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

1,传播过程: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2,传播技巧: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3,传播: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她们所属的群体、组织、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总称。

4,大众传播信息:即新闻。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

5,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所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6,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7,人际传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称亲身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8,传播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里、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9,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事指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10,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11,媒介:广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

12,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或新媒介的出现,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讯息,引起社会变革。

13,控制实验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认为的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4,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判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15,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

16,实验变量:实验过程中的变动因素。其中,在实验过程中实行的措施叫自变量,也称实验刺激;在实验过程中由自变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变量,

17,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继控制研究之后的第二个主要环节。它研究和探讨的是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中的第二个因素---说什么。当然也包括怎么说的问题。

18,议程设置功能: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当前的事件中,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并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敏感事件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并使这些事件广为流传,形成理论中心。

19,环境监测功能:通过传播客观、准确的反应显示社会的真实背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

20,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叫把关,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叫把关人。2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动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22,抽绎:经过选择和扬弃,引出事物的头绪来。抽绎是语言最有用的特点之一,也是我们是否具有概括事物或问题的能力的表现。

23,功能失调:在某种条件下,功能会受损而产生消极的负面后果,从而对社会体系不利。

24,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接受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25,舆论: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是一种社会合意达成的过程,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26,语言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特有的有声信号集和符号系统。

27,个人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下调一致。

28,“知识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着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29,编码: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30,工具说:传播的个人功能,很多属于工具性的。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简答题

1,控制研究的内容、成果?内容:①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②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状,如批判学的研究③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经济、自我控制等。成果:①怀特的把关研究,被称为传播学的经典研究之一②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中存在着一条有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键③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这是对麦克内力的完善,应包括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④布里德的研究,被视为这个研究领域的一项最杰出的研究成果⑤阿特休尔的研究,在《权利的媒介》一书中,他认为一切媒介不论是以往的还是现在的,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历来受某种权势的控制。

2,语言的特性?静态的、有限的、抽绎的。

3,简述新闻和信息的关系?

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的最初阶段或萌芽状态,是一种用以交换和传递的信息。不管新闻怎样变化,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的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

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新闻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其主要特点是(1)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2)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并通过连续报道和运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各种体裁的报道来配合失误总体得发展过程(3)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4)新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4,抽样调查的基本程序?①界定调查总体②编制抽样框③设计和抽取样本④样本代表性评估。特点?①推断总体的目的性②推断形式的整体性③样本抽取的随机性④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5,样本大小考虑因素?①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大,样本数也越大

②课题要求的精确度和把握程度。要求越高,样本数越大③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

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④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6,提问设计的步骤?①课题分析,提出假设②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③确定指标④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提问。

7,怀特把关研究的主要缺陷?①作为最早的一项把关研究,最明显的缺陷是将把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②从怀特的把关模式上,人们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那就是把关人

对信息的传播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处理新闻。把关完全被当做一项纯个人的行为,这显然不符合传播实际。

8,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三个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享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②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是指甲方传播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是指信息只有从传播者传播到接受者那里,传播行为才算初步完成。

9,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的方面?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的属性②人际传播网络③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④人格、性格特点⑤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10,传播的个人功能几种观点?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②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工具说③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的游戏说④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对传播功能的研究可纳入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还提出了个人功能在信息、发展个性、与社会整合、娱乐功能。

11,传播的一般性功能:①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功能或个体功能,即对个人来说传播有哪些功能或效用②从社会学、经济学或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即对社会整体来说传播有哪些功能或效用。

12,内容分析的几种方法?①实用语义分析②语义分析③符号载体分析。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13,信息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为:语言、符号和图像(2)按信息内容的性质分为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娱乐信息(3)按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分为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和复原性信息或刺激性信息

14,拉斯韦尔5w模式的主要内容、贡献、不足?

