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推动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创新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推动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创新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推动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创新

“创先争优,迎接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推动社区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化创新——兰州市安宁区培黎街道党工委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创新探索

王彦群

中共兰州市安宁区培黎街道工作委员会

兰州市安宁区培黎街道办事处

[内容摘要]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培黎街道党工委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要求,在辖区甘铝社区试点开展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化创新。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理念。树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流动党员管理的理念;树立保障党员权利的流动党员管理理念;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流动党员管理理念。二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载体。建立“网络之馆”,开辟流动党员信息化通道建立“网络之家”,加强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建立“网络之园”,为流动党员提供人性化服务。三是以制度化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机制。创建流动党员信息库,建立社区流动党员台帐;健全规章制度,确保流动党员管理有方;建立党员联络员制度,发挥流动党员自我管理的作用;完善

服务机制,实行亲情化服务;拓展激励机制,形成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创新活动机制,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

[关键词] 社区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化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推动社区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化创新——兰州市安宁区培黎街道党工委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创新探索

城市社区流动党员主要包括一些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民营企业中的人员、个体经营户等,这些人都属于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范围。社区流动党员是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他们的工作场所、住所、经济收入大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为此,兰州市安宁区培黎街道党工委以创先争优活动契机,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要求,在辖区甘铝社区试点开展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化创新,探索“支部建在网络上”,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机网络等现代信息载体创新基层流动党员管理模式,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来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和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实体向“虚拟”的新突破。对城市社区流动党员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实行了有效的教育管理。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理念

党员管理是党组织按照党章以及党内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党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党员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的过程。流动党员管理对党组织来说不仅仅要监督党员履行好义务,还应当保障党员权利能够正确行使;不仅包括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还包括对流动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的服务。因此,必须从树立三个方面的流动党员管理理念。

一是树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流动党员管理的理念。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街道党工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思路,关爱和激励流动党员,全面提升流动党员管理水平,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树立保障党员权利的流动党员管理理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就提出:“特别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在2004年10月颁布实施的《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也体现了这个思想。因此,街区两级党组织在进行管理时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标准。除了要求他们尽到党员的义务外,更是着眼于对他们基本权利的保障。

三是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流动党员管理理念。管理理论

表明,任何组织都有对其成员进行服务的功能,强大的凝聚力蕴藏在优良的服务之中。流动党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更渴望组织的关怀与帮助,党组织要搞好对这一群体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理念,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应该更注重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培黎街道党工委和甘铝社区党支部认真解决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凡有流动党员的党支部,支委成员都要联系一定数量的流动党员,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对接机制,为流动党员提供用工信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二、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载体

传统的党组织基本上是建立在单位的基础上的,党建工作也是围绕单位制开展的,党建工作的对象只与“单位人”发生联系。面对新情况,面对大量出现的具有较强流动性的“社会人”党员,原有的党建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对这部分党员的管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将他们纳入到组织的管理中。为此,在创先争优活动的推动下,培黎街道党工委和甘铝社区党支部针对流动党员活动开展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的“三难”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越条件,通过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向流动党员提供

就业、致富、学习教学等活动;另一方面建立自己“网络虚拟党支部”,缩短党组织、流动党员与党委之间的时空距离,在网络虚拟空间面对面与流动党员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对社区的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具体的创新措施有:1.建立“网络之馆”,开辟流动党员信息化通道

街区两级党组织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在网络上建立档案馆、图书馆、茶语馆,通过《社区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流动党员个人信息、党务公开、图书阅览、党章知识、生活指南、政策法规、警示案例、新书推介栏目,为流动党员掌握动态、学习知识、查询信息提供服务。将流动党员的出生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从事行业、外出时间、务工地点等相关情况载入流动党员信息档案,解决流动党员流入、流出情况掌握难、联系难的问题;定期更新图书阅览室等信息资料,及时公开党组织开展活动、工作动态和决策信息。

2.建立“网络之家”,加强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

网络之家由“网络家庭论坛”、“网上党校”、“手机短信平台”和“流动党员QQ群”组成,帮助流动党员开展交流互动、过好组织生活、实行自我管理。

(1)创新“网络党支部—网络联络员—流动党员”的组织模式。一是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组织”的现象,建立“甘铝社区网络党支部”,

确立《甘铝社区网络党支部章程》,由流动党员在网上推荐、投票,通过“网上票决”选举产生支部书记及其组成人员。二是确定网络联络员。针对甘铝社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设一名联络员,做好联络工作的上传下达联络,组织好流动党员参加网络学习,实现网上交流与讨论,过好组织生活。建立网络党支部书记职责,联络员职责,流动党员职责,落实三级责任。加强流出地与流入地联系,落实两地共建双方协管责任。

