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万科实例讲解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俄狄浦斯王》中的存在主义解析

《俄狄浦斯王》中的存在主义解析 摘要:从存在主义角度看,《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悲剧。人们生活在一个荒谬无理性的世界而不自知,他人即是地狱。面对世界的荒谬、人生的痛苦,人们每次选择都使得愿望和事实更加背离。整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对命运怀疑的态度,而这命运的本质就是对世界荒谬无理性的表达。 关键词:俄狄浦斯;存在主义;存在;荒谬;选择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思潮。存在主义哲学反映了西方现代人对生存的困惑,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是在本质上,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对人类存在方式和生存境遇的哲学根本性的探索,它探讨的是“世界是怎么样的”、“人生又是怎么样的”这样有关世界和人类根本性的命题,是每个时代都不断探索苦苦追求命题,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适应性。美国著名哲学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存在主义是一种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感受,在历史上我们随处都可以辨认出来。”[1]《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表现的是人和命运的冲突,反映了主人公不断奋斗探寻自己的身世和命运,想要摆脱命运的桎梏反而更迅速踏进命运的陷阱的人生困境,这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内涵又有着超越时空的契合性。从存在主义角度看,《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存在主义的悲剧。老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因为神谕杀害了儿子俄狄浦斯,但俄狄浦斯被人相救,在知道自己会杀父娶母后离开了养父母,却阴差阳错在一个三岔路口杀死了生父拉伊俄斯,后来又娶了自己的生母,并与其生育了可以称作弟妹的儿女。老国王和王后的人生是悲剧的,俄狄浦斯的人生也是悲剧的。他们生活在一个荒诞又充满偶然性无理性的世界又不自知,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但是选择却是无用的,他们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面对杀父娶母的真相,王后自杀,俄狄浦斯也只能戳瞎双眼放逐自己。王后的自杀和俄狄浦斯的自我惩罚都是对命运的不妥协,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处――自杀和自我放逐都是不想看到事实的真相而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他们自由选择所承担的责任。而所谓的“命运”和“神示”,其实是对世界荒谬和无序的表达。 一、存在的不自知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首先,存在可以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除了人以外的世界,而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人的存在有两个根本特征,一个是主观性,一个是个别性。主观性是指人是自己的主观意志所创造和决定的,所以只要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个别性是指个人存在的特殊性和个人存在的具体性。人的一个个具体存在活动,具体表现,便是人的本质。在面对事物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决定,那么存在便失去了意义。在这个意义上,那么神谕和命运就有了可批判性――既然是存在先于本质,那么神灵既定的命运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被拘束在这个命运的诅咒之下,被命运所定义,那么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俄狄浦斯悲剧根源就在于对自我存在的无知相信了神谕的“本质”。在故事中,俄狄浦斯用智慧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自认为是世上最大的智者。然而他虽然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人,但是却并未弄清人是什么,既没有认识自己,也没有真正认识世界。在俄狄浦斯的人生里,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舒适,便捷成了更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建筑师,规划师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的努力尝试,一种全新的,以营造一个绿色,便捷,舒适的城市为目的的城市理念孕育而生,那就是新城市主义。 1.定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kas。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2.历史缘由 2.1问题的出现 二战以后,欧洲各国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工业革命以后的锐气也逐渐下滑,城市发展基本停顿在战前,城市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暴利,在这种暴利的支持下在西方独树一帜,经济发展也非常快,政府倡导并提出一家一房一车的所谓美国梦,对美国的郊区化城市形态变化发生根本的改变,小汽车在家庭中普及了,让美国人原本就厌恶城市环境向往乡村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私密空间理想模式创造必要条件,表明美国人觉得乡村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1949年,出现了第一个城市郊区化的例子,郊区独门独户的住宅,提供中青年的新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理念。城市郊区化,在历史上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聚集为主的理想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现代化从这以后发生根本的变化。随后出现所谓的整体的郊区化现象,人们除了工作以外,宁肯放弃城市的一些其他游乐条件和机会,也要搬到郊区去住,通过高速公路每天通行于家庭与城市之间。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就出现了城市居民、工作单位外移,出现边界城市,就是这些工作单位和居民移到郊区以后,郊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功能。这种从外城变成一个带有一定城市综合功能的地区就叫做边界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目前,大量出现了远郊,出现了跳跃式的城市远郊,就是从城市外围出现了很多小城市,这些城市都是自发出现的,不是有人专门去规划的,就是有规划的话,也是一个开发商做一小片然后逐渐吸引很多人过来,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现象,郊区化没有得到控制。 2.2问题的解决 为了解决当时郊区化泛滥的情况,新城市主义开始出现。新城市主义的作法是大片的城市郊外自然森林,把人的居住和自然地带结合在一起。郊区化虽然满足人们接近自然和乡村以及改善私密性,但实际上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很少接触,对于邻里相互交往关照的社区联系降低到最低程度,体现社区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被私人住宅代替了,在郊区都是一样的小房子,没有太大差别。所以,人们在社区很难找到归宿感,或者自己个性的东西。大面积的开发造成大量的森林砍伐,土地滥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人们每天在路上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上下班,回来以后吃饭,跟孩子

