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有理数复习学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学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学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学案教学设计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rati onal number review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学案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知识要点本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

为有理数的概念与有理数的运算两部分。有理数的概念可以利用

数轴来认识、理解,同时,利用数轴又可以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有理数的运算是全章的重点。在具体运算时,要注意四个方面,

一是运算法则,二是运算律,三是运算顺序,四是近似计算。基

础知识:

1、正数(position number):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negation number):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

的数叫做负数。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有理数(rational number):正整数、负整数、

0、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

有理数。

5、数轴(number axis):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满足以下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

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6、相反数(opposite number):绝对值相等,只有负号不

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7、绝对值(absolute value)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

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由绝对值的定义可得:|a-b|表示数轴上a点到b点的距离。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

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正数大

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8、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

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

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加法交换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表达式:a+b=b+a。加法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

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表达式:(a+b)

+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表达式: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

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

0.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

因数的位置,积相等。表达式: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表达式:(ab)c=a(bc)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的和相乘,

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表达式:a

(b+c)=ab+ac

11、倒数 1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的商,叫做这个数的

倒数。如果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等于1.12、有理

数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负,异号得正,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13、有理数的乘方: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power)。an中,a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

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1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

大括号依次进行。

15、科学技术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

(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00 ?b;

(4)做商法:a1,0 ?b. 二、基础训练选择题

1、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a. a2·a3=a6

b. =2

c. |(3-π)|=-π-3

d. 32=-

92、下列各判断句中错误的是()

a.数轴上原点的位置可以任意选定

b.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等于个单位的点有两个

c.与原点距离等于-2的点应当用原点左边第2个单位的点来表示

d.数轴上无论怎样靠近的两个表示有理数的点之间,一定还存在着表示有理数的点。

3、、是有理数,若>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是正数

b. 一定是负数

c. 一定是正数

d. 一定是负数

4、两数相加,如果比每个加数都小,那么这两个数是

()

a.同为正数

b.同为负数

c.一个正数,一个负数

d.0和一个负数

5、两个非零有理数的和为零,则它们的商是()

a.0

b.-1

c.+1

d.不能确定

6、一个数和它的倒数相等,则这个数是()

a.1

b.-1

c. ±1

d. ±1和0

7、如果|a|=-a,下列成立的是()

a.0

b.a0或a=0 d.a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有理数--教学设计

有理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有理数的意义。 2.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3.说出数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树立对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并发展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理数的分类,感受数学对称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2.难点:有理数的分类。 3.疑点:明确有理数分类标准。 教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分类,讲解时要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6,211 -,3.8,0,-4,-6.2,722+,-3.8,32- 正数集合{}ΛΛ 负数集合{ }ΛΛ

2.填空: (1)若下降5 m 记作-5 m ,那么上升8 m 记作__________________,不升不降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规定+20表示收入20元,那么-10元表示______________。 (3)如果由A 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在A 地不动记作_____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出示投影后,学生思考,然后举手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完一题后。教师追问:你能不能说说什么叫正数,负数呢?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通过第1小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以及零的特殊意义。通过第2小题使学生掌握对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便可以用负数表示。 师:在小学大家学过1,2,3,4……这是什么数呢? 生:自然数。 师:在这些自然数前面加上负号,如-1,-2,-3,-4……这些是什么数呢? 生:负数。 师:具体叫什么负数呢? 师:今天我们要把大家学过的数分类命名,然后给一个统一的名称。 【教法说明】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层层设问,使学生在头脑当中逐步认识问题。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 -1,-2,-3,-4……叫做负整数。 0叫做零。 218,32+,2.5+(即515+)……叫做正分数; 214 -,76,5.3-(即313-)……叫做负分数;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即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法学案苏科版

