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精编WORD版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精编WORD版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精编WORD版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一、仰卧位姿势发育规律:

1.头向一侧或正中、屈曲(1个月)

2.头向一侧或回旋、伸展(2个月)

3.非对称伸展、翻身(3~4个月)

4.屈曲、手口眼协(5~6个月)

5.四肢自由伸展(8~9个月)

二、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抗重力伸展发育

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俯卧位姿势发育规律

1.TLR姿势,瞬间抬头(1个月)

2.臀头同高,TLR姿势,

瞬间抬头(2个月)

3.抬头45度,两肘支撑(3个月)

4.抬头45度~90度,胸离床(4个月)

5.抬头90度两手支撑(5~6个月)

6.腹爬(8个月)

7.四爬(10个月)

8.高爬(11个月)

14月:手膝关爬楼梯2台阶

15-16:倒爬楼梯3台阶

三、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

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

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坐位姿势发育规律

1.全前倾(1个月)

2.半前倾(2~3个月)

3.扶腰坐(4~5个月)

4.拱背坐(6个月)

5.直腰坐(7个月)

6.扭身坐(8个月)

7.坐位自由玩(9个月)

9月:坐位自由玩,臀移(向前移动),坐位转圈90度(两侧)11月:坐位转圈180度

四、立位姿势运动发育

10个阶段

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

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

→独站→牵手走→独走

1.阳性支持反射(1个月)

2.不支持(2个月)

3.短暂支持(3个月)

4.尖足支持(4个月)

5.立位跳跃(5~6个月)

6.扶站(7~8个月)

7.独站(10个月)

8.牵手走(11个月)

9.独走(12个月)

具体每月表现:

2月:扶站,足底放平,膝关节屈曲,支持体重3s.

9月:扶物站起。

10月:小儿握住大人的食指屈膝跳三次;扶物侧向迈步,扶物下蹲到坐位且不跌倒;扶小儿腋下能够两脚交替原地踏步或者向前走4步;独站保持平衡3秒

11月:握住小儿一只手,能够两脚交替原地踏步或者向前走4步;独站保持平衡5秒12月:坐位站起;握住小儿一只手,交替迈步走2米;独走5步

13月:捡起玩具,站起来继续走三步,保持平衡;

14月:窄基底面支持,跟-趾步态走3米,至少一半路程有手交叉

15-16月:扶物上4个台阶

17-18月:快走;倒退走(拉或者不拉玩具车);拉手指下楼梯(四个台阶)

19-20月:向前跑3米;双脚一前一后站在线上,两脚之间距离小于8cm;

21-22月:侧向走3米;走直线(1.8米);

23-24月:向前跳(10厘米,保持平衡)双脚起跳向上跳5厘米;向下跳;独上楼梯(四个台阶);

25-26月:下楼梯(无辅助);倒走三米(足跟不碰足尖);

27-28月:双手叉腰向前走直线(3步);扶墙或者栏杆,一步一台阶,上四个台阶;向下跳(40厘米台阶);

29-30月;双手叉腰踮脚走5步;快跑;

31-32月:向前跳(0.6米,双足同时起跳与落地);向下跳(0.6米,双脚同时起跳与落地)

33-34月:跳跃障碍;双手叉腰踮脚走3米

35-36月:独上楼梯

39-40月:向前跳70厘米,双足同时起跳与落地

41-42月;正确跑步姿势(前后横跨躯干的摆动,躯干前倾)

43-44月:单脚跳15厘米;

45-46月:跑步两步之内停下,不跌倒;倒退走直线1.2米,脚跟不碰脚趾

47-48月:向前跳75厘米;单脚跳五步,换另一只脚跳3-5步

51-52月:倒退走直线5步;前翻滚;马步跳走;

53-54月:向前跳87厘米;转身跳;单脚跳回;

57-58月:踮脚跳

59-60月:侧向跳(三个回合)

61-62月:交替单脚跳

五、步行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特点8项

(1)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

(2)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

(3)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

(4)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

(5)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6)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

(7)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

(8)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特点(表格)

3个月4个月

5个月6个月

7个月

8个月9个月

10个月

11个月

12个肘支撑抬头45度

抬头45~90度,头高

于臀部、玩两手

双手或前臀支撑,抬头

90度,手、口、眼协调

随意运动增多,抬

头>90度

双手或单手支撑,支撑

向后成坐位

胸部离床

手或肘支撑,腰部离床

至侧位

仰卧位翻

至俯卧位

俯卧位至

卧位

扶腰坐

独坐手支撑

直腰坐

扭身坐

坐位自由交

换体位

短暂支持

足尖支持

跳跃

肘爬,扶站

腹爬

后退移动、抓站

四爬、独站

高爬.牵手走

跪立位前移、独

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体由小增大的过程,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牵涉到个体细胞的增加、分化,器官结构及功能的完善。小儿生长发育总的特点为:出生后头2年身高、体重增长较快,2岁至青春期以前有较为稳定的增加,青春期快速增长,以后渐渐停止。体格发育有头尾规律,即:婴幼儿期头部发育领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增长不多而四肢、躯干增长速度加快。婴儿期头部高度占全身的1/4,成人头高占身高的1/8。 常用的小儿生长发育指标有:体重、身高、头围、胸围。 一、体重 体重是反映小儿生长发育的最重要也是最灵敏的指标。因为体重反映孩子的营养状况,尤其是近期的营养状况。体重可以受多种因素如:营养、辅食添加、疾病等的影响。体重在出生头3个月增长最快,一般为月增长600~1000克,最好不低于600克。3~6个月次之,一般月增长60 0~800克。6~12个月平均每个月增长300克。1岁后小儿生长速度明显减慢,1~3岁小儿平均每个月体重增长150克。1岁后小儿的体重可用下列公式计算:体重(kg)=年龄(岁)×2+7(或8)

