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龙江大地一面旗(定稿)(1)

楹联文化:龙江大地一面旗(定稿)(1)
楹联文化:龙江大地一面旗(定稿)(1)

龙江文化一面旗

——全力打造中国楹联文化县

摘要:舟曲,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的结合部,是甘肃大地南部群山峻岭中的一座小城,汉藏人民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两千多年,孕育了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其中,以松棚楹联灯会为重要载体的楹联文化是舟曲传承历史最久、地域最广、群众性最强的文化事象。

一、传统及呼唤

(一)、传说

一切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约公元1522—1567年,一位江南籍的人氏王忠实在当时称西固的舟曲任千户(注:记载作于清嘉庆《武阶备志》),相当于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千户对父母极孝,接双亲于任职的西固县。时逢元宵,二老不悦,思念故乡元宵辉煌。千户心起愧疚,遂仿效扬州灯节,自出银钱,派官兵百姓采摘松枝,于街巷搭木橼棚架,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廊间悬挂各式简易彩灯,并亲自书写?不二扬州?横额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等楹联。千户造出这等似江南一带元宵时的夜间灯景,既慰藉双亲,又娱乐百姓。这既是松棚、楹联、灯会三者汇集于一体的关键节点,更是楹联文化在舟曲本土的华丽登场。

从此,这里有了一个久远的传说,开启了一个红彤彤的历史。

(二)、传统

楹联文化,通过松棚楹联灯会的传播,在舟曲得以流传。同灯会

一起历经沧桑岁月,饱经风雨,生生不息。数百年来,舟曲人爱联、作联、赏联、兴联,与这两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楹联文化已经融入到了舟曲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过春节时贴春联,或在红白喜事时作婚嫁联,丧挽联,贺乔迁、升学、开张、寿诞、落成联等等。

由于历史变迁,清代中期以前的联家已无可考察,但至迟在清代后期,舟曲已有记载清楚,师承有序的联家及联作。其中,代表人物有清同治年间的贡生张尚仁,稍后有西固州同黄为楷、峰迭贡生洪文蔚,清末民初有张万杰、沈澍霖、杨培俊、杨秀章、张问仁,民国时期有刘可仁、李品芳,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有房存义、张鸣凤、杨述椒、赵兴、杨淑、杨慕椒、王正德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鸣凤、杨述椒、赵兴等人承前启后,恢复了中断近三十年的松棚楹联灯会,并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楹联文化传人,使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灯火不灭,联花再开。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本土楹联艺术家的坚守,才能传承至今。

关于历史上很早时候的松棚楹联灯会情况,没有留下一丝半爪的图片资料。

据说,1954年元宵,曾办过一次灯会。

当代人最早观赏到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1982年的元宵,舟曲城关的四条大街上,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村上的老文化人按照1949年以前的记忆,指导村民们各自筹集长杆,一家负责搭建一间廊架,村上将在林业部门募集到的松枝覆盖在廊架顶上,将文化人在红纸上写好的对联贴到灯对上,再把灯对挂到长廊两面的

杆子上。那时,还没有电灯,晚上是用放在灯柱里的青油灯照亮的。从正月十二到二十一,县城大街小巷上长廊贯通,白天松枝成荫,晚上灯火辉煌,家家上街观灯,孩子提灯游玩,游人赏联品文,舟曲县城成了一个灯联的迷宫和火红的殿堂。

正月十九的晚上,村民们按照古老的传统,将各自庙里象征天上主宰子嗣的?婆婆?盛妆在华丽的轿子里,一村一位?婆婆?,十六位?婆婆?按照以往的排序,一起浩浩荡荡从城东到城西,让?圣母?也欣赏人间的辉煌。这些,整个构成了舟曲县城正月的喜庆气象。

对于小城正月里的这阵喜庆,普通老百姓看的是热闹,图的是红火。但是一些有文化的人想得更多,思考得更深远。

杨述椒与赵兴,是老一辈中松棚楹联灯会的传承人和思考者的代表。杨述椒(1929-2006),字剑锋,舟曲城关镇北关村人,解放前在西固县政府教育科任职,解放后在宕昌县文化馆、舟曲一中任职,为舟曲县政协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改革开放以来,他为舟曲楹联灯会作了大量雅俗共赏的佳联,有大量道德教化和风俗人情佳作传世,不论是赋诗成篇,还是应邀作联,都极为讲究文韵悠远,务必使押韵对仗工整严谨。杨述椒先生目前存世的文稿中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摘录、撰写的楹联诗词,其中保存了舟曲近代联家洪文蔚、张尚仁的传世诗文楹联。赵兴(1925-2007),字诗林,号懒翁,是舟曲县城关镇北街村人,擅长诗联、书法,曾在舟曲商业部门工作,为舟曲县政协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三届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常委,舟曲县城凡举办元宵松棚楹联灯会,他都积极参加,

创作有新意的对联,挥毫书写灯对。其联或抒情状物,或劝喻讽世,妙趣横生,鞭辟入里,对仗工整,文采斐然,留下了许多被民间传诵不衰的佳作,是舟曲楹联文化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之一,其传世手稿《迎晖楼文稿》,记载了晚清、民国时期,舟曲从事教育、传承楹联文化的部分人物,载有最早研究舟曲元宵松棚楹联灯会的原始资料《舟曲元宵灯会浅谈》一文,以及自撰的部分楹联作品。《晚秋诗联集》手稿则汇集了他历年所作的全部楹联、诗文。