内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五大环节。

贡献:(1)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

不足:(1)直线性: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性、单向性的过程(2)孤立性: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15,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发展的四个阶段?①文字发明前的口头传播阶段②文字发明与手抄传播阶段③印刷传播媒介的诞生与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④电子传播阶段16,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不同?①研究问题不同②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同③各自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倾向性不同。

17,报刊优势?①信息容量大②保存信息的力量强③受众选择的主动性打④易于保存。18,现阶段传播效果调查的三个方面?①媒介接触调查。我国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受众对媒介的接触方式、时间、动机、兴趣爱好的调查②评价性调查。即有对我国新闻事业信誉度和权威性的评价,也有对报刊、电视、电视台工作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各类传播内容的评价③专题调查。即对某一特定问题或某次大规模宣传活动的效果进行的个案研究。

19,申农--韦弗模式的内容:这一线性模式,本来是一个纯技术的、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通信过程模式。然而,传播学界很快发现,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解释电话、电报等通信领域的传播活动,而且可以扩展到探讨一般的社会传播过程。具体的说,信源相当于传者,信宿相当于受者,除此之外,这个模式给人们很多启示。①媒介一分为三,发射器、信道、接收器。②讯息,增加了一个要素:信号③噪音,这个模式里多了一个噪音,提醒我们: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的干扰。

20,拉斯韦尔模式的特点和不足?拉斯韦尔莫斯是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来的。具体来

说,有2个“第一”。①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②拉斯韦尔的工作带来意义更为重大的结果,即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框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不足:所谓直线性,即传播学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性过程。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其间既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显然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中孤立的进行。21,戴维泊洛关于传播过程的观点?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他的思想是比较深刻、完整的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许多谬误,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泊洛的观点,积极意义:不仅再次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认识得失的基础上机枪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2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媒介即讯息”是他的中心论点。根据他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他提出了关于传播媒介对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影响的观点,指出:在任何社会中,传统媒介都会极大的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的形式;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组织的形态,开创了人们交往的新形式,促进新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常常转移权力中心。根据他的理论,控制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一种手段,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断权。价值?①启示我们将媒介置于人类发展史的大背景去考察,探索其再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②提供了内容分析之外的另一种研究媒介的重要方法,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的特点及作用的兴趣③他的一些创新的惊人的推断,催人思考、唤起人们的想象力,要求人们将传播媒介同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研究。缺陷?①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②不但忽视了传播的占有方式及使用情况的重要性,而且把人类文明发展史等同于传播史,似乎传播媒介可取代整个社会生产力,走向技术定论的极端③都无视内容的重要意义④他的著述对一些基本概念未作严格的科学界限划分。

23,沉默的螺旋假说⑴命题构成?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⑵特点?①这个假说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与其说是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②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24,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特点?①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行动层面,家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认知层面的效果。它指的是思考对象的影响,也就是以高速人恩想些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来②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此报道活动所产生的短期效果,二十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③假说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在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才现实环境中选择出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25,魔弹论错误?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选择和使

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作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26,传播学的诞生条件?从古代初始的传播研究,到现代成型的传播学,期间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应运而生。①主观方面看,人类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人们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②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趋频繁化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额、重大的冲击,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活动的高度重视。

27,早期传播缺陷的原因?①主观方面,当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弱小,难以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②客观方面,传播的作用虽然重要,但不是很明显。

一是早期的传播还比较简单,无论方式内容都不复杂;二是早期的传播尚未独立化、职业化,尚未出现专门的传播机构。与人类的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传播总是贯穿于各种活动中,故通常被视作各类活动的组成部分,所以未引起重视。

28,意见领袖的特征:①与被影响着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死均匀分布在社会行任何群体和阶层中。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她们与被影响着保持着横向的传播关系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以单一型为主。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29,媒介对经济的作用?一方面,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他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广告业的绝大多数业务是由媒介承担的。从这个意义上,称媒介为经济的支柱之一是毫不过分的。另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一种企业,广告收入为资本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支持,媒介也离不开市场的滋养。