二、身长 身长也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但它反映的是长期营养状况,短期内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营养、疾病等)对身长影响不明显。它主要受遗传、种族和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身长的增加同体重一样,也是在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平均年增长25厘米。第二年平均增长10厘米,第三年平均增长4~7.5厘米。幼儿期孩子的体型由婴儿期的肥墩型向瘦长型转变。这期间躯干稍长些,下肢稍短些。幼儿期后,四肢的增长逐渐快于躯干的增长。一岁以后平均身长的公式为:身长(cm)=年龄(岁)×5 +80(cm)。小儿的身长与体重都可以用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来评价。 三、头围 头围是反映孩子脑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头围在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出生时头围平均34cm;1岁时平均46cm;第二年增加2cm,第三年增长1~2cm。3岁时头围平均为48cm,已与成人相差不很多了。由此可看出,脑发育主要在生后头3年。正常小儿后囟门3个月闭合,前囟门1岁~1 岁半闭合。过迟闭合要考虑有无佝偻病的可能。有的孩子出生时囟门就较小,闭合也会早些。这与母亲孕期营养状况较好有关。因此要综合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超量服用鱼肝油或超量服用及注射维生素D,一般问题不大。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孩子头越大越聪明,聪明与否和头围大小并不成正比。孩子的头围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了。头围过大则要考虑有无脑肿瘤、脑积水的可能。 四、胸围 孩子在出生时,胸围小于头围,随着月龄的增长,胸围逐渐赶上头围。一般在孩子1岁时,胸围与头围相等。但现在由于普遍营养状况较好,不少婴儿在未满1岁时胸围就赶上了头围。影响胸围增长的因素有:营养状况不好,缺乏体育活动及疾病造成胸廓畸形,如:鸡胸、漏斗胸等。孩子1岁后,胸围增长明显快于头围,胸围逐渐超过头围。到青春期胸廓发育很快,向成人体型转变。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2)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人的生长发育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在体格方面,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出生后半年内,生长发育最快,半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增快。?生长发育中,各功能的发育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整个身体的运动功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发育,先会抬头,其次挺胸、独自坐,然后会站,最后才会行走。?在小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脑子的生长发育先快后慢,7~8岁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而生殖器发育先慢后快,幼儿时期发育并不明显,青春期时发育明显增快。皮下脂肪在婴儿时期增加比较快,以后减慢,青春期又稍微快些,这在女孩表现更为明显。?胎儿时期至成人身体各部发育比例标准不是绝对的,个体间存在差异,只要大致在正常标准范围内就可以了。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地完善,形成了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根据小儿年龄阶段的生理解剖特点,一般可将小儿时期划分成七个阶段:?胎儿期,指受孕到分娩这一段时间,共280天;?新生儿期,指出生到1个月;?婴儿期,出生1个月到1周岁;?幼儿期,指1~3岁;?学龄前期,指3~6岁;?学龄期,指6岁到青春期;?青春期,约从十三四岁开始到十八九岁。? 体重增长规律及测量方法判断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体重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同时根据体重还可推测出小儿的营养状态。?正常小儿出生的时候平均体重为3.1~3.3千克,男孩比女孩稍重一点。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小儿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下降范围一般不超过300克,生后3~4天体重就不断增加。体重增加的速度和年龄有关,生后3个月之内生长最快,平均每天增加25~30克,4~5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1岁以内每个月的体重可按下列公式推算:?1~6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600(克);?7~12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500(克);? 1岁以后平均每年大约增加2千克,2~10岁小儿的体重(千克)=年龄?×?2+8(千克)。例如,1个4岁小儿,他的体重为4×2+8=16(千克)。?一般在10岁以前男孩比女孩重,10~16岁女孩较男孩重,以后男孩又较女孩重。增长速度也不一定很均匀,受多方因素影响。? 身高增长的因素及测量方法身高可以反映骨骼的发育情况。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厘米,身高增长的规律和体重一样,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6个月以内,平均每月长2.5厘米左右。6~12个月,平均每月长1.2厘米左右。1周岁以后的平均身高可依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年龄×5+80(厘米)。例如,4岁小儿的大概身高(厘米)=4×5+80=100(厘米)。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加快,12岁以后,就不能按以 上公式推算了。?