新城市主义和新都市主义的区别

Randolph曾经说,“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是一码事,是翻译的关系,而我印象里在国内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今天把这篇文章找到了,请大家来评判一下。 原文如下: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晚期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并不完全相同的特点,但人们普遍的看法仍然是,在中国的这些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发生。 与向城市外围拓展的郊区化趋势相对应,近年来国内“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由于“新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 一、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初见端倪。人们迁往郊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日趋严重的大城市问题,诸如:恶劣的居住与卫生条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人们渴望在郊区找到一块净地作为自身的庇护所,以躲避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的侵袭。在美国,拥有位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一座被宽敞的花园或庭院所环绕的独立式住宅,成为中产阶级追求的最强烈的梦想。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政府关于郊区低税率政策的吸引,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伴随着大量人口迁往郊区,许多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中心城向外迁移,郊区改变了起初仅作为“卧城,社区的角色,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使郊区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大大减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空间因素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大大弱化。通过远程通讯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方面的大量信息,高效率地完成业务联系而不一定要像过去那样进行“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交流,这为人们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居住与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郊区化蔓延也存在一系列致命的弊端:首先,过长的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其次,对小汽车的严重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难行,同时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第三,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已造成郊区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的消失。 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郊区化模式是以严格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缺乏具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反而陷入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无所不达的电讯网络虽然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却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无法满足人们希望把握清晰确定的物质居住环境的需要。 由此人们深深地感到,二战后主流地位的郊区化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寻求新的

《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

第23卷 第5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3 No.5 2010年9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Sep. 2010 —————————————— 收稿日期:2009 - 12 - 06 作者简介:陈晓菊(1969 -),女,浙江象山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① 在《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1995年第8期12-13页中拉尔夫·埃里森回答采访时说自己从1945年开始写《看不见的人》,共历时五年完成写作。但在任绍曾等译的拉·埃里森著《看不见的人》(文学出版社,1984年)中的出版前言中提到作者历时七年完成小说创作。特在此说明。 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 ——《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 陈晓菊 (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看不见的人》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和自我追寻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存在主义;荒谬的极限处境;自我追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0)05 - 0021 - 05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1914-1994)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1952),被称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1](前言) 该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芝加哥保卫者”奖。作家本人在1969年因该书获美国自由奖章,1970年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85年获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等。《看不见的人》以第一人称自叙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年轻黑人(作者始终没有给出他的姓名)在美国南部和北部遭遇种种不幸的同时不断追寻自我并思索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现了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常的、无理性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以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为题的研究论文数量可观,内容涉及作品主题、艺术手法、象征主义、身份追寻、互文性、二元对立等。但是,鉴于小说所揭示的关于自我和生存的问题,笔者认为,《看不见的人》体现了明显的存在主义文学特质。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体现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即人,存在,自由,处境,选择。 [2](186) 存在主义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欧美文坛,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达到了高潮。60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它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埃里森在存在主义文学盛行的年代历时五年完成 这部文学巨著,① 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他或多或少受到过这股文学思潮的影响。作者曾在《巴黎评论》杂志上解释了自己对小说结构安排的意图:小说的三部分(前言,正文和尾声)代表主人公 走过了从希望到激情再到彻悟的过程。[3](13) 主人公从南方来到北方纽约,实际上是从一个虽难以容忍但尚可理解的地方走向一个彻底混乱和疯狂的世界。埃里森使小说主人公活动的场所游移在险恶纷乱的外部世界和矛盾重重的心理世界之间,把人物的荒唐处境戏剧性地加以放大,使整部作品既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体现了作为存在主义文学变种之一的黑色幽默的特征。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存在主义理论,从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两部分对这部黑人文学经典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 一、荒谬的极限处境 法国的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是当代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兼文学家,也是第二

