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微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90?

39:769-771.

[27]MoreauP,AlbatB,ThevenetA.Surgicaltreatmentofextracranialintemalcarotidarteryaneurysm[J].Ann

VaseSurg,1994,8:409-416.

[28]HertzerNR.Extracranialcarotidaneurysms:anewlookat

alloldproblem[J].JVascSurg,2000,31:823-825.

[29]BraunIF,BatteyPM,FulenwiderJT,eta1.Transcathetercarotidocclusion:allalternativetothesur95icaltreatment

ofcervicalcarotidaneurysms[J].JVaseSurg,1986,4:

299.302.

[30]MarottaTR,BullerC,TaylorD,eta1.Autologousvein—coveredstentrepairofacervicalintemalcarotidartery

pseudoaneurysm:technicalcasereport[J].Neurosurgery,

1998,42:408-412.

[31]ColdwellDM,NovakZ,RyuRK,eta1.Treatmentofpostt-raumaticintemalcarotidarterialpseudoaneurysmswith

endovascularstents[J].JTrauma,2000,48:470-472.

[32]BushRL,LinPH,Dodsou"IF,eta1.Endoluminalstent

脑微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杨吩陈光辉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

自发性脑出血经常导致局灶性神经缺陷,很容易经头部cT诊断。而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ing,CMB)被认为是微血管病、动脉硬化和纤维透明变性或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结果,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导致的以微量出血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脑实质亚临床损害,多出现在深部结构(丘脑、脑干、基底核、小脑)。多发性CMB常提示微血管末期的病变¨-2j。

l流行病学

已证实,CMB存在于伴或不伴血管危险因素的各类健康人群。4个研究中的1027例非脑血管病人群经磁共振亿加权像梯度回波(gradient-echo,GRE)检查发现,CMB检出率为5.7%(4.5%-7.7%)13刮。Hofita等№’报道了日本450例健康成人中CMB的发生率为3.1%,CMB与高血压和抽烟也相关。在<40岁的健康人群中几乎没有发现CMB,而在年龄>75岁的健康人群中脑微出血高达6%。提示年龄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CMB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还可能因为CMB的危险因素如白质疏松、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amyloidangiopathy,CAA)和高血压更多地出现于老年人"刮。在奥地利卒中预防的研究中,6.4%的患者有小的无症状出血病灶”J。CMB患者通常其年龄较大,与

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

placementandcoilembolizationforthemanagementof

carotidarterypseudoaneurysms[J].JEndovascTher,

2001,8:53-61.

[33]GuptaK,KennedyPT,BaⅡosD.SuccessfulexclusionofahigIlintemalcarotidpseudoaneuryamusingthewallgraft

endoptosthesis[J].CardiovaseInterventRadiol,2002,25:

68.69.

[34]RingerAJ,FesslerRD,QureshiAI。eta1.Homer’ssyndromeaftercarotidarterystenting:casereport[J].SurgNeurol,

2000.54:439443.

[35]BotiET,GonzalezIM,BahamondeJA,eta1.Deephypother-miaandcirculatoryarrestforsurgeryofhishextracranial

internalcarotidaneurysm[J3.AnnThoraeSurg,2005,79:

1767.1769.

(收稿13期:2007-08-31)

(本文编辑:史元)

高血压尤其是收缩期高血压相关;若患者伴有更多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和更广泛的白质疏松,则CMB更为常见。提示脑微出血可能是小血管病理学损伤严重的标志。男性似乎比女性有更高的CMB风险¨J。对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人群的亚组分析发现,亚洲患者CMB发生率(68.4%)高于非亚洲患者(56.2%);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亚洲人CMB出现率为43%,白种人为25%[7-s]。CMB频率在不同的人群中差异较大(表1)旧46|,与入选人群原发疾病的差异有关一4k171。

表1综合文献报道不同人群CMB的发生率

2脑微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12加权像GER在陈旧和近期脑出血中的检测敏感性被关注。GRE能检出脑实质毫米级大小顺磁性血液代谢产物(包括含铁血黄素),表现为直径2—5mm的圆形信号丢失

 万方数据

虫垦堕血笪瘟盘盍塑!笙!旦!!旦筮!鲞筮!翅£地!!垡!堡垒翌!塑!旦i!,里虫!!:!塑!:!丛!:盟!:!-91?

区域,周围无水肿¨.181。需注意鉴别的是,小海绵状血管瘤和心瓣膜修复材料的释放、铁沉积、钙化和气体均可有类似改变。对称性苍白球低信号可能提示钙化。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或头外伤急性期的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多发CMB。CMB与大脑深部的血管瘤(cerebralangioma,CA)鉴别较困难。与CMB相比,CA患者相对年轻,CA发生率较低(0.4%一0.9%),出现症状的比例较高,临床常见有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95%的患者在常规MRI的12加权像可以发现CA。对CMB诊断达成共识的标准是:非脑沟区域(避免与小血管的血液流空效应混淆)的边缘清楚、成分混杂的圆形信号的丢失¨’埔J。在不同的研究中,CMB的最大直径不一致,80%的患者其上限为10mm。

Fazekas等¨列首次对死于颅内出血的11例患者进行了MRI和用甲醛固定的脑病理组织学的对照研究。在7例脑中观察到有MRI局灶信号丢失区的相应改变,34个MRI信号丢失区内,21个存在含铁血黄素的沉积。然而,其中有2处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并无MR的变化。作者认为,MRIT2加权信号的丧失仅提示既往有血的外渗,与不同来源的出血、有出血倾向的小血管病有关;含铁血黄素往往出现在动脉硬化的微血管周围,3例MRI信号丧失区周围有小梗死。提示原发性ICH患者的低信号损伤主要意味着局部含铁血黄素的沉积。根据组织病理学观察,至少有2种小血管病变具有不同的MRI表现。变性脑小血管病中,70%被发现有CMB;多发性腔隙性卒中的5l%有CMB,对照组则为8%有CMB。信号缺失主要是因为纤维透明样变性的微动脉血液微量外渗,导致了含铁血黄素的沉积。由于含铁血黄素仍储存在以往出血的部位,故能评估出血性病变¨’15。。对CMB这一命名仍有争议:①低信号区域可能不仅代表出血,也可能包含其他病理学现象或假象。②低信号区域并不能表明是急性或慢性出血,而仅仅是血液代谢产物,如含铁血黄素的沉积,或仅仅提示出血倾向的一种状态。

