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

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
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

浅谈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

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在03年之前是叫红色电影或者主旋律片。其含义是在政府指导下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电影。小平同志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 。但是在03年之后,国家放松了对主旋律电影有了很大的放松,现代对主旋律电影的认识也不再那么严格,并且融入了更多商业化的元素在里面,全明星阵容重塑了主旋律电影,使主旋律电影变成了明星轮战历史题材的政治娱乐片。用商业片的运作模式来运作主旋律电影的主题到底是主旋律电影的进步还是无奈之举?

在03年之前,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基本上是由政府出资拍摄,有一定的限制,而且都是正面表现历史及历史人物,有很高的政治宣传意图。在此之前,主旋律电影都是叫好不叫座的。而从03年政府放手之后,主旋律电影必须借助外界的人力、无力、财力来支撑,所以就有了更多的商业元素在里面,为了商业目的,戏里面的主人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了,而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在现在的主旋律电影中,很多一线明星都是零片酬的“志愿党”,借着政府对主旋律电影的支持,他们也在里面露了一面,提高了他们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这让主旋律电影成了既较好又叫座、名利双收的国产好电影。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巅峰应该从07年的《建国大业》开始,到11年7月暑期档的《建党伟业》和11年10月份国庆档的《辛亥革命》。若现在仍按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制式来制作必定会失去80、90后的观众群,而80、90后的观众正是当今电影院的主要观影人群。所以,这三部电影都是以好莱坞的制式,也就是以明星为核心的制式来进行拍摄的,大投入、大明星、大宣传在这“三部曲”中体现地十分突出。在这三部片子中,都是上亿的宏大投资、近百位明星的强大阵容及从开拍就开始的大力度的宣传,但最后的票房向他们展示这些付出值得的,因为这三部片子都是4亿及以上的票房,这在国产电影中是不多见的。

另外,强大的明星阵容是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另一个标志,主旋律电影在传统模式向好莱坞模式的过度中,或褒或贬的态度太多了。其实,将明星阵容引入到主旋律电影中来是很好的想法,对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星具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可以使冷清的主旋律票房不断热闹、攀升起来,在满足制片方的商业目的的同时,还可以更广泛地宣传革命的真谛,这也恰好符合政府的心意,让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和政治方面都有不错的收获。但是电影中100多位明星的强大阵容也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建国大业》中,唐国强饰演毛泽东,张国立饰演蒋介石,成龙饰演的记者和甑子丹饰演的田汉;《建党伟业》中,刘德华饰蔡锷,陈坤饰周恩来,张震饰蒋中正,刘烨饰毛泽东,周迅饰王会悟;《辛亥革命》中,赵文瑄饰演孙中山,成龙饰演黄兴,李冰冰饰演徐宗汉,孙淳饰演袁世凯和姜武饰演的黎元洪。很大一部分观众就是冲着明星去看的这些电影,几乎每2分钟就会出现一个熟悉的明星的面孔,大家都忙着去认明

星去了自然就少了许多心情去揣摩、欣赏剧情,而使片子就失去了它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影响了电影的故事性,甚至《辛亥革命》在北美的宣传中,直接打这成龙的第100部影片的旗号。如果以后主旋律电影要靠着全明星的阵容才能勉强苟延残喘的话,这真的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悲哀。

总的来说,主旋律电影是对革命历史的回顾和赞扬,是忠于历史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尊重历史,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提下,顺着时代的变化,改进主旋律电影的制作方式和使主旋律电影放低身价平民化还是值得让人称赞的,相信在中国电影人不断的摸索、改进中,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一定会大放异彩。

