-1a的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分泌的抑制相关。在MCF-7中,HI F-1α部分通过p53的活化而抑制,伴随着HIF-1 p-mTOR蛋白减少,表明受到HIF-1α翻译干扰。在MDA-MB-231细胞中,DCQ通过蛋白酶体依赖的降解机制降低HIF-1α。在MCF-7细胞中,由DCQ引起的H IF-1α抑制阻断VEGF分泌和侵袭。DCQ在MDA-MB-231乳腺癌裸鼠移植瘤中体现抗肿瘤活性,延长动物生存时间,并减少肺和肝脏转移。

3.2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生长和转移。从转移部位提取的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促进CAF标志物表达

[21]

,如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肌腱蛋白C,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纤维特异蛋白(FSP)-1。此外,CAF的表达在肝转移灶中增高。HIF导产生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分泌蛋白,功能是通过结合两种细胞黏附分子(αVβ3整合素和CD44)促进肿瘤细胞黏附,并通过激活MSCs中的CCL5、MMPs以及CAF,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Madsen 等[23]研究表明,CAFs的激活是可逆的:慢性缺氧激活CAFs,介导肿瘤细胞侵袭。缺氧抑制脯氨酰羟化酶域蛋白2(prolyl hydroxylase domain protein 2,PHD2)的产

生,促进HIF-1α稳定表达,抑制α-SMA和骨膜蛋白表达,并降低肌球蛋白II的活性。在原发性乳腺癌模型中,PHD抑制剂DMOG治疗显著降低肺部和肝脏转移,降低成纤维细胞活性。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与肿瘤细胞共注射的PHD2耗尽同样可以防止CAF诱导转移至肺、肝。因此,逆转CAFs向不活跃的状态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3 脂肪基质干细胞

乳腺癌的发生率随着成人肥胖的发病率增高而稳步上升。Strong 等人[24]研究发现,与肥胖妇女分离的脂肪基质干细胞(adipose stromal/stem cells,ASCs)中瘦素共培养的乳腺癌细胞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转移相关基因(SERPINE1、MMP-2、IL-6)的表达,而消瘦妇女中分离的ASCs 中瘦素的shRNA未显示同样的基因诱导水平。敲除瘦素降低肿瘤体积,减少肺和肝的转移性病变的数量。因此,肥胖妇女来源的ASCs 分离的瘦素有助于肥胖妇女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以及增殖和转移。

3.4 金属蛋白酶

含凝血酶敏感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and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ADAMT-S)家族是一类整合于细胞外基质或游离于血浆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亚家族,参与凝血、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理过程,并与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密切相关。至少有19个ADAMTS家族酶成员被认为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降低ADAMTS-1的表达,可提高VEGF的水平,促进乳腺癌的转移和侵袭[25]。ADAMTS-8高表达患者

的生存率比低表达患者的生存率低。和ADAMTS-8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相反的是,ADAMTS-15在乳腺癌中表达下调使病人的预后很差,ADA-MTS-15表达越高,复发的情况就越少[26]。Kelwick等[27]发现在MD-AMB-231细胞中高表达ADAMTS-15可降低乳腺癌肝转移,这表明ADA-MTS-15有转移抑制作用,可作为乳腺癌病人无复发生存率的预测指标。

3.5 选择性配体

由癌细胞异常表达的选择性配体通过使远处器官循环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转移。这些配体包括糖类分子,如唾液酸化的Lewis X抗原(sLex抗原),依附于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Woodman N1等人[28]通过分析SLex与两种糖蛋白(BST-2和lgals3bp)的表达,发现这两种糖蛋白具有远处转移的风险和较差的生存。重要的是,SLeX 与BST-2的高表达说明ER阴性肿瘤亚组的患者显示高风险的肝、脑转移以及3倍的存活率下降。

3.6 炎性细胞免疫浸润

炎性细胞免疫浸润与肿瘤侵袭转移密切相关。Tabariès等[29]发现,T淋巴细(CD3+),髓源细胞(GR-1 +)和中性粒细胞(Ly-6G+ 或NE+)在肺和肝转移灶在大量聚集,而在骨转移病灶内明显减少。其中,骨髓来源的浸润细胞对乳腺癌肝转移的形成是必要的,但对肺和骨转移可有可无。通过Ly-6G+细胞耗竭实验显示,固有免疫浸润中粒细胞促进肝脏转移灶的形成。浸润及围绕在肝转移灶周围的CD11b +/Ly-6G+嗜中性粒细胞及抗体趋向N2表型,能够促进肿瘤的

生长和转移。因此,乳腺癌细胞的肝转移是依赖于浸润性Ly-6G+细胞与肝内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4.小结与展望

乳腺癌肝转移的过程是多步骤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在研究乳腺癌肝转移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但对于肝转移患者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相关分子和肝脏微环境在乳腺癌肝转移中的作用将为指导今后的在临床工作开启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Torre LA, Bray F, Siegel RL,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2[J]. CA Cancer J Clin,2015,65(2):87-108.

2 Ma R, Feng Y, Lin S,et al.Mechanisms involved in 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is[J].J Transl Med,2015,15(13):64.

3 Kimbung S, Kovács A, Bendahl PO,et al .Claudin-2 is an independent negative prognostic factor in breast cancer and specifically predicts early liver recurrences[J]. Mol Oncol,2014,8(1):119-128.

4 Tabariès S,Annis MG,Hsu BE,et al.Lyn modulates Claudin-2 expression

[J].

Oncotarget,2015,6(11):9476–9487.

5 Tabariès S, Dupuy F, Dong Z, et al. Claudin-2 promotes 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by facilitating tumor cell interactions with hepatocytes[J]. Mol Cell Biol, 2012, 32(15):2979-2991.

6 Tabariès S, Dong Z, Annis MG, et al . Claudin-2 is selectively enriched

in and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es through engagement of integrin complexes[J].Oncogene,2011,30(11): 1318-1328.

7 Shabo I, Olsson H, St?l O, et al . Breast cancer expression of DAP12 is associated with skeletal and liver metastases and poor survival[J]. Clin Breast Cancer,2013,13(5):371-377.

8 Kim HM, Jung WH, Koo JS. Expression of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 related proteins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J].TranslMed.2015,13(1):1-11.

9 van Roosmalen W, Le Dévédec SE, Golani O,et al.Tumor cell migration

screen identifies SRPK1 a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determinant[J]. J Clin Invest,2015,125(4):1648-1664.

10 Dupuy F, Tabariès S, Andrzejewski S,et al.PDK1-Dependent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Dictates Metastatic Potential in Breast Cancer[J].Cell Metab,2015,22(4):577-589.

11 Endres M, Kneitz S, Orth MF,et al.Regul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 in MDA-MB-231 breast cancer cells by

[J].Oncotarget.2016,7(39):64244-64259.

