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54.14±2.9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28±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康复中,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精神分裂症;康复;临床效果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其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组重性精神病[1]。患者多伴有心理障碍,生活质量较低,出现自卑绝望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在康复治疗同时可以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较好[2]。本文通过选取本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探究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康复中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住院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男36例,女34例,平均年龄(37.6±

2.7)岁。观察组男35例,女35例,平均年龄(37.9±2.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3]。观察组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式如下:①兴趣培养:询问患者家属患者的个人情况以及爱好,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做相应的兴趣活动安排,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4]。②家庭护理:积极主动并耐心的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给予患者适当的家庭支持,告知家属家庭支持的重要性。③放松训练:为患者选择轻柔的音乐,让患者进行适当的放松训练,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5]。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6]包括(社会功能、心理状态、总体质量),总分为60分,51~60分为良好,41~50分为较好,31~40分为一般,21~30分为差,<20分为极差。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有效应用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有效应用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016年3月-2017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SRHMS、HEIQ、精神分裂症状差异。结果:试验组干预后4周SRHMS 评分(296.43±51.67)分、干预后8周SRHMS评分(325.66±73.59)分、干预后12周SRHMS评分(342.95±67.6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4周HEIQ评分(3.99±0.65)分、干预后8周HEIQ评分(4.26±0.78)分、干预后12周HEIQ评分(4.39±0.2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思维障碍(5.64±0.92)分、焦虑抑郁(3.71±0.75)分、敌视猜疑(2.69±0.51)分、活力缺乏(2.36±0.42)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低(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培养患者积极、健康心理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人际交往能力,尽快回返社会,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积极心理学理论;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为临床上常见的重性精神病,具有临床症状明显、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大、病程表现波动性进展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导致患者社会能力下降,患者多伴有抑郁、逃避等负面情绪[1]。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负面情绪,这也是影响治愈和复发的重要因素,因此缓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不良情绪为临床治疗的关键[2]。护理人员护理是否得当为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常规护理模式可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但在激发患者正面情绪中收效甚微。积极心理学可有效激發患者积极心理,提高患者幸福感[3]。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9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临床护理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治疗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试验组男22例,女25例,年龄19~69岁,平均(40.32±7.51)岁,病程2~12年,平均(6.21±1.06)年;对照组男21例,女26例,年龄18~70岁,平均(39.53±6.79)岁,病程2 ~11年,平均(6.57±1.12)年。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经临床诊断符合文献[4]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处于恢复期,年龄18岁以上,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排除标准:智力障碍、严重躯体疾病、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严重伤人、身体活动能力差等。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参加活动,医护人员在查房过程中给予心理支持。试验组患者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人员向患者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病因:尚未明,近百年来的研究结果也仅发现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一)生物学因素1.遗传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国内家系调查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信息几乎相同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远较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 的双卵双生子为高,综合近年来11项研究资料: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6.7%),是双卵双生子同病率(12.7%)的4.5倍,是一般人口患难与共病率的35-60倍。说明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寄养子研究也证明遗传因素是本症发病的主要因素,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较小。以往的研究证明疾病并不按类型进行遗传,目前认为多基因遗传方式的可能性最大,也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或多源性遗传。Shields发现病情愈轻,病因愈复杂,愈属多源性遗传。高发家系的前瞻性研究与分子遗传的研究相结合,可能阐明一些问题。国内有报道用人类原癌基因Ha-ras-1为探针,对精神病患者基因组进行限止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结果提示1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着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性精神病有关的DNA序列。2.性格特征:约40%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于幻想等特征,即内向

型性格。3.其它:精神分裂症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多发生于青壮年,约1/2患者于20~30岁发病。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较晚,有资料提示偏执型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其它型为23岁。80年代国内12地区调查资料:女性总患病率(7.07%。)与时点患病率(5.91%。)明显高于男性(4.33%。与3.68%。)。Kretschmer在描述性格与精神分裂症关系时指出:61%患者为瘦长型和运动家型,12.8%为肥胖型,11.3%发育不良型。在躯体疾病或分娩之后发生精神分裂症是很常见的现象,可能是心理性生理性应激的非特异性影响。部分患者在脑外伤后或感染性疾病后发病;有报告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病毒性物质;月经期内病情加重等躯体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因素,但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理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证实。(二)心理社会因素1.环境因素①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纵、溺爱、过严)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身健康或导致个性偏离常态。②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其精神交流的紊乱。③生活不安定、居住拥挤、职业不固定、人际关系不良、噪音干扰、环境污染等均对发病有一定作用。农村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2.心理因素一般认为生活事件可发诱发精神分裂症。诸如失学、失恋、学习紧张、家庭纠纷、夫妻不和、意处事故等均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但这些事件的性质均无特殊性。因此,心理因素也仅属诱发因

