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前十位病种诊疗指南

骨科前十位病种诊疗指南
骨科前十位病种诊疗指南

骨科前十位病种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史采集】

1.发病时间,是否有外伤史或慢性积累性受伤史。

2.腰腿痛的位臵、性质、持续时间、与运动的关系。

3.每次发作的诱因,既往的治疗情况。

4.是否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体格检查】

1.腰椎侧凸。

2.腰部活动受限。

3.压痛及骶棘肌痉挛。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5.感觉异常:腰5神经根受累者,小腿前外侧和足内侧的痛、触觉减退;骶1神经根受累者,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触觉减退。6.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者,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者趾及足跖屈力减弱。

7.反射异常:骶1神经根受压,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马尾神经受压,肛门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

1 摄X光片、CT、MRI、X线造影,B型超声,电生理检查等。

2 手术的病人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

心电图、B超、有必要时行风湿三项或者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

3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诊断及分型】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

常见分型:

1.膨隆型。

2.突出型。

3.脱垂游离型。

4.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鉴别诊断】

1. 与腰痛为主要表现疾病的鉴别

(1)腰椎结核,腰椎肿瘤,常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利用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

(2)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3)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以第3腰椎横突尖压痛为典型表现,局部封闭效果好。

(4)椎弓根峡部不连。

(5)脊椎滑脱:从X线侧位片上可了解椎体的滑脱情况并据此计算其程度。注意近1/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椎滑脱。

2. 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的疾病的鉴别

(1)神经根及马尾肿瘤,依据影像学予以鉴别。

(2)椎管狭窄症:主要临床特点是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腰痛、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受压表现,需仔细研判X线片、造影、CT、MRI、才可作出鉴别。约30~40%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同时合并椎管狭窄症。

3. 与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鉴别

(1)梨状肌综合征:以臀部和下肢痛为主要表现,髋关节外展、外旋位抗阻力时可诱发症状。

(2)盆腔疾病:如肿瘤、炎症等。

【治疗原则】

绝大多数的病人经非手术疗法可缓解症状,经严格非手术疗法,或有马尾神经受压表现的病人可行髓核摘除术。

1. 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必须坚持3周以上,之后带腰围起床作适度的活动。

(2)持续牵引。

(3)理疗。

(4)可选择使用改善神经血液循环药物1种及抗无菌性炎症类药(如鹿瓜多肽)1种治疗。

2. 手术治疗

(1)目的:解除压迫。

(2)原则:有限术野,充分减压,维持稳定。

常见术式:

1)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术。

2)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7) 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8) 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9) 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

能锻炼,物理治疗。

(10)脊髓神经损伤可早期(8小时内)应用甲强龙冲击疗法,术前、术后可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神经JM1等)。

【疗效及出院标准】

1. 非手术疗法常在门诊进行,临床症状消失并稳定一定时期则为临床治愈。

2. 手术治疗:病人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无近期并发症则为临床治愈,拆线后可出院,门诊随访。

骨性关节炎

【病史采集】

1. 多发生于老年以后,以负重关节多见,可继发于创伤、畸形、关节不稳等。

2. 多数有典型的静止痛,在休息或清晨感到关节疼痛。

3. 呈慢性进行性病程。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常表现为开始活动时明显,活动后减轻,活动过多又加重。严重者出现肿胀、关节积液和畸形,部分出现关节游离体。关节活动时常有粗糙的摩擦感和响声。

【体格检查】

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常表现为开始活动时明显,活动后减轻,活动过多又加重。严重者出现肿胀、关节积液和畸形,部分出现关节游离体。关节活动时常有粗糙的摩擦感和响声。

【辅助检查】

1.拍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观察呈囊性变,边缘部常呈唇样增生,部分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2. 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风湿四项、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3.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并结合X线征像,一般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根治疗法,治疗着眼于减缓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增加关节稳定性及延缓病变的发展。

1. 非手术疗法:

(1)应用抗炎止痛药以镇痛;重者可定期适量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药物。

(2)适当的休息,保护受累关节,勿使过度负重。

(3)物理治疗,可用红外线灯照射,热敷及按摩。

(4)可选择使用改善关节内血液循环药物1种及抗无菌性炎症类药(如鹿瓜多肽)1种治疗。

2. 手术疗法:

(1)骨赘阻碍关节活动或关节内游离体影响功能者行关节清理术。

【疗效及出院标准】

1. 好转:病情基本稳定,关节疼痛缓解,X线片显示关节及关节软骨下骨质无进行性破坏,关节活动部分受限或不受限。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3. 凡达到好转标准者可出院。

股骨颈骨折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骨折的时间、致伤因素、外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

1. 患者到院后必须尽快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四个程序进行)。

2. 辅助检查:

(1)一定及时摄伤肢X线片检查,必要时根据患者年龄于2周内复查。

(2)有条件者可行CT检查。

(3)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生化全系、行风湿三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3.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诊断】

1. 有外伤史。

2. 患肢不能负重,髋部疼痛、髋关节活动障碍。

3. 肢体短缩、内收及外旋畸形,股三角区有压痛,大粗隆处有扣击痛,Bryant三角底边短缩。

4. X线片及CT片提示骨折征象、断端移位方向及程度,?有无合并髋臼骨折及髋关节脱位。

【治疗原则】

1. 骨折的治疗:

(1)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主要依据骨折部位考虑其治疗方法。

1)无移位的基底骨折:牵引加“丁”字鞋制动8~12周后练习扶双拐下地活动,或选闭合穿钉内定固术。

2)有移位的基底骨折及中段骨折:空心钉内固定。

3)头下型或经颈型Pauwel氏角大而有移位的骨折:根据年龄选用空心钉内固定,并可加行带血管或肌蒂的骨瓣植骨术,年龄大于65岁或行人工关节臵换术。

4)儿童骨折:无移位者可用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或牵引治疗;有移位者可用多针类内固定。

2. 辅助性治疗:

(1)防止休克:补充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止痛。(2)防止感染: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

(3)物理治疗。

(4)功能锻炼。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 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1)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关节臵换术后常规抗凝治疗7-10天。

(2)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3)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骨折愈合、股骨头无缺血坏死,患肢功能基本正常。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胫腓骨干骨折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检查】

1. 检查足趾背伸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排除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

2. 若小腿肿胀明显,应同时注意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可能。

3. 摄小腿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行CT、MRI检查。

4. 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诊断】

1. 有外伤史,伤腿肿痛、活动受限。

2. 具有骨折的专有体征,对小腿上段的骨折,应详细检查血管、神经情况。

3. 清晰的小腿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情况。

【治疗原则】

1. 无移位或经整复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行长腿石膏或小夹

板外固定。

2. 斜型、螺旋型或粉碎型等不稳定性骨折,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选取骨牵引、石膏或夹板、手术内固定(选用交锁钉、钢板)或外支架等方法,或联合使用。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 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6 . 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7.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8.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9.如属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应根据伤情及骨折部位污染情况,清创后选用骨牵引或即时内固定或外支架固定。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应在急诊输液时即输入足量广谱抗生素,行清创术时仍持续静滴。此外,在手术前,清创后,及第一次换药拔引流条时,均应常规做一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治疗开放性骨折首选先锋素类,一期缝合无感染迹象的可在术后3至5天停药,创口未一期缝合者,用药时间则持续至二期处理以后。用药剂量则以治疗量为原则。

【疗效标准】

1. 治愈:患肢无疼痛,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复查X线片示骨折功能复位,?骨痂生长良好,骨折线消失。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踝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检查】

1. 应检查侧副韧带有无损伤,有无踝关节脱位。

2. 应摄踝部正侧位X线片,有条件行CT检查。

3. 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诊断】

1. 有外伤史,伤后踝部肿胀、压痛、功能受限。

2. 清晰的X光片,CT片,加上受伤机制可以明确骨折类型。【治疗原则】

1. 对无移位的踝部骨折,可以石膏固定6~8周,并早期行肢体锻炼。

2. 对有移位或复位后仍有移位的骨折及脱位,应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要求做到:

(1) 踝穴要求解剖对位;对关节内的骨及软骨碎片必须清除。

(2) 内固定必须坚强,以便早期功能锻炼;

(3)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4).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5)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6)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7)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骨生长药1种。

(8)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9)如属踝部开放性骨折,则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应在急诊输液时即输入足量广谱抗生素,行清创术时

仍持续静滴。此外,在手术前,清创后,及第一次换药拔引流条时,均应常规做一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治疗开放性骨折首选先锋素类,一期缝合无感染迹象的可在术后3至5天停药,创口未一期缝合者,用药时间则持续至二期处理以后。用药剂量则以治疗量为原则。