规划概念介绍

规划资料汇编 (一)

“概念规划”与“大温哥华地区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英文"Conception Plan"或"Conceptual Plan"的直译,目前国内外规划界、学术界尚未对其作出专门的、严格的定义和解释,但我们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或区域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实践中,获得一些关于"概念规划"概念和认识。 一般来说,"概念规划"主要侧重于对城市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和论证,提出或论证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更多的时候,它可以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选择的一部分,与空间物质形态相联系时,可以理解为较为宏观的空间结构选择。一般用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表达规划成果。与通常政府行为下的规划不同的是,其规划成果作为一种学术性技术文件,只是用作政府城市发展政策的决策依据或参考,不能用以立法,因而,"概念规划"不是法定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大温哥华地区概念规划"的主要内容,就关于"概念规划"的理解和认识与大家共勉。 "大温哥华地区"由18个行政区、三大选区、154个基层选民政府和160万人民组成。 "大温哥华地区概念性规划"的研究成果由一份总报告和三份专项报告组成,分别是:"区域发展战略总报告"、"大温哥华地区绿色空间建设专项报告"、"大温哥华地区主要中心区专项报告"和"大温哥华地区发展管理专项报告"。规划围绕两大核心和五个主题进行研究,分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更适合居住战略"(Livable Region Strategic)两大核心;"保持环境的健康发展"、"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人口变迁中的服务需求"、"保持区域经济健康繁荣"、"在广泛社会共识基础上加强区域管理"五大主题。 "区域发展战略总报告"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做出选择;2、保护绿色空间;3、创建完善的社区;4、实现一个紧凑的大都市区;5、未来全景。做出选择意味着政府与公众就区域发展管理达成共识;面对城市化的压力保持环境目标优化;在实施部门的参与下融合土地和交通规划;无遗漏地考虑整个大都市区,防止冲突;用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区域立法进行后续的规划和实施。保护绿色空间,从绿色空间具有经济、环境以及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多元角度出发,对农田的保护则需要强大的农业产业的支持,具体将绿色空间分为四大类:1、保障社区健康的土地:如分水岭、泄洪平原、危险地带等;2、生态重要型土地:如森林覆盖的山坡、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走廊、温地等;3、室外休闲及风景用地:如主要的公园及娱乐区等;4、可再生资源用地:如农田和林地等。创造完善的社区的基础是对人口分布的正确引导,否则任何对设施的考虑均无法承受超量聚集的重负。另外则主要通过对增加交通方式的方法来实现一个紧凑的都市区的目标。 "绿色空间建设专项报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为大温哥华建立绿色空间;大温哥华的自然遗产;界定绿色空间;大温哥华的绿色空间;建设一个公园及室外休闲系统;共同采取的行动。 "主要中心区专项报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大温哥华建立主要中心区体系;主要中心区的政策;主要中心区的发展趋势;大温哥华地区主要中心区的轮廓。