从《美丽心灵》看精神分裂症

从《美丽心灵》看精神分裂症 《美丽心灵》讲述的是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真实历程。小约翰.福布斯.纳什在研究生学习时期,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在纳什在学术界名声鹊起的时候,他被精神分裂症所折磨,在患病的过程中他仍然在进行学术研究,在妻子艾丽西亚爱的鼓励和帮助下,纳什从不相信自己患病到接受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最终纳什用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与精神分裂症抗争并共存。 从电影中可以分析纳什的患病过程,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迎新招待会上,透过纳什的眼睛,阳光透过玻璃杯和柠檬片交叠的影像,浮在空中与另一个学生的领带图案重合,纳什微笑着说:“知道吗?我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你的领带有多么难看”。这就是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纳什,他认为数学似乎可以解释一切。纳什观察生活,用数学公式,数学逻辑表达生活,比如在窗子玻璃上分析橄榄球比赛,观察分析鸽子的活动周期等等。在竞争激烈的普林斯顿,纳什面对自我的高要求和周围同学带来的压力,幻想出了查尔斯.赫曼这个在他压抑时帮他释放,在他失落绝望时鼓励肯定他的与纳什自己截然不同的室友。纳什害怕失败,却又渴望成功,毕业后进入惠勒研究室,生活趋于稳定与平静时,他对自己的期望已不仅仅局限在学术的作为而是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贡献,他的另一个幻觉威廉帕彻出现了,当纳什想要与艾丽西亚共同经营婚姻生活时,玛西在这个时候被幻想了出来。平凡的家庭生活与纳什幻想的秘密工作不断产生冲突,他最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他被迫接受了如今已被西方医学界停用的胰岛素昏迷治疗:大剂量注射胰岛素,让精神病人陷入昏迷状态。出院的纳什变得行为木讷,在家中的他长期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药物使纳什的思维状态大不如前,动作迟缓,生活能力下降。在这些副作用的影响下纳什决定放弃药物。停药后的纳什病情复发,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回到医院进行胰岛素昏迷治疗。纳什在家人,朋友以及自身意志力的支持下治疗精神分裂症。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之下,通过回校做研究并且任教等方式,与没有消失的幻觉和平共存。也终于获得了学术界和应用他理论的各界的肯定。

精神分裂症的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精神分裂症 一、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一般无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实验室和心理学检查均未达到能肯定协助诊断的特异性水平。围绕病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积累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从现有资料分析,本症是一种具有遗传基础的疾病,外界环境中的生物、心理社会以及环境因素对发病都可有一定影响。部分病人具有脑结构形态和发生上的改变。 1、遗传因素 根据专家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越亲近. 精神分裂症的预期发病率越高。孪生子的研究与寄养子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 2、脑电图研究 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电图,但结论不一。一般认为病人的脑电图属非特异性变化。大部分病人α活动减少,慢波与快波活动增加,也有报告有暴发性异常者。近年的脑电地形图研究亦显示有以上的发现。 3、社会环境因素 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为国内外本病患病率调查的地区分布特点所证实。我国1982年调查资料表明,经济水平低的居民的患病率是经济水平高的居民的两倍。某些发病率调查资料,亦发现有同样趋势。Hollingshead等(1958)在New Baven 社区调查,统计半年内的发病率,发现社会低阶层人群的发病率为高阶层人群的3倍。Giggs 和Cooper(1987)在英国发病率调查资料,得出了同样结论。而躁郁症则未见这种分布特点。推测这可能与经济水平低,社会阶层低的人群,社会生活环境差,生活动荡,职业无保障等心理社会应激的负荷大有关,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容易发病。 4、躯体生物学因素 1957年芬兰赫尔辛基有流感病毒A2流行,Mednick等对1957年11月至1958年8月出生的青年(年龄26.5岁)进行检查,发现胎儿于第4~6个月暴露于A2病毒流行者,成年时患精神分裂症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作者推测这与病毒感染影响了胎儿的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有关。 5、神经生化病理假说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体内代谢异常,产生有毒的中间产物造成自体中毒的假说由来已久。近20多年来由于脑生化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单胺类等递质在保持和调节正常精神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有HT和NE通路功能障碍假说等等。其中以多巴胺活动过度假说,受到较大的重视。因为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能较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其药理作用是与阻滞多巴胺受体功能有关。此外慢性苯丙胺中毒患者,可出现与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的某些症状,而苯丙胺是多巴胺能的促动剂。用同位素与受体结合的方法,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脑尾状核和壳核与上述同位素标记的神经阻滞剂的结合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说明精神分裂症病人突触后DA受体有增敏现象。最近报道用PET利用放射性示踪物上发射出来的正电子辐射,对脑生化代谢和受体功能进行检查。除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前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下降外,纹状体D2多巴胺受体增加3倍之多(未服抗精神症药物的病人),支持D2受体功能过度的假说。与递质合成或降解有关酶的活性测定:多数报告慢性精神分裂症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低于正常对照。 6、脑结构研究: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一、病因及病理学研究 1.1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性精神疾病。基于早年的遗传学研究结果曾提出精神分裂症可能包括多个微效基因突变,近几年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有了更重要的发现,几项GWAS研究已经从700多个基因中筛查出近百个与精神分裂症可能关联的易感基因。美国精神疾病全基因组研究联盟(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PGC)汇总了来自19个国家60个研究所的遗传学数据,发现五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还共享着同样的致病基因(跨疾病易感基因)[3]。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可能包括多个常见微效基因突变和少数高效能罕见 基因变异,罕见基因变异可能占到约20%的贡献。这些发现让研究者非常兴奋,并且希望能够继续发现抗精神病药的遗传学靶点。未来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研究除了在研究方法上要不断改进,而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寻找疾病致病基因需要很大的样本量。如2013年Ripke等[4]从21,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筛选出22个变异在全基因组水平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将样本量扩大到35,000例精神

