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教育思想浅悟

饶平县凤洲中学林汉群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不失智慧光芒的教育理论。不揣浅陋,本文试图理解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贫富贵贱、善恶、智愚,应一视同仁,均应给予教育,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并首先创办私学、招收平民学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作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成为后世的楷模。

有教无类是教育事业的崇高境界。几千年前的我国教育家就倡导这样的教育公正观念,今天,我们更应坚持这样的教育思想,并在教育实践中贯彻执行这一教育原则。但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偏爱“好生”,歧视、丢掉“差生”的现象。如辅导课、一些测试只给好生,落掉差生,认为“差生难教”。实际上,差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呵护、帮助,更需要老师“雪中送炭”。如果说师爱施于优秀生,是锦上添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么师爱惠及后进生,应是雪中送炭,暖人心扉,催人奋进。因此,爱可爱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爱“不可爱”的学生。

因材施教

孔子很注意了解自己的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针对高柴智力较差、曾参较迟钝、子张较偏激、子路行为粗俗的特点实施教育。《论语·为政》篇载: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的不同情况,同是关于“孝”的提问,孔子给予不同的回答。《论语·颜渊》篇还载:针对颜渊、仲弓、司马牛的不同情况,同是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典范。

我们是新时期的教师,应借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1)作为科任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方法,对程度不同的学生,

1

给予不同的辅导方法。作为班主任,应掌握不同性格、不同情况的学生,给予切合实际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2)实施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正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提出的:“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四书集注》)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要忠于职守,勤于教导学生,不辞辛苦。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学而不厌,不断深化、扩展自己的认识,做到深专广博,才能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达到“问不倒”的境界;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真正驾驭课堂教学,使学生佩服。教师的学识是学生尊重教师最主要的方面。因此,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和社会世代延续的促进者,是人的素质潜能的开发者,创造性人格的培育者。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自豪,达到辛勤教导,不知疲倦的境界,如孟子所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君子之乐也”(《孟子·尽心上》)。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认为,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使学生口服心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你带头走正路,谁敢走歪门邪道?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说话慎重点,办事勤快点。“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汉代扬雄认为“师者,人之模范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整天与学生打交道,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本身是一种最好的活教材,要时时、处处注意用自己的学识、实际行动、人格影响学生,做好表率,把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结合起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增强教育效果。

热爱学生,善待学生,期望学生

子曰:“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孔子爱学生,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说,

2

“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弟子原宪家贫,他常接济,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孔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间矣。状仁之体,莫切于此。”(《四书集注》)可见,孔子是多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期望学生,悉心地培养教育学生,并希望学生超过老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孔子热爱学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从事的是立人、达人的事业,无理由不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耐心地教导并期望学生。我们应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尊重学生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讽刺、挖苦、辱骂、歧视、体罚学生、殴打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摧残,以至一生不忘,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

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愉快教学、启发教学、举一反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学习过的知识要经常温习它,并从中有所悟,有所得。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并帮助学生综合、整合已有知识,做到系统掌握、脉络分明、理解深刻、融会贯通,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驾驭程度,从而能灵活地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对付各种形式的考试,达到人生成功的彼岸。

颜渊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以渊博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使学生想要停止学习也不能,这是多么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学上要做到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决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要谒精尽智,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内在联系,吃透教材,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考虑方方面面,切忌生硬粗糙,丢三落四。课堂上,精心施教,抑扬顿挫、有条不紊、纵横捭阖地诱导学生,使学生循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跟进,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认为,教给学生知识,比不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喜爱、爱好、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爱好,比不上使学生因自己研究能获得知识而快乐。“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

3

有所得而乐之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与?”(《四书集注》)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兴趣教学、愉快教学、和谐教学,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研究、获取,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因而能保持自进的动力。

兴趣——研究——获取——快乐,“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与?”这是一切爱好学习的人保持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个教学方式与当前的教学改革也是吻合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授之以鱼”,教教科书,不如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授之以渔”,用教科书教,“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兴趣教学、研究性学习、愉快教学、和谐教学,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自不能已”、“欲罢不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都是教育的高妙境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学的最佳时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在学问上发生困难,有了求知的动机时,去启发他,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逐步减少,代之的是启发教学、互动教学等。但问题在于:课堂上有问有答、双边活动活跃,是否意味着就是启发教学、互动教学?几千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不是应值得我们思考、琢磨、借鉴呢?