30,信息高科技对传播的影响?①几个基本界限的模糊化。主要变现为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的界限的模糊化、职业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在信息把关方面的角色界限的模糊化、店对面传播与点对点传播之间的界限的模糊化②对传媒业职业规范与准则的新挑战。网上存在着大量的匿名信息以及以讹传讹的错误信息或垃圾信息,这无疑大大增添了评估信息源的可信度和核查信息的准确性的难度。与此相连的是,传媒业恪守保护著作权的法规的准则也面临新麻烦:与网络时代获得信息有处理和编辑、合成信息的便宜性成正比,侵害著作权的潜在可能性也越来越大③推技术的出现,引起学术界对网络新动态的思考。从传播学的角度,推技术的出现把有关电脑互联网络的使用方式的发展趋势、驱使推技术出现的社会因素、这一新技术的出现于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之间的关系等许多问题,推向学术界,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31,信息流量低的后果?信息流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进其发展,是一种社会贫血现象,后果是:①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②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③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④流量过低,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趁虚而入。32,受众接受信息的基本动机?①消遣娱乐。②马民族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通过接触媒介,受众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疑虑、寂寞等不良感觉得到安慰③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④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33,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包括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传播效果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心理和态度

层面上的效果(3)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34,.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点: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35,大众传播的反馈特点:延迟性、间接性、代表性、累积性、;量化性

36,人际传播的特点?①人际传播无需借助特定的传播工具②人际传播的信息是不公开的、面向特定少数人进行的③人际传播是互动传播,信息的反馈是及时的、灵活的。37,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课题?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得性质,传播者在信息的采集、帅选、加工过程的作用,以及传播者得新吸毒与权威性等对效果的影响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题、观点、价值取向等内在因素与效果的相连③传播内容与效果—讯息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载体传递的④传播技巧与效果—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注目、引起他们特定反应,从而实现说服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方法⑤传播对象与效果—受传者并不是完全被动信息的接受者,相反,受传者的属性对出阿伯效果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8,20 世纪以来,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课题?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关系②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③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④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⑤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39,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关系?①传播学的研究包括内容与方法两项,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②传统学派的研究内容如受众如何接受信息,怎样做出反应,获得最佳传播效果的途径何在等,都决定它的研究方法不同于问卷、量表、调查、抽样、实验、测试、内容分析之类的东西。③反过来说,传统学派的实证方法又制约着它的研究内容,使之难逃经验的范畴,同样,批判学派也有内容方法之别,二者互相影响④传播学研究中的不同学派都注定着要选择适合自己内容的研究方法,而方法不同又制约着不同流派的研究内容。

40,“推”技术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推家属在某种意义上使得网络在传播方式上向传统的大众传播靠拢了一步,蛋它并非是简单的将网上的电子对话式传播变为电视等传统传媒的单项式传播。推技术知识吧大量被选中的信息推向用户,并不是吧网上传播的所有信息推给用户。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中选出某些信息,将他们推给用户。最初决定提出对素偶按信息的要求的,还是用户。因此,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网络上的面向广大用户公开的信息传播活动依然可以满足各用户的独特需求。此外,虽说出现了推技术,但并不意味着推会取代拉。

41,在不同场合怎样运用明示结论和不明示结论?①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要好②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了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

③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

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最佳,因为在这种场合,如果再明确提示结论则会有画蛇添足之嫌,容易引起对象的烦躁或反感而对说服对象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42,为什么批判学派重视控制研究?以否认现状为出发点的批判学派首先关心的自然是谁在传播、谁在控制传播、为什么传播等大问题,旨在证明,传播并不是一种满足受众需要的自发行为,而是一种受到操纵,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自觉活动,他归根到底要受制于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翻批判学派。

论述题

1,梅洛维茨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予以分析?⑴内容: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洛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的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的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作关键因素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环境。梅洛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环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