电影类型学

影视类型学考点汇编

一、填空题(20个) 二、名词解释(5个) 三、简答(4个) 四、论述(1个) 1、大众文化以及商业电影P9-P14 大众文化在电影界就是娱乐片和商业片。大众文化形态的电影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从制作和资金循环来说,大众文化完全以大众喜好为核心趣味,实行商业运作,投资行 为完全以利润追求为动力。 ②在叙事形态和观赏心理上,大众文化呈现出再现信念和戏说体系并存的现象。 ③透明、客观化,追求可传达性的电影语言。 ④在叙事形态上,商业电影的总体特征是情节化、叙事化。 ⑤在现实的关系上,商业电影的创作者和观众没有真实的信念和道德担保。 现在,我们这里对商业电影的一个说法仍然很流行,即认为商业电影只是在视觉形象、形式包装、叙事策略上有讲究。这种理论忽视了或不愿意承认成功的商业电影的底层超越国家、阶级和民族的人类共同的伦理、共同的价值观。 在当下中国,商业电影仍然收到主导文化的控制和精英文化的挤压。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一部分精英知识分子的姿态和话语权。他们对商业片、“好莱坞电影文化”、“好莱坞模式”倾泻了极大的愤怒和义无反顾的声讨,锋芒所向,兼及进口大片和我国自己生产的商业电影。这就是在90年代至今持续响彻云霄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左派理论和后殖民主义话语的声音。 2、电影类型P32、33(看完) 是指一种创作和观赏、反应的程式,这实际就是电影的格式塔,是一种整体上的创作和接受、反应心理模式。它包含对单项艺术元素如色光、构图、音乐、声音的喜好,但偏重对其结构形式的整体上的感受与认识。它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规范和审美创造接受的心理架构,是一种心理模式。 3、类型电影P59 是按照同以往作品形态相近、较为固定的模式来摄制、欣赏的影片。类型是按观念和艺术元素的总和来划分的。 4、类型电影的创造特征P60 ①创造集体神话,塑造当代英雄;关注和触及种种社会大众心理的情结。 ②使用分门别类的模式化形式体系、创造定型化人物。 ③非现实主义的手法,程式化的叙事法:定型化的人物设置和表演;唯美的、变形强化的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现实困境和历史思考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现实困境和历史思考 [摘要]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传输国家意识形态的方式,本应该在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一个奉行且不断完善电影工业的国度当中,一部电影能够在市场当中获得生存,是它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国的主旋律电影曾有过辉煌时期,可是随着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变迁,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电影从业人员对于主旋律电影创作的观念势必要有一个转变,使之更能适应当今的电影市场。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工业化;土壤;创新性实践 电影的工业化、产业化对于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好莱坞是电影工业化、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受益者,因此也成为各国电影行业纷纷效仿的对象。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论证,我们得知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尽管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的剧本创意就已经濒于枯竭,直到今天,这种困境依然存在,可是好莱坞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区域所造成的“文化剥削”,依然可以证明它旺盛的生命力。也就是说,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往往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来自于生产本身的精神困境的。 一、我国主旋律电影的现实困境 近几年,美国的大电影制片厂对于一部电影在票房上的风险承担能力越来越弱,这其中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资本原因,也包括它们在应对创意危机上,采取了十分有限、保守的应对策略。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下,那些依赖高资本运作完成的大制作陷入困境的时候,给一些小的电影制片厂以及独立制片的电影带来了巨大的生机,相对于那些大制作而言,它们应对资本挑战、化解危机的能力要更强,同时由于受到的资本束缚相对要小很多,它们在电影的创作层面更为大胆,关注世界的角度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对故事题材的锁定也并非完全是大众审美所习惯的目标对象,这些努力使得这些小成本、独立制片的电影的整体风貌,十分清晰地区别于那些大制作,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奥斯卡获奖名单上,这些电影都斩获颇丰。在这里,无论是大制片厂的制作模式,还是小制片厂以及独立制片方式对于电影市场的应对策略,其实都离不开两个字――土壤。这里所谈及的土壤,几乎与观众群体同义。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种方式制作出来的电影,都没有忽略一个重要的目标靶向――电影的土壤。 土壤是电影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无论是创作上的“跟风”抑或是独创性的开掘,其实都是在以土壤作为信仰来指导创作。因此可以用土壤是否“广袤”

2019-2020-“中国主旋律影片”阅读笄答案-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主旋律影片”阅读笄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中国主旋律电影最初被定义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和 表现党和军队光荣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后来在全国思想解放及市场经 济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201X年, 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主义题材的献礼影片纷至沓来,从而迎来了“主旋律”创作的春天。优秀故事影片《沂蒙六姐妹》在创作上独辟蹊径,以小见大,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朴实平凡的小人物形象。建党九十周年的展映影片《秋 之白华》,立足于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以瞿秋白的感情生活来架构整个影片,从题材的选取和影片风格上都呈现出了创新意义。 然而,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传输的重要载体、民族形象的重要体现——中国主旋 律影片,似乎一直没能形成民族电影鲜明的形象。各种原因使得主旋律原本积 极的价值导向偏离了本意,限制了主旋律影片的健康发展。 首先,“文以载道”的内涵定位,导致主旋律作品未能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在 一段时间内,人们将电影视为承载“道”(国家主流思想)最有力、最直接的 工具,主旋律电影更是顺应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从而使主旋律影片的宣教色彩极其浓厚,导致“主旋律”的审美功能、艺术特性被突出的宣教意识所掩盖。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旋律影片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形象难以让 人信服;套路化的故事情节,难以让人动容;对主旋律定性、定型的固有印象 使得部分电影只能是“教科书”“传声筒”,无法调动起观众的审美感受。 其次,______①_____________,导致主旋律影片缺乏吸引力。早期的主旋律影片创作模式化,情节与现实生活存在距离,尤其在塑造主流电影里的‘社会英雄’时,由于把他们的形象神圣化、概念化,进而造成与电影消费群体之间的认同 疏离,长期积累便形成了主旋律影片叙事宏大、人物空洞、剧情老套的问题, 少有创新,难有突破。 最后,_______②____________,导致主旋律作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主旋律影片常常因为重点突出意识形态的传递而忽略了艺术创作的根本和市场的检验。靠 组织团体购票和包场形式试图使其深入人心,反而阻断了主旋律良性竞争发展 的道路,导致一些作品根本没有可看性,缺乏市场竞争力。作为艺术创作,主 旋律应该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以艺术为最高标准,以市场为最终导向, 突出“主旋律”应有的核心价值与导向作用。