赵兴先生在《浅谈舟曲元宵灯会》一文中,最早对元宵灯会的来历做过一些研究推测。他认为,当时从南方来这里做官、戍边和经商的有一些人,他们对舟曲的文化和风俗应该有所影响。从现存前人元宵节灯联迹象,如?三分谁谓扬州二,一石莫言子建八?,还有在横额上所书的?赛过扬州?、?不二扬州?等语来看,多与南方特别是扬州有关。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元宵楹联灯会起,直至2000年代初,除了最知名的杨述椒与赵兴两个老人外,还有舟曲县城关镇西关村的张恒、王会明,南街村的杨琳、杨炎新等人,也是舟曲楹联文化史上代表性的重要联家。

1993年,冰鼎编辑整理的舟曲历次灯会上的楹联《舟曲灯对大观》铅印面世,绝大部分是舟曲楹联人所创作,共计八百余副,使舟曲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一本楹联专集。1995年该书荣获首届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虽然书中收录的楹联没有注明作者,但这并不妨碍这它成为当时舟曲人所珍爱的书籍,普通民众在婚丧嫁娶和

过年时常在这本书里查阅书写使用带有本土气息的楹联。当时,作为新一代楹联爱好者的冰鼎已经朦胧地感受到,在舟曲元宵的社火和灯会热闹中,楹联事象可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事象。

2003年,年迈的杨述椒与赵兴二位老人将自己多年创作积累的楹联诗词资料交给了一位本县文学爱好者知否,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面世。这是一个潜在的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传承和弘扬舟曲传统诗词楹联文化的这一历史使命,潜在地过渡到了新一代舟曲文化人的肩上。

(三)、传承

历史在呼唤着小城新一代楹联文化爱好者的崛起,舟曲传统楹联文化涌动着黎明前的曙光。2008年4月15日,舟曲历史上第一个传统文化协会——藏乡江南楹联诗词学会由知否等人发起成立。成立大会会集了舟曲县老中青三代楹联诗词爱好者共30多人参加,其中包括县内一些中小学校的校长。藏乡江南楹联诗词学会后来改名为舟曲楹联诗词学会。它标志着舟曲楹联诗词爱好者开始有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自觉性,有了一个即时交流和方便联系的平台,舟曲传统楹联文化有了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基石。

学会成立后,立即组织和召集楹联创作骨干,给会员们发放了《楹联通则》,让大家学习系统规范的楹联知识,安排大家互相修改楹联作品,以期共同提高,收集舟曲历代楹联作品,筹备编辑舟曲楹联全集。

首任会长张希骞老人在楹联创作上是十分活跃的。当时,每遇一位文友家有婚丧嫁娶、贺寿乔迁,他都要亲自撰写对联,予以纪念。他激励老年人写作楹联,鼓励年轻人学习楹联,以七十五六岁的高龄

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008年10月,收录有舟曲藉作者3200副楹联、500多首古典诗词的《达玛花——中国楹联故乡舟曲历代楹联诗词作品集》问世。这部作品以楹联诗词作品面世的时间为序,按照实用类型分为十大类,将能落实的作者尽量予以署名,收录了舟曲县从古至今现存的所有楹联作品。这部书籍,编排科学,资料丰富,是一部相当完备的楹联文化图书,舟曲传统楹联文化历史在这里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总结与传承。

2014年夏,《古今楹联——中国对联集成?甘肃舟曲卷》,正式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收录古今舟曲楹联人的作品4550副。同时,舟曲县韩吉祥、杨俊时等近十人的作品也相继入选由中联会主编的《当代楹联家大观》等一批国家级的楹联书籍。

至此,舟曲县楹联文献整理传承、整体创作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和突破。民间创作蔚然成风,楹联文化风生水起。

二、契机及发展

(一)、决策

历史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变化都需要一个量的积累,需要势能的增加。但历史也是偶然的,其突变需要一个偶然事件的点燃和激发。

舟曲楹联文化的突破在等待这一时刻,也遇到了这一时刻。

2014年10月,甘南州政府要求舟曲县政府承办第十六届香巴拉艺术节。以往的艺术节,州内其他县主要是以唱歌跳舞为主,而舟曲县需要超越,要办出特色,就必须另辟蹊径。经过深入调研,县上的

决策者想到了地域特色鲜明、受众面较广、辐射面较大的舟曲楹联文化。随即,县政府分管领导赶赴甘肃省楹联学会。在甘联会的支持与联系下,11月初,舟曲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队,前往中国楹联学会,汇报了舟曲县元宵楹联灯会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将要在2015年6月举办的香巴拉艺术节上将楹联文化作为节会主题的打算,中联会的领导和专家们热情支持,他们认为全国像舟曲楹联文化这样有这么悠久历史的地方很少,尤其是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十分难得。交流中,专家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与国学层面的高度上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介绍了当前国内其他地方发展楹联文化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并针对舟曲的历史状况和现实情况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北京之行,极大地扩充了决策者的思路和视野,坚定了打造舟曲楹联文化县品牌的信心和决心。随后,当即组建了舟曲楹联文化考察队。

(二)、考察

考察队一行接着赶赴全国楹联文化先进地区--山西省运城市及下辖新绛、闻喜两县,实地考察楹联文化景观,深入学校参观楹联文化教育活动情况,听取当地楹联文化组织在楹联文化建设上的做法与经验,了解他们在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学习交流观摩活动。

考察工作结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行动,在全县广泛开展和深入宣传创建楹联文化县的重大意义,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在县城及乡镇的重点学校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二是,联合

