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教学纲要

西方美学史教学纲要
西方美学史教学纲要

西方美学史名篇选读

1、柏拉图:《会饮》——第俄提玛的教诲 (7)

I、背景 (7)

§1、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及其主要美学观点 (7)

§2、柏拉图的一些主要美学观点 (8)

II、《会饮》 (9)

§1、《会饮》的主要情节 (9)

§2、前五篇讲词的主要内容 (9)

§3、第俄提玛的教诲 (10)

2、亚里士多德:《诗学》 (12)

I、背景 (12)

II、《诗学》的主要内容 (13)

1)、模仿[mimesis](§1-3) (13)

2)、悲剧(§6-22) (14)

3)、史诗(§23-24) (18)

4)、诗的评价问题(§25-26) (19)

3、普洛丁:《九章集》卷一第六章 (20)

I、背景 (20)

II、《九章集》(Enneads)卷一第六章“论美”的主要内容 (21)

§1、美的本质 (21)

§2、理念 (22)

§3、审美能力 (22)

§4、心灵的美 (22)

§5、心灵美的原因 (23)

§6、净化 (23)

§7、绝对美 (23)

§8、观照绝对美的方法 (23)

§9、观照绝对美的条件 (23)

4、休谟:《论趣味的标准》 (24)

I、背景 (24)

一、中世纪 (24)

二、文艺复兴 (25)

三、17世纪 (25)

II、《论趣味的标准》 (26)

一、背景 (26)

二、《论趣味的标准》的主要内容 (27)

5、伯克:《关于祟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第三部分“论美” (32)

I、背景 (32)

II、《“论美”》的主要内容 (33)

6、莱辛:《拉奥孔》第16、17章 (39)

I、历史背景 (39)

甲、法国启蒙运动 (39)

乙、德国启蒙运动 (40)

II、《拉奥孔》的主要内容 (41)

III、《拉奥孔》第16章 (42)

§1、画与诗在题材上的区别 (42)

§2、“物体”与“动作”的相互关系 (43)

§3、《荷马史诗》中的例子 (43)

IIII、《拉奥孔》第17章 (44)

§1、双重责难 (44)

§2、诗的图画 (45)

§3、散文和诗在语言上的区别 (45)

§4、来自诗人的证据 (46)

7、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一部分第一章“美的分析” (46)

I、康德的哲学体系 (46)

1、三大批判 (46)

2、《判断力批判》的结构 (48)

II、《美的分析论》 (49)

第一个契机:从质的方面看 (49)

第二个契机:从量的方面看 (50)

第三个契机:从关系的方面看 (51)

第四个契机:从模态的方面看 (52)

补充: (53)

8、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12-19封信 (54)

I、背景 (54)

II、《审美教育书简》第12-19封信的主要内容 (55)

§12、两种冲动 (55)

§13、两种冲动的相互作用 (55)

§14、游戏冲动 (55)

§15、美 (56)

§16、两种美 (56)

§17、两种美的作用 (56)

§18、解决这个问题:美作为理性与感性的和谐 (57)

§19、从规定性的角度看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协调 (57)

总结和补充: (57)

9、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 (58)

I、背景:黑格尔的主要理论 (58)

1、哲学方面 (58)

2、美学方面 (59)

II、《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的主要内容 (61)

一、理念 (61)

二、理念的客观存在 (63)

三、美的理念 (63)

10、克罗齐:《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第一、第二章(直觉与表现、直

觉与艺术) (64)

I、背景 (64)

1、黑格尔主义:左派和右派 (65)

2、克罗齐的思想体系 (65)

II、《美学理论》第一、二章的主要内容 (66)

一、直觉与表现 (66)

二、直觉与艺术 (68)

11、尼采:《悲剧的诞生》第1-5节 (71)

I、背景 (71)

1、唯意志主义:从叔本华到尼采 (71)

2、尼采 (72)

II、《悲剧的诞生》第1-5节的主要内容 (72)

§1、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 (73)

§2、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在希腊艺术中的结合 (73)

§3、阿波罗神的根基:对生存的恐惧 (74)

§4、梦与现实的关系 (74)

1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75)

I、背景 (75)

1、西方马克思主义 (75)

2、本雅明 (76)

II、《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 (76)

前言 (76)

I、机械复制 (77)

II、本真性 (77)

III、韵味的消失 (77)

IV、礼仪与政治 (78)

V、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78)

VI、摄影 (78)

VII、对摄影的误解 (79)

VIII、演员 (79)

IX、表演 (79)

X、电影与观众的关系 (79)

XI、电影与现实 (80)

XII、观众对艺术作品态度的变化 (80)

XIII、视觉无意识 (80)

XIV、达达和震惊美学 (80)

XV、两种接受方式 (81)

后记 (81)

13、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 (81)

I、背景:符号学 (81)

II、《符号学原理》 (82)

导言 (83)

I、语言与言语 (83)

II、所指和能指 (85)

III、横组合与系统 (88)

IV、直接意指与含蓄意指 (89)

结论:符号学研究 (90)

14、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作品与真理” (90)

I、背景 (90)

1、现象学 (91)

2、海德格尔 (91)

II、《艺术作品的本源》,“作品与真理” (92)