课题:有理数的加法(1) 一、学习活动目标: 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难点: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1.问题:一位学生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 2.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运动的总结果与行走方向有关,请同学们先个人研究,后 小组交流. 二、探究归纳: 1.全班交流:将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得到以下几种情形.为了把这一问题说得明确些,现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则一共向东走了50米,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 米处,写成算式就是(+20)+(+30)= +50. 这一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为: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写成算式就是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在数轴上表示: 写成算式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位于.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同样可结合数轴上表示可以看到, 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10米处,写成算式是. 小结指出: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 2.请同学们再来试一试,把下列算式中的各个加数不妨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完成下列填空: (+5)+(-3)=( );(+4)+(-10)=( ); (-3)+(+8)=( );(-8)+3 =( ). 3.你能发现得到的结果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第一次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20米,写成算式:(-20)+(+20)=( ); (6)第一次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没有走,写成算式是:(-20)+0=( ). 从以上写出的算式(1)~(6),你能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吗?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较

人教版初一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 “ 第一章 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相反意义的量: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 1:汽车向东行驶 3 千米和向西行驶 2 千米。 例 2:温度是零上 10℃和零下 5℃。 例 3:收入 500 元和支出 237 元。 例 4:水位升高 1.2 米和下降 0.7 米。 2.正负数的涵义: 正数——大于 0 的数 负数——正数前面加“-”号的数(小于 0 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说明:①负数前面的“-”号的读法,“-5”应读作“负 5”; ②正数前面有时也可加上“+”(正)号,如将“5”写成“+5”; ③“0”是第一个自然数,可看作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0”的内涵很丰富,它不 仅仅表示没有,在实际意义中,“0”是用来表示基准的数。 3.巩固练习: ①―10 表示支出 10 元,那么+50 表示 ;如果零上 5 度记作 5°C ,那么零下 2 度记作 ;如果上升 10m 记作 10m ,那么―3m 表示 ;太平洋中的马里亚 纳海沟深达 11034 米,可记作海拔 米(即低于海平面 11034 米)。比海平面高 50m 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 ;比海平面低 30m 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 ; 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数都带有“+”号 B .不带“+”号的数都是 负数 C .小学数学中学过的数都可以看作是正数 D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 数 ③数学测验班平均分 80 分,小华 85 分,高出平均分 5 分记作+5,小松 78 分,记作 。 ④某物体向右运动为正,那么―2m 表示 ,0 表示 。 ⑤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 10±0.05(单位 mm ),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 10mm ,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 ,最小不超过标准尺寸 。 4.课后思考练习 1.-a 一定是负数吗? 2.在月球表面, 白天”的温度可达 127°C , 太阳落下后的“月夜”气温竟下降到-183° C ,请问在月球上温差是多少度? 1.2 数轴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2课时) 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1.负数的意义.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新课导入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2页图片,让学生体验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 二、推进新课 活动2:体验负数的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温度计: 安排三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研究手中的温度计上刻度的确切含义,一名同学手持温度计,一名同学说出其中三个刻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 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可参与活动,逐步引入负数.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活动3:分组活动,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 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2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3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 2.各小组互相监督,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 活动4: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投影展示问题,讲解课本例题.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讨论后解决. 活动5:练习与小结 练习:教材第3页练习.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活动6:作业 习题1.1第4,5,6,8题 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课时,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 第2课时正数、负数以及0的意义 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0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 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0表示的量的意义. 难点 理解负数及0表示的量的意义.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学案(无答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右玉三中数学学科七年级上册预习案 第一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第 10号预习案) 班级学生姓名编写人刘亚群审核人刘亚群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理解小学中的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中仍然成立.2.能用有理数的运算律对有理数加法进行简便运算. 3.能根据有理数加法算式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简便运算方法. 【预习任务】 阅读教材P19~20,完成下列内容: 探究一:计算:(1)30+(-20); (2)(-20)+30; 观察这两个算式所得的和相同吗?换几个加数再试一试. 从上述计算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当数由非负数扩大到有理数范围时,加法律仍然适用. 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的位置,.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探究二:计算:(1)[8+(-5)]+(-4);(2)8+[(-5)+(-4)]; 通过计算观察:两次所得的和相同吗?换几个加数再试一试. 从上述计算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当数由非负数扩大到有理数范围时,加法律仍然适用. 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不变.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例1:填空 (1)2+5=()+();(2)6+(—7)=()+(); (3)4+[(—4)+(—8)]=[()+()]+(); (4)[2+(—3]+(—9)=( )+[( )+( )]

