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两银子现在值多少钱

古代的一两银子现在值多少钱
古代的一两银子现在值多少钱

古代的一两银子现在值多少钱,都被电视剧骗了!

(2015-07-02 09:12:45)

转载▼

古装剧中大爷们手中的银子卖相几乎都光滑闪亮,古人真正流通使用的银子其实并不是这样。作为货币,白银其实很实在,都是只在乎重量,不注重外观的,也许只有官家的纹银才会比较注重“卖相”。

老百姓也不都用得起一整锭银子,多是铜元、铜板交易,但银子仍是历朝历代流通量颇广的货币之一。只是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有人以大米为衡量单位,尝试推算过银子的价值。

比如: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如果当时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60.8元;

又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可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等于2065元人民币;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现在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图文源自网络

【专题】北宋年间一两银子购买力是多少?当时人均收入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1953339.html,/p/3283744029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曾经独树一帜。明朝后期,白银从四面八方大量涌入我国,我国货币往来及经济交往主要以白银为主,白银渐渐占据着主要通货地位,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外交往来及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白银在金融史上的地位是其他货币无法取代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政治经济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衰弱,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出现,贸易逆差出现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流入国,贸易逆差出现后,我国成为白银流出国,身份也由之前的国际白银市场的信用购买者,变成之后的需求者。19世纪30年代,因为世界银价的上涨,我国白银大量向外流出,于是,金融市场发生了动荡,并出现了货币制度危机,我国发生了经济衰弱及信用紧缩。为此,我国的币制金融、民族经济等都受到严重冲击,并遭受到很大影响,由此,世界白银商品的价格决定着我国白银货币的价格。 一、白银的广泛使用 在我国古代,金是指一切金属的统称,人们还按照金属颜色的不同,把金属分为“五金”,五金包括:黑铁、青铅、赤铜、白银、黄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为金银的稀缺,有了贵金属的高贵地位。可以说,金的开采之后,才有了银

的开采及冶炼,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史册里,就开始有了对银的记录。由于战国时期不是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进行流通,白银更多是起到仪仗、装饰、宝藏等的作用。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规定,不能把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而只能起装饰、宝藏的作用。元狩四年,张汤向汉武帝进谏铸造白金币,汉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白金币由银锡合金铸造而成,在历史上被称为“白金三品”。当时,因为白金币币值太高,出现了许多盗铸者,由于假币与真币真假难辨,致使白金币使用受到很大影响,即便在遭受贬值的情况下仍不受大家欢迎,政府虽然一再维持,但收效甚微,于是,白金币铸造发行一年后就被废除。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我国有了丝绸之路,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开创出了华南沿海的贸易路线,于是,亚洲中部地区和西方的金银币流传到了中国。到了隋唐和南北朝时期,在外来金银币的启示下,中国一些达官贵族也开始铸造金银币,作为进贡及赏赐的礼品。宋代和元代,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白银货币开始被广泛使用,政府的主要收入和开支,都是使用白银。由于贸易经济的相互往来,到了明朝中叶,白银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人民群众对白银的需求量增大。在当时,我国白银的来源主要有: 在万历年间,在世界上兴起了一股开矿的浪潮,而明政府由于自身对白银的需求量增大,也开始有了开矿的举动,

到底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

到底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 o O O O O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吧.据我研究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 特别以当代**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 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 .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 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

中国古代的妾制度

中国古代的妾制度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中国古代的特 点就是等级分明,尊卑有分,一夫多妻制度可以看做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1.妾的由来 中国最早的妻妾制度源自远古的奴隶制时期,当时奴隶主有自己固定的妻子,这些妻子的主要作用就是给他们生儿育女。除了妻子以外,奴隶主还有权和作为自己财产的女奴隶发生性关系。 虽然奴隶主本身的目的,并不是想让这些女人为他生孩子。 既然有这些关系,那么也就说女奴隶可能怀孕,而她怀的就是奴隶主的孩子。 虽然女奴隶只是类似于耕牛,房屋一样的财产,她们的孩子却是奴隶主的骨肉。 那么,奴隶主只能将几个女奴隶固定为自己服务,不允许别的男人碰,以防止自己血缘的混乱。 所以,这些女奴隶逐步成为一个特殊的身份,她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奴隶,而是专门为奴隶主服务的女人。 这些女人的地位似乎是和妻子差不多,但他们身份仍然低微,