甘肃省楹联学会编写一本普及楹联知识的读本;三是,开展一次全国性的征联大赛;四是将老县城的西街改造成为楹联文化一条街。

(三)、指导

之后,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薛渊、副会长胡志毅、王家安等前来舟曲,实地考察,现场指导楹联文化景观建设,深入各学校指导楹联文化教育工作,讲授楹联文化知识。一时间,舟曲一中、峰迭中学、城关一小、城关二小纷纷掀起了学习楹联文化的热潮。

2015年5月,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顾问赵金光二人,在甘联会会长薛渊等人的陪同下,实地考察楹联文化建设情况,与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交流建设楹联文化县的想法与建议,深入公园、学校、街道了解实际情况,并现场指导楹联文化景观建设。

一系列的专家来访指导,给舟曲的楹联文化事业带来了国家层面的经验和指导,舟曲的楹联文化建设开始了质的飞跃。

(四)、活动

2014年12月,由甘联会和我县联合编写的《对联写作通俗读本》印制发行,全县各重点学校的师生基本上实现了人手一册。舟曲楹联诗词学会多次深入舟曲一中、城关一小、城关二小给师生讲授楹联书法方面的知识。这些学校还邀请省上和县上的楹联家为他们专门创作了教育、励志类楹联,镌刻在校内,组织师生进行楹联创作活动。有的学校还建起了楹联教育办公室,印制了楹联报纸。峰迭中学、城关一小还专门建起了楹联诗词书法展室,供校内外交流和师生参观学习。楹联教育普及活动在许多学校开始兴起。

2015年1月,县上投入20万元,组织了藏乡江南全国楹联大赛,共收到8000余副参赛楹联,是历年全国楹联大赛中参赛数量最多的一次。经过严格评选,共计198副的楹联获奖。这些楹联以较高的水准,从各方面描绘了舟曲的山川风貌和人文特色,这不仅是舟曲楹联文化界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楹联界的重要赛事与年度成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获奖与入围的5000余副作品汇集成了《藏乡江南——全国楹联大赛作品集》一书,由甘肃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5年2月,舟曲县文联组织了?楹联进万家?活动,邀请省内外的书法家,书写了几千副舟曲楹联人创作的春联,成为2015年春节县上领导慰问基层群众的文化礼物,并且将这些联墨作品印制成了《龙江春韵》一书。2016年春又编印《清莲·韵—舟曲联墨作品集》一书,该书收集了中联会会长蒋有泉、原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等国内名家,薛渊、王青彦等省内名家,张鸣凤、杨述椒、赵兴等已故县内联墨大家和县内楹联书法界人士的联墨作品, 2016年6月该书与《藏乡江南——全国楹联大赛作品集》一道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参加中国楹联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的全国嘉宾。

(五)景观

投资近五百万元,在长380米的西街两端各建起了一个两层的文化楼,在街上建起了两个各长约24米的楹联长廊,对步行街两边的商铺门面进行了改造,每个商铺门面上挂了仿古楹联。在文化楼上全部刻挂了楹联,其中一副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书写;在每个楹联长廊挂上了42副联墨灯箱。街道两旁挂满了椭圆宫灯,路面

铺设了流水与地灯,装配了大量休闲石椅。每当夜晚降临,整条西大街一片红火,县城居民都会上街观灯赏联,感受楹联的诗意与书法的墨香。

同时,在峰迭中心水榭公园里,一排排的廊架上挂起了楹联;林草坝湿地公园里,也能寻找到楹联的影子。这里,水影、花草与楹联、廊榭交相辉映,使藏乡江南的舟曲更加清雅娟秀,风光宜人。

三、硕果及收获

在此前后,甘肃省楹联学会授予舟曲县?甘肃省楹联文化县?称号,命名舟曲一中、峰迭中学、城关一小、城关二小为?甘肃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在甘肃省第二次楹联学会代表大会上,舟曲县被授予?楹联文化先进县?荣誉,已经故去的舟曲老一辈楹联家杨述椒、赵兴二人被追授为?甘肃楹联先进人物?,王会明等四人被授予?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知否当选为甘联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韩吉祥等二人被推举为甘联会会名誉理事。甘联会命名活跃在县内联坛的张希骞、刘文智等人为?舟曲联坛十二家?称号。

2015年6月17日,在舟曲举办的?中国甘南第十六届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暨第二届舟曲民俗风情楹联文化节?上,中国楹联学授予舟曲县?中国楹联文化县?称号,舟曲一中、峰迭中学、城关二小三个学校为?中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同时,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为西街楹联文化街题写了?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的题词。这标志着舟曲楹联文化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2016年6月10日,由中国楹联学会主办,甘肃省楹联学会和舟

曲县委、县政府承办的中国楹联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在舟曲隆重开幕。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省楹联学会顾问陈田贵、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薛渊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楹联学会资深专家和全国楹联界知名学者齐聚在美丽的山水新舟曲、藏乡小江南,共襄促进楹联文化发展繁荣盛世,畅论楹联发展美好愿景。本次论坛以?一带一路?楹联文化为主题,是继2013年中央提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后,全国层面第一次举办以楹联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学术活动。这对于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充分体现了楹联人作为党的宣传战线常规军、正规军、主力军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担当。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22个省市、81位作者的82篇学术论文,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带一路?楹联文化论文集》,累计收录文章45万字,其中收录我县楹联诗词学会会员论文6篇。论文代表从?‘一带一路’与传统文化?、?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沿线?、?丝路与融合?等五个方面扣题,从西北地区楹联文化、西北地区重点联家、舟曲楹联文化、中华楹联文化海外影响、少数民族楹联及非汉语汉字楹联等多个视角,就?一带一路?楹联文化展开论述。论文大多选题新颖、考据准确、论点充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论坛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论文作者围绕本次论坛主题先后进行了论坛主题和学术发言。论坛同时,召开了西北地