1、《艺术作品的本源》 (92)

2、“物与作品” (92)

3、“作品与真理” (93)

III、影响 (95)

阅读材料

1、柏拉图:《会饮》“第俄提玛的教诲”

《会饮篇——论爱美与哲学修养》,《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211-292页。

《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2、亚里士多德:《诗学》

《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3、普洛丁:《九章集》卷一第六章“论美”

《九章集》卷一第六章,缪灵珠译,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5-200页。

《九章集》卷一第六章,《美学文献》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

4、休谟:《论趣味的标准》

《论趣味的标准》,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10-530页。

《论趣味的标准》,《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杨适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

5、伯克:《关于祟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第三部分“论美”

《关于祟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李善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6、莱辛:《拉奥孔》第16、17章

《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7、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一部分第一章“美的分析”(第1~20节)

《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8、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十二~二十封信

《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9、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

《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10、克罗齐:《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第一、第二章(直觉与表现、直觉与艺术)

《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田时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韩邦凯、罗芃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11、尼采:《悲剧的诞生》第1-5节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修订本),周国平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

《悲剧的诞生》,赵登荣等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

1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朱更生校,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

13、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

《符号学原理》,《符号学文学论文集》,赵毅然编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59

-329页。

14、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作品与真理”

《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23-41页。

1、柏拉图:《会饮》——第俄提玛的教诲

《会饮篇——论爱美与哲学修养》,《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211-292页。

《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I、背景

§1、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及其主要美学观点

一般说来,成熟时期古希腊文化的特点是理性,哲学家对真理很感兴趣,提出了“意见”和“真理”的对立,实际上也可以看作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这就是说,流行的观念不见得就是对的,是真理;真理往往隐藏在事物的背后。于是需要寻找事物背后永恒不变的规律。这意味着感性世界和超验世界的对立开始出现。早期的哲学家被称为“自然哲学家”,他们对自然世界(宇宙)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最有影响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数是宇宙的本质和基础;二、宇宙是和谐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2、赫拉克里特

赫拉克里特发现了存在和生成的矛盾,“存在者不变化,变化者不存在”。他的另外两个主要观点是:一、火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因素;二、模仿说:“人从燕子学会了筑巢,从鸟儿学会了唱歌”。

3、德谟克里特

德谟克里特最早提出了原子说,认为世界是由非常小的物质——原子——构成的。

4、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没有著述,他把哲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他整天在街上跟人讨论,指出常识概念的错误,使对手不能自圆其说。这种谈话方式被称为“反讽”,也叫“助产婆式的”探讨

方法。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很难看出他的立场,也可以说他的思想带有一定的怀疑论色彩。不过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不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揭露别人的错误是为了引出确定的结论。

苏格拉底跟别人的谈话主要记录在柏拉图的对话录里,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分不清其中的一些内容到底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的观点。

§2、柏拉图的一些主要美学观点

一般归在柏拉图名下的美学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模仿说(《理想国》卷十)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最著名的例子是三种床:床的“理念”;现实的床;画出来的床。英文通常把“理念”译为“形”(Form)。

2、艺术的社会作用(《理想国》卷十)

这是从艺术的模仿性质推导出来的。艺术模仿的是现实,但理念才是最真实的;现实已经离真实远了一层;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离真实(真理)更远,“与真实隔了三层”。艺术所表现的是虚幻的东西,并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诗人描写现实,把它当作真实的东西来对待,这就会误导人们。此外,诗人描写神的缺点,会导致人们对神的不敬重;诗人描写人生的痛苦,迎合人们的感伤癖和哀怜癖,损害人们坚强勇敢的品质,使他们失去行动能力。因此,除了描写神的完美无缺和人的高贵品质的诗人,其他诗人都应该赶出“理想国”。

3、灵感说(《伊安篇》)

诗的创作不是凭技巧而是凭灵感。诗人不需要技巧,例如虽然描写战争,却没有专门的军事知识;描写鞋匠,也没有鞋匠的专门知识。士兵、将军和鞋匠都不是诗人;那么诗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诗人是在失去平常理智的条件下进行创作的。诗之所以具有感染力,也是因为神力的依附,神灵借诗人表达自己的观念。

4、美的概念分析(《大希庇阿斯》)

“恰当”、“有用”、“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都不能作为美的定义。理由分别是:一、恰当能使事物看起来更美,但这会导致外在美和本来的、实质的美之间的分别。仅仅使事物外表显得美的东西,不能当作美的定义或本质,因为它是暂时的、偶然的;二、有用的不等于美的,这会使美和“善”(好,good)产生概念上的混淆;三、视觉、听觉不能包括所有的美的类型,例如行为、制度、习俗的美是不诉诸感官的。苏格拉底最后的总结是:“美是难的”。

II、《会饮》

§1、《会饮》的主要情节

阿伽通的第一部悲剧获奖,在家里举行宴会(symposium)以示庆贺,苏格拉底、斐德若、厄里克希马库斯、泡赛尼阿斯、阿里斯托芬等人在座,一起讨论对爱神(Eros)的看法。Eros与欲望有密切联系,古希腊没有性(sex)这种观念。