可以由奴隶主自由买卖,甚至处死,不算是自由人。 这种身份的女人,就是最初妾。 这些奴隶时代,进入封建时代以后,妾的制度也逐步成熟。进入汉朝以后,中国逐步开始了所谓的一妻多妾制度。 当时法律规定,成年男子只许拥有一个正式的妻子,但是可以同时拥有几个妾。 妻子的地位很高,而妾的地位要低,也就是所谓的妻妾有别。实际中,妻子一般是和丈夫门当户对的家庭出身,比如红楼梦里面的贾政,作为开国功臣,世袭贵族荣国公的孙子,他的妻子是同属四大家族王家的小姐王夫人。而贾政的儿子贾宝玉娶的媳妇是四大家族薛家的大小姐薛宝钗。 而妾的地位比妻要低的太多了。 2.妾的来源 妾和妻不同,妻子一般必须明媒正娶,大操大办一通。 中国人常说婚姻是人生最重的一件大事,而娶妻也是中国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古代,当代中国,无论什么阶层,什么地区的中国人,娶妻都会非常郑重其事的。 而妾的组成就不同了,大约分为以下几种: 1、陪嫁在封建社会,有钱有身份的女子家庭一般都有仆人服侍,当她嫁到丈夫家时候,一般把这些仆人作为陪嫁也带到丈夫家。而这些人本身就是妻子的仆人,她们一般和妻子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2012-02-05 11:09:50) 转载▼ 分类:旧闻新读·非历史 常有哥们儿问我: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古代”这个概念实在太大,春秋战国是古代,秦汉魏晋是古代,唐宋元明是古代,鸦片战争以前都算是古代,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古代跨越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银子的购买力怎么可能一成不变?还有,银子跟银子也不一样,有成色很好的“九八足银”(含纯银98%以上),有成色很差的“八五杂银”(含纯银85%左右),也有虚拟的仅作为计价标准的“纹银”(含纯银93.5%),它们的购买力肯定有区别吧?另外我们还得考虑地域差别,同一个时代,同样的银子,在京城可能不值钱,去乡下却可能很值钱。最后,一两银子在不同朝代的重量也不一样,东汉的“两”很轻,一两不到15克,唐朝的“两”很重,一两超过40克。所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上很多限制条件:请问您指的是哪一年的、哪个地方的、什么成色的一两银子? 加上这么多限制条件以后,本来很笼统的一个问题就变得清晰起来,可是对方也会变得头大,人家本来对一两银子值多少钱挺感兴趣来着,一听居然这么麻烦,只好摆摆手说:算了,我不问了。 大多数朋友就是这样子,他们喜欢简单,对太复杂的问题不感兴趣,更不愿意花力气去琢磨。换句话说,大家的脑子喜欢偷懒。偷懒的结果是,我们会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上犯下致命的错误。 譬如说古装电视剧里,皇帝赐银5000两,紧接着就有一个小太监托一张木盘子出来,盘子上码着一锭一锭的银子,耀人眼花。5000两足足有300多斤(16两为一斤),古代的斤又比现在的斤要重(明清时一斤在590克以上,现在的市斤只有500克),一个太监是根本托不起来的,除非他身怀绝世武功。博学如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写得雅俗共赏意蕴无穷,一样在常识上犯错误:《鹿鼎记》里男一号韦小宝动不动就从怀里掏出一千两一张的银票,事实上他那个时代(康熙年间),根本就没有银票,无论官办钱庄还是私营银号,都要到咸丰年间才开始发行银票。 影视和小说都是文艺作品,只要情节引人入胜就行,不需要“符合史实”。问题是我们的学者也往往会犯类似错误。记得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开讲《大风歌》,讲到汉高祖刘邦赏赐陈平“金四万斤”,想当然地解释说那是铜,不是黄金。他这种理解在学术界流行已久,也错误已久,误导了很多人。其实《史记》里提到的“金”,多数指黄金,而不是黄铜,如果明确提到“黄金”、“赤金”、“兼金”或者“若干镒”,则一定指黄金。西汉前期,“金一斤”等价于10000枚五铢钱,“银一斤”等价于3000枚五铢钱,五铢钱主要用铜铸造,10000枚五铢钱重达130斤,如果“金”指的是铜,一斤铜怎么可能等价于130斤铜呢?传统说法还认为古代黄金成色很低,这个观点也被考古实物证明了是错的——战国金饼的纯度都已经高达95%以上。王立群先生可能觉得刘邦一次赏给陈平黄金“四万斤”太多,其实古代中国的黄金储备是超乎今人想象的(王莽执政时期仅内廷藏金就多达140吨,后来他大婚,光彩礼就耗费了7吨黄金),那时候黄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优质课教案_1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白银货币化 【二轮复习目标】 1. 活化知识: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 2. 提升能力:学科思维能力,解题答题能力。 【自主学习】 1. 学习目标:了解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货币的发展演变。 2. 考点解读:针对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高考主要考查商业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和原因,而明清时期为频考的历史阶段,如: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岀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等。 3. 学法指导:学会看书,注重理解;系统复习,建构体系,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疑问】通过自主预习,请你在下面记录相关内容。 1.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明清时期货币发展状况。 【合作探究】 问题1.明朝货币演变的趋势。 材料(明)太祖初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太祖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明)英宗即位,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驰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 —————《明史·食货志五·钱钞》根据材料,概括明朝货币的演变趋势。 问题2.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材料一明朝建立后,明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社会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货币,从而使白银在明代一举成为主币。 ———王欢·《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和动因的考察》材料二明初是以铜钱作为法定货币,……明政府的铸钱政策经常变更,使得铜钱的铸造和发行非常混乱。……明朝政府强制将大明宝钞投放到市场中用以流通,使得货币政策带有很强的随意性,造成纸币的滥发,从而导致宝钞的贬值,使得宝钞不具有实际购买力,从而促进白银脱颖而出。———任均尚·《明朝货币政策研究》材料三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钱近实,而易伪易杂;钞太虚,亦复有泡烂。是以白金之为币,长也。——孙玉良《试论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材料四自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后,外来白银取代本土白银占据中国货币市场的主要地位。在1570--1644年美洲白银大约有12620吨流入中国,美洲白银产量为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总结归纳:◇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古代丫鬟的三种出路经常被男主人吃豆腐