以上是本人对孔子教育思想点滴、肤浅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很值得我们钻研、借鉴,难怪孔子的学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4

立己达人,兼济天下

立己达人,兼济天下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全世界的生产基地在中国,世界性大公司都在中国开工厂,把他们的技术、管理、资金投放到这里,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可以通过创业改变自己的命运。 还有一些人以为应该在某个地方寻求稳定。这可能是我们父母辈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所得到的结论,并不应该是我们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标。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么多的机会,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自己的价值,以雄厚的物质基础来支持和谐社会的创建。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太多选择工作的机会,太多可以创业的机会,太多可以发展的机会,有太多的信息可以利用,有太多的人愿意帮助我们成功,而我们首先需要的,是拥有积极的心态。美国人喜欢将老鹰标本或雕刻放在办公室,为什么呢?他们认为老鹰飞得高、看得远,勇往直前。 曾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只小鹰出世后就离开了妈妈,在农场里被主人当做小

鸡抚养,于是这只小鹰就像其他小鸡一样低下头在地上啄米吃。一天,一个猎人经过这个农场,一眼就发现了它是鹰。他把这只小鹰带到山上,训练它飞翔。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这只小鹰的潜能终于被激发出来,离开猎人的手指,振翅高飞。 我们要相信自己生下来就是老鹰,只是在小鸡的环境中生活了太久,现在是我们激发自己潜能的时候了。我们应该放开眼光,重新审视自己:这辈子到底为什么而存在,是庸庸碌碌过一生,还是集合更多的资源来创业,帮助更多的人? 让我们暗示自己,说我们可以。公开承诺,告诉大众我们愿意这样做。两位成功的企业家,一个是甲骨文的CEO Larry Ellison,一个是宏基总裁施振荣,他们不断向公众宣布我要做什么,当他提出这些时,大众会来监督他们,督促他们实施。企业家应该通过公开承诺,强迫自己去做更好的事;我们每个人月要宣布自己要做更好的事,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 付诸行动,永怀信心。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自己充满希望,也鼓励别人,互相促进,更好地发展。凡事漠不关心的

关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考

关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考 对于儒学提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感觉我还没有掌握其内在的含义,但是就我这几天的学习,对于其中的一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比较深的感触,对此,我将展开我的讨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全章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对于此,钱穆先生有注,必也圣乎:此处圣字作有德有位言。仁者无位,不能博施济众。有位无德,亦不能博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三十而立之立。达,如是闻非达之达。己欲立,思随分立人。己欲达,思随分达人。孔子好学不厌,是欲立欲达。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此心已是仁,行此亦即是仁道,此则固是人人可行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譬,取譬相喻义。方,方向方术义。仁之方,即谓为仁之路径与方法。人能近就己身取譬,立见人之与我,大相近似。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之亦犹己。然后推己及人,此即恕之事,而仁术在其中矣。子贡务求之高远,故失之。从钱穆先生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子贡这位已经居于社会上层地位的弟子的仁的要求。他要求自己的杰出弟子在处于社会上位的时候,不仅要想着自己的成功还要想着帮助别人成功。此外,还要能近取譬,以及推人,换位思考。 “仁者,人也”,人之所以成为与自然界诸多动物不同的一个生命的原因,我想其本质正如孔子所说的人有仁的成分。相比于动物的生活,人类在利他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人类社会的,通过社会的分工,人类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率,经过漫长的历史,量变带来质变,人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与动物不同的生命,这种生命之所以不同的基础正是归结于孔子所言的“仁”。 我们可以想到的是,在这样一个分工的合作社会群体里,如孔子所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由于诸如基因,生长环境,后天习惯,甚至是胎儿期有没有听过音乐开发大脑都会使得一个人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能力使得不同的人处于社会中不同的地位。这让我想起了北京大学一名退休教授钱理群曾经说到:“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对于钱教授所提出的现象,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对这种现象给出了一个鲜明的关于的仁的判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论语宪问》中有说到:”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对此钱穆先生有评注,君子或偶有不仁,此特君子之过,亦所谓“观过斯知仁”也。小人惟利是喻,惟私是图,故终不能为仁。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仁的要求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君子作要求的。在中庸孔子讲得更为直接:”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些能成为君子的人,必然是身体各方面机能优秀的人才,如果这些人抛弃了仁的要求,与他们竞争,自然大多数人是竞争不过他们的,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这些人往往会成为社会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管控约束,任由自由的利己主义的泛滥,社会的资源财富必将集中于他们的高智商,对于人类社会的根基也将是根本的破坏,这也是我们看到中华文明史是第一次社会大动乱的根本原因,礼崩乐坏,当社会的高级人士抛弃了仁之道,社会必然会陷入水火之中。但是正如钱教授所提到,他们的高智商已经不是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案