分裂症患者和47,000名健康对照,PGC的目标研究样本是100,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未来跨国多中心的合作非常必要。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标语:“精神分裂症:一个最后揭示的现实(Schizophrenia genetics---a reality at last)” [5],反映出未来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的挑战。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可以解释为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因素的适应障碍” [6]。虽然说精神分裂症有较高的遗传度,但疾病的发生通常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如起病于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在城市环境中成长、使用毒品或大麻、经受过早年创伤,特别是在胚胎发育期损伤或产伤的个体,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早年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发育与成年期精神健康非常重要,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认知改变和精神病性症状,不仅仅涉及到个体注意、记忆、信息处理速度和推理过程,还包括社会认知领域的异常,如归因、意图、情感等[7]。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形成代表个体自我的一个重要过程,及个体行为的基础。因此社会认知的损害可以使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如偏执妄想可能是个体对他人行为的伤害性错误归因所致。大量研究结果提示了环境因素作用的生物学基础,早年的忽视或者生命周期中的环境伤害,使体内

Orem自护理论在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

Orem自护理论在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10-20T13:46:34.2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7期作者:张宁曹苗苗[导读] Orem自护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可改善患者的自护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255120 摘要:目的:探讨Orem自护理论在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Orem自护理论模式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精神病治疗及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激惹、精神症状、退缩、抑郁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rem自护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可改善患者的自护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关键词:Orem 自护模式;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效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自理能力缺陷[1]。当患者自理能力不足时,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将Orem自护概念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对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Orem自护模式进行干预,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详情报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龄在30~60岁,平均年龄为(49.8±3.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6±1.1)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龄在30~60岁,平均年龄为(49.6±2.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2±0.9)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 均符合CCMD-3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排除有自虐、自杀、暴力倾向患者;全部患者均能配合资料收集。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精神病治疗及常规护理,对患者实施用药护理,向患者讲解精神病治疗的相关注意事项,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Orem自护理论模式护理干预,确定护理补偿系统。(1)增强患者的自我认识:正确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为患者制定不同的自护计划。向患者家属及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表现、复发症状、治疗及护理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精神分裂症的危害,告知患者精神分裂症将会影响其自身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应尽早进行有效干预。叮嘱患者按时服药,按剂量定时服药,注意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若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2)基本生活能力锻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生活能力锻炼,帮助患者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锻炼患者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养成定时饮食、睡眠的良好生活习惯,注意保持个人卫生。(3)社交能力锻炼:鼓励患者积极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医院应组织相关文艺活动,促进病区内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家属陪同外出散步。(4)维护患者的尊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疾病,一般会受到外界歧视,易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为患者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增加其对抗疾病的信心,向患者介绍相关成功案例,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2]。 1.4评价指标 采用精神科护理观察量表衡量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激惹、精神症状、退缩、抑郁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患者主要表现为社会功能缺陷和精神活动衰退,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1959年美国护理学家Orem自护理论,随后该理论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护理中,用于指导患者满足其自理需求,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4]。 我院通过对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Orem自护模式,通过在护理中给予患者环境支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尊重其自尊心,鼓励家属陪伴和监督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大提升了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提升了生活质量[5]。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激惹、精神症状、退缩、抑郁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对患者实施Orem自理模式,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参考文献:

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 之谜

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 之谜 摘要】目的: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方法:通过采用追溯病因法、反复思考法和不断认识法,对一例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的全过程进 行了详细、反复和长期多年的分析和研究。结果:经过研究,显示本病病因(发 病机制)为:患者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又由于受到一些精神刺激的诱导,滑入了 一个难于自拔的精神“陷阱”。该“陷阱”分为心理病因层和生物病因层。心理病因 引发生物病因。心理病因决定能否发病和预防;生物病因决定能否根治。结论: 本研究已明确该病具有包括心理病因和生物病因的两个病因,即是一个双层的精 神“陷阱”。揭示了引发本病的关键的假暗示机制和“倒刺”效应。本研究发现该病 是可以预防的。发现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疗该病的精神疫苗。本研究证明该病是不 遗传的。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病因(思维陷阱);生物病因(大脑损伤); 可预防;不遗传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243-03 长期以来,精神分裂症具体病因(发病机制)一直是个谜。虽然经过国内外 研究者长期的不懈努力,从心理、社会和生物三方面解释了本病的初歩病因。但 对具体的、细节的病因(发病机制)还无从知晓,所以本病病因(发病机制)一 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进而影响了本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工作。本研究经过长期 多年对一例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详细、具体的研究,使本病病因(发病机制)实现详细化和具体化。发现本病存在心理病因和生物病因两个病因,即是一 个双层的精神“陷阱”。发现了引发本病的发病机制和精神疫苗。发现并证明了本 病可预防,不遗传。本研究主要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病例,男,现年55岁,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 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990年10月发病入 院治疗,三个月后出院。1996年2月因自行停药,又入院三个月。之后一直维持药物治疗,后来接种了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疫苗,效果很好,再未复发。 1.2 方法 1.2.1追溯病因法。发病原因何在?对本病例发病的思维全过程的细节进行深 入探讨、分析和研究。来回答这个为什么?最后答案被一个个找到,病因之谜被 一点点揭开。 1.2.2反复思考法。对本病例发病的细节进行反复思考,有了思路就记录下来;对已有的结论也反复推敲、证实,不断完善。最后,一个完整的病因被揭示出来,心理病因与生物病因的关系也逐歩地清晰起来了。 1.2.3不断认识法。这里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入 的过程。记录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最后经过反复梳理和研究,取得了一个较深入 的认识结果。 2.结果(病因及发病机制揭秘)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多是孤僻、敏感、多疑和胆怯等。这样的性格在 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诱发本病。外界刺激是患病的诱因,但不是患病的决定

精神分裂症题

A1型题 1、有关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的作用机制,以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和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B.阻断中枢神经系统 5-羟色胺受体 C.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D.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E.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 2、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幻觉是 A.幻听 B.幻视 C.幻味 D.幻触 E.幻嗅 *3、关于Ⅰ型精神分裂症,下列何种说法是错误的 A.以阳性症状为特征 B.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良好 C.认知功能损害轻 D.预后差 E.生物学基础是多巴胺功能亢进 4、关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下列何种说法不正确 A.多在青少年期起病 B.病程缓慢 C.生活疏懒 D.兴趣及活动逐渐减退 E.常伴有幻觉、妄想 5、下列抗精神病药物哪一种为非典型药物 A.氟哌啶醇 B.奋乃静 C.奥氮平 D.舒必利 E.氯丙嗪 6、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错误的是 A.多数在青壮年发病 B.自知力丧失 C.常慢性起病、病程多迁延 D.偏执型是最常见类型 E.常有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 7、使用过量氯丙嗪的精神病患者,如使用肾上腺素后,主要表现为 A.升压 B.降压 C.血压不变 D.心率减慢 E.心率不变 8、有关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特点,下列何种说法是错误的 A.阻断中枢多巴胺D2受体 B.可以产生锥体外系副反应 C.不产生催乳素的水平的升高 D.可以产生心血管副反应 E.可以产生肝脏副反应 9、对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能够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B.除能拮抗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外,还能拮抗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C在治疗精神病的阳性症状方面不如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 D.多数药物锥体外系副作用相对较多但其他副作用较少E.主要包括奋乃静、氯丙嗪、利培酮 10、不属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是 A.言语性幻听B.影响妄想 C.思维破裂D.思维贫乏 E.紧张性木僵 11、不属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是 A.急性肌张力障碍、 B.静坐不能 C.震颤麻痹综合征 D.意识障碍 E.迟发性运动障碍 12、关于幻觉,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一种感觉障碍 B.可分为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 C.可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D.评论性幻觉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有重要价值 E.意识障碍的患者也可出现幻觉 13、以下有关氯氮平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一种非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 B.一般不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首选药物 C.镇静作用较强 D.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 E.锥体外系反应严重 14、原发性妄想主要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恐惧症 B.抑郁症 C.神经衰弱 D.精神分裂症 E.强迫症 15、关于病理性象征性思维,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属于思维内容障碍的一种 B.正常人不可能出现象征 性思维 C.是思维形式障碍的表现之一 D.与文化背景有关 E.可以被人们共同理解 16、关于妄想,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B.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信 念 C.是病人坚信不移的信念 D.是一种可以通过讲事实,摆道理进行说服的信念 E.是 和他(她)的文化水平相符合的信念 17、关于自知力,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自知力也称为领悟力 B.病人自称自己有病,肯定有自知 C.自知力一般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恢复 D.有些精神疾病患者自知力并不丧失 E.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18、妄想按起源可分为 A.原发性妄想与继发性妄想 B.系统性妄想与非系统性 妄想 C.被害妄想与夸大妄想 D.疑病妄想与虚无妄想E.钟情妄想与物理影响妄想 19、思维贫乏 A.是急性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B.是慢性精神分裂症 的常见症状 C.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 D.是焦虑症的常见症状 E.是癔症的常见症状 20、注意增强常见于 A.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B.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C.单纯型精 神分裂症 D.紧张型精神分裂症E.慢性精神分裂症 21、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 A.情感低落 B.情感不稳 C.情感高涨 D.情感不协调 E. 情感淡漠 22、精神分裂症的年发病率为 A. 0.1?左右 B. 0.5?左右 C. 1?左右 D. 5?左右 E. 10?左右 23、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认为 A.有智能障碍 B.无智能障碍 C.有意识障碍 D.有躯体 1

