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论文

文化概论论文
文化概论论文

儒家思想综观

2011年6月1日

摘要

夫自宣尼设教,儒学乃兴。儒家思想,归宗乎仁。孟子曰:“仁者,人心也。”人生之最高理想,即在以人心通乎天心,达于天人合一之境。此亦数千年儒家之终极追求也。孔子之学,可分两端。一曰“心学”,一曰“史学”。此儒家思想之重点,后世儒家,要不出乎是。而治史学者必仍从心始。不知人心,何论人事?故孔子之学虽广大无际,其发端唯在一“心‘。故儒家思想终归于仁。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性善即心学,称尧舜即史学。性善论以史学证心学,以心学完成史学,发前圣所未发。秦焚书,儒家典籍稍失,学说未绝。两汉天下经学兴,明训诂,重政事治平,主通经致用。喜言灾异,兼采阴阳道家以阐发儒家思想。然要不出仁之范围,特承周孔,重在外发明。魏晋以降,佛老盛行而儒衰,唐韩文公辟佛,表彰孟子。及宋儒融释归儒,理学遂建。言理气心性,宋以后迄明,不出其彀。至清以后,风气始改。此儒家思想之大观也。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理学,心学

1、绪论

钱宾四先生云:“吾国家民族文化绵历,迄五千年不弊,厥有一中心思想焉为之潜移而默运者,儒家思想是也。”清季国衰,内忧外患,志士仁人,苦思救国之方。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孰得孰失,迄今百余年未有定论。而今日吾国家民族渴思复兴,尤必须重视文化之复兴。陈寅恪先生云:“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之精微。”学术关乎国家民族之命运,故“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本位。”钱先生亦言“欲复兴国家,复兴文化,首当复兴学术。而新学术仍当从旧学术中翻新复兴。此始为中国学术文化将来光明一坦途。”而儒学实为中国五千年思想文化之正统与中心,故吾国文化学术之复兴,良赖儒学之复兴。吾侪身为大学生,担当复兴学术之重任。于儒家思想不能无一整体之认知也。吾是以为此论文,于儒家思想作一粗浅之陈述。分为四部分,自孔子开山,于先秦、汉唐、宋明清分别综述其思想,以“仁”贯之。尤于宋学著笔较多。颇引先贤之成说,恐不免掠美前人之嫌。以驽下之才匆匆为之,疏舛之处,自知不免,浅陋之讥,不敢辞焉。

2、孔子

《说文》:“儒,术士之称。”术士犹言艺士也。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为进身谋生之途,是即所谓儒业。儒乃当时一行业,一名色,已先孔子而有。即若叔梁纥、孔防叔上不列于贵族,下不侪于平民者,亦是一士,其所业亦即是儒。唯自孔子以降而儒业始大变。孔子告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故儒业已先有。唯孔子欲其弟子为道义儒,勿仅为职业儒。孔子又曰:“三年学,不志于谷,不易得也。”是其时之儒学,胥谋求进身贵族阶层,得一职业,获一谷禄为生。若仅止乎是,即孔子所谓之小人儒也。孔子之为学,乃于所习六艺中,探讨其意义所在,及其源流演变,与其是非得失之判,然后乃知所学中有道义焉。