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10.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用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2.通过听故事、小组讨论、读格言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 3.培养学生具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懂得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 难点:理解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 …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吗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是的,他就是孔子。(出示孔子简介)孔子作为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最推崇的便是一个“仁”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孔子的仁爱精神!(板书:仁爱精神) 二、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 (一)立己达人 1、出示孔子的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学生读一读这句名言,结合教师所出示的释义,初步了解这句名言的意思。 (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 教师小结:这句话演变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词语,就叫做“立己达人”。而立己达人这个词也就代表着孔子的仁爱精神。(板书:立己达人) 2.* 3.结合课前所查的资料,学生分享孔子仁爱精神的具体的例子。 学生展示。

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感想 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其实也正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体现,“仁爱”其实倡导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只有自下而上都能仁爱遵礼,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 3.过渡:而孔子仁爱思想的还有多种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其中的一种,小组之间讨论这句话的含义,并根据含义完成活动园中的内容。(出示课件) 全班交流,预设: 我不愿意别人欺负我,我也不欺负别人。 我不愿意别人谈论我的隐私,我也不谈论别人的隐私。 我不愿别人逼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我也不逼别人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 我不愿意伤害别人,我也不愿意别人伤害我。 我不愿意诽谤别人,也不愿别人诽谤我。 4、教师小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用我们的一个成语来说就是“将心比心”。 5.而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陆慧晓的人,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出示课本87页“阅读角”《将心比心》,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故事中的主人公陆慧晓不喜欢的事是什么因此他也不会怎么做你体会到什么 6.陆慧晓厌恶别人对他无礼,将心比心,那么他也不会对别人无理,这与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是一致的。而这也正是孔子立己达人的仁爱思想的体现。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立己达人呢 、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7.教师小结:从他人的人角度出发,学会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怎么对你。 (二)宽容待人 过渡: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思考,进一步过渡到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这种精神就是宽容。而这种宽容待人的精神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中并不少见,西晋时期的朱冲就是其中之一。 1.播放《朱冲还牛》视频 ` 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事朱冲是怎么做的反映了朱冲怎样的品质 2.除了朱冲,在中国历史上,这样具有宽容仁爱之心的人还有很多,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高一三班杜若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能就近取自身做比喻,将心比心,可以说是行仁的路径与方法了。) 在有幸阅读《论语·雍也》后,挑出了几句我最喜欢的。 胡锦涛在演讲中引用中国先哲孔子的话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中国自己要发展,也希望同其他国家和谐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这体现了一种合作共赢,互帮互助的意识。 那时,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圣人:假如有广博地给人民好处并且能救济众人的人,怎样呢?可称得上仁吗?孔子的回答非常肯定:怎么只止于仁,一定是圣人啊!尧舜他们还怕做不到!这仁者,自己想要建立的就要帮人建立,自己想要达到的就要帮人达到,能推己及人,可说是行仁的方法了呀。 子贡这一句,将“仁”设置得过高,以博施济众来请教孔子是否是仁的境界。而孔子却认为这是“圣”的境界。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是什么境界,这个博施济众却要达到什么境界才算“仁”或者“圣”呢? 子张曾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这就说明了“博施济众”和“惠”源于“仁”,又是“仁”的具体实现形式。 即为“博施”就要达到如同《大道之行也》中所讲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样的境界,可能才算“仁”以致“圣”。 济众就是要做到使民不受饥寒、水旱、病痛、虫患等等之苦,而有解救之法。依这样的标准来考察,确实是连尧舜也要感到困难的了。 仁的境界便是由“恕”而进“忠”而达“仁”。仁者人也,故人是爱人,而爱人的方法就是“忠恕”,所以忠恕是行仁之方。行忠恕即是仁。而不是先有“恕”,而后“忠”,再达“仁”。 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为人处世准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句是从“欲”的角度来讲,后句是从“不欲”的角度来讲,这两个方面不存在感情色彩的问题,更不存在对立,有机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完整组成了儒家的一条道德准则。 如果一个人想要仁德,除了要做到自己通达事理,也要渲染别人做到通达事理,助人成功,也就是助己成功。看来从孔子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仁德,除了要自身具备“五者”,还要有别人的责任啊。孔子的辩证关系看来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懂的啊!