精神分裂症与心理治疗理论

1956年,Bateson和他的同事发表了著名的“指向精神分裂症理论”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介绍了双重束缚的概念。他们认为精神病行为可能会在病态的家庭沟通情景下出现。在自治的情况下,病人不会出现疯狂的行为,病人是疯狂家庭环境的延伸。想像一个人身处重要的人际关系中,他无法逃离这一环境,他必须出现必要的反应。当他或她获得二个相关但在不同水平上自相矛盾时,而他们又很难发现并评价矛盾时(Bateson,Jackson, Haley,&Weakland,1956)这个人就处于双重束缚状态。 由于这个难懂的概念经常被看成自相矛盾的同义词或简单的矛盾信息而得到错误使用,我们有必要回顾作者所列出的双重束缚的每个特征,共包括6个: 1、二个或更多的人身处重要关系中; 2、重复经验; 3、呈现第一个负性强制性指令,如:“不要做某事,否则我会惩罚你”; 4、第二个强制指令更抽象,与第一个指令有冲突,也伴随着惩罚和感知到的威胁; 5、第三个负性指令禁止当事人回避,并要求他做出反应,没有这个限制“受害者”不会感 到被约束; 6、最后,一旦受害者条件化地用双重束缚的观点感知这个世界时,所有的上述因素已不再 需要,任何一个特征都足以引发恐慌和暴怒。 举一个并不充分的例子,因为它们没有包括这一概念的所有关键特征。例如,Robin Skynner 引述道:“男人应该象男人,而不该有娘娘腔”-但“不要太粗暴——不要对你们的母亲态度粗鲁”。有一点混乱?是的。自相矛盾?可能是。但是这二个信息并没有构成双重束缚,它们只是自相矛盾。在面对这样的二个说法时,孩子会随意地听从其中的一个或另外一个,或者甚至抱怨二个信息的矛盾性。该例子和许多相似的例子忽略了这样一个详细的说明:这二个信息应在不同的水平上传达出来。在Bateson,Jackson, Haley,&Weakland的早期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例子。一位住院的年轻人正从精神分裂症状态中康复过来,他的母亲来看他。当他的手臂放在他母亲身上时,他母亲的身体僵硬起来。但当他撤回手时,母亲问:“你不再爱我了吗?”听了母亲的话病人的脸变红了。母亲说:“亲爱的,你不要这么容易就感到窘迫不安,不要害怕表达你的情绪。”这段交流之后,病人马上开始变得烦躁不安。会见后,他攻击了医院的一个助手,医生只能将他关到隔离室。 可以发现双重束缚的六个特征都表现在这段交流中,而且病人也因此明显的受到影响。如果被试没有受到限制也就没有约束,真正的问题在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一个双重束缚的例子是一个教师要求他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实际上,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因提出意见而打断他的话时,教师变的很不耐烦。这时令人困惑的事情发生了。由于一些奇怪的原因,科学家要解释事实,而学生倾向于课堂不发言。他们的意见不受重视或受到嘲笑。当教授最终要求学生提问而没有得到任何反应时,他显得很生气,(“学生这么被动”)。如果学生敢于发表教授缺乏理解力的意见,那么教授可能会更生气。于是学生们将因准确地认识到教授其实只需要他自己的观点为大家所赞同和认可而可受到“惩罚”(当然,这个例子完全是虚构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偶尔遇到双重束缚的影响,但精神分裂症却持续不断的重复处理双重束缚的问题-结果是使人发狂。由于无法对二难局面做出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做出防御性反应,可能是具体或文字的反应,也可能是隐喻的形式表达出来,最终精神分裂症患者会认为在每个陈述背后,都隐含着其他意思。 发现精神分裂症症状出现于一些家庭情景下可能是一个科学进步,但它同时又具有道德层面或政治层面的寓意。这些探索者不仅吧他们自己看成杀死家庭的怪龙、解救被界定病人的复仇爵士,他们同时还反对现有精神病法规中的圣洁战争中的改革者。 Theodore Lidz-Y ale