区楹联联席会议和舟曲?松棚楹联灯会?申报国家非遗项目专家论证会,举办了舟曲楹联文化专题展览,展示了传统松棚楹联灯会原貌。

本次论坛,是舟曲有史以来承办的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文化盛典,也是舟曲楹联文化走出甘南、走向全国的重大举措,扩大了舟曲楹联文化知名度、美誉度,将极大地推动舟曲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四、经验及思考

白龙江边的舟曲小城,其楹联文化传统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有风雨,也有阳光。在今天,随着舟曲创建为中国楹联文化县和?一带一路?中国楹联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等高规格会议的召开,这项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舟曲先民智慧的民俗文化活动迎来了空前辉煌。近期,舟曲松棚楹联灯会的盛况通过电视、报纸与网络向全国播出后,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前来参观采访,?舟曲?,?灯会?,?楹联?,一时间成为中国新闻界的热词,天南地北的慕名而来的游人骤然增多。

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我们在做好当下的同时,也需要回顾历史,需要展望未来。梳理舟曲楹联文化事业近几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可以总结的有几个方面。

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爱好者要努力使作品从案头走向街头,从个人走向组织。只有走出书斋,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才能让更多的作者找到知音,才能让高层听到它的声音,有一片生长壮大的肥沃土地。

二是,推动楹联文化发展,需要有一批坚韧不拔的创业志士。通过这样的志士,可以将楹联爱好者从小众的行为引导组织为大众的行为,从民间行为发展为官方行为,鼓励大家不断提高水平,推动楹联文化融入现实的社会,创造出集体的成绩。

三是,提升楹联文化贡献,需要地方领导者创造平台,致力兴办实事。领导者如果善于将这民间文化传统纳入到文化建设的大局中,用政府资源支持举办征文、出版书籍、建设景点等具体活动,就会使传承和弘扬工作落到实处,扩大它的影响,创造出让百姓受益的可观载体,使其为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作用。

四是,普及楹联文化知识,需要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为可持续发展培养后劲。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在校园里造成联墨诗香的氛围,产生一批楹联教育者,给许多孩子种下一棵楹联文化的种子,期待未来的延续和收获。

五是,催生楹联文化升级,需要与高层专家组织的联系,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与大家的联系交流,可以使地方的爱好者获得更高层次的标准和目标,可以使地方领导者得到新的视野和思路,使这个传统得到新的血液和氧分,生长得更加茁壮。

如今,舟曲人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培育出了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舟曲人在历经灾难、重生崛起后,于物质家园中竖立起了一面楹联文化的旗帜。我们相信,今后,有致力于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有热爱传统文化的热心人士,舟曲的楹联之花将会开遍城乡大地,舟曲的楹联旗帜将会长久的鲜艳飘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随

着?中国楹联文化县?的创建,舟曲楹联文化事业已经汇入全国楹联文化主流。在广阔的时代舞台上,舟曲的楹联文化事业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春联的文化意义

1、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中华民族这些传统庆祝活动中最有文化底蕴的非贴春联莫属。过年时贴春联,庆祝新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传统春联是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贴春联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在新年开始家家户户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 新年新气象,从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就可以看出,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春联,似金龙出海,狂凤起舞,洋溢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红色喜庆和春意。正所谓“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已成为辞旧迎新的标志,春联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其得名和推广和朱元璋密不可分。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春联在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春条、横披、斗方等几种。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模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萧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中,“这些”一词指代怎样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介绍的是中国戏曲,文章在第②段中还介绍了西方戏曲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强调神似;(2)强调写意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3)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2.中国戏曲舞台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确定,自由变化的,但也不排除偶尔使用布景,使用。 3.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民族艺术和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

对联文化

一,对联文化 二,我们今天针对初级班的朋友,讲述楹联的有关知识;首先欢迎大家来到鹿鸣诗词学院,让我们一起学习、探讨楹联基础知识以及临屏应对和对联创作。 今天是第一讲:楹联发展及相关概念 1.对联的风俗现象 写对子、贴对子,是中华民族影响久远、分布广泛、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文化现象。 贴春联的习俗,而且平时也常用对联,如相互间的题赠、祝贺、哀挽,举凡居室、饭店、 餐馆、庙宇、刹寺、公墓、牌坊等等地方,无不随时可见对联。 每逢传统的新春佳节,地无论南北,人不分男女,家不论贫富,门不讲大小,几乎家家户户 都要买红纸、写春联。从大门(院门)、正房门、厢房门、厨房门(包括门框、门心、门头), 到粮食囤、牲口棚、纺织机、大小车辆,直至桌子、椅子、蜡台、灶台……到处是红彤彤的一片。 从前,有人家因不识字又一时找不到识字的人,只好裁了红纸,用碗底儿蘸上墨汁在红纸上按 几个圈圈儿,权作春联——想方设法也要贴春联,好过年。可见春联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 有多么重要。 我们比较熟悉的对联,还有婚联、寿联、挽联、贺联、行业联、格言联、名胜联、巧趣联等等。 2.对联的别称: 对联”是我们平常的叫法。它的名称还有:对、对子(俗称)、楹联(由悬挂于楹柱的对联而来, 现作为雅称)、对句、对语、联语、联对、联句、联帖、楹帖、楹语、楹句、俪语、偶语、偶句, 春联又称春帖子、桃符、门帖、门对等等 3.对联的文化习俗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样式,对联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对联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之密切,超出 其他任何一种文艺形式,老百姓可以不阅读小说,不朗诵诗歌,不听戏剧,不看电影……惟独不能没有对联。 我们从上面春联的例子就可见一斑。当代作家秦牧说:“在中国,对联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家喻 户晓的一种语言艺术。即使是识字不多的人,也知道对联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多少能领略这项艺术的美妙情趣。” 不仅如此,上至宫廷,下到民间,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对联风俗。如春联,一般都是用大红色的纸, 以烘托、渲染喜庆、热烈的气氛。但在清朝的宫廷和宗室皇族,过春节时却贴白纸春联,并把这作 为一种特权,不准他人随便使用。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联》的内容,具体内容: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热门的上联:红日出林海;下联:春光追... 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的 上联:红日出林海;下联:春光追鸟音。 上联:红日千秋照;下联:神州万载春。 上联:红雨桃千树;下联:绿风柳十围。 上联:花开春富贵;下联:竹报岁平安。 上联:花开春富贵;下联:竹报岁平安。 上联:花沐春雨艳;下联:福依党恩生。 上联:花随春意发;下联:富自政通来。 上联:花香春正好;下联:燕语日初长。 上联:华文春日丽;下联:瑞色紫云高。 上联:华屋辉生壁;下联:春山绿到门。 上联:华屋辉生壁;下联:春山绿到门。 上联:化雨千山果;下联:和风万树花。 上联:欢歌遍华夏;下联:春色满神州。