2016尔雅《国学智慧》期末考试答案(正确答案完整版)

.《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地. 鲁国 .下列说法错误地是:孔子把商朝最重要地典籍做了整理 .孔子用()区分君子与小人. 道德 .《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地书.√ .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传统,导致只有贵族可以读书× .孔子最提倡以()来区分君子与小人. 道德 .信奉鬼神较少地典籍是论语 .孟子从不以财产和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次,“小人”一词出现次. × .孙中山革命提出地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地.√ .在儒家典籍里()地关系处于核心地位.人与人 .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地是:自弃 .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要吃亏 .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地解释. 孝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地道德底线是“仁”.√ .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地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听天由命,不用学习地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地描述. 仁 .“德不孤必有邻”是谁说地? 孔子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解释错误地是:做事不用认真 .墨家地爱是无差别地,而儒家地爱是有差别分先后顺序地.√ .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地人就是好人.× .下列说法错误地是: 、史可以通古今之理

、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地作用 、史地作用在汉朝形成共识 、在古代《春秋》只是鲁国才有地我地答案: .下列说法错误地是: 、鲁国曾是周公伯禽地封地 、现在地《春秋》是记录西周和东周地历史 、孔子编订了《春秋》 、《春秋》在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地一本书我地答案: .下列说法错误地是(). 、史官在古代是很多官员地统称 、老子是出身于史官 、“天人”不是史官地组成系统 、古代地“卜官”也属于史官我地答案: .《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个国君,年地历史大事纲要.√.在周朝,卜官和巫官地位上升,而主管作用下降.× .《春秋》是中国现存地最早地一部编年体史书.√ .下列说法错误地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 、《春秋》地字数比《左传》多 、《左传》最大地影响是“行人辞令” 、《左传》是研究历史得失,总结教训地我地答案: .现在说地春秋三传不包括:《夹氏传》 .对《公羊传》和《谷梁传》说法不正确地是:没有谈义例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克难攻坚看“坚持”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克难攻坚看“坚持” 克难攻坚看“坚持” “坚持”两个字,知易行难,力重千钧。回望革命战争的波澜历程,有人遇困境时常有畏难情绪,嘀咕“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在怀疑动摇中止步不前;有人加入队伍放不下投机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得失进退,在牢骚抱怨中半途而废。今天,在年轻一代的“三门”干部身上,“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这话绝非危言耸听,依然是闻者足戒。分析起来,种种“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前进与曲折、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的辩证法,到关键节骨眼上差了那么一份“坚持”。 坚持首先是一种信念。有人曾问邓小平同志:“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革命战争年代,多少人正是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1934年底,被誉为“谍战玫瑰”的红色特工沈安娜受党指派,成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的速记员。但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强烈要求去延安,原因是对敌人内部腐败非常愤慨。周恩来等人分别做工作,嘱咐她长期隐蔽下去,可以为党作出更大的贡献。而后,她加倍努力,全身心投入隐蔽战线斗争中,直到1949年5月胜利返回上海。正是坚定的信

念,使她坚持到底,接受了严峻考验,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天,有的人面对一时的委屈而彷徨、焦躁,在阶段性困难面前“闹情绪”“耍小性”,甚至动辄放弃、打退堂鼓,归根到底就是信念不坚定。 坚持是一种锤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朱德被毛泽东赞为“意志坚如钢”,南昌起义后他率部掩护主力部队进军潮汕,恶战后却传来了潮汕起义失败的消息,孤军无援该往何处去?生死关头,朱德在天心圩整顿部队,说明形势和任务,充满信心地告诉将士们“要把革命前途看清楚……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这番士气鼓舞,让革命的精华保留下来,队伍的面貌焕然一新。没人想到,在那支800人的队伍里,走出了新中国的三位元帅和一位大将。可以说,正是一次次的坚持,锤炼了队伍,也成就了事业。有句励志的话: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在成长与干事的道路上坚持到底,拿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我们终会收获“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喜悦与骄傲。 坚持是一种精气神。屡屡被提及的山西右玉县,之所以能从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人民富足、百业兴旺的“塞上绿洲”,靠的是一批批“飞鸽牌”的干部们坚持去干“永久牌”的事业,是18任县委班子“扛铁锹、吃炒面、喝泉水”将一张蓝图绘到底。这种坚持,透射出的正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那么一种精气神。今天,推进改革发展,仍需激发“坚持”的精

己所欲 勿施于人

己所欲勿施于人 相信大家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非常熟悉,它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是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是要别人也通达事理。 这就要我们将心比心,不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 但是,自己认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要是别人并不和你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 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大至在信仰问题上,如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焚书坑儒”;小至在思维方式上,在生活习惯上,在艺术欣赏上,在文学批评上,人们很容易以自己所是为是,斥别人所是为非。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吧,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有时不得不接受长辈给自己夹的不喜欢的菜,这非常无奈。 人们总喜欢“己所欲施于人”,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熟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世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主张的是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最先出于朱熹对论语的集注,就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 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则更漂亮。 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的追问:「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 晏子知景公没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你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被晏子说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我们推己及人,就能想到别人的难处,就不会将自己的意念强加于他人。同样,只有推己及人,才能与他人更好的交往。 从自身出发,转化仰视与俯视的角度为平视,把他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仅仅只是生活中的某个与你相关的角色,平等回来了、尊重出现了,自由还会遥远吗?己所欲,勿施于人,还会有难度吗?