3脑微出血的可能病因和高危因素

3.1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患者CMB的发生率差异较大,约为18%一68%…’17挪m】。早期一项包括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或周围动脉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有局灶含铁血黄素沉积的患者占全部病例的14%(31/221例);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含铁血黄素沉积者占26%,高于心肌梗死(4%)或周围动脉疾病(13%)。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7%有CMB,白质损伤程度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栓塞(O一3%)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21%~23%)患者CMB发生率较低¨”71,更能提示CMB病因为微血管损伤。Wardlaw等旧1的研究发现,腔隙性梗死患者CMB的发生率是皮质一皮质下卒中的2倍(26%,13%),在健康老年对照组则为9%。为什么CMB与腔隙性卒中关联如此紧密?CMB和腔隙性卒中之间的关系提示他们有相同的与脑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脑微血管壁的隐匿性损伤和脑微血管渗透性增加,以及随后的血管周围组织损伤会导致腔隙性梗死。由于以往研究的局限性,尚不能对确定的临床表现、有选择的卒中亚型、CMB的大小和数量进行分层比较,以提供更有价值的证据。可见目前研究资料还不能认定腔隙性卒中是导致CMB的危险因素。

3.2脑实质出血

在各种卒中亚型中,CMB最常见于ICH和腔隙性梗死。半数以上的原发性脑出血(primaryintracerebralhemorrhage,PICH)患者存在CMB。较年轻的原发ICH患者通常不伴有CMB,而PICH合并CMB现象往往发生在伴有白质缺血的老年人。大脑半球深部或脑叶出血的患者比健康老年人CMB的发生率高,可高达近lO倍,发生率约在47%一80%[2’5州2-16】。Greenberg等‘21研究了94例老年脑叶出血(I>55岁)的患者,CMB数量多于大出血灶的2.5倍,16个月后行MRI检查的患者50%有新的多灶CMB;同时研究发现,多灶性出血和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2或4基因是新发CMB的预测因素。Jeong等¨引对107例ICH(27%为脑叶出血,73%为大脑半球深部出血)进行了观察,70%的患者存在CMB,并且常呈多发性。Roob等¨2o的一组109例原发性幕上ICH患者中,54%伴有多个(平均6个)CMB,多数患者的CMB同时出现在脑内多个部位,但最多还是见于皮质一皮质下区域和基底核或丘脑区域,分别占39%和38%。此外,作者还注意到CMB的分布和原发性ICH部位有一定关系,基底核或丘脑ICH患者更多倾向于基底核和丘脑CMB,脑叶ICH皮质一皮质下CMB更多见。提示CMB和ICH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CMB是将要出现ICH的征象,或CMB部位就是未来ICH的可能部位n'ls.231。但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支持这一假说。还有研究认为,CMB可能只是全身小血管疾病的标志,他们的存在不可能预测脑出血的特异区域。

3.3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

作为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正确选择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溶栓药物尤为重要。出现CMB时如何选择药物,存在许多争论。CMB可成为溶栓治疗后继发出血危险性增加的标志陋弘删。卒中患者起病I周内20%一40%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也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微出血与ICH密切相关,并被认为是有出血倾向的微血管病的标志。有研究认为,抗血栓药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的应用组CMB发生率高,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的使用与CMB的出现显著相关。Fan等Ⅲo研究了121例年龄为(67.96±10.97)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现CMB与缺血性卒中的进展无显著关联,但在继发出血的脑梗死患者中,绝大多数曾使用过阿司匹林和抗凝药,早期应用抗凝药与CMB的发生显著相关。服用阿司匹林的ICH患者比服用阿司匹林无ICH者更常见到CMB,提示服用阿司匹林若合并微出血则是患者发生ICH的危险因素。但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出血风险可能很低,故对合并CMB的血栓性疾病患者二级预防时,

 万方数据

-92‘生国脑血篮痘盘盍!塑!生;旦!§旦筮!鲞筮!魍£!i!』£!堡b翌!!竺旦吐旦!:!!:!塑!,!!!:i。盟垒!

应评估治疗风险…埔刀捌。也有研究认为,抗血栓药的应用与CMB发生无关悼J。

关于MRI显示陈旧性CmB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t-PA)后的ICH风险仍有争议。Derex等旧】提出,大量CMB提示弥散性出血倾向的血管病可能与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有关。JensⅢo认为,伴有少量CMB的卒中患者能安全地接受溶栓治疗。在最近的前瞻性研究中,有CMB患者在卒中后3—6h内静脉注入rt—PA并未增加潜在症状性或无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m1。然而,无论如何不能排除伴多量CMB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出血性转化风险,并且也无充分证据,排除伴有CMB的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可能获得的益处。CMB常见于缺血性卒中,罕见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提示TIA患者抗血栓治疗和临床试验设计的安全性。鉴于CMB的I临床意义,有必要纳入卒中患者抗凝药物临床试验设计作进一步观察。

3.4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amyloidangiopathy,CAA)CAA是70岁以上老年人原发性脑叶出血的主要原因,无确定ICH原因的伴有CMB的脑叶出血患者要考虑CAA的可能。CAA中,CMB的分布似乎以后部皮质为主;在颞叶和枕叶比其他半球部位更为常见;多灶损伤倾向于集中在同一脑叶口1|。Lee等m1报道了晚期高血压和CAA可导致CMB在不同区域分布,前者CMB好发于颞枕叶,后者则为顶叶。这些发现有可能对早期伴有孤立性皮质一皮质下CMB的CAA患者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但还需要大样本的研究加以证实。CMB常见于散发性(16%~38%)或遗传性(69%)CAAoIS]。CAA可能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CAA患者中CMB的高发率与疾病进展、复发ICH和CAA相关损害有关。组织病理学证实,在高血压微血管病变合并淀粉样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中,CMB分布得更加广泛。CAA与ApoE4和ApoE2等位基因有关,但CMB与ApoE的关系尚未得到证实。如果CMB代表脑淀粉样变化的后遗症,那么他们就可能是痴呆过程的临床前表现,如阿尔茨海默病。

3.5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autosomaldominantarteriopathywithsubcorti-calinfarctsand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

该病主要临床特点包括先兆偏头痛、精神混乱、复发性缺血性卒中和进展性认知障碍。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脑小血管疾病,CADASIL发病较早(多在40一60岁)。研究发现,25%的NOTCH受体携带者存在CMB,有症状的NOTCH受体携带者CMB达31%。有些研究中,CADASIL者CMB发生率可高达69%,且多呈多病灶。Choi掣圳研究发现,有症状的CADASIL患者25%有ICH,其发生与CMB的数量密切相关。Dichgans等Ⅲ1研究了7例接受活检的CADASIL病例,镜下发现6例充满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位于直径为100—300vLm血管的附近,血管壁显示典型变性改变。

3.6血脂

以往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会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一项旨在明确高胆固醇水平与脑出血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二者呈负相关。由此引起人们对胆固醇意义的关注。Lee等13副在一项关于CMB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将血脂水平和CMB程度各自分类,结果显示,CMB与较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较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相关。但也有研究提出胆固醇水平与CMB无关。