上联:欢歌飘四海;下联:妙舞颂三春。上联:黄金新岁月;下联:锦绣好前程。上联:黄莺鸣翠柳;下联:紫燕剪春风。经典的 上联:鸡鸣万户晓;下联:鹤舞一年春。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日月一时新。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社稷万年春。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天地一家春。上联:江山添秀色;下联:大地发春华。上联:江山无限好;下联:祖国万年春。上联:好景年年好;下联:新春岁岁新。上联:和风吹绿柳;下联:时雨润春苗。上联:和风吹绿柳;下联:时雨润春苗。上联:和光生柳叶;下联:春色泛桃花。上联:河清庆有目;下联:海晏乐无垠。上联:江山增润色;下联:祖国普春光。上联:阶前生百福;下联:檐下纳千样。上联:阶前生紫气;下联:帘外度春风。上联:金缕春溢彩;下联:玉雕雪迎祥。上联:锦绣山河美;下联:光辉大地春。上联:锦绣山河壮;下联:缤纷春色娇。上联:九陌连灯影;下联:千门庆月华。

汉字文化与楹联的关系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以方块字、单爵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足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一、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对称及平衡是先民荚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从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成左右对称的几乎占了此时已出现的刻画符号的半数。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念。汉字每一个字不管足独体字如一、十等还是 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江、弼等字不管左右、上下、内外结构笔画相 差多大摹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这是。。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突出特点。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念便表现为对偶句。对偶旬是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对偶这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翻开先秦著作几乎随手都可以找到不少例子。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便是二言的各成对偶也都各自分量相当而保持对称和平衡。传说这足黄帝时公元前世纪之前的作品。又如《论语》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埋协《诗经》中“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协这些语句都是前后成对偶的。由此叮见先秦时期的口头或书面文学不管韵文、散文都很自觉地运用着对偶句。当然那时的对偶常常是顺其自然的在形式上不是有意雕琢的。自从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的主张之后诗歌有了格律要求而且越来越严密越来越精细。到了唐 代格律诗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在格律诗中的对偶句用上了“对仗”一词。对仗足移用朝廷仪制的专有名词。它不仅要求对偶旬整齐、严谨、相称而且必须拱一个中心。它们两两相对彼此依存。因此这种称为对仗的对偶句便被称为“联”。诗中的对偶句虽然称“联”但小能称为“对联”。而从诗中独立出来的。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对子,倒得到了对联这一名称。对联这个专有名词出现得较晚。开始时常用“对子”后又出现了联语这个名称或在联前加上一个定语如春联、楹联等。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沈德符写了一本《野获编》其中一则说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算为对联这一文学形式真正定了名。至于对联的应用这与我国民间习俗有关。我国古代过年时在门两边要悬挂桃符。所谓桃符是画着降鬼大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美术鉴赏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璀璨的中国古代工艺美 术》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严重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认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和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种主要的工艺品中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教学难点: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确凿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出示部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及图片、仿制品,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些工艺品属于哪些品类,哪些同学来进行分类?并导入本课。 二、新授 (一)首先丛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加以介绍,然后分别论述四个工艺美术的严重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在这里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对世界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扼要介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提出问题。 1、丝绸有哪些分类? 2、谁来赏析一下《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这两幅丝绸艺术品。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概括总结,以着两幅丝绸作品为例,重点分析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三)青铜器这一节,引导同学们分析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严重青铜器艺术作品,让学生找出例外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四)陶瓷一节,介绍原始彩陶和宋元几朝代的瓷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和深远影响。同时感受到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 (五)玉器这一节,学生对这种艺术品类比较熟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 在这里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玉器的丰盛文化内涵,并分析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这两件作品。 (六)小结:总结本课四个知识点。 三、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四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2020智慧树知到《楹联文化》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楹联文化》章节测试【完 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楹联文化》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绪论 1.【单选题】上联:撑天拄地两行字下联:( ) A. 春满乾坤福满门 B. 纳古涵今一副联 正确答案:纳古涵今一副联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对联的别称很多,下面是对联别称的是:( ) A. 下支 B. 横额 C. 楹联 D. 上支 正确答案:楹联 2.【单选题】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有在大门两侧张贴桃符的习俗,上面书画神荼和( )二神来避邪。 A. 郁垒 B. 秦叔宝 C. 尉迟敬德 D. 孟昶