古代丫鬟的三种出路经常被男主人吃豆腐 我国古代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官僚和地主对土地兼并严重,无地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活相当困苦,面对时有发生的天灾人祸,卖儿卖女现象就十分普遍。一旦自己的儿女卖给别人,就没一点人权和人身自由,终身甚至世世代代为人奴,生活是相当悲惨的。一般来说,男孩买来做小厮,女孩买来做丫鬟,在一个地主或官僚家里,会有很多小厮和丫鬟。 丫鬟长大以后,有几种出路:一是男主人收为小妾;二是直接配与同样身份的小厮;三是转卖嫁人。第一种情况对于丫鬟来说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买得起丫鬟的人家,毕竟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作为男主人的小妾,以后会衣食无忧的,这对于古代的无产者来说是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的隐性问题,就是丫鬟养到二十多岁要放出去时,已经在主人家呆好多年了,被男主人骚扰是很正常的事。《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五回,说狄员外要买个全灶(有一定厨艺)的丫鬟,童奶奶找媒婆介绍了别人转卖的,感觉符合狄员外的条件,准备试试这个丫鬟的手段时,童奶奶问:“你那家子曾收用过了不曾?”丫鬟道:“收过久了。”童奶奶问:“没生下什么?”丫鬟说:“也只稀哩麻哩的勾当,生下甚么!”可见,当时男主人占丫鬟的便宜是很正常的、被当事人和社会都认可的事情。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试云雨,就是在他的贴身丫鬟袭人身上试的,从书中看来,贾宝玉和袭人都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男主人和丫鬟偷情(有时也未必叫着“偷”)久了,丫鬟自然而然的就把自己看着是男主人的“屋里人”了,所以做妾就成了她们生活的希望和最高理想。然而作妾的机会毕竟是很少的,大部分丫鬟成长到一定年龄,或配与小厮,或转卖出去嫁人,落到什么样的人手里,她们是没有一点选择权的,就象秋风吹着的落叶一样,随风飘零,至于是落到锦帐之中还是粪堆上,只有听天由命了。