万科实测检查数据上墙操作指引

检查数据上墙操作指引 1.原则说明 1.1.本操作指引为现场实测实量提供操作方法及规则。 1.2.相应测量值数据需按要求在墙上相应位置填写。 1.3.按单元相应楼层的检查分项完成后,凡具备测量操作条件的,施工单位于2天完 成全数检查、数据上墙及资料记录,之后监理单位于1天完成复核并签字,最后项目工程部于一天完成复核签字。 1.4.施工单位应按分户对所有实测区进行100%实测实量并建立分户/分层实测档案(上 墙文字及符号为白色); 1.5.监理公司对施工单位实测数据按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复测(上墙文字及符号为红 色); 1.6.项目部及工程部专职质量工程师对监理公司复测数据按不低于50%的比例进行复 测(上墙文字及符号为蓝色)。 2.混凝土结构工程 2.1.截面尺寸偏差(砼结构) 2.1.1.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同一墙/柱面上部及中部各测量截面尺寸1次,并在墙柱 上相应位置记录每一尺实测值与设计尺寸的偏差值。 2.1.2.示例图:(该检查项数据要求上墙)

2.2.表面平整度(砼结构) 2.2.1.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当墙长度小于3米时,同一面墙4个角(顶部及根部)中取左上及右下2个角。 按45度角斜放靠尺,累计测2次表面平整度。跨洞口部位必测。 (2)当墙长度大于3米时,除按45度角斜放靠尺测量两次表面平整度外,还需在墙长度中间水平放靠尺测量1次表面平整度。跨洞口部位必测。 2.2.1.示例:(该检查项数据要求上墙) 墙面平整度测量示意

2.3.垂直度(砼结构) 2.3.1.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1)当墙长度小于3米时,同一面墙两端头附近位置,分别按以下原则实测2次:一是靠尺顶端接触到上部砼顶板位置时测1次垂直度,二是靠尺底端接触到下部地面位置时测1次垂直度。砼墙体洞口一侧为垂直度必测部位。 (2)当墙长度大于3米时,同一面墙两端附近竖向和墙中间位置,分别按以下原则实测3次:一是靠尺顶端接触到上部砼顶板位置时测1次垂直度,二是靠尺底端接触到下部地面位置时测1次垂直度,三是在墙长度中间位置靠尺基本在高度方向居中时测1次垂直度。砼墙体洞口一侧为垂直度必测部位。 (3)砼柱:任选砼柱四面中的两面,分别将靠尺顶端接触到上部砼顶板和下部地面位置时各测1次垂直度。 2.3.2.示例:(该检查项数据要求上墙)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潮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其目标是使城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创造宜居和休闲式的街区环境,密集有序地安排住房、工作和商业场所。 新城市主义还有助于推进恢复传统城市规划,如查尔斯顿市区、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的乔治敦所实施的规划。这些区域对新城市主义者而言都很理想,因为每个区域都拥有一条方便步行的主要街道、一个中心公园、购物区和一个网格街道系统。 新城市主义的历史 在19世纪初,美国城市发展往往采用紧凑、混合使用的形式,让人想起弗吉尼亚亚历山大老城区。然而随着有轨电车和可负担的快速交通网路的发展,城市开始扩展并布设了有轨电车郊区。后来汽车的发明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中心城市的分散化,这种分散化后来导致了分散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张。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扩展的一个回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些思想开始流传开来,在欧洲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也开始拿出计划为城市建模。