3.7高血压

一些多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高血压是CMB的危险因素,当校正年龄和性别因素后,CMB与高血压的相关性降低,可能是因为纳入研究的患者基底核或丘脑CMB所占比例少,而该区域的供血动脉系深穿支,更易受到高血压的影响。高血压性小血管病或高血压性ICH的典型区域出现CMB,提示应强化抗高血压治疗。培朵普利和吲达帕胺的联合治疗已显示出能减缓缺血性卒中患者白质损伤的进展【81,但抗高血压治疗对CMB的影响还不清楚。左心室肥大通常作为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标志悌J。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肥大的患者(含缺血性卒中72例和出血性卒中30例)中,基底核、丘脑或幕下CMB伴随更严重的左心室肥大。多因素分析表明,CMB的数量与左心室肥厚和既往卒中史有关。左心室质量指数程度(inas8indexgrade)是中枢灰质核团和幕下非皮质下白质CMB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2“。近期我国研究也提示脑微出血与高血压病史相关H“。

3.8白质疏松

Kim等惮。对9l例CMB患者进行了研究,用磁共振GRE检查将患者的白质疏松程度分为无、中度和重度。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白质疏松程度不同,CMB与脑出血的相关性也显著不同。当白质疏松为中度或以下时,CMB与卒中类型明显相关哪o;而重度白质疏松时,CMB的OR值降至0.99。这项研究提示,白质疏松本身并不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当采用磁共振GRE序列评估微动脉病变的出血倾向以及CMB对缺血性卒中后再发出血的预测作用时,也需考虑白质疏松的程度。亦有研究显示,CMB与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口“。

4CMB的临床意义

脑微出血的临床症状主要依赖于CMB的部位和数量。在对缺血性疾病的研究中,有CMB与认知功能减退相关的报道。一项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小样本的研究发现,CMB的数量是执行功能障碍唯一的独立预测指标,伴有执行障碍的患者在额叶和基底核有更多数量的CMB。Werring等m1提出,由于CMB破坏了额叶和基底核的联系,可能成为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对头外伤的研究发现,患者的预后与CMB无关。认知功能和CMB相关性的依据尚不充分,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基础,而不是由CMB决定认知功能mJ。

Nighoghossian等H¨对100例年龄为(60±13)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磁共振GRE检查,20例患者在发病l周内出现CMB,有CMB的患者继发性脑出血的风险增高了

 万方数据

生国脑查蟹瘟盘壶麴!生2旦!§旦筮!鲞筮!塑坠也』垦!堡!婴:!丝里也里尘:!!:塑!:!吐§:盟生2

7倍。CMB已被作为血管壁疾病的标志,有增加实质内出血

的倾向。多发性CMB的患者脑出血或再发出血的风险显著

增加,长期采用抗凝药物预防卒中的CMB患者出血并发症

的概率显著增高。CMB还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溶栓

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风险增加【l,38I。近期资料也提示,

伴CMB的患者原发性ICH出血量增加。Lee等旧。报道了脑

叶或硬膜出血的患者中,伴有CMB者出血体积增加2—

3倍,提出存在CMB是大面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CMB

也反映了脑叶出血患者基线血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旧-,在此

基础上出血诱导了凝血酶和血红素加氧酶的快速上调、小胶

质细胞活性增强和白细胞渗透ⅢJ,使血肿增大并加重了大

血肿后的损伤。总之,脑微出血与卒中,特别是与出血性卒

中有密切关系,对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具有预测意义"“。

CMB也可能是导致认知障碍的潜在血管病变(如CAA

或高血压性小血管病)的生物学标志¨’“。特别对高血压、

脑小血管病、CAA和需要抗凝血治疗的患者而言,CMB影像

学证据比其他临床或形态学改变更有助于对出血并发症高

危患者的鉴别,成为ICH危险分层潜在的重要因素。CMB

更常见于再发血管事件,可能因为他们反映了更严重的小血

管病。再发卒中(无论出血性或缺血性)患者常见无症状

CMB,与脑白质缺血程度密切相关。CMB也是缺血性卒中患

者随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在一项包括236例急性缺血性

卒中或TIA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伴有CMB的患者随后发

生致残或致死性卒中是无CMB的2.8倍ⅢJ。大量皮质下

CMB可预测再发ICH和腔隙性梗死。无晚期白质缺血的

CMB患者仅发生ICH,有晚期白质缺血的无CMB患者仅发

生缺血性卒中№J。

参考文献

[1]ViswanathanA,ChabriatH.Cerebralmierohemorrhage

[J].Stroke,2006,37:550-555.

[2]GreenbergSM,EngJA,NingMM,eta1.Hemorrhagebur-

denpredictsrecurrentintraeerebralhemorrhageafterlobar

hemorrhage[J].Stroke,2004,35:1415—1420.

[3]RoobG,SehmidtR,KapellerP,eta1.MRIe“deneeof

pastcerebralmicmbleedsinahealthyelderlypopulation

[J].Neurology,1999,52:991-994.

[4]KinoshitaT,OkuderaT,TamuraH,eta1.Assessmentof

lacunarhemorrhageassociatedwithhypeTtensivestrokeby

echo—planargradient—echoT2‘-weightedMRI[J].Stroke,

2000,31:1646-1650.

[5]TsushimaY,AokiJ,EndoK.Brainmicrohemorrhages

detectedon"12’-weightedgradient-echoMRimages[J].

AJNRAmJNeuroradiol,2003,24:88-96.

[6]HoritaY,ImaizumiT,NiwaJ,eta1.Analysisofdot-like

hemosiderinspotsusingbraindocksystem[J].No

ShinkeiGeka,2003.31:263-267.

[7]JeerakathilT,WolfPA,BeiserA。eta1.Cerebralmicrob-

leeds:prevalenceandassociationswithcardiovascularrisk?93?

factorsintheFraminghamstudy[J].Stroke,2004,35:

1831.1835.

[8]TsushimaY,TanizakiY,AokiJ,eta1.MRdetectionof

microhemorrhagesinneurol06callyhealthyadults[J].

Neuroradiology,2002,44:31-36.

[9]TanakaA,UenoY,NakayamaY,eta1.Smallchronichem-

orrhagesandisehemiclesionsinassociationwithspontane—

OUSintracerebralhematonlas[J].Stroke,1999,30:

1637.1642.

[10]HanyuH,TanakaY,ShimizuS,eta1.Cerebralmicro?

bleedsinAlzheimemdisease[J].JNeurol,2003,250:

1496.1497.

[11]HanyuH,TanakaY,ShimizuS,eta1.Cerebralmicrob—

leedsinBinswangersdisease:agradient-echoI"2‘-

weight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study[J].Neurosci

Lett,2003,340:213-216.

[12]RoobG,LechnerA,SchmidtR,eta1.Frequencyandloca-

tionofmicrobleedsinpatientswithprimary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00,31:2665-2669.

[13]JeongSW,JungKH,ChuK,eta1.Clinicalandradiologleal

differencesbetweenprimaryintracerebralhemorrhagewith

andwithoutmicrobleedsongradient-echo

magnetic

resonanceimages[J].ArchNeurol,2004,61:905-909.