12 Li X, Liu X, Xu W,et al.c-MYC-regulated miR-23a/24-2/27a cluster promotes mammary carcinoma cell invasion and hepatic metastasis by targeting Sprouty2[J]. J Biol Chem,2013,288(25):18121–18133.

13 Salomonnson E, Stacer AC , Ehrlich A , et al.Imaging CXCL12- CXCR4 signaling in ovarian cancer therapy[J]. PLoS One,2013,8(1):1-10.

14 Cavallaro S. CXCR4/CXCL12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metastasis to

the brain[J]. Int J Mol Sci,2013,14(1):1713-1727.

15 Sun Y, Mao X, Fan C,et al.CXCL12-CXCR4 axis promotes the natural selec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 metastasis[J].Tumour Biol, 2014,35(8): 7765-7773.

16 Bleckmann A,Conradi LC,Menck K,et at.β-catenin-independent WNT signaling and Ki67 in contrast to the estrogen receptor status are prognostic and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in 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es[J]. Clin Exp Metastasis,2016,33(4):309-323.

17 Park J, Schlederer M, Schreiber M,et al.AF1q is a novel TCF7 co-factor which activates CD44 and promot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J].Oncotarget, 2015,6(24):20697-20710.

18 Hong H, Zhou T, Fang S,et al.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 inhibit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by down-regulating fibronectin[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4,148(1):61-72.

19 Cao H, Huang Y, Wang L,et al.Leptin promotes migration and invasion

[J].Oncotarget.2016,7(40):65441-65453.

20 Semenza GL. HIF-1 mediates metabolic responses to intratumoral hypoxia and oncogenic mutations[J].J Clin Invest,2013,123(9):3664–

3671.

21 Mi Z, Bhattacharya SD, Kim VM,et al.Osteopontin promotes CCL5-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mediated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J].

Carcinogenesis,2011,32(4):477–487.

22 Ghattass K, El-Sitt S, Zibara K,et al.The quinoxaline di-N-oxide DCQ block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in vitro and in vivo by targeting the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pathway[J].Mol Cancer,2014,24(13):12.

23 Madsen CD,Pedersen JT,Venning FA,et al.Hypoxia and loss of PHD2

inactivate stromal fibroblasts to decrease tumour stiffness and metastasis [J].EMBO Rep,2015,16(10):1394-1408.

24 Strong AL, Ohlstein JF, Biagas BA,et al. Leptin produced by obese adipose stromal/stem cells enhances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of estrogen 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ncers[J].Breast Cancer Res,2015,19(17): 112.

25 Freitas VM,do Amaral JB,Silva TA,et al.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ADAMTS-1 in human breast tumors stimulates migration and invasion [J].Mol Cancer,2013,5(12):2.

26 Choi GC,Li J,Wang Y,et al.The metalloprotease ADAMTS8 displays

is silenced in carcinomas by CpG methylation[J] .Mol Cancer Res,2014, 12(2):228-238.

27 Kelwick R, Wagstaff L, Decock J,et al. Metalloproteinase-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processes contribute to inhibi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 migrat- ion, angiogenesis and liver metastasis by 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

se with thrombospondinmotifs-15[J].Int J Cancer,2015,136(4):E14-26.

28 Woodman N, Pinder SE, Tajadura V, et al.Two E-selectin ligands,BST-2 and LGALS3BP, predict metastasis and poor survival of ER-negative breast cancer[J].Int J Oncol,2016,49(1):265-275.

29 Tabariès S, Ouellet V, Hsu BE,et al.Granulocytic immune infiltrates are essential for the efficient formation of 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es[J]. Breast Cancer Res,2015,27(17):45.

Nature Cell Biology:肥胖增加乳腺癌向肺部转移的风险

Nature Cell Biology:肥胖增加乳腺癌向肺部 转移的风险 订阅号APExBIO 肥胖与慢性、低度炎症相关,其可以破坏组织微环境的内稳态。由于肥胖与癌症之间具有相关性,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癌症生物学与遗传学项目的研究人员探讨了肥胖相关性炎症是否促进癌转移。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导致小鼠肺部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原发性肿瘤的存在使其进一步加剧。肺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以GM-CSF-和IL5依赖性方式促进乳腺癌转移至肺。重要的是,体重减轻足以逆转这种效应,并降低小鼠模型和人体中GM-CSF和IL5的血清水平。总之,在治疗癌症方面特殊考虑肥胖患者人群至关重要。相关研究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 肿瘤在包含多种细胞类型和炎性介质的复杂微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事实上,慢性 炎症可以增加癌症的风险和/或进展。因此,靶向系统性微环境的改变对于研究癌 症至关重要。 全身炎症的普遍和临床实例是肥胖症,肥胖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病理学有关。 肥胖相关的炎症是由不同脂肪库内的脂肪细胞-骨髓细胞的相互作用来驱动,导致 不同组织中免疫细胞组成的改变。因此,出现一个新的假说:肥胖相关的炎症促 进癌症进展。 有临床分析显示,肥胖与乳腺癌的转移高度相关,特别是转移到肝和肺。研究者 最感兴趣的是肺转移,发生乳腺癌肺转移的患者占很大部分,鉴于肥胖与多发性

肺部炎症之间存在显著的临床关联性,尽管肺内缺乏脂肪组织,作者仍将探讨基于哺乳动物模型肥胖相关性炎症对乳腺癌转移的影响,重点放在骨髓细胞群体中(非肥胖环境中,其在脂肪炎症和肺转移中发挥作用)。 为了研究肥胖对肺部炎症的影响,作者采用饮食诱导的肥胖(diet-induced obesity,DIO)模型:对野生型小鼠进行低脂(LF;10%kcal)或高脂(HF;60%kcal)饮食15周,随后进行免疫印迹。发现CD11b+Gr1+细胞(超多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那么肺中性粒细胞增多是否就是由于肥胖呢?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分析三个模型:DIO,ob/ob(2型糖尿病常用模型)以及肥胖抵抗的模型。发现肺部中性粒细胞的升高是由于过度的肥胖,而不是饮食营养因素。研究者将高脂饮食换成低脂饮食后发现,肥胖相关的肺部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是可逆的,其随着体重的减轻而减少。 为了验证肥胖小鼠中性粒细胞的增多和活化与增强的肺转移是否相关,作者在BL6 DIO模型上构建了乳腺癌的肺转移模型。发现,HF组中性粒细胞比LF组高,在原发性肿瘤生长期间,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在两组间有显著不同。第28天对原发性肿瘤生长早期的检测发现,带肿瘤的瘦组小鼠相比于不带肿瘤组表现出明显的肺部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而在带有肿瘤的组别中肥胖显著增强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第56天对原发性肿瘤生长晚期的检测发现,跟瘦组相比,肥胖组肺部微转移及肺部中性粒细胞增多症都有显著增强。这些数据证实肥胖增强了原发性肿瘤自发的肺转移,并且增强了肺部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乳腺癌转移肺化疗费用是多少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健康。由于乳腺癌早期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导致发现时多数已经是中晚期了。乳腺癌到了晚期病情发展较快,癌细胞很容易扩散转移,其中肺转移是比较常见的。对于乳腺癌肺转移的治疗,化疗是常用的方法,那乳腺癌转移肺化疗费用是多少呢? 首先,化疗费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主要看化疗药物,化疗药物也因方案的不同,费用相差非常大,如果是CEF方案,辅助用药不包括在内,如果是TAC、ET方案,国产和进口的是有区别的。如果用最原始的CMF方案每个疗程只需几百元。 另外,乳腺癌转移肺化疗费用也受地区,医院的影响,每个地区,医院的收费标准也是有差异的,并不是统一而定的,但是基本上相差不会很大,主要看病情,所用的药物、以及所需是疗程来决定的。 对临床肿瘤比较大,或腋下淋巴结已经有肿大的病人,医生会建议病人先用几个疗程化疗后再手术。术前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目的是让肿瘤能缩小便于手术,同时可以防止术中肿瘤细胞的扩散,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化疗短期内能控制病情发展,但是化疗缺乏选择性,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一定的损伤,会产生一些相应作用。如果在化疗期间联合扶正抗癌的中药治疗,通过抑制肿瘤、增强免疫和消除放化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不仅可以确保放化疗的顺利进行,而且可大大降低转移复发的可能性。尤其对于体质较差或者需长期连续放化疗者,中医药治疗更为重要。中医药在促进骨髓