(2)建立流动党员网络教育管理互动平台。一是建立“网上党校”。为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登记证"、"流动党员网络学习卡",持证持卡凭密码“电子身份证”定期登陆网站进行学习。二是通过“网络家庭论坛”、“手机短信平台”和“流动党员QQ群”实现在线交流,使流动党员在网络上畅谈在外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寻找存在的差距,实行互动互补。

(3)健全网络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网络积分考核机制。制定流动党员在线学习积分办法,通过在线学习“网络党支部”提供的统一课程,实行网上交流、讨论,支部根据流动党员上网、用网量实行学分制管理,并自动生成排名。二是建立网络活动管理机制。建立网络党支部民主管理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制度,充分保障流动党员权利、尊重流动党员主体地位,发挥流动党员作用。开设

“网络评选”栏目,将流动党员参与家乡公益活动、提供招商信息、帮助群众发展经济、进行帮困助学等情况进行公示,让群众在网络上投票评选优秀流动党员。每年在网络评选出10名优秀流动党员,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的,纳入“十佳务工人员”候选人。

3.建立“网络之园”,为流动党员提供人性化服务

网络之园主要有“党员服务园”、“网上乐园”、“爱心网络基金”三部分组成,为流动党员提供创业、就业帮扶服务。

(1)设立流动党员服务园。一是为外出务工人员接纳入党申请,代办流动党员党费缴纳,代办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委托事项。二是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三是提供法律援助服务,针对外出党员经常遇到的拖欠工资、劳务用工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援助,将依法诉求、理性维权。四是提供创业就业信息。五是开展结对帮扶服务,提升流动党员自主创业能力。

(2)设立流动党员“爱心网络基金”。基金由流动党员自助、社会赞助、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等渠道筹措,由网络党支部管理,主要用于在外创业党员大病救助、就业帮扶、劳动维权等困难帮扶。

(3)开展网上乐园活动。一是一季召开一次组织生活趣味互动座谈会。围绕流动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这一主题,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献计献策提意见,沟通感情、增进了解。二是开展流动党员喜庆活动(包括生日、升职、子女升学、就业、乔迁等),使用手机短信和邮箱祝福,使流动党员体会到关爱。

三、以制度化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机制

1.创建流动党员信息库,建立社区流动党员台帐

确保流动党员流动有序按照区委组织部、街道党工委要求,对社区流动党员逐一建立了台帐。社区党组织共配备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员2名,负责流动党员的登记、管理和服务,对流动党员的流动情况,做到了“四知”,即知基本情况、知去向、知家庭情况、知思想动态。

2.健全规章制度,确保流动党员管理有方

一是行前报告、登记建档制度。党员外出前,提前一周报告,党组织及时更新台帐。二是严格组织关系接转制度,保证接转工作有序。三是定期联系制度。对每名流动党员实行专人联系,每季度至少联系一次,要求流动党员每半年主动将个人情况向组织汇报一次,以及时了解其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四是党费收缴制度。根据党员的收入情况,确定党费基数,规范收缴。采取邮汇、委托代交等方式,每季度交一次。五是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对流动党员进行民主评议一次,确定其等次。

3.建立党员联络员制度,发挥流动党员自我管理的作用

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仅靠组织的力量还不够,这是因为:一方面,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数量少,精力不够;另一方面,组织工作人员平时与流动党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不多,对于流动党员思想上想什么、盼什么,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组织哪些方面的帮助,了解得不够,很难把工作做得深入、细致。所以,要做好社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还必须发挥党员的自我管理功能,这就需要设臵“流动党员联络员”。将某一区域的流动党员划分为5至10人一个活动小组,这个活动小组的成员不同于党小组,他们平时主要是开展一些党内的互帮互助,进行一些思想上的交流。在该小组成员中推举出一名有管理能力、有为组织和党员服务积极性的人充当联络员,负责这一小组成员的联络工作。这个联络员要发挥在组织与党员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作用。党员联络员制度激发了党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4.完善服务机制,实行亲情化服务

街区两级党组织针对流动党员的特殊情况,把握他们的心理、生活、情感需求,注重把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实施“四大员”工程,经常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让其安心工作、创业,对流动党员开展多种帮助,在实行亲情化服务,努力架起党组织联系流动

党员的桥梁。一是当好服务员。组建了5个“党员义务帮工队”,68名党员参加,帮收帮种、照顾老人;二是当好安全员。组织社区综治员,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当好调解员。组建流动人员法律维权中心,开通维权热线电话,为流动党员及其他流动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协调解决矛盾和纠纷;四是当好“协调员”。积极与劳务输入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协调,为流动人员子女教育等提供便利条件。