主旋律电影与主流电影

1342007年第6期 主旋律电影与主流电影* 万传法 “主旋律”电影口号的提出,本意是为打造中国的主流电影服务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主旋律电影在其创作发展的20年间,尽管早已是硕果累累,却一直未能成长为官方和民间全都认可的主流电影,也未能担当起主流电影所应承担的一些主要功能。相反,倒是一些数量并不占优的商业电影,譬如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张艺谋、陈凯歌的商业大片等,却一直左右着普通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倾 向。这种错位和偏差,促使我们产生如下思考:即讨论中国的主流电影,是否就此可以绕开主旋律电影,而单纯依靠类型电影或商业大片的努力就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主流电影目前尚处于“缺失”状态的情况下,本着建设的态度对中国主流电影进行讨论,应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或以一个什么样的参照物来进行阐释?是商业?产量?还是影响度? 本文认为,尽管类型电影或商业大片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和良性建构具有一种令人难以抵挡的诱惑,但就中国目前而言,由于类型意识的缺乏以及技术因素的落后,急就章式的类型发展策略并不适合中国主流电影的真正形成和发展,中国的主流电影也不可能从某一类型的突破中获得真正建树(譬如武侠功夫片)。类型电影之所以在美国占据主流位置,是与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这个新生民族的冒险精神分不开的。而对于一个相对保守、文化核心单一且长期以来以“影戏”作为电影传统的中国来说,类型即使能成为中国未来的主流电影,也应遵循一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而且必须伴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扩张才能最终形成。所以,目前讨论中国的主流电影,应首先基于中国的文化和电影传统进行考虑,而不是一味将希望寄托在类型电影或商业大片之上。在这方面,最为接近的,其实仍是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电影创作,自1987年“主旋律”电影口号提出伊始,就在中国文化的发掘、民族英雄的书写、审美倾向的塑造等等诸多方面,为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我们必须看到,“主旋律”电影口号提出的当时,恰是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时期,主旋律电影创作,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潜在发展道路。这种自然而然的选择,本属正常且无可厚非,但悖论恰恰在于,主旋律电影从一开始,就偏离了中国电影的传统,它首先选择的不是“郑正秋—蔡楚生—谢晋”这一文化传统,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一革命传统。这个选择,实际上部分地割裂了主旋律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联系。而另一方面,以“类型、商业”为特征的现代电影文化,却又并非是随手拿来的可用之物,尽管包括主旋律电影在内的大部分中国电影创作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由于先天性的缺失,使得这一靠拢,至今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因此,一方面是与传统文化的偏离,一方面又是难以跟上现代文化的步伐,这就使得主旋律电影创作,一直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主旋律电影与传统文化的“失衡”,使得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和再造,在这20年间一直处于藕断丝连、若有若无甚或是“缺失”的状态,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塑造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探讨。而反观韩国电影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则全赖于对“儒家文化”的现代化重塑。韩国影视在这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使得全世界的观众都误以为韩国才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而作为真正发源地的中国,面对韩国影视文化的强势,虽感不平却 最后离台奔赴内地投身革命的政治选择,被置换为两个情窦初开的青年生死相许的等待与守望,这和《红》中影片一开始的战时警备、严酷的政治气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云》中对革命背景的弱化还体现在陈秋水作为献身革命的台胞在中国内地的遭遇,影片弱化了从抗战到解放、三反五反等一系列的政治风暴,而让革命与爱情“意外”地遭遇死亡,让爱情冰封在历史事件的外围。陈秋水的死,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国产影片中的革命者,高歌革命壮烈牺牲,相反,他是和自己的妻子双双遇难,文本没有清晰而明确表明他们是为革命牺牲。秋秋的死,因为难产,她孕育了革命的后代,并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无论是靳还是秋秋本人,死亡的阴影下笼罩的不再是纯粹的一己情欲,而代之以“革命”。 结语 作为具有强烈政治背景的历史题材何以变身为院线赢家,类型电影作为商业元素的重要性的重新认识和开掘已经在《云》中得以证明,作为主旋律电影如何与类型电影的融合正是当前主流电影的关键所在。这样的尝试已经在一些小成本的影片中开始尝试,比如《疯狂的石头》中,既有对经典类型电影的继承还有自己的突破,这种突破可以是文化符号上的,也可以是本土融合的结果。惊悚片的出现也是国产影片开始在类型片中找寻资源的端倪。比如《好奇害死猫》、《门》,都开始融入国产影片一直忽略的商业类型片元素。在李少红的《门》中能够看到很多香港等亚洲惊悚片的元素运用,但作为类型的本土移植和突破还是有待开掘和实践的。 同样是曾经执导过《黄河绝恋》(1999)的红色革命题材导演冯小宁,在2006年推出的《举起手来》,可以说导演放弃了革命/爱情类型的样式,而以潘长江小品式的喜剧元素来讲述抗日故事,这样的尝试虽然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难以登堂入室,但毕竟为革命题材的叙述开辟了新的可能。本文以《云》为例,不仅因为其商业上的成功,更因为作为类型片元素融入的尝试。其制作的精良和类型上的突破对国产主流电影有着借鉴意义。《云》在攒取观众眼泪的同时也让我们隐约看到了主流电影的某种可能性。 (龚艳,2006级博士研究生,北京电影学院,100088) *本论文得到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电影艺术的基本类型

电影艺术的基本类型 影视艺术概论讲义(第一章到第五章) 影视艺术概论 电影艺术的产生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新的一页。 电影引发了人类思维的一次革命——影像思维。电影的发明意味着人类的艺术思维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影像阶段。 电影:作为艺术的理解 电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蒙太奇为主要表现手法,在银幕时空中塑造运动的视觉形象,以表现生活、传达思想情感。 电影是看见的世界 电影是梦幻工厂 电影是长以公里计的滚滚而流的视觉鸦片河 电影是诗与画的特别组合 第一章电影艺术特性 视像性与运动性 *真性与假定性 综合性 第一节视象性与运动性 一、视像性 “看见的世界”。“肖似代码”,有意味的视觉符号,在视觉直感中获得满足。 视觉元素:色彩、光线、构图、人物 等银幕造型。 色彩造型 人物造型 二、运动性( Moving picture) 1客体运动:拍摄对象的运动 2主体运动:摄影机的运动。机位距离、角度、焦距的变化。 3主客体复合运动 4蒙太奇运动:画面组接切换产生的运动 三、运动性与视像性的关系 空间状态与时间变化,运动中的造型和造型中的运动。 第二节*真性与假定性 一、*真性 ——真实感、接近生活的自然形态。 直观的真实:形式与表象的真实 内在本质的真实:故事的真实、情感的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逻辑。 二、假定性 假定性 ——创造性、人为性、主观性。非自然、非现实性形态。 “假定性是艺术家的伟大的同盟者。”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a 时空的假定性