正确答案:郁垒 3.【单选题】对联最根本的特征是( ) A. 民族性 B. 对称性 C. 实用性 D. 开放性 正确答案:对称性 4.【单选题】楹联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 )时期。 A. 五代 B. 唐宋 C. 元朝 D. 隋朝 正确答案:五代 5.【单选题】 ( )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共计180个字 A. 袁枚 B. 邓石如 C. 徐渭 D. 孙髯翁 正确答案:孙髯翁 6.【判断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作者是孟昶。(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7.【判断题】“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清代的事。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8.【判断题】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9.【判断题】朱元璋为一个阉猪的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10.【判断题】 2002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联文化研究

对联文化研究 高一三班组 石钰,杨勋辉,鲁伟红,马文博赵鑫 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对联文化研究,对此作如下: 对联,可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而从未衰老,其魅力不言而喻。既是文化就有其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类文化相互交融,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现代的文化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独特而生动的体现。对联文体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而且具有比其它文体更加突出的装饰功能、实用价值和趣巧特征,故特别为广大华人读者所喜闻乐见。对联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的研究和调查,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并了解对联。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联存在的价值以及保护对联传承对联文化的重要性。并能让我们认识到前辈们的智慧与语言魅力,从对联中去了解古人骚客们所寄发的情感。从而激发我们对对联文化的兴趣,引发对文字魅力的研讨。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种类有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或者与它密切相关。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 6.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领会丝绸、陶瓷、青铜、玉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内容结构 本课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等加以介绍,以便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分别论述了四个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丝绸一节,在简要叙述了中国丝绸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别后,以唐代《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为例,分析了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青铜器一节,通过对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重要青铜艺术作品的分析,体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及不同的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陶瓷一节,分别介绍了原始彩陶和宋元等朝代的瓷器,以彩陶《人面鱼纹盆》、《漩涡纹尖底瓶》、《白瓷孩儿枕》、《青花八吉祥纹扁瓶》为例,说明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深远影响,同时反映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 玉器一节,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玉器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内涵,然后分析了

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的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的难点: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种工艺美术?哪件作品?这件作品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试着说出作品的社会意义。 彩陶艺术 陶器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从器物装饰划分可以分为:素陶、印纹陶、彩陶和黑陶。 彩陶: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他是在打磨光滑的陶披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作燃料进行描绘,经入窑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后,于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彩陶陶质细腻、表面有光泽,彩绘不会脱落。 彩陶的艺术特点: 彩陶作品欣赏: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瓷器之都” 年代瓷的种类器件举例时代特点 东汉青瓷、黑瓷莲花尊朴素、不加纹饰

传统文化之关于对联的知识

传统文化之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 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 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 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 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因为春联 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 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 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 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 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 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能够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说课稿

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5课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穆棱市第一中学的教师王世奇,很荣幸能参加这次东三省高中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5课的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本节课的内容在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设置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研解决问题,逐步深入阐述主要工艺美术种类的成就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文化相联系感受其文化基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丝绸、青铜器工艺品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4、教学难点: 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教法运用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采用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学生参与度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学法指导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古代工艺美术作品,通过小组讨论,在体会感悟中赏析、品评作品,学生经历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 二、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三、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下联:风扇扇风,风 出扇,扇动风生。 四、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下联:尺鱼跃水,量量 量九寸十分。 五、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下联:咬开银杏,白衣 里一个大人。 六、上联:门对千根竹;下联:家藏万卷书。 七、上联:门对千根竹短;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八、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九、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十、上联:未老思阁老;下联:无才做秀才。 十一、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 白头。 十二、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十三、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必定有我。 十四、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 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十五、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梨儿腹内酸。

十六、上联: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下联: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十七、上联:孔子生于舟(周)末;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月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年年年尾接年头。 上联:玉燕迎春春常到; 下联:金雀报喜喜迎门。 上联:一片秋香世界; 下联:几层凉雨阑干。 上联:叶落疏桐秋正半; 下联:花开从桂月常圆。 上联:新年纳余庆; 下联:佳节号长春。 上联:万里阳和春有脚; 下联:一年光景月当头。 上联:万里河山铺锦绣; 下联:满城笙管乐太平。 上联:万家灯火同秋月; 下联:大地光明不夜天。 上联:万户管弦歌盛世; 下联:满天焰火耀春光。 上联:万户春灯报元夜;