[14]LeeSH,KwonSJ,KimKS,eta1.Cerebralmicrobleedsin

patients

withhypertensivestroke.Topographicaldistribu?

tioninthesupratentorialarea[J].JNeurol,2004,251:

1183.1189.

[15]kSH,BaeILl,KwonSJ,eta1.Cerebralmierobleedsare

regionally

associatedwithintraeerebralhemorrhage[J].

Neurology,2004,62:72-76.

[16]NakaH,NomuraE,WakabayashiS,eta1.Frequencyof

asymptomatiemierobleedsonT2‘一weightedMRimagesof

patients

withrecurrentstroke:associationwithcombination

ofstrokesubtypesandleukoaraiosis[J].MNRAmJNeu—

roradiol,2004,25:714-719.

[17]KatoH,lzumiyamaM,IzumiyamaK,eta1.Silentcerebral

microbleedsonT2‘-weightedMRI:correlationwithstroke

subtype,strokerecurrence,andleukoaraiosis[J].Stroke,

2002,33:1536—1540.

[18]KoenneckeHC.CerrebralmierobleedsonMRIPreva-

lence,association,andpotentialclinicalimplications[J].

Neurology,2006,66:165—171.

[19]FazekasF,KhinertR,RoobG,eta1.Histopathologie

analysisoffociofsi酬lossOllgradient-echo12’一weigh?

tedMRimagesinpatientswithspontaneou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evidenceofmicro-angiopathy-relatedmierob-

leeds[J].AJNRAmJNeuroradiol,1999,20:637-642.

[20]FanYH,MokVC,Lamww,eta1.Cerebralmierobleeds

andwhitematterchangesinpatientshospitalizedwitIl

lacunarinfarcts[J].JNeural,2004,251:537-541.

 万方数据

?94?主国堕直蟹痘盘盍趔!生2旦!!旦筮i鲞筮!翅垦!也』g!丝!!坚!墼垡!,!虫!!:!业!:!丛§:堕垡呈

[21]LeeSH,ParkJM,KwonSJ,eta1.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isassociatedwithcerebralmicrobleedsinhypertensive

patients[J].Neurology,2004,63:16-21.

[22]WardlawJM,LewisSC,KeirSL,eta1.Cerebralmicrob—leedsareassociatedwithlacunarstrokedefinedclinically

andradiologically,independentlyofwhitematterlesions

[J].Stroke,2006,37:2633-2636.

[23]FanYH,ZhangL,LamwW,eta1.Cerebralmicrobleedsasariskfactorforsubsequentintracerebralhemorrhages

amongpatientswithacuteischemiestroke[J].Stroke,

2003,34:2459-2462.

[24]JensF.Cerebralmicroblceds:oldleaksandnewhaemor-rhages[J].IntemationJStroke,2006,1:122-130.

[25]AlemanyM,StenborgA,TerentA,eta1.Coexistenceofmierohemorrhagesandacutespontaneousbrainhemor-

rhage:correlationwithsignsofmicroangiopathyand

clinicaldata[J].Radiology,2006,238:240-247.

[26]KimHS,LeeDH,RyuCW,eta1.Muhiplecerebralmicrobleedsinhyperacuteischemicstroke:impacton

prevalenceandseverityofearlyhemorrhagic

transforms-tionafterthrombolytictreatment[J].MRAmJReent—

genol,2006,186:1443—1449.

[27]ViswanathanA,RakichSM,EngelC,eta1.Antiplateletuseafter

intracerebralhemorrhage[J].Neurology,2006,66:206-209.

[28]WongKS,ChanYL,“uJY,eta1.Asymptomaticmicrob-leedsasariskfactorforaspirin-associated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J].Neurology,2003,60:511-513.

[29]DerexL,NighoghossianN,HermierM,eta1.Thrombolysisforischemiestrokeinpatientswitholdmicmbleeds

pretreatmentMRI[J].CerebrovascDis,2004,17:

238埘1.

[30]KakudaW,ThijsVN,LansbergMG,eta1.ClinicalimportanceofmicrobleedsinpatientsreceivingⅢthrom—

bolysis[J].Neurology,2005,65:1175?1178.

[31]RosandJ,MuzikanskyA,KumarA,eta1.Spatialcluste-ringofhemorrhagesinprobablecerebralamyloidangiopa-

thy[J].AnnNeurol,2005,58:459-462.

[32]LeeSH,KimSM,BaeHJ,eta1.Corticosubcorticaldistributionofsilentmicrobleedsisdifferentbetween

hypertensionandcerebralamyloidangiopathy[J].

Stroke,2005,36:508.

[33]ChoiJC,KansSY,l(angJH,eta1.Intracerebralhemorrha-gesinCADASIL[J].Neurology,2006,67:2042-2044.[34]DichgansM,HoltmannspotterM,HerzogJ,eta1.CerebralmiereblcedsinCADASIL:agradient-echomagneticreao-

nanceimagingandautopsystudy[J].Stroke,2002,22:

67.71.

[35]leeSH,BaeHJ,YoonBW,eta1.Lewconcentrationof-senlmtotalcholesterolisassociatedwithmuhifocalsignal

losslesionsongradient—echo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Analysisofriskfactorsfor

muhifocalsignallosslesions[J].Stroke,2002,33:2845-2849.

[36]DufouilC,ChalmersJ,CoskunO,eta1.Effectsofbloodpressureloweringoncerebral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

inpatientswithstroke:thePROGRESS(perindopfil

protectionagainstrecurrentstrokestudy)magnetic1t80-

nanceimagingsubstudy[J].Circulation,2005,l12:

1644.1650.

[37]杜雅星,黄鉴政.脑微出血与脑卒中[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1245—1248。

[38]KimDE,BaeILl,LeeSH,eta1.Gradientecho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thepredictionofhemorrhagicv8

ischiemicstroke:aneedfortheconsiderationoftheextent

ofleukoariosis[J].ArchNeurol,2002,59:425-429.

[39]WettingDJ,FrazerDW,CowardLJ,eta1.Cognitivedys-functioninpatientswithcerebralmicrobleedsonr12‘-

weightedgradient—echoMRI[J].Brain,2004,127:

2265-2275.

[40]¥cheidR,PreulC,Gruber0,eta1.Diffuseaxonalinjuryassociatedwithchronictraumaticbraininjury:evidence

fromT2’-weightedgradient-echoimagingat3T[J].Am

JNeuroradiol。2003。24:1049-1056.

[41]NighoghossianN,HermierM,AdeleineP,eta1.Oldmi—crobleedareapotentialriskfactorforcerebralbleeding

afterischemicstroke:agradient?echoT2’-weightedbrain

MRIstudy[J].Stroke,2002,33:735-742.