古代银子换算

精确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钱 一、首先弄清楚古代度量衡的换算: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时代衡制统一换算(克) 战国楚: 1斤= 16两, 1两= 24铢 赵: 1石= 12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 魏: 1镒= 10釿, 1釿= 20两 秦: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 1斤= 250, 一两= 15.6 1铢= 0.65 1石= 30000, 1斤= 250 1两= 15.6, 1铢= 0.65 1镒= 315 1釿= 31.5 1石= 30360, 1钧= 7590 1斤= 253, 1两= 15.8 1铢= 0.69 秦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1石= 30360, 1钧= 7590 1斤= 253, 1两= 15.8 1铢= 0.69 汉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 1石=29760, 1钧= 7440 1斤=248, 1两= 15.5, 1铢= 0.65 1石= 26400, 1钧= 6600 1斤= 220, 1两= 13.8, 1铢= 0.57 三国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1石= 26400, 1钧= 6600 1斤= 220, 1两= 13.8, 1铢= 0.57 两晋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1石= 26400, 1钧= 6600 1斤= 220, 1两= 13.8, 1铢= 0.57 南北朝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梁、陈:1斤= 220,南齐:1斤= 330,北魏、北齐:1斤= 440,北周:1斤= 660 隋

国际白银价格历史波动概述

白银的历史价值经历了古代高价期、近代动荡期、现代炒作期和当代稳步增长期四个主要历史时期。 1、古代高价期 天然银多半是和金、贡、锑、铜或铂成合金,天然金几乎总是与少量银成合金。我国古代已知的琥珀金,在英文中称为ELECTRUM,就是一种天然的金、银合金,含银约20%。最初由于人们取得银的量很小,使得它的价值比金还贵。在大约公元前1780-1580年间埃及王朝的法典中规定,银的价值是金的两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讲到:“……而银的开采却以矿山劳动和一般比较高度的技术发展为前提。因此,虽然银不那么绝对稀少,但是它最初的价值却相对地大于金的价值。” 白银在古代价值几何?苏轼被贬至黄州时,尽管觉得"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之后,全家810 人每月用四千五百钱尚能有所结余,基本生活仍能得到保障。(苏轼:《答秦太虚书》)可是对于苏轼一家来说,每月的生活开支也仅值银三两。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就是说,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每名战士一年花费15两白银,按明代一两等于37.8克,那么567克白银就是一个士兵全年的生活费了。再如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受募者日银一分”,年薪还不足4两。 2、近代动荡期

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的银价都明显贵于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拥有巨额顺差(与英国的鸦片贸易除外),而中国采取白银结算,于是欧美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即使在中国已经不再拥有巨额顺差的情况下,与中国的贸易也导致了世界白银价值的不稳定。 进入20世纪,国际金本位制在建立之后屡经颠簸,而白银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随着黄金在国际储备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增加,白银的价格也日益滑落。1910年,每盎司黄金的价格是每盎司白银价格的38倍左右,到了1930年则提升到近63倍,1940年提升到近100倍!也就是说,在1910年选择持有白银作为储备工具的人,在30年后的财富将只有选择黄金为储备工具的人的30%。 3、现代炒作期 1960年代以后,形势明显有所改观,因为金本位显然难以维持,货币自由浮动只是时间问题。通货膨胀的阴影日益明显,由于各国政府禁止个人持有黄金,希望购买贵金属保值的投资者只能选择白银,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黄金价格。到了1970年,黄金与白银的比价降低到了23 倍,这是20世纪以来的最底点。在商品市场大牛市的背景下,许多交易商和银行家把大笔资本投入了商品期货和现货投机,期货价格反过来影响了现货。在黄金和白银产量大大提高,国际市场流动性很强的1970年代,美国的期货交易商近乎垄断了世界白银市场,并促使银价飞涨。 1970年代初期,白银价格大致在2美元每盎司左右徘徊——这个数字看起来很低,但已经从最低点上升了8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财政部放宽了对白银的管制。与此同时,黄金的价格也很低,与白银的比价只有23倍左右,这说明