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的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③电子传媒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⑵分析?梅洛维茨的理论显示了一种分析媒介社会影响的情境轮的方法,他确有一些值得重视之处。这一理论把传播媒介看做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提出应该将他们与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联系起来研究。他把受众的概念包括在情境的概念之中,从而指出了受众在媒介—受众—社会的关系中的重要性。梅洛维茨的理论仍有一系列缺陷。这一理论过分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他只字未提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关系,无视社会意图对于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此外,梅洛维茨的理论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2,霍克海默对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所做的区分?他指出,批判理论同传统理论是相互独立的。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①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中旨在帮助社会再生产过程;而批判理论则在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推翻这个社会再生产过程②传统理论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

而批判理论首先是要破坏一切及定性、事实性的东西,证明她不是真实的,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③所以,批判理论是作为一种否定的理论而出现的,传统理论则以肯定的面目出现。

3,试述在社会系统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马莱茨克模式是对前人的模式取长补短设计出来的。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都进一步展开。①首先,从传者一方看,记者也好,编辑也好,总是做从大量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似乎是占尽了主动性,但实际上,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除此之外,还受到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组织层面—工作伙伴、媒介组织;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制约和影响。②其次,从受者一方看,也要对大量信息极进行内容选择,由此显出受者的主动性;但反过来,受者受到媒介的压力。至于感受和效果,就是5w模式中的第5个w:效果。这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讯息作用于受者,可能产生各种效果;另一方面,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做出自己的解释,使之产生各种效用。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背景: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组织层面—大众传播一般来说是个人行为,但群体中的受者还是常见的;社会层面—社会环境。除此之外,马莱茨克模式还展示了这样几个环节:传者、媒介、受者的彼此印象,受者的反馈。总之,马莱茨克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可说是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对人类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4,试述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首先,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不断完善和发展的。①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原始的、简单的,不仅信息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表达信息的符号和传递信息的载体也相当简单。②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一致的,正事处于这种复杂的社会要求,加上生产力发展促进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播才一步步发展起来。其次,尽管人类的最早的传播方式简单原始,但也是多通道、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人类对视觉和听觉系统及信息符号是并用的。即有口头语言、图像、图形的符号集。20世纪以来,传播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广播电视相继问世,听觉、视觉通道和原来的也能刷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使用。到今天,网络传播又成了时代的主儿。③这些都说明了,正是处于社会的需要和实际可能,传播活动才足以不断完善,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5,广播、电视、报纸在竞争中的发展现状?⑴报纸。当前我国的报纸充分利用自身篇幅可伸缩的优势,纷纷进行扩版,一更多的篇幅,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深刻的分析。在市场经济下,为适应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报纸采取扩版的策略,给广告、市场行情、社

会信息、文化娱乐、股市行情等内容提供功能更多篇幅,逐渐增加分析性、解释性、综合性的新闻。⑵无线电广播。作为听觉媒介,广播正在扬一心二用之长。各地广播电台纷纷延长广播时间,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并在人们繁忙的早晨播出内容丰富的节目多层次、多栏目、专业分台的倾向,经济台、交通台、文艺台纷纷诞生⑶电视。凭借自身形、色、声、光俱佳的综合性优势,在内容和播放形式上出奇招,不但增加了新闻播出的次数,充分发挥电子大窗户的作用,推出了以形象、生动取胜的节目。竞争中的电视一改过去我播你看的态度,邀请专家与观众投入到种种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同时把观众送上荧屏。总之,各大媒介,均在朝着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方向努力,经过时间对各种新实践的经验,各大众传播媒介必将找到发挥自身特长的最佳方式,以此立足信息市场,求得不断发展。

。奠基人对传播学的贡献:

1、拉斯韦尔:美国的政治学家,从政治角度对传播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1)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科学的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完整的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框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路径。(2)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从总体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立下了功勋。代表作:《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2、卢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首创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和“场论”,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1)给传播学的研究重要的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深厚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2)他不满足于仅仅在书斋里著书立说,而且积极投身实践,开展研究,完善理论。(3)培养了费斯廷格、卡特赖特、怀特等一批横跨传播和社会心理研究领域的出色弟子。(4)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的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代表作:《解放社会矛盾》