四大员工程实现了街区两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关怀和生活关怀,一方面促进了党内互助、党内帮带活动的开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为流动党员再就业创造条件,保证了流动党员创业有为。

5.拓展激励机制,形成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街区两级党组织在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时,既充分照顾到他们对合理利益追求,又要确保共产党员的“党性”不能丢。要在流动党员中保持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就需要组织部门根据流动党员的工作和岗位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保障民主权利,进行政治激励。党员的权利主要体现在民主权利即政治权利上,政治权利主要体现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上。尊重流动党员的民主权利,让他们参与社区重大事务的决定,参与社区党组织工作人员的推选,引导他们

在社区民主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表彰优秀党员,进行物质激励。街区两级党组织党组织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设立流动党员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和表彰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将流动党员评比活动纳入工作议程,每年表彰奖励一批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使流动党员学有榜样,同时也能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

三是弘扬职业道德,进行精神激励。流动党员经过党组织多年的培养和教育,对自身的党员身份和称号都具有较强的荣誉感。街区两级党组织充分利用好“党员”这个荣誉称号的源性动力,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立不同的荣誉岗位,起到典型带路、荣誉激励的作用。

四是提供心理帮助,提供情感激励。针对社区流动党员这个特殊的群体,党组织不仅要在生活给予帮助,还为流动党员提供情感表达的机会,在精神上予以关怀和安慰,为他们解疑释惑,理顺情绪。

6.创新活动机制,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

街区两级党组织联系实际,普遍开展了创办一个项目、吸引一笔资金、引进一项技术、提供一条信息、带富一批群众、奉献一次爱心的“六个一”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参加家乡党建活动、大力支持家乡建设,造福桑梓,为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外来人员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让外来流

动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展示党员形象、发挥党员作用,使每个流动党员都成为一面“流动”的旗臶。

培黎街道党工委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这与时代的发展,与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还没有成熟,还需要我们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创新,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简介:王彦群,中共兰州市安宁区培黎街道工作委员会党工委书记

联系方式: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文化巷16号培黎街道办事处,730070;电话:7755576;电子邮箱:598262510@https://www.360docs.net/doc/fc8639689.html,.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定远县流动党员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流动党员是指离开本乡镇、本单位党组织时间超过3个月不足6个月,或者连续离开时间虽然超过6个月但外出地点或工作单位变化频繁的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它正当职业的党员。 第三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二)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三)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第二章流动党员管理职责 第四条县委组织部负责对全县流动党员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考核评比,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总结完善推广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 第五条各乡镇、各单位负责对本辖区流动党员党组织及其党员的具体管理,要依托县计生以及公安系统相关数据,准确掌握本乡镇、

本单位流动党员的流出地点、时间、从业内容以及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并进行管理。 第六条同一乡镇或单位集体外出、从业地点相对固定的流动党员,采取“集出集管”的方式,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在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成立流动党组织或党小组,指派专人负责,随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第七条流动党员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和党员证明信管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县委组织部领取,由各基层党(工)委统一组织发放给流动党员。各基层党(工)委每年至少查验一次党员的《流动党员活动证》,使用满三年的,应及时换发新证。党员证明信由各基层党(工)委出具证明,到县委组织部开具,党员证明信应注明有效期,超出有效期将不再证明其党员身份。 第八条流动党员要按章依规办理组织关系的转移。 外出前,应主动向所在党组织提出书面报告或口头向党组织书记报告。按规定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党员证明信。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所在党组织查验。 到达流入地后,应及时到工作单位党组织、单位所在地党组织或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并将报到情况主动通过电话等形式向正式关系所在党组织反馈。 在流动期间,组织关系发生新变化的,要同时向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报告。 第九条党员外出期间要按照规定的比例和标准按月向流入地党组织缴纳党费,对不按规定交纳党费的党员,要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对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的,要与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联系,由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按自行脱党处理。 流入地党组织要如实填写该党员在流入地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企业改制、职工身份置换,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广泛,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党内民主、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使流动党员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 党员的流动,给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有的基层党务工作者认为,流动党员毕竟人员少、距离远、时间短,因而不愿多想办法,以致疏于管理,导致了流动党员“所在单位管不到,所到单位管不了”的现状。使流动党员一时成为边缘人,缺乏归属感。就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流入、流出无登记,导致部分党员“来去自由”,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此外,还有因受灾等原因造成家庭贫困的外出党员,由于情绪低落,对党组织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织。二是活动难开展。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不