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0-18岁体重身高头围)详细解析

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0-18岁体重、身高、头围)详细解析 数字来源于全国学生体质调查,仅供参考。 表1 中国0~18岁男童体重参照值(kg) 年龄组下等中下等中等中上等上等初生 2.54 2.92 3.30 3.68 4.06 1月~ 3.84 4.47 5.10 5.73 6.36 2月~ 4.72 5.44 6.16 6.887.60 3月~ 5.40 6.19 6.98 7.778.56 4月~ 5.94 6.757.56 8.379.18 5月~ 6.267.148.02 8.909.78 6月~ 6.747.688.62 9.5610.50 8月~7.198.199.19 10.1911.19 10月~7.578.619.65 10.6911.73 12月~8.089.1210.16 11.2012.24 15月~8.489.5910.70 11.8112.92 18月~8.8710.0611.25 12.4413.63 21月~9.3110.5711.83 13.0914.35 2.0岁~10.0111.2912.57 1 3.8515.13 2.5岁~10.9012.231 3.56 1 4.8916.22 3.0岁~11.4012.911 4.42 1 5.9317.44 3.5岁~12.2713.8215.37 16.9218.47 4.0岁~12.6914.4616.23 18.0019.77 4.5岁~13.361 5.3017.24 19.1821.12 5.0岁~14.081 6.2118.34 20.4722.60 5.5岁~14.8817.1319.38 21.6323.88 6.0岁~15.7718.3720.97 23.5726.17 7.0岁~15.2519.3023.35 27.4031.45 8.0岁~16.2120.9725.73 30.4935.25 9.0岁~17.2222.9428.66 34.3840.10 10.0岁~18.4225.1531.88 38.6145.34 11.0岁~20.1527.9235.69 43.4651.23 12.0岁~22.2831.0139.74 48.4757.20

最新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资料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一、仰卧位姿势发育规律: 1.头向一侧或正中、屈曲(1个月) 2.头向一侧或回旋、伸展(2个月) 3.非对称伸展、翻身(3~4个月) 4.屈曲、手口眼协(5~6个月) 5.四肢自由伸展(8~9个月) 二、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抗重力伸展发育 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俯卧位姿势发育规律 1.TLR姿势,瞬间抬头(1个月) 2.臀头同高,TLR姿势, 瞬间抬头(2个月) 3.抬头45度,两肘支撑(3个月) 4.抬头45度~90度,胸离床(4个月) 5.抬头90度两手支撑(5~6个月) 6.腹爬(8个月) 7.四爬(10个月) 8.高爬(11个月) 14月:手膝关爬楼梯2台阶 15-16:倒爬楼梯3台阶

三、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 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 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坐位姿势发育规律 1.全前倾(1个月) 2.半前倾(2~3个月) 3.扶腰坐(4~5个月) 4.拱背坐(6个月) 5.直腰坐(7个月) 6.扭身坐(8个月) 7.坐位自由玩(9个月) 9月:坐位自由玩,臀移(向前移动),坐位转圈90度(两侧)11月:坐位转圈180度 四、立位姿势运动发育 10个阶段 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 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 →独站→牵手走→独走 1.阳性支持反射(1个月) 2.不支持(2个月) 3.短暂支持(3个月) 4.尖足支持(4个月) 5.立位跳跃(5~6个月) 6.扶站(7~8个月) 7.独站(10个月)

8.牵手走(11个月) 9.独走(12个月) 具体每月表现: 2月:扶站,足底放平,膝关节屈曲,支持体重3s. 9月:扶物站起。 10月:小儿握住大人的食指屈膝跳三次;扶物侧向迈步,扶物下蹲到坐位且不跌倒;扶小儿腋下能够两脚交替原地踏步或者向前走4步;独站保持平衡3秒 11月:握住小儿一只手,能够两脚交替原地踏步或者向前走4步;独站保持平衡5秒 12月:坐位站起;握住小儿一只手,交替迈步走2米;独走5步 13月:捡起玩具,站起来继续走三步,保持平衡; 14月:窄基底面支持,跟-趾步态走3米,至少一半路程有手交叉 15-16月:扶物上4个台阶 17-18月:快走;倒退走(拉或者不拉玩具车);拉手指下楼梯(四个台阶) 19-20月:向前跑3米;双脚一前一后站在线上,两脚之间距离小于8cm; 21-22月:侧向走3米;走直线(1.8米); 23-24月:向前跳(10厘米,保持平衡)双脚起跳向上跳5厘米;向下跳;独上楼梯(四个台阶); 25-26月:下楼梯(无辅助);倒走三米(足跟不碰足尖); 27-28月:双手叉腰向前走直线(3步);扶墙或者栏杆,一步一台阶,上四个台阶;向下跳(40厘米台阶); 29-30月;双手叉腰踮脚走5步;快跑; 31-32月:向前跳(0.6米,双足同时起跳与落地);向下跳(0.6米,双脚同时起跳与落地) 33-34月:跳跃障碍;双手叉腰踮脚走3米 35-36月:独上楼梯 39-40月:向前跳70厘米,双足同时起跳与落地 41-42月;正确跑步姿势(前后横跨躯干的摆动,躯干前倾)

最新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

最新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1.0-4 岁儿童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及身高别体重参考值,为2006 年WH 推荐的评价标准;5岁以上或身高>120m的儿童评价标准,依然采用1997年WH 推荐的标准(因2006版WH标准无5岁以上儿童标准,按卫生部的要求依然沿用1997年标准),因此部分数据存在交叉现象。 2.评价方法: 营养不良: ( 1 )低体重: 轻度:均数-2SD K年龄别体重<均数-SD 中度:均数-3SD K年龄别体重<均数-2SD 重度:年龄别体重<均数-3SD (2)生长发育迟缓:年龄别身(长)高<均数-2SD (3)消瘦:身(长)高别体重<均数-2SD 超重和肥胖: (1)身(长)高别体重〉均数+2SD的儿童,要进行体质指数(BM)值的计算 (2)计算公式 BMI=^重(Kg) /身(长)高的平方(眄 (3)评价(P 表示百分位数法) 超重:BMI>P85th 肥胖:BMI>P97th