孔子之所谓君子儒,乃在位能守道义,以明道行道为主。不合道则宁弃职而去。此乃孔子所传之儒学也。自是以降,儒成一学派,为百家讲学之开先,乃不复为一职业矣。

孔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转捩点,集周公以降王官学之大成,开后世平民学之先河,故后世尊为至圣。孔子思想归止于仁。仁者,人心也。而是心微特指个人人心之本体,亦指人类大群之本心,而人由宇宙中产生,故是心之大原出乎天。个人经道德修养,可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此儒家仁学之终极造诣也。数千年来儒家千门万户,究其本原,亦咸由仁以发挥。然仁甚难阐述,孔门弟子每问仁于孔子,子所答因人而异,未尝一定。是诚以孔子心中亦无明确之定义,如强为之定义,则必偏重乎此,易使人忽于其他未及之方面。言不尽意,须学者离却言说相,文字相,直心冥悟,是诚难事。与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如来所谓“非法非非法”同。然孔子讲学非欲至此玄之又玄之境也。故为释仁,乃别言一“礼”字以相发明。仁属内,礼属外;仁属心,礼属行。于内言之,复分仁与智两面;于外言之,复分礼与乐两面。孔子言仁必及智,言礼必及乐,恐人闻此而忽彼也。综之则仁与礼对待阐述,必明此两面始可明此一面,执其两端用其中,其总纲则一“仁”字。孔子欲仁于内秉仁而智,于外守礼且乐,内外合一,此孔子理想中做人之最高境界也。仁者人心之本体,直理所当然耳。欲达乎如是境界尚须一番工夫,此即孔门之所谓“学”。学即学达乎仁之内外合一境界,故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始至此境界。如是推演,则孔子之思想,既仁智兼尽,又主人生之一元主义。既非科学,亦非宗教,可称为“心学”。孔子之心学,本乎人心之经验。而一人之经验有限,须假他人之经验,故“信而好古”,则由“心学”转入“史学”。故孔子之学分“心学”“史学”两端,此儒家思想之重点,后世儒家,要不出乎是。而治史学者必仍从心始。不知人心,何论人事?故孔子之学虽广大无际,其发端唯在一“心‘

。孔子一生事业,即在修己治人,其一以贯之之道即仁。于伦理言即修己,于政治即治人。于伦理言,仁为爱人,为忠恕,为孝悌:于政治言即仁政,重人治与德治。

于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一曰孔子,一曰六经。孔子者,中国学术史上人格最高之标准,而六经则中国学术史上著述之最高标准也。自孔子以降两千四百年,学者言孔子必及六经,治六经者亦必及孔子。而孔子与六经之关系,自古争论颇多,兹不详论,但略及之以言孔子之学术思想耳。经者,本为纵丝,引申为纲纪,六经本为王官之学,先王纲纪群伦之常法,故训经为常。而中国学术喜对待发明,执两用中,故言常必及变。经者一时之常法,随时而变,以为群伦之纲纪。故孔子以前之六经本无定籍。经后儒整理,遂为儒家之典籍。今言六经,

曰《诗》、《书》、《礼》、《乐》、《春秋》、《易》。易与孔子无涉,前人所辩已多,今亦不详论。略举一二。马端临《文献通考》:“欧阳公《童子问》上下卷,专言《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崔述《洙泗考信录》 :“《易传》必非孔子所作,汲县冢中,《周易上下篇》无《彖》、《象》、《文言》、《系辞》。魏文侯师子夏,子夏不传,魏人不知,则《易传》不出于孔子无疑。”《论语》有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史公爰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诗书者,古人书籍之两大别也。不曰诗书,即曰礼乐。诗书言其体,礼乐言其用。书即礼也,诗即乐也。故《诗》《书》《礼》《乐》,孔子之心学也。《春秋》,孔子之史学也,寓褒贬,别善恶,是以孟子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此则孔子学问之两端,而综归于仁也。

3、先秦儒家思想

孔子既殁,孔门诸大弟子分散列国,相与传扬孔子之道,其时儒学之基础已定.然时反孔子与儒学者,亦旋随而踵起.最著者有杨墨,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然百家众流亦继之以竞兴,至荀子而有《非十二子》之篇。其所反者,不特百家众流,即子思孟子亦在其列。时儒分为八,唯孟荀称大宗。孔孟之间儒者,除隐而不见者,多注意于政事,仍以仁政为主,然受其时社会变局之影响,亦能别有所发挥,遂开百家众流之源。其与百家之关系,可参见钱宾四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兹不遑详论。但略述其天道观与心性论,是上承孔子之绪,下开孟子之源,不可不一及也。

孔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而孔子之言性与天道实在仁中,窃谓子贡其时必已有所得乎是,乃有此叹,不尔,后儒何得而论性与天道哉?性与天道,固为仁之两端,一内一外,虽分人道与天道,实终合归一揆,止于至善,即仁之最高境界。有言曰:“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义,天道。”盖所谓天道,非主吉凶祸福之谓也,而为一伦理属性。德、义乃社会伦理,自归于人道之属。故《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是以君子人道取之先。故曰:“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论道而归之于心术,天道之设,亦为求其心而已。故其时之天道观,终必归于人心。其心性论,承孔子性相近之说,谓性出于天命,人皆有之。性之显发,制于外物,亦制于心。心性之修养,在于明心见性,本诸修身求己,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性善即心学,称尧舜即史学。性善论以史学证心学,以心学完成史学,发前圣所未发。孟子之仁政思想,亦由性善论而发挥。孟子所谓性善,人心之所同然也。孟子曰:“富岁子弟赖,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