汉字与对联文化

汉字与对联文化 汉字和对联文化 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有 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同时,汉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是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对联,雅称“楹联”,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文化见证了徽商形成、发展到逐步衰落的全过程。明清徽商凭借“锐意进取、勤勉刻苦、诚信不欺、义以天下、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和“货真”“价实”“量足”“守信”的经营方略,活跃于四方,创下“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佳话。而徽州的楹联文化,凭借楹联的文化凭证作用,则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徽州历史的发展和徽商的传承与风貌,以特殊的形式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历史。 依附建筑而生的徽州楹联匾额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丧嫁娶,开张营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老幼皆喜,妇孺能对,有联则雅,无联则俗。 徽州楹联匾额的普及,使它成为徽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黟县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楹联匾额,便是其中的精华。 中国封建社会主体哲学思想以及崇尚自然的理念在徽州楹联中得到集中反映,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徽州楹联匾额的内容,使之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楹联匾额所具备的特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徽州楹联匾额不仅在读书人中间流传,而且在平民中间吟诵,且在徽州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文化韵味。 徽州楹联匾额所反映的明清几百年间人们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极其丰富且弥足珍贵的。 徽州楹联文化兴盛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徽州文化的土壤厚重,为徽州楹联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与文化基础,使得徽州楹联文化极为丰富多彩;第二,徽州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得读书习字成为徽州家庭培养子女的必修课,不论进境如何,总有书香熏陶,因而为徽州的楹联文化提供了创作与欣赏基础。第三,徽州的特色建筑为徽州楹联文化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除了前文述及的中堂之外,“三厅两过厢”的建筑风格使得民居建筑中廊柱极多,即使是最简单的“一进式”三厅两过厢也有将近二十根廊柱,这廊柱即为楹联文化的优良载体。[ 对仗工整,简明易懂,內涵丰富,寓意深刻。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些古楹联,以朴素而精辟的哲理,鼓励世人和子孙后代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与人为善,与这里淳朴民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把这些文化理念浓缩成格言,题于楹柱上,让子孙后辈朝夕与其相见,是一种家教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不少古楹联出自名家之手,是楹柱生辉、厅堂增色的文化瑰宝。 古黔为程主理学之乡,各处古村都散落有众多的名人名联,书法精美绝伦,寓意深刻,内容丰富,寄存着屋主的精神追求,人生的体味以及对后世的期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徽州楹联和其他地方的楹联有同样的作用,同样的文化传承,但是作为徽州的特色文化,徽州楹联也有他自己异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比如说“错字”,对于道德传统文化及为人处世方面的训诫像族规一样被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承接着并谨遵着。根据上面对于楹联的分类以西递宏村为例统计发现名联有120条左右,其这其中中又以训诫后人为人处世等道德修养,重传统教育的种类最多,比如说“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楹联有的成为家训,有的成为名言流传开外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成为一个信条,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从一个侧面

楹联文化:龙江大地一面旗(定稿)(1)资料

龙江文化一面旗 ——全力打造中国楹联文化县 摘要:舟曲,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的结合部,是甘肃大地南部群山峻岭中的一座小城,汉藏人民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两千多年,孕育了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其中,以松棚楹联灯会为重要载体的楹联文化是舟曲传承历史最久、地域最广、群众性最强的文化事象。 一、传统及呼唤 (一)、传说 一切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约公元1522—1567年,一位江南籍的人氏王忠实在当时称西固的舟曲任千户(注:记载作于清嘉庆《武阶备志》),相当于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千户对父母极孝,接双亲于任职的西固县。时逢元宵,二老不悦,思念故乡元宵辉煌。千户心起愧疚,遂仿效扬州灯节,自出银钱,派官兵百姓采摘松枝,于街巷搭木橼棚架,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廊间悬挂各式简易彩灯,并亲自书写“不二扬州”横额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等楹联。千户造出这等似江南一带元宵时的夜间灯景,既慰藉双亲,又娱乐百姓。这既是松棚、楹联、灯会三者汇集于一体的关键节点,更是楹联文化在舟曲本土的华丽登场。 从此,这里有了一个久远的传说,开启了一个红彤彤的历史。 (二)、传统 楹联文化,通过松棚楹联灯会的传播,在舟曲得以流传。同灯会

一起历经沧桑岁月,饱经风雨,生生不息。数百年来,舟曲人爱联、作联、赏联、兴联,与这两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楹联文化已经融入到了舟曲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过春节时贴春联,或在红白喜事时作婚嫁联,丧挽联,贺乔迁、升学、开张、寿诞、落成联等等。 由于历史变迁,清代中期以前的联家已无可考察,但至迟在清代后期,舟曲已有记载清楚,师承有序的联家及联作。其中,代表人物有清同治年间的贡生张尚仁,稍后有西固州同黄为楷、峰迭贡生洪文蔚,清末民初有张万杰、沈澍霖、杨培俊、杨秀章、张问仁,民国时期有刘可仁、李品芳,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有房存义、张鸣凤、杨述椒、赵兴、杨淑、杨慕椒、王正德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鸣凤、杨述椒、赵兴等人承前启后,恢复了中断近三十年的松棚楹联灯会,并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楹联文化传人,使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灯火不灭,联花再开。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本土楹联艺术家的坚守,才能传承至今。 关于历史上很早时候的松棚楹联灯会情况,没有留下一丝半爪的图片资料。 据说,1954年元宵,曾办过一次灯会。 当代人最早观赏到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1982年的元宵,舟曲城关的四条大街上,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村上的老文化人按照1949年以前的记忆,指导村民们各自筹集长杆,一家负责搭建一间廊架,村上将在林业部门募集到的松枝覆盖在廊架顶上,将文化人在红纸上写好的对联贴到灯对上,再把灯对挂到长廊两面的