[42]LeeSH,KimBJ,RohJK.Silentmicrobleedsareassociatedwithvolumeofprimaryintracerebralhemorrhage[J].

Neurology,2006,66:430432.

[43]LeeSH,LeeJY,BaeHJ,eta1.Burdenofsilentmicreb.1eedsisassociatedwithvolumeofsymptomaticlobarhemorrhage[J].Stroke,2005,36:508.

[44]KeepRF,XiG,HuaY,eta1.Thedeleteriousorbenefi.cialeffectsofdifferentagentsinintracerebralhemorrhage:

thinkbig,think81naU,orishematomasizeimportant?

[J].Stroke,2005,36:1594?1596.

[45]BoulangerJM,CouttsSB,EliasziwM,eta1.Cerebralmi.crohemorrhagespredictnewdisablingorfatalstrokesin

patientswithacuteischemicstrokeortransientischemic

attack[J].Stroke,2006,37:911-914.

[46]NakaH,NomuraE,TakabashiT,eta1.Combinationsofthepresenceorabsenceofcerebralmicrobleedsand

advancedwhitematter

hyperintensity

aspredictorsofsub-sequentstroketypes[J].AmJNeuroradiol,2006,27:

830-835.

(收稿13期:2007-09-04)

(本文编辑:滕淑英)

 万方数据

2021年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

NICU脑出血临床路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疼、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者; 2. 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感染; 2.吸氧、心电监护;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 3.控制血压;镇静;止血;防治血肿扩大; 4.控制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治高血糖;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5.控制体温;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支持治疗; 6.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

7.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8.早期康复; 9.辩证施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血气分析加离子分析。 2.生化全项、凝血四项、术前八项、CRP、血清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1、B; 3.胸部CT、心电图、必要时颈动脉血管超声。 4.头颅CT,根据具体情况可再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脑保护治疗; 2.降压、止痛、镇静治疗; 3.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抑酸药物; 6.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7.可酌情选用止血药。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APACHE-II。 (九)出院标准。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16-04-28T15:35:57.480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黄忠卫[导读] 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江苏海门226121)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2015.2我院收治的17例脑梗死后HT患者临床资料,包括HT部位与类型、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4. 9±2. 7) d,多为脑叶出血、非血肿型。HT 的发生与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病、高龄(>70岁)有关。治疗后11例患者病情好转,4例患者病情无变化,2例患者病情加重。结论: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龄是发生脑梗死后HT的影响因素,尽早进行颅脑CT复查是及时发现脑梗死后 HT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率为10%~43%,大部分没有严重的临床后果,但出血性转化形成的大血肿影响临床预后。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4.1-2015.2我院收治的HT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72~86岁,平均(73.2±9. 5)岁。既往有冠心病、心房纤颤病史14例,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病史10例。 1. 2 HT判定及分型 17例HT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 ECASS II)颅脑CT血肿形态将其分为4型: (1)出血性脑梗死Ⅰ型( HI-Ⅰ型) : 即沿着梗死灶边缘小的斑点状密度增高; (2)出血性脑梗死Ⅱ型( HI-Ⅱ型) :梗死区内较大的融合的斑点状影,无占位效应; (3)脑实质血肿Ⅰ型 ( PH-Ⅰ型) : 血肿块不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轻度占位效应; (4)脑实质血肿Ⅱ型( PH-Ⅱ型) : 高密度血肿块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1.3治疗入院确诊为脑梗死,常规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100mg,1次/ d; 瑞舒伐他汀,1片/次)、活血化瘀、营养脑神经,脑水肿给以甘露醇、呋塞米,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预防消化道出血并发症,不能进食予鼻饲流质及对症治疗。继发梗死后HT则停用抗血小板、活血化瘀、血管扩张剂、抗凝等,脑水肿严重加强脱水降颅压,血肿较大占位效应明显病情严重者请神经外科会诊,必要时行开颅去骨瓣减压及清除血肿手术。 1. 4疗效判定标准在患者初病时、发生HT时和出院时均由同一位医师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好转:评分减少≥2分; 恶化:评分增加≥2分;无变化:上述两种情况之外。 2结果 2.1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 4. 9±2. 7) d。 2. 2HT部位、类型脑叶出血( 82. 4%,14/17); 非血肿型( 70. 6%,12/17)。HT部位: 顶叶1例,额、颞、顶叶7例,颞叶3例,颞、顶叶4例,基底节区2例。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 ECASSⅡ)CT分型标准: HI-Ⅰ型7例,HI-Ⅱ型3例,PH-Ⅰ型5例,PH-Ⅱ型2例。 2. 3临床表现 5例患者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均经复查CT后证实为HT; 12例患者病情无变化或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常规复查颅脑CT发现HT。 2. 4合并疾病合并心房纤颤14例,占82.4%,糖尿病10例,占58. 8%; 高血压15例,占88. 2%。 2.5临床疗效 11例病情好转,4例无变化,1例患者因出血量多转脑外科行手术治疗,1例病情加重自动出院。 3 讨论 HT是脑梗死发展动态变化的一个复杂过程,可能机制是: (1)栓子迁移和闭塞血管再通: 脑血管被栓塞后,栓子碎裂、崩解,由于远端血管因缺血麻痹而扩张使栓子随血流移向血管远端,此时远端血管由于已发生缺血坏死,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出血而发生HT。(2)侧支循环形成:大面积脑梗死水肿明显,梗塞灶边缘毛细血管受压发生缺血坏死,通透性增高。此外,脑梗死第2周脑水肿消退,软脑膜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梗死灶周边血流再灌注,而新生血管未发育健全,在血压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渗血或破裂出血。脑梗死后第2周是侧支循环建立的时间窗,也是HI的高发期。本组资料各分型中,HI-1最多,占41. 2%,HI高发于脑梗死后第2~3周,CT表现为位于梗死灶边缘皮质的点状出血,考虑大脑灰质皮质侧支循环丰富,较白质更易发生HI。 HT的促发因素:(1)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后脑水肿引起的缺血坏死和内皮损伤,在脑水肿消退后,易引发其梗死区域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大动脉主干闭塞后的大面积脑梗死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HT,而且梗死面积的大小同HT的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高血压: 本组资料中高血压患者占88. 2%,比例较高。可能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结构改变,脆性增加,动脉壁变性坏死时更易发生出血。(3)高血糖:高血糖状态下,梗死脑组织缺血缺氧,糖原无氧酵解加速,乳酸生成增加,脑组织酸中毒、水肿、血管扩张,动脉壁变性坏死,促进HI发生,高血糖导致脑梗死出血机会增加5倍[2],本组病例中糖尿病10例,占58. 8%。(4)心房纤颤:本组病例中心房纤颤14例,占82.4%,研究显示HT常见于心源性栓塞。(5)高龄:年龄>70岁,HI的发病率增高,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淀粉样病变有关,本组资料平均年龄为(73.2±9. 5)岁,HT与年龄有关。(6)抗凝和溶栓: 抗凝和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缺血后血管壁损伤、继发性纤溶和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流再通后灌注压增高等原因破坏血脑屏障和细胞外基质,导致血浆成分的外渗和水肿形成,使抗凝、溶栓后更易于发生出血性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 6) : 379 - 380.[2]宋远道,殷梅.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1,17(1):110-113.