能参加从业地的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与从业地党组织保持联系的很少。有的党员因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成为“隐性党员”。相当部分外出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由此造成外出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三是管理难到位。有的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外出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外出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在外出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特别是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外企表现最为突出,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在外出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外出前,既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又不向党组织主动汇报思想,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致于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外出党员都难以落实,致使外出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要求难以落实。四是组织隶属关系难接转。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未转到其工作地党支部。据了解,现在流动党员外出很少有人到县(市)组织部接转组织关系。其原因除了外出时间、地点不固定外,主要还存在接转组织关系的程序繁琐,花费的时间也很多。若遇经办人员出差或有事不在,那就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了。据了解,有的流动党员虽然想接转组织关系,但因程序多,耗时多而未接转;有的把当地的组织部门所开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开好了,但不知道务工所在地的组织部、党委在什么地方,从而导致党员的组织隶属关系和工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工作方案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管理创新是提升社会建设效能、效率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快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推进城西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创新,根据平发()33号文件《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我街道办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安排部署,围绕“旅游名城”这一特色,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理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管理科学、高效,为平遥的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以项目建设为统领,按照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要求,经过网格建设、平台建设、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古城社会管理创新。在现有条件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经过整合资源、协同工作,实现无缝隙、无盲点的政民互动的管理模式,创立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创新举措及职责分工

贯彻中央和省市精神,按照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街办实际,以“三级网格”承载、“五大致系”建设为主要抓手,综合施措,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三级网格”承载。由街办牵头负责,各社区居委会、各有关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全面推行“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 1、一级网格。即街办级网格。组建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主要对“三级网格”建设及运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对重大事项进行综合协调、办理和处理,对系统进行升级维护,对下级网格进行考核、评估、监督与管理,做好与县级网格的对接工作。 2、二级网格。即社区居委会网格。每个社区居委会为一个网格,共6个网格。各社区居委会主任为该区域网格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区域网格化管理的指导、监督和考评等日常工作。 3、三级网格。即基础网格。按照“网格区划、整体覆盖、精细管理”的原则,以社区居委会所辖范围为基础,综合地理布局、道路走向、工作量等因素划分基础网格。按照户数300-500户、人口1000-1500人左右设置。基础网格边界必须明确,确保不遗漏、不交叉。 (二)“五大致系”建设。经过五大致系建设,全面推进11项重点工作。 1、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创新

中组部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 规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及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入,党员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流动的党员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对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有固定地点、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党员所在党组织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至所去地方或单位组织;时间在3至6个月的,应出具党员证明信,由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负责安排其参加党的有关活动。党员应及时主动与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联系,转递党员组织关系。 二、党员短期外出3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无固定地点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应通过适当方式主动与原所在党组织保持联系,汇报外出活动情况,按时交纳党费。 三、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的,原所在党组织应在他们中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对外出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应同时出具有关证明,委托所去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负责管理这些党员,原所在党组织应继续同他们保持联系。 四、外来经商党员较多的集贸市场,应在这部分党员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根据不同情况,这些党支部或党小组可由乡镇、街道党组织领导,也可由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党组织或个体劳动者协会党组织领导。 五、党员要求流动应向所在单位及其党组织提出申请,凡符合人员流动有关政策规定的,党组织应予以同意并及时为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所去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单位上

级主管部门的党组织,或转到所去单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 六、县以上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流动服务机构的党组织,具备管理条件并经同级地方党委同意,可以接收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因某些原因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的组织关系,并根据不同情况,组织这些党员过组织生活,收缴党费。 七、在人员流动问题上,因单位与单位或单位与个人发生争议,而提交仲裁机构或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仲裁的,有关单位党组织应根据仲裁结论确定是否办理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手续。 八、党员擅自离职,党组织应给予批评教育;本人坚持不改的,可区别不同情况作必要的处理。涉及党籍处理的,应慎重对待。 九、在党员流动中,没有转来党员组织关系或没有出具党员证明信的,所去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不得承认其党员身份和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正式版

Some problems that have appeared or can be expected to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through the record of the terms,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 案正式版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方案资料适用于某些已经出现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所提出的 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明文或条款的记录,加以有效的监督与执行,确保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根据《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和《xx 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为切实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灾后重建和重返县域经济“十强”的战略目标,立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机制,全面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水平,为

促进xx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二、目标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配合各牵头单位和其他部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在招商引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为投资企业的服务工作,通过优质的服务,促进社会管理的管理更新、思路创新和体制机制革新。 三、主要措施。 (一)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通过参与市文明办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宣传,以提高职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策略方案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策略方案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策略方案 根据《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和《xx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为切实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___”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灾后重建和重返县域经济“十强”的战略目标,立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机制,全面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水平,为促进xx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配合各牵头单位和其他部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在招商引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为投资企业的'服务工作,通过优质的服务,促进社会管理的管理更新、思路创新和体制机制革新。 (一)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通过参与市文明办组织的各项