WHO世界卫生组织)0-6岁男童年龄别体重.身(长)咼标准

备注:双实线上为w 2岁儿童的卧式身长,双实线下为》2岁儿童的站式身高 ----- WHQ世界卫生组织)0-6岁男童年龄别体重.身(长)高标准

3 .6 1 8 8 0 6 5 3 2 0 .8 .7 .5 4 10. 11 13. 15. 17. 19. 21. 87. 90. 94. 98. 102 106 110 4 .8 3 0 0 3 9 0 9 7 6 . 5 .4 .3 5 10. 11 13. 15. 17. 19. 22. 87. 91. 95. 99. 103 107 111 5 .9 4 2 2 5 1 5 4 3 2 .2 .1 .0 6 10. 12 13. 15. 17. 19. 22. 88. 91. 95. 99. 103 10 7 111 6 .0 6 3 4 7 4 0 9 9 9 . 8 .8 .7 7 10. 12 13. 15. 17. 20. 22. 88. 92. 96. 100 104 108 112 7 .1 7 5 6 0 7 4 4 4 .4 .5 .5 .5 8 10. 12 13. 15. 17. 20. 23. 88. 93. 97. 101 105 109 113 8 .2 8 7 8 2 0 9 0 0 .0 .1 .1 .2 9 10. 12 14. 15. 18. 20. 23. 89. 93. 97. 101 105 109 113 9 .4 0 8 0 5 3 4 5 5 .6 .7 .8 .9 1 11. 1 2 14. 16. 18. 20. 23. 89. 94. 98. 102 106 110 114 0 0 .5 1 0 2 7 6 8 0 1 .2 .3 .4 .6 1 11. 1 2 14. 16. 18. 20. 23. 90. 94. 98. 102 106 111 115 1 1 .6 3 2 4 9 9 3 4 6 .8 .9 .1 .2 4 11. 12 14. 16. 18. 21. 24. 90. 94. 99. 103 107 111 115 0 2 .7 4 3 6 2 2 7 9 1 .3 .5 .7 .9 1 11. 1 2 14. 16. 18. 21. 24. 91. 95. 99. 10 3 108 112 116 3 .8 5 5 8 4 5 2 4 7 .9 .1 .4 .6 2 11. 12 14. 16. 19. 21. 24. 91. 95. 100 104 108 11 3 117 4 .9 7 7 0 7 8 6 9 .2 .4 .7 .0 .3 3 11. 13 14. 16. 19. 21. 25. 92. 96. 100 105 109 113 117 5 .1 8 8 2 9 1 1 4 .7 .0 .3 . 6 .9 4 11. 13 15. 17. 19. 22. 25. 92. 96. 101 10 5 109 114 118 6 .2 0 0 4 2 4 5 9 .2 .6 .9 .2 .6 5 11. 13 15. 17. 19. 22. 25. 93. 97. 101 10 6 110 114 119 7 .3 1 2 6 4 7 0 4 .7 .1 .5 .9 .2 6 11. 13 15. 17. 19. 22. 26. 93. 97. 102 106 111 115 119 8 .4 2 3 8 7 0 4 8 .3 .7 .1 .5 .9 7 11. 13 15. 17. 20. 22. 26. 93. 98. 102 107 111 116 120 9 .5 4 5 0 9 3 9 3 .8 .2 .7 .1 .6 8 12. 13 15. 17. 20. 23. 26. 94. 98. 103 107 112 116 121 0 .6 5 7 2 2 6 3 8 .3 .8 .3 .7 .2 9 12. 13 15. 17. 20. 23. 26. 94. 99. 103 108 112 117 121 1 .7 6 8 4 4 9 7 3 .8 .3 .8 .4 .9 1 12. 13 15. 18. 20. 23. 27. 95. 99. 104 108 113 118 122 0 2 .8 8 0 6 7 2 2 7 .3 .9 .4 .0 .6 1 12. 14 15. 18. 20. 23. 27. 95. 100 104 109 114 118 123 1 3 1.0 9 2 8 19 6 6 .2 .8 .4 .0 .6 .2 5 12. 14 16. 18. 21. 24. 27. 96. 100 105 110 114 119 123 0 4 .1 0 3 0 2 9 1 .7 .3 .0 .6 .2 .9 1 12. 14 16. 18. 21. 23. 26. 96. 101 105 110 115 119 124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7962790.html, 2010-6-17 39健康网社区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阶段性和程序性、速度的不均衡性、时间顺序性及统一协调性。 (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 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根据这些阶段特点,加上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可将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成几个年龄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 2.生长发育的程序性: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序,各阶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出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儿童的身体比例不断变化,由胎儿2个月时特大的头颅(占全身4/8)、较长的躯干(3/8)、短小的下肢(1/8)发展到6岁时较为匀称的比例(头占l/8强,躯于占4/8弱,下肢占3/8)。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前必须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手部动作发育的规律性更明显,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善。 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身体各部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青春期足的生长突增最早开始,也最早停止生长;足突增后小腿开始突增,然后是大腿、骨盆宽、胸宽、肩宽、躯于高,最后是胸壁厚度。上肢突增的顺序依次为手、前臂和上臂。手的骨骺愈合也由远及近,顺序表现为指骨末端一中端一近端,掌骨一腕骨一桡骨、尺骨近端。 (二)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 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均衡的。因此,生长发育速度曲线呈波浪式。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从胎儿4个月至出生后l年;第二次发生在青春发育早期,女孩比男孩早两年左右。身长在胎儿4~6月增长约27.5cm,占新生儿身长的一半左右,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体重在胎儿7~9月增长约2.3kg,占正常新生儿体重的2/3以上,也是一生中增长最快的阶段。出生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生后第一年中身长增长20~25cm,约为出生时的40%~50%;体重增长6~7kg,约为出生时的2倍,都是出生后生长最快的一年。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约l0cm,体重增长约2~3kg.2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1) 幼儿, 生长发育, 婴儿, 规律, 特点 第一节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婴幼儿发育则表示身体机能成熟的程度。二者 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儿童的生长发育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 表现虽然不一样,但有共同的规律。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发育成熟是不同阶段的连 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直 到停止。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后半年内速度变慢,以后速度 再逐渐慢下来,到青春发育期,速度又开始加快。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 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脐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 1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脐;6岁时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长的中点近于耻骨联合的上缘。两上