成为美好成就美好

成为美好成就美好 ——常州大学附属小学办学理念的文化表达 王岚 展开一所所学校的历史画卷,我们会发现一百所学校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样子。而这一所所学校不同的样子,正源于每一所学校不同的文化表征。文化,是学校生长之根,也是学校发展之魂,是学校从“这一类”走向“这一个”的独特哲学表达。 一、回望与展望:建立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联结 一所学校的文化,必定是链接过去的,也会是引领当下的,还应是指向未来的。在学校文化的构建中,我们尝试进行“从哪里来?”“今天在哪里?”“要到哪里去?”的哲学追问,在与学校办学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师生群体的对话中,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主张与校本表达。 (一)在“三问”中“三思” 2017年7月,我来到了常州市武进区锦绣小学,担任校长与党支部书记。面对一所在现址上已然发展了10年的学校,我如何带领着我们的团队读懂“这一个”,又如何引领着我们的团队超越“这一刻”呢? 1. 与历史对话:我们从哪里来? 武进区锦绣小学的前身是黄岗小学办学,已经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2008年,学校作为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下辖学校异地搬迁到现址,并更名为锦绣小学;2009年,成为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的分校;2013年,成为武进区教育局直属的独立建制学校;2017年,成为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联盟校。2017年9月,学校与常州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同年11月正式更名为常州大学附属小学。 我们从哪里来,回答的不仅仅是学校归属权的变更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文化基因的结构与组成。我们“这一个”的文化,应该是一种不断叠加、碰撞、丰富并融合的状态,融汇了黄岗小学、鸣凰中心小学、湖塘桥实验小学、锦绣小学的文化,又融入了清英外国语学校的文化元素,并烙上了常州大学的文化符号。融汇、融聚、融合,最终融为一体,正是学校文化发展、变化与淬炼的过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学习总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这几天的学习中,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直在不断地刷新。从一开始也就是知道的最久的含义:自己想要建立就要先帮助别人建立,自己想要达成目标就要先帮助别人达成目标,这是我们接触最广,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含义。直到上次听课恍然明白了其第二种含义,即自己欲望(即目标)实现以后再去帮助别人,即立人和达人。当我直到这个含义以后不由得对古人的智慧以及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出了赞叹。这方面的含义很好理解,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理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这其实也就是道了,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很多知名的富豪喜欢做慈善。但是他们做慈善的目的是什么?这恐怕就要用行仁义的逻辑来考虑了。 而在今天听董事长解读张载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有一个新的了解,而这个理解似乎更符合儒家仁义道德的思想。就是自己想被怎样对待,就要这样对待别人,你想让别人把你当老师,那就要先做别人的学生,说的再直接一些,你想怎样让自己的儿女对待自己,那就要先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你想得到怎样的待遇,就要先用这样的待遇对待别人。这可以说是榜样作用,但更多的,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推己及人,也就是把别人当人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侍奉君主该有的礼节对待君主,以对待同僚该有的礼节对待同僚,同理,长辈、同辈、晚辈,这可以理解为“仁”的一部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不是就是立人和达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美在这里是别人想要的、喜欢的事物,君子做别人喜欢、想要的事情,帮助别人,因为自己本心要求自己,这是本心的要求,别无目的,即由仁义行,换句话说,己所欲,施与人,就是推己及人。