古代的银两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白痴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常有哥们儿问我: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古代”这个概念实在太大,春秋战国是古代,秦汉魏晋是古代,唐宋元明是古代,鸦片战争以前都算是古代,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古代跨越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银子的购买力怎么可能一成不变? 还有,银子跟银子也不一样,有成色很好的“九八足银”(含纯银98%以上),有成色很差的“八五杂银”(含纯银85%左右),也有虚拟的仅作为计价标准的“纹银”(含纯银93.5%),它们的购买力肯定有区别吧? 另外我们还得考虑地域差别,同一个时代,同样的银子,在京城可能不值钱,去乡下却可能很值钱。 最后,一两银子在不同朝代的重量也不一样,东汉的“两”很轻,一两不到15克,唐朝的“两”很重,一两超过40克。 所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上很多限制条件:请问您指的是哪一年的、哪个地方的、什么成色的一两银子? 加上这么多限制条件以后,本来很笼统的一个问

题就变得清晰起来,可是对方也会变得头大,人家本来对一两银子值多少钱挺感兴趣来着,一听居然这么麻烦,只好摆摆手说:算了,我不问了。 大多数朋友就是这样子,他们喜欢简单,对太复杂的问题不感兴趣,更不愿意花力气去琢磨。换句话说,大家的脑子喜欢偷懒。偷懒的结果是,我们会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上犯下致命的错误。 譬如说古装电视剧里,皇帝赐银5000两,紧接着就有一个小太监托一张木盘子出来,盘子上码着一锭一锭的银子,耀人眼花。5000两足足有300多斤(16两为一斤),古代的斤又比现在的斤要重(明清时一斤在590克以上,现在的市斤只有500克),一个太监是根本托不起来的,除非他身怀绝世武功。 博学如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写得雅俗共赏意蕴无穷,一样在常识上犯错误:《鹿鼎记》里男一号韦小宝动不动就从怀里掏出一千两一张的银票,事实上他那个时代(康熙年间),根本就没有银票,无论官办钱庄还是私营银号,都要到咸丰年间才开始发行银票。 影视和小说都是文艺作品,只要情节引人入胜就行,不需要“符合史实”。问题是我们的学者也往往会犯类似错误。 记得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开讲《大风歌》,讲到

一条消息,五两银子_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一条消息,五两银子_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一旦微博这种“个性化媒体雏形”,和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实现完美结合,成为一种最新的媒体状态,那么,不仅传统媒体,恐怕一些“旧的新媒体”,也要熄火了。有时候评报,老高张口“实用性”、闭口“服务性”,这性来那性去的,上嘴唇碰碰下嘴唇,说完了自己也没底:到底对多少人有用,才算“实用”?体贴到何种程度,才算“服务”? 就算“工资、养老、医保”这种大家公认的“超实用稿件”,有时也让人犯琢磨:没错,它是很“实用”,但主要是对公务员实用;亏损企业职工看了烦气,这也算实用? 还是封建社会好啊,那时候没有手机,进京赶考……不好意思,一不留神说到电影《手机》的台词上去了。封建社会不仅没有手机,而且报纸――比如明代的邸报,因为发行量小,价值就比较容易衡量;一条消息几两银子,甚至可以明码标价。 明代著名小说《金瓶梅》中,就有这样的细节:亲家惹了官司,为了解详细情况,西门庆花了整整五两银子,买通县衙一哥们,让他抄录一条东京发行下来的邸报消息。 县衙这哥们显然没必要把邸报全抄下来,只消把涉及官司的那条,抄录下来,五两银子立马到手。 五两银子啊!据说相当于明朝公务员俩月的工资!而当时的“信息贩卖业”也很活跃,抄录邸报的,都属“高级白领”,抄一份邸报就能赚七八钱银子。 西门庆买的那条消息,折价五两银子。这个价格有点高,因为西门庆是没有资格看邸报的,属于行贿。