故事是由阿波罗多洛斯讲述的,他讲的是他自己向格劳孔转述的内容,而阿波罗多洛斯本人又是从阿里斯托得莫斯那里听来的。也就是说,故事从阿里斯托得莫斯——阿波罗多洛斯——格劳孔和《对话录》设想的读者,经过两个人的口,转述了三次。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安排是有深意的。

§2、前五篇讲词的主要内容

1、斐德若

爱神是最古老的、最受敬重的,能使人拥有美德和福气。

2、泡赛尼阿斯

爱(Eros)应该分为两种:天上的,人间的(或属天的,属民的)。这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被爱的人要顺从爱的人,爱的人要在知识和品德方面扶助被爱的人。实际上是为同性恋辩护。

3、厄里克希马库斯

爱就是使对立的东西统一、协调起来,医学、音乐都是如此。这是把爱推广到一切事物身上去。

4、阿里斯托芬

关于爱的产生原因的荒唐神话。从前,人分三种:男人、女人、兼性人。宙斯把人分开,其中一半渴望与另一半结合。于是出现同性恋和异性恋(追求男人的女人、追求女人的男人、追求男人的男人、追求女人的女人)。

5、阿伽通

爱神是正义、明智、勇敢、智慧的。他在爱神身上堆了很多漂亮的词句。

§3、第俄提玛的教诲

苏格拉底说他关于爱的知识是从第俄提玛那里学会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位曼提尼亚的智者是个女人。

阿伽通对爱神的颂扬非常浮夸。在进入对第俄提玛观点转述之前,苏格拉底用他惯用的方式对阿伽通进行了追问。

首先,爱有没有对象?这是肯定的。

其次,爱的对象的性质是:它是还没有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是爱的人想要得到的东西。

1、爱的本质是欲望。

前面之所以要提出爱的对象的问题,是因为爱和爱的对象很容易混淆,而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爱的对象是美的,但是爱却是美的缺乏。缺乏是欲望的动力。阿伽通颂扬的是爱的对象,而不是爱这个行为。苏格拉底则把二者同时包含在爱这个概念里。

同时从爱与爱的对象(被爱)的角度看,爱神即不美,又不善。但不等于既丑又恶。

由于他不完美,所以Eros也不是神,而是精灵。

爱神的出身,表明他的两种属性:既丰富又贫乏,既有知又无知。

这个地方已经跟哲学联系了起来,介于有知无知之间是哲学的特点。

2、爱追求的是美好的东西。

分两层:

爱美(善)是为了追求快乐。

名称的歧义或误用。制作与诗(poem)的关系。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说爱是美好事物的追求。只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如谋钱财、搞哲学)不用“爱”这个词。

3、爱的目的是通过美来生育。

美只是一个中介。

4、爱美和生育是为了追求不朽。

动物也有类似于爱的行为,如哺育后代。这是为了追求生命不朽。

5、生育分为两种:身体的生育和灵魂(精神)的生育。

灵魂追求的是智慧,智慧是一种美,并且是最高的美。爱智慧就是“哲学”(philosophy)。

6、观照最高的美(智慧)的途径。

1)身体的美(kala somata)。

2)形相的美(eidei kalon)

3)习俗的美(nomois kalon)

4)知识的美

5)美本身

2、亚里士多德:《诗学》

《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I、背景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是柏拉图的学生,著作很多,涉及的范围很广,如逻辑学、物理学、心理学、气象学、自然史、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等等。比较有名的有:《形而上学》、《工具论》、《物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他出生于马其顿,曾是马其顿的菲利普即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年轻时赴雅典,在柏拉图门下学习了20年。公元前335年,他在吕克昂(Lyceum)创立“廊下学派”(Peripatetikos),也称“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以逻辑为基础对研究各门知识,比柏拉图更具有理性化的特点。

《诗学》原名为《论诗》(Peri Poietikes),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有人认为失传的第二卷可能是讨论喜剧的。现存《诗学》的内容可以分为五部分:

I、(序论,1-5章)……………………模仿。

II、(6-22章)…………………………悲剧。

III、(23-24章)………………………史诗。

IV、(25章)……………………………对诗的评价。

V、(26章)……………………………史诗与悲剧的比较。

我们把最后两部分当作一个讨论主题来处理,所以将全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II、《诗学》的主要内容

1)、模仿[mimesis](§1-3)

诗是一种模仿。各门艺术间的区别也跟模仿有关,具体说,表现在三个方面:

§1、模仿的媒介

开头说要讨论诗的艺术的种类,这是用的逻辑、理性、科学的方法。苏格拉底时期是古希腊理性探讨流行的时期,由文艺时期转向了哲学时期(朱光潜语)。

媒介的类型,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

A、颜色、姿势——————画家、雕塑家————(造型艺术)

B、声音(节奏、音调)——演员、歌唱家、管乐、舞蹈(音乐)

C、语言—————————史诗、悲剧—————(叙事文学)

媒介可以交叉使用。

媒介跟人的感觉方式是对应的。康德也用这个方式来对艺术进行分类。

诗与哲学的区别不在“用韵”。可以说二者的关系是整个《诗学》的核心之一,也是古希腊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后面还要遇到。