阳性精神分裂症及其脑机制

阳性精神分裂症及其脑机制 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正常人服用一些药物,如苯丙胺(Am-phetamine)左旋多巴(L-Dopa)和利他灵(Ritalin)等,如果药物剂量足够大或服用多次,可引起幻觉、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已经缓解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服用这些药可导致疾病复发,症状不明显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服用这些药可使病情迅速恶化。动物实验证明,这些药物引起脑内多巴胺类神经递质功能增强。苯丙胺能促进多巴胺从突触前的囊泡中大量释放到突触间隙。左旋多巴可以透过脑血屏障直接进入脑内,成为合成多巴胺的原料,促进多巴胺的生成。相反,一些能解除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药物,如氯丙嗪(Chloropromazine)、利血平等,均能降低多巴胺递质作用。 利血平促使突触前束梢内大量单胺类神经速质耗竭,以致神经冲动传来时,该神经末梢无法再向突触间隙释放递质。氯丙壤等抗精神病药物阻断多巴胺递质的释放和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这类精神药理学资料表明多巴胺神经递质功能亢进或降低与精神分裂阳性症状的出现、加重或缓解之间呈一定相关性。因此,70年代初曾认为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生成及功能亢进是精神分裂症产生的脑机制。当时曾一度认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副作用类巴金森氏症状出现,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剂量。因为当时已经确切知道,巴金森氏症的病理机制在于脑基底神经节内多巴胺功能降低所致。既然精神分裂症是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的结果,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使病人出现类巴金森氏症副作用,说明已使其脑内多巴胺功能降低,自然应该是有效剂量。所以60-70年代初,在精神病临床治疗中曾追求大剂量用药,以期望快速治疗病人。然而,近10年的临床经验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治疗效果与其是否伴有类巴金森氏症副作用并无直接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脑内多巴胺含量的直接测定也未能发现与病情变化的一致关幕;相反,意外死亡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脑生化分析表明,其脑内多巴胺受体含量高于正常人两倍之多。于是,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假说为多巴胺受体理论所取代。 多巴胺神经通路在脑内有两条。发自中脑被盖A8和A10区,经隔核、嗅结节分布于大脑皮层,称中脑一边缘多巴胺通路,在边缘结构和大脑皮层中含有高密度的D-1多巴胺受体;中脑A9区是黑质致密部,发出较长的多巴胺神经纤维达纹状体,形成黑质一纹状体多巴胺通路,在纹状体内含较多的D-2多巴胺受体。D-3多巴胺受体是自感受体分布于黑质细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有什么?精神分裂症是一族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那么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有什么?北京精神病医院https://www.360docs.net/doc/ff7240303.html,/ 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发病机理有: 考前焦虑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https://www.360docs.net/doc/ff7240303.html,/2011050985.html (一)高级神经活动症理生理学假说:巴甫洛夫学派认为精神分裂症症状是产生于大脑皮质慢性催眠状态的基础上的,不同部位、范围、程度的抑制过程可导致不同的精神症状, 当抑制过程波及皮质下情感反射弧时,则出现情感淡漠和迟钝。并用大脑皮质的病理隋性兴 奋灶与负诱导来妄想的坚信不疑和缺乏批判力。 什么是继发性失眠https://www.360docs.net/doc/ff7240303.html,/20110510110.html (二)免疫学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某种异常抗原所产生免疫反应。Heath根据他的研究发现提出精神分裂症是由抗体引起脑的特殊部位损害所致,但Heath的发现尚未被其他 研究所证实。另外一些研究发现患者血清与脑液内不抗体,异常淋巴细胞受免疫球蛋白含量 异常,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异常的免疫反应的结果。但目前尚不能肯定这些变化的特异性。 治疗失眠的关键是什么https://www.360docs.net/doc/ff7240303.html,/2011050987.html (三)心理学发病机理: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力必多”(Libido)退缩到依附于自我的地步,使外界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产生移情。M.klein认为精神分裂症的 病源在幼儿期,在此期内往往把自我与母亲的化身裂成“完全好的与完全坏的”两个部分, 如不能顺利渡过此期,以后有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心理生理学假说认为:除素质一应激作 用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感知和认知方面存在有特异的缺陷。相当一部分患者属于“过度警 觉”(Overarousal),特别是较为退缩的慢性病例中这种表现更多。Kraepelin和Bleuler 都认为精神分裂症状大都可追溯到注意与感知能力减弱。 