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部位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于此章发明性善,可谓能近取譬。“心同”、“理同”乃圣人境界,众人未必及此。然圣人与我同类者。众人之间虽未必跻乎“心同”、“理同”之境,然一闻圣人之理,辄于心有戚戚焉,咸以为然,则人性不殊于斯昭然明矣。此则人性之善处,孟子性善论之精义也。

然有谓人性本恶者,赖圣人设礼法教育之乃至于善。此为不知性者也。孟子曰:“盖上世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是以知人类社会文化之演进,礼制政教之形成,乃人类同然之心自然显发而成,固非外力所致也。创制礼法政教之圣人,亦非大异于众人。夫颡上有泚者即圣人也。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夫颡上有泚者,一时天性显发,先得人心之所同然,此即性之也。一人天性显发,他人以为善而效之,此即反之也。性之者,天性显发也;反之者,反之于吾心而善之也。孟子以尧舜代表人类第一期文化,其先无圣人,故曰性之。汤武代表人类第二期文化,其先既有圣人,故曰反之。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一切人文演进,胥由人类天理自然要求。《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前二句为性之,后二句为反之。“至诚无息”,故恒久之人心所同然始得谓之诚。又曰:“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由“无息”至于“能化”,此之谓“由诚显性”。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其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犹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犹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此即“失诸正鹄,反求诸身”故孟子甚重存养工夫。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

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孟子欲由养浩然之气而尽性之善,最终跻乎天人合一之境,故孟子已得孔子之道。如荀子则不然,荀子欲由天道求仁,实则偏重于法数,而非天道本身;重在论礼义度数而非仁。荀子之学以礼为核心,其前提有二,即天人之分与性恶论。故前人论荀子云:“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更说甚道。”荀子主性恶,重赏罚,与法家思想颇多相似,故其弟子韩非乃为一法家。荀子虽亦战国之时一大儒宗,于儒家之复振与发展贡献甚巨,然终未得孔子仁道之正统,故兹不详论。

3、汉唐儒家思想

炎汉孝武皇帝为太子时,其师王臧乃儒家,帝颇受儒家影响。既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时太皇太后好黄老,儒术不得行。后帝诏贤良对策,董仲舒于《天人对策》中主复古更化。上追周孔之王官学,立五经博士,罢黜百家,定儒术为一尊。汉初儒家主通经致用,务求通才,后渐为专精之学,颇多异说,而益趋繁复,至后汉末转为郑玄于章句繁琐中求贯通之一途。此两汉经学演变之大致。今只求其思想综观,故于经学演变不欲费辞。

汉儒喜言灾异,此不独异于孔孟儒家,亦不同于后起之经学家。而吸取邹衍阴阳之说,喜讲五行之学,由此遂有“五德终始”说。谓上天以“符瑞”“灾异”昭示世人。受符命者方可代前代作新王。又谓自古未有不亡之国。同时又有“通三统”之说。如《春秋》开首“春王正月”,何以加王?公羊家谓此孔子大一统之义也。然孔子虽大一统,却不言必一统,故有所谓“三统”之说。刘向曰:“王者不可不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一姓也。”“三统”“五德”之论,董仲舒、刘向皆讲,乃其时汉儒之通义也。王莽因以篡汉。迨世祖光武皇帝龙兴,乃渐禁止此说。如上所述汉儒虽多杂阴阳之说,大体仍未失孔孟传统。汉儒称颂井田制,欲以此限制土地兼并,俾财均力平,至于大同。师丹曰:“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何休曰:“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贵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财货。”崔寔曰:“昔圣人分口耕耦地,各相副适,使人饥饱不变。劳逸齐均,富贵不足僭差,贫者无所企慕。”儒家思想尚“均平”,是乃仁政之一端。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汉儒力主“均平”,其未失孔孟传统明矣。

汉魏之际,天下播荡,兵革四起,经籍多所损毁,经学式微,玄学大兴,然经学虽衰,尚能延续未绝,南北朝佛学亦兴,南学渐玄化、佛化,治经既习正始之余论,又纳释家之义理。博采众长而能标新立异,言约旨远。然失于空言大义,翔实不足。北学守汉儒师说,博赡谨严,于抱残守缺,穷其枝叶,失于深芜。及贞观定五经义疏,经学统一。其时释道儒三足鼎立,儒家最弱。然有唐一代儒家