§2、模仿的对象

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但不是一般的人,要么比一般人好(悲剧),要么比一般人坏(喜剧)。

初步涉及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模仿的方式

主要涉及史诗和戏剧在叙述形式上的差别。

史诗:另一人叙述。

戏剧:人物出场(即表演)。

戏剧(drama)来源于dran,有“动作”的含义。

补充:

喜剧(comedy),来源于?γ?ν[agon,冲突,即描写年轻人和社会权威之间的冲突]或komai,乡村、郊区。

悲剧(tragedy),来源于ηραγωδ?α[tragodia],山羊之歌。

§4、诗的起源

1)模仿的本能

2)音调和节奏感

二者都是人的天性,能引起人的愉悦。

诗分两种,起源不同,形式逐步完整:

讽刺诗(打油诗)——————喜剧

颂神诗、赞美诗——史诗——悲剧

§5、史诗和悲剧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模仿严肃的行动。

区别:史诗用韵文,悲剧用散文;史诗没有时间限制,悲剧有时间限制。

2)、悲剧(§6-22)

§6、悲剧的定义和结构

定义: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些情感得到陶冶。(罗念生译)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陈中梅译)

这个定义把悲剧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涉及四个方面:

对象;

媒介;

方式;

效果。

前三个方面是对前面讨论的总结。最后一个方面,陶冶,原文是katharsis,朱光潜译为“净化”。这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解释很多。

结构

情节(Plot)

性格(Character,人物,行动者)

言词(Diction)

思想(Thought)

形象(Spectacle,戏景,场景)

歌曲(Song)

为什么必然有这六个因素?原文有一些论述和分析。

情节是基础,比性格重要。这里有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情节是内容,其余都可以看作是表现形式。

§7、悲剧的布局

完整:有头,有身,有尾

有机:大小比例合适

适当:有一定长度

跟前面悲剧的定义一样,这里也有一种形式化的倾向。不注重悲剧的内容,只讨论其形式。即使在研究内容的时候,也是从形式的角度着眼的(例如好人、坏人)。这种观念对古典主义有重要影响。

§8、整一性

情节是行动的模仿,行动应该完整。完整是指行为(所做的事)完整,而不是指写一个完整的人。

§9、诗和历史的区别

这是从情节的整一性推导出来的。

历史——————描写已经发生的事,特殊性。

诗———————描写可能发生的事,普遍性。

因此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这是以哲学作为判断标准。§10、情节的简单与复杂

复杂的行动是有“发现”和“突转”的。

§11、情节的三个成分

突转、发现、苦难。

§12、悲剧表演的组成

开场、退场、合唱等。

§13、情节的过程和结局

(1)、情节安排的原则:

复杂;

引起怜悯和恐惧。

(2)、组合模式:

实际上有四种组合,但亚里士多德只提到后面三种。

好人——走运

好人——遭殃

坏人——走运

坏人——遭殃

这些组合都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所以,只能描写不好不坏的人遭殃。

结局有两种:单一结局和双重结局,前者较好。

§14、引起怜悯和恐惧的事的性质

(1)、事情应该发生在亲属之间

(2)、组合模式:

组合因素:

已遂——未遂

知情——不知情

可能的组合:

【知情+未遂】

【知情+已遂】

【不知情+未遂】

【不知情+已遂】

第三种没有提及。最后一种是最好的处理。

§15、性格

要求:

1)、善良

2)、适合

3)、相似

4)、一致

不能用“机械降神”(Deus ex Machina)的办法。

§16、“发现”的种类

标记引起的;

拼凑的;

回忆引起的;

推断而来的;

等等。

§17、言词和大纲

§18、“结”和“解”;四种悲剧

复杂剧;

苦难剧;

性格剧;

穿插剧。

§8-18都是在讨论情节。情节是诗(悲剧和史诗)的基础、灵魂。§19-22、言词、思想

主要是修辞方面的问题。“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3)、史诗(§23-24)

§23、史诗的结构

跟悲剧相似。

§24、史诗的种类、格律、情节的合理性

简单史诗;

复杂史诗;

性格史诗;

苦难史诗。

4)、诗的评价问题(§25-26)

§25、对诗的指责及其反驳

对诗的指责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方面:

1、虚构(描写不可能发生的事);

2、不近情理(不符合实际情况);

3、有害(描写不道德的行为);

4、有矛盾(使用修辞手法而导致词语上的歧义);

5、技术处理不当。

辩护:

诗和实际行为的衡量标准不一样,艺术有自己的标准,不能把二者混同起来。技术处理不当是诗本身的问题,其余都不是。

§26、史诗和悲剧的优劣

悲剧比史诗优越,理由是:

结构上更完整;

艺术效果更鲜明、直接。

总结:

1、亚里士多德肯定了艺术(诗)与真实的关联,即诗比历史更真实,这是对柏拉图的纠正和发展。

(柏拉图把诗与哲学对立起来,认为后者通向真实,前者是虚幻的。亚里士多德用必然

性和实然性取代了这种对立,诗所描写的东西具有普遍性,因此跟哲学是相通的。这个问题既涉及模仿论,也涉及诗与哲学的关系。)