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叫指距,主要代表两上肢长骨的增长。出生的指距约48厘米。 上肢长骨增长的情形与身长相似,在一生中指距总比身长略短。 二、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但对 婴幼儿的体围测量一般只测量其头围、胸围、腰围等。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 由中心而末梢。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2个月时的胎儿头长相 当于身长的1/2,婴儿初生时头长约为身长的1/4,而到成人时仅头长为身长的1/8,这 说明头的发育最早。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 身体的生长发育。婴幼儿手的发育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如 在婴儿刚刚学会爬的时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时腿部还不会与手的力量相互 协调。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婴幼儿四肢的发 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 三、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

粗大运动发育

第四章粗大运动发育 第一节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一、反射发育 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一)原始反射 1.觅食反射 该反射缺失预示较严重的病理现象,智力低下、脑瘫可持续存在。 (1)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 (2)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3)存在时期:0~4个月。 2.握持反射 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替代。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患儿可持续存在,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也可一侧持续存在。 (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它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 (2)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 (3)存在时期:0~4个月。 3.拥抱反射 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肌张力低下及严重智力障碍患儿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长,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 (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有5种引出的方法。 ①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 ②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 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 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⑤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 开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 (2)反应:分为两型。 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下肢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 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可见小儿双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不快感觉,多见3个月以上的婴儿。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教案_0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 2、了解生长发育,量变,质变的概念。 3、叙述儿童少年生长发育速度特点。 4、了解儿童少年身体各系统发育不均衡,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 2、叙述儿童少年生长发育速度特点。 3、了解儿童少年身体各系统发育不均衡,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生长发育,量变,质变的概念。 四、教具: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六、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把自己的相片都带来了吧!请大家按照年龄由小到大的顺序将相片放好,然后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用投影给大家展示并介绍一下每张照片的是几岁时候照的。

学生展示照片 师:岁月如歌,人生如潮。人生总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相片记载着每个人成长的历程!大家是否感受到,我们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胎,长成胎儿,再呱呱坠地成婴儿,在母亲乳汁的哺育下,在父母的怀抱中,我们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逐渐生长发育成了今天这个模样。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们逐渐长大了,而老师也渐渐地老了。这就是人生长发育的历程,这就是人生!那么人的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呢?下面老师将和大家共同来探讨: 二、深入了解新课内容 出示童瑶: 一哭二笑三伊呀四月抬头望妈妈 五抓六坐握足玩七翻八爬九叫爸 十站对指十二走看图说话在十八 两岁能用勺吃饭喜怒分明命令发 三岁学穿鞋和袜长成大娃别娇他 师:让生朗读歌谣 、教师介绍生长和发育的概念: 生长:指肌体细胞的繁殖及细胞间质的增加。 表现在:身体增高、增重。 发育:包括形态上的改变与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