怎样的睡觉姿势才是最好的https://www.360docs.net/doc/ff7240303.html,/2011050994.html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试用版本创建 https://www.360docs.net/doc/ff7240303.html,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17-10-23T15:15:27.6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作者:陈丽莎 [导读] 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四川省遂宁市民康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抽选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制定并实施积极心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干预后6周,观察组患者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评分、幸福进取者问卷调查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患者的积极心理及健康状况,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精神病,患者不仅负性心理严重、幸福感偏低,而且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1]。如果要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则需从不同的角度对患者加以治疗和干预,以提升患者的幸福感,改善其生活质量。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干预研究的热点,其核心理念为引导当事人建立积极的心态,提升其积极心理品质。本研究对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做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男22例,女27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4.66±8.53)岁;病程2-14年,平均(5.32±1.15)年。对照组:男20例,女29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5.10±8.44)岁;病程2-13年,平均(5.41±1.2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用药指导、心理疏导、组织患者参加下棋、运动、看电视节目等文娱活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第一,成立积极心理学理论小组,小组全员学习积极心理学理论,掌握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实施技巧。第二,小组全员参与模拟练习,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护理干预流程进行预演。第三,小组成员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干预。①第1-2周,对患者进行集中认知教育,使患者能够了解自我,对自己形成全面而理性的认知,能够进行自我疏导。②第3-4周,组织患者观看、欣赏以感恩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使患者提升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恩,激励患者积极实现自我价值。③第5-6周,帮助患者与亲人建立亲密关系,在积极互动中深化亲情,建立亲情感悟[2]。 1.3观察指标 在干预前以及干预后6周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幸福进取者问卷调查表(HEIQ)分别对患者的健康状况、积极心理品质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健康状况、积极心理品质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RHMS评分、HEIQ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6周,观察组患者的上述两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临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水平也显著提升,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之后过渡到康复阶段[3]。对这一类患者而言,康复护理非常重要,如果在康复护理中降低患者的精神压力,促使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那么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会得到显著提高。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一个新型心理学概念,它注重培养个体的适应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目的在于纠正个体的错误认知,鼓励个体通过实现自我价值而获得幸福感。本研究对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做了探讨,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作指导,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的患者其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评分、幸福进取者问卷调查表评分均明显更高。本研究中,积极心理干预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基本运行模式为提升理性认知-唤起感恩之情-亲情感化。在实施积极心理干预措施之后,患者的积极情绪能够被调动起来,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获得幸福感。 综上,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纯青.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237-238. [2]林峰.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康复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 全科护理,2015,13(33):3366-3368. [3]陈君凤.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3):130-131.