【疗效标准】

1. 治愈:骨折解剖复位,踝部疼痛消失,行走无不适。

2. 好转:骨折基本达到解剖复位,踝部仍有疼痛或行走时疼痛。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跟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3. 受伤原因多为高处跌下,足跟着地压缩所致,常伴有胸腰椎骨折,勿误诊。

【检查】

1. 临床检查:局部肿胀、压痛、功能障碍。全身的系统检查。

2. X线检查:摄跟骨侧及轴位片。

3 CT检查:了解冠状面,矢状面情况,贝氏角大小。

4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诊断】

1. 多有高处坠下史,足跟局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

2. 清晰X线片可以了解骨折情况及跟距关节是否波及。

3. 注意并发症的诊断。

【治疗原则】

1. 对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若骨折移位不明显,可行石膏外固定。

2. 对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主张功能疗法。

3. 跟骨上后关节面严重粉碎骨折,陈旧性骨折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可手术治疗。内固定钢板选择解剖钢板。

4. 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5.术前中药泡脚。

6.围手术期:麻醉前1小时用一次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

7.术后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种3至5天(如头孢拉啶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随时复查。

8. 一旦手术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肿胀,白细胞增高,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应选用广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而且要有足够的剂量,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给与全身支持疗法,当发现切口有脓性液时,应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采用切开引流或闭合冲洗的方法,将脓性液排除。

9. 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况可选择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制剂1种。

10.如果估计病人有骨生长迟缓或特殊部位骨折可况选择使用促

骨生长药1种。

11. 中成药口服接骨七厘片、龙血竭胶囊或盘龙七片、无痛下功能锻炼,物理治疗。

12如属跟骨开放性骨折,则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应在急诊输液时即输入足量广谱抗生素,行清创术时仍持续静滴。此外,在手术前,清创后,及第一次换药拔引流条时,均应常规做一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治疗开放性骨折首选先锋素类,一期缝合无感染迹象的可在术后3至5天停药,创口未一期缝合者,用药时间则持续至二期处理以后。用药剂量则以治疗量为原则。

【疗效标准】

1. 治愈:骨折复位好,疼痛症状消失,行走不受影响。

2. 好转:骨折复位好,疼痛仍然存在,行走无大影响。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颈椎病

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为颈椎病。

【病史采集】

1. 年龄:多发生于40岁以上。

2. 病史:缓慢,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3. 症状:头、颈、肩疼痛;上肢放射性麻木或疼痛;下肢乏力,行走不稳;大小便功能失常;体位性眩晕或曾有猝倒发作;眼花、耳鸣、心动过速或心前区疼痛。

【体格检查】

1. 颈、肩部压痛点。

2. 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 旋颈试验阳性。

4. 四肢肌力减退,躯干感觉平面障碍。

5. 病理神经反射征阳性:霍氏征,巴氏征。

6. 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辅助检查】

摄颈部X光片、CT、MRI、椎动脉造影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一般原则:

骨科出院指导

锁骨骨折的出院指导 ⑴保持患侧肩部及上肢的有效固定位,并维持3周。 ⑵循序渐进地坚持肩关节的锻炼。先练习肩关节每个方向的动作,再进行各个方向的综合练习,如肩关节环转运动、两臂做划船动作等。 ⑶如出患肢麻木、手指颜色改变、温度低时需随时复查。术后1个月进行X拍片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于骨折完全愈合后取出。 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出院指导 ⑴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多喝牛奶。牛奶富含钙、磷、钾,所含蛋白质和钙易于吸收,是骨折病人最好的饮品。 ⑵休息:不强调卧床,尽可能离床活动。 ⑶注意维护外固定的稳定,观察患肢手指的血运。如外固定松动、手的颜色改变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便予以调整和处理。绝不能在拆除固定后将患肢长期下垂和用前臂吊带悬挂于胸前,否则将导致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障碍,并且长时间难以恢复。 ⑷继续坚持功能锻炼。指导并督促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患肢,发挥患肢功能,要求用患肢端碗、夹菜、刷牙、系裤带等,逐步达到生活自理。 ⑸定期复查,查看外固定及骨折愈合情况。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以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及锻炼计划。内固定器材在术后6个月取出。 肱骨干骨折的出院指导 ⑴伴桡神经损伤者,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并配合理疗1~2个月。 ⑵继续进行功能锻炼。骨折4周内,严禁做上臂旋转活动。外固定解除后,逐步达到生活自理。 ⑶复查指征及时间:“U”形石膏固定的病人,在肿胀消退后,石膏固定会松动,应来院复诊;悬吊石膏固定2周后来院更换长臂石膏托,维持固定6周左右后再拆除石膏。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移位或愈合情况。伴桡神经损伤者,定期复查肌电图,了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骨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骨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儿童肱骨髁上骨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 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