2、亚里士多德以一种逻辑、科学、形式化的方法研究诗,使理性居于支配地位,而情感、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则成为附属的东西,对古典主义有重要影响。

3、普洛丁:《九章集》卷一第六章

《九章集》卷一第六章,缪灵珠译,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5-200页。

《九章集》卷一第六章,《美学文献》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

I、背景

亚里士多德之后,比较有名的美学著作是:

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前65-公元8)的《诗艺》(Ars Poetica)

是写给罗马一贵族的书信,用诗体写成。

内容较零乱,大体分三部分:

1、泛论诗的题材、布局、风格、语言、格律及其他技巧;

2、讨论诗的种类,主要为悲剧;

3、讨论天才、批评、修改等问题。

强调向希腊古典作家学习,基本上没有脱离亚里士多德的范围。

短语“诗如画”(ut pictura poiesis)影响较大。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2013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课程修习类型】必修 【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开课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春 【学时数】48 【先修课程】无 1.课程介绍: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以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制度为内容,分析当代不同国家各类政治制度包括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体制等共性和特性。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行政学和国际政治研究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学习和讨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了解各种各类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各类政治制度中一切于我有用的治理和管理经验,并以此提高理论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Course code: Total hours: 48 Credits:3 Courses: optional course. Appl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fession.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深对当代西方国家现行政治制度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和现代政治信念,培育政治文化。通过对各国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方面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学生对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及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一门研究各国政治制度与体制的课程,与《政治学概论》或《政治学导论》等课程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世界通史》或《西方文明史》等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政治学理论、世界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 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课本内容,必须阅读教师推荐书目与材料,并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要以文稿的形式上交授课教师。1.教师讲授(讲授核心内容、分析具体问题、设置讨论议题); 2.课后阅读(阅读相关书目和材料); 3. 课堂讨论(每小组设置发言人,由发言人阐释观点,小组同学提供补充意见,其他同学评议或提问质疑,最后发言资料与文稿上交教师。)6课程政策: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如下:1. 学生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按时到课;2.学生要认真听讲,围绕课堂主题, 踊跃发言;3. 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探究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美术学专业) 课程编码:186522060 学时:2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1概述 1.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1.3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1.4雕塑与绘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互相之间的联系。 2、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及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陶器艺术 难点:了解彩陶艺术各期特征及黑陶艺术特征。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2.1概述 2.2灿烂的青铜工艺 2.3建筑 2.4绘画与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宗教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青铜艺术 难点: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及分期特征。 第三章战国秦汉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3.1概述 3.2绘画形势 3.3缣帛画 3.4画像石(砖)艺术 3.5壁画 3.6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3.7秦汉绘画的艺术特征 3.8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美术作品表现内容、技巧等与奴隶制社会的区别以及主要代表作品、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3 3.4 3.8 难点:封建社会尤其是秦汉的艺术的功利性及其特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4.1概述 4.2人物画的新发展

西方史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史学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西方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史学在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现代的发展情况,对史学名家和名著予以介绍。 (四)教学时数 36课时。 (五)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地向学生推荐学术名著。 二、本文 第一章古典史学(1) 教学要点: 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希腊史学。 第一节、城邦及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城邦及其文明;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神话与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工作与时日》;爱奥尼亚。 第二节、西方史学的创立 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的史观。 第三节、政治史:一种传统史学范型的确立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该史学传统的影响。 第四节、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时的史学 色诺芬;《长征记》;《希腊史》;《师门回忆录》;《苏格拉底的辩护》;《拉西第梦的政制》;《阿格西劳传》;《居鲁士的教育》;《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修辞学派。 考核要点: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 第二章古典史学(2) 教学要点:

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罗马史学。 第一节、从模仿到奠立 从城邦到帝国;罗马文化的特点;费边·匹克托及《罗马史》;老伽图及《罗马历史源流》;撒路斯提乌斯及《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恺撒及《高卢战记》和《内战记》。 第二节、李维与塔西陀 李维;《建城以来史》;塔西陀;《演说家对话录》;《日耳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历史》;《编年史》。 第三节、光辉的延伸 波里比阿;普鲁塔克及《希腊罗马名人传》;阿里安及《亚历山大远征记》;阿庇安及《罗马史》。 第四节、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求真探索精神;人文主义观念;宽宏的历史眼光;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考核要点: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 教学要点: 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中世纪史学。 第一节、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 “黑暗时代”;教会史学的兴起;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第二节、欧洲各国史学 法国史学:格雷戈里及《法兰克人史》;艾因哈德及《查理大帝传》;编年史与年代纪;基伯特。英国史学:比德及《英吉利教会史》;安瑟伦。德国史学:威都坎;提特马;兰伯;鄂图及《编年史》。意大利史学:城市史学;《马可·波罗游记》。 第三节、拜占庭史学与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拜占庭史学:普洛科匹厄斯及《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和《秘史》。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考核要点: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近代史学(1) 教学要点: 布鲁尼;瓦拉;马基雅维里;让·波丹及《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佛拉西阿斯等编《马格德堡世纪》;巴洛尼阿斯等编《教会编年史》;托马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博学时代:玻兰达斯派;圣摩尔派。 教学时数: 4课时。