最为衰微。微特不足比肩两汉,亦不能抗峰六朝也。其开国时一番儒业,乃自周隋两代培植而来。其经学成就亦是东汉以降至于隋代诸儒之成就。唐初诸儒但结集之而已。自武后以降,禅宗盛兴,几于掩胁天下,尽归禅门之下。唐人进身仕途,经学地位远不若文学。故有唐一代,可谓绝无醇儒,亦无大儒。唐代儒家,首推韩文公。其当唐之中叶,尽力辟佛,极推孟子,创“道统说”。其言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文公复倡古文,求以超出于文选学之外。此亦当时欲致力复兴儒学一必由之要道。然文公用力虽巨,其效则甚微。韩子之思想,实为宋代新儒家之嚆矢。故韩文公诚儒学思想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转捩点之人物也.

4、宋明清儒家思想

宋代新儒学为”宋学”之核心,其所以为新也,盖以融释归儒.陈寅恪先生曰:“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家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又曰:“凡新儒家之学说,几无不有道教,或与道教有关之佛教为之先导。”“至道教对输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无不尽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既融成一家之说以后,则坚持夷夏之论,以排斥外来之教义。此种思想上之态度,自六朝时亦已如此。虽似相反,而实足以相城。从来新儒家即能继承此种遗业而能大成者。”“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绝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又曰:”佛教于性理之学,独有深造,足救中国之缺失,而为常人所欢迎.唯其中之规律,多不合于中国之习惯,故昌黎等攻辟之.然辟之而另无以济其乏,则终难遏之.于是佛教大盛.宋儒若程若朱,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足以救中国之缺失,又忧其用夷变夏也.乃求得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而还其椟.于是遂形成理学.然为禅宗影响而兴起之理学,于宋

儒中亦属后起.其先北宋初期儒学,亦可谓之新儒学.

宋初之学有三: 一曰政治治平之学,一曰经史博古之学,一曰文章子集之学.宋儒为学,实乃兼经史子集四部之学而并包为一.若衡量之以汉唐儒之旧縄尺,若不免于博杂..又好创新说,竞标己见.然其要则归于明儒道以尊孔,拨乱世以饭治.在宋儒之间,实自有一规格,自成一风气.固不得斥宋学于儒学之外,此则断断然者.故宋儒在自汉以降之儒统中,实已自成为新儒,不得谓自理学出世,始有新儒,

此义必须明白标出.尤可注意者,乃北宋诸儒之多泛滥及于先秦之子部.即就儒家言,唐韩韩文公始表彰孟子,,至宋代王荆公特尊孟,奉之入孔庙.自宋以降始以孔孟并称,与汉唐儒之并称周公孔子者,大异其趣.此乃中国儒学传统及思想史之一绝大转捩,此风始乎韩文公,而实成于宋儒.此当大书特书为之标出.

宋初诸儒虽于发明与回归儒学传统居功甚伟,然外于释老而求发扬孔子之大道与儒学正统,终不能撼释老之根基.须理学出,佛学始衰,.理学家异于前期诸儒者,在其能入虎穴,得虎子,旁采老释,汇三派为一流,卓然成一新儒学.汉唐儒重外,多言治国平天下之道.宋明儒重内,从事于正心诚意之工夫.北宋理学开山,有四巨擘焉,周敦颐濂溪、张载横渠、程颢明道、程颐伊川。濂溪著《易通书》,横渠著《正蒙》,悉独抒己见,成一家言。要之厝此两书于先秦子籍中,亦见杰出,决无逊色。二程语录中,极多说经语,亦有训诂考据,较之濂溪横渠著书简净精微只求自发己旨绝不见说经痕迹者自殊焉。故此四子,惟二程差近汉唐说经之儒。二程交游较周张为广,其时理学之传,濂溪身后阒寂,横渠门庭亦清淡,惟伊洛厥传最大。然则北宋理学中若无二程而仅得濂溪横渠,恐将不克获有广大之传,而理学之名,亦恐不得成立。故言理学者,每以二程为宗。迨南宋朱子,亦出乎程门。然朱子卓然为孔子以降集儒学之大成者,非独一理学家耳。