b 冲突的假定性 c 造型构图的假定性 d角色的假定性e 声音(音响)的假定性。 三、*真性与假定性的关系 第三节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一、各种艺术门类手段与媒介的融合 电影与文学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绘画雕塑 电影与音乐 二、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融合 “视觉列车”。造型与叙事艺术。 “摄影机捕捉瞬间,把瞬间从延续不断的时间过程中抽区和分离出来,强调意义,使之成为审美对象。电影的本质特征是空间的动态化和时间的空间化。” 靠镜头画面叙事,具有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结构中的时间和时间链条中的空间。 三、艺术与技术与商业的融合 电影的商业性。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电影是一门昂贵的艺术。” 投入、产出与回报。市场流通,经济效益与票房价值。 企业化生产,机械复制。 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创造与消费、超越与媚俗。 电影的技术性 “影视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部世界电影史,既是视听艺术的发展史,也是影视技术的发展史。它是批着现代科学技术戎装屹立于艺术之林的。” 起源照相术。照明师、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布景设计师。 材料:胶片、影带、声带、摄影、照明。电脑成像。 传播媒介:放映机、银幕。影碟、多媒体。 第二章电影语言(上) ——电影语言的独特元素: 镜头、画面、蒙太奇 第一节镜头与画面 一、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镜头与画面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法]阿尔诺·马尔丹 影视语言是依托镜头、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视听语言。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镜头。是摄影机开始转动到停机这一过程中的一组画面。[美]梭罗门、[法]麦茨 镜头与画面的关系。 关于画面 影象画面是艺术符号、美学的现实。 画面的视野和焦点。影象画面与人的视界的对应性。

从《建国大业》看主旋律电影营销策略(一)

从《建国大业》看主旋律电影营销策略(一) 长久以来,主旋律电影一直是“叫好不叫座”。而电影《建国大业》上映以后,不仅创造了国产大片的票房神话,更是打破了票房尴尬这一桎梏主旋律电影多年的僵局,本文试图通过对《建国大业》这一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运作模式和电影营销策略的分析来揭示未来我国主旋律电影营销策略。 电影《建国大业》自上映以来全线飘红,捷报连连。已经成为国产影片中最为卖座的影片。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部标签为主旋律的电影在采用商业化电影营销策略以后竟然一改之前主旋律影片的颓势,突破了主旋律影片票房不会突破4000万的魔咒。细细探究影片《建国大业》成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主旋律电影在采用了现代化商业运作模式之后,才使得主旋律电影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了完美结合。 一直以来,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各自为战、各有弊端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主旋律电影说教意味浓重,电影营销策略陈旧、运作模式效率低下是其主要弊端。而商业大片虽然电影营销策略先进,但片面迎合市场,追逐经济效益也广为大众诟病。随着影片《建国大业》的成功,人们似乎看到了一条“主旋律内容、商业化运作”的电影制作新模式。

笔者在此主要是着重分析《建国大业》成功背后的营销策略。 一、入虎穴得虎子——巨额影片营销投入 长久以来,出于投入与产出等经济因素的考虑,主旋律题材电影的推广费用一般不会超过800万。而作为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的《建国大业》影片推广费用近2000万,再从其拍摄总投资仅三千万来看,推广费占总投资比例之大,这在主旋律影片中前所未有。正是有了2000万的推广费用,《建国大业》才会一口气做到了“大片气场”,攻下了全国绝大多数媒体,才会投下了国产电影数目最多的1450个拷贝,才会占据全国80%的票房市场。可以说,巨额的营销投入为影片的顺利推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借势主题——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 高唱主旋律是《建国大业》对自身的准确定位。首先,其借了内容的势。《建国大业》最初策划源于张和平在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他希望能够拍摄一部表现政协创作历史的影片。这个题材的意义非常事关重大,得到了与会者的支持。最终,政协主席贾庆林表态中国政协全力支持这部影片的拍摄。就这样,《建国大业》从构想走向了现实。而从电影营销策略角度看,《建国大业》一定程度上因为把自己定位在

电影选修复习资料

一、电影的基本语言 ㈠电影的审美特征电影是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形象,是电影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音乐(纯听觉形象)的主要审美特征。银幕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转换自由,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舞蹈的舞台局限。 画面和声音是电影艺术最基本的语言. ㈡画面语言和声画组合的不同方式 1、画面语言有两个层次 ①第一个层次 ______环境空间与人物形象结成的银幕造型世界.环境(空间)造型即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地点的特色. 1.什么时间,什么光线、色彩、影调等. 2.人物形象造型,即人物的身材、头型、容貌、发饰、穿着等等. 3.人和空间关系的造型 镜头调度和演员调度形成的运动:人和空间都不动,人动空间不动,人不动空间动,人和空间都动. ②第二个层次包括 影片整体的造型形式和风格.即影片的画面基调(由光影、色彩、结构、动向构成)是否统一,有没有形成全片视觉构成的个性和韵味 2、声音 ①声音元素________人声、音响(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音乐、无声(经主观处理的无声片段) ②声音运用规律与声画组合______声音和画面共同创造着电影艺术的意境。 二、电影的结构形式____蒙太奇 ㈠蒙太奇的性质 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周围客观世界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它重现了我们在环境中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像的内心过程。作为镜头分切与组合的代称,蒙太奇决定着一部影片内容的取舍、结构和节奏的安排.对于观众来说,它就是电影讲故事的一种方式,从顺当地看懂剧情到深刻感受影片的全部艺术内涵,始终离不开蒙太奇的作用. 镜头特征和组接的不同,配合对话和人物的表演,形成观众对两个片段不同情绪和不同人物关系的感受,这就是蒙太奇。 按约定俗成的说法,蒙太奇指:每个镜头的组成形态,相连镜头的组接关系,整部影片的镜头构成. ㈡蒙太奇形成的历程 1.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一个镜头组成,固定的视觉和视距,没有时空转换,还不存在蒙太奇) 2.美国人埃德温·波特的《火车大劫案》(14个镜头,按故事发生的顺序组接,产生了全