0-6岁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0-6岁儿童体格心智发育评价标准参考值(男) 年龄体重(kg)身高(cm)心智发育初生 2.9-3.8 48.2-52.8 伏卧抬头,对声音有反应。 1月 3.6-5.0 52.1-57.0 伏卧抬头45度,能注意父母面部。 2月436.0 55.5-60.7 伏卧抬头90度,笑出声、尖叫声、应答性发声。 伏卧抬头,两臂撑起,抱坐时头稳定,视性能跟随180度,3月 5.0-6.9 58.5-63.7 能手握手。 4月 5.7-7.6 61.0-66.4 能翻身,握住摇荡鼓。 5月 6.3-8.2 63.2-68.6 拉坐,头不下垂。 坐不需支持,听声转头,自喂饼干,握住玩具不被拿走,6月 6.9-8.8 65.1-70.5 怕羞,认岀陌生人,方木能递交。 扶东西站,会爬,无意识叫爸爸、妈妈咿呀学语,躲猫猫,8月7.8-9.8 68.3-73.6 听得懂自己的名字,会摇手表示再见。 能自己坐,扶住行走,自己熟练协调的爬,理解一些简单的10月8.6-10.6 71.0-76.3 命令,如“到这儿来”,自己哼小调,说一个字。 独立行走,有意识叫爸爸、妈妈,用杯喝水,能辨别家人12月9.1-11.3 73.4-78.8 的称谓和家庭环境中的熟悉的物体。 走得稳,能说三个字短语,模仿做家务事,能叠两块积木,15月9.8-12.0 76.6-82.3 能体验与成人一起玩的愉快心情。 能走梯,理解指出身体部分,能脱外套,能自己吃饭,18月10.3-12.7 79.4-85.4 能识一种颜色。 能踢球,举手过肩抛物,能叠四块积木,喜欢听故事,21月10.8-13.3 81.9-88.4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儿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称为生长发育的规律。儿童少年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受自然条件、家庭生活、营养条件、疾病和遗传、体育运动等因素所影响而产生年龄和性别上的个体差异。但是,身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还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生长发育的速度规律 从儿童到成年人其生长发育不是等速的,而是时快时慢呈波浪式的上升,阶段性规律很强。一般有两个突增时期,第一次突增时期在两岁以前,第二次突增时期在青春发育期,其年龄在10~11至14~15岁。突增期过去以后渐渐缓慢下来,到20岁左右基本停止。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规律 1. 身体发育的比例: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人由小到大,身体的比例一直在变化。在第一次突增期过程中,初生儿的头占身长的l/4,2岁时占l/5,6岁时占1/6,12岁时占l/7,到成人时仅占l/8(见图2-1)。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头先发育,以后是躯干,下肢,身体发育是按头尾发展规律顺序进行的。第二次突增期的过程恰好与第一次相反,下肢先发育,其次是躯干,而头的发育不明显。从出生算起,如以增长值数计,头增长一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见图2-1)。身体各部位发育结束的时期是:足长约在16岁,下肢长约在20岁,手长约15岁,上肢长约在20岁,躯干长约在21岁。 图2-1 (三)身体各系统的发育规律 出生后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领先地位。5~6岁时发育速度最快,并迅速接近成人水平。此时大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90%。6~20岁之间脑的重量仅增加10%,但是随着大脑细胞不断地进行复杂的分化,机能也随之提高。(见图2-2)中的总体发育是指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它们与形态指标的发育曲线基本一致,呈波浪式上升。淋巴系统的发育在10岁左右已达高峰,12岁已达成人的200%,以后逐渐降低。因此要特别注意10岁前儿童的疾病防治工作。生殖系统发育最晚,在10岁以前几乎不发育,当身体发育进入第二突增期以后才迅速地发育。 人体生长发育过程是在神经系统的协调下,机体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各系统器官的发育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某一系统的发育可能为另一系统的发育打下基础。因此,任何系统的发育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图2-2 (四)生长发育的两次交叉规律 生长发育的两次交叉规律是指在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男女儿童因发育时间不同而出现的身体形态指标的两次交叉现象。 在青春期前(7~9岁),多数形态指标,男生都大于女生。10岁以后,女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各部位迅速生长发育,许多形态指标超过男生。到13岁时,男生身体各部位迅速生长发育,女生的增长速度减慢下来,致使男生各项形态指标又超过女生。因此男女生大部分形态指标在青春期形成两次交叉。(见图2-3) 图2-3

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不是等速进行的。比如,身体的发育以婴儿时期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再次增快,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许多能力的发展也是如此。有段时间进步很显著,下一阶段进步会慢下来了,甚至看不到什么改变,但这不是停滞,是“积累”,是再一次飞跃的“准备”。每个孩子都是这样成长的。家长不应期待孩子一直保持显著进步的态势,这对孩子不公平。当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期待时,会产生挫折感,不胜任感。如果家长流露出失望,孩子更会感到压力和内疚。每位家长都应特别留意你传达给孩子的期待。儿童各器官、脏器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最早发育的是神经系统,最晚发育的是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尤其是最高级的大脑皮层的发育,除了要求有营养的保障外,还需要有丰富的人类社会的信息刺激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表明,后天环境影响对婴儿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婴儿后天对身体及神经系统实施控制的经验导致了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而不是大脑生长导致了生理和心理控制能力的增加。所以,在儿童早期的养育中,促进脑功能的发展是首要任务,年龄越小的孩子,大脑的可塑性和修复性越大。儿童生长发育遵循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粗糙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比如,孩子先会抬头,然后会坐、会站,最后会走,这是由上而下;孩子先会挥动手臂,然后才会做手指的运动,这是由近而远;孩子先会抓东西,然后才会用拇指和食指捏取东西,这是由粗糙到精细;孩子先会发单音,再后是词组、句子,这是由简单到复杂。爸爸、妈妈知道了孩子发展的规律,就应对孩子有恰当的期待,提供给孩子适当的机会。儿童生长发育有许多共性,但每个孩子之间又有差异,各有各的特殊性。有些孩子是先会开口讲话,后会走,有些孩子刚好相反,先会走,后会说;有些孩子生性活泼,好动,有些孩子则比较文静,内向;有些孩子生来和别人好相处,有些孩子则比较难接近;有些孩子对节奏敏感,有些孩子对图形有兴趣……了解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接纳孩子的特点,而不是想方设法的改变他。(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婴儿生长发育对照表