西方史学史重点概念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 一、导论 (一)史学史概念 史学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人物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揭示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和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西方史学史概念范畴 西方史学史以总结与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人民(主要是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从而在西方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疏凿源流,抉隐钩沉,辩证因果,探求原委,以寻去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范畴:1、历史哲学2、历史编纂学3、史料学4、史学方法论 (三)西方史学史发展的过程、重大转折 1、过程 (1)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至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共计一千年,形成了诸多影响后世的史学优良传统。 (2)中世纪史学 公元5世纪至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基督教神学史观制约史学,史学发展相对迟缓。 (3)近代史学 14-19世纪,14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相继发展,19世纪进入兰克时代,史学发展成独立学科 (4)现代史学 进入20世纪后,新史学出现。 2、转折 (1)西方史学史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古希腊时代。 希波战争刺激了希腊人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希腊编年史由此进入“古典时代”,这也是古希腊人理性觉醒的时代,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成为代表,后来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一千年之久。 (2)公元5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罗马帝国覆灭,西方式会奴隶制终结,封建制开始。基督教史学企图用基督教的神学史观改造古典史学的人本观念,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为代表。罗马时代古典文化为基督教僧侣垄断,史学发展速度缓慢,沦为神学附庸。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18章 明清园林美学)【圣才出品】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复习笔记 一、明清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 (一)明清园林艺术 1.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家园林最有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多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除北京、南京外,以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数量最多。 2.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也有反映 (1)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了一座园林,并且借剧中主人公杜丽娘的口说了一句名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春天。在他看来,园林正是把“春色”引到人间的艺术。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座大观园。大观园是明清私家园林的典范,曹雪芹在这座园林中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婴宁》篇也描绘了一座园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 (二)明清园林美学 1.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方面的著作却很少。 2.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园林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关心这门艺术,甚至亲自从事这门艺术,这才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 3.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和《种植部》。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三部著作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差。

二、古典园林的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1.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也更容易把握。 2.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 (1)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 (2)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 3.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境生于象外” (1)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2)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二)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园林的意境 1.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1)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2)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全校通选课周学时 2 学分时间 任课教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 课程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9416292.html,/pkujpk/course/xfwms 西方文明史导论是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精品课程。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教材:(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世界史教师为主撰写的一部教材,任课教师朱孝远、颜海英为《世界文明史》(上册)的分册主编。 (2)教材:[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中、下卷。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简介:在当代的西方历史研究上,社会文化史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基础和一种发展。展开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西方社会史》,就是当代西方这方面研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这是一补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 译文采用的原版是读书1987年的英文修订本,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三位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P·麦凯、贝内特·D·希尔、约翰·巴克勒编撰而成,该书出版不久就成为众多美国大学相继采纳的通用教材。作者们把历史置入于时空发展的框架之中,表现出动态的历史经验、生命的模式以及智觉、情感、情绪等的复杂形式,通过“历史的理解”和“历史的叙述”来把人类的经验转化成为一个个直接、具体和生动的故事。这部作品并不一定立即告诉读者各种历史结论或历史因果,但却引导你进行历史思考。《西方社会史》对于历史结构的探讨是有独创性的,作者们亲身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观察,并且利用这些经验材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9 第4版) 讲课的内容 (时间安排/讲课重点/难点/知识点) 第一讲绪论(第一周) 讲课的重点:旨在说明什么是“西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通选课的基本要求。 难点:(1)文明的概念如何理解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五号黑体)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The history of World and China movie 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 总学时数:36 学分:2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 三、课程教学目标: 电影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经济结构、技术体系和文化产品)。换言之,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成分,而且也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一组成分。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本课程是向同学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发展比较的观点分析中外电影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重点透视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要求同学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观摩任课教师指定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的电影文本,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鉴赏分析,把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本课程学时安排为140学时,考试时间不计入内。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经典片段评析观摩。同时,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中外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片笔记。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精讲细评,深入讨论、准确掌握。首先厘清中外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外小论文写作,促使学生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中外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宏观的电影史识。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特性、研究对象、学习方法和电影史的分期。 1.1 教学内容:视觉文化时代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三年制美术教育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本课程是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学习、研究并应用艺术理论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各个时代风格、审美风潮基本的了解,熟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画家、画作及其技法特征,并对各时期比较重要的艺术理论有一定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并与技法教学相互参证,提高其艺术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美术发展的特点以及演变过程。 2、记忆中国各个时期美术发展的各种主要流派,其流派的代表画家、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3 理解并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美术的绘画成就以及对其后期美术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原始美术 1、熟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纹样 2、了解不同类型之间的风格特征 二、先秦美术