君子不器,成己达人

【人物简介】许仁聪,浙江台州人,中共党员,商学院财管141班学生,现任商学院学生党员之家主席,校十佳大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学业成绩位居专业前列,综测成绩班级第1,考取“初级会计师”,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获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铜奖,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浙江省创业创新大赛丽水分赛区金奖等。 不忘初心、不负青春,巩固专业功底 不忘初心,不负青春。“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事,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事情。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成”,许仁聪一直以这样的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入学三年来,他的综测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首位,学业成绩始终在专业前列,他荣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校十佳大学生”“校一等奖学金”“学风建设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他还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职称”“计算机二级”等专业技能证书。 除了抓好自身的学习之外,他还积极申报商学院“1+N”党员示范岗中的学习帮扶岗,组建了班级学习帮扶小组,真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其组建的学习帮扶小组中,1人获2015-2016学年国家奖学金,1人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初级会计师通过率100%,在示范岗群体中起到了榜样作用。 砥砺前行、团结奋进,提升创新思维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为了每一天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他始终秉承创业创新、诚信共赢的理念,积极投身团队的建设,在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活动中,率先垂范、披荆斩棘。 在全国上下“创业创新”的发展浪潮中,许仁聪积极带领、参与多个学科竞赛团队,并取得优异成绩,“童林木玩有限公司”与“半墨青瓷工作室”分获浙江省“创青春”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与铜奖、“丽水市青春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获浙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铜奖、“乘风商务有限公司”获第七届浙江省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优胜奖、“创想居”项目获丽水市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数十项省级、市级、校级荣誉。 此外,他多次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研项目。2016年9月,他担任负责人的《龙泉青瓷网络平台商业模式创新构成要素及路径研究》项目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016年由他撰写的论文《生态学视角的农产品安全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丽水学院学报》上。在许仁聪的影响下,商学院学生的学科竞赛、学术科研氛围愈发浓厚。 夯实基础、行路致远,锻炼实践技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形势下要求每一位党员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许仁聪坚信,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升党性修养,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一起学《论语》6.30雍也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起学《论语》6.30雍也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起学《论语》6.30 雍也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白话】 子贡说:“如果能广施恩惠并且能救济民众,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是仁了吗?”孔子说:“这何止于仁呢,一定是圣人了吧!尧舜之圣,大概都感到力量有所不足!仁者,想要自立,便会帮助别人也能立;想要自己

通达,便会帮助别人也能通达。能反求于自身,然后推己及人,这可以称得上是行仁的方法了。” 【释词】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施,给与、施与。济,救助。钱穆:“子贡谓能广博施与,普遍救济,如此必合仁道。”伊川程子曰:“博施济众,仁者无穷意,乃圣人之极功也。” 可谓仁乎:子贡以为博施济众就是“仁”,然而孔子认为这不仅不是仁,而且超越了仁,到了“圣”的境界。 《四书改错》:“圣道该忠恕,而由仁达圣,则必从强恕求仁,以驯至乎圣。大凡圣道贵博济,必由尽己性、尽人性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并非驰骛。故《大学》明德必至亲民,《中庸》成己必至成物,《论语》

修己必至安人、安百姓,《孟子》独善其身必至兼善天下。夫圣道未成,亦必先力推忠恕,而后可以成圣学。”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言此何止于仁,必也圣人能之乎!此处“圣”字指有德有位而言。仁者无位,不能博施济众;有位无德,亦不能博施济众。 其犹:大概尚且。 病:心有所不足。此是本章一个转换点。虽尧舜之圣,有德有位,如果博施济众,亦将感其力之不足。以是求仁,愈难而愈远矣。孔子以“尧舜犹病”点明子贡求仁已远,不如退而求诸己身,登高必自卑,由近而及远也。 立、达:己欲立,思随分立人;己欲达,思随分达人。犹如能明明德,才能新民。反求己心,推己心于人。以己及人,就是仁者之心也。孔子好学不厌,是欲