婴儿生长发育对照表 宝宝从母亲一朝分娩,来到人间,就意味着一切将由依赖到独立,我们关注宝宝健康的全面发展,给宝宝提供各种所需的物质和环境来 配合宝宝们的健康成长。那么,在宝宝的健康旅程中,怎么样的身体 成长指标才能算是健康的宝宝呢?为了让您能轻易掌握宝宝的各项健 康指数,现就宝宝的各项健康指标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0-1岁婴儿身高体重对照表 年龄男孩女孩 月身高/CM 体重/Kg 身高/CM 体重/Kg 0 50.50 3.30 49.90 3.20 1 54.60 4.30 53.50 4.00 2 58.10 5.20 56.80 4.70 3 61.10 6.00 59.50 5.40 4 63.70 6.70 62.00 6.00 5 65.90 7.30 64.10 6.70 6 67.80 7.80 65.90 7.20 7 69.50 8.30 67.60 7.70 8 71.00 8.80 69.10 8.20 9 72.30 9.20 70.40 8.60 10 73.60 9.50 71.80 8.90

11 74.90 9.90 73.10 9.20 12 76.10 10.20 74.30 9.50 婴儿期智力发育水平对照表 婴1月 大运动:拉着手腕可以坐起,头可竖直片刻(2秒)。 精细动作:触碰手掌,他会紧握拳头。 适应能力:眼球会跟红球过中线(稍有移动即可)、听到声音有反应。语言:自己会发出细小声音。 社交行为:眼睛跟踪走动的人。 预防接种 :初生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第一次);1个月乙型肝炎疫苗(第二次 婴2月 大运动:拉着手腕可以坐起、头可竖直短时(5秒) 精细动作:俯卧时头可抬离床面、拨浪鼓在手中留握片刻 适应能力:立刻注意大玩具 语言:能发出a、o、e等元音 社交行为:逗引时有反应 婴3月 大运动:俯卧时可抬头45度、抱直时头稳 精细动作:两手可握在一起、拨浪鼓在手中留握0.5秒 适应能力:眼睛跟红球可转180度 语言:笑出声 社交行为:模样灵敏、见人会笑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第一篇 儿童保健 第一章小儿生长发育 生长指细胞增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 加,主要是量的变化 发育指人体达到成熟过程中所出现的一 系列变化,主要是质的变化。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一节小儿体格生长 一、生长规律及临床意义 体重 是身体各器官系统和体液重量的 总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的重要指 标。 增长规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新生儿期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 婴儿期第一个高峰期 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 青春期第二个高峰期 体重计算公式 生后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8 7-12个月小儿体重(kg)=出生体重(kg)+4.8+(月龄-6) ×0.25 1-10岁小儿体重(kg)=年龄(岁) ×2+7(或8) 临床意义 1、有个体差异±10% 男> 女城市> 农村 2、正常均值±2SD 均值–1~2SD 增长过快可能发生肥胖 增长缓慢可能营养不良 测量方法 身高(长) 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代表头、脊柱 和下肢的增长。反应骨骼发育、身体长度 的指标。 增长规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1、生后第一年最快,是出生时的1.5倍 2、生后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 3、青春期:第二高峰期 4、头、脊柱和下肢增长速度不一致 身高计算公式 1~10岁儿童身高(cm)=年龄(岁)×7+70 临床意义

正常:±2 SD 生长发育迟缓:< - 2SD 测量方法 坐高 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代表头部与脊柱的增长。 坐高增长规律 出生时33cm 与身高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临床意义 比例大于正常值 头围 反应脑和颅骨的发育。 头围发育规律 出生34cm 1岁46cm 2岁48 cm 5岁50cm 15岁接近成人 临床意义过小 过大 胸围 反应胸廓骨骼、肺、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 胸围发育规律 出生32cm 1岁头、胸围相等 1岁后>头围(年龄–1) 临床意义 交叉延迟胸廓发育异常、佝偻病、营养不良上臂围 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的发育, 常用来评价营养状况。 增长规律 新生儿10.2~10.5cm 1~5岁共增长1~2cm 临床意义判断1~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13.5cm 营养良好 12.5cm~13.5cm 中等 <12.5cm 营养不良 测量方法 骨骼发育 1、囟门与骨缝 前囟后囟 囟门与骨缝发育规律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一、仰卧位姿势发冇规律: 1?头向一侧或正中、屈曲(1个月〉 2?头向一侧或回旋、伸展(2个月〉 3?非对称伸展、翻身(3?4个月) 4?屈曲、手口眼协(5?6个月) 5?四肢自由伸展(8?9个月) 二、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抗重力伸展发育 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俯卧位姿势发育规律 姿势,瞬间抬头(1个月) 2?臀头同高,TLR姿势, 瞬间抬头(2个月) 3?抬头45度,两肘支撑(3个月〉 4?抬头45度为0度,胸离床(4个月) 5?抬头90度两手支撑(5飞个月) 6.腹爬(8个月) 7?四爬(10个月) &高爬(11个月) 14月:手膝关爬楼梯2台阶 15-16: ^^|J爬楼

梯3台阶

三、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全前倾f半前倾一扶腰坐一拱背坐f直腰坐f扭身坐 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 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冇的过程 坐位姿势发育规律 1?全前倾(1个月) 2.半前倾(2~3个月) 3.扶腰坐(4~5个月) 4.拱背坐(6个月) 5.直腰坐(7个月) 6?扭身坐(8个月) 7?坐位自由玩(9个月) 9月:坐位自由玩,臀移(向前移动人坐位转圈90度(两侧)11月:坐位转圈180度 四、立位姿势运动发育 10个阶段 阳性支持反射一不能支持体重一短暂支持体 重一足尖支持体重一立位跳跃一扶站一抓站 -独站f牵手走一独走 1?阳性支持反射(1个月) 2?不支持(2个月) 3?短暂支持(3个月)