功能、提高食欲、增加体力、改善睡眠、提高机体机能状态、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等方面都有比较好的作用,能弥补其他治疗的不足,并且不会因为治疗本身的原因而影响患者正常的身体机能,这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所在。 在临床上,出身于中医世家,袁氏中医家族的第八代传人的袁希福教授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在祖辈“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以“三联平衡疗法”为代表的新路子,针对不同癌症病人进行辩证施治,为很多癌症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寿命,使相当一部分被判死刑的晚期患者仍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期。选择乳腺癌转移肺化疗一次多少钱,这个问题小乳腺癌转移肺化疗费用是多少?通过以上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化疗虽然能杀灭癌细胞,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是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建议及时配合中医药治疗,对于不适合化疗的患者也可单独采用中医药治疗,中医药采用天然的中草药,无痛苦,疗效持久稳定,费用低,治疗也比较普遍。

乳腺癌肝转移怎么办共9页

乳腺癌肝转移怎么办肝脏是乳腺癌容易转移的部位之一,它常常导致乳腺癌的治疗失败。有约60%的未治愈乳腺癌患者会出现肝转移。肝转移的途径主要有血行转移和淋巴道转移,其中以血行转移为主。在乳腺癌的血行播散中,位居首位的是肺,然后是骨,第三位便是肝。乳腺癌肝转移的临床表现和原发性肝癌很相似,转移的早期无症状,后来会逐步出现上腹部或肝区的胀痛不适,然后腹胀、黄疽、食欲减退、乏力、体重减轻、肝区剧烈疼痛、发热等。 乳腺癌患者一旦出现乳腺癌转移肝脏,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切除肿瘤病灶,术后极易复发或伴随不同程度并发症的出现给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和烦恼,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化疗治疗在乳腺癌转移肝脏治疗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在取得短期疗效的同时会损害人体大量的正常组织细胞,毒副作用较大,不利于患者后期的治疗及恢复。中药能够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所以中西医结合比单一治疗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药可以弥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不足,既能巩固放疗、化疗的效果,又能消除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切断癌细胞的复制功能,也就是切断癌细胞重要的分裂方式——微管蛋白合成,使细胞体积逐渐缩小,在血管内形成稳定的抗癌细胞,从而提高人体的代谢功能,即:通过抑制癌细胞的呼吸,使癌细胞缺血、缺氧,不再裂变,从而达到治愈癌症的目的。 中药治疗的优势在于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能够根据肿瘤的形成原因,

从根本上抑制消除肿瘤,并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体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痛苦小,效果好。可用于肿瘤治疗的中药有:人参皂苷rh2等,在抑制癌细胞,控制肿瘤上有很好的疗效。中医中药辅助治疗,能有效促进康复,并预防疾病的复发及转移。临床实践证实中药人参提取物人参皂苷Rh2(护命素)可以通过使癌细胞逆转成正常细胞的分化作用、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免疫调节作用和修复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损伤四大机制来达到抗肿瘤功效,并有效防止癌复发转移。同时中药人参皂苷Rh2联合放化疗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人参皂苷Rh2是从人参中分离得到的原人参二醇型低糖链皂苷单体。它是生晒参加工红参时,由于某些原人参二醇组人参皂苷受热分解产生的次皂苷。 人参皂苷Rh2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诱导癌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增强抗癌药的药效;诱导癌细胞分化并抑制癌细胞生长;还具有拮抗致癌剂起化学防癌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以补充手术、放疗、化疗的不足和防止毒副作用的发生。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呈现多部位、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 人参中的“黄金”成分——人参皂苷Rh2,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功效,对传统化疗有增效作用,可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经一定的临床研究与实践,被视为当今最具潜力的天然抗癌食物。 研究证明:长期服用人参皂苷Rh2(护命素)可以增加抵抗力,缩小

乳腺癌骨转移的症状是什么

乳腺癌骨转移的症状是什么? 乳腺癌骨转移的症状是什么?乳腺癌骨转移是很多患者都会遇到的情况,并且它的骨转移的症状是不明显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乳腺癌骨转移的症状是什么吧。 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有乳腺癌骨转移现象发生的大约有四分之三,而转移部位多发在肋骨、胸骨、胸椎及腰椎等部位,而四肢远端手足掌跖骨及指趾骨,肘部和膝部骨转移就甚少见。 骨转移对生命的威胁不大,但是当癌细胞转移到骨骼后,在骨骼局部生长,会造成骨破坏;如果肿瘤侵犯骨膜可能会形成病理性骨折,产生剧烈的疼痛症状;脊椎转移时癌肿可突入髓腔或形成病理性压缩性骨折,最终压迫脊髓造成截瘫。 那么乳腺癌骨转移症状是什么呢?乳腺癌骨转移在X线片上,以溶骨型破坏为主,少数可以是成骨型,转移灶的表现是骨密度增高,以颅骨和肋骨最为多见。在临床上主要为在病变区出现疼痛的现象,而且疼痛程度不一,轻者钝痛,重者剧痛。初期的疼痛在卧床休息后能得到缓解,但是随着转移灶的增大,疼痛则表现为持续性。在疼痛出现的几个月以后,乳腺癌患者会出现骨质破坏的现象,也会有10%左右的患者在骨转移后还可能引发病理性骨折。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 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严格无瘤操作技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点。 1.重视无瘤技术治疗乳腺癌 手术中器械护士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对无瘤术应有足够的认识,对污染区的器械应严格掌握,时刻提醒和监督术者不污染无瘤区,及时更换器械和敷料,不应污染器械台面及备用物品。 2. 保乳的乳腺癌根治术的具体方法 虽然保乳的乳腺癌根治术的手术范围较乳腺癌根治术明显缩小,若做不到术中无瘤技术操作必将导致癌细胞的种植转移,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所