1991年,当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本地政府委员会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包括彼得·卡索普、迈克尔·科贝特、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等)到优诗美地国家公园开发一套设计规划原则,即针对着重于社区及其宜居性的土地使用规划之时,新城市主义发展得更加强大了。 这些原则以会议召开地优诗美地的阿瓦尼酒店命名,被称为《阿瓦尼原则》。它包括15条社区规划原则、4条地区原则和4条实施原则。然而每一条原则都包括过去和当前的一些观点,旨在使城市尽可能干净、适宜步行和宜居。1991年底,在优诗美地会议上,这些原则被提交给地方民选官员。 此后不久,参与制定阿瓦尼原则的一些建筑师在1993年组成了新城市主义联盟(CNU)。今天,CNU已经成为了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首要推动者,并已拥有了超过3000个成员。每年它都会在美国各地举行会议,以进一步推动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的实施。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 今天,新城市主义概念包括四个关键理念。首先是确保城市是适宜步行的。这意味着,任何居民都不需要汽车就可以到达社区的任何地方,而且前往任何基本用品商店或服务区的步行耗时都不应该超过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 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 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 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 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 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 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 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本文由风的羽翼zz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Its Inspiration of the New Urbanism 刘昌寿沈清基 Liu Changshou Shen Qingji 1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 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思想;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ew urbanism's origin,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inspiration to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accordance to its condi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sm; ecological thinking; inspiration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

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多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因此,现代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①社会经济财富不断地向社会强势群体集聚;②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城市的病态、犯罪现象不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以广州市城市建设实践为例

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以广州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摘要:本文从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入手,分析该思潮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启示。 从而进一步分析广州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并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指 导方针,探讨广州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性,为今后城市可持续 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社区启示广州新型城市化 1 对“新城市主义”的分析 新城市主义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的思想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在针对美国的城市蔓延问题上提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新城市主义倡导用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对汽车依赖的蔓延型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一个整体,即将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等设施结合在一起[1]。 1.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城市主义”指西方国家基于对住宅郊区化蔓延的深刻反思而形成的城市在发展、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思潮。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城市人口和建筑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及环境恶化,而在20世纪50年代,汽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在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出现了人口大批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并随着这种蔓延趋势逐渐显现出不可调和的弊端:1)低密度的独户住宅,浪费土地资源;2)对交通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3)居民脱离城市,配套服务娱乐设施匮乏,缺少公共交往空间,人们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必要的交流,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淡漠;4)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