4?尖足支持(4个月) 5.立位跳跃(5、6个月) 6.扶站(7'8个月) 7?独站(10个月) &牵手走(11个月) 9?独走仃2个月) 具体每月表现: 2月:扶站,足底放平,膝关节屈曲,支持体重3s? 9月:扶物站起。 10月:小儿握住大人的食指屈膝跳三次:扶物侧向迈步,扶物卞蹲到坐位且不跌倒:扶小儿腋下能够两脚交替原地踏步或者向前泄4步:独站保持平衡3秒 11月:握住小儿一只手,能够两脚交替原地踏步或者向前泄4步;独站保持平衡5秒 12月:坐位站起:握住小儿一只手,交替迈步泄:2米:独走5步 13月:捡起玩具,站起来继续泄三步,保持平衡: 14月:窄基底而支持,跟■趾步态走3米,至少一半路程有手交叉 15-16月:扶物上4个台阶 17-18月:快走:倒退走(拉或者不拉玩具车):拉手指下楼梯(四个台阶) 19-20月:向前跑3米:双脚一前一后站在线上,两脚之间距离小于8cm; 21-22月:侧向走3米:走直线(米人 23-24月:向前跳(10厘米,保持平衡)双脚起跳向上跳5厘米;向下跳;独上楼梯(四个台阶人 25-26月:下楼梯(无辅助h倒走三米(足跟不碰足尖入 27-28月:双手叉腰向前走直线(3步人扶墙或者栏杆,一步一台阶,上四个台阶:向下跳(40厘米台阶);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儿童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一、仰卧位姿势发育规律: 1.头向一侧或正中、屈曲(1个月) 2.头向一侧或回旋、伸展(2个月) 3.非对称伸展、翻身(3~4个月) 4.屈曲、手口眼协(5~6个月) 5.四肢自由伸展(8~9个月) 二、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抗重力伸展发育 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俯卧位姿势发育规律 姿势,瞬间抬头(1个月) 2.臀头同高,TLR姿势, 瞬间抬头(2个月) 3.抬头45度,两肘支撑(3个月) 4.抬头45度~90度,胸离床(4个月) 5.抬头90度两手支撑(5~6个月) 6.腹爬(8个月) 7.四爬(10个月) 8.高爬(11个月) 14月:手膝关爬楼梯2台阶 15-16:倒爬楼梯3台阶 三、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 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 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坐位姿势发育规律 1.全前倾(1个月) 2.半前倾(2~3个月) 3.扶腰坐(4~5个月) 4.拱背坐(6个月) 5.直腰坐(7个月) 6.扭身坐(8个月) 7.坐位自由玩(9个月) 9月:坐位自由玩,臀移(向前移动),坐位转圈90度(两侧)11月:坐位转圈180度 四、立位姿势运动发育 10个阶段 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 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 →独站→牵手走→独走 1.阳性支持反射(1个月) 2.不支持(2个月)

3.短暂支持(3个月) 4.尖足支持(4个月) 5.立位跳跃(5~6个月) 6.扶站(7~8个月) 7.独站(10个月) 8.牵手走(11个月) 9.独走(12个月) 具体每月表现: 2月:扶站,足底放平,膝关节屈曲,支持体重3s. 9月:扶物站起。 10月:小儿握住大人的食指屈膝跳三次;扶物侧向迈步,扶物下蹲到坐位且不跌倒;扶小儿腋下能够两脚交替原地踏步或者向前走4步;独站保持平衡3秒 11月:握住小儿一只手,能够两脚交替原地踏步或者向前走4步;独站保持平衡5秒 12月:坐位站起;握住小儿一只手,交替迈步走2米;独走5步 13月:捡起玩具,站起来继续走三步,保持平衡; 14月:窄基底面支持,跟-趾步态走3米,至少一半路程有手交叉 15-16月:扶物上4个台阶 17-18月:快走;倒退走(拉或者不拉玩具车);拉手指下楼梯(四个台阶) 19-20月:向前跑3米;双脚一前一后站在线上,两脚之间距离小于8cm; 21-22月:侧向走3米;走直线(米); 23-24月:向前跳(10厘米,保持平衡)双脚起跳向上跳5厘米;向下跳;独上楼梯(四个台阶); 25-26月:下楼梯(无辅助);倒走三米(足跟不碰足尖); 27-28月:双手叉腰向前走直线(3步);扶墙或者栏杆,一步一台阶,上四个台阶;向下跳(40厘米台阶); 29-30月;双手叉腰踮脚走5步;快跑; 31-32月:向前跳(米,双足同时起跳与落地);向下跳(米,双脚同时起跳与落地) 33-34月:跳跃障碍;双手叉腰踮脚走3米 35-36月:独上楼梯 39-40月:向前跳70厘米,双足同时起跳与落地 41-42月;正确跑步姿势(前后横跨躯干的摆动,躯干前倾) 43-44月:单脚跳15厘米; 45-46月:跑步两步之内停下,不跌倒;倒退走直线米,脚跟不碰脚趾 47-48月:向前跳75厘米;单脚跳五步,换另一只脚跳3-5步 51-52月:倒退走直线5步;前翻滚;马步跳走; 53-54月:向前跳87厘米;转身跳;单脚跳回; 57-58月:踮脚跳 59-60月:侧向跳(三个回合) 61-62月:交替单脚跳 五、步行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特点8项 (1)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 (2)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 (3)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 (4)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