乳腺癌骨转移97例临床特点分析解析

乳腺癌属于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统计资料表明,我国65 %~75 %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最终会发生骨转移。发生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会出现病理性骨折及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生命质量。因此,深入分析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措施干预骨转移发生的相关因素,降低骨转移发生率,也是临床需关注的。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460例患者资料,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初治乳腺癌,其中筛选出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证实发生骨转移的患者97例(21.09 %)。97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初诊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7±6)岁,均行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 1.2组织学分型方法 原位癌又称作非浸润性癌,指癌细胞局限在上皮基底膜生长,癌灶尚没有转移,原位癌发展较为缓慢,变成浸润癌需要几年时间。早期浸润癌是指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已突破上皮的基底膜,但浸润程度尚浅,较少有癌灶转移现象。浸润癌指癌细胞已经突破上皮基底膜限制,广泛侵犯周围组织的一种类型,浸润癌患者也很容易发生瘤灶转移[1 ]。本组460例乳腺癌患者中,原位癌84例,早期浸润癌139例,浸润癌237例。1.3骨转移诊断方法 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均进行定期的复查或随访,后期观察阶段若患者出现骨损伤、骨痛等与骨相关的事件而怀疑骨转移时,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钙,血酐等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检查,并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同时通过骨扫描技术骨ECT进行初期筛查,然后再利用CT扫描、X线片进一步的诊断,并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观察早期的骨转移病灶、骨周围软组织情况。 1.4治疗方法 患者在乳腺癌手术后,根据预后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相应的辅助治疗方案。97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14例在术后未行辅助化疗,58例行CAF方案化疗,11例行TAC方案化疗,14例行CMF方案化疗,患者的化疗时间2~6个周期;针对肿瘤原发病灶直径≥5 cm,或阳性淋巴结≥4个,或阳性淋巴结1~3个伴腋窝清扫不彻底者,于乳腺癌手术6个月内进行放疗;存在内分泌治疗指征者,积极行内分泌治疗。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可能影响骨转移的因素(肿瘤大小、化疗周期、HER2、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年龄、月经、腋窝淋巴结数目等)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乳腺癌骨转移97例临床特点分析 王莉莉米彦霞郑永明吴波 030013 太原,山西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 通信作者:吴波,Email:1359219076@https://www.360docs.net/doc/fc4714177.html, DOI:10.3760/cma.j.issn.1006-9801.2016.10.015 【摘要】目的对乳腺癌骨转移临床相关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 1月收治的乳腺癌460例患者资料,筛选乳腺癌骨转移病例,分析骨转移患者的病史、原发肿瘤来源、好 发部位、转移时间等临床相关特点。结果460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骨转移97例(21.09 %)。骨转移的好 发部位以椎体、骨盆、胸骨为主,乳腺癌早期浸润癌与非浸润性癌患者无骨转移发生。乳腺癌手术后3年 内的骨转移发生率高达62.89 %(61/97)。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乳腺癌术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 体状况、腋窝淋巴结阳性数、HER2表达及术后辅助化疗等属于乳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乳 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以椎体、肋骨、骨盆、胸骨为主,以乳腺浸润性癌发生骨转移最为常见,患者发生骨转 移与术后化疗、HER2表达及病情变化有关。 【关键词】乳腺肿瘤;骨转移 Bon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97cases Wang Lili,Mi Yanxia, Zheng Yongming,Wu Bo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Shanxi Cancer Hospital,Taiyuan03001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u Bo,Email:1359219076@https://www.360docs.net/doc/fc4714177.html, ·短篇论著·万方数据

功能上调控乳腺癌的转移

论文中英文摘要 作者姓名:王艳 论文题目:LSD1是NuRD复合体的一个亚基, 功能上调控乳腺癌的转移 作者简介:王艳,女,1982年11月出生,2001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习,2006年9月师从于北京大学尚永丰教授,于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 LSD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属于以FAD为辅酶的单胺氧化酶,能够催化H3 K4me2和H3 K4me1 多肽去甲基化反应。LSD1广泛调控基因的转录,并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高度相关。LSD1与癌症之间的潜在联系目前被理解为多种肿瘤中组蛋白H3K4的甲基化水平下降和H3K9的水平上升的现象相关。虽然有少量报导说LSD1可以激活基因的转录,但是目前更普遍认为LSD1对基因转录起到抑制作用。由于H3 K4me2是公认的转录激活标志,LSD1催化其去甲基化的活性便抑制了基因的转录。迄今,LSD1在众多转录抑制复合体中被发现,如CoREST复合体, CtBP复合体和一系列HDAC复合体等等。在表观遗传治疗的大好前景下,LSD1越来越显示出了它作为一个潜在治疗靶点的优越性。 运用anti-FLAG亲和层析联合质谱的方法,我们首次报导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可以与组蛋白去乙酰化复合体NuRD相互作用。NuRD复合体是一个多亚基的复合体,包括ATP 酶部分和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酶部分,广泛参与基因转录抑制。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显示,HeLa细胞中天然存在的LSD1多出现在高出其单体110kDa很多的669-1000 kDa的组分中,且与NuRD 复合体的常见组分MTA,HDAC等大致共同洗脱。更重要的是,NuRD 复合体的洗脱谱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活性范围与LSD1的组蛋白去甲基化HDM活性范围大致重合。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的方法,我们在HeLa,MCF-7和MDA-MB-231细胞系中均证明LSD1可以与NuRD复合体所有的组分在体内相互作用,说明LSD1是NuRD复合体的一个亚基。 HDAC酶活性和HDM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NuRD复合体组分中拥有使小牛胸腺组蛋白或HeLa细胞单核小体的H3 K4me2和H3 K4me1显著下降的去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活性,且此活性可被LSD1的特异性抑制剂Pargeline抑制,也可被LSD1免疫清除实验所清除,说明LSD1是NuRD复合体的一个功能亚基,通过其H3K4去甲基化酶活性协同NuRD复合体抑制基因的转录。 GST Pull-down实验结果证明LSD1可以在体外直接与NuRD复合体亚基之一的MTA蛋白特异的相互作用,却不与其他的NuRD复合体组分直接相互作用。而进一步分段截短体的GST Pull-down实验结果证明LSD1的Tower结构域是和MTA分子的SANT结构域是介导LSD1与三个MTA分子直接相互作用的结构域。而利用重组蛋白进行的体外去甲基化实验则揭示,当纯化的LSD1单独存在时,虽可以催化组蛋白进行去甲基化反应,却无法完成对单核小体H3K4的去甲基化;而加入体外纯化的重组MTA2之后,LSD1便可以单核小体为底物使之去甲基化了,说明NuRD复合体中的MTA分子可以作为联系LSD1与染色质高级结构的桥梁。 利用先进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DNA选择和连接(ChIP-DSL)技术我们得到了LSD1/NuRD 复合体全基因组转录调控的可能的下游靶基因。这些靶基因多分布于TGF 通路,细胞连接,