宋学之博,远过唐贤,气象之大,蔚为壮观。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革新政治,其事至荆公而止;创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初期宋儒可谓“综汇儒”,综合汇通两汉、魏晋、南北朝、下迄隋唐之经史文学以为儒家之发挥,如欧阳永叔即为一学通四部之通儒。后期理学可谓“别出儒”。即心性义理之学也。惟外王之学,则前胜于后,内圣之学,则后胜于前。而朱子诚以综汇之功而成其别出之大业者也。宋初之儒气象宏廓,而北宋理学家为学之风格气度,乃转见狭小,以其潜心于内格致诚正之故也。自朱子起,理学之风大变。北宋理学偏重“尊德性”而朱子济之以“道问学”;北宋理学“尽精微”而朱子济之以“致广大”;北宋理学“极高明”而朱子济之以“道中庸”。故钱宾四先生曰:“朱子精神充满,气魄宏大,故能立大规模而兼斯两者。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四通六辟,成此一家。”朱子于北宋理学,既汇通周张二程四家又扩充及于邵康节与司马温公。特作为六先生画像赞,以康节涑水与周张二程并举齐尊。是则朱子集理学之大成也。朱子于经史文学皆有极深远之贡献,所影响后来儒学者,远出六一一派综汇诸儒之上。是则朱子集初期宋学之大成也。朱子于经学,虽主以汉唐古注疏为主,亦采及北宋诸儒,又采集理学家言,并又采及南宋与朱子同时之人。其意实欲融贯古今,汇纳群流,采撷英华,酿制新实。此其气魄之伟大,局度之宽宏,在儒学传统中,唯郑玄堪在伯仲之列。惟两人时代不同,朱子又后玄一千年,学术思想之递衍,积

愈厚而变益新。朱子不独欲创制一新经学,实欲发挥一新理学。经学与理学结合,增益之以百家文史之学。至其直接先秦,以孟子学庸羽翼孔门论语之传,遂使当时儒学跻于巅峰,其事尤非汉唐以迄北宋诸儒之所及。故谓朱子集孔子以降儒学之大成,殊非过夸而逾量。朱子承先启后,其伟大之处,直追孔子,洵古今难匹也。此下八百年,述朱反朱,亦莫不以朱子为中心。明乎朱子之学,则先秦以降中国学术关键,胥莫外于是矣。

夫天地万物为一体乃乃宋学命脉所寄。濂溪横渠求之外,明道识之心,伊川为明道补偏而言格物致知,晦庵承之,乃复通于濂溪横渠。要之宋明六百年理学,自濂溪《太极图说》,康节《皇极经世》,横渠《正蒙》,下至阳明之“至良知”,心斋之“安身”,蕺山之“慎独”,皆不出寻求“天地万物一体”之意,唯渐求渐近,乃舍本体而专论工夫,舍外物而专重我心,乃归结于即以我心独知之独体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体焉。宋明理学之旨归,一言以蔽之,即“大我之寻证”此“大我”即仁之境界,即天人合一之境界。二程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朱子言仁,以理气与心性浑然一体。有人因程朱主性即理,陆王主心即理,遂分别朱子为理学,象山为心学,此实不当。朱子言理气合一,性即理也,故性气不离。朱子又主理气分言,故性气不杂。理气与心性实一体两分,非两体对待。其贯通处即在性,性为体,心属用。就宇宙论,则理在气,就人生论,则理在心。终归仍在于天人合一。天人一心,则心即理。故朱子实未尝不言心。

明代学术,大体沿袭宋,且明学较宋学单纯。王阳明“致良知”之学为心学之巅峰,其后良知之传,渐失其真,而和会融通之风,益泛滥横决而无可收拾。于是晚明诸儒起,始谋所以修藩篱而坚壁垒。如顾亭林、黄梨州、王船山、颜习斋诸人徘诋所及,程朱有勿免,无论陆王。晚明清初之学,上承宋明理学之绪,下启乾嘉朴学之端。有理学家之躬行践履,而无其空疏;有朴学家之博闻广览,而无其琐碎。梨洲嗣轨阳明,推极吾心以言博学,谓工夫即本体,变化王学而不墨守。亭林之学一曰明道,一曰救世。谓经学即理学,绝口不言心性,而标“知耻博文”为学,接续于宋明儒学之遗绪。船山则黜阳明而复之横渠、程、朱,尊事物德行之实以纠心知觉念之虚妄。习斋虽于宋元明以来儒学诸儒高论排击,而其为学大体仍未与宋元明诸儒划然分疆割席。