课 题: 2 例2 计算33+(—32)+7+(—8)的结果为( ) A.0 B.2 C.—1 D.5 【巩固练习】 1. 算式7+(—3)+(—4)+18+(—11)=(7+18)+[(—3)+(—4)+(—11)]运用了( )。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符号简化 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计算:(1)2+(-5)+(-2); (2)(-83)+(+26)+(-17)+(-26) (3)215+(-29)+815+(-49); (4)37+(-2.46)+(-5.37)+(-7.54) (5)4.1+(+34)+(-14)+(-10.1); (6)(-1256)+(+2713). 3. 10袋小麦称后记录如图所示(单位:kg).10袋小麦一共多少千克?如果每袋小麦以90 kg 为标准,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

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一)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德育目标:使学生逐渐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能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 学习重点:会利用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理解倒数。 学习难点:乘法法则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课堂引入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和零的乘法运算,但是在实际问题中还会遇到超出正数范围的乘法情况, 此时应该怎样 进行计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 。 二、自学教材 P28---30 : 1、自学教材28~29页的内容,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为下列各式加上符号 (1)( + 2)X ( + 3)= 6 (2) (—2)X ( — 3)=, 6 ⑶ (__+_2 )X (__ — _3)=_ _6 ⑷ (__—_2 )X (_ + _3)=_ _6 观察发现 : 正数乘正数积为 数; 负数乘负数积为 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 _____ 数; 正数乘负数积为 ______ 数; 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的 绝对值的 2、(1)如果,蜗牛根本在原地不动,三分钟前它在哪? 列式: _0_ X (_ + _3)= __________ ⑵如果,蜗牛每分钟向左爬 2米,0分钟后它在哪? 列式:(_2)X _0__= _________________ 3、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并把 ________ 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 _____ . (—7)X 4 _____ (—7)X 4 =—( _________ ) X 4=28 ______________ 所以(-5 )X( -3 ) =15 所以(一7)X 4 =()1.4.1 有理数的乘法(一) (-5 )X( -3 ).……( ......... ) (-5 )X( -3 ) =+( ) ..... ). 5X 3=15 -..…( ....... ) 7

有理数加减法导学案.doc

《1.3有理数的加减法》导学案(三)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能熟练的进行有理数加减法混 合运算。 学习的重点、难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把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直 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运算。 知识回顾: 1、回忆有理数加减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一个数同0相加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用字母表示: 2、计算 (—1.5)—(—1.4) —(—3.6) —(+4.3) (—20)+(+3) —(—5) +(—7) 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1、运用减法法则,将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中的 转化为 ,然后省略 和 ; 2、运用加法 律、加法 律,使运算简便。 当堂练习: 1、计算: (1)(-23)+(+58)+(-17) (2)(-2.8)+(-3.6)+(-1.5) +3.6 (3) 61+(-72)+(-65)+(+7 5) (4) 12+(-8)+11+(-2)+(-12) 2、15℃比5℃高多少?15℃比-5℃高多少? 3、求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1)表示数10的点与表示数4的点; (2)表示数2的点与表示数-4的点; (3)表示数-1的点与表示数-6的点. 4、列式计算: (1)-13.75比543 少多少? (2)从-1中减去-12 5 与 -87的和,差是多少?

(3)(-2 .4)-(+1.6)-(-7.6)-(-9.4) (4) (-72)-(-28)-22 (5)(-4)-|-7| (6)(5-7 43)-(9-64 1) (7) )312(314)14(23------- 5、桥面比年平均水位高12.5米,年平均水位为1米,现在水位为-3分米。此时桥面距水面的高度为多少米?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 导学案