品味对联的文化魅力

一、课题题目 本组课题为:品味对联的文化魅力 组长:许晓雄指导老师:李林娟 成员:吴缙、林仪、陈胜倩、李余慧、许婷婷 二、背景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常青之树,从古至今,对联是最为人们 所熟知的,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总把新桃换旧符”,以此 来增添喜庆的氛围。而当今社会,对联已不仅仅是增添气氛的 工具,更是人们表达情意的媒介,它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为了弘扬对联文化,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 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作为中学生, 欢上它,并以此活 动来让它发扬光大。 三、课题研究目的 加强对对联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的了解。了 解对联的形式以及文字表达中的更深刻的内 涵。传播相关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重活5000 年的优秀文化,传承这一古老的常青之树。 四、研究过程 在此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分四个阶段进 行,并分两学期完成。 在高二上学期,我们有两个阶段的任务。第一阶段在6——10周实施,即各成员收集 春联并进行整理,通过查资料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过程及文字变大形势和如何创作对联。 第二阶段时间为15——18周,在此期间,我们通过对学校学生及乡村居民的问卷调查,大 致上了解了人们对对联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下学期弘扬对联文化做铺垫。 为完成上述活动,我们进行了七次活动。 但人们对对联还是存在很大兴趣,并且大多数人表示愿意接受对联列入语文教程以及

以创新的姓氏来增强自己对对联的了解。这也为我们下阶段进行宣传以及普及对联文化知识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在高二下学期,我们的任务氛围第三、第四阶段,在第3——6周实施,其主要内容为:将我们在上学期遇到的难题与老师及专家探讨,从而获得对对联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帮我们提高了活动的效率;第四阶段实施时间为7——9周,我们各自书写对此次轰动的感想文章,并进行宣传,然后总结这次活动。 在下学期中,我们进行了六次活动。 五、研究成果 1、精美春联以及图片 2、对联起源发展及文字表达形式等资料 3、六篇感想文章(属于各成员真实体会) 4、多份问卷调查表及其分析表,专家访谈记录表等 六、心得体会 此次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收益匪浅,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对联不仅有营造氛围的作用,还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及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内涵,了解了对联的基本形式,发展历程及其深刻内涵,使我们的文学功底大大提升;另一方面,这次活动也教会了我们很多道理,如“精确的分工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关键”、“团结力量大”、“尺有所成寸有所短,要取长补短”、“有志者,事竟成”、“礼貌使询问变得简单”等等,加深了与老师同学间的友谊,更深入的了解社会,有利于我们以后在社会中独立。 七、建议或倡议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有三点建议:①可以考虑将对联纳入语文教学中;②各地应多举办一些有关对联文化的活动,如征文、对联竞赛;③多向乡村居民宣传对联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戏剧 303班裴若涵 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如皮影,对联,剪纸,瓷器等。我现在要向大家介绍“戏剧”。 中国的戏剧有很大的民族特色,它历史悠久。妈妈说中国的戏曲种类很多,有京剧,昆曲,越剧等等,都各有特色。戏曲特别是奶奶的最爱。奶奶最喜欢唱黄梅戏了,每次都会经常听到奶奶在家里哼几句。 我最喜欢的戏剧是京剧,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京剧的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表演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京剧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京剧的故事主要以历史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大多取自小说、传说。京戏脸谱则在京戏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脸谱是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艺术。全国各地有不少戏迷,他们都沉迷于那一个个喜闻乐见、动人心弦的故事。 我原来并不知道京剧是怎么回事,但现在我已经是京剧班的一员了,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还得从以前的一节音乐课说起,那次音乐课上老师说要选几个人星期二去开会,我和彭欣怡等人被选上,可这一去,我就走上了练京剧的道路。 开始的时候,每次练完京剧后,都累得腰酸背痛。而且在我练京剧的时候,别的同学在班上写作业,等练完了京剧,他们早都放学了。经常我作业来不及抄就要回家了,那时我觉得上了一条“贼船”!可妈妈说:“既然你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我只好继续练下去。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我渐渐喜欢上京剧了。它使我动作协调,还有机会穿上戏参加演出呢!教京剧的姜老师说,我们要演《花木兰》、《对花》、《智取威虎山》等等,看来我们的“业务”还不少呢。 我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外国人也很喜欢,希望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能让更多的外国朋友接受。

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联

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联 1.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 2.宁静而致远;澹泊以清心。事理通达,心平气和。 3.束身圭璧,凛节冰霜。 4.俸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 5.海景山船荡,宽怀任马驰。 6.性天期活泼,心地尚光明。 7.天有日方明,人无信不立。 8.宽以济猛,俭能养廉。 9.长笑对新柳,贞心比古松。 10.长笑对新柳;贞心比古松。 11.静里思三益;闲居守四箴。 12.心宽忘地窄,野旷觉大低。 13.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 14.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16.欢欣常在悠闲外;幸福永存奋斗中。 17.静里思三益,闲居守四箴。 18.言比信行必果,色思温貌思恭。 1.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到明朝。 2.利人时出平静语,修己常存改过心。

3.虚心效竹节,人品如兰馨。 4.贫贱难移,威武不屈。 5.贫贱难移;威武不屈。 6.奋进千程少;闲聊半句多。 7.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8.一襟和气,万斛宽胸。 9.气淸更觉山川近,意远方知宇宙宽。 10.节比真金铄石;心如秋月春云。 11.助人是美德;克己为髙风。 12.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13.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14.威不屈豪忐;富难淫正心。 15.大器量大空海阔;真聪明岳峙渊深。 16.职业无髙下,品流有尊卑。 17.心无俗虑精神爽;室有清淡智慧开。 18.助人是美德,克己为髙风。 1.威不屈豪忐,富难淫正心。 2.养心莫如寡欲;温故乃能知新。 3.无过方自慰;有理始心安。 4.有容德乃大,无私心自安。 5.言比信行必果;色思温貌思恭。 6.以身作则;与德为临。 7.宁静而致远,澹泊以清心。

汉字与对联文化

汉字和对联文化 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同时,汉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是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对联,雅称“楹联”,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一、对联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