上述即儒家思想史之综观也。求其大体,不离于仁,因袭损益,百世可知,吾知将来儒学之发展,必不能离此孔孟以来一贯之道也。

参考文献

【1】钱穆著.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3

【2】钱穆著.孔子传【M】,北京:三联书店,2004;8-14

【3】钱穆著.中国思想史六讲.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3-191 【4】杨东莼著.中国学术史讲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4-53

【5】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3-154

【6】刘锦贤著.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27-38

【7】杨国荣著.孟子的哲学思想【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9;16-21

【8】吴雁南秦学颀等著。中国经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3-307

【9】钱穆著.朱子学提纲【M】,北京:三联书店,2002;1-41

【10】陈寅恪著.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从高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282-285

【11】侯宏堂著.“新宋学”之建构___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39-197

欧美文化概论论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欧美文化概论论文Comparisons between two shining stars in philosophy Comparisons between two shining stars in philosophy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philosophy is the origin of all subjects. So, tell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philosophic thinking is the key to compare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thesis is generally about the introductions and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the Greek mythology and the

middlebrow from the Confucius, two shining stars of their own culture. Firstly, the thesis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middlebrow philosophy and its social background. Tell the readers why does the middlebrow philosophy come into being and give a detailed expression about it from Confucius’s saying. Then introduce the philosophy of the ancient Greek, its stories, and show how the philosophy come into being and develops, analyzing the embodiment of its value . At the same time, do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the Greek mythology and the middlebrow from the Confucius which comes from the different times, areas, and civilizations. Confucius and his philosophy Although Confucianism is often followed in a religious manner by the Chinese, arguments continue over whether it is a religion. Confucianism lacks an afterlife, its texts express complex and ambivalent views concerning deities, and it is relatively unconcerned with some spiritual matters often considered essential to religious thought, such as the nature of the soul. Confucius' principles gained wide acceptance primarily because of their basis in common Chinese tradition and belief. He championed strong familial loyalty, ancestor worship, respect of elders by their children (and, according to later interpreters, of husbands by their wives),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 . … 林业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谈家乡文化—豫剧 关键字:中原文化、豫剧、艺术、梆子 摘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豫剧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中原文化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圣贤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中原文化特点鲜明、作用独特 中原文化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根源性,二是原创性,三是包容性,四是开放性,五是基础性。中原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人,从小就被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包围,使我深深的迷上了这魅力无穷的中原文化,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我姥姥是一个戏迷,所以豫剧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中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豫剧 豫剧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为榜眼),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鼎盛时期,除外,全国包括京、津、鄂、皖、、鲁、冀、晋、陕、甘、蜀、辽、吉、黑以及、、、XX、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豫剧(院)团分布,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所有中国人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就是道士。-林语堂的我和我的人民一,导言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他对中国和西方都非常精通,并且精通多种外语。他连续写作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幽默风趣,积极倡导淡雅幽默的文学作品。他是论文的作者。林先生天生贫穷,但在自己的努力下,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明有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曾经说过:“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住在这座山上。”毫无疑问,长期生活在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的国家和人民(也称为“中国人”)是林先生的第一本英语书籍,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林先生用英语写的对中国人的看法。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坦率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精神状态和向往,以及中国社会,文学艺术和生活利益。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是最敏锐和最原始的观点之一。儒道思想源于2000年前战国一百多个学派的争论,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磨砺和殴打逐渐形成体系,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讲究仁爱,人性