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脑出血 健康网讯: 张苏明殷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神经医学研究中心、 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 (430030) 脑出血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但目前为止尚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 法,同时对基础研究也远远地落后于脑缺血。近年来脑出血的研究又有新进展,结 合国内及我中心近年来的工作对脑出血系列研究综述如下。 一、脑出血的动物模型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脑出血动物模型,种类较多,运用的动物有狗、猫 、猪、兔、猴、猿、狒狒及啮齿类等,常用的主要有四大类型,不同的类型均有各 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注入胶原酶 该方法是在立体定位下用微量注射泵向脑组织中注入VII型胶原酶溶液,引导

脑出血。胶原酶是一种金属蛋白酶,能够分解细胞间基质和血管基底膜上的胶原蛋 白,破坏血脑屏障。血管壁受损后引起渗血,血液逐渐集聚,约4h出血区融合成血 肿。血肿的大小由胶原酶的量决定。1990年由Rosenberg等首先报道,注入0.5U凝 血酶于200~300克SD大鼠的尾状核。1998年Clark等注入0.07U胶原酶于26~36g的 雄性Swiss albino小鼠尾状核内制成脑出血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所产生的出血 大小、形态及部位基本一致,重复性好。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出血,出血区为 弥散性渗血区,与临床自发性脑出血的血肿性状不同。Chesney认为该模型适于脑 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评价,不宜用于血肿的演变、血肿及其分 解产物的作用研究。我们已进行了这种模型的基础研究。 2.直接注血 有注入动脉血,亦有注入静脉血。1994年Yang等在立体定位下将100μL新鲜的 自体动脉血注入250~350g的SD大鼠尾壳核内,制成自体血脑出血模型。该模型的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如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出血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十一)参考费用标准:4000-5000元左右。 二 . 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

(1)内囊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对侧“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内囊出血病及范围较大,神经损害症状较重。但若出血偏于内囊外侧,主要损害外囊部位,则临床症状多较轻些,多无意识障碍,偏瘫也轻,预后较好。 (2)丘脑出血:如属一侧丘脑出血,且出血量较少时,表现对侧轻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本体感觉障碍明显。如果出血量大,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则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呕吐频繁呈喷射状,且有多尿、尿糖、四肢瘫痪、双眼向鼻尖注视等症。病情往往危重,预后不好。 (3)脑叶出血: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除表现头痛、呕吐外,不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脑叶出血一般症状均略轻些,预后相对较好。 (4)桥脑出血:桥脑是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早期表现病处侧面瘫,对侧肢体摊,称为交叉性瘫。这是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如果出血量大,则影响对侧,出现四肢瘫、瞳孔缩小、高热、昏迷等症;如果血液破入第四脑室则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等严重症状,预后多不好; (5)小脑出血:若出血量少,临床表现常常是先出现头晕,继则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走路不稳、讲话不清;如果出血量大,压迫延髓生命中枢,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6)脑室出血: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室出血为脑室内脉络丛破裂出血,较为少见。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内出血量大,穿破脑实质流入脑室。临床表现为呕吐、多汗、皮肤发紫或苍白。发病后1~2小时便陷入深昏迷、高热、四肢瘫或呈强直性抽搐、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律等。病情多为严重,预后不良。 ‘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19T10:53:02.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陈锡斌李金花刘彦龙[导读]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秋季、冬季、春季易发,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陈锡斌李金花刘彦龙(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154100)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096-02 【关键词】脑出血治疗 1 临床资料 杜某,女,68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头痛、频繁呕吐4小时余”人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不规律口服北京降压0号。发病时正在厨房干家务,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跌倒在地,随即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数次,均为胃内容物。不伴意识障碍及大小便失禁,无抽搐、发热等症,被急送入院。入院查体:T 36.2℃,P 60/min Bp 180/110 mmHg,神志呈嗜睡状,无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应迟钝,双眼球向右侧凝视伴细小震颤。左侧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双上肢肌张力较高,左侧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I级,四肢腱反射(+),左侧 Babinskis征(+)。颈抵抗颏胸两横指,克氏征(+),布氏征(-)。头颅CT示:右侧丘脑出血陂入同侧脑室;电解质:钾3.7mmol/L,钠137mmol/L,氯97mmol/L;心电图:偶发室早;血常规:WBC 10.6×109/L,中性粒细胞正常。诊断:丘脑出血,高血压病3级。治疗计划:卧床,脱水降颅压,保护胃黏膜,预防感染,改善脑代谢及对症支持治疗。 2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秋季、冬季、春季易发,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起病急,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发病通常在白天,出血诱因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用力排便等,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或减弱的症状体征,常伴明显头痛、呕吐,发病时血压异常升高。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偏身瘫痪为常见的早期症状。重症者全脑功能障碍,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或可发生脑疝,致呼吸困难、血压不稳,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2.1 中脑出血罕见。轻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瘫痪或Weber综合征;出血量多时表现为深昏迷,四肢迟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2.2 小脑出血占脑出血的10%。多由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多数患者起病初期神志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常诉一侧枕后疼痛、眩晕、频繁呕吐,体检可发现水平眼震、颈项强直、病变侧共济失调等;大量出血可在12~24小时内陷于昏迷和脑干受压征象,且易引发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2.3 脑叶出血又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占脑出血的10%。常由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血管淀粉样变性和肿瘤等所致。出血以顶叶最常见,其次为颞叶,枕叶,额叶,也可有多发脑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各脑叶受损的相应功能障碍(如顶叶出血可见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抽搐较其他部位出血常见,昏迷较少见。 3 诊断 动态情况下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高血压病史,起病时血压异常升高。起病时有较明显的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或持续性意识障碍。头颅CT示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4 治疗 4.1 急性期治疗 脑出血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是脑疝,与继续出血、脑水肿有关,3~5天后死亡原因为各种并发症。在急性期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病死率,其治疗原则:防止继续出血;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外科手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4.1.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及意识变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甚至气管切开。头置冰袋。体位:血压高时,头部、上半身抬高20°~30°;血压正常时头平位,血压低时宜头低位。保证营养,若发病3天不能进食者,应鼻饲饮食。 4.1.2 调整血压急性脑出血时血压反应性升高,是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保持正常脑血流量的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使用脱水药后,随颅压降低血压直接或间接有所降低。应用降压药仍有争议,降压可影响脑血流量,导致脑组织低灌注或脑梗死,但持续高血压会使脑水肿恶化。目前认为调节血压时宜遵循以下原则。 先降颅压,后降血压。收缩压高于200 mmHg,或舒张压高于105 mmHg时,使用降压药。降压时应使用作用温和、作用时间短的药,如硝酸甘油、呋塞米、硫酸镁、或口服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急性期血压骤降表示病情严重,应给予升压药保证脑的血供。 4.2 恢复期治疗原则 恢复期是指脑部基本病变稳定,脑水肿,颅内高压的临床征象消退,受损的脑功能恢复,此期除了原有的内科治疗外,重点应在改善脑血循环和促进营养代谢方面以及康复治疗。 4.2.1 改善脑循环,促进血肿吸收此期应选用扩血管轻、影响血容量少、作用缓和的药物,开始用低剂量,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4.2.2 康复治疗尤其是偏瘫、失语症等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患者,应尽早开始,由专业的康复师有步骤地进行,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显著减少致残。 参考文献 [1]白天峰,刘宏健.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J].医学信息,2007.