2.影视产品类型:

二.电视产品类型 电视节目指电视台通过载有声音、图像的信号的传播作品的节目1.题材分类 1.1电视节目分类节目分类是为了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分类方式有多种, 1)三分法:即把整个电视节目分为新闻、教育、文艺三大类。 2)四分法:即把整个电视节目分为新闻、教育、文艺、服务四大类。现实大多采用这类分发,并得到普遍认可。 3)五分法:即把整个电视节目分为新闻、教育、文艺、体育、服务四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采用五分法。 4)六分法:这其中又有两种分发一种是分为新闻类、言论类、知识类、教育类、服务类、文艺类;另一种分发是新闻、教育、文艺、电视剧、体育、服务。 新闻类节目:综合新闻消息节目、分类新闻消息节目、新闻专题类节目、新闻谈话节目、国际新闻节目、大型新闻节目。(口播新闻、录像或影片新闻、现场报道、专题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访谈、评论等) 娱乐类节目:电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电影类节目、综艺节目、音乐节目、戏剧节目、游戏节目、真人秀节目、娱乐谈话专题节目、

国际娱乐类节目、大型娱乐节目。(文艺演出实况直播、各种文艺节目录像、专题文艺节目、综合文艺节目、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节目、游戏竞技类的节目、电视剧节目。体育比赛节目、体育报道节目、体育知识界面、体育欣赏节目、健美健身节目、体育人物节目等。)教育类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少儿青年节目、国际教育类节目、大型教育节目。(大体包括各种电视学校教育、专门的知识讲座。理论节目、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科学知识、国际知识和特定的对象节目等。) 服务类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广告类节目、国际服务类节目、大型服务类节目。(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调、美容、寻人寻物、家庭工艺、房屋装修等)总之,节目分类是个复杂的问题,到底如何分发,取决于采用什么视角和分类标准,还要看实际需要。 2.2电视剧题材分类为统一电视剧的题材分类标准,量化各类题材比例,掌握全国电视剧创作的题材态势,结合电视剧投拍备案公示管理办法的实施,现将电视剧题材的划分做以下统一分类要求。各省级管理部门和制作机构在投拍备案办理中,须严格按下列划分的题材种类填写备案公示表格,自行设立题材名目视为无效。 当代电视题材:年代背景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类电视剧为当代题材剧,可根据具体的故事内容分为:当代军旅题材、当代都市题材、

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定稿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对该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撰写过程中没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由本文造成的一切知识产权纠纷均由本人负责。特此声明。 声明人: 年月日

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 ——浅析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 摘要 阐述新世纪十年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从普通观众一直以来对主旋律电影的观念入手,结合近十年的变化从电影主题表现手法、演员阵容、上映方式、电影形式还有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市场化; 明星阵容;主题变化 ABSTRACT China described the main theme of the new century decade changes in the film, from the general audience has been the main theme of the film on the concept, combining the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eme from the film technique, cast, release mode, film marketing strategy in this form there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 words: Mainstream Film; market; Star; theme change

类型电影概述

电影史看多了,一直被不同版本的说法搞得相当混乱,强迫症不想明白这个问题觉也睡不明白。 关于电影产生初始的创作特点和原初动力,或可从耳熟能详的卢米埃尔记录真实生活场景和周围世界的短片中管窥到某种被电影史学家,研究者,评论家称之为“纪实性”“照相性”“电影本性”的特征,甚至是关于“人类追求现实幻象的真实”的论点的合理性。联系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4k,120帧,与其说是突破,不如理解成回归。未来电影的发展趋势:打破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不恰好与卢米埃尔兄弟形成一种复归性的互文吗? 写到这儿好像明白了点儿,但一想到还有一位伟大的梅里爱的存在,我心里先前本不稳定的秩序又面临崩盘。《月球旅行记》的图像叙事,复杂到对应着阿尔塔米拉洞窟原始图像的人类“原型”想象,个人意识与宇宙秩序的对立冲撞的迷思,19C末20C初创作者或者说大国世界思潮下对所谓现代的狂喜直觉,集体潜意识,并非源于“木乃伊情结”。毕竟较卢米埃尔更早的爱迪生,其电影视镜也并非为满足集体观影需要,而是通过猎奇心理盈利。如果是在聊两种对立的取向,那我更偏向于后者。于我而言,卢米埃尔的“纪实性”更多是囿于初期的技术限制和“幼稚”的电影思维联合作用下的无奈体现,追求视听的复杂多义是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实旨,120帧=观感真实≠风格写实。无意贬损追求朴素极简影像风格的影片,但依我拙见,这种朴素极简难道不是另一种“花哨”的追求吗?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更欢迎打破我的秩序。 ——来自人人的朋友圈荣格:原型就是原始图像。 具集体潜意识的才是世界性的,激发非理性的直觉想象。 《月球旅行记》:图像叙事艺术,个人意志与宇宙秩序,个人意识与宇宙意志。 经典——现代——后现代:人类越来越分裂、细化。 电影诞生初年:狂喜、直觉。 美国类型电影终极价值观——对秩序的突破,对自由的渴望。 宇宙秩序>伦理、道德秩序 尼采:不存在绝对的善恶,只存在绝对的力量。 在博弈场上,策略就是伦理。 个体的泯灭向永恒的回归。 冲突产生于:建立强大的秩序——小BUG(阿基琉斯之踵) 理性思考——随时爆发的强大破坏力 故事的张力取决于随时的不确定性 古希腊:理性(逻各斯logos)——神秘(密索斯mythos) 西部片埃德温鲍特《火车大劫案》1903 巴赞:“西部片是典型的美国电影,它的奥秘不仅在于青春的活力,它必须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奥秘——永恒性的奥秘” 战争片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歌舞片艾伦·克罗斯兰《爵士歌王》1927 未来电影:打破真实与虚幻的界限 “人类那些难以逾越的矛盾情感,永恒意义的迷思” 人类的丛林法则:赢者通吃,贫富悬殊,中产阶级消失,金字塔顶端与底端的对立 由顶层影响的底层游戏是全世界通行的规律