和礼节制度,这是入世后的一项重要学习。道教是一种没有行动,自然和纯洁而诞生的哲学。因此,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无疑是幸福的。当他们满意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就像在黑暗中指引光明的道路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当他们沮丧时,他们也有道家的思想来安慰自己的心,就像冬天的温暖被子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南怀瑾大师曾经说过,儒家就像五谷杂粮店,每天都要吃掉。道家就像药店。如果您没有生病,就不能去那里。如果生病,就必须去。主人的魅力也许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神秘的哲学,以便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谷物商店和药房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种哲学的魅力。融入生活的哲学是建立中国灵魂大厅的基石。孔子左手,老子右手。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儒道思想地位的最生动的比喻。儒道是中国文化的右臂。没有儒道教的中国文化是不完整和不完整的。现在,张开我们的“左右手”,了解儒道对中国人民的影响。2,毫无疑问,左撇子儒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几千年来,统治者以儒家统治世界,而文人则以儒家为名。甚至普通百姓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做事中寻求“卑鄙”,在生活中寻求“仁义”。儒家思想起源于西周的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川菜的美味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川菜作为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系,民间最大菜系,同时被冠以“百姓菜”,它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川菜历史悠久,在国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川菜以家常菜为主,取材多为日常百味,其特点在于红味讲究麻、辣、香,白味咸鲜中仍带点微辣。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川菜、川菜特点

绪论: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惠王和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三国时、蜀、吴鼎立,备以为“蜀都”。虽然在全国围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汉,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在宋代已经形成流派,当时的影响已达中原。宋代川菜越过巴蜀境界,进入东都,为世人所知。元、明、清建都后,随着入川官吏增多,大批厨师前往落户,经营饮食业,使川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地方菜系。明末清初,川菜用辣椒调味,使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香辛”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现代川菜的诞生和文化在晚清的起飞分不开的,它主要由移民烹饪文化的混合,并在上层示文化的鼓励下,包括烹饪学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所有中国人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林语堂是我和我的人民。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他精通中国和西方,精通许多外语。他连续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幽默风趣,积极倡导高雅幽默的文学作品。他是这篇论文的作者。林先生出身贫寒,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曾说:“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住在这座山上”,毫无疑问,长期生活在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的祖国与人民》(又称《中国》)是林先生的第一本英文书,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林先生对用英文写的中文的看法。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率直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和向往,以及中国社会、文学艺术和生活情趣。这本书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儒道观是中国最尖锐、最原始的观点之一。儒道思想起源于2000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锤炼和锤炼,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它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强调仁、仁、礼制度,是入世后的一项重要研究。道

教是一种没有行动、没有自然、没有纯洁的哲学。因此,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无疑是幸福的。当他们感到满足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就像在黑暗中引导光明一样,他们不会迷失方向。当他们沮丧的时候,他们也有道家的思想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就像冬天里的一床温暖的被子,他们不会迷路。南怀瑾大师曾说,儒家思想就像一个全粮店,天天吃。道教就像一家药店。如果你没有生病,你就不能去那里。如果你生病了,你必须走。主人的魅力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神秘的哲学,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粮店和药房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儒道的魅力所在。融入生活的理念是中华魂堂建立的基石。孔子左手,老子右手。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儒道地位最生动的比喻。儒道是中国文化的右臂。没有儒道思想的中国文化是不完整的。现在,打开我们的“左右手”,来了解儒道对中国人的影响。2毫无疑问,左撇子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几千年来,统治者用儒学来统治世界,而文人则以儒学为名。即使是普通人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工作中追求“卑鄙”,在生活中追求“仁义”。儒学起源于西周的周公旦,与孔子融为一体。在董仲舒手中,形成了一种尊崇儒学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40979

通选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度第1学期 小论《左传》 12级财务管理 5班 120302051031 李彩琼 国学经典有很多,而最令我感兴趣的莫过于《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 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 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关于《左传》的作者,最为可信的就是左丘明。据记载左丘明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在其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作。司 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 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 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 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 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

《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 《左传》一书按鲁国隐公到衰公一共十二个国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254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民族关系、古代文献等均有记录和评论,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左传》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因为它的写作具有形象化的美学特征,它又是一部杰出的散文巨著,显示了突出的艺术成就。其在叙事、写人和语言三个方面偶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较之《尚书》和《春秋》,《左传》在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独到的成就。 《左传》记事的内容是丰盈而富赡的。就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若称之为春秋时代的“百科全书”,是当之无愧的。《左传》记事,提供的是一部形象的春秋史。作者不仅对历史事件、社会生活做了如实的记录,而且进行真切、具体的描绘;不仅记叙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而且重视人与事的联系,在探寻人们得失成败的原因中对历史进行生动形象的加工,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如果说读《春秋》,我们仅能得到二百余年间历史事件的纲目,那么《左传》中大量的描述,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精描细绘的生活图画。《左传》叙事的特点首先是:善于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运用白描的手法叙述事件的始末由来。这种白描手法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遵循严格的时空观念,每一件事的记录必定以极简明的文字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参与的人物,叙述事件按照自然时间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参考