3、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穷其一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成绩卓著。(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应聘为美军进行作战心理研究,战后,一直在耶鲁大学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的研究课题,创立了传播学的耶鲁学派。(2)霍夫兰的研究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使这种方法成为传播学的又一基本研究方法。代表作《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

4、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2)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步出书斋,而投身到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中,其影响重大深远。代表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具体地说,他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西方研究中心建立了四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的许多人,成为当代传播学界的佼佼者;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至今仍是初学者的必读文献。代表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完整版)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

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5.简述大众媒体的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理论”。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2) 一、传播的含义 (2) 二、人际传播 (2) 三、组织传播 (2) 四、教育传播 (2) 五、教育传播的概念 (3) 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3) 七、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3)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4) 一、编码和译码 (4)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4) 三、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5) 四、香农—韦弗模式 (5) 五、师生面对面传播模式 (6) 第3章教育传播符号 (6) 一、符号的本质 (6)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6) 三、信息的本质 (7) 四、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感知 ★教学信息体: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7) 五、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有 针对性;★要有适当的强化;★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 (7) 第4章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 (7)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要素 (7) 二、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特点 (8) 三、教育传播通道的类型 (8) 四、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8) 五、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 (9) 六、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9) 七、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10)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0)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任务 (10) 二、教育差不多中教师的传播行为 (10)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0) 四、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任务 (11)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11)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 (11) 二、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三、网络传播环境 (12) 四、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2) 五、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2) 六、实现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的途径: (13)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13)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3)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张庆旺 提示:以下仅供参考,包含老师大部分要求知识点和试题可考点,实行全面包含。 名词解释(六选三) 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大众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指当个人处于复杂环境中时,会对自己做出思考与定位,把社会的我和内在的我进行调整和互动,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交流与传播,并对自己作出行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心理角度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动机和内在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产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需求。 培养理论:又称为培养分析,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这一过程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大众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现实观。 知沟理论:它是指在现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社会地位高者比社会地位低者可以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利用信息,而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越大,从而证明了大众传播对知识获得多少与效果的影响。 以上为必考点,其他名词需记:传播学,符号,信息,拟态环境(必涉及),受众,人际传播 选择或填空各章节要点 :1.人类五次传播发展阶段2.两大学派3.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如“守门人”提出以及含义,其他知识的需记1.传播的发展历程,如1909年,库利首先提出传播的定义,1911年,皮尔在《思想的法则》中专门设立了传播一章。2.传播学的早期流派:美国学派和欧洲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如库利“镜中我”理论,米德“主体我”“客体我”理论,3.哈特媒介三分理论p32. :1.符号的分类2.非语言符号分类3.非语言符号作用4.符号的功能 :1.传播类型分类2.自我传播的类型3.大众传播的功能 :1.传播过程模式分类2.线性直线传播的代表与噪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3.5W模式环节与研究领域:如控制研究的对象--传播者,噪音因素影响的环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如脱离部落文明是文字和印刷时期,电视是一种冷媒介2.拟态环境提出 :(会区分就行)1.受众的类型或角色p154,155 2.受众的权利3.受众的八大研究理论4.反馈的分类与特点 :1.五大效果(学会区分)2.佩恩基金会作用:研究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3.四大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影响我们的阶段---认知阶段,知沟理论提出者---蒂奇诺等细节。 简答题(4个,有些题答出基本内涵即可) 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2.印刷传播时代的意义p12 3.人类传播的特征与基本规律p14(历年必考题,今年未提及) 4.五位奠基人主要贡献(最主要拉斯韦尔的) 5.两大学派的区别或差异p26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教育传播学试题一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A.19世纪40年代以后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D.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贝罗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A.信源编码B.信道编码C.信道译码D.信宿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A.符号是可以发射的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号D.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A.重要性B.普遍性C.多维性D.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B.内容的说服力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媒介的权威性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A.个人经验的影响B.两极化的影响 C.语言内涵的影响D.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B.韦弗C.维纳D.皮尔士 15.内涵意义是()A.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B.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C.是客观性的D.是字典上所表述的含义 16.计算机媒体属于()