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讲座与综述? 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高志国,武利平,武利峰,李丹 作者单位:050300 河北省井陉县医院外一科 【关键词】 脑出血;高血压性;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296(2014)07A-0198-02 脑实质内的出血称为脑出血。虽脑出血可来源于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的坏死、破裂,但以动脉出血最为多见而重要。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占10%~20%,80%脑出血患者发生于大脑半球,其余20%发生于脑干、小脑、硬膜内、硬 膜外、蛛网膜下隙和脑实质内[1] 。非损伤性脑出血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系指脑内的血管病变、坏死、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他可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 虽不少,但发病率却不多[2] 。故本文主要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简述。1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于50岁左右高血压患者,少数发生于30余岁。脑出血发病通常是在白天使劲排便、过度用力等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过分兴奋等脑力紧张活动时,但有时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除有高血压症状外,如头痛、头昏、工作效率差、鼻衄等,平时身体无异常。脑出血除极少数患者在出血前数小时或数日诉有瞬时或短暂说话含糊不清、手脚动作不便 或意识模糊等脑部症状,发生前常无预感[3]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起病急骤,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很少经较长病程发展到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出血部位、出血范围、机体反应、全身情况等。发病时常突然头部剧烈疼痛,随即呕吐频繁,重者并发胃肠道出血,呕吐物呈咖啡色。继则意识逐渐模糊,常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内意识转为昏迷[4] 。面色潮红或苍白,脉搏缓慢有力,呼吸深沉带有鼾声,重则呈潮式呼吸或不规则呼吸。血压升高,全身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偶见抽搐等。如脉搏增快,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则生命危险。患者在深度昏迷时四肢呈迟缓状态,局灶性神经体征不易确定。如昏迷不深,或在起病后数日进行检查可能发现 局灶性神经受损体征及轻度脑膜刺激症状[5] 。2 辅助检查2.1 血液 脑出血患者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增高,超过 10×109 /L以上者占61.0%~86.3%;尿素氮、肌酐均可较正常为高。2.2 尿液 急性脑血管病时常可发生轻度糖尿与蛋白尿。2.3 脑脊液 脑出血由于脑水肿而颅内压力一般较高。如临床诊断明确,则不进行腰椎穿刺以防脑疝。疑有小脑出血者更不能进行腰椎穿刺。如出血与缺血鉴别上存在困难时应谨慎进行腰椎穿刺。脑出血患者的脑脊液,在发病6h后80%以上由于血自脑实质内破入到脑室、蛛网膜下隙系统而呈血性;蛋白增高,脑脊液压力一般高于200mmH2O。由于脑实质内出血不一定均流入脑脊液或需数小时才破入脑室蛛网膜下隙系统,故脑出血起病初期,腰椎穿刺时脑脊液中可无红细胞,但数 小时后复查脑脊液仍不含血者仅占10%左右[6] 。2.4 CT CT是确认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早期血肿在CT上 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MRI对幕上出血 的诊断价值不如CT,对幕下出血的检出率优于CT。MRI的表现主要取决于血肿所含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发病1d内,血肿呈T1等或低信号,T2呈高或混合信号;第2天至1周内,T1为等或稍低信号,T2为低信号;第2~4周,T1和T2均为高信号;4周后,T1呈低信号,T2为高信号。CT和MRI,不仅能早期显示颅内、脑内出血的部位、范围、数量,明确鉴别脑水肿、梗死,了解血肿溃破进入脑室和(或)蛛网膜下隙,有助于处理的决策和诊断预后,有时也能提示病因,如血管畸形、动脉瘤、肿 瘤等[7] 。3 诊 断3.1 诊断要点 关于病因诊断,因自发性脑出血中绝大多数为高血压病所致,故一般多无困难。但需注意,除高血压外,还有许多其他较不常见的病因可引起脑出血。有时高血压只是引起脑出血的一个触发因素,而脑血管病变另有原因。有时血压过高是继发于脑出血后颅内压增高的代偿现象而非高血压病,所以临床上见到脑出血患者时,不能单凭一次血压检查结果偏高就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尤其是对50岁以下发病的青壮年患者更应全面考虑有无其他病因存在。对脑出血患者应加强整体观念,在了解全身情况的基础上明确脑出血的部位,病情发展的主要矛盾所在和可能的病因,以及时抢救和 治疗[8] 。3.2 鉴别诊断 在患者情况不允许或尚无条件进行理想的脑成像检查时,为鉴别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脑梗死),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少见于脑出血而较多见于脑梗死。(2)卒中早期的意识障碍与局灶症状的相对严重程度有助于鉴别。一般说来,意识障碍较轻而局灶症状较重者以脑梗死的可能性为大,反之则支持脑出血的诊断。(3)临床鉴别不明确而又需考虑采用特殊疗法时,应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起病6h后,只有10%左右的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不含血液,但压力大多增高。少数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压力亦可增高而含血,但离心沉淀后其上清液因常有红细胞溶解而略呈橙黄色。(4)卒中早期(24h内)颅脑超声波检查,有明显中线偏移者以脑出血的可能性为大。病程稍晚时,脑梗死伴有脑水肿则亦可出现中线偏移。4 治 疗 如病情和检查所见均难以鉴别时,则暂按脑出血处理较为安全,同时严密观察随访,进一步明确诊断。对已发生脑出血的患者,首先应加强卒中急性期的一般处理。同时,根据病情采取以下治疗。4.1 急性期治疗4.1.1 一般治疗:(1)首先要保持气道通畅、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确定局灶神经功能损伤,检查是否并发有压疮,注意外部创伤征象。同时控制血压、高颅内压、控制体温、预防癫痫。(2)开放气道,纠正呼吸、循环,必要时气管插管。全面护理、监护。(3)通过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测定发现有缺氧