1、了解先秦青铜艺术及其美的特质 2、了解先秦绘画的概况 三、秦汉美术 1、了解秦汉绘画的主要作品及风格特点 2、熟悉秦汉雕塑的代表作品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及理论 2、了解佛教美术的特点 3、了解南朝的石刻艺术成就 五、隋唐美术 1、了解隋唐人物画的主要画家及成就 2、了解隋唐山水画的发展 3、了解鞍马画的主要作品 六、五代、宋元美术 1、了解五代、宋元山水画的发展及主要的画家和作品 2、了解五代、宋元花鸟画的主要风格 3、了解五代、宋元人物画的主要风格 七、明清美术 1、了解明清山水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风格特征及主要的流派 2、了解明清花鸟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 3、了解明清人物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 八、近现代美术 1、了解近代中国画的主要成就 2、了解近代外来绘画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及成就 四、教学实施和建议 1课时安排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3 学时:54 使用教材:《史学概论》 参考教材:姜义华、瞿林东《史学导论》;白寿彝《史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历史专业必修课程。须学生具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本知识,及在相关专业学科如文献学、目录学、史学史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良好的基础,由此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才能对史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其教学目的为: 1、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具体内容:史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文字史料: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校勘学、辑佚学、考据学、训诂学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当代史学如计量史学及其方法,比较史学及其方法;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文学、哲学等关系;历史认识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形式;史学著作的体裁及其演变史学著述的体例;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历史学的功能,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基本素养。 2、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梳理清楚各种理论的源流脉络,另一方面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 3、史学概论这门课程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史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科起到补缺的作用。 二、课程定位 史学概论则是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但史学概论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起步晚;课程理论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大的较确定的体系,也较零散。但也正因如此,有关这门年轻的学科本身的分歧很多,讨论也较热烈,逐渐趋向形成共识。有人主张本学科可作为历史专业的入门课,应是历史系学生跨入研究领域的入门或向导。但仅此是不够的,我们更多地应该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史学领域和未来目标,应以历史学为对象,着重研究历史和历史学中带有共同性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使学生从总的方面,对史学有一个概括了解,了解在史学内部曾经出现过什么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的程度及应该继续工作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 1、突出历史学研究实践的“典型”与“前沿”。本课程涉及理论问题多,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讲授如此庞杂的内容,是课程的难点所在;而且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史学思潮的冲击,史学领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西方重要的史学思潮如:马科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史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汇总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 筑波千鸟整理 前言:本复习知识点,根据《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3版),分类整理。 名词解释 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高卢战记》:约著于公元前52年,共8卷,前7卷出于恺撒之手,最后一卷是他战友所续写的,本书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力图保持客观冷静的叙述,从体裁上来看《高卢战记》是一本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它以对高卢和日耳曼各地区的人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的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的记述,《高卢战记》成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

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法兰克人史》:是六世纪法兰克国家历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格雷戈里是中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全书始自《圣经》所宣扬的“创世”,止于公元591 年,共10卷,详近而略古,内容十分丰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于历史上关于法兰克早期历史记载甚少,此书也就显得弥足珍贵,格雷戈里被誉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心理史学:心理史学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史学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嫁接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进而更全面与更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它于20世纪前期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哥丁根学派:形成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伽特勒、施洛塞尔、斯毕特勒、赫伦等。把古典史学提倡的史学批判方法,以及由博学家开辟的专业化史料考据方法与历史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历史学专业化,使史学逐步走向近代科学性质,哥丁根学派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与辨析,为十九世纪兰克史学奠定了基础。 《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这是一部从古代世界延伸到伏尔泰时代的世界史,突破了基督教的世界史体系和政治史传统,独具创见。作者在书中努力要表述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逐步摆脱了偏见、迷信和卢奴役,尽管他们遇到无数次的错误和失败,但总是向着理性、公正,向着物质和精神不断改善的方向前进的。“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是D.狄德罗。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

中国美学史大纲前6章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 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七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 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 含义:天地七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七物才能流动、 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 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 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对美和艺 术采取简单的否定。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 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觃定性、无限性的一面。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 妙。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 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 就是对于道德观照。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 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 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 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 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 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 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 起美感。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 的统一。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反对质胜文 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艺术包含 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

《简明西方文明历史》教学大纲

《简明西方文明历史》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学习、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理性与自由这两个西方文明核心思想的来源,从而对中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有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内容简介: Chapter 1 The Ancient Near East:The First Civilizations The Rise to Civilization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 Egyptian Civilization Empire Builders The Religious Orientation of the Near East Chapter 2 The Hebrews: A New View of God and the Individual Outline of Hebrew History God: One, Sovereign, Transcendent, Good The Individual and Moral Autonomy The Covenant and the Law The Hebrew Idea of History

The Prophets The Legacy of the Ancient Jews Chapter 3 The Greek City-State:Democratic Politics Early Aegean Civilizations The Rise of Hellenic Civilization Evolution of the City-State Athenian Greatness The Decline of the City-States The Dilemma of Greek Politics Chapter 4 Greek Thought: From Myth to Reason Philosophy Art Poetry and Drama History The Greek Achievement: Reason,Freedom,Humanism Chapter 5 The Hellenistic Age: Cultural Diffusion Alexander the Great Hellenistic Society Hellenistic Culture Chapter 6 The Roman Republic: City-State to World Empire Evolution of the Roman Constitution Roman Expansion to 146 B.C.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读书笔记选题推荐) 1.荷马:《伊里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2.荷马:《奥得赛》,王焕生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4.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6.色诺芬:《长征记》,崔金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7.波里比阿:《通史》(Polybius: The History of Polybius,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London,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1960),洛布古典丛书1960年。 8.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王以铸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9.恺撒:《高卢战记》,任炳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李维:《建城以来史》,穆启乐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11.塔西佗:《编年史》,王以铸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12.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黄宏煦主编,陆永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13.阿庇安:《罗马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4.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15.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王晓潮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寿纪瑜、戚国淦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17.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戚国淦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8.比德:《英吉利教会史》,陈维振、周清民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19.马基亚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20.马基亚维里:《佛罗伦萨史》,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1.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2.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3.伏尔泰:《风俗论》,谢戊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24.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吴模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26.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27.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 28.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29.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见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 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30.基佐:《1640年英国革命史》,伍光建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31.基佐:《法国文明史》,沅芷、伊信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西方史学史试卷