传播学教程知识点概括

传播学定稿1.0 1.0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从政治角度研究传播;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三功能;“内容分析法”卢因:群体传播研究; “把关人”概念 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控制实验法”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证据。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人民的选择》;实地调查法 施拉姆: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整合前人成果,培育传播研究和实践人才,创建传播学科。他曾亲自建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一些学者认为,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报偿的保证 ────── =选择的或然率 费力的程度 2.人类传播发展的主要四个阶段: (原始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发展趋势。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不管传播工具发展到哪一步,在此以前所运用的各种工具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不能互相代替。 3、传播面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制作和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大。 4、出现媒介融合趋势,即各种媒介趋向多功能一体化。 3.二分法、五分法: 二分,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可分为: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动作为辅助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五分,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可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2人);群体传播(3人以上);组织传播(有分工、等级、内部规范,较严密的社会组织);大众传播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应注意语言表达能力、词汇量、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两个人要达到有效传播,他们的经验范围必须有若干共同的地方。

《教育传播学》试卷四及答案

第一学期《教育传播学》试题(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教育传播 2、媒体 3、教育传播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和。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和。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和。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得分评卷人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 4、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5、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6、简述重复作用原理。 四、论述题:(共22分) 得分评卷人

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22分) 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分)。 2、媒体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5分)。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监视环境、应付环境和传递遗产。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其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综合媒体。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2分);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2分);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2分);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2分)。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要点: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1分)。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1分)。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0.5分)。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0.5分)。 (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1分)。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及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及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及“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及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及“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及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及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及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及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超级最新版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版

传播学 2013/12/29 传播学1 人类语言的特性(理解) 1.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的事物。 2.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3.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的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传播能力。 4.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它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手语、计算机语言等人工语言。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主体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而不像动物那样主要靠遗传。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知识点)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人类迄今为止传播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结束。简而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重要意义: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一、人类传播演进过程 1.口语传播时代 语言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 “汪汪”理论 “感叹”理论 “唱歌”理论 “哟嗨哟”理论 “约克”理论 与工具相关联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使信息在空间上广远和时间上久远。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媒介的产生需要有两大硬件:纸张和印刷机。 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泥板、木版、纸莎草、羊皮纸、中国人发明的纸张。 关于纸张: 纸莎草,阿拉伯音译为“伯尔地”,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莎草科植物,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至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等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约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

报”,首先在美国创办。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文明也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狭义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了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电子媒介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 a.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 b.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大脑的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过程。 c.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IT人类进化图) 二、传播 1、传播的定义 郭庆光的定义: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定义的学说: (1)“共享”说:这类定义源于拉丁文的Communicate的意思:“使共同”。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2)“影响”说: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的定义为: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这类定义吸收了心理学中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其含义极为广泛和模糊。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4)“互动”说:G.格伯纳: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5)“过程”说: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传播不是一个被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传播是一个恒动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德弗勒和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一书中定义更全面些:“大众传播是一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得 分 评卷 人

4.符号学的先驱是() 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A.教育者的讲授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D.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A.音型B.非语言符号声C.自然音响D.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A.马歇尔·麦克鲁汉B.哈罗德·英尼斯C.欧文·戈夫曼D.威尔伯·施拉姆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A.模式的创见性B.模式的简明性 C.模式的现实性D.模式的推断

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A.《传播模式论》B.《通讯的数学理论》 C.《大众传播学诸论》D.《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 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 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境极权 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 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 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 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 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 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 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 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 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 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 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 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 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 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 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 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几个概念: 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 2、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 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大众的崛起将会对少数社会精英形成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一般大众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容易引起情绪上的躁动。“民主化”赋予了一般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与权利,而大众传播又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如果大众情绪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利用,就会引发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这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