活动,广泛宣传,以提高职工及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贯彻到招商引资业务工作中去。 (二)协助完善 ___预防和化解机制。 稳定工作涉及到社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我们要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发生,并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畅通群众表达渠道,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加强对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对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落实组织的内部安全稳定法人责任制及其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覆盖,推动在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加强对贯彻法律法规的检查,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 (四)通过招商引资业务工作,着力创新社会管理。 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招商引资软环境;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包装优势项目;全力打造中国西部钣

流动党员管理经验材料

流动党员管理经验材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地区间的流动日益广泛和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越来越难,党员队伍出现新的变化,社区流动党员是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一直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从管理观念、管理方法、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切实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做深、做好,消除组织管理的空白,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做如下总结: 一、建立专门档案 对所有流动党员建立档案,达到“六个掌握”,即掌握党员基本情况,掌握外出、流入时间,掌握联系办法,掌握所从事的个体经营项目,掌握新住址,掌握党员纳费情况,对到我地工作生活超过6个月的流动党员纳入组织管理,要求他们将组织关系转移到街道,对其摸清情况、了解信息、建立档案。党务工作者定期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状况,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及时学习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上级党组织的会议精神,使他们思想不落伍。 二、确定专人联系 在每名流动党员的同一组中指定一名党性强、责任心强的

党员与流动党员结成对子,定期联系,对于离开住地不到6个月的短时间来打工的流动党员,社区党支部通过“流动党员活动证”对流动党员实行“托管”,对短时间流出的党员,为他们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和流动党员管理卡,并要求他们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把他们的表现和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填入证卡。三、为下岗党员、流动党员就业、再就业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于创业来解决就业。 一方面,开展就业培训,为他们“定岗”。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为流动下岗党员“找岗”,与各地区单位建立劳动用工信息通报制度,帮助党员就业,通过加强服务,既为下岗党员解决了实际困难,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又较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建立联系流动党员责任制 针对各社区不断有流动党员流入的特点,社区党支部要充分利用公布致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号召社区的流动党员主动与流入所在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写明所联系的党组织名称、地点、电话和联系人,为他们寻找党组织提供方便,并要求本地党员从思想上、物质上、生活上给流动党员以帮助,力所能解决各种困难。 五、建立管理机制,解决流动党员“人难管”的问题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党员意识淡薄、不能按时交纳党费的实际,建立有效机制,解决流动党员“人难管”的问题。一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所在地党支

社区党员管理制度

社区党员管理制度 社区党员管理制度 为了使党员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制定党员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基本任务 引导党员严格履行义务,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权利;组织党员参加党的活动;严格党员组织关系和党籍管理;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 三、基本要求 指导党员编入党的一个组织,使每个党员都置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通过严格管理,使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通过严格管理,使党员正确行使党员权利。 四、基本原则 坚持从严治党原则、注重实效原则、制度规范原则、组织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五、党员管理的方法 1、坚持用党章以及各类党内法规严格规范党员的行为。这是党员管理最根本的依据和最重要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履行党章所规定的党员八项义务,按照党章关于党员领导干部的六条基本条件去要求自己。同时,要坚持以“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重要法规来激励和约束自己。 2、严格组织生活。这是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的主要途径。要坚持和完善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谈话制度、谈心制度、党员定期汇报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费收缴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等。 3、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谈话制度、诫勉制度、函询制度,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

流动党员规章制度4篇

流动党员规章制度4篇 流动党员登记制度 一、党员流动前,要向流出地党组织报告外出时间、地点、从事的工作和联系的方式。党组织要安排流动党员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一式二份)。 二、流出地党组织应及时向上级党委报递一份《流动党员活动证》,以便上级党委掌握流动党员的信息,建立流动党员台帐。凡有流动党员的党组织也应建立流动党员台帐,实现流动党员的信息化管理。 三、党员返回后,应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其在流入地党组织的工作、生活、学习及参加党的活动的情况,返回后再流动的,党组织应撤销其登记,并在台帐备注栏内说明。 四、接收外来党员的党组织要认真查验其有效证件后,将其登记并上报上级党委。 五、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并及时更 __员流入和流出台帐 流动党员联系制度

党支部要确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作为本支部流动党员的联系 员,每人可联系1-10名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负责与流动党员进行双向性、经常性、动态性的联络与沟通。 流动党员要采取电话、书信等方式,坚持每季度向联系员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反馈所在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贡献。 联系员要适时将本支部的决议、工作、学习和活动情况等通报给外出务工党员,使他们能够经常了解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情况及家乡的建设情况,征求他们 __,激发他们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海南省农垦商贸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司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在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根据党章和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司实际,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特制定本制度。