汉文化中_贬己尊人_语用现象浅析

汉文化中“贬己尊人”语用现象浅析 任露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得到的社会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纵观古今人们在称谓上反映出“贬己尊人”的语用现象,笔者结合礼貌原则浅析这一语言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 关键词:语用现象礼貌原则文化根源 中图分类号:I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9-0037-02 1引言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受传统礼教的影响颇为深刻。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处处表现出文质彬彬、礼貌有序,尽显礼仪之邦的风范。而正是这个“礼”字贯穿着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已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全民族的共识和行为规则。纵观古今,中华民族“贬己尊人”的语用现象比比皆是,这一现象并不是纯属巧合,也不是历史不经意的累积,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根源。而这一文化内涵的表层现象——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英汉文化中礼貌原则之简析 Leech(1983)在对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和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进行批判、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他成功地解释了合作原则所不能解释的人们表达意图是语言的间接性,从而弥补了合作原则的某些缺陷从而完善了格莱斯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礼貌原则如下: (1)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a.尽量让别人少吃亏;b.尽量让别人多受益。(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a.尽量让自己少受益; b.尽量让自己多吃亏。(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3)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a.尽量少赞誉自己; b.尽量多贬低自己。(4)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5)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Leech礼貌原则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中外学者极大的关注与研究兴趣。语言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结晶,Leech礼貌原则的提出基于西方文化范畴,在全世界语用研究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中外学者研究方向有一致性,但是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历史文化不同,礼貌原则不能同日而语,一劳永逸。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范畴赋予礼貌原则新的内涵。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顾曰国先生(1990)在研究了中国礼貌的历史渊源后,总结出了汉语文化的四个基本礼貌特征:尊敬他人(respectfulness)、谦虚(modesty)、热诚(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他认为,尊敬他人是对他人的肯定、欣赏、顾及他人的面子、社会地位等;温文尔雅是指自己对他人的言行要符合某种标准。通过对礼貌准则的进一步研究,顾曰国(1992)归纳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 (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即用适切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3)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4)求同准则:要求听者尽量“恭敬不如从命”,以取得和谐一致的效果。(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动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可谓大德);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可谓君子)。 尽管从表面内容看,上述两套礼貌原则似乎异曲同工;但实际上顾曰国先生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准则更体现出中国人伦理和谐的交际心理。礼貌作为一种标示人类文明的社会现象,既具有普遍性,又存在着差异性。是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辨证统一。 3“贬己尊人”语用现象剖析 汉文化中“贬己尊人”的语用现象已成为社会人际交往中“礼貌原则”的外在表现和衡量标准,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交际作用。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与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文化归纳出的五条礼貌准则中的其中之一“自卑而尊人”的贬己尊人准则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强调在交往中要多赞扬别人,少贬低别人;与之相对的自然而然是少赞扬自己,多贬低自己,以求达到礼貌效果。借此来剖析交往中“贬己尊人”语用现象是再合适不过的。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免不了双方的相互称谓,而且称谓的使用往往不仅是交往双方联系的纽带,其中更体现了一种交往中所必须遵守的礼节,这就是称谓礼俗。在社会交往中,相当多的情况并不是以名,字相称,而是使用诸如吾、君、鄙人、阁下等一些指称性称谓。这些称谓无一不遵循自谦和尊称对方的礼貌原则。古人自谦常自称鄙人、下鄙、小可、不才、下愚等以示自己的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朋友或同辈之间常用愚兄、愚弟等自称。老者自谦,有老朽、老拙、鄙老等称呼。妇女自谦则常有奴、奴家、妾、小妇人等。此外还有更为自谦的称呼如:仆、臣、下走等,都是把自己比作低下的仆人,以这种称呼反衬对方应受到仆人对主人那样的尊敬。是否说话者真的技不如人、低下愚昧?其实不然,这恰恰正是礼貌原则中慷慨准则、“贬己”准则在起催化作用。贬低自己并不是真认为自己低劣无能,而是是为了在交往中凸显自己对对方的尊敬,显示一个“礼”字。与自谦相对应,指称对方则要使用向对方直接表达敬意的尊称。用的最多最普遍的如子、公、君、卿,台等。子在古代是对美男的美称,含有敬仰之意。卿乃是人的尊重称呼,古代君王为了表示对忠臣的亲近和敬重,还是时常以“爱卿”相称。古人还常用称呼与对方有相关事物的方式,婉转地敬称对方。如:阁下、尊驾、殿下等。交往中谈及与双方有关的第三者时,往往也必须用自谦和尊称。称呼自己一方之人要谦,称呼对方有关系之人要尊。如与别人谈及自己的子、媳一般要称犬子、贱媳。谦称自己的弟、妹、侄儿则要多加一个“舍”字。在这里舍是对自己住居的谦称,以舍称弟、妹等则暗含有自己门第低微,家中之人地位一般的恭谦之意。谦称自己的妻子为寒荆、拙荆、贱内、内室、闭房等等。与之相对,称对方亲属则须用尊称。一般是在对方亲属前加令、尊、贤等表示恭维的敬语。令,是 (下转50页)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教育思想浅悟 饶平县凤洲中学林汉群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不失智慧光芒的教育理论。不揣浅陋,本文试图理解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贫富贵贱、善恶、智愚,应一视同仁,均应给予教育,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并首先创办私学、招收平民学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作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成为后世的楷模。 有教无类是教育事业的崇高境界。几千年前的我国教育家就倡导这样的教育公正观念,今天,我们更应坚持这样的教育思想,并在教育实践中贯彻执行这一教育原则。但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偏爱“好生”,歧视、丢掉“差生”的现象。如辅导课、一些测试只给好生,落掉差生,认为“差生难教”。实际上,差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呵护、帮助,更需要老师“雪中送炭”。如果说师爱施于优秀生,是锦上添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么师爱惠及后进生,应是雪中送炭,暖人心扉,催人奋进。因此,爱可爱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爱“不可爱”的学生。 因材施教 孔子很注意了解自己的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针对高柴智力较差、曾参较迟钝、子张较偏激、子路行为粗俗的特点实施教育。《论语·为政》篇载: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的不同情况,同是关于“孝”的提问,孔子给予不同的回答。《论语·颜渊》篇还载:针对颜渊、仲弓、司马牛的不同情况,同是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典范。 我们是新时期的教师,应借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1)作为科任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方法,对程度不同的学生, 1