乳腺癌转移到骨头的常见症状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发病隐匿,不少患者确诊的时候都是晚期,危及患者的生命,骨转移是常见的转移方式,对于乳腺癌也不例外,下面一起来看一下乳腺癌转移到骨头的常见症状。 在临床上,绝大多数的乳腺癌患者在出现骨转移的早期是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的,除非是作古同位素扫描才能够发现,骨骼的变化。但是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就会出现疼痛。转移到不同部位,疼痛的部位也不同。 如果是转移到了肋骨上就会出现胸痛。当然也有可能会引起后背疼痛。也有的患者会出现腿疼。相对于癌细胞转移到身体的其他器官上来讲,转移到骨头上,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带来直接的危害。 出现了骨转移也要及时的治疗,因为不及时治疗的话,有可能最后引起患者瘫痪,而且骨转移所带来的疼痛患者也难以忍受。需要及时治疗。乳腺癌晚期出现骨转移很难治愈,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避免其继续恶化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限。在临床上,骨转移的治疗主要是化疗为主,化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的恶化,改善症状,疼痛减轻,但是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人体的正常细胞,所以化疗通常会出现“杀敌一千自折八百”的现象,正常细胞受到损害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乏力、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下降等症状。化疗会出现反复的情况,如果大剂量的化疗,甚至会提前结束患者的生命。 乳腺癌骨转移中医药也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注重的是整体的治疗效果,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辩证论治为依据,抑制癌细胞的发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长期服用中药还可以缩小肿瘤的大小,甚至肿瘤还有消失的可能。 临床上,在诸多的中医药疗法中,汲取中医药精髓的“三联平衡疗法”受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该疗法既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又能辩证施治,还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通过天然中草药,对病人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通过上述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乳腺癌出现骨转移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但是患者也不要丧失治疗的信心,应该及时治疗,这样才能帮助患者更好治疗疾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乳腺癌转移到胸膜有多危险

乳腺癌转移到胸膜有多危险 乳腺癌转移到胸膜有多危险?乳腺癌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伴随各种转移的发生,如肝转移、骨转移、胸膜转移等各种的情况。肝转移主要是血行的转移和淋巴道的转移为主,尤其是血行转移,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其中胸膜转移少有人了解,它会使患者陷入生命的深渊吗? 1、乳腺癌胸膜转移症状:乳腺癌通过血行或局部侵犯可以发生胸膜转移,或肺转移穿溃到胸膜腔后引起胸膜转移。乳腺癌患者发生胸膜转移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咳嗽等症状,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患者可进行穿刺抽出血性胸水时可明确诊断,积极的治疗是关键。乳腺癌的诊断 2、乳腺癌的骨转移症状:也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症状,乳腺癌极易出现骨转移,过去甚至有患者主要是以病理性的骨折为乳腺癌的首发症状,临床上多发性骨转移较常见,有60%未治愈乳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乳腺癌骨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胸腰段椎骨和骨盆是乳腺癌骨转移最易发生的部位,其发生率约占64.7%和41.2%,其次为肋骨(与癌灶邻近部位多见)肤骨、股骨、颅骨,此外胸骨的转移率为最低,约为3.5%。 乳腺癌怎样治疗?我们只有进行正确的治疗手段才能解决乳腺癌疾病,但是我们现在有着怎样的治疗方法呢?想必很多人还是不太清楚,要知道,乳腺癌疾病对于女性来说伤害是极大的,因此,我们要多加了解乳腺癌疾病。 手术治疗:对于较早期的乳腺癌来说,是一种根治的方法,对于较晚期的乳腺癌则是常作为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乳腺全切术,加上腋下清扫,保留胸肌,认为是乳腺癌第一期患者、一部分第二期患者的,当代规范化治疗。 免疫治疗:多年来,人们都在探索着应用免疫学的方法来治疗乳腺癌。从理论上来看,免疫治疗最具有特异性,仅损害瘤细胞,不损害正常细胞,治疗效果为全身性,适用于治疗非局限的肿瘤。至今虽经多方尝试,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已成为了乳腺癌病程的各期积极治疗的措施。早期的病例于根治术之后给予了辅助化疗,能提高治愈率,晚期病例化疗结合其它治疗,也有缓解病情延长存活期的作用。乳腺癌对化疗比较敏感。 治疗肿瘤新突破——生物免疫疗法 目前采用了山西省肿瘤医院的生物免疫治疗具有抗癌谱广、靶向性强、显效性快等显着特点。临床显示,免疫治疗能有效的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且没有明显不良副作用。特别是对于手术后肿瘤患者清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治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膀胱卵巢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显着。临床治疗还显示生物免疫疗法在治疗胸、腹水患者时,在控制胸、腹水,杀灭胸、腹水中的癌细胞,防治癌细胞转移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是对于无法手术或对化疗不耐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也可以起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积极作用。 采取生物免疫治疗可应用于乳腺癌整个治疗过程中,在乳腺癌早期可增强患者自身抗肿瘤免疫能力,防止肿瘤术后复发转移,提高乳腺癌早期治愈率。生物免疫治疗是通过提高自身免疫细胞活性,来达到抑

乳腺癌骨转移全身疼痛怎么办

你好,袁希福教授,我母亲患有乳腺癌已有三年多了,曾做过手术及放化疗,当时治疗效果不错,但大概有五个月后母亲说身体不舒服,到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说我母亲乳腺癌已转移到骨头!现在胸腔里有腹水,平时颈椎疼痛,全身乏力。看到母亲疼痛的厉害,心如刀绞,袁教授,我求求您救救我母亲吧! 袁希福医生:您好,对于您母亲的乳腺癌骨转移疼痛是病人常表现的一种症状!若此时疼痛的厉害可以配合使用适量的止痛药,像曲马多等!对于您母亲现阶段的情况,应该结合她此时的病情进行对症治疗。西医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多采用放化疗进行抑制病情恶化,不过放化疗我们所知道的是它对病人的体质有一定的要求,身体过度虚弱的人群并不适宜。现今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药治疗已日渐成熟!建议可以尝试“三联平衡疗法”进行治疗!祝您母亲能够早日拜托病痛,能够过正常人的生活! 乳腺癌骨转移全身疼痛怎么办?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百分之七十都是伴有疼痛,乳腺癌骨转移疼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它能够严重影响到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乳腺癌骨转移的疼痛产生,中医理论认为,它是由于病邪(气滞、血瘀、痰浊、寒邪、毒热)经络、气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致使气机升降出入紊乱,最终血行不畅,淤祖经络,闭塞凝结而成结块而痛。西医在治疗上多是口服解热镇痛药物来缓解,但是此类药物对胃肠道有很强的刺激,难以缓解的时候采用中枢性的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容易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中医治疗效果很好,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后也是可以减轻疼痛症状的,而且在减轻疼痛的时候不会给患者增加新的痛苦。像现今比较普遍的三联平衡疗法等,都是比较成功的中

医疗法,如今已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病例!可作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法参考!