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锡尼镇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专题调研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外出外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分散性、随意性的流动党员队伍,这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我镇流动党员数已达217人,针对当前我镇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就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调查,想了一些对策,与领导和同志们共同学习、探讨。 1、当前流动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是底数难摸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找党员难。部分党员外出时不在所在党组织申请登记,党组织无法联系。部分党员到达新地点后不主动找当地党组织。二是党员找组织难。部分流动党员本身是“挂空”党员,原所在党组织因企业关停破、转制等原因名存实亡,新工作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或党组织也不愿接收。“两难”造成“两不找”或“两不管”,成为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盲区”。 二是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两不找”和“两不管”的流动党员既不便回所在党组织过组织生活,又不能或不愿参加外出地党组

织活动,常年甚至多年没过组织生活。二是不能按规定接转党组织关系。一方面,流动党员工作不稳定,不愿转移党组织关系;另一方面,有部分党员嫌接转党组织关系程序复杂,费时费力。三是不能按时收缴党费。一小部分流动党员一年缴纳一次党费,不愿缴纳党费或不按要求缴纳党费的流动党员占大部分比例。四是预备党员不能按期转正。处于预备考察期的流动党员,远离组织,其预备期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 三是教育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滞后。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二是教育内容单一。不能贴近思想实际,解决深层观念的思想问题。三是教育方式呆板。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使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上都难以落实。 四是作用难发挥。一是大部分流动党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二是部分流动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极少数流动党员产生负作用。有的甚至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来,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损坏了党员的形象。 2、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与对策,因势利导,管好管活。 首先,从组织建设入手,建立完善流动党员组织管理体

社区管理制度大全

社区管理制度汇编 目录 1、社区党支部工作职责 2、社区班子议事规则 3、社区党员大会议事规则 4、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暨社区文明共建理事会工作制度 5、社区党务公开制度 6、社区党支部党员教育制度 7、社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制度 8、社区党员服务站工作制度 9、“四议两报备两公开”工作法工作程序 10、社区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 11、社区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制度 12、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13、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制度 14、社区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15、社区居委会职责 16、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职责和议事规则 17、社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 18、社区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 19、社区居民小组职责和权利 20、社区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21、社区居规民约 22、社区环境卫生公约 23、社区居民享受“三十五”金管理制度 24、110社会联动队管理制度 25、中心幼儿园管理制度 26、社区居委会主任职责 27、社区居委会干部守则 28、社区居委会干部岗位责任制 29、社区居委会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社区党支部工作职责 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决定,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完成社区担负的各项任务。 2、领导社区自治组织和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法律、法规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3、加强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4、组织、协调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对辖区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实行政治领导。 5、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6、做好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7、密切联系群众,搞好社区服务,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社区班子议事规则

关于加强及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贵阳市是中央明确、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为确保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效,现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基本路径,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升我市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出发,从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入手,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服务管理平台、夯实基层基础、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探索出适应时代发展、顺应人民期待,具有贵阳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二、创新群众工作领导体制 成立中共贵阳市委群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委群工委),作为负责统筹协调和推进全市群众工作的市委工作部门,属正县级单位。市委群工委书记由市委副书记兼任。 市委群工委在市委领导下,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执行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群众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部署决定;研究提出全市群众工作的总体规划和重要政策;宏观指导、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1 2020年4月19日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一、总则 1、为适应新形势下流动党员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的新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根据《党章》及中央、省、潍坊市党员管理工作有关文件及规定制定本办法。 2、流动党员系指离开原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它正当职业,无固定地点或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外地或者外单位流入但未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 2 2020年4月19日

3、流动党员管理要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保证党员组织关系适时转移,使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二、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及党组织设置 4、党员流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党组织应及时为她们转移组织关系。其中外出时间较长(六个月以上),地点比较固定的,应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即开写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转入所在地区、单位的党组织。外出时间较短(六个月以内)或组织关系暂时无法转移的,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短期外出(六个月以内)学习进修、借调工作、办理 3 2020年4月19日

公务、休假探亲等,应开具党员证明信,交所去单位、当地党组织。 5、党员所去单位党组织健全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其所去单位的党组织;党员所去单位党组织不健全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其所去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党组织或转移到所去单位所在地的镇(街道)党组织。党员在流动中将人事关系和档案保存在市人才(劳动)服务中心的市人才(劳动)服务中心党组织应接收这些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因某些原因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的组织关系。 6、破产、解体企业中的党员的党组织关系可迁移到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党支部或村党支部。破产、解体企业的主管部 4 2020年4月19日