就算到不了五两银子,如此目标准确且价格高昂的“实用性报道”,也令吾辈望尘莫及。当今的媒体,不仅让读者掏银子买消息的可能性极小,即便做到“准确定位”,也不容易。 准确定位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作为媒体人,我知道这个消息发布之后,肯定会有人来寻找,就像西门庆抄邸报一样;二,作为媒体人,我不知道这个消息有没有人需要,我把它放在那里,如果有人需要,一找就能找到。前者是媒体人比较好判断的“实用性”,肯定有人需要;后者是媒体人不好判断的“实用性”,如何把这个“实用性稿件”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就成了大课题。 严重的问题在于:随着信息的碎片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好判断的实用性”越来越少,“把握不准的实用性”越来越多;“满足群体的实用性”越来越少,“针对个体的实用性”越来越多。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个挑战。 于是,越来越注重“个性定制”的媒体――微博,火了。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明朝就玩微博了――这么说也太吓人了,哈哈,老高的意思是:个性化定制,在明代的邸报中就出现了。 京城刚出版的邸报,1万字;到了省城,剩下五千字;到了县城,估计就只有三千字了。原因很简单,印刷能力有限,大量的邸报是“传抄发行”。现在咱们是一人一台电脑,搞网络“个性化定制”;老祖宗是一人一支笔,搞大字版的“个性化定制”。京城邸报统揽全局,各省的都有;到了地方上,当官的一看,那么多外省的,都是“无效新闻”,删了吧,全抄不仅累,成本也高啊! 所以,像西门庆这样,自主搞“个性化定制”的邸报读者,大有人在。前提是他自己选稿件,自己做编辑,找人抄下来。现在的博客、微博不也如此吗?网民自己做编辑,自己找资料,自己发布……西门大官人若是有经济头脑,搞点“邸报发行业”,自己选择邸报内容、雇人抄写、雇人发行,那就更完美了――他绝对成了骨灰级的“微博控”。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 明朝的工资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人民币下同)。(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 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 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 学生:“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明史·食货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刚够两人吃)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之称。 以上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谈》及《明史》。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 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约23789元。

古代银子的计量单位

古代银子的计量单位 张文瑞的博客 读明人沈榜《宛署杂记》“徭赋”一节,对其所记宛平县仓库银两之精微细致颇觉惊讶。见识之馀,则生感喟。古代计量之发达,官员职守之严密当令人起敬。 沈榜,湖广临湘人,举人出身。历任内乡、东明、上元知县。明万历十八年(1590)升任京师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后擢任户部主事。他“抱四方之略,博求掌故”,平日极留心民政时事等,勤贤且能。他以为,宛平乃京兆首善,作为宛平长吏,何可以无志?遂于任上完成《宛署杂记》。此书涉及圣谕、县始、职官、山川、铺舍、地亩、马政、民俗等二十卷,是一部价值甚高的北京史料文献。 《宛署杂记》地亩卷徭赋一节记述了万历二十年(1592)宛平县正赋银两数额。所谓正赋即县存并按时上缴中央财政的库银。沈榜记“正赋中通共起存银叁仟陆百陆拾捌两柒钱伍分贰厘陆毫伍丝肆微捌纤陆沙陆尘陆埃壹渺贰漠伍糢,分计之则有夏税起运银共贰佰柒拾柒两叁钱贰分伍厘玖毫伍丝玖忽伍微壹纤捌沙柒尘捌埃壹渺贰漠伍糢”等。其中夏税银按阿拉伯数字书写,即277.32595951878125两,小数点后共十四位。 明清两朝的银本位制,“两”是主单位。两以下的钱、分、厘、毫还算常见。而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糢在民间少见。这十个汉字作为量词,均是微小的意思。汉语中有成词,如丝微、微纤、微漠,以及毫厘、丝毫、尘埃等。两以下的十五个单位,均为

十进制。十丝为一毫,十忽为一丝,十沙为一纤,十尘为一沙等。 笔者见此记载,有感喟有困惑。 感喟者,一级县府衙门,对赋税钱粮的核算等级竟至如此精准微细。究其原因,一则缘于古时制度的完备,一则应是官吏的优良职守。沈榜在主文后另有小字注,如“御马仓大麦银”、“御马仓豌豆银”、“锦衣卫驯象所象房仓大麦银”、“光禄寺小麦银”、“古北口仓小麦银”、“京库人丁丝折绢银”等具体明细。从沈榜所述内容判断,他的作为大概不是个例,或许是制度要求。明代的县制区划有一千四百馀,作为制度职守,多数县之长吏大概均有银钱账目明细,且至此精微。困惑者,古代的银秤戥子当是精确细微的。但无论如何难以称量“毫”以下的单位。笔者思忖,“丝忽”以下应是理论计算值。明清两朝的币制,银两以下是“大钱”。一两银子折合“大钱”约浮动于1000-1600枚之间。一枚“大钱”折合十枚“小钱”。二者均为铜铅合金,俗称“铜钱儿”。京师民间称呼“大钱”为“大仔儿”或“大枚”,“小钱”为“仔儿”。流通货币的最小单位就是“小钱”,即小铜钱儿。 笔者见清人笔记中记载,昔年京师的街头小馆儿,三大枚可买一碗“小炖肉刀削面”,也就是三十个小铜钱儿。由此可知,一个小铜钱儿具有购买力。把一个小铜钱儿所购之物做理论量化计算,似得出了微纤尘埃漠糢等质量单位的具体额数。此为笔者个人揣测,未准成立。 笔者于古代币制完全外行,作此篇实由沈榜所记银子计算单位而发。语涉币制不确处,盼请方家指正。