成人之美(改)

亲爱的战友们,“以成人之美之心对待同志”是岳政委五心价值追求里面的一项重要内容,五心价值追求历史底蕴深厚,并且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连,它的很多观点和精神要义都能够顺应我们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需要,内涵和外延都非常广阔。岳政委虽然已经高升,但是他所总结的五心价值追求应当被我们深刻的理解和学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以成人之美之心对待同志这个话题进行探讨学习。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以诚为本,成人之美,是最常见、最朴素的道德范畴。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道德品质不仅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而且对形成我们新时期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正处于社会变革、军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复杂多元多变,对优秀历史文化和官兵价值取向都产生了强烈冲击。成人之美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自我完善的途径。 (在学习之前,首先我举一个例子:岗哨站岗,晚上有人想不假外出,岗哨大开方便之门,这是不是成人之美?大家可以展开讨论)下面我们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充分认清成人之美之心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承认之美的使命感责任感。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有德行的君子,总想着别人好,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之相反。(我们再回到刚才那个例子,岗哨打开方便之门,所行非善),成人之美作为一种高尚的品德修养,它首先是一种好的、

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品德,而不是纵容式的成全。因此,我们如何准确理解成人之美?在当前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成人之美呢?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点) (一)成人之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儒家学说、道家学说、老子哲学等优秀传统文化每一支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经典,成人之美作为其中的一支,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儒家的“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家的惩恶扬善;佛家的教人向善、慈悲普度等,无不包涵了成人之美的思想境界。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成人之美的佳话流传至今。先秦的哲学家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有个“郢人”,擅长挥舞斧头,他可以把斧头舞成一阵风。郢人表演的时候有一个搭档,名字叫做“质”。质的鼻子上涂上薄薄的一层石膏粉,郢人一斧头舞下去,可以将石膏粉削下去,而不伤到质的鼻子。庄子一方面是赞赏郢人的高超技艺,另一方面也是赞赏质精妙的配合与成人之美的可贵成全精神。(郢人的表演时台前功夫,他在整个表演场上市赢得了全场的掌声,成为场上的焦点,但是质只能够在幕后,可能甚至很少会有人会注意到质的存在)。如果没有质高度的成全精神,郢人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后来质死了,郢人就再也不能挥舞斧头了。(因为能成为郢人的搭档,除了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外,还需要有绝对的默契)。后来用“质”作为知己的代名词。宋诗人王安石诗:“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意思说:如果没有美妙的“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人生和道德价值观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 何淼 本章结构框架 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2 、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 3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即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4 、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5 、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6 、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7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8 、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9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10、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11、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12、儒家强调人与兽的区别,要求由野而文;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 第二节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 、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 、道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给予更多的关注。将自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老子指出:自知者明。 第三节义利、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2 、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 5 、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 6 、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

论语30句及其翻译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学有所立,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悟了道,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不管听到什么,耳顺没有烦恼了。,到七十岁达到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而不会超出规矩。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子路,我教你,你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悟了道,晚上就可以死了。 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通晓道义,而小人通晓明了于利益。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能的人就向他的优点看齐,见到不贤人就反省自己身上是否有同样的缺点毛病。 8、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迟早问题,一定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来做同伴。 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的快乐,象水一样是活泼的流动的。有仁德者的快乐象山一样是宁静安详的。智者活泼,仁德者宁静。智者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的人自己想介立不移,也帮助人站立于世间。自己想通达,也帮助人通达。

1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发愤就不会受启发,不认为不对而寻求正确也不会受启发。举一个角告诉他,不能反过来知道有三个角,那么他的心就会迷惑不能平复。 1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说:想不到作为音乐能美到这个地步。 1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茶淡饭喝水,弯曲胳膊睡觉,快乐就在其中了。不道义却富足而且高贵,对我来说就象天上的浮云一样,终究会散去。 1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坦坦荡荡,小人常常戚戚忧忧的。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弘大而刚毅。担子重大,道路遥远;把仁德作为自己的担子,不也是很重吗?死了以后才停止,不也是道路遥远吗? 1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三军可以攻击丧失其主帅,匹夫不可以丧失志向。 1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孔子说:天气寒冷,然后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1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爱的人没有忧郁和忧患,勇敢的人不畏惧。 19、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战胜自己的欲望,恢复到礼义,就是仁。一天战胜自己恢复到礼,天下都归属于仁。为仁在于自己,难道在于别人吗? 20、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人际关系处理得好,整个天下四海以内的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兄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