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肖家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社区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根据《建国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全面提升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针对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等工作,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实现对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和矛盾排查、化解的一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效,我村成立由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四、主要内容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 1、创新和加强科学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1)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矛盾化解、维护稳定四位一体的工作平台,实行集中办公。(2)在本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其职责范围,负责相关工作开展。 2、创新和加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制定治安重点地区整体发展规划,社区要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特别是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纳入辖区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制定具体规划方案。 (2)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治安突出问题滚动排查整治机制。定期开展治安隐患大排查,摸清底数,分析梳理治安突出问题,制定整治方案。 (3)加强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应急处置队伍,防范处置预案和指挥机制。 (4)健全完善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健全完善安全制度、措施和监管机制,抓好辖区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 (二)创新和加强规范化的重点人员管理体系,规范建立各级人口管理体系。

流动党员和劳务派遣党员管理制度

流动党员和劳务派遣党员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现制定如下制度: 一、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1.党员流动前应向所在单位及其党组织提出申请,说明外出原因、时间、地点和从业情况,经同意后按规定办理手续。对长期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而且有固定地点的党员,应将其党员组织关系转至所在地或所在单位党组织;对短期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无固定地点、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应为其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2.按照上级党组织有关规定要求,做好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工作。 3.流动党员所去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编入街道下属的社区党组织,由社区党组织负责管理。 4.流动党员所去单位凡是具备建支条件的,街道应及时指导其建立党的组织。 5.对集体外出的党员,凡有党员3人以上的,应成立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党组织领导。

6.流动党员所去单位建有党组织的,党组织要及时接纳他们,为其办理接转组织关系或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手续,不得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流动党员。 7.负有流动党员管理责任的党组织,要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安排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他党内活动,收缴党费,并分配他们一定的工作。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量大的党组织,应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人员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工作。 8.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的党员,原所在党组织要通过信函、互联网等多种联系方式,了解党员在外地的情况,向其通报党支部的有关决议和重大事项,寄发学习材料。 9.流动党员要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0.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要按党章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11.对于已经出国(出境)定居或因私出国(出境)超过假期(含续假)一年以上未归的党员,应停止其党籍,他们的党组织关系和档案材料转移到区委组织部。

流动党员管理方案

三塔集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各党支部、村委会: 为了更好的发挥流动党员在新农村建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实施范围及管理对象 实施范围:镇机关党组织、镇各村党组织、企业党组织。镇域内其他党组织应根据职责要求,结合党务工作实际,参照本实施方案,制定流动党员管理实施细则。 流动党员管理对象:主要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包括:外出务工经商地点、时间不确定的党员;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退役军人等人员尚未落实就业单位或组织关系存放在人才(劳动)服务机构的党员。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双向管理、共同教育。树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一盘棋”的观念,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双向互动、共同负责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二)坚持分类指导、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从业特点、生活环境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等多种方式,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情况,强化跟踪管理。 (三)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在服务中加强教育、管理,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责任感。 三、组织机构 成立镇党委流动党员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耿振平; 副组长:张平久; 成员:张朝金、张志业、刘西仁。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流动党员管理的日常工作。赵复魁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闫振、刘士如、刘惠群、田洪涛 四、职责内容 (一)对流出地党组织 1.在党员外出前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及时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2.对每一名外出流动的党员均要单独登记,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联系方式等情况; 3.要在本党组织内为每位外出流动党员确定一名联系人。联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的活动,以活跃流动党员生活和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但缺乏正常的活动经费。.freekan.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1.党的观念比较淡薄,部分流动党员不愿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调查表明,部分流动党员不愿表明自己的身份,主要是党的观念淡薄,不重视自己的政治身份,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普通公民。如有的流动党员认为,党员称号只是个政治荣誉,在经济活动中主要是靠本事挣钱致富,公开与不公开身份无所谓;有的流动党员认为,公开了党员身份,在经营活动中容易束缚手脚,致使有的流动党员为了个人利益,规避党组织的监督、约束,隐瞒自己的党员身份。2.商业经营的不稳定性,部分流动党员不想转移组织关系。流动党员作为一个经营者,主要的目标是为了赚钱。由于市场行情、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很多流动党员没有较为固定的经营点和居住点,这是他们不想转移党的组织关系的主要原因。还有部分流动党员在原单位有党内职务,在外经商办企业的同时,如果原单位换届选举,仍想回去参与工作。也有一些下岗职工党员,在单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如果因转移党的组织关系证明自己有经济收入,担心会取消生活补助,减少生活来源,因而不想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更不想转移党的组织关系。3.转移关系手续复杂,部分流动党员不愿转移组织关系。首先,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党员的组织关系要随行政关系转移,如果不转行政关系,只转党的组织关系,所转单位一般不愿接收。没有接收单位的信函,组织部门一般也不予办理。其次,按目前规定,转移党的组织关系,从外地转入的,要由县以上组织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思考与举措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以志愿、自治、公益和非营利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正以崭新、醒目的形象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线,越来越多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而青年作为社会创新的生力军,祖国发展的接棒人,未来希望的承载者,责无旁贷的成为了这支力量中的主力。与此同时,随着西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共青团主要工作对象的西城青年,其“社会人”特性正日益明显,流动性强、构成复杂、需求多样等特征不断凸显。因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共青团引导青年投身区域发展,以及整合力量服务青年成长的必要工作。 20__年,为适应首都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和青年群体的新变化,西城团区委专门成立社会工作部,集中力量从零做起,全力打开了以“社区青年汇”建设为核心的社会领域工作新局面。并快速将09年以来,北京市首批公开招考社区专职工作者纳入视野,以他们为样本做了一份“青年社工工作与生活状况”摸底调研,通过对300余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广泛普查,以及30份个案访谈,团区委对社会领域建设工作以及社区工作者这一在社会工作领域中起着骨干作用的青年人群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我们发现,社会领域工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共青团工作,因其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对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在贴近青年现实需求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社区工作者以及由他们衍生出的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这一群体自身,也面临着自我认同感缺失、专业知识储备欠缺等现实问题。 二、针对现实问题开展的具体工作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西城共青团提出了一延、一变、一过渡的工