主旋律电影创新

主旋律诗篇新探索 ——评《百年情书》等片创新形式 摘要 主旋律电影是指在政府指导下,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电影。邓小平同志曾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它的特征有: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国家政策倡导、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情态表现积极向上、表现历史与现实的健康的电影创作。现今出现一种革命加情感的主旋律电影创新方式,先以《百年情书》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创新;叙事方式;现实主义 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实际上是由两种电影构成:一种是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即主旋律电影;另一种就是以喜剧、悲喜剧为主,伴以武侠和侦破类型的商业娱乐片。在这里我简要分析的是上述第一种,并对现今主旋律电影的创新新形式进行探讨。 电影《百年情书》取材于“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烈士殉难前亲笔书写的两封遗书“与妻书”与“禀父书”。影片以林觉民烈士从1905年至1911年期间的革命活动,与广州起义最后三天时间所发生事件并行交织,集中展现了林觉民亲情家国的热血人生。影片故事分为两条主线交错进行,第一条是林觉民从参加革命到英勇就义的悲壮历程,另一条线索则是他在家里与妻子父亲情感融合细腻交错的生活。影片还是采取了主旋律惯用的现实主义手法,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与人物。无论是温柔体贴奉父母之命与之成婚的妻子还是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父亲,都极为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影片中父辈一代和林觉民等新知识分子的服装对比展现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击,对话半文言的形式也表现出导演尽量在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氛围。包括影片中一次林觉民和妻子上街时半路抛下妻子去参加革命会议,回家时被父亲严厉罚跪于祖宗祠堂,从革命氛围到传统的礼教管制都展现出当时的思想冲击和革命工作的艰难性。 但影片和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叙事方面,不像通常的主旋律电影一味讴歌英雄人物的伟大,而是加入了情感的主线,。将历史人物从遥远空洞的文字印象里解脱出来,变成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如果说战斗场景是刚,那爱情和亲情则是柔。刚柔相结合,革命与爱情叙事交叉展开,互为映衬,这是一种表现革命题材或者说是主旋律题材的新方式。影片也是靠这一点去打动观众,只有真实的有情感有弱点的人物才会让人感同身受,让观众去体悟他们的伟大和平凡,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一味假大空的形象早已让观众失去兴趣,只有这样可以触碰到的人物才能去触动观众的情绪,去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不过影片并非就毫无弊病。整部影片都给人极为仓促的感觉,复调叙事的方式虽好,但导演明显没有掌握好节奏。情感和革命的交叉进行将革命性冲的极淡,而情绪的转接也

电影类型的分类

电影类型的分类 有恐怖鬼片 科幻、魔幻 冒险 喜剧 古装武侠历史 枪战动作 浪漫爱情 惊悚悬疑 看电影的时候,经常说这个片是恐怖片那个是青春片,还有什么苦情片乱七八糟的,看多了还有什么类型反类型,让人头大如斗。那么,类型片究竟是什么?我想,看看提出这些类型的美国人是怎么说的,至少有助于理清思路,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找来wikipedia上关于电影类型(Cinematic Genre)的词条,翻译好贴在这里供同好参考。 这篇词条基本上说清了一些东西,但也就是启蒙水平,刚够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扫盲(甚至连我都不能完全打发,比方说里面就没有提到校园片或曰青春片),所以也不用看得多么权威。网上百科全书么,其实就是你我这样的人写的。至少,看完可以在互吹的时候多几样趁手的家伙。 想看原文的,可以点击这里,保证是全文转载(wiki那点事儿,大家也都知道)。上附各子词条的链接,可以深入了解。想用的尽管拿去,但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再注上是本人翻译即可 电影类型(Cinematic Genre): 在电影理论中,类型是指(商业)影片分类的基本手段。一种“类型”通常是指构成影片的叙事元素有相似之处的一些电影。 影片类型划分: 常用的划分影片类型的标准有三个:场景、情绪、形式。场景是指影片发生的地点。情绪是指全片传达的感情刺激。影片也可能在拍摄时使用特定设备或呈现为特定样式,即形式。 ●场景 ·犯罪片:人物出现在犯罪行为领域 ·黑色电影:主要人物出现在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的领域,或用这样的手法描写主人公 ·历史片:发生在过去 ·科幻片:人物出现在不同的现实中,通常是未来或太空 ·体育片:体育项目以及属于某项运动的场所 ·战争片:战场以及属于某场战争的场所