论文参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

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英文版2011)

CHINESE FOLK CULTURE Folk culture has strong folklore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kind of culture that forms among the working people rather than governmental authority. Folk culture, also known as popular culture, is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earliest poetry that contains much folk cultural of Pre-Qin dynasty, which reflects that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is rich and colorful and has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owever, as the time flying, there are lots of changes happened in the aspects of folk culture. In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that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ding away gradually nowadays. According to this background, we should analyze the new appearance and discuss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he folk culture further. It is not only because the Folk culture is the culture of the whole community foundation, and has strong vitality. As we all know, superficial culture is often the top of folk culture, and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adaptation and refinement results of the folk culture, but also for the reason that Folk culture of a country are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re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So it is critical for Chinese peo ple learning more details about their own country’s folk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also known as moon festival, is china’s second traditional festival next to the spring festival.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The five thousand years civi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 has bred brilliant folk culture, which form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folk culture resources. Chinese folk culture is famous to the whole world for it’s more than 5,000 years long history and its special existence forms.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long history, the hardworking Chinese people have created an ample material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a splendid folk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folk culture, our people link the moon cakes and mid-autumn festival with Archer Yi, just like lots of people are fond of Associating Qu yuan and the dragon boat with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combining sweeping day with honoring ancestor and new life. Mid-autumn Festivals is one of three major Chinese holidays, along with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t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during the eighth month of lunar calendar, for which b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go back to their home and gather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ies. Traditionally, on this day, Chinese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will gather to admire the bright mid-autumn harvest moon, and eat moon cakes and pommels together. Mid-autumn festival as well as mouthwatering food people eaten during the period of it and various activities people held in the process of celebrating this festiva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they are also kinds of civil epitome of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is significant festival from generations to generations since it was formed during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y.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for both the Han an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re are also some records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e most popular records is that people believe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画到篆刻、印章、太极图;从汉字、甲骨文、钟鼎文到汉代竹简、木版水印,还是到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易经》、《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诗文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

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及走入现代 摘要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模式,其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体系。而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也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面对这当代新新文化的冲击,中国戏曲保留传统文化精粹、保护多元悠久的传承机制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则会面临更多的难题,需要摆脱更多的矛盾。但是毫无疑问,传统必要走入现代,与现代市场相融合,所以我们需要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其发展的基础、现况以及远景,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 正文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中国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强烈吸引着历代各界人士,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与思考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从而论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丰富。对西方的文化侵蚀提出了反对的看法。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五千年的历史与精神沉淀,使我们国家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文化。对于文化一词或许我了解的并不深,我认为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持,没有文化的积淀,不管表面上多么的繁荣,也总有一些空虚的东西没办法避免。所以对于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学会发扬和继承。而传统节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各种外国的文化侵蚀,使得人们越来越忽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忽视传统节日。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似乎对那些西方的节日更加的重视。什么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颇受大家的喜爱。反而对春节、端午、重阳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没有什么兴趣。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于西方新鲜事物的追逐,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相应的中国的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侵蚀。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加大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规定问法定节日。 从小到大,我们每年都要过这些传统节日,春节、端午、清明、重阳、寒食、中秋等。它们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应该对它们有充

分的认识与热爱。 春节可以说是我国最为热闹,最为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了。它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人们喜迎新年的节日。过春节又叫过年,关于“年”的传说可以说已经家喻户晓了。记得小时候,过年总是一件高兴的事,因为可以吃饺子,可以买新衣服,可以拿到压岁钱了。春节有很多习俗,比如守岁,放鞭炮,贴对联,拜年之类,伴随着年的气息,使得气氛更加的浓郁。过完春节,就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一切都充满着希望与喜悦。 其次,端午节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它的来历有着一段传说。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也就有了后来的这些习俗。 中秋节,或许是大家最希望度过的节日了。因为中秋代表着团圆,代表着完满。八月十五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吃着团圆饭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中秋节,印象最深的就是吃月饼,晚上一家人聚在院子里赏月。团圆的感觉就会弥漫心头。 除了这些节日之外,还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七夕、中元节。这些节日都有很多的意义,我们应该多去了解和热爱。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事物越来越多元化。文化也是如此,我们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