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一、党员因各种理由要求外出流动的,应在外出流动前向所在党组织提出申请,经同意并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后方可流动。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未经同意不得擅自离职。 二、党组织要支持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对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或自谋职业、带头创业的党员,如本人提出转移党员组织关系,不能用限制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等办法阻止其合理流动。 三、党员个人与所在单位在能否流动问题上发生争议时,应通过充分协商妥善处理。达不成协议的,个人和单位均可向当地的人事、劳动仲裁机构提请仲裁。党组织应根据仲裁结果确定是否办理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手续。 四、党员外出流动前,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原因、外出地点、外出时间、从事活动的内容以及外出后与党组织的联系方式等。党支部要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在党员流动前对其进行党员管理基本要求等方面的教育,并根据党员外出时间长短、地点是否固定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 五、党员三人以上集体外出,同在一个单位或地点相对集中,时间在六个月以上的,外出前所在党组织应组织他们

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指定负责人,出具有关证明,介绍给所去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负责人应定期向原单位党组织汇报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情况。 六、党员单独外出,有固定地点或单位,时间在六个月以上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居住地或单位党组织,外出六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流动性大,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要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到所去地方参加组织生活。时间在三个月以内的,仍在原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七、因公出国出境的党员,其组织关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因私出国出境的党员,其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党组织,党费可在出国出境前一次交齐,也可委托其他党员或亲属定期代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党员应自觉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定期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 八、下岗职工党员已经再就业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到再就业单位的党组织。再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可将组织关系转至居住地街道党组织,或由上级党组织安排其归属某个基层党组织,并参加那里的组织生活。暂没有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党员,可把组织关糸转至居住地街道党组织。 九、流动党员持有相应的手续后,应及时到外出居住地或单位的党组织接转组织关系,或与之取得联系,积极参加

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一、登记和发证制度。凡有流动党员的党支部必须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册。登记册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时间、籍贯、学历、入党时间,流出和流入时间、从事职业、外出外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同时应向外出的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外出在6个月以上,且具有固定地址的,应将其关系转至所在地区或单位党组织;正式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且地点相对集中的,应建立临时党小组。 二、行前教育制度。党支部对外出的流动党员进行出行前的教育。教育他们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学习党内法规,在思想上、行动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三、联系人制度。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党支部根据本支部流动党员的情况,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一般由党支部委员担任,也可以由党支部指定责任心强、联系方便的党员担任,联系人每季度与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并做好联系的情况记录,作为联系人工作职责和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依据。 四、学习制度。流动党员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支部要及时将有关党员读物寄给外出的流动党员,使流动党员及时地、经常地受到教育。 五、汇报制度。要求流动党员每季度用信函或电话与联系人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回乡必须到党支部汇报情况。联系人每季度必须向党支部汇报所联系对象的情况。各项汇报必须有记录。 六、交纳党费制度。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必须按期交纳党费,鉴于流动党员较为特殊,原则上要求每季度交纳一次党费,最迟不能超过半年交纳一次党费。 七、组织生活制度。党支部利用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节假日外出流动党员回乡探亲的机会,组织他们学习上级有关精神,通报支部工作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