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可试行轻柔手法复位,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 【鉴别诊断】 严重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需同肘关节脱位及其他类似损伤相鉴别,如肱骨远端骨骺分离、Milch II型肱骨外髁骨折。

2016年老年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

老年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骨科出院指导

##医院 骨科病人出院指导 尊敬的病友: 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在您的积极配合下,现在的临 床治疗已告一段落,为了您早日康复,尽快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请出院后遵 从以下指导: 1、定期来我院复查,在术后的第1、3、6个月及一年,必须按时间来我院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恢复锻炼。 2、如果您的伤口未拆线要求出院,请出院后到当地医院继续治疗。要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现象,术后约2周伤口可拆线(特殊情况下需适当延 长拆线时间),但必须来院复查。 3、进行外固定(小夹板、石膏、外固定器等)的患者,必须在固定后1、2、4周复查X线片,并进行适当调整,以免骨折移位。约4-12周后去除外固 定进行功能锻炼。固定期间,未固定的肢体要进行锻炼,以免出现废用性萎缩。 4、手术内固定的患者,要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不宜过早负重,否则会因金属疲劳而导致断裂,严重者甚至会导致骨不连而影响肢体功能。到临床愈合 标准后,可择期手术去除内固定(约8-36个月)。 5、下肢骨折的手术患者,需约8-12周后方能扶双拐行下肢锻炼,后逐步 改为单拐,经X线拍片骨折处有大量骨痂生长后,方可丢拐行走。 6、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恢复较快,可适当较早活动。但儿童天性顽皮好动,要注意防止摔伤而再次骨折。 7、老年患者,因机体抵抗力差,如长期卧床,易引起各种卧床并发症,应注意预防。同时适当补充营养和钙剂,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8、脊柱手术的患者,需卧床6-8周,期间要进行腰背肌肉和下肢功能锻炼,待行X线复查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腰围保护起来活动。 9、人工关节手术的患者,往往有骨质疏松,需给予钙剂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虽然关节功能恢复,但不能够过早负重,以免出现假体活动、下沉而 引起疼痛。 10、特殊体质患者,有可能出现对内固定物的排斥反应,此时,伤口附近 出现脓肿,应及时到医院去除内固定,改为外固定治疗。 11、骨折伴有特殊疾病如:糖尿病、贫血、坏血病及营养不良的患者,骨 折愈合较慢,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否则会影响骨折的愈合。 出院后,请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补充钙剂或坚持 饮用牛奶,这些都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最后,祝您早日康复! 注:如果没有按出院指导定期复查或注意事项预防,其出院后出现的后果 医院概不负责。 经治医师签字:患者及家属签字: 年月日

20种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常见病临床诊疗规范 目录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10 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1-13 三、慢性支气管炎┅┅┅┅┅┅┅┅┅┅┅┅┅┅14-16 四、社区获得性肺炎┅┅┅┅┅┅┅┅┅┅┅┅┅17-22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28 六、急性胃炎┅┅┅┅┅┅┅┅┅┅┅┅┅┅┅┅29-30 七、慢性胃炎┅┅┅┅┅┅┅┅┅┅┅┅┅┅┅┅31-34 八、糖尿病┅┅┅┅┅┅┅┅┅┅┅┅┅┅┅┅┅35-38 九、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39-40 十、阴道炎┅┅┅┅┅┅┅┅┅┅┅┅┅┅┅┅┅41-47 十一、盆腔炎┅┅┅┅┅┅┅┅┅┅┅┅┅┅┅┅48-52 十二、下尿路感染┅┅┅┅┅┅┅┅┅┅┅┅┅┅53-55 十三、急性扁桃体炎┅┅┅┅┅┅┅┅┅┅┅┅┅56 十四、结膜炎┅┅┅┅┅┅┅┅┅┅┅┅┅┅┅┅57-66 十五、风湿热┅┅┅┅┅┅┅┅┅┅┅┅┅┅┅┅67-72 十六、软组织损伤康复┅┅┅┅┅┅┅┅┅┅┅┅73-74 十七、原发性高血压┅┅┅┅┅┅┅┅┅┅┅┅┅75-78 十八、肾结石┅┅┅┅┅┅┅┅┅┅┅┅┅┅┅┅79-81 十九、颈椎病┅┅┅┅┅┅┅┅┅┅┅┅┅┅┅┅82-84 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85-87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归纳