铜都双语学校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型数学日导学稿 班级 70 姓名 编号 NO :03 日期: 比一比,看谁表现最好!拼一拼,力争人人过关! 课题: 有理数 设计者: 七年级数学组 自研课(时段: 晚自习 时间: 10 分钟 ) 1、旧知链接:把下列各数按要求分类:6, -3,2.4,4, 0, 4 3 ,-3.14… (1)是正整数的有 ;(2)是负整数的有 ;(3)是正分数的有 ;(4)是负分数的有 。 2、新知自研:认真自研课本第7页。 展示课(时段: 正课 时间: 60 分钟 ) 一、学习目标(1min ): 1.了解有理数的概念 2.能正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训练课(时段:晚自习 , 时间: 30分钟) “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题” 自评: 师评: 基础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整数和正分数统称为正有理数 B 、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C 、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D 、0不是有理数 2、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内: -27 , 3.3 ,13 ,-1.2,32,-131, 0 ,-39.2 ,221 (1)正整数集合:{ …}; (2)正分数集合:{ …}; (3)非负数集合:{ …}; (4)负整数集合:{ …}; (5)负分数集合:{ …}; (6)负数集合:{ …}。 发展题: 有一位同学对老师说,因为像2,+2.37,…等正数是有理数,像-1,-3.1,-6,…等负数也是有理数,同样0也是有理数,因此得出结论:有理数包括正数、0和负数。请问这位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提高题:

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分数、有理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整数或分数或有理数。 2、能力目标:会初步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整数、分数、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给一个数能正确说出它属于的集合 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来突破重点,让学生总结学过的 数,尝试对有理数分类来突破难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去归纳、整理 四、教学工具:《数学》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自制课件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学生回答。 正整数,如1,2,3,┄; 零, 0; 负整数,如-1,-2,-3,┄; 正分数,如21,32,7 15,0.1,5.32, ┄; 负分数,如-0.5,-150.25,-25,-7 1, ┄. (二)、试一试 0.1, -0.5, 5.32, -150.25等为什么被列为分数? (三)、探索 (板书)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媒体展示:有理数的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原则) 学生尝试对有理数分类,教师引导完成分类并板书

例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下列括号里: 5,-21,-0.3,0.21,-3.14,28,-100,131,-8 7,0,-8,102. 正整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正有理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课堂练习 教材8页 (四)、归纳小结 ⑴有理数的概论念 ⑵有理数的分类 (五)、作业 A 类做A 组教材14页1. B 类做B 组教材14页9 《课课精炼》——有理数小节 课后意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优质课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优质课教案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师生交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三、教学组织与教材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的开展“新、行、省、信”四字教育模式的教学。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足球净胜球数)、开展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交流)、进行新的评价体系(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问题(几组有理数加法的符号与绝对值特征)、是否主动参与讨论(同号与异号的特征)、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概括);省:在特殊实例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概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实例讲解和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心得、反省得失(如:解后思)。信:在本节课的探究法则与运用法则中体验成功,增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如在教师用数带正号球的方法得出(+2)+(+3)=+5后,学生按照此思路可以很快得出(-2)+(-3)等其它情形。又如以口答形式判断几组有理数加法的和的符号和在最后以“挑战老师”的形式判断一句话的正误等等)。同时本节课在运用“正负抵消”和数轴探讨有理数法则时,教师只对第一个或前两个进行指导和示范,其它的留给学生独立得出或合作完成。另外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里面体验数学的生活性。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知---新 师播放一段世界杯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激情,再问“大家知道今年世界杯的冠军得主是谁?”学生回答后师给与评价,然后出示“净胜球”问题:凯旋足球队第一场比赛赢了1个球,第二场比赛输了1个球。该队这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把赢1个球记为“+1”,输1个球记为“-1”,净胜球数应是(+1)+(-1)=0。师再问:如果该队第一场比赛输1个球,第二场比赛赢1个球那么该队这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为多少?师引导学生用(-1)+(+1)=0的式子说明。(二)探究新知---行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这两个式子来探讨有理数的加法。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们用1个表示+1,用1个表示-1,那么就表示0。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导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第 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学习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进行熟练地运算. 2.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多个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一、知识链接 1.计算:(1)777++= ;(2)1212121212++++= . 2.将以上两个加法运算用乘法运算表示出来: 3.计算:(1)3×2;(2)3×11 2;(3)3126?;(4)3 20.4 ? 二、新知预习 1.计算:(1)222++=(-)(-)(-) ; (2)99999++++=(-)(-)(-)(-)(-) . 2.你能将上面两个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 3.怎样计算? (1)6×(-5);(2)(-4)×(-5);(3)0×(-5). 【自主归纳】 有理数的乘法:正数乘正数,积为 数;负数乘负数,积为 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 数;正数乘负数,积为 数;零与任何数相乘或任何数与零相乘结果是 . 三、自学自测 1.计算 (1)53?-() (2)46?(-) (3)79-?-()() (4)0.98? 2.填空 (1)-3的倒数是___________; 3 4 的倒数是_____________. (2)______的倒数是6;___________的倒数2 3 -.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乘法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有理数乘法”教学设计 内容: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1《有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授课人:张光柱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会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初步体会有理数乘法分类及法则的合理性。 2.在经历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有理数乘法的规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归纳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有理数乘法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对正数与负数相乘及法则、负数与负数相乘及法则的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发现法和启发诱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问题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举几个例子吗?(预设学生可能举例:在某点的东边50米,西边80米,或上升50米,下降80米等,但以某时刻为基础,与时间有关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可能想不到,需要教师引导。例某时刻5分钟前,5分钟后。)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回顾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及正负数可理解成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推导有理数乘法法则打下基础。 问题2:小学已经学过正数与正数的乘法、正数与零的乘法,哪引入负数之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几种情况?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展示交流。) 教师的引导学生从数分为正数、零、负数的角度去考虑,点拨学生的展示情况,最后得出结论。(1)正数乘以正数;(2)正数乘以负数;(3)负数乘以正数;(4)负数乘以负数;(5)零乘以一个数;(6)一个数乘以零。 设计意图:数按正数、零、负数进行分类,体现分类的合理性,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有利于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如图1)一只蜗牛沿直线l 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在l 上的点O 。规定:区分方向与时间,向左为负,向右为正.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1.正数乘以正数 问题3:(如图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 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思考:(1)请你结合数轴,用数学式子表示上面的关系吗? 如图 1 2 2 6 4 l 如图2 l O