乳腺癌转移扩散的途径和用药指南

乳腺癌转移扩散的途径和用药指南 乳腺癌转移扩散的途径有很多,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临床上最为多见,主要转移途径有两种: ①乳腺癌病人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很高,为最常见,也是较早出现的转移部位,约占就诊病人的60%,癌细胞沿着胸大肌外侧缘的淋巴管浸入腋窝淋巴结。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原发肿瘤大小有关,肿瘤体积越大,病期越晚,腋淋巴结转移越高,转移数越多。临床上即使未扪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术后也常发现有淋巴结转移。 ②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率约占30%~50%,癌细胞向内侧浸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癌栓亦可返流引起胸膜或脊柱转移。 2、血行转移:乳腺癌细胞可直接侵入血管引起远处转移。乳腺深部组织、胸肌和胸壁的静脉汇入腋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和无名静脉,是肺转移的重要途径。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病理分级有关。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肺,其次为骨、肝、软组织、脑、肾上腺等。 ①肺转移多数表现为肺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偶为单个结节。少数病例表现为癌性淋巴管炎,临床上有明显的咳嗽、气急发绀。 ②骨转移以胸、腰椎和盆骨最多,其次为肋骨、股骨等;多数为溶骨性改变,少数为成骨性;长骨转移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时由于脊髓受压可引起截瘫,临床上有进行性加剧的疼痛。 ③肝转移早期症状不明显,超声显像及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④胸膜转移常继发于肺转移,偶亦见单纯胸膜转移者,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可为血性,有时胸水内可找到癌细胞。 ⑤脑转移在女性患者中,乳腺癌是常见的原发灶,借助CT检查可帮助诊断。 乳腺癌转移并不是无药可医,在辅助治疗中,很多患者选择了中药人参精华提取物人参皂苷RH2。人参皂苷Rh2能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乳腺癌癌、胰腺癌、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的预防复发转移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适合肿瘤患者等重症病人及年老体弱人群服用,对改善患者食欲和睡眠也很有帮助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骨转移的治疗 1.治疗目标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的主要目标: ①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②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 ③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 2.治疗方案 乳腺癌骨转移,作为复发转移乳腺癌已经是全身性疾病,可以选择的治疗手段有: 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双膦酸盐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镇痛和其他支持治疗。 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3.治疗原则 全身治疗为主,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作为复发转移乳腺癌的基本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类可以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 合理的局部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骨转移症状,手术是治疗单发骨转移病灶的积极手段; 放射治疗是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 止痛治疗也很必要。 4.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骨转移姑息治疗的有效方法。骨痛是骨转移的常见症状,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活动能力的主要原因。脊椎、股骨等负重部分骨转移并发病理性骨折的危险性约为30%.病理性骨折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放射治疗用于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的主要作用为缓解骨疼痛和减少病理性骨折的危险。放射治疗包括体外照射与放射性核素治疗两类。 体外照射是骨转移姑息治疗的常用有效方法。 体外照射的主要适应证:有症状的骨转移灶,用于缓解疼痛及恢复功能; 选择性用于负重部位骨转移的预防性放疗,如脊柱或股骨转移。 放射性核素治疗缓解全身广泛性骨转移痛有效,但是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较慢(约12周)。因此,放射性核素治疗仅考虑选择性用于全身广泛性骨转移患者。 放射治疗缓解骨痛的有效率为59%~88%。值得注意的是,放疗缓解骨痛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效,因此对于放疗显效前(约3个月内)的患者,及放疗不能完全控制疼痛的患者,仍然需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使用止痛药。 5.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方法包括骨损伤固定术、置换术和神经松解术。 固定术治疗可考虑选择性用于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预期生存时间>4周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 预防性固定术可考虑选择性用于股骨转移灶直径>2.5cm,或股骨颈骨转移,或骨皮质破坏>50%,预期生存时间>4周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 6.止痛药治疗止痛药是缓解乳腺癌骨转移疼痛的主要方法。骨转移疼痛的止痛药治疗应遵循WHO癌症治疗基本原则:首选口服及无创给药途径,按阶梯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和注意具体细节。 止痛药物包括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阿片类及辅助用药。哌替啶不宜用于癌痛治疗。 常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萘普生、塞来昔布、氯诺昔康等。

乳腺癌骨转移路径

乳腺癌骨转移路径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乳腺癌(ICD10:C50)。 2、既往有乳腺癌病史。出现骨疼痛、骨折、AKP升高或高钙血症等可疑骨转移的常规初筛。 3、乳腺癌分期>T3N1M0患者的常规检查。 4、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检查。 (二)诊断依据。 1、初筛诊断方法:骨放射性核素扫描(ECT)。 2、骨转移影像学确诊检查方法:骨X线/CT/MR。 3、骨活检:必要时可获病理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考虑癌组织ER/PR、Her- 2、年龄、月经状态以及疾病进展是否缓慢。 2、疾病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性乳腺癌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3、疾病进展迅速的复发转移病人应首选化疗。 4、Her-2过表达可考虑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 5、乳腺癌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威胁生命,而不合并内脏转移的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所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强烈化疗。 6、内分泌治疗更适合长期用药,可尽量延长用药时间以延长疾病控制时间。 *进展缓慢的复发转移乳腺癌的特点

1、原发和(或)复发转移灶肿瘤组织ER阳性和(或)PR阳性。 2、术后无病生存期较长(如术后2年以后才出现复发转移) 3、仅有软组织和骨转移或无明显症状的内脏转移(如非弥漫性肺转移和肝转移,肿瘤负荷不大,不危及生命的内脏转移) (四)治疗目的 1、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SREs)。 2、缓解疼痛。 3、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4、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 (五)可以门诊或住院治疗。 (六)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50 乳腺癌疾病编码。 2、明确有骨转移。 (七)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 功、肾功、血脂); 2.胸腹部CT、心电图; 3. 根据临床需要选做:超声心动、头颅CT或MR。 (八)治疗方案 1、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 2、双膦酸盐治疗。 3、手术治疗。