贺州市中医医院 外一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一、诊断 (2) 二、中医治疗 (2) (一)辨证施治 (2) (二)特色疗法 (3)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3)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3) (一)难点分析: (3) (二)应对措施: (3)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4) 一.诊断 (4) 二、中医治疗: (4) (一)辨证论治: (4) (二)特色疗法 (6)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6)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7) 上尿路结石中医诊疗法案 (8) 一、诊断 (8) 二、中医治疗 (9) (一)辨证论治 (9) (二)特色疗法 (9) (三)疗效评价及评估 (9)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0) 四、应对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

出院指导70271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出院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及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避免情绪波动及各种精神刺激。必须坚持定期复查,活动期每月一次,稳定后3~6个月复查一次。 2.劳逸结合,坚持身体锻炼,特别是关节的活动。 3.皮肤方面 (1)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禁止日光浴,夏日外出穿长袖长裤,打折阳伞、戴遮阳镜及遮阳帽等,以免引起光过敏,使皮疹加重。 (2)禁用碱性强的肥皂清洁皮肤,宜用偏酸性或中性的肥皂,最好用温水洗脸,禁用各类化妆品。 (3)剪指甲不要过短,防止损伤指甲周围皮肤。 4.因服用大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造成全身抵抗力下降,应注意预防各种感染: (1)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口腔卫生,女同志要保持会阴部的清洁。 (2)尽量少到公共场所,避免各种感染。 (3)预防感冒,一旦发现感染灶应积极治疗。 (4)禁止各种预防接种。 5.注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各种副作用,长期服用大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造成血压高、糖尿病、骨质疏松、骨坏死、WBC下降、结核复发、消化道出血、兴奋、失眠、柯兴氏综合症等,必要时复诊、治疗。 6.必须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加减药量或停药。 7.饮食注意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如有心肾损害则低盐饮食,并注意补钙以防骨折 8.女性要在医师指导下妊娠。 9.定期复查。 强直性脊柱炎出院指导 1.要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2.明确因疼痛而卧床不起,只能使病情进展加快,导致关节、肢体废用和肌肉萎缩。因此要积极主动地活动锻炼,以减轻脊柱及关节的畸形程度。 3.活动原则:按计划逐渐增加活动量。服药后行屈膝,屈髋,转头和转体运动;以运动后疲劳疼痛在2小时后恢复为标准;疼痛时要卧床休息,行热敷或热水浴以减轻疼痛;在锻炼前先行按摩椎旁肌肉,避免肌肉拉伤;锻炼同时可配合理疗和水疗。 4.卧硬板床,低枕;避免长期弯腰活动,减少对脊柱的负重和创伤;肥胖者要减肥。 5.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6.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擅自停药、减药、加药、改药,在医护指导下了解药物副作用。 7.合并有色素角膜炎患者,可局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要经常冲洗眼中滞留的分泌物,保持结膜囊的清洁。避免覆盖,以免结膜囊内发生感染。 8.预防肺部感染,由于胸廓扩展有限,故应每日行深呼吸及扩胸运动。卧床病人需加强翻身叩背,教会病人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禁烟,保证室内通风,尽量少到公共场所。积极预防、治疗感染。 9.定期复查。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病人出院指导 1.出院后继续执行治疗方案,规律服药,不要因症状减轻而停药。