1、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CT、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C反应蛋白、传染性疾病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心电监测、颈动静脉彩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眼底检查、头颅MRA、DSA或CTA、腹部彩超,超声心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平肝潜阳,熄风清热。 (4)、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清热化痰,熄风通腑。 (5)、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治疗 (2)、推拿治疗 (3)、中药熏洗 (4)、设备治疗 4、西药治疗 5、康复训练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主要症状如神昏、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有所改善。 2、影像学提示脑水肿完全控制,或脑血肿绝大部分吸收。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9-30T15:45:51.5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7期作者:徐晓钟(综述)1 尹浩(通讯作者审校)2 [导读]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一类严重的脑血管病。 (1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贵州贵阳 550000) (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脑出血是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一类严重的脑血管病。至今为止,尚无肯定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以重建受损的脑组织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016-03 Research progress of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Xu Xiaozhong. Graduate Schoo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00, China; Yin Hao. The 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00, China 【Abstract】 Cerebral hemorrhage inciden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are higher for a class of seriou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o far, there is no effective clinical treatment measures to rebuild damaged brain tissue and promote the nerve function recovery. In recent year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reatment of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have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Dry and issues related to the mechanism of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Key words】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Cerebral hemorrhage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一类严重的脑血管病。脑出血1年生存率预计只有46%,5年生存率预计仅有29%,存活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利用机体自身的神经细胞修复功能损伤是一条捷径,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内源性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基础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至今为止,尚无肯定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以重建受损的脑组织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成为研究热点,为治疗脑出血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1.脑出血动物模型 1.1 动物选择 脑出血实验研究中采用最多的动物为啮齿类动物。主要因其价格低廉、易于管理、模型制作相对简便、脑血管解剖结构与人类相近,且目前研究者们已掌握了大量关于大鼠病理生理、解剖结构等资料[2]。转基因、基因敲除技术在啮齿类动物的广泛应用使其在研究脑出血后分子病理生理学等方面具备了独到的优势。但鼠体型较小,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评价比较困难;与人类相比,鼠脑白质欠发达,故研究结果应用于人类有一定的局限性[3]。兔基底节区相对发达,穿刺定位较啮齿类动物简单,出血后能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可用于脑出血后神经行为学变化和神经电生理改变的研究。但目前转基因技术及脑出血动物模型在兔中应用较少。猪、犬、灵长类等动物脑体积大,适于研究颅内血肿的占位效应、血肿清除技术、白质损伤等[4],但这些动物价格较贵,饲养较啮齿类动物困难,部分动物来源受限。 1.2 制备方法 既往用于制备脑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有自体血注入法、胶原酶诱导法、微球囊充胀法和自发性脑出血模型。自体血注入法是将取自动物股动脉、心室、颈外动脉或尾动脉的自体血直接注入脑内,通常选择纹状体作为注血部位[5]。该模型适于研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治疗机制。胶原酶诱导法可通过向脑内注入胶原酶分解血管基底膜及间质的胶原蛋白,使血液向脑实质内渗出形成一弥漫性渗血区,与临床上脑出血发病机制不同[6]。该制备方法适于研究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及药效机制。微球囊充胀法是通过调整球囊内液体量来模拟血肿占位效应的一种机械性方法[7]。虽然它能避免自体血注入法血肿破入脑室及形态不一和血液返流的问题,但因其不能模拟血液成分在脑出血后水肿中的作用,目前已较少应用。自发性脑出血模型与临床上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较接近,但由于病灶部位、大小不一致,价格昂贵,遗传局限性强,易变种或断种,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2.移植干细胞种类 目前用于移植治疗研究的干细胞类型主要有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脐血源性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 2.1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 胚胎干细胞具有在未分化期无限增殖和全能分化的特性,但因其不易纯化、易成瘤、来源饱受伦理学争议和潜在的免疫排斥等影响,限制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8]。 2.2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 神经干细胞是指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能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群。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内,参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及细胞更新。但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取材不便,手术创伤大,在体外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能力受限[9]。 2.3 脐血源性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stem cells ,UCSCs) 脐血源性干细胞获得简单、来源广泛、免疫排斥性相对较低,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能。但脐血源性干细胞免疫原性低、表面抗原表达低及活性差,单份标本中不能大量分离、纯化和扩增,应用于临床需伦理学审批。 2.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来源丰富,获取容易,可体外快速培养扩增,自体移植免疫排斥低且避免了伦理学争议。但目前尚未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对其鉴定主要依靠细胞形态、细胞表面标记及诱导分化[10]。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后的存活、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11]。 2.5 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 脂肪干细胞是一类来自于脂肪组织基质的、具有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与其他干细胞相比,脂肪干细胞来源更广、取材更为简单,通过抽脂术即可得到。但脂肪干细胞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有关脂肪干细胞遗传稳定性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12]。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 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 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定义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病因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 此外,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 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1.运动和语言障碍 运动障碍以偏瘫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凝视麻痹)。 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 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出血后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6h后,脑脊液呈血性或黄色,但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2.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二)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出血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治疗进展 脑出血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占所有收入院脑卒中患者的10%~30%,可导致严重的残疾和高病死率,6个月的死亡率达30~50%[1]。大规模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表明规范治疗和专科护理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合理降低血压、脑室内tPA溶栓和微创手术等技术有望改变目前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1 流行病学和病因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实质内的过程,发病率为10~30/10万,全球每年发病200万人,占每年新发卒中的10%~15%[2]。可能是由于同期老年人口的增长,脑出血的入院率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8%[3]。脑出血患者常有慢性高血压病史,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史。脑出血在中国人,日本人,墨西哥裔、拉美裔、非洲裔美国人和美国土著人群中更常见[4]。 根据出血的原因不同可将脑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是指自发性小动脉破裂或慢性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小动脉损害引起的出血。继发性脑出血是指由外伤、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有着相似的病理改变[5]。 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脑出血常发生在脑叶、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高血压是迄今为止最重要和普遍的危险因素,由此直接导致的脑出血可占到60%~70%[6]。慢性高血压可导致脑小穿支动脉变性、断裂和纤维素样坏死,从而最终导致自发性破裂。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特点是在大脑皮质、软脑膜和小脑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和中小型动脉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退行性变,最终导致血管变脆、破裂。 载脂蛋白-E基因变异的脑淀粉样血管病会引起老年散发性脑出血;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会引发年轻家族性脑出血综合征[7]。白质异常(如脑白质疏松症)则会同时增加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的风险,表明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之间存在共同的血管发病机制[8]。酗酒和低胆固醇血症也会增加脑出血的患病风险。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出现口服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可能提示预后不良[9]。 2 病理生理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组织发生水肿,细胞凋亡、坏死,并有炎症细胞浸润[10]。血肿引起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局部组织的变形造成缺血、神经递质释放、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膜除极化。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程度决定了损伤是一过性的代谢抑制,还是细胞肿胀、进而细胞坏死。凝血过程的产物和血红蛋白分解物介导了继发性级联反应。凝血酶在血肿形成4小时后激活小神经胶质细胞,后者释放的产物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血管源性水肿和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凋亡[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