划 师PLANNERS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出现是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社区居民交流减少、公众参与弱化以及空间特征丧失,使居民对于居住的社区普遍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与安全感做出的反应。 新城市主义不仅关注城市局部,同时也涉及城市的整体发展,认为由多样性、步行者尺度、公共空间、有边界的 社区结构等应该在大城市的所有地点得到实施。整个地区也应该参照相似的城市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佛罗里达滨海城(Seaside)—第一座新城市主义城镇的成功,使得许多 发展商参观了滨海城后在别的地点纷纷效仿。同时,设计者也运用新城市主义 的设计原则使美国众多郊区城镇获得新生。目前,在美国已有超过300个新城 镇、村庄和社区应用新城市主义的原则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另外,有超过100个小规模新城市主义的填充式开发项目,用于重建适于步行的街道与街区,以恢复城镇的空间机理。关于邻里与社区的布局方式,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中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称为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即TOD模式;另一种称为“传统邻里开发”模式, 即TND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新城市主义城镇有佛罗里达州的滨海城(Seaside)、加利福尼亚州萨科拉曼多 市的西勒古纳(Laguna West)、马里兰州的肯特兰镇(Kentlands)、以及佛罗 里达棕榈滩威林顿新城(Wellington)等。 在特大城市的层面上,新城市主义已经就大城市中心区如何发展及在哪里 选择发展等问题不断增加影响,较成功的例子有美国罗得岛州的首府普罗维登斯市(Providence)中心区规划、加利佛尼亚的洛杉矶中心区规划等。 2.1多元化的价值观 新城市主义是在当今世界多元化思潮、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是对传统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手法的提炼、修正与升华。它所主张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较多来自于对历史上的城市设计方法的吸收,并修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与特征,尤其注重对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关于场所、文脉、符号等设计元素的吸收。它属于多元论,更多表达了对世界多元化价值观包容的态度。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 [摘 要]新城市主义追求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张从社会学和行为学、心理学等宽泛的角度去审视城市的物质形态。就我国城市建设现状而言,相对集中的步行化设计、注重场所感的多样化设计、突出个性的体系化设计等原则均值得小城镇建设借鉴。而空间资源的整合、社会网络的重构等原则也须在旧城改造中采纳。。[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小城镇建设;旧城改造 [文章编号]1006-0022(2003)11-0102-03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election of New Urbanism/LUO Ren-chao [Abstract] New Urbanism is in pursue of plural values,proposing to look at the material state of the city in terms of sociology,behavioral science and psychology.As far as the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concerned,the principles of pedestrianization design that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the versatile design that pays attention to the sense of site,the systemized design that gives prominence to individual feature,etc.are worthy of use for reference in small town construction.And the principle of conformity of spatial resources and reforming of social network must be adopted in old town rebuilding. [Key words] New Urbanism;Small town construction;Old town rebuilding □ 罗仁朝 (东南大学 建筑系,江苏 南京 210096)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2002.1 1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 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2“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对《禁闭》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地狱”中拷问人性 ——对《禁闭》的存在主义解读 袁雪琪10300270072 法学 [关键词] 萨特境遇剧存在主义 《禁闭》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戏剧家萨特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蕴含了萨特丰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独幕剧。该剧本将整体情境设定为“地狱”。地狱中的三人——加尔塞、伊内丝、艾尔黛丝——共处于“一间陈设为第二帝国时期风格的客厅”,放置着的仅是三把躺椅、一尊铜像、一把裁纸刀。在这样一个异境中,在现世中已沦为罪人的三个死人仍旧保持着罪恶的原欲,“像旋转木马似的一个追逐一个”,无休止地角逐和斗争,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在这样一个地狱里,没有尖刀刑具,没有皮肉之苦,只有彻夜通明的灯光和永不困乏的眼皮。三个人永远生活在其余两人的目光之下。那目光就是禁锢、就是折磨、就是永远无法逃脱的地狱。最后,他们终于领悟到——地狱中根本不需要其余的刽子手,“他人就是地狱”。 “他人即地狱”彰示了萨特的人际关系理论。而后世研究学者也大都把研究重点放在对该句的内涵解读上。萨特曾因法国天主教派断章取义的浅陋解读而辩解,他强调:他人即地狱是基于个人与他人的恶化关系的前提的,“我的用意是要通过这出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观之中国学者的研究,其观点都大致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相对自由,强调自我与他人的相互性。世界上不存在绝对自由,个人自由必须通过他人实现。谁为了个人自由恶化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谁就将受地狱之苦。二是“杜梅萨之眼”,自为存在的我由于他人的目光注视而僵化。作为意识主体的个人与同样作为意识主体的任何其他个人的他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是敌对的。所以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也将受地狱之苦。 不得不承认,“他人即地狱”是当今人类的普遍的境遇。而你的选择就是你的人生。除了萨特的人际关系理论,我还想从更微观的角度解读《禁闭》对人性

建筑结构丨万科四大产品线设计研发指标限值【全套数据】

建筑结构丨万科四大产品线最新设计研发指标限值【全套数 据】 万科设计研发指标限制值(新版)是根据原《万科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参照新规范变化进行调整后的最新限值标准,为集团新开工项目提供产品设计成本对标的技术解决方案第一部分:万科产品设计限值指标定义1.地下车位平均面积地下车位平均面积=地下车库总面积/总停车数 (单位:m2/辆)①地下车库总面积指地下车库外墙围合的所有面积,当存在消防控制室、垃圾房、污水处理站、换热站及政府规定必须设置的非机动车库、物管用房等,或在其他特殊情况下需要设置房间时,应进行特别说明并复核。②总停车数包括当地政府认可的子母车位。当地允许以摩托车位折抵小汽车停车位时,总停车数包括摩托车位按规定折算后的数量。③本指标适用范围:高层住宅下方的普通地下车库,不包括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复式停车库、别墅TH私家车库等特殊的地下车库。2.地下室层高地下室层高为底板建筑完成面到上层板结构面的距离。(单位:m)3.地下室含钢量4.标准层含钢量标准层含钢量=标准层钢筋总量/标准层成本计量总面积(单位:Kg/m2)标准层成本计量总面积=标准层计容积率面积+不计容积率的附加面积。①标准层指的是裙房或架空层或转换层以上的普通楼层(没有转换或架空层