骨外科诊疗规范

骨外科诊疗常规 为了规范治疗操作规则,防范医疗纠纷和治疗差错出现,特定制骨外科诊疗常规。凡违及者除了经济处罚外,一切后果自负。 1 凡年龄60岁以上,或小于60岁既往有高血压者,入院后一律监测血压一天两次或一天三次。 2 凡急诊入院患者,或老年患者,一律急诊测血常规、电解质、随机血糖、肾功能、二氧化碳结合率、心电图、胸片,需急诊手术者查凝血功能、输血前常规。 3 凡入院病人检查发现心电图、胸片、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腹部立位腹平片、ASO、类风湿因子、血尿酸异常者,一律要请相关科室会诊。 4 凡需急诊手术病人,最基本检查包括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常规、血型、胸片、血糖、肾功能,非急诊病人包括全身检查肝功能、肺功能、心功能。 5 凡老年患者需手术者,包括局麻PVP手术,即使心电图正常,也要请心内科会诊,排除冠心病,以防心脏猝死。 6 凡腰腿痛入院患者,必查腰椎间盘(L3~S1)CT,腰椎MRI,还需查AFP、CEA、尿本周氏蛋白以排除多发性骨髓瘤,还需查AS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排除风湿、类风湿、痛风等疾病。查HLA-B27排除强直性脊髓炎。 7 择期手术患者,必须全面检查心、肝、肺、肾、脑、内分泌、胃肠道、血液系统功能是否良好,必须查腹部立位腹平片,老年患者必查心脏彩超、肺功能、血气分析。 8 凡入院病人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动脉闭塞硬化症患者,必须给病人家属签病危通知书,告知随时有可能血栓行走造成心、肺、脑等栓塞,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而猝死。 9 凡行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必须行下肢髂、股动静脉至腘窝动静脉等下肢血管彩超检查,以排除血管栓塞和动脉闭塞硬化症。 10 凡老年患者大于60岁及以上需手术者,特别是高龄患者需手术者要告知家属随时有可能出现心脏血管意外,如心梗、心脏猝死、脑梗、脑溢血等危及生命。若手术后病情需要,必须跟病人家属讲转ICU之事。 11 凡病人诉某处疼痛需镇痛处理,必须亲自查看病人,落实疼痛部位,根据病人整体情况,予以止痛处理,严禁未检查病人,口头给予杜冷丁、强痛定注射。 12 若病人诉胸腹部疼痛,或者恶心、心中不适、胸痛、胸闷,必须立即做床旁心电图,以防心绞痛、心梗。即使合并有肋骨骨折,也必须做心电图后方可止痛处理。 13 病人入院后重点关注既往病史,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梗等,严禁未问糖尿病病史,未查随机血糖,即大量静脉滴注葡萄糖。 14 老年患者长期卧床,下肢骨折需择期手术者,术前需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 15 应急预案:一旦出现危急重病人,现场抢救者,主管医生必须到场,以主管医师为主,科主任牵头,总住院必须到位,值班医师协助。护理部由护士长牵头,医师分工协作,一组搞抢救治疗,一组跟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双管齐下。若人员不够,本组上级医师和白班医师参与。 16 手术问题:手术切忌粗暴、抢时间,力争精益求精,认为骨折大致复位即可、打马虎。一定要让主管医师、家属满意方可。若骨折复位不满意,则需重来一次。 17 若病人年龄大,既往合并有多种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术后一律上氧气,上心电监测。若出现内科疾病加重者,想方设法要把病人转到内科去,绝不允许由于内科疾病死于我科。 18 凡病人需转长沙上级医院诊治者,必须经报告科主任同意后方可转长沙。 19 凡病人为股骨颈、股骨粗隆骨折、髋臼骨折、股骨骨折未急诊手术者,术前一律需做牵引治疗,以骨牵引为主。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针推科二0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在2014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50张,添置了局部熏蒸治疗仪2台。 2.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疗仪。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今年新进一名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一名,重点是发展小儿推拿方向。继续发展中医针推和现代康复,组织科室三基学习和百项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 2.存在的不足是小针刀、水针刀治疗等微创治疗方法仍未开展。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收治的“腰痛病”、“项痹病”和“面瘫”病人500余人中,有90%的走临床路径或者诊疗规范。 2.7月份开始了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500余人次。 3. 开展治未病服务,服务了498人次;蒿蛇酒、三伏敷药贴和骨痹散应用了1125人次。 4. 存在的不足是专病专治诊疗规范少,病种少。专科设备的短缺和微创治疗方法的空白,制约了中医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医疗质量管理: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仍在90%以上。 五、业务成效:全年,收住院病人达到703人次;门诊12015人次,年业务总收入260.1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88%以上。我们特色专科的治愈率达到了70%,有效率达到了96.6%。其中治疗:面神经炎(单纯性)127例子痊愈98例(77.2%),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96.0%),无效5例(4.0%);颈椎病123例痊愈85例(69.1%),好转35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3例(2.4%),肩周炎42例痊愈28例(66.7%),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1例(2.4%);中风后遗症(恢复期)87例痊愈26例(29.9%),好转59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2例(2.4%)。我们着正在着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成果,为乡镇医院培养进修人员2名。 六、科研方面: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1篇。 2015年1月10日 针推科二0一五年工作计划 一、基本建设方面 1.2015年使专科病床达到70张,添置消炎止痛仪,微波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各2台。 2.完善治未病功能,增加减肥治疗室,骨质疏松症防治室。 3.针灸走进住院临床各科室,在住院临床各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大力推广中医特色治