乳腺癌肝转移晚期标志性症状

乳腺癌肝转移是比较常见的乳腺癌转移病灶,多好发在乳腺癌晚期。早期的乳腺癌肝转移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待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多肝部的症状开始逐渐出现,接下来就为广大病友介绍一下乳腺癌肝转移晚期的标志性症状。 1、有黄疸、腹水、浮肿等肝转移征象,以及恶病质,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 2、中毒症状:由于肿瘤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导致病人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表现,其中尤以贫血、消瘦为著。 3、腹部包块:为瘤体或与网膜、周围组织侵润粘结的肿块,质硬,形体不规则,有的可随肠管有一定的活动度,晚期时肿瘤侵润较甚,肿块可固定。 在病情确诊后接下来首要的任务就是积极的进行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不同于早期,晚期患者体制一般比较差,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不能一味的主张消瘤,而是要在增强患者体制,提高耐受力的前提下来达到杀癌抑癌的目的,故而此时非常适合采用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癌是一种人与自然,身体内部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失衡状态,要治疗癌症,就必须改变癌状态,改变产生癌细胞的癌环境。所以中医在治疗乳腺癌肝转移时更注重患者的整体,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恢复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平衡、气血和调,达到人与自然、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从而达到杀灭癌细胞、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治疗目的。 在临床上,三联平衡疗法受到很多患者的关注,该疗法治疗乳腺癌肝转移首先注重全面性,将原发癌肿和转移癌灶的治疗同时进行,采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病变部位与经络穴位用药相结合,治疗与康复同时进行,攻毒与扶正并重,同时调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全方位、多通道,立体作战的策略,较单一的药品见效快。由于治疗效果显著,受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好评。 【治疗病例】 李瑞,女,44岁,驻马店上蔡县人,乳腺癌 2012年5月,李瑞在驻马店中心医院确诊右乳腺癌,6月15日转至省肿瘤医院进行右乳全切术,化疗2个疗程之后出现昏迷、低烧、细菌感染,抢救治疗后仍出现反复发烧,再次转院到省人民医院治疗仍出现在反复发烧,而且行走不便,需要别人搀扶。 2012年9月2日,李瑞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治疗。以袁希福“三联平衡疗法”进行中医治疗后,李瑞病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身体越来越好。11月

乳腺癌肺转移还能活多久

生存期长短的问题是最让患者及其家属关注的。而乳腺癌肺转移能活多久,最主要是受到患者是否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的影响。手术和放疗是早期乳腺癌最常选择的治疗方式,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尤其是在出现肺部转移时,这两种方式对于患者而言并没有太理想的效果。那么,乳腺癌肺转移怎么治疗活的久呢? 对于乳腺癌肺转移的治疗在临床上经常被选用的方式是化疗和中医治疗。化疗作为西医比较先进的治疗手段,能够快速控制患者体内的癌细胞,遏制癌肿继续恶变,能够起到减轻患者痛苦,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但是,化疗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在治疗中会对患者体内正常的细胞组织造成损害,引起患者免疫力低下,使患者的脏腑功能受到损害。本着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中医治疗乳腺癌肺转移不但能够从针对不同体制、不同病情发展阶段的患者辨证施治,而且在治疗中还能够对患者整体的机制进行调理,增强患者的整体抗癌能力,以达到控制病情,延长生命的目的。 乳腺癌肺转移怎么治疗活的久?中医治疗乳腺癌肺转移以著名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的“三联平衡疗法”效果较佳。该疗法能够抓住乳腺癌肺转移的病机——“虚”“瘀”“毒”,采取“扶正”“疏通”“祛毒”三大对策对患者进行重点用药,一面可以有效清除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率,改善癌灶生存环境,使治疗效果持久稳定;另一面可以恢复受损元气,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病人康复实现康复。 【患者病例】 陈林凤,女,洛阳市人,2008年7月确诊为乳腺癌转移,先后化疗,放疗8次,全身乏力,不能走路,病人思想压力增大,病情也不断恶化,后经别人介绍找到袁希福服用中药治疗,病情好转,能走路,精神状态佳。2012年9月17日她再次找袁希福巩固治疗,袁大夫告诉他再过明年再服两个月的药就算彻底康复了,病人十分高兴。2014年4月12日在袁希福抗癌明星康复大会上再次讲述了自己的康复历程! 李秀勤,乳腺癌,女,58岁,驻马店九中,2009年12月因左乳皮肤粗糙、乳头凹陷到驻马店中心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左乳腺癌随即进行手术切除,配合化疗6个疗程,放疗4周后复查发现乳腺癌细胞转移,后经乳腺癌康复病人李军介绍前来求诊袁希福,到诊时症状:乏力,面色苍白,四肢肌肉痛,左胸壁皮肤有10×10cm的红肿区,左胸皮肤发热,手术缝合口处有玉米粒大小的结节。,采用袁希福“三联平衡疗法”进行中医药调理,一个疗程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坚持服药,三个疗程后症状:行动有力,面色红润,四肢轻松无痛感,左胸皮肤发热感消失、红肿区消退殆尽,手术缝合口米粒结节减小。

乳腺癌骨转移晚期治疗疼痛症状新方案

母亲骨转移疼痛完全消退后就快两年了,在我们尝试各种方法终于成功后,我决定在这里跟病友们说一下我家的治病历程。也好为大家做一个参考。 我家在湖北武汉,母亲68岁,在2017七月母亲很不幸查出了乳腺癌晚期骨转移。母亲比较迷信,心理承受能力差,平时得个小病也得去烧香问仙走一套流程,我实在不敢和她说这个病情。无奈与医生商量隐瞒母亲病情,就说是一般的乳腺增生病,母亲的情况医生说其实 晚期放化疗手术也是没有意义,时日无多就别折腾了,开了个内分泌药说回家试试看。 难道我就这样放弃吗?就等死吗?不,我不能失去我的母亲,至少我得让她再陪我久一点吧。 眼前就只有自己想办法,因为内分泌药也不一定有作用而且还会耐药。我尝试着问一些长辈,他们介绍了蜈蚣,蝎子。。。。这些都是一些民间用的老药了。为了不让母亲知道,我把这些拿去打粉,装进胶囊。。。。连骗带哄的给母亲吃。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母亲的病情稳定并没有说那里不舒服,我不知道母亲还能活多久能撑几年,但我真希望可以一直这样下去。。 不幸的是10月份母亲的骨转移开始渐渐的疼痛起来,这是早期症状。我就安慰她说这是老人病骨头风湿痛很常见。我很清楚现在的药对骨