西方史学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总计30分) 1.《长征记》的作者是() A 色诺芬 B 老伽图 C 波利比阿 D希罗多德 2、《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 ) A 狄德罗 B康德C伏尔泰 D 孟德斯鸠 3、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是() A《历史》 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希腊史》 D《罗马帝国衰亡史》4、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是() A凯撒时代 B奥古斯都时代 C屋大维时代 D伯里克利时代 5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优良传统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A求真探索的精神 B理性主义观念 C宏宽的历史眼光 D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6、下面哪位史学家来自德国() A休谟 B 伏尔泰 C莫泽尔 D吉本 7、下列不属于口述史学的特点的是() A生动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真实性 8、人文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 A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 B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C排斥古典史学批判、反思的精神 D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 9、属于凯撒的史学作品的是() A《高卢战记》 B 《日耳曼尼亚志》 C《罗马历史源流》 D《罗马古物考》10、下列不属于19世纪美国历史主要学派的是() A浪漫主义学派 B 废奴派 C盎格鲁-撒克逊学派 D边疆学派 二、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_____ ,______ ,______ 。 2.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__________,撰写了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__________时代”。

4.__________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维的_________又称《罗马史》。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_________、_________、文笔优美。 7.奥古斯丁著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8.罗马三大史家有撒路斯题乌斯、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被称为“政治史之父”,他的《__________》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 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10.文艺复兴这个词最早是由__________世纪的法国学者谢尔·德金尔克提出来的。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建城以来史》的作者是匹克托。() 2.“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3.公元4世纪至前3世纪的希腊社会,史称“古典时代”。() 4.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 5.著名的“剑桥三史”是《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近代史》。() 6.狄德罗撰有《路易十五时代》和《百科全书》。() 7.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8.文艺复兴的一个特征是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9.西方史学的直接源头是古罗马史学。() 10.老伽图用拉丁文字写作罗马史,首开拉丁史学之先河.( ) 四、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总计10分) 1. 修昔底德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 (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 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 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 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 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山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

《中外历史》教学大纲

《中外历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中外历史》是2010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专业性和趣味性,对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文明史均有实际的意义。 其教学目的主要是: (一)使学生掌握世界各主要文明的发展历程; (二)使学生掌握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三)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进程及各朝代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四)使学生了解西方文明史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二、本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结构 《中外历史》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西方文明的源头及发展等知识,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将知识切实转化为能力,能熟练地掌握秘书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的实际办事能力,具备专业秘书需要的工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秘书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神话 教学内容:中国神话的由来、内容及特点。 教学要求: 1、了解神话的由来; 2、了解中国神话的内容; 3、了解中国神话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神话的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神话的特点。 第二章希腊罗马神话 教学内容:希腊神话的起源、内容及特点,罗马神话的内容。 教学要求: 1、了解希腊神话的起源;

2、了解希腊神话的特点; 3、了解希腊神话的内容; 4、了解罗马神话。 教学重点:讲述希腊神话的特点、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希腊神话所反映的社会状态。 第三章先秦时期文化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概念及特征,先秦时期文化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影响。 教学要求:1、了解先秦时期的概念及特征; 2、了解夏、商、周朝的社会状态; 3、了解先秦时期文化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讲述先秦时期特征及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教学难点:理解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四章西方古典文明 教学内容:西方古典文明的源头、希腊城邦制、古希腊文明及罗马文明。 教学要求:1、了解西方古典文明的源头; 2、了解希腊城邦制及古希腊文明; 3、了解古罗马文明。 教学重点:讲述西方古典文明的源头及古希腊、罗马文明。 教学难点:理解希腊城邦制。 第五章秦汉时期文化 教学内容:中央统一专制王权的建立,儒家文化的确立,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中央统一专制王权的建立; 2、了解秦朝的文化成就; 3、掌握儒家文化在汉代的确立; 4、了解汉朝的文化成就。 教学重点:讲述中央统一专制王权的建立及儒家文化在汉代的确立。 教学难点:理解儒家文化在汉代的确立。 第六章罗马帝国及中世纪欧洲 教学内容:罗马帝国的成就及兴衰,西欧中世纪的文化遗产,西欧中世纪修道院的作用。教学要求:1、掌握罗马帝国的成就及兴衰; 2、了解西欧中世纪的文化遗产; 3、了解西欧中世纪修道院的作用。 教学重点:讲述罗马帝国的成就及兴衰 教学难点:理解西欧中世纪的文化遗产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 教学内容:魏晋风骨,“竹林七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