急诊常见病诊疗指南

急救诊疗规莒南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2014年8月

目录 第一节心脏骤停 (1) 第二节心律失常 (10) 第三节急性心肌梗塞 (18) 第四节急性左心衰竭 (20) 第五节高血压急症 (22) 第六节休克 (24) 第七节呼吸衰竭 (29) 第八节上消化道出血 (33) 第九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37) 第十节糖尿病昏迷 (40) 第十一节脑血管意外 (46) 第十二节癫痫持续状态 (51) 第十三节急性中毒 (52) 第十四节电击伤 (61) 第十五节溺水 (62) 第十六节脑损伤 (64) 第十七节胸部损伤 (72) 第十八节腹腔脏器损伤 (81) 第十九节泌尿系损伤 (88) 第二十节烧(烫)伤 (96)

第一节心脏骤停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患者对刺激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 二、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三无 1、无意识——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对刺激无反应,可伴四肢抽搐; 2、无脉搏——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无呼吸——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 三、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四种心律类型 1、心室颤动:心电图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ST段与T波。 2、无脉性室速:脉搏消失的室性心动过速。 注: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应电除颤治疗! 3、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是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慢而无效的室性节律)。 4、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注: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电除颤无效! 四、心脏骤停的治疗——即心肺复 心肺复的五环生存链 心肺复:是指对早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通过采取人工循环、人工呼吸、电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中医院妇产科2011年度共有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崩漏、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在临床使用中发现该诊疗方案使用方便,操作性强,标准规范,现将2011年度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科共收治这三种病人41人,中医参与率100%,平均治愈率93%, 平均住院日13天,中药饮片使用率96%。 其中: 2011年,我科收治“崩漏”患者16例,其中肾阴虚型6例,脾虚型7例,血瘀型3例,共治愈13例,好转3例,总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妊娠恶阻”12例,其中胃虚型7例,肝热型1例,气阴两亏型4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胎漏、胎动不安”13例,其中肾气不足6例,气血亏虚5例,外伤损络2例,治愈12例,好转1例,治愈率95%。 二、存在的问题: 1、患者病情危重时,单一的中药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联合西医输血输液、手术等疗法; 2、既往关于中医药治疗做了大量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均证实中医药对于妇科常见病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缺乏有说服力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规范化临床研究总结资料。 3、如何运用中药增强患者体质,减少疾病发生率是一个重大临床问题。 4、患者常难以耐受中药的气味,而不愿服用中药。 5、中医特色疗法单一; 三、改进优化措施: 1、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做到利用“望、闻、问、切”四诊,中医辨证论治及现代化诊疗方法为病患解除病痛; 2、探索中医特色疗法在妇产科疾病中应用,尽量运用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 3、加强宣传,使广大病患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做好思想工作,使病人接受中药及中医疗法。 4、深入研究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规范病证诊断、疗效评价体系,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5、通过平时扶正固本的药物治疗和预防调护措施,增强患者抗病能力,降低疾病的临床发病率。 6、以便于推广应用为目标,提高有效性、安全性为要求,进行药物剂型改革。研制系列院内中药制剂,产生中药新药,完善包括艾灸、穴位按摩等在内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 1 / 11 / 1

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常见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诊疗指南

前言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给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医疗技术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势在必行,而《医疗事故处理条约》、《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又为《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赋予了新的内容。 《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和面世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使临床诊断与治疗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举,将有利于提高我院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有利于为广大群众与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 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相关专业众多疾病的诊疗与技术操作规范,以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主旨,供我院各级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遵循。