有理数的加法导学案(chaoqun)

有理数的加法 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 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重点、难点: 1、重点:和的符号的确定。 2、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1、(1)3.2+2.7= , 3 432 = 。 (2)0+0.0123= ,2+31= 2、丽丽的学校门前有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她放学后向东走400米在超市买了些东西,又 向西走了1200米回到家中. (1)丽丽第一次走记为 米,第二次走记为 米。 (2)丽丽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二、合作学习,归纳新知 1、小丽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小丽向东走4米,再向东走2米,两次共向东走了 米,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2)小丽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共向东走了 米.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如图所示: 3)如果小丽第一秒向西走5米,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这个人从起点向东运动了 米。 写成算式就是 你能从以上几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的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把 相加. (2)、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 根据以上法则完成:11+7= ,(- 11)+(- 7)

2.问题:小丽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小丽向东走4米,再向西走2米,两次共向东走了 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5 -4 -3 -2 -1 0 1 2 3 4 5 2)小丽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4米,两次共向东走了 米.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如图所示: 3)如果小丽第一秒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秒后这个人从起点向东运动了 米。写 成算式就是 你能从以上几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有理数加法法则 (1)、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的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把 相加,互为相 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根据以上法则完成:(11)(7)-++= ,(7)(11)++-= ; 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下列两个有理数相加中,哪些是属于同号相加的,哪些是属于异号相加。并判断结果是正 还是负? (1)()()74-+-; (2)()()74-++; (3)()()74++-; (4)()()44++-; (5)()()29-++; (6)()()29++-; (7)()09+-; (8)()()39 -+-. (9)(+5)+(+7); (10)(-3)+(-10); 计算: (11)(+6)+(—5); (12)(+3)+(-7); (13)(-11)+(-9) (16)(-57)+(-27); (17)(+3)+(-12); (18)(—256)+(+313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 镇中教案 1.1.1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 1、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理解数0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章有理数.1.1.1正数和负数(教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理解数0的意义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3练习前面) ①理解正数的概念,会仿照正数的概念,解释负数的含义; ②理解正数、负数和0表示的实际含义,注意黄色书签的内容; ③回答P3“思考”中的问题。如有疑部问,可以小声请教同桌或举手问老师。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2、检测题P3:1、2、 3、4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改集错误解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四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 评第1题:(教师要强调解题格式) ①正数找的对吗?为什么对? 师引导生回答:比0大的数是正数(师板书)(如对,教师打√) ②你还举一些正数的例子吗? ③负数找的对吗?为什么? 师引导生回答:在正数前加“一”的数是负数 ④你能仿照正数的定义来说说负数的吗?师引导生回答:比0小的数是负数。 (师板书) (如对,教师打√) 评2、3、4题 答案正确吗?为什么? 师引导生回答: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负数的分界线。(师板书)强调“0”的意义不仅是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温度读报00C(表示标准),山脚的高度0米等(表示起点)。 (三)归纳: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数、负数,你能说一说今天的收获吗?(指名说)六、当堂训练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5 第1题2题 选做题P5第3题、第6题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导学案