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2444024.html, 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研究 作者:章云 来源:《牡丹》2016年第18期 主旋律电影在电影大片时代需要寻求新的生存机制,类型化创作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方式。文章主要讨论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分化以及承担的相应意识形态功能. 类型化电影源自好莱坞工业体系的创作观念,在美国好莱坞起源、盛行于世界、按照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构成的模式进行摄制和观赏的影片,其核心是讲述一个好故事。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打造的类型电影主要有爱情片、喜剧片、灾难片、战争片、歌舞片、古装武侠片、动作片、警匪片、悬疑片、谍战片等。在这里,笔者将“外部形式”归为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画面、构图、景别、机位、特效等等);“内在观念”指剧本创作观念包括剧作主题、结构、技法和规律等,将剧本故事结合当下执政党的执政策略作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法律制度输出的重要手段。官方意识形态包括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一个中国”原则等;执政党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包括儒家思想道德体系、家国情怀、仁爱美德等方面,当这些核心价值观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开来被广大老百姓接受认可后,官方的意识形态才会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一、爱情片中的家国叙事 爱情片是以爱情内容为主要表现题材,以爱情的萌芽、发展、波折、磨难直至恋人团圆或离散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电影,以爱情的艺术表现为主要吸引力,把对爱情的追求和因爱情受阻而产生的冲突作为叙事的主要动力,通过表现爱情的绝对超越性来探讨爱情这一永恒的人类情感和艺术主题。北京电影学院郝建先生认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影,爱情片显得纯粹,没有太多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教化功能,但是作者认为电影《云水谣》否定了这一说法。《云水谣》表面上讲述的是陈秋水、王碧云、薛子璐、王金娣四人的爱恨别离,着重叙述了一个左翼分子陈秋水两岸相隔的爱情。剧中四人对自己的爱情信仰忠贞不渝,坚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诺言,苦等、苦恋带来的苦情性悲剧让人感动不已。乍一看,这是纯粹的爱情片,表达“爱情至上”“爱情战胜一切”的观念,但是,仔细推敲可以看到影片中承载的意识形态意义——王碧云在陈秋水离开的日子里坚持照顾乡下的老母亲直至她去世,这样的爱情价值观已经超越了两人单纯的爱恋,上升到了家国责任的高度,符合当下执政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该故事的政治历史背景支配着主人公的命运,陈秋水在“二二八”事件中逃到大陆,大陆解放后,两岸却互不通信,骨肉分离,直接导致了陈秋水与王碧云的爱情悲剧,从侧面印证了执政党提出的统一海峡两岸思想的合理性;陈秋水和王金娣由于救助他人在一次雪崩中丧生,突出了执政党的公仆意识。 二、谍战片中的责任与信仰

七 影视作品的类别与样式

七影视作品的类别与样式 一、电影的四大片种 分类标准和审视的角度不同,电影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以电影组成元素的比例多少来分:美术电影、音乐电影、歌舞电影、戏曲电影等; 以电影对象来分:儿童电影与成人电影; 以电影的流通方式或发行渠道来分: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实验电影等; 通行的电影分类标准和方法,是根据使用材料、工具、创作手段、表现对象以及审美功能等方面综合考虑的,称为片种,一般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美术片、科教片四大类。 1、故事片:由职业或非职业演员扮演有关角色,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包含一定主题的艺术影片。这是电影艺术中数量最大、成绩最丰、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核心片种,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水平的主要标志。故事片以其反映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而显得丰富多彩;又因取材、构思、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和艺术格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故事片又可分为:喜剧片、历史片、惊险片、传记片、少儿片、歌舞片、武打片等。 故事片的基本特点: (1)、片中人物由演员扮演,这是故事片区别于其他片种的重要特征,也是在角色构成上故事片与其他片种显著区别。美术片:无活动的真人扮演,而是动画人物、木偶人物、剪纸人物;科教片:人物很少出现,人物也非演员;纪录片:真人真事,非扮演。 如故事片《周恩来》中由王铁成饰演周恩来;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中周恩来即其本人。 (2)、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指经过作者加工、有因果联系的故事,或者是在生活基础上编撰出来的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这是故事片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3)、运动蒙太奇思维进行典型化的艺术加工。这是故事片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特点,蒙太奇不仅是电影镜头画面组接与分切的构成手段,也是体现电影特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2、科教片:以传播科学知识和推广新技术经验为基本目的的影片。科教片既要有严格、精确的科学性,又要讲究完美、精湛的艺术性。科教电影的任务包括:普及科学知识,扩大技术经验,传授工艺方法,配合课堂教学等。 因宣传目的和社会作用不同,科教片可分为五种:科教普及片(《中国猿人》)、科学技术推广片(《椴木栽培黑木耳》)、科学研究片(《分子的形成和化学链》)、教学片(《人的胚胎发育》)、科学杂志片(《科技简报》)。 3、纪录片:也称新闻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其特点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映生活。纪录片是电影的一个主要片种,它不受新闻性的限制,可纪录当前现实,也可重现过去历史;可反映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也揭示日常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某个侧面;可从社会生活中发掘题材,可也表现自然风光景物、珍禽异兽等。