为了高质量完成该书的编写,我院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2015年版的基础上,积极查阅国内相关疾病指南及规范,结合院、科工作实际,积极讨论,反复修改,力求使该书既能反映目前国内外医疗技术发展的水平,又能符合我院具体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编写时间有限,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时修订,让该书籍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促进我院医疗工作的更快更好发展。 本《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自2016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2015年版废止。 2015年12月 目录 一、内科各系统常见疾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3) 2、支气管哮喘 (12)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勉县中医医院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痈及阑尾点压痈、 反跳痈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 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痈,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痈,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股分四种 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疳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 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届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 塞,瘀血停聚,湿热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 热壅,进而热蠹炽盛,结丁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 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痈,持续性胀痈,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痈,重者可有反跳痈,腹肌紧,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 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 1、瘀滞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脂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届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 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丁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痈,舌红, 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蠹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痈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蠹炽盛之象。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治 (1)瘀滞结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痈,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痈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活热解蠹。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5g 川楝子10g 大黄(后下)15g 牡丹皮10g 延胡索10g 桃仁10g 木香6g 石膏(先煎)30g 红藤10g 甘草6g 腹痈较重者加丹参活热解蠹,活血祛瘀;脂腹胀满者,加枳壳、厚朴理气消胀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面瘫 面瘫(口涡,口癖)是指颈乳突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属西医的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 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 ㈡体征: 本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急性发作,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减少或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三)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而眼睛及其以上不受影响,多伴有一侧肢体偏瘫。 二,治疗 取穴: ①主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健侧合谷。 ②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⑵电针:取阳白、丝竹空、顴髎、地仓、颊车等穴通电30分钟。 物理治疗:是最主要、针对性最强的治疗手段之一,早期可改善血循环,控制炎症发展,消除局部神经水肿;后期可改善神经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风寒,戴口罩,注意保暖;忌食辛、香、燥、辣之品;因眼睑闭合不全,必要时应戴眼罩,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自我锻炼:如湿毛巾热敷、表情动作及咀嚼练习等。 二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中青年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统称。 (一)诊断: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发病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特点多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症状: 本病具有神志障碍、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三)治疗: 主症: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处方:大肠、胃经腧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髃、肩贞、臂蠕、阳池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三阴交,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

急诊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

急诊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又称出血性卒中,是指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多为脑底穿动脉上微型动脉瘤破裂引起。常见出血部位为基底核(占60% ,多系豆纹动脉破裂出血)、其余依次为脑叶的皮层下白质内、丘脑、桥脑、小脑半球等。高血压和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临床表现】 1. 基底节出血: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同时有失语及意识障碍,甚 至脑疝。 2. 丘脑出血:偏听,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双眼凝视麻痹,精神症状等, 侵犯下丘脑部时可引起高热、昏迷、消化道出血、高血糖等。 3. 小脑出血:好发于小脑齿状核,突然后枕部头痛、眩晕、呕吐、肢体或 躯干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强迫头位 【诊断】 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史的中老年患者常见。多在情绪激动,过量、剧烈体力活动时突然发病。 二、发病时迅速出现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脑局灶症状依出血部位而异,以基底节内囊部位出血所致的三偏征常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 盲),主侧半球出血时有失语。 三、脑脊液多呈血性。可查到各型巨噬细胞,压力和蛋白含量多有增高。 四、C T, MRI,脑血管造影可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

五、脑出血后意识状态分级 I 级:清醒或嗜睡,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 II 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 III 级:浅昏迷,偏瘫,瞳孔等大。 IV 级:昏迷,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 V级:深昏迷,去脑强直或四肢软瘫,单或双侧瞳孔散大。 【治疗】 一、根据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情分级和血肿的部位,大小,年龄和全身情况选择手术。 三、血肿部位 高血压性脑出血分为壳核出血, 混合型出血(内外囊扩展到内囊丘脑),丘脑出血,桥脑出血,脑室出血和小脑出血。 I-III 级病人经内科治疗无效或好转后又恶化,出现颅内压增高者:经CT 扫描确诊为壳核出血,脑叶出血,血肿量>30mI ;小脑出血,血肿 量>10m1 均应及早手术。脑室出血宜行脑室持续引流术。 V级病情的病人或脑干出血急性期不适于手术治疗。 四、手术时间 (一)超早期手术:在出血24 h 内,尤其是在发病后7 h 内手术, 能 及时解除压迫, 减少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和坏死, 促进神经功能最 大限度恢复 (二)早期手术:在出血后1—5d 手术,因血肿和脑水肿造成颅内压增高,此时手术效果较好。

肛肠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肛肠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痔(混合痔) 痔是指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齿线远侧皮下的直肠下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在肛肠疾病中,痔是最常见的,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本病以便血、痔核脱垂、肛门不适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中“痔”的范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④肛门疼痛有肛门水肿或血栓形成者,可出现肛门疼痛。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

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 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