时指±0.0以上的所有层)。②标准层钢筋总量包括:楼板、楼梯、梁、墙柱等结构构件的钢筋总量,空调板、构造柱、过梁、圈梁、女儿墙、线角等构件的钢筋总量,不含砌体中的拉接钢筋;③不计容积率的附加面积是指:落地凸窗赠送房间面积、有墙柱的凹阳露台和入户花园、结构拉板计全面积,两层高悬挑凸阳台、有柱凸阳台计一半(计容积率部分若已计入,此部分不再重复计算)。5.标准层混凝土含量6.窗地比窗地比=标准层门窗洞口总面积/(标准层计容积率总面积+窗地比附加面积)①窗地比附加面积包括:赠送落地凸窗的房间中未计入容积率部分的面积、可封闭空间的房间面积(有附加门窗时才计入)。7.硬景面积比例硬景面积比例=硬景面积/景观总面积①景观总面积为红线内总占地面积扣除建筑占地面积、车行道路及地面停车面积、商业街面积后的面积。②硬景面积比例指标需在完整全区内(以市政路自然划分边界为准)综合统计,不可因施工分期原因划分成零星地块计算。第二部分:万科设计指标限值VK14.6版一.万科集团产品设计含钢量控制限值1.万科集团地下室钢筋含量指标限值括号内为结构转换时标准层的数据(kg/m2)1.表中数据是覆土1.2米,水压同室外场地的地质情况.覆土增加O.3∽0.5(规划要求)以上,含钢量增加5-10KG/m2 2.塔楼和人防地下室按照柱基考虑,若采用天然筏基,此部分含钢量增加 15-20KG/m2 3.两层地下室减10kg/m2 4.整体底下室的含量

万方数据资源

如何查找到你需要的文献资源? 第一步 第二步 在检索结果页面提供了进一步缩小检索范围、学科分类数目提示、根据论文类型、发表年份等信息分类的功能。 A:检索框返回上次检索使用的检索词,您可以清空,重新填入新的检索词以及检索字段。B:提供了二次检索功能,您可以通过标题、作者、关键词、论文类型、发表年份、有无全文等条件再次检索。 C:提供了上次检索结果的不同分类,例如学科分类、论文类型分类、发表时间分类、期刊分类等。

如何通过其他线索查找你需要的文献资源? 详细信息页面: A:参考文献是指当前文献引用的文献,通过它可以了解当前文献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之前完成的工作。 B:相似文献是与当前文献研究方向、主题、内容相似或者相关的文献。 C:引证文献是指引用了当前文献的其他文献,通过它可以了解当前文献所做研究工作的发展。 D:提供了与检索词有关的专家、机构,通过它可以了解参与当前文献所做研究工作的人和学校、研究所等机构。 如何找到你所需要的刊物? 进入期刊浏览页面,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查找您所需要的刊物。

A:在检索框下方选择“刊名检索”,点击“检索”按钮,直接检索。 B:通过学科分类导航、地区导航、刊名首字母导导航等逐级缩小浏览范围,最终找到需要的刊物。 以查找《今日民族》为例: 1. 您可以在检索框填入“今日民族”进行检索; 2. 您还可以在学科分类导航中选择社会科学。 通过选择“社会科学”到达分类更具体的页面,选择“人口与民族”类别,在记录中选择《今日民族》。 以上两种方式都能够得到如下结果:

在刊名检索结果页面显示了《今日民族》刊物的主要信息,包括期刊简介、刊内检索、目录、期刊信息、主要栏目、收录汇总以及同类期刊信息。 怎样使用学位论文浏览? 进入学位论文浏览页面,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查找论文。 以查找与“美国教育券”有关论文为例: A:在检索框直接检索 B:在学科、专业目录中选择“教育学”学科通过逐级缩小范围浏览相关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