头没有作用了,我继续打听,能用办法都试了,没用,还是没用,还是没用。。。严重的时候母亲都在哼哼。我很难受每晚护理的时候睡觉都不敢睡,生怕一闭眼我妈就没了。 开始不怎么疼,但后来骨痛部位越来越重,不知道怎么缓解就先让母亲每天都吃一粒吗啡片。网上一查,止痛药的副作用是什么症状,肝肾昏迷,呼吸抑制,心脏骤停,呕吐,肠胃不蠕动,昏睡。。。这感觉使用这些止痛药连生命都会随之而停止。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我心情无比的急躁,打听了所有的亲朋好友依然没有消息。 救命消息是11月同事阿斌给我发了个信息,他姐夫在广东的医院工作,具体职务不详。推荐我使用地柴头根试试看,他那中医科用着治疗效果好。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南下广东,交清了治疗费用并感恩着这位西医朋友,千多万谢把地柴头根带了回家。 我记得医生交代开始让母亲先试着用,然后每天加量。我一直不敢问母亲地柴头根有没有作用,很害怕她说没用,因为这可能是最后的希望了。直到第九天,母亲跟我说:好像我现在不吃止痛药也不怎么疼痛了哦,还有那么一点点的痹的感觉。明天可以不吃药了吧? 这怎么行,您的病还没好呢。风湿病容易反复再吃几个月巩固一下吧。母亲开心的说:我是说不吃止痛药呀!树根这么好当然得继续用啦~ 好~好~以后都不用吃什么止痛药了。

乳腺癌的远处转移诊断详述

乳腺癌的远处转移诊断详述 *导读:乳腺癌的远处转移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乳腺癌局部复发是远处转移的标志。绝经期前、淋巴结阴性患者如果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或无血管浸润,其局部复发率(伴或不 伴远处转移)低,10年复发率为8%。如果肿瘤大于2厘米或有血管浸润,局部复发率显著增高到19%,绝经后妇女的相应复发率为16%。 研究提示,肿瘤大小和血管浸润可成为区分患者复发危险的指标,由于局部复发危险接近20%,这部分患者应该接受术后辅助放疗。对于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无论绝经前后,淋巴结数目和组织学分级都是局部复发的预测因素。研究人员认为,这强调了对切除标本进行准确病理学检测的重要性,因为肿瘤大小和血管浸润能提供额外的预后信息。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绝经前后患者的 10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5%和34%。 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指侵犯的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的现象。 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然后是依次到距离较远者,当肿瘤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部分患者,也可行

短路绕过途径中的淋巴结直接向较远的淋巴结转移。临床上称这种转移的方式为跳跃性的转移。这些特点增加了肿瘤转移的复杂性,使临床上出现了一些难以寻觅到原发病灶的淋巴结转移癌。肝脏是各种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的脏器,为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之一。肝转移指非肝内的原发肿瘤可经血行或淋巴途径转移到了肝脏。常见的肝转移肿瘤多来自消化道、肺、胰腺、肾及乳腺等部位。 肺部转移一般指恶性肿瘤发生恶化,转移到肺部。肺是全身血流的必经之地,其丰富的毛细血管床是一高效过滤器,成为各种恶 性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死于恶性肿瘤者20~54%有肺转移,15%肺部是唯一的转移部位。肺转移瘤的发生,一般认为是肿瘤细胞 停留在肺的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的分叉部位,黏附在毛细血管的内 皮形成凝块,并穿过管壁进入血管外的结缔组织内,然后细胞增生,成为小的瘤体,形成转移性肿瘤。 骨转移是某些原发病经血行转移。乳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症。乳腺癌是女性乳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亦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患者在预后期间千万不可忽视复发的可能性风险,一定要提高意识,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后使用药物弗隆进行内 分泌治疗5年,可降低复发风险,尤其是降低远处转移风险,从而 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所以,正确有效的内分泌治疗降低了乳腺

乳癌为什么好发肺转移

乳癌为什么好发肺转移 *导读:乳腺癌发生肺转移的几率居各种癌症之首。而肺脏 则是癌症转移的好发部位。研究统计1000例尸检资料,发生肺 转移的原发癌依次为乳腺癌、肺癌、大肠癌、肾癌等。…… 2001年10月,46岁的杨女士发现左侧乳房外上方出现肿块,经医院相关检查,诊断为左乳腺癌,于同年12月接受了乳癌根 治术,病理类型属“浸润性导管癌”;同侧腋窝淋巴结6/12转移;雌激素受体(ER)检测结果“阳性”。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和多个疗 程的化疗,并服用“三苯氧胺”进行内分泌治疗。可在一年半以后的2003年5月常规复查时,却发现双侧肺部有多个结节状块影,最大的约6×4×3厘米,还伴有胸腔积液(胸水)。诊断为乳腺癌术后肺转移。当即补行化疗。2个疗程后,出现严重脱发、体弱、白细胞下降等毒副反应。于是从2003年10月起,加用了中西医结合冲击疗法,继续加强全身性药物治疗。这样进行3个月,病情得到控制,胸水减少。6个月后复查,双肺结节状块影明显缩小,胸水消失。治疗1年后复查,双肺块影全消。其后继续间断、减量用药坚持巩固治疗,终获康复。2005年3月,杨 女士被评为“抗癌勇士”。2006年5月随访,情况良好,无病生存。 乳腺癌发生肺转移的几率居各种癌症之首。而肺脏则是癌症转移的好发部位。这是因为肺是人体大循环系统的“第一滤过器”。

肺循环有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血管分布;且肺动脉的凝固纤溶活性较高;因此,很容易发生肺转移癌。据统计,50%以上的实体癌症未确诊前已有亚临床转移。尸检证明,癌症肺转移的发生率为40%~50%。有研究统计1000例尸检资料,发生肺转移的原发癌依次为乳腺癌、肺癌、大肠癌、肾癌等。因此,本文报告的杨女士,实属“乳腺癌好发肺转移”的典型例证。 为了防止肺转移的发生,当今对乳腺癌多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因为即使是范围广泛的根治手术,也只能切除乳腺局部病灶和邻近区域的转移淋巴结;对已经脱离原发灶循环到远处的隐匿癌灶则无法切除到。这些远处隐匿灶就成为日后发展成转移癌的“活根”。手术辅以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中西医药结合等综合治疗的目的,就是力争控制和消灭这些“活根”,避免复发与转移。 为了及时发现转移征象,乳腺癌患者一定要长期坚持定期复查。平时要注意身体的任何不适,特别关注肺部呼吸系统的“蛛丝马迹”。如发现丝毫异常,即应行有关检查。如能及时较早地发现转移征象,通过合理治疗,疗效还是很好的。 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京广沪等城市,乳腺癌已成为对女性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占女性肿瘤的第一位。专家表示:乳腺癌已成为现代女性的“头号杀手”;压力大、抽烟喝酒、晚睡晚起、缺乏足够运动、使用含雌激素的补品化妆品、晚育以及生育后不哺乳等因素,让职业女性(如教师、白领、企业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