主旋律电影《可爱的中国》观后感

主旋律电影《可爱的中国》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由上影集团投资拍摄的国庆献礼影片《可爱的中国》,很受教育。 一、《可爱的中国》是一部重温历史,坚定信念的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影片。 《可爱的中国》是作为向建国60周年献礼的影片,它由上影集团出品,胡雪杨导演、任程伟与程前联袂主演。整个影片将革命烈士方志敏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感人 肺腑的清廉行为以及令人信服的高尚人格逐一展现给观众,用令人信服的大量事实再 现了方志敏烈士在狱中与敌军斗智斗勇,寡言少语却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建立可爱 的中国坚定无比的信念。特别是影片在演出中道出方志敏烈士的旁白时:幸福不在遥 远的未来,而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所有看过此影片的观众都会因为熟悉这段声音或 话语而倍感亲切,深受触动。 方志敏烈士是中国老百姓、更是我们挨过饿,吃过糠,上过山,下过乡,待过业,下过岗的老三届所耳熟能详的学习榜样和英雄人物,而方志敏烈士生前创作的《可爱 的中国》一直是我们中小学课本里学习过的的经典课文。至今,我还能想起他热爱祖国,亲近母亲的话语: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 你们是和我有一样的见解,都会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我们的母亲是一个 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她不像日本姑娘那样苗条瘦小。母亲丰满坚实的肥肤上 之健美的肉纹和肉窝,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她已养育了四万万的孩儿。我 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她养育得更多的孩子的母亲吧。如今,我们这一代为人妻、 为人夫、为人母、为人父的奔六之人,面对可爱的中国,我们应做到和付出的就该是 热爱她吧! 二、《可爱的中国》是一部讲述革命先烈伟大而感人一生的人生教育影片。 影片以方志敏烈士的所著《可爱的中国》中的血肉清贫可爱的中国三篇文章的标 题构筑起全片三段式的结构。通过红十军突围、方志敏烈士被捕前后、狱中斗争等时 空交叉的方式,讲述了方志敏烈士伟大而感人的一生。尤为是方志敏烈士在狱中与敌 军斗智斗勇的大无畏气概,以其寡言少语的刚毅性格一一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建立 可爱的中国坚定无比的信念。并能通过影片中开场的数十分钟的战争画面,再现了当 年战争场面的激烈与凄惨,进而让人们不能忘却过去的记忆,牢记今天的幸福是来之 不易的。这或许就是这部影片的进步意义和深蕴内涵所在之处。也是符合革命先烈对 我们所寄以的厚望和希冀之所在: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在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

微电影的分类

微电影的分类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1](此定义来自百度百科)微电影是高科技催生的产物,是随着网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起源于各种草根拍摄的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广告微电影是2010年吴彦祖主演的为凯利拉克拍的广告片《一触即发》,也是我国微电影的雏形。由此开始,我们在网络上便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微电影,他们出次不同水平层次的拍摄者,所用工具五花八门,题材内容千奇百怪,这其中不乏好的作品,比如以《老男孩》为代表11度青春些列短片、康美药业的形象广告片《康美之恋》和央视2013春晚公益微电影《回家》等。 纵观近几年来拍的相对成功的微电影,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些成功的微电影分为三类:一是以缅怀青春、友情和梦想等为主题的70、80后怀旧文艺片;二是企业高额投资的大制作企业形象宣传片;三是劝导人们珍爱生命、关爱家人等为主题的公益类微电影,这类作品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公益性微电影,一种是企业冠名拍摄的有广告植入的公益类微电影。下面就这三类微电影的特征及广告植入问题做简单讨论。 一:以缅怀青春、友情和梦想等为主题的70、80后怀旧文艺片。青春。友情和梦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青春也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绚烂的时期,所有的灿烂都留在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所有为梦想奋斗的时光也停留在了那里。所以此类影片很容易引起70、80后的情感共鸣,很容易引发一代人的集体怀旧。 《老男孩》可以说是这一类微电影中的一个代表,该影片通过讲述一对平凡的好兄弟为梦想辛苦奋斗的经历,引起了70、80后关于青春和梦想的集体怀旧。微电影《老男孩》中植入的雪佛兰科鲁兹在广告植入上也不同于以往的直接植入产品的广告,虽然镜片中有直接商品的植入,但是此次植入更加注重品牌理念和

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开拓及发展方向

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开拓及发展方向 作为当代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电影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一直肩负着思想宣传重任,强化了“说”的功能。[1]中国电影一直以独特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姿态屹立于世界电影舞台,展现中国不同 社会阶段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底蕴。而在众多类型的电影中,主旋律电影作为中 国电影界特有的艺术形式,一直扮演着宣传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的角色 和承担弘扬真善美,引领主流价值观的职责和重任。此类型影片不但以绝佳的 视听效果吸引观众融入特定情节,还以极具道德感染力的人物和故事内容直观 形象地阐述着其对于特定精神内涵的理解,在价值观引导和教育中发挥着很大 作用。不论是《建国大业》、《集结号》等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还是《战狼2》、《红海行动》等军事题材的主旋律电影,都以丰富的精神内涵让人们在光影世界中获得极大的感官享受,同时接受了一次次的精神洗礼。尤其是去年 《战狼2》的成功,不仅彰显了我国商业电影以往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军 事题材类型片的创作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开拓寻求了新的出路。主旋律电影逐渐走向主流电影,逐步实现了影片思想价值与艺术 价值的统一。主旋律电影代表了民族精神,民族梦想和国家价值观的艺术表现。它能有效地唤起观众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一、主旋律电影概念、特征及现状 (一)主旋律电影概念 “主旋律”原本是音乐领域的一个专业词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时任广电 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对全国电影创作者指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主旋 律电影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之下应时而生,所以后来有了一系列优秀的主旋律影片。[2]自那时起全国故事片电影界就约定俗成地将体现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弘扬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思想,主流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的影片定义为主旋律 电影。严格来说,主旋律电影主要就是指由我国政府委托或指定特定制作单位 创作拍摄的电影,其内容主要基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革命历史 的展示,以影视意识形式和思想内涵的高度结合来鼓舞、激励观众形成对中国 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 (二)主旋律电影的艺术特征 1.主旋律电影在文化价值表现方面占主导地位,具有主流意识。现实题材和革 命主题的主旋律电影都反映了我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它们的出现 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政府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目的也是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