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教材同一内容的差异与处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470072.html,

不同版本教材同一内容的差异与处理

作者:刘国良

来源:《文理导航》2015年第16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必修(Ⅱ)的内容标准中,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以下简称“模式”)的主要表现,并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而在四种版本的现行新课程历史教材中,对“模式”的介绍也不尽相同。

比如,人教版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和岳麓版教材(以下简称岳麓版)在对“模式”的介绍时就存在着如下差异:首先,两个版本对“模式”定位不同。人教版在第七单元第二课的标题就用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并且在课文开始的引言部分“探究的主要问题”中就明确列出了要求探究“模式”形成的原因、表现和评价等方面。在“重要概念”中也列出了“斯大林模式”,从这当中突显出“模式”在本课和本版教材中的地位。而岳麓版只将“模式”的介绍放在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内,“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的一个子目中,这很显然大大弱化了“模式”在教材和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其次,两个版本对“模式”主体内容的介绍不同。人教版对“模式”的介绍,从其确立与形成原因、功绩、弊端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释。而且其表述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而岳麓版的介绍,内容简洁,并使用了数据和弟聂伯河发电站的图片,使学生对“模式”建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了形象生动的认识。但该版本对“模式”出现的原因、确立的过程没有涉及,似乎不利于学生的完整把握。再次,两个版本对“模式”探究点的设置也有较大区别。人教版在“探究学习总结”中不但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去总结“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功绩和弊端,而且还设置了开放性题目,即针对史学界对“模式”“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的两种不同观点,展开评述。这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中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培养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的,同时也能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岳麓版则设置了“知识链接”,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在“阅读与思考”中通过邓小平的“关于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论断,去分析“模式”的根本问题所在,

侧重于对“模式”的理性思考,这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逐步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各地师生所用教材的版本不同,这就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下笔者拟围绕“模式”及由其派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模式”的含义

所谓“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所有制结构单一化;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重视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