第一章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 2 有理数的减法 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1、能把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算式写成几个有理数的和式,并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学习难点: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一架飞机做特技表演,它起飞后的高度变化情况为:上升4.5千米,下降3.2千米,上升1.1千米,下降1.4千米,求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3.(-8)-(-10)+(-6)-(+4), 这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题,你会做吗?请同学们思考练习。 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 二、探索新知 1.加法、减法统一成加法 由于减法可以改写成加法进行运算,因此所有加法、减法的运算在有理数范围内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如: (-12)+(-5)-(-8)-(+9)可以改写成(-12)+(-5)+(+8)+(-9) 做一做:(1)(-9)-(+5)-(-15)-(+9) (2)2+5-8 (3)14-(-12)+(-25)-17 2.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加号可以省略 如:12+(-8)=12-8;(-12)+(-8)=(-12)-(+8)=(-12)-8 (-9)+(-5)+(+15)+(-20)= -9-5+15-20 练一练:将(-15)-(+63)-(-35)-(+24)+(-12)先统一成加法,再省略加号。

3.加、减混合运算中“+”“—”号的理解 (1)可以看作是运算符号(第一个数除外) 如:-5-3+8-7可读作负5减去3加上8减去7 (2)可以看作是一个数的本身的符号 如:-5-3+8-7可以看作是(-5)+(-3)+(+8)+(-7),可读作负5、负3、正8、负7的和 4.省略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 练一练: (1)-3-5+4 (2)-26+43-24+13-46 三、 问题 问题1.计算 (1)(-4)+9-(-7)-13 (2)11-39.5+10-2.5-4+19 (3)5 4)1.3()53(4.2+ -+-- 练习:课本33P 练一练; 34P 4、5 问题2.寻道员沿东西方向的铁路进行巡视维护。他从住地出发,先向东行走了7km ,休息之后继续向东行走了3km ;然后折返向西行走了11.5km ,此时他在住地的什么方向?与住地的距离是多少? 课堂反馈:在抗洪抢险中,人民解放军的冲锋舟沿东西方向的河流抢救灾民,早晨从A 处出发,晚上到达B 处,记向东方向为正方向,当天航行路程记录如下:(单位:千米) 14,-9,+8,-7,13,-6,+10,-5 (1) B 在A 何处? (2) 若冲锋舟每千米耗油0.5升,油箱容量为29升,球途中还需补充多少升油? 四、归纳总结 1.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 2.解题时要注意解题技巧的应用。

《有理数》 教学设计

《有理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第一节内容,理解负数的意 义是认识有理数的基础,有重要的实际应用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负数,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按一定的标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过程,体会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知道数系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搜集关于数的发展历史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讲解数的概念发展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讲述数的扩充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本身有自己的逻辑结构,数学起源于生活,并广泛应用于生活。在这里特别注意讲解“0”的意义。 对学生思维是一种突破。 二、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一种数. 观察图片:温度计,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的海拔,存折中的收入与支出。 问题:(1)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用负数表示的量,你能说出一些例子吗? (2)你对负数有什么样的认识? 总结:像5、8848、+500…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它们都比0大.; 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例如-5,-155…,它们都比0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讨论问题,学生参与积极,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生活实例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负数是生活的需要。 三、例题 例1(1)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5圈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怎样表示? (2)在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