主题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

主题: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组图)

古代的一两银子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吧.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某某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公斤大米,就是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

浙江省绍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之三 人民版必修2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流程】 今天来鲁迅中学上课,感觉非常的荣幸。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说一个小故事吧; 投影:小故事:(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设问: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果呢?这与古代社会的哪一项经济政策有关? 回答:重农抑商政策 老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目第一个自然段,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 回答: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中国古代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政策。 设问:那么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哪些抑商的措施?我们以汉朝为例,来了解古代中国“抑商”的具体措施。 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实施抑商政策呢? 投影:“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源泉和动力,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最基本内容”-------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卷第169页 设问:无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摆脱野蛮时代跨入文明时代,首先和主要是通过农业的进步发展完成的。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统治者只要解决了农业这个“天大的事”便可以稳定统治,所以,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中国,重视农业便成为必然。因此我们可以说,“重农”的原因是它可以“为统治者提供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P22页。” 那重农的同时为什么要抑商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 古代统治者之所以抑商,主要是出于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因为民众务农,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因此一直以来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设问:那么,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设问: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反映了什么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方面的什么政策? 回答:重农抑商政策 教师:从后来秦国的发展情况看,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跃进,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他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回答:积极的 教师: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重农抑商的思想却没有变化,它积极的作用能否持续呢?我们来看下一则材料: 材料二:“约自16世纪起,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鼓励资本原始积累,扶植为适应国外市场的工业生产。在同一时期,亚欧大陆东部几个发展水平即使不超过但也绝不低于西欧的国家,包括中国和日本却固步自封,限制甚至放弃海上活动,以闭关自守为国策,维护本国的农本经济。”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设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明清以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回答:重农抑商。 教师:好。那么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学生:消极的。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 本文是关于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感谢您的阅读!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

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含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成语内容与如图相关的是 A. 卧薪尝胆 B. 围魏救赵 C. 休养生息 D. 三顾茅庐【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图中的诸侯国“晋、燕”等,可以判断出这是春秋时期,卧薪尝胆就是春秋时期典故,A项正确;B项是战国时期的,排除;春秋时期强调奖励耕战,而不是休养生息,排除C项;D项是三国时期,排除。 2.秦朝统一中国后,只用两年时间便修成了驰道。秦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①秦朝的长治久安②国家统一的巩固③郡县制度的推行④百姓负担的减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驰道是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之一,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郡县制的推行,故②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驰道的修建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秦二世而亡,①错误;驰道的修建需要劳动力,只会增加百姓负担,④错误,故排除ACD项。 3.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史料可以证明 ①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属于公元前4世纪的居民点遗址中,发现有葡萄籽核。 ②《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

A. 公元前4世纪中亚能酿造葡萄酒 B. 大宛国向汉朝学习葡萄种植技术 C. 西汉时期大宛国已能够食用葡萄 D. 西汉时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中原【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大宛国首府贰师城,即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和材料“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属于公元前4世纪的居民点遗址中,发现有葡萄籽核”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大宛国已能够食用葡萄,C正确;有葡萄籽核,并不能证明能酿葡萄酒,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没有体现向汉朝学习的内容,排除B项;大宛国不在中原地区,排除D项。 4.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整使得 A. 中书省地位最高 B.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 相权被剥夺殆尽 D. 皇帝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是为了削弱相权,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是为了削弱其它几省宰相的权力,故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没有哪一省地位最高,排除A项;材料与行效率提高无关,排除B项;削弱相权,并不是废除相权,排除C 项。 5.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中有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生意,各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最后的设问是他们各应该得到多少回报。这说明宋朝时期 A. 商业领域出现了股份制公司 B. 金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C. 商业发展对数学了产生影响 D. 大商人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要以看出,《数书九章》中收录的算术题与宋朝的商业贸易有关,以其作为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