精神科三基考试 第 十四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十四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总分79,考试时间600分钟) 一、名词解释 1. 精神分裂症 2. “4A”症状 3. 原发性妄想 4. 复写症状 5. 旅途性精神病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 第一个提出“早发性痴呆”的精神病学家是() A. E Bleuler B. 克雷丕林 C. Morel D. Kahlbaum E. Hecker 2. 第一个提出“精神分裂”概念的是() A. E Bleuler B. 克雷丕林 C. Morel D. Kahlbaum E. Hecker 3. 精神分裂症的年发病率为() A. 0.1‰左右 B. 0.5‰左右 C. 1‰左右 D. 5‰左右 E. 10‰左右 4. 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 A. 5.13‰ B. 6.55‰ C. 1‰ D. 4.21‰ E. 10‰左右 5.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一般没有() A. 意识障碍 B. 情感障碍 C. 感知障碍 D. 思维障碍 E. 行为障碍 6.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认为()

A. 有智能障碍 B. 无智能障碍 C. 有意识障碍 D. 有躯体症状 E. 有记忆障碍 7. 精神分裂症起病形式多为() A. 急性 B. 慢性 C. 亚急性 D. 缓慢性 E. 缓慢性或亚急性 8. 精神分裂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多见于() A. 少年 B. 青年 C. 中年 D. 青壮年 E. 老年 9.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错误的是() A. 多数在青壮年发病 B. 自知力丧失 C. 偏执型是最常见类型 D. 联想障碍,妄想、幻觉是重要的早期表现 E. 病程多迁延,预后不佳 10.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下列不正确的是() A. 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B. 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一般都受损 C. 可有人格解体 D. 急性阶段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为主 E. 妄想内容以关系妄想、被害和影响妄想最常见 11. 不属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的是() A. 联想散漫 B. 妄想 C. 幻觉 D. 注意力不集中 E. 行为紊乱 12. 下列属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是() A. 言语性幻听 B. 思维散漫 C. 意志减退 D. 被洞悉感 E.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13.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与神经衰弱最主要的鉴别点在于() A. 病程迁延 B. 有无自知力 C. 起病缓慢 D. 有无幻觉妄想 E. 头痛失眠较轻 14. 下列哪种妄想对于诊断精神分裂症有特殊意义() A. 被害妄想 B. 关系妄想 C. 影响妄想 D. 夸大妄想 E. 罪恶妄想 15. 下列哪种听幻觉对于精神分裂症不一定有诊断意义() A. 争论性听幻觉 B. 评论性听幻觉 C. 命令性听幻觉 D. 噪声性听幻觉 E. 议论性听幻觉 16. 精神分裂症最多见的幻觉是()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9-08T15:16:30.3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2期作者:马生俊 [导读]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作用进行评析。 (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青海西宁 810007) 【摘要】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作用进行评析。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诊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探究组和对比组,各35例。两组均在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探究组在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指导,持续2个月,应用精神状态量表(MMSE)、认知量表(Mo-CA)、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AFE)评测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MMSE、Mo-CA及SAFE评分均有改善,但探究组的改善效果更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好积极心理学理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预后,临床意义重大。【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223-02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系统病症,病程长且迁延,进展慢,有较高的复发率。大多数患者存在一定的意识和认知障碍,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且增加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临床上以抗精神药物治疗为主,并进行康复护理[1]。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最佳功能状态的,学科,培养个体积极品质,提升适应能力。本文主要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积极心理学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70例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中,均通过临床症状、颅脑检测、精神评估等确诊,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均处于稳定或恢复阶段。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智力障碍、难治性精神病症及不配合等患者,对此项研究知情并同意。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探究组,35例,男女患者比为19:16,26~59岁,平均(37.4±3.2)岁,病程1~7年,平均(2.9±1.2)年;对比组,35例,男女患者比为20:15,24~60岁,平均(38.8±3.0)岁,病程2~7年,平均(3.0±1.4)年。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病程等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积极的抗精神病治疗及护理,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护理,对比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是常规宣教、病情监测、组织活动、运动锻炼等。探究组同时应用健康心理学进行指导,具体包括: (1)组间护理小组:建立由护士长、3名临床经验丰富主管护师、护士组成的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统一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培训,学习和掌握理论基础和应用技巧,由组长以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病情等构建个体化护理的方案,包括护理内容、流程,并进行集中讨论,确定护理项目、操作标准。 (2)护理方案制定及实施:责任护士要主动和患者面对面交流,通过症状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的护理方案:①第1~2周引导患者更好的认识自我,进行集中的认知宣教,以引导患者进行自我疏导,可通过角色扮演全面、理性地认知自身,以便患者更好地建立积极自我观念;②在第3~4周引导患者感恩、感受生活,珍爱生命,并播放和学习以感恩和珍惜生命的音乐、影视等作品,以激发出患者内心的感恩心理,珍爱生命,通过积极态度来展现自我价值;③第5~6周引导患者更好地感悟亲情,促进患者亲友探望中能够积极、得当的互动,以感受和深化亲情;④第7~8周则以建立希望和自信为导向,播放积极乐观、励志的音乐、影视作品,组织患者集体阅读励志类文学作品,并进行交流会,以帮助患者逐步建立治疗信心,并要激发出患者对美化生活的热烈期望。 1.3 效果评价 采用Mo-CA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认知功能,30分满分,分值越高越强;并应用MMSE量表评测患者的精神状态,包括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注意力、回忆力等方面, 30分满分,分值越高越好越强。此外,应用采用SAFE量表评测患者护理前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共76分,分值越高能力越差。 1.4 统计处理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以t予以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通过2个月的护理,两组患者MMSE、Mo-CA及SAFE评分均有改善,但是探究组整体改善效果优于对比组,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1。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两组护理后比较,#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恢复阶段会出现抑郁、焦虑、自我效能感低等负性心理[3]。此种消极心境对患者康复有很大影响,且可能引起复发。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出,即便是存在心理病症患者,也不单单在于纠正缺陷,更需要减轻痛苦,消除烦恼,更需要愉悦和快乐。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护理中应重视积极心理的建设。 本研究中,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矫治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心自我认知为目的,以改善患者积极心理为目标,以情感控制、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