【学案】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变简单 让每个人平等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能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运算律。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如何运用运算律进行运算 【一】 预习交流 1、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要点: (1)同号两数相加,取 。 (2)异号两数相加,取 ,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 。 (3)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 。 2、计算: A (1)(-10)+(-8)= (2)(-6)+(+6)= (3)(-37)+0= =++-)5 1()52 )(4( B (1)(-843)+(-557)= (2)(-3.86)+(+3.86)= (3)(-416)+0= =++-)2 11()612)(4( 3、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加法的交换律,例如,5+3.5=3.5+ 我们还学过加法的结合律,如,(5+3.5)+2.5=5+( ) 引进了负数后,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呢? 【二】展现提升 请在下列图案内任意填入一个有理数,要求相同的图案内填相同的数(至少有一 个是负数)。算出各算式的结果,比较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呢?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在线分享文档用科技让复杂概括: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 不变。表示成: a+b=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 相加,或者先把 相加,和不变。表示 成: (a+b )+c=a+ 任意若干个数相加,无论各数相加的先后次序如何,其和不变。 【三】展现提升 试一试 算一算 (1))16(5)18()26(-+ +-++ (2) )5.8()25.2()3.7(5.1)75.1(-+-++++- 解题策略: (1)把正数和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 (2)把互为相反数的结合,能凑整的结合 (3)把同分母的数结合相加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复习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1) 第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有理数的意义及其有关概念。其内容包括正负数、有理数、数轴、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相反数与绝对值等。通过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有理数这一章的有关基本概念;2.使学生提高辨别概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数轴来认识、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自己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与同伴交流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和不 足,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四、复习提问: 1、什么叫数轴?画出一个数轴来。 2、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集包括哪些数?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有什么关系? 答: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的分类:整数、分数统称有理数;整数又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分数又包括正分数与负分数。 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唯一确定的点来表示。但反过来以后可以看到,数轴上任一点并不一定表示有理数。表示正有理数的点在原点的右边,表示零的点是原点,表示负有理数的点在原点的左边。 3、观察数轴分别说出A,B,C,D,E,F各点表示的数是什么? 4、点A与F,点B与E所表示的数分别存在什么关系?(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 的几何意义?(互为相反数就是在原点两侧且到原点等距的两点所表示的 数。)相反数的性质?(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a的相反数为- a;) 各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是多少?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 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a=a(a>0a=0(a=0a=-a (a<0)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2有理数1.2.1有理数导学案4无答案

有理数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能按不同要求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学习重点:有理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忆一忆 (1)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8.13米,可记作海拔8848.13米(即高于海平面8848.13米);而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可记作海拔 _______米(即低于海平面11034米)。 (2)某产品说明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长度:20cm 0.1“。这说明,产品的标准长度是20cm,允许有1mm的误差,其中+0.1表示最多比标准长度长1mm;而-0.1则表示最多比标准长度___1mm。 (3)如果以中午为“基准”,晚霞中午以后的时间规定为正的,那么,午后3小时记作3时、午前2小时记作____,中午记作_____。 (4)如果将向东的方向规定为正,那么走+5米表示向东走5米,走-7米表示_________,走0米表示仍在______。 (5) 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表示基准。0本身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预习新课 1、有理数的意义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注:这里的“统称”是“总的名称”、“总起来叫”的意思,它给出了有理数的定义,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整数和分数都是有理数;第二,有理数也就是整数和分数。如果说成“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会使人觉得有理数可能不仅仅包含整数、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负分数正分数 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 ?? ?? ? ? (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2)按性质分类: 有理数???????????? ???负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零 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 练一练 一、判断题 1.-0.5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因此它不是有理数; ( ) 2.有理数中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 ) 3.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 ) 4.零表示没有,不是有理数; ( ) 5.非负有理数就是正有理数; ( ) 6.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 ) 7.最小的整数是零。 ( ) 8.自然数一定是整数。 ( ) 9.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 ) 10.负数中没有最大的数。 ( ) 二、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括号内:-2.1,0.5,98,0,51,221,1453 ,-38,+3 正有理数集合:{ …} 非负有理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